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顺体制机制推进集约化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经营创效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

理顺体制机制推进集约化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经营创效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

理顺体制机制推进集约化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经营创效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
理顺体制机制推进集约化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经营创效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

理顺体制机制推进集约化管理

全面提升企业经营创效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

(集约化管理宣讲提纲之一)

为了增强企业在复杂市场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局制订了集约化管理战略,作为“十二五”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以及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由我公司先行先试。目前,集约化管理工作已在我公司全面启动并全力推进,各级组织和全体员工要将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局和公司部署上来,确保集约化管理在我公司有序、有效推进,确保试点成功。

一、正确理解集约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集约化管理是经济领域的术语,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它是将企业发展初期以速度和规模为主要追求目标的外延式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效率和收益的内涵式增长,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和必然要求。

局在对市场形势和企业发展现状作了深入的剖析之后,对集约化管理明确了更加具体的内容,主要包含体制、机制的梳理和完善、生产经营要素资产的集中管控以及基础管理三个方面。

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梳理完善方面,重点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对组织架构进行完善,对各级单位以及岗位的职

能职责、权责利益进行明晰,建立更加科学、更有活力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各层级经济承包体系,构建片区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机制,推进专业化分公司的资产经营责任制,加快对作业层和劳务层的改造,加强自建型和劳务型架子队及班组的建设,提高现场管控力度和施工能力,达到增强活力、提高效益、加强管控的目的。

在生产经营要素资源的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管控方面,主要是按照局的要求实行“五个集中”管理,即资金集中管理、物资集中采购、设备集中采购和管理、劳务队集中管理以及商业保险集中管理。推进这“五个集中”管理,将有利于发挥规模优势,降低财务成本和采购成本,达到减少漏洞、降低消耗的目的。

在基础管理方面,主要包括二次经营、“双清”工作、收尾项目管理、效能监察、廉洁风险防范以及内控红线管理这些与效益密切相关的工作,是为了达到开源节流、增加效益的目的。

归结起来,集约化管理就是用体制机制建设解决各级组织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用资产集中管控发挥企业层面的集中优势,防止资源、效益流失的手段问题,用强化基础管理解决项目盈利水平不高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经营创效能力的目标。

目前,在一些干部员工中对集约化管理还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需要及时纠正:一是简单地将集约化管理等同于集中管理,而集中管理只是集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以为在一公司试点就是在试点项目试点,和其他单位无关。实际上局在我公司试点是在整个公司全面推进,公司选择试点项目,是为了在先行先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修订方案措施,从而为集约化管理更好推进奠定基础;三是认为推进集约化管理就是破旧立新、推倒重来。事实上集约化管理只是对企业现行管理的修正完善、改造加强、扬长避短。

二、正确认识推行集约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首先,推进集约化管理是我们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基建市场投资快速回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开发难度不断加大,利润空间越发狭小,企业原来所走的规模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已经无法持续,迫切需要推行集约化管理,从管理中去求效益、求生存、求发展,在有限的市场份额里拧出最多的效益水分,将以前广种薄收的外延式的规模效益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

精耕细作的内涵式的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逐渐规范,各种安全、质量、审计、廉洁、诉讼风险持续攀升,也需要通过集约化管理加强内部管控,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其次,推进集约化管理是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我公司的硬性要求。局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争当中国中铁领军企业的发展愿景,意在发展规模、效益、人才、技术、员工收入等方面全面领先。为了实现这个愿景,局将集约化管理作为“十二五”的三大战略之一,并确定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将我们一公司确定为了试点单位,要求公司在集约化管理方面率先探索、在体制机制方面努力创新,并且要确保6月前出成果、出经验,召开现场会。因此,我公司试点是否成功关系到局集约化战略能否得到顺利推行,也是局对我公司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的检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第三,推进集约化管理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的需要。虽然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变化,公司在管理结构、管理手段等方面有诸多创新,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总体来看,管理还不够精细,盈利能力还不强,对规模和标后经营的依赖度比较高,管理体制和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架子队、班组及专业化分公司的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在协作队伍和人员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推行集约化管理就可对企业管理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发现问题、提出措施、全面改进,切实提高企业经营创效能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第四,推进集约化管理是提升队伍素质、激发内部活力、保障大多数员工根本利益的需要。推进集约化管理的重点是解决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是将贡献与收入更加科学的挂钩,建立更加明确的责任体系以及更加富有活力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智慧和热情,最大程度地释放队伍的潜力和活力,推动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的同步增长,也促进员工学习的自觉和素质的提升,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三、正确把握推行集约化管理的方法步骤

为了集约化管理的顺利推进,公司已经制订了集约化管理的总体实施方案,成立了集约化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派遣了现场工作组。明确了集约化管理按五个阶段逐步推进: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至2月底,制订集约化管理的总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开展调研工作,并对现有公司管理体系进行梳理、修订、完善。第二个阶段是试点和推进阶段, 3月1号开始在中南通道和毕都两个项目开始试点,对第一阶段梳理完善的各类制度和实施方案进行先行先试,发现问题,予以改进。4月1号起,在公司所有工程量完成90%以下的项目全面推进。第三个阶段是总结提高阶段,在6月份对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问题的相关制度做进一步修订,在6月15日前正式发布各类制度。对试点经验进行总结,向局汇报试点情况。第四个阶段就是全面正式推广阶段,按照公

