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真题古诗鉴赏题目加古诗翻译

高考真题古诗鉴赏题目加古诗翻译

高考真题古诗鉴赏题目加古诗翻译

一、中吕满庭芳(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选自《元曲三百首》)

注释:

①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

②诗豪:诗中的英豪。

③昔人曾此:昔人曾在这里。

④日远天高:双关语,既是写登临所见开阔壮观的景象,又是写仕途难通。

⑤茫茫渺渺:形容山水相连,辽阔无边的样子。

⑥隐隐迢迢:形容水天相接,看不清晰、望不到边的样子。

[译文]

漫天风起,卷起滚滚波涛,昔人曾在这里饮酒赋诗志壮情豪。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望,眼前是长空寥廓,日远天高。山接着水,苍茫浩渺,水连着天,迷蒙无边。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开怀赋诗吟啸,功名利禄的事情已了,快去归隐,何待老僧来招。

1.“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两句在曲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曲内容简要分析。(5分)

(1)结构上:

①起转折(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②由“酒圣诗豪”的登临转到“我”的登临;“此”与上文“天风海涛,昔人曾此”照应.

(2)内容上:由昔人所见的“天风海涛”的动态、壮美的画面转到我闲登眺望所见——“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相对静态、优美的画面。

(3)手法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对比中突出了景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情感上:作者的情绪由想到古圣先贤时的高昂豪迈转到个人的平静舒展自在闲适。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古代诗歌阅读 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古代诗歌阅读详细翻译及解析这次语文全国1卷的诗词赏析题,考了一位晚唐诗人的作品,他的名字叫做陆龟蒙,是一位田园诗人。陆龟蒙出身官宦世家,从父亲往上数几代均是居显赫要职,也正因为如此,他从小就熟读《诗》、《书》、《春秋》等经史著作,可惜长大后的陆龟蒙,屡试不第。 由此他开始了一段幕僚生涯,在湖州刺史张博的帐下任职,后又回到故乡隐居。陆龟蒙和陶渊明一样,是真正能够融入田园生活的,经常自己带着农具,和家里的帮工一起下田间劳动,并且还撰写了《耒耜经》,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所以陆龟蒙还有一个“农学家”的名头。 闲来无事,他则携笔墨纸砚、书茶钓竿,泛小舟于江湖烟波之上,煎茶垂钓,吟诗作文,好不惬意,所以当时人们都称他为江湖散人。另一位诗人皮日休在任苏州刺史的时候,与陆龟蒙相识,二人互相引为至交,经常唱和,这次诗词赏析题,就是陆龟蒙和皮日休之作: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解释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 次韵:次韵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 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如黄鲁直《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住州。飞雪催盘胜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抱疾:指生病,本诗中可从后文“重瞳健”得知,皮日休患的是眼疾。 杜门:释义:1、闭门。2、古代长安城门之一。

完整版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似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似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快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 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 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 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 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 代表作。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话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 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微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文学_高中生高考经典古诗词赏析及翻译

高中生高考经典古诗词赏析及翻译 高中古诗词鉴赏翻译(一)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赏析: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详解)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附答案详解)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③蕙,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2020全国2卷诗歌鉴赏王安石《读史》独家翻译译文及试题准确解析

2020全国2卷诗歌鉴赏王安石《读史》独家 翻译译文及试题准确解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14.B 15.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14.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B。 15.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一诗歌鉴赏《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真题讲解

一、(2020全国卷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诫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

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4.A。由题目中“奉和”二字可知,本诗为作者酬和之作,是作者“见寄”,收到友人寄来的诗作后的回复,所以“不通音讯”错误。 15.答案(1)由于友人患病,不能与友人赋诗饮酒,饱览春色。表达出作者的怅惘遗憾之情。 (2)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表达出对自然与美景的向往与喜爱。 (3)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表达对友人康复的期许,体现出两人的深厚友情,“不怕江花不满枝”宽慰友人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旷达乐观的心态。 二、古诗译文 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 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 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 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篇一」 水调歌头·游览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瑶草:仙草。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④金徽:瑶琴。 7、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参考答案:选CD。 解题说明: 本体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黑暗、作者内心不满之实。C 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D项“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所以D错。 8、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应该没有人没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根据诗词内容,找出其中的意象,体会其中意境,分析作者真正想要书法的感情。很多人在面对古诗词鉴赏的时候都很头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篇1 一、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 (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

单轴画。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此诗之祖。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二、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试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赏析:

