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教版历史八下《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word教案

川教版历史八下《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word教案

川教版历史八下《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word教案
川教版历史八下《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word教案

第1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变化的原因,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

知道唐山、大连、张家港等文明城市,华西村等文明村镇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二、能力与方法

指导学生分组、分内容从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培养学生基本的搜集历史信息、比较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与意识。

通过讲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主要变化,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看图片、识读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统计表、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表等,让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历史图表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因特网上查找和整理历史资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而认识到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形成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人生态度。

通过对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后,在人民生活取得历史性巨变的同时,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普遍提高,精神风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使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他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奉献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

二、难点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二者的关系的把握。

教材分析

一、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

本目包括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反映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关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材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巨大提高进行比较,提供了1978年和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和增长的比例,有力地论证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材还提供了《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统计表》,形象地展示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人的增长变化情况。

接着,教材通过小字形象地阐述了城乡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人民生存状态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如:“衣”方面体现在讲究服装的颜色、花色、款式,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求新、求美、求舒适已成时尚。“食”方面体现在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住”方面体现在人均住宅面积的大大增加。“行”方面体现在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火车、轮船已成为城乡人民普遍使用的、便捷的交通工具;即使乘坐飞机,也不再是一种奢望;私人轿车拥有量大大增加。“用”方面体现在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电话、电脑、移动电话等“千元级”物品已普遍使用,汽车、小区住房等“万元级”以上的消费,正成为一些城镇居民追逐的消费热点。

教材还别具匠心地设计了《摩托车进入普通牧民家》《农民为孩子买回钢琴》《农民住进了瓦房和楼房》《时装反映人民衣着消费的多样化》《品种丰富的蔬菜市场》等五幅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城乡人民生存状态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关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教材主要从城乡居民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进行论述。对这二点的论述中,教材在注释中引入了恩格尔系数这一概念。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它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发展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互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教材所提供的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表》就形象地反映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乡居民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渐变化的情况。

教材在小字部分,提供了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商品的拥有量和2003年全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的数量,以及近年来城镇居民外出旅游的变化,由此说明我国城乡居民高档耐用品消费、文化娱乐消费和旅游消费等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

本目教材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

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目内容主要包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所

倡导的一系列活动,以及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典型事例。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教材主要从不同历史时期开展的系列活动进行阐述。如:20世纪80年代全国普遍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乡广泛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家庭的活动和学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事迹等活动,引导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小字部分,教材以唐山市和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为例,着重介绍了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家庭的活动,以点带面,反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情况。

辅栏释义

“想想”(为什么说我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7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622元;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大大提高,增加到8565元;三是我国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已不到300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以下,与同期世界贫困人口增加了3亿多相比,中国则减少了2亿多人。

“议议”(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世界上普遍用生存性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即通常所说的恩格尔系数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为37.1%,农村居民降为45.6%,基本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40%~50%为小康的标准。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

“说说”(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实际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抓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涌现出一批文明城市、文明村镇;2.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陈规陋习逐步消除,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3.涌现出一批优秀人物,如“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新时期活着的雷锋徐虎以及“抗洪勇士”李向群等。

教学建议

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安排学生事先去进行一些调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他们所熟悉的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变化的一些具体表现。可以是自己家庭的变化,也可以是本地区的变化。根据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调查时,着重了解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一些典型的事例和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在了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

信息资料,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政策促使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性巨变,在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质文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安排学生从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文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充分发挥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获取资料和知识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识,抓住学生认识中的疑问,设计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由此导入新课。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导入方案,如:1.让学生讲述他们了解的关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变化的一些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导致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由此导入新课。

2.让学生谈自己家庭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和其他同学家庭生活的变化相比,有哪些共同的原因?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如收集当年的面票、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等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放大,在学生充分观看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过去人们的生活中有大量的面票、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等票证?这些票证反映了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怎么样?现在为什么没有了?”以引起学生的疑问,造成学生认知冲突,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导入新课。

4.根据网络、书报、杂志上的最新信息,特别是本地区的一些经济发展指标,设计问题,导入新课。由于这些数据、信息较新或来自学生自己所在地区,易于引起学生的关注。

5.对于一些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边远山区的学生,教师可一方面从纵向引导学生了解生活水平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讲述全国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整体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乡(或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同学们想一想,可采取哪些方法促进我们乡(或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由此导入新课。

此外,也可从导语直接导入。总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其他导入新课的方案。

二、“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一目

教科书内容具体丰富,也无大的阅读障碍,而且与学生自身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可查找和引用的具体事例很多,且大多是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事例,学生应该有很好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组织上可采取如下策略:

首先,教师可分组组织学生讲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主要变化。关于“衣”方面,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的衣着在质地、颜色、样式、价格等方面的异同。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和家人的服装特点,说明现在服饰的新功能。关于“食”方面,教师可先介绍改革开放前的相关情况。可利用实物或多媒体(有条件的学校)展示当时使