司发布的管理制度全面正式推行集约化管理,同时做好局集约化管理现场观摩会的相关准备工作。第五个阶段是持续改进阶段,就是在全面推行集约化过程中不断总结并持续改进,以后每年初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重新整理发布公司《管理制度汇编》,建立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四、正确执行集约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为了保证集约化管理在我公司顺利推进、试点成功,各级组织和全体员工要紧跟局和公司的思路和部署,认真执行、全面落实。当前,重点要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学习宣传,提高对集约化管理的认识和理解。要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局年度重点工作部署会上董事长、党委书记马江黔以及总经理张回家的讲话,学习局和公司“两会”精神,学习公司总经理蒲青松在“两会”上所作的会议总结,学习《中铁五局一公司集约化管理总体实施方案》,全面领会局和公司对集约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正确认识推行集约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集约化管理的总体安排上来。

二是各单位要立即成立集约化管理领导小组,明确至少1名班子成员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

三要根据集约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对本单位相关情况以及相关人员的思想诉求进行调查摸底,为集约化管理的正式推进作好准备。

四要主动对集约化管理进行思考研讨,提出积极建议,为公司集约化管理全面、有效推进提供集体智慧和群众基础。

公司提升管理水平的方案

公司提升管理水平的方案 检测公司管理提升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精细化管理,更加有效的搞好公司各项管理工作,按照建设集团对管理提升的总体部署,现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深化卓越绩效管理为契机,努力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公司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管理问题,全面提升公司执行力、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促进公司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对标,推进公司管理水平由粗放型到精益型转变。紧紧围绕公司的中心工作和发展目标,深入开展管理提升工作,着力解决机制、制度、流程、方法、人员配备等与市场竞争形势、现代公司要求、公司发展定位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实现“四个提升”。 1、基础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专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工作,实验,流程进一步优化,各项作业指导书和标准实现系统化、科学化和实用化。 2、现代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精益思想与管理业务广泛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得到有效利用,运用信息技术提工作效率和实现资源共享。 3、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通过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 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责任。建立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完善安全监管措施和应急预案,不断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4、综合绩效水平明显提升。市场份额、利润率、价值创造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达到应有水平,重大风险有效控制。三、工作重点

根据上述思路和目标,公司管理提升活动主要在全面诊断和系统对标基础上,找准问题,确定重点,制定修改方案和计划,重点突破和全面提升相结合,向管理要效益,在对标中强素质。同时总结固化工作成果,构建管理提升的长效机制。 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对标管理:把企业的目光紧紧盯住业界最好水平,明确自身与业界最佳的差距,从而指明了工作的总体方向,通过与自身相比较,可以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从而能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向业界最好水平靠齐。 2、人力资源管理:围绕公司经营发展战略和现有人员结构,在提升人员素质、优化专业人才结构,持续增强队伍活力等重点环节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招投标和合同管理:围绕公司今后招投标和合同管理工作,在完善招标程序、降低工程造价,探索投标技巧、提高标率,降低合同风险等重点环节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整合行业内有关标准化,结合实验室工作职责、工作特点和实验室人员队伍的实际情况,以及今后实验室管理和发展趋势,对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内容、管理要求、工作流程、工作记录等进行了阐述,力求体现系统性、全面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使实验室管理工作达到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 4、室内实验管理业务: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开拓集团内、外部市场,努力争取室内实验业务,实现公司营业收入的增加。 四、工作安排 1、制定方案、动员部署、自我诊断阶段。 本阶段时间为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制定方案、动员部署、责任分工、学习贯彻,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构建对标指标体系,开展对标诊断等工作。 2、边查边改,专项推进阶段。

