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

——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

刘夏琼

摘要:历史文化名村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对其的保护日趋重要。我国城镇建设呈井喷式发展,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威胁,如何保护和发展这类村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荆坪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探讨了在快速城镇化的形势下,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的要点,以期对此类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编制起参考作用。该类型村庄的规划编制应注意以下几点:规划范围的层次性、规划效力承上启下、重点保护重要历史遗存、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在发展中保护。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近郊村,荆坪村,保护与发展,城市边缘区

1 引言

历史文化名村1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落。这些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意义重大。快速城镇化正逐渐吞噬广大非城市区域,分布在城市边缘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的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最为直接,不仅需要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问题,还需要考虑与城市建成区的协同发展。

李培林(2004)将城郊村划分为城中村、近郊村和远郊村三种类型。学界对城中村和城郊村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城郊村进一步细化的研究则较为欠缺,也没有指出近郊村和远郊村的区别与联系。近郊村既有强烈的村落表象,也受城市发展的影响,表现出社会形态的过渡性和边缘性。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与一般的历史文化名村相比,拥有一些独有的特征:(1)距城市中心区近,有城市主要道路从村域穿过,村庄用地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2)核心区仍保留传统的村落格局,但村域整体环境已受到城市建设的严重冲击;(3)村落新建建筑和道路正逐渐破坏村落传统风貌;(4)村域土地已被城市侵占调整为国有土地,用地性质发生较大改变;(5)村民逐渐趋向市民化,村庄空心化严重、原真性渐失。

国外关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保护理论研究、保护与发展政策研究、保护与发展对策措施研究、保护规划研究、聚落和乡土建筑保护研究、旅游发展中的保护研究等六个方面。国内关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征价值研究、保护与发

展研究、形成演变研究、旅游研究、聚落特征研究等五个方面。对于近郊村的研究,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H. Luois)在1936年提出“乡村-城市边缘区”,最有权威的是普莱尔(P. J. Pryor,1968)给出的定义: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的过渡地带。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成高潮,比较集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郊区特性研究、城市边缘区的地域结构特征研究、城乡统一体研究、城郊农工综合体研究、城乡边缘区的地域差研究。20世纪末期,提出了“desakota”模式。国内对于近郊村的研究则集中在小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乡村城市化特征、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方面。

目前学界对于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这一特殊类型村庄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较少。本文以荆坪村为例2,探讨如何在实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同时避免其被动城市化、出现“城中村”问题,为村庄地域研究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以期对此类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编制起参考作用。

2 保护规划要点

2.1 规划范围应将整个村域纳入

由于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整个村域都将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村庄的发展应与村域及城市的发展协调。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考虑将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村域作为整体范畴,而历史遗存集中的村庄作为主要规划范围。

2.2 规划应能指导该片区的其他规划

该类型村庄保护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同时也应作为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参考和指导。村庄可能进行编制的其他规划,例如村庄整治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村庄旅游项目的详细设计等,均应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依据,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2.3 重点强调对村庄格局及历史遗存的保护

该类型村庄受城市建设的影响较大,村庄格局和历史遗存受到破坏的可能性也较大。这类村庄若想保护好所有的历史遗存,难度较大。故在规划编制时应重点突出,对最有历史价值的要素进行保护,并且尽可能多地保护其他历史文化资源。

2.4 注重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

对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不仅要强调保护,也要注重与城市发展的协调,让其既融于城市,又保留传统格局与特色。

2.4.1 用地及建筑高度控制

该类型村庄周边有较多城市建设用地,可能村庄有一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用地。故村域新增用地的拓展应综合考虑上位规划、村庄保护要求以及景观视线要求,科学合理确定村庄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和规模边界。对于村内建筑,应对其高度进行控制,可以建设相关旅游设施的区域还应控制容积率。

2.4.2 道路交通协调

该类型村庄可能本身已有城市道路通过,在编制保护规划时应注意村域道路与城市规划道路的协调性,增加村庄各片区之间、村庄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同时避免主要车行道经过核心区。考虑到旅游发展的可能性,还需配备一定规模的停车场。

2.4.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一方面,应结合城市规划,以城市的标准在村庄不止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小学、文化站、广场等;另一方面,应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增加商业、公厕、垃圾桶等。

2.4.4 基础设施完善

随着城市的发展,村庄自身及周边的基础设施都会越来越完善,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都应与城市相结合,改善村庄居住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2.5 保护促进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在保护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如何发展,通过旅游发展和产业升级来增加村庄的人气,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将村民留在村里,减少空心村情况,从而使得保护和发展相互促进。

