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词人李清照的简要介绍

关于词人李清照的简要介绍

关于词人李清照的简要介绍
关于词人李清照的简要介绍

关于词人李清照的简要介绍 金兵横行中原, 但是南宋王朝却没有丝毫抵抗的准备, 宋高宗在行都扬州过 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公元 1129 年正月, 金将宗翰带兵南下, 接连攻下许多城池, 沿路南宋官员降的降,逃的逃,金兵前锋很快渡过淮河,逼近扬州。 宋高宗正在扬州行宫寻欢作乐, 听到金兵打来, 才手忙脚乱带了五六名亲信 太监,骑上马,一口气狂奔到江边,找到一只小船,连夜渡江。金兵在扬州大肆 烧杀抢掠,最后放火把扬州烧成一片焦土,才满载掠夺到的财宝退回北方。 宋高宗逃到临安,把黄潜善、汪伯彦撤了职,南宋朝廷发生了一场内讧。金 太宗见南宋王朝可欺,这年十月,又派大将兀术大规模南侵,占领了建康(今江 苏南京)。宋高宗听说金兵追来,又从临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从越州逃 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兀术带兵紧紧追赶,宋高宗走投无路,就乘着海船,漂 洋过海逃到温州。直到金兵北撤,才回到临安。 金兵南下的残暴掠夺,宋王朝的腐朽昏庸,给人民带来了说不尽的苦难,许 多人家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也有同样的悲苦遭遇。 李清照是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著名女词人。她父亲李格非也是个 文学 家,在宋徽宗时期做过官,因为为人正直,又是苏轼的学生,受到蔡京的打 击。 李清照从小受父亲的熏陶, 十分爱好文学, 喜欢吟诗作画, 特别是作词方面, 有很高的成就。十八岁那年,她结了婚。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个官家子弟,夫妻 俩志同道合,除都能诗善文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铜器 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这些文物既是我国古代的精湛艺术,又保存着丰富 的历史材料。
1/5

2/5

3/5

4/5

5/5

简介李清照

简介李清照 当人们翻阅中国文学史时,可以发现,她的名字是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伟大诗人并列在一起的。她就是宋代著名女文学家李清照。 我是十分喜欢李清照的,因为酷爱悲剧的我真得很陶醉于她那些凄美悲凉的婉约清词。而读完这本《李清照》传后,我对这位伟大的女性又多了份敬意,多了些怜惜,多了点感动。所以,在此我对李清照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她的爱国主义情怀、顶风傲雪的气节和超前的女权意识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从原书中摘抄整理而得)。希望能增进大家对这位词坛奇葩的了解。 (一)词坛绽秀,流芳千古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能够跻身文学殿堂并取得一定创作成就的女文学家屈指可数。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收中国古代文学家八百余人,其中女文学家仅20人。这20 人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也只有蔡文姬、谢道韫、薛涛、鱼玄机、李清照、朱淑真、柳如是、秋瑾等十几人。如果把这一支人数不多的女作家队伍比作一簇艳美鲜花的话,那么,李清照可谓是最令人瞩目的一枝奇葩。借用李清照的词句来概括,那就是“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咏桂》)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朽的。她的文学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诗、词、文、赋等领域,她都表现出了不凡的创作才华。特别是在婉约词的发展史上,李清照继李煜、柳永、秦观等之后,把婉约词的创作水平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她以独到的艺术功力,在闺情

词中成功地塑造了“思妇”的典型形象,真正唱出了“闺情绝调”;她创造了“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独特艺术风格,变前人的俚而鄙为自己的俚而雅,使浅俗之语在词中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她创造的“易安体”,为词苑增加了活力,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她不仅在词的创作实践中独树一帜,在词学理论方面也有独到建树。李清照所作的《词论》是她在青州时总结词的创作规律后写下的一篇词学理论文章。她通过论述诗与词的区别,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她呼吁作词者要尊重词的创作规律,维护词的特性。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此文第一个为诗词立下了严分艺术畛域的界碑。 总之,李清照以卓著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她对华夏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永载史册。(二)忧国之思,爱国情怀 一提起李清照,大家定会想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脍炙人口的词句。所以,李清照在大多数人心中都只是一种深闺思妇的形象。其实,李清照更是一个爱国主义词人。 李清照17岁时读了父亲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李格非在这里,由洛阳名园之废兴写到了天下之治乱;由天下之治乱写到了唐一代的兴亡,从而为宋朝的“公卿大夫”敲响了警钟。饱读诗书的李清照读完父亲的文章后茅塞顿开,她联想到当时汴京造园之风大盛, 贵族富商皆倾心营造园圃,一抹隐忧不禁袭上心头。她清楚的意识到,大唐由盛而衰的前车之鉴,当今的“公卿大夫”们不可不察。后来,李

