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教学过程:

师: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脑袋特别好使,今天我们做个竞猜游戏,行吗?生:没问题。

师:你的优点是什么?生:我画儿画画得好。

师:你呢?生:我写作文写得好。

师:如果说我集合了你们俩的优点,我的优点是——生:你不仅画画好,而且文章写得好。

师:我们快速抢答,怎么样?答得好有奖品哟!(出示)橡皮+铅笔?生:橡皮铅笔。

师:真不错,接着看:(出示)轮子+椅子?生:轮椅。

师:很了不起,接着:(出示)楼房+()双层汽车生:楼房+汽车等于双层汽车。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教师播放《自相矛盾》视频。)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生:好。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齐: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是什么故事吗?生:矛和盾。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评析:我在揭题时,让学生用竞猜的形式,说出跟本课文“集合”有关的事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一下明白什么是集合,巧妙地抛出课题。同时借助《自相矛盾》这个动画片,让学生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也认识了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再指导写好“矛”和“盾”;然后提出“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武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生:敢。

师:大家看,会读第一组词语吗?谁来试试?生: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学生“左抵右挡”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来看看第二行词语,试试看!生: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学生“庞然大物”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生:有!

师: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这段话里暗藏了本课的11个生字,你全都读准了,非常好!谁再来试试?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评析: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并能在一段文字当中很好地学习了本文中会认

的字和我会写的字。】

师:请画出句子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词。

生:反义词是“自卫—进攻、盾—矛”;能解释“集合”的词是“合二为一”。

师:把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请读课文2---4自然段。(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师:(出示坦克图)看着眼前的坦克,你们还能找到矛和盾的踪影吗?

生:(上台在坦克图上标出相当与矛和盾的炮筒、铁屋子。)师: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既能很好地自卫,又能更好地进攻,在战场上可大显神威。师: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读出了“大显神威”的感觉。师: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让你们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生:我班在运动会上夺得团体第一,我感到大显神威。

生: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可大显神威。生:“神六”、“神七”飞船上天,全国人民感到大显神威。生:……师:你们今天的优秀表现也让老师感到了“大显神威”。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悟出点什么吗?生合:“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师:你们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生:铅笔和橡皮结合起来就成了橡皮头铅笔。生: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就是空调。

生:楼房和公交车的结合就成了双层公交车。生:……

【评析: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相机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大显神威”来感染学生。同时真正地揭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内涵。】师:同学们,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很早就在长场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发明。它们前后相距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万人使用过矛和盾,却直到近代,课文中的发明家才发明了坦克,这是为什么?

生:那是因为现代人聪明。生:那是因为科学的进步,带动了人类的思考。生:进一步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思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维改变了,做的也就改变,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师:是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我们生活中,我们遇到了问题要积极地开动脑筋,积极地想办法,我想我们都会成为集众人之长于一身的优秀的人才。

【评析:运用对比冲突,引发思考的方法。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很早就在战场上使用了,而坦克,直到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发明。它们前后相距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有千百万人使用过矛和盾,却直到近代,课文中的发明家才发明了坦克,这是为什么?从而导出单元导语中提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让学生的感想更加深刻一些。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在学习此课的时候,方法采用了许多,上完以后,我反思我这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

成功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 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成功二: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成功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不足之处:所以教学内容的划分有点显得比较谨慎。过于饱满,时间不够,教师可能急于求成,势必学生学得不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一心一意为学生。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 | |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 |

枪炮铁屋子坦克(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矛和盾的集合》讲课教案 上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怎么样?我看到大家立马瞪起了眼睛,听好了…… 话说呀,古时候,在楚国的一个集市上,那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有一个人在叫卖他的矛和盾。只见他拿着矛说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可以轻易穿透任何的盾牌。又见他拿起抵挡进攻用的盾,夸口道:叔叔婶子大娘大爷,来看看我的盾,这可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什么矛都戳不穿。 正在这时,有个围观的人问了他一个问题,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你猜,这个人问的什么问题?(生答) 他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嘿嘿,意思就是说:“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卖矛和盾的人哑口无言了呢,你来说……(生答)。对啊,这就是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但是,看似互相矛盾的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在这里面寻找答案。 (二):出示课题:板书:矛和盾的集合 矛: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是攻击别人的武器,打仗用它来进攻。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盾是防御的武器 同学们矛和盾的集合到底会会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 1.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智慧的孩子都会精心的预习课文,下面

