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九传统文化真题过招(2)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九传统文化真题过招(2)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九传统文化真题过招(2)

1.(20__·山东枣庄)下面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都出自鲁迅先生的自传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B.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鸿儒”来指代家乡、学生、月

亮、音乐和老师.

C.《水浒》中塑造了许多传奇英雄,像鼓上蚤时迁、小李广杨志、神行太保戴宗等,个个身怀绝技,个性

鲜明.

D.“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左右逢源”“舍生取义”“专心致志”等成语都出自孔孟的言论.

2.(20__·山东德州)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

B.“朝服衣冠,窥镜”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 C.《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足下”是对人的敬称,出自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D.“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淡泊.竹还有正直、奋

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3.(20__·山东滨州)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

年间的史事,《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

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

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

D.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4.(20__·山东淄博)班级要举行“古老汉字,美丽书法”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探汉字之源.汉字,是文字也是图画.请参照示例,从下列汉字中任选一个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句话.

雨田井川牧采竹森集

示例:旦,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大地开始了新的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悟笔画之蕴.

结合上下文,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教他书法时,用了三个非常有名的比喻:点,如高峰坠石,________________;横,如千里阵云,有辽阔、扩张之感;竖,如万岁枯藤,充满韧劲和弹性.

(3)品书法之美.汉字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选出依次对下面三幅作品的点

评恰当的一项.( )

A.烟云缭绕,龙蛇飞动金刚怒目,壮士挥拳娟秀飘逸,点画遒美

B.金刚怒目,壮士挥拳娟秀飘逸,点画遒美烟云缭绕,龙蛇飞动

C.娟秀飘逸,点画遒美烟云缭绕,龙蛇飞动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5.(20__·山东东营)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

“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夑《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__·北京)欧阳询的字点画工妙,骨硬肉丰.古人评价其字的笔画“(斜钩)”具有“险而劲”的特点.请你欣赏下面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选帖,完成问题.

(1)欧阳询的这幅字帖属于______体(字体),其中“武”字第______笔的“(斜钩)”体现了“险而劲”的特点.

(2)下面是古人评价书法的四句话.根据这幅字帖的特点,判断其中属于评价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书法作品的一项是( )

A.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B.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

C.如深山至人,硬瘦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D.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7.(20__·甘肃天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面是关于我国时令节气的上联,请写出它的下联. 上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__·广西贵港)对联、歇后语.

(1)读对联,谈谈你对其内涵的理解.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八仙过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送鸿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B

4.(1)示例1:雨,低低的天幕下,雨点淅淅沥沥,像是给人家的房门上挂了一幅水帘.

示例2:田,深秋的大地裸露出了它本来的肌肤,纵横的阡陌,把它切割成了一个个四方块.

示例3:井,阡陌之中,一眼清泉,犹如大地睁开了眼睛.

示例4:川,犹如瀑布沿峭壁飞流直下.

示例5:牧,夕阳西下,骑在牛背上的少年,扬着手中的鞭子,唱着快乐的歌儿,走在回家的路上.

示例6:采,不知谁家的姑娘,在初春的田野上,低头弯腰,轻轻摘取起一朵野花,插在了自己的发梢上. 示例7:竹,翠绿的竹叶,笔直的干,肩并肩在一起,风吹过,刷刷的声响,似乎在讲述着关于气节或虚心的故事.

示例8:森,一棵一棵又一棵,郁郁嗡嗡,遮天蔽日.

示例9:集,傍晚天边,一群卷归的鸟儿,呼啦啦飞进了附近的林子里,落在枝头,打破了树林的静谧. (2)有力量有速度(3)B

5.(1)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示例:a.爱亲人b.爱他人c.爱民众d.爱万物(或“a.亲人b.仁民c.爱物”“a.血缘之爱b.人际之爱c.物我之爱”)

(3)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

6.(1)楷7 (2)C

7.示例: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8.(1)做人应该心胸宽广,多一些包容之心,不要做可笑愚蠢之事.

