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6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1980—2020)(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6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1980—2020)(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6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1980—2020)(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6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1980—2020)(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热点直击】

2020年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的第40周年。创办经济特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倡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新趋势,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步骤,也为我国改革开放打开了一个窗口。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经济特区的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目前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频率较高,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

一、“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点

1、核心概念: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设立背景: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3、设立过程

(1)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

(2)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

(3)1980年10月7日,设立厦门经济特区。

4、特点

(1)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2)经济活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5、意义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二、相关重要问题解析

1、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为什么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

(1)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

①位居沿海地区,出海交通便利

②靠近港澳,华侨众多,便于利用外资

③资源比较丰富

2、“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1)国家划定特定范围,并采取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进行大力支持

(2)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4)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进行对比,它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联系紧密,利用外国优势发展中国经济。

3、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4、热点:深圳先行示范区

2019年8月18日,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次赋予深圳以特殊的使命,明确了深圳先行示范区、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

【考法预测】

1.(2020·浙江高三)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有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选项B正确;1956年八字方针提出表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选项A排除;中国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选项C排除;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尚未解决,排除D。

2.(2020·全国高三月考)从1979年到1984年,位于深圳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率先推出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以工程招标的方式管理工程、职工住宅商品化、全国招聘人才、实行全员合同制等。这些做法A.促进了深圳特区地位形成B.为对外开放局面奠定基础

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D.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深圳率先改革的做法可知,体现了深圳地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故D正确;深圳特区创建于1980年,排除A;本题为深圳地区的改革举措,并不涉及对外开放,排除B;材料中的做法不能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故选D。

3.(2020·安徽六安一中高三月考)制作大事年表是把握历史脉络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历史时序感的重要手段。下列事件在大事年表中应该放在1980年的是

①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②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中共中央发文首次突破“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为经济特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是在1980年8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是在1981年,中共中央发文首次突破“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是在1980年9月,设立经济特区时间是在1980年,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B、D排除。

4.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下表),

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最重要B.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利团结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答案】C

【解析】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正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的产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民族自治区,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都是内政问题,不涉及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等外交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只适合民族自治区,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5.(2020·安徽高三期末)1980年8月,全国人大批准公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这一条例的发布表明,我国

A.对外开放已经起航B.邓小平理论正式面世

C.经济体制改革开始D.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

【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表明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起航,故A正确;设立经济特区时邓小平理论尚未面世,排除B项;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7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设立经济特区还不能表明我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排除D项。故选A。

6.(2020·南通市天星湖中学高三)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结果在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中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的现象,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可见,深圳特区的基建

A.揭开改革开放序幕B.探索引入市场机制

C.带动内地同步发展D.开创引进外资先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深圳特区基建时,“允许内地和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并推出“设计稿评选,施工搞招标”、“大包干”等办法,结合可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深圳特区在探索并引进市场机制,B选项符合题意;揭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与内地并不同步,基建中开创“引进外资”先河的说法,在材料里无从体现,ACD三项错误。

7.(2020·吉林高三)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

【答案】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和四川,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故D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以1979年中共中央的决定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因果逻辑推理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热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给出的时空信息。这说明高考试题对时空意识的考查从来没有淡化,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

8.(2020·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校高三期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文中的“第一扇窗”是指()

A.设立经济特区B.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D.开放沿江、边境城市

【答案】A

【解析】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中最早开放的地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故选A;BCD三个选项中的措施都是在设立经济特区之后实行的,不符合“第一扇窗”的题目要求,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联系所学经济特区的设立的史实分析解答。

9.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指出: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下列关于经济特区的特色说法正确的是

①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②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

③拥有完全的经济管理权限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务院对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①正确;对经济特区,国家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即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②正确;经济特区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拥有更大的经济自主权,而不是拥有完全的经济管理权限,③错误;经济特区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拥有更大的经济自主权,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10.(2020·福建高三期末)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是

A.由面向东亚到向西方开放B.由经济特区到“一带一路”

C.由局部试点到全方位开放D.由单层次向宽领域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城市,在这些城市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1985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的开放格局基础上为进一步加深与世界的联系,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由局部试点到全方位开放,故C选项正确;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由局部试点到全方位开放,没有体现由面向东亚到向西方开放特点,故A选项错误;经济特区是指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是左图的部分内容,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由局部试点到全方位开放,没有体现由经济特区到“一带一路”,故B选项错误;在左图开放的格局中已经体现了向多层次、宽领域发展的趋势,材料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由局

部试点到全方位开放,故D选项错误。

11.材料198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雀的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济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主要是实行市场调节。8月28日,全国人大正式批准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将厦门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全岛。

