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0.描述研究又分为:

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

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被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

②詹姆斯和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与

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特点:a.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b.反对把心理视为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里的适应功能;c.反对把心理学只看做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d.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对正常人一般心理规律的探索; e.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

※③华生---行为主义。观点:a.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行为。 b.他坚决反对冯特心理学的意识和内省这两个基本概念。c.刺激—反应(S—R)就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公式。d.主张把人的心理彻底生物学化和动物学化。e.强调刺激、反应、习惯形成、习惯联合等概念。f.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④魏特默&考夫卡&苛勒——格式塔心理学。观点:a.意为“完形”“样式”“结构”“组织”。B.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c.整体不是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存在且制约部分的性质和意义d.心理“场”理论e. 学习和问题解决也是通过整体进行的。

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观点:a.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b.意识与无意识的划分c.性本能是心理前进动力和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志。

⑥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a.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

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b.马斯洛:主张用现象学方法研究个体自我的内心感受c.罗杰斯: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d.个体是自由的行动者,有一种力求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超过自己目前状况的基本需求。人的天性是趋向于实现自己的潜能的。

14.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结合前面的流派)

①生物学取向着重从生物、生理、遗传基因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

②行为取向着重研究个体(人或动物)的行为是怎样受环境和经验影响的

③认知取向主张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结构。

④社会文化取向着重研究社会文化怎样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

⑤心理动力学取向着重研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的动力因素,如本能,内驱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

15.心理学分支学科基础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除了基础领域就是应用领域,人格、发展、比较、社会等)

第五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由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2.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

3.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4.动机的功能(注意例子):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5.驱力或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6.因需要而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大致与需要呈正相关。

7.外部刺激也是引起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凡是能引起集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均称为诱因。

8.需要分类:a.生物(生理)性需要:进食、饮水、睡觉与觉醒,性需要。b.社会性需要(见12):成就、交往和权力需要

9.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与动机强度有密切联系。

10.一般而言,人在中等动机强度下活动效率最高,每个人最佳动机强度不一样。

11.叶克思—多德森定律。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

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2.①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根据阿特金森的研究,成就动机其实包含着两种彼此抵消的心理作用,即希望成功和恐惧失败②交往需要就是个人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③权力需要即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要点a.人的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顺序或力量强弱排列成等级的. b.人类需要似本能c.人类需要可

以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d. 低级需要关系个体生存,是匮乏性需要;而高级需要是成长性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层次最高,但实现者很少。

14.关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①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②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来谈论所谓的自我实现,个人的自我试下应当与理想社会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最有价值的③没有充分意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

控制作用。④研究方法突破了弗洛伊德临床法的局限,是一个进步。但是有较大的局限性。

15.内驱力降低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观点

a.有机体的活动在于降低或消除内驱力;

b.内驱力降低的同时,活动受到强化,因而是促使提高学习概率的基本条件。

16.内驱力分为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17.动机=期望×效价

18.效价是指个人对特定结果的情绪指向,即对特定结果的爱好强度。效价是指个人预测特定行为在达到特定结果的可能性时的主观认知,而不是客观实在。

第六章感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分类: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觉知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接收机体内的刺激,觉知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有肌肉运动感觉(动觉)、平衡感觉(静觉)、内脏感觉等。

3.感觉阈限是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4.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其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5.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物理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

6.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7.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量上呈反比关系。

8.刚刚能够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9.韦伯定律:△R/R=K,R表示原初的刺激强度,△R表示刚刚觉察出有差别感觉的刺激差异量,那么在一定范围内,

△R随原初刺激强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其相对值是一个相对的常数。K称为韦伯常数。

10.各种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在中等强度刺激范围内是有效的,但在极端条件(刺激过强或过硬)下会失效。

11.费金纳定律:S=KlogR+C。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 和C均是常数。该公式说明,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仅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范围。

