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笔记1

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笔记1

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笔记1
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笔记1

一、郭沫若的个性

(一)郭沫若的“标本”意义

最早一批中国新文化的开创者,又是最后一批告别人世的“五四”新文化精英。惟一一位亲身参与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创建新中国、文化大革命和“真理标准讨论”,并且一直处于中国政治漩涡中心的文化人。又是惟一一位其文学创作贯穿“五四文学”“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十七年文学”和文艺“拨乱反正”。

代表的是热情、冲动、富有创造精神的一类现代知识分子。富于“感性的鼓动力量”。鲁迅是“理性的思想力量”。

(二)郭沫若的个性

1、是一个追求多方位身我实现的“球形天才”。他既是中国新诗的真正奠基人,又是中国现代历史剧创作的拓荒者和成功者。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诗学的基础。他的文学翻译,不仅数量多而且独创“神韵译”一派。不在深度,而在广度。多方面作出了贡献。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政治、外交、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有贡献。

2、还是一个参与意识极强的入世文人。

3、一个朝气蓬勃的青春型诗人。给暮气沉沉的中华大地带来了“破坏”和“创造”的风暴。

4、更是一个主观抒情的文学天才。他认为在文体本体“个性最彻底的文艺便是最有普遍性的文艺”。文艺是出于自我的表现,文学的原始细胞是情绪,文学的本质是有节奏的情绪世界。

(三)郭沫若的局限

他追求“全”,却失掉了“深”,积极进取,却又好走极端;他大胆无畏,但常常随意树敌;他冲动、热情,而往往缺乏坚韧和冷静。《女神》以后他越来越注重政治功利性,同时他文学作品的审美力量也越来越弱。

其优点和缺点常常是混为一体,相伴相生。

二、《女神》的价值

(一)诗化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女神》不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却是中国旧诗与新诗分野的真正的界碑。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它都是中国新诗真正的奠基之作。从《女神》的表现内容来看,其突出贡献是以对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开了一代诗风。

(三)创造了新诗的诗美规范

从诗歌本体来说《女神》对中国新诗的最大贡献,是它以“内在律”的发现和创造开了一代诗风。内在律的特点:

1、以情绪表现为核心,充满了大量巨大的意象,这些意象在诗中是强大生命的象征。

2、丰富神奇的想像,意蕴着丰富的理性。《天狗》就是想像艺术的杰出范例。

3、诗中的节奏形成了新诗特有的宏大气势,使读者深切地感到生命的力量、自由的力量和不可阻挡的时代的力量。

4、自由体新诗不是郭

沫若首创,却是在他手里成

熟。诗体自由而不随意,不

受理性规范的约束,却受情

绪表现的支配。

5、激情

《女神》的“内在律”,

以庞大有力的意象、丰富奇

特的想像、火山爆发的激

情、心潮澎湃的节奏和不受

外在因素规范的形体,共同

组成了一种与五四时代氛

围相契合的宏大的艺术气

派。

三、历史剧创作思想

(一)“古为今用”的创

作动机

郭沫若既是一位天才

的历史学家,又是一位具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

参与意识的历史剧作家。

“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

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

神”。分别采取了“借古喻

今”“借古讽今”“借古鉴今”。

1、五幕剧《棠棣之花》

是在“皖南事变”背景下写

的历史悲剧。用的是“借古

喻今”用抗秦派与亲秦派的

冲突隐喻“皖南事变”后的

民族内部矛盾。

2、“借古讽今”的方式

主要采用影射、类比等手

法。《高渐离》和《南冠草》

用秦始皇、洪承畴等形象影

射国统区统治者的专制暴

虐和民族败类的卑鄙无耻。

3、郭沫若最成功的史

剧作品如《屈原》、《虎符》

和《孔雀胆》都是采用“借

古鉴今”的方式,通过象征、

暗示、联想等手段,启发欣

赏者对历史发展经验进行

总结和思索。这些古事之所

能沟通现实,是因为忧伤者

着力提示古今民族矛盾中

的相似性,古今民族心理愿

望的相同性和古今道德观

念的相承性,使历史成为映

照现实的一面镜子。

四、杂文创作

鲁迅的杂文集是一部

“百科全书”,是一个活的两

代中国人的“人史”,整体地

成为现代中国的国情史。

鲁迅的杂文创作,最早

可以追溯到日本留学时期

《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

说》、《破恶声论》。鲁迅早

期思想时的这些文章,都收

到了鲁迅第一本杂文集

《坟》中。作为一种自由形

式的“无体之文”,鲁迅的杂

文开始于1918年-1919年在

《新青年》上发表的“随感

录”专栏中的杂感与杂论。

鲁迅的杂文创作大致可以

分为这样几个阶段:A、

1918-1925年的尝试阶段,

主要包括《坟》、《热风》表

述与新文化运动中其他作

者相同的“五四”立场即反

传统,破坏偶像,抨击迷信

和国粹,鼓吹科学、进化、

民主与个性解放。B、

1925-1928年主要包括《华

盖集》《而已集》《三闲集》

在北京。C、1929-1934年主

要包括《二心集》〈南腔北

调集〉、〈伪自由书〉〈准风

月谈〉〈花边文学〉这一时

期正值中国内忧外患加剧,

国民党文化围剿,鲁迅在上

海的生活颇为艰难。D、

1934-1936年,杂文创作“后

期《且介亭杂文》,〈且介亭

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

编〉,这一时期死亡、疾病

威胁着鲁迅,鲁迅杂文创作

却已入了更扩大、深化乃至

文化历史的底层,关注重心

重回到他最熟悉的文学、艺

术、历史研究和国民心理的

艺术分析上来,开展了更加

广阔的视野,注入平淡的思

考与深化的情感。

鲁迅杂文涉及问题极

广,几乎涵盖现代中国人生

活的各方面。首先,鲁迅杂

文内容的核心是揭露现实

中无处不在的奴役关系,大

声疾呼人的觉醒、自主与解

放。从“文化-精神”改造观念

出发,宏观把握中国思想

史,中国国民心理、民族性

格及其出路,一直是鲁迅杂

文的基调。其次,从杂文经

常谈论的对象上看,他的杂

文一是针对农民、妇女、儿

童和小市民,一是针对现代

知识分子。

鲁迅杂文思想艺术的

特质:

(一)强烈的批判性、

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鲁迅的杂文集是一个

不停息的批判、论战反击的

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鲁

迅形成自己的“争存于天

下”、“首在立人”,首先要

寻到人的权利的思想,将锋

芒对准了形形色色的奴役

压迫,这就是他批判社会,

否定攻击旧文化和旧思想

的根由。

(二)反常规的杂文思

维和犀利的杂文笔调

鲁迅的思想重心放在“立

人、立心”的“文化-精神”改

造观念上。

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弊

病方面,他猛烈抨击历代统

治者的文治武功“治心”手

段对人心的残害,认为这是

中国文化衰落的根由;同时

赞扬那些历史上敢于反抗

现实,特立独行的“中国脊

梁式”的人物。在借鉴、吸

收外来的思想态度和实践

上,他看重西方19世纪以

来具有独立人格和反抗现

实精神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翻译介绍跳动着“真实的

心”的文学作品,以期达到

通过文学进行心灵交流,使

中国融入世界文学和世界

思想的目的。在文学创作和

批评上,他也坚持不从理

论、条条框框来衡量作品,

而是看作品是否体现了人

的本心;在自己的创作中,

也一样真实地表白内心,甚

至“抉心自食”,以至达到了

思想内容的无比深刻。

鲁迅以坚韧的“精神战

士”形象,努力克服自己对

社会和人生的虚无态度和

绝望情绪,执着于自己经历

的人生和现实,在文学创

作、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等

方面,为20世纪中国的文

化和文学发展作了具有经

典性的杰出贡献。

二、小说创作

1918年《新青年》杂

志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

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产生了重大影响

的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

短篇小说。它以鲜明的现代

小说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

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

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之

后鲁迅在1918年至1925年

连续创作了26篇小说,结

成《呐喊》《彷徨》两部小

说。

(一)题材开掘的深刻

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

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

的主要题材。

鲁迅的小说为我们展

示了一个以浙东市镇为主

要活动场所的乡土世界。他

通过《故乡》、《药》、《阿Q

正传》,《祝福》、〈离婚〉、《明

天》等小说描述了一些农民

形象。在描述下层人民生活

苦难的同时,正面描写了他

们精神上的愚昧和在封建

权势压迫下的不幸人生。作

为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暗示

出旧的文化和社会秩序的

溃败、昏暗、了无生气的时

代背景。而在这一时代背景

下,这些人物形象则在不同

层面代表了中国民众苦难

的生存状态和麻木不觉醒

的心理状态。通过一农民题

材的广泛展现,鲁迅描绘出

了旧中国这个病态社会中

的病态人物。

鲁迅描绘的另一主要

题材是知识分子。鲁迅主要

讽刺传统文人的迂腐、“无

行”和“无文”。鲁迅又刻画

了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类知

识分子即真正的现代知识

分子。

老舍

老舍:1899-1966,原

名舒庆春北京人。杰出的中

国现当代作家。著有小说集

《赶集》《微神》等,诗文

集《老舍幽默诗文集》等,

剧作集《老舍剧作选》等12

种。

代表作:《二马》《离婚》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月牙作》《断魂枪》《我这

一辈子》《龙须沟》《茶馆》

等。

一、老舍的品格[文化

人格与艺术品格]

老舍是20世纪中国现

代小说和现代戏剧的巨擘。

他的作品属于文化味最浓、

而又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大手笔之列。老舍具有极其

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

特的艺术风格。

(一)冷静的思想启蒙

尽管老舍没有直接参

与五四运动,但他曾反复强

调说:感谢“五四”,它叫我

变成了作家。

一是将审美视角投向中国

市民社会,从中努力挖掘传

统风习积淀着的市民社会

心理。特别关注30年代前

后市民社会中已形成精神

病态的“中国典型”,发掘国

民性的弱点,都具有突出的

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骆驼祥子》[分析社会

批判与文化批判相结合的

特点][思想艺术成就]

是一部揭示旧中国城

市底层劳动者悲剧命运的

现实主义巨作,不仅是老舍

全部创作的一座高峰,还代

表着我国30年代文学的水

平与成就。标志着他现实主

义风格的形成。

1、老舍站在社会批判

的观点上,暴露20年代至

30年代旧中国的黑暗与衰

败。

2、站在文化批判的视

点上,“看生命,领略生命,

解释生命”,由此获得深刻

的主题意蕴,揭示出生命在

城市畸形文明里的委顿。

祥子,成为五四以来,

新文学人物画廊里第一个

塑造得有神采有力量的城

市下层劳动者。老舍侧重于

揭示人物精神和灵魂的病

痛,其心理描写往往采用叙

述者的内视点,揣摩人物的

每一寸心事。

在语言运用上,《骆驼

祥子》的语言平易澄洁、亲

切活泼,有着鲜明的地方色

采,开创一种风格独特的

“京味文学语言”。人物的语

言也高度个性化。

主要人物:祥子、小福

子、虎妞、刘四爷

三、《茶馆》[分析戏剧

结构和艺术魅力、文化魅

力?][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

位]

地位:是新中国话剧的

一块里程碑,是几乎运用、

综合了作家一生的生活和

艺术积累,方才成就的一个

“老舍牌”的艺术精品。它在

历史内容、结构形式、主体

意识、人物塑造、戏剧语言、

场景设计等各方面既体现

了鲜明的民族性,也传达出

强烈的现代审美特征。《茶

馆》是不朽的,在中国话剧

80多年的历史中,以其为标

志,话剧形式已经完全摆脱

最初的模仿痕迹,成为我们

的民族形式。它呈现被誉为

“远东戏剧的奇迹”“中国现

代戏剧的精华”。其文化学、

叙事学方面的透视,使其有

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魅

力。

首先,具有突出的民俗

文化特征。

A、反映在《茶馆》中

的风俗文化内容,大致可归

纳为两方面“第一,各式各

样的京华旧俗。第二”满汉

全席“的各色人物本身所具

的民俗文化性质。用民俗状

绘了社会历史的演进轨迹,

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生

活情状、生命形态和文化形

态。

B、把风俗喜剧与史诗

剧结合成一体。《茶馆》的

深层结构,是两组人物群像

之间的对比,一是无辜民众

形象;二是恶势力形象。他

们共同构成国民劣根性的

象征性形象。

其次,具有强烈的现代

性。

A、不像传统戏剧那样

把注意力集中于结局;

B、没有紧张激烈的整

一的戏剧冲突,甚至根本没

有贯穿情节,它主要以人物

活动构成一幅幅世态风俗

画卷。主要人物自壮到老,

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

承的方式来串联结构和推

动剧情;

C、用强烈的戏剧动作

来直观表现戏剧冲突。

二是从多方面探索了

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完

成了对国民性及产生它的

历史原因和社会现状的多

重批判。老舍用自己的全部

创作形象地挖掘了国民性

的精神内涵和主要病源。总

结:探索国民劣根性原因,

进行了多重批判。

文学承载着思想启蒙,

思想启蒙的题旨又深化文

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强化其

审美艺术力量。被誉为“最

老舍”的《骆驼祥子》如果

没有对祥子这个来自农村

的个体劳动者的真实描绘

和深入透视,没有作家对这

些精神弱点充满同情焦虑

的批判,作品的悲剧力量将

大打折扣。总结:文学的思

想启蒙作用能增强作品的

思想内涵。

(二)稳健的文化批判

1、老舍善于以中西文

化、新旧文明比较的宏观视

角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批判

和国民劣根性的挖掘。

在英写成的长篇《二

马》就是在中英文化比较中

揭示民族性格的弱点和传

统文化的弊病,举起了文化

批判的大旗。

2、用创作构建起一个

完整清晰而富有力度的文

化批判体系,紧紧抓住封建

传统文化的缩影——北平

文化,从思想革命的角度来

解剖社会弊端的根源。北平

文化就是沙漠文化,只能滋

生顺民性格和奴性特征。包

括三部分:传统士大夫文化

(权)、外来殖民文化(钱)

和民习风俗文化。

一、巴金的人格(巴金的思

想特性)

巴金作为一位著作等

身、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他

的魅力是双重的,既有卷帙

浩繁的著作为世人所称道,

更有丰富的文化人格内涵

为世人所景仰。他是继鲁迅

之后又一个自觉地肩负起

改造国民的灵魂,批判旧的

传统观念,弘扬现代文化人

格精神的作家。从他的处女

作《灭亡》到晚年的《随想

录》在70余年的探索中,

在不倦地对真理的追寻中,

处处洋溢着现代文化人格

精神的光辉。由此,人们称

巴金为中国“20世纪的良

心”是毫不为过的。

巴金的文化价格和文

学创作是相辅相成的,正是

这一点成就了他人格的伟

大和文学的辉煌。

思想特性:在他身上既

有无政府主义的素质,也有

人道主义的内涵,更有浓郁

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不

乏民主主义的成分。

年轻的巴金为找不到

出路而苦恼万分,是两本宣

传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为

他打开了心路之门,那就是

他在1920年看到的克鲁泡

特金的《告少年》和廖亢夫

的戏剧《夜未央》。这两本

书曾经震撼了他的灵魂,给

他以精神的激励和鼓舞。正

是这两本书,使他在世界观

最初的形成时期信仰了无

政府主义思想。

思想特性:巴金对无政

府主义的理解,已经不是停

留在无政府主义的原始理

论的层面上,而是随着社会

的发展而逐步予以调整和

完善,使之更接近人类长远

的人文目标,巴金已经上升

到人文情怀的高度来认知

无政府主义对人类社会的

贡献了,这是对无政府主义

思想和理论的升华。

巴金的人道主义情怀

一直贯穿着他近一个世纪

的漫长的一生之中。巴金的

人道主义缘起于作为一个

正直人的正义感和对弱者

的同情心。

巴金的人道主义情怀,

既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

“仁爱”为本的儒家首先观

念为根本,又与西方提“自

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

想相融合,从而构成巴金独

1

特的文化人格内涵。

巴金曾自言是受外国文化影响最深的作家之一。

二、从《家》到《寒夜》

巴金的主要作品:从1927年到1947年共创作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16部,短篇小说13部,散文集17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家》和《寒夜》。这两部小说向我们叙写了从20年代到4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由此我们可以了解那一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流程。

曹禺

一、曹禺的话剧

(一)家庭对其创作的影响

出生在旧式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是军人,却从未打过仗,胆小怕小,有着浓厚的骚客词人的气质。后来退职,因抑郁不得志,爱发脾气,十分严厉。和大哥家修不和,家里除了家宝其余三人都抽鸦片。父亲让戒烟,甚至跪下来求他,让家宝看见,深深刺痛其心灵,后来写进《北京人》里。家里一片死气沉沉,父母白天睡觉,晚上吸烟,后来出现了一连串的家庭不幸与变故。这一切注入作家脆弱的灵魂,形成了早熟内向、孤僻、敏感恐怕的性格气质。母亲早逝,继母和父亲对其十分疼爱,在继母影响下,从小就是个戏迷。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加入新剧团。表现出表演的天才。

(二)其话剧形成背景

加入剧团后,表现出表演的天才,后来被清华西洋文学系录取,成为演剧上的活跃分子。当演员的经历使其提高了演技,更重要的是使他深深地体味到一种内在的灵魂与外在的表现之间的重重矛盾。其演戏是“先体会人物心灵”而非单纯的演技进入剧情。他又学习了许多希腊悲剧,这一切激活了曹禺心灵中久久积聚的愤懑、同情与苦恼,他的心像在一片杳无人烟的沙漠里,经受着煎熬。发自心底的生命的呼唤,使他终于开始写戏了。

(三)曹禺话剧特色(淡化了社会革命或思想革命的意向,而是站在一种心灵和艺术的起点上来创作)

曹禺话剧的命运与其主题内涵的关系阐述?

对曹禺来说,写戏就是定人物和人物的心灵,写心灵就是写心灵的重重冲突与矛盾,写死的活灵魂或活的死灵魂。曹禺的话剧内核淡化了作为中国总主题的社会革命或思想革命的意向,而是站在一种心灵和艺术的起点上来创作。

30年代中国戏剧接受对象已经意识形态化,时代戏剧规范已经形成,而曹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却对“背景”处于暂时的无知状态,于是他可以不顾及已成的“时代规范”,而独立地进行着“个人话语方式”的创造。因此他才如此坦然地把他的创作活动视为一种‘生命的创造’。(他并且直言宣告:他的创作的原初冲动,来自出于生命本性的一种莫名的困惑、恐惧、憧憬

与诱惑,来自发泄自己情感

的内在要求,是“心灵的魔”

的驱使与“生命”的召唤;他

注重的是个体生命的主观

投入与升华;他创作的起点

是情节、人物与情绪。这意

味着,)从创造起点上,曹

禺的文学观念、艺术思维与

创作方法等,他对世界的感

受、解释,就与既成的社会

意识、艺术规范相矛盾、相

冲突——正是这种“悖逆”与

“反叛”使曹禺成为曹禺:既

产生“曹禺”的独特价值,又

决定了“曹禺”戏剧生命的

某种独特命运。

艺术魅力:1、表现它的激

烈潜隐的戏剧冲突上。本剧

复杂的人物关系带来了多

元互动的矛盾冲突,其中最

感人的是善与善的冲突,它

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剧。2、

本剧还营造了紧张激烈的

戏剧气氛。A、利用戏剧场

面创造气氛。B、利用自然

环境烘托气氛。“郁热”不仅

是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同

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

性格乃至生命的存在方式。

C、利用戏剧悬念强化气氛。

如四凤怀孕的秘密是个悬

念。侍萍和周朴园旧情的秘

密,这个悬念千万了所有人

物的命运悲剧,寻根溯源的

话,这才是关键的悬念。3、

剧作家还通过富有个性和

动作化的语言来揭示人物

的心理和性格,推动情节的

发展,情节结构也安排得相

当巧妙。

人物分析:A、周朴园:

政治经济上取得了自己的

统治地位,成为资本家阶级

的代表人物,但在家庭伦理

关系上,他依然是一个典型

的封建家长。在道德观念上

他与封建地主阶级有着紧

密的历史联系,在中国新文

学史上,无论其形象的鲜明

性还是就其思想含义的丰

富性而言,都有其不可替代

的典型意义。透过他,我们

可以看到中国封建传统观

念的顽固性以及中国反封

建思想革命斗争的长期性

与复杂性。整个剧作的全部

网络或矛盾冲突都是以周

朴园的家庭为主要阵地而

展开的封建伦理道德与反

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斗争。

B、蘩漪(fan yi):被封建

伦理道德与非常态的爱逼

上反叛封建伦理道德的典

型。在剧中,她一直追求着

爱情,而这种追求本身就是

对封建夫权的直接挑战。她

是第一个向观众、向读者和

周萍控诉周公馆的罪恶,表

示了对现代封建伦理关系

的无视的人。但她自救的方

式,注定了必然的失败与悲

剧的命运。同时暴露了她所

属阶级的弱点。C、周萍:

徘徊犹豫在对立的两极之

间的中介线上的。他自始自

终被各种矛盾牵制着,所以

他的性格中也充满了复杂

的矛盾。对蘩漪的爱伴随着

的是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的反抗;而对蘩漪的离弃,

伴随着的是对封建伦理道

德观念的妥协和对周朴园

的屈服。四凤被周萍当做洗

涤拯救灵魂的“救命草”。可

他无力将四凤带走的。四凤

成为封建伦理吃人的又一

例证。D、鲁侍萍:是一个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劳动妇

女的形象。她的存在是对封

建制度的残酷性的一个证

明,对封建伦理道德虚伪性

的一个揭露。这种屈从命

运,不去反抗的弱点,多少

概括了尚未觉悟的劳动群

众的特点。总之,周冲、鲁

贵、鲁大海皆是悲剧人物。

整个剧作通过典型人物的

塑造揭示了反封建伦理道

德观念的典型意义。

张爱玲和丁玲

1、《金锁记》中七巧的

形象分析:七巧与姜二爷是

非常态婚姻,另外姜家老太

太一念之差,竟将原来娶来

做姨太太的七巧扶为正室。

这是悲剧的第二原因,门第

的悬殊使七巧的精神构架

失衡、倾斜;情欲的压抑使

七巧自然人性被弃绝、被否

定。七巧作为向残酷的环境

讨生活的弱者,使用反道德

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生活目

的,应得到同情与体认。因

而对七巧不应轻率地止步

于一个“性变态者”的定性

标签。七巧是彻底的人,对

黄金有着不敢稍有懈怠的

刻骨的爱。七巧对黄金守财

奴式的狂热遮蔽的正是女

性凄惶不安的生存心态。她

的“彻底”并未摧毁压制她

的一切,却意外地给了她复

仇转嫁到儿女身上的机会。

七巧的“彻底”只是有限地

贯彻到对黄金的固守上。七

巧出任女性家长,既是对父

权制血缘上承继关系的一

种嘲弄,又是一种深刻的自

嘲。在父权社会中,七巧取

得了经济大权,但已被异化

为男权中的一分子,成为

“父权”的代言人。这真是七

巧式的“彻底”的一种苍凉

的结局。

2、《莎菲日记》中莎菲

是如何“病态”的:在男人与

女人的关系上,莎菲颠覆女

人受动、沉默的地位,勇敢

追求性爱表达的自由权利。

从文中莎菲与几个男人的

交往看,莎菲是把男性作为

一社会实体进行盲目对抗

的。莎菲的形象是对菲勒斯

中心文化的解构与重读。从

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莎菲颠

覆的正是这“病态”、“坏死”

