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修改)

烛之武退秦师(修改)

烛之武退秦师(修改)
烛之武退秦师(修改)

4 烛之武退秦师

主备教师:朱学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体会烛之武精彩的语言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分析。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初中已经学过《曹刿论战》了,问学生是否记得出处。引出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出自《左传》。

二、检测预习:

1、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阙(ju?)秦秦伯说(yua) 逢(páng)孙

2、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层次。

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三、走近历史散文,了解背景:

1、史书体例介绍

①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成的史书。《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②国别体:先分别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时间先后编写的史书。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战国策》也是国别体史书。

③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所编写的史书。《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有关历史知识和文学常识:

①《春秋》、春秋三传与“春秋笔法”:

《春秋》是鲁国的国史,也是中国现存典籍中年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是由史官实录,后经孔子修订,以鲁国十二公为序,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开创了史传散文的新体裁。《春秋》记事比较简略,于是就有了解说《春秋》的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相传孔子所著《春秋》,常寓褒贬于一字一语之中,后称文笔隐晦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②《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它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又名《左氏春秋》,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3、历史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有愧于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国呢?秦晋历史上合作关系一直很好;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也要争夺霸权,于是秦晋联合也就成了必然了。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以晋国为主的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就想到了当时的大国,也就是秦国。

结合背景,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四、走近课文:

1、解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核心人物是烛之武;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2:明确学习文言文朗读的重要性。

运用朗诵这一方法,走近作品中人物的心境去体会话语情境,由此去揣摩作品人物的情绪,解读他们的思想。

3、学生诵读课文。

五、课文赏析

(一)、课文共有四个段落,请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二)研读交流

1、范读思考

第一段(秦晋围郑)

这段讲的是什么事件?(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

①晋侯,就是晋文公,秦伯就是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因为。其,代词,代指郑国。礼,礼节。贰,从属二主。“无礼于

晋”是倒装句,应该是,于晋无礼。这就是状语后置句。同理,那“贰于楚”是什么结构呢?这个也是状语后置句。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没有用礼节对待晋国,而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②军,名词作动词,驻军。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晋军驻军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齐读交流

第二段(临危受命)

在这个危急的关头,郑国怎么办呢?

同学们,这一段注意讲的是什么呢?(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让他去见秦君,希望他能说服秦伯退兵。)

①佚之狐,郑国的大夫。郑伯,郑国国君。若,假如。使,派遣。见,拜见。这里的“师必退”说明了佚之狐对烛之武怎样?非常了解和信任。这也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从,应该,同意。郑伯同意了。

③(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辞,推辞。师:烛之武的态度是怎样的?生:推辞。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已,同“矣”,意思就是这两个字的音和义是一样的,都是语气词

④是,代词,代替前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而,连词,表顺承,才。是???也,这是一个判断句。过,过错。

师: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他是降低身份责怪自己,勇于承认错误,态度诚恳,然后告诉他应以国家为重。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师:这里说明烛之武是怎样的人?

生:国家危难的时候烛之武不顾私人恩怨,勇于为国家贡献自己。

3、第三段(说退秦师)

(1)、大家先朗读第三段,说出大概段意,并给本段划分层次。(分段有利于理解段意,理清层次)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有一百多个字,一节紧扣一节,层层深入。大家先来划分层次。(划分层次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结构,体会烛之武的说话技巧。)可分四层:(教师可以边划分边讲解课文)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态度诚恳,动之以情。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这个事实。

(2)字词句讲解。

①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侧面写出烛之武的英勇表现。

②既,已经。

③而,顺承,来。以,介词,拿、用。与上面哪个句子相似?无礼于晋。是什么结构的?状语后置句。执事,对方的尊称。句子省略了宾语,敢以之烦执事。

④越,越过。以,介词,把。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焉,为什么。

⑤舍,放弃。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同“供”其,代词,出使的人。乏困,缺少的东西。

⑥为,给予。赐,恩惠。许,答应。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⑦夫晋,何厌之有?夫,句首语气词。何,什么。厌,满足。语序应该是,有何厌。宾语前置。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已经向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边扩大它的边界。阙,侵损。焉,哪里。之,代词,指土地。

⑨以,顺承,可译而。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⑩说,痛“悦”。戍戍守。之,郑国。

4、第四段(迫晋退兵)