用的面票、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等加以形象地说明。再让学生从自己每天的食品品种、营养结构加以介绍。关于“住”方面,可让学生从人均居住面积、装饰材料、装修程度及环境、住房分配制度等形象地进行比较。关于“行”方面,可从过去我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入手,到今天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如公交车、摩托车、出租车、家庭轿车、电动车等的大大增加和发展普及,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行”方面,教师还可针对机动车辆的大大增加带来的社会问题设计相关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如:“机动车辆的大大增加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哪些更好的方法与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在学生充分思考、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机动车辆的大大增加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政府进行了大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法规,2004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正式实施。

在学生讲述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对学生收集的历史信息的真实性的辨别。2.对学生比较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鼓励性评价。3.对每一学习小组学生鼓励性评价,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4.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表达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讲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历史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教师再进一步设计问题,如:“改革开放后,城乡人民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变化?”让学生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而认识到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形成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正确的价值取向。再如:通过对“想想:为什么说我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这一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从横向比较的角度认识我国城乡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世界意义。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从城乡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大大提高和贫困人口的减少三个方面展开。

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掘问题,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巨大增长,但是,二者仍然有很大差距,这一差距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什么问题?如果你作为国家或省、市、县、乡领导入,你将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对农村边远落后地区,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分析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不如先进地区的原因。这些原因可从以下方面去概括、归纳,1.经济基础薄弱。2.地理条件限制。3.交通不发达。4.有的地区发展经济的政策不当,没有很好地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或没有调动当地人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5.人才资源匮乏,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指导等。引导学生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振兴家乡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社会、关心社会经济发展的情感。鼓励学生发奋学习、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第三,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

在引导学生了解、讨论了我国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历史性变化及其原因后,教师接着指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衣、食、住、行、

用等具体的物质形态上,而且体现在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对于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来说,“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这些概念相对较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已有认识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消费结构”主要包括:生存性的食品支出消费、衣着消费、高档耐用品消费、文化消费、娱乐消费、旅游消费和教育消费等,教材在小字部分,提供了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商品的拥有量以及2003年全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的数量,以及近年来城镇居民外出旅游的变化等相关数据,由此说明我国城乡居民高档耐用品消费、文化娱乐消费和旅游消费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加大。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使学生认识到:生存性的食品支出消费所占比重的降低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具体内容见本节教材分析。教材小字部分提供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表》,形象地反映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乡居民的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渐变化情况。教师应结合对恩格尔系数的讲解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提高,从中体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认识到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使学生体会到应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争取我国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争取人民生活水平的更大提高。

三、“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一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而且,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我国党和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有哪些重大举措?我国民族精神风貌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呢?教师由此过渡到本目学习中。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问题“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谈,进而学习了解教材内容。本目内容中涉及不同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倡导开展的系列活动、新时期涌现出的优秀人物。由于这些活动和人物发生的时间距今不远,有的活动还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有的人物还在社会中继续发挥着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些活动有的学生曾亲身参与,有着亲身的体验;教材中列举的优秀人物,学生通过各种宣传媒体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己讲述这些优秀人物的事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优秀人物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我们自身实际,我们该如何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本目内容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是让学生学习这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并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具体来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以及产生这些先进事迹的社会背景,了解社会大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发掘他们先进事迹的本质与内涵。再次,把他们的精神品质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对学生来讲,就是要培养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奉献社会。

四、本课内容中历史图片、经济统计表等较多,如:《摩托车进入普通牧民家》《四川德阳农民为孩子买回钢琴》《农民住进了瓦房和楼房》《时装反映人民

衣着消费的多样化》《品种丰富的蔬菜市场》《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统计表》《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表》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如何识读历史图片,如何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经济统计表,如何透过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等。

识读历史图片,首先,应把握图片反映的历史时代背景。其次,要抓住图片的主题。再次,应与教材提供的历史文字材料相结合。最后,如果是一组图片,则应了解与把握这一组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共同反映了什么主题。识读分析经济统计表,还应突出对图例的认识,了解不同形式数据统计表的功能和作用。

五、本课感性材料、典型事例较多,而且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和分类整理历史材料,如何从收集的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为我所用。在收集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与意识。可引导学生讲述这些典型事例,在讲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自己见解、自己的情感的能力。作为开放性课堂,甚至可以请一些学生家长、老人谈谈他们在特定时代的生活状况,用他们的亲身体验,来增强学生学习认知的亲和力,缩小认识的距离。

六、课堂小结

教师可在学生学习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去思考解答。如:“推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会有哪些

新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什么影响?”“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还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值得完善的地方?你能提出哪些建设性方案?”“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应用的日益普及,应如何构建文明健康的网络道德?”等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学习的深入。再如:“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思考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带来了哪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七、本课的“史海拾贝”《电报业务的兴衰》,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后认真阅读,从电报业务这一行业的兴衰体会在社会生活变革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性。当然,教材编者的主要意图是为了反映电话的普及、人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活动导引

本课活动为调查“班里同学家安装电话知多少?”