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

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 -推行定额管理 在当时美国的企业中大多推行经验管理,资本家并不知道一个工人能做多少工作,资本家想让工人多做些,工人则想少做些工作多拿工资,很多人用“磨洋工”来消极抵抗,这样下来劳动生产率很低。 作为由普通工人提升上来的管理者,泰勒了解这种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把定额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主要措施,主要贡献有:提出企业需要设定一个制定定额的部门或者机构,这不仅有利于管理,在经济上也是很合算的。通过各种测试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确定工人的合理工作量,即工人的劳动定额。 根据定额的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劳动量与工资紧密挂钩。实行了定额管理后,许多企业的管理都大有改观。为此,在《计件工资制》一书中,泰勒说:“这个定额的工作制度,在过去的10年中已经成功地在各种工厂推行。经过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此进行了一年后,证明这个制度是成功的。从此,作者设定了一个制定定额的机构,以后一直由这个机构提供计件工资率。”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在差别计件工资制之前,泰勒详细研究了当时的工资制,如,日工资制和一般计件工资制。经过研究后,他发现现有工资制的主要缺陷是不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例如实行日工资制时,工资按岗位发放,这样容易产生平均主义,大家都会把工作水平拖到中等以下的水平,劳动生产率很低。又如传统的计件工资制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会多劳多得,但是超过一定的范围,就只能获得很少的增加了。这样管理者虽然很想工人增加产量,但工人则会控制他们的劳动速度。 在分析了这些弊端后,泰勒提出了自己的差别计件工资制,这个制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设定专门的制定定额的部门,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恰当的工资率。 制定差别工资率,对同一个工作,设定两个工资率。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者,使用较高的工资率,否则使用较低的工资率来计算工资。例如定额为10件,工资每件1元。完成的工资率为120%,未完成的按80%。如果工人完成,得到的工资为:10×1×120%=12;如果工人只完成了9件,得到的工资为:9×1×80%=72。 工资付给工人而不是付给职位,即工人的工资按照他的贡献来确定,而不是按照他所处的岗位来计算。要鼓励员工有上进心,对他们准时上班、出勤率、快捷、诚实等方面做出记录,根据这些对他的工资进行适当地调整。 这种工资制度可以很好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员工多劳多得,且更加公平。 -努力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挑选一流的员工是泰勒提出来的企业人事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流的工人,就是那种既适合又愿意做的工人,那种虽然能力很好但不愿意做这种工作的人不是一流的员工。泰勒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就

系统科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系统科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结合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和企业管理的意义、职能,对企业管理进行系统科学式的分析,考察系统科学和企业管理间的关系,并分析系统科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使我们对系统科学和企业管理及其关系可以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系统科学;企业管理;运用 一、系统科学基本观点 系统科学,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著作《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系统科学已经发展为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综合多门学科内容的很大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系统科学有自己独特的四个原理:一是整体性原理,整体性是系统科学思想的最重要部分,整体不但具备部分的功能,并具备部分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二是有序性原理,系统只有开放、涨落、远离平衡态才会形成有序的结构,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变的必要条件。三是反馈性原理,系统只有通过很好的信息反馈,才能更好的控制其效果。其方法是使系统信息的输出输入形成一个闭合回路,从而加以控制。四是自组织原理,是指系统自身具有从无序自我演化为有序的过程。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自组织、自同构等自我修复功能。 二、企业管理的意义及职能 企业管理是指合理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全部生产和经营活动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的过程。企业管理既有企业内部管理又有企业外部管理,其管理是通过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实现的。企业管理的意义在于利用各种手段和资源,通过各种方法使企业可以实现既定目标。企业管理具有六大管理职能:一是计划职能,即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按照企业总的任务,确定其决策目标,策划目标方案,做出科学的实施方案,以达成最终目的。二是组织功能,即企业管理者使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有效的协调其各个要素,保证计划方案可以有效的实施,使企业各个要素可以相互协调的运作,从而实现企业目标。三是指挥功能,即企业利用自己管理部门进行上级对下级,整体对部分的领导和

怎样提升运营管理能力知识分享

怎样提升运营管理能 力

怎样提升运营管理能力 在目前市场经济改革驶入深水区的环境下,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不断优化企业外部环境和控制好内部环境,才能确保企业取得长足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怎样提升运营管理能力 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体系。 为实现对每一项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控制,公司从细化部门单位职责、量化管理目标和工作标准、优化管理程序和工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等方面入手,对原有的职责、目标、程序、制度和办法,进行了梳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界面清晰、相互衔接、配套完整的管理文件,使部门、单位的职责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程序更加规范,制度更加健全,办法更加具体,考核更加全面;从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目标、优化工作流程、完善约束制度、制定考核评价办法等方面入手,制定、修改、优化、补充和完善岗位职责、目标、流程、标准、制度和办法等,形成了对每一个岗位的每一项工作从开始到结束、从目标到标准、从要求到考核的一整套管理约束机制,使每位员工工作有目标、努力有方向、操作有标准、行为有规范。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建立起了对每一项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体系,组织编制并实施了《忻州高速精细化管理实践手册》,确保了运营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运行。 建立服务、管理、成本全幅面标准控制体系。 为确保每一项工作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及时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公司以“目标标准、过程标准、结果评价标准”为内容建立服务、管理、成本全幅面标准控制体系。目标标准是对业务部门管理目标和岗位工作目标进行定性化和定量化,明确达到什么目标;过程标准是对管理及服务过程中每一项工作的工作

管理的科学性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一)