12.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既包括感受性的上升,也包括感受性的下降。一般来说都是下降,只有视觉的暗适应是感受性的上升。

13.与视觉适应相比,听觉适应就不那么明显。

14.嗅觉的适应速度因刺激的性质而有所不同。

15.触压觉的适应较明显。

16.痛觉的适应是很难发生的。因此,痛觉痛觉才成为伤害性刺激的信号而具有保护作用。

17.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18.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尤为明显,称为后像。

19.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强光刺激一样都是亮的),负后像(负后像和强光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

20.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成为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两种: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2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80~780毫微米的电磁振荡,即可见光谱。

22.可见光谱具有三维特点:波长、强度和纯度。这些特征与我

们视觉经验的色调、明度、饱和度有密切关系。

23.颜色混合规律:互补率,间色率和代替率

24.(不同波长的光在视觉系统中的混合)两种不同波长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时所产生的色觉称为加色混合,(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由于某些波长的光线被吸收而引起的颜色变化称为减色混合

25.色觉理论:①扬—亥姆霍兹三色说②黑林:拮抗过程说

26.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16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27.听觉理论:地点说和频率说。地点说又分为共鸣说和行波说,共鸣说由亥姆霍兹提出,行波说由贝克西提出。频率说由拉瑟福德提出。

28.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前甜后苦两边酸,两侧前,则是咸。

29.一般把肤觉分为触压觉、冷觉、温觉、痛觉和振动觉等。

30.动觉是身体活动时所产生的感觉。

31.平衡觉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

第七章知觉

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

过程。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信息越丰富,知觉越准确。②我们难以觉察感觉到知觉的过程,感觉发生的同时,往往知觉也就产生了。③感觉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整体反映。④知觉受一个人过去知识经验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①自上而下的加工:假说有模板论,原型论和特征论。②自下而上的加工。

4.知觉具有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

5.知觉的对象性是要把知觉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双关图)

6.知觉的整体性:当某些部分被遮盖或抹去时,我们也能够将零散的部分组织成完整的对象。

7.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知觉组织的主要原则:①邻近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连续性原则④闭合原则⑤好图形原则⑥同域

原则。

8.知觉的理解性:知觉过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对于知觉的对象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命名或归类,即赋予对象一定的意义。

9.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

分为

a、大小恒常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管观看距离如何,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

b、形状恒常性: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我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

c、明度恒常性:尽管照明的亮度改变,但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

d、颜色恒常性: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我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

10.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11.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12.单眼线索有:对象的相对大小,遮挡,质地梯度,明亮和阴影,线条透视,空气透视,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

13.双眼线索:视轴辐射和双眼会聚,双眼视差

14.时间知觉实际上是对事件和运动的知觉。

15.时距知觉的加工机制:①刺激的物理性质②内部变量③认知因素

16.时间对空间产生影响的经典例子是tau效应,时间知觉受空间事件的影响称为kappa效应。

17.运动知觉也就是对客体或客体的部分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变化速度的知觉。

18.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

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

19.似动知觉主要有①φ现象:物体本身并未移动而只是刺激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距条件下连续交替呈现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②自主运动③诱导运动④运动后效

20.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21.错觉产生的原因:①知觉的情景已经发生了变化,人却以原先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②情绪态度也会使人产生错觉③错觉也可能是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2.意识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主观性,统一性、流动性和能动性。

3.意识水平:焦点意识,下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弗洛伊德创造的概念)。

4.注意是一种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5.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

6.根据注意的功能,可以把注意分为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7.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是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8.不随意注意也称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新异性;人的状态:需要与兴趣、情绪和过去经验

10.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11.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加深对活动的理解;②清楚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③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④智力活动与外部实际动作相结合;⑤排除外界的干扰,创造习惯的工作条件。

12.根据注意指向和集中的加工方向,可以把注意分为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

13.注意的生理指标:①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②瞳孔直径的变化③脑的电活动和血流量变化

