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离子反应

四、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概念

1.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辨析并举例)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活泼金属的氧化物某些非金属氢化物,某些有机物。

举例NaCl固体不导电,溶于水后可以导电,所以是电解质。CaSO4、BaSO4等难溶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所以这些物质也是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非金属氢化物等。

举例:CO2、SO3、NH3、蔗糖、酒精

注:我们讨论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或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1.2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辨析并举例)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包括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在溶液中的粒子主要是离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包括弱酸(如HAc、H2S)、中强酸(H3PO4)弱碱(如NH3·H2O)、水。

例题:CH3COOH极易溶于水,为什么它是弱电解质,Ca(OH)2微溶于水,为什么它是强电解质?

解释:CH3COOH之所以是弱酸是因为和同浓度的强酸相比,它溶于水电离电离出的氢离子比强酸少得多,只有一部分CH3COOH发生电离产生氢离子,所以CH3COOH是弱电解

质。同样,Ca(OH)2虽然微溶于水,但是它在水溶液中溶解的部分能够完全电离,所以Ca(OH)2是强电解质。

2、离子反应及离子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2.1 离子反应的分类与条件

离子反应类型

一.非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

反应发生条件:

①生成难溶的物质。如生成BaSO4、AgCl、CaCO3等。

②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生成CH3COOH、H2O、NH3?H2O、HClO等。

③生成挥发性物质。如生成CO2、SO2、H2S等

这类反应的共同特征是朝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或者说反应物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减小,反应即可发生。

(1) 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

a中和反应,根据参加反应的酸和碱的性质不同,又可分为强酸与强碱、强碱与弱酸、强酸与弱碱、强酸与难溶性的碱的反应等。

例如:盐酸与氢氧化钠,盐酸和氨水,盐酸与氢氧化铁反应,氢氟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b酸和盐的反应

例如:盐酸和碳酸钙的反应

c碱和盐的反应

例如:氯化镁水溶液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碳酸氢钙溶液加入适

量的氢氧化钠

d盐和盐的反应

例如: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反应

(2) 酸或碱与氧化物之间的反应

例如:氧化铜和盐酸的中和反应,三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3) 盐类的水解反应

例如: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制氢氧化铁胶体

(5) 生成络离子的反应

例如:氯化铁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氢氧化铜溶于氨水:二.氧化还原反应型的离子反应

发生的条件:反应中有电子转移。总的来说,仍然是反应物中某种离子浓度减小。

(1)电解质与电解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

(2)单质与电解质之间的置换反应

例如:氯水加入溴化钠溶液中

铁片放入氯化铜溶液中

(3)非置换的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铜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

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2.2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2.1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大致分为四步:。

(1)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2)改,将易溶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开写成离子形式:注:拆成离子形式的有: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

碱易溶的盐)(牢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写化学式

的有:沉淀、气体、单质、氧化物和水等。微溶物作为

反应物,若是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若是浊液写化学

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一般写化学式(标号↓)(3)删,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

(4)查,检查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例题:以CuSO4与BaCl2两个溶液的的反应为例:

(1)写:CuSO4+ BaCl2=CuCl2+BaSO4↓

“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根据实验事实;

(2)改:Cu2++SO42-+Ba2++2Cl-=Cu2++2Cl-+BaSO4↓

改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其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出现;如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难溶、难电离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

(3)删:SO42-+Ba2+=BaSO4↓

“删”两边相同的离子,去除与离子反应无关的粒子;

(4)查两边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反应条件、沉淀符号、气体符号等。

2.2.2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1)要遵循反应事实,不能臆造化学反应

如:Cu+2H+=Cu2++H2↑(错)

(2)要遵循元素原子守恒及电荷守恒,若是氧化还原反应要遵循电子守恒

(3)要遵循拆写原则(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样)

(4)不能违背约简原则

如: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H++SO2-+Ba2++OH-=BaSO4↓+H2O(错)

解析:不能局部约去H+、OH-、H2O前面的计量数(系数)2,而忽视其他分子和离子。正确的为:2H++SO2-+Ba2++2OH -=BaSO4+2H2O。

(5)要注意题中有关量的关系(如过量、足量、少量等)如:用氨水吸收少量的SO2:NH3?H2O +SO2=NH+4+HSO-(错)

正确的:2NH3?H2O+SO2=2NH4++SO2-3+H2O(要注意过量的CO2、SO2、H2S等气体分别与碱溶液或某些盐反应时生成这些气体对应的酸式根离子)

(6)关于酸式盐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一般书写时量不足的物质其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要它的化学式相符合,而足量的物质其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与化学式相符合。如果没有明确的用量,写成恰好完全反应的情况。

2.2.3 与量相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2.