3 荆坪村现状概况

3.1 历史遗存现状

荆坪村历史悠久,人文古迹众多,是湖南省

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湘西最美古村”。地理区

位独特,位于舞水河西岸,距离中方县城仅1

公里,距怀化市区仅15公里,是典型的近郊型

村庄,村域被纳入中方县城规划范围内。

现状村庄建设主要以潘氏祠、洑波宫及周边

传统风貌建筑为核心向外拓展,建设较为密集,

以村民住宅用地为主,穿插耕地、林地和水塘。图1 荆坪村在中方县的位置

荆坪村拥有若干处名胜古迹,包括古香

古色的传统建筑物、参天古树、古驿道、

古井等等。其中,潘氏宗祠、关圣殿、

五通庙是荆坪村保留最完好的文化古

迹。根据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已公布文物信息,荆坪村古建筑群由潘

氏祠、关圣殿、五通庙、节孝坊、洑波

宫、古井、古驿道等遗存组成。

表1 荆坪村历史遗存一览表

类别 历史遗存名称

建筑物 保存较完好:潘氏祠、关圣殿、五通庙、洑波宫

主体建筑已消失:观音阁、文昌阁、潘仕权故居、荥阳世第、五房私塾

文化遗址

旧石器遗址、甩田古城址、新塘遗址、新园遗址、荆坪村遗址

历史环境要素 (1)古驿道:中方古驿道、驿站

(3)历史街巷:九宫八卦巷

(3)古树:七星古树,共七棵

(4)古井:古井,龙眼井

(5)古门楼:观音阁门楼、文昌阁门楼、荥阳世第门楼

(6)其他历史环境要素:节孝坊、古码头、古墓(潘贞周墓、潘仕端江氏夫妻合葬墓和

潘门姜氏舒氏合葬墓)、水文碑、石鱼、门楣、双凤桥(大凤桥、小凤桥)、字纸塔、下

马亭、跑马场、水塘(三叠月塘、金鞋塘) 表2 荆坪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名称

始建年代 保护范围 潘氏祠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关圣殿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建筑为清早期重修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五通庙

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节孝坊

建于清雍正七年七月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洑波宫

始建于汉代,现存建筑建于1617年 以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 古井

始建于宋,沿用至今 以井口为起点,四向各至20米处 古驿道 始建于明代,是湘黔古驿道荆坪村段 从古驿道两边走,四向各至20米处

图2 荆坪村现代历史遗存分布图

3.2 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3.2.1 历史遗存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荆坪村村民为宋人潘贞周之后,为湘西地区较少保存完整的汉族移民村落。荆坪村古建筑群见证了潘氏分支迁址荆坪村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拥有不同时代的建构遗存,如宋代古井、明代古驿道和洑波宫等,为研究地方明清建筑特点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是荆坪村村落发展的实物例证。此外,还有新旧石器时代遗址等共计20多处古文化遗迹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坪村丰富的历史遗存使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3.2.2 村落布局科学严谨,是湘西汉族古村落的典型代表

村庄整体格局以鱼形分布于舞水河西岸,自北向南呈带状分布,南部核心区的“九宫八卦巷”建于元明两朝,由十余条南北走向的青石巷道组成,呈现出湘西地区少见的“窄巷高墙”格局。布局选址考究,田-村-水关系紧密。村庄布局科学严谨,“月塘”、“九宫八卦巷”等构筑不仅风水上讲究“藏纳”,功能上也兼具防御外患的功能。虽然位于湘西地区,但风水格局仍有汉族村落的特点,对于研究汉族村落在湘西地区的典型风水格局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2.3 多元文化交融,是历史文化研究的活载体

荆坪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舞水文化”的命名,不仅认定这座风水宝地五万年前就有人生活,还填补了湖南省无旧石器记录的空白。此外,“祠堂文化”、“潘氏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让荆坪村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活载体。

荆坪村全景

关圣殿

潘氏祠

五通庙

图3 荆坪村历史风貌

3.3 主要问题

3.3.1 村庄保护层面

3.3.1.1 村庄内部分传统建筑年久失修,遗产受到损毁

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建议历史建筑,例如潘氏祠、洑波宫、潘仕权故居、荥阳世第、五房私塾等,建筑本体结构老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部分传统风貌建筑也由于缺乏基本维修和养护而日渐衰败。

3.3.1.2 新建村民住宅逐步侵蚀村庄格局风貌

村民因自身居住改善需求增强在村庄范围内新增了大量自建住宅,甚至有拆旧建新的情况。自建住宅多为砖混结构,高度普遍在2-3层,体量较大,在建筑体量、材质和色彩上与村庄整体风貌不相协调,传统的建筑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3.3.1.3 技术与资金匮乏阻碍村民对传统建筑的日常保护与修缮

村内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产权大多为私有,缺少有效资金投入,加之维修成本高,村民缺乏保护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自然损毁严重。古建保护人才和技术的匮乏也给传统建筑的日常保护和修缮造成了障碍。

3.3.2 村庄发展层面

3.3.2.1 村庄产业发展单一化、整合性差、缺乏特色

荆坪村产业长期以农业为主,与村庄现有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的整合关联度不高,缺乏特色。即使荆坪村实现了产业升级,村民对新产业的适应性也会相对较弱。

3.3.2.2 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滞后,导致村庄衰败

村庄硬件环境如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同时,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且不合乎规范,满足不了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家休闲旅游的需求。

