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

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

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
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

版本标记:1.0更新日期:2014-02-18 2014年2月20-21日地理国情普查提高培训材料

地理国情普查

常见问题处理

(一)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2月

目录

1组织实施有关问题 (1)

2技术规定理解和完善问题 (2)

2.1关于对技术规定内容理解的问题 (2)

2.2关于技术规定完善补充的问题 (4)

3影像与资料收集利用问题 (4)

3.1影像数据源问题 (4)

3.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问题 (6)

3.3其他专题资料利用问题 (6)

4正射影像生产问题 (7)

4.1控制点影像采集 (7)

4.2元数据填写和命名 (7)

4.3其他问题 (8)

5地表覆盖分类问题 (9)

5.1一般性问题 (9)

5.2耕地(0100) (11)

5.2.1一般性问题 (11)

5.2.2水田(0110) (12)

5.2.3旱地(0120) (13)

5.3园地(0200) (14)

5.3.1一般性问题 (14)

5.3.2果园(0210) (15)

5.3.3苗圃(0250) (15)

5.3.4花圃(0260) (16)

5.3.5其他园地(0290) (16)

5.4林地(0300) (17)

5.4.1一般性问题 (17)

5.4.2乔木林(0310) (19)

5.4.3灌木林(0320) (19)

5.4.4乔灌混合林(0330) (19)

5.4.5疏林(0350) (20)

5.4.6绿化林地(0360) (20)

5.4.7人工幼林(0370) (20)

5.4.8稀疏灌丛(0380) (21)

5.5草地(0400) (22)

5.5.1一般性问题 (22)

5.5.2天然草地(0410) (23)

5.5.3人工草地(0420) (24)

5.6房屋建筑区(0500) (25)

5.7路面(0600) (30)

5.7.1无轨路面(0601) (30)

5.8构筑物(0700) (31)

5.8.1一般性问题 (31)

5.8.2硬化地表(0710) (32)

5.8.3堤坝(0720) (34)

5.8.4温室、大棚(0750) (34)

5.8.5工业设施(0770) (35)

5.8.6其他构筑物(0790) (36)

5.9人工堆掘地(0800) (36)

5.9.1露天采掘场(0810) (36)

5.9.2堆放物(0820) (37)

5.9.3建筑工地(0830) (37)

5.9.4其他人工堆掘地(0890) (38)

5.10荒漠与裸露地表(0900) (38)

5.11水域(1000) (39)

5.11.1水面(1001) (39)

5.11.2水渠(1012) (41)

5.12其他综合性问题 (42)

6地理国情要素采集问题 (43)

6.1道路(0600) (43)

6.1.1铁路(0610) (43)

6.1.2公路(0620) (44)

6.1.3城市道路(0630) (46)

6.1.4乡村道路(0640) (47)

6.2构筑物(0700) (48)

6.2.1排灌泵站(0723) (48)

6.2.2桥梁(0732) (48)

6.2.3高速公路出入口(0735) (48)

6.3人工堆掘地(0800) (48)

6.4水域(1000) (48)

6.4.1河流(1011) (49)

6.4.2水渠(1012) (55)

6.4.3湖泊(1020) (55)

6.4.4水库(1031) (56)

6.4.5坑塘(1032) (56)

6.4.6冰川(1050) (56)

6.5地理单元(1100) (56)

7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采集有关问题 (58)

8技术规定需勘误与拟修订的内容 (59)

8.1内容勘误 (59)

8.1.1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 (59)

8.1.2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5-2013) (61)

8.1.3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GDPJ 05-2013) (61)

8.1.4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技术规定(GDPJ 12-2013) (61)

8.2内容修订 (62)

8.2.1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 (62)

8.2.2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 (64)

8.2.3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GDPJ 04-2013) (67)

8.2.4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 (67)

附录A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代码对照表 (69)

1.道路要素 (69)

2.水域要素 (70)

3.构筑物要素 (72)

4.地理单元要素 (74)

附录B 全国河流湖泊水利行业编码规则 (79)

1河流编码规则 (79)

2河流编码 (79)

2.1干流编码 (79)

2.2支流编码 (80)

2.3区间流域、水文站以上流域的编码 (81)

3支流选取原则 (81)

4湖泊编码规则 (81)

附录C 全国流域水系代码(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82)

附录D 草地或灌丛覆盖度简易测定方法 (85)

方法一:适合植被覆盖均匀的草地覆盖度测量 (85)

1、适用条件 (85)

2、测量方法 (85)

方法二:适合植被覆盖不均匀的草地或灌丛覆盖度测量 (86)

1、适用条件 (86)

2、测量方法 (87)

引言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开始以来,各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积极行动,在全国各任务区开展了大量工作,采集了较多数据和样本,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问题。为顺利推进普查工作,统一协调全国范围执行地理国情普查各项技术规定的一致性,更好地解决各单位普查数据采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组面向全国持续开展了样例和疑难问题收集工作。在对这些样例和问题进行筛选、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按照问答的方式汇编形成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处理系列文件,作为对各项技术规定的补充,用于生产和质量检查参考,以便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更有效地推进普查工作。本材料是在截止2013年年底前通过调研和集中收集的997个样例和近500个有关案例与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的。

为便于查阅,对常见问题分别按照生产组织、技术规定理解和完善、影像与资料收集与利用、正射影像生产、地表覆盖分类、地理国情要素采集、元数据共七大类分不同章节进行组织。另外,对技术规定中发现的个别错误或不完善的内容,以勘误和修订的形式在本文件的最后部分进行说明。

由于时间仓促,难免还存在一些错误和遗漏,欢迎并感谢随时向编写组反映。

1组织实施有关问题

问1统一提供的省级任务区接边界有何用途?可否用做行政界线的依据?

答1统一提供的省级任务区接边界数据是根据本次普查的任务分工范围,利用最新更新的1:5万数据库中的行政界线编辑生成的,专门用作本次普查中各省级任务区之间的接边界线依据和接边任务分工参考,由于比例尺、现势性等原因,不作为行政界线的依据。各省级普查任务区内部,各生产单位的接边界线和分工,由各省级普查办确定。各省级普查办最终上交的成果,必须按照接边界的要求完成与相邻任务区的接边。具体接边工作的计划和安排,需要各省级普查办之间协商确定。

此外,提供的接边界数据中包含了从1:5万数据库中提取的海岸线数据,该海岸线数据仅作为一般性参考,不作为普查任务区界线依据。沿海一侧的普查任务区范围和界线,采用本省已备案的省级普查实施方案确定的范围和界线。

问2相邻省级普查任务区之间的数据成果接边处理工作如何安排?

答2根据提供的任务区接边界数据并参考该数据中对接边任务的分工建议,由各省级普查任务区的负责机构根据其进度计划自行安排。建议任务区有共同接边界的相关各省级普查办,及早协商接边工作并做好生产计划,相互交换接边区域数据处理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问3为什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采集需要和生产过程结合?

答3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是反映数据采集过程各类相关信息的数据,是数据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普查,为确保忠实记录生产过程,便于核查和追溯有关问题,要求生产元数据的采集必须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前期试点证明,元数据采集和生产过程结合是可行的,不仅有效提高了数据的质量,也有利于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综合效率。

问4普查任务区内,有一些禁止或限制进入区域,是否不采集相关数据?

答4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本次普查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如果上述要素位于禁止或限制进入等敏感区域范围内,可以按照难以到达的困难区域对待。

问5《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普查成果中包括“全国地貌类型数据库”,需要各省及普查任务区分块建立吗?