3.1 复分解型(举例说明)

若是复分解反应,可令不足量系数为”1”来书写,如Ca(HCO3)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先确定1molCa(HCO3)2含1molCa2+,2molHCO3-,再取用OH 中和2molHCO3—需2molOH,则可写Ca2++2HCO3+2OH =CaCO3+CO32-+2H2O,若是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则反应为:Ca2++HCO3+OH=CaCO3+H2。另外,NaHSO4与Ba(HCO3)2,Ca(OH)2与NaHCO3,NaH2PO4与Ba(OH)2,Al3+与NaOH,CO2与NaOH ,NaCO3 与HCl ,Mg(HCO3)2过量的NaOH等反应均与量有关。

2.2.

3.2 氧化还原型(举例说明)

氧化性:Cl2 > Br2 > Fe3+ > I2,还原性:Cl- < Br < Fe2+ < I-

所以向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 Fe2+ + Cl2 =2 Fe3+ +2Cl-,向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 Fe2+ +4 Br-+3 Cl2 =2 Fe3+ + Br2 +6Cl-

等量的Cl2与FeBr2 反应时的离子方程式为:2 Fe2+ +2 Br- +2 Cl2 =2 Fe3+ + Br2 +4Cl-

铁和稀硝酸的反应:

铁不足时:Fe+4H++NO3-=Fe3++NO+2H2O

铁足量时:3Fe+8H++2NO3-=3Fe3++2NO+4H2O

2.2.

3.3 总结常见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碳酸氢钙溶液中加盐酸:HCO3-+H+=CO2↑+H2O

(2)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2Fe2+6H+=2Fe3++3H2↑

(3)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Fe2++Cl2=Fe3++2Cl-

(4)硫化钠水解:S2-+2H2O=H2S+2OH-

(5)氯气通入水中:Cl2+H2O=2H++Cl-+ClO-

(6)磷酸二氢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2PO4-+2OH-=PO43-+2H2O

(7)碳酸钙与醋酸反应: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

(8)碘化钾与适量溴水反应:2I-+Br2=I2+2Br-

(9)铜片与稀硝酸反应:Cu+NO3-+4H+=Cu2++NO↑+2H2O

(10)将金属钠加入水中:Na+2H2O=Na++2OH-+H2↑

(11)三氯化铁溶液跟过量氨水反应:Fe3++3NH3.H2O=Fe(OH)3↓+3NH4+

(12)小苏打溶液跟烧碱溶液反应:HCO3-+OH-=CO32-+H2O 2.3 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2.3.1 判断方法(总结并举例说明)

(1)看生成物是否与事实相符。

(2)看反应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能否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4)看所用连接符号与生成物状态符号是否正确。离子互换反应的方程式通常用“=”号连接,生成沉淀或气体则标出“↑”或“↓”符号;在离子方程式中只有某些水解反应用可逆符号,且无沉淀或气体符号;但要区别于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5)看质量与电荷是否守恒。

(6)看离子的配比数是否正确

(7)看生成物中是否有多种沉淀与难电离电解质同时生

成,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全面顾及。

(8)看反应物的用量多少是否加以考虑。某些化学反应因反应物用量多少不同,生成物也不同,甚至来源同一物质的阴、阳离子配比数也可能不同。如:“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适量”、“任意量”以及滴加顺序等都可能对反应产生影响。

(9)看离子符号书写是否正确。离子方程式中的易电离的电解质不仅要考虑用离子符号表示,而且还应注意离子符号书写是否完整。

例题: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D )

A.氢硫酸中滴入少量NaOH溶液:H2S + OH-=HS-+ H2O (元素不守恒)

B.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2Fe2++ 2Br-+ 2Cl2= 2Fe3++ Br2 + 4Cl

C.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HCO3-+ OH-= CO32-+ H2O(过量氢氧化钠会与水中的NH4+反应生成氨水)

D.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CO32-+ 2H+ =CO2↑+ H2O (碳酸钡不应该拆写)

