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微生物

第五章微生物

第五章微生物
第五章微生物

第五章:病毒

一.是非判断:

1.病毒是非细胞型的,通常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核酸构成,有的具有外膜。2.病毒的包膜是由病毒复制所在细胞的细胞膜衍生而来的。

3.所有成熟的病毒粒均由壳体、核心和包膜结构组成。

4.某些病毒的核心只有核酸,某些病毒的核心是由核酸和某些结构蛋白质组成的。

5.病毒必须依赖一种细胞(宿主)进行增殖。

6.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细胞生物,但具有宿主特异性。

7.不同病毒的毒粒大小差别很大,但病毒个体的观察必需在电镜下进行。8.能够引起宿主或宿主细胞一定特异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称为病毒的效价。9.噬菌体的分离和检测常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根据平板上的噬菌斑而进行。10.毒粒是病毒的细胞外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11.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一种毒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12.病毒对敏感细胞的感染一定能杀死细胞,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13.噬菌体治疗基于噬菌体对病源菌的裂解作用,其局限性在于噬菌体的宿主专一性。

14.亚病毒因子都不能进行独立复制。

15.亚病毒因子都不具有毒粒结构。

16.原噬菌体即插入寄主染色体DNA上的噬菌体DNA。

17.溶源性现象中,大多数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中,亦有少数是以质粒形式存在。

18.处于溶源性细菌细胞中的噬菌体DNA在一定条件下可启动裂解循环,产生成熟的病毒颗粒。

19.大肠杆菌噬菌体靠尾部的溶菌酶溶解寄主细胞壁后靠尾鞘收缩将DNA注入寄主细胞。

20.一种细菌只能被一种噬菌体感染。

21.病毒吸附蛋白是指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的毒粒表面的结构蛋白分子。

22.卫星病毒和卫星RNA都是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亚病毒因子,二者的主

要区别是卫星病毒具有毒粒结构。

二.选择题:(如需要,可多选)

1.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RNA,可以在宿主细胞中自我复制的亚病毒因子是()。(1)卫星病毒;(2)卫星RNA; (3)类病毒;(4)朊病毒

2.下面的叙述中,哪一项不是病毒的特征()

(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2)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3)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4)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

3.溶源菌中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通常不影响宿主细胞的()。

(1)免疫性;(2)致病性;(3)繁殖功能;(4)表面特性

4.病毒的核酸称为基因组,()称为衣壳。

(1)包膜;(2)类脂外壁;(3)蛋白质外壳;(4)糖被层。

5.毒粒的形状可以是()

(1)球形颗粒(或称拟球形颗粒);(2)杆状颗粒;

(3)复杂形状颗粒(如蝌蚪状);(4)多形性颗粒(丝状 拟球状)

6.与病毒复制过程无关的过程()。

(1)吸附;(2)侵入;(3)装配;(4)减数分裂。

7.噬菌体是侵蚀()的病毒。

(1)细菌;(2)动物;(3)植物;(4)病毒。

8.朊病毒是至今发现的具有侵染性的()因子。

(1)蛋白质;(2)DNA;(3)RNA;(4)脂类。

9.病毒的结构蛋白是指(),病毒的非结构蛋白是指()。

(1)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并具有一定功能但并不存在于毒粒中的蛋白质;(2)包膜蛋白;(3)壳体蛋白;(4)存在于毒粒中的酶。

答案

是非判断:

1.(√);

2.(√);

3. (×);

4. (√);

5.(√);

6.(√);

7.(√);

8.( ×);

9.(√); 10. (√); 11.(√); 12.( ×); 13. (√); 14.( ×); 15.( ×); 16.(√); 17.(√); 18.(√); 19. (√); 20.( ×); 21.(√); 22.(√)

选择题:

1.(3);

2.(4);

3.(3);

4.(3);

5.( 1, 2, 3, 4);

6.(4);

7.(1);

8.(1);

9.(2, 3, 4),(1)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绪论_第四章)

绪论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由核仁核染色质。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第一章 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微米一下的超微小微生物。特点:大小在0.2微米以下,故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你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方可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

