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性格分析.doc

屈原性格分析.doc

屈原性格分析.doc
屈原性格分析.doc

屈原性格分析

性格决定成败,决定命运。屈原的性格自然也决定着他的政治命运。《离骚》是屈原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表达了他的美政理想,也显示了他的性格特征,突出了他的崇高人格,也演示了他的政治悲剧。

《离骚》是屈原悲剧命运的逐步展现,深刻显示了屈原的悲剧灵魂。他赋予其文,其文彰显其人。屈原将痛苦倾注于笔端,通过悲愤之笔,塑造了一位高贵正直、执着理想、好修为常、披香戴芳、餐英饮露、眷恋君主、心忧生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情。但就是这个道德品质近乎完美、堪称中国社会人格美最高象征的美政家,为什么会满载着自己的激情与梦想一步步踏上了以死明志的殉道之路呢?从《离骚》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以自身无法克服的孤傲、偏执性格极尽煎熬地活在坚守理想与屈从世俗、远方求仕与留恋故土、苟且偷安与从彭咸所居的冲突与矛盾中,他的性格特质与心理价值取向使他在这种矛盾中难以调和,也成为他在政治上壮志难酬的性格成因。

屈原的性格特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关注自我,表现出天生的优越感、极度的自尊感、近乎神化的自信感和高度的完美感,常常沉浸在过度的自我肯定、赞美和陶醉中,并由此衍生出了一种孤芳自赏、舍我其谁、独一无二的心理价值取向。因而在自身的政治实践中,屈原既不能正确地把握自我,也不能恰当地合宜于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行为自负,没有政治同盟

从《离骚》可见,在性格上,屈原自视甚高。他对自己高贵的出身和贵族的血统相当重视与自负。他认定了自己的不凡,在生命之初就进行了隆重与完美的渲染。他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肮脏败坏,唯有自己清白而忠诚、高洁而忠烈,除自己之外,其他人仿佛都是世俗庸人、恶草污秽,不仅不能与之同盟反而似乎都在和自己对立。诚然,在楚国政坛确实存在着像令尹子兰、靳尚那样的奸佞之臣,但又何尝没有与屈原立场相同的有识之士!

“唯我独醒”的孤傲个性使他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容纳他人,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也是他政治上难有建树的原因之一。

二、性格偏执,缺乏灵活变通

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不仅要有知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修养,更要具有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驾驭全局能力和圆熟的处事能力。这也是所谓的政治斡旋能力。高超的政治斡旋能力重在一个“变”字,“变”既“变通”,是一种灵活的政治策略。

然而,高超的政治斡旋能力恰恰又是屈原身上所不具备的。在他身上,更多的是刚烈深沉的情怀、宁溘死亦不屈的傲岸品格和浪漫飘逸的诗人气质。但这些却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所必备的重要素质。而且当浓厚的文学家特质与上述论断中屈原孤傲的性格相结合时,就衍生出了一种孤高和寡,直白强悍,不思巧妙转换、灵活变通的偏执性格。这种偏执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成了屈原政治生涯中的重大羁绊,让一种椎心泣血的生命体验摧残着他的内心,直至最

后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

通过以上的分析,孤傲、偏执的性格让屈原丧失了作为一名成功政治家必备的两个重要条件:亲密的政治同盟、高超的政治斡旋能力。同时,通过对屈原的政治悲剧、人生悲剧进行仔细的分析,使我们认清阻碍屈原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性格缺点,从而很好地区分诗人的屈原和政治家的屈原。