诗人李清照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诗人李清照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那么你想知道这位人物创作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

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

李清照宋词赏析

李清照宋词赏析 (一)《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作品介绍】也题作《浣溪沙·闺情》,被选入《全宋词》。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庚调”论之。 【原文】浣溪沙·闺情作者: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1、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2、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3、飞:《历代诗余》作“偎”4、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5、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6、一面:整个脸上。7、风情:男女爱慕之情。8、韵:标致。9、笺:纸,指信笺、诗笺。 【简析】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

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生平简介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资料]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南宋着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她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靖康乱发之后,1129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孤身流落,流离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人世。 杰出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杰出、影响深远的女词人。她的艺术成就在历代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后人曾以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来称赞她是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很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的词作,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

关于李清照的资料大观

关于李清照的资料大观 李清照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五/六年?(1151—5/6?)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人。 一、家人·弟子 父:李格非,字文叔,为当时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生卒年无考,《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有一子一女。 母:王氏,一说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知书善文,有的学者推测是后者,在生下李清照后不久亡故,而前者是李格非续娶之妻,李迒生母,李清照继母。 弟:李迒(hang),任勅(chi)局删定官。 夫:赵明诚,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八月十八日,年四十九岁。赵挺之幼子,字德父(夫、甫),性急,为金石考据家,官至江宁(今南京)知府兼江南东路经制使。 公:赵挺之,字正夫,谥号清宪,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丞相),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移居青州,有三子一女。 婆:郭氏,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濮州知府、提点夔州刑狱郭概的女儿。 叔外公:王珪,李清照幼年时封岐国公,不久因病逝世。 表姐:王氏,宋奸臣秦桧之妻,但李清照一直耻其夫妇为人,无往来。 女弟子:韩玉真(玉父),小时曾向李清照学诗,身世也很坎坷,曾全力资助夫婿林自建赴京赶考,考中后却被抛弃,韩四方奔波万里寻夫,留有感怀诗《题漠口铺并序》一首传世。 据陆游文中所记,她晚年欲将所学传孙氏女,孙氏以文非女子所应学予以拒绝。 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 崇宁元年(1102)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以苏轼为首的旧党(元祐党),李格非因在党籍而被罢官。 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蔡京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赵家弟兄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赵氏的旧居。因仰慕陶渊明,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之题名书房为“归来堂“,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自号易安居士。 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后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开始编写《金石录》。 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汴京,次年三月,赵明诚母死于南京,明诚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江宁府(今南京)。十二月,青州兵变,归来堂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车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至南京夫妻重聚。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江宁府改名,今南京)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八月十八日卒,年四十九岁。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派人先将大部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兵乱,尽散失,身边仅余数箱。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钟氏之家,被邻家钟复皓盗去五箱,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张后来投了金。这件事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颁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

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简介

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简介 宋代著名的女性非常之多,可是诗词上的就寥寥无几。最著名的就是李清照,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人,宋代时期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公元1084年,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而其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颇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就是长在这样一户爱好文学艺术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她本人聪慧,又才华过人,故其少时便能写问作诗,且破得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赞赏,其《如梦令》一词更是轰动京师。 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二十一岁的赵明诚为妻,二人文学艺术有着浓烈的兴趣,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高雅和谐,充满幸福。然而好景不长,二人成婚的第二年,李家被卷入了朝廷内部党争,李格非被罢官,不得不回到原籍明水,而李清照也受到牵连,被迫与赵明诚分开。后二人虽团聚,但因朝廷动荡,金兵入侵,二人的生活变得颠沛流离。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曾改嫁张汝舟,但张汝舟觊觎她的珍贵收藏,然她的财务早年已大部分流失,令张汝舟非常失望,遂对她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后李清照发现了张汝舟的罪行,将其告发,自己却因

