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充型过程的水模拟实验

充型过程的水模拟实验

充型过程的水模拟实验
充型过程的水模拟实验

充型过程的水模拟实验

实验学时:3h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要求:必开所属课程:材料成形工艺

一、实验目的

⒈了解在充填过程中浇注系统各组元产生的主要物理现象及带来的后果;

⒉了解几种典型浇注系统的结构及其优缺点。

⒊了解阶梯式浇注系统的优缺点,掌握阶梯式浇注系统的要领。

二、实验内容

⒈在充填过程中浇口杯出现的水平旋涡及吸气现象;垂直旋涡及捕渣效果;

⒉有机玻璃模型直浇口中的吸气现象及防止措施;

⒊横浇道中各断面压力分布,充满情况;

⒋不同横浇道捕渣效果的观察。

三、实验用仪器设备和材料

⒈ZS-1型浇注系统水模拟实验台;

⒉各种浇注系统有机玻璃模型、U型测压计(用水,自制)、乳胶管、钢板尺、支架;

⒊聚苯乙烯泡沫颗粒(渣团的“模拟物”)。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⒈浇口杯中水平和垂直旋涡及吸气现象;

⑴将二元浇注系统模型1(等截面直浇道)放到水力模拟实验台架上,按以下次序

进行观察和测量水平旋涡出现和消除时,浇口杯中液面的高度。(注意用阀门控制水量)(a)浇注在浇口杯的中部;图1—2(a)

(b)浇注在浇口杯的侧壁上;图1—2 (b)

实验时注意观察浇口杯液面深度和浇注高度对形成水平涡流的影响、液体流入直浇道的状况、吸气情况,并放入模拟渣团,绘简图记录之。

图1—1 模型1 图1—2

⑵将模型2(图1—3)放到水力模拟实验台支架上,观察垂直旋涡出现的情况及渣

团的运动。

浇注时让下落的流股靠近浇口杯的侧壁,开始浇注时应慢,保持一定的液面高度,绘简图记录渣团的运动。

⒉有机玻璃直浇道中的吸气现象及防止措施

⑴将模型1放到实验台架上,保持浇口杯液面呈接近充满状态,观察直浇道上三个

小孔有何现象,然后与测压计胶管连接并测出三个小孔的压力值,填入表1中。

若以手指堵住直浇道下部的一部分,观察吸气现象有无变化。

表1 模型1 直浇道小口负压值

表2 模型2 直浇道小口压力值

图1—3 模型2

⑵ 用模型2(直浇口上大下小,1:50),同样保持浇口杯到接近充满状态,观察直

浇道三个小孔有何现象,用简图描绘说明之。然后与测压计胶管连接并测出三个小孔的压力值,填入表2中。

⒊ 横浇道压力分布及充填情况

将有机玻璃模型3(图1—4)放到实验台架上,按以下次序进行充填实验并记录填入表3中。

3

表 3

各压力管水柱高,总压头高记入表4。

表 4 各压力管水柱高(mm)总压头高mm

⒋不同横浇道捕渣效果的观察。

依次将7、12、10、15、17号的有机玻璃模型放到实验台架上,将渣团“模拟物”聚苯乙烯泡沫颗粒放入浇口杯内,观察各横浇道的捕渣效果。

⒌将两种不同的阶梯系统模型依次放到实验台架上,利用该水箱放水口阀门(有机玻璃片)控制水量导入浇口杯中,观察水在浇注系统中的流动及充型情况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组织和安排:

1、每次实验分一大组,每组12~16人,轮流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2、因有机玻璃模型只有一套,极易损坏,故主要由老师操作,学生观测和读取数据。

六、实验报告和思考:

1、填写上述表格内的实验数据。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根据实验结果说明产生水平旋涡的缺点和防止方法。

⑵有机玻璃直浇道中的吸气现象在砂型中是否存在,如何避免这种吸气现象。

⑶根据实验结果说明横浇道水柱压力分布的规律,当内浇道开放到多大的比例时开始

出现横浇道不充满。

⑷简述各种浇注系统的除渣效果。

⑸阶梯式浇注系统为什么能逐层引入?条件是什么?

⑹有那些因素可能影响该系统的逐层引入?

