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始时期的陶器

原始时期的陶器

原始时期的陶器
原始时期的陶器

原始时期的陶器、图形文字与房屋设计

一.原始时期的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1夏代的陶器

夏代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陶较多,黑陶(包括黑衣灰陶)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见。还有少量白陶器。主要器形有:作炊器的鼎、罐、甑,作饮器的觚,作食器的豆、簋、钵、三足盘,作盛器用的盆、瓮、缸,等等。纹饰主要是篮纹、方格纹、绳纹,还有一些素面磨光或在磨光陶器表面拍印的回纹、叶麦纹、涡漩纹、云雷纹、圆圈纹等。夏代陶器盛行在器表加饰数周附加堆纹、划纹、弦纹。陶器造型方面的特征是:折沿平底、三底足、圈足为主,圜底器少量出现。

夏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些进步,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似馒头,故名。馒头窑可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火候)陶器的质量得以提高。

2商代的陶器

由于商代历史长(一般认为有六百多年),文化面貌比较清楚,商代的陶器前后差别较大,陶瓷史家们往往把它分成三个时期来介绍:

(1)商代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夏代为多,有少量红陶、棕陶和白陶,而黑陶、黑衣陶已很少见。主要器形有:炊器类的鼎、罐、甑、鬲。鬲逐代替鼎而成重要炊器。饮器类的觚、爵,食器类的豆、簋、三足盘,盛器类的瓮、盆、大口尊缸,等等。大口尊、圈足盘、簋是新出现器形。这时期陶器纹饰以印痕较深的绳纹为主,约占五分之四强。另有少量磨光素面,及磨光面上拍印的云雷纹、双钩纹、圆圈纹,附加堆纹的运用已较前大为减少。

(2)商代中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约占同期陶器总数的90%以上,另有一些夹砂粗红陶、泥质黑皮陶、泥质红陶,白陶的数量占陶器总量的比例仍很小,但较商代早期有所增加。器形主要有:作炊器的鬲、罐、甑,作饮器的爵、觚、杯,作食器用的簋、豆、钵、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壶,等等。在造型上,商代中期陶器口部折沿基本不见,多为卷沿,底部主要是圜底和袋状足,圈足器增多,平底器大为减少。商代中期陶器的纹饰,绳纹所占比重更大,几达98%。在制作精细的簋、豆、盆、罐、壶、瓮的腹部、肩部、圈足上,常有由图案纹饰组成的带条,主要纹饰有:饕餮纹、夔纹、方格纹、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涡漩纹、曲折纹、连环纹、乳钉纹、蝌蚪纹、圆圈纹、火焰纹等。其中以饕餮纹组成的带条最多,一般是三组饕餮纹构成一个条带。饕餮纹在陶器上大量拍印,仅在商代中期最为盛行,到商代后期就很少见到了。

(3)商代晚期的陶器,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泥质红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商代晚期我国白陶得到了高度发展,成为当时占陶器中比例不大却十分名贵、重要的一个陶器品种,下面我们还要单独谈几句。商代晚期陶器的器形,作炊器的鬲、罐、甑,作饮器的爵、觚、杯,作食器用的簋、豆、钵、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壶,等等。纹饰仍以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刻划纹、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镂孔,等等。商代中期盛行的饕餮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带条状精美图案纹饰,这时期陶器上已很少见到,这一点是我们区分商代中期与晚期陶器的参考之一。在造型上,商代晚期陶器中的平底器,圈足器较前一时期明显增多,袋状足也不少,而圜底器则有所减少。

我国在6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即能生产以瓷土或高岭土为原料的白陶器。此后便源源不断。到商代晚期白陶烧制达到了高峰。商代晚期白陶器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遗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阳殷墟出土为最多。此时的白陶器不仅选料精细,而且制作相当规整、精致,器表又多饰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精美花纹图案,形制和纹饰都有仿制当时的青铜礼器。商代晚期白陶器是当时陶器中的珍品,也是我国陶瓷器中的瑰宝。商代以后,由于瓷器的出现,白陶便迅速衰落了。

商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馒头窑是主要的窑型。在江南地区新出现一种比馒头窑更为先进的陶窑--龙窑。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江西吴城均发现了商代龙窑。这种窑一般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外观上形似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名龙窑。龙窑比起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来,有多种优点:因依山而建呈倾斜向上状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可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烧量,还比较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对烧瓷器更重要,下面我们再详讲),这就使商代陶器有很大发展,并在商代中期开始了我国由陶到瓷的过渡,诞生了我国最早的瓷器--原始青釉瓷器。

3西周的陶器

西周隐患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也有少量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泥质黑陶和白陶,到西周后期已经不见了。西周陶器的器形,作炊器主要有鬲、甑,作饮器的主要有爵、觚等。但已经很少,作食器用的重要有豆和簋,作盛器用的主要有勰、罐瓮、盆、盂等等。在造型上,西周陶器以袋状足、圈足、平底为主要特征。纹饰仍以纹理较粗的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划线纹、篦纹、弦纹、刻划三角纹等。这时附加堆纹已很少使用。

西周时期烧造陶器的窑炉主要还是馒头窑,龙窑的使用还是相当少。

4春秋战国的陶器

春秋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另有少量夹砂红陶和夹砂棕陶。常见器形,作炊器的主要是鬲、釜、甑,作食器的主要有豆、盂、盘,作盛器主要有瓮、盆、罐。此外,大约从商代晚期开始出现的专用于随葬