高中生高考古诗词赏析及翻译

高中生高考经典古诗词赏析及翻译 诗歌的艺术感和观众的鉴赏能力,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有哪些比拟好的的高中古诗词鉴赏翻译呢?下面是给大家的高中古诗词鉴赏翻译,供大家参阅!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单独欣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那么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那么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那么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

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欣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表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单独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那么“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1年全国一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 次韵:次韵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 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如黄鲁直《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住州。飞雪催盘胜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关于次韵诗之始,前人数有始于唐代元稹、白居易之说。如宋人程大昌《考古编·古诗分韵》谓:“唐世次韵,起元微之、白乐天。”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讲得更为具体:“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元微之为浙东观察,往来置邮筒倡和,始依韵。”清人赵翼《瓯北诗话》也持此论。至近代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仍称:“诗次韵,始于唐之元、白、皮、陆,而盛于宋之苏、黄。”今人卞孝萱先生《唐代次韵诗为元稹首创考》进而考证出次韵诗系元稹首创,并云创始时间为元和五年(810年),创始之作为元稹在江陵府所作《酬乐天书怀见寄》等五首。 实则元、白之前,大历十才子中的卢纶、李益之间便有次韵相酬之作。李益有《赠内兄卢纶》诗:“世故中年别,馀生此会同。却将悲与病,来对郎陵翁。”(《全唐诗》卷283)卢纶和诗《酬李益端公夜宴见赠》为:“戚戚一西东,十年今始同。可怜歌酒夜,相对两衰翁。”(《全唐诗》卷277)据傅璇琮先生《卢纶考》,卢纶卒于贞元十四年、十五年(798年、799年)间,《酬李益端公夜宴见赠》当作于贞元中,可见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次韵之体至迟在贞元年间就出现了,所以不能说次韵诗始自元、白,更不能说系元稹首创。 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诗歌鉴赏《画眉鸟》《画眉禽》注释翻译、赏析及真题详解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诗歌鉴赏《画眉鸟》 《画眉禽》注释翻译、赏析及真题详解 画眉鸟 【宋代】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啭:鸟婉转地啼叫。 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 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金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始知:现在才知道。 不及:远远比不上。 译文 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那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 现在才知道: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既不同于咏花赏鸟的消闲之作,又有别于一般咏物寄情的诗,它本是一首含有深邃理趣的哲理诗。诗中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最后,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前二句,通过声音与色彩的对比,描绘出山林中一种自由无拘、生机勃勃的景象:画眉鸟自由自在,鸣声婉转动人,其生存环境又是那样美好。作者这种写法的真正用意,在于和后二句构成鲜明的对比。而后二句又通过“金笼”与“山间”的对比,说明了“锁向金笼听”远远不如“山

2020古诗鉴赏真题 翻译诗歌

翻译诗歌 1.补充主语和其他省略成分。 2.明确时空。 3.还原倒装。 4.译出修辞。 5.译出情境。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三、【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四、【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 (注)①饷田:到田间送饭 五、【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六、【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近五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

语文---诗句鉴赏 2013年---安徽卷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1《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1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这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解析: 1.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2.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环境的凄冷。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1--【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解析: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三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夕阳余晖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1年--安徽卷 琅琊溪1---【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2。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1.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于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2.槎(cha 第三声):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解析】: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丰富了画面的内涵。2010年---安徽卷 岁暮1---【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变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2,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1.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lang中)。 2.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洲、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进展,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2021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寄江州司马》诗歌解析翻译及试题答案