3.3.2.3 村庄传统的乡规民约正逐步瓦解,给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

历史型村庄在漫长的发展积淀中所形成的历代的村规、族训在乡村治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化的冲击导致这些核心价值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消退,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村庄的日常管理和村民自治。

4 村庄保护重点

4.1 保护层次与区划

荆坪村保护分为两个层次:村域,即荆坪行政村范围,总面积250.75公顷;村庄,即荆坪村建设控制地带范围,总面积12.54公顷。

依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及荆坪村实际情况,划定核心保护范

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核心保护范

围是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空间

格局保存完好,街巷风貌特征明显,需要重点

保护和严格控制的区域。建设控制地带是为确

保核心保护范围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进

行建设控制的地区。环境协调区以村庄主要空

间观赏点视线背景为限。

4.2 格局与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村庄整体格局保护主要是指保护与名村密切相关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农田、乡土景观、自然生态等景观环境。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以历史街巷、古树名木以及古井、古门楼、节孝坊、古墓、古桥、古码头、石碑石刻等的保护为重点。

表3 村庄保护内容及措施

保护内容保护措施

地形地貌保护舞水河、耕地、林地等形成的村庄背景环境;保护荆坪大桥与村庄之间开阔的视线关系;保护洑波宫与潘氏祠作为村庄风水重要节点及节点之间的农田、村落的整体环境景观。

河湖水系保护村庄外围舞水河水系格局,保护各水系走向与滨水景观环境;对三叠月塘、金鞋塘等水塘,排水沟渠,古井等予以重点保护和修复;及时清理污泥垃圾,保持水体清洁,丰富水塘周边绿化植被。

农田保护村落特色农业景观,后期周边建设应避开周边菜园,保护当地景观环境特色。

乡土景观保护村落肌理整体布局,包括村落建筑、水系、街巷、广场、绿地等肌理结构,在建设中对村落布局进行梳理,延续原有肌理结构

自然生态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废物,减少污染源,控制环境污染。

历史街巷九宫八卦巷现存巷道以现状保护为主,恢复原有街巷名称并标识;严格保护历史街巷曲折多变的走向;保留和修缮原有铺地形式,重要的对外展示街巷地面应恢复卵石或石板地面;保护街巷宽度、两侧建筑高度和立面形式。

古树名木保护七棵重阳古木,设立保护铭牌,铭牌上记录古树名木的基本信息和保护等级;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中,必须严格保护古树名木。

其他历史环境要素对村庄内现有的古井、古墓进行整治,并恢复其历史风貌以与村庄现状传统风貌协调统一;对潘氏祠对面的古码头现状水泥地面进行改造,恢复原有青石铺装;对石鱼及门楣设置必要的保护设施及介绍说明牌,并做好日常维护及定期巡查。

图4 荆坪村保护区划图

4.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荆坪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戏曲、民俗文化、传统节庆、传统美食等五大类。其中包含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中方斗笠(传统技艺);一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傩戏(传统戏曲)。民俗文化包括居住传统、文娱习俗(唱山歌、渔鼓)、荆坪酒歌,传统节庆包括荆坪端阳节、冬至祭祖,传统美食包括腊肉、凉粉、馓饭、石耳等。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普查和建档工作;(2)加强对传统文化艺人的保护和培养;(3)加强基础设施和文化旅游设施建设;(4)重塑文化公共空间,打造文化品牌;(5)促进村内传统文化载体与外界交流,加大宣传力度。

荆坪村区位独特且优越,交通便利,能够吸引较多的游客,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展示专项工程,可以系统推进保护与利用,在发展中传承。

表4 规划传承与展示专项工程一览表

序号项目工程名称传统文化类别未来发展结合项目

1 中方斗笠传承展示工程传统技艺文化展示、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产品

2 傩戏体验展示工程传统戏曲傩戏体验、戏曲表演展示、民族工艺品

3 ,潘氏宗族文化保护展示工程口头传统文化展示、研究、文化旅游产品

4 荆坪节庆传承展示工程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展示、研究

5 百家宴特色餐饮工程民俗文化特色家常菜、食品加工业、展示

6 荆坪馓饭特色餐饮工程传统美食特色餐饮、食品加工业、展示

7 荆坪渔鼓传承展示工程民俗文化歌舞节目表演展示、研究

5 村庄发展重点

5.1 发展定位

规划以“整体保护,重点整治,发展旅游,改善居住”为保护发展纲领,将荆坪村建成环境整洁、舒适宜居、以传统建筑为特色的旅游观光型特色村庄。

5.2 主要设施

5.2.1 用地及建筑高度控制

村庄建设用地集中紧凑布局,适当预留发展用地,利用河滨滩涂地发展生态农业。

规划分为禁建区、一类高度控制区和二类高度控制区。禁建区不允许建设。一类高度控制区,现有建筑原貌控制,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2层以下,建筑檐口高度小于7米。二类高

