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案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共3页

学案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共3页

学案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共3页
学案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共3页

学案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

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解决,不利于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问题如果太难,学生会失去信心,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创设的问题应力求学生跳一跳摘到为好。比如在设计我国人口最突出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出生率、每年净增人口总数后回答:(1)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出生率方面有什么不同?(2)中国和其他国家在人口总数方面有什么不同?(3)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每年净增人口总数方面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4)由此得出中国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什么?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可以得出我国的出生率低于指定的国家,通过第二题可以得出中国人口总数高于其他国家,通过第三题可以得出中国每年净增的人口总数高于其他国家,由此学生思考后得出中国每年净增人口多,不是因为出生率高造成的,而是由人口基数大造成的,从而解决了问题。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使学生有成就感

在设计中国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时,先让学生读我国的东西向(沿32°N)地形剖面图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回答:(1)32°N沿线海拔有什么不同?由此得出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什么?(2)分别找出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3)找出各大阶梯的平均海拔和主要的地形。(3)分析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和河流、水能资源、交通产生的影响。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步步为营,有利于学生借助前面的问题解决下一个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地理学案问题的设计,要生动有趣,让学生愿意动起来,从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和创造者。在设计中国铁路线的名称和分布时,先让学生读我国的主要铁路线示意图回答:假设你要从连云港到成都去旅游,怎样选择线路?并试着评价这些线路的优缺点。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能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对地理事项进行分析。

四、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少而精

设计的问题一定要突出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突出重点,在重点内容上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广泛交流;必须联系现实生活,选用生活中的现象、实例作为问题的情境材料,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精神实质,感受知识的实践价值,又能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拓展学习领域,增长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围绕重点内容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充分交流,认真表达。无计划、无目的设疑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可面面俱到。学案设计的问题情境一些变式训练的问题、非重点知识的问题或练习,可以通过小黑板、投影仪等手段呈现。大纲没有要求的难点知识要避免在学案中出现,以免给学生造成没有必要的负担。比如在设计世界气候类型问题时,大纲只要求学生知道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因此在学案中没有设计气候的形成原因这一难点内容。

第五课春的消息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第五课春的消息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荣成市实验小学 二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5、春的消息 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讲述自己还捕捉到了哪些春天的消息,与大家一起交流。 3、让学生感受到要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用有意义的行动充实整个春天。 教学 方法 设 计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根据诗歌特点和儿童情感的特点,采用“走进春天——寻找春天——感受春天——回味春天——再找春天——写写春天”的教学思路。首先以“寻春启示”为导入,激起寻找春天的兴趣。接着在不断的品读中感悟春天的美丽。再阅读课外春的文章,使得对春天的感知更加丰富。在课后拓展中,让学生给春的朋友回信的形式,去当一当小收藏家,小作家,小歌手,小画家,让课堂无限延伸,让孩子们在课后还能去寻找春的消息。 这首诗歌描写了情趣盎然的春天。诗人以清新优美的语 象,给大自然的景色赋予了纯真的生命:让自然界的一 的小生物都成了孩子们亲密的小伙伴。表达了作者对春 全诗共六个小节,描写了孩子们从殷切地盼望了“ 中寻找、感受春的消息,直至尽情地嬉戏、玩耍,将喜 第一小节仿佛是一个个特写镜头,春风、春水、树画,春天的美好跃然纸上; 第二小节总写换了春装的孩子们欢笑着投入大自然 第三小节至第六节诗歌为我们“推”出四幅戏春图 是珍惜;问候开放的雏菊,是欣喜,更是朋友般的亲密 明丽的太阳、搔痒面颊的嫩草……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息之中。 诗中的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欢笑,于是,读诗的孩子 有了大自然般博大的情怀,浓浓的爱意,从而更加热爱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处理设计

