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22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新部编本

1022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新部编本

1022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新部编本
1022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0课鸦片战争

导入:同学们在初中都学习过鸦片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英的兵力对比是1:110,,我们明显具有很大的兵力优势,再加上英国劳师远征,我们呢,以逸待劳,就算我们武器再落后,但其他的优势摆在这里,怎么样也可以打一打,但最后,居然我们没有打赢,这是为什么?我们到底是怎么输的?这场战争又是如何爆发的?今天我们一起进入这节课的学习。(1分钟)

一、中英的第一次直接碰撞—马嘎尔尼访华。(5-6分钟)

说到冲突,不得不提到18世纪末的马嘎尔尼访华。马嘎尔尼带着通商的目的来到中国,最后双方却不欢而散,这是为什么呢?有几个原因,首先是礼仪的冲突,中国从夷夏观念出发,坚持马嘎尔尼见皇帝要下跪,但人家死活不愿意,英国人见自己的君主才跪一条腿,凭什么见外国的皇帝就得双腿下跪,还要磕头呢?其次呢,是通商制度的冲突,马嘎尔尼要求和中国自由通商,乾隆呢,毫不客气就给回绝掉了,并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我们“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通商和仪礼的矛盾搅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双方的关系。虽然矛盾在当时没有引发战争,但是矛盾会延续下去,矛盾没解决啊!

到19世纪,英国输入鸦片到中国,更进一步激化了这种矛盾。

二、鸦片—加剧中英冲突

1.英国输入鸦片进入中国

鸦片贸易给当时的中国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财政问题。当时的中国已经过了康乾盛世了,国库空虚,道光帝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加上鸦片贸易从中国套走大量白银,道光帝就着慌,老想着要怎么来弥补亏空,最后还是下定决心要禁烟。

但是当时清政府没有意识到,要禁烟,英国才是最大障碍。当时朝廷的谕旨都是通过“刑部咨会”或“户部咨会”下发的,而不是由“礼部知会”或“兵部咨会”下发,我们知道,刑部是管犯罪的的,而户部呢,是管财政的,这说明清政府仅仅把禁烟当做一个国内的犯罪或是财政问题,而没有意识到它可能会是一个外交或军事问题。

英国这边呢,也把自己撇的忒干净。鸦片是你们自己吸上瘾的,你们的地方官员对禁烟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你们的鸦片泛滥关我们什么事呢?双方的想法,深刻地影响了接下来的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这个人办事认真,且刚正不阿,他到广州以后,要求烟商将鸦片全部交出来,不交,就派兵封锁十三行,并且断绝接济。在这种压力下呢,英国商务代表义律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命令英商把所有鸦片交给他,并承诺会由政府对他们进行赔偿。由此一举,林则徐收缴了两万多箱鸦片,简直一网打尽,大快人心!

但是义律玩了这个把戏后,他交出的鸦片已经不是英商的私产,而变成了英国政府的公产。也就是说,林则徐面对的,不再是作为个人的外国商人,而是站在他们背后的英国政府。而当时的林则徐,压根没意识到这个问。,当然,以他的视野来讲,他也不可能认识到。

但是英国人呢,却拿这个大作文章,并且极力发挥他们夸张的本事,将它上升到中国蔑视英国的国家荣誉和国家尊严的高度。总之,就是不提他们的鸦片走私(一定要讲)。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在武装冲突爆发前,双方就存在敌对的情绪和行为,这里面既有文化礼仪的冲突,也有通商制度的冲突。英国人希望和中国进行正常的贸易,但是行不通,便转向非法的鸦片贸易,当中国要取缔这项非法贸易时,英国却不惜动用武力,发动一场侵略战争。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

鸦片战争分为两个阶段(2分半钟)

第一阶段:1840-1841年

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北上进攻厦门、浙江舟山,并攻陷战略要地定海,8月,英舰抵达天津,威胁北京。本来主战的道光帝,很快就动摇了。道光帝不愿意见这些夷人,而他收到的消息是,英国人之所以要打仗,除了想要一些好处,还因为他们在广东被林则徐给枉法冤屈了,他以为英国人来北京是向皇帝喊冤的,那这还不简单,把林则徐撤了,派琦善去就行了,要什么好处给你们就是了,条件就是赶紧离开天津,去广州谈去!现在我们经常批判琦善是卖国贼,其实他也不过是奉命而动罢了!