3、离子共存和离子推断

3.1 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规律

3.1.1 溶液颜色

即溶液颜色。若限定无色溶液,常见有色离子有Cu2+(蓝色)、Fe3+(棕黄色)、Fe2+(浅绿色)、MnO4-(紫色)Cr2O72- (橙色)、Cr3+铬离子---绿色CrO42-铬酸根离子----黄色Cr2O72-重铬酸根离子---橙[Fe(SCN)](2+)硫氰合铁络离子血红等有色离子。3.1.2 溶液的酸碱性

即溶液的酸碱性。在强酸性溶液中,OH-及弱酸根阴离子(如CO32-、SO32-、S2-、CH3COO-等)均不能大量存在;在强碱性溶液中,H+及弱碱阳离子(如NH4+、Al3+、Mg2+、Fe3+等)均不能大量存在,酸式弱酸根离子(如HCO3-、HSO3-、HS -等)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均不可能大量存在。

3.1.3 其他规律(总结并举例说明)

(1)一些特殊的规律:(1)AlO2-与HCO3-不能大量共存:AlO2-+HCO3-+H2O===Al(OH)3↓+CO32-;(2)“NO3-+H+”组合具有强氧化性,能与S2-、Fe2+、I-、SO32-等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3)NH4+与CH3COO-、CO32-,Mg2+与HCO3-等组合中,虽然两种离子都能水解且水解相互促进,但总的水解程度仍很小,它们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2)离子间通常能发生的四种类型的反应,能相互反应的离子显然不能大量共存。

a.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的物质。如生成BaSO4、AgCl、CaCO3等。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生成CH3COOH、H2O、NH3?H2O、HClO等。生成挥发性物质。如生成CO2、SO2、H2S等

b.氧化还原反应,如Fe3+与I-、NO3-(H+)与Fe2+、MnO4-与Br-、H+与S2O32-等;

c.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如Al3+与HCO3-、Al3+与AlO2-等;

d.络合反应,如Fe3+与SCN-等。

3.2 溶液中离子是否存在的判断

3.2.1 四大基本原

1、互斥性原则

当利用题给实验现象判断出一定有某种离子存在时,应立即运用已有知识,将不能与之大量共存的离子排除掉,从而判断出一定没有哪种离子。

2、溶液的酸、碱性原则

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判断,一是初步判断可能组成那些物质,联系盐类的水解,二是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哪些离子不能大量存在。

3、进出性原则

在进行离子检验时,往往需要加入试剂,这样就会引入新的离子,原溶液中是否存在该种离子就无法判断,还会有一些离子会随着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沉淀或气体而消失,有可能会对后续的实验造成影响。

4、电中性原则

在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总电荷数是守恒的,即溶液呈电中性。在判断混合体系中某些离子存在与否时,有的离子并未通过实验验证,但我们可运用溶液中电荷守恒理论来判段其是否存在。

3.2.2 常见的离子检验方法及现象(自己总结)

一、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二、常见阴离子的检验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 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详细总结(很全面)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离子反应