自动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

目录 摘要............................................................................................................................. I 第1章绪论 (1) 1.1系统开发背景 (1)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1.3系统解决的主要问题 (3) 1.4本文的主要工作 (3) 1.5本文的组织结构 (3) 第2章需求分析 (5) 2.1系统概述 (5) 2.1.1总体业务描述 (5) 2.1.2系统的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5) 2.1.3系统的开发模式 (7) 2.2系统需求问题描述 (9) 2.2.1功能性需求 (9) 2.3.2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12) 第3章系统构架设计 (14) 3.1构架的目标和约束 (14) 3.2构架设计 (15) 3.2.1系统总体架构 (15) 3.2.2系统功能构架 (16) 3.2.3系统技术构架 (17) 3.2.4系统安全构架 (18) 第4章系统详细设计 (20) 4.1 系统建模 (20)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24) 4.2.1生成数据库表 (24) 4.2.2数据分析 (32) 4.2.3数据库管理技术 (34) 第5章计算机排课系统的实现 (35) 5.1系统总体实现 (35) 5.1.1数据录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8) 5.1.2报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 5.1.3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 5.2教学计划的关键实现 (48) 5.2.1算法描述 (49) 5.2.2教学计划算法过程 (49) 5.3排课算法的关键实现 (51) 第6章总结与展望 (66) i

1.1.3学案设计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3课时 核素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3.掌握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过程 一、原子的组成 2.质量数: 3.质量数(A )= + [思考]1.碳14中的14指什么? 2.原子的质量数是否就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氧原子的质量数为16,质子数为8,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 4.硫的二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8,中子数为17,那么它的质量数是多少? 二、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1.Z A X 的含义: 。 2.613C 、818O 、92238 U 三种原子的中子数各为多少? 三、三个概念 1.元素: 。 2.核素: 。 3.同位素: 。 4.三者的关系: [练习]1.下列各组粒子属于同位素的是( ) A.35Cl 和37Cl B.40K 和40Ca C.O 2和O 3 D.H 2O 和D 2O 2.1H 、2H 、3H 、H +、H 2可以表示( ) A.氢的五种同位素 B.五种氢元素 C.化学性质不同的氢原子 D.氢元素的五种不同粒子 四、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一回事吗? 1.原子(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3.原子(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4.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已知氯元素有两种天然同位素,并测得35Cl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为75.77%,相对原子质量为34.969,37Cl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为24.23%,相对原子质量为36.966,则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多少? 随堂检测 222Rn),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该核素核内 1.据报道,某些花岗岩中含有具有放射性的氡( 86 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 A.86 B.136 C.50 D.222 2.在①36Li②714N③1123Na④1224Mg⑤37Li⑥614C中: (1)和互为同位素。 (2)和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 (3)和的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相等,所以不是同一种元素。 3.某元素一种同位素原子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C.若碳原子的质量为W g,则此原子的质量为(m+n)W g 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 4.用字母填写下列空格。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E.电子层数 (1)同位素种类由决定; (2)元素种类由决定; (3)某元素有无同位素由决定; (4)核素相对原子质量由决定; (5)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决定; (6)核电荷数由决定; (7)碱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相对强弱由决定; (8)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相对强弱由决定。 5.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稀土元素62144Sm与62150Sm的说法正确的是() A.62144Sm与62150Sm互为同位素 B.62144Sm与62150Sm的质量数相同 C.62144Sm与62150Sm是同一种核素 D.62144Sm与62150Sm的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2 6.法国里昂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粒子不显电性 B.该粒子质量数为4 C.在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 D.该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 7.铜有两种天然同位素2963Cu和2965Cu,已知铜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63.5,则2963Cu的原子个数百分数是() A.75% B.25% C.50% D.45%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1.(1)原子呈电中性,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2)原子的质量集中在

