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载列车动力学仿真绘图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重载列车动力学仿真绘图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重载列车动力学仿真绘图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重载列车动力学仿真绘图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列车驾驶仿真器及其关键技术_苏虎

0引言 轨道交通在我国国民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列车司机作为轨道交通行业的一线岗位,对安全运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列车司机不但需要精通基本的驾驶技能,还需要懂得如何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掌握列车在非正常情况下的处理等高级驾驶技能。2001年,在日本举办的国际铁路列车司机培训研讨会上,国际铁路联盟(UIC)成员一致认为:列车司机及指导员、铁路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训教育在轨道交通发展中必须具有最高的优先性。 列车驾驶仿真器通过仿真列车运行性能、列车驾驶环境来建构一个具有高度真实感的虚拟驾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既能够进行驾驶技能的培训,也可对司机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列车驾驶仿真器具有安全、经济、节能、高效等特点。国外经验表明,采用列车驾驶仿真器对司机进行培训可提高培训效率30%~50%[1],可为列车动力学、优化操纵、舒适度评价、安全驾驶行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实验平台。 20世纪80年代,美、中、澳等国的铁路科研机构开始研制机车模拟装置,这些早期的列车驾驶仿真器主要用于动力学分析等领域。西南交通大学孙翔教授领导的“重载列车动力学”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组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列车驾驶仿真器。在大秦线万吨重载列车开行前,利用该仿真器分析了万吨列车的操纵技术,提出了合理的操纵方案,确保了大秦线万吨重载列车的安全开行[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列车驾驶仿真器中驾驶环境仿真的逼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应用也扩展到以列车驾驶培训为主的相关领域。目前,列车驾驶仿真器已成为各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部门进行列车司机培训考核和进行各类相关研究的重要工具。 列车驾驶仿真器及其关键技术 苏虎,金炜东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成都610031 [摘要]列车驾驶仿真器通过列车运行性能仿真、驾驶环境仿真来建构一个具有高度真实感的虚拟驾驶环境。以列车驾驶仿真器为平台,可进行驾驶培训和列车动力学仿真、优化操纵等研究工作。介绍了列车驾驶仿真器的不同构成形式,给出了全功能分布式列车驾驶仿真器的典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列车驾驶仿真器的关键技术。 [关键字]列车驾驶仿真器;列车动力学;视景仿真;运动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857(2007)12-0012-06 TrainDrivingSimulatorandItsKeyTechniques SUHu,JINWeidong SchoolofElectricalEngineering,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a Abstract:Inatraindrivingsimulator,theperformancesimulationandtheenvironmentsimulationareusedtocreateahighfidelityvirtualdrivingenvironment.Drivingtraining,optimizedoperatingandrelatedresearches(suchasvehicledynamicssimulation)canbecarriedoutonthetraindrivingsimulator.Assortmentoftraindrivingsimulatorsisdiscussed.Atypicalarchitectureofafullmissionsimulatorisintroduced,basedonwhich,keytechniquesofatraindrivingsimulatorarediscussed. KeyWords:traindrivingsimulator;vehicledynamics;scenesimulation;motionsystem CLCNumber:TP391.9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0-7857(2007)12-0012-06 收稿日期:2007-05-25 作者简介:苏虎,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3号楼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列车驾驶仿真器等领域的研究;E-mail:suhu@home.swjtu.edu.cn 金炜东(通讯作者),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3号楼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优化与系统仿真、智能信息处理、控制与检测技术等领域的研究;E-mail:wdjin@home.swjtu.edu.cn