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的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根据专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除细小病毒组的成员是单链DNA 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双链DNA)和RNA病毒(除呼肠孤病毒组的成员是双链RNA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单链RNA)。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答:一: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病毒如痘病毒,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类脂类和多糖。 二:病毒的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整个病毒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芯,两者构成核衣壳。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叫病毒粒子。病毒粒子有两种:一种是不具被膜(亦称囊膜)的裸露病毒粒子;另一种是在核衣壳外面有被膜所构成的病毒粒子。寄生在植物体的类病毒和拟病毒结构更简单,只具RNA,不具蛋白质。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成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试题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试题 一.选择题: https://www.doczj.com/doc/594528765.html,ctobacillus是靠__________ 产能 A. 发酵 B. 呼吸 C. 光合作用 答:( ) 50781.50781.Anabaena是靠__________ 产能. A. 光合作用 B. 发酵 C. 呼吸 答:( ) 50782.50782.________是合成核酸的主体物。 A. 5----D 核糖 B. 5----D 木酮糖 C. 5----D 甘油醛 答:( ) 50783.50783.ATP 含有: A. 一个高能磷酸键 B. 二个高能磷酸键 C. 三个高能磷酸键 答:( ) 50784.50784.自然界中的大多数微生物是靠_________ 产能。 A. 发酵 B. 呼吸 C. 光合磷酸化 答:( ) 50785.50785.酶是一种__________ 的蛋白质 A. 多功能 B. 有催化活性 C. 结构复杂 答:( ) 50786.50786.在原核微生物细胞中单糖主要靠__________ 途径降解生成丙酮酸。 A. EMP B. HMP C. ED 答:( ) 50787.50787.参与脂肪酸生物合成的高能化合物是__________。 A.乙酰CoA B. GTP C. UTP 答:( ) 50788.50788.Pseudomonas是靠__________ 产能。 A. 光合磷酸化 B. 发酵 C. 呼吸 答:( ) 50789.50789.在下列微生物中__________ 能进行产氧的光合作用。 A. 链霉菌 B. 蓝细菌 C. 紫硫细菌 答: ( ) 50790.50790.合成环式氨基酸所需的赤藓糖来自__________。

第五章 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习题及答案电子教案

第五章微生物营养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长因子: 2.选择培养基(seclected media): 3.基础培养基 4.合成培养基 5.化能异养微生物 6.化能自养微生物 7.光能自养微生物 8.光能异养微生物 9.单纯扩散 10.促进扩散 11.主动运输 12.基团移位 13.pH的内源调节 14.渗透压 15.水活度 二、填空题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六大营养要素是、、、、和等。 2.碳源物质为微生物提供和,碳源物质主要有、、 、、等。 3.生长因子主要包括、和,其主要作用是、。 4.根据,微生物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 5.根据,微生物可分为光能营养型和化能营养型。 6.根据,微生物可分为无机营养型和有机营养型。 7.根据碳源、能源和电子供体性质的不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和。 8.按用途划分,培养基可分为、、和等4种类型。 9.常用的培养基凝固剂有、和。 10.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和。 三、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 A.葡萄糖 B.纤维素 C.NaGl D.叶酸 2.大肠杆菌属于()型的微生物。 A.光能无机自养 B.光能有机异养 C.化能无机自养 D.化能有机异养 3.硝化细菌属于()型的微生物。 A.光能无机自养 B.光能有机异养 C.化能无机自养 D.化能有机异养

4.某种细菌可利用无机物为电子供体而有贾稀为碳源,属于()型的微生物。 A.兼养型 B.异养型 C.自养型 D.原养型 5、化能无机自养微生物可利用()为电子供体。 A.CO2 B.H2 C.O2 D.H2O 6.用来分离产胞外蛋白酶菌株的酪素培养基是一种()。 A.基础培养基 B.加富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 7、固体培养基中琼脂含量一般为()。 A.0.5% B.1.5% C.2.5% D.5% 8.用来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这种培养基是一种()。 A.基础培养基 B.加富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 9.水分子可通过()进入细胞。 A.主动运输 B.扩散 C.促进扩散 D.基团转位 10.被运输物质进入细胞前后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是()。 A.主动运输 B.扩散 C.促进扩散 D.基团转位 四、是非题 1.某些假单胞菌可以利用多达90多种以上的碳源物质。 2.碳源对配制任何微生物的培养基都是必不可少的。 3.氨基酸在碳源缺乏时可被微生物用作碳源物质,但不能提供能源。 4.培养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必须同时加入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及嘧啶。 5.为使微生物生长旺盛,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越高越好。 6.对含葡萄糖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可以121.3℃加热20min即可。 7.半固体培养基常用来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特征。 8.基础培养基可用来培养所有类型的微生物。 9.伊红美蓝(EMB)培养基中,伊红美蓝的作用是促进大肠杆菌的生长。 10.在促进扩散过程中,载体蛋白对被运输物质具有较高的专一性,一种载体蛋白只能运输一种物质。 五、简答题 1.能否精确地确定微生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为什么? 2.为什么生长因子通常是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而葡萄糖通常不是生长因子? 3.以伊红美蓝(EMB)培养基为例,分析鉴别培养基的作用原理。 4.与促进扩散相比,微生物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营养物质的优点是什么? 5.举例说明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培养基pH值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解决方法。 6.有一培养基如下:甘露醇,MgSO4,K2HPO4,H2PO4,CuSO4,NaCl,CaCO3,蒸馏水。试述该培养基的 A.碳素来源;B.氮素来源;C.矿质来源,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哪类微生物? 7.列表比较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 8.分析下述培养基各组分的作用,依据其功能推测其所属培养基的类型: A.麦康开培养液:蛋白胨20g,乳糖10g,牛胆酸盐5g,NaCl 5g,水1000ml,pH7.4 加1%中性红5ml 分装与有发酵管的试管0.7kg/km2灭菌15min,用于肠道杆菌培养。 B.柠檬酸盐培养基:NH4H2PO4 1g,K2HPO4 1g,NaCl 5g,MgSO4 0.2g,柠檬酸钠2g,