管理的科学性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一) 摘要: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方法上赋予它现代化的方法与技术,从而使它能够突破传统会计框架的局限,在会计领域孕育出一个崭新的体系,以适应并服务于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影响管理会计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安东尼(Anthony)对管理会计发展的评论进一步指出:衡量任何管理会计思想的尺度是企业管理者对这一思想的应用。管理会计是对优秀管理实践的吸收、提炼、改进与传播。一、管理会计的萌芽阶段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导致了工厂制度的出现,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过程。为了适应企业价格决策和业绩评价的需要,产生了作为管理会计萌芽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形成的历史源流正是来自于成本控制思想及其相关理论的产生,以及早期成本控制行为的发生。当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始由成本计量、记录方面转向成本控制方面的时候,管理会计创立便处于萌芽阶段。20世纪初期,美国人在其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的影响之下,率先在成本控制方面寻找到拓宽会计参与公司管理的通道。紧接着,通过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世纪会计的发展中出现一个新的突破一管理会计产生,一门在20世纪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发展的新兴分支学科管理会计建立起来了。之后,管理理论的迅速发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科学中专门用于内部管理部分的理论和方法,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执行性会计阶段和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前者是以经营决策方案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为核心;后者是以责任会计为其核心,着重于对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控制。二、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这一阶段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继发表的“计件工资”及“车间管理”著作之后,泰罗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开创了企业管理上的一个新纪元。书中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随后,“标准成本控制”与“预算控制”制度、理论及其“差异分析”方法的产生,便为管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从1885年美国军械师亨利。梅特卡夫的《制造成本》、1887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埃米尔。加克与会计师M.费尔斯合着的《工厂账目》,到1911年E.韦伯纳的《工厂成本》这些书主要讲的还是产品成本计算问题,但其中已开始涉及到一些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已由单纯的讲成本核算向兼顾论及成本管理问题过渡。1880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成立,它的成员诸如泰罗、埃默森等工程师开始超出工艺技术范围研究产品成本问题。尤其是在1886年工程师H.R.汤在协会的年会上发表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论文之后,工程师便更加注重从解决产品成本问题着手研究公司经济效果问题,正是围绕着这方面的问题而展开的深入研究,促使美国的科学管理运动处于酝酿之中。科学管理运动为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契机,泰罗(FrederickTaylor)等工程师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为目的,进行了工作分析和时间、动作研究,建立起特定单位产出所需的人工和材料的科学标准,开创了将间接制造费分配给产品成本的实务,并形成了费用预算、标准成本法和差异分析为主的,具有科学管理特性的会计管理技术方法。泰罗科学管理学说的核心是要求企业把生产经营中一切可以避免的损失和浪费尽可能缩减到最低限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在管理上要求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当时在会计上主要是通过科学的制定“标准成本”,严格的执行“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来体现,这是会计为配合泰罗制的广泛实施,在计算和监督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特别是它把严密的事先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实行事先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可以看作是管理会计乃至整个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7契机,也为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三、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战后时期的资本主义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使得生产力发展十分迅速,资本主义企业也进一步

企业管理工作科学探析

企业管理工作科学探析 摘要:近段时间,不少企业政工人员反映,现在,到处都在搞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不要?它与企业文化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 1、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优化企业的精神环境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原则,通过做”温暖人心、稳定人心、鼓励人心”的工作,使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正确认识和面对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充分调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三人”原则,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它能有效地与职工进行沟通,了解职工思想深层次的东西,从”根本”上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职工真正认知到个人思想应该与企业文化理念接轨,从最根本处认知到两者,进而达到职工思想改变的目的。我公司目前正在推行机构改革、市场化精细管理、机关绩效工资改革等,又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初期,难免会给职工的利益带来一定的影响,使职工的思想存在着一些顾虑和疑虑,这就需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解决,要依靠”三人”原则,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全面细心给职工讲解,平复职工情绪,调整心态,以便更好地去开展工作。而企业文化建塑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企业具备一个良好的整体精神环境,以利于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2、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根本手段 由于地域和各个国家的历史背景的差异性,企业文化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如:我国企业提倡和追求的是集体主义,西方崇尚个性的张扬和释放;我国企业讲究人际关系、伦理关系和人文环境,西方推崇科学思想和法律法规;我国企业管理意在引导,西方管理旨在防范,等等。对于西方的企业文化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引导企业文化前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优秀的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道德规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我们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引导职工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 3、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文化意识转化为相应行为的过程,而是职工思想碰撞、观念改变的过程,这就是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与有效促进。”企业文化”这个名词对职工来说不算陌生,但是要真正让职工说出个一、二、三来,恐怕多数人会说得很模糊、很空泛。在推进企业文化初期,职工思维模式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守旧”、”封闭”的现象,而且存在着一种”排外心理”--拒绝接受新事物,在这种情况下,让职工突然来一个大转弯,全盘接受企业文化,并按企业的制度文化去工作,职工是很难办到的。这个时候就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需要在其中间”穿针引线”,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抓住职工思想纠结的问题,有重点开展工作,帮助职工正确认知企业,认识企业文化对企业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两者之间,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接企业文化建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使二者最大程度地减少摩擦,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目的。