14.注意的认知机制可以分为:①听觉的集中性注意②视觉的集中性注意(埃里克森)③资源有限模型(卡尼曼提出)④双加工调节模型(奈塞尔)

15.听觉的集中性注意模型:①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②衰

减模型(特雷斯曼)③晚期选择模型(多伊奇&诺曼)

第十章记忆

1.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进行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2.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中信息储存时间的不同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可以分为程序记忆和陈述记忆。

4.程序记忆是对习得行为和技能的记忆。陈述记忆是是对实施信息的记忆。

5.陈述记忆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6.根据记忆能否被意识到,可以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7.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图像记忆。是由斯珀林的首创性实验而被确定的。

8.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

9.詹姆斯最早提出把记忆区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双重记忆理论)

10.对双重记忆理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之一是系列位置效应

11.短时记忆的特征:①时间很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②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以语音为主,随材料变化有所不同③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④信息在短时记忆的加工方式主要是组块化和复述。⑤短时记忆的提取有三种:平行扫描、系列自中断扫描、系列全扫描,以系列全扫描为主。⑥短时记忆是唯一一个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阶段。

12.记忆构建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我们在形成新的长时记忆时,原有的记忆常常发生变化,有些信息丢失了,有些则通过逻辑推理、猜想或新的信息加以弥补。

13.影响记忆保持量的因素:①材料的性质②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③识记材料的数量④学习程度⑤系列位置

14.艾宾浩斯最早对记忆保持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15.50%的过度学习效率最佳,说明过度学习对记忆是很有好处的。

16.记忆的策略:记忆教材的策略:预习—提问—阅读—思考—

复述—复习

17.记忆术: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和视觉心象法

18.遗忘的原因:①编码缺失②记忆痕迹衰退③干扰④提取失败

19.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再现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0.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再现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第十一章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应。(概括性和间接性)。

2.思维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

3.思维可以分为命题思维、心想思维和动作思维。

4.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可以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以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6.概念是指某类事物的概括。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最基本的单位。

7.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的。

8.概念的定义特征和特意特征共同构成概念的语义特征,但只有定义特征才代表一个概念必须具有的那些本质特征。

9.原型说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范畴成员的代表性程度构成的。

10.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①过去经验的影响②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③下定义④在实践中运用概念⑤概念系统

11.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前提要真实,二是推理形式要符合逻辑规则。

12.推理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

13.演绎推理有三种形式,三段论,线性系列和条件推理。

14.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

15.影响推理的因素:①推理材料的性质。②前提气氛效应③赌徒谬误④题外知识的介入

16.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历程。

17.问题解决策略:①算法式(按逻辑来解决问题的策略)②启发式(由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的)

18.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顺向工作、逆向工作和假设

检验。

1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表征: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②思维定势: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③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④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⑤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⑥动机和人格。

20.创造性思维的过程:①准备期②酝酿期③豁朗期④验证期

21.创造者的思维特点:①思维的流畅性②思维的变通性③思维的独特性④思维的敏感性

第十三章情绪

1.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

2.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唤醒、情绪行为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3.情绪的功能:①适应功能: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通过情绪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②动机功能:情绪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③组织功能: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并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这种作用集中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④信号功能: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4.情绪体验是指情绪发生时的主观感受。

5.情绪体验的维度: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复杂度

6.基本情绪或初级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并且具有特定的生理模式和相应的表情。

7.克雷奇把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看做四种基本情绪。

8.情绪状态是个体在情绪过程中显现出的身体变化及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状态。具有持续性,外显性情境性和个体性等特点。