答5不需要。“全国地貌类型数据库”由国普办统一安排生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是否也建立合适尺度的“地貌类型数据库”,由各省级普查办决定。

2技术规定理解和完善问题

2.1关于对技术规定内容理解的问题

问6《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表5-2中备注一栏多次提到的“省普查可扩展下级类”、“省普查中可参照使用”,是否可以理解为“可以扩展,也可以不扩展”和“可参照使用,也可以不参照使用”?

答6根据GDPJ-01 2013中5.2.1表格内容说明,省普办在制定本省实施方案和内容与指标时,可根据本省需要或资料情况等,设计是否扩展有关内容,如有扩展须按照扩展规则;凡注明可参照使用的内容,是指本省实施方案和内容与指标可以不细分到这一级,但如果分到这一级,就必须依据这些分类,而不能重新命名或重新定义这些已经定义的类型。例如:

1)“多层及以上独立房屋建筑(0540)”的采集要求是:执行城市地区采集要求的市,必须扩展至三级类(多层独立房屋建筑、中高层独立房屋建筑等);其他不执行城市地区采集要求的城市只采集至二级类;

2)“硬化地表(0710)”的采集要求是:执行城市地区采集要求的市,须扩展至三级类(广场、露天体育场等);其他可以只采集至二级类;

3)“固化池(0760)”的采集要求是:执行城市地区采集要求的市采集至三级类(游泳池、污水处理池等),其他地区可以只采集至二级类。

问7《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里面“城市中心城区(1118)”

的采集要求中“收集资料确定中心城区范围”是否可以理解为:执行城市地区采集要求的市,如果资料收集不到或范围不明确的可以不采集,其他市(不执行城市地区要求的)由各省自己确定?

答7确定按照城市地区指标要求做的范围,都需要采集“城市中心城区(1118)”数据;不执行城市地区要求的区域,由各省级普查办自己确定是否采集该项数据。

问8《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中定义中说明“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居民地范围内的道路算作城市道路”,但采集要求中又要求“采集县级及以上政府驻地所在城镇内路宽大于5米的快速路和城市街道的道路中心线,以及该范围内其他起路网联通作用的主要街道的道路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两者什么关系,如何理解?

答8“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居民地范围内的道路算作城市道路”是对“城市道路”的概念内涵做的进一步解释,并非所有这样的城市道路都需采集,只是针对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县级及以上政府驻地”所在城镇范围内的道路按照城镇道路采集。

问9《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中“居住小区”的ADMNGD(归属)属性含义是什么,如何填写?

答9指该居住小区所在的最低一级的行政区。农村一般应填写行政村,城市地区填写到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名称;难以确定到行政村或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填写乡镇或街道办事处的名称。

问10《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5.2-5.3节对各要素层的属性定义中,规定了M、C、O三类约束条件,并在表5-1给定了每种情况的缺省值,同时在补充说明中描述了必选与可选的条件,如何理解三者的关系?

答10按照5.2-5.3节中各数据分层的“约束条件”类型,并依据表5-1,确定每个属性项的缺省值。“属性补充说明”中描述的必选与可选条件,只作为该属性项取值检查时的依据;对于“属性补充说明”中未提及的要素类型,表示该属性项不适用于该类型,无需针对该类型进行检查。如水域数据集HYDA数据层中,时令月份(PERIOD)属性项的数据类型为TEXT、约束条件为C,因此该层所有对象的属性项缺省值均为“\”。

问11《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GDPJ08-2013)的表1和表2中,格网点高程中误差和DEM内插点高程中误差有什么区别?

答11格网点高程中误差是指检查点正好位于DEM格网中心点上时计算的高程中误差,DEM内插点高程中误差是指检查点位于DEM格网中心点之间时采用内插高程计算的高程中误差。

问12制作外业核查工作底图,图廓整饰和符号表示是否必须严格按《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GDPJ 10-2013)》的正文及其附录要求执行?

答12《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GDPJ 10-2013)》的附录A和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图廓整饰和符号表示可以参考使用,也可以根据作业习惯适当调整。

问13《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中要求,遥感影像地面照片反映的地表季相或覆盖状态应尽可能与遥感影像的时相接近,实际操作中是否应严格按照遥感影像时相拍照?

答13不需要,时相尽可能接近,一般只要遥感影像和地面照片中可识别出的覆盖类型一致即可。

问14外业调查过程中,对疑问图斑,可到达区域必须拍照片还是可以选择拍一部分?

答14对疑问图斑,一般以去除内业判定过程中疑问为目的进行拍摄。如同一区域疑问图斑类型相同或疑问原因相似,可针对疑问图斑对应的类型,选择典型疑问图斑拍摄对应类型的地面照片。此外,非疑问图斑也应按照一定比例选择拍摄地面样本照片。最终采集的样本数量,都需要达到规定的数量要求。

问15工作底图上规划选取的样本图斑,可到达区域必须拍摄地面照片还是可以选择拍一部分?

答15如果已经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了样本图斑的规划选取,可到达区域应该尽可能拍摄,以确保样本的典型性。

问16实地与影像差异较大,地类发生非季节性的根本变化,可到达区域必须拍摄地面照片还是可以选择拍一部分?

答16尽可能拍摄变化地物的地面照片,为后续信息采集奠定基础。

问17《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中,表6-1定义PHOTO数据表的PHTM(拍摄时间)字段类型为日期型,表5-1对该属性的采集要求说明中要求格式为YYYY-MM-DDTHH:MM:SS,在ACCESS软件中无法实现,如何处理?

答17表5-1中对“拍摄时间”属性的说明是针对在照片EXIF信息内DateTimeOriginal标记中用文本形式记录拍摄时间的格式,数据库中记录时,按照表6-1中定义的数据库能够接受的日期型要求填写即可。通常,一个以“YYYY-MM-DDTHH:MM:SS”格式表示有效时间的字符串,可以通过数据库的相关函数被正确转换为数据库中日期/时间型的值。

问18《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中,对数据类型的要求有整型和短整型,但在ACCESS里只有整型,没有短整型,而arcgis里只有短整型,没有整型,怎么处理?

答18由于不同的软件和操作系统下对整型、短整型和长整形的字节长度的定义有差别,技术规定中提及的整数类型的字节数分别为:整型:4个字节;短整型:2字节;长整型:8字节。

问19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规定中未对浮点型float和double两种数据类型的小数位数明确规定,请问应保留几位小数?

答19未特别说明的,保留观测值的所有小数位。

2.2关于技术规定完善补充的问题

问20发现已发布的技术规定内容要求中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怎么办?

答20由于技术规定内容较多,相互关联,制定过程中经过多轮调整和修改,导致部分内容在相关技术规定中的一致性没有处理好,同时部分条款表述不够清晰,容易引起误解。经过实际生产检验,针对各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普办将对目前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详见本文件第8部分。

3影像与资料收集利用问题

3.1影像数据源问题

问21影像缺陷问题如何处理?

答21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不影响使用的不再获取新遥感影像。包括:(1)有薄云,能通过去云处理减小影响;(2)有大块的云与阴影且位于偏僻地区、地表覆盖较单一,能通过周围地表覆盖类型判断;(3)位于常年积雪区,地理国情要素可参考基础地

理信息等资料采集。

2)仅有全色高分影像,需要补充资源3号或其他相应地面分辨率的多光谱卫星遥感资料。地表覆盖分类可以采用全色影像定界、多光谱影像定性的方式采集。分幅DOM不必融合为彩色。

3)经分析后影像缺陷严重影响后续生产,如果国普办确认该地区不再采购新影像,可利用本省其他航空或航天资料补充;其它影像补充后仍不能满足要求的,需要标绘范围(shapefile格式、经纬度坐标),并且注明缺陷情况,尽快交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以便进一步处理。

问22影像中地面被云遮挡或雪覆盖,信息采集困难,若单纯依赖外业,难度和工作量较大,如何处理?

