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联考复习精选及答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联考复习精选及答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联考复习精选及答案

一、选择题

1.雅典的每个公民都是战士。一、二等级的富有贵族可以担任高级官职,也需要负担昂贵的骑兵装备,充当骑兵。行军时,奴隶侍候主人;打仗时,奴隶在后面观看。这一现象A.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B.一定程度维护了奴隶的利益

C.保证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D.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2.公元前7世纪希腊密集型方阵出现,方阵中的士兵虽互不认识,但只要处在这个位置上,就可以心无旁骛地-直前进.而不必担心自己的侧后翼受到敌人的攻击。只要是站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就可以完全信赖而不管是谁。据此可知,占希腊方阵

A.利于增进城邦意识B.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C.深化人文主义精神D.促进军事达到顶峰

3.“封赐土地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受赐者必须对赐予者宣誓效忠的仪式被称为‘臣属宣誓’,臣属宣誓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金字塔式的封建主内部的等级关系。”上文体现的制度是

A.种姓制度B.元首制C.封君封臣制度D.城市自治制度4.13世纪,西欧大学享有自治地位,大学师生可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这主要体现了大学享有

A.免赋税特权B.司法特权C.教育自主权D.教会法豁免权5.在印加王族中,每隔一两年,年满16岁的男子就要面临一项被称为“瓦拉库”的严峻考验:先是6天的斋戒,紧接着是长跑比赛,真刀真枪的演习等。一个月后,圆满完成考核者将被授予“武士”标志。“瓦拉库”最有可能是印加帝国

A.选拔武士的途径B.训练勇士的方法

C.王族的成年仪式D.女子择偶的标准

6.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据此可知当时( )

A.阿拉伯人主导了世界贸易B.巴格达城商品经济繁荣

C.巴格达城是世界贸易中心D.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7.“一个民主的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希腊民主政治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A.设立公民大会

B.成立“五百人会议”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8.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说明他() A.逆民主潮流而动B.对民主失去信心

C.极力宣泄个人偏见D.看到民主制度弊端

9.“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A.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B.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C.摆脱了封建专制统治D.市民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

10.罗马法规定,儿子在出卖土地后,父亲如能证明买方使用诡计和阴谋进行了欺诈,或者揭露对方以残废为威胁及施加肉刑,则该买卖契约无效。查士丁尼时期法律规定,当丈夫挥霍财产时,其妻子可以请求返还嫁资。由此可见,罗马法

A.重视维护平民利益B.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C.渗透公序良俗原则D.法律体系比较完整

11.在中古西欧社会,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它体现了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工理想。这种社会分工反映了A.基督教会的特殊地位B.西欧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C.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D.封建庄园农奴制的瓦解

12.下列关于古巴比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

②古巴比伦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③古巴比伦的建立者是汉谟拉比

④《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历史上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城邦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一规定

A.保障公民决策的正确性

B.强化公民参政的责任意识

C.保证公职人员的廉洁性

D.体现轮番而治的民主精神

14.恩格斯说:“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这针对的是梭伦

A.实行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的制度

B.颁布“解负令”,解除债务和废除债务奴隶制

C.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四百人会议

D.创立陶片放逐法

15.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否则被视为犯罪行为。但后来这条规则就逐渐废止了。这一变化反映出

A.公民个人自由具有绝对价值B.人文精神是法律的本质特征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雅典城邦制度逐步走向衰落

16.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卫城的建筑在布局上克服了早期追求对称而造成的呆板风格,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如人民议事厅、图书馆、露天剧场、竞技场、城市园林等。这一布局

A.重视建筑的实用性B.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

C.体现民主政治成熟D.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

17.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

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

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1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下列内容符合该模式的是

A.地中海气候——古代希腊城邦林立

B.维护君权独尊——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

C.征服扩张加剧——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

19.古希腊拥有悠久的竞技传统。公元前 8 世纪开始,以摔跤、游泳、赛船、马拉松等为代表的有组织的竞技比赛周期性举办,还逐渐融入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与战争胜利、城邦荣誉紧密相连。出现这一状况()