本活动课可以在课堂内进行,最好安排在第一个子目后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全课结束后进行。活动的方式为:1.分类统计,让学生举手即可。如,家里有电话的举手,有手机的举手。2.计算出各类统计数据所占比例。3.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在统计分析时至少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注意横向比较,如城乡区别、地区之间的比较等。横向比较可以让人看到发展的差异性。二是注意纵向比较,如1978年的情况如何?1992年的情况如何?2005年的情况又怎样?纵向比较可以让人看到发展!第三,对调查的结果作出正确分析。第四,形成调查报告。

测评答案

1.D

2.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导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

插图说明

一、第七学习主题题图

此主题题图说明请参阅附录彩图说明中的第32幅图说明。

二、摩托车进入普通牧民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单就“行”方面来说,汽车、火车、轮船已成为城乡人民普遍使用的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出行乘坐飞机,也不再是一种奢望。即使在边远的草原牧区,摩托车已成为普通牧民的“代步工具”。图为骑摩托的牧民与坐马车的牧民在亲切交谈。

三、农民为孩子买回钢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表现在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教育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加大。图为四川德阳一农民为孩子买回钢琴后,村民们争相观看的情景。

四、农民住进了瓦房和楼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广大农村改变单一的农业经济旧观念,大力发展林、副、渔、工、商、农、副、建筑等多种经营,使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单就“住”的方面来说,农村居民搬出了窑洞、草房,住上了砖瓦房。图为反映平原上农民居住的瓦房和楼房全貌的航拍照。

五、时装反映人民衣着消费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的穿着由清一色的“灰蓝黑”转向讲究服装的颜色、花色、款式,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求新、求美、求舒适已成为时尚。图为一时装模特队正在“T’’形舞台上表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衣着消费的多样化。

六、品种丰富的蔬菜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因实施“菜篮子工程”我国城乡人民的餐桌上越来越丰富。过去长期短缺的新鲜蔬菜、时令水果、肉鱼禽蛋、牛奶饮料等已成为百姓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插图反映了一县城居民在品种丰富的蔬菜市场购买新鲜蔬菜的情景。

七、孔繁森为藏族老大娘治病

孔繁森生前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1994年11月29日因公殉职。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工作,历时十载,将一腔热血洒在了西藏高原,为西藏脱贫致富和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阿里地区106个乡村的98个,行程8万多千米。他的崇裔精神集中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干部为人民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被誉为“领导干部的楷模”、“当代的焦裕禄”。图为孔繁森为藏族老大娘治病的情景。

八、青年志愿者在为老人服务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齐抓。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并没有被遗弃,而是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青

年志愿者”就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支广受欢迎的活动队伍。图为他们正在为老人服务。

九、山区农民在县城使用IC卡电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话、移动电话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就连居住在山区的农民到县城“赶场”时,也要使用电话联系业务。插图反映的是重庆巫山县城里,一位卖鸡的,农民通过 IC电话联系老主顾。

教学资料

一、百姓旅游话变迁:百姓新时尚

曾几何时,旅游是“外国人”“有钱人”的“专利”,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城镇居民和“山野村夫”加入了日渐庞大的自费旅游大军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7.8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5.3%,其中城镇居民3.7亿人次,农民4.09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52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561多亿元,农民旅游消费870多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为449.3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08.3元,农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12.7元。

桂林,是我国第一批对外旅游开放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据桂林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来桂林观光旅游的游客主要是国际友人和境外游客,国内游客数量不到总游客量的十分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到桂林的国内游客年平均以超过lO%的速度增长,至2001年,桂林市的游客总量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约占九分之一,超过70%的游客是自费的,自费旅游者日渐成为游客的“主力军”。

近年来,我国实行春节、“五一”、“十一”三个7天长假制度,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假日经济”迅速红火起来。2003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共接待国内旅游者近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6亿元。假日旅游带动了吃、住、行、游、娱、购等产业链条上的各环节,有力地刺激了居民消费而拉动了内需。

二、恩格尔系数

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在我国运用

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三、小康社会的由来和发展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培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1984年,邓小平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展望下个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四、“三下乡”活动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始于1995年12月,最初只是“文化下乡”。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为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宣部、国家科委、文化部、农业部、卫生部等10部门把文化下乡弓I向深入,联合发起并组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现已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14个部委参与其中,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效果一年比一年好。8年来,各部委在“三下乡”活动中探索创新,大型集中活动“京九文化列车”“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西北科普工程”“婚育新风进万家”“万村书库”等等,显示了密切配合的巨大力量。8年来,各地各部门也创造了一批好经验,涌现了一批好典型。河北衡水的“三下乡、三扎根”,山东莱州的“科技110”,江苏南京的“送货下乡”等等,都实实在在,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下乡”活动符合当代中国城乡实际,得民心、顺民意。向广大乡村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倡导文明生活.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符合亿万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

五、孔繁森

孔繁森(1944—1994年),山东聊城人,汉族。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到了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他认为,“一个人爱的最高境

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为了西藏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塑造起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在他的带领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孔繁森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而奋斗,赢得藏族同胞的爱戴和尊敬。人民群众称他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新时期干部的楷模”。他牺牲后,.江泽民同志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六、蒋筑英