《离骚》中屈原的形象

xx师范大学 《离骚》中屈原的形象 屈原的强势 xx 27 新传2012级7xx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也是楚辞和屈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思想性及艺术性的作品。它可以说是一首记录了屈原内心与外界的“战争史诗“。 解读这首紧紧关乎屈原心理与命运的诗篇,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屈原作为《离骚》的作者,他在诗篇中到底是寄予了一个怎样的自身形象。 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屈原在这写到,纵使是身临绝境而丧失生命,回顾自己的初心,“我”也并不反悔。 临死而不惧,只因为回顾自己的人生,发觉没有可以反悔的原因。人们多数是在这解读出了诗人对自己心中理想的坚定执着,不错,然而又是什么让诗人对这个虚幻的理想如此坚持呢?综合总总看来,正是屈原的强势,坚守本心,然后强势地要求外界,使得屈原在诗中的形象呈现出一个至强而弱的矛盾体。 一对内的强势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xx余初度兮,xx赐予以xx。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在开篇直接写出自己的出身来源,并在其中加入了强烈的感情来表现自己的“高贵”。看似直接并且狂妄地喊出自己的清高,实则也含蓄地为自己接下来的责备与期望提供了资本和背景。这是向外界表达自己是有足够的原因来要求和责备这个达不到他内心要求的世界的。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屈原又用了很多的段落来描写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且不论屈原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他将自己的人生层次以此提高到了与所处时代不同的阶段。在冥冥中也以此向楚国的同僚们发出呼唤。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屈原在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和高尚人格的崇高追求。但是,在当时楚国那样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下,诗人还能抛开各种诱惑与同化力表达出自己对本身人格的超高要求,不得不说,屈原在对自己本身的人格修养上,是抱有极为强势的态度的。 这便是屈原强势的一个表现,即对内的强势。二对外的强势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齑怒。 屈原在此又以强烈直接的口吻说到,“我”匆匆地在前在后奔走效力,想要赶上先王们的步伐。你既然不肯鉴察“我”胸中的愚诚,更反而听信谗言使“我”非常的恼怒。 没有用什么委婉的说法,这里的屈原直接便是一句厉喝,直白的批判直指当朝。如此强烈的表达方式,既是对自己为了国家社稷劳累奔走的肯定,又是对楚王和馋臣们的斥责。没有劝告,只是一味的表达失望,屈原这种略显极端的语气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祖国的期望太深,而自己的王臣们却令自己失望地太大。没有满足屈原对祖国美好蓝图的设计和要求。 既然自己心中强烈的“及前王之踵武”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那么便只有无力地谴责。与前面屈原自己塑造的餐花饮露的个人形象不同,这里便是对自己的祖国,也就是对这个自己所依赖的外界的强势要求了。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出处:《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娴:熟习。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属:写作。⑦伐:自我夸耀。?⑧疏:疏远。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 ②幽思:苦闷深思。③离忧:遭受忧愁。离,通“罹”,遭受。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⑤惨怛:忧伤,悲痛。⑥间:挑拨离间。⑦《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⑧《小雅》: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⑨靡:没有。见:同“现”。⑩约:简约。?微:精深,幽微。?称文小:指《离骚》中多引述花草树木等细小事物。指:通“旨”,意义。(13)举类迩:指《离骚》所称引的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迩:近。(14)自疏:自己主动疏远,这里指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15)濯淖:洗涤污垢。此处以喻超脱世俗。(16)蝉蜕:蝉蜕之壳,此处以喻解脱。(17)滋:混浊,污黑。(18)皭然:洁白的样子。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