重载列车复习题

重载列车复习题 1 、世界铁路重载运输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的。 2 、认真抄写运行揭示,根据担当列车种类、天气等情况,制定运行安全注意事项,并摘录于司机手账。 3 、起动列车前,必须二人及其以上确认行车凭证、发车信号显示正确。 4 、电力机车进整备线,在隔离开关前停车,确认隔离开关在闭合位置后再动车。 5 、我国铁路发展重载运输对既有干线铁路进行配在改造,在繁忙干线上、开行5000t 级整列式重载列车。 6 、我国目前采用的仍是传统的空气制动方式,尚未全面采用ECP技术。 7、机车乘务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准担任乘务作业。 8 、牵引列车起车前应压缩车钩并适当撤砂,压缩年钩的辆数一般不超过牵引辆数的2/3 。 9 、列车运行在上坡道区段以及通过曲线、道岔等处,均有发生空转的可能。 10 、我国铁路新型货年目前正在向23T、25T轴重发展。 11 、重载运输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并逐步形成强大的生产力。 12 、机车到达站、段分界点停车,签认出段时分,了解机车股道和径路,按信号显示出段。 13 、机车司机在运行中应依照列车操纵示意图操纵列车,并执行呼唤应答和车机联控制度。 14 、1990~1992年为新建大秦铁路,开行单元式重载列车模式阶段。 15 、检查低矮零件时,做到一腿半屈,一腿稍弓,斜身向着检在部件。 16 、双机重联运行时,重联机车的换向手柄必须和机车运行方向一致。 17 、机车动车前和运行中,必须坚持不间断嘹望和呼唤应答制度,必须按规定鸣示音响信 号。 18 、研制大功率内燃、电力机车以提高华引列车重量,是我国重载机车要发展方向。 19 、雨、雪、霜、露天气易发生空转,发车前应主要检查撒砂机能,并确保砂管畅通。 20 、通过分相绝缘,主断路器断不开时,应降弓过分相。 21 、列车重量的提高是铁路重载运输技术发展总体水平的体现。

大秦线开行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系统集成与创新

大秦线开行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系统集成与创新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大秦线开行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 系统集成与创新 耿志修: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科学技术司司长,北京,100844摘要:大秦线是我国第一条双线重载电气化运煤专线,承担着全国铁路1 8%的煤炭运量。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涉及很多技术难题,采用LOCOTROL技术必须解决好“山区铁路通信可靠性、长大下坡道周期制动、长大列车纵向冲动”三大技术难题。铁道部先后安排60多项科研项目,自2004年起经过三个阶段、上百次试验,实现了大秦线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和运输组织创新,在运量和运输收入、装备水平等方面显着提高。 关键词:重载运输技术;重载组合列车;机车无线同步操纵;GSM-R;大秦线 2003年,铁道部党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为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作出了在大秦线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大幅度提高大秦线运输能力的重大决策。通过系统集成与创新,2006年3月28日,大秦线正式开行了2万t重载组合列车,标志着我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 需求牵引,科学决策 大秦线是中国第一条双线重载电气化运煤专线,西起北同蒲线的韩家岭站,东至秦皇岛地区的柳村南站,全长653 km。1985年开工建设,一期、二期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底投入运营。2002年,大秦线达到了年运量1亿t的设计目标。 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运输通道,大秦线承担着全国铁路18%的煤炭运量,负责全国六大电网、五大发电公司、380多家主要发电厂、十大钢铁公司和6 000多家企业生产用煤和民用煤、出口煤的运输任务。 为从根本上提高大秦线的运输能力,2003年末,铁道部党组作出了加快大秦线重载技术创新和扩能改造、快速提高大秦线运输能力的重大决策。 科学论证表明,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提高列车牵引重量,是大幅度提 图1 大秦线煤运通道 高运输能力的最优选择。2万t重载组合列车净载重16 800 t,如每天开行24.5对列车,即可达到年运量1.5亿t;每天开行49对列车,可实现年运量3亿 t;每天开行70对列车,可实现年运量4亿t。不仅全面提高了大秦线的运输能力,而且可提供充足的综合施工、维修天窗。

重载列车制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重载列车制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学生姓名: 专业:铁道机车 班级:机车****班 学号: 指导老师: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摘要------------------------------------------------------------------------------------------- (4)关键词-----------------------------------------------------------------------------------------(4)引言--------------------------------------------------------------------------------------------(6)1重载列车制动的现状---------------------------------------------------------------(7)1.1重载列车的发展------------------------------------------------------------------------(7)1.2重载列车制动技术的运用------------------------------------------------------------(7)2初步了解重载列车------------------------------------------------------------------------(7)2.1重载列车的概论-------------------------------------------------------------------------(7)2.2重载列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7)2.3重载列车存在的不足-------------------------------------------------------------------(8)3初步了解铁路制动技术-------------------------------------------------------------------(8)3.1制动的概论--------------------------------------------------------------------------------(8)3.2制动对铁路的重要性--------------------------------------------------------------------(8)4重载列车制动技术中存在的问题-------------------------------------------------------(8)5重载列车制动技术的改良----------------------------------------------------------------(9)5.1整列式重载列车制动问题的解决方案-----------------------------------------------(9)5.2单元式重载列车制动问题的解决方案-----------------------------------------------(9)5.3组合式重载列车制动问题的解决方案-----------------------------------------------(9)结束语-------------------------------------------------------------------------------------------(10)参考文献----------------------------------------------------------------------------------------(10)