(2)各显神通礼轻情意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 专题训练(二)传统文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二)传统文化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对《水浒传》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史进。 B.《水浒传》中“火烧草料场”把林冲逼上梁山的是陆虞候。 C.我国四大名著中有两部作品各塑造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军师诸葛亮,一个是《水浒传》中的梁山军师吴用。 D.《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施耐庵,明末清初小说家。 2 . 广泛涉猎有助于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下面的一些文化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士大夫,封建时代泛指官僚阶层,也包括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其中第二个“秋”字指的是“秋风”这一节气。 C.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而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D.“令”是敬词,用于称呼自己的亲属。所以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令堂”这样的称呼。 3 .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是丁酉年,小徐推算着三年后他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应该是庚子年。 B.小莉准备在今年端午节和家人一起去拜访屈子祠、赛龙舟、斗百草。 C.请别人批评指正自己的诗文书画用“雅正”,收下别人的礼物用“笑纳”,初次见面用“久仰”。 D.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和清明反映了自然物候现象。 4 .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中年之后回望早年经历的一部记实性散文集,字里行间充满了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阅读答案 阅读测试题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阅读答案阅 读测试题 1.《我们的母亲叫中国》的作者是(苏叔同),主要作品有《丹心谱》、《左邻右舍 2.除了中国这个名字,我们还自称(华夏)。中华民族的各族兄弟,则自称(炎黄子 3.我们伟大的祖国,面临(太平洋),背倚(亚洲大陆),位于(亚洲东部和中部)公里),几乎和(欧洲)相等,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4.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号称“世界屋脊”的(喜朗玛峰),高(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5.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6.黄土高原是世界四大文化之一(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7.三大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8.四川盆地是我们的(天府之国)。

9.我国还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10.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居世界(第三)。 1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 12.“五湖”是: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第三大淡水和(巢湖)。 13.我国已经找到(140多)种矿藏,(煤)储量世界第一。 14.(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是我们的国宝,活化石。 15.(银杉)可算作“植物熊猫”。 16.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有(56)个 17.我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建立者是(禹)。 18.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诸葛亮)。

20.四大发明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21.晋代(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22.《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文字记载的诗集。 23.《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鲁迅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24.四不像就是(麋鹿),原产于中国。 25.我国还有最古老的鱼种(文昌鱼)。 26.(金刚石)是世界上已知的最硬的物质。 27.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 28.“飞流直下三千尺”写得是(庐山)。 29.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0.号称“天下秀”的是(峨眉山)。

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五传统文化作业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五传统文化 真题精选 1.[2017·滨州]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 D.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2.[2017·长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3.[2017·绥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规”指布谷鸟,“鸿鹄”指天鹅;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B.《孔乙己》选自《呐喊》,《海燕》是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 C.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刘二十八使君”是刘禹锡。 D.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分别是:葛朗台、阿巴贡、夏洛克和严监生。 4.[2017·咸宁]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D.《繁星》《春水》是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的诗集,其内容大致包括“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三个方面。 5.[2017·岳阳]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本布衣”与“往来无白丁”中的“布衣”与“白丁”都是指平民,只不过前者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后者指的是没有官职的人。 B.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人们又管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分别叫作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C.《五柳先生传》《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D.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韩愈,字退之;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6.[2017·湘西州]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运用对联知识对出下联。 有一座高山,山顶尖尖,像一支倒上去的笔在天上写字;高山脚下有一片梯田,像横着推过去的一片片树叶,铺满大地庄园,煞是壮观。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题(答案不全)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题(答案不全)新人 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年3月13日,石家庄市第四届规范汉字书写艺术节启动仪式在鹿泉市第二实验小学隆重举行。以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汉字文化、展示汉字的独特文化魅力。我们之所以要热爱汉字、写好汉字,是因为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写好汉字对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抵制庸俗文化具有关键性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文学界称《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其中《海国记》中的文字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可见 A.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史书典籍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 4.“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至清朝中期,共修成二十四部有“正史”之称的纪传体史书。延续不断的历朝正史,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五千年一脉相承。修史有利于中华文化() 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D.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5.中医学以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利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优势,对解决诸多疑难病症提供了治疗思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③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整体性特点④中医学能够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酒和诗的渊源,酒和字的融合,酒和亲情的交汇,酒和政治的关联等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洋溢着酒文化迷人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A.多样化的特点 B.实用性的特点 C.时代性的特点 D.博大精深的特点 7、《北京味道》是北京电视台的人文美食纪录片,它记录了这座城市有关唇齿之间、味蕾之中的情缘与记忆。北京味道兼有宫廷御膳的皇家贵气和历久弥新的胡同味儿,既有融贯古今中西的饕餮大餐,又有一道道妈妈的拿手菜。这主要体现了北京饮食文化( ) A.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具有包容性 C.具有相对稳定性 D.具有独特性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 专辑 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街击地雷霆吼。 B.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屠。 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3.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4.下列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 ①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③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④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A.①七夕节②重阳节③寒食节④春节 B.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寒食节④元宵节