答22同【问21】。根据影像时相和相关资料,判定为冰川和常年积雪的可以正常使用;如不属于这种情况,若影响范围较大且严重影响数据采集的,应及时向国普办组织实施组反馈具体范围,以便安排进一步补充收集影像资料;若影响范围不大,应尽可能收集利用其他资料并结合外业调查进行综合判读与数据采集。

问23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时,基于分幅正射影像还是分景正射影像采集?

质量检查时叠加哪种影像检查?

答23都可以。数据采集时使用哪种影像,检查时就叠加哪种影像。但应考虑到不同作业区之间的一致性,并处理好作业区之间的接边问题,接边结果必须符合技术规定要求。不应该由于采用不同形式影像采集数据产生精度不一致或不合格。此外,应以充分发挥影像包含的信息量为原则选取需要的影像,有效利用多波段信息。

问24河流由于季节原因看不到河道,两景影像河道不一致。冬季影像的河道全部被冰覆盖,但冰较薄;秋季影像为裸露河道,导致依据两景影像采集的数据无法接边,应如何处理?

答24首先核实使用的影像是否符合精度要求。如果使用的影像符合精度要求,根据采集数据内容特点,对两景范围内采集的数据适当移动合理接边;如果使用的影像不符合精度要求,需要先对影像进行处理。

问题中涉及的河道,由于本次普查要求采集高水界范围,与季节的关联性不大,接边一般不应存在问题。河道范围内两景影像相接处由于水位变化产生的季节性差别,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时不做处理,分别依据影像采集,接边线两侧依据的数据源需在元数据中准确反映。

问25对于新到的影像,按照影像的使用原则要求需采用最新提供的高分影像数据进行替换,有些区域已经利用其他影像资料完成数据采集甚至质量检查,如果按要求替换,将产生较大工作量,如何处理?

答25对于新到的高分影像,分情况按以下原则处理:

1)新影像弥补了影像漏洞或新影像覆盖区域尚未开展外业核查的,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遥感解译样本和分幅DOM均采用最新提供的高分影像进行生产。

2)若新到影像覆盖区域已使用其它分辨率、时相或现势性相对较差的影像资料开展生产,并且开始或完成了外业核查工作,则新影像可只作为时点统一时

的参考影像使用。

3)2014年6月30日以后不再专门补充新影像,缺失影像或有影像缺陷的地方,需要通过利用已有历史资料和适当外业调查采集获取相关数据,并在时点统一时进行必要核实。

问26由于提供的遥感影像摄影时间较早,部分地区目前实地变化很大,通过多种方式暂时难以满足生产需要,但小范围地区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渠道获取的影像资料来处理变化大的问题,不知是否合适?

答26可以利用多渠道收集的、具有质量保证的其他资料以弥补普查下发影像资料时相和现势性的不足,但需要在元数据中进行充分说明。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的影像资料,如果能够确定影像的类型、时相等信息,并经过处理能够达到精度要求,在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信息采集时可以作为参考资料使用,并需在元数据中做清楚说明,并保留所使用的参考资料。但该资料不可用于分幅DOM 制作。

3.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问题

问27CC码和GB码的对应关系什么样的?

答27为了尽可能建立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中保留了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GB码)属性。根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对该通用属性项的要求,填写该属性时,对于特定要素,如果基础地理信息中没有相应的类,填为999999;如果只能对应到基础地理信息中的大类,则填写其大类码。

尽管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CC码)和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GB码)之间没有严格的一对一关系,但正确建立两者的关联关系,有助于后续生产过程中统筹考虑数据更新与维护工作。为便于参考,本文件将常用要素类型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整理,见附录A。

问28基础数据中有但影像上没有的要素是否采集?

答28依据普查要求使用的影像资料确定,有疑问的,通过必要的实地核查进行确认。

3.3其他专题资料利用问题

问29本省公布的行政区划代码与国家发布的不一致时,如何处理?

答29不一致的地方应与省里相关机构沟通后确定原因和处理措施,不能确定原因的应优先使用国家发布的代码。

问30统一提供的1:100万2级流域数据和水利普查数据有何用途,如何使用?答301:100万2级流域数据仅作为水域要素中“实体编码”(EC)和“流域”(BAS)属性项填写的参考。对于1:50000地形数据库中存在编码的河流、湖泊、水库、干河床等对象,EC和BAS属性值应与1:50000地形数据库保持一致;对于1:50000地形数据库中不存在编码的对象,不再自行编码,直接填写其属性项

对应的缺省值。

针对河流、水渠、湖泊和水库要素,新增“水利行业编码”(缩写WRID,数据类型String,长度16,约束条件为可选)和“水利行业编码依据”(缩写WRIDRM,数据类型Short,约束条件为条件必选,即WRID属性项有值时必须填写)两项属性项。

对于水利普查数据中已有编码的对象,WRID属性项需与其保持一致;

对于新增的、且有名称的河流、湖泊,原则上需按照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编码规则(附录B)进行补充编码,并保证编码的唯一性;其中,新增的、无名称的河流及其支流,即便支流有名称,均无需再编码,填写属性项缺省值即可;

对于新增的水渠、水库,不再自行编码,直接填写其属性项对应的缺省值。 WRIDRM属性项用来记录WRID的填写依据,取值范围为1~2,含义如下:“1”表示WRID沿用水利普查数据中的编码;“2”表示WRID为新增编码。

水利普查数据中的各级流域数据可作为确定WRID的辅助依据;此外,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流域(1131)数据的采集,需依据水利普查数据中的流域数据确定,无明显不合理之处可直接沿用。

问31收集到的专题资料与影像不一致时,如何处理?

答31依据普查要求使用的影像资料采集,有疑问的,通过必要的实地核查进行确认。

4正射影像生产问题

4.1控制点影像采集

问32控制点信息文件中控制点采集来源项(ConSource)如何填写?有无具体规定?

答32控制点信息文件中控制点采集来源项(ConSource),需要按平面和高程分别填写控制点采集来源,且能明确反映控制点几何精度,如果来源于外业像控成果或空三加密成果,应标明成图比例尺,比如:“平面来源于1:5万外业像控,高程来源于1:5万外业像控”。

问33影像控制点中十字丝宽度1个像素,水平长度为11个像素,建议不对十字丝有详细的要求,以不压盖地物及不影响判读为准,是否可以?

答33影像控制点中十字丝以识别明显和尽量少压盖地物为原则,规格尽量按规定要求统一。

4.2元数据填写和命名

问34整景影像元数据如何制作?全色与多光谱影像是否分开制作元数据?

答34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的元数据分别填写,如果多光谱影像正射纠正以纠正好的全色波段影像为控制源的,涉及影像纠正精度的元数据项(控制资料来

源、外参数解算误差、影像接边差、检查点个数和误差)参照相应的全色影像元数据。

问35整景纠正影像的全色与多光谱影像元数据分开填写,文件命名怎么统一?

答35整景纠正影像元数据文件的命名: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的元数据文件名和对应的影像文件的文件名保持一致,后缀名为xml。

问36DOM分幅元数据中83至86项图幅最大接边差,在《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填写样例中有保留1位小数,也有保留2位小数,不合理,怎么处理?同样整景元数据中58至61项也有类似问题。

答36涉及误差的元数据项,保留小数点后2位。

问37DOM分幅元数据中第14项“ImgSize”与整景元数据第11项“ImgSize”,在《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填写样例中有保留1位小数,也有保留2位小数,怎么处理?

答37影像大小保留小数点后1位。

4.3其他问题

问38整景纠正卫星影像数据整理中融合影像数据量太大,技术规定中文件命名组织中列出融合影像,是否需要提交?