的陶明器,春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有仿青铜礼器的鼎、盘,也有仿日用器的鬲、罐、豆、盂,等等,陶器的造型以平底器和三足器为主,有少量圈足器。春秋陶器纹饰更为简单,主要是粗绳纹、瓦旋纹。可以看出,春秋时期陶器不仅品种减少,而且纹饰单调,大约是因为当时的陶器手工业的主要力量,用于生产和发展更为先进适用的原始瓷上去了。

商周时期特别要提到的一个重要陶器品种是建筑用陶。我国目前书籍的最早的建筑用陶器,是商代的早期的陶水管。西周早期又出现了陶瓦,春秋时期出现了砖。建筑用陶不仅增加了商周陶器的品种,而且从根本上改进了我国建筑面貌,为我国独特建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商代早期的建筑用陶水管是作为宫殿群排水管用的,是一种一端粗,一端细的圆筒形管,一般长约40、径约14、壁厚约1。2厘米,表面饰有细绳纹。管较细的那端有约15厘米一段的绳纹被抹去,便于与另一管较粗一端套接。商代晚期还出现一种\"三通\"陶水管,是为了作纵横两条水管丁字形相交用的,其形制与作用跟现在自来水用的三通管相似。西周的瓦有筒瓦、板瓦和瓦当。筒瓦和板瓦均一头宽一头窄。筒瓦大的长可达50厘米,小的也达22。5厘米,厚1。2至1。5厘米。筒瓦表面有各种绳纹、云雷纹等,内壁中部有一长约5厘米的圆柱形或圆锥形瓦钉,用来把瓦固定在房顶上。板瓦一般长48-53厘米,宽29-34,厚1--2厘米。板瓦的外面也有一至二个约长3厘米的园瓦钉。瓦当时筒瓦窄端粘接一个圆形或半圆形堵头,用于靠近房檐边沿处的。

春秋时期建筑用陶又有了新发展,出了方形或长方形薄砖。这是我国建筑的用砖之始。陶水管、板瓦、筒瓦、瓦当大量使用。特别要注意,,春秋时期的瓦同西周的瓦明显的不同:春秋的比西周瓦略小而稍薄:春秋时期的瓦基本上没有瓦钉(或叫瓦鼻)少量用瓦钉的瓦,也不是如西周瓦把瓦钉固定在筒瓦的内面,板瓦的外面,而是把瓦钉制成带有钉帽的单独构件,在板瓦或筒瓦一端近头处挖一个小圆孔,使用时将瓦钉通过瓦上圆孔插入房顶上以固定瓦;再就是筒瓦或瓦当的一端出现了稍小于瓦头的瓦榫头,便于两个筒瓦相接处更为吻合。

以上介绍的是夏商周时期的以河南、陕西、晋南等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陶器情况。我国当时中原地区以外的地方同样有各具特色的有些还是比较发达的制陶业。

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品种印纹硬陶需要提及。印纹硬隐也是陶器,只是胎质比一般的泥质陶、夹砂陶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叼印纹硬陶。它的特点是:胎的化学成份跟原始瓷器的相似,只是铁的含量多些(详见下节),器表和器里均多呈紫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器表多有拍印几何形图案纹饰;有的有一种光泽;胎较坚硬,扣之可发出金石声。夏代遗址中即有此类陶器出土。西周则是印纹硬陶的发展兴盛期,器形有瓮、坛等,有的器高达9厘米。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继承前代的发展。印纹硬陶是由陶到瓷过渡的一种具有原始瓷某些特点的陶器。

隋代上叶的黄釉贴花罐三条腿炊具的由来:

华夏先民最早使用的原始炊具——陶釜和陶缽,是形状极为单调的半球状容器,炊煮时用三块石头支起一个陶器皿(就是锅子),下面放进柴禾(干草枯枝等等)生火加热,上面的容器盛进水,或稀饭、菜汤、肉羹之类。后来这三块支撑的石头也演变为陶器支柱,或者干脆结合一体,粘合组成这陶器的下半部——三条腿。于是就出现了陶鬲和陶鼎——自身带有支架的炊具。

4新石器时代的兽形红陶壶

5(良渚文化)红陶袋足鬶(guī音规

在中国的新石器时期(公元前6000—公元前2000年),彩陶纹样的类似变化有很多,而且可以看出,彩陶纹样是有较严格的规定性的——不仅是一种氏族的标志性符号,也不仅是一种用于宗教崇拜的纹饰,应该还具有某些文字表达功能。

通过解读这些原始的彩陶纹样,我们能隐约触及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源头。其他国家原始陶器上的纹饰,除去写实纹样以外,图案中的几何纹样大多作左右对称或分层排列,或作等距定点排列,以静态图案为主。而中国的彩陶图案,则常常是某些动态的格式,多以弧线、弧形和圆点组成,具有鲜明的动感特征,并且表现出为一种螺旋式的循环往复。这些旋纹以反复不休循环不已的律动,打破了固定空间的限制。这或许正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对宇宙、生命最初的认识和体验。

6甘肃临洮马家窑新石器晚期的彩陶纹是中国最早的大规模几何图案创作时期,这些图案不仅昭示出中国早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种次序和规律。同时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这一时期的图案几乎奠定了以后图案发展的大部分规则,如常见的二方连缀带状装饰,四方连缀散点装饰,以及图案中的对称法则、均衡法则、对比法则、变化统一的法则,单独纹样、复合纹样的创作,点、线、面和黑、白、灰的合理运用等等,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图案装饰史上的一个高峰。

图形文字

传说中的“河龙出图,洛龟书灵,赤文绿字,以书轩辕”,即涉及到了图像和文字的起源和功用问题。“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理。图像的产生,使人类能够认识自然的形相,而文字的诞生,使人类能够探求自然的法则。”