企业管理四阶段

企业管理四阶段 第一阶段:人治 企业的发展早期阶段,主要靠人治。创业元老极为重要,因为经验关系到未来企业成长的台阶,即能人打天下。 领导人成功靠三条: 第一是眼光,别人看不见的机会我能看得见; 第二是魄力,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我敢做; 第三是用人,一个好汉三个帮,自己努力办不到的,可以通过借力办到。在此阶段,商业模式一般为能人模式,即企业的领导人起决定性的力量。 一旦人离开或休假,企业不知该何去何从。因为他是企业的主心骨,所以形成了下属对他决策的依赖性,能人很辛苦,他不得不当个英雄。 第二阶段:法治 法治的根据是流程。流程不是制度,是做事的优先顺序。流程管事,制度管人。制度是做事好坏与奖惩有关的条例。 把最优秀的人的经验提炼出来就是流程。商业模式为系统模式,即依靠流程进行管理。 好的流程有三大特点: 一、是简单化,照着做即可; 二、是专业化,左边写步骤,右边写操作的细节; 三、是标准化,用量化、行为化的语言来进行表述,禁止用形容词、副词、模糊化的语言来进行表述。第三阶段:心治,即价值观,文化 价值观表现在四个层面。 第一是客户满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讲过,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不断的创造客户,只有创造客户才能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第二是员工成长,如果员工不成长,就不可能实现客户满意的目标;

第三是追求卓越,多出精品,告别粗制滥造,用工匠精神做事; 第四是变革与发展,企业要与时俱进,学会升级。 价值观落地的最好的方法是把价值观变为可以操作的行为和细节,做到流程里面去。 第四阶段:无为而治,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而治的境界达到以后,管理者可以放心的休假了。流程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人为去做了,文化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过多的关心了。流程是硬件,教会员工怎么做;文化是信仰,为什么而做。有这两个方面做保障,就可以实现解放管理的目标了。

1903年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1903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物质方面的直接浪费,人们是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但由于人们不熟练、低效率或指挥不当而造成的浪费,人们既看不到,又摸不到。“所有的日常活动中不注意效率的行为都在使整个国家资源遭受巨大损失,而补救低效能的办法不在于寻求某些出众或是非凡的人,而在于科学的管理。”提出这个观念的人正是被西方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 费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18岁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维修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泰勒的主要著作是《科学管理原理》(1911)和《科学管理》(1912)。在两部书中所阐述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使较高工资和较低的劳动成本统一起来,从而扩大再生产的发展。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日的经验管理。为此,泰勒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管理制度。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研究工人工作时动作的合理性,去掉多余的动作,改善必要动作,并规定出完成每一个单位操作的标准时间,制定出劳动时间定额。 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网晋升。 选择合适的工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并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之在工作中逐步成长。 3.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 4.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指导老师:付维 班级:机械二班 姓名:李思觅 学号:200802010222

目录 概述 (3) 企业管理的科学性 (4) 生产计划的科学性 (5) 现场管理的科学性 (6) 基础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7) 企业管理的艺术性 (15) 从品牌文化角度看管理的艺术性 (16) 从企业文化角度看管理艺术性 (17) 从企业声誉角度看管理艺术性 (18) 惠普实例 (18) 总结 (23) 参考文献 (23)

概述 明茨伯格一直强调管理思想是一种科学的、人本主义的精神,那么企业管理也同样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我们都知道,企业管理就是由企业管理人员或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的总称。 企业管理具有目的性、组织性、人本性、创新性和艺术性。企业是一个以不断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为生存价值的经济组织,经营是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因此,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最佳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稳定和发展。管理者的职责就是不断通过管理活动引导和激励组织成员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企业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其他目标而将人、才、物等要素融合为一体的一个人造组织。为了保证企业组织中各个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是企业协调运转,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就需要在企业中实施管理。企业管理的载体是企业的组织构架,有效的管理活动必须通过高效率的组织来实现。所谓“人本性”是指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的人本性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当以人为中心,把理解人、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把人作为管理的重要对象及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样才能协调好其他要素,实现高水平的管理。管理的创新性,是指管理本身是一种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社会活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面临着动态变化的环境,企业更是要在管理中不断寻求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影响企业管理效率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企业管理的艺术性是指在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企业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

浅谈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浅谈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中国经济日益发展,市场形式也变得更加严峻。面对如此现状,企业如履薄冰,如果能够应对市场风云、抓住用户痛点则能在同行中占有话语权,一旦管理稍有不善,就会陷入泥潭。所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纵观中国企业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创期 初创期,基本就有22%的企业面临破产。这个阶段,企业的目标就是生存,像公司管理,流程、制度建设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不是很现实。当然企业的培训应该主要以业务和销售为主,重点就是要保证企业的生存。 二、成长期 在经历过原始积累的生存努力之后,很多企业都会慢慢找到属于它的生存方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财务管理等,这些是一个公司运转的基础。这个阶段人员也开始增长得很快。企业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企业进入到初步规范化管理,但是很多管理的决策还需要老板的参与,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分开,将会碰到管理危机。另一个问题就是,老板的战略很好,但是员工的能力却跟不在。 要想变成一个很强的团队,管理者就要学会发现员工的特长,让其在适合的岗位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同时一个企业真正唯一的持久的生命力就是你比你的竞争对手快多少,你是不是一个更新换代、新陈代谢非常快的学习型组织。