A.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冲突B.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

C.起源于阶级斗争的激化D.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20.《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指出:“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物,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的事物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这是我们的特点: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他们只要想到丧失了这个城邦,就不寒而栗。很自然地,我们生于他们之后的人,每个人都应当忍受一切痛苦,为他服务。”这表明

A.雅典居民享有充分民主权利

B.民主政治有利于强化公民的集体意识

C.伯利克里要求人们忍受苦难

D.雅典公民一心为国,不讲究个人私利

21.“报纸支持这种狂热;政府许可这种狂热;人民不惜为它而解囊。”这是19世纪初英国媒体对铁路兴起的报道。以下历史现象中,同时得到舆论、政府、民间几方面支持的是:A.西欧的新航路开辟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C.中国的新文化运动D.鸦片战争后中国修建铁路

22.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

A.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B.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C.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

D.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

23.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中部和东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这一状况得到改变开始于

A.郑和下西洋B.新航路的开辟

C.富尔顿发明汽船D.丝绸之路的开通

24.《世界通史》:“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多元文明的平衡已被打破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

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限消失殆尽D.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5.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观点

A.否定了航海家的历史功绩B.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C.揭露了企业家的贪婪成性D.指出了殖民扩张内在动力

26.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的说法。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

A.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

B.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

C.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

D.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

27.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正如马克思在(共产DANG宜言)中所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性的贸易成为了可能"。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推动西班牙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推动了全球商业贸易的发展D.导致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升值

28.新航路开辟以后,大量贵金属从美洲源源不断流入葡萄牙,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购置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

A.促进了两国的社会转型B.推动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C.促使法国成为世界霸主D.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

29.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D.国家开始形成

30.据记载,西班牙国王与麦哲伦签订的远洋探险协定上明确提到:“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这一记载说明

A.西班牙最早开展了航海探险

B.航海人才受到西班牙的重视

C.契约精神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D.新航路开辟得益于王权支持

31.《金融的逻辑》一书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航海贸易风险太大,可能有些船会沉没,船员沿途可能死去,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以上现象反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

A.海上贸易频繁

B.商品价格上涨

C.经营方式变革

D.商路中心转移

32.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地产不能随意变卖,但很多人利用技术上的漏洞,脱离此种束缚。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得价之后只责成他供奉一点名义上的义务,甚至“每个夏天采办一朵蔷薇花”即可。这说明A.当时西欧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B.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

D.契约制度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

33.《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可以理解为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34.如图是出土于恰帕斯州北部锡莫霍韦尔地区(今墨西哥东南部)石斧上的一个侧面人像,可能代表着玉米神。绿石是与“珍贵”“生命”“繁衍”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绿石上的玉米神具有祈祷玉米丰收的寓意。这反映了

A.印加人对玉米神的高度崇拜B.玛雅人的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C.阿兹特克人出口玉米颇负盛名D.玛雅人以盛产绿石闻名于世

35.它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有关这一教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元前8~前6世纪在北印度产生,是影响最大的派别

B.宣扬“众生平等”、“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C.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D.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36.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下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主照亮我”。据此可以推断( )

A.国王兼任中世纪大学校长B.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D.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37.在下列中古西欧封土制、封君封臣制、封建贵族等级制度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封土制→封君封臣制→封建贵族等级制

B.封君封臣制→封土制→封建贵族等级制

C.封建贵族等级制→封土制→封君封臣制

D.封建贵族等级制→封君封臣制→封土制

38.13世纪初,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出于扶持本国教育的目的,积极扶持创办大学,如授予其师生以免税权和独立的民事,刑事裁判权。这表明大学具有