图像与语词各显神通,还未有优劣之分。东汉的王充在《论衡?别通》说:“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俱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古贤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粲然,岂独墙壁之画哉?”王充在此宣扬的显然是一种图像无用论,而文字能更好地反映古之圣贤的思想言行,所以优于图像。此后,西晋文学家陆机提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的观点,重新把语词与图像摆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然而,历史的趋势无可避免,像王充这样扬文字抑图像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上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已彻底征服了图像。生活在当时的姚最叹息说:尽管在起源上图像先于文字,但“今莫不贵斯鸟迹,而践彼龙文”。鸟迹者,文字也;龙文者,图像也。可见,当时的人们已普遍看重文字而轻视图像了。唐代的张彦远极力鼓吹图像的长处,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他这样写道:“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当然,张彦远极力鼓吹图像的作用,主要考虑的还在道德层面,因为他觉得图像有比文字更为直观的扬道作用:“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可惜对张彦远的呼吁响应者甚少。一直到了宋代郑樵的出现,张彦远才算是找到了隔代知音。而且,作为识见不凡的史学家,郑樵对图像的长处和短处都有比前人更为深刻的体认。在《通志》一书中,郑樵首开“图谱”一略,主张图文互证,从而重建了将图像资料纳入史学框架的模式:“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后之学者,离图即书,尚词务说,故人亦难为学,学亦难为功。”(《通志》卷72,图谱1,志837)而且,郑樵还进一步指出,只重文字而轻图像的史学势必沦为虚学:“辞章虽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义理虽深,如空谷寻声,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归,是皆从事于语言之末,而非实学也。所以学术不及三代,又不及汉者,抑有由也。以图之学不传,则实学尽化为虚文矣。”(《通志》卷72,图谱1,志837)郑樵虽然在理论上强调了图像的重要性,可其传之后世的著作却仍以文字为重。这一点看似矛盾之极,实际上却是建立在对图像歧义性深刻考虑基础上的。据郑樵的自传性文字,不难看出他曾为《通志》制作了大量的插图,但考虑到此类图像被后人摹刻传承时,难免会走样失实,反而引起比文字更大的误解,因此他忍痛割爱,放弃了精心绘制的所有插图。[10]到了现代,郑振铎先生有感于中国历史图像资料之匮乏,经过长时间的搜集,汇编出《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一书。在该书的跋中,他这样写道:“为什么我对

插图那末重视呢?书籍中的插图,并不是装饰品,而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不必说地理、医药、工程等书,非图不明,就是文学、历史等书,图与文也是如鸟之双翼,互相辅助的……而历史书却正是需要插图最为迫切的。从自然环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到建筑、艺术、日常用品、衣冠制度,都是非图不明的。有了图,可以少说了多少说明,少了图便使读者有茫然之感。”[15]然而,尽管在历史上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图像的积极作用,但中国古代所谓“左图右史”、图文互证的传统却只可看作一种理想状态,它无法改变受文字支配的边缘性地位,正如鲁迅所说:“古人‘左图右史’,现在只剩下一句话,看不见真相了,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明清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有画每画故事的,称为‘全图’。那目的,大概是在诱引未读者购买,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16]显然,这些所谓“出相”、“绣像”、“全图”之类的目的是为购买或阅读文字性文本服务的,其边缘性地位是无法否认的。

不必说地理、医药、工程等书,非图不明,就是文学、历史等书,图与文也是如鸟之双翼,互相辅助的……而历史书却正是需要插图最为迫切的。从自然环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到建筑、艺术、日常用品、衣冠制度,都是非图不明的。有了图,可以少说了多少说明,少了图便使读者有茫然之感。”[15]然而,尽管在历史上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图像的积极作用,但中国古代所谓“左图右史”、图文互证的传统却只可看作一种理想状态,它无法改变受文字支配的边缘性地位,正如鲁迅所说:“古人‘左图右史’,现在只剩下一句话,看不见真相了,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明清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有画每画故事的,称为‘全图’。那目的,大概是在诱引未读者购买,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16]显然,这些所谓“出相”、“绣像”、“全图”之类的目的是为购买或阅读文字性文本服务的,其边缘性地位是无法否认的。看来,在和语词的长期共存与竞争中,图像总是处于被贬抑的地位,中西概莫能外。这反映到叙事上,就表现出了以下三个特征:(1)古今叙事作品多为文字性的,史诗、各类戏剧、历史著作、小说、传记、回忆录等构成了文化传统的主流;(2)在叙事思维上,与语词相适应的时间性逻辑占了支配性的地位,这反映到叙事方式或叙事结构上就是明显的线性因果特征;(3)在电影产生之前,文化史上独立的、成熟的、完整的图像叙事作品很少,在文艺理论上也几乎没有对图像叙事的理论探讨,而且,一些故事性的图像总是对语词性的叙事文本趋之若鹜,以模仿或再现叙事文本为能事。

原始时期的房屋设计

我们的祖先从很早的时候起,就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多种形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使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在技术上或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体系最完整,最富有民族特征的建筑之一。

在考古学上所见到的,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一些能真正称得上建筑的房屋遗迹。其中最早的就是半地穴式建筑。所谓半地穴式建筑,就是先在地面上挖一个圆形或方形浅坑,然后在坑上修建一个窝棚式的房屋。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八九千年的彭头山文化中就已经出现。

彭头山遗址发现了两座建筑,其中一座是半地穴式建筑。它的面积较小,呈不规则圆形,地穴仅剩15 厘米深,底部较平整,在北部残存一半圆形锅底状的灶坑,虽然地面上的面貌荡然无存,但它确系当时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场所。从这座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筑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实用功能,似乎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不过,对于原始艺术来说,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是不可分割的,实用即是美。当原始的半地穴式建筑提供给人们挡风遮雨的场所,满足了人们坐卧休息的需要