⑺通过实验,你认为设计阶梯式浇注系统的关键是什么?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水的运动 第1课时水循环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理解并掌握三类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于水的运动地理现象,形成宏观的水循环过程的概念。 2.通过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能够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树立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概念、过程、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特点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板书板画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水电模拟渗流实验

+++水电模拟渗流实验

中国石油大学渗流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成绩: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同组者: - 水电模拟渗流实验 一、水电模拟原理 1、水电相似原理 利用电场模拟地层流体的渗流规律,机理在于流体通过多孔介质流动的微 分方程与电荷通过导体材料流动的微分方程之间的相似性,即水-电相似原理。 多孔介质中流体的流动遵守达西定律: )(p grad K A q v μ-== (3-1) 式中,v —流速,m/s ;q —流量,cm 3/s ;A —渗流截面积,cm 2;K —渗透率,2m μ; μ—流体粘度,s mPa ?;P —压力,0.1MPa 。 通过导体的电流遵守欧姆定律: )(U grad S I ρδ-== (3-2) 式中,ρ为电导率,是电阻率的倒数,西门子/cm ;U —电压,伏;δ-电流密度,安培/cm 2;I-电流,安培,S-导体截面积,cm 2。 均质地层不可压缩流体通过多孔介质稳定渗流连续性方程: 0)(=???? ??P grad K div μ (3-3) 均匀导体中电压分布方程: ()div grad U ρ()=0 (3-4)

对比方程上述方程可以看出:电场与渗流场可用相同的微分方程进行描 述,因此,不可压缩流体的稳定渗流问题可用稳定电场进行模拟。于是可以用电位分布来描述渗流场的压力分布,用电流来描述流量或流速,电阻描述渗流阻力。 2、水电相似准则 物理模拟模型各参数与油层原型相应参数之间存在比例关系,称为相似系数。各相似系数之间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称为相似准则。水电模拟各相似系数定义如下: 1)几何相似系数 模型的几何参数与油层的相应几何参数的比值。即: ()()m l o L C L = (3-5) 任意点的几何相似系数必须相同。 2)压力相似系数 模型中两点之间的电位差与地层中两相应点之间的压差的比值。即: ()()m p o U C P ?=? (3-6) 3)阻力相似系数 模型中的电阻与油层中相应位置渗流阻力的比值。即: f m r R R C = (3-7) 4)流动相似系数 模型中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与地层流体流度的比值。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 实验报告单

化学实验报告 上册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分析及结论: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过程: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的成因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成因 昆山实验小学江漪2010/4/15 摘要:本文阐述了模拟实验的必要性,是为了对难以直接观察的对象做动态观察的一种简便的方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且将小学阶段中高年级教材中有关模拟实验的线索串起来做螺旋上升式研究。以研究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并发展到対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水循环的结果做深入的研究。在教学时,以模拟实验研究动态变化为主要手段,并配以动态视频及动态画面为点睛之笔,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对大自然的复杂现象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能将这种感性认识经过电教手段的画龙点睛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键词:模拟实验对自然现象做动态研究对模拟实验内容作螺旋上升式研究 一、模拟实验的优点 科学课是让学生睁大眼睛看大自然的教育,是把大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要把大自然展现给他们看。但自然界的现象很复杂、很难进行直接观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科学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作实验时,有时就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的科学模型。如:水循环模型、三球仪、月相变化模型、地球构造模型等;但模型只有老师有,作为教具使用,学生没有,不能近距离的观察清楚。有时还可以模仿研究对象制作模型——建模制作。如制作地球模型、地表模型、星座模型等;这种方法使学生有了模型,但只能满足静态表面的观察,为了要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现象的形成及原因,进行动态观察,还需要模仿研究对象的某些条件进行模拟实验。即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再现大自然中某种现象从而探索规律的实验。是在实验时人为的控制和模拟自然现象去研究自然的一种实验形式。以使自然的复杂现象在经过人为的简化条件下,使其复生和重现,达到模拟自然界的情况,人们有可能将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自然界观察的现象相验证进而作为推理的依据和参考。 在整个小学科学体系中,有一根线索将模拟实验串起来,层次清楚,逐年递进,各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进行时螺旋上升;不断巩固前一阶段培养的内容,同时进行本阶段内容的培养。这些实验既有知识的要求,又有科学探究的实践。这些活动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为背景,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给学生创设了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亲历过程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练逐步进行的过程。(引自《小学自然能力培养教学提示》江苏教育出版社)下面顺着模拟天气现象的线索来说明模拟实验的方法和作用。 二、模拟天气现象的成因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关于水的污染,水的净化对每个学生来说肯定都积累了很多成熟或不成熟的经验,然而说到底,这仍然是对水的污染、水的净化表面特征的认识,但该怎样从化学角度深刻认识它的本质,并且运用它来指导生活实践呢?我认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中来,“显隐促成”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自己假设,自己动手去探索,就可以将各个学生的原认知显现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告诉,以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原认知得以完善和提高。指导思想是“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先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通过设计小实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满足好奇心的愿望中完全地参与问题的研究。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联起来,还加进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软化的方法等内容。因此本课题实验内容丰富,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自然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方法。 2、过和与方法 (1)学习运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得到信息,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用硬水软化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做好实验。 六、教学准备

