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

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

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
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

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

-----浅谈科学有效性教学

温溪镇第一中学林杰摘要:自科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大部分教师都感觉到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现在的科学教学是离不开有效性教学的。初中科学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在科学教学中发挥着规范教学程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等独特作用。

关键词:科学新课程科学教学改革

背景:科学教学是一个舶来品,它的理念源于杜威的教育哲学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在这本著作中他概括出科学教学的五个步骤。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掀起了世界各国教育人士对教学效益的思考。本人从事中学科学课教学十年时间,对新课程科学教学有一定的感悟,对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有初步的研究。比如新课改中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各学科互相整合,注重知识的迁移,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旨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发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新课改以来,对传统的课堂模式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们必须思考每节课的教学有效性,不断摸索和积累有效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服务。同时,我们也要从学生的基础和生活入手,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学生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以下是我在新课标的学习与教学改革中摸索出的几点感受。

感受之一:课堂要从学生的惊奇和疑问中开始

为什么装满水的杯子反过来为什么不会掉,为什么我们能抱起比自己重的同学,却怎么也抱不起自己?一个去壳的熟鸡蛋怎样才能进入口径比鸡蛋小的牛奶瓶,却仍保证鸡蛋完整无缺呢?……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强烈。爱因斯坦曾说:“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感受中,以神秘感最为美妙。兴趣是人们关注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对一定对象所持的积极态度,是认知内驱力的原始因素。”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就要设法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选择紧扣教学内容的故事、谜语、诗歌、图片等信息、情境,或富

有趣味的魔术引入。例如:《电功率》一课的引入可以先让学生观察“220V 100W”的灯泡和“220V 40W”的灯泡各自在220V电压下独立工作时的亮度(“220V 100W”的亮,这符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再将两灯泡串联,闭合开关,学生会惊奇地发现“220V 40W”的灯泡居然比“220V 100W”的灯泡更亮。此时,学生心里充满了迷惑,且一时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样我们就能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过程。

感受之二:注重因材施教,渗透合作学习。

在科学新课标中有这么一句话: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同时也指出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我认为在平时课堂教学上也要渗透合作的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看看是否能利用现有的学生资源进行“取长补短”,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先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独立与合作并存,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帮助组里基础较差的学生。其次,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鼓励组里学生主动向老师或小组其他成员请教,合作小组的其他组员能主动帮助,且重点讲解方法和思路。再次,在弄懂之后,每个同学针对这道测试题找出错误原因和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写出自我订正后的收获与下一次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入情感教育,重视激励性,并采取不同形式进行评价,维护学生的自尊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合作态度。

例如有一种不纯的二氧化锰(MnO2)粉末,经实验测得其中含氧得质量分数为38.5%,若只含一种杂质,该杂质可能是下面的()(A)Zn (B)Fe (C)CuO (D)SiO2此题当时错的同学较多,经老师的提示,同学间的合作讨论,最终在得出结果的同时,也知道了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用“极端假设法”来解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中等生和后进生可学习到优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优生同样也可在别的同学身上发现自己的问题,使组内成员都有发表自己意见、倾听别人想法的机会,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他们的合作、交流、探讨的能力,同时消除了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的现象,也体现了新课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感受之三:挖掘生活题材,丰富科学课堂。

从事教学工作十年,我发现学生对那些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课堂知识会比

较感兴趣,学习态度也相对积极主动。因此,教师须多关注生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挖掘和积累教学素材。每日的报刊、电视上的科普知识,都是我们的灵感的源泉。例如:在讲《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时,可以拿出一瓶酒精,先请使用过的学生谈谈对这种药的认识。再指导学生查看药物说明书,观察其主要成分酒精的化学式为C2H6O,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它属于有机物还是无机物,说说该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看看该药剂的作用,然后在某位学生的皮肤上喷上一点药剂,询问他有什么感觉(清凉),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在观察、感受、分析中轻松愉快地复习了有机物的概念,并掌握了有机物的某些特点,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符合学生的需求,提高了教学效益。