屈原列传 两汉: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

《离骚》(节选)赏析-屈原

《离骚》(节选)赏析学习目的1.学习屈原的爱国热忱、坚强意志和高洁品格。2 .了解《离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学习重点1.体味《离骚》的抒情主人公的爱国精神、斗争意志和高洁的人格。2 .认识《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3 .掌握《离骚》的比兴手法。学习难点1.阅读和理解课文。2. 浪漫主义特色思考练习题目屈原的人格美在何处, 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离骚>的浪漫主义手法是如何表现的本文的“比”“兴”手法意义何在* * 阅读与理解:1. 《离骚》简介:《离骚》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篇自序性的抒情诗。《离骚》又是楚辞的代表作,人称楚辞为“骚体”或“骚”。“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一种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诗体。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为《诗经》之后的另一部诗歌总集。题目“离骚”二字,原是楚国民歌乐曲名,即“牢骚”、“牢愁”的音转;它又含有遭遇忧患、内心抑郁不平的意思。司马迁认为是“离忧”,班固认为是“遭忧”,王逸理解为“别愁”。《离骚》全篇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诗人的身世、品质、抱负、与楚王和谄人的矛盾及矢志不渝的斗志;第二层写诗人对“美政”理想的追求和追求的失败。并对不见容于君,不受知于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第三层写诗人想出国远游,寻求实现抱负的机会,却终于不肯背离祖国,准备以身殉国。2. 译文(节选部分):我是高阳帝的后代呀,我尊敬的父亲名叫伯庸。在寅年的正月啊,寅庚日我降生到人间。父亲端相我初生时的气度啊,便赐给我一个美好的名字。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的字叫灵均。我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美好的仪态。我把江离和辟芷披在身上啊,把芬芳的秋兰结成佩饰戴在腰间。时光象水流一样快呀,只恐年岁不等我。早晨到高坡去摘取木兰啊,晚上到沙洲去摘取宿莽。时光飞逝不会久留啊,春秋四季频繁地更替。看见草木如此凋零啊,担心美人转眼到了暮年。楚王为何不趁年轻抛弃秽政?为什么不把这种法度改变?楚王如肯委任贤臣啊,我愿做先驱前来探路。昔日三王德行醇正啊,那一定是群贤荟萃的地方。岂但把蕙芷结成佩饰?申椒和菌桂也戴在身上。那唐尧和虞舜光明正大啊,遵循正道前途无量。夏桀、商纣何等猖狂恣肆,走上斜路而寸步难行。那结党营私的贵族苟且偷安,把楚王引到危险狭隘的路上。哪里是我惧怕灾祸呀,

高中语文_《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峨冠博带,长剑陆离,高高地屹立在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千秋百代。 他是一个悲剧,因为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没有看到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祖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扯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只能看着自己深爱的楚国一步步消失在了战国的兵荒马乱里。 他又是一部正剧,因为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的品行被奉为后世楷模,随着他的肉体倒下,他的精神高高耸立起来,呐喊了千百年仍震撼着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开创的楚辞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这个人,就是屈原。 【展示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合作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点; 能力目标:整体把握文意,叙述屈原生平事迹,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体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记一记】: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并找出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展示与分享 【讲一讲】: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梳理文本脉络,熟悉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概括情节 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品 味这种写法的好处 【读一读】:多种形式品读“渔夫问答”一段,探讨读法 【辩一辩】:组内形成辩论,探讨屈原与渔父的人生选择 辩论、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 【写一写】:写作练习 【链接材料】:关于屈原素材的写作片段,形成观点争鸣 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学段后遇到的最长的一篇文言文,且文本中有一半的内容为议论性语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即便是疏通了文本,也很难建立起整体的印象。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概括故事情节,才能对文本结构、写作特色等作深入分析。 学生平时写作援引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时,容易大篇幅叙事,流于讲故事而缺乏适当的议论和点题,因此,在分析《屈原列传》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时,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夹叙夹议的好处,并将这一写法运用到日常写作练习中。 一直以来,对屈原的评价呈现出绝对“一边倒”的情况,学生习惯直接给屈原贴上“爱国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等高大上的标签,而缺乏独立思考和辩证评价。因此,引领学生用历史观和现代观重新评价屈原,探讨人生选择和生命价值,是难题,也是重点,需要充分备课,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这一开放命题。 效果分析 本课能结合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学科特点,准确定位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充分发动学生, 将学生自主解决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而“讲一讲”“辩一辩”等活动形式则激发了 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悟、 讨论、交流、辩论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 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认识比较单一、僵化,习惯了贴标签式的分 析评价人物,只要是正面人物形象,就一味的肯定、赞扬,满纸高大上的溢美之词,而 缺乏独立客观的思考评价。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观和现代观辩证的看待 事物、评判人物,进而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叩问,明白:古往今来,没有绝对 完美的英雄,而只有绝对完美的理想追求;没有永恒不过时的选择,而只有永恒不过时 的精神品质。 教材分析 《屈原列传》是高一年级鲁教版必修三课本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赞歌”。学习本单元,我们将走近屈原,领悟他以死明志的伟大爱国情怀;我们将走近刘和珍,了解现代青年的勇毅精神;我们将走近欧亨利小说中的人物,品味贝尔曼为挽救他人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性光辉;我们将走近文天祥,感受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浩然正气。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生命的内涵,为我们奏响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让我们慨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 《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 屈原列传 出处:《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