三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水结冰了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水结冰了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时,水开始,从状态变成了状态。 答案:0℃|结冰|液体|固体 解析:解答:水的凝固点是0℃,所以当水的温度降到零摄氏度是就会开始看到水由液体慢慢变成固体的冰,这种状态的变化是有液体变成固态的过程。 分析:本题考查水结冰的条件。 2、冰是水的一种形态,冰跟水和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冰的特点是,不会流动,(填“坚硬”或:“柔软”)的。冰和水都、、、有一定体积。 答案:有固定形状|坚硬|无色|无味|透明 解析:解答: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分析:本题考查水和冰的异同。 3、水在的温度是就会开始结冰,是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答案:低于零摄氏度|温度 解析:解答:水的凝固点是0℃,所以当水的温度降到零摄氏度是就会开始看到水由液体慢慢变成固体的冰,这时我们可以知道是温度的变化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水结冰的条件。 4、如果观察试管内的水的开始结冰,这时用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值应该是,在水结冰的过程,要向周围(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答案:0℃|放出 解析:解答:水开始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水开始结冰,从液态变成固态,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分析:本题考查水结冰的温度。 二、单选题。

5、把装有水的试管插入加了盐的碎冰里,保持几分钟后观察温度计的温度会()。 A、升高 B、降低 C、没有变化 答案:B 解析:解答:冰里加盐就是降低了熔点,如果在零下4度的温度,就会加快结冰速度,在零下4度以上的温度,就会融化冰。所以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分析:本题考查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6、水的温度达到多少摄氏度就开始结冰?() A、-4 B、1 C、0 答案:C 解析:解答:水的凝固点是0 ℃,所以当水的温度达到0 ℃是就开始结冰。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水结冰的温度。 7、有一台三层的冰箱,上层最低温6 ℃,中层最低温0 ℃,底层最低温-10 ℃,要将水变成冰把水放在冰箱的()。 A、上层 B、中层 C、底层 答案:C 解析:解答:水结冰的温度是0 ℃,而周围的温度必须低于0 ℃,因为在结冰过程中,水要不断向周围放出热量。所以要放在零摄氏度以下的环境,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温度的含义和单位。 8、一杯水放在冰箱中,水开始结冰的过程(开始有出现冰之后到完全变成冰之前),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是( ). A、不变 B、降低 C、升高 答案:A 解析:水结冰的温度是0 ℃,在开始出现冰到完全变成冰块这个过程都属于水结冰的过程,所以温度保持不变。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水结冰过程温度的变化。 9、自然界的物体存在三种状态,即固、液、气态,那么冰是属于() A、气态 B、液态 C、固态 答案:C 解析:解答:冰的特点是有固定的形状,不流动的,比较坚硬的物体,属于是固态。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冰的状态。

小学科学水结冰了

3、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教案二 课题2水的净化

4.2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树立为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的做好实验。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1)投影仪、录像机、河水、自来水、纯净水、硬水、肥皂;

(2)烧杯、玻璃棒、滤纸、剪刀、铁架台、烧瓶、碎瓷片、酒精灯、冷凝管、试管、锥形瓶2.学生用具 (1)烧杯、玻璃棒,滤纸、剪刀、铁架台、酒精灯、烧瓶、冷凝管; (2)河水、硬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展示河水、自来水、纯净水各一瓶,让学生比较并说出它们的区别。 [回答]1.河水比较浑浊,而自来水和纯净水比较澄清。 2.自来水和纯净水相比较,纯净水更澄清。 [说明]纯净水虽然比较澄清、透明,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 [过渡]用比较浑浊的河水、湖水、海水、井水如何得到比较澄清的自来水呢?这就是我们本课题要研究的“水的净化”问题。 [板书]课题3 水的净化 [介绍]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而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因此常呈浑浊。 [提问]如何把河水、井水、湖水等含有杂质的天然水变成澄清的供我们饮用呢? [回答]1.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可以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 2.在某些乡村,可以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课前进行了很好的预习。上周我班化学兴趣小组曾利用双休日对我市自来水厂进行了参观和调查,了解了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过程,下面我们请他们来给我们讲一下参观访问情况。 [学生活动]讲述参观访问自来水厂情况,简单介绍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录像]投放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和听取水厂负责人介绍净水过程的录像片。