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哪几位同学课文读一下, 2.请你来读一下要求: A纠正读音B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生边读文,师及时订正读错的字音、提醒易错的读音。 预设难度的字词:戳和庞然大物 3.这几位同学读得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看来咱班的朗读水平非常高,那老师再来 考考你!——(出示幻灯片生字) 4.检查生字词 (1)排火车读: 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2)这一关没有难住大家,老师再来一关,我表演几个词语,你来猜一猜是哪一个( 表演) (3)谁能用这些词语来概括下课文大意?指名学生回答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四)默读课文 1.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课文大意,那么,那么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 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探究一下。

公开课《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讲解、指导实践。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习新的知识,那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不知道)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 我们是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运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第一次操作实践 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两人一组想一想,拼一拼。(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反馈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学生汇报并且交流拼法,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看看这几种拼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认真观察,同桌互相说说。 4、第二次操作实践 下面我们再次合作,根据你们转化的图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下面请同学再仔细观察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 我们把这种相等的关系叫等底等高。 那么三角形的底乘以三角形的高求出的是什么?(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为什么除以2呢?(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面积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所以我们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板书s=ah÷2(生齐读)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这里有一条红领巾,求它的面积,你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能估测一下这条底边有多长吗?(100厘米) 师:(出示课件)它的高是33厘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拼摆把三角形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运用剪拼或折叠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课件演示)课下同学们可以动手试一试。 这节课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世界的气候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的气候 【教学目标】 1.通过图表阅读,了解气候类型的特点,理解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 2.能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3.通过参与气候分布、气候特点的活动,培养对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提问: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红、冬雪”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展示图片: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提问:同样是二月,造成海南、大兴安岭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同样是夏季,造成塔里木盆地和内蒙古景观差异的因素又是什么(降水)?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转承:中国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会更大。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

推进新课 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人们根据气候特征将世界气候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气候特征各不相同,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活动参与,感知规律 1.活动一:读一读,说一说──学会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呈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其气候特征。(以地中海气候为例,学习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并交流如何分析一地的气候特征。 学生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1)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因为呈现的是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因此需要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即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差异。如果有季节差异,往往用冬季、夏季来描述;如果差异不大,往往用终年、全年等来描述。 (3)依据不同的气温,可以用“寒冷、炎热、高温、温和”等词来描述;降水可以用“多雨、少雨、干燥”等。 (4)仔细阅读数据,依据数据分析气候特征。 2.活动二:贴一贴,说一说──理解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提问:描述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描述,运用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来描述某地气候特征,并说说分析的理由。 呈现:多个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自己判断。(温带季风气候、热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 【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浓浓爱国情,莘莘学子意──《难忘的一课》语文教学实录

浓浓爱国情,莘莘学子意──《难忘的一 课》语文教学实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本解读】 浓浓的爱国情意在本课多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几个字上表露无遗。文本看似浅显,但其实内蕴的那股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意如果无法得到彰显,那么,整堂课的教学必然走向失败。本课的教学不仅有了优秀的课堂设计,而且教师的激情显然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学生的心,引领着学生真正走进了一个爱国的殿堂。 【教学实录】 一、课前“知识快餐”,介绍背景 (著名爱国将领和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在美国考察期间,有一次,他和一名使馆人员去邮局往国内寄东西。邮局职员看了邮单后故意问:“你是哪国人?”吉鸿昌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我是中国人!”那职员冷笑道:“地球上已找不到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同行的使者却低声劝道:“吉先生,你为何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自己是日本人,这样就能受到礼