度控制区,建筑檐口高度适当放宽,但应小于18米,容积率应低于1.0。城市建设区为城市建设用地,不在本次规划中进行建筑高度控制。

5.2.2 道路交通

规划形成“一纵一环”的道路系统结构,既满足村庄道路交通需求,又保障村庄历史环境风貌的完整性,避免外部交通对核心保护范围的穿越。利用村庄现有用地改造建设停车场2处,分别位于荆坪大桥南北两个方向。整治潘氏祠前现有古码头。

5.2.3 公共服务设施

结合村委会,增设老人休疗养设施、餐饮小吃、理发、综合修理等便民服务设施及活动中心、书屋、广场等文化设施。改善滨水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在核心保护范围外的规划步行街巷中,结合建筑的整治改造在不影响街巷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增设特色商业设施。5.2.4 其他基础设施

5.2.4.1 给排水工程

核心保护范围生活用水近期采用地下井水,远期接入市政供水系统,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均采用中方县城自来水厂市政给水管网集中供水。

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经收集后排往中方县城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排放。雨水进行生态处理后就近直排入周边水体,无水系区域沿市政道路铺设雨水管道或雨水暗沟。

5.2.4.2 电力工程

村庄由舞水西岸110kV变电站供电,县城现有110kV变电站作为备用电源,两座变电站形成手拉手线路,提高供电可靠性。

5.2.4.3 环境卫生

设置垃圾箱13个,垃圾收集站3个,垃圾转运站1个;设置公共厕所5处。建设一个集中的液化气供应站的途径来满足大部分居民、游客的用气需求。

5.4.4 综合防灾

荆坪村历史遗迹较多,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木结构房屋,消防对村庄保护和发展而言极为重要。应划定防火分区,明确重点防火单位。村庄内部结合池塘周围、绿地、广场等用地设置紧急疏散场地,各巷道设置指示路牌。增加消防车道,设置水池、水缸和灭火器材等消防设施和设备。

5.3 旅游发展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文化旅游市场为导向,建设名村游览、文化体验、民俗休闲三大主导旅游产品,田园观光、生态休闲、农作体验三大辅助旅游产品,以及寻根、摄影、考察等专项旅游产品,形成多元互补发展、精品带动、整体联动、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体系。旅游项目的引入分为鼓励实施类、慎重引入类和禁止列入类。

表5 荆坪村旅游项目引入方向表

类型

内容 鼓励实

施类 入口景观提升、游览古街巷、名人故居景点、手工作坊展示、宗族文化展示、民俗住宿接待、农家餐饮设施、特色购物设施、观景设施(注重景观协调)、传统文化节庆、特色文化演艺、景区

游客中心(注重景观协调)、旅游标识系统(注重景观协调)

慎重引

入类 舞水河漂流(研究水流条件,风貌协调等),牛马车游览(注意风貌协调性,卫生条件等),简易饮食店(注意风貌协调性,卫生条件等),野营地(注意风貌干扰性等),文化主题度假村(注意用地条件、文化协调性等)、日常用品店(风貌协调性,卫生条件等),影视外景地(注意影视文

化主题与村庄协调性),传统射击、射箭等运动(注意文化协调性等),垂钓等(注意用地条件等)、采摘等农林活动(与农民合作经营)

禁止列入类 城市快餐、外地餐饮(防止特色消失),普通饭店、旅馆(防止对村庄风貌的侵蚀),超市等(防止对村庄风貌的侵蚀),卡丁车等娱乐设施(防止对村庄风貌的侵蚀),动漫游戏等(防止对村庄风貌的侵蚀),真人CS 等(防止对村庄风貌的侵蚀),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大广场等城市设

施,碰碰车等游乐设施

6 结语

荆坪村作为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已经并且将持续受到快速城镇化的严重冲击。为了防止历史文化名村的被动城镇化,最终沦为“城中村”,从长远角度来看,应采取主动更新与对接、在发展中保护的模式。以商业开发为主导的近郊开发模式并不利于历史文化名村与城市的长久发展。

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图 荆坪村规划总平面图

村域建筑高度控制图

图5 荆坪村总平面图、交通规划图和建筑高度控制图

首先保护村庄历史文化资源,再依托资源推进展示利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随之村民收入得到提升、村庄面貌得到改善,从而继续投入保护、增强保护动力,构建一条“保护-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路径。本文针对这一特殊类型的历史文化名村,提出规划编制的重点及方向,既能较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也能与城市融合发展,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

注释

①根据2002年公布的《文物保护法》和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公布文件整理。

②本文的研究完成依托《中方县中方镇荆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6-2020)》,规划编制主要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培林. 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2]顾朝林,熊江波. 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J]. 地理研究, 1989, (3): 95-100.

[3]Douglass, Mike. A Regional Network Strategy for Reciprocal Rural-urban Linkages: An Agenda for Policy Research with Reference to Indonesia[J]. 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 1998a , 20(1): 1-33.

[4]Unwin, Tim. Urban-rural Inter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Potter and Unwin (eds.), The Geography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Routledge, London, 1989: 11-32.