环境微生物学练习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原核微生物 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二、选择题 1.微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是(D )。 A、科 B、属 C、目 D、种 2.各种微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点,下列选项中描述错误的是( C ) A.分布广,种类多 B.适应强,易变异C.体积小,表面积小 D.生长速,繁殖旺 5.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C )。 A、单细胞 B、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C、个体微小 D、细胞结构简单 6.在分类系统中,细菌和蓝细菌皆属于( A )。 A、原核生物 B、真核生物 C、多细胞 D、单细胞 三、填空题 1. 微生物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一个___属名____和一个___种名____构成;书写排列上,____属___名在前,___种___名在后。 四、简答题 1.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各自包括哪些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完善,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②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③能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微生物:藻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 五、论述题 3. 结合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作用: 保持生态平衡 污染物的降解 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 污染水体、土壤的生物修复 2、研究内容包括: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原理 饮用水卫生细菌学 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 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 污染水体治理、污染土壤的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 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为人类造福。防止、控制、消除微生物的有害活动,化害为利。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5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习题 一、选择题 1. Lactobacillus是靠__________产能 A.发酵 B.呼吸 C.光合作用 2.自然界中的大多数微生物是靠_________产能。 A.发酵 B.呼吸 C.光合磷酸化 3. 在原核微生物细胞中单糖主要靠__________途径降解生成丙酮酸。 A.EMP B.HMP C.ED 4.Pseudomonas是靠__________产能。 A.光合磷酸化 B.发酵 C.呼吸 5. 在下列微生物中能进行产氧的光合作用 A.链霉菌 B.蓝细菌 C.紫硫细菌 6.合成氨基酸的重要前体物α-酮戊二酸来自_________。 A.EMP途径 B.ED途径 C.TCA循环 7.反硝化细菌进行无氧呼吸产能时,电子最后交给________。 A.无机化合物中的氧 B.O2 C.中间产物 8.参与肽聚糖生物合成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是: A.ATP B.GTP C.UTP 9.细菌PHB生物合成的起始化合物是: A.乙酰CoA B.乙酰ACP C.UTP 10.下列光合微生物中,通过光合磷酸化产生NADPH2的微生物是: A.念珠藻 B.鱼腥藻.A、B两菌 二、是非题 1. EMP途径主要存在于厌氧生活的细菌中。 2. 乳酸发酵和乙酸发酵都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 3. 一分子葡萄糖经正型乳酸发酵可产2个ATP,经异型乳酸发酵可产1个ATP。 4. 葡萄糖彻底氧化产生30个ATP,大部分来自糖酵解。 5. 丙酮丁醇发酵是在好气条件下进行的,该菌是一种梭状芽胞杆菌。 6. UDP—G,UDP—M是合成肽聚糖的重要前体物,它们是在细胞质内合成的。 7. ED途径主要存在于某些G-的厌氧菌中。 8. 在G-根瘤菌细胞中存在的PHB是脂肪代谢过程中形成的β-羟基丁酸聚合生成的。 9. 维生素、色素、生长剌激素、毒素以及聚β-羟基丁酸都是微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10. 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微生物主代谢不畅通时,由支路代谢产生的。 11. 枯草杆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为甘油磷壁酸。

微生物第五章34页word

高中生物竞赛 辅导讲义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营养(或营养作用,nutrition)是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所以,营养为一切生命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起点。有了营养,才可以进一步进行代谢、生长和繁殖,并可能为人们提供种种有益的代谢产物。 营养物(或营养,nutrient)则指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在微生物学中,常常还包括光能这种非物质形式的能源在内。微生物的营养物可为它们正常生命活动提供结构物质、能量、代谢调节物质和良好的生理环境。 熟悉微生物的营养知识,是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的必要基础,有了营养理论,就能更自觉和有目的地选用或设计符合微生物生理要求或有利于生产实践应用的培养基。 第一节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 微生物的培养基配方犹如人们的菜谱,新的种类是层出不穷的。仅据1930年M.Levine等人在《培养基汇编》(ACompilationofCultureMedia)一书中收集的资料,就已达2500种。直至今天,其数目至少也有数万种。作为一个微生物学工作者,一定要在这浩如烟海的培养基配方中去寻找其中的要素亦即内在的本质,才能掌握微生物的营养规律。这正像人们努力探索宇宙的要素、物质的要素和色彩的要素等那样重要。

