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野外调查一些方法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野外调查一些方法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野外调查一些方法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野外调查一些方法

1.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的接触变质和机械破碎等情况);所处的构造部位及原生裂隙和岩脉等情况。对喷出岩,应注意研究其喷出或溢流形式;岩性、岩相的分异变化规律;原生或次生构造(气孔状、杏仁状、流纹状或枕状构造等);原生裂隙、捕掳体、韵律、层序及与沉积岩的相互关系等。

1.1.1.1.3 对变质岩,应注意研究其成因分类(正变质或副变质)、变质类型(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变质程度和划分变质带;恢复原岩性质与层序。着重观察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与变质矿物)、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和破裂结构等)、构造(包括变质构造和原岩的残留构造);分析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关系。特别注意片理、臂理以及小型褶皱等细微构造和原岩层理的区别。

1.1.2 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

1.1.

2.1 褶皱的位置(包括空间位置和与其它构造相互间的位置)、规模、沿走向的变化规律和倾伏情况;褶皱的形态特征(两翼岩层和轴面的产状、枢纽起伏情况等)、类型、组成岩层的相变、时代和特征;两翼岩层的厚度变化及低次序构造特征以及其褶的组合形式等。

1.1.

2.2断裂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特征;构造破碎带的构造岩种类、特征(角砾的粒度、排列情况、胶结类型和程度、溶蚀现象和风化特征)及破碎带和破碎影响带的宽度;判定断层的两盘相对错动方向、力学性质、构造次序,并分析与地下水活动关系。

1.1.

2.3裂隙统计点的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裂隙的分布、宽度、产状、延伸情况及充填物的成分和性质;裂隙面的形态特征、风化情况;各组裂隙的发育程度、切割关系、力学性质和性质转变情况;并注意裂隙的透水性。裂隙统计应力求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貌上进行,其面积不应小于131平方米。观测内容填在记录表上。

1.1.

2.4臂理和片理的空间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分布规模、产状、性质等。

1.1.3 对第四纪地层的观察与描述

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中,对第四纪地层的露头应详细观察描述,内容包括:地层的颜色、岩性、岩相、结构和构造特征、特殊夹层、各层间的接触关系、所含化石及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等。

1.1.3.1颜色

注意原生与次生、干与湿、水平与垂直方向的颜色变化及特殊色、色带、色斑的过渡和混染情况,特别是一个地区主要沉积物的主要色序。描述时,一般辅色在前,主色在后。特殊颜色最好用常见物品的颜色来形容,如栗色、砖红、瓦灰、藕荷色等。

1.1.3.2 岩性

1.1.3.

2.1 砾石类

砾石的成份、粒径(最大、最小、一般)、分选性、磨圆度等的相对含量;测定砾石的长轴方向与长轴轴面产状,以供绘制砾石扁平面极点分布图或玫瑰花图,帮助判断物质来源、搬运动力与距离,为确定成因类型和地层的相对年代提供依据。

砾石分类表 1—1

野外肉眼鉴定:

砾石,卵石等颗粒较为粗大的土,土粒可以用尺直接测量,形状也明显可见。应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测量其最大和最小的土粒,分成粒组,估计其含量,并注意其形状是浑圆的还是棱角的,即可相当准确的定出土的类型名称。见表1-1

1.1.3.

2.2砂类

砂的矿物成分、颗粒形状、粒度、磨圆度,压密程度和湿度状况,次生矿物成分及胶结状况(胶结物成分与胶结性状),加酸起泡程度,重矿物含量及其富集部位等。

野外肉眼鉴定:

砂土干时为松散状,没有结块。砂粒的大小可以用放大镜在地质野外记录本的毫米方格纸上进行估计。一般毫米方格纸的线条本身宽约0.25㎜,方格的空白宽约0.75㎜,在放大镜下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测定土粒的直径。并粗略估计各种大小的砂粒的百分含量,据以进一步划分砂土的类型。见表1-2

1.1.3.

2.3土类

干湿时的物理状况,特殊现象(如黄土的大孔隙性、泥炭的气味、腐烂程度;淤泥的矿物含量等)。并利用搓条等野外简易方法对土进行分类命名。

砂土的分类表1—2

野外肉眼鉴定:

粘性土湿时都具有粘性,所以一般用湿测法进行粘性土的野外鉴定。湿测法就是取土若干放在手掌上,稍加水数滴,调成稠糊状态搓粘之,看其搓成土条或土球的性能,以鉴定之。

如土条能搓成直径小于1㎜的细条,可定为粘土。若为亚粘土(粘粒含量小于30%),其粘着性就要比粘土差些,因此搓出的土条不会小于1㎜,只能搓成1~3㎜的细条,而且将土条可以搓成球。亚砂土不象亚粘土那样能搓成表面光滑的土球。砂土搓不成球,这是和亚砂土不同的,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将二者加以鉴定。见表1-3

细碎屑土详细分类表表1—3

1.1.3.3 结构与构造

详细观察描述地层剖面的结构特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洪积层的相变和透镜体夹层,

残积层与基岩的过渡关系等)及土的结构与均一程度,碎屑混入物的成分,砂的松散和胶结状况(胶结程度、胶结物种类及胶结类型)以及砾石的排列方向等。对层理或层面的类型、产状以及孔隙、生物构造特征等均应详细观察描述。

1.1.3.4 特殊夹层

地层中的含矿层(石膏夹层或石膏散晶、软锰矿、芒硝、盐晶等)、泥炭层、淤泥层、结核层、纹泥层、胶结砂层及古土壤层等在地层剖面中的位置与特征。对结核与包裹体,应分别描述其颜色、成分(加酸起泡程度等)形状(大小、形态和表面特征)、内部结构与构造(层状、同心圆状、斑状、块状、坚硬、松散等)、散布状况、与围岩的过渡关系(明显的、渐变的)以及伴生情况与侵染情况等。

1.1.3.5 化石

产出层位,名称、数量、形态大小、保存状况、石化程度、分布状况等。

1.1.3.6 各层接触关系与岩相变化

接触类型(冲刷接触、明显接触、突变接触和逐渐过渡)与特征,界面上有无冲刷痕迹和砾石。对突变接触,应注意观察是沉积条件的改变还是沉积长期间断。选取地层出露较全的露头点进行分层描述与地层厚度的测量,并注意观察岩属岩性与厚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此外,对第四纪地层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与地貌形态特征,应作观察描述,必要时进行素描或照象。对砂层中的土块或土层中的砂包等现象亦应作详细的描述。

1.1.4对地貌的观察与描述

地貌的观察与描述应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紧密配合,着重观察研究与地下水富集有关或由地下水活动引起的地貌现象。

1.1.4.1 基本地貌单元(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海拔高程、水系平面分布特征,分水岭的高度及破坏情况,地形高差、切割程度及地表坡度等),并分析确定其成因类型。

1.1.4.2 河谷地貌的调查

谷底和河床纵向坡度变化情况,各地段横剖面的形态、切割深度及谷坡的形状(凸坡、凹坡、直坡、阶梯坡等)、坡度、高度和组成物质,谷底和河床宽度以及植被情况等。

1.1.4.3 河流阶地的调查

阶地的级数及其高程,阶地的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阶面的相对高度和起伏情况以及切割程度等),阶地的地质结构(组成物质,有无基座及基座的层位、岩性,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及成因类型)及其在纵横方向上的变化情况,阶地的性质及其组合形式。

1.1.4.4 冲沟的调查

位置(所在的地貌单元和地貌部位)、密度与分布情况,规模及形态特征,冲沟发育地段的岩性、构造、风化程度、沟壁情况及沟底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等,沟口堆积物特征,洪积扇的分布、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起伏情况和切割程度等)及其组合情况。

1.1.4.5 微地貌的调查

所处地貌部位和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地下水富集和地下水作用的关系。

1.1.5 水点的观察与描述

调查的水点包括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及人工露头。前者有泉、沼泽和湿地;后者有水井、坎儿井及揭露了地下水的钻孔、矿井、坑道和试坑等。

1.1 .5.1 水井、钻孔的调查

1.1 .5.1.1井孔的位置及所处的地貌部位,井孔的深度、结构、形状及口径。

1.1.5.1.2了解井孔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和含水性质。

1.1.5.1.3测量水位、水温、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并取水样作化学分析。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水井的水位和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1.1.5.1.4了解水的使用和引水设备情况.