的社会机制所努力维持和

僵守的。莎菲是个生活在五

四落潮时期追求个性自由

和健全的爱而不得的女性

形象。作者用心理的现代创

作手法深刻剖析了人物灵

魂裂变过程,浓缩了一个过

渡时代苦闷青年的精神面

貌。《日记》除却文本的价

值和文学史的意义外,莎菲

形象的多义性、不确定性、

开放性使其具有再解读、再

研究的必要。

周作人和朱自清

1、周作人的散文特色:

周作人的散文最大特色是

平和冲淡,但又非单纯如

此,在他的文章中常常可以

找到尖锐泼辣,毫不平和冲

淡之处,但是由于适度,并

没有从整体上心迹周作人

的文风,反而使文章显得富

的活力和变化。周作人散文

的平淡,首先是感情上的淡

化。从周作人散文创作的整

个发展过程来看,叛逆逐步

减灭,而隐逸性与日俱增。

大致在30年代中期以后,

周作人退居于书斋之中,不

问世事,生活视野狭窄;与

此同时,语言功力却逐渐炉

火纯青,风格古雅遒劲的一

类。从性格和文化的角度来

看,作家的这种变化有着一

定的宿命性。

2、朱自清散文创作的

贡献:朱自清的散文,首先

是“美”的“白话文”,在打破

“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方面,他的贡献突出的一

位。朱自清的散文是美的,

却未的一些所谓美文矫揉

造作的文风;他虽然吸收了

一些古今中外的散文精华,

却并未食古不化,凡写作,

必是从心底自然流出。朱自

清前期的散文,大致可以分

为写景抒情和记人叙事。朱

自清的散文从20年代起就

为白话美术的典范,他的名

字和散文是分不开的,他以

己对散文的独特贡献而成

为“五四”以来文体和文笔

最优美的作家之一。

1、新月诗派与新月社的区

别:

①新月社不是一个纯

文学社团,它是1923年至

1924年间,一批归国的英美

留学生,在:聚餐会“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文人团体。

新月诗派则是一个纯文学

流派。它是20年代中期至

30年代初期,一批志趣相投

的青年诗人以闻一多和徐

志摩为核心,先后以《晨报

诗镌》《新月》月刊和《诗

刊》为阵地,形成的独具特

色的新诗创作团体。

②新月诗派与新月社

的联系主要在于相似的精

神文化资源和价值取向,他

们大都又留学英美的文化

背景,美英近现代文化是他

们共同的外来精神资源。

③新月社是现代中国

第一个追求绅士文化趣味

的自由主义文人团体,新月

诗派则是现代中国第一个

具有绅士文化倾向的自由

主义文学流派。

④他们的价值取向是

非平民化的。

⑤他们都追求远离生

存竞争的超逸和灵性。

2、新月诗派在中国新

诗发展史上的地们位:

①它继胡适为代表的

早期白话诗派和以郭沫若

为代表的自由诗派之后,在

完善中国新诗诗学、展现新

诗诗美方面取得成功探索

经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新

诗流派。这一诗歌流派总结

了早期白话诗派普遍缺乏

诗意和自由诗派激情泛滥

的教训,在英语格律诗歌的

基础上,摸索出了一条中国

新诗形式建设的新路子。

②新月诗人对于中国

新诗的最大贡献,是对新诗

格律化的倡导。提出了“音

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

美”的“三美理论”,建立了

一套有相当理论深度的实

践价值的现代诗学体系。

③新月诗派追求新诗

的形式美,以其优秀的创作

作品实践了他们的新格律

化主张,体现了新诗从内在

意蕴到外在规则向诗歌艺

术自身的全面回归。这一流

派的优秀诗歌把中国现代

现代抒情诗创作的艺术水

准和审美品位提高到一个

崭新的历史阶段。

3、闻一多的贡献:

①闻一多是20世纪最

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他以

爱国的至情至性铸成了自

己的创作个性。

②闻一多对中国新的

理论贡献大于他的创作成

就。他是中国新诗幼年时代

致力于新诗形式理论建设

的第一人。特别是他提出的

“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

筑的美”的“三美理论”,对

于新诗诗学建设贡献极大。

③在“音乐的美”方面,

他根据现代汉语的章节特

点创造了“音尺”这一新概

念。

④闻一多在新诗格律化方

面的理论和实践,从音、色、

形三个方面带动了新诗艺

术探索的全方位深化,对于

匡正新诗诗风中的流弊、启

发诗坛对新诗诗学的新浪、

提高新诗的艺术水平,都起

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资料1

第一讲鲁迅研究导言:

这一专题是从四个方

面来讨论、评价鲁迅在中国

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地位及

意义。

一、鲁迅的小说集《呐

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

的地位;

二、如何看待鲁迅在传

统批判中的偏激;

三、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四、鲁迅对现代化的思

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

新关注;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

地位。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

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代

小说成熟的标志。

1、《呐喊》《彷徨》的

简况: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

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

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

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

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

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

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

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

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

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

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

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

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

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

振威,取名《呐喊》,意指

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

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

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

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

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

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

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

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

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

特别”,令人耳目一新。其

所收的14篇作品的篇目是:

《狂人日记》(1918年

4月)

《孔乙已》(1919年3

月)

《药》(1919年4月

资料2

(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

的总结,对改造国民性问题

的关注。如:

《药》:写华老栓用血

汗钱买人血给儿子小栓治

痨病,孩子却死了,而治病

的人血却是革命者夏瑜的

血。作品点出革命者为民族

复兴而英勇献身,然而结果

不过是用自己的血,做了愚

味群众的送命的药。(鲁迅

把群众对革命冷漠的现状

写出来,是要告诉活着的的

夏瑜们,唤醒民众是当务之

急)

《风波》:小说以民国

六年(1917)七月张勋复辟

的闹剧为背景,围绕鲁镇船

夫七斤因被革命党剪了辫

子,怕被坐了龙庭的皇帝杀

头而引起的一场虚惊,写出

辛亥革命,并没有革掉农民

头脑中的封建观念,农村存

在着帝制复辟的思想基础。

小说结尾写出复辟失败,七

斤家的“风波”平息后,一切

又恢复了旧态,九斤老太照

样发着“一代不如一代”的

怨言,七斤的女儿六斤又被

裹了小脚,生活仍如一潭死

水。作品真实地描绘出辛亥

革命没有启发农民觉悟的

批判。

《阿Q正传》:写国民

的麻木、愚弱的精神状态;

点明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

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

是在悲惨的处境中,不正视

自己的奴隶地位和处处失

败、备受屈辱的现实,而是

用自轻自贱、妄自尊大、忌

讳谈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

自欺自骗的手法,以虚幻的

胜利来求得精神上的片刻

麻醉、满足和解脱。比如他

时时挨打和受欺侮,或者以

“我是虫——还不放么?”自

甘屈辱;或者以“儿子打老

子”自我安慰,自以为得胜;

或者转向更弱者小尼姑泄

愤出气;或者干脆“用力在

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

“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

般”,于是立刻“转败为胜”。

这种“精神胜利法”其实就

是一种精神麻醉法,它使阿

Q永远不能奋起为改变自

己的悲惨命运而抗争,直到

他被绑赴刑场时,竟“觉得

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

也未免要杀头的”,很快就

处之泰然,并向围观的人群

呼喊“过了二十年又是一

个”。“精神胜利法”使他浑

浑噩噩地生,也使他稀里糊

涂地死。他的至死不悟何其

令人痛心!

在《阿Q正传》里,鲁

迅不掩饰对辛亥革命的失

望:辛亥革命虽然在种族革

命上取得了成功,但革命党

人忽略了对民众的思想启

蒙。革命党人为了变革社会

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阿Q

在亲眼目睹清政府以暴力

镇压革命、用屠刀杀害革命

党人之后却连称“好看”,回

到未庄后还津津有味地宣

传:“你们可看过杀头

么?……咳,好看。杀革命

党。唉,好看好看,……”还

扬手当刀“照着伸长脖子听

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

直劈下去道:‘嚓!’”这是多

么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实!

资料3

3、为什么说《呐喊》与《彷

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与成熟的标志。

(主要从两部小说对传

统文学有哪些突破性的变

革,从而完成了小说的形式

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个角

2

度来理解。)

(1)“表现的深切”——在小说题材、小说模式方面的变革。

传统小说的特点是:追求奇特、曲折的情节,讲求传奇性和故事性,人物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者神仙鬼怪;

《呐喊》、《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则是取材于普通的日常生活、普通的人,并为普通农民塑像,这对传统小说来说是一个大胆的突破,具有先峰的性质;

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的著作时,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鲁迅在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就是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写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

《故乡》写闰土心灵的麻木;

《明天》写单四嫂子失去儿子后的孤独与空虚;

《祝福》写祥林嫂对地狱的恐怖;

《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写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

(2)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生活的内涵;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传统小说让你产生距离,放松)

(3)揭示灵魂的深。

传统小说不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注重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注重写人物的心理,写人物的灵魂,是现代小说显著的特征之一。

资料4

(4)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对传统的突破与创新。

传统小说的格局讲求对故事的全程叙述,而且基本是单线发展,对生活缺乏深入的揭示,也不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20世纪初期的一些小说家也在努力寻找和创造适应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小说新形式,朝通俗化迈进了一大步,但仍跳不出章回体形式的窠穴。鲁迅博采西方小说艺术之长,以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现代特色,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的根本变革,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在谋篇结构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小说体式灵活多变的长处,摆脱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单线纵向结构方式的束缚。从《狂人日记》到《离婚》,他所写的每一篇小说的表现格式和结构方式都不相同。

《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

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

方式,而以13则“语颇错杂

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

者”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

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

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作

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

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

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

理;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

作者的叙述(介绍人物、铺

陈情节、描写环境等)和作

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间

界线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

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

的感情色彩,都渗透于主人

公的意识活动之中。而《狂》

尤其富有创造性的尝试,小

说“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

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

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

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两重

叙述,两重视点,构成一个

反讽的结构。

《孔》在小说叙述者的

选择上煞费苦心。小说的核

心孔与酒客的关系,已经构

成了“被看/看”的模式;在

这个模式里,作为被看者的

孔(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

与主观评价(自以为是国

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

子”,“清白”而高人一等)

与他们在社会上实际所处

的“被看(亦即充当人们无

聊生活中的”笑料)地位,

两者形成的巨大反差,集中

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

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

但作家并没有选择孔或酒

客作为小说的叙述者,而是

别出裁地以酒店里的“小伙

计”是充当叙述故事的角

色。这样,他就可以以一个

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

描写孔的可悲与可笑,看客

的麻木与残酷,形成一个

“被看/看”的模式,以展开

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剧。

而小伙计自己,随着小说的

展开,也逐渐参与到故事中

来,先是“附和着笑”,后又

冷酷地拒绝了孔教自己识

字的好意,从而构成了一个

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他

的背后正有隐含作者在

“看”,从而形成第三个层面

上的“被看/看”的结构。而

读者在阅读的开始是认同

于同于叙述者的有距离的

旁观态度的,但随着叙述的

展开,就逐渐远离叙述者,

而向隐含作者靠拢,从小说

外在的喜剧性中看到了(体

味到了)其内在的悲剧性。

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

人物就置身于如此复杂的

小说叙述网络之中,呈现出

既非单一的,又是动态的复

杂心理、情绪、美感反应。

而这一切复杂性又显现于

极其简练的叙述语言与极

其舒展的叙述风格之中:这

正显示了鲁迅非凡的艺术

创造力。

《祝福》不依先头后尾

的旧规,采用倒叙的结构方

式。

《示众》没有一个完整

的故事情节,作者截取生活

的一个横断面,以鸟瞰式的

结构方式,把众多看客的冷

漠、麻木与无聊,展现在读

者眼前。

《伤逝》是一种抒情独白

体。其重心可能不在那失败

了的爱情本身,而在于涓生

明确意识到与子君之间只

剩下无爱的婚姻“以后”,他

所面临的两难选择:“不说”

出爱情已不存在的真相,即

是“安于虚伪”;“说”出,则

意味着“将真实的重担”卸

给对方,而且确实导致了子

君的死亡。这样的的结构设

置,深刻地写出了人生的精

神痛苦。这类无论怎样都不

免空虚与绝望,而且难以逃

脱犯罪感的“两难”,正是终

身折磨着鲁迅的人生困境

之一,直到逝世前他还写了

一篇《我要骗人》,表露他

渴望“披露真实的心”,却还

要“骗人”矛盾与相伴随的

精神痛苦。

资料5

第二讲茅盾研究中和矛盾

学习目标:

1、茅盾前后期的文学

主张;

2、《子夜》的成就;

3、茅盾创作的艺术风

格;

学习内容:

一、茅盾的生平、经历;

二、茅盾的文学主张及

形成的原因

1、早期的文学主张:

茅盾是“人生派”的倡导者,

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

生,对于人生要有意义;

2、30年代后的文学主

张:一方面主张小说应有政

治功利性,担当起唤醒民众

的重任;另一方面主张小说

应真实地描写人生,反对把

小说写成宣传大纲;由此而

形成在创作上表现出政治

倾向(理性)与生活的真实

性(情感)的矛盾。

3、原因:

(1)茅盾是以历史代

言人的姿态进入文坛的,必

然主张文学要对时代和社

会作出反映。

(2)较早地接受马克

思主义学说,有深厚的社会

科学理论修养;

(3)有开阔的思想、

生活和艺术视野;

(3)适应30年代生活

内容的变化;

(4)受外国作家,特

别是托尔斯泰的影响;

三、茅盾创作的成就

(一)开始新的文学范

式。

资料6

3、在结构上,追求宏大而

严谨的布局,与重大的题材

相呼应。

如《子夜》

小说的第一章,安排吴

老太爷因逃避农民的爆动

而到上海来,这样不仅巧妙

地将小说即将开始的30年

代民族资本家的故事置于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背

景下,而且以吴老太爷的猝

死而象征封建地主阶级旧

的一章已经结束,开始了中

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

悲喜剧。起到序幕的作用。

小说的第二、三章:通

过给吴老太爷办事,让主要

人物全部出场,进而铺开各

种矛盾;

小说的第五至八章:写

吴荪甫同时与三条线(工

人、农民、买办资产阶级)

作战,以胜利告终,情节上

出现一个“松驰”;

小说的第九至十二章:

写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

小说的第十三章至十

六章:写工人运动,把吴荪

甫置于两面作战的困境中;

小说的第十七章至十

九章:写吴荪甫在债券市场

上背水一战,着重写其内心

紧张的活动;

《子夜》的情节安排有

张有弛,多种矛盾同时出

现,互相纠缠,既有利于多

侧面地展开主人公的多重

性格,又便于揭示生活中各

种矛盾的内在联系和互相

影响。

4、《子夜》的意义:

(1)对现实社会的敏

锐观察与深刻把握,有重大

的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

(2)用现实主义的手

法描绘生活,与早期的左翼

小说不同;

(3)开创现代长篇小

说潮流与新局面;

四、茅盾创作的心理特

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

得失:

(1)有意为之,造成

艺术上的失误;

(2)有些作品半途而

废;

(3)理性大于情感;

五、茅盾研究的状况

(请阅教材相关部分的内

容)

六、《子夜》是怎样写

成的

这一个题目在《子夜》

的后记上我已经说过了,诸

位看了那篇后记,已可知道

一个大概。不过诸位既然出

下这题目,要我再谈谈,那

就随便谈谈罢。

可以分做两方面来谈:

第一是写作的动机,一九二

八年我在上海住的不大方

便,每天住在三层楼上有点

气闷,我便到日本走了一

趟,在日本约二年,一九三

○年春又回到上海。这个时

候正是汪精卫在北平筹备

召开扩大会议,南北大战方

酣的时候,同时也正是上海

等各大都市的工人运动高

涨的时候。当时我眼病很厉

害,医生嘱我,八个月甚至

一年内,不要看书,不然则

暂时好了,将来也不免复

发。我遵医嘱静心养病,并

且眼疾而外,又病神经衰

弱,我便一意休养。每天没

事,东跑西走,倒也很容易

过去。我在上海的社会关

系,本来是很复杂的。朋友

中间有实际工作的革命党,

也有自由主义者,同乡故旧

中间有企业家,有公务员,

有商人,有银行家,那时我

既有闲,便和他们常常来

往。从他们那里,我听了很

多。向来对社会现象,仅看

到一个轮廓的我,现在看的

更清楚一点了。当时我便打

算用这些材料写一本小说。

后来眼病好一点,也能看书

了。看了当时一些中国社会

性质的论文,把我观察得的

材料和他们的理论一对照,

更增加了我写小说的兴趣。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

研究”资料(1)

第一讲鲁迅研究导

言:

这一专题是从四个方

面来讨论、评价鲁迅在中国

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地位及

意义。

一、鲁迅的小说集《呐

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

的地位;

二、如何看待鲁迅在传

统批判中的偏激;

三、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四、鲁迅对现代化的思

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

新关注;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

地位。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

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代

小说成熟的标志。

1、《呐喊》《彷徨》的

简况: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

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

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

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

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

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

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

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

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

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

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

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

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

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

振威,取名《呐喊》,意指

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

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

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

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

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

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

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

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

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

特别”,令人耳目一新。其

所收的14篇作品的篇目是:

《狂人日记》(1918年

4月)

《孔乙已》(1919年3

月)

《药》(1919年4月)

(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

运动前)

《明天》(1920年)

《一件小事》(1920年)

《风波》(1920年)

《故乡》(1921年)

《阿Q正传》(1921年)

《端午节》(1922年)

《白光》(1922年)

《兔和猫》(1922年)

《鸭的喜剧》(1922年)

《社戏》(1922年)

《彷徨》写于“五四”退

潮期,鲁迅经历了新文化阵

营内部的分化过程,他在

《题(彷徨)》诗中写出了

当时苦闷心情:“寂寞新文

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

卒,荷戟独彷徨。”于是他

反忧愤深广的呐喊,转变为

对改造社会的深沉思考和

不倦探索。在艺术上,“脱

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

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

切”。这本小说集闪烁着浪

漫主义、表现主义的光彩。

《彷徨》所收的11篇作品

的篇目为:

《祝福》(1924年)

《在酒楼上》(1924)

2、两部小说集的基本

内容(主题):体现“五四”

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

求。

“五四”启蒙运动和思

想革命的要求:在意识形态

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

对封建的伦理思想,打破以

“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

主义文化的束缚,击退辛亥

革命后愈加嚣张的尊孔复

古逆流,唤醒民众,解放国

民精神,推动社会的革新进

化。

两部小说集大致体现

的内容是:

(1)对封建制度和礼

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如:

《狂人日记》:是写旧

家庭制度和礼教“吃人”问

题。

《狂人日记》一方面揭

露了封建礼教的凶残性,由

封建礼教所维系的旧家族

中,就是父子、兄弟、夫妻

之间,也存在着互吃的关

系;另一方面也揭穿了“仁

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而

使作家感到痛心的是许多

人并没有这样的觉悟,“历

来惯了,不以为非”。而且

许多人自己正是被这样残

酷地吃掉的,“有给知县打

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

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

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

的”。而一旦有机会,这被

吃的竟也会去吃人。这是多

么可悲!

《狂人日记》通过狂人

之语,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

封建道德的勇气,痛快抒发

叛逆反抗之声,也表现了鲁

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

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作改

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长明灯》:揭露封建

礼教的顽固,表现反封的勇

气。

《孔乙已》《白光》:写

旧教育制度——科举制度

对人性的残杀,抨击封建制

度文化的“吃人”本质。

《祝福》:写封建礼教

对妇女的残害;

(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

的总结,对改造国民性问题

的关注。如:

《药》:写华老栓用血

汗钱买人血给儿子小栓治

痨病,孩子却死了,而治病

的人血却是革命者夏瑜的

血。作品点出革命者为民族

复兴而英勇献身,然而结果

不过是用自己的血,做了愚

味群众的送命的药。(鲁迅

把群众对革命冷漠的现状

写出来,是要告诉活着的的

夏瑜们,唤醒民众是当务之

急)

《风波》:小说以民国

六年(1917)七月张勋复辟

的闹剧为背景,围绕鲁镇船

夫七斤因被革命党剪了辫

子,怕被坐了龙庭的皇帝杀

头而引起的一场虚惊,写出

辛亥革命,并没有革掉农民

头脑中的封建观念,农村存

在着帝制复辟的思想基础。

小说结尾写出复辟失败,七

斤家的“风波”平息后,一切

又恢复了旧态,九斤老太照

样发着“一代不如一代”的

怨言,七斤的女儿六斤又被

裹了小脚,生活仍如一潭死

水。作品真实地描绘出辛亥

革命没有启发农民觉悟的

批判。

《阿Q正传》:写国民

的麻木、愚弱的精神状态;

点明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

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

是在悲惨的处境中,不正视

自己的奴隶地位和处处失

败、备受屈辱的现实,而是

用自轻自贱、妄自尊大、忌

3

讳谈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自欺自骗的手法,以虚幻的胜利来求得精神上的片刻麻醉、满足和解脱。比如他时时挨打和受欺侮,或者以“我是虫——还不放么?”自甘屈辱;或者以“儿子打老子”自我安慰,自以为得胜;或者转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愤出气;或者干脆“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于是立刻“转败为胜”。这种“精神胜利法”其实就是一种精神麻醉法,它使阿Q永远不能奋起为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而抗争,直到他被绑赴刑场时,竟“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很快就处之泰然,并向围观的人群呼喊“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精神胜利法”使他浑浑噩噩地生,也使他稀里糊涂地死。他的至死不悟何其令人痛心!

在《阿Q正传》里,鲁迅不掩饰对辛亥革命的失望:辛亥革命虽然在种族革命上取得了成功,但革命党人忽略了对民众的思想启蒙。革命党人为了变革社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阿Q 在亲眼目睹清政府以暴力镇压革命、用屠刀杀害革命党人之后却连称“好看”,回到未庄后还津津有味地宣传:“你们可看过杀头么?……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还扬手当刀“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直劈下去道:‘嚓!’”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实!