答38整景纠正卫星影像数据整理过程中的融合影像不需要汇交。在作业过程中,视情况根据需要才制作整景融合影像,以便于信息提取和数据采集,不是必须的。

问39同名点在两景异轨影像原始片上位置相差较大,一个同名点经纬度分别为83.2031、45.7153,另一个同名点经纬度分别为83.2096、45.6915,图幅接边困难。选择一条合适的山沟过渡处理,是否合理?

答39影像接边超限的情况首先检查平面精度是否合格,在平面精度合格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在人工地物稀少的区域酌情处理。

问40图幅跨国界,由于DEM不全,造成国外部分影像数据错位,拉花,如何处理?

答40国界外的影像纠正的精度和影像拉花等可放宽要求。

问41图幅跨省级任务区界,由于目前掌握和获取的任务区外DEM、控制点等相关资料与任务区内在完整性、比例尺以及精度等方面不一样,造成任务区外部分影像数据处理结果和任务区内有差异,如何处理?

答41跨省级任务区界的分景和分幅影像,涉及任务区都需要按照规定的精度指标制作正射影像,任务区相邻部分按照接边原则由涉及的各方协商相互交换资料完成接边处理。由于生产进度差异难以同步开展的,且暂时无法收集到相邻任务区控制资料的,可暂先用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正射纠正,以利于后续

工作的开展,但采集形成的各类数据结果(包括正射影像)最终都需要与邻接任务区完成接边,并符合接边技术要求。

问42正射影像制作成果中对于资三影像的整景命名中发现,若参照现有的命名规则使用轨道号会出现文件名重复的情况,请问如何处理?

答42整景纠正影像主文件名的组成顺序为:数据源标识符+轨道号(或订单号)+影像数据获取时间+波段标识符,轨道号(或订单号)+影像数据获取时间的组合应该是唯一的,不会存在重复。

5地表覆盖分类问题

5.1一般性问题

问43哪些情况可以作为狭长覆盖类型处理?

答431)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连片区域内部斑块之间的田埂、小路、水渠、林带等狭长条带,如果宽度在5米(含)以下,可以就近归并到相邻的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类型中。2)房屋建筑区内部的路面宽度小于等于5米的道路,可以不单独归类,并入其所在的房屋建筑区一类的图斑中。

问44按照“就近就大”归并时有多种选择,如何确定合理的归入类型?

答44达不到最低采集指标要求的地类需要就近归并时,在符合“就近就大”归并原则的前提下,应考虑并入类型的合理性,宜向特征相近的覆盖类型图斑归并。

问45最小图斑实地面积指标下浮的原则如何掌握?小于指标的小图斑,难以归并或归并明显不合理的,是否可以保留?小于指标的小图斑数量是否有限制?

答45在确保分类结果正确的前提下,分类最小图斑实地面积指标下浮一般控制在30%以内,即:小于最小采集指标70%的图斑宜就近就大归并。对于部分小于指标的小图斑,难以归并或归并明显不合理的,可以保留。保留的小图斑数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个县级普查任务区或1:10000标准图幅范围内,对于每一个类别,面积小于最小采集指标70%的图斑数量不应超过该类图斑总数的10%。

问46水渠或河流等线型类别两边的狭长条带(不到5米)如何处理?如果归并到水面,水面范围会大于地理国情要素的水域范围,不符合相关关系要求,如归并到相邻其他地类(如房屋建筑区或道路),相邻地类的边界又不合理。答46归并时应考虑与目标图斑类型之间的合理性,归并后明显不合理的,可以保留,不受最小图斑面积指标的限制,单独进行归类,但应合理控制小于指标要求的小图斑数量。

问47河流、道路被树冠遮挡的情况,是否可以理解为:如果遮盖的植被没有达到乔木林或绿化林的采集指标,均可以忽略林地树冠,直接按照河流或道

路真实的边线勾画?如果可以归并,有的作业区进行了归并,有的作业区没有归并,是否可以同时存在?

答47对于少数偶然图斑,可以不归并,但应尽可能处理方法一致,并注意合理控制小于指标要求的小图斑数量。

问48树木遮盖地物都是按照顶层植被类型归类吗?

答48树木遮盖房屋建筑时,被遮盖部分的房屋建筑宜完整采集;遮盖其他地类时,应优先考虑按植被相应类别的分类规则分类。

问49什么样的变化可以视作季节性变化?外业遇到这种变化如何处理?统一时点时如何处理?

答49季节性变化是指随季节温湿度条件变化而发生的周期性变化,其状态具有临时性和反复性特征。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等范围内的覆盖物都有随季节周期性变化的情况。对于季节性变化,地表覆盖分类时一般以影像为准,并在相关元数据项中准确记录影像摄影时间,外业调查时不做核查。统一时点时,根据需要对特定类型根据区域地理特点统一处理,具体在时点统一的相关方案中明确。

问50什么样的变化应视作非季节性根本变化?外业遇到这种变化如何处理?

统一时点时如何处理?

答50一般来说,由自然为主的类型变为人工为主的类型,或者相反,应视作非季节性根本变化。此外,人工为主的类型之间的相互变化,也应视为非季节性根本变化。具体包括林地、草地、荒漠与裸露地表、水域等变更为耕地、园地、房屋建筑、道路、构筑物以及人工堆掘地等,或者相反方向的变化,耕地、园地、房屋建筑、道路、构筑物以及人工堆掘地等类型之间的相互变化。对于非季节性根本变化,地表覆盖分类时一般以外业调查时的状态为准。统一时点时,根据需要对特定类型做重点核查,具体要求在时点统一的相关方案中明确。

问51未经过平整的建筑工地、空地、碾压踩踏地表等在适宜气候下容易长草,不同时间外业核查会造成不同结果,这种情况应如何归类?

答51根据影像上的实际地表覆盖类型分类,核查时若发生非季节性根本变化,才依据外业核查结果对内业分类结果进行修改。

问52哪些区域和地表覆盖类型图斑需要采集时注意做重点标注,以考虑时点统一的需求?

答52对于人类活动比较密集和正在变化中的区域,如城乡结合部、开发区、采矿区等区域内的各种覆盖类型和其他区域内的建筑工地、人工幼林等处于中间状态、变化周期短的类型,应做重点标注,以便于后期时点统一时做重点关注的对象。

问53分类时需要重点注意哪些容易混分的类型?

答53经过对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分析,由于概念理解差错、判别条件复杂或可识别程度影响,以及归并尺度把握不当等各种原因,一些类型与其他跨大类

的类型容易混分(如下图)。如图中所示,旱地(0120)是最容易与其所在一级类(耕地)之外的其他类型混分的类型,其次是天然草地(0410)、林地(0300)、房屋建筑区(0500)比较突出,此外硬化地表(0710)、其他人工堆掘地(0890)、苗圃(0250)、泥土地表(0920)、路面(0601)以及水面(1001)等在有些情况下也容易与其他跨一级类的类型混分。图中还示出了其他一些交叉类型数较少的类型,在特定情况下也容易出现混淆。

这些相互关联的类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容易混分,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出现。作业过程中,不应出现由于对类型定义或概念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的归类错误;在判别条件明确,可识别程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应出现混分。只有在判别条件模糊或处于类型指标边界区域,或可利用资料(包括外业调查)难以提供足够分辨能力的情况下,图中所示的各类型之间混分才可以降低要求,视作质量可接受的情况。

后面将针对图中各个相关类别,分别说明易混原因及处理方法。

5.2耕地(0100)

5.2.1一般性问题

问54需要注意与耕地容易混分的其他跨一级类的类型有哪些?

答54请分别参见水田、旱地类型中的说明。

问55目前已经荒芜的耕地,难以确定是否撂荒或弃耕,如何归类?