1.1.5.1.5对自流井,应着重调查出水层位和隔水顶板的岩性、水头高度及流量变化情况。

在地下水已被开发利用的地区,要采取访问与调查相结合的机民井普查方法,充分搜集和利用历次调查登记的以及地方保存的机、民井资料。

调查内容填在“民井调查记录表”上。见附表1

1.1.5.1.6 “民井调查记录表”填写要求

(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大小依次排列为井1、井2、井3……井n,

或用字母代替为J1、J2、J3……Jn。(一个工区要统一)

(3)井名:若有井名时则旅真写井名,如“甜水井”、“幸福井”“党恩井”等;没有井名时则填写村名,如“小纪汉井”、“薛庙滩井”等;若一个村有两个以上井时,如小纪汉村有3个井,井名则为“小纪汉井1”、“小纪汉井2”、“小纪汉井3”等。

(4)图幅名称:本井所在的地形图名称。

(5)井口标高:井口与地面相平的标高,若有井台时,则减过井台高度。

(6)坐标:(方里网)本点所在的X: Y: H:,用手持GPS定点。其方里网X: Y:H:大小图上及记录表要一致。

(7)井的位置:以最近的具有明显标志的村庄、水塔、庙宇、高压线杆及及通讯基站等为参照物。如:位于小纪汉村东关公庙120°方位300m处。

(8)井深:地面至孔底的深度。有两个方面直得注意,一个是原成井时的深度,一个是淤积后的深度,两方面均要填写清楚。(注意:不要把井深填写成井台口至孔底的深度)

(9)井台高度:地面以上井台的高度。

(10)井口直径、井底直径:当井为圆形时,直接量取直径;当为方形时,则量取长、宽。如长为0.8m,宽为1m,井口直径则写成0.831.0。(注意:井筒形状各异,有直筒形、上大下小,上小下大,要如实填写。)

(11)距地表水:本井至地表水边缘的距离。地表水一般指河流、湖泊、海子、池塘、鱼池、水库等具有一定容积的水体。

(12)静水位埋深:地面至水面的深度。(注意:不要把静水位埋深填写成井台口至水面的深度)

(13)出水量:若是机井时,要访问潜水泵是几吋,出水量每小时或每天多少吨。连续能抽多长时间,恢复至抽水前水位时需要的时间。

若是民井,若安有小潜水泵时,和访问机井相同;若是用人或辘轳提水,则访问每天能提多少担,最后合成每天能出多少吨。

(14)气温、水温:气温直接量取,水温量取时,把温度计放在水中最少5分钟后,握住上方,读数。

(15)色:一般为无色,当含有某种化学成分或有悬浮杂质时,地下水则可能呈现出其它颜色。如含FeO的水呈浅蓝色;含Fe2O3的水呈褐红色;含腐植质的水呈暗黄褐色;

气味:一般为无,当含有H2S时,水便有臭鸡蛋味;若有有机物存在,水便有鱼腥臭味;

口味:一般为无,其味道的产生与水中含有某些盐分或气体成分有关。含有NaCl的水具有咸味;含NaSO4的水具有苦味;含有机质的水具有甜味;含CO2气体的水具有清凉可口之感等。

透明度:一般为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

(16)井的类型:为完整井、不完整井。完整井是指该井全揭露含水层,底部为隔水层;不完整井是指该井含水层未揭穿,即孔底未见隔水层。

(17)建井时间:指成井时的时间。年、月、日。

(18)井壁结构:当井壁未采取措施时,一般为土质结构、石质结构、上为土质下为石质结构等;当井壁采取措施时,一般为砖砌、石砌、水泥管等。

(19)洗井记录:由于井内被泥沙淤积,过一段时间需要清理,即洗井。访问多长时间洗井一次。

(20)距污水坑:井至污水坑的距离。污水坑大的一般指,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水聚集的地方,小的指农村中的污水坑,如臭水塘、猪圈;厕所等。

(21)水位动态: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水位的变化幅度。如:丰水季节水位埋深是1.5m,枯水季节水位埋深为2.1m,水位动态变化为0.6m。

(22)开采时水位变化:指取水时水位的下降情况,一般为迅速、较迅速、较慢、很慢。它是与含水层的富水性有直接的关系。当富水性大时,水位下降则慢,反之则亦。

(23)水样编号:一般和记录点相同,如点号为SHD125,则水样编号为SH125。

(24)水样采取深度:如水位埋深4.8m,取样在5.0m,那么取样深度为5.0m。

(25)井使用情况:从两个方面填写。第一:使用情况,如正常、较正常、不用、废弃;第二:用途,如人畜饮用、浇地、锅炉用水等。

(26)地貌特征:是指井所处的地貌部位及地貌特征,如:33河流的左(右)岸的一级(二级、三级)阶地、河流漫滩、沟谷的阶地,底部、黄土梁上,坡上、滩地的中部,边缘等。

(27)地层结构:是指从井口至井底所揭露的各个地层,仅可能的详细访问。如:若井深6m,0~1.5 m,粉砂质粘土;1.5~2.6 m,粉质粘土;2.6~5.7 m,砂砾石层,5.7~6.0 m,灰色泥岩。

(28)含水层:是指含水的地层。如粉砂层、细砂层、砂砾石层、砂岩,灰岩等。

(29)剖面图:一般按比例做图,井径可适当放大。必须有比例尺,方位、地层结构,时代。方位一般指井与地表水的位置关系。如井的120°方向100m处有一水库,则剖面图方位120°,但必须在剖面图上画出井与水库相距的示意图。

(30)备注:一般把能进行简易抽水试验的井填在备注栏上。

1.1 .5.2 泉的调查

1.1.5.

2.1 泉水出露的地形地貌部位、高程(一般根据地形图查得,有特殊意义者实测)及与当地基准面的相对高差。

1.1.5.

2.2泉水出露处的地质构造条件和涌出地面时的特点(是明显一股或几股水涌出,还是呈片状向外渗出),泉的类型。

1.1.5.

2.3根据地质构造玫泉的特点,判断补给泉水的含水层,绘制泉水出露处的素描图。

1.1.5.

2.4观测泉水的物理性质,取水样作化学分析。测量泉水的水温和流量,并通过访问和观察泉眼附近的各种痕迹,了解流量的稳定性。

1.1.5.

2.5泉眼附近有特殊的泉水沉淀物时,应进行肉眼鉴定,必要时采样进行化学分析。

对人工挖泉,应了解其挖掘位置,深度,泉水出露的高程和地形条件,遇水层位和水量等。

1.1.5.

2.6对流量较大的泉水,应调查水的去路,对有重要水文地质意义和开采利用价值的大泉,应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及早开始动态观测。

泉水调查内容填在“泉水调查记录表”上。见附表2

1.1.5.

