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学-教学原则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学-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实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这一原则的提出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年龄小的学生用的几率大

2、代表人物:荀子,夸美纽斯

3、分类

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等

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

语言直观: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

4、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形象化语言)

选教具,加讲解,防滥用,重语言

(二)启发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2、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善于提问,设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发扬教学民主

善提问,重实际,扬民主,调积极

(三)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含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2、代表人物:《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重系统,需灵活,主次分明,层次清

(四)巩固性原则

1、含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2. 代表人物: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3、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先理解,后巩固,重视复习多扩充

(五)量力性原则

1、含义: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2. 代表人物: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赞科夫(证实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

3、要求

正确认识和科学估计学生的发展水平及其潜在的发展可能

合理组织教学,使之在促进学生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

注意因材施教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六)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1. 含义: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教育。(情感得到升华)

2. 特点: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其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3. 要求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示例或录像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保证科学,发掘思想,补充资料,提高修养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含义:教学要以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2. 代表人物:裴斯泰洛奇(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乌申斯基(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3. 要求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八)因材施教原则

1. 含义: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快发展。

2. 代表人物: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3、要求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

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各种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类方法中,教师的地位与前几类方法中的情况有较大不同。在这里,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自由,并且使自己作为成员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离开教师的指导,反而由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复杂化,要求教师的指导更加细致和全面。 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学校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探究性质的任务时,一定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情况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条件等,否则,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率。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发现法的基本过程是:(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2)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中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发现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有较大的优越性。 这一方法多用于那些可以引出多种假设、原理的数理学科,尤其是在让学生形成概念、理论,找出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联系时,更为有效。但是,运用这种方法,花费时间多,不经济,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还需要逻辑较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对于太简单或太复杂的内容以及资料性的内容,不宜采用发现法。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中国中小学八大常用的教学原则

中国中小学八大常用的教学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内容已由我国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特别应当指出,这一原则体系是针对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学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例如活动课程),则这一原则体系并不适用。 (一)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在教学中是以学习前人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的。这些书本知识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存在相当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做基础和支撑,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纯粹理论知识的。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距离,学生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直观性原则的意义在于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 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的,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儿童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最为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 2.模像直观。模像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实物直观虽然具有真实有效的特点,但往往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使用;模像直观则能够有效地弥补实物直观的缺憾,特别是现代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模像直观的范围更加广阔,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结构,都能够借助某种技术手段达到直观的效果。 3.语言直观。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效果。与前两种直观相比,语言直观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是最为便利和最为经济的。语言直观的运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地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注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二)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有领导的认识”是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是不可能自行达到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的,教师对于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教学效果的优劣都负有主要责任。然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离开了这一点,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真正掌握、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态度感情的成熟和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因此,启发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又是他们通过自觉积极的思考能够得到基本正确结果的问题来进行。简单的事实和记忆性的知识,即使顺利地“启发”出结果,价值也是有限的。

中小学英语常用教学方法之利弊谈

---------------------------------------------------------------最新资料推荐------------------------------------------------------ 中小学英语常用教学方法之利弊谈中小学英语常用教学方法之利弊谈众所周知,方法对于做事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做好事情不仅需要有正确、科学的方法,还必须有这些方法的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到好处地使用,也就是要有策略意识。 本文就常见的英语教与学中的常用方法使用中的不良现象、方法的本质分析以及具体方法的科学使用建议和成功案例逐个加以阐述。 一、一味强调背诵 1.背诵的好处在学习过程中,某些基础知识需要精确记忆,这就要靠背诵熟记下来。 背诵下来的东西,是久而不忘的。 许多治学有成就的人都下过背诵的功夫。 学校从少儿入学开始,就强调学生要熟读一定数量的课文。 背诵有以下几点好处: ①促进理解、内化。 某些材料背诵下来,反复揣摩,就能逐步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 ②利于应用。 背熟记牢了的东西,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③利于创造。 背诵并非消极地贮存前人或别人的经验知识,头脑中积存的材料多了,经过加工,就可以产出新产品。 1 / 10