此被判三年徒刑,好在得到綦崇礼等人的营救,九日后获救。公元1156年,李清照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李清照是什么派的词人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婉约派是中国宋词流派中的一种,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婉约”一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已经将它用于文章写作之中。到宋代时,婉约词派逐渐兴起,李清照、欧阳修、柳永等人都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 婉约,顾名思义即委婉含蓄之意,多用于描写和刻画儿女之情。词藻优美,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世人追捧。除此之外,婉约派词作多用来表现在离愁别绪之中,用大量的意象来烘托出悲凉的氛围,最终层层递进表现出词人的悲凉或寂寥的感情。后来学者总结婉约派词作的形式为四点,分别是婉约清丽,词藻含蓄,情景相融,声调和谐。 以李清照前期作品为例,在她待字闺中之时作品以歌颂生活,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主基调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词藻明快,曲调清丽,再现对生活的满足之感。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后,由于俩人经常处于别离状态,李清照的词大多抒发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其中,用了大量伤感意象来烘托出悲凉寂寥的环境,而后进一步体现自己思念丈夫之情。婉约派词借以朦胧的意象来抒发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所以,在用词方面十分谨慎,不会使用太露骨的词眼。以此,来表现出词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羞之感。 宋代的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这一说法是明代学者张綖提出来的,他认为婉约词风多为香软之气,《花间词》就是婉约派代表作品。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诗词大全

【篇一】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诗词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凉的我。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4.《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敧,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6.《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8.《念奴娇·萧条庭院》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宋代诗人李清照是男是女

宋代诗人李清照是男是女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词人,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那么宋代诗人李清照是男是女?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宋代诗人李清照是男是女,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清照是一个美女,有李三瘦的别称,因为宋朝以瘦为美,李清照三十岁时候的画像可以看出,人立花丛之中,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人吹走。但是别看她长相是绝对的女性化,她的性格却像一个男子。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词婉转优美,经常写一些女子闺房之事,人们想当然的就会认为李清照是一个柔弱的温婉女人。其实不然,李清照是一个男性化性格的女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女汉子。有几个原因可以说明这一点。 首先,她很喜欢喝酒,而且有些酗酒,别小看古代酿的酒,有时候度数还是蛮高的。她喜欢喝,酒量也大。经常在文章中写出来这一点,她的词流传下来的有3首,这其中提到酒的就有24首。心情好了要喝,心情不好也要喝酒,送别要喝酒,迎接归来更要喝酒。逢年过节是不必说,平时一个人也得小酌几杯。女人喝酒的挺多,但是时时都往醉了喝可不是小女人的作风。 再者就是李清照喜欢“打马”,也就是男人玩的一种赌博游戏,她还写过《打马赋》,引用的全是男人的典故。她喜欢谈论政事,虽说没有规定女子不可以讨论这些,但是很多人接受在朝堂上纵横的都

是男人。她没有权利,但是她有文字,她希望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力,对时政产生影响,要是在现代,绝对是个女强人。她对丈夫的柔弱很是不满,赵明诚在做建康太守的时候,金兵来犯,他却弃城而逃,后来两人路过乌江。李清照脱口而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漂亮吗李清照有个外号是为“李三瘦”。从李清照的画像来看,她是位典型的瘦美人,感觉一阵风就能将她吹倒。大多后人认为,李清照是位才貌双全的女性。《宋史》评价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为“俊警异甚”。顾名思义,李清照的父亲是一位长相英俊的大帅哥,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女儿的容貌大多遗传父亲的基因。 所以,李清照无疑是一位美女。李清照很小时候被人称作“才女”,李格非身在官场,交际应酬比较多,而他经常带女儿参加宴会。正因为李清照才貌俱佳,父亲才会带她走动交际。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她曾作有《减字木兰花》一词,全词内容为:“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既然,李清照敢于和簪花媲美,足以见之李清照对自己的外貌还是比较满意和自信。李清照的美迎合了宋代人审美的标准,那就是“瘦”。纵观李清照的画像,她的五官端正,长相清丽,属于典型的小家碧玉。只是,后人只记得她的“哀愁”,而淡忘了她的“活泼”。后人们根据李清照的词藻描绘,大致画出了她的样貌。图中的李清照婉约秀丽,但是隐隐之中,透露出几丝哀愁。如图所示,李清照的美有一种特立独行地气质美,颇有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国破之感,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叹一齐喷涌而出。本文就试从这几个方面对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加以分类探讨其后期词中的悲苦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悲苦愁情 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生活在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战乱频繁的南宋初年。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大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它诸如“泪”,“愁”,“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一般来讲,李清照的词以她南渡为界划分为前后期两部分。前期词中主要描写相思离别的闲愁,后期,在经历了国破夫亡及一系列灾难后,李清照一改前期词的清新明快,而是笼上了厚重的感伤气氛。她后期的词则抒写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患之愁,以及思旧怀乡、孤寂之愁。“愁”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词人把这一生的愁都寄寓在她的词作当中,以下我们就她后期的主要词作中来探析词人的悲苦愁情。 一、国破之感

