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资料整理

考试说明:

1.共三个题型:名词解释(5分×4个)、简答题(10

分×5个)、问答题(15分×2个)

2.古代和现代部分不考,如果下面资料中有相关问题,

大家自动忽略。如果遇到答案明确的,大家可以自

己归纳答案。

3.特别鸣谢:罗时晨、邓跃升、郭昱佐、刘春龙、杨

川、李琴、张宇瑶同学的辛勤劳动。

4.要去打印的,根据自己情况排版。

按章节整理:

第一章

1.简要谈谈经济史的分期及其依据。(注意时期的划分涉及古代和现代)

一)1883年之前为政治周期:

第一,划分的理由:

(1)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

(2)以土地为基础、道德压制欲望的财富观,约束了个人理想的发展(即个性被禁锢),由此强化了国家-农民二重结构的稳定性。

(3)法制上,中国缺乏一个正式的制度。

(4)文化上,中国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偏好于稳定、封闭等特征,影响了竞争的社会属性的形成。

第二,时期的划分:

一是西汉以前,整个社会的组织因素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西汉到宋以前,社会的发展仍带有军事偏好,尚未形成文官管理的体制;

三是宋到1842年之间,社会的发展完全集中到文官管理的体制中;

四是1842-1883年之间为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在西方列强的干扰下,以前独立、自由发展的封闭状态被中断,自然经济的化解开始从沿海开放口岸向内地伸展。

二)1883年之后的经济周期

第一,划分的理由:

1、中西方的时空距离已经完全改变,加快了中国卷入到世界市场之中。

2、中国传统价格决定权的丧失,开始围绕西方旋转。

3、中国传统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已经开始松解,依赖市场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第二,阶段的划分

1、1883-1914年为第一增长阶段;1914-1937年上半年为第二增长阶段;

2、1937-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战时经济阶段;

3、1949-1952年为过渡时期,以前公私共同生存阶段的结束,经济发展完全集中到公有制时期,进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三)1952年之后的政治经济周期

第一,划分理由:

1.经济基础的变化

2.全球化引发与世界市场同步波动。

3.1998年前后,中国由短缺经济向供给经济转变,需求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推动力量。

第二,时期的划分

1、1952-1978年之间,完全政治周期时期,社会的发展以中央的决策为旋转,在险恶的国际政治背景下,以“超英赶美”为目标,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2、1978-1998年之间,为纯粹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此时政治与经济因素共同起作用;

3、1998年之后,经济因素作用加大,并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的整体之中。2.如何理解“经世致用”?(百度)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经世致用思潮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

1)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实地考察。

2)爱国“经世”的优良传统、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对于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要以天下为已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人民大众的疾苦,要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

4)在学习问题上不能只停留在定计划、下决心,要拿出实际行动,要注意把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

3.为何要开设经济史课程?

经济史即指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具体而言,则是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历史发展过程,探索这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有关规律,再进一步总结人类社会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律。(课件)

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其次,历史的叙述不可能是纯经济的,它必然要反映那些不属于纯经济的‘制度方面的’事实,因此历史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经济与非经济的事实是。(百度)

经济史研究可以给经济学的研究提供合格的资料,为研究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带来历史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从致用的角度讲,经济史研究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的,最后,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并且能够激发经济学研究的兴趣。(百度)

第二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周期波动(罗时晨)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划分?

我们大致上可以把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850-1883为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1883-1914为近代中国经济初步发展阶段;1914-1936为近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36-1952为近代中国经济的战时经济阶段。

从增长的阶段来看,近代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过渡性,其特征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1850-1883年之间,存在明显的由传统阶段或者早期的政治周期向经济周期过渡的特征。该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因仍然是被动的政治性因素主导下,推动社会经济缓慢增长的。二是西方列强的入侵逐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传统经济的核心——耕织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经济逐渐纳入到世界市场的范围之内。三是西方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商品流通、金融市场,传统产品的价格决定权。

第二,1883-1914年之间,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相对完整的起步阶段。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形成了一个与早期完全不同的贸易网络——沿海与内地贸易网。在此网络之下,西方列强借助中国传统金融网络——钱庄及其发行的庄票,利用它们资本薄弱特点,给予资金融通之际,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商业流通和金融市场。

第三,1914-1936年之间,则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较为完整的发展阶段。其表现如下:一是受到一战的影响,西方诸国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之故,中国经济得到了一个暂时喘息之机。二是随着洋货进入的减少,前一个时期形成的沿海与内地贸易网出现断裂,一个进口替代企业模式逐步发展起来。三是战后西方逐步恢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干预,出现了一个经济

发展困难的时期,但随着南京政府的建立,经济发展动力又在政府财政困难的条件下,重新由民间自由发展的趋向向国有一统的趋势转化。

第四,1937-1952年之间,则为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即战时经济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是在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时期,经济发展失去了稳定的局面。

但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沿海工业往内地的迁移,部分改变了中国原有经济发展的格局,使大西南、大西北等地区的工业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1)技术进步是近代中国中间两个周期繁荣的决定因素。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中比较完整的两个的时期,刚好处在中国引进西方技术的高潮阶段,即先后三次的技术引入中国的浪潮:一是伴随鸦片战争而来的国外工业技术移入中国而引发的制度变迁;二是随着洋务运动而来的“中体西用”式的“求强”、“求富”活动;三是投资活动由官方主导向民间转化——官方的、国外直接投资、民间的投资。

(2)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1883年以前基本是在封闭与朝贡模式下,市场的功能还停留在余缺调剂部分,尚未形成完全为市场而生产和交易的体系;1883-1914年之间则逐步形成了一个沿海与内地贸易循环模式;1914年以后受到战争影响,原先形成的贸易模式或网络因洋货进口减少而出现破裂状况,为此出现了一个进口替代产业浪潮,而1920年后则受到西方各国侵入实力的回归对进口替代产生了强烈冲击,大大影响了企业发展速度,1930年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中国则在金银比价对比中各种产业获得了一定的保护和缓冲作用。(3)政府经济政策和行为的作用。这点,大致上可以从下面几点看出:一是1870年“求富”政策;二是1895年允许民间投资设厂,出现“实业救国”和“抵制外货”的浪潮。三是1904年新政;四是1912年以来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如《公司法》、《银行则例》等,即孙中山辞去大总统时与袁世凯的谈话中表达的意识,致力于开发20万万公里的铁路;五是1928年后推行的关税自主、收回租借权、国内统税、币制改革、经济统制等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4)政局的稳定。在第一时期,中国大部分时间南方处在太平天国运动、北方在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干扰影响下,经济发展失去了一个稳定的局面,导致人口下降、经济发展被破坏,经济增长呈现下降局面;第一个时期,国内发生局部战争,但当时的经济重心所在地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南方在多次运动中,逐步形成了一个自治局面,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第二时期,前期则在中央政治权力下降的条件下,减少了对经济发展的干扰;后期随着全国表面的统一、中央政治权力的加强,重新推行了官僚化,影响了经济发展趋势;第四个时期则完全处在战争之中,此时不存在,稳定与否的问题,经济增长所有都被纳入到战时经济的范畴之内,经济没有自由发展可言。

3.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相比,近代中国经济增长有何异同?

