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5-二三氟甲基苄胺合成的工艺研究

3,5-二三氟甲基苄胺合成的工艺研究

3,5-二三氟甲基苄胺合成的工艺研究
3,5-二三氟甲基苄胺合成的工艺研究

目录

中文题目中文摘要关键词 (1)

序言 (1)

1.实验部分 (6)

1.1实验试剂 (6)

1.2实验仪器 (7)

1.3合成方法 (7)

3,5-二三氟甲基溴苯的合成 (7)

1.4.1反应原理 (7)

1.4.2实验步骤 (7)

1.43,5-二三氟甲基苯甲腈的合成 (7)

1.5.1反应原理 (7)

1.5.2实验步骤 (7)

3,5-二三氟甲基苄胺的合成 (8)

1.6.1反应原理 (8)

1.6.2催化剂再生 (8)

1.6.3催化剂的评价方法 (8)

1.6.4实验步骤 (8)

1.6.5原料与产品的分析方法 (8)

2结果与讨论 (8)

2.1 3,5-二三氟甲基溴苯的合成 (8)

2.1.1反应温度的影响 (8)

2.1.2反应溶剂的影响 (9)

2.1.3结论 (9)

2.2 3,5-二三氟甲基苯甲腈的合成 (9)

2.2.1反应温度的影响 (9)

2.2.2反应溶剂的影响 (9)

2.3 3,5-二三氟甲基苄胺的合成 (9)

2.3.1反应温度的影响 (10)

2.3.2反应压力的影响 (10)

2.3.3溶剂的影响 (10)

2.3.4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11)

2.3.5催化剂再生实验 (11)

2.3.6搅拌速度的影响 (12)

2.3.7催化剂制备重现性实验 (12)

2.3.8催化剂稳定性实验 (12)

2.3.9结论 (13)

参考文献 (13)

英文题目英文摘要关键词 (14)

附录(英文文献翻译) (15)

3,5-二三氟甲基苄胺合成的工艺研究

导师:孙晶作者:高琼*

(扬州大学,扬州,225002)

摘要采用改性骨架镍催化剂进行苯甲腈液相催化加氢制苄胺工艺研究,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溶剂类型和组成、催化剂用量对苄胺收率的影响。在反应温度70℃,反应压力6.0MPa,乙醇为溶剂,溶剂与苯甲腈体积比4:1,催化剂与苯甲腈质量比1:7,搅拌速度300r/min,反应时间60~120min条件下,苯甲腈转化率大于99%,苄胺收率达98.74%,苄胺产品纯度高,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优良。

关键词苄胺,苯甲腈,液相催化加氢,改性骨架镍催化剂

序言

苄胺作为有机中间体广泛用于染料、农药、医药、人造树脂等化学品的制备,在杀虫剂的组分中,它用作细胞活性破坏剂,还可用作侵蚀抑制剂、二氧化碳的吸收剂。苄胺是一种性质活泼的芳香胺化合物,可以与卤代烃、醛、羧酸等化合物反应,可以发生取代、氧化、酰化、重氮化、曼尼希等多类反应,因而用途非常广泛,比如,合成农药吡虫琳、合成农药中间体N,N一二乙基苄胺,合成医药中间体N,N一二(2-氯乙基)苄胺盐酸盐等。随着我国医药、农药等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苄胺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工业生产苄胺的方法,主要是苄氯氨解法和苄氯与乌洛托品加成法。采用这两种方法制备苄胺,收率分别为60%左右和43%左右,收率不高,实验步骤多,尚需改进。苄胺作为有机中间体广泛用于染料、农药、人造树脂等化学品的制备,在杀虫剂的组分中,它用作细胞活性破坏剂,还可用作侵蚀抑制剂、二氧化碳的吸收剂。

苄胺具有较强的碱性,可与苯酚,对甲基苯酚,甲酸等生成加成产物。同时苄胺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中间体,在医药,农药,表面活性剂,缓蚀剂,染料,炸药,化学试剂,二氧化碳吸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均致力于骨架镍化剂用于苯甲腈加氢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国内外合成苄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以苄氯为原料加成或氨解合成苄胺。

加成法:由苄氯与乌洛托品作用,再经水解而得,其反应式如下:

此方法早已成熟,实现了工业化[1]。制备方法为[2]:将138.6克乌洛托品加入到720毫升三氯甲烷中,加热到50℃,然后加入126克苄氯,反应混合物在50℃加热2小时,回流5小时,然后在室温下保持12小时,再在50℃下加入900毫升乙醇,5分钟后加入36%的盐酸,反应混合物加热回流3个小时,在搅拌下冷却到50℃,再加入200毫升乙醇和80毫升盐酸,强烈搅拌下回流3小时,室温静止12小时,析出氯化铵晶体。用500毫升乙醇洗涤两次。剩余液在5-10℃冷却2小时,母液中有胺的盐酸盐析出,将胺的盐酸盐加入到三氯甲烷中,在强力搅拌下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中和、分液,上层的三氯甲烷溶液干燥、蒸馏可得到63-65克苄胺,收率约为60%.

氨解法:

由苄氯与氨水作用,再经中和而得,其反应式如下:

此方法现在己经实现了工业化。制备方法[3]: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滴液漏斗和搅拌器的三口烧瓶中,加入氨水,滴加苄氯,控温30-34℃,分液,水层先减压蒸馏,再加入碱液,分液,减压蒸馏,产率为43.3%,为提高苄胺的产率,可添加一些相转移催化剂,如季胺盐、冠醚等。氨解法和加成法两种方法基本相似,而后者在原料来源、经济效果等方面均优于前者。此方法对温度和压力要求不高,设备投资少,目前虽已工业化,但苄胺的收率不高,尚需进一步改进。

以苯甲醛为原料氨化加氢法:

羰基化合物与氨的还原氨化反应是合成伯胺的一个有效的常用的方法。通常在活性镍存在下,羰基化合物与大量氨在乙醇中加氢。采用芳醛,往往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其反应方程式为:

制备方法为[4]:在1200L的加氢高压釜中,将8kg兰尼镍催化剂、10g冰醋酸、110kg氨加入到250kg 甲醇和50Okg苯甲醛的混合物中,在100℃, 15MPa下反应大约3-5小时,每隔十分钟补充一下消耗的氢,加氢结束后维持压力和温度30分钟,过滤反应物,回收催化剂。蒸馏产物得到470g苄胺,大约lkg 苄醇,不到lkg的二苄胺以及大约2kg的希夫碱,还有甲醇、反应水和氨。产率为89%。真空蒸馏可得到高纯度的苄胺。也有使用BER-Pd(OAc)2催化剂[5]氨化加氢还原,苄胺的收率为84%. 此方法工艺清洁、简单,原料较便宜、收率高,是比较理想的合成方法。

苯甲醛肟合成苄胺:

肟的还原是制备胺的方法之一,其反应式是:

肟的还原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氢化锂铝作还原剂[6]2钠一液胺或钠一乙醇还原[7]3钠汞齐还原[8]这三种方法均需要在无水条件下进行,限制了工业化的发展。4乙硼烷在105一110℃下于diglyme-THF 中进行反应,可得到苄胺[9]。5催化加氢法[10],催化剂一般采用Raney-Ni或Raney-Co,加氢的压力较高,需在200-220℃下进行。6催化氢转移还原肟成胺[11]。即在催化剂的存在下,用供氢体作为氢源对受氢体进行加氢的反应。甲酸按是非常好的氢供体,具有价廉、易得、还原性能好、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尤启冬等采用此方法,使用Pd-C作为催化剂,甲酸氨为氢供体,对苯甲醛肟加氢还原,苄胺的收率达到了84%,此方法虽然可以在常温下反应,但需要使用大量的催化剂,Pd-C催化剂与肪的重量比要达到1:1才可以得到较好的收率,这就限制了此方法进行工业化。肟一般由醛或酮与经氨盐酸盐反应制得。

盖布瑞而(Gabriel S)合成法:[12]

这是制备纯净的一级胺的一种方法,用邻苯二甲酰亚胺形成亚胺盐,再进行烷基化。

首先将无水碳酸钾和邻苯二甲酰亚胺粉末研细混匀,加入苄氯回流,水蒸汽蒸馏除去苄氯,结晶,冷却,吸滤,得到粗品,收率76%。重结晶后得到N-苄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回收率80%。再将粉状N-苄基邻苯二甲酰亚胺悬浮于乙醇中,加入水合肼,得到白色沉淀,接着用盐酸使它分解。吸滤除去邻苯二甲酰

肼,滤液用氢氧化钠溶液碱化,并用乙醚提取苄胺,蒸去乙醚,收集185-187℃馏份。其反应方程式为:

此方法步骤多,操作麻烦,最终收率不高,不适合工业化发展。

苯甲睛加氢还原制苄胺:

根据加氢方式不同,可分为电化学还原和催化加氢还原两种方法。

电化学还原法:Krishnan[13]将Ni黑涂在石墨上制成电极,用EtOH-H2S04溶液作介质,通入电流,苯甲睛被还原成苄胺和二苄胺,收率可达到62一66%。采用Pd-C作电极,也可能得到好的效果[14]

电化学还原法耗能大,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催化加氢还原法:催化加氢法由苯甲睛催化加氢合成苄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应。其反应方程为

[15]:

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的副产物很多,可以生成二苄胺、希夫碱等化合物,导致苄胺的产率很低。要想得到苄胺,需加入大量的氨或者使用醋酸等溶剂,这样又增加了后处理的步骤,提高了成本。常用的催化剂是Raney-Ni或Raney-Co [161,使用这两种催化剂,都要采用很高压力。

Bhabanik. Sarmah和Nabin C.Ban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温和、中性体系:Al-NiC12- 6H20-THF[17],可以选择性还原有机官能团,使用此催化剂还原苯甲睛,苄胺的收率为90%.

硼氢化钠是一种温和选择性还原剂,在一般条件下只能还原醛、酮和酰卤,对其它化合物,如亚砜、

睛等则不起作用,加入某些金属盐能有效地提高硼氢化钠的还原能力。GanemB[18]研究了使用COC12-NaBH4体系,还原苯甲睛,得到收率为72%的苄胺。林荣辉等[19-20]研究了复合还原剂硼氢化钠/铁盐对睛类的还原情况,苄胺的收率为65%。 A.S.Bhanu等[21]研究了NaBH4-12体系还原睛为胺的情况,以苯甲睛为起始物,四氢呋喃为溶剂,NaBH4-12为催化剂,70℃反应3小时,得到苄胺的收率70%.

