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讲座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讲座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讲座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讲座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讲座

本专题主要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主要成果及其发展史。主要介绍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也简要介绍一些具体研究成果和现代汉语语法学史。

本课程大致18周,36课时,一个学期。考察方式待定。

参考书目:

陆俭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版。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

周国光、张林林《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兰宾汉《汉语语法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1987年。

邵敬敏、方经民《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陈昌来《二十世纪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书海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3年。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3年。

朱德熙《语法问答》,商务印书馆,1985年。

朱德熙《语法丛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

系统的成体系的汉语语法研究仅仅才一百来年的时间,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1898年的《马氏文通》是第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第一部白话文语法研究是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从这一部语法著作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百来年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上一世纪,经过30年代末40年代初开展的“中国文法革新”大讨论,加之有一批当年的中青年语法学者的努力探索,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这几部专著各具特色,但是都是以普通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且都是以挖掘汉语语法特点为宗旨,揭示了不少的汉语语法自身的特殊规律。当今世界语言学研究领域内普遍关注的和广泛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诸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中心词说”、“范畴论”、“变换”、“语用分析”、“篇章分析”,以及语法规则的形式变化等,在20世纪前半叶我国汉语语法论著中,都已有萌芽,甚至已经有所实践,只是所用述语不同而已。遗憾的是这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都没有上升到理论上来加以论述和阐释,因而鲜为人知。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和语文修养的需要,为纯洁祖国语言,加强了汉语语文知识,其中包括了汉语语法知识的普及教育,吕叔湘、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和提高了现代汉语知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先生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翻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但是50-60年代时期,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一直处于被批判的地位。这样使得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哪个句子成分由哪个词

语充当,哪个词语可以充当哪个句子成分的水平上。然而可喜的是,当时一些有眼光的语法学家不理会这种批判,冒着被批评的风险,不声不响地、默默无闻地继续用描写语言学的路子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探索性的研究,80年代后,他们成了语法研究的中坚力量。1966-1976年为一段空白。文革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语法研究的视野开阔了,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展了,研究队伍壮大了,研究路子多样化了。80年代以后,无论是在口语语法的调查研究上、在动词研究上、在句法歧义研究上、在虚词研究上、在汉语句型研究上、在复句研究上、在句群研究上、在方言语法的研究上、在双语语法对比研究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全面大丰收。理论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二:一是分析方法大进展——层次分析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格”语法分析、配价分析等广泛使用,并提出了语义指向分析,自觉地走上了力求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互相渗透、互相验证、互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二是开始建立了立体研究的观念,这具体体现在“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也有人称为“表、里、值”)研究思路的确认,以及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互相参照、互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的提出;而对待国外语言学理论方法上,也开始采取开放的、多元论的方针,从各种学派、各种理论中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并紧密结合汉语的实际加以改造发展。总之,80年代在深入挖掘汉语语法事实上,在进一步揭示汉语语法规律上,在语法理论的建树上,都有较大的前进。

进入90年代后,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上,又有了新的进展。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句法语义的研究和探索;二是开展了汉语形式语法学、汉语功能语法学、汉语认知语法学的研究;三是加强了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这集中反映在如何处理人类语言的共性与汉语特性关系的思考上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本位”(词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字本位?小句本位?还是词和词组的双本位?还是无需本位?还是原则本位?)的讨论上;四是加强了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问题的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语法问题的研究和中文信息处理中语法问题的研究。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只有找到了汉语语法的特点,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汉语语法系统,否则,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国外某种语言的语法,削汉语语言事实之足,适国外某种语言语法之履。因此,建国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都和汉语语法特点这一问题相互联系;每次有关汉语语法问题的大讨论,都和人们对汉语语法特点的不同认识相关;每一种有关汉语语法的新观点、新理论,也都是为了解决与汉语语法特点相关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每一位语法学家的成就,每一部语法论著的价值,也都和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和探究相联系。因此,汉语语法研究要有新的突破,并且深入下去,就必须探讨汉语语法的特点。研究汉语语法的目的,就是要揭示汉语语法的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汉语语法的特点。汉语语法学界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的百余年的不倦的探索,都是为了找出汉语语法的特点。龚千炎在《中国语法学史稿》中说:“一部中国语法学史,就是不断向汉语特点回归的历史。”

汉语语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一直会进行下去,直至完全找到其本质特点。

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对文言文的分析)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它是汉语语法学史上的第一座丰碑。他发现了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例如,他提出的“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中国文字无变也,所以介字济其穷”。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他模仿拉丁语的语法框架,没有给汉语语法的特点以足够的重视,该书的例言中说:“各国皆有本国之葛朗玛,大旨相同,所异者音韵与字形耳。”以西洋语法“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序言)生硬地将汉语语法比附拉丁语语法,其结果必然是抹煞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将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词形变化的词、词类与句子成分简单地对应起来,以词、词类为纲,把句子结构问题分散词法中加以讨论,以求建立起“词本位”的语法体系。

黎锦熙先生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对白话文的分析),看到了马建忠“词本位”语法体系的毛病,创建了“句本位”的语法体系,首次把句子成分划分为主、谓、宾、定、状、补六大成分,建立了“中心词分析法”。这在普及语法知识,使语法教学条理化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黎先生模仿纳斯菲尔德《英语语法》的语法体系,将汉语比附于英语,非为汉语的真正特点。该书的引论中说:“思想底规律,并不因民族而区分,句子底‘逻辑分析’,也不因语言而别异。”可以看出,从马建忠到黎锦熙,他们都认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相同,语言特点也必然一致。因此,都以西洋语法理论为基础,以模仿印欧语法为开端,构建汉语语法的模式。

这种无视不同语言个性特点的理论认识与削足适履的研究方法,当然不能科学准确地解释汉语的语法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一些研究者在对以往的研究怀疑、批评的同时,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汉语本身特点的思考上来,随之,要求批判模仿、革新体系之风终于在中国语言学界刮了起来。例如,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指出:“自有《马氏文通》以来,往往不能脱模仿之窠臼,今欲矫其弊,惟有从独立的研究下手耳。”王力先生也在其发表于1936年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中说:“此后,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在乎努力寻求中国文法的特点。”“我们对于某一族语的文法的研究,不难在把另一族语相比较以证明某相同之点,而难在就本族语里寻求其与世界诸族语相异之点。”(《清华学报》第十一卷第一期)文中还列举了汉语文法的一些特点,如语序比较固定,虚词在汉语中是文法成分,应该列为文法学的主要对象等等。1943年,王力先生出版了《中国现代语法》,提出了汉语词无形态变化,“汉语没有曲折作用,于是形态部分也可以取消”这是十分敏锐和深刻的,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比马、黎大大前进了一步。

建国以后的20世纪50年代,汉语语法学界开展了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和关于汉语主语与宾语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加深了对汉语语法特点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50-60年代的代表语法研究水平的是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文革”以后有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朱德熙的《语法讲义》(198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3)。这些著作对汉语特点的认识越来越清晰。1985年朱德熙的《语法问答》的问世,揭开了汉语语法特点的盖头。

有比较才有鉴别。汉语的特点是和非汉语的比较中得到的。汉语特点的探究取决于汉语自身可观存在的语言实事,汉语的语法特点取决于汉语语法实事本身。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是通过与古代汉语语法的比较得到的。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朱德熙在《语法问答》中说:“要是拣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来说,主要只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根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两条……每条都概括了汉语语法的一些具体的特点。”(1985,4页)

1、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与英语等印欧语比较,汉语的词类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汉语的这一语法特点对汉语语法的基本面貌有着全局性的影响。由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在词类的划分上,在判定句法结构中的句法成分的性质上,在词与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上,在句子构造的类型上,以及相关的其他方面,都表现出一系列与英语的差异。这些差异足以使我们能够在语法上将汉语与英语区别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选择词形变化作为表达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汉语语法最大的特点。汉语在语法上表现出来的特征都与这一特点有直接或简介的因果联系。

印欧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对应比较整齐,例如名词——主语、宾语,动词——谓语,形容词——定语,副词——状语。动词、形容词不能直接出现于主语与宾语的位置上,只有通过构词或句法手段,将其转化为名词性成分之后,才可以作主宾语。也就是说,英语的词在进入句子

时,在不同的位置上,词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表示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以及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这样词(以及词的形态变化)与句子成分之间就有了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例如,He flies a plane。To fly a plane is easy。Flying a plane is easy。现代汉语的动词则没有什么变化。例如,研究:他研究(回答“他研究语法吗?”)。打算研究(宾语)。研究语法(带宾语)。研究清楚(带补语)。研究课题(定语)。语法研究(有定语)。认真:他的态度比较认真。做事要有认真的态度。认真好,粗心不好。世界上怕就怕认真,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你认真想一想。

可以看出,由于汉语词类没有形态变化,所以在分布上呈现出一种多功能的状态。因此,汉语词类同句法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复杂的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如图:

主、宾语谓语定语状语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这样,很自然的,在汉语里相同的词类序列,可以代表不同的句法构造。例如:

动词+名词:广播新闻(动宾关系)广播事业(修饰)广播赵忠祥(主谓)

动词+动词:研究讨论(并列)打算回家(动宾)挖掘出来(动补)研究结束(主谓)访问回来(连动)讽刺说(状中)养殖研究(定中)

