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

键字:中欧摩擦市场欧盟贸易纺织品产品出口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当前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

学生姓名:倪林枫

学生学号: 05050207

系别:经管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柳国华

职称:(宋体、小三号)

日期:(宋体、小三号)

论当前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度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国际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严重。纺织品贸易也开始进入激烈的竞争中。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从2005年1月1日起,长达40多的纺织品配额管理体制彻底终结。全球纺织品贸易开始进入自由贸易时代。但是中国与欧盟纺织品贸易摩擦依然严重。本文就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产生的原因及我国应做的对策进行分析。首先,简要了介绍一下中欧纺织品贸易现状,让大家了解到中欧纺织品的贸易状况。其次,就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从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欧盟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最后讲一下中国的对策。从而让大家对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有所了解。

关键词:出口配额限制、技术贸易壁垒、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现状

中国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出口创汇产业。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约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1/4,2006—2007年是我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排名第一,我国继续保持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的地位,在欧盟纺织品市场进口份额继续保持第一。

下图是我国近两年来纺织品贸易分析图

从图可以我们可以分析由于中国出口额增长,市场份额也急剧扩大,对欧盟纺织品产业进行了严重的冲击。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愈演愈烈。

近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不断遭到欧美反倾销以及特殊保护条款等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大量货物输往其周边国家。而一旦2007/08年协议终止后,可能再次造成我国纺织品出口量增价减的混乱局面,从而为欧盟利用特保、反倾销措施等手段对我国实施限制提供口实。由于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危害要比单纯的数量限制大得多,一旦实施,我国纺织品在欧盟市场份额将遭到严重削弱。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由来已久。中欧纺织品贸易中,我国纺织品出口目前遭遇特别保障措施、反倾销调查、技术贸易壁垒等出口限制。这些出口限制给我国的纺织品带来了许多显性与隐性摩擦,致使企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阻力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同时抑制了中国在最具竞争力的纺织生产制造领域的优势在基于平等互利的贸易环境中充分发挥;我们从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欧方因素和制度、贸易理论因素进行分析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一)国际因素

1、国际纺织品配额限制取消

从1961年起,当时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就将纺织服装产品贸易置于有别于一般货物贸易规则的特殊的管理体制下,这个特殊的管理体制的特征就是数量限制。在乌拉圭回合期间经过激烈的交锋,达成了《纺织品服装协议》,世贸组织成员在2005年1月1日结束实行40多年的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体制,将纺织品贸易重新置于多边贸易组织为货物贸易制订的统一规则下。配额的取消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扩大纺织品出口,另一方面造成了低价竞争。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欧商利用中国无配额成本对我压价,将中国支付配额的费用转为欧商利润;二是配额取消后中国和其他国家竞相向欧盟出口纺织品,欧盟商界乘机压价。

(二)国内因素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纺织品贸易快速增长

中国经过了15年谈判才加入了WTO,这是权利和义务平衡的结果。纺织品是以我们其他方面的市场开放为条件而获得的一个应有回报,中国企业享受到一体化成果。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加入WTO后中国成为世界纺织服装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经历了纺织业的新一轮扩张: 2002年~2004年进入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外国直接投资达68.2亿美元,比此前3年1999年~2001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增长了46.5%。,2005年,我国对欧盟纺织品出口183.2亿美元;2006年我纺织品对欧出口223.1亿美元。产能的扩张和市场的开放导致中国出口

快速增长。第二,欧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先后制订并发布了使用中国纺织品保障措施的程序和指南,使中国纺织和服装出口面临着多边贸易组织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歧视性保障措施,给未来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2、中国纺织品对欧盟出口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众多的纺织品供应国。欧盟纺织品市场虽然巨大,但是容量是有限的。中国要想扩大对欧盟出口,就必须挤占他国的市场份额。第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纺织品技术工艺水平高,把持世界名牌服装的销售,中国自有品牌服装出口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突破。第三,多种纤维协定国。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一样,欧盟在对中国取消配额的同时,也对这些国家给予相同待遇。因此,中国部分纺织品被动配额取消后,对欧盟出口面临着这些国家的竞争压力。