现在知道,不论从元素水平还是从营养要素的水平来看,微生物的营养与摄食型的动物(包括人类)和光合自养型的植物非常相似,它们之间存在着“营养上的统一性”(表5-1)。具体地说,微生物有六种营养要素,即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一、碳源 凡能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的碳元素(碳架)的营养源,称为碳源(carbonsource)。如把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可利用的碳源范围即碳源谱是极广的,这可从表5-2中看到。 从碳源谱的大类来看,有有机碳源与无机碳源两大类,凡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就是为数众多的异养微生物,凡能利用无机碳源的微生物,则是自养微生物(见本章第二节)。表5-2中已把碳源在元素水平上归为七种类型,其中第五类的“C”是假设的,至少目前还未发现单纯的碳元素也可作为微生物的碳源。从另外六类来看,说明微生物能利用的碳源类型大大超过了动物界或植物界所能利用的碳化合物。因而有人认为,任何高明的有机化学家,只要他将其新合成的产品投放到自然界,在那里早就有相应的能破坏、利用它的微生物在等待着了。据报道,至今人类已发现的有机物已超过700万种,由此可见,微生物的碳源谱该是多么广! 微生物的碳源谱虽然很广,但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其最适碳源则是“C ?H?D”型。其中,糖类是最广泛利用的碳源,其次是醇类、有机酸类和脂类等。在糖类中,单糖胜于双糖和多糖,已糖胜于戊糖,葡萄糖、果糖胜于甘露糖、半乳糖;在多糖中,淀粉明显地优于纤维素或几丁质等纯多糖,纯多糖则优于琼脂等杂多糖和其他聚合物(如木质素)。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新陈代谢:是生物维持生命的动力源泉,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分解代谢:又称异化作用,是指复杂有机大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能量(一般以ATP形式存在)和还原力(一般以[H]表示)的作用。 合成代谢:又称同化作用,是指合成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 和[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共同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的过程。 微生物代谢的特点是:1、代谢旺盛;2、谢极为多样化;3、代谢的严格调节和灵活性。 生物氧化:发生在生物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 微生物产能代谢可归纳为两类途径和三种形式:发酵、呼吸;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发酵:广义的发酵: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方式。狭义的发酵:指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未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糖酵解: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以1分子葡萄糖为起始底物,经历10步反应,产生2分子ATP,同时生成2分子NADH2和2分子丙酮酸。或己糖二磷酸途径。 EMP途径生理功能:供应ATP能量和NADH2还原力;连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产物;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HMP途径又称磷酸戊糖途径或支路,是循环途径。葡萄糖未经EMP途径和TCA途径而彻底氧化,由6分子葡萄糖以6-磷酸葡萄糖的形式参与,循环一次用去1分子葡萄糖,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力和多种中间代谢产物。

HMP途径的生理功能:微生物合成提供多种碳骨架,5-磷酸核糖可以合成嘌呤、嘧啶核苷酸,进一步合成核酸,5-磷酸核糖也是合成辅酶[NADP,FAD和CoA]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是合成芳香族氨基酸的前提;HMP途径中的5-磷酸核酮糖可以转化为1,5-二磷酸核酮糖,在羟化酶催化下固定CO2,这对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菌有重要意义;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NADPH2) ED途径: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途径,6-磷酸葡萄糖脱氢产生6-磷酸葡萄糖酸,在脱水酶和醛缩酶的作用下,生成1分子3-磷酸甘油醛和1分子丙酮酸。3-磷酸甘油醛随后进入EMP途径转变成丙酮酸。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最后产生2分子丙酮酸,以及净得各1分子的ATP、NADPH2和NADH2。 ED途径特点:1、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是有别于其他途径的特征性反应 2、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是ED途径特有的酶 3、ED途径中最终产物,即2分子丙酮酸来历不同:1分子是由KDPG直接裂解产生,另1分子是由磷酸甘油醛经EMP途径获得。 4、1mol葡萄糖经ED途径只产生1molATP,从产能效率而言,ED途径不如EMP途径。 细菌酒精发酵:ED途径产生丙酮酸对于运动发酵单细胞菌这类微好氧菌来说,可脱羧成乙醛,乙醛又可以被NADH2还原成乙醇,这种经ED途径发酵生产乙醇的方法。 WD途径:WD途径中的特征性酶是磷酸解酮酶,所以又称磷酸解酮酶途径。根据解酮酶的不同,把具有磷酸戊糖解酮酶的叫PK途径,把具有磷酸己糖解酮酶的叫HK途径。 PK途径:肠膜明串珠菌,PK途径利用葡萄糖进行异型乳酸发酵,途径中关键反应5-磷酸木酮糖裂解为乙酰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催化反应的酶是磷酸戊糖解酮酶,乙酰磷酸进一步生成乙酸,3-磷酸甘油醛转化为乳酸。1分子葡萄糖生成乳酸、乙醇、CO2、ATP和NADH+H+各1分子。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推荐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原理;理解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研究任务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主要特性。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 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5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 概述:微生物的营养(nutrition)——生物体从外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营养物(nutrient)——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 5.1 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 5.1.1 碳源(source of carbon ):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为微生物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绝大部分碳源物质在细胞内生化反应过程中还能为机体提供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源,因此,碳源物质通常也是能源物质。 5.1.2 氮源(source of nitrogen):为微生物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5.1.3 能源(source of energe):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各种异养微生物的能源就是碳源。 能源谱: 化学物质: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同碳源);无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不同于碳源)。 辐射能:光能自养和光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 5.1.4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微生物生长所必须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物。主要包括:维生素、碱基、卟啉及其衍生物、甾醇、胺类、C4~C6的分枝脂肪酸,以及需要量较大的氨基酸。 5.1.5 无机盐( inorganic salt) :微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物质,体内的主要功能是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持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调节并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和作为某些微生物生长的能源物质。 5.1.6 水(water):水是微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要素。水在细胞中的生理功能:1、溶剂;2、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3、维持生物大分子的天然构象;4、比热高,为热的良导体能有效的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并及时将热迅速散发出体外;5、保持充足的水分是细胞维持正常形态的重要因素;6、微生物通过水合作用与脱水作用控制由多亚基组成的结构,如酶、微管、鞭毛及病毒颗粒的组装与解离。 5.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其营养类型(nutritional types)比较复杂,人们常在不同层次和侧重点上对微生物营养类型进行划分。