阿Q想参加革命的目的,就是想借机捞点财物,复仇,再就是挑个女人。凡是各他过不去的都是仇人,没有什么真正属于民主革命的思想观念;他对女人的观念是:“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反映出阿Q充满着陈腐的封建习俗观念)在阿Q式的革命的艺术描写中,我们不难感悟到:鲁迅深感失望的,正是阿Q们仍在昏睡之中,革命党人并没有唤醒他们。

《示众》:这篇小说很独特,没有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景物描写,只是通过围观犯人的一个场景,写出国人的麻木。

(3)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如:

《孔乙已》中的孔乙已和《白光》中陈士成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屡试不第而穷愁潦倒的旧式读书人,但从未动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孔乙已在贫困中始终不肯脱下显示读书人身份的破长衫,除了能背诵四书五经中的句子和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外,没有生存的本领。陈士成十六次未考中秀才,却执迷不悟地做着托庇祖宗荫护、当官发财的黄粱美梦。结果孔乙已被丁举人打断了腿而穷死,陈士成鬼迷心窍地投水而疯死。科举制度成了-害读书人灵魂的

无形的软刀子。孔和陈的悲

剧,不仅形象地暴露了封建

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弊害,而

且也宣告它的气数已尽。

《肥皂》中的四铭是反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守

旧文人,《高老夫子》中的

高尔础则扛着“新派”人物

的招牌,实际上是一个不学

无术的新国粹派的干将。他

们“卫道”的外衣掩盖着卑

劣丑恶的灵魂。四铭对路上

行乞的孝女动了淫邪念头,

他从光棍所说“咯支咯支遍

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

受到启发,便下意识地买肥

皂给妻子,以“移花接木”。

高尔础本来就是个“打牌,

看戏,喝酒,跟女人”的流

氓文人,他受聘到贤良女学

校上课,是为怀着淫秽的意

图看女学生。鲁迅怀着厌恶

和憎恨的心情,以嘲讽的笔

调,戳破这帮守旧文人道貌

岸然的面具,淋漓尽致地揭

露他们肮脏的心思和种种

丑态。

五四退潮时期,中国知

识分子队伍发生分化,鲁迅

目睹落伍者怎样挣扎,但最

终逃不掉被黑暗社会所“同

化”或吞噬的命运,将自己

极强烈的情感融进艺术形

象之中,写出了吕纬甫、魏

连殳、涓生和子君等现代知

识分子的悲剧。

在描写这类知识分子

时,鲁迅不是着意写他们的

生活故事,而是写他们的思

想经历和心灵创伤。其基本

主题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他们都是已经觉醒或曾经

觉醒。觉醒而企图唤醒别人

的知识者在小说中是以“狂

人”“疯子”的形象出现的。

《药》中的夏瑜在牢里

劝牢头造反,结果被牢头打

了一个耳光,并被喝止道:

“你疯了!”《长明灯》中疯

子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他向

群众启蒙的努力是招致群

众的迫害。因而鲁迅写这些

小说时常常有浓重的寂寞

和悲哀感。一个把先觉的知

识者视如狂人疯子的环境

当然就有将这些知识者逼

回庸众的“正常”队伍的力

量。现实正是这样,觉醒者

不是“狂人”和“疯子”,就容

易变成“孤独者”或性格扭

曲的人,除非他又“然已早

愈”般地“正常”起来。《头发

的故事》中的N先生是一个

脾气乖张的人物,他无端地

生气,愤世嫉俗,那是因为

他曾经是一个辛亥革命时

期的斗士,而现在有一种沉

重的失落感所致。他想起一

起奋斗过的“故人”,“他们

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

倾陷里渡过了一生;现在他

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

渐平塌下去了。”《端午节》

中方玄绰与《在酒楼上》的

吕纬甫是同一类人物。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

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都是辛亥革命时期先觉的

知识分子,在时代精神的感

召下,都曾意气风发地指点

国是,参加反对封建主义的

斗争。那时的吕纬甫曾勇敢

地破除迷信,纵谈天下大

事。魏连殳则主张“家庭应

该破坏”,常发表“没有顾忌

的议论”,见解“奇警”,表

现出对旧礼教的蔑视与反

叛。然而,由于他们身上还

保留着文化的负累,又脱离

了群众,单枪匹马地反抗旧

社会,便不敌强大的黑暗势

力。战败之后更失掉了原先

的理想和锐气,吕纬甫落荒

而颓唐,“敷敷衍衍,模模

糊糊”地生活,在迁葬、送

剪绒花一类小事上空耗才

能,打发空虚、无聊的时光;

魏连殳投奔军阀,走向堕

落,在玩世不恭、自暴自弃

和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孤傲

地进行慢性自杀。这两篇小

说对20世纪第一代觉醒者

和落伍者的生活方式、思维

方式、斗争方式,以及脆弱

的心理和摇的性格,进行了

含泪的批判;这种批判闪耀

着作者自我省察、自我探索

的折光。鲁迅在鞭挞和否定

导致吕、魏颓唐、堕落的黑

暗社会的同时,还深切地揭

示出:在风雨如磐的年代,

知识分子选择正确的人生

道路是何等艰难。

《伤逝》是鲁迅以诗一

样的语言写成的悲情缱绻

的诗体小说。故事发生在

“五四”时期,小说的主人公

涓生和子君都是深受个性

解放思想影响的知识青年。

他们敢于冲决森严的礼教

罗网,自由地恋爱,勇敢地

同居,子君说:“我是我自

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

的权利!”这掷地有声的话

语,便是她大胆反抗自古以

来一直被妇女奉为圭臬的

“三从四德”的宣言。但是他

们为之奋斗的,只不过是一

已的爱情生活。而新家庭建

立起来之后,积淀在他们文

化心理上的“男主外,女主

内”的传统观念,便-现出来。

子君陶醉于安定、宁静的家

庭生活之中,渐渐地成为一

个平庸的家庭主妇。涓生虽

然厌倦了这种平淡无味的

家庭生活,但却没有与子君

共同努力创造一种有意义

的新生活。他对子君从隔

膜、疏远,直到把她看作是

累赘,致使爱情的裂痕日渐

加深,共同生活的基础发生

动摇。所以,当黑暗势力向

他们伸出魔爪,涓生失业后

生活出现危机之时,他们便

不能同舟共济,自私怯懦的

涓生失去了“携手同行”的

勇气,萌生了救出自己的分

离念头,对子君宣布“我已

经不爱你了!”从旧家庭中

冲出来的子君,又被顽固守

旧的家庭接了回去,最后憔

悴而死。而涓生也在失败中

静思默察,深刻反省,并带

着心灵的创痛,准备向新的

生活跨出去。鲁迅艺术地揭

示酿成这一悲剧的根源。他

在杂文《娜拉走后怎样》中

曾论述过“经济”与“自由”的

关系,以及妇女解放等问

题,透辟指出“自由固不是

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

而卖掉”,“在目下的社会

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

了”。子君正是因为经济上

的依赖导致人身上的依附,

所以她不但没有成为合乎

时代潮流的“新女性”,而且

在小家庭中也没有取得与

涓生平等的地位。鲁迅的深

刻之处在于,当20年代几

乎所有作家众口一辞地歌

颂个性解放时,他独具只眼

地发现,又形象地指出:单

凭个性解放,在与中国顽固

的封建观念较量中难以取

胜,结果往往是悲剧性的。

由此,我们可体会到鲁

迅作品的基调是“忧愤深

广”。其形成的原因:

(1)站在启蒙主义的

立场和角度,以现代意识对

现代生活进行观照,而且极

力关注的是社会变动和文

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扰

和出路等问题,表现出忧愤

的情怀;

(2)鲁迅对现实对未

来的态度:不乐观,不激进,

甚至有些消沉,但非常清

醒、冷静,而且有深入的体

察和思考;

(3)鲁迅写作时的心

境:为着排遣“苦的寂寞”。

3、为什么说《呐喊》与《彷

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与成熟的标志。

(主要从两部小说对传

统文学有哪些突破性的变

革,从而完成了小说的形式

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个角

度来理解。)

(1)“表现的深切”——

在小说题材、小说模式方面

的变革。

传统小说的特点是:追

求奇特、曲折的情节,讲求

传奇性和故事性,人物大都

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

者神仙鬼怪;

《呐喊》、《彷徨》中的

大部分作品,则是取材于普

通的日常生活、普通的人,

并为普通农民塑像,这对传

统小说来说是一个大胆的

突破,具有先峰的性质;

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

己的著作时,说:说到为什

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

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

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

“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

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

新式别号。所以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

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

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正

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

学观出发,鲁迅开创了”表

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

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鲁迅在表现他的小说

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

视角:就是关注病态社会里

人的精神“病苦”。

《药》写华老栓一家的

精神愚味;

《故乡》写闰土心灵的

麻木;

《明天》写单四嫂子失

去儿子后的孤独与空虚;

《祝福》写祥林嫂对地

狱的恐怖;

《在酒楼上》、《孤独

者》、《伤逝》等写知识分子

的精神创伤与危机;

(2)从普通平凡的人

事中,发现和体悟生活的内

涵;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

永久的悲哀”。(传统小说让

你产生距离,放松)

(3)揭示灵魂的深。

传统小说不善于描写

人物的心理,而是注重通过

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的

性格;注重写人物的心理,

写人物的灵魂,是现代小说

显著的特征之一。

由于鲁迅对人的精神

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

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

内在性,显示灵魂的深。

《孔已已》:对“窃书”

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对屡试

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语

——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

灵;

《在酒楼上》:对迁葬

的认真与对顺姑的死,写出

意志的消沉;

《故乡》中的一声“老

爷”表现出闰土的思想状

况;被封建等级观念所吞

食。

《阿Q正传》

《肥皂》以精神分析法

写出四铬的潜意识和性心

理;揭示了假道学的灵魂深

处;

《祝福》失去儿子后,

见人就说:“我真傻……,”

写出祥林嫂心灵的伤痕;

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

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

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

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

的现代性。但是鲁迅揭示人

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

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由

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

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

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

“咀嚼人的灵魂”。

为了表达这一主题,鲁

迅在小说里运用了独特的

结构模式来体现,那就是看

与被看。

《示众》中的人物就是

展示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

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

看。这是带有象征的意味。

在其他的小说中都具有这

种关系。这种关系分为两种

情况:

(1)发生在群众与群

众之间。

《祝福》中,祥林嫂的

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

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在这

里,鲁迅写了人们的反应:

“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

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

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

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

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

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

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

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

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

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

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

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

评论着。”祥林嫂的不幸并

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

情,却通过“看(听)的行

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

事“: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

是在”鉴赏“他人的痛苦过

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流

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并

从中得满足(自我崇高化),

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

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

泄、转移以至遗忘。而在别

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

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

即”厌烦和唾弃“,施以”又

冷又尖“的笑:这类情感与

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

沌,实际上是显示了一种人

性的残忍。于是,在这类小

说中,在”好奇“的看客看被

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

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

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

麻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一种

反讽的距离。

《孔乙已》

《阿Q正传》

(2)先驱者与群众之

间。

《药》

《孤独者》

《狂人日记》

(4)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

言对传统的突破与创新。

传统小说的格局讲求

对故事的全程叙述,而且基

本是单线发展,对生活缺乏

深入的揭示,也不注重人物

的心理刻画。20世纪初期的

一些小说家也在努力寻找

和创造适应反映现代社会

生活内容的小说新形式,朝

通俗化迈进了一大步,但仍

跳不出章回体形式的窠穴。

鲁迅博采西方小说艺术之

长,以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

和鲜明的现代特色,实现了

中国小说艺术从古典走向

现代的根本变革,创建了20

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的

格局。在谋篇结构上学习和

借鉴西方小说体式灵活多

变的长处,摆脱中国传统小

说惯用的单线纵向结构方

式的束缚。从《狂人日记》

到《离婚》,他所写的每一

篇小说的表现格式和结构

方式都不相同。

《狂人日记》之所以被

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

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

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

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

方式,而以13则“语颇错杂

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

者”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

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

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作

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

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

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

理;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

作者的叙述(介绍人物、铺

陈情节、描写环境等)和作

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间

界线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

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

的感情色彩,都渗透于主人

公的意识活动之中。而《狂》

尤其富有创造性的尝试,小

说“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

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

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

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两重

叙述,两重视点,构成一个

反讽的结构。

《孔》在小说叙述者的

选择上煞费苦心。小说的核

心孔与酒客的关系,已经构

成了“被看/看”的模式;在

这个模式里,作为被看者的

孔(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

与主观评价(自以为是国

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

子”,“清白”而高人一等)

与他们在社会上实际所处

的“被看(亦即充当人们无

聊生活中的”笑料)地位,

两者形成的巨大反差,集中

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

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

但作家并没有选择孔或酒

客作为小说的叙述者,而是

别出裁地以酒店里的“小伙

计”是充当叙述故事的角

色。这样,他就可以以一个

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

描写孔的可悲与可笑,看客

的麻木与残酷,形成一个

“被看/看”的模式,以展开

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剧。

而小伙计自己,随着小说的

展开,也逐渐参与到故事中

来,先是“附和着笑”,后又

冷酷地拒绝了孔教自己识

字的好意,从而构成了一个

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他

的背后正有隐含作者在

“看”,从而形成第三个层面

4

上的“被看/看”的结构。而读者在阅读的开始是认同于同于叙述者的有距离的旁观态度的,但随着叙述的展开,就逐渐远离叙述者,而向隐含作者靠拢,从小说外在的喜剧性中看到了(体味到了)其内在的悲剧性。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就置身于如此复杂的小说叙述网络之中,呈现出既非单一的,又是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美感反应。而这一切复杂性又显现于极其简练的叙述语言与极其舒展的叙述风格之中:这正显示了鲁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祝福》不依先头后尾的旧规,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

《示众》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以鸟瞰式的结构方式,把众多看客的冷漠、麻木与无聊,展现在读者眼前。

《伤逝》是一种抒情独白体。其重心可能不在那失败了的爱情本身,而在于涓生明确意识到与子君之间只剩下无爱的婚姻“以后”,他所面临的两难选择:“不说”出爱情已不存在的真相,即是“安于虚伪”;“说”出,则意味着“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对方,而且确实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这样的的结构设置,深刻地写出了人生的精神痛苦。这类无论怎样都不免空虚与绝望,而且难以逃脱犯罪感的“两难”,正是终身折磨着鲁迅的人生困境之一,直到逝世前他还写了一篇《我要骗人》,表露他渴望“披露真实的心”,却还要“骗人”矛盾与相伴随的精神痛苦。

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与《孤独者》中,他又做了这样的尝试:小说中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小说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孤》中“我与魏相识一场”,“以送殓(魏为祖母)始,以(我为魏)送殓终”,正是暗示着“祖母——魏——我”之间的深刻的生命的联系。而我与魏的三次论争:关于“孩子的天性”、关于“孤独的命运”、关于“人活着的意义”,也是显示了鲁迅自身的矛盾与困惑的。这都是“灵魂的深”的开掘,构成了鲁迅小说诗性的丰富内涵。

由于鲁迅能独立地按照其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自己的艺术个性去进行灵活的艺术熔裁,小说的体开手法不断有新创造。“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莫不给青年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许多人们上去试验。”(茅盾)

鲁迅又深得传统小说精髓,常用古代小说的白描手法传神地刻画人物,语言简洁、凝炼、含蓄、准确,蕴含着传统文言小说所特有的韵味。所以,他的小说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

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

批判中的偏激。

1、问题的提出:80年

代以来,国内外有些人对鲁

迅提出了很多批评。主要的

焦点是认为鲁迅“全盘否定

传统,割裂了传统文化”。

2、指责鲁迅“全盘否定

传统”的原因:

(1)鲁迅在五四时期

对传统确实是采取彻底否

定、决绝的态度,与同时期

的胡适、周作人不同;(胡

适对传统的态度是比较温

和的,周作人前期比较激

烈,后期趋于平和并主张继

承传统)

(2)指责鲁迅的人只

是从鲁迅的文章去看,而没

有结合当时的“语境”与鲁

迅否定传统的目的来看;

(3)指责鲁迅的人只

看到鲁迅对传统否定的一

面,没有看到鲁迅对传统的

“价值重估”的态度及对传

统文化整理的结果;

3、理解鲁迅这种偏激

态度的历史“语境”;

新文化运动热潮过后,

有人提出重新“尊孔读经”,

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学衡

派提出“阐明真理,昌明国

粹”等,而当时实际上传统

文化已是严重地牵绊着中

国社会的进步,要觉醒,要

奋起,必须要彻底打破传统

中的痼疾。在破坏中,启蒙

主义者往往表现得有些激

进,有些矫枉过正,这也是

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常见现

象。

4、不能用当代的观点

去衡量鲁迅所说的话;

第二讲茅盾研究中和矛盾

1、早期的文学主张:

茅盾是“人生派”的倡导者,

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

生,对于人生要有意义;

2、30年代后的文学主

张:一方面主张小说应有政

治功利性,担当起唤醒民众

的重任;另一方面主张小说

应真实地描写人生,反对把

小说写成宣传大纲;由此而

形成在创作上表现出政治

倾向(理性)与生活的真实

性(情感)的矛盾。

3、原因:

(1)茅盾是以历史代

言人的姿态进入文坛的,必

然主张文学要对时代和社

会作出反映。

(2)较早地接受马克

思主义学说,有深厚的社会

科学理论修养;

(3)有开阔的思想、

生活和艺术视野;

(3)适应30年代生活

内容的变化;

(4)受外国作家,特

别是托尔斯泰的影响;

三、茅盾创作的成就

(一)开始新的文学范

式。

30年代,茅盾是小说领

域里的代表,创作了《子

夜》、《春蚕》、《林家铺子》

等小说,这些小说是属于一

种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

学模式,是在五四“人生派”

的现实主义精神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这种小说主要依

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的

深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

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

在戏剧性的情节中突现人

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

并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

认的主流,影响深远。

这类小说与五四时期

张扬个性的“为人生”的小

说不同,它是以全景式的方

式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

实为主,所以与五四时期的

小说划分开来,成为一个新

的文学时代的标志。

后来人们把这种小说

称之为“社会分析小说”。

社会分析小说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理性

色彩;

(2)人物大多具有典

型性和阶级性;

(3)故事情节的发展

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相

关;

(二)茅盾小说的艺术

风格(以《子夜》为例说明)

1、在题材的选择上,

注重其时代性和重大性,追

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

阔的历史内容”;

《子夜》大规模地描写

中国社会,反映出整个大时

代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

(1)帝国主义侵略下

30年代经济大崩溃中的买

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

级之间的生死搏斗;

(2)农民的爆动、中

小城镇商业的凋残、市民阶

层的破产;

(3)知识分子的苦闷

与毫无出路;

(4)民族意识的初步

觉醒与爱国抗日运动的最

初发动;

2、人物形象塑造上,

表现为塑造典型环境中的

典型人物。

茅盾认为,人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是历史客观

条件、客观环境造成了人的

特点,所以,茅盾总是从多

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

系及其变化中来突现人物

性格及其发展,特别注重人

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

的变化;

吴荪甫的基本特征是

似强实弱、外强中干,他所

处的社会环境:

(1)与官僚资本家赵

伯韬的关系;

(2)与工人的关系;

(3)与农民的关系;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

会关系以及特殊的时代,吴

荪甫的性格有着不可克服

的矛盾:

一方面是自身具有浓

厚的封建性,造成他处于孤

立的位置;另一方面中在与

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感

到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

力,这种软弱性投影在他的

心灵、性格上,形成了本质

上的软弱;

吴荪甫的悲剧命运说

明了:在帝国主义的统治

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

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

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

引走了阅读感情的复杂性:

(1)他是一个自私、

贪婪、专断、残酷、内心平

庸的民族资本家;

(2)他身上体现出的

强悍的生命力是我们柔弱

的民族性格中所缺乏的,是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所不断

呼唤的人物。所以,他失败

的结局自然引起读者的同

情。

3、在结构上,追求宏大而

严谨的布局,与重大的题材

相呼应。

如《子夜》

小说的第一章,安排吴

老太爷因逃避农民的爆动

而到上海来,这样不仅巧妙

地将小说即将开始的30年

代民族资本家的故事置于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背

景下,而且以吴老太爷的猝

死而象征封建地主阶级旧

的一章已经结束,开始了中

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

悲喜剧。起到序幕的作用。

小说的第二、三章:通

过给吴老太爷办事,让主要

人物全部出场,进而铺开各

种矛盾;

小说的第五至八章:写

吴荪甫同时与三条线(工

人、农民、买办资产阶级)

作战,以胜利告终,情节上

出现一个“松驰”;

小说的第九至十二章:

写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

小说的第十三章至十

六章:写工人运动,把吴荪

甫置于两面作战的困境中;

小说的第十七章至十

九章:写吴荪甫在债券市场

上背水一战,着重写其内心

紧张的活动;

《子夜》的情节安排有

张有弛,多种矛盾同时出

现,互相纠缠,既有利于多

侧面地展开主人公的多重

性格,又便于揭示生活中各

种矛盾的内在联系和互相

影响。

4、《子夜》的意义:

(1)对现实社会的敏

锐观察与深刻把握,有重大

的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

(2)用现实主义的手

法描绘生活,与早期的左翼

小说不同;

(3)开创现代长篇小

说潮流与新局面;

四、茅盾创作的心理特

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

得失:

(1)有意为之,造成

艺术上的失误;

(2)有些作品半途而

废;

(3)理性大于情感;

五、茅盾研究的状况

(请阅教材相关部分的内

容)

六、《子夜》是怎样写

成的

这一个题目在《子夜》

的后记上我已经说过了,诸

位看了那篇后记,已可知道

一个大概。不过诸位既然出

下这题目,要我再谈谈,那

就随便谈谈罢。

可以分做两方面来谈:

第一是写作的动机,一九二

八年我在上海住的不大方

便,每天住在三层楼上有点

气闷,我便到日本走了一

趟,在日本约二年,一九三

○年春又回到上海。这个时

候正是汪精卫在北平筹备

召开扩大会议,南北大战方

酣的时候,同时也正是上海

等各大都市的工人运动高

涨的时候。当时我眼病很厉

害,医生嘱我,八个月甚至

一年内,不要看书,不然则

暂时好了,将来也不免复

发。我遵医嘱静心养病,并

且眼疾而外,又病神经衰

弱,我便一意休养。每天没

事,东跑西走,倒也很容易

过去。我在上海的社会关

系,本来是很复杂的。朋友

中间有实际工作的革命党,

也有自由主义者,同乡故旧

中间有企业家,有公务员,

有商人,有银行家,那时我

既有闲,便和他们常常来

往。从他们那里,我听了很

多。向来对社会现象,仅看

到一个轮廓的我,现在看的

更清楚一点了。当时我便打

算用这些材料写一本小说。

后来眼病好一点,也能看书

了。看了当时一些中国社会

性质的论文,把我观察得的

材料和他们的理论一对照,

更增加了我写小说的兴趣。

当时在上海的实际工

作者,正为了大规模的革命

运动而很忙。在各条战线上

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我那时

没有参加实际工作,但在一

九二七年以前我有过实际

工作的经验,虽然一九三○

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

对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以

及他们工作的困难情形,大

部分我还能了解。

一九三○年春世界经济

恐慌波及到上海。中国民族

资本家,在外资的压迫下,

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威胁下,

为了转嫁本身的危机,更加

紧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增

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

批开除工人。引起了工人的

强烈的反抗。经济斗争爆发

了,而每一经济斗争很快转

变为政治的斗争,民众运动

在当时的客观条件是很好

的。

在我病好了的时候,正

是中国革命转向新的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得激烈

的时候,我那时打算用小说

的形式写出以下的三个方

面:

(一)民族工业在帝国

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

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

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

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

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二)因此引起了工人

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

(三)当时的南北大战,

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暴

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

慌。

这三者是互为因果的。

我打算从这里下手,给以形

象的表现。这样一部小说,

当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我

所要回答的,只是一个问

题,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国

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

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

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化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

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

的人,但是因为一九三○年

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同于十

八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

产阶级的前途是非常暗淡

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

性。当时,他们的“出路”是

两条:

(一)投降帝国主义,

走向买办化;

(二)与封建势力妥协。

他们终于走了这两条路。

实际上写这本书是在

一九三一年暑假以前开始

的。我向来的习惯:冬天夏

天不大写作,夏天太热,冬

天屋子内生着火炉有点闷

人,一九三○年冬整理材料,

写下详细大纲,列出人物

表,男的、女的、资本家、

工人……他们各个人的性

格,教养以及发展等等,都

拟定了。第二步便是按故事

一章一章的写下大纲,然后

才开始写。当时我的野心很

大,打算一方面写农村,另

方面写都市。数年来农村经

济的破产掀起了农民暴动

的浪潮,因为农村的不安

定,农村资金便向都市集

中。论理这本来可以使都市

的工业发展,然而实际并不

是这样,农村经济的破产大

大地减低了农民的购买力,

因而缩小了商品的市场,同

时流在都市中的资金不但

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而

增添了市场的不安定性。流

在都市的资金并未投入生

产方面,而是投入投机市

场。《子夜》的第三章便是

描写一事态的发端。我原来

的计划是打算把这些事态

发展下去,写一部农村与都

市的“交响曲”。但是在写了

前面的三四章以后,夏天便

来了,天气特别热,一个多

月的期间天天老是九十几

度的天气。我的书房在三层

楼上,尤其热不可耐,只得

把工作暂时停顿。

直到“一二八”以后,才

把这本小说写完。因为中间

停顿了一下,兴趣减低了,

勇气也就小了,并且写下的

东西越看越不好,照原来的

计划范围太大,感觉到自己

的能力不够。所以把原来的

计划缩小了一半,只写都市

的而不写农村了。把都市方

面:

(一)投机市场的情况;

(二)民族资本家的情

况;

(三)工人阶级的情况,

三方面交错起来写。因为当

时检查的太厉害,假使把革

命者方面的活动写得太明

显或者是强调AE?f1来,

就不能出版。为了使这本书

能公开的出版,有些地方则

不得不用暗示和侧的衬托

了。不过读者在字里行间也

可以看出革命者的活动来。

比如同黄色工会斗争等事

实,黄色工会几个字是不能

提的本书为什么要以丝厂

老板作为民族资本家的代

表呢?这是受了实际材料

的束缚,一来因为我对丝厂

的情形比较熟习,二来丝厂

可以联系农村与都市。一九

二八——二九年丝价大跌,

因之影响到茧价。都市与农

村均遭受到经济的危机。

本书的写作方法是这

样的:先把人物想好,列一

个人物表,把他们的性格发

展以及联带关系等等都定

出来,然后再拟出故事的大

纲,把它分章分段,使他们

联接呼应。这种方法不是我

的创造,而是抄袭旁人的。

巴尔扎克,他起初并不想作

什么小说家,他打算做一个

书坊老板,翻印名著袖珍

本,他同一个朋友讲好,两

个人合办,后来赔了钱,巴

尔扎克也得分担一半。但是

他没有钱,只得写小说去还

债。他和书店订下合同,限

期交货。但是因为时间仓

卒,经常来不及,他便想下

一个巧妙的办法,就是先写

一个极简单的大纲,然后再

在大纲上去填写补完,这样

便能按期交稿,收到稿费。

我不比巴尔扎克那样着急,

不必完全依照他那样作。我

有时一两万字一章的小说,

常写一两千字的大纲。

《子夜》开头第一章,

5

写吴老太爷从农村走到都市,患脑冲血而死。吴老太爷好象是“古老的僵尸”,一和太阳空气接触便风化了。这是一种双关的隐喻:诸位如果读过某一经济杰作的,便知道这是指什么。第二章是热闹场面。借了吴老太爷的丧事,把《子夜》里面的重要人物都露了面。这时把好几个线索的头,同时提出然后来交错地发展下去……在结构技巧上要竭力避免平淡,但是太巧了也便显得不自然了。

巴金

一、巴金的人格(巴金的思想特性)

巴金作为一位著作等身、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他的魅力是双重的,既有卷帙浩繁的著作为世人所称道,更有丰富的文化人格内涵为世人所景仰。他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个自觉地肩负起改造国民的灵魂,批判旧的传统观念,弘扬现代文化人格精神的作家。从他的处女作《灭亡》到晚年的《随想录》在70余年的探索中,在不倦地对真理的追寻中,处处洋溢着现代文化人格精神的光辉。由此,人们称巴金为中国“20世纪的良心”是毫不为过的。

巴金的文化价格和文学创作是相辅相成的,正是这一点成就了他人格的伟大和文学的辉煌。

思想特性:在他身上既有无政府主义的素质,也有人道主义的内涵,更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不乏民主主义的成分。

年轻的巴金为找不到出路而苦恼万分,是两本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为他打开了心路之门,那就是他在1920年看到的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和廖亢夫的戏剧《夜未央》。这两本书曾经震撼了他的灵魂,给他以精神的激励和鼓舞。正是这两本书,使他在世界观最初的形成时期信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

思想特性:巴金对无政府主义的理解,已经不是停留在无政府主义的原始理论的层面上,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予以调整和完善,使之更接近人类长远的人文目标,巴金已经上升到人文情怀的高度来认知无政府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了,这是对无政府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升华。

巴金的人道主义情怀一直贯穿着他近一个世纪的漫长的一生之中。巴金的人道主义缘起于作为一个正直人的正义感和对弱者的同情心。

巴金的人道主义情怀,既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仁爱”为本的儒家首先观念为根本,又与西方提“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相融合,从而构成巴金独特的文化人格内涵。

巴金曾自言是受外国文化影响最深的作家之一。

二、从《家》到《寒夜》

巴金的主要作品:从1927年到1947年共创作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16部,短篇小说13部,散文集17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家》和《寒夜》。这两部

小说向我们叙写了从20年

代到4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

心路历程,由此我们可以了

解那一时期不同类型、不同

层次、不同年龄的知识分子

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流程。

从第一部小说《灭亡》

塑造的杜大心,到《激流三

部曲》里的觉新三兄弟,再

到《爱情三部曲》里的周如

水,一直到《寒夜》里的汪

文宣,沿着历史的发展轨

迹,完成了对几代知识分子

灵魂的写照。

(一)《家》的形象系

列:

描写了三代知识分子

形象:一是以高老太爷为代

表的纯粹封建性的老一代

知识分子形象,孔教会会长

冯乐山亦当属此类;二是以

克明、克安、克定为代表的

饱受封建思想毒害,又受到

近代文明思想的浸染的中

华知识分子形象;三是以觉

新、觉民、觉慧为代表的青

年一代知识分子形象,他们

少年也曾受过封建思想的

教育,但成年之时感受到的

多是“五四”精神带来的新

思想和新观念,与他们的处

境相近的人物还有琴、瑞珏

等。分析这几类人物的心路

历史还须从《家》所设置的

外在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寻找切入点。

1、以高老太爷为代表

的第一类知识分子,属于为

封建王朝唱挽歌的一代知

识分子。他们骨子里受到封

建文化和封建宗法观念的

熏染,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

建道德观念顶礼膜拜、言听

计从,并且从言行上予以遵

循和恪守。表面上道貌岸

然,骨子里却是荒淫腐朽,

在“家”中以牺牲他人的幸

福乃至生命来显示自己的

淫威。

2、第二代知识分子是

生存在时代夹缝中的“多余

者”。从精神上他们属于断

乳期的一代,他们的精神是

空虚的,从根本上说,他们

不可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

标。

3、在《激流三部曲》

中,巴金着力刻画的是以觉

新为代表的第三代知识分

子的思想精神状况、生存状

态和他们的分化,塑造的最

成功的人物当然是觉新的

觉慧。

(二)分析觉慧:觉慧

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

徒”,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着

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所受

时代思想的影响和新的人

生道路的选择,尽管旧有的

束缚使他们不可能从根本

上摆脱这种种束缚,然而新

的观念、新思想、新的人生

观以及对新的世界的憧憬,

仍然使他们从主观愿意上

产生获得新的生活理念和

新的情感期待。其反叛性格

主要从三件事上得以充分

的表现:帮助觉民抗婚、拒

绝捉鬼,离家出走。这种性

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取决于

自身的性格特征;二是由于

他在“家”中所处的长门中

老小的地位,自小缺乏对

“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第

三,也是最为主要的,觉慧

受到“五四”时代精神的感

染,主观上有摆脱封建家庭

桎梏的意愿,对旧的观念意

识有一种主观的排斥情绪。

(三)觉新的形象悲剧

性:(性格悲剧和人生悲剧)

觉新在年龄上是属于

年轻的一代,在心态上却属

于中年一代。年龄与心理的

错位,使觉新的性格内涵具

有复杂的多重性。从中可以

解读出不同时代的中年知

识分子共同的处境和心态。

一、性格悲剧。二、从他身

上读出更多的是人生的悲

剧。1、觉新所受到的教育

是传统的封建礼教和道德

观念,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使

他从小就恪守各种封建的

礼节,他的逆来顺受的性格

使他养成了对传统文化观

念的言听计从的心理态势,

进而形成尊礼重教、本分务

实、自我牺牲与自我泯灭的

压抑感。2、长子长孙的地

位使他天生有一种责任感

和义务感。他不得不执行长

辈们的命令,在“家”的地位

和处境又使他不能不如此

违心地继续做下去。造成对

自己的亲人的无意的伤害。

但他毕竟是属于年轻的一

代,觉新也有成为新一代知

识分子的意愿,更羡慕觉慧

的果敢,甚至试图通过读新

报来改变原来的自己,最终

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他不

可能走出旧有的自我。这又

何不是人生的悲剧呢?

从《家》到《寒夜》,

巴金走过了一条从青春的

抒情咏叹到中年的理性沉

稳的创作之道路。《寒夜》

写了一对自由恋爱的知识

分子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

必然走向破裂的悲剧。其主

人公汪文宣,在一定程度上

就是40年代的觉新性格的

翻版,也是觉新型形象中年

情怀的继续探索。通篇笼罩

着一股悲凉的气氛,原因在

于汪文宣“青春的消失、理

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

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

哀……”。汪文宣的悲剧(一、

客观环境二、主要的是其主

观因素)

汪文宣的中年情怀是

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和层

面。汪文宣身上至少存在着

三种人生的尴尬:生存处境

的尴尬、生存心态的尴尬、

生理机能的尴尬。

已届中年的汪文宣在

生存竞争中是一个弱者,虽

然与妻子曾树生也曾有过

共同追求“教育救国”,但结

婚不久,在家庭和社会的重

负下变成了一个懦弱善良、

胆小怕事、穷困潦倒的小公

务员。

1、没有中年的自信心,

只有屈从、讨好、忍受,以

至于最后连工作也失去了。

这一点使他在妻子面前失

去了作为丈夫的尊严和自

信。

2、在家庭生活上,尤

其是在家庭问题的处理上

汪文宣是一个失败者。在妻

子和母亲的问题上不能有

效解决。也无力养活他们。

3、他在生理上的尴尬。

曹禺

一、曹禺的话剧

(一)家庭对其创作的

影响

出生在旧式封建官僚

家庭。父亲是军人,却从未

打过仗,胆小怕小,有着浓

厚的骚客词人的气质。后来

退职,因抑郁不得志,爱发

脾气,十分严厉。和大哥家

修不和,家里除了家宝其余

三人都抽鸦片。父亲让戒

烟,甚至跪下来求他,让家

宝看见,深深刺痛其心灵,

后来写进《北京人》里。家

里一片死气沉沉,父母白天

睡觉,晚上吸烟,后来出现

了一连串的家庭不幸与变

故。这一切注入作家脆弱的

灵魂,形成了早熟内向、孤

僻、敏感恐怕的性格气质。

母亲早逝,继母和父亲对其

十分疼爱,在继母影响下,

从小就是个戏迷。在南开中

学读书时,加入新剧团。表

现出表演的天才。

(二)其话剧形成背景

加入剧团后,表现出表

演的天才,后来被清华西洋

文学系录取,成为演剧上的

活跃分子。当演员的经历使

其提高了演技,更重要的是

使他深深地体味到一种内

在的灵魂与外在的表现之

间的重重矛盾。其演戏是

“先体会人物心灵”而非单

纯的演技进入剧情。他又学

习了许多希腊悲剧,这一切

激活了曹禺心灵中久久积

聚的愤懑、同情与苦恼,他

的心像在一片杳无人烟的

沙漠里,经受着煎熬。发自

心底的生命的呼唤,使他终

于开始写戏了。

(三)曹禺话剧特色(淡

化了社会革命或思想革命

的意向,而是站在一种心灵

和艺术的起点上来创作)

曹禺话剧的命运与其

主题内涵的关系阐述?

对曹禺来说,写戏就是

定人物和人物的心灵,写心

灵就是写心灵的重重冲突

与矛盾,写死的活灵魂或活

的死灵魂。曹禺的话剧内核

淡化了作为中国总主题的

社会革命或思想革命的意

向,而是站在一种心灵和艺

术的起点上来创作。

30年代中国戏剧接受

对象已经意识形态化,时代

戏剧规范已经形成,而曹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却

对“背景”处于暂时的无知

状态,于是他可以不顾及已

成的“时代规范”,而独立地

进行着“个人话语方式”的

创造。因此他才如此坦然地

把他的创作活动视为一种

‘生命的创造’。(他并且直言

宣告:他的创作的原初冲

动,来自出于生命本性的一

种莫名的困惑、恐惧、憧憬

与诱惑,来自发泄自己情感

的内在要求,是“心灵的魔”

的驱使与“生命”的召唤;他

注重的是个体生命的主观

投入与升华;他创作的起点

是情节、人物与情绪。这意

味着,)从创造起点上,曹

禺的文学观念、艺术思维与

创作方法等,他对世界的感

受、解释,就与既成的社会

意识、艺术规范相矛盾、相

冲突——正是这种“悖逆”与

“反叛”使曹禺成为曹禺:既

产生“曹禺”的独特价值,又

决定了“曹禺”戏剧生命的

某种独特命运。

第一个戏剧生命个体

《雷雨》就是这样诞生的:

他将自己内在的“性情”外

化或戏剧化,形成了“雷雨”

式的“郁热”。在30年代的

中国,当时大部分观众是高

度政治化与情绪化的,要求

接受者冷静、理智、含蓄是

不太可能的。他们宣称《雷

雨》是对某一个“问题”的探

讨,或回答“婚姻如何才能

成一个健全的形式”。这样

一些功利性的人为阐释,肢

解乃至扭曲了《雷雨》的内

在意蕴。《日出》是其第二

个“生命”创造,仍然坚持着

独立探索与创造,转向对生

命“沉静”的追求,是一种细

细的忧郁,也是剧作者的一

种内心的呼唤。他在关注

“人”在“宇宙”中的生存方

式、生命形态的同时,越来

越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这

已经是他的自觉意识。由于

受到《雷雨》中接受者的影

响,他在逐渐被时代的“规

范”与“模式”所征服。所以

《日出》得到了更广泛的接

受,曹禺的艺术创新同时获

得了历史的承认。但曹禺不

愧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家,他

全然不顾外界的期待与压

力,只倾听自己心灵的呼

唤,他要创造一个“原始蛮

性的世界”。于是《原野》

诞生了。这样一部被称为

“生命三部曲之最”的戏剧

的出现与抗战的大背景是

多么的格格不入,不仅是对

“及时反映时代重大问题”

的传统观念、规范、模式的

挑战,也是对中国读者及批

评界“期待视野”的挑战。因

此受到了长期的冷遇和拒

绝接受。1940年第四部杰作

《北京人》,它不仅是对人

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

关注,更是对日常生活的内

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是普

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但

在40年代的接受者,仍然

不能理解《北京人》,人们

普遍将它看做是一个“现实

主义的悲剧”,并且同样使

它遭受到被肢解的命运。这

对于一个用生命内在体验

去抒写的剧作家,一个具有

无限丰富性、追求多种创作

方法的剧作家来说是最大

的亵渎与不幸。但遭遇继续

顶着“传统”“规范”的压力,

走着自己的路。写于1942

年的《家》又是一次极富创

造力的“再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对

传统接受表现出极大艺术

勇气、独立性与创造力的曹

禺,面对接受界与批评界,

他终于作出了自己的反应

与选择,向既成规范与模式

归依。这对剧作者本人同样

是一种“残忍”。于是我们看

到剧作家对《雷雨》《日出》

《北京人》的不成功的向主

流意识靠拢的修改,还有后

来的《明朗的天》《胆剑篇》

《王昭君》都有“主题先行”

的嫌疑。虽然试图从艺术的

精巧来弥补先天的不足,并

且他也确实获得了某些成

功,但这些努力明显带有苦

苦“挣扎”的意味,给人一种

沉重的悲凉感。

二、《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

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

作,更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

的标志。

主题内涵:《雷雨》是

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它以

1925年前后的半封建半殖

民地中国社会的背景,通过

反动资本家周朴园与周围

亲人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

矛盾冲突,揭露了有着严重

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虚伪、

残忍及其精神危机为不幸

人们的命运发出了愤怒的

控诉和雷雨般的呐喊。它深

刻揭示了历史的真实和生

活的真理,这也正是它的典

型意义之所在。

术魅力:

1、表现它的激烈潜隐

的戏剧冲突上。本剧复杂的

人物关系带来了多元互动

的矛盾冲突,其中最感人的

是善与善的冲突,它是世界

上最大的悲剧。

2、本剧还营造了紧张

激烈的戏剧气氛。

A、利用戏剧场面创造

气氛。

B、利用自然环境烘托

气氛。“郁热”不仅是戏剧发

生的自然背景,同时暗示着

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乃至

生命的存在方式。

C、利用戏剧悬念强化

气氛。如四凤怀孕的秘密是

个悬念。侍萍和周朴园旧情

的秘密,这个悬念千万了所

有人物的命运悲剧,寻根溯

源的话,这才是关键的悬

念。

3、剧作家还通过富有

个性和动作化的语言来揭

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推动

情节的发展,情节结构也安

排得相当巧妙。

人物分析:

A、周朴园:政治经济

上取得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成为资本家阶级的代表人

物,但在家庭伦理关系上,

他依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

家长。在道德观念上他与封

建地主阶级有着紧密的历

史联系,在中国新文学史

上,无论其形象的鲜明性还

是就其思想含义的丰富性

而言,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典

型意义。透过他,我们可以

看到中国封建传统观念的

顽固性以及中国反封建思

想革命斗争的长期性与复

杂性。整个剧作的全部网络

或矛盾冲突都是以周朴园

的家庭为主要阵地而展开

的封建伦理道德与反封建

伦理道德的思想斗争。

B、蘩漪(fan yi):被

封建伦理道德与非常态的

爱逼上反叛封建伦理道德

的典型。在剧中,她一直追

求着爱情,而这种追求本身

就是对封建夫权的直接挑

战。她是第一个向观众、向

读者和周萍控诉周公馆的

罪恶,表示了对现代封建伦

理关系的无视的人。但她自

救的方式,注定了必然的失

败与悲剧的命运。同时暴露

了她所属阶级的弱点。

C、周萍:徘徊犹豫在

对立的两极之间的中介线

上的。他自始自终被各种矛

盾牵制着,所以他的性格中

也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对蘩

漪的爱伴随着的是对封建

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抗;而对

蘩漪的离弃,伴随着的是对

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妥协

和对周朴园的屈服。四凤被

周萍当做洗涤拯救灵魂的

“救命草”。可他无力将四凤

带走的。四凤成为封建伦理

吃人的又一例证。

D、鲁侍萍:是一个被

侮辱与被损害的劳动妇女

的形象。她的存在是对封建

制度的残酷性的一个证明,

对封建伦理道德虚伪性的

一个揭露。这种屈从命运,

不去反抗的弱点,多少概括

了尚未觉悟的劳动群众的

特点。

6

总之,周冲、鲁贵、鲁大海皆是悲剧人物。整个剧作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揭示了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典型意义。

三、《北京人》

1941年发表的《北京人》是曹禺的又一部成功的代表作,应该把这个剧本看作是《雷雨》主题的继续和发展。

主题内涵:深入剖析封建家庭的精神生活领域,着眼于从封建阶级精神统治的破产这一角度,反映了它们由外到内的彻底腐烂,从而揭示出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但它比以前的剧作更富于哲理意蕴和文化意识,并且热切地发出了召唤人性复归的呼声,这正说明曹禺创作思想的逐渐发展与深化。

人物分析:

曾皓:是封建大家庭权势与精神统治的代表,更是老一代封建士大夫式的“北京人”的典型。他最基本的准则是守成。如今只关心自己延年益寿和死后睡的那口楠木棺材。它强制性地约束每个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甚而还主动起到约束的惰性作用。

曾文清:集中体现了封建精神统治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毒害性。他虽能诗善画、聪颖清俊,有善良温厚的一面,然而内外双重障碍使他没有勇气向社会和自身挑战。他的死,与其说源于封建家庭的罪恶,不如说是源于对自身的彻底否定与自我意识的初醒。

愫方:是曹禺塑造的一系列悲剧妇女性形象中最富人情美与人性美的典型。她的苍白的哀静的脸上似乎写着无限的哀思。她深受着曾文清,鼓励他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生活。最后,她终于完成了从寄希望于他人的复活到决意自身复活的飞跃。愫方以具有浓烈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自己的心灵中构筑的是一个丰富的爱的王国。她爱人们,但她更爱生活,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生活追求曾使她过着“凄凉而甜美”的生活,那么,她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甜美。

艺术成就:

1、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性,虽错综复杂,但表现形式却隐约闪烁,迂回曲折,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2、交替运用象征、对照等艺术手法来揭示冲突,烘托戏剧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如“棺材”是曾皓的命,“耗子”是江泰,曾家的姑老爷,实际是个只会啃粮食的耗子。“鸽子”象征文清与愫方的爱情。《北京人》的审美意识比《雷雨》《日出》更加成熟了。那种放肆的情感和较为倚重技巧的痕迹,都在逐渐消解。犹如日常生活般平淡自然,整个作品洋溢着淡淡的喜悦、轻轻的哀愁、令人回味无穷。

张爱玲和丁玲

1、《金锁记》中七巧的形象分析:七巧与姜二爷是非常态婚姻,另外姜家老太太一念之差,竟将原来娶来做姨太太的七巧扶为正室。这是悲剧的第二原因,门第的悬殊使七巧的精神构架