(三)欧方因素

1、欧盟担心纺织品贸易转移,就业转移和贸易空间被压缩

在过去4年中,由于进口激增,欧盟纺织服装业已经损失了37万个就业机会。到2007年底,中国很可能会控制欧盟75%以上,从欧盟转移的50万个就业机会。此外,欧盟纺织行业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能力将随着贸易的转移、就业的转移、工厂的关闭而丧失,纺织品行业发展受到威胁。实际上欧盟等国的纺织品贸易政策不仅仅是产业政策的一部分,而且还具有服务于外交政策的重要功能。因此,即使在配额取消后,欧盟仍将长期坚持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是中国扩大纺织品出口面临的一项制约因素。

2、欧盟想借此提高人民币汇率提高自身竞争力

欧盟的一些人士和组织认为,中国现行的汇率政策给中国出口产品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中国现行的汇率政策对欧盟制造业和贸易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欧盟纺织品制造商协会认为:中国通过操纵货币以及补贴国有纺织企业,使其纺织品制造商获取40%的价格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3、欧盟对中国的纺织品实行限制

欧盟依据的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包含的针对纺织品的特别保障条款,即242条款。但是,欧盟启动纺织品保障措施限制中国一些纺织品进口,理由是不充分的。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启动242条款的前提是存在“市场扰乱”并“威胁阻碍这些产品贸易的有序发展”。但显然中国有些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份额非常之低,根本构不成市场扰乱。例如,棉制长裤和短裤,中国是欧盟市场排列在第23位的小供货国。中国向欧盟出口的棉制裤子比约旦、莱索托,甚至比不是WTO成员的俄罗斯还少。

4、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欧盟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和WTO组织的协调和约束下,贸易政策均向自由化的方向发展,但欧盟在对中国的纺织品贸易中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时甚至呈加剧势头。欧盟是为确保本国在国际市场的既得利益和市场份额,依据一定的贸易保护理论,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滥用反倾销措施和保障措施等。这些成为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的首要根源。在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上,欧盟一直在实行贸易的双重标准。他们在本国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上,极力倡导全球的自由贸易,主张其他国家敞开贸易的大门。但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欧盟等国则立即设限,关上自由贸易的大门。这种做法不仅有悖于自由贸易的原则,更有损于世贸规则的严肃性。

三、我国如何应对与欧盟的纺织品贸易摩擦

随着中国的产品将会不断进入欧盟的传统产业领域,贸易摩擦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将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和欧盟之间纺织品贸易摩擦,留给我们很多启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以怎样的态度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我们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内方面

1、应对贸易摩擦是中国面对的长期任务

虽然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但我们还不能完全享受一个成员应有的权利,中国在贸易上还受到歧视待遇。在解决贸易摩擦时我们更多地还是通过双边机制,而不是多边机制。世界上还没有绝对的贸易自由化,发达国家在贸易自由化方面仍然实施双重标准。可以预计,今后随着中国比较优势产业的不断提升,中国的产品将会不断进入欧盟的传统产业领域,贸易摩擦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将是不可避免的。

2、中国纺织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长久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对中国纺织业是个考验。第一,中国纺织业目前已经陷入了过于强大而导致的困境,这使我们不得不接受国外只针对我们的限制。第二,中国的纺织品竞争力太强了,在后配额时代一定要保持一个好的出口秩序,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过快的数量增长势必带来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最终使你退出这个市场。第三,中国纺织业必须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供应链的整合、市场的营销水平、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满足于低劳动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

3、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继续推进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发展节能、差别化和绿色环保型产品,逐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坚持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意识,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可循序渐进地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提高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

4、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大力推行“品牌战略”