2.7“泉水调查记录表”记录要求:

(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大小依次排列为泉1、泉2、泉3……泉n,

或用字母代替为Q1、Q2、Q3……Qn。

(3)泉名:若有泉名时则真写泉名,如“龙凤泉”、“黑龙泉”“月亮泉”等;没有泉名时则填写距该泉最近的村名,如“马连沟泉”、“段寨泉”等。

(4)图幅名称、出露标高、坐标、位置、水样编号、水温、气温、色、气味、口味、透明度与民井调查记录表填写的相同。

(5)含水层:泉水流出的地层。按表中要求填写。

(6)顶板、底板:即含水层的顶板、底板。

(7)泉的类型:下降泉:分为悬挂泉、侵蚀泉、接触泉、堤泉、溢泉。如果在填图过程中能分出以上泉的类型则按上述填写;若不能分出,则按基岩下降泉、第四系下降泉填写。

上升泉:分为断层泉、自流斜地上升泉、自流盆地上升泉。在陕北工作区很少见。

(8)泉的产出状态:是明显一股或几股水涌出,还是呈片状向外渗出。

(9)附近地形:泉周围的地形,如“U”形谷、“V”形谷,陡坡、缓坡、坡脚、半坡等。

(10)泉水流量:必须用三角堰测量,所填写的泉水流量一定要准确,不能目估。因

为最后要根据泉水流量的大小决定采取水样的位置,以防因水量差距太大而引起布点的失误。涌水量最小为三角堰高1cm,Q = 0.014L/s。

(11)动态变化:泉涌水量在丰、枯水季节的变化情况。如随季节变化大,较大,较小,不变等。

(12)泉水用途:指泉水现在利用情况。如可浇地33亩、供村多少人口及多少性畜

饮用、未利用。

(13)沉淀物及气体成分:泉眼附近有无特殊的泉水沉淀物,应进行肉眼签定,如泉

华等。

(14)工程地质特征:若为第四系泉时,要填写含水层岩性,节理发育情况及底部隔

水层岩性等;若为基岩时,则要填写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情况,边坡的稳定状态等。

(15)备注:一般填写该泉是否易采取水样。

(16)平面及剖面图:平面图,可从地形图上示意画出,比例尺为填图比例尺,标出

方位;剖面图,要有比例尺、方位、含水层时代、含水层岩性、隔水层岩性及时代、泉符号、泉涌水量。

(17)照相编号:当有特殊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泉要进行照相,按顺序进行编号。

1.1 .5.3 矿坑的调查

1.1.5.3.1 矿井的位置及地形特点;矿井与河流距离,河水位(包括洪水位与平水位)标高与井口标高,河流最大流量与平均流量,汛期的延续时间及其泛滥淹没范围。

1.1.5.3.2 矿井的修建年代、生产能力、开采方法、排水设备装置和效率,开采层位

及其标高,生产工作面、线的长度,采空区的面积与深度。

1.1.5.3.3挖掘井巷和露天采矿场的涌水量,随开采规模的加大含水层特点(指岩性、厚度、水头及富水性等)的变化情况;矿井排水时降落漏斗的形成和扩展情况。

1.1.5.3.4观测典型的涌水点;查明地下水进入坑道的状态和坑道充水的来源,并水样进行化学分析。

1.1.5.3.5查明接近构造破碎带、溶洞、老窑时矿井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1.1.5.3.6矿井淹没的原因,时间、天然涌水量和疏干排水资料。

不同开采方法所引起的顶底板破坏,地表沉陷和裂隙发展情况;坑道顶底板和露天采矿场边坡的稳定性,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隔水层的厚度、作用及其上的静水压力,滑坡形成的原因和范围。调查内容填在“煤窑(井)调查表”上。见附表3

1.1.5.4 老窑的调查

重点了解老窑开采和停采时的水文地质条件。在调查访问中,应尽可能地查明它的分布范围、开挖深度,窑内积水情况;并了解其所处的地形条件、地质剖面特征、开采方法、排水装置、涌水量大小及停采原因等。调查内容填在“老窑调查记录表”上。见附表3

1.1.5.5 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的调查

1.1.5.5.1 河流、湖泊、池塘、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的位置及周围的地形特征。

1.1.5.5.2观测地表水体的形态,包括河流的宽度、长度和深度,湖泊的面积及积水深度。

1. 1.5.5.3 地表水体附近的地层岩性、地貌条件及其所处的构造部位。

1.1.5.5.4测定其水位、流量、流速、含砂量等。

1.1.5.5.5观察水的物理性质(水温、颜色、嗅、味、透明度),必要时取样进行化学分析。

1.1.5.5.6调查访问动态资料,了解水量、水位、水温一年四季的变化。

1.1.5.5.7测量和搜集河流上下游间流量的变化、支流的水量、河床沿途的变化情况,特别要重视枯水期地表河流的测定。

1.1.5.5.8调查地表水的利用情况。

1.1.5.5.9 水库调查内容填在“水库调查记录表”上。见附4

1.1.5.5.10水库调查表部分填写要求:

(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大小依次排列为水库1、水库2、水库3……水库n,或用字母代替为SK1、SK2、SK3……SKn。

(3)水库名称:若有水库名时则真写水库名,如“河口水库”、“红石峡水库”等;没有水库名时则填写距该水库最近的村名,如“十八墩水库”、“石峁水库”等。

(4)坝体类型:混凝土拱形坝、石质坝、土质梯形坝等。在陕北地区一般都因地就简,多为土质梯形坝。

(5)汇水面积:是指大气降水均汇入水库的面积。可从地形图上圈出,估算其面积。

1.2 水文地质钻探过程中的观测与编录

1.2.1 水文地质钻探过程中的观测工作

其内容主要有岩芯观测、地下水位观测、水温观测、涌水现象观测、冲洗液消耗量和性质变化观测,以及钻进过程中钻具陷落、掉块、塌孔、涌砂等异常现象的观测记录等等。

要求在现场及时进行,否则可能造成岩芯位置错乱,岩石的某些特征因风化购而改变(如粘土岩、泥岩风化干后崩裂、颜色变浅、气味消失等),造成原始记录错误或遗漏描述内容。所以要救每次提钻后,及时填写岩心记录和岩心标鉴,测算岩心采取率和进行岩心描述。岩心采取率是评价岩石破碎程度,间接判断岩石透水性,确定含水层层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故要求在完整的基岩中,岩心采取率不得少于70%,在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和岩溶裂隙带中采取率不得少于30%。

另外要着重岩心裂隙的观察和描述。,要求指出裂隙面的倾斜度,并进行分类,各类裂隙的宽度、裂隙面平直或粗燥程度、裂隙的闭合和填充情况。裂隙的发育程度可根据岩心采取率、来计算岩心裂隙率(h)

h=∑b/L2β2100%

L—进尺长度(m)

β—相应L长度的岩心采取率;

∑b—在L段内平行岩心轴线,直线上所测得的裂隙或溶隙的总长度(m)。

此外,为了判断含水与否,要特别注意裂隙面上地下水活动痕迹的观察。如铁质、泥质、钙质充填及薄膜;灰岩裂隙面上的溶坑、溶檀等。

1.2.1.1 水位的观测

包括初见水位、提钻后与下钻前水位、终孔后稳定水位。

1.2.1.1.1 初见水位是钻孔中开始出现的水位。

1.2.1.1.2 回次水位观测

(1) 一般要求钻进中每提钻后,下钻前各观测一次水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即每回次观测一次)

(2) 钻进中若遇涌水,提钻后水位涌出孔口,可不测回次水位,但应在下钻前观测一次

涌水量。

(3)水位深度大于100米时,可以酌情处理。(终孔稳定水位可利用物探测井确定)

(4)停钻时间较长,应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水位其本稳定后,可改为每四小时观测一次,直到重新钻进。

(5)水位测量工具的深度记号要清楚准确,便于读数。单位用米,读至小数点后二位。

1.2.1.1.3 稳定或近似稳定水位观测

(1)钻进中遇有严重漏水、涌水的层断,应根据需要进行稳定(静止)或近似稳定水位的观测,必要时可将钻孔改为专门水文孔,进行抽水、放水试验。

(2)稳定(静止)水位

终孔后要进行稳定水位观,按《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即

观测时间,开始一般可按1、2、2、3、3、4、5、7、8、10、15分钟间隔观测,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到稳定。

(3)近似稳定水位观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停止观测。

A 每小时观测一次,连续三次水位无变化;

B 水位呈单一方向变化,每小时水位差不超过5厘米,且已连续观测三小时;

C 水位呈锯齿状变化,每小时水位差不超过10厘米,且已连续观测三小时;

D 虽达不到上述要求,位总观测时间已超过24小时。

1.2.1.2 冲洗液性质变化及其消耗量的观测

冲洗液的性质,在现场主要是指:颜色、稠度、比重、含砂量的改变。它一般反映孔底情况发生变化。

钻进中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最能说明岩层透水性的变化。

1.2.1.2.1 冲洗液消耗量系指纯钻进时间内钻孔中消耗的冲洗液。在正常钻进时,每小时观测一次。不足一小时的回次,每回次观测一次。发现冲洗液漏失时,应每10—30分钟观测一次。冲洗液全部漏失时,应开大水泵测定其最大漏失量。