C.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端午节④春节 D.①中秋节②重阳节③端午节④元宵节 5.“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 岁 B.70 岁 C.100 岁 D.141 岁 6.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1年备战2018高考政治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试题(含解析)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考点解读 1、高考考点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 2013版最新教材修改变动 本部分新版教材无变动 3 考生记忆手册(可单独打印)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精品高考系列 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记忆手册)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框题) 1.中华文化的特征 (1)源远流长 ①源远流长表现:古代的辉煌到近代衰微。 ②源远流长的见证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框题)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来看的,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来看的;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 文化的包容性意义 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 (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理解为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_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考情剖析 高考命题大揭秘:中华文化的知识点注意与其它知识点综合的考查。 例题1.(201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侧重于强调丰富厚重,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 练习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 政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必修3) 一、选择题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2011·泉州模拟)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在上海滨江地区开幕。上海世博会会徽(见右图)图案形似汉字“世”,其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的笔画字形,这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 A.广纳包容B.源远流长 C.博大精深 D.兼收并蓄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知识点。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材料。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的笔画字形,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征,故选B项。 答案:B 2.(2011·茂名模拟)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知识点。材料中的“一南一北”、“各有各的精彩”体现了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2011·北京海淀模拟)圆明园的皇家庙会、琉璃厂的笔墨纸砚、大栅栏的百年老号、大观园里游红楼赏民俗……一场场具有特色的庙会在兔年春节开启,庙会如今渐渐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体味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这表明( )

A.文化通过传播得以创新 B.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C.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 D.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特征。材料中的“一场场具有特色的庙会在兔年春节开启……”表明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2011·盐城模拟)“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对此认识正确的的 (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④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材料的前半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故②④符合题意。材料的后半部分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故③符合题意。①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答案:D 5.儒学与两岸文化发展密不可分,是两岸文化的重要根基。在海峡两岸人民心中儒家思想早已根深蒂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 ) A.博大精深 B.源远流长 C.一枝独秀 D.有着辉煌的历程 解析: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两岸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故应选B 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6.为将儒家礼仪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公交服务中,江苏某公交公司编印《公交论语》供职工学习,并精选《论语》经典名句挂在公交车厢内,打造公交车厢文化,以提高服务质量,陶冶市民修养,提升城市文明。假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关键词是( ) A.文化影响道德修养文化建设 B.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向世界

