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蚂蚁》

(整理)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蚂蚁》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9、《蚂蚁》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

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教学准备:

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找朋友。(渗透共同特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没穿)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长)头发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女生)的同学。

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

学生游戏:多组。

第一条:和我一样(戴没戴红领巾)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穿没穿校服)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单眼皮双眼皮)的同学。

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在中国,我们全国人民都应该是互敬互爱的一家人。在全世界,我们所有的华人华侨也是团结一起的一家人,你们看过08年奥运火炬在世界传递吗?,我们看到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有大量的华人华侨高举五星红旗在热烈欢迎祥云火炬。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

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二、、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板书课题:19、蚂蚁)

三、探究新知。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合适大小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教师交待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1、小组观察。

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

师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师: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

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再次观察。

通过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后,再次观察不同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一会找同学汇报。(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

4、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师:在黑板简笔画并填空:

5、介绍蚂蚁基本资料

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

(课件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蚂蚁的种类。下面配文字)

6、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类似呢?

同学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

最后通过亲自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

根据学生说的师点课件展示:

课件准备大量动物图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

师:请你认真观察,谁来说一下它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师:这些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归为一类。

师: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

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

师:指黑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也是昆虫的共同特征。

8、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四、巩固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现在会判断那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习题纸,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又快又对。

学生汇报结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总结。

课件出示:出示图片,先说理由,再点结果,再介绍。

为什么说它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三对足,蜘蛛有四对,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没有触角

(训练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特征的内涵。)

为什么说它是昆虫:因为昆虫-----,蝗虫-----,所以它是昆虫。

五、制作昆虫模型。

请你用手中的橡皮泥或泡沫也根据昆虫的特点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要做那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想好再动手。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展示表扬。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快乐吗?

师:有那些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活动拓展。

师:课件:对昆虫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继续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说不定某一天你就会成为中国

的法布尔,写出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佳作。

观察记录表

蚂蚁的特征

身体分几部分头部有胸部有你还发现了什么?

蚂蚁的共同特征

三年级下册科学每个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点整理 1.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来繁殖。 2.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3. 播种凤仙花的方法: A.选饱满的、没有损伤的种子。——选种 B.种子埋的深度约为1厘米。 C.要浇适量的水。 4.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5. 书本第8页,研究根的作用实验中,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防止水分不会蒸发到空气中去。 试管中水面降低了,说明水分被根吸收了。 6. 根的作用: A.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 B.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所以把植物从土壤中拔出很难) 7. 凤仙花是双子叶植物,它的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由胚根、胚芽和子叶组成。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作用是提供营养,植物的长出的第一对叶子称为子叶(也就是种子里面的子叶),子叶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一样。 8. 凤仙花的子叶淡绿色,椭圆形,表面光滑、无明显叶脉。 以后长出来的叶子称为真叶,真叶是凤仙花真正的叶子,椭圆行,边缘锯齿状,淡绿色,有明显的叶脉。 9. 植物叶子平展的,而且交叉生长,是为了能利用到更多的阳光。 10. 叶的作用:绿叶和茎中的叶绿体能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也是密封玻璃罩中的小老鼠没有被憋死的原因。 光合作用的水大部分是由根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叶吸收的。 11. 茎的作用: A.支撑植物,包括叶在空中的伸展。 B.运输水分和养料 运输方向: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从上向下,将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2. 茎的高度变化图:画点线图,先找点,再连线。 凤仙花越长越高了。 13. 凤仙花开花的位置在茎上。花大部分为红色,有些淡粉(接近白色)。 14. 凤仙花组成部分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5. 凤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杜浔中心学校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科 学 教 案 班级:三年班 执教: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6、本年级共1个班,有10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显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也是需要加强和培养的。 三、实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测试题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一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填空: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直至()的过程。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等各不相同。 3、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4、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5、植物的养料是由绿色的()依靠()提供的能量,利用()和()制成的。 6、植物的茎具有()及()的作用。 7、凤仙花的身体有()、()、()、()、()、()六个部分。 8、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和

