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 原因类(解析版)

2022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 原因类(解析版)

2022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原因类(解析版)题型分析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

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

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

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

(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

(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

(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2)在分析原因的层次性时,考生需具备较强的时空观念。一般而言,长时段的历史因素往往是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直接原因,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时直接原因等价于“导火线”。

(3)应当知晓以下规律:“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往往是内因;而直接原因往往是外因”。因此,如果无法找出或分辨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时,可以参考内因与外因的分析角度去思考问题。

(4)政治史方面: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往往是根本原因,而政治事件、政策变动往往是直接原因;

(5)经济史方面: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往往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而生产关系往往是直接原因;

(6)文化史方面: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而文化政策、个人际遇则是直接原因。

高考真题

1.(2021全国Ⅱ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10分)

2. (2021全国Ⅱ卷·46节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停战,和平解决争端。1982年7月,安理会敦促交战双方停火撤军,并派遣观察团进行监督。1983年5月,联合国派特派团访问两伊境内遭受军事攻击的平民区;1984年3月,又派出调查团前往调查是否使用化学武器,再次呼吁停火;6月,安理会谴责了对来往科威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在战争期间,美苏等国向两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区事务。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撤军、交换战俘及和平解决冲突,并决定首次引用联合国宪章第39、40条的规定,即如有一方拒绝执行,安理会将“开会审议确保决议获得遵守的进一步措施”。次日,伊拉克宣布予以接受。在各方压力下,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正式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的背景。(9分)

3. (2021全国Ⅰ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4. (2021全国Ⅰ卷·46节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越南战争中,美国为帮助南越傀儡政权消灭南方人民武装力量,自1961年起使用了落叶剂、除草剂等化学剂约7.8万吨,喷洒面积达2.68万平方千米。在使用化学剂之初,美国科学界就道义和生态原因提出异议。1967年2月,5000多名科学家向美国政府请愿,敦促约翰逊总统下令停止在越南使用化学剂。自1968年下半年起,联合国大会相继通过多项决议,开始关注生态问题,要求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要求秘书长准备一个关于化学、生物以及细菌武器的报告。面对美国的战争暴行,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依然活跃

在南越丛林中,给美国和南越政府以巨大打击。1971年,尼克松政府决定终止在越南战场使用化学剂。化学剂的使用,也使很多美国军人在战后饱受癌症等疾病折磨。

——摘编自吕桂霞《牧场工行动:美国在越战中的落叶剂使用研究(1961~197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最终放弃在越南使用化学剂的原因。(9分)

5. (2021天津卷·16节选)(20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经中共中央批准,1980年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编制党史资料目录、组织撰写回忆录和交流党史资料等工作。随后,各地成立了地方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领导当地党史资料征集工作。此后,中央党史研究机构有所变化,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6. (2021天津卷·17节选)(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10分)

7.(2021北京卷·17节选)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部分五年规划(计划)发展目标简表

“六五”计划(1982年通过)

继续贯彻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莫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九五”计划(1996年通过)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有效供给能力增强科技教育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成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规划(2006年通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枃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増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规划(2016年通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増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一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

9.(2020全国Ⅰ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

10.(2020全国Ⅱ卷·45节选)[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 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 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6分)

11.(2020全国Ⅱ卷·46节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反战和平运动兴起于19世纪,在美国、英国、法国相继成立了反战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有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如“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的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领导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支持民族自决和人民独立,爱因

斯坦、宋庆龄等被选为名誉主席团成员。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联盟,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的抗战。

——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和平运动掀起高潮的原因及作用。(7分)

12.(2020全国Ⅲ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

13.(2020全国Ⅲ卷·45节选)[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美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

14.(2020全国Ⅲ卷·46节选)[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三、铁路与公路交通.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

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

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8分)