1、与日本的比较

1)起步基本一致。一是都面临为西方殖民的危险;二是双方都是农业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一个原始积累,都缺乏必要的经济结构转型的资金。三是都在封建经济的细胞内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仍以封建势力为主。

2)发展路径差异。为了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一开始,双方都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为了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一开始,双方都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中国从1860年开始展开“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日本在吸收西方技术的基础上,实行“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为核心的明治维新运动。起步路径一致,但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双方出现了分歧:中国在“中体西用”思想下,仅仅向西方列强学习“技”,而没有涉足“体”,由此引发了一场由官方主导推行“军工”企业的活动。该活动中,清政府虽然采用雇用劳动制,但产品却由政府根据各地需求进行配置,由此导致企业资金运作完全来自政府,与此同时,清政府并没有取消对民间创办企业的禁令;而日本“早变法,早派游学,以学诸欧之政治工艺文学知识,早译其书,而善其治,是以有今日之强而胜我也。”

3)结果不一样。到八十年代后,中国落后了,此时不但差距拉大,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而日本实现了工业化,逐步摆脱了被殖民化的危险,中国则远远没有跨入该行列。

2、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

1)起点不同: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先后都完成工业化。它们的经济也相应地由早期的传统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基本解决了温饱,实现了国家的富强。而中国经过闭关等政策,逐渐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由早期的东亚经济中心向西方的边缘化转变,此时仍然维持农业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基础。

2)结果差异:中国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尚未达到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的水平,如煤炭,1810年,英国年人均为600公斤、法国为200公斤;美国250公斤;中国到1936年时尚未达到80公斤。在此之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基本还停留在商业阶段。现代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到抗战前夕,“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

3)周期波动的异同:相同方面:双方都存在上升和下降的波动;时间长度大致相同;都处在世界经济的范围内;不同方面:周期阶段不一样,西方国家是工业周期,中国是商业周期;影响因素不一样。

4.名词解释:经济周期、马尔萨斯陷阱

经济周期一般而言,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在实际应用和分析中,每个周期一般又分为四个阶段:经济扩张、紧缩、危机、复苏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之间,通常是把经济增长是否偏离一条确定的轨迹波动,存在上升、下降,以及波动幅度的大小差异。

马尔萨斯陷阱,就是技术的偶然进步,引发生产力的提高,产出增加,最终导致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带来了人口的增加,直到生产力水平重新降落到人口的生存水平。在此过程中,存在积极与消极地抑制人口方式,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就这两种方式来看,影响中国历史变迁的动力,应该是放任人口增加后,受社会财富多寡的约束,在寻求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引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从而打破了上层家庭核心所预期的相对平均的和谐社会。

第三章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1、“三农”问题的缘由及对策

1)近代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1)早期形成的沿海与内地贸易网络的破坏,导致内地资金枯竭。

(2)二元结构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释放。伴随西方新式工业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也从1860年开始兴起了一场“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直接推动了中国新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到1895年之后,随着官办企业向民间转化,中国新式企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自然,就在中国内部形成了一个传统农业、手工业等与现代工业企业相对立的“二元结构”局面。

(3)政局波动,缺乏政策扶持。进入民国以来,原先统一的中国被各地军阀割据所替代。此时,虽然没有发生的战争,但各军阀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同时,各派军阀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以维护自身军事、政治等优势,不断加重对所驻地民众的盘剥,由此直接增加了农村地区经济的破产。而此时的中央政府,以至南京国民政府虽然也注意到农村地区逐步破产的真相,但受到政权微弱的约束,无力也无法对农村加以救济,由此加深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

2)近代中国“三农”问题对策

针对农村破产等局面,社会各界都给予了极大关注,纷纷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改造农村、农民、农业的对策,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较为典型:

一是知识分子的三大“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

二是金融界的“资金归农”运动(借助乡绅、借助学校和义振会、直接投资形成产业一条龙);

三是中共的土地革命,即早期的打土豪分田地——为了抗战,打击有所限制——1947年的土地改革;

四是国民党的乡村自治,推行保甲制,恢复“礼仪廉耻”的教条;

五是国外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探索,如美国的卜凯在全面调查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业经营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卜凯为此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一整套、共108条改进农业经济的建议,其中包括建立农村金融设施、使用良种与化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等等

2、简要分析近代中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因素

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相比,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但近代化农业有所发展,然而发展极其不充分。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一些:

第一,政局的稳定与否。

第二,第二,自然经济中耕织分离和某些地区商品性经济作物的发展。

第三、土地的集中,

第四、现代化发展迟缓。

3、简要描述中国农业发展的过程(本题涉及古代和现代,大家只要答近代,因为这部分是图表,所以大家自己归纳答案,在讲义36)

4、名词解释: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工业化以后所形成的与工业、城市相对应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

普鲁士道路;

前者是在很少触动封建领主利益的前提下,从变革领主农场制、实现农民的解放出发,逐步发展资本主义农业。

美国式道路:

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地国有化后,农民通过解放运动,在占有土地事实基础上建立大量的小农场,由此导向农场主的资本主义经营发展之路

第四章中国工业发展概况

1.从历史、中外对比的角度看国企与民企演进规律和当今中国的

争论

中国国有企业:自1860到1890年的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其名义为国有,但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国民政府兴办了一批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最后就是新中国成立后,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国有企业。

规律是,一般为国家控制,为巩固国家政权。

中国的民族企业:从鸦片战争后,19世纪末初出现,在1912到1919由于列强忙于一战,出现过短暂繁荣。1925到1936由于国民政府政策,发展较快。45年到49年日益萎缩。