科学实验教案 水结冰了

《水结冰了》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 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冰的特征。水可以变成冰,通过比较渗透由液态水可以变成固态冰的物理变化。)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为了保温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注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结冰,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原因,比如水不纯、水量太多、试管尽量细短、加入的盐不够等。边“思”变“行”,变“行”边“思”,从而得出温度的变化导致了水结冰。)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三、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小学科学《水结冰了》参考教案

水结冰了 教学背景分析: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水的固体和液体形态。学生对固态冰和液态水非常熟悉,但对水与冰之间的变化条件并不十分清楚。本课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水来认识物体的存在形态(本课主要认识固态和液态),以及使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水和冰非常熟悉,但是对冰的观察却很少。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冰,在此基础上对冰和水进行比较,形成固态和液态的概念。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看到冰变成水。由此引发对冰变成水的因素的探究。教学流程: 观察冰—→比较冰与水的相同与不同—→探究水结冰的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 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图片:冰晶 材料:冰 分组实验材料: 冰、温度计、保温杯、纯净水、实验记录单 板书设计: 水结冰了 (0摄氏度) 水冰 (液态)释放热量(固态)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出示图片或实物,提出问题: 这是什么?(冰块) 你能说说冰是什么样子吗? 2.学生交流:依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冰的认识 3.观察冰 ●出示观察材料: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冰块,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冰块什么样。 ●学生观察,教师提示学生: 仔细观察冰的样子,并记录下来。 不要长时间拿着冰,以免冻伤手。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冰的样子。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看到冰化成水。) 4.比较水与冰 ●提出问题:冰可以化成水,我们来比较一下冰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活动:比较冰与水,并填写维恩图。 ●交流汇报:分析维恩图,从中归纳出固体与液体的不同。 5.小结:像冰这样的物体,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我们称它为固体。冰变成水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固体变成液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水的净化实验报告

水的净化实验报告 实验者姓名: ,同组实验者: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练习利用简易方法净化天然水。 实验用品 仪器: 。 药品: 。 实验步骤 一.浑浊天然水的澄清 在两个小烧杯中,各加入100mL 浑浊的河水(或湖水、江水、井水等)。一份搅拌,静置,观察现象,此种水的净化方法叫______________;向第二份水样中加入少量经研磨的__________粉末,搅拌,静置,此种水的净化方法叫_______________。观察现象,两份水样进行比较:较澄清的是第___________份净化过的水。 二.过滤 1、过滤适用于分离_________性与_________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其操作要点是: 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是某同学用来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时 所采用的过滤装置图。试回答: (1)该图中存在的三处明显错误是: ① ; ②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过滤时,若经过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要求写出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 ; ②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某同学用空塑料饮料瓶做简易净水器,设计图如右。 请你帮他继续设计:小卵石、活性炭、石英沙三种材 料的位置,为获得较好的净水效果请写出对应③所需 的材料名称为 ,其在简易净水器中的作 用主要是 。 三.消毒 向过滤后的水中滴加几滴新配制的漂白粉溶液,或通入一定量的氯气,此过程为 变化。

三年级下科学说课水结冰了_教科版

三年级下科学说课-水结冰了教科版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水结冰了》,为了说好这堂课,我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仪器选择、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这个几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水结冰了》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还可以为后续的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见过冰,对冰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理解冰的特点并不难,而且学生渴望探究自然界中自己所不熟知的各种现象,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实验仪器选择 观察用的冰块及盛冰的浅盘、试管、8毫升左右纯净水、温度计、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碎冰、食盐。 四、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的需求,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变化,了解冰的特点,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同时,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水的净化实验报告

水的净化实验报告 实验者姓名: _______________ ,同组实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间: 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 练习利用简易方法净化天然水。 实验用品 仪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药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步骤 一. 浑浊天然水的澄清 在两个小烧杯中,各加入 100mL 浑浊的河水(或湖水、江水、井水等)。一份搅拌,静置, 观察现象,此种水的净化方法叫 ___________________ ;向第二份水样中加入少量经研磨的 _________________ 粉末,搅拌,静置,此种水的净化方法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现象,两份水样进行比较:较 澄清的是第 ____________ 份净化过的水。 二. 过滤 1、过滤适用于分离 ___________ 性与 ___________ 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其操作要点是: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过滤时,若经过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要求写出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用空塑料饮料瓶做简易净水器,设计图如右。 请你帮他继续设计:小卵石、活性炭、石英沙三种材 料的位置,为获得较好的净水效果请写出对应③所需 ,其在简易净水器中的作