四、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概念 1.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辨析并举例)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活泼金属的氧化物某些非金属氢化物,某些有机物。 举例NaCl固体不导电,溶于水后可以导电,所以是电解质。CaSO4、BaSO4等难溶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所以这些物质也是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非金属氢化物等。 举例:CO2、SO3、NH3、蔗糖、酒精 注:我们讨论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或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1.2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辨析并举例) 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包括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在溶液中的粒子主要是离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包括弱酸(如HAc、H2S)、中强酸(H3PO4)弱碱(如NH3·H2O)、水。 例题:CH3COOH极易溶于水,为什么它是弱电解质,Ca(OH)2微溶于水,为什么它是强电解质? 解释:CH3COOH之所以是弱酸是因为和同浓度的强酸相比,它溶于水电离电离出的氢离子比强酸少得多,只有一部分CH3COOH发生电离产生氢离子,所以CH3COOH是弱电解质。同样,Ca(OH)2虽然微溶于水,但是它在水溶液中溶解的部分能够完全电离,所以Ca(OH)2是强电解质。 2、离子反应及离子反应方程式 离子反应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2.1 离子反应的分类与条件 离子反应类型 一.非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 反应发生条件: ①生成难溶的物质。如生成BaSO4、AgCl、CaCO3等。 ②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生成CH3COOH、H2O、NH3?H2O、HClO等。 ③生成挥发性物质。如生成CO2、SO2、H2S等 这类反应的共同特征是朝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或者说反应物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减小,反应即可发生。 (1) 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 a中和反应,根据参加反应的酸和碱的性质不同,又可分为强酸与强碱、强碱与弱酸、强酸与弱碱、强酸与难溶性的碱的反应等。 例如:盐酸与氢氧化钠,盐酸和氨水,盐酸与氢氧化铁反应,氢氟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b酸和盐的反应 例如:盐酸和碳酸钙的反应 c碱和盐的反应 例如:氯化镁水溶液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碳酸氢钙溶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 1、影像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决定因素) 化学反应是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2)外因(影响因素) ①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注意:增加固体物质或纯液体的量,因其浓度是个定值,故不影响反应速率(不考虑表面积的影响)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气体的体积减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注意:由于压强对固体、液体的体积几乎无影响,因此,对无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③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4倍。 ④催化剂:催化剂有正负之分。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增大;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减慢、不特别指明时,指的是正催化剂。 2、外界条件同时对V正、V逆的影响 (1)增大反应物浓度时,V正急剧增加,V逆逐渐增大;减小反应物的浓度,V正急剧减小,V逆逐渐减小

(2)加压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V正、V逆均增大,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增大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增大的倍数;降压V正、V逆均减小,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减小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减小的倍数。 (3)升温,V正、V逆一般均加快,吸热反应增大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增加的倍数;降温时,V正、V逆一般均减小,吸热反应减小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减小的倍数。 3、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1)V正=V逆,如对反应mA(g)+nB(g)======pC(g) ①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A的速率相等。 ②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B的速率之比为m:n (2)各组成成分的量量保持不变 这些量包括: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体积、浓度、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反应的转换率等。 (3)混合体系的某些总量保持不变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及体系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密度等不变。

(超详)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汇总

高考化学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第一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Cl)。

高中化学22种置换反应类型及其意义

1、VIIA元素之间的置换反应 说明:F2太活泼,不与其它卤素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①.氯气与其它卤素盐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Cl2+2KBr=2KCl+Br2;Cl2+2KI=2KCl+I2 ②.溴单质与其它卤素盐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Br2+2KI=2KBr+I2 ③.氯气与其它氢卤酸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Cl2+2HBr=2HCl+Br2;Cl2+2HI=2HCl+I2 ④.溴单质与其它氢卤酸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Br2+2HI=2HBr+I2 意义:根据置换反应判断得出氧化性顺序为:Cl2 >Br2 >I2;还原性顺序:I- >Br- >Cl-。 2、VIA元素之间的置换反应 ①.氧气与氢硫酸的置换反应:O2+2H2S=2H2O+2S↓ 意义:氧化性:O2 >S;还原性:H2S>H2O 。 3、VIIA元素的单质与VIA元素的氢化物之间的置换反应: ①.氟气与水的反应:2F2+2H2O=4HF+O2↑, 意义:氧化性:F2 >O2,还原性:H2O>HF ②.氢硫酸与卤素单质(氟气除外)发生的置换反应:Cl2+H2S=2HCl+S↓;Br2+H2S=2HBr+S↓;I2+ H2S=2HI+S↓意义:氧化性:Cl2> Br2> I2>S;还原性:H2S> HI > HBr >HCl 。 4、VIIA元素的单质与V A元素的氢化物之间的置换反应:2NH3+3Cl2=N2+6HCl 氧化性:Cl2 >N2;还原性:NH3 >HCl 。 5、VIA元素的单质与V A元素的氢化物之间的置换反应:3O2(纯)+4NH3点燃2N2+6H2O; N2H4+ O2点燃2N2+2H2O 氧化性:O2 >N2;还原性:NH3 >H2O 。 6、IV A元素之间的置换反应:2C+SiO2高温2CO↑+Si 。 意义:用焦炭与石英在高温下反应制备粗硅。 7、IV A元素的单质与IB元素的氧化物的置换反应:C+2CuO加热CO2+2Cu 意义:碳还原氧化铜制备铜。 8、IV A的单质与水的置换反应:C+H2O高温CO↑+H2↑; 意义:煤的气化,用焦炭与水蒸气反应产生水煤气;工业上制备氢气的方法;无机框图题的题眼:高温条件下非金属单质与水蒸气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 9、IV A元素的单质与氢氟酸的置换反应:Si+4HF=SiF4↑+2H2↑ 意义:硅元素临近铝元素,具有某些金属的性质,只可以与氢氟酸反应产生氢气。 10、IV A元素的单质与强碱溶液的置换反应:Si + H2O +2NaOH= Na2SiO3 +2H2↑ 意义:硅元素临近铝元素,具有某些金属的性质,可以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氢气。 11、IIIA的单质与非氧化性强酸的置换反应:2Al+6HCl=2AlCl3+3H2↑, 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铝元素排在氢元素前面。

