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期末复习详解

伤寒论期末复习详解

伤寒论期末复习详解
伤寒论期末复习详解

一.解词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

感而即发的疾病。(第7页)

2.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

明少阳合病、三阳合病。(2.3.4第13页)

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谓之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

并病等。

4.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传入之过程,而直犯三阴者,则称为直中。

5.酒客:嗜酒之人,《医宗金鉴》:“酒客,谓好饮之人也。”酒客病,指经常喝酒的人感冒

了,经常喝酒的人多湿热。(第30页)

二、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的脉证提纲。辨析: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之气,功能固护于外。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正邪于体表,而出现太阳表证的脉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诸证反映出外邪侵袭太阳经脉,人之肌表受邪,正邪交争在体表,故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的共有症状。(第18页)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中风的脉证提纲。辨析:太阳中风证是太阳病的一种类型,即有太阳病脉证,又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本证因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而致。风寒侵袭,风邪为重,风为阳邪,伤人较浅,病在于卫。(第19页)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辨析:太阳伤寒证是太阳病的另一类型,即在太阳病脉证的基础上,不论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又见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本证因风寒袭表,导致卫阳外闭,营阴郁滞而成。风寒袭表,寒邪为重,寒为阴邪,其性凛列,伤人阳气比中风为重。(第19页)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病机:风邪外袭,营卫失调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煎服法:服桂枝汤有以下注意事项:①浓煎一次,分3次温服。②服药后令病者喝热稀粥,并加衣被,使全身微汗为佳,不可过汗,是既助汗源,又防伤正之法。③一服汗出病解即止。

④若不汗,可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二三剂。⑤药后忌口,凡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他变化。(第24页)

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提要:论荣卫不和而致常自汗出的证治。本条不言中风、伤寒、不言太阳病,而以“病”字冠于条首,知非专指感受风寒之邪而言,而是属于杂病。经常自汗出,是因为荣卫不相和谐(即卫不外固,营阴外泄)所致,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壮卫以固营。中医谓之发汗以止汗。(28页)

6.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提要:论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本条辨证的眼目在于,一为“藏无他病”,一为

“卫气不和”。论治的要点在于“先其时发汗”。采用“先其时发汗”的原因在于,此病在发热汗出发作之前,营卫较为平衡稳定,易于调解,服用桂枝汤,使药物能更好的发挥调和营卫作用。此法中医谓之“截法”。属杂病范畴。(第29页)

先其时:指在发热汗出之前。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桂枝

将息:调养、休息。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病机:风寒犯表,卫强营弱,经气不利。

主症:发热,恶风寒,自汗,脉浮缓,项背拘紧不适。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舒经生津。

方义:本方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葛根味甘性平,其作用有三:一升阳发表,且桂枝汤发表解肌,故不必啜粥;二是宣通经气,通经脉,解经脉气血之郁滞,三是升津液,起阴气,鼓舞阳明津液布达,滋津润燥,缓解经脉拘急。(第31页)

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炙甘草生姜芍药大枣厚朴杏仁

提要:18条论太阳中风兼喘(宿喘新感)的证治。43条论太阳病下后表不解兼微喘的证治;病机:表邪内扰,肺气上逆。

治则:祛风解肌,降气平喘。(第32页)

9.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附子

提要:过汗致阳虚漏汗表未解的证治。

病机:表邪未尽,阴阳两伤,卫阳不固,阴也不足。

主症:漏汗或动则汗出过多,恶风较重,伴小便难,四肢拘急。

治则:调和营卫,扶阳固表(第34页)

10.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桂枝加芍药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芍药炙甘草人参大枣生姜

病机:中风表虚,气营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身痛绵绵、脉来沉迟。

治法:解肌祛风,益气和营。(第36页)

1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第37页)

12.麻黄汤兼证

葛根汤证: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炙甘草芍药大枣

病机:卫闭营郁,经气不利。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项背强急。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经。(第46页)

13.大青龙汤证: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38)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提要:太阳伤寒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闭营遏,阳郁化热。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烦躁。

治法:发散风寒,清解郁热。(第49页)

14.小青龙汤证: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寒饮内停。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干呕,咳嗽,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等治法:发汗解表,温化寒饮(第51页)

15.太阳病里证:蓄水证(五苓散证)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微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五苓散方: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提壶揭盖法)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治法:化气利水,外散风寒

主症: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不舒,或兼发热,苔白滑,脉浮或浮数。(第58页)

16.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

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

提要:论太阳蓄血轻证的证治及治禁。

病机:血热初结,蓄于下焦。

主症: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舌红苔黄,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下瘀热。(第61页)

17太阳病变证:辨治纲要----辨证治则

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上)

太阳病经过数日,已用过发汗或吐下、温针等治疗,不仅病症不愈,而且病情恶化,便是坏病,也就是误治后的变证。观其脉证,是说坏病变化十分复杂,证候多端;所变何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也无成法。必须由医生仔细观察分析,脉证并举,四诊合参,全面完整地搜集病情资料,以供准确地分析判断病机之用。知犯何逆,是在“观其脉证”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的分析研究,打出疾病的症结所在。随证治之,是根据正确诊断,针对疾病发展某一阶段的本质进行治疗。(第66页)

18.热证:

栀子豉汤类证

原文: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或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栀子豉汤方:栀子香豉