第二阶段:1841-1842

但是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琦善又擅自签了,使得道光帝大为光火,便将琦善抄家革职,从此一意主战。而英国呢,也认为他们从与琦善签订的条约中获益太少。1841年8月,英军再次北上,攻陷厦门、定海、镇海,直逼南京。清政府被迫签下城下之盟。在战争过程中,虽然清政府溃不成军,但是也涌现出了很多民族英雄。在广州,我们有老百姓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在定海,陈化成孤军作战,直至战死;在镇海,海龄率1500八旗兵和6000多英军激烈巷战,战败时举家自尽!在民族的危急时刻,是这些人挺身而出,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在总结:可见,战争不仅是军事技术的较量,更是外交策略的较量,勇气的较量!

四、《南京条约》的签定(3分钟)

《南京条约》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这是毋庸置疑的。它是英国通过武力强加给我们的,体现了英国的强权政策。道光帝对这个条约相当不满意,他说我们“何至受此逼迫,忿恨难言”。

那么条约中有哪些条款是让道光帝愤恨的呢?

第一个是“平等国交”。英国认为,这个条款可以保证中英交往中的平等地位。但是清政府一直秉持的是夷夏观念,他们看不起这些外国人,也绝对无法忍受“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咱们的皇帝怎么能和一个女人在一张纸上签名呢?但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个条款是是符合国际法准则的呀,反而是这个不平等条约里边相对较为平等的条款。可见当时人的想法与我们现在的想法是冲突的,当时的清政府自有一套关于平等的标准。

还有一个条款也反映了当时人的想法跟我们大有差异,那就是协定关税。

《南京条约》规定,要“秉公议定”一部关税,英文版也是“fair and regular”,的税则,而且“由部颁发晓示”,这也就意味着,这部关税是要由清政府来制定,那清政府制定一部公正的关税条例不就得了嘛!

但是清政没有仔细去研究这个条款,签约以后,中方代表又主动去找英方协商关税。英方呢,趁机欺诈,积极参与到海关税则的制订,从而事实上开了“协定关税”的先例,中方再想单独改变税率就再也不可能了,交涉还不如不交涉呢!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呢,不但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为关税税额比先前提高而沾沾自喜。

可见,清政府根本没有国际法概念,不懂得用近代国际规则去维护本国的真正利益,因此,他们只能用天朝的那一套理念去跟英国交涉,结果只能处处落入别人的圈套,争了不必要争的,放弃了不应该放弃的!

(10-12分钟)还有一项,是清政府怎么都不愿意放弃,但是又不得不放弃的,这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但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以后,对它带来的的影响,后人的看法却有很大差异。老师这里列出了三种观点,请大家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讨论,说出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或者你是否有其他的想法?(1分钟)

2分钟讨论

5-8分钟回答。

总结有同学秉持文明史观,认为开放通商口岸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也有同学从阶级斗争史观出发,认为开放通商口岸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是伤害;还有同学干脆摒弃传统的西方中心观,从中国传统内部寻找走向近代化的原因。:这个问题在史学界也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史观影响历史认知,甚至是冲突的历史认知。同学们刚刚在短短的时间里,对这个问题就有如此大的争议,不是证明了这个吗?

而清政府,又何尝不是从自己的理念出发,去理解这场战争呢?

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引起的反应。

战争让中国人尝到了西洋船坚炮利的厉害,也感受到了城下之盟的屈辱。战争警醒了少数人,逼迫他们去思考,努力去了解西方,比如魏源和徐继畬,他们分别编写了《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但他们的努力当时都被埋没了,他们的书没有多少人看那!