有文献报道[22],使用R2SeBr2 (R=CH2CH2Br或C2H5)和NaBH4的混合体系可以还原睛生成相应的胺。还有文献报道[23]使用硼氢阴离子交换树脂体系((BER-CuC12/EtOH)做还原剂,还原睛类生成相应的胺,苄胺的收率为91%。还有使用加氢铝锂还原加氢,采用相转移催化剂如15-crown-5在非极性溶剂如苯中制得苄胺,收率为95%[24]此反应催化剂价格较昂贵,不适合工业化。

使用叠氮化合物还原制备苄胺:

在合成有机化学中,还原叠氮化合物制备胺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引入胺基官能团的转化反应,一般先由含溴化合物与叠氮离子反应生成叠氮化合物,再还原叠氮化合物得到相应的胺化合物[25]。反应式如下:

有许多还原剂用来还原叠氮化合物,人们已经研究使用了不同的硼氢化物[26-31]、六甲基二硅硫烷[32一33]、Pd/C[34] .H

S[35-36]. Ph3P/H20[37一38],苄基三乙基胺基四钼硫酸盐[39]钐的化合物[40-42] `

2

LiAlH4[43-44] ` Lindlar催化剂[45]. Cr II/H+[46],Zn/HC1[47], Bu3SnH/AIBN[48],氯化锡[49]等催化剂,这些催化剂都可以还原叠氮化合物制备相应的胺化合物。Nung MingYong等使用BER-Ni(OAc)2[50]还原叠氮化合物,苄胺的收率为95% 。Ahmed Kamal等[51]采用H2N-NMe2和FeC13 -6H20还原叠氮化合物,苄胺的收率为65%。这些方法因催化剂的选择性、操作复杂、催化剂价格及毒性等问题限制了工业化应用。

硝基化合物的还原:

此方法还原条件虽不苛刻,但难以制备较高纯度的原料,限制了此方法的工业化的进展。

苯甲酰胺还原[52]:

与其它含有碳-氮键的化合物相比较,酰胺不用活泼金属或催化加氢法还原,酰胺的加氢往往需要十分强烈的条件,通常在200-300大气压下,温度在250℃左右进行。因此酰胺的还原,用加氢物还原法特别重要。用加氢铝锂做还原剂,能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将酰胺还原成胺。Brown ,Herbert C将苯甲酰胺放入四氢呋喃中回流,滴加Me2SBH3可得到苄胺。

苄醇的氨解[53]:

醇的氨解是在比较强烈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通常得到伯、仲、叔胺的混合物,要得到较高比例的伯胺,需使用过量的氨。常用催化剂,如三氧化二铝。使用Cu, Cr 的氧化物及In 203 ,苄醇和大量的氨在高温高压下反应,可得到苄胺。通过对各个合成路线的比较来看,苄氯氨解法反应条件较温和,且已经工业化,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苄胺的收率,将是非常理想的工业化方法。苯甲醛氨化加氢反应收率高、后处理简单,是比较理想的清洁工艺。因而有必要对两种工艺路线进行研究,综合考虑,从中选出最优的合成路线。

常用的苄胺类化合物卤代苄直接用胺氨化,六亚甲基四胺胺化,酰亚胺胺化等,近来来又引入相转移催化的方法,使苄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有了新的突破。苯甲睛在Ni, Co,Pd,Rh 等催化剂作用下催化加氢,可合成伯胺、仲胺、叔胺。反应过程中生成中间体亚胺,其反应活性很高,容易与反应中间产物和目标产物进一步反应,通过缩合、氢解、水解、氨解等副反应,影响反应转化率、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和收率。因此,必须调整催化剂结构和组成,如添加适宜的元素对Raney Ni 催化剂进行改性等,使其与主反应相适应,并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增强催化剂对亚胺等不饱和化合物中间体的吸附,同时降低吸附氢的活性和数目,抑制副反应,提高加氢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从而达到苯甲睛转化率高和目标产物收率高的目的。 1.实验部分

1.1实验试剂

间二三氟甲基苯,冰醋酸,硫酸(96%),二溴海因,DMF,CuCN,甲醇,Raney Ni,液氢。

1.2实验仪器

sp-6890型气相色谱仪(HP-1,SE-54),sp-6800A 气相色谱仪,LC-10ATVP 高效液相色谱(浙江智达软件),WZZ-2A 数显自动旋光仪,78-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测熔点),WS-3微量水分测定仪。三口烧瓶(100ml,250ml,500ml.1000ml,3000ml),量筒(10ml,25ml,50ml),烧杯(100ml,250ml,500ml,1000ml),电动搅拌器,加热套(与烧瓶配套)。

1.3合成路线

3,5-二三氟甲基溴苯的合成

1反应原理 CF 3

F 3C CF 3

F 3C Br

CF 3

F 3C CN CF 3

F 3C CH 2NH 2

本产品的合成采用间二三氟甲基苯作为原料,加溴于间位。实验室采用的溴化剂一般为铁屑和液溴,但由于工业生产中处理未反应的铁屑较困难,而且用此方法加溴3,5-二三氟甲基溴苯的收率不高。采用二溴海因作为溴化剂,后产物处理较方便,产量也高。

1.4.2实验步骤

将冰醋酸22ml投入1000ml烧瓶中搅拌,降温15℃,加硫酸142ml(反应放热),在25℃时将间三氟甲基苯加入反应瓶中,搅拌下慢慢地加入二溴海因(反应放热),加毕,继续搅拌5分钟,升温45℃,保温4.5h,取样分析,原料剩5%,再搅拌1h,处理,降温,倒入冰水中(1200ml),搅拌10min,用NaOH溶液调PH值为中性,分层。

3,5-二三氟甲基苯甲腈的合成

1反应原理

本产品采用上步反应产物3,5-二三氟甲基溴苯为原料,在CuCN和DMF的条件下,反应得最终产物。

1.5.2实验步骤

将CuCN,DMF投入3000ml烧杯中,加热搅拌至回流,在回流状态下,滴加3,5-双三氟甲基溴苯,滴毕,继续回流一夜,次日取样分析,加水,水汽蒸馏,蒸不出产品,放入水相析出固体,加氯仿溶解,溶液减压蒸馏出产品.

3,5-二三氟甲基苄胺的合成

1.6.1反应原理

苯甲睛在Ni, Co,Pd,Rh等催化剂作用下催化加氢,可合成伯胺、仲胺、叔胺。反应过程中生成中间体亚胺,其反应活性很高,容易与反应中间产物和目标产物进一步反应,通过缩合、氢解、水解、氨解等副反应,影响反应转化率、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和收率。因此,必须调整催化剂结构和组成,如添加适宜的元素对Raney Ni催化剂进行改性等,使其与主反应相适应,并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增强催化剂对亚胺等不饱和化合物中间体的吸附,同时降低吸附氢的活性和数目,抑制副反应,提高加氢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从而达到苯甲睛转化率高和目标产物收率高的目的。

1.6.2催化剂再生

将60一120目Ni一A1合金浸在20 % NaOH溶液中,水洗至中性,再加人适量助催化剂进行改性,水洗,再用乙醇洗涤2一3次并保存在乙醇中。

1.6.3催化剂评价方法

准确称取苯甲睛(工业级,含量约98%)、溶剂、反应助剂和催化剂加人高压反应釜中,密封,用氮气置换3次,氢气置换3次,釜内压人4.0-6.0 MPa氢气,升温至60一90℃,反应至氢气不再吸收并稳定反应30 min为止。釜液冷却至室温后出料,滤去催化剂,取样分析。回收溶剂和催化剂循环使用。

1.6.4实验步骤

将3,5-二三氟甲基苯甲腈,甲醇,Raney Ni投入反应釜,封闭后检查是否漏气,压氢排去空气,开搅拌,由氢气瓶压力表可知25℃开始吸氢,升温至30℃关加热,反应放热,40℃时通冷却水,反应过程中不断补充氢气,使釜内压力保持在1-2MP,当反应温度不断下降时,停止供氢,继续搅拌5小时,取样分析,无原料,出料,抽滤得产品。

1.6.5原料与产品的分析方法

1.6.5.1.定性分析

采用HP 5970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色谱条件:60 m o v`一101毛细管色谱柱,气化温度320℃,

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升温区间60一220℃。

1.6.5.2定最分析

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法定量。仪器为sp-6890型气相色谱仪,HP 3395积分仪。色谱条件:HP一I毛细柱(50 m x 0.32 mm)色谱柱,柱温85℃,气化温度220℃,检测器FID,检测器温度250℃ ,氮气载气,柱流量1.0 mL/min,分流比100:1,氢气流量35 mLlrnin,空气流量300-400 mL/min,尾吹氮气30 ml./min,进样量0.2 PL(纯样品稀释至4%左右),内标物为N, N一二甲基甲酰胺。

2.结果与讨论

3,5-二三氟甲基溴苯的合成

2.1.1反应温度的影响

反应温度对原料的转化及产物的收率具有很显著的影响,反应温度过低,化合物的键不容易打开,不利于原料的转化,反应温度过高,副产物增加,而且产品颜色不好,因此选择一个合适反应温度对工业生产至关重要,温度对原料的转化及产物的收率的影响见于表1

表1

副产物,导致产品收率下降。

2.1.2反应溶剂的影响

反应溶剂的选择及溶剂的稀释比对反应的产品的收率的影响显著,因此选择合适的溶剂及溶剂比对工业生产很重要,即可以提高产率,也可以节省溶剂,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本实验研究以一定量间二三氟甲基苯为基础,考察溶剂及溶剂比转化率及产率的影响,溶剂对转化率和产率的影响见表2

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最佳反应条件为乙酸:硫酸(1:7),此时原料的转化率和产物的收率达到最优化的条件。

2.1.3结论

在这一步合成中,硫酸和乙酸为最好的溶剂,并且乙酸:硫酸体积比为1:7时,反应温度为45℃时,间二氟甲基苯转化率和3,5-二三氟甲基溴苯产率达到最好。

3,5-二三氟甲基苯甲腈的合成

2.2.1反应温度的影响

由于本反应是在回流状态下进行的,所以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不甚明显。

2.2.2反应溶剂的影响

本步反应溶剂的选择对反应十分重要,由于此步反应涉及剧毒物CuCN,所以所选溶剂对CuCN要有较大的溶解能力,既可以使CuCN和原料充分反应,又可以使CuCN不容易溢出,减少实验的危险程度。溶剂对反应的影响见表1