①请,请求(请求允许我做某事)。

②。微,没有。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

③因,依靠。敝,损害。任,仁义。与,同盟者。知,通“智”。易,代替。武,武德。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

5、讨论分析归纳:

①、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

课本选文的第三段,叙述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共有十句话,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句话为一层。表明郑国对于形势有清醒的认识,知道郑国将要灭亡,但仍要发表自己对于形势的看法,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使秦伯易于接受他的观点。第二、三、四、五句为第二层指出亡郑无益于秦。原因之一是秦国跨越晋国把郑国当作远方的边邑是艰难的事,原因之二是灭掉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就削弱了秦国自己的力量。第六句话为第三层指出存郑有利于秦。第七句话为第四层回顾历史指出晋君言而无信。第八、九句第五层展望未来,预测晋国贪得无厌。第十句为第六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奉劝秦君好好考虑攻打郑国之事。

烛之武的分析中言辞恳切,处处为秦国着想,充分利用了秦晋之间的矛盾,使秦国不仅答应退兵,还助郑防晋。

②、烛之武为什么能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是由主客观多种原因决定的,主观原因是烛之武不仅有报国之才,还具有报国之愿。第二段中他的抱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有建功立业的愿望,所以在危难时刻才能挺身而出。

客观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贤臣佚之狐的举荐,其次是明君郑伯的纳谏,再次是秦晋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还有当时秦军与晋军分营驻扎,都是使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条件。

六、论辩艺术赏析:

分析烛之武的说辞,结合晋、秦、郑地势图,分小组合作,讨论烛之武的论辩艺术。

1、说理的逻辑结构:坦言灭亡→亡郑于秦无益→亡郑利晋→赐晋无利→阙秦利晋

2、从哪些角度进行说理:正面说理:越国以鄙远……君之薄也。反面说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史实说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

3、用了哪些策略: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利益引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离间计:夫晋,何厌之有……将焉取之。

4、说说烛之武论辩艺术给你的启发。

七、人物形象分析:

讨论:归纳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说说对你的启发。

明确:佚之狐:心情沉重,胸有成竹。郑伯:自责,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晋文公:(最后一段)冷静明智、无奈

烛之武: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拓展探究

问题:文章在叙事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的吗?

明确: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②“巧设伏笔,首尾呼应”③“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九、文言知识点整理:

(1)重要实词:

①贰:从属二主②鄙:边远的地方③许:赞同④微,如果没有。⑤陪,增加。

⑥阙:侵损,削减。

(2)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兼词,于此)

(3)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郑,又欲肆其西封

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4)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④秦伯说. (说,通“悦”)(5)古今异义:

①行李

..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②、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十、成果检测:

1. 下列加红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秦军氾(fán)南

B. 夜缒(zhuì)而出

C. 逢(f?ng)孙、杨孙戍之

D. 肆(sì)其西封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失其所与,不知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 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 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4. 对下列加红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B.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5. 下列各句中加红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越国以鄙远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既东封郑

6.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 公从之。

B. 烛之武退秦师。

C. 夫晋,何厌之有。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十一、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我们应该对如何在交际中使用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归结到一点,也就是必须要通过语言来把握语言背后的心态。言说者是怎样的心态,接受者又会产生怎样的心态,怎样的语言能够更容易地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仔细捉摸的。

十二、作业布置:

完成周记---------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劝说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课后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康乐一中语文组马仲花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学习成果。高中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缺乏兴趣。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讨论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学法上,除了诵读法,归纳法外,还要采用提要钩玄法,抓住关键词语,探求精深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教有法而无定法,还要依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课堂,在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以阅读课文、归纳文言知识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为了国家安危不计个人恩怨,这需要怎样的胸襟?孤身一人深入秦军大营,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以一番说辞巧妙化解亡国之危,这需要怎样的智慧?读完《烛之武退秦师》,你就会找到答案。)此导语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一课时) 【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1-2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力以赴,享受学习的乐趣。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本导学案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前完成预习案,了解背景材料,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完成自主检测题,合作探究第1-2自然段。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完成第三自然段。第三课时合作探究完成第四自然段,完成知识梳理和课后训练。 【预习案】 【自学互学】 1、背景材料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自主学习检测 (1)背诵《曹刿论战》,并说说其内容和和写战争的突出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复习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ppt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ppt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ppt 【篇一: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地位和学情:《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它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第一次感知高中新课标对学文言文的要求。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情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学会人物的精彩语言,学会说话的艺术。(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本文涉及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难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和他的劝说过程。打算设计两个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学要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确立 教法:多媒体课件教学,小组情境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 学法:品读法,质疑法,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用ppt演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整个战争的局势。设立这个情境。让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分别充当秦君,晋君,郑君以及郑国大臣,自由发挥表演,看看台上的大臣将如何说服秦君。同学们自由发挥完后,引入一个历史人物烛之武看他是怎样劝说的,引出文章标题。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首先,这篇文章选自《左传》ppt上展示相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然后播放本文的朗读视频,ppt上显示文中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让同学们边听边标注在书上,大家再齐读一遍文章。 再读文章,理解大意:让大家自由朗读,对照课下注解理解大意。然后点四个同学起来翻译全文的四个自然段,根据大家的情况加以纠正,同时点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文言虚词这些基础知识。(这个一节课可能讲不完,所以第二节课接着翻译) 理清思路,深入解读:提出以下问题 (1)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全班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学生小组讨论,分出层次。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然后老师总结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亡矣)二阐明厉害,动摇秦君(邻厚君薄)第三步:体秦着想,以利相诱四引史为例,调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及评课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幻灯片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常识内容练习题) (时间:10分钟) 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烛之武能够劝退秦师,感受一下烛之武的魅力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 (学生朗读)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聪明机智 生2:比较会说话 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呢? 生齐:他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秦王 师:也就是烛之武哪方面的能力的强? 生:语言表达 师: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烛之武…… 生:能言善辩 师:烛之武既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类人呢? …… 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多事之秋,周室衰微,战乱不休;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杂家都是出于这一时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种被称做辩士的人,他们不写书立传,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扬名立万,传诵千古,有名的象苏秦、张仪 对于这两个人大家可能并不陌生,苏秦遍历诸国,六国拜之为相,张仪游说梁王,魏国15个县拱手送秦,烛之武兵不血刃,三言两语退去强秦,解了郑国之围可以说,秦晋对郑的进犯成就了烛之武的美名 那么,为什么秦晋两国要进犯郑国呢,原因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师:没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晋才会围郑在这种情况下,对郑国来说,它所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就能看出(幻灯展示地图)咱们知道,秦晋都是春秋时期的万乘之国,而郑只是很弱小的一个国家,面对如此强大的两个超级大国,郑国的确是处于生死存亡之秋可以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弱小的郑是势在必亡的 然而,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 生:秦晋两国退兵,郑国化险为夷 师:为什么秦晋两国会退兵? 生:因为烛之武和秦王说了一番话 师:嗯,烛之武的一番话烛之武到底和秦王说了一番什么话会有那么大的作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烛之武向秦王说的这番话,想一想为了使秦王退兵,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内容波澜迭起,曲折有致。本文写作上具有以下特点:波澜起伏、详略得当。 二、说学情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我校是普高,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差,对他们来说文言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并且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尽量自主解决翻译问题。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体会烛之武的劝说之词的魅力,并理解烛之武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五、说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美伊战争”、我国春秋时期弱小的郑国与强大的秦国之间的一场特殊战争进行类比导入本课,联系现代战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言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高中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引导学生通读文章,疏通词句,总结重点字词句式。”梳理本文脉络,可以分为四大段。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说退秦师。这是本篇的核心。“夜缒而出”,这一步说明兵临城下之严峻形势,为烛之武的成功作了铺垫。本段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步步紧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第一层:(“夜缒而出”至“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乃还”),回顾往事,揭出晋的贪而不义,使秦伯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而且留兵驻守。 第4段:迫晋退兵。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明确并且整体把握文章的层次,为下面的深入研读打下基础。 (三)深入研读 很多人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我更认同钱正权教授的观点,语文教学中也要重视理性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下面我将设计这样的教学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跟大家分享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这一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幻灯片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常识内容练习题) (时间:10分钟) 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烛之武能够劝退秦师,感受一下烛之武的魅力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 (学生朗读)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聪明机智 生2:比较会说话 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呢? 生齐:他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秦王 师:也就是烛之武哪方面的能力的强? 生:语言表达

