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士论文--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硕士论文

山西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

姓名:马玉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财政学

指导教师:谭建立

2010-03-20

摘要 

 

本文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批准号【2007年45号】)的一部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切入点,对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农村建设中财政投融资的理论分析。从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内涵与外延出发,结合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资本配置效率与经济结构、融资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财政投融资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来阐述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理论。 

中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必要性。分析了农村财政投融资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力上的必要性;从更深的层次阐述了它对于我国摆脱新农村建设资金困乏的现状、缩小城乡差距的必要性。通过逐步深入分析,归纳出我国进行农村财政投融资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可行性。通过进行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针对我国政治、法律、经济和财政四个相关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得出在我国进行农村财政投融资是可行的。 

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发展定位。从农村财政投融资与银行的协调、与投资体制改革的关系,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微观基础与可行性的路径依赖及相关配套政策进行研究,为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财政投融资 新农村建设 农村财政投融资 可行性 

3

Abstract 

This topic is a part of all china federation of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opics 《The research on rural fiscal investment and loan problems》.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with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n entry point for the study and discussion of rural Fiscal Investment and Loan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Full-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Rural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Fiscal Investment and Loan .Fiscal Investment and Loan from the rural area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combined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structure, financing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e and macro-control, to set out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in rural areas of the basic theory.

The necessary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nalysis it for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national strength; from a deeper level, it set out for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unds from the sleepy status quo, the need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rough a gradual in-depth analysis, sum up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of rural China is very necessary.

The viability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By conducting norma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or China's political, leg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feasibility of four related aspects of analysis, obtained in our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of rural finance is feasible.

Rural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Fiscal Investment and Loan from the rural areas of co-ordination with banks, and investme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orm, rural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of the micro-founda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supporting policies path dependence and related research,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for China's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loa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load Feasibility

4

 

 

 

 

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所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1

 

 

 

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西财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不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2

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

导论 

一、研究背景 

自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着力点在于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从此掀起了新世纪财政支持“三农”的序幕。“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步照耀农村”成为新时期财政支农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农业“重中之重”的认识、“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等构成了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理念体系。 

(一)现实背景 

我国耕地资源紧张,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点发展工业,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即农业服务于或服从于国家工业化、服务于城市发展要求,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要服从或滞后于工业、城市、市民的发展,这种体制导致的结果其结果是城乡、工农二元分割的现状: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相对于城市,农村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是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指导全局工作中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方针。在这个过程中,财政在支持农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农业的发展,仅仅依靠财政自身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手段,综合开发。为解决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思想和财政支农资金远远不能够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急切需要政府充分运用财政投融资在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 

(二)理论背景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客观现象。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产生于欧洲。财政投融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经济不是一种纯市场经济,也不是纯计划经济,它是介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的混合经济。无论是古典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还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看得见的手”,都不能达到理想的资源配置目标。以市场调节(看不见的手)为“主”、以政府的某种形式的干预(看得见的手)为“辅”,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两手

1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并用”几乎是当代一切国家的现实理智选择。财政投融资便是“两手并用”的最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财政投融资是财政与金融、行政性与市场性、宏观与微观、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偿与无偿的巧妙结合体。 

相关的财政投融资理论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的。我国的财政投融资的实践活动起步比较晚,相比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待完善。目前我国财政投融资方面的专著如2001年出版的戴天柱教授的《中国财政投融资研究》,2003年出版的李俊元先生的《投融资体制比较》,2004年出版的于国安教授主编的《财政投融资管理与实务》等著作,对我国投融资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建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资金紧缺将是一个长期的现实问题。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也显得尤为必要。建国以来工业倾斜政策和认识的偏差,使得农村财政投融资不符合农村自身发展的需要,违背了国民经济整体一致协调的原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加强对农村财政投融资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尽快使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的管理走上科学化的轨道。这不仅是中国农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本文旨在指导中国农村建设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推进农村投融资工作,以达到发展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农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是关系到兴衰存亡的大事。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近些年来,尽管国家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但是农业的发展,仅仅依靠财政自身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手段,综合开发。财政投融资作为政府资源配置的重要实现途径,在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特别是在加大基础产业扶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方面,财政投融资更有着其他政策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财政投融资对于解决财政支农资金远远不能够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这一问题具有其他政策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

通过本文的研究,系统阐述农村财政投融资在支持农村方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对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的现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法,结合现实数据,分析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的理论背景和现实依据,通过规范性的研究,发现建立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从而力求使本文的研究对财政投融资的实践具有应用价值。 