感受之四:引进实验探究,丰富科学教学。

实验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掌握实验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手段,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种手段。科学课堂可以少一些死记硬背、空洞的重复和强调,适当减少影像信息,但一定开展好实验。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中,我们常常会因为缺少实验仪器、药品,教学时间紧张等原因无法开足实验,这时候我们可以改装实验:把金鱼藻产生氧气的实验改装成雪碧瓶,以增大吸收氧气的量,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把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搬进教室(投影仪当作太阳,3片树叶相互交错留出三角形的小孔,屏幕上就能看到圆形光斑)。教师可以在课前不断研究实验、课后改进实验,或寻找替代性实验,尽量开足分组实验和做好演示实验,让实验丰富课堂教学,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同时增进学生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加深了对概念、现象、规律的理解。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多样,使学生爱上科学课。

感受之五:关注基础,更要培养学生思维

上课,不是简单地把事先备好的课原模原样的上一遍。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学会“弹性备课”,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和课堂表现,随时改变教学行为,设计有效的提问帮助学生思维的推进,甚至有时需合理升降目标、增减环节等。同时,教师要试图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接纳学生的想法,善于“抓住”学生的“错误”。这里的“抓住”,不是指批评或嘲笑,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帮助他们找出犯错的根源,从而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例如在回答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灯的电路连接方式时,很多学生都会认为是串联。分析学

生的思维,不难发现:如果灯总是同时亮起,同时熄灭的,学生误把这一现象当作是串联电路的独特点。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生活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行分析和相互之间的讨论,就能意识到正确答案是串联和并联都可以。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还要多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感受之六: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渗透探究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斯托利亚尔认为:“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从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解题思路和技巧进行归纳小结,从中获得规律性,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除了要求会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之外,可改编几个题目让学生思考,讲解解题思路,同时让学生课外再去探究其它类型的题目改编,并相互交流。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科学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创新自己的教育模式,才能逐步领会教育的实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就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2]《做一流的教学能手》林华民朝华出版社2010年2月

[3]《课堂更新与教师行为的改变》林正范等2011年6月

[4] 《学习创新与课堂教学改革》高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

2012/3/19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体会

学习《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心得体会《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今天认真看了一下,有几个体会:第一、明确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课程改革要进行全面深化。以往的课程改革有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用全面深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第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第三、明确了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这是一种顶层设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第四、明确了十个重点措施。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2.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3.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4.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5.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6.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7.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8.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9.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10.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我认为这个文件会成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需要认真领会,扎实落实。如果能够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各方力量支持关心教育,把顶层设计和群众探索结合起来,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全国九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全国九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1、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2、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 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文件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科研立项、遴选评优和海外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

育人模式

创新助手报告——主题分析报告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4-07-04

报告目录 报告核心要素......................................................................................................... I 一、主题简介 (1) 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 (1) 2.1 文献总体产出统计 (1) 2.2 学术关注趋势分析 (2) 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 3.1 中文期刊论文 (2) 3.1.1 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 (2) 3.1.2 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3) 3.1.3 发文较多期刊 (4) 3.1.4 发文较多的机构 (4) 3.1.5 发文较多的人物 (4) 3.1.6 核心期刊分布数量对比 (4) 3.1.7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 (5) 3.1.8被引较多的相关期刊论文 (6) 3.2 学位论文 (6) 3.2.1 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6) 3.2.2 学位论文增长趋势 (7) 3.2.3 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 (8) 3.2.4 发文较多的机构 (8) 3.2.5 发文较多的人物 (8) 3.2.6 最近相关学位论文 (9) 3.3 中文会议论文 (9) 3.3.1 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9) 3.3.2 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10) 3.3.3 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 (10) 3.3.4 发文较多的机构 (11) 3.3.5发文较多的人物 (11) 3.3.6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 (11) 3.4 外文期刊论文 (12) 3.4.1 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12) 3.4.2 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13) 3.4.3 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 (13) 3.5 外文会议论文 (14) I