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部分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面对着家乡沦落敌寇之手的国破家亡的悲痛惨剧,以及盗贼四起、叛军遍野、金人虎视眈眈的严峻现实,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 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著,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谩”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徒然引向了对摧残精英的现实社会的指控。的确,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那又有什么用呢?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苟安一隅,无意北伐。这残酷的现实使得词人空有爱国的热情,却报国无门。词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梦中呼唤“九万里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蓬舟”吹往那憧憬已久的仙山。 另一首颇有豪放气的《鹧鸪天》也抒发了词人的不平之心,以及报国无门的愁肠: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走进李清照讲解

(一)设计理念 1、李清照的《声声慢》处于必修三第二单元(诗歌单元),在完成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这首诗,并且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对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进行研究。 2、全班学生分为6小组,要求每组选出1个组长,确立一个主题,写出一份学案,做出一份课件,派出一个主讲。 3、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新课程下进行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体验,并主动地思考和提出问题。 4、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 5、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 (二)、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学情”及教学资源分析:我所任教班级是平行班,学生基础不扎实,而且阅读量较少,积累不够丰富。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资料,并加以分类、整理、分析。在这节课中,学生各自谈“我心中的李清照”,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后世对词人李清照的评价

后世对词人李清照的评价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好易安居士,那么后世对李清照的评价如何?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后世对李清照的评价,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不乏伟大的女性,但是文学史上却是寥寥无几。李清照便是其中的凤毛麟角。我国宋朝诗词,发展到巅峰,李清照的贡献值举足轻重的。她的词作用词华丽,缱绻绵远,因此在文学史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李清照的词清新自然,不拘一格。而且因为她是女性,所以视角更加独特,因此人们对李清照的评价非常之高。她所有的证明评价都是来自于文学方面的。有人评价她艳绝华夏,有人评价她词傲神州。 不过对于李清照私人生活的评价就没这么正面了。李清照本来婚姻生活十分幸福,与丈夫情投意合,共同话题也非常多,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李清照的丈夫就死去了。李清照的第二段婚姻十分不幸,婚后三个月便离婚,为了顺利离婚还差点经历两年的牢狱生活。在那个年代闪婚闪离,无疑是会遭人非议的,更何况是改嫁之后的闪离。从此,李清照便开始了一个人孤苦无依的生活,直至去世。这段改嫁在如今看来再正常不过,可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确实大逆不道,不守妇道之举,于是人们对李清照的评价开始一落千丈,认为她不是贞烈女子等等。

李清照一生是坎坷的,第一次婚姻虽是父母安排,但是婚后也过了几年幸福的生活。第二段是自己所选,后果却差强人意。不过所幸她一直活的很自我,从不在乎世人的评价。 李清照晚年的下场李清照晚年悲惨,赵明诚的死,书画的遗失,张汝舟的欺骗,国家的懦弱,都让她的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海,但是最悲惨的,还是她老无所依。 李清照觉得世道就像洪水一样动荡,她便是飘摇在其中的一叶孤舟。感情生活的不顺和国家危难都让她心力交瘁。可是最让她感到寒冷的,是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价值都没法实现。年迈的李清照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就只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她没有亲人了,国事也没有能力去操心了。 一年年的秋天扫着落叶,除了平时偶尔有一两个朋友来探望,她门庭冷落。有一天,一个老朋友带着小女儿来看看她,李清照看着这个小姑娘甚是伶俐可爱,极其聪慧,像小时候的自己。她想自己没有儿女徒弟,拉着小姑娘说:“你现在是学习的年纪,我已经老了,你来跟我学习吧,我愿意把毕生所学交给你。”但是没想到小姑娘张口就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童言无忌,但是李清照心突然冷了,原来外面人是这么看自己,亏她一直觉得自己关心国事,著书传业是一件受人尊敬的事情,原来世间对她这样的人充满了不理解。这种可怕的感觉让她呼吸急促,它如同坠入深渊,周围人看她的眼光就像看一个怪人。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作为知识分子处在社会的高点,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她又处在一