2、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英语中,词组和句子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在构造上也是两套原则。英语句子包括单句(sentence)和子句(clause)。英语句子的构造原则有三条:

(1)一个句子由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构成;

(2)主语和谓语之间具有一致关系;

(3)句子的谓语必须有动词,且必须由一个限定式动词(finite verb)来充当。

所谓限定式(finite forms)是指动词在充当谓语时,它的形式要受到主语的限制,并且要有相应的形态变化;与限定式相对应的是非限定式(non-finite forms),指动词不受主语限制的形式,这种形式不能单独做谓语,但是可以与助动词、情态动词一起构成谓语,还可以作做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非限定式有分词形式(participle,包括现在分词(present participle)、过去分词(past participle))、还有不定式(infinitive)。

a I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我学习汉语语法)

b To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学习汉语语法很重要)

c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学习汉语语法很重要)

d Study ing th

e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学习汉语语法很重要)

e ﹡It is important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f ﹡Study()the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

英语词组的构造则是另一套原则:其一,词组的构造可以使用动词,也可以不使用动词,即对于词组的构造来说,动词不是必须的。其二,词组的构造如果需要使用动词,则必须用动词的非限定式形式。所以,从是否使用动词和从使用的不同动词形式这两点来看,词组和句子使用的是两套原则。

汉语词类没有系统的形态变化,词在词组和句子中都是使用同一种形式。如果单从结构来看,汉语的词和句子几乎是相同的。汉语的绝大多数词组加上语调和语气后可以实现为句子。

汉语的词组和句子的构造原则基本上一致,还突出表现在主谓词组上。在结构关系上,汉语的主谓词组同英语的子句相对应。但是汉语中的主谓词组同其他结构关系的词组一样,并没有高出一等。它可实现为句子,也可以作某些句子成分。例如:

他去恐怕不合适。(主语)

我以为他调走了。(宾语)

他气得老人家说不出来话来。(补语)

他个子高。(谓语)这个人心眼好。他羊肉不吃。羊肉他不吃。

作谓语的现象在英语中是没有的。英语的句子一定是主谓关系,词组一定不会是主谓关系。

实际上,汉语的词同词组、句子的构造原则也是基本一致的。在词、词组、句子这三级语法单位中,都包含了汉语最基本的结构关系类型。主谓:地震——雨很大——天晴了。动宾:司令——扫马路——抓坏人。述补:提高——洗干净——干得真漂亮。定中:美人——美丽的姑娘——多可爱的孩子啊!状中:痛哭——痛痛快快地哭——老老实实地说。并列:来往——你来我往——去不去?

只要语境允许,汉语的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英语的主语、谓语、宾语都是不可以随便省略的。例如:

a Do you eat the meat every day?

—Yes, we eat the meat every day.

—﹡Yes, we eat.

—﹡Yes, eat every day.

b What do you eat every day?

—We eat the bread every day.

—﹡Eat the bread every day.

—﹡The bread.

c Who is Xiao Zhang?

—I am Xiao Zhang.

—Xiao Zhang is me.

—﹡I.

—﹡Is me.

a 你喝啤酒吗?

—我喝啤酒。

—我喝。

—喝。

b 你喝什么?

—我喝啤酒。

—喝啤酒。

—啤酒。

c 小张是谁?

—小张是我。

—是我。

—我。

我们在《现代汉语》课上讲到的特点是:(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他不愿意啊!他不愿意吗?他不愿意吧?他不愿意呢?他不愿意呗。他不愿意了。

近年来,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有人提出了连谓结构、述补结构是汉语语法特有的句法结构。

在百余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中,汉语语法的特点一直是语法学家们孜孜不倦探讨的重大课题。虽然在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汉语语法研究起步晚,这一研究还不十分充分和完备,不管是研究理论的创新、研究方法的运用,还是材料的分析、特点的归纳,人们

的认识还很不一致,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所以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仍将是语法学家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

第二讲结构理论与结构层次分析

一、句法结构的层次性与句法成分的“替换”和“扩展”

语言结构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一层一层加以组合的。就句法结构来说,如果一个句法结构只包含两个词,只可能有一种构造形式。例如:

(1)W1 W2(他来、玻璃杯子、看电视、吃完、来玩儿……)

如果是三个词,句法结构就有肯能是四种情况。例如:

(2)a W1 W2 W3 (养奶牛好)

1 2

3 4

b W1 W2 W3 (他不休息)

1 2

3 4

c W1 W2 W3 (便宜、美观、实用)

1 2 3

d W1 W2 W3 (看得懂)

3 2 4

| 1 |

很明显,例(2)虽然都只是三个词,但是内部的层次结构却很不一样。由此可知,从表面上看一个句法结构是词的线性序列,其实一个复杂句法结构里词与词之间结合的松紧程度是不一样的,各个成分总是按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的,而不是像人排队那样,只是简单地相邻两个词挨次发生关系。句法结构的这种构造特性,就称之为“句法结构的层次性”,或者说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句法结构的层次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要深刻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替换”和“扩展”的概念。

“替换(substitution)”是语言学里最基本的一种分析方法。在一个语言组合里,一个语言项目替代为另外一个语言项目的过程。加入有AB这样一个语言组合,把B换成C,AC能成立,把A换成D,DB成立,这就是替换。例如音位的确定、语素的确定、词性的确定,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天(t‘ian55)”与“颠(tian55)”。“白菜、啤酒、垃圾”。可以说:白菜、白糖、白药…,白菜、素菜、香菜…;啤酒、白就、黄酒…,啤酒、啤(beer)-;垃圾、垃-,-圾。“白菜”是两个语素,“啤酒”也是两个,“酒”不能替换,但是“啤”能替换,说明“酒”是一个语素,“啤”是通过剩余法而后确定,一称之为“剩余语素”。“垃圾”都不能替换,说明是一个语素。

语法研究中对词类的划分实际也用的是“替换”的方法。例如,形容词的确定可以用以下两条具体的标准:(1)能够出现在下列框架里:“很()”;(2)不能出现在下列框架里:“很()宾语”。因此替换是语言研究中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

“替换”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等量替换”,即替换不改变结构长度。例如:看书→看报、看戏、看图。另一种是“不等量替换”,即替换一定改变结构的长度。例如:

(3) a 看电影→看中国电影

b 喜欢看电影→喜欢看

a是“超量替换”,即用以替换的语言项目的长度超过了被替换的语言项目的长度。b是“差量替

换”,即用以替换的语言项目的长度小于被替换的语言项目的长度。“超量替换”的结果,造成句法结构的扩展,“差量替换”的结果,造成句法结构的紧缩。

再说“扩展(expand)”。句法学中的“扩展”,一般理解为一个结构由简单变为复杂。原来的的词类序列称为“模型(model)”,扩展后的词类序列称为“扩展式(expanded form)”。

“扩展”要满足三个条件:(1)扩展式在长度上要超过模型;(2)扩展式与模型能有替换关系,即能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出现;(3)模型中被替代的语言项目,到扩展式里后,在那个用来替换的语言项目中居于核心(head)地位。例如:

(4)a 买房子→买木头房子

b 我不喝→我不喝啤酒

c 来得早→来得早极了

例中的“买木头房子”在长度上超过了“买房子”。这符合条件(1)。再如:(5)a 买木头房子买房子

b 买木头房子合算买房子合算

c 买木头房子的人买房子的人

d 张三买木头房子张三买房子

e 买木头房子住买房子住

例中“买木头房子”与“买房子”能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出现,这符合条件(2)。“买房子”里被替代的“房子”到了“买木头房子”里去后,用例替代“房子”的“木头房子”居于核心地位。这符合条件(3)。可见a是一个合法的扩展。

如果是这样的扩展式:﹡他爱干净→他爱干净的孩子。符合条件(1)(2)(都是动宾关系),但是不符合(3)的要求,“干净”由“宾语”→变成了“定语”。比较:

(6)a1听说他爱干净的孩子。a2听说他爱干净。

b1他爱干净的孩子是事实。b2他爱干净是事实。

c1兴许他爱干净的孩子。c2兴许他爱干净。

这里的a1、b1、c1不符合条件(3)。“干净的孩子”不是居于中心地位。所以“﹡他爱干净→他爱干净的孩子”是不合法的扩展。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扩展”是通过“替换”来实现的,但是“替换”不一定都造成“扩展”。

句法结构的“扩展”可以有三种类型。

(1)更迭性扩展(expansio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这种扩展是模型里的某个语言项目被一个包含该语言项目但长度超过该语言项目的新的语言项目所代替,从而构成一个长度超过原模型的新的扩展式。例如:

(7)a 老师的衣服→我的老师的衣服

b 老师很能干→数学老师很能干

c 做作业→做完作业

d 买房子→买木头房子

e 他去→他去上海

f 马上说→马上说清楚

(2)组合性扩展(expansio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这种扩展式以模型作为一个整体跟另一个词的序列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一个长度超过原模型的新扩展。例如:

(8)a 去→我去

b 书→新书

c 清除了→不合格的会员清除了

d 批判→批判法轮功

e 吃饱→吃饱肚子

f 唱红了→唱红了北京城

“更迭性扩展”是结构复杂化必不可少的手段;“组合性扩展”是由词组合成句法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结构复杂化的一种手段。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扩展,从本质上说,都可以看作是替换的结果。不同的是:在“更迭性扩展”中,模型与扩展式都是实序列;在“组合性扩展”中,模型里被替代的是个零形式序列,扩展式里那个用来替代的语言项目是个实序列。也就是说:更迭性扩展:XZ YZ替代Z→XYZ

