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摆的秘密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摆的秘密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摆的秘密》教案

一、教材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变化的能量》第11课的内容。能量是科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渗透与科学的各个分支。能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离开了能量,我们就不能生存。能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让学生对能量有一个初步认识,知道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材编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能容标准,选择了《无处不在的能量》这一单元作为学生研究的课题。

本单元有四课组成,主要研究能量的表现形式及能量的转化等相关内容。本单元中的第一课《摆的秘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使学生初步意识到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摆的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玩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课就以摆为切入点,通过对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了解摆的运动规律。学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定量观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志趣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

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在生活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重点难点:通过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铁架台、绳子、螺母、小磁铁、计时表、自制量角器实验记录表、本课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法和学法

《科学课程标准》上指出:“他们(学生)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基于小学生有这样的认知特点,本课教师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实验探究法,即:提出问题——提出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逐渐学会思维、合作、交流、倾听、记录等科学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荡船、健身器材、摇篮和动画钟摆。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它们都会摆动。

师:说的很好,这些都是生活中类似摆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研究摆的秘密。(板书课题)

探究活动:

1、认识摆

教师演示制作一个摆,讲解注意事项,强调绳子系紧,接触点在圆柱的最下方。

师:摆有几部分构成?

生:摆有摆线、摆锤组成。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摆的结构:摆线、摆锤。摆摆动还要有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就叫做摆角。请看大屏幕,师课件演示摆角,讲述:摆线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叫做摆角。摆角大于零度小于等于90度。

2、做一个摆

师讲述摆摆动注意事项,现在请同学们做一个摆。

学生制作摆,并让摆摆动,记录10秒摆动次数。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摆10秒摆动了多少次?

生:我们的摆10秒摆动了18下。

师:请你到前面来,让摆摆动,数一数。

生操作数数。

师:停!摆动了多少次?

生:8下。

师:同学们和他的结果一样吗?

生:摆过去再摆回来是一下,应当是4下。

师:问题来了,什么是摆动一次呢?请看大屏幕。

师课件演示并讲述什么是摆动一次。

教师明确:摆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教师演示:教师手拿摆锤,慢慢摆动一次,让学生数一数,使每个学生知道摆摆动一次是怎么回事。认识清楚摆动一次,对以后探究实验中数据的准确有一定的影响。教师的引导、示范是关键,教育学生向科学家那样,认认真真的做科学。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得到深化。

3、10秒摆动几次

找一名同学计时,数你们小组制作的摆,10秒钟摆动几次?各小组搜集数据,并汇报交流。此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数据不同,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师:同学们,研究你们的摆10秒摆动几次,每组相同条件下做两次。

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摆10秒摆动了多少次?

生:8次(9次、10次……)

4、探究摆摆动的规律:

(1)猜想假设,设计实验

师:同学们,有的摆摆得快,有的摆摆得慢,那么摆摆得快慢和谁有关系呀?请小组讨论,完成实验记录前半部分。

学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猜想假设在科学探究中是十分重要的,猜想包括多种可能性,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重要的是无论哪种猜想,都应该留下痕迹,以便在探究过程中去验证。学生意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摆角、摆重、摆长,教师板书。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记录表:我们认为摆摆动快慢与摆锤有关,保持不变的是:摆角、摆长,需要改变的是:摆重。(板书:摆重)师:还有小组认为和摆重有关吗?

生:我们认为和摆重有关,不过我们认为摆锤轻摆得快,摆锤重摆得慢。

师:好,一会我们通过实验验证哪个想法正确。我们实验方法是对比试验,你们想怎样实验?

生:我们想用两个磁铁来改变摆重。

师:老师给你们两个磁铁。还有其他猜想的同学吗?

生:我们认为和摆角有关,摆角大摆得快,摆角小摆得慢。我们也是对比实验,保持不变的是:摆重、摆长,需要改变的是:摆角。(板书:摆角)

师:还有小组认为和摆角有关吗?想法一样吗?

生:我们也认为和摆角有关,度数大摆得快,度数小摆得快,用的也是对比实验,保持不变的是:摆重、摆长,需要改变的是:摆角。

师:还有其他猜想的同学吗?