高中化学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

高中化学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改变的状态,叫化学平衡 状态。其特点有: (1)“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2)“等”:化学平衡的实质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 v(正)=v(逆)。 (3)“动”:v(正)=v(逆)≠0 (4)“定”: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质量分数及体积分数 保持一定(但不一定相等),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5)“变”: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若外界条件改变,化学平衡可能会分数移动。 (6)“同”:在外界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逆反应不论采取何种 途径,即不论由正反应开始还是由逆反应开始,最后所处的平衡状 态是相同的,即同一平衡状态。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方法如下: 以mA(g)+nB(g)pC(g)+qD(g)为例: 一、直接标志: ①速率关系: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即:A消耗速率与 A的生成速率相等,A消耗速率与C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m:p; ②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二、间接标志: ①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m+n≠p+q);

②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③各气体的体积、各气体的分压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可逆反应:mA(g)+nB(g)pC(g)+qD(g)是否达到平衡还可以归纳如下表: 【例题1】可逆反应:2NO2(g)2NO(g)+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⑥⑦ B.②③⑤⑦ C.①③④⑤ D.全部 解析: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必消耗2nmolNO2,而生成 2nmolNO2时,必消耗nmolO2,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②不能说明;③中无论达到平衡与否,化学反应速率都等于化学计量系数之比;④有颜色的气体颜色不变,则表示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⑤体积固定,气体质量反应前后守恒,密度始终不变;⑥反应前后△V≠0,压强不变,意味着各物质的含量不再变化;⑦由于气体的质量不变,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说明气体中各物质的量不变,该反应△V≠0,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 答案:A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化学必修1实验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P5实验1-1】 实验仪器:玻璃棒、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 实验药品:粗盐、蒸馏水 过滤实验注意事项: 1、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漏斗中沉淀洗涤方法:向漏斗中加入蒸馏水淹没沉淀, 待蒸馏水自然流出,重复2—3次。 蒸发实验注意事项: 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3、当加热至(大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 5、用坩埚钳夹持蒸发皿 补充: 检验沉淀洗涤干净的方法: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与试管中,加入某种试剂,出现某种现象,则证明洗涤干净 【P6 实验1-2】SO 42-的检验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托盘天平 注意事项:加入稀盐酸可以排除CO 3、SO 3、Ag 的干扰,不能用稀硝酸代替稀盐酸 涉及反应:排除干扰离子的反应: 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

【P7思考与交流】 杂质加入试剂化学方程式 硫酸盐氯化钡BaCl2 + Na2SO4 = BaSO4↓+2NaCl MgCl2氢氧化钠MgCl2 + 2NaOH = Mg(OH)2↓+ 2NaCl CaCl2碳酸钠CaCl2 + Na2CO3 =CaCO3↓ + 2NaCl 注意事项:1、除杂不能引入新杂质、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 2、加入试剂顺序要求碳酸钠在氯化钡后加入,盐酸要在过滤后加入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3、最后过滤后得的滤液经过蒸发结晶可以得到较纯的NaCl 补充:1、KNO3中混有氯化钠除氯化钠的方法: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2、氯化钠中混有KNO3除KNO3的方法:蒸发结晶、趁热过滤 【P8实验1-3】检验Cl-、蒸馏(用来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 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溶液 ——检验Cl-的实验 加硝酸银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 2.在100mL烧瓶中加入1/3体积的 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 片),连接好蒸馏装置,向冷凝管 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 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 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加热,烧杯中的水温升高至100℃后沸腾。在锥 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3.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试管 中,然后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 AgNO3溶液 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蒸馏水中无沉淀生成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相信大家在高一的时候已经选好文科和理科,而理科的化学是理科生最烦恼的。以下是我整理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把知识点归纳好。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