答55能够确定撂荒或弃耕时间的,达到两年或两年以上(包括到时点统一时),按照实际生长的植被归入林地或草地相关下级类;不能确定时间的,根据地块所处的位置综合判断:

1)耕作条件较好,与大片耕地相邻或位于其中,田块形态完整,依然归为

耕地,具体归入水田还是旱地,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2)耕作条件较差,位于荒坡上、草原(草场)、荒漠边缘以及离居民地较远的区域,或经外业确认属于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的,不归入耕地,按照实际地表覆盖物归类。

问56单纯通过影像上很难确定2年内是否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如何归类?

答56难以判定是否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需依据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地块大小、灌溉设施以及当地的耕作制度,并结合外业经验综合判定属于水田还是旱地。确实难以准确判断的,根据现状进行归类。

问57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区外围有完善灌溉条件的平整区域(基本农田)内间隔种植了各类经济作物的旱地,如高矮不一的苗木地(达到指标面积),实地变化较快,影像和外业判绘都不易区分。是统一归类为水田还是按照实际种植的类型归类?

答57难以判定是园地还是耕地的情况,建议按照耕地归类。但归入水田还是旱地,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5.2.2水田(0110)

问58需要注意与水田容易混分的其他跨一级类的类型有哪些?

答58根据水田的不同状态,容易与草地、水面类型发生混分,常见易混原因或情形及处理方式见下表:

问59同样生长莲藕、茭白等水生植物,有的在水田里,有的在坑塘里,是否应该归为同一种类型?

答59位于坑塘的,按照植被类型或出露类型归类,其中植被如果是浮游植物,应归为水面,是挺水植物的,达到覆盖度要求的归为相应草地,否则也归为水面;种植在田地中的,按照耕地类型归类为水田。

5.2.3旱地(0120)

问60需要注意与旱地容易混分的其他跨一级类的类型有哪些?

答60根据旱地的不同状态,容易与园地、林地、草地、温室大棚、人工堆掘地以及泥土地表发生混分。常见易混原因或情形及处理方式见下表:

问61种植草莓的地块应归入耕地还是园地?

答61草本果园指种植株型较大、多年生草本类果树为主的果园。种植草莓的情况应归为耕地。

问62郊区大片荒地或空地,但没有拆迁和建筑迹象,应如何归类?

答62按照实际的地表覆盖物归类。对于长期堆放瓦砾、碎砖、混凝土或碎石块等各类建筑垃圾的区域,若植被覆盖度较低,但所在区域仍可利用的,可归入其他堆放物(0829)一类;植被覆盖度较高,按照植被类型归类;如果所在区域不可再利用,可归入垃圾堆放物(0822)一类。

5.3园地(0200)

5.3.1一般性问题

问63需要注意与园地容易混分的其他跨一级类的类型有哪些?

答63根据园地的位置、种植物、生长状态等,容易与旱地,以及林地和草地中的一些类型发生混分。常见易混原因或情形及处理方式见下表:

问64《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中“其他园地”(0290)的定义只包括“其他多年生木本经济作物”,对于种植如药材、香料等其他藤本、草本经济作物的园地如何归类?

答64《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中“其他园地”(0290)的定义覆盖不完整。将该类型的定义删除“木本”二字,修订为:“指被人工种植的可可、咖啡、胡椒、药材、油棕和其他油料或香料等其他多年生经济作物覆盖的连片区域”。同时,为便于归类,将该类细分为“其他乔灌园地(0291)”、“其他藤本园地(0292)”、“其他草本园地(0293)”。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GDPJ 10—2013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11月

目 录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底图规格 (2) 3.1数学基础 (2) 3.2底图模式 (2) 3.3数据内容 (2) 3.4数据格式 (2) 4技术要求 (3) 5作业流程及步骤 (5) 5.1技术流程 (5) 5.1.1数字普查底图 (5) 5.1.2纸质普查底图 (6) 5.2作业步骤及要求 (6) 5.2.1数据准备 (6) 5.2.2数字普查底图 (7) 5.2.3纸质普查底图 (8) 6质量控制 (9) 6.1检查要求 (9) 6.2检查内容 (9) 7底图输出 (1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纸质普查底图图廓整饰 (1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地理国情要素符号设置 (12)

前言 本文件是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技术规定之一。 本文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 本文件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 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本文件起草组成员:郝科铭 殷福忠 梁安宝 曲 平 王 刚 李 军 汲旭生 岳 昊 王明亮 张 俊 夏立福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环节,是内外业衔接的关键点,基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或者基础地理信息与必要的专题数据,叠加遥感影像数据,制作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用于外业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的充分利用,可提高外业调查的效率,减少外业工作量,对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件针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需求,参考现有的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依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地理国情普查中底图制作的规格、技术要求、生产流程和技术路线、质量控制、数据组织与成果汇交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验收提交资料要求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验收提交资料要求 、成果资料 (一)数据成果 1、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成果: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及对应的 元数据,图幅内的影像控制点数据,基础资料源质量证明、补充影像数据质量及利用情况说明。 2、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成果:用于基本统计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及对应的元数据,基础资料源质量证明、补充 DEM数据质量及利用情况说明。 3、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4、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5、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成果:地理国情普查数 据生产元数据。 6、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成果: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 (地面照片.Jpg,遥感影像实例.tif,坐标信息.tfw,投影信息. xml,属性信息.mdb)。 7、基本统计成果:数据集、报表成果及报告成果。 (二)附件资料 1、技术设计书、作业指导书(省普査办批准的原件,以 —17 —

及有关问题处理上报及批复执行文件)-18 -

2、技术总结(普查单位技术部门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签 字,单位盖章) 3、检查报告(普查单位质检部门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签 字,单位盖章) 4、级检查记录(普查单位作业员、质检员、问题处理 人员、复核员签字) 5、接合表和作业检查表(普查单位制表人、质量负责人 签字,单位盖章),计划任务标图和实际上交成果标图(包括作业人员、检查人员、图幅号、质量等级等信息)彩色打印。 6、彩色调查底图纸质资料:纸质外业核查底图要有作业 员、质检员签字;若采用数字核查成果图,要有书面签字材料。 用于外业检查验收的核查成果图按1:5000比例尺出图,标注外业核查轨迹,并由出图人签字。 7、外业调查成果资料:夕业调查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核 查统计表/数据(.doc);夕业调查元数据(.mdb); 外业调查原始轨迹数据;补充收集的专业资料等。(要有书面签字材料) &收集专题资料的相关材料:专题资料提供方盖章或其 他合法性证明,以及资料分析利用报告。(报告由普查单位编写人、质量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 9、基本统计报表、报告(普査单位编写人、质量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 10、国家和省过程质量监督检查意见及整改报告(整改报告由普查 -18 -