1.2.1.2.2 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方法:钻具下运至孔底,待冲洗液正常循环后开始观测水源箱(池)内冲洗液的数量,观测结果呈原有量,然后每隔一小时观测一次,直至钻孔终了为止,每次观测结果呈现有量。钻进期间在水源箱(池)内加入的冲洗液数量称新增量。计算公式如下:

原有量十新增量-现有量=消耗量

1.2.1.2.3 涌水量的观测

钻进过程中,孔口突然涌水、是孔底揭露自流含水层最可靠的标志。应立即记录涌水时的钻孔深度,并接套管或压力表测量其水头高度和自流量。

1.2.1.3 其它现象的观测

当钻孔中出现气体逸出,钻具陷落、孔壁坍塌、涌砂等现象时,应记录其发生的起止深度以及这些现象发生的状况。

1.2.1.4 钻孔的编录工作

12.1.4.1 根据钻探班报表,整理岩芯,校正岩芯长度,深度和岩芯采取率。结合原始岩芯描述,确定地层分层深度,地层时代和岩性的分层位置。,并根据每个层位和岩性段的特征,按层位和岩性段采取有关样品保存、以作实验和鉴定之用。

1.2.1.4.2 综合岩芯观测资料和钻进中水文观测记录及测井资料,确定含水层位及其

深度、厚度、水位等特征。

1.2.1.4.3 整理钻孔有关施工技术资料:如不同深度的孔径,止水深度,方法和效果;套管口径及深度等。

2.工程地质

2.1 工程地质测绘

2.1.1 划分工程地质岩组,详细调查软弱岩组的性质、产状、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1.2 调查矿区内软盘弱夹层及各类结构面的分布、物质组成、胶结程度、结构面的特征及组合关系,并按结构面分级表进行分级。

2.1.3 按岩组和不同构造部位进行节理裂隙统计,测量其产状、宽度及延伸长度,编制玫瑰花图或极射赤平投影图,确定优势节理裂隙发育方向并按岩体结构分类表进行划分岩体结构类型。

2.1.4 对矿体主要围岩的风化特征进行研究,可参照“岩体风化程度野外鉴定表”划分岩体的强弱风化带。

2.1.5 对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进行测定,研究;边坡坡高、坡面形态与岩体结构的关系。

2.1.6 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有影响的地下水露头点、含水岩层接触界面特征、构造破碎带的水理性质进行重点调查研究。

2.1.7 详细调查生产矿井及相邻矿山的工程地质问题;调查露采边坡变形特征、变形类型、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井巷变形破坏特征、支护情况,变形破坏与软弱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带等结构面的关系。

2. 2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

2.2.1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包括:统计与描述岩芯块度,绘制央芯块度柱状图:统计节理裂隙;确定钻孔中流砂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风化带与软弱层、岩溶发育带、蚀变带的位置和深度;

2.2.2 按钻进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确定不同岩组RQD值的范围和平均值。RQD值一般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RQD(%)=Lp/Ln3100

式中:LP——某岩组大于10㎝完整岩芯长度之和,m

LN——某岩组钻探险总进尺,m

注:小于10㎝岩芯为钻进过程中机械破碎,则上下对接,其长度大于10㎝时应参与计算;当钻头内径小于54.1㎜时,RQD值作适当降低,根据经验降低20%~50%

2.2.3 根据RQD值,按“岩石、岩体质量及岩体优劣分级表”和“岩体Z值范围及其优劣分级表”划分岩石质量等级和岩体质量等级。

3. 环境地质

3.1 调查要点

3.1.1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

主要调查集镇、居民点、井口附近和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调查的内容包括:地层岩性、厚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3.1.1.1 各种类型的滑坡体;

3.1.1.2 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一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1.1.3 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3.1. 1.4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3.1. 1.5 须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3.1. 1.6 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里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3.1. 1.7 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3.1. 1.8 位于库岸和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3.1.2 滑坡调查要点

3.1.2.1 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附近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3. 1.2.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 1.2.3 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涨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

3. 1.2.4 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成裂缝两壁也回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3. 1.2.5 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界面;

3. 1.2.6 应注意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涨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涨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3. 1.2.7 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3. 1.2.8 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3-1。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表3—1

注:属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级标志或一个 B级、二个 C级,或4 C级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3. 1.2.9 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3. 1.2.10所有调查内容填写在“滑坡调查表”上,见附表5;

3. 1.2.11填表有关要求见表3-2

填表有关要求表3—2

3. 1.2.12滑坡平面、剖面示意图见下

滑坡平面及剖面示意图

3. 1.3 崩塌调查要点

崩塌调查要点基本与滑坡调查要点相同,所有调查内容填写在“崩塌调查表”上。见附表6

填表有关要求参照表3-1

岩堆特征的填写:当形状为锥形时,岩堆体积应为计算锥形体积的二分之一;当为矩形时:宽为平行于坡面的长度,高为崩塌体顶部至底部的垂直距离,厚为崩塌体表面至原岩土体表面的垂直距离。

3. 1.3 泥石流调查要点

3.1.3.1 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3. 1.3.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天然或人为松散堆积体严重程度标准如表3—3

表3—3

3. 1.3.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3. 1.3.4 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3. 1.3.5 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弯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

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见表3-4

3. 1.3.6 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成度,估算一次是最大堆积量;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如下:表3—4

3. 1.3.7 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区分正常沟谷还是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3. 1.3.8 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3. 1.3.9 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建筑经验。

3. 1.3.10所有内容填写在“泥石流调查表”上。见附表7

3. 1.3.11填写要求见表3—5。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知识点

●工程地质学:主要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水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学科。 ●地球外部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环境:地壳、地幔、地核。 ●地质作用:这种由于自然引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面形态发生运动、变化和 发展的各种作用。 ●地质作用的形式: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作用。 ●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 化合物。 ●矿物的光学性质:自色、他色,假色。●矿物的光泽:玻璃、油脂、珍珠、丝绢等光泽。 ●硬度:矿物抵抗机械作用的能力。滑石方莹磷,正石黄刚金指甲>2.5>石 ●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岩石 ●岩浆岩结构: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非晶质结构 按晶质大小→隐晶质、显晶质、玻璃质结构 按颗粒大小→等粒、不等粒结构 ●岩浆岩构造:块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是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破坏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固结 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形成过程:风化破坏阶段→搬运作用阶段→沉积作用阶段→固结成岩阶段。 ●沉积岩结构:碎屑、泥质、晶质、生物结构。 ●沉积岩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生物成因构造。 ●变质岩:地壳中先成岩石,由于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 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一系列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 ●变质岩结构:变晶、变余、碎裂结构。 ●变质岩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块状构造。 ●地壳运动:使地壳内岩石发生位移变形的作用。 ●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升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相对地质年代:地壳上地层或岩体的形成顺序。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层学方法或古生物学方法。 ●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同位素地质年龄方法。 ●岩层产状:岩层层面的空间状态。 ●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倾斜构造:原来水平状态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倾斜,造成岩层层面与水 平面只见具有一定的倾角,成为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刚性的岩石在千百万年缓慢的水平挤压的作用下,由原来水平平展的形态变 成一系列连续的弯曲,形成褶皱构造。 ●褶皱要素:核、翼、转折端、枢纽、轴面。 ●断裂构造:岩体在地壳运动的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但是当变形超过岩石的变形极限 时,岩石的连续性完整性将会遭到破坏产生断裂。岩层断裂后,如果断裂面两侧岩体没有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称为裂隙(节理);有相对位移,则称为断层。 ●风化:在气温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因素的影响下,使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原地遭受 破坏和分解的作用。 ●风化分类: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风化影响因素:气候、地形、岩石性质。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习材料