A.行政权力B.独立自主权C.司法权力D.自治权力

39.阿拉伯帝国首都巴达格的邮政总局,曾编制了许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记载了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距离,许多驿站位于今叙利亚、伊朗、中亚等地。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A.鼓励长途贩运活动B.重视交通工具的革新

C.开辟了亚欧新商路D.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

40.《共产DANG宣言》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马恩主要强调新航路开辟

A.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B.增强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

C.加强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D.使世界市场得以基本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41.面对海洋,中国和西方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态度。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材料三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材料四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3)材料三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4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美于新航路开辟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08年,《历史教学》专门进行了讨论,但结果莫衷一是。其中,戴世峰的《对新航路开辟问题的两点看法》一文颇有影响。他认为新航路开辟与资本主义萌芽并无直接关系,原因有二:一是黄金热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欧洲黄金产量不多,从东方进口丝绸和香料使贵金属大量外流,出现贵金属危机。《马可波罗行记》广泛流传,进一步刺激了西方人的黄金梦。二是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是封建统治阶级,航海家的身份都具有封建性,国王支持开辟新航路,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中获得巨大利益。既然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只是一般的商品经济需要,那人教、人民和大象版关于

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叙述只是参照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的结论,并不是依据客观历史事实而作出的判断。岳麓版的叙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摘编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专题教学研究》问题:根据材料相谈谈你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认识。

43.材料在这幅16世纪的版画上,五艘马尼拉大帆船停泊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水手通过小船摆渡上岸,岸上码头的工人准备卸货。

思考这五艘马尼拉大帆船运载的货物可能是什么?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三个月的讨价还价,1492年4月17日,哥伦布和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签订了《圣塔菲协议》,哥伦布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协议规定:

(1)赐予哥伦布“唐”的尊称,并且任命他为他所发现土地的总督;

(2)在哥伦布所发现的岛屿和陆地上进行的金、银、珍珠等贸易所得利润的1/10属于哥伦布;

(3)哥伦布在大洋西方海域发现的岛屿和陆地,有权在该地推荐三人进行统治;

(4)哥伦布拥有大洋西方海域一切贸易纠纷的判决权;

(5)哥伦布拥有大洋西方海域一切贸易活动1/8的出资权以及1/8的利益权

——宫崎正胜著,朱悦玮译《航海图的世界史》材料二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美国的联邦法定节日“哥伦布日”,以纪念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92年10月12日到达美洲大陆。但它也是最具争议的节日之一,很多人对这一“日”提出了不同的命名并阐发了不同的含义,如有美国人将这一天称为“原住民日”;而委内瑞拉则把这一天叫做“原住民抵抗日”。

(1)材料一反映出哥伦布远航的动机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

(2)请给材料二中这一“日”给出你的命名并加以说明。

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材料二中世纪的城市共同体鼓励了人们“一种自从古希腊和古罗马衰落以来已经不复存在的自信心、权威和作为公民的自幸感”,使城市法得以出现。城市法抛弃了不符合城市生活的封建习惯,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程化美《简述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主要内容》(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自治运动兴起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自治运动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46.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据传说,当年图阿雷格人每逢旱季,他们南下来到廷巴克图所在地的一口水井旁,围着水井安营扎寨,雨季时便留下多余物品返回北方。这口水井由一名叫布克图的老妇人看守,他们每次南下都说去“廷—布克图”,意为“布克图之地”,后来建立的城镇也称之为“廷—布克图”,廷巴克图便是从“廷—布克图”演化而来的。

材料二根据传说,阿兹特克人的祖先是从北方一个叫阿兹特兰的地方来的,他们根据太阳神的指示(亦有一说是根据羽蛇神的指示)往南来到阿纳华克谷地水位较浅的特斯科科湖;当他们来到湖中央的岛屿时,他们看到一只叼着蛇的老鹰停歇在仙人掌上,这个意像告诉他们应该在这里建造城市。1325年阿兹特克人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一座巨大的人工岛。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两城分别是古代哪一文明古国的都城?据材料扼要归纳影响两城兴建的主要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并据材料二,说明图二古城设计意图及其风貌。