()等。 9、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10、种子萌发先长()、再长()、();植物的根总是向()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 二、我会选择: 1、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A.根 B.茎 C.叶 D.种子 2、我们种下的种子最先长出来的是()。 A.根 B.茎 C.叶 3、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是植物的()。 A.根 B.茎 C.叶 4、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的是植物的()。 A.根 B.茎 C.叶 三、我会判断: 1、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来。 () 2、植物都是用根来繁殖后代

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 4、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茎。() 5、植物的茎能从上向下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 6、植物的茎能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 四、能力题: 1、小朋友们,你们在种植凤仙花时,一定都做好了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吧,请简要写下来。 2、在种植凤仙花的中。你学到了哪些播种方法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材料及现象 1-2、种植我们的植物 实验内容: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 实验步骤: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 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 实验步骤: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 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1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

实验步骤: 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 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 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 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 2、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实验现象:第一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第二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2号杯的水比3号杯的水冷。 实验结论:同样的四杯水,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 3-2、测量水的温度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气温计、室温计、体温计 实验内容:测量水的温度

最新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蚂蚁》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蚂蚁》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蚂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 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昆虫的身体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本课知识,掌握昆虫的特征,并能准确判断一种动物是不是昆虫。 三.教学准备: 昆虫观察盒(内装蚂蚁);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橡皮泥,叶子,牙签等制作昆虫模型的物品。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游戏导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游戏: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向学生依次从部分到整体出示蝴蝶,瓢虫,蚂蚁的卡通图片,看谁又快又准的猜出这几种小昆虫的名字。导出课题《蚂蚁》。 二、互动呈现,了解蚂蚁生活习性

通过学生的全班交流、课件图片、动画、视频多维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正确、直观的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惯,分类,喜欢的食物,如何过冬,蚂蚁的历史……等知识。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先交流,对同一个问题同学间做深入的补充,教师多预设,对于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及学生间产生意见分歧的问题教师积极引导,通过讲解、多媒体方式将正确的知识正确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三、观察实验,了解蚂蚁的身体特征 了解一种小昆虫不仅要知道它的生活习惯,以及吃什么等知识,还要了解它的身体结构, 观察蚂蚁最好的方法是捉一只来看看,给每组学生准备了2只昆虫观察盒,问问学生盒的顶端是一个什么?简单介绍昆虫盒的结构,它的顶端是一个放大镜,借助它更方便我们对蚂蚁身体结构的观察”,请学生们分组仔细观察一下昆虫盒中的蚂蚁,仔细观察一下蚂蚁的身体结构是由几部分构成的?有几条腿?以及还有哪些其他的身体结构特点,看看哪个组发现的多合作的好。 汇报一下学生的发现,借助蚂蚁身体结构的Flash梳理: 蚂蚁身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板书) 有三对足;(板书) 有一对触角;(板书) 有口器; 蚂蚁的足尖有分叉…… 一定记牢蚂蚁的身体结构。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

科学(三下)整理复习 第一单元单元物体的运动 1、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运动和静止)。 参照物不同,物体的状态也不相同。 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 2、运动的形式 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旋转、圆周运动都属于曲 斜面上的运动两种方式:滑动:接触面为平面的物体。 滚动:接触面为球或近似球面的物体。 运动快慢:坡度高,运动快;坡度低,运动慢。 3、运动的速度 相同距离内,用时最短,速度最快。 相同时间内,距离最长,速度最快。 4、过山车运动 运动速度:有快有慢。 知识点: 1、物体的位置和方向发生了改变,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物体是静止的。

2、物体运动时,它的位置会发生改变。 3、准确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时,应该说明方向和距离。 4、常见的运动形式: 平动 转动 振动: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然后拨动另一端,上下震动 滚动 摆动 滑动 5、不同的物体可能会有不同的运动形式。同一物体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运动形式。 6、根据物体运动的线路,可以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7、电梯升降、苹果从树上落下、滴水的运动线路是直线;雨刮器、、汽车转弯老鹰飞翔、抛球、荡秋千、钟摆运动的路线是曲线。 8、过山车、桌球、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路线是曲线或直线。 9、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分为滑动和滚动。滑动是指一个物