最新微生物第五章部分答案

4、试述EMP途经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答:EMP途经又称糖酵解途径或己糖二磷酸途径。是多种微生物所具有的代谢途径。(1)供应ATP形式的能量和NADH2形式的还原力。 (2)是连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包括三磷酸循环(TCA)、HMP途径和ED 途径等。 (3)微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物。 (4)通过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5、试述HMP途经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答:(1)供应合成原料:为核酸、核苷酸、NAD(P)+、FAD(FMN)和CoA等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途径中的赤藓糖-4-磷酸是合成芳香族、杂环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 酸、色氨酸和组氨酸)的原料。 (2)产还原力: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力,不仅可供脂肪酸、固醇等生物合成之需,还可供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能量之需。 (3)作为固定CO2的中介:是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固定CO2的重要中介(HMP途径中的核酮糖-5-磷酸在羧化酶的催化下可固定CO2并形成核酮糖-1,5- 二磷酸)。 (4)扩大碳源利用范围:为微生物利用C3~C7多种碳源提供了必要的代谢途径。 (5)连接EMP途径:通过与EMP途径的连接(在果糖-1,6-二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处),可为生物合成提供更多的戊糖。 6、试述TAC循环在微生物产能和发酵生产中的重要性。 答:TCA位于一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的枢纽地位,产能效率极高,不仅可为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提供各种碳架原料,而且还与人类的发酵生产密切相关。 7、什么叫呼吸?什么是呼吸链(电子传递链)?呼吸连有哪些组分? 答:呼吸,又称好氧呼吸,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常以还原力[H]形式存在)经完整的呼吸链传递,最终 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ATP形式的能量。 呼吸链,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氢(或电子)传递体,其功能是把氢或电子从低氧化还原势的化合 物逐级传递到高氧化还原势的分子或其他无机物、有机氧化物,并使他们还原。在 氢或电子的传递过程中,通过与氧化磷酸化反应相偶联,造成一个跨膜质子动势, 进而推动了A TP的合成。 呼吸连的组分除醌类是非蛋白质类和铁硫蛋白不是酶外,其余都是一些含有辅酶或辅基的酶。 8、什么是氧化磷酸化作用?什么是P/O比?什么是化学渗透学说? 答:氧化磷酸化作用:又称电子传递链磷酸化,是指呼吸链的递氢(或电子)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产生ATP的作用。递氢、受氢即氧化过程造成了跨膜得质子梯度即质子动势,进而质子动势再推动ATP酶合成ATP。 P/O比: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产生的A TPmol数,表示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的高低。

微生物学 第五章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 选择题(每题1分,共25题,25分) 1.下列光合作用微生物中进行的是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作用的是( C )正确 A.甲藻 B.绿硫细菌 C.蓝细菌 D.嗜盐细菌 2.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来源于( B )正确 A.有机物 B.还原态无机化合物 C.氧化态无机化合物 D.日光 3.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 A )是最普遍的、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正确 A. EMP途径 B. HEP途径 C. ED途径 D. WD途径 4.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 C )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正确 A. EMP途径 B. HEP途径 C. ED途径 D.WD途径 5.硝化细菌是( A )错误正确答案:B A.化能自养菌,氧化氨生成亚硝酸获得能量 B.化能自养菌,氧化亚硝酸生成硝酸获得能量 C.化能异养菌,以硝酸盐为最终的电子受体 D.化能异养菌,以亚硝酸盐为最终的电子受体 6.根瘤菌属于( A )正确 A.共生固氮菌 B.自生固氮菌 C.内生菌根 D.外生菌根 7.两歧双歧杆菌进行的是( C )正确 A.乙醇发酵 B.同型乳酸发酵 C.异型乳酸发酵