4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6、7世纪,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6世纪,日本的统治阶缀“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施行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以封食。二、造户籍,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段,10段为可(段、可为日本古代面积单位);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租,即实物地租;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调,征收的地方特产)。

三、改革统治机构。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建立“置八省百官”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成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

(2)阅读材料二,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分别效仿了中国哪些制度。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在秦汉时期,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县的机构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不及秦汉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雅典每个公民都是战士,不同等级的贵族在担任官职的同时,也需要负担骑兵装备,充当战士,同时在行军和打仗时奴隶和主人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责,这些都表明在雅典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是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不是维护奴隶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是体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无法表明贵族对权力的垄断,故C项错误;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是伯利克里的改革,故D项错误。故选A。

2.A

解析:A

【详解】

材料中所提及的密集型方阵强化了士兵对城邦集体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因此强化了城邦意识,故本题选A选项;公元前7世纪希腊还未出现民主政治,因此“推进民主政治发展”表述不当,排除B选项;材料内容与人文主义精神无关,排除C选项;密集型方阵是有利于促进军事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能说在公元前7世纪时促进军事达到顶峰,因此D选项错误。

3.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封赐土地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受赐者必须对赐予者宣誓效忠”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制度被称为封君封臣制度。为缔结这种关系,封臣要对封君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封君有保护封臣生存的义务,故C选项正确;种姓制度是印度的,属于奴隶社会,不符合题意,A错误;元首制是罗马帝国首领,属于奴隶社会,与材料封建主不符,排除B;城市自治制度是市民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反对封建特权而进行的斗争,如与封建主谈判,或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而建立的自治制度,与材料不符合,D错误。

4.B

解析:B

【详解】

13世纪西欧大学的自治地位,使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由“主教”或“大学法庭”独立审理可知,欧洲大学享有司法特权,B项正确;免赋税特权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教育自主权和教会法豁免权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

5.C

解析:C

【详解】

年满“16岁”的印加“王族”男子,经受一个月的严峻考验,合格者被授予称为“武士”标志的活动,最有可能是印加帝国的王族成年仪式,C项正确;为期一个月的瓦拉库,范围仅限于“王族”男子,并非真正地选拔武士,也不是训练勇士的方法,AB两项错误;“女子择偶的标准”与帝国“王族”男子获得“武士”称号的考验活动不符,D项排除。6.B

解析:B

【详解】

巴格达的市场上的商品来自于中国、印度、马来半岛、中亚细亚、俄罗斯和非洲等世界各地,反映了当时巴格达城商品经济繁荣,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阿拉伯人“主导了世界贸易”,也不能说明巴格达城是“世界贸易中心”,AC两项排除;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项排除。

7.C

解析:C

【详解】

据材料“一个民主的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有利于防止权威人物威胁民主社会,故C正确;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常设机关,也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8.D

解析:D

【解析】

材料实际说明了抽签方法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管理国家。因此说苏格拉底看到了民主制度的弊端,故选D。苏格拉底反对原始的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政治,排除AB;苏格拉底是对当时泛滥的直接民主的反思,排除C。

9.D

解析: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市民拥有自由流动的权利、司法自由和私有财产受到保护的权利,说明市民享有一定的自由,D正确;A是对庄园的描述,排除;中世纪的西欧属于封建社会,B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0.C

解析:C

【详解】

材料中买卖契约因使用诡计和阴谋进行欺诈而无效,丈夫挥霍财产妻子有权请求返还嫁资的做法都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契约买卖与家庭生活稳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未体现维护平民利益,故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在维护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俗方面的作用而非保护私有财产,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罗马法律体系比较完整的推论,故D项错误。故选

C。

11.A

解析:A

【详解】

根据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工,基督教会的僧侣是祈祷的人,是脱离劳动的人,说明基督教会具有特殊地位,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12.D