遇。”吉鸿昌怒不可遏,大声斥道:“你觉得中国人丢脸吗?我却觉得当中国人很光荣。”回到寓所,吉鸿昌越想越气,当即找到一块半尺来长的硬纸板,亲自用毛笔在上面用英文写了5个大字:“我是中国人!”无论是外出,还是出席宴会,他都把它佩戴在胸前。)师: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一定有很多同学,深有感触地对自己说道:“一定要做个豪迈的中国人”吧?但大家可曾思索过,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时代啊!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竟到了连自己的国籍都不能堂堂正正说出口的境地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上海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不能忘记“圆明园”那场空难性的烈火与洗劫,更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这种种的种种,让无数的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在我们的台湾,那里也正经历着一次空前的大劫难。 (出示关于台湾被日本人侵占后的背景资料。)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难忘的一课》便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 (读题。) 情感的积淀是上好一节成功公开课的坚实基础,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最新 优质课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四组。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你们比较熟悉的朋友——红领巾,那你们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吗? 师:同学们,求需要多少布料也就是求红领巾的什么?(面积)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师: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来求面积,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为此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具,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学具,看一看按角分有哪些类型的三角形,把它们分分类。比一比你发现什么?(突出每组中的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 2、分组实验,合作学习。 在实验之前先请同学们听清实验要求:

1,请同学们用两个三角形小组合作拼出不同的图形并摆在桌面上; 2,小组长组织讨论并做好实验记录。 好,下面同学们开始实验吧!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学困生师:你是怎样拼的?能说一说你的拼法吗? (3)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让学生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选择 代表性的情况汇报) 展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两锐角三角形)(两钝角三角形)(两直角三角形)(两等腰直角三角形) 底×高÷2 底×高÷2 长×宽÷2 边长×边长÷2 (上面是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在每组同学在黑板汇报时 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可以问问这位小老师。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三角形转化成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了并且求出了它 的面积,那以后我们每次求三角形的面积时都把它先拼成这些图形再求面积,你 觉得怎么样?你想说什么?(孩子们可能说我觉得太麻烦了,要有一个只属于它自 己的公式就好了),师: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

274《爱如茉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爱如茉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学期教材,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父母间温柔、细腻的感情,如一脉涓涓细流,在你心里流动;如一缕淡淡花香,驻足你的心房。 文章中,没有感人肺腑的爱情表白,没有卿卿我我的浪漫举动,作者只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了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妈妈住院了,却不忘嘱咐“我”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爸爸吃;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便直奔医院;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妈妈怕惊动爸爸不敢翻身,连手脚都麻木了……传神细节,细腻笔触,让我们感受到如茉莉般淡淡的温情、浓浓的爱!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 【设计理念】 茉莉,平淡无奇却幽香缕缕,洁白无暇又象征美好。寄托人们最质朴的感情和最美好的心愿,因此本文把“爱”与之蓖美,映衬了人们之间关爱之情的美好与伟大。课文以“爱如茉莉”为题,简洁、含蓄,让人顿觉一股清新、芬芳之气扑面而来。那么,真爱到底是什么呢?怎样把孩子眼中的“父母之爱”以及夫妻之间的“关照之爱”,以一个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小学生,使他们得到教益与启迪。对此,我感到,实施情境教学是落实本篇课文教学的优选方案。 此外,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本课以

朗读贯穿始终,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认真品味父母们那平淡朴实的爱,同时将这种爱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心灵受到触动,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一次震撼、一次洗礼。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以本为本,只有超越文本,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学中,我注重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为目标,以仔细研读为重要手段,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基本标点中品味作者抓住细节的写法,明白“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都蕴含着朴实的父母之爱,并学习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描述身边普通而又平凡的“爱”。整个教学中我主要分如下几步展开: 激疑导入,初悟茉莉之美 读文释疑,感悟情感之美 深化主题,领悟爱的真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揣摩细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真切体会爱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真爱必须付出真心;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结合》教案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结合》教案 导读: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难点: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画图激趣。 1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师边画生边猜。 2认识坦克的各个部分,学习“坦、履”,理解“炮口、履带” 3说说坦克的作用(学生介绍查到的有关资料)。 4理解“大显神威”,出示学习第5段的2、3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它“大显神威”的?指导朗读这两句。 (二)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这威力无比的坦克是怎么发明的。

2根据回答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抓住“合二为一”理解: (1)盾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优点和不足)从文章中找出有关句子理解。理解“固然、自卫”等。 (2)矛又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从文章中找出有关句子理解。理解“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等。体会用词的正确性。 4这次矛和盾在一起,为什么不自相矛盾了呢?发明家是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的? 5再读课文1到4段,理清发明家的思路,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小组合作。 6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吗? (三)深化明理。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空调、带橡皮头的铅笔、取长补短等) (四)课外拓展。 1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不便的地方吗?你能不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把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不便和解决的方法写下来,作为“我的奇思异想”,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改进,收入自己的“资料袋”。