时,就会使人们产生一种“满足美”。所以半地穴式建筑的审美性不是体现在它简陋的建筑形式上,而是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简陋建筑的“满足美”逐渐变成一种“形式美”,人们对半地穴式建筑的审美性才有了更多的追求。这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一些半地穴式建筑上,体现的最明显。

在河南密县莪沟遗址发现6 座属于裴李岗文化的半地穴式建筑。形式上它们已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不同形状,面积最大的有10 余平方米左右;穴底地面上还铺垫着一层2—6 厘米厚的灰白色垫土,加工成光滑平整的硬土居住面;在靠穴壁处还均匀地分布着几个柱子洞,以支撑草棚屋顶;在地穴南部或西南部开设了斜坡形或台阶式的门道,以方便出入。显然它们要比彭头山的半地穴式建筑进步,类似的半地穴式建筑,在磁山文化和老官台文化里均有发现。

在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中,发现了数十座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半地穴式建筑。形式上它们都是圆角长方形或方形,面积有大有小,最小的20 平方米左右,最大的长宽约12 米,面积达140 余平方米。穴底的居住面也经过人工砸实,有的还用火烧烤过,加工成光滑平整的一层硬土面。屋内还挖有储存东西的圆形窖。灶坑是圆形土坑,有的底部还铺有一层石块。支撑屋顶的柱洞也是在居住面靠近穴壁处。特别是这些房屋已有了一定秩序的安排和分布,大体上一排排整齐的修建在坡岗上,清楚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在修建房屋时已有了美的追求①。

中国这些目前所知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筑,向我们展示了原始建筑最基本的形式。远看,它们都是座落在河旁台地或坡岗上的一座座圆形或方形窝棚。近瞧,窝棚开口处有一个斜坡或台阶式的小门道通向室内,室内是一个半地穴。居住面比室外地面要低,平整光滑,是一层人工仔细加工的硬土面,比室外地面要干净整齐得多;为了防潮,有的还经过火烧烤;居住面的中心还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灶坑,似乎让人看到这里曾熊熊燃烧过的灶火。室内光线较暗,但也能看清木棍搭成的屋顶上铺垫着树枝或野草,外面还抹有草拌泥。

半地穴式建筑的出现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它们是中国氏族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一个伟大创造。大自然是人类生活最广阔的空间;建筑则是人类自己为自己创造的空间,是原始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产物。

中国民族建筑的发展过程是从穴居到半地穴再到地面建筑①。穴居,应该是指旧石器时代的天然洞穴。而半地穴式建筑,只是到新石器时代才开始出现。在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时,氏族先民对其整个形体、功能、结构以及排列分布,都有一定的考虑。这些都体现出他们的“匠心”。当生产力水平提高到能修造有坚实基础、跨度较大的空间时,半地穴式建筑则被地面建筑所取替。

黑格尔曾把建筑看作是最早的艺术。不管建筑是不是最早的艺术,然而最早的建筑却是人类最早的创造之一,它也应该是原始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如美学家所说,只要洞穴一旦换上茅屋或像北美印第安人那样的小屋,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也就开始了,与此同时,美的观念也就被牵涉于其中②。当然原始人首先考

虑到的是它的实用功能,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迫使他们只能采取适合于当时生产力的审美形式。如果不适当地用其它一些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去看待原始建筑,例如把建筑的美甚至整个建筑艺术理解为一种外部装饰,不仅对建筑而且也会对其间居住的人构成误解。从窗户中去眺望自然,它就是被征服了的自然。从半地穴式建筑上去观察原始艺术,它就是被创造的原始艺术。

原始陶器

中国陶器发展史 许多外国人一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瓷器。对瓷器的种类和产地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有多少人对瓷器的前身——陶器有了解吗? 其实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最开始,陶器只是人们用泥土捏成型后,用火烧制而成的。以日用陶器为主,器型有:豆、盆、碗、钟、筒杯、勺、盘、缸、甑、釜、小壶、茧性壶、扁壶、钵、罐等。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欣赏价值。但是后来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结构简单的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那时出现的一些陶器,器型庄重,文饰精美,堪称艺术精品。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的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话遗址,而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500—前2500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的陶器为典型。主要纹饰有动物纹(包括鱼纹、蛙纹)、几何纹、陶器基本为手制,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陶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灰陶、黑陶较少,出现白陶;陶质松软,烧成温度约900—1000℃。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烧前彩画,不易脱落,以黑彩为主、兼用红色。器型有碗、钵、杯、罐瓮、瓶、釜、甑、尖底瓶等。陶器常饰以线纹、绳纹、弦纹和附加堆文等。