组合性扩展:X?Y替代?→XY

(3)“插入性扩展”(expansion through the insertion)。这种扩展是在原模型中间插入一个词的序列,从而造成一个长度超过原模型的新的句法结构。例如:

做完插入“得/不”→做得/不完

了解了“替换”和“扩展”,就能更好地理解句法构造的层次性了。任何一个复杂的句法结构都可以看作是由一个简单的句法结构通过扩展而形成的。例如:

(9)a 吃

b →吃(苹果)【组合性扩展】

c →(我)【吃(苹果)】【组合性扩展】

d →(我)【吃(〖一个〗苹果)】【更迭性扩展】

e →(我)【吃(〖一个〗[(红)苹果])】【更迭性扩展】

f →(我)【吃(〖一个〗((买的)[(红)苹果]))】【更迭性扩展】

g →(我)【吃(〖一个〗(((刚)(买的))[(红)苹果]))】【更迭性扩展】

h →(我)【(吃(完))(〖一个〗(((刚)(买的))[(红)苹果]))】【更迭性扩展】

i →(我)【(吃<不>(完))(〖一个〗(((刚)(买的))[(红)苹果]))】【插入性扩展】

汉语的音节结构也是也是一个有层次的。

声调

声母[辅音/?]

韵母

(韵头)

[i u y]

韵腹

(主要元音)

(韵尾)

[i u/n ]

先一分为二,声调是一部分,一般称为“超音段成分”,声母与韵母为一部分,是“音段成分”。音段成分再一分为二,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韵母”再分为“韵头”与“韵腹、韵尾”,最后分为“韵腹”和“韵尾”。

关于语言结构的层次性,有两点重要的认识:

第一,语言结构的层次性对句法结构来说是隐性的,不是显性的。也就是说,句法结构的层次性从句法结构的表面是看不出的。比较:

(10)a 发现了敌人

b 发现过敌人

(11)a 这篇文章不很好

b 这篇文章很不好

(12)a 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发现了一个敌情,那回营房的是敌人的哨兵)

b 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我方的哨兵回营房了,那哨兵发现了敌情)

例子中的(10)(11)意义的区别是显性的,分别是由词语和词序不同而造成的,一眼能看出。例(12)的意义区别,则是由于内部结构的层次不同造成的,这种层次的不同是隐性的。

第二,语言结构的层次性是句法结构基本属性之一,只要一个语言结构——不管是语法结构

还是语音结构——所包含的成分的数目大于二,就存在着语言的结构层次性问题。

二、关于结构的层次分析方法

语言结构的层次性是语言结构基本属性之一,因此当我们对一个复杂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的时候就不能不管它的层次,而且一定要按照它的内部构造层次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科学地揭示语言的内部结构。关于这一点,不研究语言的人是不能体会的。如上的多义句。

那么什么是语言结构的层次分析呢?下定义是: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将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结构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结构的层次分析”。也可以叫“层次分析”。一般人把它看成是分析方法,其实也是分析语言结构时所必须遵循的一种原则。因为方法是可用可不用的,而原则是必须遵循的。分析时,必须按其内部的层次一层一层地进行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说,“层次分析”当然是一个原则。当然相对于“中心词分析法”而言,“层次分析”是有别于其他分析方法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这也未尝不可。

层次分析的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L.Bloomfield(1887-1949)首先明显提出并建立起来的。他在《语言论》(Language)一书中分析了这样一个句子:

(13)

其中,away 还可以分为a-和way。布龙菲尔德指出,“只有用这种方法分析,才能得出最终的语素的正确分析(当然实际上把意义也考虑在内了)。”

语法研究中的层次分析,实际上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语法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即切分到什么地方;“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语法上是什么的关系。

在汉语研究中最早自觉地运用层次分析理论方法来描写汉语语法现象的是赵元任先生。1948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Mandarin Prime r(官话初级读本),An Intensive Course in Spoken Chinese 一书。这是赵先生原为外国人学汉语用的,但是竟成了汉语描写语法学的奠基之作。因为这是第一本运用描写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来描写汉语语法的书,构拟了一个有别于以往的汉语语法体系,所以很快有李荣先生翻译介绍到了中国,先以《国语语法纲要》之名于1951年分别在《新建设》和《光明日报》上分期发表,后以《北京话口语语法》之名于1952年由开明书店正式出版。这是一本小书,但是立刻在中国大陆语法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52年《中国语文》7月号开始连载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撰写的《语法讲话》,明确宣布运用层次分析法。后来经过修改,1961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更名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自觉运用描写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的西端活用语法专著。

我们说现在所运用的层次分析来源于美国的描写语言学,而这种意识在《马氏文通》到20世纪40年代的王力、吕叔湘、高名凯三位大家的语法著作都有了,但是这种理论首先由美国语描写言学提出的。

汉语语法分析中借鉴了描写语言学关于层次分析的理论方法,借鉴来后又根据汉语的特点对层次分析进行了适当的改造。美国的描写语言学进行层次时,只考虑二分,还是多分,在哪儿切分(即只讲“切分”问题),不考虑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如何(即“定性”的问题),而汉语分析,不但考虑“切分”,还考虑“定性”。例如:We do not need the imported facilities[f ‘siliti].(我们不需要进口设备)英语分析时,只需要做如下的分析:

(14)We do not need the imported facilitie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5)(我们)不需要进口设备。

a 1 2 (状中关系)

3 4 (动宾关系)

5 6 (定中关系)

b 5 6 (动宾关系)

按照英语原句,汉语只能翻译为a。英语不讲定性,是因为英语的词类跟句法成分基本是一一对应关系,汉语要讲定性问题,是因为汉语的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即词类不能控制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英语里的“the imported facilities”只能分析为修饰关系,不能分析为动宾关系,而汉语里的“进口设备”可以有a、b两种关系。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了解到,层次分析的基本精神是:(1)承认语言结构有层次性,并在分析语言结构时按照其内部的构造层次进行分析。(2)每一次分析,都要明确说出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3)就语法分析来说,在分析中只需要管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管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由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要找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所以层次分析法也称为“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或“直接成分分析法”。英文是Immediate[i‘mi:dj★t] Constituents [k★n‘stitju★nts],用IC来称呼。

层次分析基本上都是二分,但有时也可以多分。假如一个句法结构包含三个词“W1、W2、W3”是二分还是多分呢?确定有没有原则呢?有。这个原则是:切分出来的数目尽可能少,长度尽可能大。符合这个原则最好当然是二分。这是根据语言实事提出的,不是主观的。比较:(16)我吃苹果

a

b

就左边的“我”的替换率来说,a、b都一样。就右边“吃苹果”来说,a的替换率要大于b。如果一个句法结构包含三个词“W1、W2、W3”,没有理由认为是下面的a、b,那么就是c,即三分,是联合关系。

(17)a W1 W2 W3 不优于W1 W2 W3

b W1 W2 W3 不优于W1 W2 W3

c 便宜好看耐用

1 2 3 (1-2-3联合关系)

总之,除了联合结构以外,一般的结构事实上都一律二分。由于层次分析基本上是二分,所以也有人把层次分析法称为“二分法”。

三、结构层次分析中要注意的问题

进行结构层次分析特别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两难的问题;第二是进行层次分析过程中得出结论后,一定要思考“怎么样”,“行不行”,“对语言实事的概括性怎么样”等问题(65页)。

先看第一个“两难”问题。在层次分析时,常常回遇到两难的困扰,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谓“两难”,就是类似ABC这样的结构,第一刀切在AB之间,还是BC之间。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千万不要就事论事,一定要逃出所分析的具体的句法结构的圈子,在更大范围里,从该语言整个句法的系统上去寻求答案。具体有两种解决办法。

一种是解决办法是从与之相关的句法结构中寻找答案。现代汉语中有表示比况意义的“像X 似的”结构,是先切为动宾结构,再分为助词结构(a),还是相反(b)。如“像木头似的”。两种切分都可以得到支持:a“他感到病了似的”b“他丢了魂似的”。就事论事,一万年也说不清楚。这种情况下,要跳出圈子。类似的结构有“跟X一样”。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发现这个结构有两种语法意义。一种是表示比较、强调等同(甲),一种是表示比拟,强调相似(乙)。例如:

(18)(甲)a 他的相貌跟张三一样,也是大眼睛,高鼻梁。

b 今年的考试办法跟去年一样。

(乙)a 她又高又瘦,跟竹竿儿一样。

b 她很狡猾,跟狐狸一样。

比较发现在语音、语法上都有区别。语音上,甲结构重音在“一样”上,乙结构在X上。

在语法上,区别有许多方面。

第一,当表示比较语法时,“一样”有时可以受到程度副词的修饰。表示比拟语法时,“一样”不能修饰。“非常/很”

第二,当表示比较语法时,如果需要添加状语成分,可以在“跟”的前和后。表示比拟语法时,只能加在“跟”的前边,不能加在后。“完全/确实/的确”

第三,当表示比较语法时,可以有相应的否定形式。表示比拟语法时,没有相应的否定形式。

第四,当表示比较语法时,“一样”应该看作是形容词。表示比拟语法时,不能看作是形容词,而是助词。

(19)甲跟X 一样

(状中结构)