(二)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本文将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探讨置于宏观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政府的体制环境、政策意图、市场经济的外部性以及法制环境都会影响农村财政投融资的运行效率。同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微观方面的投融资结构展开分析,体现了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方法的结合。 

(三)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 

本文将中国农村财政投融资变迁置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总时序下。既对历史和现实阶段性进行静态分析,又对未来政策选择进行总的、动态的分析。 

(四)比较分析法 

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自建国以来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历史发展历程,针对各个时期财政支农资金,通过真实、准确的数据和图表,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和差异,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使本文的研究成果更加客观,为建立完善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提供了客观依据。 

(五)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本文将中国农村财政投融资变迁置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总时序下。既对历史和现实阶段性进行静态分析,又对未来政策选择进行总的、动态的分析。 

最后,我们坚信:农村财政投融资虽然只是一个引导工具,但是它将开创一个焕然一新的新农村,开创一个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和谐新社会。 

 

 

3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研究创新之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三农”问题逐步成为了焦点。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考虑运用财政投融资来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问题。我国目前的大部分文章还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仅有的研究也大都只停留在一些现象和表层原因的探讨上,研究手法单一,缺少实证分析,尤其是涉及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更是微乎其微。本文试图从农村财政投融资存在的资金不足、运作机制问题、资金运用效率等方面对现阶段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一些探讨。 

 

 

 

 

 

 

 

 

 

 

 

 

 

 

 

4

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 农村建设中财政投融资的理论基础 

一、农村财政投融资内涵与外延 

(一)财政投融资的基本内涵 

对于财政投融资,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由于财政投融资在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和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的运用比较成功,所以日本经济学界对财政投融资的认识比较深刻和广泛。 

日本经济学界对财政投融资涵义有代表性的描述有以下几种: 

财政投融资,可谓由国家进行投资和融资的活动,一般从财政支出形成实物营运资本的机能,即可定义为财政投融资。它是以实物资本的形成为目的进行的财政资金投资。在日本国家预算中的公共事业为中心的资本支出等直接投资和财政投融资计划成为财政投融资1(【日】海老尺道雄,1965)。 

财政投融资是依附于财政构造中所产生的资金与政府政策影响下,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融资和投资的活动2(【日】远藤湘吉,1966)。 

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国家为投融资主体的财政活动,其特征在于,以出资和贷款形式对实物资本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财政资金,同时,增大国家金融的投资活动。换言之,相对银行来说,就意味着具有扩大政府金融活动的作用3(【日】小尺辰男,1979)。 

财政投融资是指资金运用部分资金、简易保险资金等政府资金的投资以及相关融资活动,按照财政投融资计划进行实施,财政投融资与国家预算一起,在国家财政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基本性质为:①属于金融活动。②是需要成本的资金。③具有公共或半公共性质4(【日】水野正,1980)。 

财政投融资,广义上的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的同义词,由财政支出形成的实物资本。但一般而言,是一种政府金融活动,即以公信用为背景筹集金融性资金,以此向国营企业、地方自治体、民间企业、还有家计出资和融资的活动;在日本表现为每年度以“财政投融资资金计划”涵盖的财政活动5(【日】高桥诚,1982)。 

1【日】海老尺道雄:《财政投融资》,日本经济文库,1965年版,第15页。

2【日】远藤湘吉:《财政投融资》,岩波书店,1966年版。

3【日】小尺辰男:《经济学辞典》,第347页,大月书店,1979年版。

4【日】水野正:《经济学大辞典》,第738页,东洋经济新报社,1980年版。

5【日】高桥诚:《经济学辞典》(第二版),第82-83页,岩波书店,1982年版。

5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今日政府除通过邮政储蓄向民间直接筹集资金以外,以社会保险形式实行的养老金、保险业务的自身积累基金;还有各种特别会计的结余金和积累金,并将这些资金有效的使用。于是,政府以这些公积金为资金来源按照政策目的所进行的出资或融资,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成为财政投融资6(【日】石弘光,1984)。 

国内一些经济研究人员对财政投融资也有各自的看法: 

财政投融资以金融和财政相互联系交叉的边缘地带作为研究对象,是介于金融和财政之间的一种边缘学科。财政投融资就是具有财政性质的金融投资体系,是“中介”于财政投资和金融投资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国家投资方式7(晓华,1994)。 