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教案 兴华小学张双爱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资料和文中的描写,体会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的心理感受,并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3.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评论 学情分析: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五年级学生对语言有比较高的感悟能力,能体会到字里行间作者表达的感情。但是,对台湾的那一段历史不太了解。 重点难点: 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有关台湾的课文吗?对台湾你有哪些了解? 在谈话中,让学生谈出有关台湾的美丽风光以及台湾人民盼望回到祖国怀抱的热烈愿望,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正是发生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的故事。曾有一位船员,他在这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堂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堂语文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高雄真挚崇高火热闽南语诸葛亮光复 /2、出示主要内容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以后,()在(),见到()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的民族精神。 三、精读课文,在台湾光复的背景下理解情感 1、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是哪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这三次分别在哪里出现?请拿起笔在书中用线画出来。 3、学生汇报 (1)ppt出示: (2)齐读

(3)这三句话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次是台湾老师认真、吃力地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一遍一遍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三次是我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研读第一次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 (1)①台湾教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 “一笔一画”是什么样子呢?找同学来表演一笔一画 同样是一笔一画,有什么区别吗:? ②从一笔一画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为什么写的吃力?请用课文中语言回答。(因为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理解光复。(出示台湾光复资料)ppt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而遭到失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侵占整整统治了五十年!在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们采取军事占领、民族压迫、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种种措施奴役人民群众,让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才被归还中国。 (3)被日本统治的50年,日本人为什么不准许台湾人讲国语? (4)日本人的阴谋诡计能够得逞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能,因为台湾人民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字;从“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和真挚的心。”感受到的)(5)50年啦!才重回祖国怀抱的激动!都凝注在笔端(反复朗读) 怎么读好这句话?(不对,他们初学国语,国语不太熟练,怎会读得如此流畅?读得好,就是这样,吃力地,生疏地,但非常认真的!) 师引读:50年没说这样的话了——。 女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 50年了,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说中国话了。 男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50年的耻辱,现在终于能这样痛快地说出来了。 全体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50年,风雨飘摇的50年啊,台湾的人民过着的是怎样的日子啊,如今终于光复解放了,心情怎能不激动?再读。 全体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5、研读第二次 (1)请同学们说说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公开课教案.docx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科授课者 :(许菊妹) 课题梯形的面积第几课 5授课时间11月 24日时 1、运用转化的方法通过寻找图形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 2、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思想。目标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 念。教学 重点: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重点 难点: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推导。 难点 教具 多媒体课件、梯形学具、小剪刀、梯形硬纸片。 准备 一、复习引入新课 1. 同学们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呢? 2.谁能平行四边行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3. 揭示课题: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你们想知道吗? 二、探究新知 教1、出示课本例题 ,有一条堤坝 ,其横截面是梯形 ,坝顶长度是 20 米,坝底长度是 80 米,坝高 学是 40 米。堤坝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过2、同桌讨论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3、能否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从而求梯形的面积。? 程 (1)、以小组为单位 ,老师已经学具放在小组长那里了 , 剪一剪 , 拼一拼 , 想一想。 (2)、分组实验 , 合作学习。(教师参与学生拼摆 , 个别加以指导) (3)、小组展示剪拼过程 ,穿插点评。(学生汇报展示) A、拼摆法: B 、割补法 C、分割法 教4、归纳概括 , 推导公式(结合板书) 学讨论:①比较三个实验的结论 ,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与哪些数据有关?②你会用字母 过 表示公式吗? 程 讨论后独立完成课本P59,归纳板书。