(介词结构)

乙跟X 一样

(动宾结构)

(助词结构)

通过对“跟X一样”的考察发现,表示比拟语法意义的(19乙)与“像X似的”存在着一系列平行现象。也就是:第一,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相同,都表示比拟;第二,自然重音都在“X”上;第三,如要添加状语,都不能加在“X”前;第四,都没有相应的否定形式。这种平行现象,为解决“像X似的”的切分争论问题,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像X似的”与“跟X一样”的平行形象不是偶然的,两者存在着替换关系。例如:

(20)a 像‵X似的像电线杆儿似的

b 跟‵X似的跟电线杆儿似的

c 好像‵X似的好像电线杆儿似的

d 像‵X一样像电线杆儿一样

e 跟‵X一样跟电线杆儿一样

f 好像‵X一样好像电线杆儿一样

例(20)的a-f各个格式表示的语言法意义相同,重音位置相同。我们知道了“跟‵X一样”的内部层次构造宜切分为(19乙),那么,与“跟‵X一样”在语法意义、语音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行现象的“像‵X似的”,其内部构造层次也应该分析相同:

(21)像X 似的

(动宾结构)

(助词结构)

另外还有一个佐证,现代汉语里有“不像X似的”的说法。例如:“他可不像木头似的,脑袋特灵活。”意思主要不是说他不像木头,二是说他不像木头似的呆。显然,它的切分宜为:

(22)不像X 似的

(动宾结构)

(助词结构)

而“不像X似的”显然与“像X似的”是同类结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肯定形式,一个是否定形式。以上的分析,可以证明“像X似的”,先切分为动宾结构,后切分为助词结构。

另外一种解决的办法是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所切分的实例所属的句法结构的内部规律来寻求答案。例如:

(23)a 父亲的父亲的父亲

b 父亲的父亲的父亲

a与b哪种切分好呢?似乎都可以。a 的切分是祖父的父亲,b的切分是父亲的祖父,都指曾祖父。它们是等值的。考察现代汉语里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发现其内部有很强的规律性。(23)是其中特殊的一例,特殊性只是表现在它内部中的三个名词都是“父亲”,不是其组合规则有什么特殊性。应当切分为a。(陆俭明1985)等值的原因是偶然的巧合。数学中也有:

(24)a1 1×7+3=7+3=10 √

a2 1×7+3=1×10=10 ×

b1 7+3×1=7+3=10 √

b2 7+3×1=10×1=10 ×

c1 7+3÷1=7+3=10 √

c2 7+3÷1=10÷1=10 ×

这里也是巧合。“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与此相同。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进行层次分析过程中得出结论后,一定要思考“怎么样”,“行不行”,“对语言实事的概括性怎么样”等问题。例如:

(25)他所写的文章

1 2 (1-2为定中结构)

3 4 (3-4为定中结构)

5 6 (5-6为“的”字结构)

7 8 (7-8为“所”字结构)

名词1+所+动词+的+名词2

一把认为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为了验证得出的结论,有必要进一步考察更多所语言实事。与此词类序列相同的“名词1+所+动词+的+名词2”,(25)只是其中的一例。考察发现,符合这个词类序列的实例有两类:

甲类是与跟“他所写的文章”一样,“名词1”与“名词2”之间有领属关系。例如:

(26)a 他所写的信

b 他所盖的房子

c 他所买的衣服

d 他所画的画

e 他所治的病人

f 他所发明的机器

g 他所制作的工艺品

……………

乙类是跟“他所写的文章”不一样,“名词1”与“名词2”之间没有领属关系。例如:

(27)a 他所见的外国人

b 他所听说的故事

c 他所批改的作文

d 他所审查的论文

e 他所报告的敌情

f 他所参观的展览会

g 他所传达的指示

……………

(26)的“名词1+名词2”,可以用“名词1的名词2”来替换,基本意思不变。

(28)a 他所写的信≌他的信

b 他所盖的房子≌他的房子

c 他所买的衣服≌他的衣服

d 他所画的画≌他的画

e 他所治的病人≌他的病人

f 他所发明的机器≌他的机器

g 他所制作的工艺品≌他的工艺品

而(27)的“名词1+名词2”,不能用“名词1的名词2”来替换,替换后意思变了。

(29)a 他所见的外国人≠﹡他的外国人

b 他所听说的故事≠﹡他的故事

c 他所批改的作文≠﹡他的作文

d 他所审查的论文≠﹡他的论文

e 他所报告的敌情≠﹡他的敌情

f 他所参观的展览会≠﹡他的展览会

g 他所传达的指示≠﹡他的指示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考察了2500个常用动词后,看到能进入“名词1+所+动词+的+名词2”这一结构的动词,只有784个,实际例子属于领属关系的只占30%,属于没有领属关系的却占70%。属于前一类的30%的实例中,有些例子很难说是“名词1”和“名词2”之间一定有领属关系。例如:

(30)a 他所盖的房子(“房子”不一定就是他的)

b 他所做的衣服(“衣服”不一定就是他的)

面对上述这些情况,需要对前边(25)切分的结论是否合理做出反思。根据上面所考察语言事实,属于“他所写的文章”按照,(25)的切分是没有过问题的,但是“他所审查的论文”之类,按照(25)的切分就说不过去了。那么,怎样来切分“他所审查的论文”之类的结构呢?考虑到“所”是个虚词,它不能出现在别的词的后边,“的”也是个虚词,它不能出现在别的词的前边,也就是只能按照这样来切分:

(31)他所审查的文章

1 2 (1-2定中结构)

3 4 (3-4“的”字结构)

(5-6“所”字结构)

这里的“他所审查”是由主谓结构短语加结构助词“所”通过插入性扩展而来的。这样(31)的切分最为合适。而“他所写的文章”按照(25)的切分,还是按照(31)的切分,似乎两者都可以,这是一种处理意见。另外一种办法是,不管甲类,还是乙类,所有符合“名词1+所+动词

+的+名词2”这一结构的实例,都按(31)的办法来切分。

怎样对待这两种切分,从现代汉语整个语法系统来看,(31)的这一切分比较好。理由是:甲乙两类的实际用例的词类的序列相同,所表示的语法也相同,只是各自内部的语义结构关系有差异,甲类是“名词1”和“名词2”之间有领属关系,乙类是“名词1”和“名词2”之间没有领属关系。然而我们知道,在语言中词类的序列相同/表示的语法意义相同,而内部语义结构关系有差异,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语义指向谓语动词“炸”)“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语义指向施事“他”)“他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语义指向受事“花生米”)。这三个例子的词类序列相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相同,只是内部语义结构不完全一样。但是没有否认它们是属于同一个类型的句法结构,否认应作相同的层次分析。这样来看,甲类和乙类的分析应该作相同的切分。至此,“他所写的文章”较为合理的切分应该是:(32)他所写的文章

1 2 (1-2定中结构)

3 4 (3-4“的”字结构)

(5-6“所”字结构)

四、结构层次分析的作用和局限

层次分析理论的建立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了不起的成就。层次分析法适用面广,语法分析,与用分析、篇章分析都用到它。

第一,层次分析能很好地分化歧义句式。如前面分析的(12)“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和(15)“我们不需要进口设备”虽然中心词分析法也能分化。以(12)为例说明。(33)的意思是省略了主语“我们”,“发现”是谓语,“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作宾语。(34)的意思,“哨兵”是主语,“回”是谓语,“营房”是宾语。

(33)a 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发现了一个敌情,那回营房的是敌人的哨兵)(34)b 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我方的哨兵回营房了,那哨兵发现了敌人)

但是,像这样的句子“那照片放大了一点”。有歧义。一个意思是“那照片放得不大,只放了一点”,符合要求;另一个意思是“那照片放得有点大了”,超过了要求。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传统的中心词分析无法分化。都是:“照片”是主语,“放”是谓语,“大”和“一点”是补语。

(35)a 那照片放大了一点(“一点”为重音,在“了”后语气停顿)

(主谓结构)

(述补(动宾)结构)

()(述补结构)

b 那照片放大了一点(“大”为重音,并有语气停顿)

(主谓结构)

(述补结构,“放得大了一点”的紧缩形式)

()(述补结构)

第二,层次分析法的更大作用在于能有助于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过去说动词一般都能做谓语,只要意义上搭配。其实从人们自觉地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后,逐渐地认识到,现代汉语的动词单独做谓语受到很大的限制,有50%的动词不能单独做谓语,这一规律的发现就是通过层次分析法发现的。

层次分析法经常考虑往哪里切分的问题,为什么要在那儿切的问题。这有助于把语法研究引

向深入,去揭示前人所未发现的或未注意的问题与规律。如前边所讲的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有极强的规律性,就是因为解决“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这一结构的切分问题而发现的。

局限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它只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语法结构关系。这是因为层次分析法只包含“切分”与“定性”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句法结构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则无法顾及。如“鸡不吃了”,这一歧义句子无法分化。为解决问题,就需要寻找新的分析方法。

第三讲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

一、结构层次分析的局限和句式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上一节讨论的“层次分析”是分析与研结构时候所不可缺少的。层次分析理论也有局限,即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例如:

(1)a 不适当地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是不利。

b 我们目前需要进口设备。

c 反对的是他。

这三个句子都是有歧义句子。a可以通过层次分析中的“切分”加以分化;b可以通过层次分析的中的“定性”来加以分化。c就无法通过层次分析的“切分”或“定性”来分化了。比较:(2)a 不适当地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是不利。