中国古代彩陶艺术鉴赏

中国古代陶器概论 人类最早先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再进化为智人,最后才成为现代人。这个过程用去了差不多几十万年。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原始人类之所以能在身体条件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正是因为它们懂得了运用不断进化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来制造工具,懂得了过群落生活共同御敌,懂得了举一反三总结生存经验,于是,原始人类依靠采集果实和狩猎野兽来养活部落中的成员。 此时的人类也开始懂得了使用火来御寒和烧烤食物,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类的旧石器时代。 随着我们祖先生存技能的日益发展,人类终于开始走出与狼共舞的山林,找到有山有水有平原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首先要建房子抵御寒冷和野兽。为了让房屋更坚实耐用,早期的定居人类建造的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在室内挖一个火坑。 居住在这种房屋中的原始人类,主要的家庭生活都是围绕中央的火坑进行的。而陶器作为蒸煮食物,盛水储粮的重要工具恐怕就会是这个小小房间中最主要的家当了。那么,我们的祖先到底是怎么发明了陶器的呢? 但是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按照学者们的猜测在篮子上涂满泥后放到火上烧,结果外面的编织物被烧掉了,而里面的泥巴却都开裂了,只是变成了一些硬块,根本无法成型。 那么,生活在混沌初开,还没有开始具备任何物理化学思维的原始先民,到底是因为什么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陶器的呢?这依然令许多人感到好奇。 当考古学家对人类8000年前的房屋遗迹进行研究时,发现房子中央的火坑侧壁上被掏出了一个小洞,里面还有一根未烧尽的炭棍,这给陶器的产生又提供了另外一种猜测。 在偶然的启发下,我们的祖先学会了运用火来制陶,他们在定居的家园中专门建起烧陶所用的窑,使制陶技术得到更稳定的发展。 有了日臻成熟的窑和烧陶的技术,远古先民按照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烧制出各种陶器。这件形状奇特的器皿底部尖翘,并不能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容器那样摆放,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几乎难以找到对应的物品,那么,它在7000年前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最早的陶制品都是作为实用器被烧制出来的,不论是用于取水的尖底瓶还是用于烹煮饮食的盆或钵,他们都与原始先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说陶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彩陶则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彩陶是将各种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各类图案。大多数彩陶都是先在陶坯上绘制,然后入窑烧制,颜料发生化学变化后与陶胎融为一体。这也是为什么历经数千年,彩陶的色彩依然不曾脱落,将无数耐人寻味的远古印迹保留至今。 如果说在人类的发明史上,陶器是为了生活的现实需要,那么制作彩陶又是为了什么呢?这种不易脱落的纹饰色彩是否寄予着原始先祖们的某种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呢? 事实上,仰韶出土的彩陶并不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的原始彩陶。早在安特生到达中国之前,人们已经在西亚一带发现了类似的原始艺术。依照当时一些西方学者的考古报告,西亚是国际学术界公认最早迈向新石器时代的区域之一,大约

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优秀教案设计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陶瓷文 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髓部分,本课通过对陶器的产生、发展及古代瓷器的介绍,使学生对陶瓷的 艺术价值和文化积淀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陶瓷的赏鉴和陶瓷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b5E2RGbCAP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2.体会从造型与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3.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环节,进行学习探究,了解陶瓷的发展史,以及不同时期陶瓷的制造 工艺和主要艺术特点。p1EanqFDPw 教学难点:了解陶瓷装饰纹样、图案的含义。动手制作一个有特色的陶器作品。 四、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这节课通过模拟“陶瓷艺术博览会”实物展 示,激发学生对陶瓷品鉴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对古代陶瓷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通 过视频学习,了解陶瓷的制作流程,看教材自学、分组讨论,探究实践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运用,发展和提 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DXDiTa9E3d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陶瓷的知识,(如果有条件)准备一两件陶瓷工艺品。 准备一些陶土、塑料刮刀或竹片、塑料袋、水粉颜料等。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品四件。 六、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流程安排:创设情景,活动导入。——欣赏分析,尝试探索。——表演体验,主动探究。— —巩固知识,拓展探究——制作练习,实践探究——展示作品,汇报交流。——课后拓展 RTCrpUDGiT (一)创设情景,活动导入。 设置环境: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陶瓷艺术博览会”,并在教室一角布置一个小展区,在展区中布置好师 生带来的陶瓷艺术品。5PCzVD7HxA 1.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搞一个“陶瓷艺术博览会”活动,首先请大家来鉴赏这些生活中常见 的陶瓷艺术品。谈一谈,你最喜欢或者最为关注的一件陶瓷艺术品,同时说出你喜欢、关注的理由。如果 在鉴赏时有什么疑惑不解的地方,可以在小组交流时一并提出来。jLBHrnAILg

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案2篇

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clay life ancient pottery and porcelain

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案2篇 前言:美术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本教案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艺术审美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案 2、篇章2: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案 篇章1: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陶与瓷的区别、几大名窑的造型特征 教学难点: 瓷器的造型、装饰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陶瓷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了解哪些陶瓷哪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交流。 二、新授 板书:陶瓷 1、设问引导学生读书 2、结合教材,提问: ⑴陶瓷之间的差别:原料、烧制温度、工艺。 ⑵陶的发展:彩陶、素陶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文化——半山——马厂——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赏析: 人面鱼面纹盘彩陶船型壶鸟纹彩陶盆 鹳鸟石斧彩陶翁舞蹈纹盘薄胎高柄陶杯 瓷的发展:按历史年代介绍 重点是宋五大窑代表作品造型与艺术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耀州窑:梅瓶典雅高贵 官窑:冰裂纹开片 均窑:蓝色乳浊釉 定窑:乳白釉 景德镇:青花 三、小结: 陶瓷经历了哪些发展?宋代有哪些名窑?