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②娴:熟习。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属:写作。⑦伐:自我夸耀。?⑧疏:疏远。? 【原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闷深思。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懂得治理乱局,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 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译文: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1.《离骚》简介 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 2.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 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

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2.2对楚国的热爱 屈原是战国时代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其准确把握当时的历史现状,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况,提出了振兴楚国的口号,在屈原看来,只有振兴楚国国力,才能为人民提供坚实的保障,保卫楚国的大好河山不被侵犯。但是屈原的主张却得不到认可,楚国的统治者依然醉生梦死,对残酷的现实视而不见,最终导致楚国灭亡。屈原对国家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方针的提出,针对楚国的现状,屈原提出了变法主张,制定完整的国家法制,并建立楚国自己的文字,同时要开放言路,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纳入到楚国国家管理中,革除楚国多年的弊病,再者要改革军队素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联合其他国家来维持楚国的稳定性,从这方面来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变法践行者,其变法主张策略都是有利于国家壮大,在《离骚》中,屈

屈原中的屈原形象

屈原中的屈原形象 学生姓名 内容提要:郭沫若先生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坛中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剧创作家。在郭沫若的笔下,《虎符》、《屈原》、《高渐离》、《南冠草》以及《蔡文姬》等都是不朽的佳作。在抗日战争期间,郭沫若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中的文学厅长,并运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驾驭力量,创造出六部抗战历史话剧,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怀和浪漫理想,具有一种浓重的革命浪漫主义气质。在六部话剧中,以《屈原》最为著名。通过对屈原这一历史形象的文艺化改造,使得屈原的文化符号意义更加鲜明,屈原这一形象也随之变得更加丰满。 关键词: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屈原;人物形象 历史剧《屈原》通过对战国时期一位楚国人士血泪史的描写,抒发出话剧作者在审美理想上寄予的伟大革命情结,并孕育着内心深处强悍不屈的战斗精神。屈原在郭沫若这部话剧中的形象,也显得更加高大,也更富于罗曼情结和艺术气息,体现出作者深邃的文化批判能力和艺术重构技巧,不但对后来的《虎符》、《蔡文姬》等剧作艺术的飞跃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坛中的所有戏剧创作而言,都存在着非比寻常的贡献[1]。郭沫若以一个“屈原”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使自己成为了和曹禺齐名的话剧大家。 一、屈原在传统时代的形象分析 (一)历史形象的二重性 屈原在历史上本来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形象,在众多的史料记载中,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不但运用楚国的方言,改编成新的诗歌体例——楚辞,而且素有一定的政治抱负,一度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但是由于楚怀王的能力与智慧不能与起初的雄心壮志达成一致,导致了屈原遭到了君上和周边奸佞的排挤,成为怀才不遇的悲剧英雄。屈原在汉代隋唐的民众视野中,具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然而及至文化高度发达的两宋时期,屈原的争议便不请自来,由于对传统的质疑风气很是浓厚,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历史上曾经是否出现过屈原这个人,提出了很多否定倾向的假设[2]。到了文化研究万马齐喑的明清时代,统治者一味灌输君权至上的奴化教育,对传统时期的“负能量”人物及其创作索性只字不提,以至于纪晓岚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于屈原的评价,也只有轻描淡写而已。因此,历史上的屈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形象。 (二)文学形象的完美性 但是根据易中天先生的总结,一个人物终究存在着至少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以及民间形象。历史形象在于客观性和冷峻性,民间形象则重在民众的喜好,具有喜剧性和直观性的感性特征,而只有文学形象,属于对历史典故和民间喜好的升华,因此具备着形象层面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如著名的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等,大抵如此。屈原的文学形象无疑也不例外,堪称历史形象和民间形象的塑造,进而构成了文学形象。而与历史不同的是,文学作为满足人类情感体验的需求,在对历史的改造中,总要进行一番主观化的“去粗取精”的艺术加工,使得文学形象本身具有更具典型化的意义和功能,因此“三教归一”、“拥刘反曹”等艺术倾向随之不请自来。郭沫若作为一个富于浪漫气息的剧作家,为了更好地实现“通过屈原的时代来反映我们的时代”,便剔除了苏东坡、纪晓岚等人对屈原的质疑因素,而是全部吸纳了对屈原的肯定和歌颂的一面,于是在舞台上,一个兼具爱国主义和政治智慧、文学才华的“高大全”的儒雅英雄,便很快应运而生。郭沫若《屈原》中的屈原形象,正具有着一种近乎完美主义的理想化改造。 二、郭沫若《屈原》中的屈原形象

