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战略思想史》(节选)——毛奇部分

《西方战略思想史》(节选)——毛奇部分

《西方战略思想史》(节选)——毛奇部分
《西方战略思想史》(节选)——毛奇部分

《西方战略思想史》(节选)——毛奇部分

(1857年)毛奇代理普鲁士的参谋总长,在其指导之下,普鲁士的陆军在19世纪60年代中三战三胜,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而在战略思想领域也结束了约米尼所保持的启蒙传统。

丹麦战争(1864)、普奥战争(1866),普法战争(1870-1871),合称日尔曼统一战争(The German Wars of Unification),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地图。法国的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遂由新兴的德意志帝国所取而代之。德国的陆军成为全球的模范。其参谋本部、军事教育、动员体系等均成为他国摹仿和学习的对象。而在强大的军事实力的背后,又有普德军事学派(The Prusso-German Military School)的出现。在19世纪后期,此一学派对于军事思想、理论和历史都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普德学派又自有其悠久的源流。其源头固然可以回溯到菲特烈大帝,但此一学派的大宗师却是毛奇(Helmuth Carl Bernard von Moltke,1800-1891)。很明显可以看出,毛奇的一生是与19世纪相始终。所以,概括言之,19世纪的军事思想几乎是完全处于他的影响之下。毛奇不仅是西方历史中最成功的职业军人,也是西方历史中最伟大的参谋总长。他不仅是名将而且也是福将。除早年不得志外,一生都一帆风顺。他每战必胜,从未败北,为任何其他名将所不及。他不仅位极人臣而且也克享大年,其所谓富贵寿考兼而有之。

毛奇不仅功业盖世,且道德文章也为后世景仰。我国古人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但想要兼此三者实在是极难。在古今中外的职业军人中可能就只有毛奇能达此种标准。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名将,也是最后一位伟大的

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对于毛奇曾作下述的评论,现在就引用它来作为介绍:

毛奇是德国陆军参谋本部的一位最重要的参谋总长。作为思想家和计划家,他举世闻名,在作战的指挥中也已证明他是天才。仪表不凡,天生沉默,深思熟虑为其特色。他有伟大的影响力,不仅是伟大的军人,而且也是高贵的绅士,杰出的作家和对国事有充分研究的观察家。

毛奇的生平

毛奇出生于1800年,其父本为普鲁士军官,后移居丹麦并归化为丹麦公民。所以毛奇出身于丹麦陆军,并在1819年初任尉官。他在1822年申请返回普鲁士服役。普鲁士陆军对于这位志愿投效的青年尉官待遇很苛刻,要他通过极严格的考试,然后再从最低阶层爬起。一年之后,他侥幸地被准许进入战争学院。当时的院长就是克劳塞维茨。不过,克劳塞维茨根本不授课,所以毛奇也就不曾亲聆其教诲。固然,他以后曾宣称其思想曾受克劳塞维茨的影响,但那可能都是从书中读来的。简言之,毛奇于克劳塞维茨只是徒有师生之名而已。

战争学院的课程使毛奇获益匪浅。像地理、物理、军事史实等课程都教得很好,所以也使毛奇对于这些学科产生了持久得兴趣。1826年毕业后他返回其团部服务,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充任军官在职教育的教官。1828年毛奇被指派进入参谋本部工作。此后60多年他都不曾离开参谋本部。除在丹麦和普鲁士陆军中当过5年中尉以外,毛奇就不曾充任任何队职。当他65岁时在普奥战争中实际指挥作战以前,他从来不曾指挥一个连级以上的单位。不过,在1835年到1839年之间,他曾被派往土耳其充任军事顾问,使他有机会获得若干实际战争经验。

在1820年到1830年间,毛奇的生活相当贫困,但他仍能安贫乐道,并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他早年对地理最有兴趣,以后又

曾对历史作深入研究。当他在战争学院毕业时,已通晓德、丹、法三国语言,以后又自修英、俄、意三国语言。等到在土耳其充任军事顾问时,又学会了土耳其语。这足以显示其天才与好学都异于常人。他的英语造诣颇佳,曾用两年时间翻译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来赚取稿费,补贴生活。其学识基础和表达能力都随着年龄而扩大,毛奇终于成为德国杰出作家之一,专凭其文章亦足以享誉千秋。

毛奇不曾变成政治家或有创建的政治思想家。他是克劳塞维茨的信徒,深知政治与军事之间的互动关系。但他却坚持职业军人不干涉政治的原则,并诚意服从政治家的指导,尽管他有时会从战略观点向政府当局提出政策性的建议。毛奇是一位非常谦恭的君子,虽然热心工作,但却淡于名利。他沉默寡言,与世无争。诚如希里芬对他所作的赞扬:“极大的成就,极小的表现,质胜于文。”由于毛奇能以身作则,遂使此种作风也终于变成德国参谋本部的传统。

毛奇在1855年奉派为菲特烈威廉亲王(Prince Frederick William)的侍从武官,因此认识了这位亲王的父亲,那也就是未来的德皇威廉一世(William 1)。他对毛奇可谓一见倾心,从此也就决定了毛奇后半生的命运。次年毛奇升少将。1857年,威廉出任普鲁士的摄政王,他上台之后所任命的第一批人事中就有派毛奇代理参谋总长一项。次年威廉正式即王位,从此时开始,毛奇就一直在此位置上到1888年为止。

威廉即位之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安内,而在军事方面,最重要的工作则为政治性和技术性的改组,所以,军政部长罗恩(Albrecht von Roon)远比参谋总长有权势。在1866年普奥战争之前,毛奇几乎还是一位不知名和坐冷板凳的人物,但毛奇并不以为侮。从1857年到1866年,他利用此种与世无争的机会,一心埋头于未来战争的准备,遂终于能一鸣惊人。

毛奇突然变成第一号要人和举世皆知的英雄,似乎是出人意料之外,但事实上,则为水到渠成,实至名归,并不足怪。普法战争之后,毛奇在军事史中的地位也就达到了最高点。此后,他还继续做了18年的参谋总长。在这个阶段中,其主要工作是替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家里适当的军事基础,拟定未来战争计划,加强参谋本部的组织和教育后辈。他到1888年才退休,1891年逝世,享年91岁。