解析:D

【详解】

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故①符合;古巴比伦是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故②不符合;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颠覆了乌尔第王朝,建立了巴比伦王国,之后的几百年间,马里、伊新、拉尔萨等城邦相继建立了起来。1792年汉谟拉比即位,故③不符合;《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历史上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故④符合。故选①④组合,排除ABC,D符合题意。

13.D

解析:D

【解析】

“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体现了轮番而至的民主精神,故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轮番而至不一定能保障公民决策的正确性,排除C。

14.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梭伦颁布“解负令”,解除债务和废除债务奴隶制度,损害了债权人的财产,保护了债务人的财产,B项正确;梭伦按照财产多寡划分公民,财产多寡与权利多少密切相关,但并未损害债权人的财产,排除A项;四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不会损害债权人的财产,排除C项;陶片放逐法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排除D项。故选B。

15.D

解析:D

【详解】

材料表明,原先雅典公民试图自杀必须获得批准,说明雅典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但后来的这条规则就逐渐废止了”,说明雅典公民个人自由不再受到严格的限制,而泛滥的不受约束的民主自由容易引起社会的混乱与内耗,造成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故D符合题意;由材料“后来这条规则就逐渐废止了”,说明对自由的并非一致的认同,故A 不符合题意;公平正义是法律的本质特征,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公民的自由由严格限制到逐渐限制较少,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可知此时这些公共空间的增强,可以促进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增强城邦公民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D项正确;A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A项;这种布局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一定能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排除B;这些公共建筑的出现,并不能反映民主政治成熟.排除C项。

17.D

解析:D

【详解】

根据“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可知,“裸体竞技”的习俗有利于消除差别的目标,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无关,排除C。【点睛】

18.C

解析:C

【详解】

随着罗马帝国扩展,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而且出现了很多商业纠纷,在这种挑战下,万民法应用而生,符汤因比的模式,C正确;古希腊城邦林立和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有关,而非气候环境,因此气候和城邦不能形成挑战应战关系,排除A;郡国并行制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而非皇权的强化,两者不构成挑战应战关系,B 排除;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在鸦片战争之前,两者不构成挑战应战关系,排除D。19.B

解析:B

【详解】

古希腊的竞技传统周期性举办,而且渗透进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与战争胜利、城邦荣誉紧密相连,这充分体现了竞技传统和人的活动日益密切,有利于凸显人的价值,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B正确;竞技传统有助于缓和各城邦之间的关系,不能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排除A;竞技传统主要在公民群体中进行,不是因阶级斗争而产生,排除C;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尚未建立起民主制,排除D。

20.B

解析:B

【详解】

材料的前半部分强调公民关心国家事务,后半部分讲公民勇于为国献身的精神,关心国家事务是由于其能参与国家事务,即由于雅典的民主政治,这种参与使公民将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说,民主政治有利于强化公民的集体意识或爱国意识,B项符合题意;伯利克里的演讲是针对雅典公民而言的,故AC不符合题意;雅典公民并非没有

个人私利,故D不符合题意。

21.A

解析:A

【分析】

【详解】

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基于传统商路的被阻,同时也基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欧社会寻金热的兴起,因此得到了各方面舆论的支持,故选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排除B;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排除C;鸦片战争后中国修建铁路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排除D。故选A。

22.A

解析:A

【详解】

由材料“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可知胡椒在欧洲价格高昂,这是由于传统的欧亚之间的商路受到控制,出现了商业危机,这是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故A项正确;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是导致商业危机出现的原因,A项包含在B项中,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欧洲的胡椒价格高,并没有体现出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故D项错误。23.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中部和东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的信息说明没有涉及美洲大陆,而这一发现开始于新航路开辟,故本题选择B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影响

24.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故D项正确,多元文明的平衡被打破是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A;农耕经济在全球依然存在,排除B;“消失殆尽”不符合史实,排除C。25.D