第一,加快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保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面对不断变化的贸易环境,纺织企业应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通过出口结构调整,提高深加工、高质量产品,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第三,出口企业应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机制,加大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建

设的力度,强化品牌意识培养自己的纺织品品牌,提高附加价值。第四,逐步推行统一分销价、统一零售价,采取价格差异化定位,增加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量,开发特色产品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能力。

5、积极推进纺织企业国际化经营,提高行业人力资源素质。

有条件的纺织企业要“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对消费市场的控制力,改善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完善人才体系和激励机制,重视技术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行业高素质人才的成长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6、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首先,在相关事件中,政府机构要明确国际贸易规则的核心和基本原则,本着公平、透明、互利的原则积极维护本国的利益。其次,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建立出口纺织品监测预警机制。在贸易磨擦应对中,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产业部门、企业的研究机构以及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最后,在今后应对欧盟的贸易冲突中,中国不仅要仔细运用相关的法律条款,增加国内关于特保条款的立法,实施多元化的出口战略以应付特保条款。

(二)国际方面

1、加强国家间的贸易伙伴关系

中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的代价是高昂和危险的,它一方面会转移和分散中欧应对紧迫的国内和全球性挑战的资源和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会对双边的经贸合作氛围造成损害。国家间如果没有良好的伙伴关系,不但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贸易摩擦也容易激化,甚至还可能与其他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2、在国际贸易中争取双赢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劲的今天,处理贸易摩擦以至其他经贸关系问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简单的对抗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不能从固有的观念出发,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劲的今天,不应再将国际贸易看作是一场对抗性的博弈,争取双赢甚至多赢都是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要对自己的处境以及核心利益目标有客观而深刻的认识,才能趋利避害或两害相权取其轻,最大限度地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利益。

中欧双方在纺织品贸易上的互补性大,互利性强,只要中国据理力争,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结果。不能因为欧盟认为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对欧盟的市场形成了扰乱,中方就一定要为此负责。特保条款的援引是有时效性的,不能无限期援引,如果欧盟希望尽量维护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合理发展,那么与中国的合作对话就不可避免。只要我们把握形势,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争取自己的利益,积极对话,中欧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就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焕梅. 欧美与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和争端探究 [J]. 《商场现代化》.2005年24期

[2]张烈.中美、中欧纺织品风波的台前幕后 [R].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2005-11- 10

[3]韩璐. 从纺织品贸易争端看世界贸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D].2005年11月02日

[4]薄熙来. 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 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N].新华网,

[5]姜跃春. 纺织品贸易与中国对外经贸摩擦 [J].《前线》.2005年10期

反倾销

场中国企业抗辩欧盟反倾销“洋官司”取得胜诉,它获得的直接好处,一是“谁败诉谁承担”,欧盟将承担所有的诉讼费,预计高达约500万元人民币。二是欧盟要向中国企业和进口商退回已收取3年的反倾销税。它产生的积极意义,不仅使中国企业“打”回了信心,“打”回了尊严,而且由于澄清了一些反倾销官司的法律条款,从而为中国企业今后应诉反倾销官司提供了程序上的确立和可预见性的法律依据。

在这长达6年的抗辩之路中,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自信与担当,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日渐走向国际的广大中国民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与经济纠纷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与借鉴。

启示一、修炼自身,增加竞争砝码

从反倾销的立案调查数量来看,我国是世界上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近年来,不光是鞋产品,中国出口的多种商品,比如光伏电池组、陶瓷、铝车轮等等,都经常会遭遇其他国家的反倾销。

中国皮革协会副会长、奥康公司董事长王振滔认为,尽管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制度差异带来偏见等客观因素对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产生一定阻力,但是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出口商品在质量与科技含量上仍然一定程度地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摆脱反倾销大棒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提高自身实力。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黑体)。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出口的一些产品科技含量低,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半成品等,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加大科技与研发力度,以自有知识产权来与国际同类产品竞争,而非价格,这是中国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皮革协会制鞋办公室主任卫亚非认为,“科技为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奥康在抗辩反倾销及诉讼过程中,强练内功,应用新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科技颔联,提高品牌附加值,扎实推进国内市场战略,奥康出口欧盟的皮鞋单