表1

3,5-二三氟甲基苄胺的合成

2.3.1反应温度的影响

反应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显著。反应首先必须满足反应活化能的要求。温度降低,Raney N i催化剂活性中心数和吸附氢数目减少,同时吸附键增强,有利于反应选择性提高;但根据阿仑尼乌斯方程,反应速度与活化能E-1/T成正比,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实验在300 mL,高压釜中进行,所用溶剂与苯甲睛的体积比为2:1,催化剂与苯甲睛的质量比为1:7,反应压力6.0 MPa,搅拌速度300 r/min,考察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列于表1

由表1可见,随着反应温度上升,苯甲睛转化率达100%所需反应时间缩短,并且苄胺收率提高。由于本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温度太高,反应趋于激烈,使缩合、脱氨副反应加剧,反使苄胺收率降低。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选择70℃较适宜。

2.3.2反应压力的影响

增加氢气压力,不仅可增加液相反应体系溶解氢气浓度的能力,而且催化剂表面吸附活化氢的量也增加。随着压力和浓度的增加,分子间碰撞的概率迅速增加,分子碰撞容易使分子变形而活化。所以,增加氢气压力,有助于提高反应速度。在反应温度70℃,其他反应条件与以上相同情况下,通过改变反应压力,考察不同氢气压力对苄胺产品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列人表2

由表2可见,随着反应压力升高,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反应压力在5.0 MPa以上时,苄胺收率变化不大。从工程上考虑,反应尽可能在较低压力下进行,适宜的反应压力为5.0MP。

2.3.3溶剂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溶剂,采用合适的稀释比,控制反应总的反应热,有利于加氢反应进行。溶剂的选择应考虑溶剂对苯甲睛的溶解(稀释)能力和极性。适宜的溶剂有利于苯甲睛的极化,可增强催化剂对苯甲睛和不饱和中间产物的吸附。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采用不同溶剂和溶剂与苯甲睛的不同体积比进行实验,考察溶剂品种及溶剂量对苄胺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列与表3

表3

考虑到甲苯的毒性比甲醇大,工业生产中应采用甲醇作溶剂。甲醇与苯甲睛适宜的体积比为(2一4):1。2.3.4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收率影响较大,其他反应条件与以上相同,溶剂与苯甲睛体积比2:1,反应时间120 min,考察催化剂不同用量对苄胺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表明,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反应收率增加,当催化剂用量大于苯甲睛用量的14%时,收率增加趋缓,再增加催化剂用量,反应收率变化不大。可见,适宜的催化剂用量占苯甲睛用量的14%。

Raney Ni 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失活的主要原因有:催化剂表面能下降;催化剂表面被覆盖,导致活性表面减少;催化剂表面金属颗粒聚集变大;助催化剂流失等。通常,未经改性的Raney Ni 催化剂在使用1一2次即失活,除了对Raney Ni 催化剂进行改性外,催化剂再生是维持催化剂活性的重要手段。生产过程中常采用再生和补加新催化剂的方法延长催化剂使用周期,降低生产成本。Raney Ni 催化剂再生方法研究报道很少,美国专利报道用取代硼氢化物处理。本试验针对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及工业应用的可操作性,采用以下催化剂再生方法:在300 mL 高压釜中加人适量的乙醇、50 % NaOH 水溶液和改性助剂,再生温度70℃,氢压6.0 MPa ,搅拌2h ,搅拌速度300 r/min,溶剂与苯甲睛体积比2:1,催化剂与苯甲睛质量比1:7,最后水洗,乙醇洗涤。催化剂再生前后评价结果见表

4

表4结果表明,催化剂在高压釜内再生,可将催化剂活性恢复到接近新催化剂的水平。催化剂再生方法的开发成功对该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煮义。

2.3.6搅拌速度的影响

催化加氢时,由于该反应是气一液一固三相非均相反应,因此如何强化传质,使三相充分接触是该工艺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的搅拌速度下,有利于气、液、固三相接触面积的增加,因此使反应时间缩短。此外由于搅拌不充分,催化剂沉于釜底,不利于氢气的吸附,又使其局部过热,易使催化剂失去活性,进而影响反应速度及产品收率。因此在生产中如何选择一个适宜的搅拌速度对工业生产至关重要,考察搅拌速度对苄胺收率的影响见表5

表5

率影响不大。

2.3.7催化剂制备重现性实验

催化剂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很多,因此,催化剂制备的重现性是催化剂及其工艺能否成功应用的重要因素。本试验采用相同制备方法制备了2批催化剂进行评价,评价条件与以上相同,结果见表6。表6结果表明。催化剂重现性很好。

催化剂稳定性是催化工艺技术能否工业应用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物料消耗、投资和生产成本等。骨架型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如2.3.5所述,常通过再生处理可恢复活性,或者补加少量新催化剂以弥补物料转移过程中的机械损失,来维持反应体系中催化剂的总体活性。催化剂稳定性试验采用RN一0206催化剂,每次补加10%的新鲜催化剂,试验条件与以上相同,使用18次后进行催化剂再生处理,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表明,经改性的Raney Ni催化剂通过补加新鲜催化剂可循环使用18次以上,再生处理可恢复其活性。采用催化剂补加与再生相结合的方法,苯甲睛转化率仍达99%以上,苄胺收率90%-98%,说明催化剂稳定性良好。

2.3.9结论

(1)采用改性Raney Ni催化剂,在300 mL反应釜中,反应温度70℃,反应压力6.0 MPa,并以甲醇为溶剂,溶剂与苯甲睛体积比为4:1,催化剂与苯甲睛质量比为1:7,搅拌速度300 r/min,反应时间60 - 120 min、的条件下,苯甲睛转化率大于99%,苄胺收率达98.74%.

(2)采用催化剂再生与补加10%新鲜催化剂相结合的方法,催化剂循环使用18次后再生处理,苯甲睛转化率仍达99%以上,苄胺收率90%一98%、

(3)改性催化剂活性、稳定性优良,无三废排放,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徐克勋.精细有机化工原料及中间体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3-426.

2 Philips. US: 2 987 548, 1961.

3 Janak. US:2 608 548,1956.

4 C F Winans. J Am Chem Soc,1939,61:3566.

5 CA 129:260159n

6 D R Smith. J Org Chem,1952, 17:294.

7 CA 62:13068

8 Hochstein FA. J Am Chem Soc,1949,71:2257.

9 Mukaiyama, Teruaki. Chem Lett, 1978,(10):1059-60.

10 D C lirland. J Am Chem Soc,1954,76:4180.

11尤启东,周后元,王其灼.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1, 22(7):316-317.

12 Harry Raymond. J Chem Soc,1926,129:2348.

13 CA 96:34921y

14 Krishman,v.tetrahedon. Tetrahedron,1995,36(43),6870-6875

15姜麟忠.催化及化学进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165-166.

16 Janice W .Reed. J Ora Chem, 1977,49(24):3963-3965

17 Bhabanik Sarmah,Nabin C Bane. Tetrahedron,1991,47(40),8587-8600

18 B Ganem, Osby. J Org Chem Rev, 1986,86(15):763-780

19林荣辉,张永敏.高等化学学报,1988,(9):1287

20林荣辉,张永敏,周子牛.高等化学学报,1990,(8):889-890.

21 A S Bhanu Prasad, J V haskar kanth. Tetrahedron, 1992,48(22):4623-4628

22 S Akabori. J chem soc,Pekkin Trans 1,1991,2:479-482

23罩彩芹,陈家威.高等化学学报,1993, 14(8):1079-1082

24 V Gevorgyan. J Chem Soc,https://www.doczj.com/doc/5a10956264.html,mun,1985,18:1234-1235.

25 Nakajima,Yosuke. Bull Chem Soc,1977,50(8):2025-2027.

26 B C Ranu,A Sarkar, R Chakraborty. J Org Chem,1994,59:4114

27 N M Yoom, J Choi, Y S Shon. Synth Commun,1943,23:3047

28 S G Alvarez, G B Fisher, B Singaram. Tetrahedron Lett,1995,36:2567

29 H S P Rao, P Siva. Synth Commun,1994,24:549

30 F J Rolla. J Org Chem,1982,47:4327

31 A K Bose, J F Kistner, L Farber. J Org Chem,1962,27:2925

32 A Copperacci, A Deql,M Innocenti. J Org Chem,1995,60:2254

33 A Kamal, B S P Reddy, B S N Reddy.Tetrahedron Lett,1996,37:6803

34 T Gartiser, C Seve. Tetrahedron Lett, 1983,24:1609

35 M Saneyoshi, T Adachi, Y Yamada. Synthesis, 1997,1:44-46

36 T Adach, Y Yamada, I Inoue. Synthesis, 1977,1:153一157

37 M Vaultier, N Knouzi, R Carrie. Tetrahedron Lett, 1983,24:763

38 W S Mungall, G L Greene, G A Heavner. J Org Chem,1975,40:1659

39 A R Ranesha, S Bhat, S Chandrasekaran. J Org Chem,1995,60:7682

40 D C Goulaouic, M Hesse. Tetrahedron Lett, 1995,36:7427

41 Y Huang, Y Zhang, Y Wang. Tetrahedron Lett, 1997,38:1065

42 L Benati, P C Montevecchi, D Nanni.Tetrahedron Lett,1995,36:7313

43 E F V Scriven, K Turnbull. Chem Rev, 1988,88:297

44 M Hedayatullah, A Guy. Tetrahedron Lett,1975,40:2455

45 E J Corey, K C Nicolaou, R D Balanson. Synthesis, 1975,5:590

46 T Kondo, H Nakai, T Goto. Tetrahedron, 1973,29:1801

47 D N Kirk, M A Wilson. J Chem Soc, Chem Commun.1970,76:64

48 M C Samano, M J Robins, Tetrahedron Lett,1983,24:;763

49 M S N Maiti, M P Singh, R G Micetick. Tetrahedron Lett,1986,27:1423

50 Yoon Nung Ming. Synth Commun, 1993,23(21):3047-3053

51 Ahmed Kama1,B S Narayan Reddy. Chem Lett.1998,7:593-594

52 Brown,Herbert C. Synthesis, 1981,6:441-442.

53 Hara,Yasush. JP:07 185 346

54 JanessonD.E,Wilson https://www.doczj.com/doc/5a10956264.html, Sym.Coll V ol.4.547(1963)

55 Schlegel D.C,et.al,https://www.doczj.com/doc/5a10956264.html,.chem,35,849(1970)

56 Billinoria J.D,Madagan,N.F.J.chem.soc.1954.3257

57 Mckillop,A,Bromley.D,J Org.chem,37,88(1972)

58 Koelsch,C.F Org.Syn Coll.V ol.3.132(1955)

59 霍宁EC.主编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译。有机合成第3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60 Windholz Martha ed.The merck index 11th ed.Rahway(New Jersey):Merck & Co.Inc.1988.4614

61上海制药八厂。医药工业1974(5):5

62 Meyers AI et https://www.doczj.com/doc/5a10956264.html,.chem.1973.38:36

63 Pearson,D.E,et.al,Org.syn,coll.vol.5,117(1973)

64 Woollett,G.H,Johnson,https://www.doczj.com/doc/5a10956264.html,.Syn.Coll.V ol.2,343(1943)

65 Sandin,R.R.Mckee,R.A,Org syn.Coll,V ol.2 343(1943)

66 王葆仁著有机合成反应。下册科学出版社。

67 樊能延编著有机合成事典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68 朱淬砺主编药物合成反应化学工业出版社。

69 Harold G, Ronald S S. Hydrogenation of Benzonitrile to Dibenzy-latrine. US 3923891.1975

70 Richard A P, Jerry L N, Timothy A B.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Benzylamine and https://www.doczj.com/doc/5a10956264.html, 4163025. 1979

71 BurkhardW.Manfred B.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benzylamine. US5430187.2995

72 Anna M C F C, Peter J D M.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Dibenzy-lamine. US 5616804.1997

73 California Research Corp. Hydrogenation of Aromatic Nitriles. GB891176.1958

The study of the synthesis of 3,5-di-trifluoromethy benzylamine

professor:sun jing author:gaoqiong*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225002)

Abstract Benzonitrile was catalytically bydroconverted to benzylamine on the modifiedRaney Ni catalysts.