9.情调是一种伴随着感觉而产生的情绪状态。

10.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人的

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研究需要批判精神。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 (1)达尔文的演化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 (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 “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 ?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 第五章感觉 一、感觉 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二、感觉测量: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 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 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小差别小可觉差JND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 三、三种定律: (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 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 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 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关于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一直觉得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现在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本文是《心理学》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1 以前我对心理学一直抱着厌恶的态度,觉得心理学很枯燥无趣。但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戴维·迈尔斯的《心理学》。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慢慢地喜欢上了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心理学与生活》作者菲利普。津巴多说过:戴维。迈尔斯清晰、严谨的写作风格,优雅雄辩的文辞在整个心理学界无人可比。他撰写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和社会心理学教材都无一例外极为畅销。 从内容上看,该书既包含传统的主题同时又与时俱进。这本教科书包括序幕,共有19章,其内容依次为心理学的故事、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神经科学与行为、行为的天性与教养、人的发展、感觉、短觉、意识状态、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智力、动机与工作、情绪、压力与健康、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心理学。它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而且还阐述了大量的心理学应用的内容;不仅阐述了普通心理学的传统主题,而且还反映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这些传统主

题的新的发展趋势。与第6版相比较,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有新的变化,特别是新增了进化论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这本书不仅对于大家了解人“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书中的内容非常的丰富饱满。在此,只截取片段分享: 1、“你永远无法预言某一个人会如何行事,但却可以对人的一般行为做出精确的判断。个体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 2、解释分为不同层面,“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为不同的学科只是屈服了人类的软弱”: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神学 3、价值观—需求利益—态度—认知—行动,是相互影响的,这对影响力研究有重大的启发。 4、社会心理学研究要区分好“相关”与“因果”的关系。推理要有确凿的逻辑性。 5、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并非天生理性。人具有很多弱点。 6、社会冲突性的根源与和解的方式。社会心理学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必然有深刻的影响。 7、物质主义的富裕并无代表着幸福。人的幸福感是与人们的适应能力以及社会比较倾向紧密联系的。金钱既能增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1章绪论[视频讲解] 1.1本章要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根据心理现象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它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根据心理现象是否可以被意识到,可以把它们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列三个基本特征上,即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派,如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等。 1.2重难点导学 一、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a.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往往交替使用。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感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b.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 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可能出现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例如,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灵感状态、迟疑状态或刻板状态。此外,认知过程中的聚精会神状态和注意涣散状态、情绪过程中的心境状态和激情状态、意志过程中的信心状态和犹豫不决状态等,都属于心理状态。通常,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例如,俗话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这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感知敏锐、记忆清晰、思维活跃、情绪开朗、做事果断……表现为心理上的振奋状态。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 第七章记忆 一、记忆概述 健忘20秒: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H.M)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是人类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相当于记忆中记的阶段。在记忆的过程,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主要有视觉的、听觉的和语义的编码,不同的编码方式对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头脑中。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它可以是实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后一个阶段,相当于记忆中忆的阶段。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二)记忆的过程 从传统心理学来讲,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记忆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环节-对应心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表现为回忆,也可以表现为再认。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记忆过程的这三个环节,也可以说编

码、储存和提取这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记忆的种类 1. 记忆按信息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受到干扰,记忆不够稳定。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2)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不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比较容易。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 3. 按是否受意识控制分为: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1)内隐记忆是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例如,很久以前你学习过俄语,现在要你写出俄语单词,你却一个也写不出来了,换句话说,你不能有意识地回忆它们。但是用别的方法却可以证明,你现在对那些单词仍然是有记忆的(朱滢,1993)。 (2)外显记忆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表现有以下差别: ①加工深度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内隐记忆,却对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影响;②二者的保持时间不同:学习和测验之间间隔的时间越长对外显记忆的影响越大,而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显著;③记忆负荷量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对外显记忆而言,记忆的项目越多记忆的效果越不好,但对内隐记忆而言,记忆的效果并不受记忆项目数量的影响; ④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二者的影响不同:感觉通道的改变,如以听觉形式呈现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对内隐记忆影响显著而对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大;⑤干扰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外界无关信息的干扰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大,但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大。