高中通用技术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教学案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 学习目标 1.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发现问题相关的各种停息,并进行处理。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能制定一般的设计计划表。 知识要点 一、发现问题 1.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由别人给出的问题;基于目的由设计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它。 2.发现问题的途径有:观察日常生活;收集和分析信息;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等。 二、明确问题 1.问题的价值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学科性、新颖性、实用性、技术可行性、投入产出比等。 2.问题解决所受的限制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的:设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标准、设计者的技术能力与条件。限制是一种对设计的约束。 3.制定设计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使用与维护。 例题分析解答 于是他设计出右图这双鞋子。按下鞋侧的按钮,就可将鞋在27码 至37码之间调整。据称,对很多两只脚不一样大的孩子来说,这样 的鞋子是再好不过了,他们可以根据两只脚的尺寸自由调节鞋子。 这个家长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 A、观察日常生活 B、收集信息 C、分析信息 D、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 考核要求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应用 考核难度容易题 参考答案 A 解题分析发现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四种:观察日常生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这是一个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这位家长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从而发现了问题。【例2】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件小发明。可是在他申请发明专利时,才猛然发现相同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早有销售了。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忽略了设计的() A、发现和明确问题环节 B、制定设计方案环节 C、制作模型和原型环节 D、测试、评估和优化环节 考核要求判断问题价值的方法应用 考核难度稍难题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 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表述不准确 【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对象应该是学生。可目前我们有些导学案中目标设置的主体还是教师,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目标的描述才是合适的。所以,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注意对象是学生,要使用第一人称“我”。如:我会……我能够……。 (2)目标设计缺少三维度 【建议】我们有些导学案虽然有很清楚的学习目标,但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层面上的单一目标,仍受传统教学影响过于重视“双基”,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描述,只求结果。而新课标要求目标设计体现“三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乐学”。从学会、会学再到乐学,三维目标如同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不能相互分开的,在描述时要全面描述。 (3)目标表述笼统抽象,操作性不强 【建议】有的学习目标表述抽象,操作性不强。因此,学习目标设计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要以学生为中心,行为主体是学生,呈现出来的每一条款都必须有具体的动词,像“说出”、“标出”、“划出”、“找出”、“编写”、“设计”、“预测”、“关注”、“尝试”、“参与”、“追求”、“整理”等这样的动作。要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些隐性目标的设计。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写明运用什么方式、方法达到什么目标,如:“通过……,理解………”等。

问题2:导学案问题设计肤浅化、零碎化,缺少层次 (1)问题设计肤浅化表现在,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得出答案。 (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已课堂上的生成,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问题设计零碎化是指整张导学案全是零碎的小问题,一问到底,而缺少提纲挈领的问题。这样设计会阻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4)问题缺少层次,是指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 【建议】导学案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主线,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的原则要求。要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要会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 问题3: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缺乏“导”的功能 【建议】导学案将高效课堂的“以学为主”变为“以练为主”,开篇预习题,再是展示题,后是测试题,导致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而好的导学案是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能够让学生在步步引导中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效果。而习题或试卷则仅仅是检查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怎么学”,强化学法指导,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动手实践能力的设计,

排课系统设计

一、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必要和首要设计阶段,将会影响以后数据库设计的延续和质量,需求分析方法也很多,最重要是形成有实用价值的实际性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在该排课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主要是通过询问和自己所掌握的关于该系统的数据联系方式和工作方式,形成了关于该系统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 1.1需求表述 1.1.1 基本功能描述 排课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主要完成工作有: 1、数据库管理员对数据的录入和相关完整性条件约束的建立, 2、数据库相关的触发器与存储过程对数据库中数据的联系的 管理; 3、执行程序能够高效率地完成数据处理和调用; 4、能够通过DBMS建立一系列视图来更方便的操作数据库。1.1.2 开发技术描述 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SQL Server 2005 是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版本继承了SQL Server 2000 版本的优点,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跨越从运行Microsoft Windows 2000 电脑到运行Microsoft Windows XP 的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本实验中最终将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我们设计的数据库实现。 1.2分析形成初步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DD)是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阶段后通过科学的处理方法得到的该系统中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也是进行详细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所获得的主要成果,它在数据库设计中占有恨重要的地位。 数据字典通常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5个部