毛奇的思想

毛奇实在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思想家,但因为其在功业方面的成就太大,遂令一班人反而忽视了其在学术领域中的贡献。毛奇对于战争的研究渊博而精深。他是一位精力过人的奇士,读书极多,接触面也极广。即以学界而言,像他那样渊博的人都很少见,而在职业军人中则更是有如凤毛麟角。他对于拿破仑的经验和克劳塞维茨的理论都有深入的了解,但又并非他们的盲从者,因为他的心灵具有高度弹性,随时都能通古今之变。

毛奇虽非专业作家,但其著作的数量却多得惊人。在其逝世之后,由德国参谋本部将其遗稿整编出版,共分为两大类:(1)为其一般文件及信件,共为8卷;(2)为其军事著作共为17卷。因为那是由后人所编辑,所以也就缺乏完整体系,据说还有若干稿件被遗漏不曾纳入。至于毛奇本人对于其战略思想则只作了两种简略的概述:(1)在普奥战争于普法战争之间所写的《对高级部队指挥官的训示》(Instruction for Superior Commanders of Troops,1869);(2)在普法战争后所写的《论战略》(On Strategy,1871)这两种著作也都已收入其全集之中。

虽然这两项文件可以作为毛奇思想的代变,但他的全部思想还是散布在许多战史研究和备忘录中,真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所以要对其作综合的概述,实在恨不容易。毛奇是于学无所不窥,其思想

有其许多方面的来源。他从拿破仑处学会了运动为战争的灵魂,所以铁路也就变成其战略中的最重要因素。他又从克劳塞维茨处学会了政策与战略密切相关,所以也对政治、外交深感兴趣,而从不采取所谓纯军事观点。毛奇非常特殊:一方面能作抽象的思考,另一方面又从不忽视现实。他有惊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在其一生之中,毛奇都保持一种特殊习惯:把他所面对的问题逐条写在纸上,对它们作精密的分析,并一再加以组合重写,直到他对答案感到满意时为止。

几乎所有的传统战略家都莫不重视历史的研究,毛奇更是如此。他认为只有历史的研究始能使未来的将领得以认清战争的复杂性。在其领导之下,军事史的研究成为普鲁士参谋本部的主要任务之一。此种研究工作是由参谋总长亲自督导,而并非委之于低级人员。毛奇本人曾经写过不少的研究报告,能对其部下提供示范作用,同时在德国参谋本部中养成一种重视史政的传统,而不像其他国家把史政单位视为安插冗员的场所。毛奇认为只要所采取的观点正确,则历史研究对于战略就会有重大贡献。他本人的成就似乎可以作为证明。

除重视历史研究之外,毛奇在思想方面还有另一最大特点,那就是对技术因素极为敏感。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职业军人中可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一般来说,凡是职业军人都常有守旧而不求新的趋势,但毛奇却是一种罕见的例外。据说在日尔曼境内尚未修建第一条铁路线之前,毛奇即已开始研究与铁路有关的问题,所以他在这一方面的确是开风气之先。

毛奇发现铁路可以提供新的战略机会。利用铁路来运输部队,可以比拿破仑时代的行军速度快6倍。所以作为一切战略基础的时空因素都必须作新的计算。国家若有高度发达的铁路运输系统,则在战时将可获致重大的战略利益,甚至于足以决定战争的胜负。军

队的动员和集中速度已成战略计算中的必要因素。事实上,参谋本部的战略计划作为现在应以动员和集中的时间表为其核心。

除铁路之外,毛奇又主张利用稠密的道路网来加速部队的运动。甚至于在1805年,拿破仑即曾尝试采取“分兵合击”的战术。不过由于把行军队形改变成战斗队形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必须在会战之前几天即开始集中兵力。但在1815年之后,随着工业革命,欧洲的道路情况又有相当改善,于是新战术也就有了较大的可行性。毛奇认为军事单位的体型越大,则机动性也就越低。所以在运动时必须将兵力分散,并利用不同的道路,但在会战时必须能够将兵力集中在决定点上。

也许毛奇早已考虑到在战场上集中兵力的可能,于是他才敢于舍弃拿破仑的“先集中后会战”原则。沙多华会战(Battle of Sadowa)为普奥战争中的决定性会战,战胜之后,毛奇将其感官综述如下:

假使在会战之日,兵力能从各点上分别直接进入战场,则甚至于还要更好。对于作战若能作这样的指导,则必能获得较佳的结果。不过,任何远见都不能保持此种作战的成功,拿多少受到机会和命运的支配。但在战争中若不冒大险则又很难成大功。

这最后一句话可以显示毛奇的战争哲学。他是克劳塞维茨的门徒,完全了解机会与天才在战争中的交相为用。它固然也像其老师一样,认为战争与商业颇为类似:兵力为投资,而胜利则为利润。因此,对于一切因素都应作精密合理的计算。但他又深知战争的问题并非仅凭计算即能解决。毛奇遂主张指挥官对于军事行动应有完全的决定权,但他又明了战争仅为政策的工具,而变化莫测的政治环境往往会迫使军人必须面对随时准备调整其原有的战略计划。

尽管政策对战略的影响将使军事领袖经常面对不确定情况,但毛奇认为动员和最初的集中还是可以计算,因为那些行动是在平时即可作充分的准备。他曾指出:“军队原始集中时若犯错误,则在

战役的全部过程中都很难矫正。”所以,平时即应作周详的考虑,以使部队对战争又适当准备,交通有适当组织,于是一声动员令下,战争机器即能迅速顺利地发动,这也就无异于对未来的胜利奠定了初步基础。

但超过这个阶段,战争就开始变成果断与计算的综合。毛奇有一段名言如下:

当实际作战已经开始时,我方的意志不久即将面对着敌方的独立意志。诚然,假使我方有准备并决心采取主动,则应可限制敌方的意志;但除非凭借战术,换言之,也就是透过会战,否则仍不可能粉碎其意志。任何较大规模的战斗都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后果,而这也会造成一种新情况,并构成下一步新措施的基础。任何作战计划对于超过第一次与敌方主力交手之后的情况,都不可能作任何精确的预测。所以指挥官在整个战役中,都将被迫根据不可预测的情况来作决定。在战争中的一切后续行动都并非预定计划的执行,而必然为随机应变的措施。因此,仅凭理论知识还不够,到此时,性格和心智的力量也就会自动作最高度的发挥。