李清照+南宋北宋之交时期的一位女词人

情疏迹远只香留 ——品读李清照的爱与哀愁 李清照 她出生于南宋北宋之交时期一个书香门第。济南章丘(今山东济南)人。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点绛唇》,蹴c 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刚荡完秋千,两只手又是土又是泥,而懒得去洗一洗,就这么悠哉、怡然地在花园中游逛。打秋千时玩的太投入,出汗而全然不觉,歇下来,才觉凉意袭人,故而有“轻衣透”之感。笔锋转过,静谧的词如风吹浪起。她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害羞地朝屋里跑去,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倚门”,在于以门为掩护,似露不露,“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才好回首一看;“倚”、“回”、

“嗅”三个动作,描绘出她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 从这首词中你就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位天真烂漫、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不得不遵守所谓“礼”法束缚的纯真少女。此时生活是无忧无虑,幸福的欢乐岁月。 她与赵明诚结婚后,常与丈夫短暂的别离,使她经常处于思念与寂寞的心境之中,词作中充满沉郁幽怨,浓愁之情。 像惜别的时候作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词中的愁是从何处来呢?原来赵明诚要走了,从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发无从排遣了。一个瘦字将伤离惜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久别时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佳节重阳,亲友团聚,佩茱萸,饮菊酒,而丈夫不在身边,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一个凉字,更反映出了她身凉心更凉,愁上又添愁,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独自饮酒与菊相对,消愁无计,这一瘦字,将多少愁苦、凄凉心绪传达了出来。说道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李清照作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后,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

2020秋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李清照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

李清照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时,济南城西确有“溪亭”。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 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唐诗宋词选读李清照诗词鉴赏专题

李清照诗词鉴赏专题 【专题教案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习更加清晰的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词的创作时期、艺术特点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2、通过李清照的学习了解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以及南宋前期词的特点。 【教案重难点】 1、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以及李清照个人生平来分析词人的词的创作。 2、通过对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如梦令》、《声声慢》等)来分析总结出词人词的艺术特点。 【基本篇目】 《声声慢》(选修p75)、《永遇乐》(选修p76)、《渔家傲》(选修p86)、《一剪梅》(选修p86)、《醉花阴》(选修p86)、《武陵春》(选修p86) 【补充篇目】见学案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两宋文坛以自己的号命名的还有杨万里的诚斋体、陆游的放翁体。除此之外还有以封号命名王荆公体等。与卓文君、蔡文姬、上官婉儿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李清照一生的文学创作以及个人经历与三个男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也终归改变了李清照的人生历程以及文学创作。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以文章受知苏轼,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人生的分为三个时期 1、多才多艺的少女时代(1084——1102)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藉",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2、甜蜜宁静的婚姻时期(1102——1127)18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结婚后两人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正是前一时期的沉厚文化的积淀和这一时期幸福的感情生活给了词人无尽的创作灵感以及无限的创作热情,这一时期是李清照词的创作的黄金时期。大量成熟的作品都产生于这个时期,例如《如梦令》两首、《一剪梅》等。 3、孤独乏味的晚年时期(1127——1155)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史称靖康之乱。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李清照

浅谈李清照及其词“别是一家”说——《词论》 摘要:被人尊为“婉约正宗”的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她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词当属诗之外的“别是一家”之说,在创作上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她不仅是一位高妙的理论家和鉴赏家,更是一位词作大家,她以自身的创作实践有力地佐证了她的词论。 关键词: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词论易安体 前言: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有成就的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被人尊为“婉约正宗”。她的文学史地位,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清·李调元《雨村词话》)“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全书》)她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别是一家”、见地深刻的《词论》,而且以独树一帜的“易安体”奠定了自己宋词大家的地位。李清照的词学见解主要集中在她的《词论》之中。《词论》系李清照早年所作,是宋代词坛上第一篇重要的词学专论,也是我国历史上妇女参加文学批评的第一篇专文,因此,数百年来颇受人们的注目。 一、李清照生平及其词作 (一)前期词作及其思想 1、快乐的“兴尽晚回舟”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里。她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骚有盛名,识量英伟”的学士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随苏轼学过文章,继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等“苏门四学士”之后,与廖正一、李禧、董荣等名列“苏门后四学士”,《宋史》为其立传。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则是仁宗朝重臣状元王拱臣的孙女,同样出身名门,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宋史—李格非传》称其“亦善文”。李清照十八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空气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绝非一般将诗书文墨当作生活点缀的大家闺秀所能比。耳濡目染,使她幼年即通文墨,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早年的李清照不仅生活富裕、而且思想比较自由,她有理想、有才华、有抱负,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在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她陶醉于游冶,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青春活力。李清照16岁时创作《如梦令》,[1]词云:

李清照诗词中的自我形象

李清照诗词中的自我形象 内容提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女词人,在中国词体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誉为“女中李易安”。李清照擅长在词中塑造鲜明的自我形象,她的词大体分为南渡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大多描写少女情怀和婚后情趣生活、夫妻分别的离愁别恨;后期的词,主要感怀身世,悼念亡夫,回忆故土岁月,抒发家、国之恨。本文按照李清照的生活、情感经历分前后两个时期浅析李清照词里所体现的自我形象。 关键词李清照词自我形象 李清照由于前后的生活经历迥然不同,她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技巧都呈现不同的特色,自然词中的自我形象也不同,所以要分析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么也必须要联系她的生活经历,首先了解李清照的基本情况。 要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三年,她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金石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建康,她则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1)

本文根据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分南渡前、南渡后两个时期来分析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李清照用词记录了她一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以女性视角、女性感觉直抒胸臆率真感人,下面,就分两个阶段来分析李清照词里的自我形象。 一、南渡前 1.纯真少女时代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优越的家庭,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这使她有条件在欣赏自然景物的绚丽风采时,能于自然中陶冶性灵,与自然融为一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居汴京时,追忆故乡往事而作。这首词勾勒出一幅荡舟晚游图,热情赞美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表现她本人热爱自然的浓厚情怀。这类清新明快的作品在她词作后期几乎没有可。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一个率性大胆、任性的少女李清照。 我们熟知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住人公下秋千后已疲乏,两手都有些麻木了,也懒得活动一下,出了一身的薄汗。突然间,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她惊得来不及穿鞋,光着袜子就跑,连头上的金钗也掉

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五/六年?(1151—5/6?) 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人。 一、家人·弟子 父:李格非,字文叔,为当时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生卒年无考,《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有一子一女。 母:王氏,一说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知书善文,有的学者推测是后者,在生下李清照后不久亡故,而前者是李格非续娶之妻,李迒生母,李清照继母。 弟:李迒(hang),任勅(chi)局删定官。 夫:赵明诚,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八月十八日,年四十九岁。赵挺之幼子,字德父(夫、甫),性急,为金石考据家,官至江宁(今南京)知府兼江南东路经制使。 公:赵挺之,字正夫,谥号清宪,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丞相),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移居青州,有三子一女。 婆:郭氏,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濮州知府、提点夔州刑狱郭概的女儿。 叔外公:王珪,李清照幼年时封岐国公,不久因病逝世。 表姐:王氏,宋奸臣秦桧之妻,但李清照一直耻其夫妇为人,无往来。 女弟子:韩玉真(玉父),小时曾向李清照学诗,身世也很坎坷,曾全力资助夫婿林自建赴京赶考,考中后却被抛弃,韩四方奔波万里寻夫,留有感怀诗《题漠口铺并序》一首传世。 据陆游文中所记,她晚年欲将所学传孙氏女,孙氏以文非女子所应学予以拒绝。 二、生平 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 崇宁元年(1102)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以苏轼为首的旧党(元祐党),李格非因在党籍而被罢官。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蔡京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赵家弟兄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赵氏的旧居。因仰慕陶渊明,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之题名书房为“归来堂“,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自号易安居士。 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后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开始编写《金石录》。 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汴京,次年三月,赵明诚母死于南京,明诚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江宁府(今南京)。十二月,青州兵变,归来堂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车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至南京夫妻重聚。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江宁府改名,今南京)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八月十八日卒,年四十九岁。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派人先将大部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兵乱,尽散失,身边仅余数箱。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钟氏之家,被邻家钟复皓盗去五箱,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张后来投了金。这件事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颁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又从越州移居杭州,1134年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她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