磁铁的两极 学案(表格式)

年级三学科科学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 学习内容磁铁的两极 学习目标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学习重点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学习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学习准备为小组准备: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集体备课二度备课 导学过程设问导读 1、(实物出示)看,这是什么?(小钢珠和条形磁铁)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我们来试试吧!教师演示(多做几次)看到了什么?(小钢珠在磁铁上总向两边滚) 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合作探究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

导学过程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我们猜条形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 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样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呢?要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磁性谁更强,可以怎么比? 3、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4、我们已经知道磁铁能吸铁,如果用一个磁铁的磁极去吸另一个磁铁的磁极,吸引力会更大吧?想验证一下吗? 5、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汇报点评 巩固练习: (1)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 (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3)、怎样才能标注统一呢?我们下一课再继续研究吧! 拓展延伸: 出示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它们的磁极在哪里呢?(用小钢珠测试,因为磁极磁性最强,钢珠会自动滚向磁铁的两个磁极。)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探究性实验》学案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探究性实验(学案) 复习目标 1、巩固基础知识,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初步学会利用“资料”分析解决问题 3、初步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处理数据 4、认识到科学探究既要观察和实验,又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活动1---我会对比 近五年成都市中考化学探究性实验试题对比

活动2---中考直通车 2018年成都市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删减)) 某项目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离子浓度越大。 鸡蛋壳主要成分是CaCO3,其他成分对实验影响忽略不计。 鸡蛋壳与牙齿和含氟牙膏反应的化学原理相似。 【实验一】鸡蛋沉浮 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 (1)冒气泡的原因(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二】鸡蛋壳溶解 在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加人蛋壳粉,搅拌,测得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一。 (2) 图1中,a-b段电导率变化的原因_ , b-c段电导率基本不变的原因_ 【实验三】鸡蛋壳代替牙齿探究含氟牙膏能否预防龋齿 (3)查资料知,含氟牙膏(含氟成分为NaF)与蛋壳反应在表面生成氟化钙保护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先检查图2装置气密性, 再称取0.50g“牙膏处理过的蛋壳(用牙膏液浸泡、洗涤、晾干)”于锥形瓶中,用注射器抽取20mL3.5%的盐酸(模拟形成龋齿的酸境),连接好装置,打开开关,将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关闭开关,测得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用“未用牙膏处理的蛋壳”重复上述实验。 根据实验三的数据分析,含氟牙膏(填“能”或“不能”)预防龋齿,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活动3---大显身手 2017年成都市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删减) 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组成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通常条件下,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 【实验操作、记录、分析】 实验一

教务排课管理系统设计(VB课程设计)

类型:【02课程设计】 作品名称:教务排课管理系统设计 作品关键词:排课管理系统、Microsoft Visual Basic、Microsoft Access

第一章系统需求分析 这个阶段的任务不是具体地解决问题,而是准确地确定“为了解决 这个问题,目标系统必须做什么”,主要是确定目标系统必须具备哪些功能。 需求分析也是软件定义时期的第一个阶段,虽然在可行性研究阶段 可以粗略了解了用户的需求,甚至还提出了可行的方案,但是可行性研 究的基本目的是用较小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是否存在可行的解法,因此许多细节被忽略了。然而在最终的系统中却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微小 的细节,所以可行性研究并不能代替需求分析,它实际上并没有准确地 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这个问题。为此,必须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1.1 系统编写目的 排课是学校教学管理中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的管理工作之一,是 为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安排时间和地点,使整个教学能够有计划有秩序的 进行。 课表编排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组合规划问题,它要保证在课程安 排中教师、学生、教室不能产生冲突(所谓冲突,就是将需上不同课程 的两个或多个班级安排在了同一时间、同一教室、或为同一教师在同一 时间段安排了多门课程等情况),并且要满足教师的要求和教室资源的要 求等约束条件。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生人数的不断上升,课程设置 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手工排课的缺点越来越突出。由于计算机具有 运算速度快,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很自然地进入到这一应用领域中。用 计算机进行排课能够快速地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性结果,具有排课 时间短、人力省和质量高的优点,不但能够使教务人员从繁杂的排课任 务中解脱出来,而且对于推动教学的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案格式模板