— D. 2,3丁二醇发酵 8.对于青霉菌,每摩尔葡萄糖通EMP和TCA循环彻底氧化共产生( B )摩尔ATP。正确 A.34 B.36 C.38 D.39 9.下列哪项不属于固氮生物( D )正确 A.根瘤菌 B.圆褐固氮菌 C.某些蓝藻 D.豆科植物 10.在生物固氮过程中,最终电子受体是( A )正确 A.N2和乙炔 B.NH3 C.乙烯 D.NADP+ 根瘤菌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C) A.自养需氧型 B.自养厌氧型 C.异养需氧型 D.异养厌氧型 11.下列各项中与根瘤菌固氮过程无关的是( C )正确 A.还原力[H] B.ATP C.NO3- D.固氮酶 12.细菌群体生长的动态变化包括四个时期,其中细胞内大量积累代谢产物,特别是次级代谢产物的时期是( C )正确 A.迟缓期 B. 对数期 C. 稳定期 D.衰亡期 13.下列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异常旺盛无关的原因是( D )错误正确答案:B A.表面积与体积比大 B.表面积大 C.对物质的转化利用快 D.数量多 14.下列关于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 )正确

环境微生物学

。 第四章微生物的处理 1.根据碳源和能源的不同可将细菌分为哪四类? 根据能源不同分为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根据碳源不同分为光能异养微生物和化能异养微生物。 2.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属于哪一类?有何用途? 光能自养微生物只有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用途:依靠体内的光合作用色素,利用阳光(或灯光)做能源,以H2O和H2S作供氢体,CO2为碳源合成有机物,构成自身细胞物质。 3.无机自养型细菌在环保中有哪些用途? 固氮,除硫 4.有机污水处理中最重要的细菌营养型是哪一种? 有机营养微生物(异养微生物),异养菌是有机污水处理的主角。 5.红螺菌属于哪一类细菌?有何用途? 光能异养微生物:主要指红螺菌(有氧无光时可化能异养生存)。用途:不受氧气限制,尤其适于高浓度有机废水(食品行业)的高效处理。 6.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的可制得固体培养基? 向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左右的琼脂,加热至100℃溶解,40℃下冷却并凝固。 7.废水好氧、厌氧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时BOD5:N:P分别为多少? 污(废)水生物处理中:好氧微生物群体(活性污泥)要求为BOD5:N:P=100:5:1 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厌氧微生物群体要求BOD5:N:P=100:6:1 8.比较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 无载体不耗能溶质分子不变单纯扩散 不耗能溶质分子不变促进扩散 有载体 耗能溶质分子不变主动运输 溶质分子改变基团移位 9.按照微生物和氧的关系如何进行呼吸的分类?每种呼吸类型属于哪种微生物? 按与氧气关系分为好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好氧有机物呼吸:化能异养型;好氧无机盐呼吸:化能自养型; 厌氧有机物呼吸:化能异养型;厌氧无机盐呼吸:化能异养型。 作业:为什么水处理中都是先异养菌脱碳再由自养菌脱氨? 1.自养菌反驯化,利用有机物,不再利用氨氮; 2.有机物为主时自养菌生长慢竞争不过异养菌; 3.异养菌分解蛋白质等产生的氨再被自养菌利用; 4.异养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碳酸盐作为自养菌碳源。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因子 1.生长繁殖灭菌消毒世代时间 生长——微生物体积的增长; 繁殖——微生物群体数量的增长; 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的物理、化学因素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所有的芽孢或孢子全部杀死;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代时(时代时间)——细菌两次细胞分裂之间的时间; 2.细菌数量生长曲线。说明细菌的各个生长时期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迟滞期:

环境微生物学习题

环境微生物学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计15分) 1、菌落:菌落是指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微生物的单细胞经过生长繁殖,形成肉眼能看到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微生物群体。 2、PHB:是细菌细胞中含有的叫聚羟基丁酸盐的贮藏物质。 3、共生:两个微生物在一起时形成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两者高度的协调和彼此得利。 4、细胞壁:细胞壁是包在细菌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质膜的较为坚韧并略具弹性的结构。 5、蓝细菌:是一种用叶绿素a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单细胞和丝状体的原核生物。 6、菌核:菌丝体纵横交织而成的卵形、圆形、角状等外坚硬,内松软的菌丝体,如茯苓、苗木茎腐病的菌核等。菌核的作用在于休眠或适应不良环境,并在适宜条件下萌芽产生繁殖器官和孢子或直接萌发成新的菌丝体。 7、革兰氏染色:是1884年由丹麦的Gram发明的,细菌鉴别的重要染色方法。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区分为G+和G-两大类。 8、芽孢:某些细菌当环境恶劣时,细胞质浓缩凝集,逐步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9、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对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的200多种昆虫和动、植物线虫有毒杀作用,对人畜安全、对害虫的天敌和植物无害,有利于环境保护。 10、放线菌: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多核单细胞的丝状原核生物。 二、是非题(每题1分,计10分) 1.细菌形态通常有球状、杆状、螺丝状三类。自然界中杆状最常见,球状次 之,螺旋菌最少。( × ) 2.某些藻类如团藻属存在群体形态。( O ) 3.在实验室中细菌不能形成菌落。( × ) 4.原生动物的伸缩泡是膜上结合的泡囊,其功能为积累食物颗粒。( × ) 5.光合细菌和蓝细菌都是产氧的光能营养型微生物。( × ) 6.大多数原生动物一般可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 × ) 7.所的细菌的细胞壁中都含有肽聚糖。(O ) 8.所有种类原生动物的繁殖都以无性生殖方式进行。( × ) 9.细胞的荚膜可通过荚膜染色法观察。( × ) 10.放线菌具有菌丝,并以孢子进行繁殖,它属于真核微生物。(×) 三、选择题(每题1分,计25分) 1. 适合所有微生物的特殊特征是__c___。 (a)它们是多细胞的(b)细胞有明显的核 (c)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d)可进行光合作用 2. 病毒缺乏__b___。 (a)增值能力(b)独立代谢的酶体系 (c)核酸 (d)蛋白质 3. G-菌由溶菌酶处理后所得到的缺壁细胞是__d___。

微生物学第四章

选择题(每题1分,共40题,40分) 1.蓝细菌属于( A )型的微生物。正确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2.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是( C )正确 A.简单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转位 3.实验室培养酵母菌的常用培养基是( A )正确 A.麦芽汁培养基 B.查氏合成培养基 C.高氏1号 D.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4.水分子可以通过( B )进入细胞。正确 A. 主动运输 B. 扩散 C.促进扩散 D. 基团转位 5.实验室常用的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是( C )正确 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马铃薯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 麦芽汁培养基 6.硝化细菌属于( C )型的微生物。正确 A.光能自养 B.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化能异养 7.下列不属于主动运输特点的是( D )错误正确答案:C A.逆浓度 B.需载体 C.不需能量 D.选择性强 8.用化学成分不清楚或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配成的培养基称为( A )正确 A.天然培养基

B.半合成培养基 C.合成培养基 D.加富培养基 9.制备培养基的最常用的凝固剂为( C )正确 A.硅胶 B.明胶 C.琼脂 D.纤维素 10.占微生物细胞总重量70%-90% 以上的细胞组分是:( C )正确 A. 碳素物质 B. 氮素物质 C. 水 D.无机盐 11.真菌的营养类型为( D )正确 A.光能自养型 B.光能异养型 C.化能自养型 D.化能异养型 12.用来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这种培养基是一种( C )正确 A.基础培养基 B.加富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 13.能用分子氮作氮源的微生物有:( B )正确 A. 酵母菌 B. 蓝细菌 C. 苏云金杆菌 D.霉菌 14.腐生型微生物的特征是:( A )正确 A. 以死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B. 以有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C. A,B 两者 D.属于化能自养型 15.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 D )正确 A.葡萄糖 B.纤维素 C. NaCl D.叶酸

微生物课后习题资料

(二)微生物的5个共同特点 (小、多、快、强、广)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性强,易变异 5、种类多,分布广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一、何为无菌技术?试列举属于无菌技术范围的具体实验操作环节及注意事项。 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是,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二.哪些固体培养基分离技术可以被用来获得目的微生物的纯培养?它们的适用范围及特点如何?(总结) 1. 涂布平板法 先将已熔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制成无菌平板; 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 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是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 2. 稀释倒平板法 稀释: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倒平板: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 培养: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 3.平板划线法:操作简单,多用于已有纯培养的确定和再次分离。 4. 稀释摇管法:稀释倒平板的一种变通形式,但由于菌落形式在琼脂柱的中间观察和挑取困难 三、在何种情况下,你会选择使用液体分离法或单孢子(细胞)分离法来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自己总结) 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需要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来获得纯培养。 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若稀释后同一梯度的平行试管中大多数(>95%)没有,那么有微生物的可能是纯培养,否则可能性下降。 单细胞(孢子)分离:采取显微镜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货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叫单细胞分离法,适合较大的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较易。 四、为什么说菌种保藏技术对于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你认为哪些菌种

