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蒹葭》习题1

《蒹葭》习题1

《蒹葭》习题1
《蒹葭》习题1

《蒹葭》习题

一、下列词语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

跻坻涘窈窕荇

寤寐参差琴瑟芼

二、分析题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境界,究竟是“幻觉”还是“象征”?

2、诗中反复用“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样的句子,对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3、《蒹葭》一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和彷徨失意的心绪的?

三、拓展阅读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出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还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资;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下面是“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方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为,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选项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7、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一、略。

二、1、对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写境界,研究者有不同看法。王国维认为这首诗“最得风人之致”,郭沫若提出“所表现的疑是一种幻觉”;陈子展认为“诗境颇似象征意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钱钟书则博举中外作品,认为此篇所赋,郡企慕之象征。

我们认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爱情而越过写实,进入象征领域,读者从渺茫追寻的朦胧中既能唤起相似的爱情体验,又能由此及彼,唤起某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人生体悟。

2、诗中反复用“宛中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这样的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这种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以凸现抒情主人公上下求素、坚执不已的精神。这种章法的重叠,不仅发挥了一唱二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情感的逐层加深。

3、全诗没有具体的故事与情节,甚至连主人公是男性或女性都难以确定。只是借助秋水蒹葭,伫立凝望,着意渲染一种渺远虚幻的境界气氛,一种执着缠绵而略带感伤的情调,一种向往追求而渺茫难得的意绪。“所谓”二字,正表明意中人难以向人言说;而“在水一方”亦想象之间,若一定一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索之而不得哉?全诗正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展现抒情主人公的追求与心绪:①以景起兴,借景抒情;②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③词汇丰富,富于变化;④意境朦胧,令蕴不尽。

三、1、纯朴

2、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3、父亲喜欢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4、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5、C “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深山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俗因为认识到它的特性。

6、“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面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7、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

关雎蒹葭带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一、诵读点拨 本诗是一首四言诗,读时要采用“二二”拍,对诗中运用的重章叠句要格外注意,对诗中变换的词要通过重读进行强调,突出文章的抒情效果。要注意读好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多用拖音,将诗的音韵美充分表现出来。 二、知识清单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词。《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2.赋,即铺写陈述客观事物或抒发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 比,借助某些客观事物的形象打比方的创作手法。 兴,是一种借助其他事物开头,通过联想,引出主题的创作手法。 30.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翻译: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长长短短鲜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文静美好的少女,日日夜夜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日夜夜思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示亲近。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二、文学常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三、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

《蒹葭》赏析及同步习题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原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出)】 【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主题思想】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关雎》、《蒹葭》两篇比较阅读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于《诗经》。那就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3、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展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增加对《诗经》的了解,扩充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题情境中,为后面的学习蓄势。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1)、教师伴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关雎知识点归纳

关雎知识点归纳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关雎知识点归纳(2018-9-8) 一、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二、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40篇) 2、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铺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歌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使人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由桃花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比∶《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 赋∶《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直接叙述这个叫氓的男人貌似憨厚,他一贸丝为名,打算赚个女人回去。

3、《诗经》地位: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三、朗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 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 淑女,君子/ 好逑。 参差/ 荇菜,左右/ 流之。窈窕 /淑女,寤寐/ 求之。 求之 /不得,寤寐 /思服。悠哉 / 悠哉,辗转/ 反侧。 四、诗歌大意: 译第一章: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 解读:第一章: 文中的这位男子,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译第二、三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 解读:

关雎蒹葭带答案教学提纲

关雎蒹葭带答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一、诵读点拨 本诗是一首四言诗,读时要采用“二二”拍,对诗中运用的重章叠句要格外注意,对诗中变换的词要通过重读进行强调,突出文章的抒情效果。要注意读好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多用拖音,将诗的音韵美充分表现出来。 二、知识清单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词。《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2.赋,即铺写陈述客观事物或抒发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 比,借助某些客观事物的形象打比方的创作手法。 兴,是一种借助其他事物开头,通过联想,引出主题的创作手法。 30.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翻译: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文静美好的少女,日日夜夜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日夜夜思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二、文学常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关雎、蒹葭赏析选择题 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诗经》两首赏析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班级:姓名: 诗词目录: 12.《诗经》两首 一、关雎 二、蒹葭 一、★《关雎》 【习题】 1、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分析:D、“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是错误的。 2、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分析:A、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分析:C、君子是对男子的美称;淑女是指善良、品德好的女子。“琴瑟、钟鼓”是指乐器。 4、对《关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蒹葭