二、填空题 按地下水的赋存空间类型,地下水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斜坡变形的主要方式有_拉裂、蠕滑_和_弯曲倾倒_。斜坡破坏的主要方式有_崩塌__和_滑坡_。 2、斜坡按组成物质分为岩质斜坡、土质斜坡和岩土混合斜坡三类。 斜坡从形成开始,坡体便不断的发展变化,首先变形,逐渐发展为破坏。 地质构造对地下硐室围岩的稳定有重要影响,一般在进行地下硐室选线时,应尽量使轴线与构造线方向__垂直或__大角度相交。 按滑动面与岩土体层面关系滑坡可分为顺向坡、斜向坡和逆向坡三类。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的因素为___坚硬性和__完整性 5、岩体地质力学(RMR)分类系统由岩块强度、RQD值、节理间距、节理条件及地下水五类指标组成。 6、矿区地面防水措施主要有:(1)截水沟(防洪沟、排水沟);(2)河流改道;(3)整铺河床;(4)水库拦洪;(5)修防洪堤。 三、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与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降落漏斗:抽水井附近漏斗状的地下水位下降区。 承压水:赋存在两个稳定的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岩爆:指在地下开挖过程中,围岩突然以爆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破坏现象。 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相关的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富水性、含水层及隔水层的性质与空间分布情况、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运动特点,以及动态与均衡等特征。滑坡:滑坡是指在重力作用下边坡岩土体沿某一剪切面发生剪切滑动破坏的现象。 造岩矿物:岩石的主要组成矿物,对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岩体:又称“工程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岩石,它由结构面和结构体组合而成。崩塌:在陡坡地段,岩土体被陡倾的拉裂面破坏分割,在重力作用下岩块突然脱离母体翻滚、坠落于坡下的现象。 RQD指标:在数值上等于用直径为75mm的金刚石钻头在钻孔中连续采取同一岩层的岩芯,其中长度大于等于10cm 的岩芯累计长度与相应于该统计段的钻孔总进尺之比,一般用去掉百分号的百分比值来表示。 硐室围岩:硐室周围发生应力重分布的这部分岩体。 地下水的超前疏干:借助巷道、疏水孔、明沟等各种疏水构筑物,在基建以前或基建过程中,预先降低开采区的地下水位,以保证采掘工作正常进行的一种措施。 饱水带:在重力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 含水层:指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不含水、不透水、或者透过和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注浆堵水:将注浆材料制成浆液压入地下预定位置,使其固结、硬化,起到堵水截流,加固岩层和清除水患的作用 岩体结构:岩体内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组合形式。 结构面:岩体经受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地质界面,称为结构面 结构面:将岩体分割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岩块,称为结构体。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 沿线综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 工程概况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宜宾市的宜宾县、翠屏区。本项目的建设主要为提高宜宾市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促进城市发展,项目在布线时充分考虑了沿线各重要城镇的发展规划,避免了对宜宾市城市发展的干扰。宜宾城市总体规划为本项目确定走向的重要依据之一。 路线起于乐宜高速公路,设枢纽互通,经金城、玉龙、止于宜水高速公路,设柏溪枢纽互通与公路相接。 推荐线(K+A+K)路线全长,建设里程,A线对应的K线长。 经统计,初步设计外业勘测共完成以下工作量: 1、沿线工程地质调绘。 2、工程地质类比调查4处。 3、静力触探孔44孔。 4、初设阶段完成的钻探工作量,机械钻孔84孔。 5、共调查天然砂砾石、砂及碎石料场2处,机制砂料场1处,灰岩碎石料场2处,砂岩片块石料场2处,其余料场可参考利用与公路相交或邻近的公路等工程已有资料,共收集6处。 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定如下: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路计路

(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以往地质工作及参考资料: (1)区域地质资料:1:20万,H-48-(27)宜宾幅地质图。 (2)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初步勘察报告。 上述资料对工作区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本次勘察有较大参考利用价值。 2 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的南西缘山地亚区及四川盆地南低山丘陵区,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单元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将工作区划分为两种地貌类型和五种次级类型地貌,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两大类。 (1)侵蚀堆积地貌 ①河流堆积漫滩和一级阶地(Ⅰ 1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滩地。堆积漫滩由近代冲积粉砂土、砂砾卵石构成。表面低平,宽数十至千余米,后缘高出江面4~10m。一级阶地由近代冲积粘质砂土、粉砂土、砾卵石组成,表面平整宽阔,略倾向江面,顺江延伸,长数至十余公里,宽约1km,前缘高出江面10~30m。 ②河流堆积阶地(Ⅰ 2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二三级阶地。上部堆积黄色砂质粘土,下部为粘土夹砾卵石,组成二级及三级基座阶地。阶地台面不平整,切割处可见基岩出露。二级阶地高出江面50~80m。延伸1~4km。缓状 6纵 台角 无 冷天大 为最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复习思考题(全)

第一篇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 1.地球的圈层构造如何划分? 答:以地表为界,地球可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两者各有不停的圈层构造。外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是指包围地球的气体,厚度在几万km以上,但占大气总质量3/4的大气是集中在地表以上10km的高度范围以内。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体,大部分汇聚在海洋里,部分分布于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一级地球表层的样式和土层的空隙中。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地球的内圈层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位于深约2800km的古登堡面一下直到地心,主要由比较常见的铁、硅、镍溶解体组成。地核和地壳之间称为地幔,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壳。 (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2.什么是矿物?什么是岩石? 答:矿物是地壳中及地球内层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元素或化合物,它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岩石是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

物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3.何谓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 答:(1)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及表面形态,一直都在进行演变和发展,促地壳演变和发展的各 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地质作用和外地质作用。内地质作用包括构 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及火山作用和变质作用。外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沉积成岩作用。 4.地质年代和地层年代如何划分? 答:地质年代的单位是宙、代、纪、世、期;相对应的地层年代是宇、界、系、统、阶。 5.如何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 答:地层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有四种。第一,古生物法。即利用分布时代短、特征显著、数量众多而地理分布广泛的化石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第二,岩性对比法。即将未知地质时代的地层特征与已知地质时代的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对比,用于确定地层时代。第三,标志层法。即在地层剖面中某些厚度不大、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分布广泛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第四,岩层接触关系。即通过观察上下岩层之间的接触是整合、假整合还是不整合确定地层相对年代。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实验报告 姓名:廖阳 班级:农业水利工程201404 学号:20140993

时间:2016.12.14—2016.12.15 地点:汉源县瀑布沟水电站,汉源县城边坡治理;名山区百丈水库及红光水库,牛碾坪万亩茶园,生态湿地 一,汉源县瀑布沟水电站 简介:瀑布沟水电站是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实施大渡河“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战略的第一个电源建设项目,它是国家"十 五"重点建设项目,也 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 性工程。是四川省灾 后重建中和本世纪以 来投产的单机和总装 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同时也是大渡河下游的控制性水库,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水文条件及地质条件[1]:坝址区多年平均气温17.8℃,多年平均降雨量748.4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8%;多年平均流量1230m3/s,年径流量388亿m3;河水多年平均含沙量 0.832kg/m3,年输沙量3150万吨,汛期平均含沙量 1.21kg/m3,推移质平均输沙量53万吨。

工程区位于川滇南北构造带北段东侧,南北向汉源-昭觉断裂和宜坪-美姑断裂切割的相对稳定的瓦山断块上,在区域构造上属相对稳定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大坝按8度设防。 枢纽区位于大渡河由南北向急转为东西向的“L”形河湾段。枯水期河水水面高程676~678m,宽度60~80m,水深7~11m,河谷两岸山体雄厚,谷坡陡峻,自然坡度35°~50°。左岸有较宽的Ⅱ级台地,右岸下游近尼日河口处受河流切割,山体较单薄。 枢纽区岩体由澄江期花岗岩、前震旦系浅变质玄武岩、震旦系下统苏雄组流纹斑岩及流纹质凝灰岩组成,均属坚硬岩体。中粗粒花岗岩为块状构造,岩体呈块状-整体结构,广泛出露于枢纽左岸;玄武岩致密坚硬,局部具杏仁状、气孔状构造,主要分布于河床底部及右坝肩一带;流纹斑岩致密坚硬性脆,桩状节理发育,分布于枢纽区下游两岸;凝灰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呈镶嵌-碎裂结构,分布于右坝肩一带。 枢纽区地质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无活动性深大断裂分布,但次级小断层较发育,规模较大的主要有三条。裂隙发育以高倾角为主。坝基河床覆盖层深厚,且夹有砂层透镜体,层次结构复杂,厚度变化大,颗粒大小悬殊,缺5~0.5mm中间颗粒,局部架空明显,存在坝基不均匀变形、渗漏、渗透稳定及地震时砂土液化等工程地质问题。河床覆盖层属强透水层,临界坡降为0.10~0.22,最大为0.65,渗透坡降过大时会发生管涌破坏,破坏坡降为0.35~0.51,最大为1.1。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考试复习及练习题和答案