蒋筑英(1938一1982年),汉族。 1938年8月1日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一个旧职员家庭。他7岁时随父母回到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54年,他的父亲因历史问题被错判劳改入狱,年仅15岁的他承受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巨大压力。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仍努力学习以报答祖国,195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在北大期间,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掌握了英、俄、德、日、法等五门外语。由于家庭困难,蒋筑英靠助学金完成了学业。“生育我者父母,教养我者党”是他的信条。在6年大学生活的11个假期,有8个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度过的,无怪乎有的同学称他是“不知休息、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由于品学兼优,1962年,他考取了我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制造的奠基人王大珩唯一的研究生。王大珩根据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蒋筑英选定了光学传递函数这一研究课题。从此,蒋筑英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在科学崎岖道路上的勇敢探索。当时,这项研究是开创性的工作,在我国前无古人,令人谁也没做过。蒋筑英带领4人攻关小组,克服资料、装置、实验等重重困难,过关斩将,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1965年,年仅26岁的他,便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通过技术鉴定,达到了当时国外同类装置的水平,令日本学者大为惊奇不已,很有感慨地说:“想不到中国人竞如此了不起,这么早就搞出了这样高精度的装置,真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你们应该把它报道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的才能。”

此后,他又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就,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20世纪70年代,我国彩色电视的复原技术十分落后,导致颜色失真严重。蒋筑英就与导师王大珩一起攻关,提出了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最后攻破了这一技术难关,使人们得以看到图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电视。

蒋筑英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为一个对光学传递函数的计算、装置、测试以

及编制程序、标准化等方面都颇有造诣的专家。在我国首先开创了光学传递函数的研究,为光学传递函数的理论、技术发展和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色度学、光学检测及软x射线研究应用等领域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取得重大效益。无论在所内外、国内外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对此,他从不居功自傲、停步不前,目,光始终盯着光学技术的高峰。他把生命的分分秒秒都献给了祖国的光学事业。

蒋筑英对待同志、荣誉和个人利益有着坦荡的胸怀和高尚的风格。他翻译了大量外国资料,但从不占为己有;,他帮助同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论文,可是发表时却不让提他的名字;他和别人共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学界的重视,被邀请出席学术会作报告时,他让一起合作的同志去.把荣誉让给别人;研究所评职称、分房子、提工资,他都多次主动让给别人。1982年6月,蒋筑英到外地工作,由于过度劳累,病情恶化,不幸在成都逝世。

蒋筑英情怀高尚,无私奉献,堪称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七、徐虎

徐虎,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1975年,徐虎从郊区农村来到上海城里,当上了房修水电工,担负起管区内6000多户居民的水电维修、房屋养护工作。作为上海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的水电修理工,徐虎发现居民下班以后正是用水用电高峰,也是故障高发时阎,而水电修理工也已下班休息这一问题,于1985年在他管辖的地区率先挂出三只醒目的“水电急修特约报修箱”,每天晚上19时准时开箱,并立即投入修理。从此,晚上19时,成了徐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时间概念。10多年来,不管刮风下雨、冰冻严寒,还是烈日炎炎或节假日,徐虎总会准时背上工具包,骑上他的那辆旧自行车,直奔这三个报修箱,然后按着报修单上的地址,走了一家又一家。十多年中,他从未失信过他的用户。十年辛苦不寻常,徐虎累计开箱服务3700多天,共花费7400多个小时,为居民解决夜间水电急修项目2100多个,他被群众誉为“晚上19点钟的太阳”。

徐虎爱岗敬业,十年如一日义务为居民服务,在水电修理工的平凡岗位上,长期积极主动地为居民排忧解难,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获上海房管系统到上海市、建设部及国家级的荣誉称号25项,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上海市委、市政府评为“上海市十大先进标兵”。

徐虎的感人事迹在20世纪90年代广为流传,由于出色的业绩及刻苦的学习,现任上海西部企业集团物业总监。徐虎用“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

八、李向群

李向群(1978—1998年),汉族,1978年9月21日出生在海南省琼山市东山镇,1985年开始上学读书,在小学组织了全校第一个学雷锋小组。1995年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经商,办了两个服装加工厂,一个汽车运输队,当起了管理运输队的“小老板”。身家百万、事业成功的他,亲身感受了自己一家和周围乡亲由穷变富的过程,家富更知爱党,幸福更图报国,于是积极谋求参军。1996年12月应征入伍,成为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一班战士。在部队这所大学校的教育培养下,他认真学习,刻苦磨炼,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多次立功受奖。

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抢险战斗中,李向群主动报名参加部队的抢险突击队。

8月随部队开赴湖北荆江地区,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抢险救灾,在抗洪前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带病顽强拼搏,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最后昏倒在公安县的江堤上,经抢救无效。于8月22日壮烈牺牲,以身报国。

李向群牺牲时年仅20岁,当兵只有1年零8个月,入党仅仅8天。在他短短的生命历程中,先后3次申请入党,4次参加国防施工和抗洪抢险突击队,5次舍已救人,走过了一条从特区青年到普通战士,进而成长为优秀士兵、共产党员、抗洪英雄的人生道路,他用自己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事迹,塑造了一个新时期好战士的高大形象,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赞歌。中央军委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光荣称号。江泽民同志称赞他“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人生凯歌”。