(完整word版)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第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屈原姓氏分析

屈原姓氏分析 《史记·屈原列传》开宗明义,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说明屈氏家族是与楚王同姓的王室贵族。楚王姓熊,屈原姓屈,他们怎么会同姓呢?这里面有个穷本溯源的问题。我们今天通用的许许多多的姓,是从古代少数几个姓中衍生出来的。古时候姓的起源很有意思,在母系社会里就有了姓。那时候的婚姻是很原始的群婚制,男女之间的结合是随意性极大的"偶合"与"野合",孩子生下地,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只好跟着母亲姓。因此,最早几个姓都带有女字旁,如:姬、姒、妊、姜等。随着人类不断地繁衍生息,婚姻制度的进化,一片片土地的开发利用,原来的那几个姓不够用了,发展到以部族名、朝代名、国名、地名、人名为姓,如:唐、虞、夏、商、周、齐、楚、燕、秦、韩、赵、魏、鄢、郑、邓、隋,王、后、公、侯等;有的以动物名为姓,如:马、牛、羊、鹿等;有的以植物名为姓,如:桑、苗、杨、柳等;有的以矿物名为姓,如:金、银、铁、锡等;有的以颜色标志为姓,如:朱、黄、蓝、白、黑等。还有许多许多,需要人类去发现,去选择,不像今天我们有了《百家姓》、《千家姓》和《万姓统谱》,子女随着父亲的姓起个名字就行了。熊、屈二姓都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高阳帝名颛顼(专虚),高阳氏是他的号。他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按理他应该有姓,因为黄帝姓公孙,后改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但史籍没有标明颛顼的姓,我们不能按今天子袭父姓的通例任意给他加个姓,

因为古时候姓氏的来源太广泛了,有名无姓、有号无姓的情况也常见。熊、屈二姓虽然共着一个远祖高阳氏,但只能算同源,还不能算同姓。直到高阳氏传到他的第五代孙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第六个儿子名叫季连,随羊叫声姓"咩",熊、屈二姓都是季连的后代。《史记索隐》引《系本》说:"六曰季连,是为咩姓。季连者,楚是也。"又引宋忠说:"季连,名也,咩姓,诸楚所出。"熊姓什么时候从咩姓中分化出来的呢?远在周文王还是西 伯(商的封爵)的时候(约公元前11世纪),季连有个后裔名叫鬻(y )熊,辅佐周文工有功,却过早地去世了。鬻熊有个儿子名叫熊丽,是从他父亲的名字里截取了一个"熊"字来作姓.熊姓便从这个时候起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文王的儿子姬发推翻殷商王朝建立西周王朝,是为周武王。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三,做了一件颇得人心的好事:奖励选拔对王室有贡献者的后代。因为鬻熊曾经是他祖父周文王的老师,他便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居丹阳。熊绎便成了楚国的开国之君。后经精明强干的楚人苦心经营了数百年,中国南方有了一个由熊姓统治的强大楚国。屈氏家族的始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楚子玢冒十七年(公元前741年),玢冒卒,其弟熊通杀死玢冒的儿子自立为楚君。他自恃武力,要挟周王朝封他最高爵位,周桓王不准,他便无视周天子的王权,大言不惭地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自立为楚武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诸侯王。封地位居莫敖、屡建战功的儿子暇"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 《屈原(节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7 《屈原(节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课文节选的这一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 课文节选的这一场中,靳尚先出场,郑詹尹随后,二人展开对话,主要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靳尚策划恶毒的主意,郑詹尹尚有一丝疑虑,但郑詹尹并不是不忍杀害屈原,而是觉得屈原无足轻重,然而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屈原随后出场,用独白的形式,对风、雷、电进行了一番热烈的颂歌。屈原在独白中展示出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郑二人的猥琐、阴暗、奸诈形成鲜明的对比。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下基础。 二、课文的主体是屈原的独白。反复朗诵这段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说说独白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三、阅读剧本,要注意舞台说明,这样有助于把握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性格等。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文字,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参考答案: 剧本中的舞台说明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第一,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如课文开头的“东皇太一庙之正殿……时有大风咆哮”一段,描述了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布景等信息。第二,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如“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这是提示人物的上下场;“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沉默有间……将屈原带出”“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这是屈原的上场,提示屈原的衣着、容貌、神态等。第三,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