毛奇不认为战略是一种科学,有一定的原则可以遵循。他在其《论战略》一文中曾这样指出:

战略是一种随机应变的系统(a system of expediences)。它不仅限于知识,而是知识对实际生活的应用。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观念,随着不断改变的环境而发展。它是在最困难条件压迫之下的行动艺术。

因此,毛奇非常重视指挥组织的效率。他认为指挥权必须统一,切忌一国三公的现象。战争不可能用会议的方式来指导。即令是恶劣的计划,如能彻底执行,也还是胜于折中性的方案。反而言之,即令有最好的计划,也还是不能预测战争中的摩擦,所以个别的战术决定必须在现场作成。若对所有的指挥官,不分高低,都必须鼓励其发挥主动精神,所以,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是愈少愈好,愈简单愈好。换言之,统帅不应干涉战术性的安排。毛奇甚至于容许其部

下擅自改变作战计划。只要能获重大战术成功,则准其将功折罪。他幽默地说:“只要战术能获胜利,战略可以让步。”

在毛奇领导之下,德国陆军发展成功一套举世无双地特殊指挥系统,德文原名为“Auftragstaktik”,英文的最佳翻译为“missionoriented command system”,中文则可译为“任务导向指挥系统”。在此种系统之下,各级指挥官必须养成习惯,只告诉其部下应该做什么(what to do),而不管他们怎样去做(how to do)。简言之,在整体架构之内,给予各级指挥官以非常宽广的行动自由。当然此种制度的实行并不容易,最重要的条件为全军上下必须有彻底的互信。必须如此,始能保证思想的一致和行动的可靠。

毛奇一生事业中最令人羡慕者是他在思想、计划、行动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在古今中外的战略家中,几乎没有人能和他比较。自从1857年出任总参某种以来,毛奇就一直在从事未来战争研究。不过,其所考虑的问题又非仅以军事为限。他深通大战略,其一切计划和行动都能与俾斯麦的政策配合,并给予以最有力的支持。他在1860年曾对普奥战争的展望提出一项备忘录。富勒认为那是足以代表他逻辑推理能力的杰作,可以算是大战略计划的模范。由于全文太长,在此只能简述其要点:

(1)普奥战争将影响所有欧洲国家。若某一方面能获相当成功则将会结束日尔曼的现有分裂状况,并在欧

洲中央建立一个统一国家,其权力和影响将优于任

何领国,或至少与其相等。

(2)在大国之中,英国在欧陆上最需要强大的同盟国,而最能符合其利益者即为统一的德国,因为后者永

远不可能要求制海权。不过,英国也可能想维持旧

秩序而反对欧洲的政治重划,于是也就有与德国为

敌的可能。

(3)法国最不希望有一个人口7000万的德意志德国出

现。但就眼前而言,它却可能希望从这场战争重获

致最大利益——兼并比利时、荷兰等地区。如果战

争旷日持久,普鲁士主力被陷在战场中,则法国不

然会乘机而动。

(4)俄国因为想夺取君士坦丁堡,可能帮助普鲁士,但此种援助对于普鲁士又有二害:假使太慢将赶不上

时机,而徒劳无益;假使太强,则喧宾夺主,反使

俄国坐享其成。

于是毛奇的结论为普鲁士必须完全不依赖外援,速战速决,并

使欧洲秩序不受重大破坏,然后胜乃可全。毛奇的此种战略思考代

表高度的智慧,而与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之配合也恰到好处,所以普

鲁士在其统一战争中的确是有如孙子所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对丹麦的战争(1864)只能算是牛刀小试,因为众寡悬殊,仅

凭数量即足以决定胜负。但由于在这一次战争中,普奥两军是联合

作战,遂使毛奇有机会发现奥军的两大弱点:(1)其参谋作业的

水准极低;(2)其步兵所用还是旧式的前镗枪。此种步枪要比普

军所用的后镗枪远较落伍,不仅射速缓慢,而且也使步兵在射击时

无法利用地形的掩护。

普奥战争(1866)对于毛奇的将道才是一次真正的考验,在其

一生事业中也是最大的考验。当时的奥军被人誉为欧洲最佳陆军之

一,其兵员是服役七年的常备兵,其骑兵受过高度训练,野炮比普

军较优,双方兵力大致相等,而毛奇所需要克服的地理和政治问题

则相当困难。

最初,威廉一世不想开战,尽管俾斯麦终于还是把他推入战争。

在此阶段战略问题变得非常微妙。实际上,普军的动员是远在奥军

之后。毛奇一方面支持俾斯麦,力劝国王早下决心;另一方面,又

尽量使政治问题不受军事措施的牵制。简言之,其战略计划保持高

度弹性,使政府的行动自由不受任何限制。毛奇之所以能大获全胜,

其主因不外下述两点:

(1)毛奇利用近代交通工具(铁路)提高部队的行动速

度,所以能后人发而先人至。换言之,他证明了时

间可以征服空间,并粉碎了“内线”的神话。

(2)普军的后镗枪产生极大的杀伤力,使奥军的士气为之崩溃。在沙多华会战时,奥军虽享有3:2的优势,

而且大致还是采取防御态势,但死伤数字反为普军

之一倍。

关于这两点,毛奇本人曾作精辟的评论。他指出:

仅当保有足够的空间时,始能认为内线具有毫无疑问的优点,

如果空间已经缩小,则内线不但不能发挥将敌军各个击破的功效,

反而会陷入包围之中,于是战略之利反而将变成战术之害。

不过,这并非表示毛奇是绝对拥护外线而反对内线。事实上,

他在普奥战争中虽采取外线,但在普法战争第一阶段(1870年)

还是采取内线。换言之,他对两种观念并无主观的好恶,而且都能

作成功的运用。毛奇战略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发挥高度弹性,他似乎

完全了解孙子所谓“兵形象水”的至理。

根据普奥战争的经验,毛奇在1869年所颁发的《对高级部队

指挥官的训示》一文中曾指出:

由于后镗枪可以卧倒发射,遂使防御者占有地利。所以,我方

应尽可能占领这样的阵地,而让敌军来向其进攻。在发动攻势之前

先利用防御的优点似乎是完全合理。

【部编语文】二年级阅读理解测试卷(有答案)经典

【部编语文】二年级阅读理解测试卷(有答案)经典 一、二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节选)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二十一天,行吗?主人想拿走我的蛋,可是我想孵小鸡。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 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 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破窗户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叽叽,谢谢!” 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1)这一部分写的是________要老屋再等等,它想________。 (2)当你读到“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时,你会猜到什么? 【答案】(1)老母鸡;在老屋里孵小鸡 (2)一定还会有谁出来劝说老屋不要倒下。 【解析】【分析】(1)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这一部分写的是老母鸡要老屋再等等,它想在老屋里孵小鸡。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当你读到“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时,你会猜到一定还会有谁出来劝说老屋不要倒下。 故答案为:(1)老母鸡在老屋里孵小鸡(2)一定还会有谁出来劝说老屋不要倒下。【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我会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孔雀找朋友 美丽的小孔雀对妈妈说:“我很不快活,连个合适的朋友也找不到。” “小乌鸦浑身墨(mò)黑,难看极了,小啄(zhuó)木鸟整天很少说话,呆头呆脑。小百灵鸟是个调皮鬼,吵吵闹闹。所以,我不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妈妈说:“小乌鸦外表虽然黑,可是每天会捕捉很多害虫,他是十分勤劳的好孩子。小啄木鸟虽然不声不响,可是他给树木治病很认真。小百灵鸟很懂礼貌,给人们唱优美动听的歌。还有小喜鹊、小杜鹃,他们也有很多优点。” 小孔雀听着听着,高兴地说:“我懂了,我懂了。” (1)这篇短文一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 (2)照样子,写词语。 吵吵闹闹(AABB )________ ________ (3)在小孔雀的眼里,小动物们是怎么样的呢?请根据短文内容选择填空。(只填序 号)

六年级语文:《烟台的海》阅读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烟台的海》阅读训练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烟台的海上景观独特。 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 春天,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带着潮气的风,冲破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

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立秋过后,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夏日,空气中多了几许秋的凉意。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阅读训练】 一、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凝重_____蔚为壮观_____ 气势汹汹_____前赴后继_____ 恬静_____锲而不舍_____ 崇山峻岭_____如痴如醉_____ 二、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烟台海上景观的?烟台的海四季各有哪些特点? ______ ______ 三、找出文中的拟人句,抄写下来。

三年级试题 课外阅读训练题 含答案 部编版

课外阅读训练 (一)南湖的晚霞 我家住在南湖旁边。每当我晚饭后在湖边散步时,都会看到夕阳慢慢地落下山去,西边的天空,好像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美丽的南湖,全被霞光染成了红色。湖中的倒影,有树木,有楼阁,有色彩绚丽的天空,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晚风吹来,荡起一层层湖波。这时,由于晚霞的映照,湖波又红又亮,像嫦娥舞动着的红绸闪烁着,滚动着。前浪逐后浪,前面的浪头消失了,后面的浪头闪烁着,滚动着,又涌上去了……回到家里,又看到晚霞的金辉映在我家的玻璃上,玻璃窗泛着金光,屋子里通红通红的,我好像也被打扮成了“金人”似的。 1.“西边的天空,好像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美丽的南湖,全被霞光染成了红色。”从这两句话来看,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 2.用“______”画出文章的总起句。 3.湖波又红又亮,像嫦娥舞动着的红绸闪烁着,滚动着。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4.这篇短文作者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1.天空湖面 2.每当我晚饭后在湖边散步时,都会看到夕阳慢慢地落下山去,西边的天空,好像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3.湖波红绸 4.南湖晚霞的美丽。对晚霞、对南湖的喜爱 (二) 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像雷鸣一般。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玉兰花的记忆,阅读理解的答案

玉兰花的记忆,阅读理解的答案 : 篇一:玉兰花的记忆阅读答案 玉兰花的记忆 卢玮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情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 .文章第(2)(3)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 .文章第(4)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家人怕我忘记外,还表现了什么? 3 .文章第(6)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请结合第(7)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深深感动的原因。 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父亲带给我的启示有哪些? 答案: 1.慷慨大方,乐于助人 2.表现家人心灵的美丽 3.香气能令人喜悦,在要花和送花的过程中增进友谊 4.父亲对母亲的温柔恩爱

考试题

汉语 第Ⅰ卷(基础知识、阅读理解)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1——40题均为选择题,都要求答在答 题卡上。每小题都有四个书面答案,请选择唯一恰当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字母上画一横道,横道一定要画得粗一些,重一些。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温馨.xīn 脸颊.jiá酣.畅hǎn 自诩.yǔ B郑.重zhèng 豁.然huò局.促jǘ瞥.见piē C摇曳.yè倘.若shǎng 吞噬.shì履.历lǚ D修葺.qì祈祷.dǎo 惩.罚chéng 琐屑.xiè 2、下列多音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空话天空空闲空洞 B投降降落降服下降 C强迫坚强顽强勉强 D落日落榜落后着落 3、选出对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开卷有益.(好处)触目伤怀.(心) B微不足.道(足够)目.不转睛(眼睛) C循循善诱.(诱导、教导)出谋.划策(计划) D万籁.俱寂(指声音)出手不凡.(不平常) 4、下列成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所措成家立业齐心协立无动于衷 B茅塞顿开群星荟翠不屈不绕一鸣惊人 C无可奈何大明鼎鼎道听途说风华正茂 D露出马脚交头接耳咬文嚼字望风而逃5、下列量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轮满月一只小船一张床铺一面明镜 B一盏灯一幅画一颗树一把稗子 C一首小诗一门功课一场透雨一群人 D一阵酸涩一个指头一片空白一瓢水 6、选出下列词语中不全是同义词的一项() A好歹——好坏絮叨——唠叨竭力——尽力 B弥散——散漫诚然——诚实撺掇——拾掇 C慷慨——大方立刻——马上愚蠢——蠢笨 D乐意——愿意疲倦——疲惫聚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题