九、红岩精神

20世纪50年代,由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使全国人民都知道重庆有个歌乐山,在歌乐山麓有著名的歌乐山烈士陵园,这里有白公馆和渣滓洞。《红岩》出版之后,先后被改编成电影、歌剧、话剧,“红岩精神”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

红岩精神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那段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中培育形成的“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革命精神,是革命者的信念、意志、人格尊严、人生价值的光辉写照。红岩精神是江竹筠烈士惨遭敌人的酷刑折磨仍坚贞不屈直至壮烈牺牲的精神;是叶挺将军虽身陷狱中,但革命信念坚定不移。视敌人高官厚禄为粪土的精神;是刘国志等许多烈士“先天下人忧而忧,后天下人乐而乐”毅然放弃富有家庭的舒适生活.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和幸福自由而自我牺牲“愿把牢底坐穿”的精神。这里凝结着革命先辈卓越的智慧结晶和身先士卒的勤业汗水,凝结着革命先烈“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革命何须问死生,将身许国倍光荣”“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奉献牺牲精神。它是在一种逆境下的有着忧患意识的、为国为民忘我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烈火中永生”是红岩精神最突出的本质,“出污泥而不染”是红岩精神的显著特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红岩精神最主要的内容。红岩精神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重庆时,对红岩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明确指出:“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塑造爱国奉献、自信自尊、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十、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1935年10月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10月22日,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

束。

长征是在敌强我弱,红军兵力、装备居于绝对劣势且无后方依托的战况下进行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长江天险,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跨越雪山草地,挖野菜、吃树皮草根,克服重重困难,红军终于战胜了敌兵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正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中,形成了令人荡气回肠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_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长征精神所包含的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正是对井冈山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

十一、雷锋精神

雷锋,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位普通的战士,他曾经表示要做“社会主义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作为部队培养起来的一个孤儿,他把毕生心血都投入到了为人民服务中,并且从身边小事做起,全心全意帮助他人。他把自己微薄的津贴捐给穷苦人,还为部队战友缝补袜子。雷锋的很多思想都记载在他的日记中。

雷锋精神,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文化精神。首先,在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层面上,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一般价值目标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其次,从社会对个人所规定的责任和使命的层面上看,雷锋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雷锋精神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雷锋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无私奉献、助人为乐。正如雷锋所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始终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

四十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四十年来,雷锋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热血之中。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雷锋精神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不仅赢得了过去和现在,而且必将赢得未来。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发展。时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雷锋精神与历史同行的时代价值。

十二、华西村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距无锡30 多千米,苏州50多千米,面积O.96平方千米,有320户1500多人。华西村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被称为“天下第一村”。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华西村创造了不少骄人成绩:有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高95米。7级17层的“华西金塔”;有高25米,宽15米,长1300米的巨龙建筑;有宽1米、环绕华西村一周,与全村总长17千米的华西长廊;还有全村已连续4年产值超20亿元。村民富裕,户户有存款,少则20多万元,多达200

多万元,每户人家资产都在100万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现村内已设有80多个景点,集休闲、观光、会议、住宿及饮食于一身。从1994年对外开放,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往参观考察的游客数不胜数,年过百万,成为令人意想不到的“另类”旅游景点。华西村股票1999年上市,现任村党委书记吴仁宝为集团公司董事长。

华西村是我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村内有50多个企业,每年生产量庞大。经济发达。1998年企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利税超2.8亿元。现在,年销售额达40亿元。不仅有1000多名国内工程技术人员,还有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等6个国家或地区的轧钢、纺织、服装等行业的洋专家在华西村工作,他们为华西村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不断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完整教案

初中世界历史教案(九年级下册) 泸州七中历史教研组

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课程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性质 2.过程和方法: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 【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二、新课: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1)俄奥矛盾:源于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民族 (2)法德矛盾:源于什么战争?(普法战争)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遗留问题) (3)英德矛盾: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德国外交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 (指导学生阅读英德矛盾小字材料):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帝国主义国家根据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 1.三国同盟(德奥意):时间:1882年,同盟国组成国家 组建目的:对付俄国、法国原则: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敌人是敌人的逻辑。三国核心:德国 2.三国协约(英法俄):时间:1907年,协约国组成国家 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为了在未来的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增加军费,添购军火。各国军费增长比例、“海权论”简介、英德在海军军备方面的竞赛、英国大造无畏舰。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 三、教学小结(提问、写出) 1.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源,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3.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名称、组成国, 4.帝国主义争夺焦点,5、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板书设计】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1)俄奥矛盾 2)法德矛盾3)英德矛盾 【作业】课后复习、预习。 【教学反思】:(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性质) 1.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 2.三国协约(1907年、英法俄) 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三大改造》教案设计一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基本技能: 1.理解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归纳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呈现邮票,复习“一五”计划的成就(这是纪念“胜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组邮票,它们分别反映的是和平建设、工业与农业、交通运输业的成就,) 复习提问: 1. “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