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变的移动,例如滑冰。滚动是指一个物体(多为球形或圆柱形)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地改变,例如车轮在地面的运动。 10、把立方体木块放在较低的斜面的上端,它会静止不动。 把小六棱柱放在较低的斜面的上端,它会向下滚动。 11、增加斜面的坡度,能加快斜面上物体运动的速度。 斜面越高,立方体木块向下滑动的越快。 斜面越高,小球向下滚动的越快。 12、(实验)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秒表测量不同小球运动相同距离所花的时间,并记录下来,至少测量三次。 13、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需要将两个不同的小球从轨道高的一端同时释放。 14、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记录员的分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完美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1《运动和位置》 1、和另一物体相比,(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一定相同)。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2、一个物体不一定保持一种运动路线不变,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物体的形状)、(斜面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法)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物体与斜面接触面(越小),越容易(滚动)。物体在发生滚动时接触面(不断改变)。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慢) 2、实验做3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让实验结果更准确) 1-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时间):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 1-7《我们的“过山车”》 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设计后制作),并可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长度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软尺)来测量,也可以先用(棉线搭配尺子)来测量。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坡度)。 1-8《测试“过山车”》

最新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 1.小姑娘蹲在石头上喂鱼,观察到运动的物体有:水中游动的鱼,被鱼儿搅动的水。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比如旁边的石头。 2.在运动会上,我们看到运动员在向前奔跑,是因为地面是静止 3.在公共汽车站,站台是静止的,公交车是运动的。 4.在大草原上,蒙古包是静止的,牛羊是 运动的。 5.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 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止。 6.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 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判断物 体运动的结果不同。 7.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要想确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必须先选定参照物。 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一物体是运动的; 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这一物体是静止的。8.地球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所以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转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因此,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总的说来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9.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 10.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1)首先选择参照物;(2)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方向。(3)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距离。例:描述方法我的位置:我在学校正门西北方向50米处。(学校是参照物,正门西北是方向,50米是距离) 因此位置描述需要具备:参照物、方向、距离三方面。 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运动 1.不同的物体运动形式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物体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也可能是不同的。 2.不同的物体,可以有相同的运动形式,也可以有不同的运动形式。比如指尖陀螺与溜溜球主要的运动形式是转动,溜溜球可以是转动还可以是滚动;玩具小汽车的主要运动形式是前后平动(注意:没说车轮);直尺上下振动;弹簧摇马则可以上下运动,前后左右摆动。 3.物体的运动形式不同,常见的有:前后、上下、左右运动、摆动、转动等,而且不同的方法可以让物体产生不同的运动形式。 4.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滑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五种,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如: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振动、绕圈等。 5.判断题:

小学科学《蚂蚁》教案 (

《蚂蚁》 一导入 1 同学们,老师让大家课前观察蚂蚁,你看到的蚂蚁什么样?来看看老师这里的蚂蚁。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细细观看。 2看到这里,你觉得蚂蚁怎样?下面就跟随老师进入奇妙的蚂蚁世界吧。 《关节》讲授 讲解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以及六大关节及运动方式。 一 上节课学习了骨骼,那么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呢?(引出“骨连接”)播放课件,学生边看边想 二 1 介绍骨连接的两种方式 教师讲解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其中活动的骨连接叫做关节。