失衡、倾斜;情欲的压抑使

七巧自然人性被弃绝、被否

定。七巧作为向残酷的环境

讨生活的弱者,使用反道德

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生活目

的,应得到同情与体认。因

而对七巧不应轻率地止步

于一个“性变态者”的定性

标签。七巧是彻底的人,对

黄金有着不敢稍有懈怠的

刻骨的爱。七巧对黄金守财

奴式的狂热遮蔽的正是女

性凄惶不安的生存心态。她

的“彻底”并未摧毁压制她

的一切,却意外地给了她复

仇转嫁到儿女身上的机会。

七巧的“彻底”只是有限地

贯彻到对黄金的固守上。七

巧出任女性家长,既是对父

权制血缘上承继关系的一

种嘲弄,又是一种深刻的自

嘲。在父权社会中,七巧取

得了经济大权,但已被异化

为男权中的一分子,成为

“父权”的代言人。这真是七

巧式的“彻底”的一种苍凉

的结局。

2、《莎菲日记》中莎菲

是如何“病态”的:在男人与

女人的关系上,莎菲颠覆女

人受动、沉默的地位,勇敢

追求性爱表达的自由权利。

从文中莎菲与几个男人的

交往看,莎菲是把男性作为

一社会实体进行盲目对抗

的。莎菲的形象是对菲勒斯

中心文化的解构与重读。从

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莎菲颠

覆的正是这“病态”、“坏死”

的社会机制所努力维持和

僵守的。莎菲是个生活在五

四落潮时期追求个性自由

和健全的爱而不得的女性

形象。作者用心理的现代创

作手法深刻剖析了人物灵

魂裂变过程,浓缩了一个过

渡时代苦闷青年的精神面

貌。《日记》除却文本的价

值和文学史的意义外,莎菲

形象的多义性、不确定性、

开放性使其具有再解读、再

研究的必要。

周作人和朱自清

1、周作人的散文特色:

周作人的散文最大特色是

平和冲淡,但又非单纯如

此,在他的文章中常常可以

找到尖锐泼辣,毫不平和冲

淡之处,但是由于适度,并

没有从整体上心迹周作人

的文风,反而使文章显得富

的活力和变化。周作人散文

的平淡,首先是感情上的淡

化。从周作人散文创作的整

个发展过程来看,叛逆逐步

减灭,而隐逸性与日俱增。

大致在30年代中期以后,

周作人退居于书斋之中,不

问世事,生活视野狭窄;与

此同时,语言功力却逐渐炉

火纯青,风格古雅遒劲的一

类。从性格和文化的角度来

看,作家的这种变化有着一

定的宿命性。

2、朱自清散文创作的

贡献:朱自清的散文,首先

是“美”的“白话文”,在打破

“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方面,他的贡献突出的一

位。朱自清的散文是美的,

却未的一些所谓美文矫揉

造作的文风;他虽然吸收了

一些古今中外的散文精华,

却并未食古不化,凡写作,

必是从心底自然流出。朱自

清前期的散文,大致可以分

为写景抒情和记人叙事。朱

自清的散文从20年代起就

为白话美术的典范,他的名

字和散文是分不开的,他以

己对散文的独特贡献而成

为“五四”以来文体和文笔

最优美的作家之一。

3、《冬天》的内容分析:

①《冬天》的精致,首

先在于结构。这是把三件不

相干的事情,表层的联系在

于发生的时间相同,即文章

的标题-冬天。三件事情,

虽发生在冬天,表现的却是

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夫妇

之情,从严寒冷寂气氛中透

出一股感情上的温暖。

②《冬天》的精致亦在

于语言。他一开始写散文用

的就是规范的白话文,并以

“口语入文”。

③初读《冬天》,感觉

是淡而清远的,写老父、旧

友、亡妇,却让人觉的温暖,

尽管是旧的、淡的暖意,细

细品来却会越来越浓。第一

件事是写在年少的时候,弟

兄三个和父亲一起吃白煮

豆腐,第二件事是写在冬夜

的西湖,与朋友泛舟其上,

第三事是写一家四口在台

州过冬。

④《冬天》的“似淡还

浓”就在这里,它写平淡的

父子、友人、无妻之情,这

淡而深厚的情使得作者即

使在最严寒的天气里也觉

得温暖。然而这些事情又都

逝去,并永远不能再来,父

亲已老,友人已分离,妻子

已亡去。《冬天》的温暖是

惆怅的温暖,因温暖而惆

怅,因惆怅而更让人依恋这

温暖。

新月诗派和徐志摩

1、新月诗派与新月社

的区别:

①新月社不是一个纯

文学社团,它是1923年至

1924年间,一批归国的英美

留学生,在:聚餐会“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文人团体。

新月诗派则是一个纯文学

流派。它是20年代中期至

30年代初期,一批志趣相投

的青年诗人以闻一多和徐

志摩为核心,先后以《晨报

诗镌》《新月》月刊和《诗

刊》为阵地,形成的独具特

色的新诗创作团体。

②新月诗派与新月社

的联系主要在于相似的精

神文化资源和价值取向,他

们大都又留学英美的文化

背景,美英近现代文化是他

们共同的外来精神资源。

③新月社是现代中国

第一个追求绅士文化趣味

的自由主义文人团体,新月

诗派则是现代中国第一个

具有绅士文化倾向的自由

主义文学流派。

④他们的价值取向是

非平民化的。

⑤他们都追求远离生

存竞争的超逸和灵性。

2、新月诗派在中国新

诗发展史上的地们位:

①它继胡适为代表的

早期白话诗派和以郭沫若

为代表的自由诗派之后,在

完善中国新诗诗学、展现新

诗诗美方面取得成功探索

经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新

诗流派。这一诗歌流派总结

了早期白话诗派普遍缺乏

诗意和自由诗派激情泛滥

的教训,在英语格律诗歌的

基础上,摸索出了一条中国

新诗形式建设的新路子。

②新月诗人对于中国

新诗的最大贡献,是对新诗

格律化的倡导。提出了“音

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

美”的“三美理论”,建立了

一套有相当理论深度的实

践价值的现代诗学体系。

③新月诗派追求新诗

的形式美,以其优秀的创作

作品实践了他们的新格律

化主张,体现了新诗从内在

意蕴到外在规则向诗歌艺

术自身的全面回归。这一流

派的优秀诗歌把中国现代

现代抒情诗创作的艺术水

准和审美品位提高到一个

崭新的历史阶段。

3、闻一多的贡献:

①闻一多是20世纪最

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他以

爱国的至情至性铸成了自

己的创作个性。

②闻一多对中国新的

理论贡献大于他的创作成

就。他是中国新诗幼年时代

致力于新诗形式理论建设

的第一人。特别是他提出的

“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

筑的美”的“三美理论”,对

于新诗诗学建设贡献极大。

③在“音乐的美”方面,

他根据现代汉语的章节特

点创造了“音尺”这一新概

念。

④闻一多在新诗格律

化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从

音、色、形三个方面带动了

新诗艺术探索的全方位深

化,对于匡正新诗诗风中的

流弊、启发诗坛对新诗诗学

的新浪、提高新诗的艺术水

平,都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

小说(A)A.《孤独者》

B.《在酒楼上》C.《长明

灯》D.《白光》

1.2.《肥皂》中的封建卫道

士形象是(B)A.高尔础

B.四铭C.赵太爷D.丁

举人

1.3.鲁迅受弗洛伊德精神

分析学创作的历史小说

是(A)A.《补天》B.《理

水》C.《采薇》D.《起死》

1.4.《出关》的主人公是

(B)A.墨子B.老子C.庄

子D.孟子

1.5.鲁迅讽刺“无为无不

为”哲学的小说是

(D)A.《非攻》B.《采薇》

C.《起死》D.《出关》

1.6.鲁迅讽刺庄子虚无主

义思想的小说是

(C)A.《非攻》B.《采薇》

C.《起死》D.《出关》

1.7.鲁迅讽刺“离开战斗

而独立”倾向的小说是

(B)A.《非攻》B.《采薇》

C.《起死》D.《出关》

1.8.鲁迅小说《故乡》的

叙事模式属于(B)A.全知

叙事B.第一人称限制叙

事C.第三人称限制叙事

D.纯客观叙事

1.9.鲁迅小说《祝福》的

叙事模式属于(B)A.全知

叙事B.第一人称限制叙

事C.第三人称限制叙事

D.纯客观叙事

1.10.下列哪部作品属于纯

客观叙事(A)A.《示众》

B.《白光》C.《孔乙己》

D.《伤逝》

2.1.茅盾创作的日记体小

说是(D)A.《虹》B.《追

求》C.《创造》D.《腐蚀》

2.2.下列人物不属于《腐

蚀》的有(D)A.赵惠明

B.K;C.萍D.王仲昭

2.3.茅盾小说《追求》中,

以献身主义的精神来拯

救弱者的人物是(B)A.孙

舞阳B.章秋柳C.梅行

素D.章静

2.4.“象牙兔子”的意象出

现于茅盾哪部小说中

(A)A.《创造》B.《自杀》

C.《一个女性》D.《陀螺》

2.5.茅盾小说中象征似是

而非的革命者的是

(D)A.《蚀》B.《虹》C.《子

夜》D.《霜叶红似二月花》

16.9.师陀的第一部短篇小

说集是(D)A.《果园城记》

B.《里门拾记》C.《落日

光》D.《谷》

16.10.中篇小说《无望村

的馆主》的作者是

(A)A.师陀B.姚雪垠C.李

淮D.尚钺

16.11.小说集《劫灰》的

作者是(C)A.徐玉诺B.尚

钺C.冯沅君D.师陀

16.12.徐立刚这个人物出

自师陀《果园城记》中的

(B)A.《过岭记》B.《期

待》C.《灯》D.《三个小

人物》

16.13.全篇贯穿着敲打的

木鱼声的小说是

(A)A.《灯》B.《颜料盒》

C.《桃红》D.《葛天民》

16.14.卖油郎这一人物出

自师陀的小说(D)A.《葛

天民》B.《城主》C.《三

个小人物》D.《灯》

16.15.李麦这一人物出自

小说(C)A.《城主》B.《长

夜》C.《黄河东流去》

度毒害的封建知识分子

有(AE)A.孔乙己B.子君

C.吕纬甫D.魏连殳E.陈

士成

1.2.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

有(ABCE)A.闰土B.祥林

嫂C.阿QD.华老栓E.爱

1.3.鲁迅塑造的先进知识

分子形象有(ACDE)A.吕

纬甫B.高尔础C.魏连

殳D.涓生E.子君

1.4.鲁迅小说中的封建卫

道士形象有(ACE)A.高尔

础B.七大人C.四铭D.丁

举人E.鲁四老爷

1.5.《祝福》中祥林嫂的悲

剧来自于(ABCD)A.物质

生活的贫困B.封建意识

形态的毒害C.无主名意

识杀人团的麻木D.鲁四

老爷的精神迫害E.封建

等级观念

1.6.鲁迅揭示了“看客”

的麻木与残忍的作品是

(ABCE)A.《阿Q正传》

B.《祝福》C.《白光》D.《示

众》E.《药》

1.7.鲁迅歌颂觉醒者革命

精神的作品是(AE)A.《狂

人日记》B.《孤独者》

C.《在酒楼上》D.《伤逝》

E.《长明灯》

1.8.鲁迅表现觉醒者困惑

与局限性的作品是

(BCD)A.《狂人日记》

B.《孤独者》C.《在酒楼

上》D.《伤逝》E.《长明

灯》

1.9.属于鲁迅前期历史小

说的是(ABC)A.《不周山》

B.《奔月》C.《铸剑》D.《理

水》E.《起死》

1.10.属于鲁迅后期历史小

说的是(DE)A.《不周山》

B.《奔月》C.《铸剑》D.《理

水》E.《起死》

1.11.鲁迅歌颂“中国脊梁

式”人物的小说有

(DE)A.《采薇》B.《出关》

C.《起死》D.《非攻》E.《理

水》

1.12.鲁迅讽刺老庄哲学消

极无为的小说有

(ABC)A.《出关》B.《采

薇》C.《起死》D.《非攻》

E.《理水》

1.13.鲁迅小说中采用第一

人称限制叙事的有

(ABD)A.《狂人日记》

B.《故乡》C.《白光》D.《一

件小事》E.《高老夫子》

1.14.鲁迅小说中采用第

ZA.称限制叙事的有

(CE)A.《狂人日记》B.《故

乡》C.《白光》D.《一件

小事》E.《高老夫子》

1.15.鲁迅用横断面切割结

构方法创作的小说有

(ADE)A.《孔乙己》B.《祝

福》C.《阿Q正传》D.《风

波》E.《药》

2.1.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

说的典型文本有

(ABCE)A.《蚀》三部曲

B.《虹》C.《腐蚀》D.《春

蚕》E.《野蔷薇》

16.14.长篇小说《黄河东

流去》中的人物有

(ABC)A.春义B.凤英C.李

麦D.素姑E.吉玲

16.15.下列小说中,姚雪

垠创作的有(ACDE)A.《长

夜》B.《黄河东流去》

C.《李自成》D.《牛全德

E.《两个孤坟》

初步形成了“(立人)”和

“(改造国民性)”的启蒙

主义思想。

1.2.1923年出版的《呐喊》

共收入小说(15)篇。

1.3.《彷徨》共收入小说

(11)篇。

1.4.《故事新编》共收入小

说(8)篇。

1.5.(启蒙主义)思想使鲁

迅走上了文艺道路,成为

他创作小说的出发点。

1.6.鲁迅小说为现代小说

开创了(启蒙主义)的精

神传统。这使现代小说从

根本上摆脱了小说作为

(闲书)的传统角色,也

使现代小说避免走上(为

艺术而艺术)的道路。

1.7.鲁迅在《离婚》中塑

造的权势者形象是(七大

人)。

1.8.鲁迅小说中以群像形

式出现的看客被称作(无

主名意识杀人团)。

1.9.把(农民生活)作为

表现对象,使鲁迅小说具

有了乡土品格。

1.10.《祝福》中的卫道士

形象是(鲁四老爷)。

1.11.祥林嫂的悲剧主要是

(精神悲剧)。

1.12.《离婚》中的(爱姑)

是一个泼辣大胆的农村

妇女。

1.13.(《阿Q正传》)是鲁

迅揭示农民精神世界和

异化的生命状态的经典

之作。

1.14.鲁迅对农民形象的塑

造,是和他(改造国民性)

的启蒙主义思想紧密结

合在一起的。

1.15.《白光》的主人公是

(陈士成)。

1.16.《孔乙己》和《白光》

都是上承(《儒林外史》),

意在揭露封建的文化知

识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

的毒害。

1.17.(《示众》)是鲁迅专

门刻画看客嘴脸的小说。

1.18.鲁迅在《狂人日记》

和《长明灯》中塑造了大

胆反叛的(狂人(或觉醒

者))形象。

1.19.《在酒楼上》的主人

公是(吕纬甫)。

1.20.“我是我自己的,他

7

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出自(子君)之口。

1.21.《补天》原名(《不周山》)。

1.22.《补天》是根据(女娲造人)和(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写成的。

1.23.《铸剑》中描绘的战士形象是(宴之敖)。

1.24.《奔月》中塑造的战士形象是(羿)。

1.25.鲁迅历史小说(《铸剑》(或《眉间尺》))可以说是一曲歌颂复仇与战斗的伟大诗篇。

1.26.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一文中,鲁迅赞扬了(“中国的脊梁”)。

1.27.《非攻》取自(墨子阻楚伐宋)的历史故事。

1.28.《非攻》塑造了一个有着劳动人民本色的(墨子)形象,也塑造了民气论者(曹公子)形象。1.29.在《理水》中,鲁迅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再一次歌颂了艰苦朴素、埋头苦干的墨侠精神。1.30.在《出关》中,鲁迅讽刺了老子(无为无不为)的哲学主张。

1.31.鲁迅历史小说(《采薇》)写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因“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

1.32.“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这是(茅盾)对鲁迅的评价。

1.33.中国古代小说大多采用(全知叙事)的叙事方式。

1.34.在现代小说中,(非全知叙事)得到了作家的广泛运用。

1.35.在(限制叙事)中,叙述者知道的和小说中某一特定的人物一样多,叙述者采用此特定人物的视角,此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叙述。1.36.《伤逝》采用了(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的叙事方式。

1.37.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有一重要特点,就是(叙事与抒情的交织),打破小说只可“讲故事”的古老传统。

1.38.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内在地决定了《故乡》、《祝福》的叙事模式。

1.39.《高老夫子》中,叙述者通过(高尔础)的视角展开叙述,起到很好的讽刺效果。

1.40.《肥皂》的叙事方式是(纯客观叙事)。

1.41.《起死》的叙事方式是(纯客观叙事)。

1.42.鲁迅的纯客观叙事直接受到(《儒林外史》)的影响。

1.43.鲁迅称赞(《儒林外史》)对人物的表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1.44.《阿Q正传》的叙事方式是(全知叙事)。

1.45.(全知叙事)使叙述者能自如地转换时空,自由地出人于人物内在的心理世界。

1.46.庄木三是鲁迅小说(《离婚》)中的人物。1.47.鲁迅的短篇小说经常用一种(横断面切割)的结构方式。

1.48.《补天》中的喜剧性人物是(“古衣冠的小丈夫”)。

1.49.鲁迅在历史小说创作中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丑角艺术)。

1.50.《故事新编》以(“油

滑”)的表现方式,开创

了历史小说的新体式。

2.1.1927年9月,茅盾的

《幻灭》开始在(《小说

月报》)上连载,这是他

第一次以小说家的姿态

亮相于文坛。

2.2.茅盾的《蚀》三部曲

由(《幻灭》)、(《动摇》)、

(《追求》)组成。

2.3.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

代表是(《子夜》)。

2.4.因其在展现广阔时代

环境及社会生活方面的

成就,茅盾被称为(左翼

文学的巨匠)。

2.5.茅盾除了社会剖析小

说外,还创作了剖析人物

心理的(心理现实主义小

说)。

2.6.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

里,茅盾塑造了一批以

(时代女性)为代表的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2.7.静女士是茅盾小说

(《幻灭》)中塑造的人

物。

2.8.慧女士是茅盾小说

(《幻灭》)中塑造的人

物。

2.9.《幻灭》中“浅薄的女

性追逐着和军阀的密探”

的是(抱素)。

2.10.强连长出现于茅盾小

说(《幻灭》)中。

16.19.《犯人李铜钟的故

事》是(张一弓)的一篇

有影响的中篇小说。

16.20.《黄河东流去》中的

(凤英)已经果敢地走出

了传统中原文化的消极

阴影。

16.21.小说《洗衣妇》的

作者是(尚钺)。

16.22.冯沅君描写遭土匪

蹂躏后的河南农村凄凉

景象的小说集是《(劫

灰)》。

16.23.姚雪垠在创作题材

上富有开拓意义的小说

是《(春暖花开的时候)》。

16.24.薛正礼是小说《(长

夜)》中的人物。

16.25.“黄昏从空中降下来

了,降落到小城的屋脊上

和小巷里了。”这句话出

自小说《(灯)》。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活跃在国统区的一个现

实主义文学流派。他们以

《七月》、《希望》等文学

杂志为阵地,接受胡风的

编辑方针和文艺思想,在

诗歌和小说两个方面取

得了重要成就。七月派诗

歌以绿原、鲁藜、阿垅、

曾卓、牛汉等为代表,在

小说方面则以东平、路翎

等为代表,实践着胡风的

“主观战斗精神”、“精神

奴役底创伤”等文艺主

张。到50年代中期,七

月派被迫停止了活动。

11.2.七月派小说:七月派

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胡风

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现实

主义文学流派。它在30

年代中后期呈现出流派

萌芽,40年代初走向成

熟,50年代被迫解体。七

月派在小说方面以东平、

柏山、路翎等为代表,他

们在以鲁迅为代表的新

文学优秀传统的感召下

成长,实践着胡风“精神

奴役底创伤”的著名观

点,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

创作思想。答:鲁迅的小

说,产生于新文化运动当

中,它本身就是新文化运

动的一部分。新文化运动

在本质上是一场要求中

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

动。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认为,中国要真正摆脱落

后于西方的危机状态,实

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必须进行思想文化的革

新,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意

识形态的牢笼,对中国的

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进

行反思、批判和改造。而

鲁迅在1906年就认识到

了这一点,当时他在仙台

学医,从放映的幻灯片

上,看到赏鉴自己同胞被

杀的中国人脸上麻木的

神情,青年鲁迅颇为震

惊,他认识到启蒙对于中

国国民的重要性。启蒙主

义思想使鲁迅走上了文

艺道路,成为他创作小说

的出发点。鲁迅的小说为

现代小说开创了启蒙主

义的精神传统。这使现代

小说从根本上摆脱了小

说作为“闲书”的传统角

色,也使现代小说避免走

上“为艺术而艺术”的歧

路。启蒙主义观点决定了

鲁迅在取材上关心“病态

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也

同样使鲁迅十分关注启

蒙者的命运。

1.2.简析祥林嫂形象。答:

祥林嫂是《祝福》的主人

公,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

者,她受不了婆婆的虐

待,逃到鲁四老爷家来帮

工,一开始鲁四老爷就认

为她是一个寡妇,不吉

祥。婆婆打探到她的行

踪,把她抢回去,又把她

像牲畜那样卖给了深山

里的贺老六。她恪守贞操

观念,坚执不从,并以死

相威胁,但最终还是屈服

了。然而好景不长,第二

个丈夫又得病死去,孩子

阿毛也被狼叼走,她又一

次来到鲁四老爷家里。卫

道士鲁四老爷认为她嫁

了两个男人,不守女人的

贞节,是伤风败俗,一切

祭器供品都不许她沾手,

鲁镇人也嘲笑她,奚落

她。和她一起做工的柳妈

告诉她,因她嫁过两个男

人,死后到地狱里,身子

也会被他们锯成两半。就

这样,祥林嫂承受着人们

的嘲笑、歧视与冷眼,带

着“地狱是否有无”的疑

惑与恐怖,死在人们祝福

的除夕夜。鲁迅深刻地揭

示了祥林嫂悲剧的成因

并不是来自物质生活的

贫困,而是来自无形的封

建意识形态的精神迫害。

这种精神迫害不仅来自

鲁四老爷,也来自深受封

建意识毒害的鲁镇人,如

柳妈,他们和祥林嫂处在

同样的地位。正是这种无

形的精神迫害,给她带来

致命的打击,在她的肉体

死亡之前,她的精神早被

毁灭了。祥林嫂的悲剧主

要是“精神悲剧”。

1.3.简析爱姑形象。答:《离

婚》中的爱姑是一个泼辣

大胆的农村妇女。丈夫要

抛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

年,最后丈夫家只好请出

“和知县大老爷换帖”的

七大人来调停。在慰老爷

家里,七大人的装腔作

势,玩“屁塞”,吸鼻烟,

都使作为乡下人的爱姑

感到高深莫测,她一向无

所畏惧,可也“不由得越

加局促不安起来了,连自

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表

面上,她一再虚张声势,

大声要求七大人给自己

做主,可是,七大人让仆

人给自己装鼻烟的一声

“来……兮!”,就使她的

精神防线彻底崩溃。由于

爱姑受封建意识形态的

禁锢,不能认清封建统治

者及其帮凶的残忍本质,

为其“读书识理”的虚伪

外衣所蒙蔽,她性格的泼

辣大胆并不能使她摆脱

奴隶人格。

1.4.简析《示众》中“看

客”的意义。答:《示众》

是鲁迅专门刻画看客嘴

脸的作品,它揭示了看者

之间、看与被看者之间奥

妙的关系。在北京一个炎

热的午后,一条马路的电

线杆旁,忽然来了一个巡

警,用绳子牵着一个蓝布

衫上罩白背心的人在那

里示众。刹那间,在他们

周围就集中了一群看客,

其中有“十一二岁的胖孩

子”,“赤膊的红鼻子胖大

汉”,“挟洋伞的长子”,

“有着发亮的秃头的老

头子”,小学生、洋车夫、

老妈子等等。秃头研究着

示众者的“白背心”,看

上面到底写了什么,而胖

孩子却看见白背心正研

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

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

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

还有一片灰白的头发,此

外也见不得有怎样新

奇”。挟洋伞的长子个子

太高,只好弯下腰来,才

能“赏识白背心的脸,但

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

了。于是他后的人们又须

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个

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

很大,象一条死鲈鱼”。

胖大汉研究白背心的脸,

“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

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

也看自己的胸脯,只见两

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

一片汗”。小学生则惊奇、

佩服地望着胖大汉的红

鼻子。在这样一个示众的

场景中,看与被看之间并

没有明确的界限:看客们

看示众者,示众者也看看

客;看客甲看看客乙,也

被看客丙所看。总之,置

身于这场景中的每一个

人,在赏玩别人的同时,

也在作为客体被别人赏

玩,他们生命意义仅在于

赏玩别人并被别人赏玩。

16.5.简析师陀的“果园城

家族”中小茨儿的形象。、

答:小茨儿是《过岭记》

中一个写得相当有光彩

的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

寄托着作家本人的理想。

小说中的长工小茨儿和

“我”、退伍军人本来毫

不相干,只因赶路相聚在

一起。暑热天气,他们要

爬过高可摩天的蜈蚣岭。

30里山路,却找不到哪怕

是一颗矮树乘凉。三人支

撑不住,只好从岭上又退

回客店,第二天趁天拂晓

越过了蜈蚣蛉。在“我”