陶器教案

《陶器》教案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 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 2. 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传统工艺中的陶器。 (出示课题) 1. 陶器的产生: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

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泥土的生命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以及彩陶纹饰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古代艺术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教材分析: 我国古代的陶器十分发达,在目前已发掘、出土的大量丰富多彩的陶器,成为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一个标志。赏析陶器应简要介绍陶器发展史的几个主要阶段及成就,选择有代表性的陶器进行欣赏分析,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欣赏教学一定要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美观与实用相结合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特点,即每一件陶器都是实用与美观的统一体。 本讲也简单介绍一下制陶工艺,包括材质及烧制等知识。 教学重点 1、陶的发明与使用及其作用 2、陶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从原材料、工具、工艺技法等方面理解陶器制作的特点 体会工艺美术的 一般规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教材 多媒体 板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传说女娲用泥土创造了人类,人类便从此生活在泥土之上,也从此再也离不开泥土 生生不息地在泥土上劳作,人类从混沌走向文明也是从玩泥巴和火开始的。 导出课题——泥土的生命 二 引入短片——有关陶的发明 早在原始社会 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 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 变得更加 结实、坚硬 而且可以防水 于是陶器就随之产生了。陶器的发明 它揭开了人类利 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 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再展示一幅原始陶碗图片 相应图片结合实物 让同学说制陶的方法有哪些 然后显示制陶的方法 早期制陶 的方法很简单 有捏制法、泥条法等。再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优缺点 共同的缺点 是制作规模小、速度慢等 导出陶车的发明 配上相应的图片。 四 陶车的发明——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发明的一种可以旋转制陶的工具 可再看 一遍有关陶的制作的视频 并指出烧陶的两点:温度和材料。陶车的发明使陶器得到了 大规模的发展 大量陶器的产生对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导出陶器的发明与意义。 五 阐述陶器发明的意义与作用 a. 陶器对原始先民生活起了巨大改变 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b. 除了对生活的影响外 同时也拉开了造型艺术发展的序幕。 陶器的发展越来越好 渐渐的对陶器的造型纹、饰越来越讲究 接着让同学们鉴赏陶器 的造型。结合图片具体赏析 造型艺术是已经超过了物质性的精神产品 原始陶器将柔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学设计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中陶器作品欣赏,旨在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人类优秀的的传统艺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问题层层递进。 第一、古代彩陶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第二、古代素陶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第三、古代瓷器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古今不同的陶瓷艺术作品欣赏,培养学生对陶瓷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明确陶瓷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成就,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审美的情趣。 2、过对课外知识的涉猎和介绍,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增强学生创新的意识并逐渐形成在社会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观察和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了解我国古今丰富多彩的陶瓷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本土的美术,热爱本族优秀的美术形式,并逐步提高传承本民族艺术的意识。 重点:不同时期陶瓷艺术的特点

难点: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简单的制作工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对古代陶瓷艺术的接触较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具有代表和优秀的不同种类的陶瓷艺术作品进行鉴赏,领略陶器艺术的特征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陶器艺术的美感,塑造学生较健全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1、(提问)上课之前,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你们知道英文单词"China"的汉语意思除了"中国"的解释以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2、板书: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艺术 3、回顾知识点并引入本课话题:前面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中国有着灿烂文明的民间艺术形式,除了玉器,刚才大家所说到的"陶瓷"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民所做出的又一大突出贡献,其地位从中国的英文名称中可已看出,它早已广泛深入人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一个非常灿烂的陶器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 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本文从纵向阐述了各个时代陶瓷的发展和特征。 关键词:陶瓷发展、白瓷、青瓷 前言: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 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陶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从新石器时 代一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因而它能够记载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这是其他 一些器物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中,陶瓷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门类。 1.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 1.1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 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 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根据以往的研究,最初的制陶 方法可能是在篮子表面涂上粘土,经火烧后,篮子被烧去了,篮子外的粘土烧成后

变得坚硬,这样陶器就烧成了[1]。最新的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 最早的陶器遗存是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内的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 岩石洞、广西桂林甑皮皮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 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2]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 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原始彩陶器大致分 有壶、罐、盆、罐瓶、勺等。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陶的技艺水平。龙山文化的黑陶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3]。 1.2夏至两晋时期 商朝陶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因此陶器仍以灰陶为主,但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 陶的不同作坊。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 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 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河南郑州的十四座陶器)[3]。殷商时代用千度高温烧 制的白陶,手工精细。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上釉陶器,从无釉陶器到敷釉陶器,在 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中国古代陶器设计