财政投融资应该是财政参与的筹集、融通资金并按照一定的标准投向特定用途的经济活动。此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中央和地方);活动的内容是“投融资”,即资金的投放与筹集;活动的特性表现为这种资金的流通体现着一定的财政性质,即带有财政性质的金融信用活动。由此完整的财政投融资的概念可归纳为:它是以财政手段筹集使用资金,主要体现政府意图的财政金融信用活动8(李杰刚,1994)。 

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政策目标以信用方式直接、间接投资而产生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活动;它反映了以国家为主体按照信用原则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特定的财政分配关系;财政投融资属于财政范畴9(邓子基、周立群,1995)。 

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以实现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为目的,遵循信用的原则,通过投资和融资方式有偿运营部分财政资金及其他信用资金的一种活动10(财政投融资研究课题组,1996)。 

笔者认为,财政投融资的运作主体是政府,运作客体是政府通过有偿手段筹集的部分社会资金,运作方式是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和意图来展开投融资活动,运作范围由不同时期政府的特定政策目标确定,既有别于公共预算内的收支活动,又相异于银行的一般金融活动。 

因此,财政投融资的涵义描述如下: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有偿的手段广泛地筹集资金,并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资金投放,所产生一系列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的活动。财政投融资属于财政的范畴。 

 

 

6【日】石弘光《体系经济学辞典》(第三版),第669页,东洋经济出版社,1984年版

7晓华:《实行财政投融资:协调价格、金融、财政配套改革》,载《财政研究》,1994年第4期,第29页。

8李杰刚:《财政投融资初探》,载《财经研究》,1994年第4期,第19页。

9邓子基、周立群:《论财政投融资的性质和成因》,《福建论坛》,1995年第9期,第3页。

10财政投融资研究课题组:《财政投融资研究》,《财政研究》,1996年第5期,第1页。

6

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1.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为有偿性。它有别于公共财政预算无偿性。相对于公共财政预算的无偿性,财政投融资是政府采取有偿的手段,通过信用方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或者运用政府在资本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资本市场的各种融资工具广泛筹集资金,而这些融资方式是要求偿还或给予投资者回报的。财政投融资在资金运用方面是以收回投资资本金以及收取一定的利息作为最基本的资金使用原则。 

2.财政投融资具有准公共性。由于社会混合物品的投资存在这着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收益不高等问题,民间资本无力承担,公共预算无法也无必要包揽只有政府参与和组织实施,并吸引和扶持民间资本,由社会各投融资主体共同参与。财政投融资的提出解决了社会混合产品的提供,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投向以社会混合产品的产出为主要对象,投资项目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偿还能力。因此,财政投融资的运作具有准公共性。 

3.财政投融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财政投融资主要从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角度出发贯彻政府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投资方向主要着眼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产业的扶持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对公共预算起到补缺的作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力度,使国民经济稳定均衡发展。因此,财政投融资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追求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具有突出的政策性特征。 

(二)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外延 

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投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资金投向上看,包括对农业生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以及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水利、气象和林业生态等相关方面的投资,也包括政府用于农村扶贫开发、教育、医疗卫生、救灾等方面的资金。由于财政本身财力的局限性,单只依靠财政单方面的无偿划拨对农村的支持远远是不够的,这需要吸收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来支持“三农”,利用财政投融资这一手段作为“三农”发展的支撑点,可以缓解财政的压力。农村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运作方向则主要分六个方面: 

1.以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财政投融资农业投资运作的首要对象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必要保证;其重点是水利建设和土壤改造。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关系到治国安邦的大事。虽然目前我国的水利支出在财政支

7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农支出中占很大比重,但由于支农资本身的匮乏,水利投资仍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了大批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大中型骨干水利设施严重带病运转,相当数量设施缺乏配套工程等,造成水利设施严重滞后。如不及时扭转这种局面,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2.农业事业方面 

农业事业方面,把以实施“粮食自给工程”为基点,达到“提高自给、巩固平衡、改善结构”的农业发展方针,作为财政投融资农业运作的重点。 

要通过财政投融资,改变我国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的局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建立以粮棉油生产为主要比例(7O%以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经营规模,提高粮食品种质量。(2)支持商品粮基地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商品粮食产量,实施农业自给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粮食生产问题。(3)支持荒地、荒坡的合理开发,遏止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趋势。支持土地改良,提高土地出产率。 