重载列车制动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题目: 重载列车制动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 解决方案 专业: 电力机车驾驶 学生姓名: 马耀华 学号: 完成时间:2011年7月14日 指导教师:王宏亮

目录 摘要------------------------------------------------------------------------------------------- (1)关键词-----------------------------------------------------------------------------------------(1)引言--------------------------------------------------------------------------------------------(1)1重载列车制动的现状----------------------------------------------------------------(3)1.1重载列车的发展--------------------------------------------------------------------------(3)1.2重载列车制动技术的运用------------------------------------------------------------(3)2初步了解重载列车-------------------------------------------------------------------------(3)2.1重载列车的概论--------------------------------------------------------------------------(3)2.2重载列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2.3重载列车存在的不足--------------------------------------------------------------------(3)3初步了解铁路制动技术-------------------------------------------------------------------(3)3.1制动的概论--------------------------------------------------------------------------------(3)3.2制动对铁路的重要性--------------------------------------------------------------------(3)4重载列车制动技术中存在的问题-------------------------------------------------------(3)5重载列车制动技术的改良----------------------------------------------------------------(3)5.1整列式重载列车制动问题的解决方案-----------------------------------------------(3)5.2单元式重载列车制动问题的解决方案-----------------------------------------------(3)5.3组合式重载列车制动问题的解决方案-----------------------------------------------(3)结束语-----------------------------------------------------------------------------------------(5)参考文献--------------------------------------------------------------------------------------(6)

大秦线开行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系统集成与创新

大秦线开行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系统集成与创 新 系统集成与创新 耿志修: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科学技术司司长,北京,100844 摘要:大秦线是我国第一条双线重载电气化运煤专线,承担着全国铁路1 8%煤炭运量。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涉及很多技术难题,采用L OCOTROL技术必须解决好“山区铁路通信可靠性、长大下坡道周期制动、长大列车纵向冲动”三大技术难题。铁道部先后安排60多项科研项目,自2004年起经过三个阶段、上百次试验,实现了大秦线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和运输组织创新,在运量和运输收入、装备水平等方面显著提高。 关键词:重载运输技术;重载组合列车;机车无线同步操纵;GSM-R;大秦线 2003年,铁道部党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为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作出了在大秦线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大幅度提高大秦线运输能力重大决策。通过系统集成与创新,2006年3月28日,大秦线正式开行了2万t重载组合列车,标志着我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 需求牵引,科学决策 大秦线是中国第一条双线重载电气化运煤专线,西起北同蒲线韩家岭站,东至秦皇岛地区柳村南站,全长653 km。1985年开工建设,一期、二期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底投入运营。2002年,大秦线达到了年运量1亿t设计目标。 作为我国重要煤炭运输通道,大秦线承担着全国铁路18%煤炭运量,负责全国六大电网、五大发电公司、380多家主要发电厂、十大钢铁公司和6 000多家企业生产用煤和民用煤、出口煤运输任务。 为从根本上提高大秦线运输能力,2003年末,铁道部党组作出了加快大秦线重载技术创新和扩能改造、快速提高大秦线运输能力重大决策。

重载列车运行工况仿真与试验比较研究

Open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交通技术, 2019, 8(2), 129-137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592421740.html,/journal/ojtt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592421740.html,/10.12677/ojtt.2019.82016 Comparative Study on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of Heavy Haul Train Operating Conditions Xingguang Yang, Wei Wei School of Locomotive and Vehicle Engineering,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Received: Mar. 4th, 2019; accepted: Mar. 18th, 2019; published: Mar. 25th, 2019 Abstract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heavy haul trains is affected by many uncertain facto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imulation accuracy is difficult, which makes the longitudinal dynamics research and maneuver optimization difficult. Therefore,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imulation accurac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ccording to the test data of 20,000 tons of turmeric, the train air brake and longitudinal dynamics simulation system (TABLDSS)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peed and longitudinal dynamics of the train under actual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test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ion speed curve agrees well with the test; the speed change trend is basically the same; the speed error is maximum 0.8 km/h; the train running resistance, the locomotive traction/dynamic braking force model have higher accuracy, and the air brake decom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When the brake is relieved, the tail pressure is basically the same; the brake opening time error is small; the maxi-mum is 0.8 s; the air brake model is accurate; the simulated maximum coupler force occurs in the same position as the test, and the maximum coupler force appears in the train mitigation process. Near the middle locomotive, the braking distance and the hook force error were 2.4% and 4.4%, respectively, and the simulation system was highly accurate. This work provides an advantageous tool for train manipulation optimization. Keywords Heavy Haul Train, Braking System, Air Brake, Train Operation, Simulation Analysis 重载列车运行工况仿真与试验比较研究 杨兴光,魏伟 大连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发展趋势