师: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烛之武 生:能言善辩 师:烛之武既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类人呢? 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多事之秋,周室衰微,战乱不休;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杂家都是出于这一时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种被称做辩士的人,他们不写书立传,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扬名立万,传诵千古,有名的象苏秦、张仪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生版)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积累并学会运用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 5、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导学】 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 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 2、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许之。夜缒而出。 (3)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 (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乃还。 3、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情节。 4、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课堂导读】 一、课文解读。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以.其无礼于晋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 ⑵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⑶交代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有何作用 2、研读第二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尤不如人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子亦有不利焉.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是寡人之过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⑵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⑶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⑷分析郑伯形象。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1、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 【学生观看视频】 2、切入: 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 3、解题 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 (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 (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 (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 4、提问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 【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 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翻译。教师补充背景。 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 【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 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 【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 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泛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生版)学习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生版)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积累并学会运用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 5、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导学】 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 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 2、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许之。夜缒而出。 (3)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 (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乃还。 3、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情节。 4、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课堂导读】 一、课文解读。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以.其无礼于晋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 ⑵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⑶交代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有何作用? 2、研读第二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尤不如人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子亦有不利焉.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是寡人之过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⑵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⑶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⑷分析郑伯形象。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讲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 一、课前布置预习 提前一天让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参照注释,参考学习辅导书《绿色通道》上的译文,对辅导书上列出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理解记忆并在书上做相关预习笔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能熟读或背诵课文,领会一词多义,学习实际应用劝说的艺术。 3、美育目标:品味学习文中有关人物劝说辞令的语言美及文章的结构美。 4、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的先国家之急后个人之忧并勇当大任的爱国精神。 三、计划安排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学习步骤:听——读——品——用 3、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4、教学风格:把“目标教学”理论与“大语文教育观”结合起来,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以下各序号对应各自的课件画面) (三)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四)本课时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研讨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放映课文朗读录音。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语句停顿、语气语速等。 放映完毕,请大家齐读。 (五)检查预习,同学主动回答。 1、通假字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 (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 关于语气、语调。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领读,齐读第三段) 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 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 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 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可见,口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时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说电脑就是数理化,那么能不能说口才就是语文呢?至少这2者有紧密的联系。 问1: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 {联系英国为什么与美国联合攻打伊拉克?(石油、战略要地)借口是什么?(生化武器、与基地组织有关)} 板书: 英美关系------秦晋之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归纳测试试题学生卷.docx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归纳测试试题 一、文学常识: 1、《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3、《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吋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4、《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5、《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6、关于史书体例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②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女口《战国策》。 ④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⑥纪事木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 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二、文言基础积累 (一)指出下列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若不阙秦,将焉取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吾不能早用子 2 ?是寡人之过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行李之往来 5.夫晋,何厌之有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亦去之(三)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烛之武退秦师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3.晋军函陵 ■4.夜纟追而出 ?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 ? 越国以鄙远 ? ? 7.邻之厚,君之薄也 ? ?8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9.朝济而夕设版焉 ?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 ? ? 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2.阙秦以利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好!我是来自******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文。《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过程中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shui)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shui)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shui)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初步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理解。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教法是,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和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讨论法,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初步阅读古代散文的习惯。具体地说运用以下方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诵读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 !)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论语》子路篇中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请学生读注释1,《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 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 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1、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 【学生观看视频】 2、切入: 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 3、解题 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 (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 (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 (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 4、提问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 【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 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翻译。教师补充背景。 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 【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 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 【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 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泛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下岌岌可危,就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佚之狐向郑国的国君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 (2)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 a.认真思考,分小组用五分钟讨论该问题。(万里) 【学生回答】 先坦言知亡,以退为进,避其锋芒 再晓以利害,灭郑对晋有利,于秦有害,唯有存郑,才于秦有利 接着援引历史,指出晋侯乃是忘恩负义之人,不可轻信,更不可结交。 最后预测未来,假如晋国灭郑,下一步必然侵害秦国,贻害无穷。 B.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生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生版) 【主备人】:郭振宇【审核人】:邵静【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以课后训练题为重点,理解并掌握课文大意。 2、体会《左传》的语言特点和叙述技巧。 【课文预习】朗读mp3 【教学过程】 1、【作家作品简介】 ppt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祥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史实。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2、【史书体例】 PPT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重耳相关故事】 ppt 4、ppt 【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说学情: 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一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