环境微生物学第四章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为什么微生物生长曲线图中虚线微端没有下降而实线下降了? 1.为什么稳定期细胞总数不再增加? ①营养物质被消耗不能满足生长需要 ②代谢废物或有害物质积累到抑制生长水平 ③pH、氧化还原势等物化条件越来越不适应 2.分批培养,就是指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的培养方式。 3.连续培养,基本上说来就是在一个恒定容积的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一方面以一定速率不断地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率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以使培养系统中的细胞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即处于稳态。 4.同步生长:就是指在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同步培养法:就是能使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相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同步培养的方法通常分为诱导法和选择法两种。 诱导法:是采用物理、化学因子使微生物细胞生长进行到某个阶段而停下来,使先期到达该阶段的微生物细胞不能进入下一生长阶段,待全部群体细胞都到达该生长阶段后,再除去该因子,使全部群体细胞同时进入下一个生长阶段,以达到诱导微生物细胞同步生长的目的。选择法PPT截屏 5.多重环境因子影响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1、Liebig 最低浓度定律:即微生物总生物量由环境中满足于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最低浓度所决定。当环境中某种营养物质被消耗饴尽或至一定浓度以下时,可使微生物的生长停止,即使此时培养基中没有任何毒性物质存在,而且其他营养物质仍很丰富,当添加少量这种营养物质时则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重新开始。 2、Shelford 耐受定律:当环境因子低于或高于某一个微生物不能生存或生长的阈值时,就成为生长限制因子,而与营养物质的供给无关。 上述规律也适用于人工条件下的微生物生长。 6.微生物群体感应作用 就是细菌能够通过感应信号分子的水平监测自身的群体密度,该信号分子浓度随着细菌群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某个阈值,就将群体密度已达到某个临界水平或数量的信息传递给细菌,引起细菌表达一系列密度感应-依赖的基因,控制群体数量的增加。 由于信号分子可以刺激细胞释放信号分子,故信号分子又被称作自诱导剂,群体感应作用又被称作自诱导作用。 “群体感应作用”生物学意义 群体感应作用是一个非常精细的过程。以胞外酶的产生和释放为例,如果仅由几个细菌细胞释放出酶,由于酶量太少很快扩散开来而被稀释,因而不产生效应。通过群体感应作用进行控制,细菌在释放酶之前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密度水平,其结果所释放的酶浓度足以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这对于在寄主体内、土壤或水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具有很大的优点。如果病原菌在产生致病因子,逃逸进入寄主组织之前能够在侵染位增殖到很高数量水平,就有更好的机会突破寄主防御系统、成功地在寄主体内扩散。 对于与寄主细胞共生和寄生的细菌来说,通过群体感应作用控制细菌群体数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7.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微生物第五章部分标准答案

4、试述EMP途经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答:EMP途经又称糖酵解途径或己糖二磷酸途径。是多种微生物所具有的代谢途径。 (1)供应ATP形式的能量和NADH2形式的还原力。 (2)是连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包括三磷酸循环(TCA)、HMP途径和ED 途径等。 (3)微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物。 (4)通过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5、试述HMP途经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答:(1)供应合成原料:为核酸、核苷酸、NAD(P)+、FAD(FMN)和CoA等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途径中的赤藓糖-4-磷酸是合成芳香族、杂环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 氨酸、色氨酸和组氨酸)的原料。 (2)产还原力: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力,不仅可供脂肪酸、固醇等生物合成之需,还可供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能量之需。 (3)作为固定CO2的中介:是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固定CO2的重要中介(H MP途径中的核酮糖-5-磷酸在羧化酶的催化下可固定CO2并形成核酮糖-1,5-二 磷酸)。 (4)扩大碳源利用范围:为微生物利用C3~C7多种碳源提供了必要的代谢途径。 (5)连接EMP途径:通过与EMP途径的连接(在果糖-1,6-二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处),可为生物合成提供更多的戊糖。 6、试述TAC循环在微生物产能和发酵生产中的重要性。 答:TCA位于一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的枢纽地位,产能效率极高,不仅可为微生物的 生物合成提供各种碳架原料,而且还与人类的发酵生产密切相关。 7、什么叫呼吸?什么是呼吸链(电子传递链)?呼吸连有哪些组分? 答:呼吸,又称好氧呼吸,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常以还原力[H]形式存在)经完整的呼吸链传递,最终 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ATP形式的能量。 呼吸链,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氢(或电子)传递体,其功能是把氢或电子从低氧化还原势的化合 物逐级传递到高氧化还原势的分子或其他无机物、有机氧化物,并使他们还原。在 氢或电子的传递过程中,通过与氧化磷酸化反应相偶联,造成一个跨膜质子动势,进 而推动了ATP的合成。 呼吸连的组分除醌类是非蛋白质类和铁硫蛋白不是酶外,其余都是一些含有辅酶或辅基的酶。 8、什么是氧化磷酸化作用?什么是P/O比?什么是化学渗透学说? 答:氧化磷酸化作用:又称电子传递链磷酸化,是指呼吸链的递氢(或电子)和受氢过程与 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产生ATP的作用。递氢、受氢即氧化过程造成了跨膜得质子梯度即质子动势,进而质子动势再推动ATP酶合成ATP。 P/O比: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产生的ATPmol数,表示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的高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