所以,当企业进入快速上升期之后,面临最大挑战是企业人的问题。如何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何找到正确的人来做正确的事情,如何提高人的积极性,如何提高领导自身的修养,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不要亲自主刀,而是指导、培养一批人,即使创业者不在的时候也依然能把企业做好。 那这个时候外部的培训是最好的方法,这个阶段的培训以管理类培训(包括通用能力、变革管理等)和全员培训为主。 三、稳定期: 基业管理基本实现规范化。这个阶段就是企业需要找到一个蓝海,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在这个阶段企业就需要建立自己完善的培训体系。 四、衰退期/持续发展: 上边的规范化过程曾经提到管理的科学规范化会影响个人的创造性,而这个阶段要就是要解决规范与创造并存的问题。这是把企业管理的粗放转变为精益化过程,包括:组织的流程化运作、精益化制造、文化型组织、自主化组织、核心竞争力、扁平化组织等、知识管理等。 企业从创业初期到基业长青大体就分为这四个阶段,市场的大形势无法改变,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学会适应市场变幻的同时,找准企业的发展方向,将内部的管理形成一道有力的防线。从而确保企业的基业长青。

管理的科学性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

管理的科学性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 摘要: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方法上赋予它现代化的方法与技术,从而使它能够突破传统会计框架的局限,在会计领域孕育出一个崭新的体系,以适应并服务于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影响管理会计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安东尼(Anthony)对管理会计发展的评论进一步指出:衡量任何管理会计思想的尺度是企业管理者对这一思想的应用。管理会计是对优秀管理实践的吸收、提炼、改进与传播。 一、管理会计的萌芽阶段 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导致了工厂制度的出现,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过程。为了适应企业价格决策和业绩评价的需要,产生了作为管理会计萌芽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形成的历史源流正是来自于成本控制思想及其相关理论的产生,以及早期成本控制行为的发生。当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始由成本计量、记录方面转向成本控制方面的时候,管理会计创立便处于萌芽阶段。 20世纪初期,美国人在其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的影响之下,率先在成本控制方面寻找到拓宽会计参与公司管理的通道。紧接着,通过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世纪会计的发展中出现一个新的突破一管理会计产生,一门在20世纪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发展的新兴分支学科管理会计建立起来了。

之后,管理理论的迅速发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科学中专门用于内部管理部分的理论和方法,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执行性会计阶段和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前者是以经营决策方案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为核心;后者是以责任会计为其核心,着重于对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控制。 二、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在西方,这一阶段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继发表的“计件工资”及“车间管理”著作之后,泰罗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开创了企业管理上的一个新纪元。书中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随后,“标准成本控制”与“预算控制”制度、理论及其“差异分析”方法的产生,便为管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1885年美国军械师亨利。梅特卡夫的《制造成本》、1887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埃米尔。加克与会计师M.费尔斯合著的《工厂账目》,到1911年E.韦伯纳的《工厂成本》这些书主要讲的还是产品成本计算问题,但其中已开始涉及到一些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已由单纯的讲成本核算向兼顾论及成本管理问题过渡。1880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成立,它的成员诸如泰罗、埃默森等工程师开始超出工艺技术范围研究产品成本问题。尤其是在1886年工程师H.R.汤在协会的年会上发表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论文之后,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原理发展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的美国,工业化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一方面是生产规模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管理现代化大工业的方法和技术,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同时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磨洋工”现象普遍存在。 在那种情况下,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人主张改进机器设备,也有人主张百变工资报酬制度,而泰勒则在长气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张实施新的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和制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出他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科学管理的思想精要 一、工作定额原理。当时实行经验管理,资本家不知道工人能完成多少工作,总是嫌工人少工作却多拿工资,于是延长工作时间;而工人由于被延长工作时间却不提高工资,于是又用“磨洋工”来消极对抗。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正常的工作量,这里的“合理的日工作量”类似于我们学过的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了得出这个有科学依据的“合理的日工作量”,泰勒进行了工时研究,测时,工作日写实,动作研究等。二、选择第一流的工人(即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泰勒认为“第一流工人”是指那些既能干又愿意干的工人。对于不愿意努力工作的人,应该采取说服教育和纪律约束等措施,并配合刺激性付酬制度,使之努力工作;对于那些体力与智力不适合与分配其工作的人,应加以培训,使之适应工作的需要,或把他们重新安排到另一些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去。在泰勒看来,人力自愿的科学管理是工人能否成为第一流工人的决定性因素。三、标准化原理。传统的工厂,工人们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往往都是自己或师傅根据经验来确定的,工人们的劳动和休息时间以及机器设备也是优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过去的记录确定的,缺乏科学根据。泰勒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搭配,乃至对机器的安排和对作业环境的布置等进行分析,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四、刺激性报酬原理(差别计件付酬制)。这是为了激励工人们努力工作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组织的劳动生产率。其具体内容为,由当局确定一个工作定额或标准,然后,采用一种叫“差别计件制”的刺激付酬制度。如果工人达到或超过了定额,就按高工资率付酬,如果没有达到定额,就按低工资率付酬,以此督促和鼓励工人。后来泰勒对此进行了改进,提出“任务和奖金工资制度”,工人不论生产量的高低,都有一个保证的日工资,而超额完成工作量,则有奖金。五、工人与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进行一次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密切合作)。双方应该不再将注意力放在盈余的分配上,而是放在增加盈余的数量上,只有创造更大的盈余,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分配。六、把计划只能与执行只能分开,变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这实质上是强调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开,实现管理的专门化,它的分工原则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其目的仍然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七、实行职能长工制。传统一个长工担负全部的管理职能,必须具备多种素质,而现实中这样的人很少。因此,泰勒设计出八个职能长工代替原来的一个长工。这种情况下,工人不再只听命于一个长工的指挥,而是要从几个承担不同职能的上级那里接受命令。事实证明,这样容易引起混乱,因此职能长工制度没有得到推广。八、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 评价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 在当时的背景下,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原理,其根本目的,甚至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大的财富。当然这样的目的在今天仍然是企业的最主要目的,因此,即使