其规律是,一直不能独立发展,依靠外部环境。

演进:1860-1911年之间,以政府为核心推动,在“中体西用”的体系下,由重工业为起步,政府投资为前提,推行“求强”、“求富”策略,兴办了一批军工、民用工业,这些企业后来受到财税体制的约束,逐步向民间嬗替的,即中国企业产权呈现出了一条由官办、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向商办或官助商办形式转化的趋势。1872年中国首家现代股份制企业开始产生,随后获得很大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中国出现的股份制企业出现了与西方不同的变化,即认股的分批缴纳制和利润分配中的“官利”制。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利用国家权力推行企业官僚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服从或消极抵抗中央政府的,其经营的企业势力则被架空以致削弱;依附于政府,则其控制权与政府形成共进退,掌握实权者逐步演化为亦商亦官。在此背景下,大部分企业逐步纳入到官僚化的企业统制之中,民营企业的实力大为削弱,并且他们的正常发展环境逐渐丧失。

当今中国的争论:

2.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特点:

纵观近代中国企业发展过程,我们大致上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存在如下一些特征:

1)企业发展的不平衡

近代中国时期,中国企业发展明显存在不平衡现象: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时期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口岸,尤其是上海几乎占到一半以上,而广大内陆地区则基本空白,如此状况影响了中国工业整体提升、深化。到南京政府建立后,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日本侵略日益严重影响,中国工业开始往内地,特别是西南地区迁移,前期那种地区分布格局才有所改观。二是行业上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上很少,不占有优势、程度。近代中国企业主要集中棉纺、面粉等轻工业方面,重工业上则仅仅在少数几个领域有所发展,如化学工业中碱、工矿业中的煤铁、交通行业上的铁路和航运,其他领域几乎空白。

2)企业形式的多样化

近代中国企业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独资、合伙、股份制并存,以合伙制企业为主。

3)股份制的超前采用

(附股、自身设立、1883年危机、“几乎无人问津”、1910年危机、1923年危机)4)传统经济组织对近代市场的适应

(如钱庄的银行化)

3.中国无法发挥二元结构优势的因素

近代中国虽然具备了二元结构的优势条件,但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其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具体来说,有如下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城市化的超前发展1。讲农业部分内容时,我谈到1883年前后形成的沿海与内地贸易网,到一战爆发后出现破裂,出现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趋势,但此

时受到军阀割据影响,内地动荡不安,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地主等富有阶层为了保存自身生命财产,纷纷携带资金流入城市,聚集在城市的租界等地区,导致城市生活水准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城市工业雇佣工人的工资水平,即不再能够按照刘易斯所指出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移出地的生存水平来决定。这点,通过旧上海工资与全国平均以及其他地区的工资水平做一对比,就更加明白了不过了,上海等地的工厂工资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导致现代工业的成本加重,很难利用原本低廉的劳动力优势条件。

二是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缓慢,无法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料,

近代以来我国土地、劳动生产率呈现不变或部分下降趋势,由此导致农业生产不可能迅速增加,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工业原料。这样,促使中国工业发展所需原料,在国内交通不便、税收高等因素约束下,不得不转而依靠国外市场,如上海发展起来的棉纺织工业所需棉花,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美国的。这种状况直接抬高了中国工业品的价格,降低与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力。

三是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中国存在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城市工业劳动力需求之间,不能依靠市场本身力量来调节,而是依赖企业内部的中介——包工制度,以及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连接中的买办阶层来实现的,如开滦煤矿包工头制度、大量外资企业中采用的买办制度。如此方式极大抬高了中国工业用工费用,同时,也影响了工人积极性的提高。

四是农村大量兼业行为的存在使市场无法扩大。沿海沿江地区虽然受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逐步开放,原先的自然经济自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解体,逐渐融入到世界市场之中,但对于广大内陆地区来说,经济结构部分受到影响,经济核心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农业劳动力也无法顺利转向城市工业领域,早已存在的人地关系并没有得到解决,为此,为了满足生存需要,日益增加的人口不断投入到农业和家内生产之中,由此导致农村对市场的需求无法得到释放。

第五章(刘春龙?)

1、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地位低下的原因

政治因素:前期政治腐败、官员的愚昧、主权的丧失;后期政权更迭、军阀割据、战争不断。、

经济因素:关税的不合理、汇率风险、币制紊乱、交通困难、国内税制繁杂。社会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很多,影响我国贸易发展的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习惯保守和落后。二是商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缺乏。三是商业道德低下。

2、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存在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中国长期存在大量的贸易逆差(1864、1872-1876、1948年除外)。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日趋恶化(由自主向被动转化)。

第三,英日美先后成为中国主要贸易对象国。、

第四,中国进口以机制品为主,出口以农、矿产品为主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未发生变化。

3、名词解释:沿海-内地贸易网

沿海-内地贸易网就是西方将大量商品推销到中国内地和从内地吸收原料的贸易网络。

第六章

1、从近代中国民营银行的崛起看当今民营银行的争论及其出路

一、发展历程

中国银行业产生在1897年,故我们在阐述上以此为界,并结合我们在序言中谈到的经济史分类标准,把近代金融的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897年之前的外资与传统金融机构演化阶段、1897年至一战,中国初步形成“三角鼎立”时期、一战至1937年“三角鼎立”的分化、1937年以后为战时金融统制时期。

1897年之前的金融。外资新式金融机构的入侵,给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很大影响:一些逐步纳入到外资金融机构的轨道、一些依靠政府业务而陷入到守旧之中1897-1912年间的金融业

1)中国现代金融业产生2)二足称雄、三足鼎立局面初步形成

3)1912-1937年金融业的发展

A 外资银行的发展B传统金融机构的兴衰票号的衰落:过度依赖清政府,失去向新式金融机构靠拢的机会钱庄的发展:依赖外国金融机构的拆资-金融风潮-钱业公会-来自国内银行的资金支持。C、本国银行业的独占鳌头第一,银行业的两次变化第二,其他银行业也获得了很大发展。

4])1937-1949年金融业的衰竭

商业银行由稳定经营向投机转化[库存、买卖外汇];官僚银行一统天下[四行二局一库]