“传统文化”——主题素材和范文

“传统文化”主题素材和范文N篇屈子的悲歌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 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 江面飞驰。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 了一起,夹着几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 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 碎几点野鸭的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 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装,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 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 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忙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 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 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 点评 本文构思巧妙,行文中能够激发人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深度。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者通过形象的描叙屈原的悲叹,表达出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迷失的忧虑。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郁达夫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敬重 的民族是悲哀的。”同样的,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也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了自己传统文化 却不知发扬的民族是悲哀的。 酽酽的年味儿 “新年到,新年到,穿花衣,戴花帽……”一听到这童稚的歌谣,你一定会闻到过年的味儿了。 在传统的节日里,过年是最像节日的,它没有清明节的凝重,没有端午节的匆忙,也没有中 秋节的内敛,它也不像西方的圣诞节蒙上神秘的宗教色彩。如果把节日比作酒,那么在我们中国 延续了几千年的“过年”无疑是一坛陈年佳酿,其酽酽浓香让人闻着就会醉了。 酽酽的年味儿,弥漫在大街小巷、村村落落忙碌的身影上。进入腊月天,乡下就开始忙“年”了,腌腊鹅,灌腊肠,晒汤圆粉,家家户户的门前像开博览会似的挂出一串串的腊物,摆出一蒲 团一蒲团的圆子面。镇上、城里的超市渐渐人头攒动了,妇女、孩子一个个手里提着大袋子,好 像要把全市场的年货都搬回家。这是前几年的情景了,如今还有另一道风景线,那就是外出务工 的人们忙着从天南海北的大城市往回赶,乘着飞机,坐着火车,搭着汽车……。这时候,你在城 镇乡村的路道上,每天都会看到穿着时尚的曾经的种田人匆匆返乡,他们的手里提着大包小包, 抬着家用电器,他们的脸上飞扬着自豪与欢喜,不少的人还带着私家车“衣锦还乡”。留守的老人孩子早已在村头翘首张望,见到谁家从外面赶回的人都亲热地打招呼,候到了自家人便赶紧簇拥着回屋去了。见此情景,你一定会想像到那一家家一户户围桌团圆的温馨与和谐。 酽酽的年味儿,氤氲在贴起来的大红春联上,响起来的震耳鞭炮里。除旧迎新,家家都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把门上的旧对联纸刮干净,然后把崭新的春联贴上去。早些年,乡下的春联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现场书写的;近些年方便多了,你尽可以到集市上挑拣,选出最合自己意的,有招财进宝啊,有吉祥如意啊。刚过午分,就有人家耐不住性子提前放了鞭炮,这一带头不要紧,紧接着便“噼噼啪啪”震天震地的响,五颜六色的烟花也“嗵、嗵、嗵”地在空中绽放,整个的一个喧闹的世界。趁着炮声间歇,伸头朝外面一望,嚯,铺天盖地的都是红,热热闹闹的红! 酽酽的年味儿,还贮藏在金元宝似的饺子里。过年吃饺子是一种传统文化,它象征着团圆美满,来年交好运。虽然如今城里的超市卖的饺子品种多样,但是许多家庭还是选择自己动手包——年三十晚上看春晚包饺子是家家的“定点节目”。取一张饺皮儿放在手心,用小勺子舀上馅儿放在饺皮中间,手指头轻轻收拢,一只饺子便做成了。人们还常玩试来年运气的小游戏,把硬币包进饺子里,看谁在吃的时候盛到。大年初一吃饺子,年年如此。烧开热水,把饺子放进去,用勺子轻轻翻动,不一会儿一个个饺子像白莲花一样盛开在水面。吃饺子时,大家都希望能先盛到那包有硬币的,但结果不管是谁盛到了,一家人全都祝贺,满屋子都是幸福的味儿。 酽酽的年味儿,如一坛老酒似的年味儿,人们喝着它,在喜庆中盘点刚刚过去沉甸甸的一年,又在无限的希冀中酝酿着新的一年。 传统节日,我为你不平 手微微地颤抖着,恨愤愤地燃烧着,心默默地疼痛着。 拿着报纸,一字又一字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这竟然是真的: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惊讶,我愤怒,我感到莫大的耻辱。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两千多年的携手相伴,两千多年的荣辱与共,两千多年的悲喜交织,难道一瞬间,就这样被强行撕裂、一笔抹杀了吗?难道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大厦,就这样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吗? 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不是,绝对不是……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刻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我们的母语外,恐怕也就只有我们的传统节日了。在无数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传统节日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文化的宝藏,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追念与景仰,亦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祝福与期望。透过它,我们隐约听到了春节时,那辽阔夜空上五千多年来不变的爆竹声响;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中秋佳节时,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围坐赏月、把酒欢谈的温馨夜场…… 然而,透过它,我们也看到了传统节日所面临的危机。 对于我们中的某些人而言,他们或许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但他们绝对记得圣诞节是耶稣的诞辰;他们或许不了解七月七日是什么节日,但他们绝对忘不了2月14日,自己该买什么花送给什么人;他们又或许不明了中秋节有着怎样悠久而典美的传说,但他们绝对清楚愚人节源于一个多么“乏味、无聊、意义肤浅”的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数亿中国人不敬屈原而敬耶稣呢?为什么我们对外国节日是如此的推崇,而对我们自己的节日冷眼相待呢?为什么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竟抵不过一个个毫无内涵、毫无文化底蕴的外国节日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耶稣,害怕当我们死后,它会阻挡我们通向天堂的道路?是不是因为我们爱慕虚荣,不知情人节会被别人笑话为“老土”?又或是不是因为我们争强好胜,不过愚人节显现不出我们的聪明程度? 1