梯形的面积 五年级班级姓名 学习内容:P95~96例3。 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应 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进行比较,加深印象,巩固旧 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学: 1、回顾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写出它们的计算公 式及字母公式。 2、仔细阅读课本95页内容,运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 桌讨论图中三个小朋友各自使用的方法,你喜欢哪种? 发现: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 。 另外两位小朋友的方法可以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吗?公式一样吗? 二、量学: 如果用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h分别表示梯形的,和,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三、导学: 1、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梯形的上底,下底,与平行四边形底的关系; 2、正确的书写公式,并应用公式进行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四、用学: 1、例3中三峡水电站大坝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它的上底是36m,下底120m,高是135m。求它的面积。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拼成()。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每个梯形面积的()。 3、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梯形的上底是12分米,下底与高相等,都是10分米,它的面积是()。 五、测学: 1、一个梯形上下底之和是60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是多少? 2、一块梯形山坡地的上底是280米,下底是540米,高是160米。现在要在这块地里栽果树,如果每株果树占地2平方米,这块地可栽果树多少株? 3、一个面积为125平方厘米的梯形,上底长8厘米,下底长17厘米,高是多少?(请用方程解) 6 6 6 计算每个梯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收获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掌握了,在方面仍需努力,此次上课总体感觉(愉快、一般、难过)。

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

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就是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将教师的讲,转变为学生的学。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了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一节课是否能上成功,效果的好与坏,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导学案设计。数学的学习起于“疑”,在于“思”,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否科学,是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就尤其重要了。那么怎样去设计导学案中的数学问题呢?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要有科学性,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要有启发性、探究性,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内设计问题,这样便于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来同化新知识。4、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我在实际教学时,导学案中各环节问题是如下设计: 一、在课前导学这一环节,要设计一组练习,这组练习题中要蕴含,本课学习所必须的知识点及技能,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例如:平行线判定一课课前导学设计如下: 课前导学:问题1: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载, 形成的八个角中,同位角有哪些,内错角,同 旁内角呢? 问题2:同位角具备什么关系时,能够判断a平 行b?你的根据是什么?

实数教学:(一)课前导学:探究 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3 , 35 ,478 ,911 ,119 ,59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_______小数或________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______小数或____________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二、 在新课导入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需要是求知的源动力,在新课起始,设计一道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而生活中又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了认知冲突,此时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算术平方根一课:学校要举行美术比赛,小明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 平行线判定一课设计如下: 新知导入:小明下课的时候,他想知道黑板上、下边沿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小明只有一个大的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黑板的上下边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黑板的上下边是否平行能利用同位角来判断吗?如果不能,是否

三年级美术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三年级美术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设计应用 课题 校徽设计 课时 2课时 执笔人 教学目标设计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特色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方法设计 情景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启发导入 抢答游戏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希望小学校徽设计征稿启事》 设计闯关游戏。 教学重点难点: 校徽的构思和设计 (-)课前准备 1、教具学具准备:搜集关于学校历史和特色的资料、各种小学。校徽图片、彩色绘图颜料 <-)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新课标第一网 读一读,看一看有关标志设计的资料、图片,让学生讨论、交流标志设计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同时,启发学