生:我们认为和摆线长短有关,摆线短摆得快,摆线长小摆得慢。

我们也是对比实验,保持不变的是:摆重、摆角,需要改变的是:摆长。(板书:摆长)

师:还有小组认为和摆角有关吗?想法一样吗?

生:我们的实验方法和他们的一样。

师:好,我们这个实验是对比实验,需要合作,组长要分工,要做好实验还需要注意什么?

生:实验过程中手不能碰到摆,要不实验就不准确了。

生:实验时只能改变一项,其他两项不能改变。

生:计时员和操作员要保持一致。

师:好,我们看哪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始。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指导。

实验记录表

【由于学生目标明确,探究活动有了确定的指向性,所以各小组能专注于自己小组的实验,能密切注意实验中的细节,并搜集、记录数据,因为学生在实验中学容易出现误差,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所以提醒学生每一次实验做三次,求平均值的方法搜集数据。通过对数据

的分析、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论是要通过分析数据才能得出来,同时也知道怎样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数据。】(2)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汇报、师生交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我们发现: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重、摆角无关,与摆长有关,摆长长,摆得慢;摆长短,摆得快。

5、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地摆动?过一段时间,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

师:老师有个问题考考你们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地摆动?过一段时间,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课件展示摆摆动、停止)学生汇报交流。

师讲述:摆在外力作用下开始摆动,摆动过程中能量是在不断转化的,一段时间后,摆又在外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来。

自由活动:做一个听话的摆

教师让每小组做一个听话的摆(一分钟50次或60次或80次)师:你能做一个听话的摆吗,就是让它一分钟摆动多少次就摆动多少次。应当怎么做?

生:可以改变摆线的长短。

师:说的真好。我想做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假如第一次摆了48次,怎么改变摆长?

生:缩短。

师:要是摆了80次怎么改变摆长?

生:加长。

师:咱们做一个心目中的摆。

学生活动。

师生交流本节课收获。

拓展活动:课后继续研究摆。

五、板书设计

摆的秘密

摆长摆重摆角

有关无关无关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长塘镇现代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 ___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小学科学《光的传播》说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光的传播》说课稿范文各位领导评委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光的传播》。 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粤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学习光学的基础课。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及日食月食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知道推测要有依据;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点: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本课的教学作出了以下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所以在教学光的传播的特点时,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实现这一设想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猜想 2、探究 3、运用 4、小结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猜想 我首先以镭射笔的红色光线照射屏幕,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到屏幕上的?这种实物作为导入,让学生对光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同时也作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测想。然后进入重点环节:验证我将分两步进行 1、提取生活经验进行初步验证 2、通过实验再次验证 (1)提取生活经验进行初步验证 学生作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猜测后我再追问,生活当中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时可利用课件配以图片如:舞台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教学材料 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开吗?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忙弄 成小片。 7、出示刀。 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探索和调查 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起 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 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机 械和复杂机械。 1、首先眼降低大家 对机械的神秘感,不要觉 得机械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 的不断进步。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小学科学《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掌握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 2,学会做澄清和过滤的实验 教学难点 学做过滤的实验 课前准备 混浊的水,明矾,铁架台,漏斗,烧杯,过滤纸,玻璃棒等 擦布 计划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大家都知道水有什么性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用的水基本都能达到刚才大家所描述的水的样子,但自然界中所有的水都是这样吗(不是)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些不清洁的水进行净化.(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净化水的知识 2,提问:你们以前自己有过净化水的经历和经验吗? 二学习新课 A..学习净化水的方法 1,出示一杯含各总杂质较多的混浊的水,提问: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杯很脏的水,要想把这样一杯水净化干净,应该怎么做呢。 2,引出沉淀的概念。 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办法,其中最合适的方法应该是先将这杯水静止地放在一旁,让里面比较的大的,不容易溶解的物质沉下去,这样的方法叫做——沉淀,也叫澄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加入一种叫做明矾的物质,可以提高沉淀的速度,下面,大家分组试一试。 3,谈话:刚才,各种同学都对杯中的水进行了沉淀,现在请大家看看杯子里的水干净了吗?下面,老师再教大家一种净化方法,它可以将水中极细小的颗粒净化掉。4,过滤实验。边示范,边讲解过滤实验的要领.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示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切分萝卜、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推测: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的萝卜、橡皮,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与浮教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光学开篇的第一节,涉及光的产生和传播,其中光的传播包括传播规律、直线传播的应用、传播速度等方面内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是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必备的基础知识。光线是一种理想模型,通过光线教学,可以初步培养、训练学生利用物理模型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光这个名词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光现象,但由于缺乏切身感受和直接经验,他们对光的传播规律的印象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性和片面的认识,认为光要么沿直线传播,要么发生反射,而对于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不容易理解。为此,教学中应设计好相关实验,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在实验事实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光的传播规律。考虑到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简单问题的愿望和能力,本节课在体验过程中设置了一些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为学生挑战难关,获得成功喜悦创造了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小组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会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 (2)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一些现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在空气、水、果冻等介质中的传播,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演示“影子”“小孔成像”等实验,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光现象。 (2)有将光的传播规律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如何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四、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教学策略:实验探究、自主构建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 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小组反馈、动态评价相结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1-2怎样抬高讲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第1 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第2 课、了解土壤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6《 光的传播》 粤教版