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题 一、(选自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三亚落日》。)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1.文中“赤朱丹彤”的意思是()。 2.从短文中找出“渐渐”的两个近义词写在横线上: 3.在作者的眼中,三亚的落日一会像(),一会像(),一会像()。 4.这两段主要描写了三亚落日时的景象,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落日景象的语句?请选两句写下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喜欢的语句: 喜欢的理由: 喜欢的语句: 喜欢的理由: 5、三亚落日景象十分美丽,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 二、(选自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烟台的海》。) 片段一: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fù pù)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tī、dī)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搬、掀、扔)到十几米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注音。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词语,用“√”表示。 2、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拟人句用(“———”) 3、划线的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4、读读这段话,说说文中“千万头”说明“数百斤”说明了;“十

《戈壁绝尘》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戈壁绝尘 严风华 在山水秀丽的南方,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戈壁是什么样子。 当我飞临甘肃的上空,从飞机舷窗往下一看,我立即目瞪口呆。 飞机下面全是山,是我从没见过的如此辽阔无边、连绵成片的群山。但山山皆秃,没有林木遮掩,没有河水流淌,仿佛一群肌肉发达的或蹲或卧的虎豹全都被扒光了皮毛,光着身子任由太阳炙烤,而导致皮肤干裂,变得全身灰黄,毫无光泽和血色。 噢,大西北,裸露的大西北,灰黄的大西北。 落到地面,戈壁滩的苍茫赫然入目,我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目瞪口呆了。 四周环顾,没有人影。天和地之间,是一条平直的线。遍地里,每一颗沙粒、石块,每一堆沙土、乱石,每一条干枝、枯草,忽然都活了起来,仿佛就是词典里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一个个都代表着孤寂、干渴、饥饿、迷失、慌乱、恐惧、死亡这样的词义。捡起来读,心会发毛,手脚颤栗。 我知道我来到了曾经的古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最早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命名的。想必当年肯定是一条充满灵性充满浪漫的路吧,常常是驼队不断,马蹄声脆,绸缎拖地,五彩缤纷,轻柔而曼妙。也许我站立的地方,就曾经有驼队小憩过。夜色里,篝火灿烂,奶茶飘香,烤肉诱人,说不定地面上还残存着当年的残骨或木炭。 望茫茫旷野,已经看不出半点当年的喧嚣,看不出轻柔而曼妙的景况。一种苍凉的气息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戈壁的地面和上空。当我被戈壁的苍凉淹没了全身之后,很快就对这片辽阔的苍凉产生了敬意。 我听到了脚步声,一阵一阵的,由远及近。西汉的张骞,第一个穿过了西域的苍凉。 建元三年,张骞告别汉武帝,率随从百人,首次出使西域。张骞的队伍,一字排开,夹杂着马蹄声、驼铃声和人的脚步声,一路浩荡,经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让这不曾出现过人烟的戈壁第一次留下了一串串人的脚印。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张骞几经周折,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用脚步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丈量出了一条惠泽四方的丝绸之路。 张骞无疑成了功臣,名垂青史。但两千年了,丝绸之路的砾石、风沙早已把张骞的脚印埋没得毫无踪影。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 很幸运,在这条古道上,在这一片荒漠里,有一些事物竟能经受住风沙的冲刷,留下了足迹。玉门关玉树临风,最为坚贞和强悍,这是我的戈壁之旅最强烈的印象。 玉门关是汉武帝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于公元前121—107年间下令修建的。这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周边无一建筑,唯见茫茫沙砾,空旷无人。尽管日月侵蚀,已经显出破败,但它那种孤傲和霸气,依然镶嵌于城墙中,巍然不动。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其时,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但今天它难免寂寞了。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它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为后人努力地与日渐一日的衰败和冷清抗争。 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但因为有这么一些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自张骞之后,穿越过戈壁滩、大沙漠的人,还有大司马霍去病,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西域行军司马班超,高僧法显、唐玄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然还有许多的无法记入史册的无名小卒。他们当中,有的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守护者,也有一些掠夺者、破坏者。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丝绸之路才有了悲喜交加的历史。 但一切都归为苍凉。那些人来时,步履匆匆,搅得沙飞石走,尘烟骤起。但时间一长,

望春阅读及答案

望春 柯灵 ①离开龙山,又是一度月圆。小巷寂静的生涯,已渐觉相安若素;而且俗务困人,每天被琐屑的工作缠绕,也不复再有余闲坐对幽窗,悠然作遐想。只是龙山的望春花,至今还频来相扰,使人难忘。 ②龙山山腰的宿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种着两树高大的梧桐,三四棵矮小的黄杨,一株望春花。我迁入宿舍的时候,正是风雪连天的寒冬,梧桐早已落叶,望春花也只剩着疏落的空枝;唯有终年常青的黄杨木,还透示着几分生意。时节推移,渐渐由冬转春,气候虽已日渐暖和,大地却还沉睡未苏;第一个泄露了春讯的,就是那一树望春。草未曾茁青,树没有抽芽,望春花却在濯濯的枝头,开起了满树银白的花蕾。宿舍里深通世故的女佣,有意无意地说:“望春花开了,春天就快要来了!” ③从那时起,不知为什么,我对这满树含苞的望春花发生了好感。然而一天早晨,和朋友在院前小立,朋友的话却出乎我的意外,他说:“望春真是最难看的花了!枝干僵秃,有花无叶,让它零落了也好!”更出我意外的,此后他竟几次表示对望春的嫌厌。我觉得很不平,有一次对他说了这样带着讥刺的话:“放心吧,朋友!望春花不是为你开的,它并不要你赏识啊!”朋友还说:“谁教它开在这里,让我看见呢?”我默然无语。 ④每天午后,柔阳拨逗着春意,蜜蜂翅上驮着薄薄的东风,在黄杨木上纷飞。同居的伙伴们都到山麓去了,我总独自伫立院前,对望春作许久的顾盼,而且常不免为它担忧:“望春花开得这样早,怕等不到春事烂漫,就要零落了吧!”——眼见望春花欣欣地开放,粉妆玉琢,洁白如雪,我的隐忧越发深切了。 ⑤不幸的预想常常容易实现,在春意盎然的一天早晨,紫槿花红出墙头,而望春的残葩被我发现飘零在院中的草地上了。来时寂寞,去时冷落,我像亲自串演了一出人间的悲剧,心头浸蚀了无名的怅惘。 ⑥我曾经决定,要为这素馨的花树写一篇童话:假定望春花是一个追求光明的少女,春天就是她理想的王国。萧杀的严冬使她发愁,料峭的风寒使她战栗,她决定独自出发,向天涯海角寻觅春天。跋涉了无数山水,饱尝了无限苦辛,当她听见南国的燕子送来第一声呢喃,冬眠的蜇虫打了第一个呵欠,她知道自己的愿望快要达到,激动得发狂,立刻在寂寞的大地上,展开惨白的笑靥,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于是风暖了,草绿了,花开了。但春天刚来,自己却已经憔悴,在春阳温暖的怀中,作了个含泪的微笑,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我立下心愿要为望春抒写。但只限自己才分太浅,几回铺笺,几番搁笔,我终于没有写成。 ⑦人事倥偬①,如今我已离开了龙山,望春花的故事却依然频来相扰,甚至梦见她化为白衣的少女,婉转轻愁,促请我对她践约。几日以前,因事偶上龙山,便中去看看院前的望春,现在已经是绿叶成阴,远非往日的丰姿了。我想,望春有知,对那过去的旧梦,怕也早如隔世,淡然忘却了吧?果然,那么我的心愿,这样也就算偿了!——(选自《中国百年精品散文》,原文有删改) [注]①倥偬,(事情)急迫匆忙。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玉兰花的记忆,阅读理解的答案