生对标志设计有初步的了解。 2、发展阶段 1)、教师让学生根据上面例举出的标志,谈一谈,一个完整的标志由哪些要素组成?(图形、色彩、文字) 2)、教师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标志,既能体现图形、色彩、文字三要素又构图合理、造型美观的标志图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抢答游戏:在老师的描述中,学生抢答教师描述的是什么一一它基本是一个圆形:由红色和金色组成; 外环是由麦穗和齿轮组成的;中上方有一大四小五颗星星;下而是庄严的天安门……学生:国徽 2、向学生阐述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引申出标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出示多幅标志,学生辨认。如2008年奥运会标志、绿色食品标志、交通标志。学校标志一一校徽。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实验小学校徽设计征稿启事》,解释实验小学是由社会爱心人士为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捐助而建立起来的学校,它而向社会发出征稿启事,征集校徽设计。现在老师设计了三个智慧难关,同学们闯过去就可以为这所学校设计校徽,把你们的爱心传递给远方需要帮助的小朋友。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高校自动排课系统毕业设计

自动排课系统 摘要:制定一个学校的排课计划是一项非常耗时且相当辛苦的工作,而且它还得由有学校排课工作经验或者这方面知识的人才能做好。在一所高校时一个课程表的制定是一个难题,因为在有关课程表的问题上有很多的限制条件得考虑,还有大量的数据空间被挖掘,即便你的输入数据量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大批量。 课程编排系统是一个学校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自动课程编排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系统经过测试,运行稳定,可投入使用。 关键字:排课管理,VB,数据库

Abstract:Formulates a school platoon class plan is an item consumes extremely when also the quite laborious work, moreover it also must by have the school row of class work experience or this aspect knowledge talented person can complete. When a university a class schedule formulation is a difficult problem, because has the very many limiting condition in the related class schedule question to result in the consideration, but also has the massive data space to excavate, even if your input data quantity is not i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mass. The curriculum arranges the system is a school essential part, Its content said regarding the school policy-maker and the superintendent all very important, Therefore the automatic curriculum arranges the system to be supposed to be able to provide th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and the quick inquiry method for the user. But the people have since always used the traditional artificial way management document file, this management way has many shortcomings, For example: The efficiency low, the secrecy is bad, Moreover the time one is long, Will produce the massive documents and the data, This regarding the search, the renewal and the maintenance has all brought many difficulties. Along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computer science is mature day after day, Its formidable function had profoundly known for the people, t entered the human society each domain and is playing the more and more vital role. This system after the test, the movement is stable, may put into the use. Key words: Curriculum management, VB, database

用学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精选教育文档

用学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初中阶段除了分组与演示实验外,我觉得实验探 究类的习题也应归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尤其是现在中考理综试题中,探究题所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在学案中如何 进行实验探究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理化实 验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教给学生实验的基本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探究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使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和核心:同时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参与程度,以研讨者的身份,实施平等的参与学生的讨论,控制学生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案发挥好支持、引导、促进等作用。 、提倡小组成员既独立又协作精神,支持学生勇于进行实 验探究活动 小组成员之间协作平等精神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应具有的 科学素养。教师在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式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这种精神的培养。一方面在学案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发言机会很多, 一些发言会引起争端,因此教会学生发言的技巧很有必要。既要避免 有的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阻碍其他学生发言,也要避免有的学生寥寥数语说不清、道不白的现象。要求学生针对学案在对别人的发言要深思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使每位学生发言机会 尽量平等。只有当学生感到有同等权利参与讨论时,探究讨论才 会保持平衡。要想这种平衡持续下去,教师还要学会严谨和谦虚的学习态度。在学案教学中主张合作性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平等精神以及相互尊重的品质,并且使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不同的解释,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教师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较多的宽容和自由,教师就培养了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利用学案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应是有着高度技巧

最新整理三年级语文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最新整理三年级语文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程序设计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自读全文: 2、查生字掌握情况: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概括全文 本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说明简洁,意思完整,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积累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翱翔的鸟儿。将这样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②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标本复原、动画展示)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2)对词语的理解。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注意引导关键词: “大约”、“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1、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指名逐段读,想: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3、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4、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的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做好知识储备。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