一:知识要点 1.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主要是由渗透作用和凝结作用形成的,此外还有极少量的原生水。 2.岩土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岩土空隙按其成因可分为孔隙、裂隙和溶隙(岩溶溶洞) 3.岩土根据透水性好坏可分为:透水岩土半透水岩土不透水岩土。 4.地下水的分类: (1)按岩石空隙性质分类的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2)按埋藏条件分类的地下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自流水) (3)我国地下水分类:孔隙(裂隙、岩溶)—上层滞水,孔隙(裂隙、岩溶)—潜水,孔隙(裂隙、岩溶)—承压水 4.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叫做包气带水,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管水的形式存在,农业上称为土壤水。其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称为上层滞水。 5.有关潜水埋藏的术语:(1)潜水面:潜水的自由表面(2)潜水埋藏深度:潜水至地表的距离。(3)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标高。(4)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面至隔水层顶面的距离。 6.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1)大气降水的补给2)地表水的补给3)凝结水的补给4)含水层之间的补给(5)人工补给。 7.地下水的排泄方式: (1)泉水排泄 2)向地表水排泄(泄流)(3)蒸发排泄(土面蒸发和叶面蒸发)(4)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排泄 8. 地下水径流概念: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流动过程. 9. 地下水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地流动称为渗透,或称渗透水流 10..结构面可分为两大类:物质分异面(如,层面、片理面、软弱夹层、岩浆侵入面等)和岩体中的不连续面(如断层、节理、风化与卸荷裂隙等)。 11.“醉汉树(林)”“马刀树”是用于判断滑坡地质现象的。 12.斜坡按组成物质分为:土质,岩质和混合类。 13.斜坡从形成开始,坡体便不断发展变化,首先变形,逐渐发展为破坏。 14:按滑动面与土体层面关系,滑坡可分为,顺向,逆向,斜向。 15.滑坡变形的主要方式有:拉裂,蠕滑,弯曲倾倒。斜坡破坏的主要方式有:崩塌,滑坡。 16.边坡要素:坡角和坡高 17.边坡开挖后,坡体表部会出现一系列与坡向近于平行的陡倾斜张性裂隙,被这种裂隙切割的岩体向临空面方向松开、移动。这一过程和现象称为松驰张裂. 18.影响斜坡松动带的深度因素:坡体的岩体结构、原始应力状态、坡高、坡角等。 三、简答 1、简答按埋藏条件的地下水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a.上层滞水: (1)一般分布不广; (2)季节性存在,存在时间的长短受其下部隔水层分布范围及包气带厚度控制,其动态变化与气候及水文因素的变化关系密切; (3)补给区和分布区一致;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汇总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 1、学习在野外,当遇见岩石时,可通过观察岩石(层)和矿物其新鲜面上的特征,对比分析,总结他们在野外的分布和组合规律。 2、学习运用地质罗盘测量有关数据,如: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侵入体的延伸方向。 3、突破课本知识的限制,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各种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 4、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5、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 二、实习地点 1、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的馒头山 2、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 3、济南市长清区苏庄背斜 三、实习时间

2010年5月13日~5月14日,一共两天。 四、实习内容 (一)、第一天的实习经历与收获 5月13日上午我们先乘车去馒头山,在山脚下带队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馒头山的具体情况。之后我们边爬山边听老师讲解每一层岩石的特征。在研究完馒头山后,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灵岩寺,到这里来的原因是这个地方的灵岩山,曾有过较明显的滑坡和断层,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山体滑坡的形成之类的东西。 1、馒头山的简介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曼寿山"。馒头山距济南市区仅20来公里。张夏境内群山连绵,馒头山就在这群山之间,和周围的山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山上满是杂草,零零散散地有些低矮的小树。整个山体为石质山,半山腰上散落着一小块一小块的农田。名字看起来有些俗气,个头也不算太高。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因为,它那丰富的皱纹和陈年脉络,忠实地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真可谓“浓缩的就是精华”。抬手之间,跨越五亿年顺着不太陡的山势拾径而上,在山腰处便可见一处岩层,这块岩层乍看起来很普通,但它却是无价之宝。因为,这一块岩层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该处岩层近两米高,层次非常明显。于峰介绍,最底部

工程地质读书报告

土木1003 李雪20101153 关于民用建筑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读书心得体会 一、民用建筑概述 民用建筑即非生产性建筑,指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具体分类: 1、居住建筑 住宅建筑:住宅、公寓、别墅等 宿舍建筑:单身宿舍、学生宿舍、职工宿舍等 公共建筑 教育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 办公建筑:各级立法、司法、党委、政府办公楼,商务、企业、事业、团体、社区办公楼等 科研建筑:实验楼、科研楼、设计楼等 文化建筑:剧院、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展览馆、音乐厅、礼堂等 商业建筑: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菜市场、旅馆、饮食店、银行、邮局等体育建筑: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健身房等 医疗建筑: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中心、急救中心、疗养院等 交通建筑:汽车客运站、港口客运站、铁路旅客站、空港航站楼、地铁站等司法建筑:法院、看守所、监狱等 纪念建筑: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塔、故居等 园林建筑: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场、旅游景点建筑、城市建筑小品等 综合建筑:多功能综合大楼、商住楼、商务中心等 2、民用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建筑最下部的承重构件,承担建筑的全部荷载,并下传给地基。 墙体和柱: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和围护构件。在框架承重结构中,柱是主要的竖向承重构件。 屋顶:是建筑顶部的承重和围护构件,一般由屋面、保温(隔热)层和承重结构三部分组成。 楼地层:是楼房建筑中的水平承重构件,包括底层地面和中间的楼板层。 楼梯:楼房建筑的垂直交通设施,供人们平时上下和紧急疏散时使用。 门窗:门主要用做内外交通联系及分隔房间,窗的主要作用是采光和通风,门窗属于非承重构件。 次要组成部分: 附属的构件和配件:如阳台、雨篷、台阶、散水、通风道等。 二、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可理解为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为确保土木工程活动的安全与稳定,地质环境需要满足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基本要求