二、争论

1、资金短缺,导致技术落后,产品质量极差。由于我国的民营企业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白手起身的,先天不足。民营企业“借贷”又难,向银行借款要履行超额抵押手续。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如果想在国内股票市场上上市也有很多制度的限制。因此,民营企业往往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只能以破旧的厂房、简陋的设备、薄弱的技术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生产出来的产品粗糙不堪,质量极差,或者空有其表,一用就坏。所以,其产品在市场上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力,更不可能扩大市场范围与档次,资金未能很好回笼,只能面对残酷的淘汰。

2、“家族式”治理结构,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求,管理混乱,决策不科学。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企业结构简单,规模小,经营产业单一,经营决策和管理也比较简单,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可以是一体化的。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投资构成多元化,庞大的企业要求建立相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如果民营企业仍然以“家族式”统治,企业负责人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而其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则担任副总或部门负责人。那么企业在管理时存在着人情关系,致使许多决定生死存亡的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执行,管理混乱;企业在决策时存在着专制,“一言堂”,决策不科学。加上内部因财产分割不均等种种纠纷,企业逐渐走向衰败难以避免。

3、企业主素质不高,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民营企业主从农民而来,在市场上搏杀了几年,虽在一些方面有所提高,但文化水平、经营观念、管理水平和守法诚信等方面的素质依然较低,缺乏对市场的正确判断,粗放经营;依然着重于靠关系、靠逃避税、靠运气、靠投机来发财,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脆弱,难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来提高经营效益。

4、外部环境不理想,限制了民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参与中国的市场经济,阻碍甚多。其一是国有企业背靠政府垄断了一些特定资源,民营企业跟它竞争处于劣势地位;其二是外资企业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管理正规,各方面背景很好,民营企业竞争不过外资企业;其三是各种各样的行政管理部门太多,对民营企业来说不胜其烦。许多民营企业常常被逼良为娼,不得不出一些下策,搞公关活动、权钱交易等。

三、出路

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要转变用人观念,走出“近亲繁殖”怪圈,面向外部积极聘任人才,让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高层管理者中。例如,广东某大型民营企业让大学生和退伍军官经严格的业务考核、面试,进入企业管理层,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公开争上岗,选择企业贤才,能者上,庸者无论是皇亲国戚都必须下。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管理顺了,效益也会明显提高。还有,对于内部职工要加强培训,继续教育,让职工和管理者的素质一起提高。

另一方面,国家要积极创造环境,积极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正常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这个环境首先是法制环境,所有的经济活动必须建立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制基础上,民营企业才好做,行为才能有所规范。其次,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为其融资提供一种制度性条件,这个制度性条件除了现在在资本市场上建立二板市场、场外交易中心等多层次的机构外,在服务体系上还要做改进,发展民营银行,促进国有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不再对民营企业信贷歧视,这才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民营企业才能更好发展。

2、从历史上银行业的两次转化看当今国有银行的改革思路

第一,银行业的两次变化

(1)中国、交通银行为代表的官办银行商业化,即如国有银行商业化。官办银行商业化主要集中在如下两方面:一是股权上的变化——国有股减少,商股增加。二是制度上的变化——银行总裁的任命权的变化、任期的变化。此种变化,就完全隔断了政府对中国、交通等官办银行的随意干扰和任意抽取资金的现象,大大推进了银行业的发展。

(2)1927年以后出现的商业银行官办化,即如中国、交通、国货、通商、四明、中国实业、新华信托等商业化经营的银行渐趋纳入到官办化经营中。

当今银行业重大变革方式很多,如组织架构重构,业务及资产组合的调整,产权的改革等。各种变革调整方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同,对各银行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效果。

管理架构的重构,银行组织架构朝扁平化方向发展,地域化分割逐渐虚化,业务实现垂直化管理,银行风险管理的集中化程度提高。在这种架构下,银行可以很方便地根据客户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进行资源的调配,提高了银行竞争力,也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业务的调整,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依据自身的优劣势,在业务和地域上进行调整。这主要是出于新的发展战略需要,在一些传统业务和地域上的进退收缩。传统的银行业务增长模式倾向足于资产规模的扩张和机构网络体系的延伸,因此,银行总体业务量和机构布局是银行力量的主要体现。但现代银行更注重资本的盈利能力和相对优势的发挥,更重视对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和客户价值增值的管理。不断调整的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及发展格局要求各家银行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优势和生存空间。

资产组合的调整,银行业务能力的变化带来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市场越来越重视银行的“清洁”资产。对不良资产进行清理剥离,组建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予以处置,这在当代已经成为处理问题银行、建立健康银行体系的重要途径,对银行体系建设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稳定市场信心带来正面效应。涉及产权变革的银行整合,包括银行机构之间并购,银行与其它机构间的战略投资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及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由银行产权调整引起的银行变革,既可能是公司管制方式和管理格局的变动,也可能是促使银行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发生变化的重要措施。

除上述一些重大变革方式外,目前,银行业可能出现的调整方向主要受两方面力量的推动,其一是技术进步引起的银行虚拟化和业务。第二个趋势是在银行监管政策放松管制的推动下,银行非银行机构融合的深入引起银行竞争格局、银行效率及银行生存空间和增长空间的变化。电子化处理的深化。

我国银行业的重组既要应对现实挑战,也要面向未来发展。银行重组的方向选择是在现实问题、未来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确定的。

3、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历史上汇率演进趋势

人民汇率制变迁:建国初采用基本稳定制到钉住汇率制;改革开放初到1994年实行双重汇率制;之后实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旧中国汇率制作一比较:1935年采用汇丰银行为核心的汇率挂牌——之后实行汇丰、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中央银行联合挂牌——到中央银行独家挂牌]

5.简要谈谈近代中国的三次著名金融风潮。

一是1883年的金融风潮。一方面像胡光墉这样的传统商人企图依靠自身资力和钱庄银号的资金,跟洋商展开国内产品价格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广大钱庄银号经营者则借助外资银行的资金,从事股票投机,由此导致股市上涨。

二是1897年的贴票风潮。此次贴票风潮的发生,给当时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此次参与贴票的钱庄虽然大多为非汇划钱庄,在风潮中几乎遭遇了全部倾覆,但因由此引起的市面银根紧张,也给汇划钱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参与此次存款活动的客户大多是一些小额存款户,他们受害最多,很多血本无归。通过此次风潮的影响,为以后新式银行开展存款活动提供了一定社会基础。