中小学辅助排课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word文档整理分享 中小学辅助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贺荣 摘要:编排课表是中小学教学管理中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它通过合理地安排时间、教师、课程、班级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全校各个班级一周内的每节课,都有合适的教师及课程与之对应。 针对我校自身的校务情况,在研究过当前一些优秀的排课算法的基础上,我研究出一套基本可行的排课程序。它可先根据教务人员输入的约束条件进行设置,通过逐步筛选细化,将特定的课自动安排在最合适的时间段中安排到最优级的班级中。如果自动排课尚有不成功的地方,会在课表显示区将该课程以红色显示进行警告。通过这种直观的辅助手段,教务人员再配合进一步手动调整,最终调整出满意的课表。 关键词:排课系统自动手动辅助 参考资料

一、排课系统的开发背景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对教师课程安排的复杂度不断增加,如何将一个学校各个学科每天的课程安排与教室资源的分配合理化是摆在每一个教务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传统的人工排课方式不仅工作繁琐,工作量大,而且还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于学校的课程安排是发展的必然。充分发挥计算机自身的优势,将大量复杂的判断与运算交给计算机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脑的“减负”。教师设置好学校基本情况及排课要求,让计算机自动排出课程表,适度调课后的课表就能满意地应用于新的学期。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Grotlieb.C.C教授就对课程表问题进行了形式化描述[1]。排课表这样的时间表问题(TTP: T ime-Table-P rob lem ) , 是典型的组合优化和不确定性的调度问题[ 2, 3 ] , 并且已被证明是NP完全问题,有其自身固有的数学模型,即课表问题存在解,并且能找到解[4]。排课表问题的难度在于:它是一个多元受限的问题(受限于课程、时间、班级、教师、教室排课五要素) , 如果必须满足所有的约束条件(而这些条件通常是相互矛盾的) , 则极有可能找不到完整解[ 5 ]; 这也是为什么迄今为止还几乎没有完全自动生成课表系统的软件应用于实际,因为多数的排课效果好的软件还需后期手动辅助排课进行完善,而那些完全自动生成的排课软件,通常会以降低约束条件的满足程度为代价(比如不能均匀分布课程、主副科安排时间段不很合理等)。 目前, 解决课表问题的方法有: 模拟手工排课法[ 6,7 ] , 图论方法, 拉格朗日松弛法, 二次分配型法等多种方法[ 8, 9 ]。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课表编排在许多学校只能通过人工或人工模拟的方式生成。但是,伴随着各类学科范围的不断扩大,各学科科目逐渐增多,以至于众多的教师和学生、庞大的课时、复杂的班级信息令学校的教务安排人员无法高效、合理地制定出相应的排课计划。这就促使我们的教务安排人员必须采用一些辅助的手段来帮助自己。因此,计算机辅助排课成了现代排课的需要,相应的排课算法成了人们探讨的主要问题。目前常见的排课算法有贪心算法、遗传算法、回溯算法等[10]。研究并使用一种好的算法不仅可以缩短排课时间,提高排课效率,更可以让使用者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在导学案开发和教学设计中,许多教师不会确定教学目标。一是不会分解单元总目标,同一目标多课重复;二是抓不住重点目标,旁逸斜出地胡乱延伸。如:学习小说《香菱学诗》(人教版九年级(上)),要学生思考“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学习《散文诗两首》(人教版七年级(上)),却引导学生分析“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三是不会取舍,平均用力。四是目标固化,缺少根据学情变化的调整和修改。 二、生成问题的处理 在“高效课堂”实验中,对于问题生成单的设计,不少教师以自己预设的问题来取代学生的生成问题,其理由是学生不会生成问题或者生成的问题没有教学价值,还是习惯于以前传统教学忽视学情的大包大揽。二是对学生如何生成问题在方法上缺乏有效引导,对生成的问题关注不够,对问题的收集、整合、提炼不及时。在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将学生生成的问题纳入其中。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实质依然是教师个人的预设,依然将学生这个主体拋在一边。因而,其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三、学习内容的侧重 不论是问题导读评价单,还是问题训练评价单,老师设计的内容