2 介绍人体重要的六大关节。 学生知道位置和名称,在自己的身体上活动关节,体验。 (1) 小组活动-----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 出来。 (2) 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3) 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 吗? (4) 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 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3简介关节的结构和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 (1) 增强骨质,引起肌肉对骨骼的牵拉和重力作用,使骨骼不仅在形态方面产生了变化,而且使骨骼的机械性能也得到提高。 (2) 提高肌肉力量,使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表现在肌肉反应速度,准确性和协调性都有提高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测试题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填空: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直至()的过程。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等各不相同。 3、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4、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5、植物的养料是由绿色的()依靠()提供的能量,利用()和()制成的。 6、植物的茎具有()及()的作用。 7、凤仙花的身体有()、()、()、()、()、()六个部分。 8、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和()等。 9、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10、种子萌发先长()、再长()、();植物的根总是向()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 二、我会选择: 1、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A.根 B.茎 C.叶 D.种子 2、我们种下的种子最先长出来的是()。 A.根 B.茎 C.叶 3、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是植物的()。 A.根 B.茎 C.叶 4、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的是植物的()。

A.根 B.茎 C.叶 三、我会判断: 1、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来。 () 2、植物都是用根来繁殖后代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 4、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茎。() 5、植物的茎能从上向下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 分。 () 6、植物的茎能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四、能力题: 1、小朋友们,你们在种植凤仙花时,一定都做好了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吧,请简要写下来。 2、在种植凤仙花的中。你学到了哪些播种方法呢? 3、在做研究的植物根的作用的实验时,你观察到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吗?说明了什么? 4、用画图和文字将你观察到的凤仙花生长中的一些过程记录下来。 ⑴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请将它们的样子画下来。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河北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 清点器材(15分) (1)有清点实验器材的动作。(5分)(2)能准确说出器材名称。(10分) 2. 进行实验(50分) (1)正确使用仪器,合乎规范,注意安全。(10分) (2)按正确的实验步骤,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操作。(30分)(3)实验过程中,集中精力,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10分) 3. 填写实验报告(20分) (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10分) (2)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10分) 4. 整理仪器、收拾桌面(15分)(1)仪器归位、摆放整齐。(10分)(2)桌面整洁。(5分) (一)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生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鼓和鼓槌、绿豆、钢锯条。实验步骤: 1.把绿豆放在鼓皮上,用鼓槌敲击鼓,观察绿豆。 2.把锯条放在课桌上,一半落空,一只手按住桌上一端,另一只手拨动锯条。 实验现象:1. 绿豆跳动 2. 锯条颤抖 实验结论:物体发声时振动。 (二)实验名称: 水能传声

实验器材:水槽、砂纸。 实验步骤: 1. 水槽中加满水。 2. 一个同学在水中磨砂纸,另一个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听。 实验现象:听到了磨砂纸声音。实验结论:水能传声音。 (三)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 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完全相同的中间带孔的硬纸片三张、纸屏一个。 实验步骤: 1. 将三张中间带孔的硬纸片、纸屏排在一条直线上(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 2. 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有光;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没有光。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实验名称:光的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光是否可以被反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中间带缝的硬纸片1张、平面镜一个、纸和尺子。 实验步骤:将中间带缝的硬纸片、平面镜放在纸上,排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硬纸片缝隙一端向平面镜上照射,改变平面镜摆放的角度观察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小学科学1《蚂蚁》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9、《蚂蚁》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 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教学准备: 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找朋友。(渗透共同特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没穿)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长)头发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女生)的同学。 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 学生游戏:多组。 第一条:和我一样(戴没戴红领巾)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穿没穿校服)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单眼皮双眼皮)的同学。 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在中国,我们全国人民都应该是互敬互爱的一家人。在全世界,我们所有的华人华侨也是团结一起的一家人,你们看过08年奥运火炬在世界传递吗?,我们看到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有大量的华人华侨高举五星红旗在热烈欢迎祥云火炬。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 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二、、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板书课题:19、蚂蚁) 三、探究新知。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从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也有些植物可以用、、繁殖后代。 2、植物的生命过程都要经历、、、直至死亡的过程。 3、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 和等多项工作。 4、图中的这些蚕豆种子已经开始了;首先长出来的是,然后再长出;图中种子的放置方向都是不同的,长出来的根将会生长。 5、不同植物的种子,在播种前都要进 行,我们要用饱满、没有损伤的种子播种。 6、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 造。是由植物绿色的,依靠提供的能量,利用和制成的。 7、植物的茎有运输作用,植物自己制造的养料是用茎从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而根有吸收作用,水和矿物质用茎从 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8、学了这一单元后,我知道了绿色开花植物也会象凤仙花那样经历下面的生长过程: 二、判断题: 1、凤仙花种子播下去后,需往土壤中浇水,浇水时一定要使种子浸。 () 2、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来的是茎。() 3、如图,是为了研究根的作用设计的实验,其中在试管内的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为了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 4、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5、凤仙花长出的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相同的。()