解析: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在欧洲早期对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说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殖民扩张的内在驱动力,D正确;材料未否定航海家的历史功绩,A排除;B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后,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26.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是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主要受益者,而拉美国家则是其中的受害者,双方的立场不一致,故而出现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出现两个时间点,故无法得出人的认识是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趋于全面,排除A;美洲文明在美洲发现后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无从谈起,排除B;两种观点皆有丰富的史实支撑,看法是出于立场上的差异,无论是否会出现新的史料,这种看法不会发生变化,排除D。

【点睛】

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一般受个人的认识、时代背景、研究者的立场等因素的影响。27.C

解析:C

【详解】

题干所示为新航路开辟后,出现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故C项正确;A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B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28.D

解析:D

【详解】

新航路开辟以后,面对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和价格革命的出现,葡萄牙人选择购置地产和贵族头衔,错过了发展的机遇,法国却采取重商主义,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导致了两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D项正确;价格革命并未促进葡萄牙的社会转型,A项错误;商业贸易中心转移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近代法国并未成为世界霸主,C项错误。

29.B

解析:B

【详解】

原始社会后期,富人、穷人居住的房屋和墓葬中随葬品出现了明显区别,说明已经出现私有产品,出现贫富差别,私有制已经产生,故选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军队、法庭、监狱、政府等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点睛】

30.C

解析:C

【详解】

由材料可知,西班牙国王通过签订具有契约精神的远洋探险协定给予了航海家相当丰厚的利益许诺,这必然会激发航海家外出探险的热情,从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故选C。葡萄牙比西班牙更早地开展航海探险,排除A;材料中西班牙王室是给予航海家未来的利益

许诺,而未提供当下可看得到的实际利益,这不能体现出王室对航海人才的重视,排除B;新航路的开辟得益于王室和航海家受到的经济利益驱动,而不是王室的支持,排除D。【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背景特点来分析。

31.C

解析:C

【解析】

根据“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可知,这种高风险贸易为现代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创造了环境,说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营方式出现,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海上贸易频繁、商品价格上涨,排除AB;材料说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出现的背景,与商路中心转移无关,排除D。32.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可知,地产买卖双方名义上为领主与陪臣的关系,实际上是土地买卖关系,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土地不能直接买卖,说明西欧的封建制度仍然在起作用,而不是西欧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发展方向的信息,B项错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契约制度,D项错误。

33.D

解析:D

【详解】

由材料“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在这场改革中,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故选D;①③指的是明治维新,排除ABC。

【点睛】

本题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学生需依据材料“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确定其描述对象后才可作出准确的推断,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关键信息并调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4.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文物出土地点可以判断这是玛雅人活动区域,其对玉米神的崇拜说明当时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B正确;印加人生活在安第斯山脉地区,排除A;阿兹特克人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墨西哥,排除C;题干强调的是对玉米神的信仰而非生产绿石,排除D。35.D

解析:D

【详解】

宣扬“众生平等”、“因果缘由”、“消灭欲望,刻苦修行”的教派是佛教,它的产生和传播,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D项正确;佛教产生是在公元前6~前4世纪,A项错误;佛教宣传“众生平等”并不宣扬“君权神授”,B项错误;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的是婆罗门教,C项错误。

36.D

解析:D

【详解】

材料中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主照亮我”,可推知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D正确;A与材料无关;B、C说法违背史实。

37.A

解析:A

【详解】

中世纪的西欧政治上盛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封臣制度的基础是封土制,在封君封臣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故A正确;B、C和D顺序错误,排除。故选A。38.D

解析:D

【详解】

由材料“授予其师生以免税权和独立的民事刑事裁判权”可知,腓力二世授予了大学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权力,故选D;材料不涉及行政权力的下放,排除A;腓力二世授予了大学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权力,但并不完全独立,排除B;这事的大学有司法自治权,但没有司法豁免权,C项说法涵盖太广,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