人格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人格心理学导论》读后感带着对现实的更多个人的迷惑以及本着工作上的需要,我参加了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活动。通过《人格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的学习,自觉心灵有所成长,而对于人格心理学理论常识也有所增加和深化。下面本人将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收获及感想。 在学习之初,课本中“人格心理学的应用就是将人格心理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帮助人们,使人们的生活更快乐、健康,并更具创造性。”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得多好啊,而我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之一。 通过教授的讲解,结合系统的读书学习,我对人格心理学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一些思考。通过学习我知道:人格特质理论重点关注人格的较为表层的描述和比较问题;人格生物学理论则从身体上寻求对人格的解释;人格精神分析理论则是对人内心的人性进行最深层挖掘,关注内在的潜意识;而人格行为主义理论则摒弃心灵主义的东西,强调外显的行为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决定影响,看重外在强化的作用;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注重人的主观自由意志的力量不同,研究人的本性、价值、潜能与创造力,在人的层面上来研究人格;人格认知理论则主要关注内在的认知能力及其与动机和情绪的关系,重视个体的

社会情境以及自身的生理特征,从认知---情感过程与外在情境互相作用结果的角度来分析人格。每种理论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意义,都有给后人启示的地方,而我个人更看重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人性的方法,虽然它和其他人格理论一样,都是既有贡献也有会受到批评的地方。 一、人本主义理论基本含义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势力。 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十四章 意志

第十四章意志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人为了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活动是有目标的行动。 并不是所有自觉的有目标的行动都有内心意志努力的性质。 二、意志与自由 自由意志:指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又是不自由的。说它是自由的,因为在一定的条件 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目的,发动或制止某种行动,按某种方式、方法行事;说 它是不自由的,因为人的一切愿望、一切行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将一无所成。 三、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指意志行动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 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前者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 后者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内心追求的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以达成该目标。 (一)采取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一般包含选择目标、设定标准、制订计划、心理冲 突和矛盾、作出决策等许多环节。目标是人的行动所期望的结果。 (二)执行决定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因为即使在作出决定时有决 心,有信心,如果不付诸行动,这种决心和信心依然是空的,意志行动也就不 能完成。 决心和信心发生动摇 1、执行决定时遇到的困难,要付出大的努力,但与个体已形成的消极的人格 特征(如懒惰、骄傲、保守、坏习惯等)或兴趣爱好发生矛盾,从而使决 心和信心发生动摇。 2、在作出决定时虽然选择了一种目标,其他目标仅受到暂时的压抑,但仍然 很有吸引力。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暂时受到压抑的期望又可能重新抬头, 产生了新的心理冲突。 3、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期望、新意图和方法,它们也会同预 定的目标发生矛盾,令人踌躇,干扰行动的进程。 4、有时在作出决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主客观条件,没有预见到事物的发 展变化,在执行决定时遇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而人又缺乏应付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也可能使人犹豫不决。 四、意志的生理机制 意志行动是通过一系列随意运动来实现的。控制机体运动的皮质主要在中央前回。 大脑额叶在意志行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脑额叶是形成意志行动的目的的器官,它随时将 活动的结果与预先拟订的目的进行比较。 网状结构在行为的意志调节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五、知、情、意的关系 1、意志和认知过程有密切的联系。意志的产生是以认知为前提的。 2、意志和情绪也有密切的联系。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 动的阻力。 3、意志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意志的心理结构 意志的心理结构是很复杂的,由于研究工作的薄弱,在心理学上至今尚无统一的看法。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 ?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 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 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 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 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4、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5、非条件抑制:是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最近,我读完了《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导师级别的大师作品,我也是后来听了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公开课之后,才逐渐发现大师在心理学领域所受的争议,正如这本书一样。该书大部分的文字在中国现在的社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是绝对非常难以拿出手的。 佛洛依德将人类所有的行为以及心理行为都建立在性之上。这样的理论未免太过极端,又太过邪恶,这也是引起世人争议的源头。虽然我也很不想承认我们人类依然只是如动物那么低级,一切以性为始。当然更不愿意相信本书中讲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即所有人类的性起源都来自父母。那种所谓所有小男孩都想弑父娶母的梦想,谁又能轻易接受呢。但随着研究心理学的程度逐渐深入,就会越来越赞成这本书的所站的立场。人类所有邪恶的本源,所有的杀缪,所有的欲望,所有太过变态的行为,皆为性为起点,或者说隐藏在性之后。 我们的潜意识,太过强大,不要试图去看穿它,其实我们全都是有缺憾的动物。这才是上帝制造我们的乐趣。食色性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所以在了解自己喜欢吃什么的基础上也要了解一下身体。通过精神分析表明,这些症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只是来自或者完全地来自那些所谓的正常的性行为。它代表的是那些更广泛意识上的性变态行动——能够直接表现在意识的幻想里或表现在行动中。 所以,这些症状可以说某些是变态性欲的代价,换种说法即所谓神经症是性变态的负面或被动性表现(性变态者意识当中的清晰幻想“在优势条件下可能会直接变成行动”、妄想症患者由于妄想而产生的恐惧“来源于本身而投射到别人身上的敌对感”、歇斯底里症患者潜意识幻想“这是精神分析法通过其