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全)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2Mg + O2 点燃 2MgO 3Fe + 2O2 点燃 Fe3O4 2Cu + O2 加热 2CuO 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 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C2H5OH + 3O2点 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2H2O 通电 2H2↑+ O2 ↑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 Cu2(OH )2CO3加 热 2C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加 热 K2MnO4 + MnO2 + O ↑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 H2CO3 === H2O + CO ↑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高 温 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 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 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 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 CuO 加 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3CO+ Fe2O3高 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 4CO+ Fe3O4高 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置换反应) 26. 锌和稀硫酸 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铁和稀硫酸 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镁和稀硫酸 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铝和稀硫酸 2Al +3H2SO4 = Al2(SO4)3 +3H2 ↑ 30. 锌和稀盐酸 Zn + 2HCl === ZnCl2 + H2 ↑ 31. 铁和稀盐酸 Fe + 2HCl === FeCl2 + H2 ↑ 32. 镁和稀盐酸 Mg+ 2HCl === MgCl2 + H2↑ 33. 铝和稀盐酸 2Al + 6HCl == 2AlCl3 + 3H2 ↑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1. 镁在空气中燃烧 2. 铁在氧气中燃烧 3. 铜在空气中受热 4. 铝在空气中燃烧

高中化学-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人教版精编讲义+习题)

201年高中化学专属讲义 课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 学生姓名: 授课教师: 201年月日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 考试内容A(基本要求)B(略高要求)C(较高要求) 课堂笔记:在一定条件下的可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改变的状态,叫化学平衡状态。其特点有:(1)“逆”: (2)“等”:化学平衡的实质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 正)=v( 逆) 。 (3)“动”:v( 正)=v( 逆) ≠0 (4)“定”: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质量分数及体积分数保持一定(但不一定相等),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5)“变”: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若外界条件改变,化学平衡可能会分数移动。 (6)“同”:在外界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逆反应不论采取何种途径,即不论由正反应开始还是由逆反应开始,最后所处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即同一平衡状态。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判断方法如下: 以m A(g)+n B(g)p C(g)+q D(g)为例: 一、直接标志: ①速率关系: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即:A消耗速率与A的生成速率相等,A消耗速率与C 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m:p; ②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二、间接标志: ①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m+n≠p+q); ②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③各气体的体积、各气体的分压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是否达到平衡还可以归纳如下表:化学反应m A(g)+n B(g)p C(g)+q D(g)是否平衡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 的含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质量分数一定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 ④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之间 的关系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也生成了m mol A, 即v(正)=v(逆) 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同时也消耗了p mol C, 即v(正)=v(逆) 平衡 ③v(A):v(B):v(C):v(D)=m:n:p:q, 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平衡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 B,同时也消耗了q mol D, 即叙述的都是v(逆) 不一定平衡 压强 ①其它条件一定、总压强一定,且m+n≠p+q平衡 ②其它条件一定、总压强一定,且m+n=p+q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 分子质量 ①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且m+n≠p+q平衡 ②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且m+n=p+q不一定平衡 温度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平衡 气体的密度密度一定不一定平衡颜色反应体系内有色物质的颜色稳定不变平衡 三、例题分析: 例题1:可逆反应:2NO2(g)2NO(g)+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一帖、二低、三靠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要易于挥发。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⑴计算⑵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⑶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⑷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⑸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⑹振摇⑺定容⑻摇匀 容量瓶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②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①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②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③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左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3 标准状况 STP 0℃和1标准大气压下 4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物质含的微粒数目都是6.02×1023个 5 摩尔质量 M 1mol任何物质质量是在数值上相对质量相等 6 气体摩尔体积 Vm 1mol任何气体的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 7 阿伏加德罗定律(由PV=nRT推导出)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有同分子数 n1 N1 V1 n2 N2 V2 8 物质的量浓度CB 1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浓度 CB=nB/V nB=CB×V V=nB/CB 9 物质的质量m m=M×n n=m/M M=m/n 10 标准状况气体体积V V=n×Vm n=V/Vm Vm=V/n 11 物质的粒子数N N=NA×n n =N/NA NA=N/n 12 物质的量浓度CB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 1000×ρ×ω M 13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最完整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总结(20210101204422)(精华版)