2.背诵常见的不良情形不言而喻,背诵也是广泛用于中小学英语课内或课外的手段和任务。 常见的不良情形是: 每学一篇对话或课文都要求背诵;在教师刚教了几遍,学生还不能熟读,就要求学生为完成背诵任务而背诵;在课上让学生花大量时间用于背诵,在部分教师看来,学生能背会是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 结果是: 学生即使会背了,也只能是牵强附会地、生硬地背诵,没有个人对内容的感悟与理解,更不会在适当的情景中正确、得体地使用,如:有的学生在和别人交流时对于自己的真实个人信息输出也往往用背过的书中的内容,不会转换有关信息,从而生成自己的表达内容;及时背诵了很多内容,但成绩仍然不理想,殊不知,现行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而目前的中小学英语考试也越来越重视和倾向于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要由课本内容提供的语境走向接近真实生活的语境,逐步取代对所学内容的纯记忆考查。 因此,学生即使勉强会背了,但不会将所背的东西活用,也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 3.提高背诵效率的做法要想提高背诵的效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选择背诵内容要得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 一、论述题 1、论述教育的起源? 答:(一)本义教育起源论,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二)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 (三)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于人的心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社会实践起源论这两种观点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分歧。给予肯定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3、论述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 答:1)粗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燕尾服自己的专业知识。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理学、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正确和灵活运用教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保证。 实例:林老师是这样教低年级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首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的铅 笔盒,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告诉学生这是个长方体。然后,教师让学生从不同 侧面仔细观察它的特点,并让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 特点,接下来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正方体?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举手, 而老师先请一位胆子最小,平时最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另一 位也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作了补充发言,林老师耐心地表扬和鼓励了他们。最后, 老师让每一个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个纸制的正方体,做完后,让学生 看着自己制作的正方体把它的特点说出来,以复习巩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林老师的这节课贯彻了: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巩固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直观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形象描述或学生自 己观察所学事物,使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 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实 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选择直观性教具。比如实例中的林老师在开始教学时出示的正 方体铅笔盒,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以及从不同的侧面仔细观察它的特点,这两个 过程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2.启发式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 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启发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和动用知识。贯彻这一原则,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善于提出设疑和质疑,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第三.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第四.发扬教学民主,是学生乐于学习。如实例中老师 让学生说出正方体的形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正方体的特 点,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有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过程,体现了这一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有区别的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知道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动机强度等;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如个性特点,认识能力,兴趣爱好等。对反应迟钝的学生,多鼓励其思考,使其勇于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教学原则分析梳理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教学原则分析梳理 敏试教师资格为大家整理2020年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资料,帮助考生复习。 教学是教师资格知识与能力中的一个重点章节,其中教学原则考察的频率是比较高的,既可以考察客观题也有可能考察到主观题,所以这部分知识点需要大家能牢固的掌握。那么在接下来的讲解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原则一共有八大原则,分别是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巩固性教学原则、量力性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口诀是: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教学原则很多,但经常考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与启发性。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中我想要教会学生加减法,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要教学生3+2,那么我会说家里有三个馒头,爸爸又买了两个馒头,家里一共有几个馒头?利用这样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习,运用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就是依据教学规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制定的。 第二,直观性教学原则。 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地掌握知识。为的就是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具体形象提出的。比如老师要为学生讲解草履虫,直接把学生带到了实验室在显微镜下看草履虫,这就是运用了直观性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三大类。依据的规律也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制定的。 第三,启发性教学原则。 指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它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原则。做到此原则第一看材料中教师要在教学中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二看材料中教师的作用是否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这是教学的根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必须是科学的。不能向学生传播错误的观点和内 容,一旦发现教学中的错误,应及时纠正。 (2)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里说的根据教材的特点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材,各学科教材有各自的特点, 因此各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应有不同的特点。二是同一学科各部分 教材有各自的特点,也应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语文为 例,有的课文是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来陶冶情操,有的课文是通过人物 的刻画来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有的课文时通过论述来阐明某个观点 批判某种错误等。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努力发掘教 材内容的思想性,并根据学科特点,联系实际,结合知识进行教学,恰 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于实践,做到学懂会用。 (1)要以理论为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力求把知识讲清讲透。 (2)要恰当的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很广泛的,一般包括: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兴趣、品行的实际;联 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联系当代科技尤其是高新 科技成就的实际等。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 三、启发性原则 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方法被苏格拉底称为“产婆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就在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护和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来的学习上的自尊心自信心。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发扬教学民主 四、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对所学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转化的,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身感触的具体实物或形象,可以减少学生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各种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类方法中,教师的地位与前几类方法中的情况有较大不同。在这里,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自由,并且使自己作为成员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离开教师的指导,反而由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复杂化,要求教师的指导更加细致和全面。 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学校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探究性质的任务时,一定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情况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条件等,否则,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率。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发现法的基本过程是:(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2)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中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发现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有较大的优越性。 这一方法多用于那些可以引出多种假设、原理的数理学科,尤其是在让学生形成概念、理论,找出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联系时,更为有效。但是,运用这种方法,花费时间多,不经济,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还需要逻辑较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对于太简单或太复杂的内容以及资料性的内容,不宜采用发现法。 运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要求如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1.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案要点】(1)动机原则。教师如能善于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便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2)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至于究竟选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为好,则要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题性质而定。 (3)程序原则。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它们对学习者来说,有难有易,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任何具体的程序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 (4)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 2.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案要点】(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率。 3.简述抑郁症的表现。 【答案要点】(1)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2)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

(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4)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 【答案要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5.简述理性一情绪辅导方法。 【答案要点】艾里斯曾提出理性一情绪辅导方法,又称ABC理论。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1ief)。情绪反应C是由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 6.简述建构主义学生观。