6、把一段新鲜的芹菜插入盛有红墨水的杯中,过一会儿切断芹菜,发现横切面上有小红点出现。() 7、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在制造养料的同时,会释放出氧气。() 8、植物在开花期,植株的高度增加会加快。() 9、观察种子萌发过程,发现根虽不是最先长出来的,但根长出后生长速度很快。 () 10、有些植物的茎有“节”,而多数植物的茎是没有“节”的。() 三、选择题: 1、植物的“身体”中,制造营养的器官是() A 根 B 茎 C 叶 2、凤仙花的叶子是交叉生长的,伸向四面八方,主要是为了() A 植物自身的美观 B 植物身体的平衡 C 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 3、我们在选择种子时,应选择() A 大小相同的种子 B 饱满、没受伤的种子 C 颜色相同的种子 4、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 A 阳光、土壤和空气 B 温度、空气和肥料 C 水分、温度和空气 5、植物的枝、叶、花等能在空间中伸展,是因为茎有() A 支撑作用 B 固定作用 C 运输作用 四、连线题: 1、植物的茎有多种多样,在我们农村下面这些茎都是常见的,请把它们跟茎的名称连接起来: 葡匐茎攀缘茎直立茎缠绕茎 2、植物的各部分器官都有它们各自的作用,请将下面器官与它们的作用连接起来:

最新小学科学《蚂蚁》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蚂蚁》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都捉到了蚂蚁,能谈一谈你捉蚂蚁的经过吗?你是在哪里捉到蚂蚁的?是怎样捉到的?在捉蚂蚁时,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通过让学生交流,一是了解蚂蚁生活的环境,二是用科学地方法捕捉蚂蚁,三是意识到要保护小动物。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对于蚂蚁,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所获得的知识。 师:对于蚂蚁,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1:蚂蚁是怎样生活的? 生2:蚂蚁为什么愿意吃甜食? 生3:蚂蚁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 生:…………… 师:同学们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但是,这么多的问题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蚂蚁的外部形态和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性。 2、观察蚂蚁的外部形态。

(1)讨论观察蚂蚁的方法 师:对于蚂蚁的外部形态,你打算怎样观察?观察时应注意什么呢?小组商量一下。 (2)交流观察的方法 生1:我们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生2:我们还用到了鸡毛。 师:为什么用鸡毛呢? 生2:因为蚂蚁比较小,如果用手捏,会把它弄死的,而鸡毛很轻,毛又软,不会对蚂蚁形成危险。 师:你考虑的真周到,那你肯定是个非常爱惜动物的孩子。还有吗? 生:…….. 在学生交流时,主要是让学生说说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3)分组观察蚂蚁的形态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随时指点遇到的问题。 (4)汇报交流 教师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幅蚂蚁图片, 提出要求:谁能看着图片把你的观察说一说? 生1:蚂蚁有头,还有个大肚子。学生一听哈哈大笑起来。 师:这个大肚子我们叫它腹部。 生2:它的头上还有两根胡子。 生3:那不叫胡子,叫触角。

2015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 学 实 验 报 告 单 班级 三 实验名称 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器材: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 叶的小植物。 班级 三(1) 实验名称 观察植物的种子 实验者 实验器材 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 大镜。 实验目的 观察各种植物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 实验原理 不同植物的种子特点不同 实验过程 1、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2、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实验现象 或 实验结果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外形、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时间)

我的猜测:根有许多作用 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 根吸收水分 实验结果: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里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时间): 班级三实验名称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透明塑料片;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我的猜测:蚕的外形很奇特