1.【答案】(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

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

【解析】(1)第一小问同的原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美英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都严格管制对华贸易和实行不同程度的禁运政策,由材料一中的“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再结合所学20世纪五十年代前期的国际局势可知,冷战的局势,美英意识形态一致,是其主要原因;由材料一中的“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可以推论出上述相同的美英对华贸易政策还受到了朝鲜战争的影响。第二小

问异的原因,由材料一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对华全面禁运并严格管制对华贸易,但是英国则是有选择的禁运和对军火以外的物资不严格管制,其差异的原因,主要从与之相关的三方美国、英国和中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美国方面,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使其对华严格管制,以遏制新中国的发展;英国方面,二战使得英国实力削弱,同时由材料一中的“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可得,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方面,由材料二中的“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得,中国的态度与策略也是导致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差异的原因。

2.【答案】(1)背景:此前多次调解无效;交战双方损耗巨大,伤亡惨重;战争影响到非交战国,造成地区局势动荡;美苏介入使战争形势更为复杂。

【解析】(1)由材料中的“1982年7月,安理会敦促交战双方停火撤军……再次呼吁停火;”可得,此前多次调解无效;由材料中的“遭受军事攻击的平民区”、“使用化学武器”再结合所学两伊战争的相关史实可得,交战双方损耗巨大,伤亡惨重;由材料中的“对来往科威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可得,战争影响到非交战国,造成地区局势动荡;有材料中的“在战争期间,美苏等国向两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区事务”可得,美苏介入使战争形势更为复杂。

3.【答案】

(2)《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

《史记》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

【解析】(2)第一小问历史,根据希罗多德的生卒年代(约前484~约前420)来判定《历史》大概的写作时间为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然后据此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古代希腊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相关知识思考即可。具体来说,政治上,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古希腊城邦的发展、民主政治发达;思想上,此时古希腊人文精神得以起源;文化上,由材料一中的“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等信息可推论出,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由“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荷马史诗》”还可得出,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也是其时代背景之一;经济上,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第二小问史记,根据所学可知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具体来说,政治经济方面,由所学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可得,西汉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是《史记》创作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的影响相对较大,这是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记史的思想背景;文化上,由材料二中的“前代深厚的历

史学积淀基础”、“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可得,良好的史学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也是《史记》能够完成的重要背景。

4.【答案】(1)美国科学界的反对,联合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国内反战运动高涨,没有达到预期作战企图。【解析】(1)可以由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美国自身和国际社会两个角度思考作答。美国自身方面,由材料中的“在使用化学剂之初,美国科学界就道义和生态原因提出异议”、“5000多名科学家向美国政府请愿”可得,美国科学界的反对;由所学越南战争的相关知识可得,美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由材料中的“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依然活跃在南越丛林中,给美国和南越政府以巨大打击”可得,美国没有达到预期作战企图。从国际社会看,由材料中的“自1968年下半年起,联合国大会…以及细菌武器的报告”可得,联合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是美国政府最终放弃在越南使用化学剂的原因。

5.【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

【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背景,据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1980年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结合所学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6.【答案】(1)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出现;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解析】(1)据材料一“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据材料一“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结合所学得出文艺复兴的出现;据材料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结合所学得出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据材料一“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得出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据材料一“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结合所学得出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7.【答案】(1)参考答案要点①加强国防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帝国主义和台湾国民党的军事威胁;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②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③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④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和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吗,加强国防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帝国主义和台湾国民党的军事威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看,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和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8.【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可得出,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等方面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还有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

9.【答案】(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6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可见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可见中国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第二小问原因,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的形成,意识形态影响外交关系,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关系密切;资本主义阵营的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与中国关系对立。20世纪70年代,材料一“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与中国关系冷淡;“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同时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也推动了联邦德国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2)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中国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同时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德国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德国方面,材料二“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可见德国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可见寻求政治大国地位;结合所学知识,1991年底德国统一,经济迅速发展;两国的共

同点,材料二德国强调“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可见两国都

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10.【答案】(1)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解析】(1)由材料“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

30多万”得出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由材料“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

的”得出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由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得出战斗力低下,积贫积弱。