水工环野外地质调查基本要求 1、各项目开工前或调绘范围变动过大时必须进行“GPS”坐标校正,野外调绘过程中宜采用手持“GPS”与现场地形地貌相结合定点,力求坐标“误差”最小化; 2、调绘记录文字应与剖面示意图、地质照片相结合,记录资料应准确可靠、条理清晰、文图相符,观测点要素(编号、位置、方位、标高或相对高差等)不能遗漏,对地形地貌等共性记录可适当简化;重要的地质观察点需(地层分界、断层、褶皱、矿井、滑坡、岩溶漏斗、地下河进出口等)附地质照片,照片文件名称与地质点名称一致,当同一地质点有多张照片时,建立文件夹,具体文件用加上-1、-2等标明(地层分界、构造、滑坡、地下河、溶洞及工点地段必须有照片); 3、在野外地质调绘过程中对重要地质点,应绘制剖面图示意图;当小范围内地质构造较为强烈或存在地下河、连通溶洞时,应绘制多点剖面示意图; 4、野外地质调绘过程中各工作小组须现场将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分界标绘于野外用图上,并且连线;地层分界、断层、向斜、背斜、地下河等应追索; 5、在地质点记录过程中,须注意沿途地质现象、并适当描述记录; 6、对断层描述要详细,应描述其性质、产状、胶结性、破碎程度、影响宽度、富水性等,当断层性质不明时,可适当简化; 7、沟谷深切、地形聚变、岩溶漏斗及落水洞串珠发育、井泉带状发育等地段应引起重视,这一般是强构造发育地段(多为断裂、褶皱所致); 8、各工点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地质观测点,并且详细记录观测点内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层、节理产状、地质构造、表层土类别、厚度、观测点附近植被、水文地质情况等,隧道进出口及各类桥地段适当描述人文、交通等概况) 9、当日野外工作结束后,各小组须当天对野外观测点的坐标、照片、井泉流量等电子文档化; 10、本细则未尽事宜按有关规定办理。 起草人:湖南地勘局416地质队刘声凯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后练习答案)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后作业) 第一章:地球的基础知识 2.什么是矿物?什么是岩石? 答:矿物是地壳中及地球内层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元素或化合物,它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岩石是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4.地质年代和地层年代如何划分? 答:地质年代的单位是宙、代、纪、世、期;相对应的地层年代是宇、界、系、统、阶。 6. 什么事侵入接触?什么是沉积接触?如何确定火成岩及变质岩的形 成时代? 答:侵入接触: 第2章:岩石 2. 简述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答:矿物是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是在不同的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矿物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4. 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组成物质和结构、构造特征有哪些?答:沉积岩是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遭受风华破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固结成岩这几个阶段形成的。 组成物质主要有:各种岩石碎屑、造岩矿物和溶解物质。 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状结构、生物结构。 构造特征: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斜交层理、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雨痕、泥痕、结核、化石) 6. 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重要特征有哪些? 答:首先是形成的条件和因素不同,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变质岩是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造成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导致原来岩石成分、结构等变化形成的岩石,而沉积岩是又沉积作用形成。其次从结构上可以区分,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和层面构造,在沉积岩中能够找到古生物的印记。 8. 简述岩石三大类的主要地质特征。 答:(1)火成岩:火成岩力学强度较高,可作为各种建筑物良好地基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概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的内容,对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作用探讨,论述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关系 一、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的内容 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水利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还可供其他相关专业方向的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区别和联系 1、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区别 水文地质勘查主要是针对区域内的水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进行的工作主要是抽水试验、长期观测及示踪法等;工程地质勘查主要是调查工程的岩土体性质、持力层等,解决边坡的稳定性及地基承载力和地下水的内水压力等问题。 2、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联系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习资料简介(doc 8页)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习资料简介(doc 8页)

解理:矿物受打击后,严格按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断口:矿物受打击后,无固定方向裂开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的性质。 断层:岩石受力发生断裂,断裂面两侧岩石存在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节理:断裂两侧岩石仅因开裂而分离,并未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地质作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及表面形态,一直都在进行演变和发展,促进地壳演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地壳中先成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等内动力作用,而使原有的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质的地质作用。 岩石: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产生的,有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而成地矿物集合体。 矿物:地壳中及地球内层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元素或化合物,它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两侧岩层相背倾斜,核心岩层时代较老,两侧依次变新并对称分布。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两侧岩层相向倾斜,核心岩层时代较新,两侧较老,对称分布。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重力水:距离固体表面很远的那部分水分子,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这部分水称为重力水。 毛细水:地下水面以上岩石细小空隙中形成的,由于表面张力作用而上升一定高度的水。 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定量指标,岩石中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容水度W n:是岩石中能容纳的最大水的体积Vn与容水岩石体积V之比。在一定程度上孔隙度相当,但对不连通孔隙和膨胀土不适用。 实际流速U:即实际平均流速,,是地下水在空隙中运动的平均速度。 渗透流速V:是假设水流通过包括固体骨架与空隙在内的断面(F)时所具有的一种虚拟速度。渗透流速是通过单位过水断面上的流量,非地下水实际流速,并且小于实际流速。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的区域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的区域 地下水位:指的是指地下含水层中水面的高程。根据钻探观测时间可分为初见水位、稳定水位、丰水期水位、枯水期水位、冻前水位等。 水位埋深区别:地下水位从海平面量算,地下水位埋深从地表量算 含水层:能透过又能给出重力水的岩层 隔水层: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 上升泉:靠承压水补给,在出露处水自下向上运动的泉 下降泉:靠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水自出口自由泄流的泉。 潜水:埋藏于地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裂隙水:埋藏于岩基裂隙中的地下水。 孔隙水:埋藏和运动于松散沉积物中的重力水。 岩溶水:储存于可溶性岩层中的溶蚀洞穴和裂隙中的水。 给水度:在单位水平面积岩层柱体中,当潜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时,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来的水量。 持水度:在重力作用下,岩石所保持的水的体积Vm和岩石体积V之比。 矿化度: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总矿化度,即矿化度。 硬度:总硬度相当于水中所含钙、镁离子的总量。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的范文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的范文 目的与要求: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是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地质实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基础知识:包括三大岩石类及其主要矿物的肉眼鉴定,学会分析野外常见的各种地质现象及岩石的鉴别,结合水利工程,分析和评价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 实习内容:(实习期间各阶段基本内容) 石佛寺水库。 具体内容:初步了解水库在解决洪水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和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2.沈阳市森林公园。 具体内容: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实习区域内的岩石及矿物的肉眼鉴定及标本的采集;了解各种层面构造(波痕,雨痕,泥裂等);观察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岩石的风化及岩石不同风化程度的风化带的观察;认识丘陵地带地貌。 3.棋盘山水库。 具体内容:水库坝址与坝型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1.明确水库的构成,了解水库的整体情况;2.坝址与坝型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3.库区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4.土坝的防渗措施5.了解护岸的类型等。 实习内容(包括日期和每天的具体实习内容、心得、体会和收获等) 2021年6月25日星期六石佛寺水库今天是进入实习的第一天,天气十分的晴朗。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早上七点半准时出发,于大约九点达到石佛寺水库库区。 当汽车行驶在一条通往水库控制中心的长约7公里沿河大坝上的时候,远远地就能看见一条白色的护坡。 怀着对水库的大坝的强烈的好奇心,下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那个横跨于辽河之上的拦河大坝上的基础设施,观看泄洪闸门,以及泄洪道的构造。 接下来便是石佛寺水库的高局长给我们讲解了有关水库的一些相关知识,使我们对石佛寺水库有了而更进一步的认识。

009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课程标准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水利工程岗位的重要支持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地质现象对工程设计、施工及日后运营的影响与危害性,并且能够正确分析与有效处理这些不良地质现象;能够了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工程设计与施工;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要求及方式等,能够了解正确布置察勘任务、顺利阅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包括有关图表),并且能够了解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资料进行工程设计与解决工程中的地质问题。 三、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地质现象对工程设计、施工及日后运营的影响与危害性,并且能够正确分析与有效处理这些不良地质现象;能够了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工程设计与施工;掌握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要求及方式等,能够了解正确布置察勘任务、顺利阅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包括有关图表),并且能够了解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资料进行工程设计与解决工程中的地质问题。 2、知识目标 (1)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学科分支。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研究进展,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岩石和地质构造(地质学基础)。

(3)岩体力学基本知识。 (4)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貌。 (5)地下水。 (6)特殊土的工程地质评价。 (7)工程地质勘察。 (8)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9)环境地质问题。 3、能力目标 (1)了解岩石和地质构造,会识读地质图; (2)了解工程地质测绘、勘探与取样、工程地质原位测试,并且会实际操作; 4、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建立课程团队。由课程负责人、企业专家、课程教学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团队,统筹课程建设的全面工作,共同完成以下关键性工作: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制定体现就业需求的课程标准。以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然后得出本课程的职业能力标准。 (2)根据工作领域所需的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确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结合工作岗位对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 (3)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模式,将相关的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标准深度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4)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设计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 (5)建立保证本课程教学运行的教学条件.一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建立满足本课程教学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及网络教学环境。三是开发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 (6)进行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设计的合理与否需再次深入企业调研,直到用人单位满意为止。 (7)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很强,不仅要求学生很好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能够较熟练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因而需要采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即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将实际的或虚拟的工程事例有机引入教学中,并让学生基于所学的基本理论对工程事例进行分析计算。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 沿线综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 工程概况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宜宾市的宜宾县、翠屏区。本项目的建设主要为提高宜宾市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促进城市发展,项目在布线时充分考虑了沿线各重要城镇的发展规划,避免了对宜宾市城市发展的干扰。宜宾城市总体规划为本项目确定走向的重要依据之一。 路线起于乐宜高速公路,设枢纽互通,经金城、玉龙、止于宜水高速公路,设柏溪枢纽互通与公路相接。 推荐线(K+A+K)路线全长,建设里程,A线对应的K线长。 经统计,初步设计外业勘测共完成以下工作量: 1、沿线工程地质调绘。 2、工程地质类比调查4处。 3、静力触探孔44孔。 4、初设阶段完成的钻探工作量,机械钻孔84孔。 5、共调查天然砂砾石、砂及碎石料场2处,机制砂料场1处,灰岩碎石料场2处,砂岩片块石料场2处,其余料场可参考利用与公路相交或邻近的公路等工程已有资料,共收集6处。 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定如下: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 C20-2011;勘院勘