载铁路运输因其运能大、效率高、运输成本低而 受到世界各国铁路的广泛重视,不仅在一些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煤炭和矿石等大宗货物运量占有较大比重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南非等)发展重载铁路,大量开行重载列车,而且在欧洲以客运为主的客货混运干线上也开始开行重载列车。目前,重载铁路运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重载运输已被国际公认为铁路货运发展的方向,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世界各国重载铁路借助于采用高新技术,促使重载列车牵引重量不断增加。重载运输不仅提高运量,降低成本提高收入,而且能降低维修成本。国外实践经验表明,增大轴重能显著提高运输效率,国外重载铁路的列车轴重大多集中在28~32.5 t,最大达40 t。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瑞典、南非、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车轴重均达到了27 t以上,我国已经开始研发27 t及30 t轴重重载列车及其配套技术。 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发展趋势 康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081 宣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北京,100081 摘 要:介绍国外重载铁路技术特点与技术发 展趋势,探讨今后我国重载运输技术发展模 式,分析提高轴重的经济效益,分析我国重载 铁路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分析表明:我国重 载运输应采取既有普速路网的强化改造和合理 规划新建重载线路的措施,以提高整体重载运 输能力;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应重点研究运输能 力匹配和运力布局,加快开展大功率机车和货 车技术、牵引制动控制技术、基础设施强化技 术、大能力煤运通道新建技术、重载轮轨关系 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采用设备状态检测与 监测技术、预防性线路维修等技术来全面提升 重载线路养护维修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重载铁路;关键技术;运输能力;养 护维修 重

电气化铁路和组合式重载列车的行车组织特殊办法

电气化铁路和组合式重载列车的行车组织特殊 办法 一、电气化铁路 (一)电气化铁路主要行车设备 电气化铁路是一种高效、经济、无环境污染的现代化运输形式。它主要由电力机车(或电动车组)和牵引供电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1.电力机车 电力机车是牵引列车运行的动力。电力机车按照电流制的不同分为直流电力机车和交流电力机车。 2.牵引供电系统 由于电力机车是非自给性机车,其能源要依靠外部供给,因此必须在沿线设置牵引供电系统。我国干线电气化铁路采用工频单相交流制,频率为50Hz,额定电压为25kV。由于电流、电压制的不同,牵引供电系统的各部分功能也不相同。牵引供电系统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如下。 (1)牵引变电所。接受来自国家电力系统的工频、三相交流、高压电,一般为110、220kV,经过牵引变压器降压和采用不同的接线方式进行减相,变换成适合牵引用的单相25kV,考虑到线路的电压损失,变电所馈出线的电压为27.5kV,比额定电压高10%。

(2)馈电线。由变电所将变换后的电能送到接触网。一般采用架空线。 (3)接触网。接触网沿线路架设,通过接触线和受电弓将电能送到电力机车。接触网分为简单悬挂和链形悬挂。链型悬挂又分为单链形、双链形和多链形。对接触网的基本要求是:耐磨损、耐腐蚀,使用周期长,架设平直,距轨面高度一致,弹性均匀,无硬点,有足够的稳定性。 (4)轨道回路。牵引电流返回变电所流经的通路,即钢轨。为便于牵引电流的流通,轨缝之闯要进行电联接。 (5)回流线。牵引电流经轨道返回变电所的通路。一般为架空线或电缆。 目前,我国的交流电气化铰路供电方式有五种:直接供电方式、BT供电方式、AT供电方式、单设回流线供电方式和同轴电缆供电方式。 交流电气化铁路的供电方法,按两个相邻变电所的牵引侧在电气上是否联通,分为单边供电方法和双边供电方法。对于双线电化铁路,按上、下行线是否同相位,分为上、下行同相供电方法和上、下行异相供电方法。我国普遍采用单边、上下行同相(且并联)供电方法。 (二)接发列车工作 电气化铁路车站接发列车工作,应严格执行《铁路技术管理规则》关于办理闭塞、布置和准备进路、开阔信号、交