三是橡皮股票风潮。宣统二年(1910年),在上海又发生了一次橡皮股票风潮。此次风潮跟以前的历次风潮存在明显的不同,这次是一些依赖外国银行势力的外国在华的各色骗子发起的一个明目张胆的骗钱活动。这次风潮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多层影响:一是上海的整个钱庄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全行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二是中国人民的资财受骗达到几千万元之巨,延缓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三通过此次风潮,清政府为缓和局面而向国外借款所丧失的江苏盐厘等权利,更进一步使中国社会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综观上述三次风潮,大致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国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引起的:一、资本市场超前发展;二、人们盲目投资过度;三、外国金融机构操纵而引发整个金融系统支付危机、导致金融秩序崩溃。

6.扼要分析票号衰落的原因。

1过度依赖清政府,失去向新式金融机构靠拢的机会。因过度依赖清政府和经营款项的丰厚,票号失去了改革的机遇,而没有把自己的优势转到新式经营的领域中,丧失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2同时,票号占据优势的汇兑业务也不断遭遇外国在华银行、本国银行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业务逐步萎缩。

结果,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到清王朝的覆没后,票号遭致了致命的打击,根基动摇。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简答题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1.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 3.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北京条约及内内容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侵略者交换天津条约和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公使驻京 2.开放新口岸 3.内江通商 4.内地传教 5.控制海关 6.掠卖华工合法化 7.鸦片贸易合法化 买办的产生与作用 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最初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买办从产生之初就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经济侵略服务的 作用:买办不仅是起着媒介和经纪人的作用,而且一步步地发展为经销和承购,包购包销,买办按照洋行规定的数量和期限,完成购销任务。而买办为了洋行和自身的利益,则在全国组织起一个推销外国工业产品,收购中国土产的商业收购与销售网络 通商口岸城市集中体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点 1.这些口岸城市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的据点 2.其次西方列强在这些口岸城市设立租界,取得治外法权,成为国中之国 3.再次,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城市投资设厂,兴办各种实业,直接渗入到中国的经济生活之中,并逐步取得垄断和独占地位 4.最后,殖民地经济生活方式的盛行,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的一大特色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 1.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在社会生产方面,他极为赞赏的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并据以设计理想社会的生产形式 3.洪秀全提倡男女平等,特别是经济生活中主张妇女享有平等,独产的地位 4.在对外关系方面,洪秀全反对闭自守 局限性:洪秀全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但是他不可避免地还有小生产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绝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和军事化的社会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这都反映出他经济思想的乌托邦性质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1.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扩张,改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刺激并推动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 2.适应近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及少数华侨的货币财富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货币财富 4.在十分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清政府在创办近代工业,进行资本积累中曾经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的封建性 1.清政府创办的企业是为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出发的 2.清政府创办的这些企业实权均操在少数洋务派官僚买办之手 3.清政府创办的企业通过政权往往对一些行业和部门实行垄断经营,并享有特权 4.清政府创办的这些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 实力雄厚的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 1.外国在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贸易,金融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部门 2.外国在华工业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的长远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西方列强更好地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 3.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利润丰厚的经济部门,如银行,航运等行业 4.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通商口岸,而投资在内地则极为罕见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首先,如此巨大的战争赔偿几乎成了套在中国政府头上的沉重枷锁,从此之后这个政府只 有对外国俯首贴耳,再也不能在外国列强面前"胡作非为" 2.其次,条约规实,允许外国在中国驻扎军队,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空前危害 3.再次,外国侵华势力压迫清政府对统治集团进行清洗,所有反对与外国建立各种政府经济 关系,支持义和团的人都遭到清洗 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 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实际到手760W,而规定47年还清的本息竟达6789.36 W.合同规定, 以中国盐务收入的全数,关税中除应付款项外的余款,再加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所指定的 中央税款,充当此次借款的担保。合同还规定,中国必须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 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里 国民北京政府为鼓励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哪些新措施 1.中央政府设工商部,下设矿务,工务,商务三司 2.颁布一些保护工矿业发展的法规 3.提倡引用外资兴办实业 1912-1927,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 1.部门发展很不平衡,缺乏重工业的基础 2.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生产效率差 3.许多企业的机器设备从外国进口,技术指导也要聘请外国人担任,使民族资本企业明显具 有依赖性 4.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早期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1.地区比较集中 2.人数比较集中 3.深受剥削压迫 帝国主义对农村经济的掠夺 1.输出资本,直接经营农业 2.输出商品,打击中国农业经济 3.控制中国农产品市场,直接支配农业生产 1923-1937,国民党政府经济方针和政策 1.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 2.对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实行国家控制 3.建立重化工业战略,加速工业发展 国民党政府的农业政策 1.赋税政策 2.租佃政策 3.农村金融政策 4.农业改良措施 国民党对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实行国家控制 1.对重要经济资源实行国家控制 2.对重要基础设施实行国家控制 3.对重要产业部门实行国家控制 日本对华北华中沦陷区金融的控制与垄断 1.设立伪银行,发行伪钞 2.排斥打击和利用法币 3.滥发伪币,实行通货膨胀,榨取敌占区人民的血汗 满铁,满业来满铁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它是1906年日本天皇下昭书指令成立 起来的一个殖民机构,虽然以经营铁路为主,但还经营船舶等很多部门,并拥有铁路守备军队和宠大 的调查机构,广泛收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是日本在华最大的垄断组织 满业是关东军一手扶植起来的鲇川义介的满州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其业务主要来源于满铁 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合作运动 是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发起的经济运动,1938年8月5日,在征得国民党政府的同意和支持下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成立,由孔祥熙任理事长,艾黎任技术顾问 其经营方式主要有三种:1.集体式2.分散式3.混合式 工厂内迁对后方经济的作用 1.奠定了发展西南工业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2.工厂内迁为后方带来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力量,这对大后方的工业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 3.内迁工厂的产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后方的军需民用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困难的原因 1.从外因上考察,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人力和资源, 也增加了中国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时由于日军在海上和陆上的封锁与禁运,使得国统区的外货来源几 乎断绝 2.从内因上考察,国民党政府压制私人资本和对农民的掠夺政策,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萎缩 ,使本来就发展不足的国统区的生产力就更无法应付激增的物资需求,因而国统区的物资遂日益缺乏 抗日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 战后美国如何独占中国市场 1.美国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美国对中国商品市场的独占 3.美国对中国投资市场的独占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破产 1.首先是美国商品的倾销 2.其次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和打击 3.最后是国家垄断资本对民族工商业的排挤打击 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 1.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 2.农民翻身成了主人 3.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翻身农民支援了解放战争 中国近代工业为什么从创办军事工业开始 19世纪中叶,清政府遇到西方列强强大的军事威胁,太平天国革命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直接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希望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借此来增强国家实力。洋务派受到外国 坚船利炮的影响,对机器工业有了一定的认识 国民党政府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的内容 1.整顿财政体制。生要措施是建立和加强财政管理机构,明确国家收入和地方收入的划分, 确立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系,基本建立起了较完整的财政体制 2.实行税制改革。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关税自主,清理盐税和设立统税 3.建立金融体制。国民党政府建立了四行二局的金融体系 4.进行币制改革。币制改革分两步进行,第一是1932年废两改元,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元 制度,第二步是1935年的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货币制度,实行法币制度 简述抗战后美国商品进入中国的途径 1.通过美国所控制的经济机构 2.国民党政府给美国商品倾销提供了有利条件 3.通过国民党国家资本经营的公司或国民党官僚私人资本与美国合营的公司推销其商品 4.美国在华大量设立公司,经营对华贸易 5.通过大规模走私活动。