The effects of reaction conditions such as reaction temperature, reaction pressure, solvent kinds and compositions, and catalyst amount on the yield of benzylamine were examined. The reaction was carried out in 300 ml autoclave at 70℃of temperature,6 MPa of hydrogen pressure with the agitation speed of 300 rpm for 60~120 min using ethanol as sol-vent when the stoichiometric ratios of the solvents and catalysts to benzonitile were 4:1 and 1:7 respectively. The conversion of benzonitrile was more than 99% and the yield of benzytamine was up to 98.7% in the reaction. The purity of benzylamine product was high which showed that the catalyst had good activity and stability.

Key words modified Raney Ni catalyst benzonitrile liquid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benzylamine

附录

A convenient synthesis of N-Boc-protected tert-butyl esters of phenylglycines from benzylamines

Naoki Kise,* Hiroshi Ozaki, Hiroaki Terui, Kengo Ohya and Nasuo Ueda

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Faculty of Engineering, Tottori University, Koyama, Tottori 680- 8552, Japan

Received 10 August 2001; revised 30 August 2001; accepted 31 August 2001

Abstract—The N,N-di-Boc-protected benzylamines undergo [1,2] Boc migration on treatment with KDA/t-BuOLi. By this reaction, the corresponding N-Boc-protected t-butyl esters of phenylglycines are obtained in high yields. ? 2001 Elsevier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synthesis of unnatural amino acids such as phenylglycineshas received much interest for their utilizationin synthetic and medicinal chemistry.1 Recently, carboxylationof _-nitrogen carbanions derived from N Boc-protected benzylamines using the BuLi·(?)-sparteine complex as a chiral base has been reported forthe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N-Boc-protectedphenylglycines.2 In the course of our study on thereaction of _-nitrogen carbanions with nucleophiles,3 we found that _-nitrogen carbanions of N,N-di-Bocprotectedbenzylamines underwent [1,2] Boc migration.Herein, we report that the reaction of N,N-di-Boc-protectedbenzylamines (1) with KDA/t-BuOLi in THF at?78°C gave the [1,2]

Boc migrated products, N-Bocprotected t-butyl phenylglycines (2), in high yields (Eq.(1)). The acid group in amino acids is usually protectedas an ester, in particular a t-butyl ester because of itsrelative resistance to nucleophilic attack and its facileremoval by acid-catalyzed hydrolysis.4 The presentreaction provides a convenient route for the synthesis

of useful t-butyl esters 2 from readily available benzylamines.

The starting 1 were prepared from the correspondingbenzylamines by treatment with (Boc)2O in one-pot.5The [1,2] Boc migration of 1a (Ar=Ph)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everal bases and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in Table 1. The reaction of 1a with n- or s-BuLiin THF at ?78°C gave N-Boc-protected benzylamine asthe sole product owing to the nucleophilic reaction (runs 1 and 2). Unfortunately, the s-BuLi·(?)-sparteine complex in Et2O also brought about the same result (run 3). On the other hand, LDA and lithium dicyclohexylamide (LDCA) afforded moderate yields of [1,2] Boc migrated product 2a (runs 4 and 5). It seemed that LHMDS was not basic enough for the deprotonation of 1a (run 6).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yield of 2a, the reaction with LDA was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ce of

an additive. DMPU was not effective as an additive(run 7), although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optimized yield was achieved with LDA/DMPU in the acylmigration of acyclic imides.6 Raucher and Koolpe have reported that a

non-nucleophilic and strongly basic mixture of KDA/t-BuOLi was readily prepared from LDA and t-BuOK.7 As would be expected, the reaction of 1a with KDA/t-BuOLi gave 2a in 97% yield (run 8).8 While KDCA/t-BuOLi prepared from LDCA with t-BuOK was also effective as a base (run 10), the starting 1a was recovered completely by the treatment with KHMDS/t-BuOLi (run 11).Table 2 shows the results of the reactions of several N,N-di-Boc-protected benzylamines 1a–k with KDA/t-BuOLi in THF at ?78°C. It can be presumed that electron-donating substituents on the phenyl group lower the acidity of the benzyl protons in 1. In fact, electron-donating para-substituents, especially a methoxy group, brought about decrease of the yields of 2 (runs 1,2 and 5). In these cases,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N-Boc-protected benzylamines were produced as by-products. In other cases, the corresponding t-butyl

esters of phenylglycines 2 were obtained in good toexcellent yields. It is noted that ortho-methoxy substitutedsubstrate 1e also gave 2e in good yield, probably due to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benzyl anion by intramolecular coordination of the ortho-methoxy group to the metal cation (run 4). In the reaction of para-cyano substituted one 1i, good yield of 2i was attained by the reaction with LDA instead of KDA/t-BuOLi (run 8), whereas the treatment of 1i with KDA/t-BuOLi resulted in a complex mixture.The reaction of N,N-di-Boc-protected cinnamyl amine (1l) with KDA/t-BuOLi under the same reaction conditions as above gave [1,4] Boc migrated product 3 and[1,2] Boc migrated product 4 in 59 and 25% yields,respectively (Eq. (2))

(

reactions in THF gave completely racemic [1,2] migrated product 6 in high yields (runs 1 and 2). Using less polar Et2O, toluene, or hexane as a solvent, (R)-6(retention) was produced in 33–38% ee, although the yields were decreased (runs 3–6). The ee values of the obtained 6 were determined by their acid hydrolysis to_-methylphenylglycine (7) which specific rota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reported data; (R)-7: lit.9 [_]23D?85.5 (c1.0, 1 M HCl).Several methods have been reported for the selective deprotection of the N-Boc group in N-Boc-protected t-butyl esters of _-aminoacids.10 Actually, the treatment of 2a with 1 equiv. of p-TsOH in ether afforded p-TsOH salt of phenylglycine t-butyl ester (8) selectively

In summary,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1,2] Boc migration was effected by the treatment of N,N-di-Bocprotected benzylamines with KDA/t-BuOLi. This reaction provides a useful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t-butyl esters of phenylglycines from benzylamines.

翻译:

一种简易的从苄胺合成N-叔丁氧酰基叔丁酯苯甘氨酸的方法

文摘:N,N-叔丁氧酰基苄胺在KDA/t-BuOLi的条件下经历叔丁氧酰的迁移,在这个反应中,一般来说,N-叔丁氧酰基苯基甘氨酸能获得很高的收率。

正文:非天然氨基酸的合成如苯甘氨酸由于其在合成和医用化学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关注。目前,α-N碳的羧酸化的获得来源于在BuLi-S作为手性碱的条件下以N-叔丁氧酰基苄胺,而N-叔丁氧酰基的合成已有相关报道。在我们所研究的α-N碳原子的亲核过程中,我们发现N,N-二叔丁氧酰基α-N苄胺经历了[1,2]叔丁氧酰基的迁移。在此文件中,我们报道了在KDA/t-BuOLi为催化剂,THF为溶剂,在-78℃的条件下,N,N-二叔丁氧酰基产生了叔丁氧酰基的迁移产物。N-叔丁氧酰基叔丁基苯甘氨酸获得很高的收率。这种存在于氨基酸中的官能团一般受酯保护,尤其叔丁酯由于对亲核进攻的抵制及对酸催化水解作用的促进,现前的反应一条从现实可用的苄胺合成叔丁酯便捷的路线。

物质1来源于相关苄胺和(Boc)2O在烧瓶内的反应,书丁氧酰基迁移被研究在不同碱的条件下的结果,统计于表1

1a的反应在n-或s-BuLi在-78℃的THF中生成了N-叔丁氧酰基作为中心产物由于亲核反应。不幸的是,S-BuLi在乙醚中产生了相同的效果(步骤3),另一方面,LDA和LDCA产生了适当收率的叔丁氧酰基的迁移产物(步骤4和5)。看起来LHMD对产生1a并不是基本必需的(步骤6)。为了改进2a的收率,反应中用LDA 的使用作为一个附加条件,DMPU作为附加条件无效果。尽管据报道在非环状酰亚胺的酰基迁移中,用LDA 和DMPU能达到很理想的收率,Raucher和Koolpe报道了非亲核和强碱KDA/t-BuLi的混合物能很快的从LDA和t-BuLi准备而来。正如所期望的,1aKDA/t-BuOLi反应能使2a收率达到97%(步骤8)。而KDCA/t-BuOLi由

LDCA和t-BuLi(步骤11)的条件下能完成回收。

表2表明了一些N,N-二叔丁氧酰基苄胺在1a-K和KDA/t-BuLi在THF,-78℃条件下的反应,可以假定,在1中电子占据苯基官能团降低了苄基的质子化,事实上,电子占据,反物质,甲氧基官能团带来了2的收率的降低,在这些反应中,相当大的N-叔丁氧酰基苄胺作为被产生产物。在另一些的反应中,相关的叔酯苯甘氨酸2能获得很好的收率。