大连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

大连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 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区市县教育局,各先导区教育行政部门,局属各相关学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和<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的通知》(辽教发〔2016〕91号),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面深化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推进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人成才,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二、主要目标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积极适应课程改革新变化,落实新要求,聚焦课程改革关键领域,着力推进和突破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作。进一步增强课程意识,加强课程建设,强化课程管理,改进课程实施,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评价改革。充分发挥课程综合育人功能,强化德育和实践活动课程,增强课时安排灵活性,扩大学校课程

建设、实施的自主权,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课程建设 1.统筹整合三级课程。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好地方课程,完善校本课程。加强课程之间、学科之间、学段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提炼课程主题,促进学段衔接、学科整合和资源统筹,探索“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等,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2.开齐开足国家课程。配足、配齐各学科教师,不随意增减学科和课时数,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鼓励根据校情、教情和学情,因地制宜,实施基于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的教材校本化处理,实现国家课程实施的最优化。 3.开好地方课程。地方课程的实施要以主题课、综合课、实践活动等形式承载教学任务,防止“学科化”倾向。地方课程在落实省情教育和专题教育内容和课时安排的前提下,可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课时统筹使用,课时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地方课程中体现区域特色的部分由我市统一编制和实施,在地方课程课时中安排。地方课程教学任务计入教师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重要内容。 4.完善校本课程。按照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发展特色、统筹整合的原则,依据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及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学校条件、学生需求等要素,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突出校本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5.科学编制学校课程规

深化课程改革培育核心素养

深化课程改革培育核心素养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须的素养集合,是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是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一、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一)三个国际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第一维度: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第二维度: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助。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第三维度: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三项素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2006年12月,EU(欧盟)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道德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2013年2月,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二)美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美国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一是学习与创新技能领域,包括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二是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领域,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DF.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构建“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江西工贸学院“四位一体” 党校育人模式亮点纷呈 学院基层党校成立于1992年,20年来,先后培训学员逾万人,尤其是近3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师生参加党校培训的热情越来越高,人数也越来越多,每年培训人数保持在1600人以上。 近年来,学院基层党校着力构建课堂讲授、课后沙龙、实践活动、网络教育“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培训模式。 一、课堂讲授坚持“一个原则”、满足“三个需求”、突出“四个结合”。 1、培训过程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注重加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培养学员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培养学员学会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来重新认识党在新时期的历史地位,增强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注重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引导学员学会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和条件严格规范自己,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提高党性修养。 2、课程设计满足“三个需求”。学院基层党校结合高职生的群体特征,将党课培训内容进行全面整合,自己编纂教材供培训使用,并设计了10套培训结业模拟试题,供学

员参考学习。同时整个培训阶段分为15个专题教学,分别有党史知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入党常用文书书写格式、四个重大界限的划分等专题,并将教学内容融进每个专题中,满足学员对重点问题理解参透的需求;满足学员对认识社会、接触实际的需求;满足学员渴求不同观点撞击、明辨是非的需求。 3、教学内容突出“四个结合”。即结合国内外形势和重大事件教学;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学;结合本校教育改革和全局工作教学;结合不同班次学员的思想特点教学。 二、课后沙龙以“育”字为本 1、开展各类兴趣小组。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养,达到尽早选苗、确保党员质量的目的,学院基层党校在课堂培训之余,根据学员兴趣,精心设计旨在促进学员交流与提高的沙龙活动,如经典理论学习、党章学习、革命战争影片学习,党史知识学习等各类兴趣小组,进一步加强学员对党的成长历程和建设过程的认识。 2、建立党员服务站。为加强学员的再教育,每期基层党校培训结业后,将所有取得结业证的学员编入党员志愿服务站,发放党员志愿服务卡,要求所有学员在校期间必须志愿服务20小时,定期检查服务效果,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各系党建考核中。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大兴乡中心小学 2017.6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辽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辽教发[2016]91号)和《锦州市教育局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锦教办[2016]108号)和《黑山县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黑教发[2017]22号)等文件精神,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强化课程整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方案 二、基本目标 1、积极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机制,逐步明确地方、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职能,努力提高地方、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能力。 2、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增强课程资源对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 3、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管理制度。 4、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制度,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 5、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学科学习过程与正确价值观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努力开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课程,不断为新课程提供