11.【答案】(2)原因:一战的惨痛教训,法西斯对外侵略的威胁,反战和平组织的推动。作用:广泛传播

和平反战呼声;动员人们与法西斯势力进行斗争。

【解析】(2)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得出一战的惨痛教训;由材料“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联盟,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得出法西斯对外侵略的威胁;由材料“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的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得出反战和平组织的推动。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有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领导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得出广泛传播和平反战呼声;由材料“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联盟,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的抗战”得出动员人们与法西斯势力进行斗争。12.【答案】(2)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解析】(2)历史条件,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思考,据材料二“为数众多的城邦

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结合所学古希腊环海、多岛、多山的地理环境可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由材料

二“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结合所学雅典工商业经济发达可知发达的贸易;从材

料二“人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

的确立得出独立自治的传统。

13.【答案】

(2)原因: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

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

【解析】

(2)据材料“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得出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农

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美国”可知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

从材料“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

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可知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

加快。

14.【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粮食能够自给自足;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的革命武装;有利于游击战的地理条件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依据材料一“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可知粮食能够自给自足;从材料一“群众组织,有自卫队”“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得出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的革命武装;由材料一“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和“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可知有利于游击战的地理条件。

2022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 原因类(解析版)

2022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原因类(解析版)题型分析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 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 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 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 (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 (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 (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2022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2022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史试题〔Ⅰ卷〕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集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 D.表达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墨子》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阅历的总结,C正确。这些内容并非诸子百家的思想,A错误。并不能表达完整科学体系已经形成,B错误。墨家思想代表的是底层一般民众的利益,D项错误。 25.据学者争辩,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根本状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把握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留意维护中心的权威D. 连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依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数〔约1/5〕,大局部都是由朝廷任命、上供或者少供,由朝廷驻重兵〔区分于“拥重兵”〕,功能主要是“防骄藩”〔防范骄纵的藩镇〕。结合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连续“百余年”的信息可以推断出,D选项正确。A、B依据材料都无法得出。C 选项片面解读了材料,这一时期的“藩镇”设置吸取了“安史之乱”的教训,对其权力进展了限制,但“藩镇”对中心集权的消极影响照旧存在,只是比之前有所降低而已。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承受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假设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足,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进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井主所雇工匠”等信息可以推断,这些竹简井属于民营手工业,数量成百上千,因此A正确。材料无法表达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是否高,B错误。雇佣劳动是否已经“普及”无法推断,C错误。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的结论无法得出,D错误。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奉 献的奇珍异兽。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奇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说明当时 A.对外沟通促使中国传统绘画消灭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沟通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 【答案】B 解析:朝臣用中国传奇中的神兽“麒麟”解读长颈鹿, B正确。图画仍属于传统绘画,无法表达类型,A错误。海禁政策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才消灭的,C错误。材料表达了朝臣思想的愚昧,并未表达传统观念的更,D 错误。 28.甲午战斗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很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专制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斗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煽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02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公”级称谓的国君随葬鼎、簋数高于“侯”级称谓的国君,这也导致其配偶墓葬中出现相似的情形。从春秋早期开始,第一、二等级(随葬有青铜礼器女性贵族)墓葬间的食器数量差异减小,到春秋晚期个别第二等级墓葬在青铜礼器的种类和数量上已超过第一等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畿内与地方贵族的差异B.女性配偶身份的高低 C.封国间整体实力的消长D.礼乐制度遭受到破坏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从西周到春秋,墓葬中的随葬品数目打破了等级制的规定,说明等级制逐渐瓦解,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则是封国间的整体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各封国之间实力对比的差异,并不是畿内和地方贵族的差异,也和女性配偶身份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B项;礼乐制度遭受破坏是表面现象,不是原因,排除D 项。故选C项。 2.赵过在国家控制的公田上进行生产试验确定了代田法。这比当时的耕作方法每亩增产达到一斛,因而得到推广。汉武帝任命赵过为治粟内史,他亲自带领农夫下田推广牛耕,取得显著效果。这表明 A.国家组织力量强大利于技术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C.技术发明源于劳动人民生产实践 D.大一统格局下的生产工具革新 【答案】A 【解析】赵过虽然发明了增产的代田法,但只有在他被任命为治粟内史后才将该生产方法得到广泛推广,取得显著效果,说明国家组织力量强大有利于技术推广,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赵过的代田法,而非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排除B项;代田法是赵过发明的,不是劳动人民实践得出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生产方式的革新,而非生产工具的革新,排除D项。故选A项。