外国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含泪的笑:是果戈里的描写小人物的作品的一种方法,他是以含泪的笑来写小人物的悲哀的。这种含泪的笑,有幽默也有讽刺,既有同情不平,也有鞭笞。这是一种“被深沉的悲哀和忧郁的感情所压倒的谐趣。”果戈里在深刻揭露贵族地主庸俗、卑劣和堕落的同时,又向这些寄生虫表现同情和哀婉。在揭示小人物可笑又可悲的命运时,既有调侃,又给与深切的同情。这种谐趣时而以发笑,最终催人泪下,这正是果戈里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果戈里的含泪的笑在杀尼古拉统治的黑暗年代,是鞭笞专制农奴制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使果戈里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 2、冰山原则: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海明威常用象征把抽象变为具象,在让读者从具体物象出发,去揭发经验想象和情感。从而挖掘其中的意蕴,其四大要素为: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 3、人物再现:是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中使用的一种连接各部作品的方法。人物再现法有以下几个方面:A、同意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B、通过人物的叙述、隐喻类别将散见于其他小说中的人物和世界加以罗列交持;C、把多部作品中曾出现的人物放在某部小说中描写。巴尔扎克常用人物在线的方法,使以前作品中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现,从而把人间喜剧中的许多情节贯穿起来,在展现人物在不同阶级的思想性格发展。也表现了人物生活的全过程,以及时代变迁。 4、湖畔派诗人:是19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主要文学流派,是当时欧洲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这一派作家,大多在英国昆布兰湖区居住过,因此,后人把他们统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大多经历过从拥护法国大革命到对大革命失望甚至反对的过程。又因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以及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极度反感。在隐居湖畔期间或前后,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然美景、同情善良和不幸人的遭遇的诗篇。其代表作家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5、硬汉性格:19世纪30年代以后,海明威作品中那些被战争摧残的主人公,发展成为一种硬汉性格的形象。这些人多数是拳击家、斗牛士、猎狮者、捕鱼者,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作者50年代所写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提亚哥的硬汉性格升华到哲理寓意的高度,达到了硬汉子形象的顶峰。 6、追溯法:是指易卜生用来结构剧情的一种方法。是指在戏剧开场之前,矛盾就已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戏剧一开场就已经有了渐入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矛盾的原因,则要通过戏剧中人物追溯回忆,才能展现在观众面前。使用这种方法,能造成强烈的悬念,蕴含深刻的意义很赖人寻味。 二、简述题: 1、雨果美丑对照原则? 答:A、雨果认为现实本身并不象古典主义者描绘的那样庄严和光彩,相反宇宙万物的美与丑往往处于一种复合的状态中,即“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常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他认为美丑是相生相共,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中的,其本身就是对照。 B、他认为美丑对照是自然的产物,喜剧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同时就应该做到崇高优美与滑稽丑陋的非常自然的结合。认为“滑稽丑怪是戏剧的一种最崇高的美,它不仅是戏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完整版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巨变表现: ●总体趋势:资本主义产生,封建制度解体,完成了由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 社会的过渡。 ●经济:手工工场出现,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新航路开辟 殖民掠夺 ●政治:民族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 ●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文化:思想意识发生重大变化,进行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思想领域开展 反封建斗争。 第一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 知识结构: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根本原因) 雇佣劳动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 国内:强制剥削农民土地(eg:圈地运动)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15世纪 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 手工工场诞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特点:手工劳动、分工协作] 第二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B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共性:确定的疆土; 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民族意识增强)

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政治上的统一) 二、君主专制 1、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2、形成背景: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①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威,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②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③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历史作用 ①加强中央集权,大家地方割据势力。 ②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发展迅速。 第三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 ?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A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社会根源:寻金热 ②诱因:《马克波罗行纪》 ③经济根源:15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发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和获得更多货币。 ④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建立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促使欧洲各国开始寻找新航路。 2、条件:地图学说日益流行 ①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地图绘制技术先进

