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江花月夜逐字稿

春江花月夜逐字稿

春江花月夜逐字稿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写的也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诗人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上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

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名师公开课】张岱的雪,张岱的梦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逐字稿

【名师公开课】张岱的雪,张岱的梦——《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逐字稿 张岱的雪,张岱的梦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课前,生配乐齐读《湖心亭看雪》入境。 (配乐为《渔舟唱晚》) 师:我们看到文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凭借一篇作品,就能在文学史上占得一席之地,而且是不可撼动的地位。比如—— 【屏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岱《湖心亭看雪》 师:湖心亭看雪,魅力何在?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讨论的问题,首先同学们配乐来读一读,读完以后,你们的任务是用三两句话说说它讲了什么。师:好,我们说说讲了什么事。 生:讲的是作者在杭州时,下了三天大雪,然后他独自一人到湖心亭看雪,偶遇一个童子。 师:好,偶遇的是一个童子吗? 生:是两个也在湖心亭看雪的金陵人。 师:对于刚才同学所说的偶遇一个童子的事件,我们先保留看法,有机会再来说说,在张岱心中,遇到一个童子,算不算遇到了一个人。 师:故事情节我们已经很清楚了,如果我们要把它概括成两个动宾词语,两个字,那么两个段落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第一段是赏景。 师:赏景?可以更具体一点吗? 生:赏雪。 师:看雪,更好。第二个呢? 生:喝酒。 生:我认为第二段是遇人。 师:非常好,遇人。喝酒不是重点,遇人才是。 【屏显】 看雪遇人

二、 张岱的雪 师:首先,我们先和张岱一起去看一场雪。细细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屏显】 崇祯五年十二月,张岱以怎样的方式,看了一场怎样的雪? 生:崇祯五年十二月,张岱以独自前往的方式看了一场…… 师:大雪? 生:嗯,应该是的。 师:也就是说,你觉得不太好形容。我发现你的回答中有个字很重要——生齐:独。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比赛讲课稿逐字稿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讲课稿 有时候人要千古留名作品不须多,一件就足以,比如说绘画里如王希孟这一生只留下一幅《千里江山图》,让世人记住了这个18岁的天才少年,而诗歌里如张若虚,他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盛唐第一诗。要知道唐朝可是一个诗坛的黄金年代,出过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凭什么《春江花月夜》就能以孤篇压全唐呢? 第一节: 春江潮水连海平:由实及虚、空旷辽远、壮丽奇幻。 海上明月共潮生:活泼的生命、壮观而热烈。 “滟滟随波千万里”,水波一直在发亮,千里万里都有月光照亮的水波。这里生命经验在扩大,我们可以看到千万里以外的东西吗? “何处春江无月明”,哪一条河不是在春天被月光照亮?黄河、长江、玉溪大河,都被月亮照亮,所以是“何处春江无月明”。其实也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是我们所看见的,而是意识扩大到宇宙的高度后,发现每一条河流此时都被月亮照到。唐诗继承了老庄思想里的“天地无私”,所有的东西都被天空覆盖,所有的东西都被大地承载。天地之间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更大的结构、更大的因果。《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影响力这么大?因为这是初唐诗中最具有典范性的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生命经验被放大为宇宙意识。 江流宛转绕芳甸:江水弯弯曲曲,绕过花草茂盛的春之原野。 月照花林皆似霰:皎洁的月色倾泻在花上,梦幻不已。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如霜,境界空灵澄澈! 第二节: “皎皎空中孤月轮”,在这么巨大的“空”当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圆,即“孤月轮”。西方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像蒙德里安这些人,一直在找几何图形的本质,与唐诗的状态非常像,就是追问到最后宇宙间还剩下什么。我们在现象当中的时候,只能讨论现象当中的相对性;可是当一个文学家、艺术家把我们带到了哲学层面,他会去问本质的问题。 “江畔何人初见月”,谁是第一个在江边看见月亮的人? “江月何年初照人”,江边的月亮现在照在我身上,可是江边的月亮最早什么时候照到了人类? 这个句子字面意思一点都不难懂,可我们听到这个句子会吓一跳。任何一个黄昏,我们在河边看到晚霞,如果问是谁第一个在这里看到晚霞的,那就问到本质了。这完全是哲学上的追问,他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我们大概只有在爬高山时才会有这种感觉——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大部分朝代的文学没有宇宙意识,可是唐诗一上来就涉及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也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的、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里的茫然。 还有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