2022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整理

2022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整理 2022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根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根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开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开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那么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根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202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机密★启用前 山东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 要求。 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 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 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4.明朝时期,朝延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最新】2022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22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3.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4.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改革”题——规律认识、答题模板及例题训练

【高考历史】“改革”题——规律认识、答题模板及例题训练 一、关于改革 1.改革是统治者为巩固和完善某种社会制度而采取的革新 ⑴目的:为了维护、巩固统治(统治者发起这个改革想解决哪些社会问题,具体利益是什么) ⑵原因大体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2.过程(怎样改): 改革所涉及的领域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或兼而有之 3.结果(改的怎样) ⑴成功:个别改革会变成不间断的政策调整,最终建立一种新制度,释放出社会内部的压力 ⑵失败:改革导致新的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 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4.决定成败的几个要素 ⑴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

⑵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⑶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⑷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⑸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5.认识和启示 ⑴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⑵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者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与勇气,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⑶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⑷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 6.评价改革的标准: ①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②坚持历史的标准 ③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练习2-全国卷论述题(含解析)

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 全国卷论述题 【高考真题】 1.(2020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 书名:《大宋风貌:11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 论证: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北宋发生了一个转折,政府实行恤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人利益,提高了商人地位,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网络体系;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阴,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 结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张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 【解析】题目要求“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可见本题主要是分析某一历史时期在一个或者多个方面的时代特征,如秦朝政治上的时代特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汉代思想上的时代特征是儒学成为正统,宋代经济上的时代特征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明清经济上的时代特征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后世界潮流。因此在拟定书名时,从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时代特征入手,结合二轮通史的知识,列举出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2.(2020全国Ⅱ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12所示:

卷04 材料分析题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4·材料分析题 (2022·全国乙)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答案】(1)特点: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入标准逐渐放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中国:政府主导;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 (2)背景: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边倒”外交政策;苏联对新中国前期的支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遏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一五计划的推动;受到冷战的影响。 (3)历史经验: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注重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七)解析版

2022届高考考前冲刺卷 历史(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编修史书时,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追溯其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渊源。这反映出当时诸侯() A.对华夏正统的认同B.高度重视史书编撰 C.积极谋求国家统一D.固守分封等级秩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各诸侯国在编修史书时,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追溯其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渊源”可知,各国为追求统治的正统性和合理性,都要追溯其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渊源,体现了对华夏正统的认同,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在史书编撰中重视追溯与夏商周三代的关系,其目的是找寻本诸侯国统治的合理性,故B项说法片面,排除B项;战国时期通过军事斗争等方式谋求国家统一,编修史书不能完成统一,排除C项;材料中诸侯国追溯与夏商周三代的渊源是破坏分封等级秩序的表现,排除D 项。 25.据《史记》记载,荆轲刺秦时,秦王左右的大臣依秦法均未携带武器。而从现在出土的汉代荆轲刺秦画像石看,秦王左右配有武器(见下图)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山东嘉祥出土“荆轲刺秦”画像石(东汉) A.司马迁借史书讽刺秦国严刑峻法B.画像石为出土文物可信度更高 C.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D.运用不同史料首先要辨别真伪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史记》中对荆轲刺秦王的记载与东汉出土画像石的记载不同,对同一事件记载不同,因此在运用中要辨别真伪,故选D项;《史记》中仅体现出荆轲刺秦王的描述,未说明司马迁的态度,排除A项;山东嘉祥出土“荆轲刺秦”画像石属于东汉时期,属于二手史料,无法确定是否更有价值,排除B项;C项是不可知论的错误,排除C项。 26.隋文帝实行“输籍定样”政策,规定由县令每年清查百姓,核定户等上下,对国家编户从轻征税,写成定簿,使地方官不致任意收税,而所定税额低于豪强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这一举措的政治目的是() A.规范征税程序防止官吏腐败B.统一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管理 C.减免农民负担维护社会稳定D.增强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对国家编户从轻征税,写成定簿,使地方官不致任意收税,而所定税额低于豪强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可知,这一举措可以促使百姓成为编户,而不是依附地主成为佃客,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D项;据材料“规定由县令每年清查百姓,核定户等上下”可知,材料主旨是户口制度,而非规范征税程序,且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之下,官吏腐败不可能防止,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地方的户籍制度,而非财政管理制度,排除B项;据所学,减免农民负担维护社会稳定是这一举措的作用,而非政治目的,排除C项。 27.明代徽州府的一份土地登记簿册显示,当地大户朱学源崇祯十五年时共有土地803.23亩,分散在1259块地段上,平均每个地段约为0.64亩,而且其中90%以上的土地分散在本户所在的乡里以外。类似的情况在当地比较普遍。上述状况反映出