创新育人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创新育人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开创学校教育新局面——护村小学“136育人模式”研究情况汇报 安居区护村小学校距安居城区4公里,是一所“小”而“精”的郊区公办小学。多年来,护村小学站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高度,以超前的办学理念为先导,扬起改革创新的风帆,孜孜以求、苦苦探索、谋求发展,闯出一条科研兴校、教改立校之路。学校的管理、德育、教学、体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如下几点经验: 一、致力于学校育人模式改革探索,为师生的发展搭建平台 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我校的领导班子,深刻地认识到:改革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坚持改革,创新管理、德育、教学、体艺模式,为师生的发展搭建平台,不断地优化育人质量,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上述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了教改领导小组,制定了育人模式创建实施方案,发挥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积极探索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功地进行了“136育人模式”的研究实验,创立了“小先生导学”——“四型八环”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德育”德育模式、“2+1”体艺教学模式从而建构起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实效性融为一体的护村小学育人模式的框架,充分发挥出育人的功能。 护村小学教育教学育人模式创建的目的是为了求解“人的生命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真谛,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轨,变应试教

育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育人模式创建的目标是立足每个学生充分、可持续发展,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心志、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现代人。 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本着“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教会,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潜能,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人、成才、成功”的教育理念,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讲人本、重管理;讲改革、重发展;讲特色、重品牌;讲服务、重信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遵循教育规律育人”的学校经营管理理念。致力于教育改革,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立“小先生导学”高效课堂模式,关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资源的开发,营造高效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放飞想象的翅膀,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纵横交互”管理系统,增强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力度,使各项工作有节、有序、有效开展。启动“阳光工程”,建立“生活德育”系统,开展“道德和生活相结合”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星级”评优活动,通过情境创设、活动体验、教育启迪、环境熏陶等多种途径,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形成道德生长力。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施“阳光体育工程”为载体,创新体育模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化美育,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牛泉镇圣井小学雷建波 尊敬的各位领导、下午好: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我校现有9个教学班,268名学生。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上级各项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以德立身,为善最乐,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厚基础、长人文、展个性”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在常规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德善育人、小组合作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借此机会,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课程建设管理,厚基础、长人文、展个性。 1、创新课程管理,确保开足开全课时。针对我校师资缺乏、老化、教师普遍兼课的实际,为着力提高考查科目的开课质量,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监控制度。每天由学校值班中层进行不定时查课,检查教师是否按课程表上课。二是每班安排一名学生记录本班的上课情况。学校将教师上课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从而确保课时开足开全。 2、丰富课程建设,增长知识,展现个性。结合教研室“共读一本书”的要求,教导处灵活调整课程表,将每周五下午设为“阅读写作指导课”。语文教师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时光。学校设计了高年级阅读记载卡《花香满园》和低年级阅读记载卡《我的地盘》,让学生阅读后及时做笔记。另外,学校把周三下午第二节和活动课定为学生“快乐周三”选修课时间,开设了跳棋、花样跳绳、器乐、诵读、计算机、绘画、呼啦圈、折纸、粘贴画、泥塑、灯饰、