地理国情普查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1地理国情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地理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狭义来看,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1] 2地理国情普查 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2] 3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4普查的时间安排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定,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5工作要求 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础测绘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按时报送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对在普查中所获得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保密。 6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三个方面,即从不同角度对基本地理国情、综合地理国情和分专题的地理国情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 地表形态数据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数字高程模型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自然营造物和人工营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地表覆盖不同于土地利用,一般不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等。地表覆盖通常采用规则格网形式的场模型(也称作域模型)进行描述。 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信息(以下简称地理国情要素)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如城市、道路、设施和管理区域等人文要素实体,湖泊、河流、沼泽、沙漠等自然要素实体,以及高程带、平原、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通常采用要素模型(也称作对象模型)来进行描述,按照其空间特征分为点、线、面、体四种基本对象。 综合考虑上述三类信息,提出本次地理国情普查使用的内容分类对象及采集指标。本文件未涵盖完整的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 地理国情信息分为12 个一级类,58 个二级类,135个三级类。[3]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4T15:37:19.17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作者:宁世勇[导读] 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测绘院 830001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初步摸清了中国的地理国情家底,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对准确把握 国情国力,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例如,通过普查获得了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了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的需求,提高了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是国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然地理国情、人文地理国情、经济地理国情的普查和监测等内容。总结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提出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新需求,并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建议在国情内容中增加地面沉降和形变、地表透水性、人文和社会经济信息;在技术创新方面,提出自然地理国情监测要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通过众源数据验证各类地理国情的现势性,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开展地理国情更新。在地理国情的成果表达方面,提出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可用于一体化表达国情数据、地理国情普查的统计成果和监测模型要面向用户需求发布通用指数。对地理国情的服务提出展望。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的全要素监测,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考虑到普查和监测成果的实际应用需求,未来还应该增加普查未涉及的不透水面数据、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相关行业部门(国土资源、环境部门等)所收集的数据,比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自然地理国情要素的补充资料,遥感影像可用于不透水面的提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社会经济类数据通过空间化处理后,可用来获取社会经济地理国情信息。经过应用的调研、技术的研讨和成果的服务,本文认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不等于基础测绘,当前的普查和监测,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完善和创新的新需求。(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内容需要创新需要增加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产出老百姓能看懂的地理国情指标,如城市海绵度、绿化度、交通通达度、水资源丰足度、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幸福指数等,并实现其空间化。例如人口数据,应形成白天和夜晚的人口空间分布,内容要面向领导辅助决策,且易于决策。(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需要创新自然地理国情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要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通过众源大数据和对地观测传感网来更新各类地理国情。(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表达形式需要创新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地理国情要通过矢量和栅格一体化表达,其中点和线类国情适合矢量表达,面状地理国情适合栅格表达。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 2.1污染源及防治设施综合分析按不同县市区和三类水源保护区统计2015年污染性工矿企业等点污染源的空间分布数量、密度等指标;统计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个数、规模(日处理量),分析不同县市区的污染源及防治设施的空间分布状况。按照主要河流边界,在两侧3km范围内建立缓冲区,统计缓冲区内的点污染源的个数、密度等,分析不同河流的健康状况. 2.2重点城镇发展扩张边界提取城区是指在行政界限内,符合城市功能、具有城市形态的空间范围。利用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按照城区的定义,初步提取城区的初始轮廓。初始轮廓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需要根据地物的形态和功能,通过人工目视判读,进行初始轮廓的修正,开展精细边界提取,计算城区面积。利用两期城区数据,制作重点发展城镇2009和2015年两期城区边界图。 2.3植被覆盖变化及水土流失易发区分析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2009年1∶50000DLG数据,获取两期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和裸露地要素,计算各要素的面积。2009年DOM影像数据作为工作底图用于必要的要素补充提取;利用水源地耕地要素数据和DEM数据,计算不同坡度带的耕地面积。综合考虑水源地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坡耕地面积及区域内的植被覆盖度,提取人口相对集中、坡耕地较多、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作为水土流失易发区。选择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加权降雨量、坡度、坡长、沟谷密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7个指标,确定权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定量评价。计算研究区水土流失综合分值,并对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分级,分为微度流失、中度流失、重度流失、剧烈流失4个等级,并生成水土流失强度空间分布图。结语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利国利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已经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为更好地提供实时、权威、丰富的地理国情监测服务,本文总结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地理国情监测将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服务,逐步走向实时化和智能化。未来的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需要在内容、技术和成果表达形式等方面,有更多的创新。同时发挥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作用,为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数据挖掘及信息服务应用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摘要:当前形势下只有在充分利用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成果资料,着力开发品种类型齐全、要素内容丰富、使用方便快捷、有效覆盖全部国土的地形图数字产品及纸质产品的同时不断推出适用、好用的公众版系列地形图以及国家和区域地图集等,才能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测绘地理信息公共产品的需要。本文将主要探讨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监测 中图分类号:X924文献标识码: A 依托国家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提供更加丰富的测绘基准信息产品,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精度、全覆盖、三维、动态测绘基准信息的需求。通过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档案信息化服务,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在地理国情分析、测绘地理信息项目规划设计等工作中的基础参考作用[1]。 1地理国情普查的测绘技术 随着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不断进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测绘事业面临着技术手段、服务层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向全社会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是近几年测绘学科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测绘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测绘学科发展主要依赖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中的地理空间信息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应用服务方面的进步。如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现代测绘基准建设、海岛礁联测、“天绘”和“资源j号”测绘卫星、国家1:50000基准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西部测图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技术、数字城市、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

台与天地图等10大工程既推进了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测绘学科的发展。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意义 2.1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政府、企业、社会以及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发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产品,加快发展车载导航、手机定位、便携式移动导航、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位置服务产品,不断拓展地理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地理信息产品附加值,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信息服务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产品、特别是消费电子产品承载地理信息服务的能力,积极创造和培育新的需求、新的市场,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的电子游戏产品、地理信息电视频道或栏目、基于数码相机的位置服务产品以及物联网位置服务产品等,满足各类个性化需求和大众需要,全面拓展地理信息消费市场[2]。 2.2加快技术自主创新步伐 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是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地理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地理信息产业制高点的重要途径。要紧紧围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基本方针,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尤其要为企业参与科研活动创造经费、政策等支撑条件。 3加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应用 国土整治是指对国土资源的考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以及为此目的进行的国土规划、国土立法及国土管理工作。譬如国土资源部主页的栏目中既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管理,也有基础测绘、地质调查、国土规划、土地监测等栏目,还有“西部大开发”:“全球资源战略”等宏观信息,这些都属于国土整治工作的范畴。国土整治工作既有全国范围跨区域的,也有区域性的,其目的都是为了