症状发现的”,三者在细节上如出一辙)。所以,在神经症患者的性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研究过的所有性变异现象包括正常范围内的变异和病态性生活的表现。 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完全清楚,爱是与生俱来的基因,还是后天培育发展的产物。尽管孔子曾说“人之初,性本善”,善是爱的基础,有爱的成分,但它毕竟不是爱。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人与生俱来带着古朴的爱的因子,但若没有后天对爱的开启、激活、培植、引导、教育、升华,一个人的爱不会变得完善。爱是一门艺术,不学习达不到境界。爱更像是一门实践,只有在爱中才能学会爱。爱是与生俱来的,爱的能力却不是。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经营爱情都需要修行, 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明白了,不幻想刚开始恋爱就能遇到与我白头到老的人,世界上没有绝对合适的人,两个人花在对方身上的时间与心意才会使之成为最合适最正确的人;也不要因为害怕伤害而不敢付出,只要双方都认真的爱了,都在这段恋爱中成为了更好的人,这段爱情就是成功的。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 讲 第一部分本章内容讲解 本章内容为信息加工部分的第二个章节感觉。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考点为:2007-5,2007-6,2008-4,2008-5,2008-6,2009-5,2009-6,2009-66,2010-77,2011-3,2011-4,2012-4,2012-5,2012-66,2013-7,2013-67,2014-8,2014-9,2015-5,2015-6,其中考核过一次简答即解释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本部分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本章框架如下: 第二部分本章重要考点 一、感觉概述 (★考点:2007-6、2010-77、2011-4 ) 1. 感觉的测量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感官引起的,但人的感官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映,这个刺激范围便是感觉阈限,相应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测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心理学家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可表示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即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感觉通道不同,韦伯分数就不一样,韦伯分数越小,该感觉道的感觉就越敏锐,韦伯定律指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3)费希纳对数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了对数定律,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他推导出下式:P=KlogI,其中I是刺激量,P是感觉量。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都有重要意义,但他所假定的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为事实所否定,且他以韦伯定律为基础,所以对数定