燕子石等各类社团或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深化行规礼仪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行规礼仪儿歌读本》。通过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对《行规礼仪儿歌读本》进行系统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习惯。 二、夯实常态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 1、全面推广单元模块教学。在推广过程中,学校分三步走:学习—模仿—示。学校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单元模块教学研讨活动,然后学校马上进行二级培训,使老师们能及时掌握新的模块教学方法。同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吴亚萍教授的《上好一类课》和怀源的《从整体教学到整体教育》的报告,通过先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到逐步成熟进行示,使老师们初步掌握了模块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2、改变备课方式,提高备课有效性。学校实行课本行间备课、教参批注、预案批注加精品备课的方式,改变了过去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备课方式,使老师们能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研究教材、研究教参、研究课标、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分析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学校还提倡个性化的备课,激发教师的创造能力。 3、强化常规教学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教研室“校长进课堂八项基本要求”和镇教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对常规教学监督、检查的有关规定》,校长和教导处每周对任课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质量检测、教研活动、教学创新等常态教学进行监督检查,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华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意见 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基础,如何提高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科学课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一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优势 五华区从2003年进入科学课程改革试验,如今已经进入第5个年头了。几年来,在上级部门和科研中心的领导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区的科学教学工作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基本情况 五华区拥有一批全心全意为学生,热衷于教育教学研究的科学学科教师队伍。其中专(兼)职科学教师85人,其中专职教师32人,兼职教师5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5人。省特级教师3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 2. 科学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课改以来五华区开展了以“科学性质”为核心的科学教师培训。

举办了五华区第一期科学教师骨干培训班。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带领老师外出考察学习,并通过实践考核,促使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先后进行昆虫标本、化石标本、植物标本、机器人的制作培训. 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分别到上海、重庆、西双版纳等地学习交流,取长补短。通过一系列的外出取经活动,增长了教师的知识,拓宽了教师眼界。切实提升我区科学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3. 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所突破。 近年来五华区通过带领科学课教师开展云南省教科院立项课题《利用电教手段优化,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小学自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方法模式的研究》,昆明市社科院的规划课题《小生学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五华区科技局立项课题《小学科学课程备课系统开发应用》等一系列课题研究,使五华区科学课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有显著提高.以上课题均获得市、区级人民政府表彰奖励.这些成绩的取得进一步巩固了我区科学教学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二)问题 1.师资队伍不稳定 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有些专职教师经过几年的业务培训刚崭露头角,又被抽到其他学科上面。(仅2003年以来己有12名专职自然教师担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2. 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从调查统计结果表明24.3%的学校对科学课重视,48.7%的学校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docx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如何改革是国际教育界的一大问题,各国都在寻求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政Z经济现状,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尽相同。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各自的特色。20XX年,中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实施办法》)及《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三个附件,旨在通过师范专业认证推进和保障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三个标准中,关于“课程与教学”都明确规定“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1]。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教师教育内涵发展重要抓手,培养优秀教师的关键和基础。对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师范类专业的认证是契机。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概述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内涵就每个专业职业的要求来看,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界定。在国外,大多数专业行业都建立了认证体系,形成了完备的认证标准体系和可操作的流程。中国的师范类专业认证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掌握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概念、初步探索了一些论证理论和方法。师范类专业认证指由专门机构(或教育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人员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对自愿接受认证的高校师范类专业进行审查与评估,并在评审过程中帮助其找到问题、提出改进办法,从而促进质

量的提升。[2]可见,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自身主动接受办学质量检验,通过教育评估专家的审核、评估,检验办学目标的达成度,找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不断自我反省、提高办学质量的过程。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是“通过达成某一预定标准,一个教育项目或机构被外部团体认可的过程”[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机构一般是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或是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评估院;或是由教育评估专业人士成立的民间评估机构,即第三方认证机构。近年来,第三方认证的呼声越来越高,其结果更能反映师范类专业办学的真实情况,其信度和效度都相对较高。第三方认证更能找出教师教育中的问题,促进教师教育发展,提高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这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相关。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办学,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培养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所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体系《认证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对师范类专业采用三级监测认证体系。第一级定位于基本要求监测。主要是借助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通过师范类专业办学大数据,建立办学监测机制,对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1]这一级认证最低,是各级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条件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二级定位于教学质量合格认证。它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