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的若干问题与探讨

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的若干问题与探讨 摘要:在国情普查中地理国情普查是一个非常重要构成部分,其在促进国家发 展过程中对国土开发的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而在地理国情普清中,地理国 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项目,它的工序质量的高低会对 数据库以及统计分析的质量情况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将对有关地理国情普 查内业编辑与整理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 些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问题探讨 在我国基本国情中,地理国情可以对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潜在关系以 及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的揭示。地理国情普查可以在地理空间上对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资源配置等进行合理布局与优化。而作为地理国情中一项重要工作 的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可以为其整个工序提供有效、科学的数据支持, 促进其工作效率提高。 一、有关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的简单概述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 整理包括很多具体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地理国情要素和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编辑以 及数据拼接等。在地理国情普查中,其内业编辑与整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工序,其工作顺序排在数据入库以及统计分析之前和数据采集以及外业调查之后,其在 整体的工作流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此工作的具体工艺流程是在外业 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来进行确认的,然后再以专业资料作为辅助工具,与数字正射 影像和专业数据资源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地表类型、边界以及要素属性等方面对 通过内业所采集到的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以及地表覆盖分类数据进行编辑、修改或 是接边等方面的处理。有关专家曾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和情况,例如,在 遥感影像中,怎样才能使所拍摄到的影像更能符合编辑整理工作的要求;在外业 调查阶段,怎样才能使外业人员所收集补充的专业资料得到有效合理的分析;怎 样才能处理好编辑整理工作中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下面,本文将在实际生产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遥感影像在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工作工序 的地理要素以及地表覆盖数据中,正射影像能够为其提供空间定位基础,同时也 是其进行解译工作的主要依据。影像质量的好坏可以对地理国情的信息定位和解 译工作造成直接性的影响作用。遥感影像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具体包括其 自身的时相、气候、入射角度以及传感器自身原因等,因此现阶段所使用的影像 有时会出现画面模糊、色彩或是明暗失真等现象。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需要对 影像显示质量进行合理调整,例如对影像显示的亮度、对比度以及拉伸方式等属 性进行调整。 而在诸如WV2 以及QB 等影像中,可以利用兼具较高的光谱分辨率以及空间 的影像对其采集精度进行提高,而多光谱影像中的全色锐化则是一种较为常用且 效果较好的方法。以ArcGIS 平台为根据,全色锐化图像进行创建的融合方法具体 可以分为四种,包括Brovey、IHS、ESRI 全色锐化以及简单均值四种变换方法,这四种方法均可以兼顾色彩保持和利用不同模型对空间分辨率进行提高两方面,还 可以通过调整某些模型使其自身的每个波段都能够产生不同权重,并在权重添加 的过程中对红外组件进行启用,进而对输出颜色的影像显示效果进行调整和改善。 在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过程中,分景正射影像的使用范围应该限制 在影像镶嵌线以内,若是超出这个限制,则会出现与相邻影像接边精度无法适应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分析研究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5T13:09:11.4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作者:周德兄[导读] 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 (青海省第二测绘院青海西宁 810001) 摘要: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初步摸清了中国的地理国情家底,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对准确把握国情国力,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地理信息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 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的全要素监测,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考虑到普查和监测成果的实际应用需求,未来还应该增加普查未涉及的不透水面数据、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相关行业部门(国土资源、环境部门等)所收集的数据,比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自然地理国情要素的补充资料,遥感影像可用于不透水面的提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社会经济类数据通过空间化处理后,可用来获取社会经济地理国情信息。经过应用的调研、技术的研讨和成果的服务,本文认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不等于基础测绘,当前的普查和监测,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完善和创新的新需求。 1.1内容需要创新 需要增加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产出老百姓能看懂的地理国情指标,如城市海绵度、绿化度、交通通达度、水资源丰足度、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幸福指数等,并实现其空间化。例如人口数据,应形成白天和夜晚的人口空间分布,内容要面向领导辅助决策,且易于决策。 1.2技术需要创新 自然地理国情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要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通过众源大数据和对地观测传感网来更新各类地理国情。 1.3成果表达形式需要创新 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地理国情要通过矢量和栅格一体化表达,其中点和线类国情适合矢量表达,面状地理国情适合栅格表达。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内容创新 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既包含基础地理信息,如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信息;也包括地理统计信息,如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获取社会经济等信息;还包括地理演化信息,对多源多时相地理空间信息及其它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与推理,分析揭示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演化趋势。 地理国情信息有别于地理信息。首先地理国情信息虽然来源于地理信息,但是,地理国情信息具有特定的空间范围,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动态性等特点。地理国情是一定区域内各类地理信息的综合集成。一些常见的地理信息,如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多是单一的、离散的。相比之下,地理国情则信息是一定区域内各种地理信息与非地理(人口、经济、社会等)信息的整合与分析的结果。地理国情信息具有时间性、现势性,反映一定时期内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一些自然要素的地理信息,如地貌特征等,在短时间内的变化并不明显,呈现静态的特征。相形之下,许多地理国情信息则是动态的信息,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例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情况、城镇化扩张等地理国情方面的信息,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属性。 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创新 3.1自然地理国情监测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 地理国情信息具有动态性、时效性,反映地理国情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化情况。地理国情监测涉及数据类型众多、数据源广泛、数据量巨大,为保证分析和决策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地理国情数据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势性。不同的地理国情信息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诸如地貌、水域等自然地理要素,在较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演变的周期较长,这部分国情的监测,可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要素,比如交通网络、地理单元范围等具有较快的变化频率,再依赖众源数据等其他手段进行更新。 3.2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 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从不同于自然地理的角度,反映了一个区域的人文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例如人口的白天分布和夜间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白天的分布反映出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人口分布,代表白天经济活动规律。夜间人口分布,代表夜间经济和人口住宅的分布现状。同时,人口和房屋间在不同时段的关联和分布规律,对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3.3通过众源数据更新各类地理国情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国情复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表变化频繁。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手段还在探讨和完善之中,地表形变、污染程度、局部变化、大气、水体、地表的监测,都应该有不同的技术手段。考虑到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实现对地理现象或过程准确、快速、有效的监测,需要掌握地理国情要素变化规律,制定差别化的监测机制。 3.4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地理国情更新 地理国情更新的时间尺度则与地理现象或过程密切相关,反映一定时期内地理现象或过程的演变情况。当定期普查和通过存档数据更新不能满足需求的地理国情类更新,可考虑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地理国情及时更新。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聚焦服务连通事件感知、协同观测、高效处理与决策支持,提供任务驱动的、主动的时空信息灵性服务。

地理国情工作总结

地理国情工作总结 篇一:地理国情普查实习总结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1、地理国情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狭义来看,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 2、地理国情普查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

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XX年至XX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3、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4、普查的时间安排 普查标准时点为XX年6月30日。XX年1月至XX年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定,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XX年7 月至XX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XX年7月至XX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4T09:41:01.9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作者:张艳峰刘现印陈瑞聪 [导读] 文章重点就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济南 250013 摘要:地理国情监测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它的开展对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作用。弄清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和区别,能促进地理国情监测和基础测绘协同发展。文章重点就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联系;区别 引言:随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广泛开展,对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数字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天地图服务、应急测绘保障、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等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地理国情监测的目标任务,全面促进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义。 1地理国情监测的特征分析 1.1地理国情监测具有区域信息的集成性特征 地理国情监测所涉及与涵盖的信息多为区域性的地理信息。将普通的地理信息同实际的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形成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数据,这便是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主要特征。 1.2时间性与现势性成为地理国情监测的显著特征之一 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反映的是截至到某个时间点的某个时间段内地理信息发生的变化情况。在自然地理方面主要是指地形与地貌发生的变化;在人文地理要素的变化中,则包含了区域的城镇化变化与国情信息的动态变化,这些都能够体现出地理国情监测的时间性特征与现势性特征。 2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区别与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获得了高度的重视。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测绘地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各项工作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划分,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手段完成具体的工作,在多方面来确保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在能够和谐推进,实现互补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相对而言,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存在较大的区别,两项工作虽然具有共同的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并且紧密联系的存在又促使相互之间存在较多的交集。经过大量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和区别,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二者在概念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3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交通、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其所形成的成果数据量大,涉及多个行业,成果的综合分析突出。基础测绘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其成果相对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针对性强,涉及行业较少,且未包含统计分析信息。第二,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是相互联系的。基础测绘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更新了国家、地方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都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既有数据基础,又有技术储备,而地理国情普查、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成功开展,其成果被多个行业应用并反映良好,又促进了基础测绘的转型升级。 3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策 地理国情监测是在地理国情普查成功开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吸取了传统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普查的成功经验,有效的促进了传统基础测绘向新型基础测绘的转型升级。山东省在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新型基础测绘实施方案,即是在地理国情普查成功开展的基础上对传统基础测绘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成果得到多个省级政府部门的应用并受到好评。 3要促进地理国情监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对已有测绘成果予以合理与科学地应用 地理国情监测在数据采集阶段采用的技术手段同基础测绘采集手段区别不大,因此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有效利用已有的各种测绘成果,包括年度更新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遥感影像、卫星影像资料等。山东省“十三五”基础测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1:10000基础测绘五年更新三次,每年度对水系、道路等重要要素进行定期更新,这些成果都可以作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数据基础,可以为国情监测工作的内外业数据采集提供参考。另外,2015年以来开展的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部分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国情要素采集,如城市空间格局的专题性监测成果,可以作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国情要素中心城区范围采集的依据。 3.2汲取基础测绘同地理国情普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地理国情普查在开展时,成功沿用了传统基础测绘先内后外的作业模式,有效减少了外业采集的工作量;普查阶段应用了开展基础测绘时收集的交通水利民政等多个部门的参考资料,确保了成果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吸取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普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做到地理国情监测和基础测绘协同联动更新,在进行行业部门资料收集和外业数据采集时,分析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的区别联系,做到一次资料收集兼顾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一次外业调绘兼顾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减少内外业工作量,真正做到“最多跑一次” 。 3.3加快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的推广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测绘技术手段日新月异,近年来不少新技术新装备在开展基础测绘时得到应用。同样,这些新技术和新装备也应用到地理国情监测中,并得到发展。如无人机进行基础测绘时一般用于影像的获取,在地理国情普查开展中,青岛某单位用小型无人机搭载智能手机进行短距离外业调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在山东省推广;传统的基础测绘应用遥感信息提取软件进行植被类型的提取,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要素内容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要素内容 [摘要]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地理国情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部分,通过地理信息的调查可以全面掌握资源的分布情况。本文就地理国情普查基本要素内容进行阐述。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基本要素 一、前言 通过对地理国情的普查能准确的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生态环境的状况、人类的活动及分布。因此,在我国地理国情普查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和全面。 二、“地理国情监测”的内涵 地理国情指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本国土自然与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和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相关联的周边与全球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监测一词在这里应广义的理解为包括历史与现状调查,变化动态检测、资料整理加工及提供社会服务的一系列业务工作。从业务内容上讲,监测工作的服务性质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是为国家或区域(地方)的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宏观决策的基础信息;二是为经济社会的日常运转提供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三是为防灾救灾和应急时间处置提供现场指挥信息。也就是说,监测业务包括长远、日常和应急三个方面。 三、“地理国情监测”整体框架 地理国情监测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涉及的业务领域众多,相应的业务主管部门也差别巨大;在测绘系统内部也涉及到国家、省区、地市等不同层次的测绘生产和管理。通过地理国情监测业务的开展,使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组织保障体系适应地理国情监测业务化运行需求,技术保障实现服务流程化、网络化、实时化、个性化,生产工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服务模式实现规范化、常态化,管理模式实现全员参与、专业分工精细化。使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测绘服务方式由基础服务,转变成基础与定制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从工程实现角度出发,地理国情监测包括国情监测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分析应用、分发服务等过程。在地理国情监测相关研究成果、相关文件要求等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为主导的地理国情监测整体框架体系。 四、地理国情的重要意义 地理国情是国情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情国力,安邦之基。做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多次开展经济、农业、人口等方面的普查、调查工作,为科学规划、制定国策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全面客观地掌握我国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设计书(DOC)