5、提示点拔:(电脑演示 ,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得出:梯形面积公式 =(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 s=( a+b)× h÷2 6、指导学生用公式计算堤坝横截面面积。 2.8m 三、检测巩固 m 1、求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列式不用计算):2. 1.计算下面图形面积 .1 3.课本 60 页的第 2 题。 1.4m 4. 选择题 ( 1)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0 平方米 , 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A.10 B.20 C.40 ( 2) . 两个等底等高的梯形和平行四边形 , 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10平方米 , 那么梯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A.5 B.10 C.20 5.判断题: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 2 倍。() 2.两个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等底等高的两个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一定是等底等高。() 四、作业布置 梯形的面积 板 书梯形面积公式 =(上底+下底)×高÷2 设 用字母表示: s=( a+b)× h÷2 计 《梯形的面积》一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 , 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运用学法迁移等方法去推导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 算。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在教师的引导下 ,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 学等方式自主寻求发展, 本节课我一共开展了两次合作学习, 一次是小组内说说你把梯形转 反 化成了什么图形 , 是怎么转化的?第二次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转化成的平行四 思 边形与原梯形在底、高和面积上有什么关系?由于这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探 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特别是从不同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机会 , 使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本 , 不拘泥于教材 , 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拓展空间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

情意深深 爱意浓浓——《爱如茉莉》教学案例

情意深深爱意浓浓——《爱如茉莉》教学案例 Deep affection and deep love -- teaching case of "love like jasmine"

情意深深爱意浓浓——《爱如茉莉》教学案例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情意深深爱意浓浓——《爱如茉莉》教学案例情意深深爱意浓浓——《爱如茉莉》教学案例 苍南龙港五小张春霄 平常我们都觉得小孩子不懂事,更不懂爱,尤其是父母之间的爱。其实不然,在上完《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以后,我被孩子那颗细腻而真诚的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惊叹他们的深邃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佩服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赞美他们那种美好而纯洁的心灵。当我看着那一双双可爱的眼睛时,我一次次地感动,一遍遍地震撼!是啊,谁说学生不懂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爱的课堂,细心聆听他们的声音吧! 片段一:

师:同学们,当你细细研读课文的时候,文中的哪些地方让 你深深感动?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六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交流: 生1读:“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 蹑手蹑脚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我被这里深深地感动了。 师:为什么? 生1:从轻轻、蹑手蹑脚这几个词,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是 多么的关爱!他生怕惊醒了妈妈,让妈妈睡不好觉。这个动作虽 然像小偷,可我真的好感动!这位妈妈好幸福!(同学们响起了 掌声) 师:你真会读书,连这细微的动作都能捕捉,真不简单啊! 还有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2读:“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 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爸吃。记住,要 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我从 这里知道妈妈处处为爸爸着想,哪怕自己生病了,还想着爸爸吃 饺子,还说等他吃了饺子再告诉他生病的事,多么伟大的妈妈呀!我觉得真爱就是彼此付出,彼此关心,默默地为对方付出。(学 生都在默默地听着,似乎都若有所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讲课教案 上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怎么样?我看到大家立马瞪起了眼睛,听好了…… 话说呀,古时候,在楚国的一个集市上,那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有一个人在叫卖他的矛和盾。只见他拿着矛说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可以轻易穿透任何的盾牌。又见他拿起抵挡进攻用的盾,夸口道:叔叔婶子大娘大爷,来看看我的盾,这可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什么矛都戳不穿。 正在这时,有个围观的人问了他一个问题,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你猜,这个人问的什么问题?(生答)他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嘿嘿,意思就是说:“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卖矛和盾的人哑口无言了呢,你来说……(生答)。对啊,这就是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但是,看似互相矛盾的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在这里面寻找答案。 (二):出示课题: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矛: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是攻击别人的武器,打仗用它来进攻。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盾是防御的武器

同学们矛和盾的集合到底会会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 ● 1.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智慧的孩子都会 精心的预习课文,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 况,哪几位同学课文读一下, ● 2.请你来读一下要求: A纠正读音B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生边读文,师及时订正读错的字音、提醒易错的读音。 预设难度的字词:戳和庞然大物 ● 3.这几位同学读得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看来咱班的朗读水 平非常高,那老师再来考考你!——(出示幻灯片生字) ● 4.检查生字词 (1)排火车读: 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2)这一关没有难住大家,老师再来一关,我表演几个词语,你来猜一猜是哪一个?(表演) (3)谁能用这些词语来概括下课文大意?指名学生回答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3、梯形的面积》教案