17 屈 原(节选)

下册第五单元舞台人生 17屈原(节选)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屈原性格分析

屈原性格分析 性格决定成败,决定命运。屈原的性格自然也决定着他的政治命运。《离骚》是屈原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表达了他的美政理想,也显示了他的性格特征,突出了他的崇高人格,也演示了他的政治悲剧。 《离骚》是屈原悲剧命运的逐步展现,深刻显示了屈原的悲剧灵魂。他赋予其文,其文彰显其人。屈原将痛苦倾注于笔端,通过悲愤之笔,塑造了一位高贵正直、执着理想、好修为常、披香戴芳、餐英饮露、眷恋君主、心忧生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情。但就是这个道德品质近乎完美、堪称中国社会人格美最高象征的美政家,为什么会满载着自己的激情与梦想一步步踏上了以死明志的殉道之路呢从《离骚》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以自身无法克服的孤傲、偏执性格极尽煎熬地活在坚守理想与屈从世俗、远方求仕与留恋故土、苟且偷安与从彭咸所居的冲突与矛盾中,他的性格特质与心理价值取向使他在这种矛盾中难以调和,也成为他在政治上壮志难酬的性格成因。 屈原的性格特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关注自我,表现出天生的优越感、极度的自尊感、近乎神化的自信感和高度的完美感,常常沉浸在过度的自我肯定、赞美和陶醉中,并由此衍生出了一种孤芳自赏、舍我其谁、独一无二的心理价值取向。因而在自身的政治实践中,屈原既不能正确地把握自我,也不能恰当地合宜于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行为自负,没有政治同盟 从《离骚》可见,在性格上,屈原自视甚高。他对自己高贵的出身和贵族的血统相当重视与自负。他认定了自己的不凡,在生命之初就进行了隆重与完美的渲染。他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肮脏败坏,唯有自己清白而忠诚、高洁而忠烈,除自己之外,其他人仿佛都是世俗庸人、恶草污秽,不仅不能与之同盟反而似乎都在和自己对立。?诚然,在楚国政坛确实存在着像令尹子兰、靳尚那样的奸佞之臣,但又何尝没有与屈原立场相同的有识之士! “唯我独醒”的孤傲个性使他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容纳他人,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也是他政治上难有建树的原因之一。? 二、性格偏执,缺乏灵活变通? 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不仅要有知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修养,更要具有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驾驭全局能力和圆熟的处事能力。这也是所谓的政治斡旋能力。高超的政治斡旋能力重在一个“变”字,“变”既“变通”,是一种灵活的政治策略。 然而,高超的政治斡旋能力恰恰又是屈原身上所不具备的。在他身上,更多的是刚烈深沉的情怀、宁溘死亦不屈的傲岸品格和浪漫飘逸的诗人气质。但这些却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所必备的重要素质。而且当浓厚的文学家特质与上述论断中屈原孤傲的性格相结合时,就衍生出了一种孤高和寡,直白强?悍,不思巧妙转换、灵活变通的偏执性格。这种偏执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成了屈原政治生涯中的重大羁绊,让一种椎心泣血的生命体验摧残着他的内心,直至最

最新《屈原列传》教案1

《屈原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

17 屈 原(节选)

17 屈原(节选)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这是象征手法。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夺走(一说更改)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第二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翻译: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本源(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翻译:《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规律),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他举用(写)的文字,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是含义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