[5]Kenneth Lynch. Rural-urban Interac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M]. Routledge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 2005:1-8.

[6]Wang, Mark Y.L.The Disappearing Rural-urban Boundary. Rural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Shanyang-Dalian Region of China[J]. 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 1997, 19(3): 229-250.

[7]陈晓华,张小林,马远军.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乡村的空间转型[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 131-135.

[8]陈晓华. 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9]吕传廷,曹小曙,徐旭. 城市边缘区生态隔离机制探讨[J]. 人文地理, 2004, (6): 36-38.

[10]万敏,曾翔,赖峥丽,等. 安远县老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析[J]. 规划师, 2015, 239(11): 127-134.

[11]何峰,柳肃,易伟建.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历史文化名村整治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J]. 热带地理, 2012, 32(5): 3-9, 32.

[12]赵勇,唐渭荣,龙丽民,等.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J]. 建筑学报, 2012, 526(6): 18-23.

[13]刘冰清,刘景慧. 荆坪古村旅游发展条件及对策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6): 12809-12811.

[14]杨钦炜. 城市中心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J]. 建筑技术开发, 2016, v.43;No.345(3): 13, 28.

[15]唐国政. 湖南道县楼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16]余凌云,邱前英,朱静,等. 乡村庭院景观改造探析——以怀化市中方县荆坪古村为例[J]. 怀化学院学报, 2016, (11): 81-84.

[17]贺小华,宋亚亭.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特征——以郑州市方顶村保护规划为

例[C]//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文化),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18]崔利民. 乡土遗产保护规划中的文物认定——荆坪村古建筑群文物本体认定[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乡村规划),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19]陈强,窦觉勇. 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J]. 山西建筑, 2017, 43(4): 25-26.

[20]王文才,刘景慧. 怀化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怀化市中方县荆坪古村为例[J]. 怀化学院学报, 2009, (4): 20-22.

[21]宋绍杭,张扬,徐鑫.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多元功能-空间适应性方法探索——以青街畲族自治乡为例[J]. 规划师, 2011, -(5): 32-36.

[22]吕群超,谢新丽,谢新暎,等.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0): 63-69.

[23]李连璞. 基于多维属性整合的古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历史文化名村为例[J]. 人文地理, 2013, 28(4): 161-166.

[24]黄利兵. 城镇化影响下南阁村的保护及再利用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25]李陈贞. 现状与传承的困惑——荆坪古村景观资源的调查与思考[J]. 现代园艺, 2017, 332(8): 60.

[26]王力恒. 城市边缘区内的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更新[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0.

[27]陈强,窦觉勇. 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J]. 山西建筑, 2017, 43(4): 18-19.

作者简介

刘夏琼,规划师,湖南省建筑设计院。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 (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二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价值、特色、现状、保护情况等进行调研与评估,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历史沿革:建制沿革、聚落变迁、重大历史事件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

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二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价值、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永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编制人员名单 法人代表:吴崇友 项目负责:吴崇友 审定:施俊杰(高级工程师、院长)审核:程万里(高级工程师) 校对:潘丽微(注册咨询工程师)编写:吴崇波(高级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第三章项目场地及建设条件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第五章环境影响 第六章资金估算及资金来源 第七章建设进度初步设想 第八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估算第九章结论和建议 附件

第一章总论 一、概述 1、项目名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 2、建设单位: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3、法人代表:吴崇友 3、项目负责人:吴崇友 4、项目概况: 4.1项目范围 项目范围为厚吴历史文化名村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为西至外田塘西侧,东至澄一公祠东侧,北至吴氏宗祠北侧,南至井家塘南侧,面积9.17公顷;传统风貌协调区范围为东至南溪水域厚吴大桥西桥头,南至环村路百米的农田,西以环村主路为界,北至现厚吴小学东侧农田,面积24.23公顷,项目总投资约2847.2万元。 4.2保护设施建设: 1)、保持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青石板和卵石进行整修。 2)、对街巷的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进行埋地敷设,消防设施、环卫设施建设。 3)内部交通及停车场、广场建设。 4)水系整治、水埠、驳岸整治

5、资金来源:各级政府补助50%,村自筹资金50% 6、编制单位:永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二、项目编制依据 1、《永康市厚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关于申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投资 2、 计划建议的通知》 《关于申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投资 3、 计划的通知》 4、《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永康市厚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批复》 浙政函【2011】262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 6、《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列》(2008) 7、《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6)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厚吴古村隶属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前仓镇位于永康市西南端,北 靠石柱镇,东临舟山,西有新店,南与缙云县新碧镇交界。距永康市 区13.5公里,330国道通贯南北,金丽温高速公路、金温铁路分别在 村落的西部、东部通过,交通便利,是与温州、丽水等县交往的主要 窗口,素有永康“南大门”之称,村西2公里是著名的历山风景区。

浙江省第五批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

省第五批(年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遂昌黄沙腰氏大屋(含氏宗祠)修 缮工程 施工招标文件 招标序号: 招标人(盖章):遂昌县黄沙腰镇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签章):。 招标代理人(盖章):至伟工程管理咨询 法定代表人(签章):。