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1. 观看视频《影响中国历史里程的事件——金光大道》,回答问题: 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生产资料私有制→→公有制) 根本目的是什么?(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方法(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成就(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1. 时间 2. 方式 3. 成就 1. 时间、方法、成就、政策 2.“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3.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doc

筠门岭初中 2014 届 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历史月考题 班级:姓名:考号: (考试时间: 60 分钟;满分: 50 分) 卷Ⅰ(单项选择题,满分30 分) 一、选择题(15 小题,共 30 分) 请把此题的正确答案一一对应地填入下面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15 答案 1、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伟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 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这里的“开端”是指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 D.巴黎公社 2、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 处死路易十六 B. 三级会议的召开 C.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 3、美国东部时间2009 年 1 月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D. 20 日中午 2012 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2 时左右 , 奥巴马发表就职演说,成为美国第44 任总统,也是 11 月 7 日,奥巴马再次连任美国总统。而生活在非洲的奥巴马 的祖先来到美洲大陆主要是通过 A. 三角贸易 B.美国独立战争 C.美国南北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 4、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中写道:17 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 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面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了先机” 和“傲视全球” 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5、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评述“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上述两人的主要贡献分别是 A.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创制内燃机 B.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研制改良蒸汽机 C.发明电灯、制造汽车 D.发明电子计算机、完成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 6、历史上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国家是 A. 美国 B. 日本 C.英国 D.德国 7、美国南北战争和俄国农奴制改革都解放了奴隶,对它们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

2020年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经典多篇

2020年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经典多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第一篇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实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感、 态度 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6页“自由阅读卡?从--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严厉禁烟)(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 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 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 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 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 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 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 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 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一)战斗英雄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4 1.学生读教材,明确什么是三角贸易。明确:指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贸易,它们的路线形成三角形2.思考:三角贸易出现的背景:回答后明确: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开始了向海外的殖民扩张,先后入侵美洲、非洲、亚洲地区。老师进一步补充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有关情况: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是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占有南美富饶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及莫桑比克、印度的果阿和第鸟岛、中国的澳门。西班牙占有的殖民地更广,占据了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和东方的菲律宾。伴随着殖民掠夺,葡萄牙和西班牙问的战争随之而起。经过近1个世纪的争夺,西班牙打败了葡萄牙,16世纪末,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后来英国、荷兰、法国也加入了殖民国家的行列。教材小字讲述了这时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掠夺土地、抢劫财物、屠杀和奴役当地居民、贩卖黑奴。3.概括三角贸易的内容和路线回答后明确:三角贸易的主要内容是黑奴贸易。在进行黑奴贸易的过程中,欧洲殖民者将欧洲的商品输向非洲,换取非洲的黑奴,再将黑奴贩运到美洲,最后将美洲廉价的原料带回欧洲。其路线是:欧洲——非洲——美州——欧洲,其间欧洲殖民者赚取了至少是300%的利润。老师边讲解边出示下表: 4.讨论:三角贸易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话的含义?回答后明确:“三角贸易”的影响: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问题,一方面,对于殖民者来说,给殖民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的资本。另一方面,对于殖民地来讲,是巨大的灾难。从这两个方

面综合来看,欧洲殖民者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基础上的,所以,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二、英国的殖民掠夺1.读教材,说说,英国是怎样夺得海上霸主地位的?明确:英国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与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发生了矛盾.先后发生了英西战争、三次英荷战争和英法殖民战争。通过这些战争,英国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中叶成为了海上霸主。都铎王朝统治时的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越地位,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海外殖民扩张,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英国的国力。英国的劫掠,使西班牙损失惨重,西班牙决定远征英国。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一举击溃,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丧失了。荷兰原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566年,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后独立。荷兰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发达,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贸易,取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人称荷兰为“海上马车夫”。英国为了打破荷兰的海上优势地位,1651年颁布了《航海条例》,与荷兰发生尖锐冲突,从而引发了1652—1674年间的三次英荷战争。结果,荷兰被打败,它的海上霸主地位动摇,逐渐衰落下去,英国取得了海上控制权。法国16世纪就开始了殖民活动,路易十四改革后,法国一度成为欧洲的霸主,在北美、印度建立了殖民地。于是英法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发生了尖锐矛盾。自17xx年至1763年间,英法两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结果英国打败了法国,夺取了法国的一些殖民地。34567891011131415161718 1.学生读教材,明确什么是三角贸易。明确:指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贸易,它们的路线形成三角形2.思考:三角贸易出现的背景: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 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 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教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改造的么? 学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教师: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第5课三大改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顺势而行的抉择——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代表人物王国范生活和心情的变化。 展示: 教师:王国范:河北省遵化市西留村乡农民,雇农出身,家境贫寒,靠给地主家做长工维持生计,新中国的诞生使他翻身解放,笑逐颜开。 展示:

教师:这张图片让我们想到了什么运动? 学生:土地改革运动 教师:对,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让王国范分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做了无数年的土地梦终于实现了!!! 展示: 教师:有了自己的土地,王国范生产时的干劲分外足,动员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从播种、耕种到灌溉,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上天不负有 心人,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让一家人都乐开了怀:终于有了属于 自己的收获! 展示: 教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当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几乎滴水未降。眼看着已经种下去的庄稼全都没有水灌溉,就要枯死,王国 范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附近的河流都已经干涸见底,周围十几 个乡的庄稼全都没有水浇……自己身单力薄,根本没办法抗旱救灾,这可怎么办好??? 教师:1953年,中共中央号召农民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难,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就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 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展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8课_伟大的转折_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8课伟大的转折 【教材分析】 课表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 伟大的历史转折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第1课内容,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承“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整个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从上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但历史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不强,需在本学期加以巩固和提高,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通过利用视频、图片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以史为鉴,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以此为契机使某些同学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程与方法 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分析史料。探讨问题,理解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最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的优秀教案

最新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的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每个板块包含不同的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需要学生全面了解,但学生学历史的时间有限,因此历史课堂的任务繁重。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的优秀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的优秀教案1 亚非拉的奋起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等历史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2、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三、教学要点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有前几课我们了解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而且也使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纷纷掀起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亚非拉不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而且使资本主义列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新课讲授】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曾经发生国哪些的反英斗争? 生: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 师:众所周知,英属印度殖民地不单单包括现在的印度,还至少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那为什么英属印度殖民地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陷入分裂? 生: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的提出。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殖民地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英国无力应付,只好打算让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驻印度的新总督蒙巴顿上任。在6月3日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史称《蒙巴顿方案》)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出任第一任总理。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印度与巴基斯坦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是,1971年12月3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干预下,12月7日双方停火,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现在的孟加拉共和国。 2、印度经济的发展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性质 2.过程和方法 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 四.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1)俄奥矛盾:源于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民族 遗留问题。 (2)法德矛盾:源于什么战争?(普法战争) 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 (3)英德矛盾: 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 德国外交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 (指导学生阅读英德矛盾小字材料) 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帝国主义国家根据 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 1.三国同盟(德奥意) 组建目的:对付俄国、法国原则: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 敌人是敌人的逻辑。三国核心:德国 时间:1882年同盟国组成国家 2.三国协约(英法俄) 时间:1907年协约国组成国家 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 为了在未来的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增加军费,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及其内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过去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帮助理解本课的内容。 2.通过向学生播放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作品或纪实片,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通过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这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解放军进藏,有力地维护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开国大典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新学期好。上学期我们结束了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在你们的记忆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学生可能回答:屈辱史、探索史、抗争史、挨打史……老师加以肯定。)是的,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屈辱中探索,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现代 史的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合作探究: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史料研读: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率中共中央机关就要离开中国共产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离开中共中央所在地。临行前,毛泽东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会意地笑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凝视车队将要开往的方向,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问题: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将所选答项的字母序号填到后面表相应的空格中。每题2分,共50分) 1、14世纪意大利的先进知识分子对待实际问题不是从神出发,而是从人出发,这种思潮叫做: A、唯物主义 B、人文主义 C、启蒙主义 D、现实主义 2、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是: A、但丁 B、达·芬奇 C、彼特拉克 D、米开朗琪罗 3、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其中有一幅生动描绘了该时期一位面带微笑美丽女性的画作,至今仍珍藏在意大利美术馆,它的作者是: A、但丁 B、莎士比亚 C、达·芬奇 D、米开朗琪罗 4、世界历史上,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A、科学社会主义 B、文艺复兴运动 C、新文化动动 D、启蒙运动 5、15世纪到16世纪,欧洲人向海外扩张,探寻新航路以及从事奴隶贸易为根本动力是: A、为美洲、非洲人民造福 B、航海技术的进步 C、追逐金钱、发财致富的梦想 D、出国考察、游历世界 6、1688年,英国上层势力发动政变,迎接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到法国执政,这一事件被西方人认为是“光荣革命”,其原因是: A、政权的更迭没有发生流血事件 B、是先进的一方代替落后的一方 C、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荣的一页

D、威廉和玛丽的执政是光荣的 7、“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终止”。这一条文应出自: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法典》 8、法国大革命前夕的三个等级中,第三等级包括 ①农民②工人③资产阶级④教士⑤贵族⑥小手工业者 A、①②⑥ B、①②③⑥ C、④⑤ D、③④⑤ 9、拿破仑征战欧洲十多年,先后指挥和参加了60多次战役,最终在滑铁卢战役中被反法联盟军队所打败,退出了法国的政治舞台,拿破仑最终失败的原因是: A、拿破仑不懂军事 B、拿破仑对欧洲各国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各国的联合反抗 C、法军力量薄弱 D、拿破仑的战争对欧洲大陆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 10、使人类直接参加劳动的“手”被解放出来,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珍妮机的发明和应用 B、蒸汽机的改进 C、发明汽船 D、电力的广泛应用 11、18世纪中期在反对英国殖民侵略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印度女英雄是: A、花木兰 B、章西女王 C、伊丽莎白女王 D、克莱武 12、“解放者”杯赛是南美最重要的足球赛事,它所以取名叫“解放者”杯是为了纪念拉丁美洲历史上哪一位著名的英雄: A、圣马丁 B、玻利瓦尔 C、伊达尔哥 D、比德罗 13、罪恶的“三角贸易”航程路线是: A、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B、非洲—欧洲—美洲—欧洲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世界贸易组织素材 川教版