铁路列车常识

铁路列车常识 列车是铁路完成运输任务的主要形式,为提高运输效率,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列车必须在重量、长度、车辆编成上符合一定条件。按列车编组计划、列车运行圈及《技规》有关规定编成的车列,并挂有牵引的机车及规定的列车标志,称为列车。单机、动车、重型轨道车,虽未完全具备列车的条件,在发往区间时亦应按列车办理。 一、列车的分类和车次 运输工作中为满足旅客和货物运输的不同需要,每个列车分别担负不同的运输任务。根据运输任务的不同,列车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运输任务的轻、重、缓、急,列车又分为不同的等级。在行车工作中,正常情况下必须依照列车的等级顺序放行列车,调整列车运行秩序。在编制列车运行图,制定日常列车运行计划及进行调度调整时,亦须统筹兼顾,妥善安排。 列车按运输性质的分类和车次如下: (一)旅客列车 1.特快旅客列车T1~1998 其中:路局T1~T298 管内T301~T998 2.快速旅客列车K1~K998

其中:路局K1~K398 管内K401~K998 3.普通旅客列车 (1)普通旅客列车1001~8998 其中:跨三局及其以上1001~1998 跨两局2001~3998 管内4001~5998 各局管内普通旅客快车车次范围为: 哈4001~4198沈4201~4398京4401~4598 n~4601~4698郑4701~4898济4901~4998 上5001~5198昌5201~5298广5301~5498 柳5501~5598成5601~5698兰5701~5798 乌5801~5898昆5901~5998 (2)普通旅客慢车6001~8998 其中:跨局6001~6198 管内6201~8998 各局管内普通旅客慢车车次范围为: 哈6201~6598沈6601~6998京7001~7398 呼7401~9498郑7501~7798济7801~7998 上8001~8298昌8301~8398广8401~8498 柳8501~8598成8601~8698兰8701~8798 乌8801~8898昆8901~8998

大秦线开行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系统集成与创新精编WORD版

大秦线开行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系统集成与创新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大秦线开行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 系统集成与创新 耿志修: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科学技术司司长,北京,100844摘要:大秦线是我国第一条双线重载电气化运煤专线,承担着全国铁路1 8%的煤炭运量。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涉及很多技术难题,采用LOCOTROL技术必须解决好“山区铁路通信可靠性、长大下坡道周期制动、长大列车纵向冲动”三大技术难题。铁道部先后安排60多项科研项目,自2004年起经过三个阶段、上百次试验,实现了大秦线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和运输组织创新,在运量和运输收入、装备水平等方面显着提高。 关键词:重载运输技术;重载组合列车;机车无线同步操纵;GSM-R;大秦线 2003年,铁道部党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为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作出了在大秦线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大幅度提高大秦线运输能力的重大决策。通过系统集成与创新,2006年3月28日,大秦线正式开行了2万t重载组合列车,标志着我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 需求牵引,科学决策 大秦线是中国第一条双线重载电气化运煤专线,西起北同蒲线的韩家岭站,东至秦皇岛地区的柳村南站,全长653 km。1985年开工建设,一期、二期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底投入运营。2002年,大秦线达到了年运量1亿t的设计目标。

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运输通道,大秦线承担着全国铁路18%的煤炭运量,负责全国六大电网、五大发电公司、380多家主要发电厂、十大钢铁公司和6 000多家企业生产用煤和民用煤、出口煤的运输任务。 为从根本上提高大秦线的运输能力,2003年末,铁道部党组作出了加快大秦线重载技术创新和扩能改造、快速提高大秦线运输能力的重大决策。 科学论证表明,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提高列车牵引重量,是大幅度提 图1 大秦线煤运通道 高运输能力的最优选择。2万t重载组合列车净载重16 800 t,如每天开行24.5对列车,即可达到年运量1.5亿t;每天开行49对列车,可实现年运量3亿 t;每天开行70对列车,可实现年运量4亿t。不仅全面提高了大秦线的运输能力,而且可提供充足的综合施工、维修天窗。 2003年12月,铁道部组织考察组对美国和南非铁路重载技术进行了考察,对当今世界上先进的重载技术即机车无线同步操纵技术(LOCOTROL)和有线电控空气制动技术(ECP)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采用GE公司的LOCOTROL技术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更符合中国铁路路情和大秦线运输实际,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控。 2 科研试验,集成创新 大秦线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技术难题。2万t 重载组合列车长达2 672 m,大秦线地处山区,隧道多,坡道大,采用 LOCOTROL技术