辨证要点:病机:无形邪热郁扰胸膈。

主症:尚轻者可见虚烦不得眠;剧者则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

治法:清宣郁热(第71页)

1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炙甘草

提要: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病机:邪热壅肺。

主症:咳喘,发热,汗出,口渴,咳嗽,痰黄稠,苔黄,脉数。

治法:清宣肺热。(第75页)

20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身热,胸脘烦热,口渴,下利臭秽,肛门灼热感,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第77页)

21.心阳虚证:桂枝甘草汤证

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桂枝炙甘草

提要: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而心悸的证治。

病机:心阳损伤。

主症:心悸,欲得按。

治法:温通心阳(第80页)

22.桂枝加桂汤证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提要:论心阳虚致奔豚的证治。

病机:心阳虚,下焦水寒之气上逆。

主症: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等。

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第83页)

23.水气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原文: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提要:论汗后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

病机: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主症:脐下悸,筑筑然跳动不安,舌淡苔白。

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第84页)

2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提要:论误用吐下法后致脾虚水气上冲的证治及治疗禁忌。

病机:脾失健运,水饮内停。

主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第85页)

25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提要:论脾虚气滞腹胀满的证治。

病机:气机壅滞,脾虚不运

主症:腹胀满,时轻时重,按之不痛。

治法:行气宽中,健脾温运。(第87页)

26.小建中汤证

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提要:论伤寒里虚,心悸而烦的证治。

病机:中焦虚损,气虚血少,心失所养

主症:心悸,心烦,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食少。

治法:温中健脾,调和气血。(第88页)

27.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桂枝炙甘草白术人参干姜

提要:论太阳病误下后脾虚表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损伤,表邪未解。

主症:下利清稀,心下痞鞭,发热恶寒。

治法:温阳健脾,兼以解表。(第89页)

28.真武汤证: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提要:论阳虚水泛的证治。

病机:肾阳虚衰,水气内停。

主症: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

治法:温肾阳,利水气。

振振欲擗地:擗:仆倒之意。即身体振颤,站立不稳而欲仆倒之状。(92页)

29.炙甘草汤证

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提要:论心阴阳两虚的证治

病机:心阴阳两虚

主症:心动悸,脉结代,短气,乏力,动则尤甚。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第96页)

30小陷胸汤证:

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黄连半夏栝楼实

提要:本条论小结胸证的证治

病机:痰热互结于心下

主症: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等。

治法:清热,化痰,散结。(第102页)

31.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提要:论热痞的证治及痞证兼表的治疗原则。

病机:中焦有热,痞塞不通。

主症: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舌红苔黄,关脉浮。

治法:泻热消痞。(第107页)

32.寒热错杂痞证: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提要:辨小柴胡汤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治疗。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升降失常

主症:心下痞满而不痛,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腻。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第110页)

33.生姜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生姜炙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

提要:胃虚不化水气致痞的证治。

病机:胃虚水停,气机痞塞。

主症: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嗅,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第111页)

34.甘草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炙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

提要:脾胃气虚痞利俱甚的证治。

病机:脾胃气虚,痞利俱甚。

主症: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谷不化,不利日数十行。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第112页)

35.其他痞证(旋覆代赭汤证)

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

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炙甘草半夏大枣

提要:本条论痰气痞的证治。

病机:肝胃气逆,痰气壅塞

主症: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治法:和胃降逆,化痰下气。(第113页)

36.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提要:论上热下寒腹痛欲呕的证治。

病机:胸中有热,腹中有寒,上热下寒。

主症:欲呕吐,腹痛。

治法:清上温下,调和脾胃。(第116页)

37.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提要:阳明病的提纲。(第130页)

38.阳明病脉证

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提要:阳明病的外证。

解析:阳明病属里热实证,其反映在外的证候叫做外证。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之意。阳明病因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见身热。热邪太盛,迫津外泄,故汗自出。不恶寒,是无太阳表证。反恶热,言其里热亢盛,病者有恶热之感。无论阳明热证,或阳明实证,都必然具有这些证候。一般而言,阳明热证热势较高,汗出较多;阳明实证热势往往不高,汗也较少,或身无汗,其不恶寒反恶热则一。又身热汗出是太阳阳明所共有之证,鉴别的方法,惟在恶寒与恶热。其次,则太阳脉浮,阳明热证脉多洪大,实证多沉实。(第133页)

39.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知母石膏炙甘草人参粳米

提要: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

病机:阳明热盛,津气两伤

主症:发热,汗出,舌上干燥而烦而口渴甚,或大烦渴不解,喜冷饮,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第138页)

40.润导法:麻子仁丸证

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7)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提要:辨脾约脉证和治法。

病机:胃强脾弱

主症:大便干结,甚则干如羊屎,但十余日不更衣无所苦,小便频数而量少。

治法:润肠泄热通便。

脾约证属阳明,但与诸承气汤证略有区别。承气汤证,属阳明燥化成实,故多有恶热和潮热、谵语、烦躁、腹满硬痛等,其有津伤之象,然非脾失转输、津液偏渗所致,而应责之于邪热炽盛,燥屎内阻,故治在攻泻阳明燥实,其法较峻。脾约证也有胃热,然不能与承气证之燥热比肩,其病机重点当在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以致肠燥便秘。而腹无明显的胀满疼痛,饮食如常。

脾约:病由胃热肠燥,津液不足,而大便硬,法宜润肠滋燥,软坚通便,故用麻子仁丸。(第153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