《光的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小学科学粤教粤科2001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光的传播》第三课时。前两课时学习了光的产生及其传播等知识,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小孔成像的条件和原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光沿直线传播。“探究小孔成像影响因素”实验是本节课的核心学习活动。本实验是一个典型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对比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虽然学生可能认知程度还达不到,但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小孔成像原理。 (2)知道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大小、形状等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小孔成像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求证的科学实践过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小孔成像影响因素实验。 难点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小孔成像原理。

教具准备: 教师实验器材:蜡烛、带小孔的黑纸筒、火柴等。 学生实验器材:卡纸、蜡烛、火柴、牙签、小孔成像演示器、剪刀、烧杯、 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利用一个封闭纸筒把蜡烛的火焰投射在白纸上,让学生猜想里面有什么东西? 学生:....... 揭示课题:里面只有一个小孔,小孔也能成像吗?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孔成像。(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引出课题,为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二、进行新课 1、播放小孔成像实验操作视频 2、活动1: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孔进行实验 (1)向学生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2)发放未带孔的卡纸及相关器材; (3)学生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一,教师巡视指导; (4)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 (5)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1设计意图:首先学生做的孔可能有大小、形状不同,实验结果可能不同,进而引入小孔成像实验需要的条件有可能与孔的大小、形状有关,让学生

五年级科学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运动和力 第一课时我们的小车 教学目的: 1、通过用垫圈拉动小车,引导学生认识“重力”。 2、指导学生知道足够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 运动得越快。 3、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袋、车的图片、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提问:你们玩过玩具小车吗?玩过你们自己做的小车吗?你们在玩 小车时,有过什么发现? 2、谈话:虽然玩具小车和真正的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包含着很多 相同的科学道理。在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使小车运动起 来,研究有哪些力影响它的运动,怎样影响它的运动。我们还要用 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制造我们心中的赛车。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各种车。 ·师: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车了。你知道哪些种类的车? ·出示一些车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请学生辨认并讲述,老师进行一些补充介绍。 ·介绍香港太平山的缆车。 2、安装一个小缆车。 (1)让学生提提重物、用手掂书包、背书包等活动感受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压力,这就是重力。 (2)师:我们可以利用重力来拉动小缆车吗?看看桌上的材料,它们分别有什么用?