玉兰花的记忆,阅读理解的答案 篇一:玉兰花的记忆阅读答案 玉兰花的记忆 卢玮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 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情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 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 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 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文章第(2)(3)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 的性格特点? 2.文章第(4)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家人怕我忘记外,还表现了什么? 3.文章第(6)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请结合第(7)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深深感动的原因。 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父亲带给我的启示有哪些? 答案: 1.慷慨大方,乐于助人 2.表现家人心灵的美丽 3.香气能令人喜悦,在要花和送花的过程中增进友谊 4.父亲对母亲的温柔恩爱

课内短文阅读二

课内短文阅读二 《烟台的海》(一)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 ning nin )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si shi )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 qi qie )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像)。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恋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或者读音。 2、读了画线的句子,你分别想到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成语。 3、“……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从句中“数百斤重”、“十几米远”我体会到_________,“竟”应读出_________的语气。这个片段中“前赴后继”一词充分表现了__________,一个“掀”字让你感受到___________。 4、根据语境,理解“寒流”一词的意思。 ①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 “寒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爷爷去世的噩耗传来,小华的心中立刻涌起一阵寒流。 “寒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把烟台的海比作人,那么春天烟台的海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夏日烟台的海宛如__________,冬天烟台的海仿佛是__________。 6、片段中作者把小山似的涌浪比作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你还可以将小似的涌浪比作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将下列句子写完整。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像________像________…… 7、这段话写出冬日烟台的海_____的特点,作者采用了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_____比作_____和_____,写出了海浪的气势盛大;还采用具体数字,用_____和_____,写出__________;另外,作者还用许多词语生动反映海浪汹涌,请你作一分析: __________。 8、请你为烟台的海设计一句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1、用“”划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并分别用“宛如”、“像”仿写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抓住了_____、_____写夏日烟台海的特点,从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感受到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3、品读描写日出的句子,你认为作者写日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

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6、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

二年级最新部编语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语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二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风是什么颜色的 春风姐姐迈着轻盈(yíng)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人间。田野里忽然传来一阵声音,原来是花儿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风是什么颜色的? 披上粉装的桃花先开口了:“春风一定是粉色的,你们瞧,我这件艳丽的粉装就是春风给我织的!” “是呀,我也觉得春风是粉色的。”杜鹃花附和(hè)道。 “我可不这样想,柔柔的春风一定是白色的。”玉兰花说。 洁白如雪的染花也赞同玉兰花的说法。 油菜花特别不服气,大声怒斥(chì)道:“你们说得全都不对,春风一定跟我一样,是金灿(càn)灿的。” 这时,青蛙妈妈从池塘里跳了上来,对正在争论的花儿们说: “别争了,其实春风是五颜六色的,她给我们带来了五彩斑(bān)斓(lán)的春天。”(1)短文一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 (2)照样子,写词语。 金灿灿(ABB式)________ ________ (3)按短文内容填空。 桃花和杜腾花认为春风是________色的,玉兰花和梨花认为春风是________色的,油菜花认为春风是 ________的。 (4)圈出两个形容颜色多的四字词语。________ ________ (5)你认为春风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答案】(1)7 (2)白花花;亮晶晶 (3)粉;白;金灿灿 (4)五颜六色;五彩斑斓 (5)略 【解析】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 啊!春天的景色的确美!小树绿了,桃花红了,杨柳长出了嫩绿的小叶子。小草也从地里钻出来了,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毯”。河里的冰雪早已融化,河水在欢快地流淌。小鸟在树上自由自在地歌唱,大雁也从南方飞回来了,美丽的蝴蝶在跳舞,蜜蜂也在花丛中忙着采蜜。花园里百花盛开,红如火,白如雪,粉如霞。好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 啊!春天终于来到了,广阔的天地到处生机勃勃。春天多么美丽呀! (1)给这篇短文加个题目。