3.农业科研、科学技术推广 

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新的农业生产要素不能从天上掉下来,必须要有农业科研,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必须经过推广程序,为了使农户接受新的生产要素,还需对农户进行宣传和培训。为了完成这一系列任务,需要筹集大量资金。这样具有外部经济的活动,应由政府来承担。 

4.财政投融资运作要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要有较大倾斜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财政投融资对乡镇企业的扶植,应着重按照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协调乡镇企业的总体发展,运用财政投融资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杠杆,来引导信贷资金的投向,调控和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5.农村基础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对各级政府职责做了明确分工:中央一级主要负责制定基础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制定基本学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省一级要从规划、政策、法规等方面加强对全省义务教育的宏观管理;县一级政府要根据中央的方针政策,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全县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乡镇政府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设立管理教育的机构;村是我国农村基层的自治组织,在实施义务教育和改革农村基础教育体制的过程中,它承担着解决危房、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筹措解决民办教师的工资、管

8

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

好学校财产、维护学校权益、动员适龄儿童入学、参与监督学校工作等方面的职责。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发展滞后,是我国整个教育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教育投入问题始终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6.农村公共卫生事业 

1994年国家实行分税制改革,这一改革使中央、省、市财政只负责本级直属卫生机构的投入;中央财政只按专项转移支付的办法对地方进行补助,主要为防止防疫和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两个专项,其中防治防疫的专项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农村卫生事业。由于在实践中,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事权和财权划分上并不平衡,也没有建立起公共财政体制,政府仍然过多地介入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并没有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导致县乡财源有限,难以保证对乡镇卫生医院的投入。因此,在农村亟待建立一套公共卫生机构的运行体系,财政投融资为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农村财政投融资与政府预算、银行信贷之间的关系 

1.财政投融资与政府预算之间的关系 

财政投融资与公共预算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两大手段,但是在统一的财政政策目标下,它们有着不同的运作对象、范围、方式和途径。与财政公共预算的无偿投资相比较,财政投融资在投资运作方式、投资对象和投资范围上具有自身的特色。公共财政预算的投资对象是公共产品,而财政投融资则适用于社会混合产品,混合产品既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又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即可由政府来投资,又可由私人或企业来投资,例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如果完全由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则会由于预算资金的有限性而加剧经济运行中的“瓶颈”制约。因此,要解决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的基础产业的“瓶颈”、资源配置中短缺与浪费的并存、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和矛盾,迫切要求财政投融资的参与,财政投融资是政府公共预算的有效补充。 

2.财政投融资与银行信贷之间的关系 

财政投融资以金融和财政交叉联系的边缘地带作为研究对象,是介于金融和财政之间的一种边缘学科,是一种新型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国家投融资方式11。 

财政投融资与银行信用的联系表现在,它们都是筹集国家建设资金的渠道。财政投融资的筹资渠道主要依托财政拨款或政府强制性吸纳的一部分专项基金,银行信用的资金来源主

11晓华,《实行财政投融资:协调价格、金融、财政配套改革》,载财政研究,1994年第4期,第29页

9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依靠社会闲置资金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二者在资金来源上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其目标也是一致的。从地位来看,财政投融资是银行信用的补充。 

然而,财政投融资与银行信用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具体表现为: 

第一,两者的性质不尽相同。财政投融资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标,体现的是政府的宏观管理意图;而银行信贷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体现的是资本的一般价值要求。 

第二,财政投融资可以为银行商业化经营创造条件。目前我国原有的专业银行正在向商业银行转变,但至今并没有完全摆脱政策性贷款业务的束缚。财政投融资把属于政策性的业务从专业银行中分离出来,必然会减轻国有专业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的压力。 

二、财政投融资的理论分析 

(一)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稀缺和重要的要素,维系经济持续的增长,需要资本有效的投入与积累。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十分注重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国际经验 

1943年,保罗?N?罗森斯坦-罗丹提出了著名的“大推进”理论(The Big Push Theory)。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走工业化的道路,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的惟一途径;并着重提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全面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尤其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资本,通过这种投资的“大推动”,来冲破经济贫困落后和停滞的困境和束缚,推动整个工业部门的全面和迅速的发展,实现工业化,达到经济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收入水平提高并且均等化的目标12。 

1953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系统地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探讨了贫困的根源和摆脱贫困的途径,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理论,形成了早期发展经济学的资本形成理论的雏型。该理论用一种结构主义方法来探讨发展中国家贫困根源的理论,其理论核心为: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发展中国家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增加社会储蓄,扩大资本,促进资本形成13。 