据说甲氧的取代能使1电子到2电子能获得很高的产率,可能是由于在甲氧基团对于金属阳离子的条件下苄基阴离子的稳定性。在取代1i的反应中,在反应用KDA/t-BuOLi(步骤8)代替LDA使2i的产率能获得很高,尽管1i在KDA/t-BuOLi反应条件会得到一些复杂的混合物。

氟哌酸合成实验

氟哌酸合成实验 实验十七 氟哌酸(Nofloxacin )的合成 一、目的要求 1. 通过对氟哌酸合成,对新药研制过程有一基本认识。 2. 通过对氟哌酸合成路线的比较,掌握选择实际生产工艺的几个基本要求。 3. 通过实际操作,对涉及到的各类反应特点、机制、操作要求、反应终点 的控 制等,进一步巩固有机化学试验的基本操作,领会掌握理论知识。 4. 掌握各部中间体的质量控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 氟哌酸的化学名为1-乙基-6-氟-1, 4-二氢4氧-7-( 1-哌嗪基)-3- 喹啉羧酸,1-Ethyl-6-fluoro-1 ,4-dihydro-4-oxo-7-(1-piperazinyl)-3- quinolin ecarboxylic acid ,化学结构式为: 氟哌酸为微黄色针状晶体或结晶性粉末, mp.216~220C ,易溶于酸及碱, 为溶于水。 氟哌酸的制备方法很多,按不同原料及路线划分可有十几种。我国工业生 产以路线一为主。近几年来,许多新工艺在氟哌酸生产中获得应用,其中以路 线二,即 COOH N H

硼鳌合物法收率高,操作简便,单耗低,且质量较好。 合成路线如下: 路线一:

户 1. NaOH 、 O A 1 2. H + ' Cl NO Cl 2 Cl Cl F O O F F F EMME Cl Cl Cl O O NH F F COOH NaOH Cl HN N N '5 路线二 AcO OAc B O O O COOC F HN NH 2 O F DMSO Cl N Cl 5 5 AcO OAc B F COOH HN N H 2 5 N H KF,DMSO Fe , HCl COOH H C 2H NO 2 NH 2 2H 2H C 2H 5 C 2H 5 H 5 (AcO) 3 B COOC 2H 5 COOC 2H 5 C 2H 5Br HNO 3 , H 2SO 4 Cl C 2H 5

伏立康唑对肺部念珠菌感染疗效观察

伏立康唑对肺部念珠菌感染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耐氟康唑的肺部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已应用氟康唑治疗至少1周无效或病原学证实为克柔念珠菌感染的患者,给予伏立康唑首日每次200mg,q12h,以后每次200mg,qd,静脉滴注,最短疗程10d。结果:采用伏立康唑治疗耐氟康唑念珠菌肺部感染患者共18例,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8.9%与88.9%,真菌清除率为86.4%。1例患者用药时出现短暂视觉异常,1例患者用药时出现了呕吐、腹泻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耐氟康唑的肺部念珠菌感染安全、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伏立康唑;肺部念珠菌;氟康唑;耐药 伏立康唑是2002年5月批准上市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其具有广谱、安全的特点,用于侵袭性曲霉病、波伊德假霉样真菌、足放线病菌属及镰刀菌属感染,克柔假丝酵母感染以及耐氟康唑的严重侵袭性念珠病的治疗[1]。本文应用伏立康唑治疗18例患者,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轻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应用国产伏立康唑治疗耐氟康唑念珠菌感染患者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58~79岁,平均(69±3)岁。病例选择:①病情相对稳定的危重症患者;②

临床真菌培养和(或)涂片确诊的各种深部念珠菌感染患者;③已经应用氟康唑治疗至少1周无效或病原学证实为克柔念珠菌感染的患者。病例排除标准为:严重肾功能衰竭、晚期肿瘤全身衰竭及其不能用感染解释的肝功能异常者。18例肺部念珠菌感染患者的痰标本共培养出22株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占63.6%(14株),其他念珠菌属占36.4%(8株),依次为光滑念珠菌13.6%(3株)、热带念珠菌13.6%(3株)、近平滑念珠菌9.1%(2株)。 1.2给药方法 伏立康唑首日每次200mg,q12h,以后每次200mg,qd,静脉滴注,最短疗程10d,剂量与疗程均视病情而定。 1.3观察指标 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治疗前后及疗程中每3天化验血、尿常规及电解质,每5天化验肝、肾功能,每2天留取血、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1.4疗效判断标准 (1)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4级标准评价。①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及病原学检查4项全部恢复正常; ②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4项中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③进步:病情有好转,但不够明显;④无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痊愈加显效合计为有效,并据此计算有效率。(2)真菌学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清除和未清除。清除:治疗结束后培养无菌;未清除:治疗结束后培养原致病菌依然存在。

Polycat 9

Polycat 9 中文名:双(3-二甲氨丙基)-N,N-二甲基丙二胺 英文名:Tris(3-dimethylaminopropyl)amine 分子式(Formula):C 15 H 36 N 4 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272.5 CAS编号:33329-35-0 物化性质 相对密度: 0.85(25℃) 凝固点:<- 46 ℃ 闪点:102°C 沸点:285℃ 产品应用 Polycat 9是一种低气味叔胺类催化剂,能够平衡促进软质和硬质泡沫中氨基甲酸酯与脲的反应。 Polycat 9可以用作发泡和凝胶增强胺类催化剂的辅助催化剂,以平衡反应且使起发反应平稳。 包装 200kg/桶 供应商 新典化学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本公司还供应下列聚氨酯催化剂: 二甲基环己胺(DMCHA):聚氨酯硬泡催化剂 N,N-二甲基苄胺(BDMA):在聚氨酯行业是聚酯型聚氨酯块状软泡、聚氨酯硬泡及胶黏剂涂料的催化剂,主要用于硬泡 三乙烯二胺(TEDA):聚氨酯高效催化剂,用于软泡 双(二甲氨基乙基)醚:高催化活性的聚氨酯催化剂,多用于聚氨酯软泡 N,N-二甲基乙醇胺:聚氨酯反应型催化剂 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聚氨酯凝胶发泡催化剂,广泛用于聚氨酯硬泡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聚氨酯三聚催化剂,也可作环氧促进剂 双吗啉二乙基醚(DMDEE):聚氨酯强发泡催化剂

二甲氨基乙氧基乙醇(DMAEE):用于硬质包装泡沫的低气味反应性催化剂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T-12):聚氨酯强凝胶性催化剂 三(二甲氨基丙基)六氢三嗪(PC-41):具有优异发泡能力的高活性三聚共催化剂 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中等活性发泡催化剂,发泡/凝胶平衡性催化剂 四甲基丙二胺(TMPDA):可用于泡沫塑料微孔弹性体的催化剂,也可作环氧促进剂 四甲基己二胺(TMHDA):特别用于聚氨酯硬泡,是发泡/凝胶平衡性催化剂 三甲基羟乙基丙二胺(Polycat 17):反应性低烟雾平衡性叔胺催化剂 三甲基羟乙基乙二胺(Dabco T):反应性发泡催化剂,具有低雾化性 新典化学

年产1亿诺氟沙星胶囊生产工艺设计

专业课程设计 题目:年产1亿粒诺氟沙星胶囊生产工艺设计 院部: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材料化学班级:1101 学号:201106200126 学生姓名:高首威 导师姓名:李谷才 完成日期:2014年6月21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院部:化学化工学院专业:材料化学班级:1101 姓名:高首威 指导教师:李谷才 教研室主任:黄先威 院教学院长: 2014年6月21日

目录 1 引言 (1) 2年产1亿粒诺氟沙星胶囊生产工艺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诺氟沙星生产工艺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 处方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 工艺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3 产品方案 (4) 2.2 物料衡算 (6) 2.2.1 物料衡算依据 (6) 2.2.2 物料衡算范围 (6) 2.2.3 物料衡算结果 (7) 2.3 设备的选型 (7) 2.3.1 设备选型的依据 (7) 2.3.2 生产设备选型 (8) 2.4 车间设计 (8) 2.4.1 车间布置的依据 (8) 2.4.2 车间的布置要求 (8) 2.4.3设备的布置 (9) 2.4.4洁净车间设计 (10) 3 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2)

苯扎溴铵表征与性质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苯扎溴铵 10化本一班100601143 林顺秋一:名称 1 化学名称: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 2 别名:苯扎溴铵;新洁尔灭(90%含量商品名) 3 CaS登录号:[7281-04-1] 4 分子式:C21H38BrN 5 结构式: 6 相对分子质量:384.51 7 溶解性:在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丙酮中微溶,在乙醚或苯中不溶。 8 发展史【1】:早在1957年Keown等指出,在开胸手术中使用苯扎氯铵消毒器械会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危险。有40例因使用了贮存于意外地被污染的溶液中的材料,而出现假单孢菌属的菌血症。1959年Malizia 等报道在心脏插管术后出现假单孢菌族菌血症,其原因是用苯扎氯铵溶液消毒得不充分。1961年Lee等报道在一个病房15名病人爆发了假单孢菌属无色杆菌科细菌感染,原因是在静脉和肌内注射前用贮存在污染的苯扎氯铵溶液中的棉签消毒过皮肤。1965年Ogden等报道了1例用了被金葡菌污染过的苯扎氯铵浸泡过的绷带而使烧伤伤口出现感染。1976年Dixon等评述了在美国两所公立医院中出现的洋葱假单孢菌(Pseudomonas cepacia)感染而暴发的其他一些情况。1976年Kaslow提到在1971年4月~1972年3月这一年间,从一所公立医院的79名病人的血培养物中分离出洋葱假单孢菌或肠杆菌属或两种均有。病人除了都进行过静脉穿刺术外,并无其他共同的经历,结果从静脉穿刺术前,用于皮肤消毒的苯扎氯铵水溶液中培养出这些微生物,用碘酊消毒剂替代此药后,这两种细菌都明显减少了。 而后以苯扎溴铵取代苯扎氯铵为消毒剂,对人体表现出较小的毒性与较为显著的杀菌作用。 二:制备【2】 1原料 以十二醇为原料,经溴化生成1-溴代十二烷,再与N,N-二甲基苄胺成

很好的诺氟沙星的合成工艺处理

10 诺氟沙星的合成工艺 10.1 概述 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化学名1-乙基-6-氟-4-氧代-1,4-二氢-7-(1-哌嗪基)-3-喹啉羧酸(1-ethyl-6-fluoro-1,4-dihrdro-4-oxo-7-(1-piperazinyl)-3- quinolinecarboxylic acid)。 诺氟沙星为类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可吸湿,见光颜色渐深。易溶于醋酸及氢氧化钠溶液中。熔点218~224℃。 本品为喹诺酮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金黄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急性感染有显著疗效。对一些耐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庆大霉素的菌株也有效。