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设立海南省,建立中国最大的特区——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快上海浦东地区开发,随后宣布开放浦东新区9项具体政策。

——摘编自金冲及主编《中国共产党历程》第3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规模设立经济特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及设市经济特区对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意义。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改革全面推进;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特点: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管理方法;沿海地区;逐渐推广和扩大。意义: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充当经济改革的排头兵;为全国经济改革提供了示范和经验,推动了全国其他地区经济更快发展。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改革全面推进;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第一问,据材料“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济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主要是实行市场调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结合对外开放的意义加以回答即可。

2017高考时事政治热点分析1 深化“放管服”改革

2017届高考时事政治热点分析(一) 深化“放管服”改革 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 材料一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本届政府紧紧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创新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针对群众期盼优化公共服务。这些既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1)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政府是怎样实施这一战略举措的?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政府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深化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系统优化原理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政府三管齐下,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有效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府创新深化改革监管机制,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2)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这一战略举措的经济意义。 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降低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精准调控;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二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我们没有搞“强刺激”,而是把推进“放管服”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工具,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有了“放管服”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才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有力支撑了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比较充分的就业,才有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发展,也带动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情,存在放权不到位、监管缺失疏漏等问题,公共服务还有不少薄弱环节,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有很大空间。必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并与“双创”和发展新经济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改革成效要看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时间压缩多少、项目审批提速多少、群众办事方便多少,而且要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不能用模糊不清的概念。 (1)结合材料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怎样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积极履行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监督,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政府公信力。 (2)结合材料用哲学生活知识分析“改革成效要看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时间压缩多少、项目审批提速多少、群众办事方便多少,而且要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不能用模糊不清的概念”观点的科学性。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改革成效怎样最终要用实践检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成效最终要看是否符合群众利益;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要符合客观。改革指标要量化,要符合实际。 材料三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深刻变革。各级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相忍为国、让利于民,计利当计天下利,以政府减权限权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挥。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工匠精神,抓好“放管服”改革实施,严格责任落实,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2018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汇编: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2018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汇编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热点背景】 根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 一、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 (一)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三)组建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农业部。 (四)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 (五)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设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 (七)组建应急管理部。不再保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八)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九)重新组建司法部。不再保留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十)优化水利部职责。不再保留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十一)优化审计署职责。不再设立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 (十二)监察部并入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会。不再保留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 二、关于国务院其他机构调整

(一)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二)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三)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四)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五)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 (六)组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不再保留国家粮食局。 (七)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 (八)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不再保留国家林业局。 (九)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 (十)调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隶属关系。 (十一)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十大举措 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国务院机构职能,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微观事务管理,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整合的整合,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该加强的加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机制,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国务院机构职能体系,真正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 (二)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 (三)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 (四)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 (五)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带分析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带分析 时政热点背景: 2021年4月20日,电千余名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越商代表,大 禹后裔及社会各界代表于上午汇聚浙江省绍兴市,共同参加了2021年公祭大禹陵典礼。 据悉,2021年是对大禹陵首祭20周年,典礼采用古代最高礼祭——“禘礼”形式进行, 仪式共分肃立雅静、鸣铳、献贡品、敬香、击鼓、撞钟、奏乐、献酒、敬酒、恭读祭文、 行礼、唱颂歌献祭舞、礼成等13项议程。今年祭禹典礼主题是大力弘扬公而忘私、为百 姓谋福泽的大禹治水精神,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魅力,同时展现绍兴鲜明的文化特色和 城市特点,把大禹精神贯穿在“五水共治”、“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之中。典礼由中国文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绍兴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浙 江副黄旭明在祭文中歌颂了大禹“疏导百川、平治水土”的丰功伟绩、“胼胝劳绩,功厚 德茂”的道德操守,颂扬了浙江大地“五水共治、两美浙江”的繁荣景象,表达了中华儿 女“砥砺前行,再铸辉煌,创新创业,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和“长青基业,继往开来,中 国吉祥,山高水长”的良好祈愿。 时政热点分析: 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塑造人生。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祖和治水英雄,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夏 启开端,中华民族便有祭禹祀典。千百年来大禹治水的事迹引领着人们不断前进。这说明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祭禹典礼展示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魅力展现绍兴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城市特点,要把大禹精神贯穿在“五水共治”、“重 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之中,为加快美丽水城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3.保护文化遗产。2021年,大禹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禹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研究 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集中表达民族情感和展示民族文化。 4.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公祭大禹陵,对于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于弘扬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公祭大禹陵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大禹以其疏导洪患 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敬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精神 的重要体现,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2019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习题集锦:三创