的眼里,小茨儿“脸上满

是稚气,闪着宁馨的光。

他像浸在晨光中的小树,

肥厚的枝叶上凝聚着露

珠,在和悦而璀璨的气象

中颤抖,发出醉人的呢喃

声”。作者抑制不住自己

对人物的激情,直接站出

来发表评论:社会摧残着

人类的天性,将每个灵魂

都压成扁平,很少例外。

然而小茨儿尚未被晦气

虫蚀,他还是一个孩子,

一个英雄,倘然说他是匹

小犊,那就更确当些。他

是生根在污泥里的,却像

一棵大葱似的长起来了。

当然,小茨儿未来的路还

很长,他可能还会遇见更

多的、难以逾越的蜈蚣

岭。可是,他今天进行在

路上无忧无虑地唱着小

曲的神情,还是给艰难的

人生带来了一丝清凉。

16.6.简析师陀的“果园城

家族”中的女性形象。答:

在果园城系列小说中,作

家的目光一直关注着遭

受沉重精神重压的女性。

《颜料盒》讲述了一个女

性的凄婉故事。油坊掌柜

的女儿油三妹从小天真

活泼,小学毕业后在外地

读了一年师范又回到果

园城小学教体育。她乐

观、善良、爱笑,对欺负

她的男人毫不犹豫地给

以还击。她天真未凿,未

涉世事,一次与同事吃

酒,酒后失身。小城舆论

的重压逼得她别无选择,

只能打开颜料盒吞颜料

自杀了。果园城的少女以

这种方式告别小城的绝

不止一个油三妹。而且在

果园城,即使是那些活着

的女孩,也同样没有什么

幸福可言。《桃红》中寡

妇孟林太太的女儿素姑,

从l2岁起开始给自己缝

绣嫁衣,绣满了一大箱子

又一大箱子。如今她已经

绣到了29岁,一个红颜

少女早已在闺房中慢慢

憔悴了。箱子里,封锁着

她的无数岁月,封锁着这

个嫁不出去的老处女的

青春,也封锁着她永远都

不可能获得的幸福的期

侮辱与被损害者。答:被

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特

别是农民是鲁迅小说的

重要表现对象。鲁迅小说

最富于人民性的地方,就

是里面首次出现了生动

深刻的农民形象。我们中

国被称为“乡土中国”,

主要是一个乡土社会,农

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

历史与财富的创造者,可

是自古以来,他们的形

象,在文学艺术中并没有

得到应有的体现,把农民

生活作为表现对象,使鲁

迅小说具有了乡土品格。

鲁迅对农民有深切的了

解,在小说中,他不但展

示他们外部的艰辛与不

幸,更揭示出他们精神上

的病痛;在表现封建政治

经济制度施加给他们肉

体的伤害之外,更关注封

建意识形态对他们精神

上更严重的戕害。《故乡》

中的闰土就是被“多子,

饥荒,苛税,兵,匪,官,

绅”折磨成为一个木偶

人,“脸上虽然刻着许多

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

石像一般”。生活的艰辛

与丑恶给他肉体造成极

大侵蚀,更使他精神麻

木。给读者印象最深的

是:他面对着“我”——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那一

声“老爷!”的称谓。封

建政治经济制度造成闰

土生活的贫困与形体的

丑陋,而封建等级意识更

在我和闰土之间划开了

一道鸿沟,少年闰土已永

远地消失了。在《祝福》

中,鲁迅深刻地揭示了:

祥林嫂悲剧的成因并不

是来自物质生活的贫困,

而是来自无形的封建意

识的精神迫害。《离婚》

中的爱姑则由于受封建

意识形态的禁锢,不能认

清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

的残忍本质,她性格的泼

辣、大胆并不能使她摆脱

奴隶人格。《阿Q正传》

正是揭示农民精神世界

和异化的生命状态的经

典之作。鲁迅对作为农民

的阿Q精神世界的剖析,

其实也是对中国国民性

的反思和批判。鲁迅在关

注农民精神痼疾的同时,

他的眼光并不仅仅停留

在农民身上,他对农民形

象的塑造是和他改造国

民性的启蒙主义思想紧

密结合在一起的。

1.2.分析鲁迅对阿Q的塑

适。答:《阿Q正传》是

鲁迅揭示农民精神世界

和异化的生命状态的经

典之作。阿Q是个“上无

片瓦,下无寸土”的农民,

只靠两手帮工挣碗饭吃: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

米,撑船便撑船。”他没

有家,没有孩子,甚至连

姓赵的权利也被赵太爷

剥夺了,处于处处受人欺

压的地位。这一切固然令

人痛心,但更令人痛心的

则是这种贫困压抑的生

活,给予阿Q巨大的精神

创伤。小说对阿Q人物形

象的塑造,主要从以下三

方面展开:(1)扭曲的精

神世界。极度贫困的生

活,处于社会底层、动辄

受人欺压的命运,扭曲了

阿Q的精神,在不幸的生

活中他发明了一套聪明

应付的方法——精神胜

利法,现实世界中的失

败,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

却被换算成胜利。现在失

意,便求助于过去:“我

们先前——比你阔的多

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

求救于将来:“我的儿子

会阔得多啦!”被别人打

了,一句“我总算被儿子

打了”便立刻获得心理上

的平衡和安慰。实在连

“精神胜利法”也不能安

慰自己时,阿Q还有其他

办法:自己打自己嘴巴,

打完后,便心平气和起

来,“似乎打的是自己,

被打是别一个自己,不久

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

个一般,——虽然还有些

热刺刺,——心满意足的

得胜的躺下了”。另外,

阿Q还有一件祖传的法

宝,即“忘却”,别人对

自己施加的屈辱,一会儿

便可忘记的。处处失败的

命运扭曲了他的精神,使

他生活在一个倒错、虚幻

的精神世界当中,永远不

能正视惨痛的现实。(2)

动物般退化的生命状态。

阿Q“儿子打老子”的精

神胜利法被人们知道后,

别人打他时必须让他先

承认是“人打畜生”,阿Q

竟以“我是虫豸”的自轻

自贱求得别人的放手。自

轻自贱以及扭曲的精神

使阿Q的生命呈现出动物

般退化的状态,由人沦为

非人,即畜牲和虫豸。动

物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世

界,阿Q也奉行同样的法

则,以弱小者的身份去欺

压更弱小者。在王胡和假

洋鬼子那里吃了亏时,便

去欺负更弱小的小尼姑,

通过摸她的头皮和面颊,

8

来赢得众人的喝彩;动物是不讲爱情的,阿Q的“爱情”也是十足动物性的,他向吴妈那突兀的肉体要求与畜生何异?既荒唐可笑又丑陋可怕;动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阿Q也完全忘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根本丧失了人所特有的自我感知能力。阿Q的健忘显示了一种极度退化的生命状态,他从根本上丧失了对自我行为的记忆、从而进一步进行自我反思、观照和评判的能力。最后,当他被押往刑场时,看客们比饿狼更凶狠的眼睛咬着他的灵魂和肉体,极度的惊恐终于激起他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可是已经晚了。(3)封建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者与卫护者。阿Q是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身受以赵太爷为首的地主阶级压迫,可是,他和赵太爷一样卫护着封建意识形态,对于一切不合封建礼教的,他一概斥之为逆端,如在男女关系上,他严守男女之大防,认为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是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说话,一定要有勾当了。革命是为了阿Q这样的被统治者,可是头脑受封建三纲五常禁锢的阿Q认为革命是大逆不道,是造反,够杀头的罪;但从举人老爷等人恐慌的行为中,他又朦胧地感到革命对自己这样的穷人是有利的,于是也想革命了。鲁迅在这里揭示了阿Q革命的必然性:无法生活的状况使阿Q们具有自发的革命倾向。可是,辛亥革命不注意发动阿Q这样的群众,反而使假洋鬼子等革命的对象混进了革命队伍,革命的领导权被窃取,终于造成了阿Q被杀的“大团圆”结局。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他通过阿Q对革命的理解,暴露了农民作为一个革命阶级所固有的局限性。鲁迅揭示了:封建政权和意识形态,扭曲了阿Q的精神,使他沦入非人的存在状态,从而也使他丧失了起来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退一步说,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带给社会的不过是更为残酷的封建统治罢了,因为阿Q本身便是封建统治意识形态的卫护者。鲁迅对作为农民的阿Q精神世界的剖析,其实也是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和批判。

16.3.试析李辈小说《黄河东流去》中春义、凤英的形象与意义。答:春义和凤英是李淮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在黄水滔滔的大灾难中,他们相依为命,相亲相爱,在水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当时他们在精神上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饿着肚子,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春义和风英,夜晚“他们凭着互相靠近的一点体温抵御着夜风的寒冷”。跑到咸阳,在自己的饺子铺开张以后的日日夜夜,凤英因为自己的辛苦经营获利,兴奋得眼睛闪光,而春义对于做生意却完全不能适应。为此,他们之间经常闹气。当听说黄河口子快打住的时候,春义

对李麦说:“婶子,黄河

口子快打住了,……我想

着,月亮光再亮,也晒不

干谷子,外乡再好,也比

不上咱家乡,千行百行,

庄稼才是正行,我想回家

乡……”对于远离故土的

游子,故乡是心灵的慰

藉;对于离乡背井受尽磨

难的黄泛区农民来说,故

乡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归

宿。但这只是总体而论。

对于春义来说,回乡情结

中却也烙有中原文化小

农观念的印迹。以犁耕文

化为物质基础、带有小农

经济特征的中原文化心

理结构,具有超稳定性的

文化心理倾向,在心态上

的突出表现是知足常乐

的内向性,有着一种割舍

不断的恋乡恋土情结。他

们把一家人日出而作、日

入而息在自己土地上的

劳作,生活清苦却能够四

世同堂,乃至五世同堂,

视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他

们缺乏改变这种世代承

袭的生活方式的自觉性,

也不愿意闯荡世界,对外

部世界下意识地产生一

种厌恶感、恐惧感。面对

都市文化、商品经济,他

们心情焦躁,手足不安。

他们看不惯城市中人与

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和手

段,他们无法适应城市生

活的快节奏。保守的防御

性的消极心态,使他们只

能从都市中败下阵来,躲

进几千年来中原文化给

他们营造的那个破草庵,

过着节奏缓慢、几近停滞

的病态生活。春义和凤英

的争论,不是个人品质和

感情问题,他们对对方都

有着足够的谅解和信任。

他们的分歧在于:凤英在

实践中感受到了原有生

活方式的落后性,她再也

无法忍受农业文明对于

个性的压抑和钳制;在都

市里她看到了一种崭新

的生活,她向往投入这种

生活,哪怕再苦再累,她

也要进入竞争的市场一

显身手。她在都市里、在

现代文明生活中找到了

自我价值和尊严,她要靠

自己的头脑、靠自己的知

识和劳动赚钱,实现自己

的梦想。春义却完全没有

跨越旧有的农民文明的

版图,而凤英却果敢地走

出了传统中原文化的消

极阴影。这对爱侣的分

手,有着固有中原文明在

新的文明撞击下的蜕化、

裂变的意味。李淮塑造的

这两个人物,包含着他对

中原文化的哲理性反思

以及对更新中原文化的

“立人”和“改造国民性”

的启蒙主义思想。鲁迅的

小说集有《呐喊》(15篇)、

《彷徨》(11篇)和《故事

新编》(8篇)。

一、《呐喊》与《彷徨》:

开创现代小说启蒙主义

精神传统

1906年幻灯片事件使

鲁迅认识到思想启蒙的

重要性。鲁迅小说创作以

启蒙主义为出发点,他的

小说为现代小说开创了

启蒙主义的精神传统。

启蒙主义对鲁迅创作

的影响:鲁迅从生活和精

神两个层面关注病态社

会中“不幸的人们”,也

对启蒙主义的命运予以

关注。鲁迅小说中“愚弱

的国民”形象可分为两

类:(1)以单个形式出现的

被侮辱被损害者;(2)以群

像形式出现的看客(无主

名杀人团)。鲁迅小说中也

有觉醒者和封建卫道士、

权势者形象。

被侮辱被损害者:农民

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表现

对象。鲁迅使农民这个弱

势群体在文学中得到了

应有的位置,鲁迅小说具

有乡土品格。闰土、祥林

嫂、爱姑、阿Q、华老栓、

孔乙己、陈士成等被侮辱

被损害者形象丰富了中

国文学的人物画廊。

闰土形象:不但展现封

建政治经济制度造成的

贫困与形体的丑陋,而且

也关注封建等级制度对

闰土精神上更严重的戕

害。

祥林嫂形象:其悲剧成

因不仅来自物质生活的

贫困,更是来自无形的封

建意识的精神毒害。祥林

嫂的悲剧主要是“精神悲

剧”。

爱姑形象:由于所受封

建意识形态的禁锢,不能

认清封建统治者及其帮

凶的残忍本质,性格的泼

辣大胆并不能使她摆脱

奴隶人格。

阿Q形象:其异化生命

状态表现为:(1)扭曲的精

神世界,处处失败的命运

扭曲了他的精神,使他生

活在一个倒错、虚幻的精

神世界中,永远不能正视

惨痛的现实;(2)动物般退

化的生命状态,阿Q没有

自我意识,更从根本上丧

失了对自我行为的记忆,

从而进行自我反思、观照

和评判的能力;(3)封建意

识形态的自觉接受者与

卫护者,鲁迅对作为农民

的阿Q精神世界的剖析,

也是对中国国民性的反

思和批判。

《孔乙己》和《白光》

都上承《儒林外史》,意

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

读书人的毒害。

看客形象:(1)阿Q临

死前围观的看客;(2)《祝

福》中的鲁镇人;(3)《示

众》专门刻画了看客的嘴

脸;(4)《药》中的看客。

觉醒者形象:(1)《狂人

日记》和《长明灯》中的

“狂人”象征革命者和启

蒙者;(2)觉醒者的孤独与

彷徨,《孤独者》中的魏

连殳和《在酒楼上》的吕

纬甫;(3)觉醒者的局限

性,《伤逝》中的涓生和

子君暴露了个性解放的

局限性。

二、《故事新编》:向历

史寻找精神资源

《故事新编》前后期内

容的变化:前期小说(《补

天》、《奔月》、《铸剑》)

表现战士孤独、落寞的处

境及不屈不挠的复仇精

神;后期小说(《非攻》、

《理水》、《采薇》、《出

关》、《起死》)既发掘中国

传统文化中光辉的一面,

也批判了以老庄哲学为

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消极

面。

《补天》:根据女娲补

天的传说写成。“油滑”

的写法。

《奔月》、《铸剑》:塑

造了羿和宴之敖形象,前

者表现了战士的孤独和

寂寞,后者歌颂了坚定的

复仇者。

《非攻》、《理水》:颂

扬了“中国的脊梁”式的

人物大禹和墨翟,歌颂了

埋头苦干、拚命硬干、为

民请命的墨侠精神。

《出关》、《起死》、《采

薇》:尖锐地批判了消极

无为、虚无主义和逃避斗

争的思想。

三、新形式的创立者:

鲁迅的小说艺术

鲁迅小说艺术成就:(1)

多种叙事方法的成功运

用;(2)现代短篇小说艺术

体式的建立;(3)历史小说

“故事新编”体的大胆尝

试。

鲁迅小说的多样化叙

事方法:(1)第一人称限制

叙事小说,《故乡》、《祝

福》以“我”重回故乡的

视角展开。《在酒楼上》、

《孤独者》、《伤逝》是知

识分子对自身悲剧命运

的血泪控诉,也是知识分

子对自我缺陷的剖析与

反思。《孔乙己》则是在

回忆的叙述中交织着强

烈的主观感情;(2)第三人

称限制叙事,《白光》、《高

老夫子》;(3)纯客观叙事,

《示众》、《肥皂》、《起死》

在不动声色中达到针砭

讽刺的效果;(4)全知叙

事,《阿Q正传》,其喜剧

风格的形成也与全知叙

事方式有内在的联系;(5)

纯客观叙事与限制叙事

的转换,《离婚》。

鲁迅建立了现代短篇

小说的艺术体式:(1)横截

面切割的结构方式;(2)

注意视角的选择和运用。

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体的

成就:在尊重历史史实的

前提下,不拘泥于历史史

实,使历史与现实、真实

与虚构、严肃与滑稽融为

一体。以尊重历史又不拘

泥于史实的创作态度,以

“油滑”的表现手法,达

到融合古今为一炉的艺

术效果,开创了历史小说

走向繁荣

20世纪河南作者的第

一篇小说是1907年发表

于《河南》杂志的谐体小

说《龙脑》。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

小说诞生于五四时期。

徐玉诺于l921年在北

京《晨报》发表短篇小说

《良心》,1923年在《小

说月报》发表短篇小说

《一只破鞋》。

稍晚于徐玉诺出现于

河南文坛的是女作家冯

沅君,她从l923年开始,

连续发表了《隔绝》、《隔

绝之后》、《慈母》等小说,

后来结集为《卷擘》,受

到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其

中的《旅行》受到鲁迅特

别推崇。《卷擘》之后,

冯沅君还出版了小说集

《劫灰》。

20年代末较有成就的

小说家还有尚钺,先后出

版有小说集《斧背》、

《病》、《巨盗》。

30年代,姚雪垠、师陀

的作品都曾受到文艺界

注目。抗战开始后,又出

现了葛洛、刘知侠、于黑

丁等小说家。

50年代至70年代,李

淮等一批作家脱颖而出。

《黄河东流去》代表着李

淮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包括小说在内的20世

纪河南文学经历了由文

化中心向文化边缘滑落

的过程。其中有中原文化

对自身缺乏足够的理论

自觉方面的原因,有河南

作家文学素养整体上的

欠缺方面的原因,同时也

由于河南作家缺乏思想

深度,主体意识不强,甚

至把紧跟趋时当作自己

的使命,这也造成了部分

河南作家的艺术生命过

于短暂。

二、《长夜》:中原大地

夜沉沉

1929年,姚雪垠发表处

女作《两个孤坟》。抗战

初期发表小说《差半车麦

秸》,随后创作中篇《牛

全德与红萝卜》,此后又

发表长篇《春暖花开的时

候》。建国前姚雪垠的代

表作则是长篇《长夜》。

《长夜》出版于1947

年,通过一支土匪在河南

西南部的活动,描述了当

时广大农民在漫漫长夜

中所经历的苦难,反映了

20年代中国北方农村生

活的一个重要侧面。

《长夜》不仅是中原农

民苦难生活的一个缩影,

同时也是姚雪垠创作长

篇小说《李自成》的实际

准备。

《长夜》还是一幅中原

农民生活的风俗画。

姚雪垠说过,《长夜》

与《李自成》有着特殊的

关系。

三、《果园城记》:中原

文化的现代版本

师陀的特色是从一个

小城的视角,深入细致地

剖析20年代至40年代中

原地区的人民生活,展现

中原地区特有的奇异风

光。

1932年师陀发表第一

篇短篇小说《请愿正篇》,

1937年他的短篇小说集

《谷》获《大公报》文艺

奖金。此外,师陀还有短

篇小说集《里门拾记》、

《落日光》、《野鸟集》、

《无名氏》、《果园城记》,

散文集《黄花苔》、《江湖

集》等,中篇小说《无望

村的馆主》,长篇《马兰》、

《结婚》、《历史无情》,

剧本《大马戏团》、《夜店》

等。

在师陀的果园城家族

中,有封建势力的代表、

城主朱魁爷,有小刘爷、

胡凤梧这样的败家子,有

葛天民、贺文龙这样为数

不多的知识者,也有油三

妹、素姑这样遭受精神重

压的女性,还有长工小茨

儿这样天真未凿的孩子。

师陀的艺术风格有一

个发展过程。

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

集《谷》不着重于惊险情

节的渲染,而以诗意的抒

情取胜,但是语言上缺乏

锤炼,理念过胜又表现出

了过于鲜明的创作意图,

这些都削弱了作品的艺

术感染力。

以《果园城记》为代表

的师陀短篇小说,给读者

带来了一种不尚修饰、浑

然天成的艺术感受。

在《灯》中,师陀重视

小说气氛的营造;人物情

绪的揭示,在不动声色的

平静舒缓的叙述中,在幽

默的语气中,实现了作品

和读者心灵的接近。在艺

术上,《灯》写得相当简

约,不枝不蔓,惜墨如金,

卖油郎形象的塑造,体现

着作者在美学上的自觉

追求。

四、《黄河东流去》:小

农意识蜕变的艰难历程

李淮的《黄河东流去》

百科全书式地展现了中

原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

小说中春义和风英的

争论和分歧,实际上有着

固有中原文明在新的文

明撞击下蜕化、裂变的意

味。春义还完全没有跨越

旧有的农业文明的版图,

而凤英却果敢地走出了

传统中原文化的消极阴

影。这两个人物也包含着

作家对中原文化的哲理

性反思以及对更新中原

文化的期待。

80年代中期以后张宇、

田中禾、刘震云、李佩甫

等人的小说具有实质性

突破的意义,完全可以看

(本大题共

l0小题,每小题l分,共

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

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

括号内。

1.老舍在《四世同堂》中

塑造的理想市民形象是

(D)A.祁老人B.祁瑞丰

C.祁瑞宣D.钱默吟

2.朱湘诗集《夏天》的主

题是(A)A.对大自然的摹

形传神B.咏物言志C.批

判现实D.歌颂爱情

3.被鲁迅称赞画出了“高

门巨族”精魂的女作家是

(B)A.林徽音B.凌叔华

C.陈衡哲D.冯沅君

4.《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的作者是(B)A.戴望舒

B.何其芳C.卞之琳D.李

广田

5.被迅雨(傅雷)称为上海

沦陷区文坛“最美的收获

之一”的作品是(C)A.《倾

城之恋》B.