39.A

解析:A

【详解】

阿拉伯帝国的邮政总局编制的旅行指南中记载的驿站许多在今天的叙利亚、伊朗和中亚等地,说明该旅行指南指导人们进行长途贩运活动,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交通工具的革新和亚欧新商路的开辟,排除BC;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无从体现,排除。故选A。40.A

解析:A

【详解】

发现美洲等使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市场扩大、商品增加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等,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A项正确;增强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核心,没有概括出材料中心,B项错误;加强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没有分析材料主题,与“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无关,C项错误;使世界市场得以基本形成的是工业革命,不是新航路的开辟,D项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41.(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税收制度变革。

(3)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4)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

影响: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详解】

(1)背景:根据“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可得出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根据“每诱岛倭入掠”得出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根据“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得出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此时敌对势力消亡;根据“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得出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根据“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得出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根据“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得出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根据所学可从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税收制度变革等角度概括。

(3)根据“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可得出与新航路开辟有关;结合所学从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等方面概括。

(4)角色:根据“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可得出商人;根据“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可得出是奴隶贩子、殖民者。影响:根据所学可从建设性和破坏性两个角度分析。具体可从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新大陆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等方面概括。

42.认识:不同意材料中戴世峰的观点。

原因:新航路开辟是当时欧洲社会多重因素的结果。欧洲传统商路被阻断;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贵金属短缺,出现黄金热;《马可波罗行记》广泛流传,进一步刺激了西方人的黄金梦和寻金热;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是推动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欧洲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进步;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推动冒险精神;西班牙葡萄牙王室支持,传播基督教。

【详解】

根据材料“他认为新航路开辟与资本主义萌芽并无直接关系”可知戴世峰不认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关于这种观点学生可提出不同意的看法,阐释可从新航路开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43.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

【详解】

根据材料“在这幅16世纪的版画上”、“马尼拉大帆船”、“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及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殖民地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进行,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故运载的货物可能是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44.(1)动机: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动因:西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急需金银财富和海外市场。

(2)示例:美洲受难日。哥伦布到达美洲及随之进行的殖民奴役、掠夺,打断了美洲的社会发展进程,造成了美洲原住民的大量死亡,还使许多地区形成了落后的殖民地经济。【详解】

(1)根据协议内容可知,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获取经济利益。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西欧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金银财富和海外市场。

(2)对于“哥伦布日”的不同看法是基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提出的。如命名为“美洲受难日”,主要是因为哥伦布到达美洲后随之进行了殖民奴役、掠夺,打断了美洲的社会发展进程,造成了美洲原住民的大量死亡,还使许多地区形成了落后的殖民地经济。言之有理即可。

45.(1)条件:行业集中,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市民文化影响;封建势力衰落。

(2)影响: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近代民主、法治的基础;促进封建主义瓦解,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详解】

(1)条件:根据“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得出行业集中,商品经济繁荣;根据“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得出市民阶层力量壮大;根据“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得出市民文化影响;根据“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得出封建势力衰落。

(2)影响:根据“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得出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根据“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得出奠定了近代民主、法治的基础;根据“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得出促进封建主义瓦解,推动欧洲社会转型。46.(1)图一是古代西非马里帝国的都城;图二是古代美洲阿兹特克人的都城。

相同:通过美好传说了解兴建起因;建城之地更适宜于人们的生活。

不同点:①选址,图一: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和饮水的需要;图二:主要受所信仰神指示的影响。②定址,图一:水井;图二:浅水湖。

(2)意图和风貌:①特斯科科湖水位较浅、雨季常有洪水威胁,他们便在湖中筑起堤坝,一来抵御洪水,二来调节水域以保证庄稼的正常生长。②河道交会相通,舟载着货物穿行其中。渠上架设有多座桥梁。③城的外围搭建人造湖田,在上面种植玉米等供应城内。④城中所用淡水引自对岸山上的泉水,引水石渠保证了供水不断。⑤整个城市井井有条。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