心理学导论笔记2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 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 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Plato(柏拉图) 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 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 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考点总结 第1篇第1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 一、名词: 1.群体效应:鱼体群居有利于群体中每一尾鱼的生长,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它的浮力通过各种方式产生,许多鱼类的卵含有使比重降低的油球,如鲻、鲮;有的鱼卵卵径很大,卵粒小,但卵黄周隙很大。主要是海水鱼类。 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黄周隙较小,产出后沉于水底,一些产于石砾砂底的鱼卵即如此,如海鲇的卵为沉性,卵径11.7mm,重0.98g,油球很小。 漂流性卵:介于浮性卵与沉性卵之间,卵的比重稍大于水,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有较大的卵间隙。这种卵在静水中下沉,稍有流水即能浮于水面,青鱼、草鱼、鲢、鳙、鲮、鳜鱼和短盖巨脂鲤等的卵属于这种类型。 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有粘性,粘附在水生植物或其它附着物上。鲤、鲫、鳊、鲂、鲴、泥鳅、胡子鲶、鲟、六线鱼、太平洋鲱、松江鲈、鰕鯱鱼等均产粘性卵。 4.滤食性:它们的口一般较大,鳃耙细长密集,其作用好比一个浮游生物筛网,用来滤取水中的浮游生物。 草食性:代表种类草鱼、团头鲂、长春鳊等,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食物类型水草和嫩陆草 杂食性:代表种类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等,食物类型食谱范围广而杂,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 5、性逆转:鱼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由雌到雄(或由雄到雌)发生性别转变的现象。 6、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刺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7、索饵洄游:即鱼从产卵区或越冬区游向摄食区的活动。 8、越冬洄游::由摄食区到越冬区的行为。 二、知识点 1.鲢、鳙鱼的摄食器官结构与食性的适应性变化特点? 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摄食方式滤食,食物类型浮游动物。 2.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与摄食器官。 鲢鳙:滤食型,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 草鱼、团头鲂、长春鳊:草食性,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 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杂食性。 牙鲆、大菱鲆:营底栖生活,主要以伏击方式摄食虾和小鱼,随着生长,逐渐以摄食鱼类、头足类和甲壳动物为主,常栖息于银鱼、沙丁鱼较集中的海域;肉食性。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占总分300分的100分), 参考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11年之前的考纲上这一部分就叫做“普通心理学”,从11年的考纲开始,在之前普通心理学的后面加入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由此统称为“心理学导论”。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90分) 我将心理学导论中除社会心理学之外的内容还是称作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其实《普通心理学》与《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是重叠的,可是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细节。我曾经分析历年的心理学统考真题,我把真题上的每一道选择题都找到它们在教材上的出处,我发现11年之前的真题中,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的选择题几乎全部能从《普通心理学》这本教材上找到出处,而11年和12年大变卦,几乎有一半的内容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而是来源于《心理学导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实在11年之前个别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的题目,也都来源于《心理学导论》。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命题的趋势是将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普通心理学》转移到《心理学导论》,我知道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是被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平心而论这本书也的确编得比《心理学导论》要好,可是按现在的趋势看,仅仅复习《普通心理学》这一本书真的不够。据传梁宁建是心理学统考命题组组长。《心理学导论》这本书的重要性更不可小视。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17道单选,3道左右的多选,2 道简答,1道综合,分值在90分以上。可谓是统考中的绝对大头。真题对这一部分的考察很全面,所以上面提到的两本书, 只要是考纲涉及的内容,一定要扎扎实实的看,反复看。看知识点的时候一定注意细节,看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不然记忆会很困难。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定要熟悉到不用刻意去背,就凭看的变数都能将要点记下来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0分) 这一部分是从11年开始新增的,它在考纲上仅占心理学导论的一章的内容,可是却涵盖了几乎整个社会心理学教材整本书。我比较了几本社会心理学教材,发现只有金盛华编的那一本与考纲的内容交叉得最多,由于这一部分分值不大,而且内容太多,建议大家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去看更多的书了,就只看这一本吧! 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2道单选,1道左右的多选,目前两年没有出现简答和综合题,不过12年真题比11年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上的考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不排除以后也有会出大题的可能。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多,分值小,所以建议大家以浏览的形式来复习,每一个考点只需要翻一翻,有时间的话就多翻翻,而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很有趣的一个分支,相信大家也会很有兴趣看的。 实验心理学(占60分) 这是心理学统考中权重第二的一科,而事实上60分的分值只是一个底线,真题中这一部分考察的具体分值经常会远远超过60分。而这一科却又是最难复习的一科,因为没有 一本教材能涵盖这一科40%的考点,如果想全面的复习考纲上的考点,至少要用到以下四本教材,按照这四本教材在真题中的重要程度排列: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大新生必看!通选课攻略!北大十年师兄师姐的吐血总结!求扩散,让师弟师妹们受益