3、梯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7页“梯形的面积”,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一的相关练习。 ◆教材提示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梯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初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的知识点如下: 知识点一: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知识点二: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虽然学生已经有了前面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又掌握了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策略,但教学中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例1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推导面积公式的方法,帮助学生把前面掌握的推导方法作用于新的学习情境。 2.在图形转化的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图形转化,探究出多种图形转化的方法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知道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了解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难点 运用转化的方法,自主探究梯形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梯形学具 学生准备:梯形学具、剪刀、每个方格是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旧知: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回答: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推导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课件出示梯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梯形又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呢?下面我们就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回顾、想象,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1.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引导猜想:同学们,想一想,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学生的猜想后回答。回答预设:①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②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2)验证猜想:学生拿出梯形学具,小组之间合作,看一看梯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①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可以是任意一个梯形,也可以是直角梯形。 ②学生动手拼一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③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预测: 生1: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 生2:我沿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剪开,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爱如茉莉教学设计(完整版)

《爱如茉莉》教学设计 执教人:刘志龙时间:2010年4月16日 【教材分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六课。课文以“爱如茉莉”为题,简洁、含蓄,让人顿觉一股清新、芬芳之气扑面而来,急于披文以体察具体内容。 初读《爱如茉莉》,你会如饮山泉,清淡中有丝丝甜意;再读《爱如茉莉》,你会如品香茗,丝丝甜意中有淡淡芳香;三读《爱如茉莉》,你会如饮甘醴,淡淡芳香中有缕缕心香;四读《爱如茉莉》,你会觉得每一个字眼儿、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在传情、在释放着如茉莉一般的生命的芬芳和光泽…… 真爱到底是什么?从文中我们不难体会到: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爱是轻轻的叮嘱/爱是心情的坦然/爱是亲密的牵手/爱是阳光的恬淡/爱如茉莉洁白纯净/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设计思路】 以“爱”贯穿始终,从细节中感悟爱如茉莉。 1、以“爱”导入,以不同的人对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揭示课题《爱如茉莉》。 2、品读文本,感悟“爱”,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细节、重点字、词、段,领悟“爱如茉莉”。 3、联系生活,深化“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感人的真爱。 【教学重、难点】 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爱如茉莉”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二、自学课文 三、检查自学 四、学习生字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以“爱”谈话,揭示文题。 1、师板书:爱 人间的真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也是永恒的。不同的人对“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所表达的方式也不同,请同学们说说你眼中的真爱是什么?同学们对爱的理解可谓异彩纷呈,可在映子的眼中,爱就像那平淡无奇却芳香宜人的茉莉花。(师板书:爱如茉莉) 2、出示图片简介茉莉 茉莉花:花白色,有光泽,香味浓郁。 你能简单说说茉莉留给自己的印象。 3、朗读课题。 用作者的话说茉莉花“平淡无奇”,可她为什么又说爱如同茉莉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揭开谜底。 二、品读文本,感悟“爱”。 1、其实,“爱如茉莉”这句话真正出于谁之口?(妈妈) 2、一开始我赞同妈妈的说法吗?(嗤之以鼻)请你找出依据,那就是说我认为茉莉平淡无奇。(师板书:平淡无奇) 3、作者对妈妈的比喻难以理解,可在文中的结尾她又发自肺腑地感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这是为什么呢?(板书:?)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本,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铅笔,橡皮 师:小朋友的铅笔盒里都有(铅笔)和(橡皮)。如果把它们合二为一,就变成了一支带 橡皮的铅笔,这就是集合(板书集合)。想想这样集合有什么好处? 师:对啊,这么一支带橡皮的铅笔集合了铅笔和橡皮的优点,用起来非常方便!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用“集合”的方法会使生活变得很方便。我们一起看看。 2.出示图片 电风扇 取暖器集合成什么?(空调)空调集合了电风扇和取暖器的优点,既可以扇风又可以取暖,真是用处大。 出示矛盾图片 师:这是(矛)。学生读, 这是(盾)。学生读, 书写矛盾,注意矛的最后一笔是“撇”。我们一起来写写。书写矛盾师: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呢?(进攻,自卫) 3.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矛和盾怎样集合?矛和盾能集合成什么?)二,初读课文 1.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把课