适用于膀胱炎、肾盂炎等尿路感染。 10.2 诺氟沙星的合成路线 诺氟沙星结构中1位和7位的C-N键是切断的首选,乙基和哌嗪基可以在成环之后引入。 按成环时是否已引入哌嗪基,诺氟沙星的合成路线有以下两种。 10.2.1 先合成喹诺酮酸再引入哌嗪基的路线 6-氟-7-氯喹诺-4-酮-3-羧酸及其酯的合成是实现本法的关键。 (1) 以3-氯-4-氟苯胺为原料 ①3-氯-4-氟苯胺与2-乙氧亚甲基丙二酸二乙酯(EMME, diethyl 2-(ethoxymethylene) malonate)反应,再经Gould Jacobs反应合成喹诺酮酸酯。此法的优点在于原料易得,收

率较高,成本较低。是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 但存在环合反应温度高,哌嗪缩合收率较低,生成氯哌酸副产物,EMME制备条件苛刻等缺点。 改进:在哌嗪缩合时加入硼化物可使缩合收率提高到90%以上。 ②3-氯-4-氟苯胺与原甲酸三乙酯反应。

诺氟沙星胶囊生产工艺设计

诺氟沙星胶囊生产工艺 设计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专业课程设计 题目:年产1亿粒诺氟沙星胶囊生产工艺设计 院部: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材料化学班级: 1101 学号: 0126 学生姓名:高首威 导师姓名:李谷才 完成日期: 2014年6月21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院部:化学化工学院专业:材料化学班级: 1101 姓名:高首威 指导教师:李谷才 教研室主任:黄先威 院教学院长: 2014年6月21日

目录

1引言 诺氟沙星是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具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高,对下列细菌在体外具良好抗菌作用:肠杆菌科的大部分细菌,包括枸椽酸杆菌属、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等肠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弧菌属、耶尔森菌等。诺氟沙星体外对多重耐药菌亦具抗菌活性。对青霉素耐药的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诺氟沙星为杀菌剂,通过作用于细菌DNA螺旋酶的A亚单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 肠道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表现轻者只有倦怠、乏力、低热等,重者可全身感染,脑、脊髓、心、肝等重要器官受损,预后较差,并可遗留后遗症或造成死亡。本类疾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热带和亚热带全年都有,在温带夏季多见,在温暖潮湿﹑卫生条件差﹑人群拥挤的地区发病率高。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儿童较多见。有些病毒的感染常发生流行,不同年份的流行可由不同种﹑型的病毒引起,有些病毒感染的流行有周期性。尿路感染95%以上是由单一细菌引起的。其中90%的门诊病人和50%左右的住院病人,其病原菌是大肠埃希杆菌,此菌血清分型可达140多种,致尿感型大肠埃希杆菌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来的大肠埃希杆菌属同一种菌型,多见于无症状菌尿或无并发症的尿感;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克雷白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链球菌等见于再感染、留置导尿管、有并发症之尿感者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感染多见于糖尿病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病人及肾移植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皮肤创伤及吸毒者引起的菌血症和败血症病毒、支原体感染虽属少见,近年来有逐渐增多趋向。多种细菌感染见于留置导尿管、神经源性膀胱、结石、先天性畸形和阴道、肠道、尿道瘘等。

三(二甲氨丙基)胺

三(二甲氨丙基)胺 中文名:双(3-二甲氨丙基)-N,N-二甲基丙二胺 英文名:Tris(3-dimethylaminopropyl)amine 分子式(Formula):C 15 H 36 N 4 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272.5 CAS编号:33329-35-0 物化性质 相对密度: 0.85(25℃) 凝固点:<- 46 ℃ 闪点:102°C 沸点:285℃ 产品应用 三(二甲氨丙基)胺是一种低气味叔胺类催化剂,能够平衡促进软质和硬质泡沫中氨基甲酸酯与脲的反应。 三(二甲氨丙基)胺可以用作发泡和凝胶增强胺类催化剂的辅助催化剂,以平衡反应且使起发反应平稳。 包装 200kg/桶 供应商 新典化学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本公司还供应下列聚氨酯催化剂: 二甲基环己胺(DMCHA):聚氨酯硬泡催化剂 N,N-二甲基苄胺(BDMA):在聚氨酯行业是聚酯型聚氨酯块状软泡、聚氨酯硬泡及胶黏剂涂料的催化剂,主要用于硬泡 三乙烯二胺(TEDA):聚氨酯高效催化剂,用于软泡 双(二甲氨基乙基)醚:高催化活性的聚氨酯催化剂,多用于聚氨酯软泡 N,N-二甲基乙醇胺:聚氨酯反应型催化剂 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聚氨酯凝胶发泡催化剂,广泛用于聚氨酯硬泡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聚氨酯三聚催化剂,也可作环氧促进剂 双吗啉二乙基醚(DMDEE):聚氨酯强发泡催化剂

二甲氨基乙氧基乙醇(DMAEE):用于硬质包装泡沫的低气味反应性催化剂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T-12):聚氨酯强凝胶性催化剂 三(二甲氨基丙基)六氢三嗪(PC-41):具有优异发泡能力的高活性三聚共催化剂 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中等活性发泡催化剂,发泡/凝胶平衡性催化剂 四甲基丙二胺(TMPDA):可用于泡沫塑料微孔弹性体的催化剂,也可作环氧促进剂 四甲基己二胺(TMHDA):特别用于聚氨酯硬泡,是发泡/凝胶平衡性催化剂 三甲基羟乙基丙二胺(Polycat 17):反应性低烟雾平衡性叔胺催化剂 三甲基羟乙基乙二胺(Dabco T):反应性发泡催化剂,具有低雾化性 新典化学

诺氟沙星的合成

诺氟沙星合成工艺的比较 1、概述 诺氟沙星又称氟哌酸,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好及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和副作用小等优点,而且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杀菌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盂肾炎及尿道炎等的治疗。其基本结果如下: 分子量:319.34 性状:类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 溶解性:易溶于酸、碱溶液,极微溶于水和醇。 无臭、味微苦。 2、经典合成路线 诺氟沙星的合成发展至今,已有数十种合成路线,但有8种经典的诺氟沙星的合成路线。其余的路线都是通过这8种优化衍生而来的。按其反应的最后两步关键步骤,可以把这8条路线分为3类:(1)羧基化类,(2)哌嗪化类,(3)成环类。 2.1羧基化类 该类反应的最后一步是生成诺氟沙星上的羧基,其包括酯基水解和乙酰基氧化。按其起始原料可分为以下几类。 2.1.1以2-氟-5-硝基苯胺为原料 (1)NaNO 2 NO 2 NH 2 NO 2 F CL NH 2 F N NH EtOCH=C (CO2Et )2 N H O O O F HN N EtBr N O O F HN N 优缺点:原料来源困难,操作繁琐,收率也较低。 2.1.2以3-氯-4-氟苯胺为起始原料 N OH F N O HN O

F Cl 2 F Cl N H H 3CH 2COOC COCH 3 N H F Cl O COCH 3 N F Cl COCH 3 O N F N 2CH 3 COCH 3 O HN N F N CH 2CH 3 COOH O HN 2CH 3 优缺点:避免使用了EMME 。缺点是有一些副产物,用于合成喹诺酮酸酯收率较低,且质量较差。而且环合时需要250-260℃的高温,能量消耗较大。 2.2哌嗪化类 该类反应的最后一步是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哌嗪取代氯原子使苯环哌嗪化。 2.2.1以3-氯-4氟-苯胺为起始原料 F Cl NH 2 F Cl N H O CH 3O O CH 3 O N H CH 3 F Cl O N O CH 3 F Cl O N OH F Cl O N OH F N O HN O O O O EMME EtBr +_ 250℃ 优缺点:。操作简单,原料易得,是各厂家经常使用的方法。但。反应温度较高,反应时间较长。收率偏低,仅为52%左右。 2.2.1以7-氨基喹啉羧酸为原料

诺氟沙星合成工艺综述(不看后悔)

诺氟沙星合成工艺综述 摘要:诺氟沙星又称氟哌酸,是广谱抗菌类药物,其合成路线有数十种之多,本文总结出 了八条经典路线并根据最后一步反应将其进行分类,共分成三类,包括羧基化类,哌嗪化类,成环类等。并在此基础上,对最常用的一个合成工艺进行改进,最终发现在诺氟沙星的合成中仍有乙基化等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因此,对该工艺的改进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诺氟沙星,合成工艺,改进 1.概述 诺氟沙星(norfloxacin )又称氟哌酸,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好及与其他抗菌素无交叉耐药性和副作用小等特点,尤其对革兰阴性菌有强杀菌作用。而且口服吸收快,已被广泛用于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盂肾炎及尿道炎等的治疗。其结构式如图所示。 N CH 2CH 3 O COOH F N HN 在国际市场上,喹诺酮类药物占抗感染药物市场份额的15%左右,并以惊人的速度递增。其销售额已从1985年的1.04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70亿美元,其世界市场占有率可达18%左右。目前国际市场上已上市喹诺酮类新药有20多个品种。其中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哌酸、依诺沙星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和应用最广泛的品种。其中环丙沙星占首位。预计该药仍是今后10年内的畅销药物。销售额将达15亿美元以上。目前还有进入I 临床I 、Ⅱ、Ⅲ期验证的60—70个品种。市场开发前景十分诱人。喹诺酮类药物已在国际化疗会上一致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发展前途,最令人瞩目的一类新型抗感染药物。 2.经典合成工艺 1978年日本杏林公司Koga. H 等人首先发表了诺氟沙星的合成方法, 此后, 又有大量关于该药的合成、药理和临床的报道。其合成发展至今,共有不下数十种合成工艺,但是有八条经典的诺氟沙星合成工艺,其余均为这八条优化衍生而来,按其反应的最后两步中的关键步骤,可以将这八条路线分为三类:(1)羧基化类;(2)哌嗪化类;(3)成环类。 2.1羧基化类 该类最后一步反应是生成诺氟沙星上的羧基,其包括酯基水解和乙酰基氧化,下面按起始原料分别说明。 2.1.1以3-氯-4-氟苯胺为原料