湘潭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地理国情普查 学院:能源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学号: 201092002125 姓名:游佳龙 指导教师:刘专、叶险锋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9日

湘潭大学毕业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地理国情普查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 学号:201092002125 姓名:游佳龙专业:测绘工程 指导教师:刘专、叶险峰系主任:叶险峰 一、项目概况 1、项目来源与背景: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务院于2013年2月28日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在全国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全面查清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2、测区范围及任务:测区范围为桃源县2000平方公里,项目内容包括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 3、已有资料情况:测区内已有0.5米分辨率正射影像图、行政区划数据、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1:1万数字高程模型、1:1万数字线划图、1:5万数字线划图,林业、水利等专题数据,内业解译成果和外业调查成果。 4、设计技术依据:见主要参考文献。 二、设计主要内容 1、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表覆盖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2、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理国情要素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三、设计基本要求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分带采用3度分带,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比例尺为1:1万,按1:1万国际标准分幅。 2、设计方案可行,精度合理;技术指标符合规范要求;采用测绘新技术和

地理国情普查国内外研究和现状

地理国情普查国内外研究和现状 发表时间:2017-10-13T16:24:29.3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作者:俞莉1 张祥2 [导读] 摘要:地理国情普查综合利用现代测绘、遥感、GIS、空间统计学、云计算、通讯等技术,对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动态 1.身份证号码:32100219740410xxxx; 2.身份证号码:13112819870610xxxx 摘要:地理国情普查综合利用现代测绘、遥感、GIS、空间统计学、云计算、通讯等技术,对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动态、定量监测,分析评估地理国情信息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形成涵盖资源分布与利用、生态环境评估、区域规划、城镇化发展、经济布局、社会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地理国情普查产品,从而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服务,为国家战略规划、政府管理决策、生态环境保护、突发事件应对、社会公众服务等提供科学支撑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地理国情;地理国情普查;3S技术;关键技术 1.“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统称。 2001年,日本环境省资助亚太地区环境革新战略项目(APEIS),APEIS是亚太地区各国包括中国的相关研究机构参加,创立的一个综合性的环境监测系统,主要负责监测亚太地区的环境破坏、环境退化和生态脆弱区等情况。 2003年,欧盟开始了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GMES),旨在获得影响地球表面以及大气变化的各种生态环境信息。GMES 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海洋监测、陆地监测、大气监测、应急管理和安全五大类。海洋环境监测服务主要是进行海洋资源、气候和季节性预测、海洋和海岸环境、海洋安全等信息检测;陆地监测服务主要是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土壤沙化、水体质量和可用性、空间规划、森林监测和全球粮食安全等信息监测;大气监测服务主要是进行温室气体影响空气的反射气体、气溶胶、臭氧层空洞和太阳紫外线辐射等信息监测;应急管理服务监测服务主要是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森林火灾、地震、泥石流等信息监测;安全监测服务主要是通过边境和海上监视,为欧盟提供基础数据以支持其制定对外行动的相关政策。 2008年3月,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欧洲航天局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联合展示了根据当时最新拍摄的卫星图片制作而成的最新的全球土壤覆盖图,数据的空间分辨率是300m,图中涉及的土地覆盖类型有人工地表、农田、水体、沼泽等22种。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该图的图例采用了联合国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2. 我国地理国情普查的研究现状 我国地理国情普查较其他发达国家晚,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2013年国务院出台通知,决计于2013~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对土地和水利信息的调查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提供了相关参考信息[7]。 地理国情普查是我国对地理国情数据的一次系统地统计,它为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提供分析数据。陈军从遥感制图学角度介绍了我国30m 地表覆盖数据产品;杜金莉等进行了地理国情监测及实践的探讨,指出在地理国情监测中,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应充分发挥新测绘技术和人才优势,促使测绘由时间点向时间段、由量测地表形态向监测地表演变、由静态统计向动态监测、由供应成果数据向实时发布监测信息的转变;董冬、龚伟等从系统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了地理国情基本内容和分类体系;为了研究地理国情监测体系框架,马万钟、杜清运等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如对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对地理国情普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从技术理论体系出发,李德仁院士等论述了新型技术手段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结合;着眼于3S 技术,吕品阐述了其在地理国情普查中从数据获取、分析、存储、成果发布、信息统计等的具体应用;从地图制图角度出发,刘新华等论述了专题地图表示方法的综合运用[8]。 因此,我们可以的出这样的结论,在欧美发达国家,地理国情的应用范围尤为广泛,特别是在技术手段和检测内容上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结束语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自然地理的方方面面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实施难度大。普查地点千变万化,部分高原山区很多年来无人问津,地势险要要,调查环境恶劣,困难重重。因此调查任务繁重和艰辛,为此了解国情地理调查的内容、原则、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推进地理国情的普查工作,是国务院一项重要的决策性战略部署,目的是摸清家底,高效合理地利用国土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通过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所取得的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和动态、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成果,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武琛.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分类与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2]张明丽,王明亮,殷涛.浅谈地理国情普查项目技术管理工作的思考与体会[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6):222-224. [3]宋晓红.地理国情普查与1∶10000DLG协同更新作业模式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9):140-141. [4]吴帆,杨俊艳.“3S”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J].经纬天地,2014,(2):41-46,72 [5]张成.地理国情检测对象与技术方法研究[D].甘肃:兰州交通大学,2014. [6]张海博.辽宁省朝阳市地理国情普查外业数据采集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6):179-18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