1.(2010)阅读下面一诗,回答其后问题。 蒹葭(节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 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1分) 苍、霜、方、长、央。(1分,漏一字不得分) 2、(2012)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 题。(6 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 表达了主人公心中缠绵无尽的情感,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2016·河北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5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 译文: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D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及答案

九年级下册《诗经》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4.诗中写因思恋而痛苦失眠的诗句是:() (二)《蒹葭》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2分) 2.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2分)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一)1.雎鸠荇菜 2.窈窕淑女 3.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4.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1.《诗经?秦风》爱情 2.蒹葭 3.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4.通过描写“蒹

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而不得的冷落的思想感情。5.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蒹葭》2011-2016年中考赏析题合集

《蒹葭》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思想内容】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喜爱之情。 【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⑴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 ⑵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答案】 ⑴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⑵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是正确的,但并没有体现主人公绝望的情绪)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点评】做好本题要理解全诗的内容,从诗人所铺陈的内容中体会主人公的情感,读懂诗歌。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2《蒹葭》阅读练习与答案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 ..的一项是( A )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 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托物起兴(比兴手法),开头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4.这首诗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多侧面地写出对意中人强烈爱慕、反复寻觅之情。 5.诗中写“蒹葭”、“白露”、“道阻”、“水中”,既为爱情设置特定环境,又写出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著。 6.全诗主要用“赋”的手法,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和极富音乐性回环美。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哪,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8.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1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14.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1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17.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18.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19.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20.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苍、霜、方、长、央。

《蒹葭》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请把导语读一读。(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继续来。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师:大家读一遍《蒹葭》,我听一下,“蒹葭”,读。全班齐读。 师:好,语速要略加调整。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向往、追寻,所以情感的氛围要通过语速表达出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就是轻柔的、充满向往的、充满爱意的朗读。再试一次。“蒹葭”,读。 师:读得好!你看,这一遍感觉就不同啦。还有几个地方要读好:三句“所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句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美人啊,就在那个地方!还有三个“宛如”,好像在那里,本来已经看见人了,但是又好像不在,有点遗憾,“宛在水中央”,这个“宛”字要读得重一点。好,再试。“蒹葭”,读。生齐读全诗。 师:这一首诗极具表现力,三章都是写追求而不得,而且这种追求是很艰苦的。 “溯洄从之”,首先是逆流而上,然后再是顺流而下。所以把逆流而上写在前面,就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师:这首诗的表现力,表现在追求的时间在不断地延伸。“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实际上都是在写时间。还表现在地点的变化:“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蒹葭采采”——(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师:用三章来表现诗歌的内容,是诗经里面最有意味的一种艺术手法。重章叠句,它的魅力就在于反复、强调,同时增加抒情的效果。只用一章,是绝对没有这样的表现力的。三章其实就是一章。但是,变角度,用反复的方式,用变化的手法来抒情,这就是意味。大家看,多美的结构,多美的文面。这种诗歌的章法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审美的。 (屏幕显示)蒹葭师:好,继续来,大家读译文。(屏幕显,学生齐读) 师:那是多么美丽的身影啊,让“我”非常的向往,不管她在什么地方,“我”都要继续地追寻她。“深秋的芦苇”,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师:终于没有见到心中的伊人。咫尺千里的遗憾、怅惘,留在了追寻者的心中。好,我们齐背。 师:古人说:“三章只一意。”就是说,三章就是一个意思:寻觅、追求。我们用朗诵的口吻来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背。 师:我们继续学习,品析这首诗:美感品味。 (屏幕显示)美感品味 师:我们把品析的内容放在最基础、最基本的内容之上,感受一下它的美感。看,三章,重章叠句是一种美感,一唱三叹是一种美感,虚无缥缈是一种美感,追求不懈是一种美感。大家再看,这样一些美感是需要我们进行基本的了解的。“表现出结构与抒情手法美感的一种章法”,什么叫章法呢?就是文章的结构;“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什么叫起兴呢?就是先不直接地写故事,写事件,而是从远远的地方写起。“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写美女的诗句;“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这“五美”都在课文里面。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是这首诗表现意境之美的一个四字短语。好,观察一下,然后读一读课文,我们就可以发言啦。 (屏幕显示)美感品味 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师:好吧,我们来交流一下,可以举手说话。先选容易的说也可以嘛。 师:先言他物,然后再写事情。起兴(xìng)之美,我们有时候错把它读成起兴(xīng)之美,应该读成起兴(xìng)之美,就是先写一种事物,这种事物能够营造出一种意境,然后再写故事,就更有味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茫的,一望无际的芦苇啊,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朦胧的、阔大的环境,苍茫的环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所适从、沉郁,在这样的起兴之下,然后写故事,这种意境就更加的深远。 师:反复咏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就是一唱三叹,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哪怕面对的是很难追寻的事物。 师:朦胧的美感。还有直接地写美人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流传最为广远的八个字。“在水一方”这四个字在现代生活里面比比皆是,它表现的就是一种意境。那么章法呢?四个字,我说第一个字,“重”。 众生:重章叠句。 师:重章叠句。一章、两章、三章,重章;叠句,“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完整版)诗经关雎蒹葭练习