编制时间:二〇一九年七月十日 目录 招标公告.................................................................... 第一章投标须知............................................................. 一、投标须知前附表.......................................................... 二、招标活动日程安排表...................................................... 三、总则.................................................................... 四、投标人资格.............................................................. 五、招标文件................................................................ 六、投标报价................................................................ 七、投标文件................................................................ 八、投标文件的编制及递交.................................................... 九、开标.................................................................... 十、评标.................................................................... 十一、其他.................................................................. 十二、授予合同.............................................................. 第二章合同主要条款及附件................................................... 第一部分合同协议书........................................................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则 规划范围 本保护规划的规划研究范围为保平村的村域范围,共计约10平方公里;其中重点规划区老村,面积37.91公顷。在规划范围内进行保护、整治及其它各种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 本保护规划期限与崖城镇总体规划一致,为2009~2020年。规划近期为2009~2015年。 指导思想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 规划原则 (1)历史真实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则; (4)区域系统保护原则; (5)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原则; (6)居民参与原则。 规划目标 通过保护规划和村庄建设相关规划,要使保平村同时满足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为: “历史风貌完整、生态环境优美、革命传统悠久、以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旅游发展的热带传统明清古村落”。 规划总体策略 (1)重点保护、修复保平村内具有历史价值和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遗存,保持保平的历史真实性。 (2)保护保平内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海南古村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3)保护保平的历史风貌、传统肌理以及整体山水格局,使其成为中国海南传统古村落的活化石。 (4)整治保平居住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条件舒适的村庄聚落。 (5)合理利用保平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特色明显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三亚传统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第二章价值特色评价 村落特色 保平古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特色可概括为:(1)明清海南传统民居群的活标本 (2)中国最南古城的州治海门 (3)山水倚望、防灾避害的选址典范 (4)尊礼重教的文明古村 (5)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历史价值 保平古村山水格局典型,村内建筑遗产、历史文化遗迹分布集中、颇具规模、风貌较好,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村是古代保平港的要塞村镇、南海崖州大疍港的重要门户;儒学礼教、宗族文化底蕴深厚,流传至今;更是海南地区近代红色文化的摇篮。保平村保留了古村落选址、聚落结构、建筑形制以及古代海防等方面大量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古代琼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古村落选址于河岸北部,形成临水望山景观格局,极具特色;村内院落布局因地制宜、统一而富有变化,院子布局正房与照壁为核心;建筑外形独具特色,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建筑风格是民族融合和中西合璧的体现,屋顶为“一剪三坡三檐”的接檐风格,其结构多为插梁式构架;民居建筑又不乏装饰,木雕、彩画、灰塑等工艺纯熟、内涵深刻,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古毕兰村受洪水灾害侵袭,北迁至宁远河北岸高地,是古代堪舆学中聚落选址“龟背”理论的极佳诠释,这对研究古代村落选址原则中趋利避害的原则与方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同时,从毕兰村到保平村的发展过程是一部移民建村史,为研究海南地区宗族文化的变迁、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提供了历史佐证,对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文化内涵 保平村自古以来文教昌盛,保平书院是古崖州重要的书院,历史上曾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村中传承着较为浓郁的儒学文化与宗族文化,是琼州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保平村是一个具有八十多年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革命老区村,是革命烈士的故乡、重要的革命与战争纪念地,是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具有极为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同时,保平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最重要的传承地。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法规类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7.10.07 【实施日期】2017.10.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令第524号发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2013-10-10 13:13:52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 (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茅山镇

xxxx 春城 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壒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鼍念tuó,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 “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壒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壒又称为“春城”。 城壒,《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壒,时属句容乡。城壒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壒,汉语拼音ài,音同“爱”,但这里读“盖”。“壒”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壒,指丘陵地带缺水。长城 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 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石达开过境的焚烧,“文革”时期“破四旧”的冲击以及近三十年来乱拆乱建等方面的原因,至今已损毁得面目全非,连一条完整石板路也找不出了。又如有着1500多年建村历史的下灌村,改革开放初期尚有600多座古民居,而现存只有110多座了,其损毁之严重可以说是不堪回首。 2.保护意识不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普遍缺乏保护意识。农村很少有人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那些雕龙画凤的老房子其实蕴藏着“金银财宝”;不少家庭建新房时都拆掉了旧房,即使不拆也不修整,任其虫蛀雨淋,墙塌瓦掉。有的政府部门为了上新项目,征地拆迁时,大拆大改,根本不考虑对传