列车长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

列车长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 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以来,改革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正在逐步走向市场、适应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加速发展。“人民铁路为人民”是铁路人永恒不变的宗旨,“安全优质、兴路强国”八个字,积淀着铁路人深层次、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铁路改革发展的今天,“唱响”着铁路发展强国的正能量之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节假日出行旅游成为大多数人的放松和享受生活的方式,这也无疑给各种运输部门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相比之下,铁路运输压力是最大的。因为大部分人出行的首选是铁路。 为什么首选是铁路呢?她既没有飞机的速度快,也没有游轮的豪华舒适,其实原因很简单,毋庸置疑铁路是最安全,便捷,选择多的运输方式之一,从经济的角度也符合大多群众的消费标准,这都是铁路的自然优势,虽然拥有了这么多优势铁路并没有因为优势降低标准,而是在不断的要求执行标准。我们大家不得不承认是铁路客运的服务越来越好了,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变。 铁路人用标准的服务征服了广大旅,再也没有了“铁老大”的思想观念。节假日期间,为了方便旅客出行,铁路运输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增加先进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环境,扎实的应对客流高峰期,让旅客享受最优质的服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虽然大量的客流给铁路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铁路的客运服务却丝毫不打一分折

扣。我们相信只要铁路一如既往的努力、进步,广大旅客又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呢? 目前,我们铁路运输部门服务一些规范标准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服务规范标准是从铁路自身的工作要求确定的,而考虑顾客的需求则不够。把服务质量的标准定位于取得领导的满意上,往往在环境卫生看的见,摸的着的地方下工夫,而在如何满足旅客需要方面的服务考虑的较少。可以说渐渐的走入了让领导满意而不是让旅客满意的误区。 因此解决好让谁满意的问题,是当前提高服务质量涵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梳理服务规范标准,从而把服务标准定在满足绝大多数旅客基本需求和满意上。也就是说只有真诚的服务,才能让旅客感动,旅客感动就不怕没有市场。有了市场我们的营销就有了前景,有了光明。使窗口单位从对上级负责向对旅客负责转变;从“管理旅客为中心”向“服务于旅客为中心”。根据旅客需要定制各种服务内容和标准,使服务有章可循。标准分明、程序规范、考核严格、奖罚分明。向社会公开服务内容和标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把文明服务与职工利益挂钩,奖勤罚懒,奖忧罚劣。服务质量的提高,具体可概括为“优、美、净、情、安”等。 (一)“优”——即优化列车开行框架充分合理利用现有铁路线路和设备,快捷方便运送旅客,取得让旅客满意和最佳客运,经济效益的双重目的。这就必须加强旅客列车运行组织工作,使旅客列车的运行从速度、时间、牵引和编组上具有科学合理性。