文读正确了,读通顺流利。 2.读词语。师:小朋友读得可真认真,课文中有许多词语,你们会读吗? 课件出示: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把你的心提起来,再危急一点) 指名,小组读 合二为一大显神威(更有气势,更威武)庞然大物(谁 读得更大点)乱成一团指名,男生读 全班齐读 3.师:小朋友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课文也会读得很精彩。分小节朗读。三,解决问题 1.集合成什么? (1)读了课文,你知道矛和盾集合成了什么(坦克)见过坦克吗?谁来介绍介绍坦克? 生说 小结:在小朋友眼里,坦克是非常威武,非常厉害的。想知道坦克第一次上战场是什么样子吗?请小朋友再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自由读)(2)指名读:谁来第一个介绍,谁还想再来介绍介绍。 能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概括坦克第一次上战场的样子吗?(大显神威)。 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是“大显神威” (3)指导朗读。小朋友自己读读,读出“大显神威”的感觉吗? 指读,男,女分读 2.学习2-4小节

难忘的一课

《教材理解》 所谓“难忘”,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本文叙写的是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和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为什么令他终身难忘?联系课文内容可知,这一课有着特定的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后)、特定的地点(台湾高雄市郊外)、特定的内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定的感受(充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思)。因此,“难忘”是解开本文的关键。 本文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 一是以方位转换来展开故事:先写“我”在高雄郊外见到一所乡村小学,接着写“我”来到教室窗外,随后写“我”走进教室,再就是参观小礼堂看中国历代伟人像。市郊小学→教室外→教室内→小礼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序次井然。 二是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贯穿全篇,这句话前后三次出现,实际上成为抒情脉络,一层进一层地叩击读者心扉。 上面两条线其实不能视为“并行”,方位转换是便于展开故事,同一句话前后三次出现才是文章主线,也是“难忘”的根本原因-- 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我”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抗战胜利了,日本军国主义统治垮台了,所以能教学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地选用这一句,充分体现了师生们诚挚的爱国之情。 第二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是“我”走进教室,跟着师生们一起诵读。“我”是一个普通船员,长期漂泊异国他乡,胸中郁结着怀念祖国的情思。现在,在教室外听到师生诵读这句话,走进教室仍在学习这句话,仿佛一股热流涌进心中,情不自禁地跟着师生诵读起来,传达了“我”和师生们的共同心声,有着一样的爱国之情。 第三次则是“我”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的画像后,紧紧握住那位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因为台湾“光复”了,中国的伟人画像得以张挂出来,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过去是难得一见的,此时此地,此境此情,自然无法抑制,终于迸发出来,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了。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开始是偶然听到,中间是交融一体,后来是喷涌而出,它犹如一根红线贯串全文,织进了“我”和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织进了深厚的爱国情思,这一课所以“难忘”,正是难忘在这里。 因此,抓住“难忘”,紧扣三次出现的同一句话,就提纲挈领、百毛皆顺,可以水到渠成地加深理解了。重点优化 《难忘的一课》(第十册)是一篇讲读课文。不少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贯穿全文的关键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指导学生阅读,并获得了成功。但我想。假如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思维,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愿意带着课题走进课文呢如果学生真的有了这种需要,我们不防就此一试,即从课题入手,就学生的阅读过程而构建教学过程。 先分析课题:中心词“一课”――言事;题眼“难忘”――传情。由课题可知,课文集叙事抒情于一体。再从教与学方面来分析:教者看到课题会推测,文章叙述了什么事抒发什么情学生读了课题,至少会产生如下猜想:这“一课”讲了哪些事为什么这“一课”令作者终生难忘综上所述,依据文情和学情,可以形成这样一条教学思路:紧扣课题,构建三个板块,指导学生阅读。 [点评:阅读教学从何处入手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章中去,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上文提出的“指导学生阅读”,其用心也在于此。] 一、感知难忘事 1.检查预习后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什么地方作者经历了什么事 2.让学生速读课文,分别找出“上课”和“下课”的有关段落,并想想这两部分各讲了什么事(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小礼堂) 3.让学生再读这些段落,然后讲讲这两件事。 [点评: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重在让学生“感知”难忘的事情。环节2的教学,渗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