《沉香屑·第

一炉香》C.《金锁记》

(本大题共

l0小题,每小题l分,共

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

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

括号内。

1.不属于心理现实主义小

说的是(B)A.《虹》B.《春

蚕》C.《腐蚀》D.《野蔷

薇》

2.林徽音以意识流手法写

成的小说是(A)A.《九十

九度中》B.《文珍》C.《吉

公》D.《小哥儿俩》

3.诗歌《老人与海》的作

者是(A)A.李广田B.何

其芳C.卞之琳D.戴望

4.钱钟书创作的寓言体小

说是(A)A.《上帝的梦》

B.《围城》C.《猫》D.《纪

念》。

5.下列诗人中不属于新月

诗派的是(D)A.陈

梦家

B.朱湘C.孙大雨D.卞

(每小题1

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

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

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

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

题无分。

1.鲁迅受弗洛伊德精神分

9

析学题影响创作的小说是(C)A.《理水》B.《非攻》C.《补天》D.《出关》2.下列小说中属于纯客观叙事的是(B)A.《狂人日记》B.《示众》C.《离婚》D.《阿Q正传》

3.茅盾展观从五四到五卅一代女性“人的意识”的觉醒的小说是(A)A.《虹》B.《腐蚀》C.《幻灭》D.《创造》

4.被称为中国市民社会、市民阶层“最重要的表现者与批判者”的作家是(D)A.鲁迅B.茅盾C.巴

(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古衣冠的小丈夫”形象出自鲁迅小说(B)A.《理水》B.《补天》C.《非攻》D.《采薇》

2.鲁迅上承《儒林外史》,意在揭露封建文化知识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的作品是(C)A.《药》、《伤逝》B.《伤逝》、《白光》C.《白光》、《孔乙已》D.《伤逝》、《孔乙己》

3.茅盾创作的日记体小说是(B)A.《虹》B.《腐蚀》C.《动摇》D.《幻灭》4.《动摇》中,坚决要求镇压反革命暴乱的是(B)A.方罗兰B.孙舞阳C.陆梅丽D.章秋柳5.《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的代表是(A)A.祁老人B.祁瑞丰C.祁瑞全D.钱默吟

6.《激流三部曲》中被所谓“血光之灾”吞噬了性命的是(C)A.淑贞B.呜凤C.瑞珏D.梅

7.巴金小说未涉猎过的题材有(C)A.家庭题材B.工人生活题材C.市民题材D.青年革命者题材

名词解释题答案

七月派:七月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国统区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他们以《七月》、《希望》等文学杂志为阵地,接受胡风的编辑方针和文艺思想,在诗歌和小说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七月派诗歌以绿原、鲁藜、阿垅、曾卓、牛汉等为代表,在小说方面则以东平、路翎等为代表,实践着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底创伤”等文艺主张。到50年代中期,七月派被迫停止了活动。

简析鲁迅启蒙主义的创作思想。

答:鲁迅的小说,产生于新文化运动当中,它本身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新文化运动在本质上是一场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认为,中国要真正摆脱落后于西方的危机状态,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必须进行思想文化的革新,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的牢笼,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进行反思、批判和改造。而鲁迅在1906年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时他在仙台学医,从放映的幻灯片上,看到赏鉴自己同胞被杀的中国人脸上麻木的神情,

青年鲁迅颇为震惊,他认识

到启蒙对于中国国民的重

要性。启蒙主义思想使鲁迅

走上了文艺道路,成为他创

作小说的出发点。鲁迅的小

说为现代小说开创了启蒙

主义的精神传统。这使现代

小说从根本上摆脱了小说

作为“闲书”的传统角色,也

使现代小说避免走上“为艺

术而艺术”的歧路。启蒙主

义观点决定了鲁迅在取材

上关心“病态社会的不幸的

人们”,也同样使鲁迅十分

关注启蒙者的命运。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被侮辱

与被损害者。

答: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

特别是农民是鲁迅小说的

重要表现对象。鲁迅小说最

富于人民性的地方,就是里

面首次出现了生动深刻的

农民形象。我们中国被称为

“乡土中国”,主要是一个乡

土社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

多数,是历史与财富的创造

者,可是自古以来,他们的

形象,在文学艺术中并没有

得到应有的体现,把农民生

活作为表现对象,使鲁迅小

说具有了乡土品格。鲁迅对

农民有深切的了解,在小说

中,他不但展示他们外部的

艰辛与不幸,更揭示出他们

精神上的病痛;在表现封建

政治经济制度施加给他们

肉体的伤害之外,更关注封

建意识形态对他们精神上

更严重的戕害。《故乡》中

的闰土就是被“多子,饥荒,

苛税,兵,匪,官,绅”折

磨成为一个木偶人,“脸上

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

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生

活的艰辛与丑恶给他肉体

造成极大侵蚀,更使他精神

麻木。给读者印象最深的

是:他面对着“我”——多年

不见的老朋友,那一声“老

爷!”的称谓。封建政治经济

制度造成闰土生活的贫困

与形体的丑陋,而封建等级

意识更在我和闰土之间划

开了一道鸿沟,少年闰土已

永远地消失了。在《祝福》

中,鲁迅深刻地揭示了:祥

林嫂悲剧的成因并不是来

自物质生活的贫困,而是来

自无形的封建意识的精神

迫害。《离婚》中的爱姑则

由于受封建意识形态的禁

锢,不能认清封建统治者及

其帮凶的残忍本质,她性格

的泼辣、大胆并不能使她摆

脱奴隶人格。《阿Q正传》

正是揭示农民精神世界和

异化的生命状态的经典之

作。鲁迅对作为农民的阿Q

精神世界的剖析,其实也是

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和批

判。鲁迅在关注农民精神痼

疾的同时,他的眼光并不仅

仅停留在农民身上,他对农

民形象的塑造是和他改造

国民性的启蒙主义思想紧

密结合在一起的。

填空题

1.1.在日留学期间,鲁迅

初步形成了“(立人)”和

“(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

义思想。

1.2.1923年出版的《呐喊》

共收入小说(15)篇。

1.3.《彷徨》共收入小说

(11)篇。

1.4.《故事新编》共收入小

说(8)篇。

1.5.(启蒙主义)思想使鲁

迅走上了文艺道路,成为他

创作小说的出发点。

1.6.鲁迅小说为现代小说

开创了(启蒙主义)的精神

传统。这使现代小说从根本

上摆脱了小说作为(闲书)

的传统角色,也使现代小说

避免走上(为艺术而艺术)

的道路。

1.7.鲁迅在《离婚》中塑

造的权势者形象是(七大

人)。

1.8.鲁迅小说中以群像形

式出现的看客被称作(无主

名意识杀人团)。

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鲁迅:中国现代小说

的奠基者

留日期间,鲁迅形成了

“立人”和“改造国民性”

的启蒙主义思想。鲁迅的小

说集有《呐喊》(15篇)、《彷

徨》(11篇)和《故事新编》

(8篇)。

一、《呐喊》与《彷徨》:

开创现代小说启蒙主义精

神传统

1906年幻灯片事件使

鲁迅认识到思想启蒙的重

要性。鲁迅小说创作以启蒙

主义为出发点,他的小说为

现代小说开创了启蒙主义

的精神传统。

启蒙主义对鲁迅创作

的影响:鲁迅从生活和精神

两个层面关注病态社会中

“不幸的人们”,也对启蒙

主义的命运予以关注。鲁迅

小说中“愚弱的国民”形象

可分为两类:(1)以单个形式

出现的被侮辱被损害者;(2)

以群像形式出现的看客(无

主名杀人团)。鲁迅小说中

也有觉醒者和封建卫道士、

权势者形象。

被侮辱被损害者:农民

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表现对

象。鲁迅使农民这个弱势群

体在文学中得到了应有的

位置,鲁迅小说具有乡土品

格。闰土、祥林嫂、爱姑、

阿Q、华老栓、孔乙己、陈

士成等被侮辱被损害者形

象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

画廊。

闰土形象:不但展现封

建政治经济制度造成的贫

困与形体的丑陋,而且也关

注封建等级制度对闰土精

神上更严重的戕害。

祥林嫂形象:其悲剧成

因不仅来自物质生活的贫

困,更是来自无形的封建意

识的精神毒害。祥林嫂的悲

剧主要是“精神悲剧”。

爱姑形象:由于所受封

建意识形态的禁锢,不能认

清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的

残忍本质,性格的泼辣大胆

并不能使她摆脱奴隶人格。

阿Q形象:其异化生命

状态表现为:(1)扭曲的精神

世界,处处失败的命运扭曲

了他的精神,使他生活在一

个倒错、虚幻的精神世界

中,永远不能正视惨痛的现

实;(2)动物般退化的生命状

态,阿Q没有自我意识,更

从根本上丧失了对自我行

为的记忆,从而进行自我反

思、观照和评判的能力;(3)

封建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

者与卫护者,鲁迅对作为农

民的阿Q精神世界的剖析,

也是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

和批判。

《孔乙己》和《白光》

都上承《儒林外史》,意在

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

人的毒害。

看客形象:(1)阿Q临

死前围观的看客;(2)《祝福》

中的鲁镇人;(3)《示众》专

门刻画了看客的嘴脸;(4)

《药》中的看客。

觉醒者形象:(1)《狂人

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

人”象征革命者和启蒙者;

(2)觉醒者的孤独与彷徨,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和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3)

觉醒者的局限性,《伤逝》

中的涓生和子君暴露了个

性解放的局限性。

二、《故事新编》:向历

史寻找精神资源

《故事新编》前后期内

容的变化:前期小说(《补

天》、《奔月》、《铸剑》)表

现战士孤独、落寞的处境及

不屈不挠的复仇精神;后期

小说(《非攻》、《理水》、《采

薇》、《出关》、《起死》)既

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光辉

的一面,也批判了以老庄哲

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消

极面。

《补天》:根据女娲补

天的传说写成。“油滑”的

写法。

《奔月》、《铸剑》:塑

造了羿和宴之敖形象,前者

表现了战士的孤独和寂寞,

后者歌颂了坚定的复仇者。

《非攻》、《理水》:颂

扬了“中国的脊梁”式的人

物大禹和墨翟,歌颂了埋头

苦干、拚命硬干、为民请命

的墨侠精神。

《出关》、《起死》、《采

薇》:尖锐地批判了消极无

为、虚无主义和逃避斗争的

思想。

多项选择题

1.1.鲁迅小说中受科举制

度毒害的封建知识分子有

(AE)A.孔乙己B.子君C.吕

纬甫D.魏连殳E.陈士成

1.2.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

有(ABCE)A.闰土B.祥林嫂

C.阿QD.华老栓E.爱姑

1.3.鲁迅塑造的先进知识

分子形象有(ACDE)A.吕纬

甫B.高尔础C.魏连殳D.涓

生E.子君

1.4.鲁迅小说中的封建卫

道士形象有(ACE)A.高尔础

B.七大人C.四铭D.丁举

人E.鲁四老爷

1.5.《祝福》中祥林嫂的悲

剧来自于(ABCD)A.物质生

活的贫困B.封建意识形态

的毒害C.无主名意识杀人

团的麻木D.鲁四老爷的精

神迫害E.封建等级观念

1.6.鲁迅揭示了“看客”的麻

木与残忍的作品是

(ABCE)A.《阿Q正传》B.《祝

福》C.《白光》D.《示众》

E.《药》

单项选择题

1.1.魏连殳形象出自鲁迅

小说(A)A.《孤独者》B.《在

酒楼上》C.《长明灯》D.《白

光》

1.2.《肥皂》中的封建卫道

士形象是(B)A.高尔础B.四

铭C.赵太爷D.丁举人

1.3.鲁迅受弗洛伊德精神

分析学创作的历史小说是

(A)A.《补天》B.《理水》

C.《采薇》D.《起死》

1.4.《出关》的主人公是

(B)A.墨子B.老子C.庄

子D.孟子

1.5.鲁迅讽刺“无为无不为”

哲学的小说是(D)A.《非攻》

B.《采薇》C.《起死》D.《出

关》

1.6.鲁迅讽刺庄子虚无主

义思想的小说是(C)A.《非

攻》B.《采薇》C.《起死》

D.《出关》

1.7.鲁迅讽刺“离开战斗而

独立”倾向的小说是

(B)A.《非攻》B.《采薇》

C.《起死》D.《出关》

1.8.鲁迅小说《故乡》的

叙事模式属于(B)A.全知叙

事B.第一人称限制叙事

C.第三人称限制叙事D.纯

客观叙事

10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

2009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钱默吟是老舍哪篇小说中的人物() A. 《离婚》 B. 《老张的哲学》 C. 《赵子曰》 D. 《四世同堂》 答案:D 2. 下列作家中,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是() A. 艾青 B. 何其芳 C. 李广田 D. 戴望舒 答案:D 3. 《果园城记》的作者是() A. 师陀 B. 沈从文 C. 废名 D. 萧乾 答案:A 4. 下列作品,属于废名的作品是() A. 《萧萧》 B. 《桃园》 C. 《牛》 D. 《会明》 答案:B 5. 提出“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作家是() A. 周扬 B. 路翎 C. 胡风 D. 舒芜 答案:C 6. 汪文宣是巴金哪篇小说中的人物() A. 《憩园》 B. 《第四病室》 C. 《寒夜》 D. 《灭亡》 答案:C 7. 辣辣是池莉哪篇小说中的主人公() A. 《你是一条河》 B. 《烦恼的人生》 C. 《不谈爱情》

D. 《太阳出世》 答案:A 8. 艾青的重要诗歌理论著作是() A. 《诗论》 B. 《诗的艺术》 C. 《诗论零札》 D. 《谈新诗》 答案:A 9. 倪吾诚是哪篇小说的主人公() A. 《夜的眼》 B. 《布礼》 C. 《活动变人形》 D. 《春之声》 答案:C 10. 抗战时期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是() A. 闻一多 B. 艾青 C. 何其芳 D. 冯至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 鲁迅小说中封建卫道士的形象有() A. 夏瑜 B. 鲁四老爷 C. 陈士诚 D. 四铭 E. 高尔础 答案:B^D^E^ 2. 下列诗集属于闻一多的有() A. 《十四行集》 B. 《真我集》 C. 《红烛》 D. 《死水》 E. 《云游》 答案:B^C^D^ 3. 下列作品属于百花文学的有() A.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B. 《美丽》 C. 《悬崖上》 D. 《青春万岁》 E. 《小巷深处》

全国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研究真题及答案00812

全国自考2010年4月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诗集《草莽集》的作者是【】A. 闻一多B. 朱湘C. 徐志摩D. 戴望舒答案:B 2. 《梦之谷》是下列哪个作家的作品【】A. 萧乾B. 废名C. 师陀D. 汪曾祺答案:A 3. 翠翠是沈从文哪部小说的主人公【】A. 《长河》B. 《牛》C. 《丈夫》D. 《边城》答案:D 4. 鲁迅小说《示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A. 看客形象B. 农民形象C. 知识分子形象D. 卫道士形象答案:A 5. 七月派最重要的小说家是【】A. 东平B. 路翎C. 柏山D. 贾植芳答案:B 6. 曾树生是巴金哪部小说的主人公【】A. 《家》B. 《憩园》C. 《寒夜》D. 《第四病室》答案:C 7.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A. 闻一多B. 徐志摩C. 何其芳D. 废名答案:B 8. 《烦恼人生》的作者是【】A. 池莉B. 王蒙C. 邓友梅D. 宗璞答案:A 9. 下列哪部小说是陆文夫创作的【】A. 《红豆》B. 《在悬崖上》C. 《美丽》D. 《小巷深处》答案:D 10. 《金锁记》塑造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是【】A. 白流苏B. 曹七巧C. 葛薇龙D. 曼桢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鲁迅小说被收入《故事新编》的有【】A. 《非攻》B. 《理水》C. 《奔月》D. 《铸剑》E. 《起死》答案:A^B^C^D^E^ 2. 下列诗集属于戴望舒的有【】A. 《我底记忆》B. 《石门集》C. 《望舒诗稿》D. 《灾难的岁月》E. 《三秋草》答案:A^C^D^ 3. 下列属于师陀创作的小说有【】A. 《谷》B. 《无望村的馆主》C. 《桃园》D. 《结婚》 E. 《马兰》答案:A^B^D^E^ 4. 《围城》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有【】A. 方鸿渐B. 赵辛楣C. 唐晓芙D. 孙柔嘉E. 白流苏答案:A^B^C^D^ 5. 老舍塑造的正派市民形象有【】A. 赵四B. 张大哥C. 李子荣D. 钱默吟E. 丁二爷答案:A^C^D^E^ 6. 茅盾创造的时代女性形象有【】A. 孙舞阳B. 章秋柳C. 慧女士D. 赵惠明E. 梅女士答案:A^B^C^D^E^ 7. 京派小说家的风格有【】A. 浓厚的传奇性B. 深沉的抒情性C. 微笑的悲剧D. 强烈的社会批判E. 歌颂英雄行为答案:A^B^C^ 8. 巴金描写封建性大家庭的小说有【】A. 《激流三部曲》B. 《憩园》C. 《寒夜》D. 《火三部曲》E. 《第四病室》答案:A^B^ 9. 艾青作品中属于"土地"系列的诗篇有【】A. 《死地》B. 《复活的土地》C.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D. 《我爱这土地》E. 《火把》答案:A^B^C^D^ 10. 下列作品属于张爱玲的有【】A. 《传奇》B. 《十八春》C. 《流言》D. 《秧歌》E. 《结婚十年》答案:A^B^C^D^ 三、填空题 1. 《第七连》是的作品。答案:东平(或“丘东平”) 2. 代表闻一多诗歌最高成就的诗集是《》。答案:死水 3. 《蚀》三部曲包括《》、《动摇》、《追求》。答案:幻灭 4. 胡风提出了“战斗精神”理论。答案:主观 5. 《断章》的作者是。答案:卞之琳 6. 《生活是多么广阔》的作者是。答案:何其芳 7. 《果园城记》的作者是。答案:师陀8. 倪吾诚是王蒙小说《》的主人公。答案:活动变人形 9. 郭小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答案:新辞赋体 10. “百花文学”因毛泽东“”方针而得名。答案:双百(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名词解释 1. 《阿Q正传》答案:《阿Q正传》:鲁迅先生最重要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塑造了阿Q 这一典型形象,(2分)他的精神胜利法是对中国国民性的高度概括。(2分) 2. 七月派小说答案:七月派小说: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在胡风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2分)小说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东平、路翎等,其中以路翎成就最高。(2分) 3. 政治抒情诗答案: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指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在既定的意识形态规限内,(2分)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为题材,凸现政治内容,抒发政治激情,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的一批抒情诗歌。 五、简答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 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 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 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 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复习资料

1.试论鲁迅《呐喊》、《彷徨》小说集所体现的叙事特征。答案:(1)多种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鲁迅首先以非全知叙事的巧妙运用,丰富了现代小说叙事艺术。(3分)限制叙事既可用第三人称、亦可用第一人物。如《白光》、《高老夫子》、《孔乙己》和《伤逝》叙事抒情相结合。(3分)纯客观叙事,含而不露,具有高速针砭之效。如《肥皂》、《示众》等。(3分)全知叙事使叙述者能自如转换时空,自由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如《阿Q正传》(2)叙事视角的选择转换,为创作主旨服务。如《离婚》。(3分)(3)叙事结构、以横断而切割方式体现自身结构特点。如《孔乙己》看客的场面。(3分) 2. 试论倪吾诚性格特征及悲剧根源。答案:王蒙《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倪吾诚是事事无成的人物。(1)一条“发疯了的狗”。他向往西方文明,却无法冲破封建文化的樊篱。是一个失败者。(3分)(2)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勇士。自由思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长大后又留学西洋,却无力抗衡封建文化。(3分) (3)倪吾诚与家人之间的冲突,实际是新文化与旧传统斗争的缩影。他必“死”无疑。(3分) (4)他的失败,封建文化的迫害是最为主要的。(3分)(5)现实-理想-空想-狂想。知识分子浪漫空疏的思维方法逻辑是其主观重要原因。(3分) 1. 简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答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他们以“看”的共同爱好聚合成一个有荒诞意味的群体,鉴赏、玩味、吞噬被看者的灵魂和肉体,显出凶狠的本性。(3分)看客在赏玩别人的同时,也作为客体为别人赏玩,看客者形象寄托了鲁迅对灵魂麻木者的鞭挞与愤怒。(3分) 2. 简析《围城》的思想意蕴。答案:(1)社会批判层面。(2分)(2)文化批判层面。(2分)(3)形而上层面。(2分)只答要点3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分。 3. 简析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答案:(1)文体形式的新探索。(3分)(2)诗歌意境的新开拓。(3分)只答要点3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5~6分。 1. 分析艾青诗歌“忧郁”形成的原因。答案:(1)客观现实。(4分)(2)主观心情。(4分)(3)象征手法和气氛。(4分)只答要点6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分。 2. 分析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答案:(1)通过心理展现动荡的社会历史活动。(4分)(2)浓重理性色彩的心理分析。(4分)(3)运用意象、象征、意识流、梦幻等揭示人物隐意识、潜意识、病态心理。(4分)只答要点6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分。 1. 百花文学答案:出现于1956到1957年;(1分)代表作为《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红豆》等;(1分)批判现实,直面人生,题材上突破了不准写人性、爱情、官僚腐败等禁区。 2. 活动变人形答案:王蒙的长篇小说;(1分)主人公倪吾诚,是一个中西文化夹缝中挣扎的畸形儿;(2分)无论思想、人物,还是语言、结构,都在王蒙小说创作中占重要地位。(1 1. 简析米湘诗歌的创作内涵。答案:(1)对大自然的摹形传神,代表作《夏天》;(2分) (2)对艺术的刻意追求,代表作《草莽集》;(2分)(3)对人性的深刻体悟,代表作《石门集》。(2分)2. 简析七月派小说的整体风格。答案:(1)挖掘生活本相的复杂内蕴;(2(2)重视主观体验,创作中燃烧着热情的火焰;(2分)(3)总体风格沉郁悲凉。(2分) 3.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可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答案:(1)老派市民形象,因循守旧,诚实忠厚;(2)新派市民形象,追逐新潮,苟且怯懦;(3)理想市民形象,质朴善良,富有民族气节;4)城市贫民形象,生活悲惨,发人深省。(以上两点3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 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答案:(1)多种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4分) (2)现代短篇小说艺术体式的建立;(4分)(3)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体的大胆尝试。(4分(需详细论述,否则酌情扣3~6分) 2. 试析京派小说的整体风格。答案:(1)浓厚的传奇色彩;(4分)(2)忧郁哀婉的抒情风格;(4分)(3)微笑的悲剧与人性的历史性的悲剧。(4分)(需详细论述,否则酌情扣3~6 1. 疯女人形象答案:(1)张爱玲笔下出现的孤独、疯狂状态的女性;(2分)(2)代表人物有白流苏、曹七巧等。(2分) 2. 京派答案:(1)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于京津地区的文人团体;(1分)(2)强调文艺的独立性与审美性,试验文体的完美程度;(2分)(3)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1分)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资料.doc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 第一讲鲁迅研究导言: 这一专题是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评价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地位及意义。 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 位;二、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三、鲁迅的国 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四、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 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呐喊》《彷徨》的简况: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 年出版,收 11 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 ‘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 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 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 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其所收的 14 篇作品的篇目是: 《狂人日记》 (1918 年 4 月) 《孔乙已》 (1919 年 3 月) 《药》 (1919 年 4 月) ( 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__历年真题