2021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寄江州司马》诗歌 解析翻译及试题答案 一、诗歌解析 1、诗题及作者:寄江州司马(杨巨源)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登进士第。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 杨巨源是从中唐前期到后期的重要过渡人物,曾与中唐前后期很多重要诗人有唱和,交情不浅。其七律曾为白居易所推崇(见《与元九书》)。王夫之曾称其“七言平远深细,是中唐第一高手”。生平事迹见韩愈《送杨少尹序》。有集五卷。 江州白司马: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题释意:寄诗给江州司马白乐天君。 背景参注: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传闻杨巨源与裴度私交深厚,宰相武元衡遇刺后,裴度代武元衡为相。而白居易却因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杨巨源写此诗给白居易,在叙情当中,饱含规劝之意。 2、首联解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江州司马:指白居易。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亦指今江西省九江市。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江州就是指这里,《水浒传》中“江州”也指此。江西九江还保存有完整的“浔阳楼”,为宋江题反诗之地,及诗作宋江反诗全文。 江州,东晋始置,辖境为江西大部,后南朝多次分割,使江州辖境变小。江州是唐朝、宋朝的行政区划之一,一直沿置到宋代、元代。 平安否:是否身体平安健康,是否心境平静安定? 惠远东林:指东晋净土宗高僧慧远大师居住在庐山东林寺。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古代诗歌晁补之《临江仙 身外闲愁空满》注释、译文、鉴赏及试题详解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古代诗歌晁补之《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注释、译文、鉴赏及试题详解 【真题再现】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官方评价】 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知人论世】 1.人生经历: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十七岁随父至杭州,著《七述》以谒苏轼,轼自叹不如,由是知名。哲宗元祐初为太学正,累迁著作佐郎。绍圣初坐元祐党籍,谪监处州、信州酒税。徽宗朝,历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出知河中府。蔡京等执政时,党论复起,元祐诸贤与司马光、苏轼等,被控为“奸党”,晁补之亦在其中,后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崇宁五年(1106年),晁补之还家。由于他一生仁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处漂泊,对宦海生活感受尤深,所以他归隐乡里后,“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四年(1110年),“党籍”事消,他授知达州,未赴,改知泗州,至官无几,便卒于泗州官舍,年58岁。 2.艺术成就: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 (1)为文主张师心而不蹈陈迹,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近于柳宗元。(2)诗学陶渊明、韩愈、欧阳修,以古体为主,乐府是其所长,他的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3)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还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而绮艳语较少。有的篇章气象雄俊,追步东坡,但缺乏苏词的旷达超妙,而趋于凄壮沉咽,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的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3.思想倾向:晁补之生活在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几帝期间,正值北宋王朝由盛渐衰之际,社会的各种矛盾、朝内新旧党争,日益尖锐、激烈。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加上自身的弱点,最后失败。北宋王朝在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朝政的危机中,越陷越深。昏庸的宋帝及统治集团已无力、也不可能改变和摆脱这一衰败局面。在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里,尽管晁补之有济世之志,但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他在任职期间,虽颇有政绩,但不被重用;相反,却一次次受排斥、

古诗高考真题汇编答案及解析

古诗高考真题汇编答案及解析 古诗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考点之一。在高考中,考生需要阅读古诗并做出题目相关的选择、判断等操作。下面我们将对一些经典高考古诗真题进行答案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题目一:下面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月夜忆舍弟》。请根据诗意选择最佳的下列注释。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A. 诗人追忆兄弟之间的美好时光。 B. 描写了一个月夜中的宁静景色和诗人的思绪。 C. 描写了一个温馨的农村生活场景。 D. 诗人想起了曾经居住过的小茅店。 解析:B。诗中描述了明月下的惊鹊、夜半清风中的鸣蝉、稻花香里的丰年等景象,以及七八个星、两三点雨等细节,展现出一个安静、宁静的夜晚景色,以及诗人内心的思绪。 题目二:下面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题西林壁》。请根据诗意完成下面的句子。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不亦悲乎! 解析:这首诗可以理解为苏轼对自己中年时光的反思。第一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诗人表达对逝去年华的思念和对未 来岁月的期望。第二句“少壮不努力,不亦悲乎!”是诗人表达对自 己过去荒废年华的悔恨之情,呼吁年轻人要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年华。 题目三:下面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请 回答问题。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问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解析: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诗中的“离离 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明时间荏苒,一切事物都经历着生死轮回。诗人通过描绘荒原上的草木生长和枯萎,以及远方芳菲和孤城凄凉的 景象,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和别离前的依依惜别之情。 通过对以上几道古诗高考真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阅读古 诗时,考生需要注意寻找诗歌中的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维,并 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同时,要注重对古诗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 活经历等背景知识的了解,这将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更深层含义。

2023高考3月突破:诗歌鉴赏练习(附译文与答案解析)

2023高考3月突破:诗歌鉴赏练习 (附译文与答案解析) 【练习1】 浪淘沙令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①此词为李煜被拘汴京时所作。②罗衾:绸被子。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凄丽清婉,缠绵悱恻。 B.“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只是写出来下雨时的清冷情景。 C.“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中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 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落花流水喻落寞惆怅,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容心境黯淡,赶上匆匆来去的人生。 【答案】B。解析:表面上指的是下雨时的凄清的场景,而更多体现的是作者这个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 【练习2】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

2020语文高考全国Ⅲ卷诗词解析及翻译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翻译及解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苦笋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翻译 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的玉笋。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拔出太多。自古以来,人才都是要靠培养锻炼才能成长的,要放手使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历练。 注释 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 勿多取:不要取太多。 干霄:高入云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C 15.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分析】 14.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15.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