实验步骤: 1、外形:头,胸,腹,足,两侧的小黑点, 2、如何吃食. 3、如何爬行。 4、蚕靠腹部气孔呼吸 观察到的现象: 蚕有八对足 实验结果:蚕胸部三对足帮助吃食,腹部4对足使身体前进,最后一对尾足帮助移动身体,还可以和腹足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前半部分抬起来,进行各种活动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时间): 班级三实验名称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实验器材:蚕蛾、放大镜 我的猜测:蚕蛹的外形和蚕蛾差不多 实验步骤: 1、蚕蛾的行为,蚕蛾在干什么,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 2、蚕蛾的形态特征,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第1课时运动和位置 1.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通常需要与周围的物体比校, 看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2. 要准确描述同学的位置,需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描述。判断方向需要用到方向盘,测量距离需要用到软尺。 第2课时各种各样的运动 1. 要准确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需要在这个物体上贴上圆丿— 2. 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和转动。 3. 很多时候,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上下运动,又有旋转运动。 4. 在溜溜球的中心点和旁边贴上小圆点,观察到溜溜球中心的圆点在做上下运动,溜溜球旁边的圆点在做旋转运动。 第3课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 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形式。 2. 把蓝色球摆放在桌子中央,用手推出去,发现如果推的力大些,蓝色球先在桌面上做直线运动,然后再做曲线运动落到地上;如果轻轻地推动小球,蓝色球在掉落过程中,运动路线几乎接近直线。 3. 生活中的物体运动路线属于曲线运动的有空中飞车、老鹰飞翔等;属

干直线运动的有直升的电梯、斜升的电梯、苹果落地、击中的台球等第4课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可以分为滑动和滚动两种形式。 2. 物体的形状与运动情况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斜面上,球形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滚动,平面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滑动。 3. 同一个物体,放在坡度大小不同的斜面上,斜面坡度越大时运动越 快;斜而坡度越小时运动越慢。 4. 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像坐滑梯那样的称为滑动 5?像这样将同一个物体放在坡度大小不同的斜面上进行实验,在科学上称为对比实验。 第5课时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 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主要看物体从起点到终点运动所需要的时间长短。 2. 在测量不同小球在同一条轨道上运动所需时间时,如果测量3次获得的数据不同,应该取中间的数据作为结果。 3. 要能准确地知道不同小球在同一轨道上运动的快慢,需要借助秒— 4. 在实验操作中,为了准确测得小球运动所需要的时间,大家要合作—分工,学牛可分别担任操作员、计时员、发令员、记录员等角色。 5. 在同一条轨道上,小球运动时间短一表示运动快—;小球运动时间长,表示运动」慢 第6课时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1. 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主要看距离长短。 2.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需要测量出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离不开土壤,在()、()、()等地方有土壤。 2. ()、()、()、()是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 3.土壤是由()、()、()、()和()组成的混合物。 4.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有(),说明土壤里有()。 5.把硬土块放入水中,有()冒出,说明土壤里有()。 6.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水变(),静置后,出现(),上层较小的颗粒是(),下层较大的颗粒是()。 7.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到一股(),说明土壤中有()。 8. ()、()都是土壤烧制出来的。 9.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中等颗粒为(),细小颗粒为()。 10.人们根据三种土粒()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 11. ()土渗水性最大,因为它的颗粒(),()土渗水性最小,因为它的颗粒()。 12.用()、()、()等方法可以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13.植被被破坏,对土壤的()有很大损害。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检验土壤中有沙粒和黏粒的实验是() A把土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看是否有气泡冒出。 B把土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沉淀后看颗粒分布情况。 C把干燥的土块放入石棉网上烧,当土块冒烟是能闻到臭味。 2.腐殖质是由()变成的。 A泥土B 动植物遗体C 塑料袋 3.能够改良土壤,并在成肥中发挥作用的是 A蜗牛 B 蚂蚁C蚯蚓 4.能保护家乡土壤活动是() A挖土烧砖B 植树造林C过量喷洒农药 5.下列各项中,()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A农药B 化肥C枯草D病菌 6.下列各项关于防止土壤污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强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治理和综合利用 B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C对粪便、垃圾和生活用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D使用处理后的污水灌溉农田。 7.下列各项关于破坏土壤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大量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 B.草原的过度放牧会引起沙漠化。 C.焚烧作物后土壤无需再施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双桥中心小学 杨常 2015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