企业安全建设的不同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杜邦公司的十条安全理念 (1)一切事故都可以防治; (2)管理层要抓安全工作,同时对安全负有责任; (3)所有危害因素都可以控制; (4)安全地工作是雇佣的一个条件; (5)所有员工都必须经过安全培训; (6)管理层必须进行安全检查; (7)所有不良因素都必须马上纠正; (8)工作之外的安全也很重要; (9)良好的安全创造良好的业务; (10)员工是安全工作的关键。 第一阶段自然本能反应 处在该阶段时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重视仅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保护的反应,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为: (1)依靠人的本能——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反映是出于人的本能保护,没有或很少有安全的预防意识。 (2)以服从为目标——员工对安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没有或很少有安全的主动自我保护和参与意识。 (3)将职责委派给安全经理——各级管理层认为安全是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经理的责任,他们仅仅是配合的角色。 (4)缺少高级管理层的参与——高级管理层对安全的支持仅仅是口头或书面上的,没有或很少有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 第二阶段依赖严格的监督 处在该阶段时企业已建立起了必要的安全管理系统和规章制度,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作出承诺,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往往是被动的,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为: (1)管理层承诺——从高级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作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有感领导。 (2)受雇的条件——安全是员工受雇的条件,任何违反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被解雇。 (3)害怕/纪律——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仅仅是害十白被解雇或受到纪律处罚。 (4)规则/程序——企业建立起了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但员工的执行往往是被动的。 (5)监督控制、强调和目标——各级生产主管监督和控制所在部门的安全,不断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制订具体的安全目标。 (6)重视所有人——企业把安全视为一种价值,不但就企业而言,而且是对所有人包括员工和合同工等。 (7)培训——这种安全培训应该是系统性和针对性设计的。受训的对象应包括企业的高、中、低管理层,一线生产主管,技术人员,全体员工和合同工等。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各级管理层、全体员工和合同工具有安全管理的技巧和能力,以及良好的安全行为。 第三阶段独立自主管理 此时,企业已具有良好的安全管理及其体系,安全获得各级管理层的承诺,各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具备良好的安全管理技巧、能力以及安全意识,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为: (1)个人知识、承诺和标准——员工具备熟识的安全知识,员工本人对安全行为作出承诺,并按规章制度和标准进行生产。

如何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如何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企业在新时 期的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企业为国家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做 出了突出贡献,在高质量发展时期更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 提升。企业应当深刻认识高质量的内涵和目标,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矛盾 问题,进而制定科学的战略,从多方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引言 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及来自诸多方面因素 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企业应当积极对自身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推动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发展,并以此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 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取得更好的生存与持续发展。 1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制度不健全 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需要从治理结构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但是部分企业 的法人治理结构仍然存在问题,董事会建设不规范,内部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 不彻底,这些都给经营管理决策带来影响。例如,企业各部门岗位职责落实不到位,相关岗位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强,对责任问题追究不力。有的企业虽然制 定系统的经营管理制度,执行中仍然流于形式,企业因此面临一系列的经营风险,对风险问题的应对存在被动性。 1.2经济结构单一,资产转化率低 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单一,经营效益不高是至今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财政 部公布的国企经营情况,2018年国有企业的收入增长明显放缓,为近十年来最差,并且根据央企2014~2018年的营收变动情况分析,收入增加,但是净利润没有增 加甚至减少,说明国有企业的资产转化率是在变低的。这是因为近年来国有企业 致力于减负债,导致未来几年来国有企业的收入和利润的变动仍然会基本保持这 种状态。 1.3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无论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还是经济结构优化,以及绿色环保的实现,都 需要注入科技力量,从根本上带动经济质量的改善。但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 往往缺乏前进的动力,企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不足。例如 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与市场中新一代竞争对手之间存在差距;服务模式较为传统,市场份额正在面临考验。另外,企业内部管理中的科技化水平也有待提高,例如 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使用相应的软硬件,更重要的是实现大数据时代的分析和研究。 2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几点策略 2.1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在飞速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员工工作 的积极性在慢慢下降,管人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难,员工的一些行为,法律管不了,因为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的员工的问题都不是违法的,随着现状的变化,企业的 一些管理方法却没有随之改变,仍然还采用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管理方法,各企业之间的管理方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企业的管理制度一定要创新,企业的构建是在员工之上,只有员工的存在,企业才会存在,所以,企业要