12参见保罗?N?罗森斯坦-罗丹:《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经济学杂志》第7-8月号。

13参见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1953年英文版。

10

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H?W?莱宾斯坦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穷落后,根本原因在于人均收入过低,资本形成不足,导致了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若要打破这种困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使投资水平或投资率大到足以达到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和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的水平,从而产生一个“临界最小努力”,以巨大的投资来推动国民经济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困境,实现经济长期和稳定的增长14。 

表1 1950-1965年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单位:% 

国家和地区 经济增长率 人力资源增长率 资本增长率 资源配置效率 阿根廷 3.20 1.05 2.80 -0.65 

巴西 5.20 2.35 3.05 -0.20 斯里兰卡 3.60 1.60 2.00 -0.20 智利 4.00 1.50 2.45 0.50 哥伦比亚 4.70 1.80 2.90 -0.10 埃及 4.20 1.50 3.00 -0.30 

希腊 6.40 1.30 2.85 2.50 

印度 3.50 2.35 2.30 -1.20 

以色列 10.70 3.20 5.60 1.90 

马来西亚 3.50 2.08 1.80 -0.35 

墨西哥 6.10 2.45 3.20 0.45 

巴基斯坦 3.70 1.70 1.85 0.15 秘鲁 5.60 1.20 3.40 1.00 

菲律宾 5.00 2.40 2.55 0.05 

韩国 6.20 2.90 2.20 1.10 

西班牙 7.50 1.20 3.80 2.50 

中国台湾 8.50 1.70 3.50 3.30 泰国 6.30 2.70 3.40 0.20 

土耳其 5.20 1.70 2.50 0.95 

委内瑞拉 6.70 3.10 4.65 -1.05 

前南斯拉夫 7.10 1.70 4.85 0.55 平均 5.55 1.94 3.06 0.55 麦迪逊(A. Maddison 1970)考察了1950-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他将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三大类,其各自的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如表1。 麦迪逊的分析表明,在1950-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平均5.55%,其中资本平均增长率3.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人力资源(劳动力)平均增长率1.9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5%;资源配置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0%。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的增加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 

14参见美国经济学家H?W?莱宾斯坦:《经济落后和经济增长》,1957年英文版。

11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著名的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 Growth Model )中,g=s/c,资本积累率(储蓄率)s是决定经济增长率g的唯一因素(资本产出比c被假定不变)。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索洛(R.Solow)和斯旺(T. W. Swan)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为基础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经济增长是资本存量(K)、劳动投入(L)、技术水平(T)的函数,Q=f(K,L,T)。他们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

我们可以看出:资金的投入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也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农村财政投融资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但是要想成为农村发展的领头羊,就必须要加大财政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引导各方面资金流入农村,从而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带领农村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 

2.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贡献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中国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对我国1952-1982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进行了因素分析。15结果是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50%-57%,劳动增长的作用约为27%-31%,技术进步的作用是16%-19%。1979-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趋势的进一步测算和分析表明:我国经济改革30年来,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达到53.3%。预计在未来的10年,资本的贡献度将超过60%。 

吴方卫利用拓展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资本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得出结论:改革开放30年来,资本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居各投入要素贡献率的首位16。 

从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和吴方卫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资本投入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面临着资本不足的“瓶颈”约束,陷入了资本短缺和贫困的恶性循环,而资本形成则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进行农村建设必须加快进行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构建多元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以此调动社会各类资本进入农村,从而全面的、大规模的在各个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本,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资本配置效率与经济结构 

从外在表现来看,资本形成来源于自身积累、财政注资、金融市场融资和外资。但这只是资本形成的来源,此时只能称其为资金,只有当储蓄转化成投资时,资本才真正形成。 

1.资本配置效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模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93页 

16吴方卫等:《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

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

资本相对于产出增长的速度表现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资本配置的一般原则是将资本投向资本的边际收益最高(即资本/产出比最低)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对资本的有效配置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资本使用同劳动就业与产出结构的关系。资本吸收劳动的多少可用资本的劳动力吸收率或资本的就业弹性系数来衡量,即L/K( L表示劳动力增长率,K表示资本增长率)。这一比率越高,资本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第二、资本形成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资本不仅要与劳动结合,还要跟自然资源结合才能变成真正的生产力,而技术是结合各种物质要素的纽带;第三、资本配置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许多发展中国家只重视那些国营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忽视那些集体经营或私营的中小企业及农户,后者能大量地吸收劳动就业。因此,在各种所有制的大、中、小型企业之间求得均衡发展,对资本的有效配置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要素的供给能力,而是取决于有效配置要素的能力。科斯(Koester)深入研究了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在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及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中的核心作用。他认为,经济转型国家由于缺乏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国家的财政、金融部门对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是低下的。 