打印外国文学史经典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古希腊文学 1、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 2、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公元前9世纪到前1世纪一千多年.其中成就最辉煌者为古希腊文学,它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有两大渊源:一为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一为欧洲本土之外的东方文化。 4、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的开端。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 5、赫西俄德是续荷马之后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代表作是教谕诗《农作与时日》及《神谱》。 6、《农作与时日》计828行,六音步诗行写成,具有史诗的体裁,但却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是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书中有一则鹰和夜莺的寓言,这是古希腊文学中第一则动物寓言。《农作与时日》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诗的后部以亲身体验,写出许多农村景色的生动画面,成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农事诗》的范本。 7、《神谱》主要描写宇宙的形成和诸神的世系与斗争,其中关于宙斯和提坦神之间的斗争比较生动。这是最早关于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系统描述,但有些学者认为本书不是赫西俄德所作。 8、萨福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她被看成是诗国中的女荷马,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9、品达 合唱琴歌的代表,其诗多赞美神和描写体育竞技,特别是赞颂奥林匹克运动的优胜者,风格庄重凝练,辞藻华瞻,富丽堂皇,具有崇高美。对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弥尔顿、歌德等有较大影响。 古希腊文学按时代可分为四个时期: 1)英雄时代: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又称“荷马时代”,如前还称“黑暗时代”、“黑铁时代”。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P15 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成果,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社会经济史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之读后感 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在这种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从定义来说,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萌发尚未定型形成气候,而产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规范性与规模。 生于萌芽状态的东西,本来不易辨识,也不容苛求。不过,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不仅要从微观上研究,还要从宏观上考察,才能定性。这里,我想提两点意见。 这是一种新的事物,代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总趋势,具有进步性;但具有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稀疏且微弱的特点;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体系本身缺乏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再加之清朝统治者的压制,因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在清朝几乎停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2从特征来说,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而不是一厂一店,因而不能用举例子的 方法来论证。它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在这以前,像在自然和社会史中许多事物一样,它会有一些偶发的、先现的现象,但不能因此认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这就是说,在考察资本主义萌芽时,必须把考察的对象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看这个地方、这个行业有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气候。同时,考察的对象必须有一定的量,不能相信孤证。必然性是存在于偶然性之中,社会性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所以,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总是具有多发性,是可以重复观察到的。 唐代何明远的丝织厂,仙君册的茶园,即使《太平广记》是可信的话,也只是一种偶发的、先现的现象。因为那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还不允许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宋代经济有很大发展,当时的中国,在农业、基本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部门,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我想,单从生产力来看,宋代已经有了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物质基础。但是,从生产关系和社会条件来看,租佃关系、徭役赋税和工商业等方面的封建束缚,还未见松弛,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僵硬,较唐代尤甚。因而,它只能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准备阶段。 阶段性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具有新生事物的生命力。它一旦产生,除非有不可抗原因,是不会中途夭折的,而是引导向新的生产方式。因而,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应具有延续性和导向性。 这就是说,我们考察资本主义萌芽,是要探讨它的历史作用。如果只是一段插曲,也就不花那么大力气去研究了。任何经济现象,都是一个过程,不会突然发生,也不会蓦地消灭,必有它的继承性和发展阶段性。如果我们瞻前顾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史,只能从明代后期,或者说从十六世纪写起。这以前,确也有些个别事例,如徐州利国监的冶铁,徐一夔《织工对》中的丝织工场,但都后不见来者,不能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起点。我们所考察的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都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并有发展,

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试题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试题 课程代码:0013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 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 )经济关系决定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性质,是最重要的经济关系。 A.地主和农民 B.地主和自耕农 C.租佃制 D.赋税制 2.( )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A.国家 B.自耕农 C.个体 D.地主 3.( )订立后,一位英国人曾指出:“这个条约从各方面看来几乎就是爱国者死刑判决书”。 A.《望厦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4.( )成为外国资本在中国工业领域中最先侵入的部门。 A.航运业 B.加工工业 C.船舶修造业 D.银行业 5.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外国列强与中国的贸易活动中存在着典型的( )。 A.鸦片贸易 B.倾销 C.不等价交换 D.欺骗 6.( )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 A.洪仁玕 B.洪秀全 C.陈玉成 D.孙中山 7.发展中国近代工业,希望多少能够抵制西方的( ),成为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经济 发展的重要特点。 A.侵略 B.工业品 C.商品倾销 D.不平等交换 8.( )的动机是19世纪80、90年代近代民用工业创办出现高潮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A.求强 B.求富 C.富民 D.原始积累 9.湖北枪炮厂由( )创办。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张之洞 D.陈启源 10.( )不仅是清政府创办民用工业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基 本阶段。 A.官办 B.官商合办 C.中外合营 D.官督商办 11.《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 )、辽东半岛给日本。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总汇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两希文化: 古希腊文化(“原欲”文化→世欲人本意识)↘ (犹太人的祖先)古希伯来文化(“理性”文化→宗教人本意识)→基督教文化 古希腊文学的成就: 1、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个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 2、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有两大渊源:一为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一为欧洲本土之外 的东方文化。 3、古希腊文学史欧洲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的开端。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 4、赫西俄德是继荷马之后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代表作是教谕诗《农作与时日》及《神谱》。 5、萨福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她被看成是诗国中的女荷马,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女文艺女 神”。 6、品达合唱琴歌的代表,其诗多赞美神和描写体育竞技,特别是赞颂奥林匹克运动的优胜者,风 格庄重凝练,辞藻华瞻,富丽堂皇,具有崇高美。对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弥尔顿、歌德等有较大的影响。 7、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英雄时代(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又称“荷马时代”“黑暗时代”“黑铁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P15 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成果,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

的义愤,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充满乐观精神。起具有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 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1 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2 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3 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西西弗斯的故事、代达罗斯的故事、爱泰尔斯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在同时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 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材料。2 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德维《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 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个时期大移民时代: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城邦逐渐形成。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P19 抒情诗源于民歌,是伴着音乐唱歌的。体裁多样,主要有哀歌、琴歌、牧歌。讽刺诗等,以琴歌成就最大。琴歌分独唱琴歌与合唱琴歌两种。代表性的独唱抒情诗人有女诗人萨福、贵族诗人阿尔凯奥斯和阿那克里翁。 《伊索寓言》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末到前4世纪初(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其中戏剧成就最大。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 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发源地:意大利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成就: (1)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英国《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1689年 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 作用: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6、美国独立战争重要事件时间表

①开始:1775、4,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美国诞生于1776、7、4(国庆节),标志是《独立宣言》的发表 ③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7、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8、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0、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1、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12、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3、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2)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14、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 (1)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钱币史话及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钱币史话及博物馆观后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商品交易由低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决定了货币的出现。“兴亡谁能定,盛衰岂无凭”钱币史既是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又是一部人类发展史。钱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今人观察古人的一面镜子。在观看了中国钱币史话和参观了博物馆之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货币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货币的世界里,在方圆的乾坤中,我们可以看出朝代的兴亡更迭,可以看出文化的不断传承,也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 通过视频观看和实地参观我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的货币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时期 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贝壳充当货币,称为贝化(货)。已发现我国充当货币的海贝,有虎斑宝贝、阿文绶贝、拟枣贝等。贝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以朋为计量单位。小贝十枚为一朋。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形成所谓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等四大铸币体系,事实上这是当时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影响下的产物。处在中央地区的周、晋,是使用的布币;东方的燕、齐使用刀币;西方的秦国使用布帛和圜钱;南方的楚国铸行金币和蚁鼻钱。用青铜铸造的蚁鼻钱形状像海贝,上面刻有特殊的铭文,看上去很像一张面容怪异的尖长的人脸,所以又被称为“鬼脸钱”。楚人尚巫,或许,正是这一张张的“鬼脸”,寄寓了楚国人崇尚巫道灵异的浪漫奇想。中国钱币史话中 秦汉货币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王莽时期的货币 王莽自居摄二年(公元七年)开始,先后实行了三次币制改革,钱制混乱,但铸造了举世瞻目的精美货币,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王莽钱书法采用悬钱篆,铸钱无论圆钱,布币、刀币,外廓高挺,对文字保护甚佳,因而王莽被称为“古今铸币第一人”。王莽还铸造了许多大钱,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虽然是一种敛财手段,但也为以后货币制度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三国货币 魏、蜀、吴史称三国,此时期币制复杂,再加上战火纷飞,史记不详,如今被断为三国时期货币,其铸地和铸时,难以解分。三国时候,不同地域钱制各有差异:魏得五铢;蜀铸五铢外,另有直百五铢;吴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两晋南北朝货币 史书关于西晋铸钱只字未提,当时主要行用五铢钱。西晋统一中国时,府库充实,国力强盛,因此,除了沿用汉代旧钱之外,应有自行铸钱。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各少数