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

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 朱隽 摘要随着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的公布和《贵阳建议》的出台,古村落的保护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类型因其“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的特点,折射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内涵。本文通过对古村落保护相关概念的阐述,分析了古村落文化保护、文化景观以及村落文化景观三个概念,并就古村落文化保护及村落文化景观进行了细致比较。另外以宏村和南屏村为典型案例作对比分析,指出古村落保护中的问题,应将其扩展到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并提出了一些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古村落文化保护 文化景观 村落文化景观 1 引言 2008年10月31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公布,安徽黄山市呈坎镇呈坎村等村镇名列其中,村落及村落文化的保护话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至此,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总数已经达到了251个。 在此之前一周,在“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8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主题,结合国际、国内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形成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贵阳建议》。[2] 2008 年10月17日至21日,第四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并启动了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的评选活动。 密集而频繁的会议及评选活动让古村落保护的话题顿时成为热点,对于古村落保护的关注由此变得轰轰烈烈。 2 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概念 2.1 古村落文化保护 对古村落文化保护并无直接的定义,但必须体现自然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及游憩价值。对其内容各方都有较为相似的共识,古村落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包含整体空间形态、传统街巷格局、建筑风格、古文化遗址、古建筑(构筑)物、古树名木;地方特色方言、戏曲、传统工艺、产业、民风民俗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历史保护的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古村落一旦被破坏便再

2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赵勇1 唐渭荣2 龙丽民3 王兆芳3 作者单位: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 2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 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2-05-03 摘要/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体系 保护规划ABSTRACT/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has got fruitful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ince 1982.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mproving conservation system, ascertaining resources, launching salvage conserva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 conserv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2003年建设部(2008年更名为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陆续公布了5批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实践问题和认识误区,一些保护概念和保护方法还需要梳理和辨析。1 保护工作回顾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和实践的30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 1982~1994年左右。1982年是重要的一年,国家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文革以后迎来崭新的开始。之后,国务院先后于1986、1994年公布了第二、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又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强调城市规划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改造大规模展开,一批学者针对当时保护与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分别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规划结构与旧城更新、传统特点和风貌保护、特色要素和保护范围、保护概念和保护对策[1-4]等问题展开探讨,奠定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基础。1.2 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 1995~2002年左右。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1996年在黄山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研讨会和1997年建设部转发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原则方法;1997年国家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对16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资助。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江苏、浙江、广州、昆明等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增至101座,平遥、丽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于2000年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四、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276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率先展开,周庄、同里、乌镇等一批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方法、保护规划、建筑保护更新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特点和保护实践[5-8]的研究,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则集中在聚落景观、价值特色以及保护规划[9-11]等方面。

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3311935.html, 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钟培林 来源:《老区建设》2008年第21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使广大农村着实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无疑为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古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的古村落一旦毁坏至极,便意味着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厚重历史的损害,文化积淀的消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切实保护好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走出一条保护古村落、建设新农村的和谐发展之路。 一、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面临的种种问题 大家都知道古村落形成不易,但现实中古村落被破坏却轻而易举。完整的古村落、古民居幸存者甚少,其现状令人堪忧,在保护古村落中存在诸多问题。 1、盲目拆旧建新,一些历史古建筑受到破坏。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不能回避。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结果许多古建筑在盖新房、建楼房的大拆大改大建中遭到破坏。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作为古村落主体的农民富裕之后,认为乡村传统建筑是“土气”,人们追“新”求“异”,喜欢盖高楼,显富有,村民纷纷营造新房或盲目将旧房翻新,不是因地制宜推广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新户型,而是用西洋的建筑充斥乡村。 2、保护意识淡薄,古村落保护监管措施缺位。一方面农民群众是保护历史古村落的主要力量群体。但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辐射面不广,加之农民受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影响,从而对保护珍贵遗产资源的认识模糊,网络上屡屡报道许多古建筑的构件被卖被盗,古建筑遭破坏无人问津的现象。也有的村民认为老房、旧房就是落后的象征,肆意拆除,出现“遇村拆建,逢庄粉墙,凡路水泥化”千村一面的局面,使历史古村落陷入了“有文脉没文化”的尴尬。另一方面乡村两级是古村落的直接管理者,也是直接保护者,其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有些地方受不良政绩观影响,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对一些村民破坏和毁灭古村落不闻不管。 3、过度旅游开发,古村落受毁于商业化。不可否认,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保护古村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过度开发也会出现众多弊端。有的餐饮设施、宾馆和道路交通规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20XX年5月25日,县人大“三查”活动住建局汇报会在人大会议室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部门有县人大、县政府、县住建局、传统村落所在的乡镇组成,会议由县人大张主任主持。 会上,县住建局局长闫成民汇报了我县传统村落工作开展,汇报采用“ppt”格式,从传统村落的概念、我县传统村落的情况、三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基本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体会、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七部分进行了汇报。县人大环资委袁晓文主任就4月28日和5月11日开展的调查活动做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针对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传统村落、柳城街道办事处西大杖子村传统村落、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传统村落和已初步入选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的胜利镇三家子村村落保护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六点建议进行了总结。 会上,张中枢副主任就5月11日参加的调查活动对传统村落工作进行了总结:一是县政府高度重视,致使朝阳县的传统村落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二是住建局在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确保了在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中3个村落成功入选,全省仅有8个;三是住建