33.关雎 【诗文解释】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丽,美男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 (二)划分朗读节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遇)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思)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悦)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娶) (三)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四)欣赏词语和句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 (五) 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诗经》的名称:《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诗经》的作品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大雅》《小雅》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周颂》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以上三部分,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法。

《蒹葭》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蒹葭》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出)】 【主题思想】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 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 一.常识:(熟读)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二大意:(熟读) (1)芦苇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我所爱的心上人啊,站在对岸水那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着水中央。 (2)芦苇一片凄清清,清晨露珠尚未干。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逆流而上追寻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站在水中小洲上. (3)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没有完。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弯曲。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藏身水中陆地上。 三《蒹葭》结构内容:(熟读) (1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2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章)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诗歌赏析,(背诵) 1、绘画美: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熟读) 答: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意境美:意象、意境(背诵) 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 起兴:气氛渲染、心境烘托(环境凄清,心情寂寞) 景(起兴、渲染、渐进) 苍苍萋萋采采苍凉幽缈烟水迷离 为霜未晞未已秋晨雾霭凄清哀婉 人(动作) 阻长跻右踟蹰水畔上下求索 溯游从之不畏险阻执着追求 情(幻觉) 伊人宛在:几次幻觉虚实相生如痴如醉 央湄坻溪址:如梦如幻神情恍惚惆怅失意 意境: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3.含蓄美(人物形象)(背诵)

《关雎》《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2课】

《关雎》《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2课】 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 一、★《关雎》 【原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出) 【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 【主题思想】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赏析】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一 蒹葭正文

一蒹葭 积累巩固 一、填空题 1.《诗经》是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也称,《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2.《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与色彩,从各方面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的句式以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蒹葭》选自,采用和的手法,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的意境。 4.诗中“白露”由“为霜”到“未晞”、“未已”的变换,是从的角度说明诗人;而“所谓伊人”,由“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变换则是从的角度说明诗人。 5.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1)蒹葭 ..() ..苍苍()(2)蒹葭苍苍 (3)蒹葭萋萋 ..()(4)宛.在水中央() (5)白露未晞.()(6)在水之湄.() (7)道阻且跻.()(8)宛在水中坻.() (9)在水之涘.()(10)白露未已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选择题 1.《蒹葭》全诗共三章,二、三两章是首章的反复,只在押韵处换了几个字。这种结构形式称为() A.反复 B.回环 C.重章 D.叠句 2.《蒹葭》在题材上属于《诗经》中的()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对《蒹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八年级《关雎》《蒹葭》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关雎》《蒹葭》知识点总结 一、《诗经》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还是【北方】文学代表,与时代稍晚的南方文学代表【楚辞】并为先秦文学双璧。 2.诗经内容汇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三百零五】篇作品,古人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 3.诗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 【雅】宫廷乐歌 【颂】祭祀乐曲 【赋】重章叠句、铺排 【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二、《关雎》————《诗经》开篇之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