以往地质工作及参考资料: (1)区域地质资料:1:20万,H-48-(27)宜宾幅地质图。 (2)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初步勘察报告。 上述资料对工作区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本次勘察有较大参考利用价值。 2 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的南西缘山地亚区及四川盆地南低山丘陵区,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单元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将工作区划分为两种地貌类型和五种次级类型地貌,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两大类。 (1)侵蚀堆积地貌 ①河流堆积漫滩和一级阶地(Ⅰ1)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滩地。堆积漫滩由近代冲积粉砂土、砂砾卵石构成。表面低平,宽数十至千余米,后缘高出江面4~10m。一级阶地由近代冲积粘质砂土、粉砂土、砾卵石组成,表面平整宽阔,略倾向江面,顺江延伸,长数至十余公里,宽约1km,前缘高出江面10~30m。 ②河流堆积阶地(Ⅰ2)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二三级阶地。上部堆积黄色砂质粘土,下部为粘土夹砾卵石,组成二级及三级基座阶地。阶地台面不平整,切割处可见基岩出露。二级阶地高出江面50~80m。延伸1~4km。 (2)构造剥蚀地貌谷 右坡 呈长 均均 月强及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_复习题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本科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工程地质测绘:它是利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对地面上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以了解地质变化规律。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之间的地震。 3.古构造运动:指第三纪以前的地质历史中发生的地壳运动。 4.风化作用:地壳表层岩石在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其物理性质和形状发生变化,并遭受破坏的作用。 5.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6.等水压线图:某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的连线构成的图件。 7.磁异常:把地磁场看作是一个均匀的磁化球体产生的磁场,称为正常磁场;如果实际观测的地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则称为磁异常。 8.入渗强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入渗补给量W。 9.地下水资源:能够长期稳定地供出一定数量的地下水量。 10.储存资源量:含水系统地下水多年平均低水位以下的重力水体积。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南方特殊土地裂缝主要是(C )。 A.黄土地裂缝 B.干旱地裂缝 C.胀缩土地裂缝 D.冻融地裂缝 2.何种岩石浸水后易软化和泥化(B)? A.碎屑岩 B.黏土岩 C.变质岩 D.砾岩 3.以下哪些属于地壳的水平运动(A)? A.板块挤压 B.珠穆朗玛峰的长高 C.岛屿下沉 4.下面哪一项属于天然边坡?(C ) A、船闸 B、露天矿的边坡 C、河谷岸坡 D、土石坝边坡 5.古人类出现在(A)地质时代? A.新生代B.中生代C.元古代D.太古代 6.以下哪几种岩石是黏土岩(D) A.石灰岩 B.砂岩 C.砾岩 D.页岩 7.典型的蠕变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哪一阶段不属于蠕变曲线。(C ) A .初始蠕变阶段 B .等速蠕变阶段 C .变速蠕变阶段 D.加速蠕变阶段 8.下面哪一项不完属于边坡变形的主要类型?(D ) A、松弛张裂、蠕动 B、滑坡、崩塌 C、蠕动、剥落 D、崩塌、泥石流 9.一般当地形坡度小于( D )时,便不会发生塌岸。 A.25° B. 20° C. 15° D. 10° 10.地裂缝灾害在平面上多呈(B )分布。 A.线状 B.带状 C.块状 D.面状 三、判断题: 1.地下水径流强烈,地下水的侵蚀性愈强,可溶岩中留下的空洞的总体积便愈大。(√)2.潜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不论什么条件下,潜水的水质都比较好。(×) 任课教师: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概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的内容,对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 中的重要作用探讨,论述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关系 1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内容 水文地质学是指地下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和运动。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 的科学。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 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采矿的不利影响及防治等。随着科学 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 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沉积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 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学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新的领域。 工程地质学是调查、研究和解决与人类活动和各种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 的科学。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岩土成分、微观结构、物理、化学和力 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和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的测定,岩土工程地 质分类。本书既可作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学教材,也可作为水利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工 程技术人员的参考。 2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区别与联系 2.1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区别 水文地质勘查主要是调查该地区的水环境,了解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放 特征。主要工作是抽水试验、长期观测和示踪法。工程地质勘查主要是研究工程 的岩土性质和承重层,解决边坡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和地下水内水压力等问题。 2.2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联系 地下水不仅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 定性和耐久性。由于容易被忽视,它是在实际地质勘查工作中。在勘探结果中, 水文地质问题往往被认为只是象征性的工作,因为它们很少直接涉及水文参数的 使用。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大多是简单的自然条件下水文地质条件的一般评价。在一些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由于缺少深入的水文地质问题研究在工程设 计调查和水文地质问题的忽视,各种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经常发生,这让 调查和设计在一个尴尬的局面。提高工程勘察的质量,加强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研 究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在工程测量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岩 体的渗流和结构的作用和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 要的水文地质资料,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在岩土工程中的危害。 3 岩土工程水文特性 岩土水文性质是指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的各种性质。岩土水文 物理性质是岩土工程中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动力特性不仅影响岩土的 强度和变形,而且某些特性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重视岩土的物理力学 性质,忽视了岩土的水文性质,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评价不够全面。 由于岩石和土壤的水文特性是岩石和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性质和 地下水,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其水质影响岩土首次引入,然后几个重要的岩石和 土壤水文特性和简要介绍研究和测试方法。 地下水的赋存形式:根据地下水在土壤和土壤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水和重力水三种类型,其中结合水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习材料 工程地质学: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这些因素包括: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地质问题:一是自然环境地质因素对工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的问题。二是由工程活动而引起环境地质条件的变化。从而形成的不利于工程建设的新的地质问题。 地球的构造: 地球的层圈构造 固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图地球层圈

构造图 地质作用的类型 A.内力地质作用a.构造运动b.岩浆作用c.变质作用d.地震 B.外力地质作用a.风化作用b. 剥蚀作用c. 搬运作用d. 沉积作用e. 固结成岩作用 C.工程地质作用 矿物是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所形成的天然单质元素或化合物。 造岩矿物:已发现的矿物有3000多种,但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仅30余种,这些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岩石:由一种矿物或多种矿物或岩屑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岩浆岩的成因与产状 岩浆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岩石。 岩浆:位于地壳深部和地幔中,以硅酸盐为主和一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水蒸气及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高温高压熔融体。 侵入岩:岩浆通过地壳运动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冷凝,侵入到上部岩层中形成的岩浆岩称为侵入

岩。 喷出岩:岩浆沿着一定通道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岩浆岩的结构:指岩浆岩中矿物结晶的程度,晶粒大小,以及他们彼此间相互组合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的矿物在空间的排列、配置和充填方式所形成的特征。 常见的构造有:1.块状构造2.气孔构造3杏仁构造4.流纹构造 的含量:分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按SiO 2 及酸性岩; 根据岩浆冷凝环境:分成:喷出岩、侵入岩(深 成岩、浅成岩)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由风化产物、有机物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 风化阶段(物理风化. 化 学风化. 生物风化)2. 搬运阶段3. 沉积阶段4. 硬结成岩阶段. 变质岩的概念: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称为变质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