1 2

3 () 4

3 4

5 () 6

b 我们目前需要进口设备。

7 8 (7-8,可以是动宾,也可以是定中关系)

c 反对的是他(他反对,反对他)

1 2

3 4 5 6 (3-4是“的”结构,5-6是动宾)只有一种切分,一种定性

层次分析的这种局限促使变换分析的运用。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下面的(3)中两个例子格式相同,此类序列也都相同(其中“名词L”代表处所的名词性成分,“名词语”代表名词性词语)。比较:

(3)a 戏台上摆着鲜花。(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b 戏台上演着京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如果对这两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切分”和“定性”都相同。

(4)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1 2 (主谓结构)

3 4 (动宾结构)

但是明显地能感觉到a与b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表示“存在,静态”,“动词+着”在意思上大致相当于“有”。b句表示“活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行为动作正在进行。如果把a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A义,为“A式”;b为B义,为“B式”。现代汉语句子里有即符合A义又符合B义的歧义句。例如:

(5)山上架着炮。

那么,例(4)中这种A义和B义的差异是怎样造成的呢?那就是由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造成的。具体说,(4a)“戏台上摆着鲜花”里的共现词1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是,“戏台上”(名词L)指明“鲜花”(名词语)存在的处所。(4b)“戏台上演着京戏”共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结构是指,“戏台上”(名词L)指明“演京戏”(名词语)这一活动进行的场所。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的差异,就要寻求新的分析手段。“句式变换分析”或者“变换分析”正是针对这种对语义关系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

下面就用变换分析来分化上述同形的“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的句式。调查、分析发现,“A式”可以跟“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句式(称为“C式”)相联系,即“A式”可以变为“C 式”。

(6)“A式”→“C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

a1 台上坐着主席团→a2 主席团坐在台上

b1 门口站着人→b2 人站在门口

c1 前三排坐着来宾→c2 来宾坐在前三排

d1 床上躺着病人→d2 病人躺在床上

e1 门上贴着对联→e2 对联贴在门上

f1 黑板上写着字→f2 字写在黑板上

g1 墙上挂着画→g2 画挂在墙上

h1 树上钉着广告牌→h2 广告牌钉在树上

………………

“A式”为“原句式”,“C式”就是“变换式”。拿“原句式”“A式”与“变换式”“C式”之间的关系来说,a原句式中的共现词“台上”是指明“主席团”存在的处所,“主席团”跟动词“坐”之间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而变换式中的共现词表示的是同样的关系,即仍然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e原句式中的共现词“门上”是指明“对联”存在的处所,“贴”与“对联”之间是动作与受事的关系;而变换式中的共现词表示的是同样的关系,即仍然是动作与受事的关系。这说明两个句式变换前后的语义结构关系都保持不变。其他例子也都这样。说明“A式”与“C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变换关系,可以建立一个变换公式(7):

(7)“A式”→“C式”

再看“B式”。发现,“B式”可以跟“名词L+正在+动词+名词语”(假设为“D式”)发生联系,而且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保持不变,即“B式”可以变换为“D式”。例如:(8)“B式”→“D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名词L+正在+动词+名词语

a1 台上演着京戏→a2 台上正在演京戏

b1 门外敲着锣鼓→b2 门外正在敲锣鼓

c1 外面下着大雨→c2 外面正在下大雨

d1 大厅里跳着舞→d2 大厅里正在跳舞

e1 教室里上着课→e2 教室里正在上课

……………

a原句式中共现词“台上”指明“演京戏”这一活动进行的场所,“演”与“京戏”之间是动作与受事的关系;变换式中的共现词“台上”同样是指明“演京戏”这一活动进行的场所,“演”

1指在同一句法格式里出现的实词性词语。下同。

与“京戏”之间仍然是动作与受事的关系。其余例子相同。这说明,“B式”与“D式”存在变换关系。可以建立一个公式(9):

(9)“B式”→“D式”

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能变换成“C式”,却不能变换成“D式”。即:

(10)“A式”→“C式”“A式”≯“D式”

例如:

(11)“A式”:台上坐着主席团→“C式”:主席团坐在台上

———————≯“D式”:﹡主席团正在坐台上

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

(12)“B式”→“D式”“B式”≯“C式”

例如:台上演着京戏

(13)“B式”:戏台上演着京戏→“D式”: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D式”:﹡京戏演在戏台上

前面说到,例(5)“山上架着炮”这一句式有歧义,这也可以通过变换来加以验证,因为,例(5)可以有上述两种变换式:

(14)“A式”:山上架着炮→“C式”:炮架在山上

“B式”:山上架着炮→“D式”:山上正在架炮

二、句式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和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结构的层次性。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而又经济的原则致使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格式。前边举过一个例子。例如,说基本意思是“我在昨天由于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表示。例如:

(15)a 我昨天不小心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b 我昨天不小心把两把办公室的钥匙丢了。

c 昨天不小心,两把办公室的钥匙我给丢了。

d 昨天不小心,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

e 我不小心在昨天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f 是我昨天不小心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e 我昨天不小心,办公室的钥匙给我丢了两把。

而且在对话中,本着说话经济的原则,其中有些成分,如“我”、“昨天”等还可以常常可以省略。例如:

(16)——你昨天玩儿得怎么样?

——倒霉透了,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第二,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种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例如,“老虎不吃鸡了”和“鸡不吃白菜了”时意思不同的两句话,但在各自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为了说话要经济,这两个意思就有可能会用相同的句子来表示,从而造成歧义句子。请看下面两组例子:

(17)a [“鸡”是吃的受事]

a1 老虎不吃鸡了(回答“老虎还吃鸡吗?”)

a2 老虎不吃了(回答“老虎还吃鸡吗?”)

a3 鸡老虎不吃了(回答“鸡老虎还吃吗?”)

a4 鸡不吃了(回答“鸡老虎还吃吗?”)

b [“鸡”是吃的施事]

b1 鸡不吃白菜了(回答“鸡还吃白菜吗?”)

b2 鸡不吃了(回答“鸡还吃白菜吗?”)

b3 白菜鸡不吃了(回答“鸡还吃白菜吗?”)

b4 白菜不吃了(回答“白菜鸡还吃吗?”)

在(17)中出现了此类序列相同、表面形式完全一样的两个“鸡不吃了”,它们源于不同的意思:(17a)组的“鸡不吃了”的意思源自于“老虎不吃鸡了”,“鸡”是“吃”的受事;(17b)组是的“鸡不吃了”的意思源自于“鸡不吃白菜了”,“鸡”是“吃”的施事。这样一来,“鸡不吃了”就成了一个歧义句式。

第三,包含系统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总是存在着某些内在的结构联系。变换分析正是利用这种内在的结构联系来揭示歧义格式各自所联系的同一格式的目的。

以上三点,也说明了使用变换分析的必要性和可靠性。

(二)变换分析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变换”是指句式之间的变换,而不是某个句子之间的变换。按照这一观点,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要得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matrix)。矩阵的左边为原句式及其一个个实例,矩阵的右边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实例。箭头表示二者之间的变换关系。看我们前边举过的(6)例子。

(18)“A式”→“C式”

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

a1 台上坐着主席团→a2 主席团坐在台上

b1 门口站着人→b2 人站在门口

c1 前三排坐着来宾→c2 来宾坐在前三排

d1 床上躺着病人→d2 病人躺在床上

e1 门上贴着对联→e2 对联贴在门上

f1 黑板上写着字→f2 字写在黑板上

g1 墙上挂着画→g2 画挂在墙上

h1 树上钉着广告牌→h2 广告牌钉在树上

………………

这就是一个“变换矩阵”:左边是“原句式”,先是词类序列,下面排列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实例;右边为“变换式”,先是词类序列,下面排列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实例;中间的箭头“→”用来表示原句式与变换式之间的变换关系。

第二,矩阵中变换之前的竖行的句子,即矩阵左边作为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语义关系”)也必须一致。拿上面的(18)所列举变换来说,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其词类序列都是“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形式相同,这符合本条所说的要求;而各个实例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高层次语义相同,它们都表示“存在,静态”,这也符合本条要求。

第三,矩阵中变换之后竖行的句子,即矩阵右边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语义关系”)也必须一致。拿上面的(18)所列举变换

来说,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其词类序列都是“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形式相同,这符合本条所说的要求;而各个实例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高层次语义相同,它们都表示“存在,静态”,这也符合本条要求。

第四,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也称为“低层语义关系”)也必须一致。拿上面的(18)所列举变换来说,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保持不变。比如:

(19)前三排坐着来宾→来宾坐在前三排

原句式与变换句中的“来宾”与“坐”之间都是施事与动作关系,“前三排”都表示“来宾”的所处位置。二者在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上保持不变。再如:

(20)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

“挂”和“画”之间都是动作与受事关系,“墙上”表示“画”所处的位置。二者在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上保持不变。

第五,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即“高层语义关系”)上的差别一致。例(18),在第二、三条里说,原句式和变换句之间的语法语义都是表示“存在,静态”,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细微的区别。例如:(21)a1 台上坐着主席团→a2 主席团坐在台上

b1 门上贴着对联→b2 对联贴在门上

(21a)的原句式以“台上”为话题,说明“台上”存在什么事物;变换式则以“主席团”为话题,说明“主席团”存在于何处。(21b)原句式以“门上”为话题,说明“门上”存在什么事物;变换式以“对联”为话题,说明“对联”存在于何处。显然,(21a)和(21b)的原句式与变换式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异是一致的。(18)中的其余例子亦同。