2.资本配置效率与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制约着中国经济持续与稳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般是通过增量资本和存量资本调整‘两个基本途径来实现,增量资本调整是通过对社会资本的投向和在各产业部门投资份额的变化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存量资本调整则是现有产业部门资本存量通过产业间的流动和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重组和改善,以达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的。 

国民经济运行中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从静态上看,是决定于存量资本的结构状态;从动态上分析,则与资本的投入有关。财政投融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调节手段,存在着对增量结构内在的调节机制;可以通过债券、股票、投资基金、BOT等融资手段,增加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和农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以缓解和消除“瓶颈”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财政投融资运作具有明显的产业政策倾斜,对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合理化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对电力、交通运输、通讯等公用事业的扶持。使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投融资对增量资本的结构调整变化,来促进资产存量的调整,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7。 

17戴天柱:《中国财政投融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P55-56。

13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目前资本配置效率极其低下。政府虽然从政策上非常重视农业的投入,但由于没有建立针对农业、农村的现代市场经济投融资体制,其结果是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农村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突出,“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形成了农村金融“空洞”或“漏斗”,使“三农”的发展因缺少资本而步履蹒跚。 

因此,从国内外农村投融资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仅仅依靠财政和金融机构的支持,而不建立符合市场规则的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难以实现的。 

(三)融资制度与经济发展 

融资制度是借助投融资中介组织和一系列规则、惯例,为融资供求双方提供资金融通激励并约束交易行为的制度。融资是连接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渠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重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1.融资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融资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融资制度是内生于经济增长的,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融资制度通过决定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对经济绩效产生影响(North 1997)。具体来讲,融资制度通过以下三种功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是储蓄动员功能。融资制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动员经济社会中的储蓄资源。确立一个有效的将短期储蓄变成长期融资的期限转化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使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的先导。 

二是资本形成功能。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融资制度是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速度和效率的一个重要介质,这是融资制度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三是资本配置功能。融资制度的资本配置功能在于通过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把资金配置到资本边际产品最高的项目中,提高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融资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实现资本有效动员,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资本支持;二是实现资本优化配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2.融资制度建立的现实意义 

城乡二元化分割是我国一个历史遗留难题。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就是要在国家财政、社会富余资金和外资比较充足的新时期,加快财政资金向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积极引导农民筹集自有资金,诱导社会富余资金和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 

14

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主要是一种制度上的差异,制度瓶颈使发展中国家的各种要素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制度发展的不足使技术进步成果的积累和潜在的巨大市场难以真正起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其体制的选择问题。缺乏针对农村的现代市场规则的财政投融资体制已成为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建设,必须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 

(四)财政投融资与宏观调控 

财政投融资作为政府的重要财力资源和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对经济运行具有较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财政投融资的运作只是一个载体,一个桥梁,需要与其他经济政策手段配合运用,它对经济的调节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性效应 

财政投融资填补了公共预算投资和商业银行投资的空白。在确保政策性效果的基础上,财政投融资按照信用原则进行运营,以保证运作资金的安全性和增值,有效的提供社会混合产品的生产,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瓶颈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效应 

财政投融资体现着政府的政策意图,反映着政府扶持的重点对象,凡能得到政策性贷款的企业,都会受到商业银行的注意,并愿意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从而使该企业或该行业得到超常的支持和成长。此时,财政投融资就会逐渐降低其投资份额,并转而向对其他行业或企业的扶持,这就形成了一种商业银行的“导向—跟踪”机制。 

3.对经济运行的逆向调节效应 

在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财政投融资对平整宏观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具有不可替代的调节效应。当经济运行过热时,政府可通过财政投融资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多吸收民间资本,同时相应减少对社会经济的投资和贷款,来控制社会投资规模;当经济运行处于不景气时,政府可以扩大财政投融资的投资规模,增加财政投融资的总量并合理调整投资结构,特别是通过增加对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投入,来刺激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复苏。 

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