育人模式改革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育人模式改革大讨论活动总结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新课题。如,视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去培养人才?如何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社会共同期盼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使人才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高等教育必须围绕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来设计,首先还得回归到大学的本源来思考。到底什么是大学?徐显明教授在上任山东大学校长后有一段精彩讲话,可谓推心置腹,令人感慨:大学,即为大学之“大”,和大学之“学”。大学之大,首在大德,其次在大学问,最后还在于“大树”(好的学统)。大学的学,首先是学府,不是政府,不是食府,不是企业。不能是服从模式,不能是利益导向模式,应是学术导向,要高度关注学人,即学者和学生。要用学术的标准,来秉承学术的理念,促进学校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才要有理想、理念,否则就会失去目标,失去坚守。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成为思想的高原,科学的殿堂,人才的摇篮,精神文化的守护者、引领者。现在在一些高校泛滥起来的学术造假、学术功利、浮夸是对大学这块圣地的玷污与亵渎,是不为社会、不为良知所容忍的。所以,大学是学府,理应维护学术、学者、学人的利益,坚守良知,维护正义,不能随波逐流,随世俯仰。大学应永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本科教育为本,把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置于突出的、首要的地位。 眼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从注重数量规模发展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型期,当务之急是要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实现以传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要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的人,是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创造性恰恰要反映在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中。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为社会完成共性教育的任务而存在,而应使学生张扬个性。教师工作的价值应体现创造性;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学会学习,而不只是通过学习学会知识;教学的评价体系应该科学、多元,启动和提升人的自主、创新意识,而不能简单成为褒贬学生的手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与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现代的教学培养过程必须发生一些变化。教师和学生不能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该能够平等对话,相互质疑,甚至相互批判、启发,共同指向学术的深入和一种共同为学术而献身的境界。 第一,大学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导与关键因素。要以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为根基,以师德为保障,以教学专业的热情为调节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有效地把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活动内容,即融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同时,用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其次,要真正弘扬师德,让校园溢满大爱。在近年师德弱化的现实面前,要大力弘扬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是一种大爱,只有在浓浓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心得体会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心得体会 cc月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体会如下: 第一、明确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 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课程改革要进行全面深化。以往的课程改革有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用全面深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第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第三、明确了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这是一种顶层设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

术等学科。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第四、明确了十个重点措施。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2、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3、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4、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5、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6、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7、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8、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9、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10、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我认为这个文件会成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需要认真领会,扎实落实。如果能够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各方力量支持关心教育,把顶层设计和群众探索结合起来,教育的明天会更好。结合实际工作我认为:立德树人,先树班风,学风: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貌又称班级的风气。是班级中形成的在情绪言论、行为、道德面貌等方

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马庄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具体目标 1、帮助教师树立现代课程意识,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2、优化课程的实施过程,进一步落实“4+2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并逐步推广。 3、改革评价机制,探索发展性评价,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加强课程管理和教师培训,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多能型的现代教师队伍,把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推向新的高度。 三、组织机构 成立“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处、办公室、总务处、教研组长等有关人员任组员,负责决策、组织、协调、保障等工作,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实验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实施措施 1、强化师资培训

(1)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课程培训、课改研讨会。(2)与其他学校多进行横向联系,有计划地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互助互学,共同提高。 (3)学校多组织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使他们逐步掌握课改的真谛,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课堂。 2、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校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加强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强调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构建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准备从一下方面着手。 (1)拓宽课程资源。 (2)改变教学行为。 (3)改变学习方式。 (4)开展课堂比武的活动。 3、完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将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课堂教育评价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基本素质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发展的评价。 4、落实管理制度。