往往存在“四多四少”问题:内容大意概括多,精彩句段品味少,线索思路提炼多,逻辑关系探究少,知识性问题设计多,开放性问题设计少,简答表述训练多,阅读练笔实践少。 四、设计意图的表述 在对设计的问题进行语言表述过程中,由于教材挖掘的不到位,意图提炼的不精准,出现了言不达意、过分细化、拘泥于字面含义的题干表述偏差问题。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草帽计》教学中,一老师设计的“合作探究展示汇报”问题二,是这样表述的:贺龙的“草帽计”可谓是“神机妙算”。想一想,这个计策“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如问题三: 贺龙同志用智谋指挥军队,不发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胜利。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不约而同地奔向贺龙,把他围得水泄不通,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本体的设计意图是想叫学生概括贺龙同志的人物形象特点,属于会聚性问题,而所要求采用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则要求学生展开多角度、全方位语言描述,属于发散性问题,再加上题干的文字量较大,这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无疑加大了审题、答题的难度。 导学案的设计,需要全方位的思考,既要研究课标和教材,又要把握学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本节课的导学案设计和学生的学习

学案模板

19.1.1变量与函数(1) 【学习目标】我能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来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我能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 学习重点:了解常量与变量的意义; 学习难点:较复杂问题中常量与变量的识别。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问题一: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不变化的量是.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s= ,t的取值范围是这个问题反 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 二、合作交流探究与展示: 问题二: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第一场售出票150张,第二场售出205张,第三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不变化的量是. 3、试用含x的式子表示y,y= ,x的取值范围是 这个问题反映了票房收入随售票张数的变化过程. 问题三:当圆的半径r分别是10cm,20cm,30cm时,圆的面积S分别是多少? 1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不变化的量是. 3.试用含r的式子表示S,S= ,r的取值范围是这个问题反映了随的变化过程. 问题四:用10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的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 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为xm,面积为Sm2 .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不变化的量是. 3、试用含x的式子表示s. S= ,x的取值范围是 . 这个问题反映了矩形的随的变化过程. 小结:以上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好多类似的问题,在这些 变化过程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 结论: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 ....的量为;数值始终不变 ....的量为。 三、当堂检测:(1、2、3、4、5题为必做题;6、7、8题为选做题。) 1.一支圆珠笔的单价为2元,设圆珠笔的数量为x支,总价为y元。则y= ;在这个式子中,变量是,常量是。 2.某种报纸的价格是每份0.4元,买x份报纸的总价为y元。用含x的式子表示y,y=,常量是,变量是。 3.小军用50元钱去买单价是8元的笔记本,则他剩余的钱Q?(元)与他买这种笔记本的本数x之间的关系是()A.Q=8x B.Q=8x-50 C.Q=50-8x D.Q=8x+50 4.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某人行完全程所用的时间t(时)与他的速度v(千米/时)满足vt=S,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S是变量 B.t是变量 C.v是变量 D.S是常量 5.某种报纸的价格是每份0.4元,买x份报纸的总价为y元,先填写下表,再用含x的式子表示y. x与y之间的关系是y=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常量 ,变量是. 6.长方形相邻两边长分别为x、?y?,面积为30?,?则用含x?的式子表示y?为y= ,则这个问题中,常量;是变量. 7.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关系式,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 (1)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α与另一个锐角β之间的关系. (2)一盛满30吨水的水箱,每小时流出0.5吨水,试用流水时间t?(小时)表示水箱中的剩水 量y(吨) 8.自己编写一道生活中的题目(要求:写出关系式,指出常量与变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