2022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

原因类设问 【题型特点】 背景、原因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因素。此类设问主要是依据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来命制的,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和分析能力。具体的设问方式有: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等。 【解题思路】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更注重主观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更注重客观性。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类 I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开放题解题技巧解法及训练(超强)

历史开放题解题技巧、解法分类及训练解析及参考答案 二、提取观点论证型题型训练 1.文献型观点性材料题 (1)(2019·全国Ⅰ卷,42) 【解题方法】 第一步:审问题,明要求,并将题中的关键词划出来。因此,此题一要指出“观点” (任意一点或整体),二要用史实进行“评析”,三要“小结”,首尾呼应,理论升华。 第二步:审材料,明观点。首先,由材料引文出处“钱穆《国史大纲》(1940)”,可知钱穆写这部著作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接着,阅读材料,对材料并用“//”分层次,提取观点,对观点表明你的态度。本则材料中已经明确有四点,每点可作为一个层次,因此此题可根据材料概括出以下四种观点:观点一:钱穆认为“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观点二:钱穆认为“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必附随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观点三:钱穆认为“国民对本国历史存有敬意,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或观点四:“偏激的虚无主义是一种对待历史的非历史态度,我们应该警惕”。然后选择你最能把握、最能从多角度的史实进行论证的观点来答。 第三步:找关联,说明理由 联系1940年这个时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抗日战争”作为论据论证的出发点。钱穆此时强调国民要知本国历史,是为了宏扬民族精神,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敬告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要有责任与担当。因此,考生可

根据时代背景评述说明你选择的观点和论证判断,运用中国古代历史、中国近代相关历史知识论证说明。 第四步:组织答案,格式要规范——答题格式:观点(见解)+论证(3个史实+3个评价)+小结 【参考答案】 示例1: (1)观点:钱穆认为“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此观点正确。 (2)论证:国民读史可知:中国为人类物质文明做出贡献,如中国最早培植了粟、水稻,创造了丝绸、瓷器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国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贡献,如创立了先进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中国为人类精神文明做出贡献,如孔子创立儒家,逐步形成儒家文化圈的格局,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文学艺术的繁荣丰富了国人精神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发展。 1940年钱穆强调“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是为了宏扬民族精神,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 (3)结论:总之,读史可使国民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力。 示例2: (1)观点:钱穆先生强调中国国民应对本国的历史有所了解,对本国的历史与传统保存一份温情与敬意,此观点正确。 (2)评析:钱穆先生在书中表达了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尊敬,希望以史书的形式传承中国的历史与传统。这一思想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剧。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内形势复杂。钱穆先生在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