北大新生必看!通选课攻略!北大十年师兄师姐的吐血总结!求扩散,让师弟师妹们受益 北大新生必看!通选课攻略!北大十年师兄师姐的吐血总结!求扩散,让师弟师妹们受益!中国政治与政府过程:徐湘林 老师上课还不错,一个学期的课上完,把中国的政治结构问题都梳理清楚了。 考试复习不是很吃力,很容易拿到分 中国古代文化:陈剑课程内容的线索不是历史朝代,而是几个部份中国古文文化中重要的小东西:比如姓名氏字,祭祀,官职,器皿等,这些知识对阅读中国古代文献很有益处,对实际生活也有一定的帮助。最后需要写一篇论文,只要多翻阅资料,用心写肯定可以获得90+。 印度社会与文化:陈峰君可能要点名,课上很无聊,几乎学不到什么知识。考试开卷,题目简单的出奇;写一篇小论文,如果你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到台上去发发言加分,会有有专门两节课同学发言。给分还可以。 中国美术史及名作赏析:白巍讲的很好的一门课,容易明白,很文艺青年的一门课。最后考核,50%一篇展览观后感,不一定写的很学术,只是督促大家去看展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审美能力。50%闭卷考试,三道问答题。只要好好听课,就没有什么问题,给分很好的 中国历史地理:韩茂莉很好的一门课程,A类偏文科的课程,能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历史纵深的了解,学到很多东西,考核是写一篇小文章,不要超过一页,有关中国历史地理方面,什么题目都行。考试很简单,按老师讲的记一下就可以轻松得到90+了。 基本乐理和管弦乐基础:马清乐理讲的特别清楚,老师为人耐心,可以随时打电话请教问题。只有期末考试,分为三部分:一、乐理(之前会做一张难一点的复习卷,都搞懂了就行)二、识谱辨乐曲(最后一节课大家会一起唱一唱的)三、作曲(1四音对一音,2以高山流水为主题创作32小节的乐曲。)、给分还不错,对于一个音乐菜鸟来说这个分很值得医学发展概论:这堂课还很好地普及医学知识,不管有没有选课的同学都可以当医学讲座去听听。最后只要写一篇文章,可以写听课感想,也可以写某一领域的小论文,3 000字左右。没有考勤。给分很适中 社会学导论:刘爱玉老师人很好,一学期下来就算什么都听不懂,也能知道几个社会学专业名词考核:论文和闭卷考试,得分很容易,轻松90分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例如:我们可以觉知到自身的感受也可以觉知到外界的声音、光、气 味等。 (一)主观性 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直接觉知到自己 的思想、情感和心境。 (二)统一性 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为一个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例如:当我们出去春游时,看到郊外美好的景色心情十分愉快。在一个星期后,我们再次回忆时那种经验仍然是一个整体。 (三)流动性 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美 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詹姆斯制造出意识流,主张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连续不断的整体。(四)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2)意识把我们的过去与我们的现在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觉知到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系我,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未来的预期目标。二、意识水平 (一)焦点意识 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 的意识为焦点意识。 (二)下意识 未被注意的信息也是被登记和评估。未被意识的信息是在觉知的下意识水平上起作用的。 边缘意识也属于下意识。当你集中注意看书中的一段话时,它周围的词语或图表是不清楚的,处于你的边缘意识水平上。例如: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你专注于同你的同伴讲话,忽略了其他的声音,当有人叫你的名字时就会马上引起你的注意力。 (三)前意识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