(3)分组安装,用垫圈把小车拉动,反复试几次。(教师巡视指导) (4)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力使小车运动的?(垫圈的拉力、重力、重力产生的拉力) 3、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1)师:各组的小缆车都在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了,但我发现各组 的小车快慢不一样,请你们推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推测:用手拉缆绳,使小车动起来,先估计最少用多少个垫圈可 以拉动小车,再推测拉力大小怎样影响小缆车的运动,把推测的结果 记录在表格中。 (3)小组讨论,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提问:你们打算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呢? (4)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 (5)汇报、分析实验结果:从记录表中你们发现拉力大小和小车快慢有什么关系? 三、小结: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四、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 玩具里的科学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教案(2017版新教材)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懂得光在传播中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能引导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教学难点: 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验工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设想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几厘米,屏幕上的光斑会有什么变化? 观察: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光从第一张卡纸的小孔中穿过,到达

第二张卡纸左侧,并没有穿过第二章卡纸的小孔。 对比观察:在第二章卡纸移动前后,纸屏上的光斑有什么变化? 得出结论:手电筒的光在传播中被卡纸挡住了。 二、授新 有的同学发出疑问:把卡纸换成别的物体再试一下,看看还能挡住光吗? 老师选了几种物体放在第二章卡纸的位置上,我们看一看实验效果。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到任务单中。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光遇到金属片、石块、木片、有色塑料、木片等物体阻碍时,无法继续传播。 有的同学提出问题,把上述物体换成透明的材料,九不能阻碍光的传播了,让我们试一试,换成透明物体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用透明玻璃片、透明塑料替换到第二张卡纸上,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小结:我们发现,光遇到透明物体是,可以继续沿着直线传播。 提出问题:现在我们知道了光不能穿过石块、木片、金属块等物体;可以穿过透明的物体,那么如果换成薄制片时,手电筒的光能否通过这种薄薄的纸呢?

最新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全册 精编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名,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二、《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 通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本册共有28个典型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开始,激发了孩子们的课程兴趣。 1、植物:通过对树的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认识到树与树叶的特点。

活动安排:看树,我的大树,做树皮拓片,大树观察记录,收集落叶,叶的观察(颜色、形状、大小,完整的叶,不同的叶片),描述一片叶的特点,拓印树叶。 本章是科学活动的开始,应注意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活动是科学重要的方法,初步掌握一些观察技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写最简单的观察记录。在情感上应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环境的基础上,热爱自己的环境。 2、动物: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初步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以及不同动物的异同点。仍然重点是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活动安排:寻访小动物(做好调查记录),蜗牛的观察(身体、壳、吃食物、运动、爬行的痕迹、蜗牛赛跑),蚯蚓的观察(观察方法记录、反应等),蚂蚁的观察(观察方法设计、身体),金鱼观察(方法、对象、记录)。动物的共同特点(总结归纳)。 本章应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特别是让学生学会找到不同的观察点,尝试从已知的问题找到未知的问题进行观察,比如对蜗牛壳的观察就是这方面的内容。通过继续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锻炼其交流能力。在情感上应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不要破坏动物们的正常生活,使其懂得尊重生命,尊重环境。 3、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的材料,初步了解材料的不同性质。 活动安排: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记录周围常见的材料),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运用研究所知材料的特征(砖瓦和陶器、器瓷、给材料分类)。

最新冀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光的传播》公开课教学设计1

7光的传播 目标要求 1 、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及光的反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镜子、白纸、灰纸、黑纸等 演示材料——投影片——光源、从密林缝隙透过的光玻璃水缸,小手电,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或带?的故事导入,用几文钱怎么买到装满屋子的东西) 2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 1 )谈话: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光从哪里来? (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源。 ( 3 )讲解: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 4 )讨论: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 、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 1 )讲述: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 2 )谈话: 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②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 3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 "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 假设。) ( 4 )实验: ①讲述: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材料是这盏开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②讨论:你怎么设计这个实验?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 5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补充: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6)演示,光在水中的传播认识透明物体 (7)演示小孔成像实验,讨论: 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教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 ③录像:光的传播 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1)讨论:光有传播途中遇到不透明的会怎么样? 小结,光的反射 (2)研究不同物体的反光本领 讨论:哪些物体能反光?它们的反光本领一样吗?什么样的物体反光本领强?设计实验,分组交流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探究能力: 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 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 什么? 2、学生交流。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 开吗?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 忙弄成小片。 7、出示刀。 探索和调查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 起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 为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 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 1、首先眼降低大 家对机械的神秘 感,不要觉得机械 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 的不断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