局委托传统村落资深专家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和保护发展建设方案,致使规划细、标准高;四是在省住建厅包扶活动中,住建局的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五是宣传上有突破,朝阳县广播电台和塞外风等媒体已开辟了传统村落专栏;六是争取资金政策上住建局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每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争取300万国家级补助资金奠定了基础;七是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住建局、县级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政府配合紧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安排专人负责村落保护发展建设。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张中枢副主任还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在“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要提前规划,摸清底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按年度、目标做好上报计划;二是传统村落保护领导小组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对各乡镇提出的问题,住建局要及时做好汇报;三是重点做好保护,在保护的同时打造现代服务业,增加群众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四是各相关部门、各乡镇加强配合,明确牵头部门,资金使用做到“一评一审”,保证资金安全运行,保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五是继续加大宣传,使群众认识到保护好传统村落就会取得经济利益,做好向外宣传,把我县的传统村落特点宣传出去。 会上,韩国坤副主任在充分肯定工作进展的同时,提出了传统村落建设应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051.基于时空视角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 ——以江山市清一村为例

基于时空视角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 ——以江山市清一村为例 张银银,吴扬 摘要:当下我国历史文化村落普遍面临着传统建筑毁坏、历史文化消逝、空间场所破败、人居环境落后等共性问题,其中不乏已经开展过保护利用工作的村落。本文认为正是因为在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中缺乏时空视角,出现孤立式保护、物质性保护以及文本式保护的消极方式,造成千村一面、不可持续的困境。基于此,本文以江山市清一村为例,从时空视角来审视梳理清一村的发展,并立足文化传承、功能更新、空间优化、落地实施四方面,提出“追本溯源、区域联动、以人为本、定时定位”四大规划对策,重塑清一村及清湖古镇在仙霞古道历史上的辉煌与活力。旨在为我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时空视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对策 1前言 自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展以来,浙江省已经形成了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美丽宜居示范村、历史文化村落”为代表的美丽乡村体系。其中,历史文化村落是其中重要一环,也是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一项工作。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启动。《意见》明确了历史文化村落的内涵,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三类。当年5月,全省第一次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在衢州召开,9月即出台了《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规划设计要求(参照稿)》,强调“修复传统建筑、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目标要求。自2013年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工作启动,目前已经开展到了第六批,积累了众多经验与教训。本文以第五批的江山市清一村为例,基于其不同于传统类型的历史文化村落的特征,从时空视角重新审视村落的历史文化,并提出保护利用的规划对策,并试图总结出“清一模式”,以期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村等方面提供思路与示范。 2当前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不足 通过对江山、临海等地多个历史文化村落的调研考察,发现当下我国历史文化村落普遍面临着传统建筑毁坏、历史文化消逝、空间场所破败、人居环境落后等共性问题,其中不乏已经开展过保护利用工作的历史文化村落。本文认为正是因为在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中缺乏时空视角,出现孤立式保护、物质性保护以及文本式保护的消极方式,才导致特色不显、产业不活、活力不足的困境,以及保护利用成果的不可持续。 2.1孤立式保护

【调研报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XX古村落的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XX古村落的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 古村落承载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和农耕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是祖先留给XX人民的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是XX儿女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古村落, 始终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课题。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古村落的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机遇,它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振兴途径。如何保护、利用、开发好优质的古村落资源和传承古村落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发展古村落休闲旅游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月20日至12月8日,中青班第四小组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座谈、互动交流等形式,先后调研了全市9个县(市、区)一批古村落,并深入分析古村落科学保护与利用开发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探索我市加强古村落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举措思路。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XX各县(市、区)都十分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及利用,古村落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建设部门统计,从2012年至今,国家共公布四批中国传统村落4153个,浙江省有401个古村落选入,我市有158个传统村落选入,其中松阳县71个,龙

泉市37个,莲都区9个,缙云县9个,景宁县8个,遂昌县7个,庆元县7个,云和县6个,青田县4个,占全省总数的39.4%,数量位居华东地区第一、全国第三。据市农办统计,2013年全省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以来,我市已启动五批43个省级重点村和199个省级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 近年来,XX市积极探索山区古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保护和利用相融合之路。主要体现在以活态保护为主、注重整体提升的科学发展理念,基本上是维持原生态的风光,维持自然的乡村风情,维持原味古朴沧桑的历史感,体现了“风貌完整、环境提升、文化传承”。让古村落更能体现传统村落整村风貌、传统民居的生命力、传统村落的经济活力、传统村落的优良文化基因,倡导了低碳、绿色、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走访调研,调研组深深体会到XX各县(市、区)在保护古村落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但也感受到了部分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上存在理想化、功利化、短期化和缺乏文脉传承,修缮过于粗糙等问题。具体来说,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思想观念较陈旧。调研中发现,一些干部和村民对传统村落承载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不可再生性缺乏认识,在前几年的危旧房改造、宅基地复垦中,大量采取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规划的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三章保护措施管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要求 第三章调查和评估 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七章成果要求 第八章附则 附件一保护规划制图统一标准和要求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