以上所说的原则,朱德熙先生称之为“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朱德熙1986)。这些原则,确保了变换的合格性,同时可以防止在变换矩阵中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况。例如:(22)“A式”:NP+在+NP L+V+着→“B式”:NP+V+在+NP L

a1 病人在床上躺着→a2 病人躺在床上

b1 孩子们在门口坐着→b2 孩子们坐在门口

c1 他在马背上跳着→c2 他跳在马背上

d1 张三在门外站着→d2 张三站在门外

e1 灯笼在大门上挂着→e2 灯笼挂在大门上

f 1 对联在门上贴着→f2 对联贴在门上

g1 胸针在胸前别着→g2 胸针别在胸前

h1 书在地上堆着→h2 书堆在地上

i 1 水在河里流着→i2 水流在河里

这个变换矩阵里,c和i不符合第二——五个条件。第二条说原句式“语法意义(高层次语义关系)必须一致”,可是这两个表示“活动,动态”,与其他的句子表示“存在,静态”不一致。第三条说变换式“语法意义(高层次语义关系)必须一致”,可是这两个句子表示“事物位移,动态”,与其他的句子表示“存在,静态”不一致。第四条说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也称为“低层语义关系”)也必须一致,可是这两个句子不符合这一条。(22c)原句式里的“马背”表示“他跳”这一活动的场所,变换式中“马背”表示“他”位移的终点:这样原句式与变换式中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显然不一致。第五条肯定不符合了。再如:

(23)“A式”:有+名词+动词→“B式”:有+动词+的+名词

a1 有能力完成→a2 有完成的能力

b1 有办法解决→b2 有解决的办法

c1 有条件上大学→c2 有上大学的条件

d1 有人骂过他→d2 有骂过他的人

e1 有护士陪他→e2 有陪他的护士

f1 有钱买新房子→f2 有买新房子的钱

g1 有时间研究→g2 有研究的时间

h1 有时候玩儿→h2 有玩儿的时候

这个矩阵里的d和h鱼目混珠。原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具备做某事的能力或条件”,原句式里“有+名词”在表达上相当于“能,可以”的意思;而d和h都不表示这样的语法意义,“有人”和“有时候”也不是相当于“能,可以”的意思。所以这个变换矩阵是不合格的,需要把这两个句子剔出去。

三、句式变换分析的作用和局限

(一)变换分析在分化歧义结构中的作用

“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分化歧义句式。在分化歧义句式上,“层次分析法”强于“句子成分分析法”,而“变换分析法”分化歧义句式的能力更强。也就是说,层次分析能分化的歧义句式,变换分析能分化;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的歧义句式,变换分析也能分化。现代汉语中经常举“咬死了猎人的狗”的例子来说明由于结构层次的不同所造成的歧义格式。这个歧义格式可以用层次分析法来加以分化。例如:

(24)a咬死了猎人的狗

(动宾结构)

b咬死了猎人的狗

(定中结构)

也可以用变换分析来分化。假设按a格式的理解为“A式”,b格式的理解为“B式”。A式可以转换为C式,B式可以转化为D式。例如:

(25)A式: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C式:把+名词1+的+名词2+动词+补语(了)

a1 咬死了猎人的狗→a2 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b1 打碎了张三的玻璃杯→b2 把张三的玻璃杯打碎了

c1 砸坏了张家的门→c2 把张家的门砸坏了

d1 弄丢了研究室的钥匙→d2 把研究室的钥匙弄丢了

e1 吓坏了小张的妈妈→e2 把小张的妈妈吓坏了

f1 踢断了王二小的胳膊→f2 把王二小的胳膊踢断了

g1 撕坏了哥哥的衣服→g2 把哥哥的衣服撕坏了

…………

(26)B式: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D式:是+指量名2+动词+补语(了)+名词1

a1 咬死了猎人的狗→a2 是那只狗咬死了猎人

b1 踩坏了庄稼的牛→b2 是那头牛踩坏了庄稼

c1 打伤了孩子的人→c2 是那个人打伤了孩子

d1 刁走了鸡的狐狸→d2 是那只狐狸刁走了鸡

e1 打破了玻璃的孩子→e2 是那个孩子打破了玻璃

f1 拆掉了房子的人家→ f 2 是那户人家拆掉了房子

g1 输光了钱的赌徒→g2 是那个赌徒输光了钱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实词: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实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 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 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 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静悄悄。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 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座。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二、虚词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语气、频率等。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版) 陆俭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北京

目录 绪论 0.1 关于语言 0.2 关于汉语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 0.5 关于语法单位 0.6 三组重要的概念 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第一章词类研究 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 第二节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 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4.2 关于语义特征 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 4.5 关于“v有……”格式 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

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 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三章范畴研究 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 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 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 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 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9.4 再说层次分折 9.5 两种描写模型 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精讲知识讲解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精 讲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系列讲座】 语法词性 词分虚词、实词两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名词 一、名词的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二、名词的分类: (一)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二)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三)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四)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五)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六)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动词 一、动词的定义: 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 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 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定义: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 1. 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 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 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数词 一、数词的意义: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 1. 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 2. 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 分数:三分之一、九成 4. 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 5. 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

(完整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一、语法知识概述 (一)词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专题复习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专题复习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专题复习第一讲实词一、实词定义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二、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1、表示具体的人或事物,如:工人、农民、教师、学生、河流、山川、树木、桌子、教室等。 2、表示抽象事物,如:思想、道德、理论、会议、程序、品德、经济、科学、发展、规律、信息、关系等。 3、表示专用名称,如:上海、美国、中国、泌阳、驻马店、河南等。 4、表示时间,如:未来、秋天、春天、早晨、傍晚、星期一等。 5、表示方位,如:上面、里边、下面、前面等。 三、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1、表示动作行为动词走、坐、看、听、打、拿、批评、宣传、保卫、学习 2、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喜欢、害怕、想念、觉得 3、表示存在、变化、消失有、在、存、存在、出现、失去、消失 4、判断动词是 5、表示能愿能、会、愿意、敢、应该、要 6、表示趋向上、下、进、出、回、过、起、开、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开去 7、表示使令使、允许、禁止 8、表示人或 1/ 15

事物的发展变化提高、减少、缩小、降低四、形容词1

---------------------------------------------------------------最新资料推荐------------------------------------------------------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如:高、矮、胖、瘦、宽、窄等;表示事物的性质,如:红、甜、干净、大、小、软、硬等;表示事物情态的,如:飞快、悲伤、高兴等。 五、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表示确数的,如:一、百、千、万等;表示概数的,如:几、少数、大多数等;表示序数的,如:第二、老六等。 六、量词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名量词(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计量单位:一个(人)、一把(鐮刀)、一屋子(人)、这匹(马)、那头(猪)、个、批、类、千克等;动量词表示动作的计量单位:次、遍、一眼、一口、趟、顿、番等;时量词表示时间的计量单位:年、秒、分等。 七、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他们、你们、别人、大家等;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多少、吗、呢等;指示代词:这、这里、这些、这阵子、那、那里、那会儿等。 八、练习1.下列词语中不都属于名词的一组是() A.学生鲁迅上午左右 B.东西星期一英雄黑板 C.风筝红旗保卫高兴D.巴金思想夏季花朵 2.下列词语中都是名词的一组是() A.学校理想这里飞机 B.跑步时间孩子父亲 C.道理学习阳光海洋 D.春天善良南面苹果 3.下列词语中不都属于动词的一组是 3/ 15

高中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讲解 实词

现代汉语语法常识复习 第一讲词语 汉语词语分类: 实词:实词能充任句子成分,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 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 虚词:一般不能充任句子成分,主要表达各种语法意义或语气、感情。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实词 一、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包括空间、方位和时间)名称的词。 名词可以分为 普通名词:老师、学生、作家、工人、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专有名词: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鲁迅、联合国、太阳、地球 抽象名词:方法、科学、法律、事业、理想 方位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处所词: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时间词: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练习:请把下列句子中的名词找出来。 1、北京是我们的首都。 2、明天是劳动节。 3、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 4、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5、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二、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 动词可以分为: 一般动词:走、看、说、进行、开始 心理动词:想、爱、恨、喜欢、担心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愿意、应该 趋向动词:来、去、上、进、出、回过、上来、起来 特殊动词:有、无、没、没有、是(判断动词) 练习:请把下列句子中的动词找出来 1、现在人们叫它故宫。