2018届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1)

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 高三历史 卷Ⅰ单选题部分 (每题2分,共70分) 1.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华夷观丝毫未改变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2. 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饮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 践行“夷师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 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3. 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 扩大了美日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 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 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5.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里案时提到,马嘉里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6.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7. 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8. 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要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该政策有助于 A.实现各国利益均衡 B.维护中国主权完整 C.平息列强在华矛盾 D.扩大美国在华利益 9. 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 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 D.无法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10.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育会名义请各地响应。各省宣布独立时,很多省是新军起事,咨议局服从,立宪派主政。革命派依赖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藉社会声望。这可以佐证 A.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的结果 B.新军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体力量C.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各省独立是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奏11.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12. 从1849年到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则由23%上升到69%。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13.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14.“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 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 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15. 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此人主要强调的是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一、出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中国历史通论》的研究综述 王家范,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1957入华东师大历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80年代起,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以明清江南为中心课题,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也多有兴趣。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及《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对社会历史认识的若干思考》等论文。其《中国历史通论》讨论的范围覆盖了直到今天为止全部的中国历史,全书分为前编、绪言、后编。我这里主要是对第五六讲做一简单介绍以及观点,我个人更侧重于与对农业的起源及对社会变革影响的研究。 三、分析与评价 (一)农业经济的内环境与外环境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国向称以农立国,没有人会对农业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战国时期我国传统社会已经确定以多锄多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劳动力高度密集类型的集约农业。不同学者对农业起源有不同的概括;1、考古学家认为人类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狩猎采集群体为脱离日益不利于狩猎的生态,开始走出山林寻找山麓地带谋生,初步形成高级采集经济乃至刀耕火种的农业;二,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由山前走向河谷阶段;三,循着气候,地形的规律走向江河平原,顺着水流流向,向适合农耕的更优良的地区发展。随着农业的进步给游牧民族的形成奠定的基础,各个部落的地区位置,气候,土壤的不同,收获不尽相同,慢慢人类差距就被拉开了,各个部落开始争夺生存空间二展开战争。2、农史专家认为中国不仅是农业起源的最早中心地之一,至少在六七年前农业发展水平已经不低,人们懂得因地制宜,形成北方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水作农业两大系统并行发展的格局,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农业具有起步早、扩展快的特征。王家范先生提出以前学者过分偏重自然适应一面,而对挑战与迎战一面有所忽视,由于南方较北方地区更适合种植,因此北方争地局面较严重,更显示出顽强的活力,这也是中国前期文明的中心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考试题库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题库(简答、名词解释) 简答: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1.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 3.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 北京条约及内内容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侵略者交换天津条约和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公使驻京 2.开放新口岸 3.内江通商 4.内地传教 5.控制海关 6.掠卖华工合法化 7.鸦片贸易合法化 买办的产生与作用 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最初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买办从产生之初就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经济侵略服务的 作用:买办不仅是起着媒介和经纪人的作用,而且一步步地发展为经销和承购,包购包销,买办按照洋行规定的数量和期限,完成购销任务。而买办为了洋行和自身的利益,则在全国组织起一个推销外国工业产品,收购中国土产的商业收购与销售网络 通商口岸城市集中体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点 1.这些口岸城市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的据点 2.其次西方列强在这些口岸城市设立租界,取得治外法权,成为国中之国 3.再次,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城市投资设厂,兴办各种实业,直接渗入到中国的经济生活之中,并逐步取得垄断和独占地位 4.最后,殖民地经济生活方式的盛行,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的一大特色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 1.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在社会生产方面,他极为赞赏的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并据以设计理想社会的生产形式 3.洪秀全提倡男女平等,特别是经济生活中主张妇女享有平等,独产的地位 4.在对外关系方面,洪秀全反对闭自守局限性:洪秀全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但是他不可避免地还有小生产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绝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和军事化的社会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这都反映出他经济思想的乌托邦性质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1.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扩张,改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刺激并推动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 2.适应近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及少数华侨的货币财富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货币财富 4.在十分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清政府在创办近代工业,进行资本积累中曾经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的封建性 1.清政府创办的企业是为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出发的 2.清政府创办的这些企业实权均操在少数洋务派官僚买办之手 3.清政府创办的企业通过政权往往对一些行业和部门实行垄断经营,并享有特权 4.清政府创办的这些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 实力雄厚的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 1.外国在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贸易,金融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部门 2.外国在华工业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的长远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西方列强更好地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 3.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利润丰厚的经济部门,如银行,航运等行业 4.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通商口岸,而投资在内地则极为罕见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首先,如此巨大的战争赔偿几乎成了套在中国政府头上的沉重枷锁,从此之后这个政府只有对外国俯首贴耳,再也不能在外国列强面前"胡作非为" 2.其次,条约规实,允许外国在中国驻扎军队,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空前危害 3.再次,外国侵华势力压迫清政府对统治集团进行清洗,所有反对与外国建立各种政府经济关系,支持义和团的人都遭到清洗 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实际到手760W,而规定47年还清的本息竟达6789.36 W.合同规定,以中国盐务收入的全数,关税中除应付款项外的余款,再加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所指定的中央税款,充当此次借款的担保。合同还规定,中国必须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 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里 国民北京政府为鼓励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哪些新措施 1.中央政府设工商部,下设矿务,工务,商务三司 2.颁布一些保护工矿业发展的法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