2019年时政热点好题集萃 (9)三创 1、《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_____,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 A.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 B.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C.科学精神和诚信建设 D.科考成绩和道德建设 2、2018年5月科沃斯集团以“服务机器人第一股”成功登陆上交所。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是科沃斯机器人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科沃斯创始人表示,创新就是技术和人性的完美结合,就是尽可能的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这表明( ) 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②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③科技创新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 ④科技创新总是通过吸收、改造传统技术而实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互联网+”行动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互联网+”给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带来很多机会。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这表明( ) ①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的过程就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就是否定过去肯定现在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科技改变生活。只需将一个小小的电子传感卡片带在身上,无论你身在何方,远在诊室的医生就能通过实时传送过来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一旦身体健康指数出现异常即可自动报警,医生会根据数据作出响应,采取相应的治疗监控手段,这就是未来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医疗。智能医疗在给人们提供医疗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产业价值。

2015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三:一带一路

专题复习三:一带一路 背景材料 “一带一路”既“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的原则是:共商、共享、共建。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肩负着三大使命: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收获早期成果。 与教材知识的联系 经济常识 1、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3、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4、有利于优势互补,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政治常识 一、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二、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 四、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五、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六、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七、我国政府积极履行职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哲学常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3、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8、认识不断地向前推移、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提高练习 1.“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2014年11月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 C ①有利于逐步消除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实现互利共赢 ②说明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③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 ④说明我国对外经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2017年高考十大热点时政分析

热点专题一、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中国创造 热点专题二、聚焦杭州G20峰会,助力全球经济增长 热点专题三、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热点专题四、弘扬女排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热点专题五、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记忆 热点专题六、十八届六中全会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 热点专题七、神舟十一号奔天宫,载人航天精神启新程 热点专题八、聚焦世界互联网大会,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 热点专题九、赏传统诗词之美,寻文化基因之源 热点专题十、关注健康中国2030,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热点专题一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中国创造【背景材料】 2016年3月29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质量。因此,要大力弘扬质量文化,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 2.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实行正确的经营战略。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群众关切,着力改善质量供给,深入开展制造业、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努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3.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 4.企业要树立服务意识,履行社会责任。要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质量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争先创优,大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为建设质量强国贡献力量。 5.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做到以质取胜。第一届质量奖颁奖大会得奖后,华为高层提出“以质取胜”的目标,企业想要拿到世界的通行证,在高端品牌市场站住脚,必须跟国际标准接轨。在未来,企业在竞争力上唯有走高端品牌,走高质量道路。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角度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度2 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高分必备: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 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角度3 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角度4 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角度5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高分必备: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

201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背景材料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每个人的幸福安康,是全党全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经济生活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要爱岗敬业,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实守信是市场交易的原则;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现代市场经济的治本之策。 兼顾效率和公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效率,又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公平。 围绕主题,抓住主线。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政治生活 遵循参与政治生活准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建设法治中国。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公民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文化生活 文化对从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文化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020年高考政治十大时政热点结合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政治十大时政热点结合答题模板 专题一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经济生活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 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 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 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动社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义精神文明。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

最新2017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考点

最新2017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考点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考点一:时政热点的考查 政治是一个亲时政热点的学科,因此在时政热点的复习上很多考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此笔者认为这种重时政热点的误区必须纠正。高考政治会考查时政热点这毋庸置疑,但是考查的形式是用学到的知识点去分析相应的时政热点。因此,考试考的不是时政热点是什么,而是已我们的知识分析时政热点为什么,怎么样。对事实的合理的评论比事实本身更重要。 根据本年度的时政热点,有以下问题希望考生高度重视: 1.依法治国,"四个全面"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⑴政治生活角度 考查政府的依法行政,党依法执政,人大的立法工作,结合人大

公民考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征和要求。考查党的执政理念,指导思想。 ⑵哲学生活角度 考查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原理,考查认识论部分中国法治认识的发展。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2.互联网经济,经济发展新常态。 ⑴经济生活角度 考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⑵政治生活角度 考查政府职能的转变,简政放权 ⑶哲学生活角度 考查系统优化,质量变,发展原理

3.雾霾问题,环境保护问题 ⑴经济生活角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绿色消费 ⑵政治生活角度 政府职能,公民政治参与 4."一带一路",亚投行 ⑴经济生活角度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⑵政治生活角度 世界主题,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⑶文化生活角度