五甲基二丙烯三胺

五甲基二丙烯三胺 别名:N,N,N',N'',N''-五甲基二丙烯三胺,五甲基二亚丙基三胺、双(二甲氨基丙基)甲胺 英文名:2,6,10-Trimethyl-2,6,10-triazaundecane 分子式(Formula):C11H27N3 相对分子质量:201.4 CAS编号:3855-32-1 物化性质 五甲基二丙烯三胺外观为无色到浅黄色低黏度液体,鱼腥味。溶于水,水溶液呈强碱性。 相对密度:083 蒸汽压(21℃):4.1×1.33Pa 闪点:98°C、92℃(PM-CC) 沸点:227℃ 产品应用 五甲基二丙烯三胺是一种低气味发泡/凝胶平衡性催化剂,可用于聚醚型聚氨酯软泡、聚氨酯硬泡和涂料、胶粘剂等,特别适合用于冷模塑HR泡沫。泡沫的开孔性较好,在制造Maxfoam发泡工艺中使用,具有优异的性能。 供应商

新典化学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本公司还供应下列聚氨酯催化剂: 二甲基环己胺(DMCHA):聚氨酯硬泡催化剂 N,N-二甲基苄胺(BDMA):在聚氨酯行业是聚酯型聚氨酯块状软泡、聚氨酯硬泡及胶黏剂涂料的催化剂,主要用于硬泡 三乙烯二胺:聚氨酯高效催化剂,用于软泡 双(二甲氨基乙基)醚:高催化活性的聚氨酯催化剂,多用于聚氨酯软泡 N,N-二甲基乙醇胺:聚氨酯反应型催化剂 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聚氨酯凝胶发泡催化剂,广泛用于聚氨酯硬泡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聚氨酯三聚催化剂,也可作环氧促进剂 双吗啉二乙基醚(DMDEE):聚氨酯强发泡催化剂 二甲氨基乙氧基乙醇(DMAEE):用于硬质包装泡沫的低气味反应性催化剂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T-12):聚氨酯强凝胶性催化剂 三(二甲氨基丙基)六氢三嗪(PC-41):具有优异发泡能力的高活性三聚共催化剂 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中等活性发泡催化剂,发泡/凝胶平衡性催化剂 四甲基丙二胺(TMPDA):可用于泡沫塑料微孔弹性体的催化剂,也可作环氧促进剂

诺氟沙星的生产工艺

诺氟沙星的生产工艺 药物化学08 詹春生0803516123 1 概述 1.1 名称 别名:力醇罗片;淋克小星;诺氟沙星;力醇罗;氟哌酸;淋沙星;淋克星。 外文名:Norfloxacin, AM-715, Brazan, Fulgram, Lexnor, MK-0366, Uroxacin, Noroxin, Zoroxin 通用名:诺氟沙星 化学名:1-乙基-6-氟-4-氧代-1,4-二氢-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1.2 分子式 C16H18FN3O3 1.3 性状 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在空气中能吸收谁水分,遇光色渐变深。在二甲基甲酰胺中略溶,水或乙醇中微溶,在醋酸、盐酸或氢氧化钠液中易溶。Mp.218~224℃。 1.4 药理作用 诺氟沙星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具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高,对下列细菌在体外具良好抗菌作用:肠杆菌科的大部分细菌,包括枸椽酸杆菌属、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等肠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弧菌属、耶尔森菌等。诺氟沙星体外对多重耐药菌亦具抗菌活性。对青霉素耐药的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诺氟沙星为杀菌剂,通过作用于细菌DNA螺旋酶的A亚单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 2 合成路线 2.1 以3-氯-4-氟苯胺为起始原料 目前, 国内外通常以3-氯-4-氟苯胺为起始原料,与原甲酸三乙酯、丙二酸二乙酯环合后经乙基化、水解、哌嗪缩合、精制等步骤最终制得诺氟沙星。反应过程中HC(OC2H5)3 + H2 C(COOC2H5)2 +H5C2O2CH=C(COOC2H5)2,因此,也有以3-氯-4-氟苯胺和乙氧甲叉丙二酸二乙酯( EMME) 直接作为起始原料制得中间体3。其合成路线见图1。 图1以3-氯-4-氟苯胺为起始原料合成工艺

诺氟沙星甲基化过程工艺设计--制药工程学课程设计(原料药生产示例)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诺氟沙星甲基化过程工艺设计 二工艺条件 原料参数一览表 原料名称配料比(重体比)原料规格 诺氟沙星1Kg 药用98.5% 乙醇1L 80.5% 甲酸 1.5L 85.5% 甲醛1L 36.9% 活性炭0.05Kg 针用767型 氨水13%-15%(自取) 设产品的年产量为393吨,终产品诺氟沙星甲基化物的纯度为95%,诺氟沙星投料富余系数为1.05,反应转化率均为100%,甲基化收率99%,总收率为86%,用活性炭抽滤时,活性炭损失为20%(重量比),假设其它中间体及最终产品均无损失。 每年工作日为330天(具体见设计题目分配方案),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计内容 1.设计并选择较为合理的工艺路线、完成反应原理; 2..进行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工艺条件的确定; 3.写出较为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不少于2000字)。 四、设计要求 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内容 五、时间 4周(11 14周) ~

六、参考书 1.《制药工程学》主编:王志祥出版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年第 二版 2.《化工原理》主编:谭天恩窦梅周明华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年第三版 4.《化工机械基础》主编:刁玉玮,王立业,喻健良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 版社 2006年第六版

前言 甲磺酸培氟沙星为喹诺酮类抗菌药,有广谱抗菌作用,对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白菌属、伤寒、沙门菌属以及流杆感菌、奈瑟菌属等具有强大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亦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本品对肺炎球菌、各组链球菌和肠球菌仅有轻度作用。本品为杀菌剂,作用机理为抑制细菌DNA螺旋酶。主要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绿脓杆菌等格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支气管及肺部感染、肾盂及复杂性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细菌性痢疾或其他肠道感染、伤寒及沙门菌属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葡萄球菌感染病例。 本次设计内容中所采用的工艺是以诺氟沙星为原料,与甲醛、甲酸甲基化生成培氟沙星,再与甲烷磺酸成盐,的甲磺酸培氟沙星,后精制得到产品。本路线工序较短,对反应条件,反应设备的要求也不高,而且生产成本呢较低,最适合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总收率达86%。再经过回收,精制等工序,可以制得。 这次课程实际是对甲磺酸培氟沙星甲基化工段的车间工艺设计 由此工艺可知,甲磺酸培氟沙星的合成工艺还是比较复杂,甲基化工段涉及到反应阶段、加氨中和阶段、离心甩料阶段,各个阶段的物料衡算、能量衡算都要核算,加上设备选型、车间和管道设计等等,因此设计的任务相当庞大。这不仅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灵敏的理解感悟的实验能力,同时要学会自己掌握时间与节奏来完成设计任务。其成果包括了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计算、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在设计中,我们刚开始无从下手,对于任务书上的含量、纯度、水分含量、湿度等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但是经过查阅很多文献,静下心来仔细研究、摸索,和同学、老师的不断交流沟通,对于我们的设计目标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本设计为初步设计,我按照设计任务书所要求内容,一步一步完成,但由于经验不足,理论和实践知识不够扎实,在设计中还存在不足之处,诚请老师给予指出和修正。

伏立康唑和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比较

伏立康唑和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伏立康唑和氟康唑在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应用伏立康唑和氟康唑早期治疗具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恶性肿瘤患者及血液病患者50例进行分析。选取拟诊的严重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给予注射用伏立康唑(美国辉瑞制药公司)6mg∕kg,每12h给药1次,第2d改为静脉注射4mg∕kg,每12h给药1次,疗程共21d。氟康唑组,静脉注射氟康唑注射液(美国辉瑞制药公司)400mg/次,1次/d,疗程共21d。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首日直至热退(持续3d以上)为止或达到21d的总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组及氟康唑组在总有效率方面:分别为88.0%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真菌清除率方面:分别为76.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退热时间、存活率比较,两组比较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伏立康唑和氟康唑均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及血液病患者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一线用药,但伏立康唑效果更佳。 标签:伏立康唑;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无特异临床表现,且临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检测存在一定局限性,临床上常采用经验性抗真菌用药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预后[1]。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是伏立康唑及氟康唑进行经验性治疗。本调查回顾分析了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我科的真菌感染的患者给予伏立康唑或氟康唑治疗,现比较二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治疗情况从而为提高其救治率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 年10 月~2013 年10月收治于我科的恶性肿瘤及血液病患者继发真菌感染患者50例。 1.2 诊断标准按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制定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符合拟诊标准病例。 1.3临床资料将符合上述标准50例,按照入住我科的顺序随机分为伏立康唑组和氟康唑组伏立康唑组25例,氟康唑组25例。患者基础疾病为恶性肿瘤及血液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4方法伏立康唑治疗组,给予注射用伏立康唑(美国辉瑞制药公司)6mg∕kg,每12h给药1次,第2d改为静脉注射4mg∕kg,每12h给药1次,疗程共21d。氟康唑组,静脉注射氟康唑注射液(美国辉瑞制药公司)400mg/次,1次/d,疗程共21d。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首日直至热退(持续3d以上)为止或达到21d的总疗程。50例患者全部同期合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方案多为广谱抗革兰阴性杆菌抗菌药物,无效加用抗革兰阳性球菌药物(糖肽类),无效或体温高峰下降后再次

二氮杂二环

二氮杂二环 别名: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 英文名:1,8-Diazabicyclo(5.4.0)undec-7-ene 分子式(Formula):C9H16N2 相对分子质量:152.2 CAS编号:6674-22-2 物化性质 二氮杂二环是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挥发性相对较低,几乎无臭味,具有碱性。遇光易变色,具吸湿性和腐蚀性。 相对密度: 1.04~1.07 黏度(25℃):14mPa.s 熔点:<-78℃ 闪点(TCC):>96℃ 沸点:259℃或78~85℃(13Pa) 产品应用 二氮杂二环在聚氨酯行业用作催化剂,它是一种活性很强的低气味凝胶催化剂。二氮杂二环主要用于需要强凝胶催化作用的场合,包括含有脂环族异氰酸酯或脂肪族异氰酸酯的配方,因为它们的活性不如芳香族的异氰酸酯,所以需要很强的催化剂。 二氮杂二环催化剂可用于整皮泡沫、微孔弹性体、硬泡等配方。 包装 30kg/桶 供应商 新典化学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本公司还供应下列聚氨酯催化剂: 二甲基环己胺(DMCHA):聚氨酯硬泡催化剂 N,N-二甲基苄胺(BDMA):在聚氨酯行业是聚酯型聚氨酯块状软泡、聚氨酯硬泡及胶黏剂涂料的催化剂,主要用于硬泡 三乙烯二胺:聚氨酯高效催化剂,用于软泡 双(二甲氨基乙基)醚:高催化活性的聚氨酯催化剂,多用于聚氨酯软泡 N,N-二甲基乙醇胺:聚氨酯反应型催化剂 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聚氨酯凝胶发泡催化剂,广泛用于聚氨酯硬泡