大连交通大学硕士车辆系统动力学知识点精华

基础题 一、车体运动的六种形式是什么? 沿着XYZ 轴的三个平移运动分别称为伸缩、横摆、浮沉。绕着XYZ 轴的回转运动分别称为侧滚、点头和摇头。 二、单节车辆动力学与整列车的动力学的研究的模型有什么不同? 1单节车辆动力学包括:垂向与横向动力学模型(研究对各种轨道不平顺的响应),横向稳定性模型(眼镜车辆蛇形运动特性和临界),曲线动过模型(分析通过曲线是轮对偏移和轮轨作用力) 2整列车动力学模型包括: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列车横向动力学模型;列车垂向动力学模型。 动力学研究问题范畴:响应问题(在不平顺和通过曲线是引起的)和稳定性问题(不同运行工况引起的) 动力学模型的要求:模型的结构必须是可靠的;模型的各个参数必须的准确的。 三车辆动力性能有哪几种?各用什么指标描述? 1运行平稳性;德sperling 平稳性指标;国际联盟UIC 指标 2运行稳定性:包括:防止蛇形运动稳定性(临界速度要远高于运行速度);防止脱轨稳定性(脱轨系数Q/P ,轮重减载率?P/P );车辆倾覆稳定性(倾覆系数D=P 动载荷/P 静载荷)。 3通过曲线的能力:磨耗指数 四:轨道不平顺有哪几种? 1几何性轨道不平顺:垂向不平顺(轨道在同一轮载作用下沿长度方向高低不平);水平不平顺(左右轨对应点高度差);方向不平顺(左右轨横向平面内弯曲不直);轨距不平顺(左右两轨横向平面内轨距偏差) 2周期性轨道不平顺:钢轨接头处等 3随机性轨道不平顺 4局部轨道不平顺:曲线顺坡轨距变化;过道岔;钢轨局部磨损;路基隆起和下沉。 五:轮轨接触几何参数有哪些?引起车辆振动的原因有哪些?什么是自激振动? 左右车轮的实际滚动圆半径;左右轮轨接触点处的车轮踏面曲率半径;左右轮轨接触点处的钢轨截面曲率半径;左右轮接触点处的接触角;轮对侧滚角;轮对中心的垂向位移。 原因1与轨道有关的激振因素:钢轨接头处的轮轨冲击;轨道的垂向变形;轨道的局部不平顺;轨道的随机不平顺; 2与车辆自身结构的激振因素:车轮偏心;车轮不均重;车轮踏面擦伤剥离;锥形踏面轮对的蛇形运动 自激振动:指一个系统在运动中,如果引起振动的激振源是由于系统结构本身所造成,而不是由于外界强迫输入的,当运动停止时,这种激振力也就随之消失,那么这种振动就称为自激振动。 六:为何轮缘根部圆弧最小半径>钢轨肩部圆弧半径?相等行么?相反行么? 当轮对相对于轨道的横移量不大时,对产生一点接触,当横移量过大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两点接触。圆弧最小半径>钢轨肩部圆弧半径,使得轮对具有较大横移量,即轮缘根部移动到轨肩时,也不出现会两点接触,出现两点接触的可能性降低,能减少轮轨磨耗。 七:什么是踏面斜度与等效斜度?有何区别?等效斜度直接影响车辆的什么性能? 锥形踏面的车轮在滚动园附近作一斜度为λ的直线段,当轮对中心离开对中位置,有一横移量为y 时候,左右轮的实际滚动圆,则的可得出踏面斜度。对于纯锥形踏面,踏面斜度λ恒为常数。 对于磨耗型踏面,踏面由多段弧组成,踏面斜度λ随着轮对横移量y w 的改变而改变,λ不再为一个恒定常数,因此在计算时候,要取的等效值,此等效值定义为踏面等效斜度。 等效斜度直接影响车辆曲线通过性能 八:轮对低动力设计有哪些方法? 1减小簧下质量(空心轴、小轮径车轮、薄车轮)2采用合理的车轮踏面 3 采用弹性轮对4 严格控制车轮质量 九:什么是蠕滑?蠕滑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蠕滑率、蠕滑力、与蠕滑系数?他们有怎样的关系? 由于轮轨间产生的相对位移,车轮滚动时走过的距离将比纯滚动时小,这一现象叫蠕滑。 条件:轮轨接触形成接触斑,轮轨间有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接触斑上产生切向力。 蠕滑率其实就是车轮相对钢轨在各方向的相对滑动率。分为3种:纵向蠕滑率、横向蠕滑率、自旋蠕滑率。 纵向蠕滑率=(车轮实际前进速度-纯滚动前进速度)/纯滚前进速度 横向蠕滑率=(车轮实际横向速度-纯滚动横向速度)/纯滚前进速度 w L R e y r r 2-=λ

大秦线开行重载列车新技术的应用(1)