文化传播、多样性,中华文化包容性 ⑷哲学生活角度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考点二:出题方式的设计 高考政治的考近几年来的出题方式越来越灵活多变,考查也更多的侧重学生能力,越来越强调考生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解决现实问题。针对出题方式和题型的练习一定要以本省的历年真题和一模二模题作为蓝本,在千锤百炼中培养出对于特定考题形式的定向的条件反射性思维。 综合全国各个省份考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建议考生一定要强化注重: 1.计算能力和数据逻辑的分析能力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跟数据联系紧密,因此涉及到相关问题的计算和相关变量关系的函数分析是必考题型。因此,函数图表的分析,数据的归纳分析,相关现实问题的计算建议考生务必练习掌握。

2015年高考全国卷一政治试题和答案(最完整)

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课标卷Ⅰ) 12.某公司准备在甲乙两种复印机中选购一台,甲复印机的购置成本为22000元,乙为18000元;甲 的专用耗材每年消耗量不及乙的50%。该公司最终购买了甲复印机。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选择的理由是 A.甲乙是替代品,甲的耗材消耗量低于乙 B.甲与其耗材是互补品,甲的耗材成本低于乙的购置成本 C.甲与乙的耗材是互补品,甲的购置成本低于乙的耗材成本 D.甲乙是替代品,甲多耗材的购置成本低于甲节约的耗材成本 13.2014年11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实行公开透 明的市场化定价。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旨在 ①破产垄断,促进市场竞争②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③降低商品价格,增加商品销售量④以市场化价格为信号,引导社会资本投资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4.据统计,到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金融规模突破10万亿元,其用户数量达7.6亿。互联网金融 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接连出现互联网金融企业违规经营、对用户信息保护不力等问题。为防范这些问题发生,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改进互联网安全技术②完善金融监管政策法规体系 ③限制高风险的金融产品④引导和规范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15年3月6日,美元指数收盘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4164点;3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 前一交易日又贬值30个基点。美元持续升值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积极的方面在于 ①扩大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增加出口②提升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 ③抑制中国居民的出境旅游,从而增加国内储蓄④优化中国对外投资结构,加快“走出去”步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党的十八大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回答16~17题。 16、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自由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17、《决定》提出立法机关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的作用在于 ①明确立法权利边界,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②完善立法机制,保障公民整治权利的实现 ③使法律更好的体现民意,提高法律权威④促进公民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法守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14年,我国废弃实施多年的企业年检验照制度,公开《企业信息公开暂行条例》。条例确立 了包括企业年度报告和即时信息公示、政府部门的企业信息公示及信用约束机制在内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

2017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携手G20+合作又共赢

携手G20 合作又共赢 【热点扫描】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随着中国迎来G20时间,数十位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即将聚首西子湖畔,共绘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新图景。邀请历史上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与会,将“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列为重点议题——别具深意的安排,突显中国主张,诠释着一个发展中大国对世界发展的深入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担当。 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是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重要力量。从华盛顿到杭州,国际金融危机绵延8载、余波未平,主要经济体政策明显分化、保护主义抬头、多边合作受阻等挑战层出不穷,阻碍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从历史驶向未来,G20巨轮如何汲取合作共赢的精神动力,怎样以包容联动式发展破解增长瓶颈、完善全球治理,考验着各成员的决心与行动,更让国际社会对杭州峰会充满期待。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二十国集团峰会的召开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2、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在浙江杭州举行讲有利于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在浙江杭州举行是我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表现。 二、《政治生活》角度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二十国集团之所以能够合作共赢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诸多共同利益。 2.和平与发展是是时代的主题。二十国集团第十一次峰会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展开讨论与合作,符合时代的主题,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二十国集团领导人

2018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大题专项突破---人工智能

2018高考时政热点大题专项突破---人工智能 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12分) 从用“机械抓斗”替代工人肩执手提,到智能码头实现自动化操作。近年来,码头作业这个首经的劳动密条型行业,正逐潮向科技密集型转变。2017年12 月10 日,上海洋山港口期开港试运营。作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无人码头,量车流不息,却不见一人在操作,一个流程下来大概耗时5-10分钟,时效明显提高。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它的发展,无疑为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人工智能对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14 分) 2.(14分)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读图回答问题。 从经济生活角度,概括图10反映的我国智能家居市场的特点,并结合图11分析说明智能家居生产企业如何适应上述趋势。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2017年7月,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公布。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未来,人工智能将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将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但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必要性,并为如何弥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短板提出合理化建议。(14分) 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高度重视本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也已走在世界最前列。但与人工智能头号大国美国相比,我国在AI人才领域存在明显差距。报告显示,目前美国人工智能