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聚氨酯三聚催化剂,也可作环氧促进剂 双吗啉二乙基醚(DMDEE):聚氨酯强发泡催化剂 二甲氨基乙氧基乙醇(DMAEE):用于硬质包装泡沫的低气味反应性催化剂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环氧促进剂,聚氨酯三聚催化剂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T-12):聚氨酯强凝胶性催化剂 三(二甲氨基丙基)六氢三嗪(PC-41):具有优异发泡能力的高活性三聚共催化剂 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中等活性发泡催化剂,发泡/凝胶平衡性催化剂 四甲基丙二胺(TMPDA):可用于泡沫塑料微孔弹性体的催化剂,也可作环氧促进剂 四甲基己二胺(TMHDA):特别用于聚氨酯硬泡,是发泡/凝胶平衡性催化剂 三甲基羟乙基丙二胺(Polycat 17):反应性低烟雾平衡性叔胺催化剂 三甲基羟乙基乙二胺(Dabco T):反应性发泡催化剂,具有低雾化性 新典化学

新药合成艺术

新药合成艺术/当代有机化学 译丛 编辑导读内容简介作者简介本书目录 第一章药物化学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 1.1 简介 1.2 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困难 1.3 药物化学的工具 1.3.1 硅模型 1.3.2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 1.4 合成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工艺研究:多贵?多快? 2.1 简介 2.2 为成功放大毒理研究和工期临床原料药生产工艺需考虑的因素2.3 Ⅱ期临床及以后所需原料药生产工艺需考虑的因素 2.3.1 试剂选择 2.3.2 溶剂选择 2.3.3 单元操作 2.3.4 发展简单、高效和适用的后处理及分离方法 2.3.5 物理性状的重要性 2.3.6 通过路线设计与工艺优化减少尾气排放 2.4 小结 参考文献 Ⅰ 癌症及传染病 第三章治疗乳腺癌的芳香化酶抑制剂 3.1 绪论 3.2 依西美坦的合成 3.3 阿那曲唑的合成 3.4 来曲唑的合成 参考文献 第四章喹诺酮抗生素 4.1 绪论 4.1.1 作用机理 4.1.2 耐药模式 4.1.3 构效关系(SAR)和结构-毒性关系(STR) 4.1.4 药代动力学 4.1.5 合成路线 4.2 左氟沙星 4.3 莫西沙星 4.4 吉米沙星 4.5 加雷沙星:一个有前景的临床候选新药 参考文献 第五章三唑类抗真菌药

5.1 绪论 5.2 伊曲康唑的合成 5.3 氟康唑的合成 5.4 伏立康唑的合成 5.5 福司氟康唑的合成 参考文献 第六章非核苷HIV逆转录酶抑制剂 6.1 绪论 6.2 奈韦拉平的合成 6.3 依法韦恩茨的合成 6.4 德拉维拉丁甲磺酸盐的合成 参考文献 第七章抗流感的神经氨酸苷酶抑制剂 7.1 绪论 7.1.1 瑞乐沙 7.1.2 特敏福 7.2 奥司他韦磷酸盐的合成 7.3 扎那米韦的合成 参考文献 Ⅱ 心血管及新陈代谢类疾病 第八章过氧化物酶增生的活性受体(PPAR)对Ⅱ型糖尿病的作用8.1 绪论 8.1.1 胰岛素 8.1.2 磺基脲类药 8.1.3 瑞格列萘 8.1.4 双胍类药 8.1.5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8.1.6 噻唑啉二酮 8.2 罗格列酮的合成 8.3 匹格列酮的制备 8.4 莫格他唑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九章治疗高血压的血管紧张素AT1受体拮抗剂 9.1 绪论 9.2 氯沙坦钾盐 9.2.1 氯沙坦钾盐简介 9.2.2 氯沙坦钾盐的合成 9.3 缬沙坦 9.3.1 缬沙坦简介 9.3.2 缬沙坦的合成 9.4 依贝沙坦 9.4.1 依贝沙坦简介 9.4.2 依贝沙坦的合成 9.5 坎地沙坦酯

诺氟沙星胶囊说明书

诺氟沙星胶囊说明 书 1 2020年4月19日

诺氟沙星胶囊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诺氟沙星胶囊 英文名称:norfloxacin capsules 【成份】 本品的主要成分为诺氟沙星,其化学名为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适应症】 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淋病、前列腺炎、肠道感染和伤寒及其它沙门菌感染。 【用法用量】 口服 1.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奇异变形菌所致的急性单纯性 下尿路感染一次400mg,一日2次,疗程3日。 2.其它病原菌所致的单纯性尿路感染剂量同上,疗程7~10 日。 3.复杂性尿路感染剂量同上,疗程10~21日。 4.单纯性淋球菌性尿道炎单次800~1200mg。 5.急性及慢性前列腺炎一次400mg,一日2次,疗程28日。 6.肠道感染一次300~400mg,一日2次,疗程5~7日。 2 2020年4月19日

7.伤寒沙门菌感染一日800~1200mg,分2~3次服用,疗程 14~21日。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恶 心或呕吐。 2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可有头昏、头痛、嗜睡或失 眠。 3 过敏反应皮疹、皮肤瘙痒,偶可发生渗出性多性红斑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少数患者有光敏反应。 4 偶可发生:(1)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幻觉、震颤。(2)血尿、发热、皮疹等间质性肾炎表现。(3)静脉炎。(4)结晶尿,多见于高剂量应用时。(5)关节疼痛。 5 少数患者可发生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增高及周围血象白细胞降低,多属轻度,并呈一过性。 【禁忌】 对本品及氟喹诺酮类药过敏的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宜空腹服用,并同时饮水250ml。 2.由于当前大肠埃希菌对诺氟沙星耐药者多见,应在给药前留 取尿标本培养,参考细菌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3 2020年4月19日

伏立康唑和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10956264.html, 伏立康唑和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比较 作者:曹媛司玉玲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9期 摘要:目的比较伏立康唑和氟康唑在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应用伏立康唑和氟康唑早期治疗具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恶性肿瘤患者及血液病患者50例进行分析。选取拟诊的严重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给予注射用伏立康唑(美国辉瑞制药公司)6mg∕kg,每12h给药1次,第2d改为静脉注射4mg∕kg,每12h给药1次,疗程共21d。氟康唑组,静脉注射氟康唑注射液(美国辉瑞制药公司)400mg/次,1次/d,疗程共21d。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首日直至热退(持续3d以上)为止或达到21d的总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组及氟康唑组在总有效率方面:分别为88.0%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真菌清除率方面:分别为76.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退热时间、存活率比较,两组比较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伏立康唑和氟康唑均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及血液病患者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一线用药,但伏立康唑效果更佳。 关键词:伏立康唑;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无特异临床表现,且临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检测存在一定局限性,临床上常采用经验性抗真菌用药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预后[1]。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是伏立康唑及氟康唑进行经验性治疗。本调 查回顾分析了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我科的真菌感染的患者给予伏立康唑或氟康唑治疗,现比较二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治疗情况从而为提高其救治率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 年 10 月~2013 年 10月收治于我科的恶性肿瘤及血液病患者继发真菌感染患者50例。 1.2 诊断标准按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制定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符合拟诊标准病例。 1.3临床资料将符合上述标准50例,按照入住我科的顺序随机分为伏立康唑组和氟康唑 组伏立康唑组25例,氟康唑组25例。患者基础疾病为恶性肿瘤及血液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4方法伏立康唑治疗组,给予注射用伏立康唑(美国辉瑞制药公司)6mg∕kg,每12h给药1次,第2d改为静脉注射4mg∕kg,每12h给药1次,疗程共21d。氟康唑组,静脉注射氟康唑注射液(美国辉瑞制药公司)400mg/次,1次/d,疗程共21d。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首日直至热退

双(3-二甲氨丙基)-N,N-二甲基丙二胺

双(3-二甲氨丙基)-N,N-二甲基丙二胺中文名:双(3-二甲氨丙基)-N,N-二甲基丙二胺 英文名:Tris(3-dimethylaminopropyl)amine 分子式(Formula):C 15 H 36 N 4 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272.5 CAS编号:33329-35-0 物化性质 相对密度: 0.85(25℃) 凝固点:<- 46 ℃ 闪点:102°C 沸点:285℃ 产品应用 双(3-二甲氨丙基)-N,N-二甲基丙二胺是一种低气味叔胺类催化剂,能够平衡促进软质和硬质泡沫中氨基甲酸酯与脲的反应。 双(3-二甲氨丙基)-N,N-二甲基丙二胺可以用作发泡和凝胶增强胺类催化剂的辅助催化剂,以平衡反应且使起发反应平稳。 包装 200kg/桶 供应商 新典化学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本公司还供应下列聚氨酯催化剂: 二甲基环己胺(DMCHA):聚氨酯硬泡催化剂 N,N-二甲基苄胺(BDMA):在聚氨酯行业是聚酯型聚氨酯块状软泡、聚氨酯硬泡及胶黏剂涂料的催化剂,主要用于硬泡 三乙烯二胺(TEDA):聚氨酯高效催化剂,用于软泡 双(二甲氨基乙基)醚:高催化活性的聚氨酯催化剂,多用于聚氨酯软泡 N,N-二甲基乙醇胺:聚氨酯反应型催化剂 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聚氨酯凝胶发泡催化剂,广泛用于聚氨酯硬泡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聚氨酯三聚催化剂,也可作环氧促进剂 双吗啉二乙基醚(DMDEE):聚氨酯强发泡催化剂

二甲氨基乙氧基乙醇(DMAEE):用于硬质包装泡沫的低气味反应性催化剂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T-12):聚氨酯强凝胶性催化剂 三(二甲氨基丙基)六氢三嗪(PC-41):具有优异发泡能力的高活性三聚共催化剂 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中等活性发泡催化剂,发泡/凝胶平衡性催化剂 四甲基丙二胺(TMPDA):可用于泡沫塑料微孔弹性体的催化剂,也可作环氧促进剂 四甲基己二胺(TMHDA):特别用于聚氨酯硬泡,是发泡/凝胶平衡性催化剂 三甲基羟乙基丙二胺(Polycat 17):反应性低烟雾平衡性叔胺催化剂 三甲基羟乙基乙二胺(Dabco T):反应性发泡催化剂,具有低雾化性 新典化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