大秦线开行重载列车新技术的应用(1) 线的概况。结合大秦线的具体特点,从机务设备、车辆、通信信号、站场及装卸车点、工务设备、供电系统和安全保障措施等7个方面,介绍了大秦线开行重载列车的新技术。 重载铁路运输因其运能大、效率高、运输成本低而受到世界各国铁路的广泛重视,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8O年代以后,由于新材料、新工艺、电力电子、计算机控制和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铁路的广泛应用,机车、车辆、机车无线同步操纵与电空制动以及线路等方面的技术及装备水平不断发展,重载列车的牵引重量也有很大提高。目前,国外重载列车牵引重量一般为1~3万t.我国在大秦线已开行2万t列车,列车编组为210辆C80型货车。大秦线途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全长653km,是我国第一条开行重载列车的双线自动闭塞电气化铁路运煤专线,成为我国北路煤炭运输的重要通道。大秦线与京承、京秦、津山、迁曹等多条干线接轨,地形复杂、山区多、隧道长、站间距离大,重车线最大上坡道为4,最大下坡道为l2。(化稍营至涿鹿、延庆至茶坞2段为长大下坡道),最小曲线半径为400m,共设有23个车站。2004年、2005年、2006年大秦线相继进行了接触网和站场的2亿t扩能改造施工。改造后大秦线有11个车站到发线有效长为2800m,可接发2万t列车,有3个车站到发线有效长为1700m,可接发1万t列车。目前,大秦线全部开行1万t和2万t列车,在开行重载列车技术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1.机务设备 1.1机车采用大功率机车,轴重为23t/25t.机车装设:2000监控装置、无线通信平台(车机联控)、400K+400M电台(用于机车之间联系)、列尾控制盒、LOCOTROL控制设备(开行组合列车)及配套设备(800MHz电台、OCU设备、CCB2制动机等)、E级钢车钩及尾框、大容量胶泥缓冲器、自动过分相装置等。单元机车采用双机重联。 1.2机务段整备场改造为具备整备双机的能力,检查坑长为80m.配设重载机车设备的各种检测设备及维修基地。制定各种重载列车的操纵办法及编制操纵示意图。制定重载列车的安全救援预案,建立重载乘务人员培训基地。 2.车辆 2.1采用新型车辆采用新型轴重25t的铝合金、全钢C80型及部分C76型专用敞车,C70通用敞车逐步替代C63A型车辆。重载车辆的技术性能如下:轴重为25t(包括(C76、C80型车辆),载重7580t;车体采用铝合金、不锈钢和耐候钢等材料;钩缓装置装用16、17号E级钢车钩(最小破坏强度3500kN),在c.型车组内装用牵引杆装置;在制动装置中,重载车辆空气制动机以120型阀为主,C80型车辆装用1201型阀;空重车自动调整装置以KZW一4型为主;转向架均采用交叉支撑装置或摇动台摆式机构,部分转向架还应用了副构架结构。 2.2完善车辆系统信息化应用管理完善车辆系统信息化应用管理,充分发挥铁路信息化工作准确、及时、全面、有效的作用。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建立了铁路货车信息技术管理系统(HMIS)和车号自

大秦线开行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系统集成与创新定稿版

大秦线开行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系统集成与创新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大秦线开行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 系统集成与创新 耿志修: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科学技术司司长,北京,100844摘要:大秦线是我国第一条双线重载电气化运煤专线,承担着全国铁路1 8%的煤炭运量。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涉及很多技术难题,采用LOCOTROL技术必须解决好“山区铁路通信可靠性、长大下坡道周期制动、长大列车纵向冲动”三大技术难题。铁道部先后安排60多项科研项目,自2004年起经过三个阶段、上百次试验,实现了大秦线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和运输组织创新,在运量和运输收入、装备水平等方面显着提高。 关键词:重载运输技术;重载组合列车;机车无线同步操纵;GSM-R;大秦线 2003年,铁道部党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为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作出了在大秦线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大幅度提高大秦线运输能力的重大决策。通过系统集成与创新,2006年3月28日,大秦线正式开行了2万t重载组合列车,标志着我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 需求牵引,科学决策 大秦线是中国第一条双线重载电气化运煤专线,西起北同蒲线的韩家岭站,东至秦皇岛地区的柳村南站,全长653 km。1985年开工建设,一期、二期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底投入运营。2002年,大秦线达到了年运量1亿t的设计目标。

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运输通道,大秦线承担着全国铁路18%的煤炭运量,负责全国六大电网、五大发电公司、380多家主要发电厂、十大钢铁公司和6 000多家企业生产用煤和民用煤、出口煤的运输任务。 为从根本上提高大秦线的运输能力,2003年末,铁道部党组作出了加快大秦线重载技术创新和扩能改造、快速提高大秦线运输能力的重大决策。 科学论证表明,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提高列车牵引重量,是大幅度提 图1 大秦线煤运通道 高运输能力的最优选择。2万t重载组合列车净载重16 800 t,如每天开行24.5对列车,即可达到年运量1.5亿t;每天开行49对列车,可实现年运量3亿 t;每天开行70对列车,可实现年运量4亿t。不仅全面提高了大秦线的运输能力,而且可提供充足的综合施工、维修天窗。 2003年12月,铁道部组织考察组对美国和南非铁路重载技术进行了考察,对当今世界上先进的重载技术即机车无线同步操纵技术(LOCOTROL)和有线电控空气制动技术(ECP)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采用GE公司的LOCOTROL技术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更符合中国铁路路情和大秦线运输实际,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控。 2 科研试验,集成创新 大秦线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技术难题。2万t重载组合列车长达2 672 m,大秦线地处山区,隧道多,坡道大,采用 LOCOTROL技术开行2万t重载组合列车,必须解决好“山区铁路通信可靠性、长大下坡道周期制动、长大列车纵向冲动”三大技术难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