上海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五:文学常识、传统文化D卷

上海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五:文学常识、传统文化D卷 一、单选题 (共50题;共100分) 1. (2分)(2019·温州模拟)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秦皇汉武”中“秦皇”指秦始皇嬴政,“汉武”指汉武帝刘彻;“唐宗宋祖”中“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B . 《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 .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D . 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龄的别称。如“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2. (2分) (2019八下·平潭期末)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采用赋、比、兴手法,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B .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北冥有鱼》和《虽有佳肴》都是他的作品。 C .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D . 游记往往要通过交代行踪来记述游览经过,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受。《壶口瀑布》就是一篇游记。 3. (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到台湾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B . 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可以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表示谦虚。 C .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D . 柳宗元的《柳河东集》是用作者的字命名的;李商隐的《李义山诗集》也是用作者的字命名的。 4. (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自主检测题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主检测题 一.单选题: 1.[2012·合肥模拟]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特的辉煌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秦始皇统一中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B.隋唐时期,儒学便确立了其至尊地位 C.宋元明延续了隋唐文化的辉煌,产生了宋明理学,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D.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中国 2.[2012·南京质检] 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见图)。“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世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除了中华文明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外,其他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这说明( ) A.中华文明是悠久古老的文明 B.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C.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华文明是世界最早的文明 4.[2012·泉州模拟] 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下列选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 ①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②能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③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④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2·银川模拟]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1/15。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④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宿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2012·珠海模拟]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以下特点( ) A.包容性和超前性 B.持久性和继承性 C.民族性和稳定性 D.实用性和整体性7.[2012·肇庆模拟] 文化部确定了宋刻《三国志》《春秋经传集解》等4478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甘肃拉卜楞寺、浙江瑞安玉海楼等62家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是推动我国古籍保护深入开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 ) ①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古籍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③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④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济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九传统文化真题过招

专题九传统文化 1.(2017·山东枣庄)下面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都出自鲁迅先生的自传性散文集《朝花夕拾》。B.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鸿儒”来指代家乡、学生、月亮、音乐和老师。 C.《水浒》中塑造了许多传奇英雄,像鼓上蚤时迁、小李广杨志、神行太保戴宗等,个个身怀绝技,个性鲜明。 D.“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左右逢源”“舍生取义”“专心致志”等成语都出自孔孟的言论。2.(2017·山东德州)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 B.“朝服衣冠,窥镜”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 C.《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足下”是对人的敬称,出自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D.“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淡泊。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3.(2017·山东滨州)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 D.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4.(2017·山东淄博)班级要举行“古老汉字,美丽书法”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探汉字之源。汉字,是文字也是图画。请参照示例,从下列汉字中任选一个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句话。雨田井川牧采竹森集 示例:旦,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大地开始了新的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悟笔画之蕴。 结合上下文,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教他书法时,用了三个非常有名的比喻:点,如高峰坠石,________________;横,如千里阵云,有辽阔、扩张之感;竖,如万岁枯藤,充满韧劲和弹性。 (3)品书法之美。汉字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选出依次对下面三幅作品的点评恰当的一项。( )

语文版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五:文学常识、传统文化A卷

语文版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五:文学常识、传统文化A卷 一、单选题 (共50题;共100分) 1. (2分)(2019·鄞州模拟) “朔气传金柝”的“金柝”是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三足一柄。下列图示属于“金柝”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2. (2分) (2019七上·常山月考)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朱自清,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散文集《背影》《你我》等。