2、我给她一本书。 3、他走出去了。 4、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5、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 6、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 7、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 三、形容词 表示性质或状态、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带宾语的词。 形容词的分类: 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例:整洁、宽阔、干净、漂亮、聪明、伶俐、老实、泼辣、共同、慢性、万能、大型、新式、初级、高速、天然 练习:请把下列句子中的形容词找出来 1、人人都过幸福生活是我们美好的心愿。 2、他们是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3、我们的祖国给科学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4、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 5、徐悲鸿以愤激的感情,用两年的时间,创作了巨幅油画《奚我后》。 6、他的魁梧的身形,温和的脸,明净的额,慈祥的目光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的大道边。 四、代词 具有指称、代替作用的词。 根据其意义和功能,可分三类: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大家、人家、你、我、他们、我们、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 谁、什么、怎样、哪、哪里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五、数词 表示数目或次序先后的词。 分类: 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 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专题-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大庆铁人中学韩晶 一、词类 词类: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实词:特点:有实在意义,能单独做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独立成句。 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特点:无实在意义,不单独做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起“连接”和“附着”作用。 分类: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实词: (一)名词 1、定义: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 如:教师、长江、月、房屋、上午、星期六、沿海、周围、上、下、道德、思维等。 2、语法特点: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不、很、非常等)修饰。 (二)动词 1、定义: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如:唱、改革、想、高兴、开始、发生、使、等于、能够等。 2、语法特点:能受副词修饰,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三)形容词 1、定义: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性质、形状,或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 如:大、好、糊涂、宁静、心狠、可惜、书生气、沉甸甸等。 2、语法特点:大多数形容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做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能带宾语。(四)数词 1、定义: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 2、分类: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序数词(在基数词前加“第”或“初”组成) 3、语法特点:常与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五)量词 1、定义: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计算单位的词。 2、分类:(1)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如个、张、件、群、伙;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遍、场、下;3、语法特点:一般不能单独运用,用在数词、指示代词之后构成量词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六)代词 1、定义: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2、分类:人称代词: 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代词的区别,如我、你、他; 指示代词:分近指与远指,如这、那;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 (七)副词 1、定义: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等意义的词。 2、分类:有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等; 有时间、频率副词:如已、刚、才、一向、总是等; 有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一律等; 有情态、方式副词:如肆意、亲自、公然、连忙、全然、悄悄等; 有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有肯定、否定副词:如必、必须、的确、没有、别、是否、不用等; 有处所:处处、到处、四处等。 3、语法特点:副词都能作状语,部分副词兼有关联作用,如“就”“又”。 (八)拟声词 1、定义: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如汪汪、叽叽喳喳、劈里啪啦、轰隆隆、哗啦。 2、语法特点:拟声词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单独成句,不受否定副词、程度副词修饰。 (九)叹词 1、定义:叹词是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如啊、唉、哼、喂、嗯。 2、语法特点:叹词独立性很强,常用作感叹语(独立成分),也可单独成句。 虚词: (一)介词 1、定义: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二)连词 1、定义: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2、分类:并列连词:和、跟、与、同、及等。 承接连词:至于、说到、此外、如、比方等 转折连词:却、只是、不料、岂知等。 因果连词:因为、由于、因此、以致等。 选择连词:或、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连词: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等 让步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精)

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任何符号都包含形式和两方面。 2.复合词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成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3.词类是反映词的的类。 4.主语、谓语是句法概念,施事、受事、与事是。 5.状语是的修饰语。 6.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着一定的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形式。 7.准宾语包括时量宾语、数量宾语和。 8.同位性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可以指代整个偏正结构,称为。 9.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是修饰以及少数动词和述宾结构。 10.谓词性主语可以分成和陈述性的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1.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 A.双音节的B.单音节的 C.三音节的D.多音节的 12.两个词组分别是述宾结构、述补结构的是() A.有人、吃饭 B.进城、很新鲜 C.说清楚、拿了去 D.洗衣服、洗干净 13.“饽饽”、“蝈蝈儿”是() A.音素的重叠 B.音节的重叠 C.语素的重叠 D.词的重叠 14.关于词缀,说法错误的是() A.词缀都是定位语素 B.把词缀黏附在词根上的构词方式叫附加 C.所有不定位语素都不是词缀 D.词缀与词根既有位置上的关系,也有意义上的关系 15.不是时间词的是() A.两年B.一九八一年 C.去年D.过去 16.“共同”、“局部”所属词类是() A.副词 B.形容词 C.区别词 D.兼属区别词和副词 17.句子中的“想”属助动词的是() A.他想去学习

B.很想他 C.我想他不会来了 D.想办法 18.“得”属动词后缀的是() A.看得多 B.看得见 C.拿得动 D.分得清 19.不是连谓结构的是() A.比钢还硬 B.在草地上躺着 C.喜欢读书 D.是我不好 20.“给”属动词的是() A.他给人骗了 B.你给我翻译 C.给我打一针 D.给他织了一件毛衣 21.“着”属动词后缀的是() A.他还小着呢 B.他听话着呢 C.他还躺着呢 D.它好使着呢 22.分句是() A.句子B.词组 C.抽象化了的句子D.复句 23.“考研复习得怎么样了?”中的“怎么样”是()A.体词性代词B.谓语 C.补语D.宾语 24.一般能受“不”修饰的是() A.动词、形容词 B.名词、介词 C.动词、数量词 D.形容词、名词 25.与其他三个句式不同的是() A.唱一个歌给我听 B.炒一个菜给我吃 C.倒一杯茶给我喝 D.拿一支笔给我用 26.属于粘合式述补结构的是() A.分得清 B.走回去 C.看不见 D.听不出来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第一课时短语 短语,也称词组,是词和词组合成的语言单位。根据其构成方式可以分成: ①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如老师和同学、调查研究、培养和提高、万紫千红、理直气壮、丰功伟绩、是非黑白等。 ②偏正短语,词和词按修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定语或状语加中心词组成。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伟大的人民、世外桃源;小心观察、更加坚决、突然发现、非常壮观、相当迅速。 ③动宾短语,词和词按照支配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如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关心集体、饱经风霜、理清思路等。 ④后补短语,词和词按照补充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如看明白、想得太多、送出去、住一宿、说两句、红得发紫、害怕得要命、好得很、傻呆了、漂亮极了。 ⑤主谓短语,词和词按照陈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如心情舒畅、人声鼎沸、春光明媚、好人一生平安、月儿弯弯照九州等。 附:课堂检测 1.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保卫祖国保持安静歌唱英雄整顿作风(动宾短语) B风俗习惯正大光明缤纷络绎天高地厚(并列短语) C精神文明宝贵意见多么活泼伟大成就(偏正短语) D人民伟大成果辉煌黑了一阵宿舍旁边(主谓短语) 2.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清醒过来推辞一番卧倒在地工作数月(动补短语) B边走边谈穷凶极恶居安思危朝夕相处(并列短语) C内心激动增长很快态度诚恳精力充沛(主谓短语) D久经风霜进驻营地深入研究学习技术(动宾短语) 3.选出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 A欣喜万分参天耸立B历史悠久精神抖擞 C绞尽脑汁不折不挠D风卷残云百年大计 4.下面的课文题目都是短语,从结构上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出师表木兰诗忆江南 B愚公移山曹刿论战望天门山 C七根火柴苏州园林驿路梨花 D从三到万想和做纪念白求恩 5.选出对短语分类有错误的一组:( ) ①天气睛朗②发挥作用③仔细翻阅④丰功伟绩⑤认真讲解⑥美好回忆⑦甜言蜜语⑧打击敌人A主谓短语有①B并列短语有④⑥⑦C偏正短语有③⑤D动宾短语有②⑧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2002C)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正常生活受到威协,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第二课时划分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口诀:主谓宾、定状补,骨干枝叶记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练一练】

现代汉语语法学习题集

现代汉语语法学习题 名词解释 1、语法:语言中的词语之间相互结合的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 2、语法形式:语法成分中能够表现语法意义的声音部分以及声音部分的结构变化和排列次序等形式。 3、语法意义:凡是语言过程中通过语法形式所产生出来的附加意义或结构意义。 4、语意意义:一个词所发生的形式变化,又称屈折变化。 5、后缀:附加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 6、形态:能够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7、狭义形态:同一词在不同功能上的语法形式的屈折变化,又称构形法形态。 8、语法范畴:词法内语法意义的归类与概括。 9、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不是逻辑概念上的分类。 10、主语:就是位于句子前半部的被陈述对象。 11、宾语就是谓语动词(述语)后所支配,涉及的对象。 12、谓语:位于句子的后半部(主语之后)的陈述词语。是用来陈述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 13、扩展:是拉长语言单位的长度。使一个语言片段由简单到复杂。 14、紧缩:即缩小语言单位的长度。使一个语言片段由复杂到简单。 15、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顺次找出某一语言片段的直接组成成分的方法。 16、狭义同构:要求两个语法形式长度相同,词的排列次序相同,词类一一对应,层次构造也相同,相对应的语法形式功能也同。即要求功能与层次全面对应 17、广义同构:两个语法形式其基本结构相同。 18、同一性原则:指具有变换关系的两个句式中相对应的实词或实词性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19、语法条件限制:语法上的某些差别会影响到变换式的成立与否。 20、语音条件限制:音节的多少会影响到变换式的成立与否。 21、三向谓词:指可以与施事格,受事格,与事格组合的谓词。

高考语文专题:现代汉语语法系列 (六)单句与复句

现代汉语语法系列之六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思路分析】 单句,只有一个主语部分和一个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由复句的定义可知:在复句里,单句只是一个分句。 例如:“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是由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解题过程】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1、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而构成单句的直接成分之间存在着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等结构关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作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是不同的。 例1: 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我这才明白,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谓短语“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语。 例2是主谓短语“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宾语。 2、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 关联词语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 例如: 她不是败在没有运气,|(并列关系)而是败在缺乏意志上。 他们宁可吃观音土、啃树皮,|(选择关系)也恋着土屋不走。 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较少。但是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 例如: [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道理。 只有(那张被太阳晒黑了)的脸,才说明这是一个长期搞农村工作的人。 3、语调不同 单句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 复句的分句已经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4、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同 单句和复句结尾都使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但分句之间的停顿只能用逗号或分号表示。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区别并列复句与联合短语、承接复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 例如: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联合短语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