浅谈时代发展与管理及管理学的科学性

浅谈时代发展与管理及管理学的科学性 摘要百年管理科学化进程构建了庞大的管理科学体系,管理科学知识不断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学科的科学性。论述了管理与管理学现实属性和最终属性,以及管理学面临的挑战等观点。 关键词管理管理学科学属性艺术属性 20世纪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世纪,在短短的100年里,已经形成了很多流派,如经验学派(经验学派又称案例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等等。20世纪的管理学思想活跃、流派众多,为后来构筑管理科学知识体系打了夯实基础,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孕育与发展了管理与管理学科学性的思想,也为管理与管理学发展的奠定了最初的方向—管理科学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社会的战后复兴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都有了蓬勃的发展。这一时期,从事管理研究和教育的队伍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 1“和平崛起”呼唤管理与管理学的科学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期间,记载着中国人的酸甜苦辣,又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的责任与使命。从对“黄祸论”、“崛起论”、“威胁论”、“崩溃论”等各种评论中“韬光养晦”转变,到2003年中国领导人首次向外界明确提出了让全世界人为之一震的中国将和平崛起。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代表我国治国理论和对外政策的重大战略思维形成,这对于国人也提出了更多希望与要求。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需要积极支撑这一重大理论。 管理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哪里有人类活动,哪里就需要管理。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对于科学管理及管理学科学化方面要求更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到后来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共产党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管理和协调一批受封建思想和近代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压迫而具有“大杂烩思想”的老百姓(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等),需要多么丰富与科学的管理学知识。社会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综合国力已明显提高,这对于管理与管理学提出了更多新的课题,国家要和平崛起,国家要发展强大,没有科学管理思维的引导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要适应目前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艺术的微笑、需要人性化的管理、需要有创意的发展模式,这些都有赖于管理的科学化。管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经济发展、文化积累方面潜在的“指挥棒”。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丰富,成功和失败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人们越来越尊重客观规律,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并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系统性市场更加规范,政治、商业、文化数据以及与之对应的逻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拍脑袋决策、赌徒思维”必定失败,这样,管理越来越科学化,管理学科也相应更加科学化。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等),使得优质的、科学的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工作者所占的比率也相应越来越大,国家和平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需要创新的管理理论,它离我国发展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2管理与管理学的两大现实属性—社会性、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管理学这个已经发展了百年的学科提出新的要求,也赋予了管理学新时代意义,特殊的社会需求,也给管理学络上了深深的社会印记。30年前的中国改革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时至今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部署新一轮改革,并由农村发轫,而且将在粮食问题、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多方面有所突破,引发人们对于“土地管理”问题的高度重视,这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对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生活中最大的喜事。初看起来,这是农业问题,但从深层次去审视,这就是一个管理学逐步运用到实践中的问题。俗语称:“农业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著名论断,并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的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向全国推广。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几十年的发展,却暴露了一系列与土地有关的种种管理问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问题受到更多人的质疑,人们在想:中国有这么丰富的土地资源,有如此丰厚的人力资源,为什么会出现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呢?长期以来,人们将焦点更多放在土地资源的整合和分配上,却忽略了土地问题中的软件问题—土地管理科学化问题。而30年后十七届三中全会却给这片广阔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带来了新的科学管理学知识。

第4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副本

第4xxxx 的科学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泰勒看来,人的生产率的巨大提高标志着文明国家和不文明国家的区别,标志着人类在一两百年内的巨大进步。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劳动力的产量。 泰勒认为,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很大的。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试验和研究,即进行工时和动作研究。泰勒的方法是,选择合适而熟练的工人,把他们的每一项动作、每一道工序所花费的时间记录下来并把这些时间加起来,再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就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的总时间,据此定出一个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工作定额原理。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泰勒认为,能够工作而不想工作的人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对他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努力使得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找到能够使其成为第一流工人的工作。 泰勒认为,“非第一流的工人”,只是指那些虽然工作合适却不愿努力工作的人,或那些体力或智力不适合于分配给他们的工作的人。对于前者,应该采取说服教育和纪律约束等措施,并配合刺激性付酬制度,使之努力工作。而对那些体力或智力上不适合于干所分配的工作的人,应加以培训,使之适应工作需要,或把他们重新安排到另一些适合于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去。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是领导(管理者)方面的职责。至于工作定额的制定,泰勒是以第一流的工人“能在不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维持很长年限的速度,能使他更愉快而健壮”为标准的。 xx 认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符合。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因此,泰勒所谓的第一流的工人是适合于其工作而又愿意努力工作的人,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