B .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四世同堂》《茶馆》等。 C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有名的诗人之一,世人称之为“诗仙”。 D .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摘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3. (2分)(2019·长沙)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艾青作品里常出现的“光明”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埃德加·斯诺的传记小说《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宣告:毛泽东就是那颗给全中国带来光明的闪亮红星。 B . 吴承想根据玄奘出游的传说虚构了西天取经的故事;简勒·凡尔纳把潜水艇想象成“诺第留斯号”船,虚构了它在大海航行中遭遇种种惊险的故事。 C . 《简爱》中的简·爱和种《骆驼祥子》中的虎妞都经历了生活中的磨难,但是依然人格独立,心灵强大,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追求自由与平等。 D .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很有特点:它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耐人寻味的细节中,通过夸张的描写,鞭挞丑恶,揭露虚伪。 4. (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B .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 .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D .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明代作家曹雪芹。 5. (2分)(2015·咸宁)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 《藤野先生》《孔乙己》和《故乡》都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都选自小说集《呐喊》。 C .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成功塑造了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夏洛克和聪明机智、见义勇为的鲍西娅等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D . 《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由老实、健壮、坚韧变得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经历,折射出不让好人有出路的

最新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派浩瀚的巨流。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单元专题、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的一扇门,孩子们在这里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阅读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美丽的神话故事,欣赏了我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的宝贵文化遗产──赵州桥,以及世界艺术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看到那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的孩子无不充满自豪的感慨。这样,从文本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口头到书面,让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在课外学习活动的配合中,学知识、长能力。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拓展知识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团队协作的精神。

一、活动前期准备 1、自由组成小组,开展多种形式了解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传统文化 ⑴将大家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分别归为:神话传说、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诗词赏析、饮食文化; ⑵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结合某一专题制定计划。 ⑶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二、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协助他们做好记录,帮助他们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 2、学生:分小组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 三、汇报活动成果: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课本的第五单元,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在这里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阅读了一个关于宇宙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传统文化知识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传统文化知识含练习 一、古代年龄特定称谓 0~2岁:婴儿(不满周岁可称襁褓) 2~3岁:孩提 女子: 7岁:髫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年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碧玉年华 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 7岁:韶年 20岁:弱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 60岁: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二、二十四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天干地支 【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00-00:59 丑时1:00-2:59 寅时3:00-4:59 卯时5:00-6:59 辰时7:00-8:59 巳时9:00-10:59 午时11:00-12:59 未时13:00-14:59 申时15:00-16:59 酉时17:00-18:59 戌时19:00-20:59 亥时21:00-22:59 四、天文地理类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 1、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事件是 A.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B.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C. 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隋唐时期吸纳外来文化 B 2、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①文学艺术②汉字③史学典籍④科学技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C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A. 开放性 B. 多样性 C. 包容性 D. 区域性 A 4、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绵延不断的重要文明标识是 A. 统一的汉字 B. 相同的服饰 C. 共同的信仰 D. 共有的道德规范 D 5、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是 A.《史记》 B.《战国策》 C.《资治通鉴》 D.《春秋》 C 6、中华文化中最能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是 A. 科学技术 B. 园林艺术 C. 文学艺术 D. 天文历法 B 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突出特点是 A. 多样性、复杂性 B. 实用性、整体性 C. 开放性、多样性 D. 多样性、实用性 D 8、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被称为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的是 A. 灵渠 B. 大运河 C. 万里长城 D. 都江堰 A 9、地域辽阔的中华大地,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及语言等诸方面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地处华东的是 A. 吴越文化 B. 中原文化 C. 荆楚文化 D. 滇黔文化 B 10、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属于藏族民族文学的是 A. 《荷马史诗》 B. 《格萨尔王传》 C. 《江格尔》 D. 《玛纳斯》 著名作家王蒙指出: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与交流,英语在中国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大,汉字拉丁化的倾向也尤为严重。王蒙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据此回答11--12题。 C 11、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与交流,英语在中国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大,汉字拉丁化的倾向也尤为严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普及英语是对外开放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②汉字拉丁化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具体表现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应尊重本民族的文化④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引进的成分越少越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D 12、针对上述现象,王蒙之所以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这是因为 A.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 B.汉字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C.每个汉字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A 13、二百三十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