. Word 文档 2011年全国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七月派取得显著成就的两个方面是小说和() A. 散文诗 B. 话剧 C. 诗歌 D. 报告文学 答案:C 2. 文坛上形成“王蒙热”是在20世纪() A. 50年代中期 B. 70年代末 C. 80年代初期 D. 80年代中后期 答案:C 3. “古衣冠的小丈夫”出现于鲁迅小说() A. 《补天》 B. 《理水》 C. 《采薇》 D. 《起死》 答案:A 4. 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走向成熟是在() A. 50年代前期 B. 50年代后期 C. 60年代 D. 70年代 答案:C 5. 《预言》的作者是() A. 何其芳 B. 李广田 C. 卞之琳 D. 戴望舒 答案:A 6. 吕宗桢和吴翠远形象出自张爱玲小说() A. 《倾城之恋》 B. 《金锁记》 C. 《十八春》 D. 《封锁》 答案:D 7. 艾青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创作的诗是() A. 《煤的对话》 B. 《黎明》 C. 《笑》 D. 《春》 答案:D 8. 对京派小说悲剧风格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微笑的悲剧 B. 命运悲剧 C. 社会压迫悲剧 D. 人性悲剧 答案:C 9. 下列诗作中,艾青创作于延安时期的是() A. 《献给乡村的诗》 B. 《播谷鸟集》 C. 《旷野》 D. 《北方》 答案:A 10. 徐志摩《婴儿》一诗的主题是() A. 歌颂爱情 B. 歌颂大自然 C. 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D.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 鲁迅后期(1926年以后)创作的历史小说有() A. 《出关》 B. 《采薇》 C. 《起死》 D. 《非攻》 E. 《理水》 答案:A^B^C^D^E^ 2. 师陀“果园城家族”中的知识分子有() A. 朱魁爷 B. 葛天民 C. 素姑 D. 贺文龙 E. 小茨儿 答案:B^D^ 3. 王蒙下列小说中,属于“青春+革命”小说的有() A. 《青春万岁》 B. 《活动变人形》 C. 《最宝贵的》 D. 《春节》 E. 《悠悠寸草心》 答案:A^C^D^E^ 4. 鲁迅小说中采用纯客观叙事的有() A. 《狂人日记》 B. 《示众》 C. 《阿Q 正传》 D. 《肥皂》 E. 《起死》 答案:B^D^E^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析高觉新思想性格的多重矛盾。(本题分值15分) 答案:趋新与守旧;(3分)麻木健忘与敏感多情;(3分) 自卑的情结和自信的精神;(3分)浓厚的体面意识。(3分) (举例分析者加1~3分) 2:分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本题分值15分) 答案: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4分) 还体现在对北京独特的文化心理的揭示;(4分) 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理的沟通;(4分)独特的语言艺术。(3分) 2010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 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诗集《草莽集》的作者是【】 A. 闻一多 B. 朱湘 C. 徐志摩 D. 戴望舒 答案:B 2. 《梦之谷》是下列哪个作家的作品【】 A. 萧乾 B. 废名 C. 师陀 D. 汪曾祺 答案:A 3. 翠翠是沈从文哪部小说的主人公【】 A. 《长河》 B. 《牛》 C. 《丈夫》 D. 《边城》 答案:D 4. 鲁迅小说《示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A. 看客形象B. 农民形象C. 知识分子形象D. 卫道士形象 答案:A 5. 七月派最重要的小说家是【】 A. 东平 B. 路翎 C. 柏山 D. 贾植芳 答案:B 6. 曾树生是巴金哪部小说的主人公【】 A. 《家》B. 《憩园》C. 《寒夜》D. 《第四病室》 答案:C 7.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 A. 闻一多B. 徐志摩 C. 何其芳 D. 废名 答案:B 8. 《烦恼人生》的作者是【】 A. 池莉B. 王蒙C. 邓友梅D. 宗璞 答案:A 9. 下列哪部小说是陆文夫创作的【】 A. 《红豆》B. 《在悬崖上》C. 《美丽》D. 《小巷深处》 答案:D 10. 《金锁记》塑造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是【】 A. 白流苏 B. 曹七巧 C. 葛薇龙 D. 曼桢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 1. 下列鲁迅小说被收入《故事新编》的有【】 A. 《非攻》 B. 《理水》 C. 《奔月》 D. 《铸剑》 E. 《起死》 答案:A^B^C^D^E^ 2. 下列诗集属于戴望舒的有【】 A. 《我底记忆》B. 《石门集》 C. 《望舒诗稿》D. 《灾难的岁月》 E. 《三秋草》 答案:A^C^D^ 3. 下列属于师陀创作的小说有【】 A. 《谷》 B. 《无望村的馆主》 C. 《桃园》 D. 《结婚》 E. 《马兰》 答案:A^B^D^E^ 4. 《围城》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有【】 A. 方鸿渐 B. 赵辛楣 C. 唐晓芙 D. 孙柔嘉 E. 白流苏 答案:A^B^C^D^ 5. 老舍塑造的正派市民形象有【】 A. 赵四 B. 张大哥 C. 李子荣 D. 钱默吟 E. 丁二爷 答案:A^C^D^E^ 6. 茅盾创造的时代女性形象有【】 A. 孙舞阳 B. 章秋柳 C. 慧女士 D. 赵惠明 E. 梅女士 答案:A^B^C^D^E^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及答案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 1、寻根文学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土壤,发扬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因素,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理想价值,努力创造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2、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有哪些?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郑义的《远村》《老井》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等。 3、寻根文学”兴起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 文学本身的刺激:当时反思文学由对“文革”的政治批判到对十七年越演越烈的极“左”思潮的反思,进而把矛头指向造成这场大劫难的群众基础,以及它背后的封建文化积淀,由政治反思走向文化反思;与此同时,改革文学在揭示改革的深层阻力时,触及到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引导人们深入思考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机制,二者殊途同归,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都引起了文学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回顾,所以,“寻根”文学作为一种自然的延续,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创作现象。 4、寻根文学”兴起的外在原因是什么? “ 在世界文化既相互融合又彼此独立的趋势下,各个民族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中国在现代化第几页共几页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的路上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势必到民族文化中去寻找支撑点。再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略萨为代表的拉美结构主义小说的轰动,给中国文坛以极大的震惊,使得处于以欧美大陆为中心的20 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中而倍感自卑的中国文学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暗示出文学的出路。 5、王一生形象的文化意蕴是什么? 第一、王一生这一形象是独特的,作品写了王一生生活内容的两方面——下棋和吃饭。“下棋” 和“吃饭”作为王一生的生存中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极,前者代表王一生对人生境界的不息的追求,后者代表对人的基本生存的维护。第二、王一生对对这两件事的痴迷和体味,却又有着明显的道家风范。第三、作者王一生身上概括出民族精神最深刻的现实关系,在现代意义上重新阐释老庄关于“不为物役” ,在一种充分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中获得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的超越,并与永恒、无限的自然宇宙合为一体的审美人格。 6、阿城的《棋王》艺术特点是什么? (1)、作者将主人公令人叹息的遭遇都平淡道来,不作任何渲染与呼喊,行文造句,力避繁冗,一切出之以简洁质朴。(2 )、不避“俗” ,写人的俗像、俗态。(3)、语言精炼,用字“拙、俗、苦” ,尤其是其中一些形容词和动词用得尤为独特。(4)、小说结构缺乏鲜明的结构形式痕迹,信手拈来的“闲笔” ,构成了阿城小说中特有的氛围和境界。7、《棋王》表现的寻根意识主要表现是什么? 《棋王》围绕棋和吃的故事展开,主人公在“棋”上表现出的是他的为人之道:“通达”的人生态度,这正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所在。“吃”表现出的是人物的生存之道,是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从王一生吃的故事, 棋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庄禅哲学的肯定与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 8、什么是“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就是在这一现代主义思潮下,在中国产生的一类文学现象。它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现实主义遗弃掉的、不屑一顾的“实存”的另一层面的真实上。他们一门心事地专注于庸常。 9、新写实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哪些?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部分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精读散文(一)社稷坛抒情(秦牧) 一、(抒情内涵)主题思想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 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 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①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②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③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 2、内在结构①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②论证的逻辑线索 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 1、知识性(学术气息)①从社稷坛、五色土→古代五行观念②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 2、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 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 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精读散文(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 一、主题思想1、通过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观感回忆和描叙 2、对照童年时代和战争时代的回忆 3、表达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 4、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表达自己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二、艺术特点1、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①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②四次不同场合写黄鹂,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不同侧面描写美的本质和意境 2、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①渲染:开头童年的回忆→神气和美丽 ②烘托:第一次抗战时见的黄鹂→声音和色彩→烘托美丽 ③白描:第二次猎鸟场景→对“老史”描写→突出灵性 ④最后两次黄鹂不同处境的对比 3、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又带感情色彩 精读散文(三)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一、主题1、通过对台湾春寒斜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2、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子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青少年时代的大陆记忆给他带来慰藉和痛苦,相 隔25年催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滋养了对故乡的想象 3、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4、表现了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二、结构特征(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多种意向会聚于统一意境) 1、以写诗的方法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向会聚于一体抒发情感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 2、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等联想和想象方式编织成

全面2017017年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_历年真题

.. .下载可编辑. 2011年全国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七月派取得显著成就的两个方面是小说和() A. 散文诗 B. 话剧 C. 诗歌 D. 报告文学 答案:C 2. 文坛上形成“王蒙热”是在20世纪() A. 50年代中期 B. 70年代末 C. 80年代初期 D. 80年代中后期 答案:C 3. “古衣冠的小丈夫”出现于鲁迅小说() A. 《补天》 B. 《理水》 C. 《采薇》 D. 《起死》 答案:A 4. 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走向成熟是在() A. 50年代前期 B. 50年代后期 C. 60年代 D. 70年代 答案:C 5. 《预言》的作者是() A. 何其芳 B. 广田 C. 卞之琳 D. 戴望舒 答案:A 6. 吕宗桢和吴翠远形象出自爱玲小说() A. 《倾城之恋》 B. 《金锁记》 C. 《十八春》 D. 《封锁》 答案:D 7. 艾青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创作的诗是() A. 《煤的对话》 B. 《黎明》 C. 《笑》 D. 《春》 答案:D 8. 对京派小说悲剧风格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微笑的悲剧 B. 命运悲剧 C. 社会压迫悲剧 D. 人性悲剧 答案:C 9. 下列诗作中,艾青创作于时期的是() A. 《献给乡村的诗》 B. 《播谷鸟集》 C. 《旷野》 D. 《北方》 答案:A 10. 徐志摩《婴儿》一诗的主题是() A. 歌颂爱情 B. 歌颂大自然 C. 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D.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 鲁迅后期(1926年以后)创作的历史小说有() A. 《出关》 B. 《采薇》 C. 《起死》 D. 《非攻》 E. 《理水》 答案:A^B^C^D^E^ 2. 师陀“果园城家族”中的知识分子有() A. 朱魁爷 B. 天民 C. 素姑 D. 贺文龙 E. 小茨儿 答案:B^D^ 3. 王蒙下列小说中,属于“青春+革命”小说的有() A. 《青春万岁》 B. 《活动变人形》 C. 《最宝贵的》 D. 《春节》 E. 《悠悠寸草心》 答案:A^C^D^E^ 4. 鲁迅小说中采用纯客观叙事的有() A. 《狂人日记》 B. 《示众》 C. 《阿Q 正传》 D. 《肥皂》 E. 《起死》 答案:B^D^E^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析高觉新思想性格的多重矛盾。(本题分值15分) 答案:趋新与守旧;(3分)麻木健忘与敏感多情;(3分) 自卑的情结和自信的精神;(3分)浓厚的体面意识。(3分) (举例分析者加1~3分) 2:分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本题分值15分) 答案:首先表现在他对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4分) 还体现在对独特的文化心理的揭示;(4分) 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理的沟通;(4分)独特的语言艺术。(3分) 2010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 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诗集《草莽集》的作者是【】 A. 闻一多 B. 朱湘 C. 徐志摩 D. 戴望舒 答案:B 2. 《梦之谷》是下列哪个作家的作品【】 A. 萧乾 B. 废名 C. 师陀 D. 汪曾祺 答案:A 3. 翠翠是从文哪部小说的主人公【】 A. 《长河》 B. 《牛》 C. 《丈夫》 D. 《边城》 答案:D 4. 鲁迅小说《示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A. 看客形象B. 农民形象C. 知识分子形象D. 卫道士形象 答案:A 5. 七月派最重要的小说家是【】 A. 东平 B. 路翎 C. 柏山 D. 贾植芳 答案:B 6. 曾树生是巴金哪部小说的主人公【】 A. 《家》B. 《憩园》C. 《寒夜》D. 《第四病室》 答案:C 7.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 A. 闻一多 B. 徐志摩 C. 何其芳 D. 废名 答案:B 8. 《烦恼人生》的作者是【】 A. 池莉 B. 王蒙 C. 邓友梅 D. 宗璞 答案:A 9. 下列哪部小说是陆文夫创作的【】 A. 《红豆》B. 《在悬崖上》C. 《美丽》D. 《小巷深处》 答案:D 10. 《金锁记》塑造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是【】 A. 白流 B. 七巧 C. 薇龙 D. 曼桢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 1. 下列鲁迅小说被收入《故事新编》的有【】 A. 《非攻》B. 《理水》C. 《奔月》D. 《铸剑》 E. 《起死》 答案:A^B^C^D^E^ 2. 下列诗集属于戴望舒的有【】 A. 《我底记忆》B. 《石门集》 C. 《望舒诗稿》D. 《灾难的岁月》 E. 《三秋草》 答案:A^C^D^ 3. 下列属于师陀创作的小说有【】 A. 《谷》 B. 《无望村的馆主》 C. 《桃园》 D. 《结婚》 E. 《马兰》 答案:A^B^D^E^ 4. 《围城》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有【】 A. 方鸿渐 B. 辛楣 C. 唐晓芙 D. 柔嘉 E. 白流 答案:A^B^C^D^ 5. 老舍塑造的正派市民形象有【】 A. 四 B. 大哥 C. 子荣 D. 钱默吟 E. 丁二爷 答案:A^C^D^E^ 6. 茅盾创造的时代女性形象有【】 A. 舞阳 B. 章秋柳 C. 慧女士 D. 惠明 E. 梅女士 答案:A^B^C^D^E^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教学文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__历年真题

2011年全国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1. 七月派取得显著成就的两个方面是小说和() A. 散文诗 B. 话剧 C. 诗歌 D. 报告文学 答案:C 2. 文坛上形成“王蒙热”是在20世纪() A. 50年代中期 B. 70年代末 C. 80年代初期 D. 80年代中后期 答案:C 3. “古衣冠的小丈夫”出现于鲁迅小说() A. 《补天》 B. 《理水》 C. 《采薇》 D. 《起死》 答案:A 4. 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走向成熟是在() A. 50年代前期 B. 50年代后期 C. 60年代 D. 70年代 答案:C 5. 《预言》的作者是() A. 何其芳 B. 广田 C. 卞之琳 D. 戴望舒 答案:A 6. 吕宗桢和吴翠远形象出自爱玲小说() A. 《倾城之恋》 B. 《金锁记》 C. 《十八春》 D. 《封锁》 答案:D 7. 艾青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创作的诗是() A. 《煤的对话》 B. 《黎明》 C. 《笑》 D. 《春》 答案:D 8. 对京派小说悲剧风格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微笑的悲剧 B. 命运悲剧 C. 社会压迫悲剧 D. 人性悲剧 答案:C 9. 下列诗作中,艾青创作于时期 的是() A. 《献给乡村的诗》 B. 《播谷鸟集》 C. 《旷野》 D. 《北方》 答案:A 10. 徐志摩《婴儿》一诗的主题 是() A. 歌颂爱情 B. 歌颂大自然 C. 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D.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 题,每小题1分,共5分)在每小 题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 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 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多选、少选, 错选均无分。 1. 鲁迅后期(1926年以后)创作 的历史小说有() A. 《出关》 B. 《采薇》 C. 《起死》 D. 《非攻》 E. 《理水》 答案:A^B^C^D^E^ 2. 师陀“果园城家族”中的知识 分子有() A. 朱魁爷 B. 天民 C. 素姑 D. 贺文龙 E. 小茨儿 答案:B^D^ 3. 王蒙下列小说中,属于“青春 +革命”小说的有() A. 《青春万岁》 B. 《活动变人形》 C. 《最宝贵的》 D. 《春节》 E. 《悠悠寸草心》 答案:A^C^D^E^ 4. 鲁迅小说中采用纯客观叙事 的有() A. 《狂人日记》 B. 《示众》 C. 《阿Q正传》 D. 《肥皂》 E. 《起死》 答案:B^D^E^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 小题15分,共30分) 1:试析高觉新思想性格的多重矛 盾。(本题分值15分) 答案:趋新与守旧;(3分)麻木健 忘与敏感多情;(3分) 自卑的情 结和自信的精神;(3分)浓厚的体 面意识。(3分) (举例分析者加 1~3分) 2:分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本题分值15分) 答案:首先表现在他对市民的生 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4分) 还体现在对独特的文化心理的揭 示;(4分) 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理 的沟通;(4分)独特的语言艺术。 (3分) 2010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现当 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 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 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 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诗集《草莽集》的作者是【】 A. 闻一多 B. 朱湘 C. 徐志摩 D. 戴望舒 答案:B 2. 《梦之谷》是下列哪个作家的 作品【】 A. 萧乾 B. 废名 C. 师陀 D. 汪曾祺 答案:A 3. 翠翠是从文哪部小说的主人 公【】 A. 《长河》 B. 《牛》 C. 《丈 夫》D. 《边城》 答案:D 4. 鲁迅小说《示众》中描绘了什 么样的人物形象【】 A. 看客形象 B. 农民形象 C. 知 识分子形象D. 卫道士形象 答案:A 5. 七月派最重要的小说家是【】 A. 东平 B. 路翎 C. 柏山 D. 贾植芳 答案:B 6. 曾树生是巴金哪部小说的主 人公【】 A. 《家》 B. 《憩园》 C. 《寒 夜》D. 《第四病室》 答案:C 7.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 A. 闻一多 B. 徐志摩 C. 何其芳 D. 废名 答案:B 8. 《烦恼人生》的作者是【】 A. 池莉 B. 王蒙 C. 邓友梅 D. 宗璞 答案:A 9. 下列哪部小说是陆文夫创作 的【】 A. 《红豆》 B. 《在悬崖上》 C. 《美 丽》D. 《小巷深处》 答案:D 10. 《金锁记》塑造的主要女性 人物形象是【】 A. 白流 B. 七巧 C. 薇龙 D. 曼 桢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 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 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 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 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多选、 少选,错选均无分 。 1. 下列鲁迅小说被收入《故事新 编》的有【】 A. 《非攻》 B. 《理水》 C. 《奔 月》D. 《铸剑》 E. 《起死》 答案:A^B^C^D^E^ 2. 下列诗集属于戴望舒的有【】 A. 《我底记忆》 B. 《石门集》 C. 《望舒诗稿》 D. 《灾难的岁 月》 E. 《三秋草》 答案:A^C^D^ 3. 下列属于师陀创作的小说有 【】 A. 《谷》 B. 《无望村的馆主》 C. 《桃园》 D. 《结婚》 E. 《马兰》 答案:A^B^D^E^ 4. 《围城》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有 【】 A. 方鸿渐 B. 辛楣 C. 唐晓芙 D. 柔嘉 E. 白流 答案:A^B^C^D^ 5. 老舍塑造的正派市民形象有 【】 A. 四 B. 大哥 C. 子荣 D. 钱默吟 E. 丁二爷 答案:A^C^D^E^ 6. 茅盾创造的时代女性形象有 【】 A. 舞阳 B. 章秋柳 C. 慧女士 D. 惠明 E. 梅女士 答案:A^B^C^D^E^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真题笔记)

考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参考书是什么?怎么读这些书呢?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 我跟你分享下我的考研经验,参考书里面我会提到。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 现代文学方向参考书目共有14本。分别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这个书目就是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时一直以来给出的考研指定书目,自2009年起,北大不再指定书目,不过实际上院里的老师们讲,考研依然按照这些书出题,所以好好看这些书就行。 一门专业课,一门专业基础,共有300分。 其中,专业课150分中,名词解释为30分,共6个。每个五分。论述题五选四,每题30分。 文学基础,大综合50分。大题(论述题)为100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述题共占据了220分,可谓得论述者得天下。 1、招考信息:有关北大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考试信息,如:招生人数、录取人数、历年报考人数、考生来源情况、录取标准、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参考书目,等等。(这些信息在网上多逛逛你就能找到了,我就不赘述了。) 2、复习资料:包括历年专业课真题、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授课讲义,一些专题复习笔记等。这个我是在网上买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完整,当然,价格也不低;这里就不具体说哪个网了,免得被怀疑是打广告。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网上买资料不要轻易地随意把钱打给陌生人,不安全,我就差点被骗。 根据我自己的考研经验,我整理了一下主流的一些方法论,摘论如下: 专业课,照搬教材定论只能及格,观点陈旧平庸也没有高分。这就对专业课的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能融会贯通,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基础再好,也只能仰天长叹。现当代文学对于作品的阅读不可或缺。北大出题总是会强调结合具体作品,结合具体作家,所以这一点十分关键。 因此,仅以现代文学方向来论,阅读作品和相关作品的评论是重点中的重点,阅读评论主要是参考论述观点,阅读作品最重要的是体会和感悟,解答论述题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中间也不能缺乏一些经典的观点。因此我的思路是,整个现代文学来说,必须重点读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三本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提及关键作品,必须有一个阅读基础,这是作论述题的关键。这部分几乎涵盖了整整120分的分值。 其次,就专业基础来说,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外国文学和外国文论四个方面,基础性的是理解外国文论的各种流派理论,这对于专业基础课中的大题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