2017高考时政热点及答题模板【汇总】

2017高考时政热点及答题模板【汇总】 时政热点是高考必考知识点之一,那么2017年高考时政热点有哪些?下面跟yjbys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希望对同学们高考有所帮助! 专题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经济生活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 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 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 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 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动社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义精神文明。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 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义伟大旗帜,弘扬主旋律。 ⑥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四、哲学生活 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因。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由我国面临的现实矛盾决定的。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现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深化文体改革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备战2014高考】2014年高考热点时政分析:4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4年高考热点时政分析(4):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一、【背景材料】 2013年8月22日,商务部通报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主要任务是要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二、【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结果。它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进一步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来说,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有利于形成参与国家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通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自贸区的设立,能够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分享新技术革命的成果。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政府的职能。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这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的具体体现。 (2)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为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决定在试验区调整部分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和事项。这是政府依法行政,提高社会管理科学性的体现。

2017高考时事政治热点分析1深化“放管服”改革

2017届高考时事政治热点分析 (一) 深化“放管服”改革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 材料一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的战略举措。本届政府紧紧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创 新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针对群众期盼优化公共服务。这些既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1)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政府是怎样实施这一战略举措的?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 盾,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政府抓住转变 政府职能这个关键,深化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系统优化原理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 趋向,政府三管齐下,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有效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府创新深化改革监管机制,推动 改革,促进发展。 (2)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这一战略举措的经济意义。 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降低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充分 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优化 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精准调 控;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材料二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 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我们没有搞“强刺激”,而是把推进“放管服”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工具,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调动市场

2017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微专题(第二集)一中国首次发布北斗系统白皮书

微专题一中国首次发布北斗系统白皮书 【背景材料】 2016年6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北斗卫星导 航系统》白皮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 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北斗系统白皮书的相关情况。此白皮书是中国政府在卫星导航领域发 表的第一部白皮书,分为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共约5800字。其中正文共五章,包 括发展目标与原则、持续建设和发展北斗系统、提供可靠安全的卫星导航服务、推动北斗系统应用与产业化发展、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北斗系统白皮书全面介绍了北斗系统的发 展历程,阐释了北斗系统的理念主张,展示了北斗系统的进展成就和广阔前景。据介绍,北 斗系统白皮书也是中国政府发布的第100部白皮书。中国政府为某一系统发布白皮书是很罕 见的,北斗系统白皮书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对北斗系统或者说卫星导航系统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了中国发展建设北斗系统的决心和信心。白皮书还正式公布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部 分性能。白皮书称,目前,正在运行的北斗二号系统免费向亚太地区提供公开服务,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50纳秒。据专家介绍,其定位精度 等技术参数与GPS民用信号相当。目前中国共发射了23颗北斗导航卫星,其中4颗试验卫星,也叫北斗一号,剩下的都是北斗二号。该专家称,未来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将由3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组成,性能将优于现在的北斗区域导航卫星系统,与国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北斗有突出特色,性能上各有千秋。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2015年国内卫星导航总产值已达1900亿元,其中北斗系统贡献率约30%;国产北斗芯片、模块、天线等关键技术已 取得全面突破,掌握卫星导航芯片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北斗芯片跨入40纳米新时代。 2.财政的巨大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北斗系统的应用开发,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积极培育由基础产品、应用终端、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构成的北斗产业链,持续加强北斗产业保障、推进和创新体系,不断改善产业环境,提升卫星导航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我国一批北斗关 键技术获得突破,如研发成功国产高水平北斗导航芯片、国产全球首款北斗米级定位精度手 机等,引领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进入创新和高速成长的快车道。 4.公司经营与发展。我国相关卫星公司确定了以惯性导航、环境控制、无人平台为主的产品和技术发展方向,围绕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精益管理工作主线,秉承“唯实、创新、 开放”的企业精神,全面实现建设中国兵器导航与控制技术研发、核心系统生产基地的目标。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除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外,其它科技创新活动在研发方向、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 都要放手让市场“说话”,让科技创新在市场的沃土里结出累累硕果。 6.宏观调控。近几年,我国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包括产业发展规划、军方应用工程 推广、国家专项、区域和行业的应用示范项目、以及提供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的羲和系统和地 基增强系统等建设和应用,促进了全面发展。 7.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北斗系统兼容业务的显著拓展,北斗+互联网服务将具有更大空间,交通、气象、渔业、林业、测绘、应急救援等民用市场规模也将继续扩大,北斗系 统正在方便地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手机信息、自驾车辆等导航服务更加及时快捷。 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鼓励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融合发展,支 持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超宽带等信号的融合定位及创新应用,推动卫星导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