关于课文《烟台的海》阅读题参考答案

关于课文《烟台的海》阅读题参考答案第一次去烟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海。久住厦门,日日与大海为伴。厦门的海,固然不乏碧波万顷,但是,海湾多,逶迤曲折的海岸,恰似母亲的臂膀,深情地把大海拥抱在怀里,于是,自有几分娴静和温柔。而烟台的海,那一览无余的金色的沙滩,洋洋洒洒的直向天边铺展而去,平坦如砥。细看,宛如弯成弧形的大弓,沉雄、壮阔,浑然有从神话时代走来的后羿在这里昂首阔步,被这位力士射落的九个太阳,就落在这天水一色的泱泱碧水之中么?倘若说,厦门的海是拥在母亲怀中的赤子,烟台的海,则是成熟如砥柱中流的大汉。刚烈,豪气横溢;开朗,肝胆相照。千秋史册中,那列阵而来的英雄豪杰,莫非就是这大海的骄子么?于是,簇拥在大海中的蓬莱阁和鼓浪屿的情调是绝不相同的。它自有几分天外飘来的仙气,丹崖、道院、古城墙,依稀可以从沧桑岁月的洗礼中,领略到超凡脱俗的迷人韵致。它的美在于动,不愧是人间的仙境。鼓浪屿精巧、雅致,犹如海中的盆景。它更接近音乐,恰似钢琴里飘出来的旋律,轻灵、飘缈,如椰林中悠然而来的风,只有在月光下曲巷里漫步,才能体会到那独特的风情。它的动人之处在于静,堪称仙境似

的人间。烟台的海滨,没有绵延如黛的木麻黄树,也没有温情脉脉的相思林。矗立云天的木棉,花开如火如荼,又称英雄树,或许,是留恋南国少女的多情吧,从不挪动半步。厦门司空见惯的三角梅,这里也有,不过,只能养在宴会厅中的花盆里。这里长得最多的是钻天杨和气宇轩昂满树都长着眼睛的桦树。风霜雨雪如刀刃,或许,只有它们,才能在这里一展风姿。因此,在烟台漫步海滨,另有一番心境和感受。浪,大海的呼吸,也是大海的歌唱。不知有多少回,我坐在厦门鼓浪屿的海滨,听取大海的呢喃。厦门的浪,疏朗而温馨。暖风骀荡如春,牵起层层浪花,恰似牵起无邪少女的裙裾,缓缓向你飘来,写意、浪漫,让人心旷神怡,熏然欲醉。当然,也有风高浪急的时候,波涛如雪,但屏障式的众多岛屿,切割了浪的汹涌,阻挡了涛的澎湃,纵有万马奔腾之势,也不会让人感到恐惧和惊慌。而在烟台,无遮无拦的风,几乎时时都在催动着大海的涌动。十月,南方正是金秋,风和日丽;而北方的风,已是强劲如战场上的呐喊了。受惊的巨浪,毫无规则地奔突而来,发出隆隆的轰鸣,是千万将士擂起了战鼓,汇成了那沙场秋点兵之势么?伸向大海的栈桥被无情地吞没了。没有游客,点燃过

戈壁滩的阅读答案本叙述了,表达了

篇一:戈壁滩的阅读答案本叙述了,表达了 篇三:戈壁滩的阅读答案本叙述了,表达了 给下面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绝:a.断绝,b.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c.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d.极.最. 1.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 ) 2.每逢假日.来公园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 ) 疾:a.疾病,b.痛苦,c.痛恨,d.急速.猛烈. 3.有一次我在新疆巩乃斯草原.碰上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 ( ) 4.他疾恶如仇.勇于跟坏人作斗争.受到大家的赞誉. (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①“娘.您别送了. 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②“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 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③“我记住了.娘-- 我哽咽着.低下头-- ④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⑤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⑥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 .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骂.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 ⑦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气力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 ⑧跑东家.串西家.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⑨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还没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辉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食费啊! ⑩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抑制出两张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 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1)本文采用的主要记叙顺序是什么? (2)本文第⑧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的是什么内容? (3)本文第②段画线句子的“多挺一挺.咬咬牙表现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她把这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三次写“我流泪.请分别写出三次流泪的不同含义. 篇四:戈壁滩的阅读答案本叙述了,表达了 戈壁有我阅读答案分类:【来自ip:10.186.163.226的热心网友咨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望春阅读答案,

篇一:望春阅读答案, 篇二:望春阅读答案, 篇三:望春阅读答案, 10.为了更好地表现望春的特点和“我”对望春的特殊感情,文中采用了衬托的写法。试找出两处简要加以分析。(4分) 答:①用梧桐、黄杨和小草在气候变暖时依旧未抽芽返青,来反衬望春花开得早;②用“同居的的朋友”对望春花的嫌厌来反衬我对望春花的喜爱和担心。 11.“我”对望春花充满了深情厚意,请分析望春花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6分) 答:最大胆追求光明理想的勇敢者的象征。她追求理想,不畏严寒,饱尝艰辛,为的是把春天的消息及早地告诉人们,当春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她却带着满意的微笑,悄悄离开了人间,不求任何回报。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住在龙山时,庭院里的一树望春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离开一年后,仍是难以忘怀,于是提笔写下了这篇感情基调高昂、热烈,语言流畅、明快的抒情散文。 b.文中用了“杞忧”“担忧”“隐忧”“怅惘”等词语,表明了作者对于望春花及与望春花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着美好追求的人们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c.作者善于选用细小的素材为表现自己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一树寻常的望春花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一个鲜活灵动、有着深厚意蕴的形象,成了一种精神象征。 d.全文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其中穿插着丰富想象,思路清晰而明朗;首尾以“频来相扰”相应缝合紧密,结构严谨 e.本文语言运用了比喻、泥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所描绘和赞美的事物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答案:ad。(a中“高昂、热烈”不对,d中说“以空间转换为线索”不对,应该是“以时间转换线索”) [2] 篇四:望春阅读答案,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望春阅读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望春阅读答案 1.文章写出了作者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阅读②-⑤段,填写表格。(4 分)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情感变化的原因发生好感①②朋友几次表示出对望春的嫌厌③④怜惜望春的残1.文章写出了作者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阅读②-⑤段,填写表格。(4 分)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情感变化的原因发生好感①②朋友几次表示出对望春的嫌厌③④怜惜望春的残葩飘零在草地上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作者写“紫槿花红出墙头”的作用。(4 分)3.阅读第⑥段,说说“动人的故事”中,“动人”之处有哪些,再从中选择一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它带给你的人生启示。(不超过 150 字)(7 分)答案: 1.答案示例:①第一个泄露春讯,最早开满枝头;②为它不平;③担忧(隐忧);④怕望春等不到春事烂漫就要零落评分说明:4 分。共每空 1 分。 2. 答案要点:①突出春意盎然的景象,②与下文“望春残葩飘零”(内容)③形成对比(手法),④突出了望春花飘零时冷落、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望春的怜惜之情(作用)评分说明:共 4 分。每个要点 1 分,④要点只答情感不给分。 3. 答案示例:动人之处:①追求光明、怀揣理想独自出发;②不畏艰辛苦苦寻觅;③当愿望实现的时候,微笑着悄然离开。启示:围绕着“追求光明、追求理想”“不畏艰辛”“甘于奉献”