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 4 )糖的水解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 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 170℃)(2)、蒸馏( 3 )、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4)(制硝基苯(5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 、FeSO4 、KI 、HCl、H2O2、HI 、H2S、H2 SO3 等)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物质有:烷烃、环烷烃、苯、乙酸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含醛基物质(氧化) 【1】遇溴水褪色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碱性物质(如NaOH、Na2 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 、FeSO4、H2S、H2SO3 等) 【2】只萃取不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卤代烃、酯类(有 机溶剂)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 4 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水解反应。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醇(还原)(氧化)醛(氧化)羧酸。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全)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 O2 ↑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2C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置换反应) 26.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九年级化学置换反应方程式总结

九年级化学置换反应方程式总结一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置换反应) 1、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 2、镁和稀硫酸反应:Mg + H 2SO 4 === MgSO 4 + H 2 ↑ 3、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 H 2SO 4 === Al2(SO 4 )3 + 3 H 2 ↑ 4、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 2 + H 2 ↑ 5、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 2 + H 2 ↑ 6、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 2AlCl 3 + 3 H 2 ↑ 1-6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7、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 2 + H 2 ↑ 8、铁和稀硫酸反应: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 7-8的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二金属单质 + 盐(溶液)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1、铁与硫酸铜反应:Fe+CuSO 4==Cu+FeSO 4 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古代湿法制铜及“曾青得铁则化铜”指的是此反应) 2、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CuSO 4+Zn==ZnSO 4 +Cu 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3、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 3+Cu==Cu(NO 3 )2+2Ag

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三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1、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 2O 3 =高温 4Fe + 3CO 2 ↑ 2、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 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氢气还原氧化铜:H 2 + CuO =△ Cu + H 2 O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4、镁和氧化铜反应:Mg+CuO=高温Cu+MgO 5、氢气与氧化铁反应:Fe 2O 3 +3H 2 =高温2Fe+3H 2 O 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 2O + C =高温 H 2 + CO

高中生化学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诊断和分析

高中生化学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诊断和分析 摘要提出完整的可逆反应心智模式分析框架,通过纸笔测验诊断高二理科实验班、理科平行班、文科班共369名学生在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建立的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研究发现,3个学生群体均主要具有可逆反应是双向变化的心智模式,出现多种不完善、不科学的心智模式,对可逆反应具有科学的综合认识的学生比例不高。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对教学实践和后续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智模式可逆反应化学平衡高中生理科班文科班迷思概念1问题的提出1.1心智模式概述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国际科学教育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早在行为主义盛行的年代,Kenneth Craik于1943年提出心智模式的概念;其后,Johnson-Laird、Norman、V osni—adou和Brewer等研究者对心智模式的定义、组成和功能进行了详细探讨。任宗浩曾综合概括不同研究者对心智模式的定义,他认为“心智模式是人们日常理解事物和推理过程时,在短期记忆或工作记忆中所建立对问题情境或外在事物的一种暂时性表征,也可以是人们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对外在世界的稳定表征或‘图像’”。Johnson-Laird认为人们使用已有的个人经验和理解来建立表征问题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会影响着人们对外部环境的判断,V osniadou和Brewer也提出心智模式源自和受限于个人原有的概念结构;Norman认为人们与目标系统互动时会形成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会受目标系统的影响。许多研究者认为心智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建构、修正的,初始的心智模式可以经过模式化转变为完善、概念化的心智模式;发展中的心智模式通常是不完善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但是心智模式必须具有实用价值,即能够有效推理、预测情境和解决问题。1.2待研究的问题 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各种信息的交互作用,经历学科知识学习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建立各种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心智模式。化学教师如果充分了解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心智模式,将有助于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完善学生的已有认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紧密相关、重要却容易产生迷思概念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存在限度的表现,只有充分理解可逆反应的过程才可以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判断和移动。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在高中化学课程必修、选修模块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在必修模块,学生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水平之一是“能结合实例说明什么是可逆反应;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主要系统研究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迷思概念的类型和分布情况,有关心智模式的研究尚较少,而且已报道的心智模式的研究主要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在教学实践中,高二学生在经历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对可逆反应具有怎样的心智模式?具有文、理科学习倾向的学生的可逆反应心智模式又有怎样的差异?这些均是值得深入探研的问题。2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分类2.1已有的实证研究概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