价均在20美金以上,最高达到50美金。同时,奥康开始建立长远规划,积极与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合作,学习国际品牌国际化的思路和方法,并与2010年1月8日成功并购意大利著名鞋业品牌万利威德公司大中华区的所有权和5项技术专利,将中国品牌插上飞向国际市场的翅膀,向全球品牌目标攀登。

制定行之有效的国际营销战略 (黑体)。我国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制定总体营销和自己品牌占略,单纯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的居多。品牌附加值等非价格竞争手段已是当下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有强有力的品牌实力作支撑。王振滔说,“中国制造”基本上产品出口,而未实现品质出口、品牌出口,这是老被反倾销的软档。

走出互相杀价、无序竞争的低区(黑体)。康奈集团国际贸易部总经理缪仁赞坦率说,反倾销固然有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在作祟,也有中国企业自身的不足。譬如在定价、出价上就有“老毛病”。多年来,在广交会及一些国际交易会上,中国一些企业低端竞争、无序竞争,互相杀价,一双鞋有人报价5美金,就有人出4.8元,最终压到4.5元甚至更低,这无形中自相残杀,自己把中国的产品压成低档货,授人以柄,今后再也不能干这种鹬蚌相争之事了。

启示二、敢于担当,积极应对挑战

在欧盟开始对中国鞋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时,1200来家涉案中国鞋企有相当部分企业情绪低落,信心“破产”。在商务部和中国皮革协会的鼓励下,起先倒有1000来家民企愿意应对,接受欧盟反倾销调查。但后来许多企业看看势头不妙,认为前途渺茫,思想悲观,纷纷退出,甘愿被动挨打,敢应对的企业从1000来家锐减至30来家,后来又进一步缩减,仅有奥康等5家企业真正反抗诉讼。而一审判决败诉后,另4家企业打击很大,集体退场,仅剩奥康孤军作战。这种现象反映出我国企业在面临不平等或者不公正贸易裁定时的恐惧、逃避与不作为心态,这是当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信心软肋”。

现在奥康坚持诉讼并且取得胜利,直接向中国企业表明:逃避与退缩只会切断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自己打败自己,而给那些为保护本国利益而设定贸易壁垒的国家和组织造成了易于成功的错觉,唯有用自信与担当扛起法律武器才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启示三、法律先行,“法脑”“商脑”并用

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进国家,很多中国企业对国际贸易规则与国际法律法规仍然相当陌生,这使许多中国企业陷入很大的被动,也为国外提供不公正裁定的可乘之机。

全程担任奥康法律诉讼的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际贸易与WTO法业务组负责人蒲凌尘律师分析,通过许多国际贸易争端的案例看出,中国的企业与西方的企业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西方企业的经营理念是法律先行,先搞懂、搞通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规则,在法律的框架下再制定商业模式,开展商业经营和竞争。而中国的企业往往是商业为先,商业

竞争先行,先制定商业战略和商业模式,一古脑儿开展经营和商业竞争,等出了问题、遇到麻烦后再“临时抱佛脚”,找法律“救火”。

他认为,中国企业若不先好好学习国际贸易游戏规则,不了解国外当地的法律、法规,不研究对方潜在的陷阱就“哗哗哗”地“走出去”,非吃大亏不可。“中国企业要向西方企业学习,把竞争程序调过来,必须两脑并用,左脑转动商业模式和竞争战略,右脑转动法律、法规意识。企业家不懂法律没关系,但要先请法律专家帮助做‘法律保健’,在‘走出去’前要先请法律专家诊断、把脉,防范于未然”。蒲凌尘律师强调说。

中国皮革协会副会长、奥康公司董事长王振滔认为,熟悉世界贸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