第二章中国古代设计 第一节中国古代陶瓷设计 2.1 陶瓷发展简史 陶瓷的区别: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2.1 陶瓷发展简史 2.1.1 陶器的起源 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八九千年。 早期的陶器是在篮筐内涂泥或用粘土手捏成器皿,然后放在露天火堆上烧制。特点:类型简单,火候低,质量不高,颜色不纯。 新石器时代陶器外表颜色:彩陶、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等; 种类:后世的陶器和瓷器中的主要器形,在新石器时代大都能够找到其实物或类似样式的实物。 2.1.2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夏代:使用杂质较少的粘土作原料,烧制胎质坚硬细腻的白陶器。 商代早期:制陶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灰陶和白陶的技术较夏代有明显提高。 商代中期:陶和瓷的分野已出现,烧制原始瓷器。建筑陶器开始烧制。 西周:灰陶和白陶烧制向精细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始瓷器烧制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鸡首壶"的名称得自于壶嘴流部的鸡首形装饰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是西晋至唐初流行的一种瓷壶。西晋时器形较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小,圆腹,肩部贴一鸡首,小而无颈。壶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实心,壶肩部有系,小平底。东晋时,其主体也是圆腹盘口壶,但鸡首下有短颈,喙由尖变圆,冠加高,鸡尾消失,柄的上端高于口沿,肩带桥形方系。至南朝时,壶身整体加高,鸡颈较前期加长,盘口加深,柄也加高,肩部系多为双系。隋代壶身更高,鸡颈不仅更长,而且作仰首啼鸣状,鸡尾柄变塑贴龙首柄,系的开关也更加复杂。 2.1.3 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在其他各地,使用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由于分割割据,陶器呈现浓郁的地方特色。 秦汉时期,陶瓷生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代至汉初六七十年,陶器地方特色逐步衰弱,官府控制的制陶作坊,侧重于建筑用陶的烧造; 第二阶段,西汉武帝至汉末,陶器地方色彩明显减弱,统一性初步确立,成功烧制出低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量大,知识的专业性强。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陶器与瓷器的艺术成就很困难。教师要抓住不同时期的重点作品展开教学,注重向学生渗透鉴赏的点,使学生学会方法,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分析其他相关作品。 学生分析:陶器和瓷器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关于陶器和瓷器的性质及其原材料、工具,工艺技法等方面的特点便于理解,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学生对古代的陶器和瓷器是陌生的,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一情况广泛地搜集相关材料,帮助他们加强认识与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艺术成就及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2.技能目标:学会从造型与装饰结合的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3.情感目标:感受我国陶瓷艺术的灿烂辉煌及其对人类的伟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古代陶器艺术特点及其与当时生活的联系;瓷器的几个重要的种类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陶瓷虽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用品,但古代陶瓷对于学生来讲,又是陌生的,本课的教学直观性较差。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仔细搜集相关材料,有视觉图片,有视频资料,又有现代陶瓷的实物教具,从各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生活中陶器、瓷器各一件 这两件作品给你带来哪些不同感受? 那么陶和瓷有又有什么联系呢?有什么共同点呢?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三)讲授新课: 1.关于陶器: a.产生 b.材料 c.烧制温度 d.特质 e.古代陶器的艺术成就 重点了解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的彩陶艺术。(借助图片了解彩陶的图案,分析它们的艺术特色以及与当时生产、生活的联系) 从造型、装饰结合的方面重点了解《舞蹈纹彩陶盆》等作品。 白陶和黑陶的介绍。 2.关于瓷器: a.产生 b.材料 c.烧制温度 d.特质 e.瓷器相关知识的介绍: 借助现代瓷器的教学实物,了解其品类及不同特点,增强感性认识。 f.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重点了解宋代瓷器的名窑、景德镇瓷器等。(关看视频:现代人模拟的官窑和景德镇民窑,以了解我国瓷器艺术辉煌灿烂面貌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官、哥、钧、汝、定窑的地理位置,艺术成就;元代青花瓷的了解。 从造型、装饰结合的方面,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贯耳瓷瓶》、《玫瑰紫海棠式花盆》、《青花海水龙纹瓷扁瓶》。 (四)课堂总结: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创造,是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优秀作品浩如烟海。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激起大家了解陶瓷艺术、走进陶瓷艺术的兴趣与愿望!

论中国原始陶器的圆球形特征及其成因

论中国原始陶器的圆球形特征及其成因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我国制陶的历史有1万年左右,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制陶技艺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后代代相传,日臻成熟。陶器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过定居生活的产物,是在农耕生产基础上产生的,也是人类脱离蒙昧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国原始陶器的制造已经开始注重美的规律,有意识地进行美的创造,并在造型和装饰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以说人类在器物上真正意义上的造型与装饰始于原始陶器。 一、中国原始陶器以圆球形为基本造型特征 考古界通常按地区把中国制陶工艺分为若干类型,如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汉口文化及后来的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制陶工艺水平总体不如黄河流域,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先后形成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洪文化和良诸文化等。中国原始陶器的每一种类型都具有各自的造型与装饰特点,但也有相似点,最基本的就是圆球造型。

从陶器的种类来看,最常见的器物有盆、瓶、壶、瓮、釜、罐、钵、豆、碗、勺、杯、A等,以日常实用器皿为主;从造型来看,大多为敞口或小口、鼓腹、圆底、平底或尖底,尤其以鼓腹圆体为主要特征。 例如在陕西西安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最常见的是圆底卷唇型盆,整个器型好像是一个剖开的半球体现图1蔫河南陕县出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代表是深腹曲壁盆,总体造型仍是以圆球形为主现图2海西北地区马家窑文化中的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是双耳鼓腹小底罐圆球型的造型堪称完美;还有同属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的代表蛙蚊瓮现图4}纹饰粗犷,但圆球造型仍一丝不苟。其他如大汉口文化等陶器的造型大多也是以这些为基本特征而稍有变化。通过对目前出土的原始陶器造型的研究发现,尽管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类型之间陶器造型在形体上有曲直高低的不同,口、底有大小尖平的变化,但都可以追溯到圆球形这一最基本的造型上。 过长期采集浆果的生产实践,熟悉了一些植物的外形和性能,学会了利用植物的杆、枝条和动物的毛发来编结器物,这或许可以认为是编织和纺织术的开始,也就是说,原始制陶工艺要晚于原始编织工艺。在仰韶文化某些遗址里也曾经出土过一些带有布纹和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 摘要: 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一.起源 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说法各异,其中以“编织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猜想原始人可能是受了“编织”纹样的启发,然后出于装饰审美需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文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 (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构成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分割成一种渐变式黑白相间图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主要分三种类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1)马家窑型:彩陶底色多以橙黄色为主,表面十分光洁,多以黑色彩绘纹饰。 纹样多以弯曲,交叉,平行,漩涡型和同心圆等形态加以组织。其中漩涡纹是最有代表性的,它以同心圆为核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曲线和点等几何元素组合,形成曲折起伏,旋动多变的节奏和动感。马家窑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也往往同样布满纹饰,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其早期纹饰较多地趋向于自然类型,后期则发展趋向于抽象化和几何化。 (2)半山型: 半山型彩陶以短劲、阔肩、鼓腹的陶翁为典型器皿,器形雍容凝 重,表面磨光,陶质细腻,弧线、直线交织成的连续纹样,精巧繁密,极富形式感。半山型彩陶非常富丽而精致,绝大多数的花纹构图设计,无论是平视还是俯视的角度,往往构成了匀称完美的视觉效果,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⑥它的装饰纹样以几何化的构成倾向为主,其突出特点是用红