至于皇帝和政府呢,还陷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愿意醒来。清政府知道自己败了,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落后,有人甚至认为,清政府败就败在没让林则徐出场。所以战争过后,皇帝和朝廷都假装这件时期没有发生过,反正现在通商口岸也只开了五个,内地的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发生过这场战争,所以,当时最流行的一个词是“免谈时事”

不过,西方人才不管你有没有醒。他们的商品在中国还是卖不出去,还是通商口岸开的不够多。所以还会有下一轮的战争。这个是必然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国、法国各自找了个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不但打到广州,而且把总督、巡抚都给俘虏了。1858年,英法联军又打到了天津,此时太平天国起义势头正劲,南方几个省都在太平军掌控之下,清政府已经内外交困,不行了,只得被迫答应英法联军的要求,分别与他们签订《天津条约》。但到第二年,各国派使去北京交换批准证书时,清政府又反悔了,双方再起冲突。在这次战争中,英法联军把我们的圆明园烧了,咸丰皇帝也跑了,俄国人还趁机将我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给抢去。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西方人扇了清政府一耳光,清政府不觉得疼,道光帝也没见到西方人。这一次,清政府知道疼了。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签订的这两个条约,首先请大家看《天津条约》

这个条约跟南京条约是不是很相似呢?从这个条约中,可以看出,英法还是想要什么?

答:通商,建立近代外交关系;

没错,《天津条约》规定要增开10处通商口岸。原先通商口岸是东南沿海的五口,现在扩展到整个沿海,长江内地,两大岛屿。1860年的《北京条约》又增加天津为商埠,清政府已经无力阻挡外国人势力渗透了。

而清政府和英法争执最激烈的,便是公使入京;按近代的国际法则,两国按照平等的原则在对方首都互派使节已经成为惯例。早在马嘎尔尼访华时,英国就提出这个请求,但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清政府一直坚决拒绝这个要求,因为这在清廷看来,是涉及到天朝至尊的问题,中国怎么能和西方建立外交关系,进入到西方的世界体系中去呢?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不能容忍!因此,清政府要想尽办法阻止这个公使进京,咸丰甚至说,能不能跟西方商量下,

咱们关税全免,换取外国放弃公使驻京的请求呢?还好,最后这个想法没有付诸实施。

鸦片战争的影响: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这二十年间,中国从开小口到开大口,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谈及鸦片战争的影响,由于史观不同,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对鸦片战争的影响的理解也不同。人教版教材主要从帝国主义侵华这个角度出发,重点强调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且,教材认为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更多的是程度上的区别。

但是岳麓版教材的编写又不同。教材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做了区分。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集体当鸵鸟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纷纷在京设立使馆,清政府处处受制于人,再也无法维持往日那种唯我独尊的局面了,严峻的形势使统治阶级意识到,要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进行自身的变革,从国际上寻找出路,学习西方,开展自强运动。可惜的是,此前,中国已经错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小结:最后,我们来看看,我们这节课学了哪些东西。贯穿于这节课的关键词,是“冲突”。首先是中英之间的冲突。鸦片战争之前,中英其实各自在两个世界体系中,双方秉持的观念有严重冲突。这种冲突,因为英国极力要将中国拉入它所属的世界体系中去而激化了。在英国的武力威胁下,中国仓促应战,匆忙开放,但是中华帝国长期以来的惰性一直在不自觉地抵制着西方的冲击,这种惰性和西方扩张的野心绝不相容,又引发了下一轮的攻击。

其次,今人的看法与当时的人有严重的冲突,使我们觉得这段历史可气、可恨。诚然,由于对国际规则的无知,对天朝理念的执念,清政府犯了很多今天看来不应该犯的错误。但是大家也不要忘了,咱们也是从错误中一步步艰难地走过来的。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知自省。

那么,冲突带来的是什么呢,是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