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英文缩写为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它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它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负责管理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的实施,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1947年联合国贸易及就业会议签署的《哈瓦那宪章》同意成立世贸组织,后来由于美国的反对,世贸组织胎死腹中。同年,美国发起拟订了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契约。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后,欧共体和加拿大1990年分别正式提出成立世贸组织的议案,1994年4月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才正式决定成立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旨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但它与关贸总协定又有所不同,它比关贸总协定有更宽的管辖范围,除管理传统的和乌拉圭回合新确定的货物贸易外,还包括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外的知识产权、投资措施和服务贸易等领域。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它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世贸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是部长大会,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世贸组织部长大会的任务包括:贯彻世贸组织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提供多边贸易协议的执行框架,为成员国间在协定范围内处理相关问题的谈判提供论坛,并为其他的谈判提供论坛。世界贸易组织下设总理事会和秘书处,负责世贸组织日常会议和工作。总理事会设有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三个理事会和贸易与发展、国际收支、行政预算三个委员会。秘书处设总干事一人。世贸组织于1995年11月29日还成立了七人仲裁机构上诉法庭,该机构负责对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发生的分歧进行仲裁。 世贸组织成员有创始成员和新成员之分,创始成员必须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新成员必须由其决策机构──部长会议以2/3多数票通过方可加入。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努力。但是,由于个别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阻挠,把中国一直拒于世贸组织之外。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1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2.思想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3.能力培养: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 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2北周 何时候统一北方的22.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 700 年的时间。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 400 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 581 年隋朝建立到907 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3.讲授新课一、隋朝统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581 年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581 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 8 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墓餐投菇暇玫玫椒⒄梗宄骋蝗峁┝宋镏侍跫1背员蔽阂岳矗梅⒄菇峡欤媳北呔成系拿窦涿骋缀芪遥降墓僭币参ソナ心怖D媳本玫姆⒄梗惹幸蟠蚱平缦蓿忧烤媒涣鳎崾至迅罹菥置妗9愦笕嗣窬て诘恼铰遥诵南蛲骋唬笈斡懈鼋衔捕ǖ纳缁峄肪场#?.隋朝的统一589 年 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 270 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二、开皇之治 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1三省六部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2消减地方官吏。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 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3.开皇之

川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期中测试卷A

熊村中学2009九年级世界历史(上)期中测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计24分。) 1、如果你是考古学家,想研究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人类化石,那么你准备去的地 方是()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美洲 2、古代文明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下四个古代文明地区中,自然环境 明显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古希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埃及 3、周杰伦歌曲《爱在西元前》的歌词写道:“古巴比伦王朝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____多年。”请推算出应该在空白处填上的数字是() A .三千七百B.两千八百C.一千八百D.一千七百 4、“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典型的反映了() A、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B、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C、西周的分封制度 D、印度的种姓制度 5、他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领袖人物之一,曾经控制了希腊,扫荡了小亚西 亚,攻入埃及,征服了波斯,足迹远达印度。他是() A、凯撒 B、屋大维 C、拿破仑 D、亚历山大 6、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 是() A、古印度人阿拉伯人 B、古罗马人古埃及人 C、阿拉伯人古印度人 D、古埃及人阿拉伯人 7、马可·波罗来中国时,他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①看到巍峨的明代长城②沿大运河观光③随成吉思汗远征欧洲④在中国任官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8、如果你外出旅游,就会发现在许多城市里都有“清真面馆”,这体现了一种宗 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种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天主教 9、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涉及到“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 是不正确的,是()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 “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 “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 “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礼殿堂” 10、2008年8月8日晚,体操王子——李宁在鸟巢的上空点燃奥运会的主火炬, 圣火的火种采自于() A、埃及 B、希腊 C、印度 D、伊朗 11、雅典的一个家庭要去参加公民大会,选举首席将军。这个家庭有一名男主人、 一名女主人、一名小男孩、一名小女孩、一名男奴隶、一名女奴隶。这个家庭可 以投() A.1票 B.2票 C.3票 D.4票 12、古代社会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导致了区域文明之间的冲 撞,其中比较典型的是()①布匿战争②忽必烈发动的统一战争③希波战争 ④亚历山大东征⑤第二次世界大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三、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第13题6分,第14题10分,第15题10分共26分。) 13、举出古代中国和世界、古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和平交往的三例重要史实, 试选其中一例谈谈它的影响。(6分) (1)丝绸之路、遣唐使、鉴真东渡、玄类西行、郑和下西洋、马可·波 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佛教传人中国等。(任选其中三项即可) (2)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遣唐使把隋唐的制度、 文化传播到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发展。鉴真东渡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 献。玄类西行推动唐朝与南亚的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 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马可·波罗来华激起欧洲人 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阿拉伯数字传遍全世界,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共 同使用的数字符号。佛教传人中国,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答出其中 的任何一例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