中小学教学原则

中小学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指导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国的中小学的教学原则有6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下面我谈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每接手一个班级,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每个学生的底——个性特点、心理需求,以及兴趣爱好。因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双向沟通的过程,教与学,是施与受的过程,学生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主体部分,唯有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兴趣所在,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当讲授完理论知识后,我便会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再通过实际,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如在教学“绕着”一词,我告诉学生:“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让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然后布置学生注意观察,把自己看到的用简单的句子写下来。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在课堂上讨论,最后,总结:“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升起,落下,其实不是太阳在动,而是我们的地球围绕着太阳,周而复始地转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理论的印象,也巩固了所学的词,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简单的句子,写出所见所闻。 二、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学生自己观察所学事物,是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贯彻这一教学原则,一般要善于使用比喻、拟人、类比等方法。如在教学“北斗七星”这个词时,我告诉学生:“北斗七星是由七颗星星组成,形状就像一把大勺子。”这样,从字词的形状入手,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又如教学“下雪了,我们在雪地里堆起了雪人。”由于我们这里是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没有下雪的机会,因此,学生也无法见到雪景,无法体会雪中玩耍的乐趣。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幻灯屏幕上播放下雪的场景,与小朋友在雪地里玩耍的画面,然后,指点学生:“同学们,看看屏幕上的小朋友,他们在雪地里玩,心情怎么样?”学生回答:“很高兴。”于是,相机让学生给句子加上一个能表达雪地里的小朋友们心情的词语,让学生掌握到给句子加个词语,让句子意思表达更通顺。 三、启发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要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结合,另外,进行启发性教学时,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只要需要即可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等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带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教师只要抓住其本质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更明显。如在教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八册《太阳》这一课时,我先提出课文的中心句子”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中心句子去理解课文的重点部分内容——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是需要太阳的?动物失去了

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一、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国外学者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 1、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 依据是对人的活动的认识, 认为教学活动包括了这样的三种成分,即知识信息活动的组织、个人活动的调整、活动过程的随机检查。把教学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二大类:“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三大类:“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2、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 分类的依据是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联结理论。 (教学方法——学习刺激——预期的学习结果) 依据在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中的作用,学习刺激可分为a、b、c、d四种,据此相应地归类为四种基本的或普通的教学方法。 第一种方法:呈现方法。 第二种方法:实践方法。 第三种方法:发现方法。 第四种方法:强化方法。 3、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 依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 教师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 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方法; 个体化的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独立设计、计算机教学等; 实践的方法,包括现场和临床教学、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方法(二)中国学者建构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 1、李秉德教授主编学论中的教学方法分类 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中国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2、黄甫全教授提出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 黄甫全教授认为,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这三个层次是: 第一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层次:技术性教学方法。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 第三层次:操作性教学方法。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方法。如语文课的分散识字法、外语课的听说法、美术课是写生法、音乐课的视唱法、劳动技术课的工序法等。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④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讨论法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第四章 教学原则

第四章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1、定义: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只有对教学规律不断发现和掌握,才能使人们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定义: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分类: (1)实物直观。它是指通过各种实物进行的.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2)模象直观。它是指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3)言语直观。它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起到直观的作用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值得注意的是,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直观教学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目的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因此,直观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或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言语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所需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4、代表人物 (1)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事物的代替物(模型、图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2)乌申斯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的。” (3)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二)启发性原则 1、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3、代表人物 (1)孔子——不愤不启,不徘不发(2)《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3)苏格拉底——“产婆术’(4)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三)巩固性原则 1、定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3、代表人物:①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②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四)循序渐进原则 1、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

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34、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三个方面。 35、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6、(“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教材教法】 39、在课堂教学中要精讲多练,(精讲)是基石,(多练)是保证。要注意目标(准)、内容(精)、形式(活)、层次(清)。 40、精讲的目的是(讲清重点)、(化解难点)、(点拨疑点)。 42、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一般过程,教学流程先后顺序一般为(导入新课)、(新课研习)、(课堂小结)、(巩固训练)等。 43、课前准备有效包括(有效地使用教材)、(有效地了解学生)、(有效地准备素材)。 44、教学收尾要有法,主要方法有(梳理脉络法)、(各抒已见法)、(启迪探索法)、(作品展评法)。 45、(教学重点)是指有共性、有重要价值的内容。 46、导课要注意(衔接性、启迪性、含蓄性、生动性、创新性)。 47、教与学是(民主、合作、互动)的关系。能否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是衡量说课的(主要标准)。 52、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54、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55、探索式教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 【基本功训练】 二、判断题【信息素养】 【纲要解读】 18、教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展开,关键又在于突破难点。(√) 【教材教法】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领域,教学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但是,在不同的教学理论体系中,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有时是相当广义的:可以将教学原则也包括进去,比如把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等称为教学方法;或者将教学组织形式包括进去,例如将上课、小组教学等称为教学方法。 根据目前我国的教学论体系,对于教学方法的理解是狭义的,比较准确的定义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在教育史上,教学方法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教学方法的产生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的。具体地说,教学的任务、目的、内容的要求,以及人们对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直接地决定着教学方法的产生发展。 教学方法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对于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人们普遍认为,同样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同一教学方法的不同水平运用,会导致差别极为悬殊的教学效果。而且,由于这种独立性,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比较容易着手,可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不做大的变动前提下进行。 由于教学方法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意义,它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讲述: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 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原理、公式等。 讲读:教师利用教科书边读边讲。 以上三种方式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穿插结合地使用。 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讲授法的缺点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较大。 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讲授的概念、原理、事实、观点必须是正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