现代汉语语法词汇专题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词汇专题研究 第一讲词和词汇 一、什么是词?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 (二)现代汉语词的辨识 1、能单说,能单独回答问题的是词。 2、不能单说,能充当句子成分的是词。 3、扩展法。扩展法的要点是:在两个以上语言成分组成的语言单位中插入别的语言成分,如果得到的新的语言单位可以接受,则原来的语言单位就是短语:如果得到的新的语言单位不可以接受,或者意义有很大的改变,则原来的语言单位是词。 4、剩余法。把句子中所有的可以单说、可以做句子的主要成分的单位提开,剩下来不能单说、也不是词的一部分的,也是词。 注意: 1、在汉语词汇中,确实存在一些组合体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江湖红花笔墨 2、离合词的问题。 所谓离合词,就是指某些词可以被经常拆开使用的情况。 对于这类词应该认为:未扩展的是词,扩展了的都是短语。 (三)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词和语素的关系:语素的功用是构成词词都是语素构成的。 2、语素的分类 (1)语音形式:可以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2)语言功能:语素可以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成词语素是指既可以充当语素,又可单独构成词的语素。 不成词语素是指只能充当语素,不能单独构成词的语素。 (3)意义性质方而 从意义性质方而分析,可以分为词根语素和附加语素两种类型。词根语?素通常也称为词根,它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是组成新词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新词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附加语素是附加在词根语素上表示某些语法意义或某些附加的词汇意义的语素。 附加语素又有词缀语素和词尾语素之分。 词缀是附在词根的前后或中间,表示附加的意义和尼语法作用。词缀又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三种情况。 词尾语素是附加在词根和词缀或词根后而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缀,通常也称作词尾。 二、词汇 (一)什么是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所有的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的总和。 (二)词的总汇 词的总汇可以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的特点。 2、基本词汇以外的词的总和就是一般词汇。 (1)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固有词。 (2)适应社会交际需要产生的新词。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史 学院名称: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3东策划 姓名:丁玎 学号:2013801102 指导教师姓名:程树铭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2014年6月

摘要:通过对语法历史发展的回顾,即八十年代以后,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广泛的探究这段历史,充分领悟现代汉语语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掌握语法知识,能使我们再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表达功能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了语言。语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词汇是语言的意义部分,语法是语言单位的关系部分,说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的问题。三个部分在语言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来表述:没有语音形式,语言就无法存在,没有词汇的内容意义,语言就是一个毫无作用的空壳,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例如:山上草在吃牛儿--牛儿在山上吃草从上面的一些组合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法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的。一种语言,即使是最原始的语言,也得有一套语法规则系统,指导人们按照已有的规则去组织符号,构成表达思想的句子,否则,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语,不同的人完全自说自话,别人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你说的什么内容,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了。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要素。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而从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

现代汉语语法(电子版)

现代汉语语法(电子版)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本课内容 第一讲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二讲汉语句型与句类 第三讲汉语中各种补语的教学 第四讲汉语中特殊句式的教学 第五讲汉语中反问、活用、引申与比较句的教学 第一讲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精讲多练 二表达浅化、简化 三形式化、少用术语 四形式、语义、语用并重 五注重学生偏误 第一讲汉语句型与句类 第一节单句 第二节句型 第三节句类

第一节单句 一词组 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状中偏正/定中偏正)、动补词组、联合词组 二句子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动语(述语)、中心语 主语和谓语;动语(述语)和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 三单句分析方法 1.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主、谓、宾、定、状、补) 2.层次分析法(二分法) 第二节句型 一句型:根据结构关系划分的句子的类。 二主谓句与非主谓句 主谓句:同时含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 非主谓句: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句子。

三主谓句按照谓语性质的分类 动词谓语句(普通动词谓语句、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双宾句、存现句)形容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名谓句) 主谓谓语句 四非主谓句的分类 名词性非主谓句:谁? 动词性非主谓句:下雨了。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好! 叹词句:哎呀! 第三节句类 一句类: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的句子类型。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 二陈述句 1 肯定形式的陈述句 2 否定形式的陈述句 3 特殊形式的肯定句 1)双重否定句

2)包含疑问代词或疑问结构的陈述句 三疑问句 1 一般疑问句 1)是非问句(吗) 2)特指问句(疑问代词) 3)选择问句(还是) 4)正反问句(不/没) 2 反诘疑问句(反问句) 3 测度疑问句(带“吧”表示猜测) 第二讲汉语中各种补语的教学本节介绍汉语中的七种补语。需要注意的是:特殊的结果补语的意义;趋向补语(“来、去”)与宾语的位置,尤其要弄清楚说话人所处的位置;可能补语与程度补语在重音上的区别:可能补语重音在前,程度补语重音在后;时量补语中要弄清楚补语与宾语的位置。 一、结果补语二、趋向补语 三、可能补语四、程度补语 五、时量补语六、动量补语 七、数量补语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课主要参考书目 一、重要参考书 现代汉语方言(xx)xx教育出版社 汉语方言概要(xx等)语文出版社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京大学出版社 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语文出版社 文字学概要(xx)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苏培成)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词汇(xx)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 语法答问,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 语法丛稿,朱德熙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陆俭明、马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汉语语法研究,张斌、胡裕树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 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汉语语法三百问,邢福义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著,商务印书馆,1993年 现代汉语句法论,陆俭明著,商务印书馆,1993年 汉语语法专题研究,高更生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高更生、王红旗等著,语文出版社,1996年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 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张涤华、胡裕树、张斌、林祥楣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 语法学词典,王维贤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刘月华等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 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陆俭明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陈昌来,书海出版社,2002年 二、一般参考书1汉语语法问题试说,高更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长句分析(修订版)高更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汉语语法研究,高更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汉语语法专题与研究,李志霄著,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年 汉语如是观,史有为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词·词组·句子,张静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汉语比较变换语法,李临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现代汉语句型,李临定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

现代汉语语法常识

现代汉语语法常识 一、了解一下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分为语素→词→短语(也称词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句群。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最小的语法单位,比如:单音节语素(山)、双音节语素(徘徊、坦克)、多音节语素(高尔夫、奥林匹克)。 句群是最大的语法单位,句群也叫句组或语段,是前后衔接连贯的,能表达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的一组句子。 其中“语素”“句群”不需了解,“词”“短语”作一般了解,学习的重点是“句子”。 二、词、短语、句子 (一)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所属词性。 (1)教育 ..了我。 ..要面向未来。( ) (2)这件事教育 ( ) (3)话说得很明白 ..。( ) (4)一席话使她明白 ..了很多道理。 ( ) (5)他在.教室。 ( ) (6)他在.教室看书。 ( ) (7)他在.修自行车。( ) (8)小只是 ..哭,你问她,她什么都不说。( )

(9)这件事,他和.我谈过。( ) (10)这件事,他和.我都知道。 ( ) (11)山,好大的山啊.!( ) (12)啊.!好大的一幅画! ( ) (二)短语 短语是词的组合,是意义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故又称词组。 1.短语按其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分为: (1)名词性短语:以名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名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如:三贤故里、历史人物、负责人。 (2)动词性短语:以动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动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如:走与停、吃得香、大力发扬。 (3)形容词性短语:以形容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形容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也可作主语、定语。如:真与假、不土不洋、格外高兴。 2.短语按其部结构关系分为: (1)常见结构类型:

现代汉语语法成分讲解

东北师大附中净月实验学校艺术部高一语文 初高中衔接课:现汉语语法成分 2016 年 8 月 15 0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有六种一一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汉语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 有数。 一、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 (1)今天晚上II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 (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II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笑II 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谓语 (2)公正廉洁II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 二、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II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 我H最近]去V了 X—趟〉北京。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如: 太阳H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11娇嫩<ftT >0 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V些〉。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这件事II大家都赞成。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任何困难II她都能克服。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大家的事情II大家办。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 鲁迅II浙江绍兴人。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 明天II教师节。 主语谓语(名词) 她H大眼睛,红脸蛋。 主语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 三、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第一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说明: 本讲义根据笔者近十年来的学习和研究心得整理而成。部分内容参考了以下著作: 陆俭明,200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等,2009,《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2006,《汉语语法学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沈阳,200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沈家煊,2006,《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内容梗概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第二讲层次分析 第三讲变换分析 第四讲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 第六讲语义角色分析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八讲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第九讲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第十讲汉语虚词研究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潘文国)认知与表述(不强调系统与交际)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方式(不强调工具)体现了语言的主体性而非客体性;过程体现了动态语言学的思想。 二、语法的定义: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进一步说,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

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三、汉语语法的特点: (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主要体现为:第一、词类无形态标志;第二、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研究:我们研究/研究语法/研究清楚/打算研究/研究课题/语法研究/研究很重要)(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可以省略(试回答英语和汉语问句:Do you eat an/one apple every day?/你每天吃一个苹果?)。 (3)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 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4)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组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 (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吃苹果/吃大碗/吃食堂/吃利息/吃大户/(一锅饭)吃十个人) 四、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在实词和实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