高等师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

高等师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目前,高等师范教育依然存在着教师专业知识缺少根基、教师教育课程“碎片化”、教师专业训练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等问题。为此,应重构基于实践的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课程,强化教师职业的实践性,使教师的“临床实践”成为一种习惯,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度融合。实践取向是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的应然选择,教师教育的课程也应该从传统技术取向转向实践,这是基于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需要。 1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优化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新课程遵循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功能、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课程改革所出现的新变化,必然要求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及评价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转变。因此,教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探究课教学的组织与引导、活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常规教学中小课题探究的设计、课堂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等,这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而广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全新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中学物理教学法”进行了课程构架和内容的调整。 1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调整 各师范院校开设“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的学时数多在54~68学时。由于学时数有限,该课程大多以教学法理论的讲授为主,即使有一定的实训内容,也多是停留在教学示范或观摩层面,基本上没有时间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教学法理论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教学

技能训练;而“教学实习”与“中学物理教学法”分属于不同学期,课程侧重点也不同。该课程又无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教学法理论的 相应内容时及时进行训练,不便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鉴于 上述原因,我们将“中学物理教学法”更名为“中学物理教学法与 教学技能训练”,课时从原来的54学时调整为108学时,其中理论 讲授48学时,校内教学技能训练60学时,且理论讲授与教学技能 训练交叉进行。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上、下学期,分别安排54学时,正好衔接第四学年上学期的“校外教学实习”。这样操作能将 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践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能有效促进学生 在教学实习之前将理论与实践性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让 学生在教学实习前有一年的时间接受教师角色意识的训练;实践证明,将这两门课程合并开设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12课程内容的优化 “中学物理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是物理教育专业(本、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的名称鲜明地体现了课程的特点:它是一门技能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因此,我们 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性内容和操作性内容,并将两类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上、下篇内容交叉进行。增加了与 课程改革相关的内容,删掉了一些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内容;合 并了一些理论性内容,增加了一些操作性内容,使课程内容得到优化,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 2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对接基础教育课改 为了较好地与课改后入学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知识体系等衔接,更好地促进未来教师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要求,我们对“中学物理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方

新课程改革下的“1+4”课堂教学模式

中牟一高 新课程改革下的“1+4”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最终要在课堂上实施,教师就要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尤其是教学模式的转变上。我校结合实际情况,经过实践探索,决定把“诱思探究”作为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四个教学环节:一、课堂测验,复习巩固;二、展示目标,导入新课;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反馈矫正,总结评价。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以下四种课型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校“1+4”主体课堂教学模式。 1.新授课(大致有六个基本程序) 1)调研基础,展示目标。对上节课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小测验(一般不超过3—5分钟)后,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自学提纲。 2)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学生自学,做好自学笔记,记下疑难问题。学生自学时,老师巡视,密切注意学生自学情况。学生自学完时举手示意;绝大多数学生自学完成,老师要及时转段。英语科,老师可先领读,已确保学生发音准确后,剩余时间让学生自读自记。 3)互帮互学,小组探究。数、理、化以四人小组为宜(每小组优、中、差学生尽量均分,由一学习好的学生任组长),其它学科可四人可二人,英语以二人为宜。学生自学后,分小组互帮互学,问题尽量消灭在小组内。英语可讨论的问题不多,更多的应是两两对话,相互提问。 不论哪一科,讨论的原则都是“必要”,不必要讨论的问题,决不要图形式、走过场,硬塞给学生讨论。学生讨论时老师必须严密监控、巡视、适时结束转段,决不能白白浪费时间。 在2、3段中,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所以,老师一律不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小组发问,班级探究。讨论结束,各小组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未提出该问题的小组解答。 5)突破难点,强调重点,延伸拓展。老师做好两件事:A、解答学生经自学、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B、对重点问题进行拓展,告诉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政、史、地、生等学科,老师还要紧密结合课本,以生动的事例和故事来丰富学生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课堂总结布置练习,需布置作业的学科适量布置经过老师精选的作业。同时,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小测验的基础知识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