原始美术

原始美术 (一)原始陶器艺术 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 早起: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 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 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2、我们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彩陶代表,公元前4100—前2500左右)、 马家窑(前3300—前1800,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半山类型陶器代表新石器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大汶口、龙山(素面彩陶突出代表),大汶口3大显著特点:1、色泽多样化,2、黑陶制作成熟,3、雕刻技术发达镂孔随之发展、纹饰多样。龙山文化使用了快轮制陶术。 河姆渡文化等。 3、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主要类型及风格特征 (风格上分黄河上游彩陶{仰韶、马家窑}、下游素面陶{大汶口、龙山}) 仰韶陶器:在彩绘上表达美的意识和愿望,但受实用性的约束,形体变化不大。 龙山文化:表面装饰相对简单,但造型变化丰富。许多器皿已摒弃了实用目的。 (二)原始绘画 1、原始陶绘艺术 分图案和图画两大类,图案居多, 2、早起地画、壁画、岩画 82年,秦汉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址发现地画。 岩画:内蒙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连云港将军崖等 (三)原始雕塑 1、史前陶塑艺术品的造型种类 新石器时代雕塑有实用性和象征性两大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陶器。陶器造型有动物和人物两大种类。 2、新石器时代石雕刻的两个中心及主要风格 南北两个中心,南方为良渚文化,北方为红山文化。 南方良渚:采用平面浅浮雕和线刻结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主要为宗教礼仪上的神人像,造型庄重神圣,较强的宗教意味。 北方红山:采用圆雕的技法,描绘生活中或神化中的动物,造型生动活泼,带有较强的装饰性。 第二章先秦美术 (一)先秦青铜艺术 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 2、青铜器的分类: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3、青铜器纹饰的主要分类及特征: 动物(造型及主体装饰)和几何纹样(底纹或细部)两大类, 造型装饰特征:a、根据动物形态造型,被称之为“尊”;b、将人或动物形象与青铜器造型融为一体;c、以主体动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的附件 (二)先秦雕塑艺术 1、青铜雕塑的两种类型 a、以动物形象进行造型,大多表现与尊上,器物多为凝重宽博。

中国古代陶器转变为瓷器的必然性

中国古代陶器转变为瓷器的必然性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 釉面。瓷器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更适合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而且随着瓷器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的角度,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而瓷器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瓷器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更适合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而且随着瓷器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那么从科技发展的的角度来看,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在不断的改进原料的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造了原始的瓷器。陶器和瓷器是两个不同的品种,从胎骨、釉料和烧成火候都有较大的区别,但两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是有联带关系的。因为釉料的最初试烧是在瓷胎尚未制作成熟之前,在较为普遍的陶胎上试烧成功的。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釉陶是泥质胎骨,烧成温度一般不超过一千度,较易吸收水分,釉料以低温釉或不施釉,胎质不透明,而瓷器的胳骨 则以白色高砖土、长石、石英等瓷石构成,烧成温度高达一千二百度,吸水率低,敲打时发出清脆的金石声,呈半透明状。然而在弄清“陶”和“瓷”区别的同时,还必须把它纳入我国陶瓷发展的全过程中加以探讨,找出陶与瓷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陶与瓷的正确关系。我认为,从陶器发展成瓷器的过程中间经过了一个“釉陶”阶段。即从原始社会的陶器发展到商周时期的“釉陶”,再从釉陶发展成魏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 摘要: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一.起源 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说法各异,其中以“编织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猜想原始人可能是受了“编织”纹样的启发,然后出于装饰审美需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文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 (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构成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分割成一种渐变式黑白相间图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陶瓷工艺【历史发展简介】

陶瓷工艺 【原始时代】 黏土制坯800℃~1000℃以上高温烧成 【彩陶】:公元前6000~5000年出现于黄河流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于坯体,而后焙烧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

彩陶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达到盛期,代表有仰韶文化彩陶与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彩陶】 【彩绘陶】 定义:先焙烧,后画图案(易磨损) 起源:公元前5000年左右(河姆渡) 分布: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黄河中下游:甘肃秦安大地湾四期、大汶口文化、山西襄汾陶寺中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晚期 【黑陶和白陶】 黑陶类别: 内外皆黑或灰陶、红陶施黑陶衣(黑皮陶、黑衣陶) 黑陶工艺的4个特点:黑、薄、光、纽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 【春秋战国】 【原始陶器】 特点:烧成温度不高,胎质细腻胎灰或灰褐色,表面黑色 装饰:在未干透的坯体表面压印、刻划装饰,而后打磨 分布:战国时代北方 用途:明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彩绘陶】 由于陶器先烧后画,坯体表面装饰绘画为后画,因此多用作明器 战国时期到西汉是彩绘陶器的发展高峰期 【彩绘陶】 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 彩绘陶是在烧成了的陶胚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 彩绘陶主要是用作明器,作为陪葬用的。战国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是彩绘陶兴盛的主要原因。 【暗纹陶】 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胚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 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又称为砑花陶。产生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得到较大发展。

【秦汉时期】 【陶器】泥质灰陶 用途:日用、明器 装饰:彩绘及涂漆、“锡涂陶 重要装饰题材 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应用:陶瓷、瓦当、铜镜 象征:东、西、南、北春、秋、夏、冬 观念:神仙思想、辟邪求福 五灵:四神加麟(汉常为独角鹿) 观念:五行 低温铅釉陶: 釉较厚,绿色为多,也有黄、褐;铅为助溶剂,温度800℃;明器;武帝时出现,北中国流行

陶艺历史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中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中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