黄石市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 含答案

黄石市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含答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试卷说明: 1、测试时间90分钟,测试题满分120分。 2、答题前,请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在密封区内写上学校、班别、姓名等内容。 3、答题时,请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作答。 一、基础知识检测(本题共计30分,每小题5分)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看”的近义词,不能重复。 抬头往上看”叫()从上往下看”叫()仔仔细细看”叫() 实地欣赏看”叫()范围广泛看”叫()粗略大致看”叫() 2、按要求填空,你一定行的。 “巷”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节()。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能组成词语()。 “漫”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水过满,向外流;②到处都是;③不受约束,随便。 (1)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马鞍踢下楼去。字意是() (2)瞧,盆子里的水漫出来了。字意是() 剩下一个义项可以组词为() 3、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空格处的短语,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美是广泛的,_______,烟雨楼阁,可谓之为美;_______,碧天黄沙,可谓之为美;_______,倾国倾城,可谓之为美;_______,潇洒从容,也可谓之为美。但美的答案,远远不止于此。

A.姑苏江南大漠孤烟明眸皓齿羽扇纶巾 B.大漠孤烟姑苏江南明眸皓齿羽扇纶巾 C.姑苏江南大漠孤烟羽扇纶巾明眸皓齿 D.大漠孤烟姑苏江南羽扇纶巾明眸皓齿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云就像天上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C、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一丝不苟啊! D、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B、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C、嫦娥三号向太空飞去,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 D、我独自一人形影不离地来到思源广场。 4、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B、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 C、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D、那一颗心就宛如一片欢腾的大海;那一双眼就仿佛两道溃决的河流。 4、下列对联题咏的是谁? (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看拼音,写词语。

戈壁风骨阅读题答案

戈壁风骨阅读题答案 那一年冬天,酷冷奇寒。我沿着长长的铁轨,追逐着冰冷的日光走进青藏高原深处,听风在空荡荡的大戈壁滩上嘬出尖厉的哨音,看到独行侠般突隐突灭的黄旋风,真是悲壮又苍凉…… 在我的朋友、养路工沙海的小屋里,喝着墨汁般浓酽又滚烫的茯茶,那温暖一下融化了我…… 沙海忙碌着给炉子添火,添的不是煤,而是一个奇特的树根。我从未见过这种东西,它与一般树根不同,呈淡黄色,光滑又丰腴,使人极想触摸。它的木纹丝丝缕缕,如整齐的钢丝,又如大山的断层皱褶,仿佛沉淀了许多年的沧桑岁月……墩在地上,它竟发出山石落地一样訇然的沉重声响,我试着提了提,顿觉脸手都被拉长,联想起钢和铁来。 沙海说:“这家伙就是硬,斧子劈不开,只能用锤子砸断,真是宁折不弯。烧过后也不成灰,像炭一样敲着当当响。” 我惊愕了半晌,突然喊叫起来:“这是个根雕呀!你看,多像一头刚钻出水的海狮,正仰头啸叫?” 沙海见我狂喜,就一指院里:“外边多着呢!” 果然,在养路工堆放煤块的矮墙边,挤满了密密匝匝的树根。我很快又寻到“鸡蛇相搏”“仙鹤”“乌龟”“摔跤的勇士”等象形根雕,这些造型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简直不需人工修饰加工。一时,我觉得如置身于贮放珍宝的橱窗,又如在动物园内欣赏珍禽异兽了。 沙海听着我的指点,也咧嘴笑着说:“我们也觉得像这像那,只是说不出来。” 我问:“这是什么树根?”

他向不远处的戈壁滩一指:“白刺!” 这四周都是广袤的戈壁滩,除了沙土、卵石,能生长的仅是骆驼草、芨芨草和白刺,而白刺是这里最大的旺族了,走马观花的诗人,曾经写过不少赞美它顽强生存的诗句,可没有想到,它的埋在沙土里的根竟然是这样美丽绝伦,令人叫绝呀! 木浮于水,这是常规。可是它们的一小片木屑投于水盆也会重重下沉,砸得盆底一声脆响。比如磨钢磨铁的砂轮,可以说是无坚不摧,可是用来磨这树根,竟没有木屑飞溅,只是燃起一股浓烈的青烟,呛得人涕泪并流! 在戈壁滩上,一坨一坨的白刺,在茫茫黄沙之中如浮于浊浪的岛屿。它惬意地舒展着银白修长的枝条,笑迎春天的到来。到夏天时,它披一身小小绿叶,结出一串串紫红圆润的小果实,酸甜可口,有“沙漠樱桃”之美称。受人青睐的“沙棘鲜浆”就是用它制成的。听着不远处的百灵鸟婉啭如滴清露的歌喉,让人联想是不是用“沙棘鲜浆”润了百灵的歌喉? 沙海选定一棵白刺,用铁锨挖开根部的沙土,掏了很大很深的一个坑,才看见它裸露的根:曲屈盘旋,丰隆如健美运动员凸起的腱肉。如果挖出来,肯定又是一个精美绝伦的根雕。 沙海怜惜地用土又把它掩好,解释 说:“白刺具有防沙作用,不能乱挖。工区里那些根是修这条沙漠中的公路 时,没办法才挖出的。” 沙漠里一片寂静,望着这坨坨白刺,想着它靠着稀少的雨雪水分滋养,抵御着狂风和沙暴,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终于锁起一个个沙的坟丘。又如森严壁垒的碉堡,镇守和封锁住这一片肆虐。它摇曳的枝条,似手臂在呼唤春天,似演奏最美妙的天籁之音,有穿透天穹的强力。而最美的还是它的根,如铁锚深深扎进沙土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完成最优美的造型。像一匹倘佯在古道西风里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