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6、班级人数63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显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也是需要加强和培养的。 三、实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实验落实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1.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我想研究的问题 2.怎样让小车跑的更快? 观察与实验 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我的玩法:推动或拉动小车。 我的发现:推或拉都能产生力。 玩小车钻山洞 我的玩法:用积木搭个山洞让小车钻。 我的发现:小车能否钻过山洞跟山洞大小和用力大小有关。 小车的运动与推力或拉力的大小的关系 我的猜想:我认为小车的运动与推力或拉力的大小有关。 我的方案:用不同的力推动小车。 我的记录: 3 7 6 8 7秒 6 3 2 3 2秒多 9 1 2 1 1秒多 我的发现:对小车的拉力越大.它运动的越快。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力的大小力 (2)力推力拉力推力拉力 2.答:设计一个高且光滑的滑梯.小车从滑梯上部滑下.会跑得又快又远。

2.玩滑梯的启示 我想研究的问题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观察与实验 双手按在桌面上向前推 我的做法:双手按在桌面上使劲向前推。 我的发现:感觉很费劲.手与桌面产生摩擦力。 推拉蹲在地上的同学 我的做法:用手推拉蹲在地上的同学。 我的发现:同学动了.有点费劲。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我的猜想: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关。 我的方案:把木块先后放在粗糙的木板、较光滑的木块、非常光滑的塑料板上拖拉.用弹簧秤分别测出所需要的拉力。 我的记录: 实验步骤实验记录 1.把木块先后放在①粗糙的木板 、②较光滑的木块、③非常 光滑的塑料板上拖拉.用弹 簧秤分别测出所需要的拉 力 2.比较三次实验结果①用5N的力 ②用3N的力 ③用1N的力 我的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关.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我的收获 1.填一填。 (1)摩擦力 (2)光滑程度光滑小粗糙大 (3)越重越轻 (4)增大 (5)减少 2.答:因为润滑油和铅笔芯末有润滑的作用.减小了摩擦力.所以锁就好用了。

8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养蚂蚁教案(1)

8.养蚂蚁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土壤与生命》单元的第二课,以蚂蚁这一小动物为载体,通过研究来发现动物与土壤的关系。针对小学生研究蚂蚁的特点,从寻找观察蚂蚁、制作巢穴饲养蚂蚁、深度观察与交流三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一个环节,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交流学生在寻找蚂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初步的观察和发现,这一环节既包含了学生找和捉蚂蚁的方法,也可以初步发现蚂蚁的生活场所和喜欢的食物,还能在观察、比较中产生对蚂蚁的认知上的冲突,为下一环节的养蚂蚁做好铺垫。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亲自养一养蚂蚁,教材介绍了一种饲养蚂蚁的方法,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养蚂蚁过程,仔细观察蚂蚁的生活,才能有感而发,交流蚂蚁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第三个环节,以图片与实物展示蚂蚁巢穴的构造,让学生了解蚂蚁与土壤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养蚂蚁,以及开展观察和研究活动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土壤中的蚂蚁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土壤里的小动物,但是却没对蚂蚁有一个很深的了解,也不能明白到土壤对蚂蚁的重要。本课通过对蚂蚁在土壤中的活动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简单描述蚂蚁外部主要特征。 2.知道土壤与小动物之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蚂蚁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观察并描述蚂蚁的生活环境,知道蚂蚁的生存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小动物以及小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自己亲手设计、制作一个养蚂蚁的装置并动手养蚂蚁。 2.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知道生命与土壤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教学重点】 观察并描述蚂蚁的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 养好蚂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