初三化学水的净化说课稿.doc

初三化学水的净化说课稿 《水的净化》是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该怎么准备它的说课稿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三化学溶解度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净化》第一课时,它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水是继学生学习了身边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后,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了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重点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过滤。教材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联系,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过滤又为十一单元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说说学生。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学情有利于课堂上教法的实施。 从学生已有的技能方面来看,能够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但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运用还不十分熟悉,特别是面对某一具体物质的分析,比如容易把

无色透明的水与纯水混淆等。 已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实验现象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从学生认知心理和特点分析,我们的学生对天然水、自来水和饮用纯净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能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种水。 再次说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目标设定为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水过程和步学会过滤操作。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 2、通过过滤操作的活动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合作等能力、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的要从卫生、健康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鉴于学生初学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还很不强,所以,将本课的重点设置为: (1) 水的净化方法 (2) 过滤的操作方法

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实验报告单

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实验 报告单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过滤泥水实验报告单 11.如何知道过滤后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怎么样把硬水转化为软水?学生姓名:班级日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练习,学习过滤的基本操作 2.进一步了解有关水的净化的知识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滤纸泥水 三、实验装置:(右图) 1.写出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 a b c d 四、实验步骤: 1.制作过滤器 将滤纸折叠成圆锥形,用水湿润使其紧贴在漏斗内壁上,中间不要留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过滤速 度,而且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2.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滤纸的边缘要比漏斗稍低,向烧杯中倾倒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由滤纸和 漏斗之间的缝隙流下去,使滤液浑浊。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要靠在玻璃棒的中下部,使液体沿玻璃棒流入漏斗。引流用的玻璃棒要靠 在三层滤纸的一侧。漏斗下端的管口要靠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上 3.按照实验装置图组装仪器装置,组装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 4.过滤 五、讨论 1.有一杯浑浊的天然水,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净化程度较高的是哪一种 2. 3.滤纸一定要和漏斗贴紧,不能留有气泡,为什么 4. 5.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为什么过滤时玻璃棒起什么作用? 6.过滤后的水是纯水吗可以用什么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玻璃棒 7. 8.过滤操作主要去除水中的什么杂质? 9.在过滤实验中,有些同学得到的液体仍然是浑浊的,请你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10.过滤后的水比较澄清但有颜色、有臭味。如何去掉颜色除去臭味呢?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1.3水结冰了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了解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

高中化学实验-实验5 水的净化与水质检测

实验5 水的净化与水质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离子交换法制取纯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电导率仪的使用;掌握水中常见离子的定性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天然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四个单元过程处理后成为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常规供水(即自来水)。但是自来水中仍含有许多无机物和有机物杂质,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总量高达l000 mg/L(GB5749-2006),而化学实验室等许多部门要求使用TDS 小于1mg/L以下的纯水。因此必须对自来水进行净化处理,才能使用(见教材第二章实验用水的种类与选用方法)。 目前普遍使用蒸馏法或离子交换法净化自来水,制取的水分别称为蒸馏水和去离子水(或离子交换水),可以满足一般实验之需。有时为了特殊需要,常常进行二次或多次交换蒸馏,或者蒸馏后再交换,或者交换后再蒸馏,以制备更纯的水。此外,还用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净化水。 1.离子交换法制水 与蒸馏法相比,离子交换法因其设备与操作简单,出水量大,质量好,成本低,目前被众多化学实验室及火力发电厂、原子能、半导体、电

子工业等多部门用来制备不同级别的纯水。本实验用该方法净化自来水并对得到的水质进行物理化学检测。 离子交换法使用离子交换树脂,一类不溶于酸、碱及有、离子。根据活性基团的不同,分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两类,每类又有强、弱两型用于不同的场合。制取纯水使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3R SO H -+- (如国产732型树脂)和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3R'N R OH +-- (如国产717型树脂)。当自来水依次流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时,水中常见的无机物杂质Ca 2+、Mg 2+、Na +、K +、23CO -、24SO -、 Cl -等被截留,置换出H +和OH -。离子交换反应为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H +型离子交换树脂) 2+2+3233(R SO )Mg 2H Mg 2R SO 2K 2H 2R SO K H -+--+++++??-+??-+??-???? 垐垐垐垐?噲垐垐垐?交换过程洗脱或再生过程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OH -型离子交换树脂) +24+42444N Cl 2OH 2Cl 2R N OH SO R N )SO 2O 2R H +------??+??+??+????垐垐垐垐?噲垐垐垐?交换过程洗脱或再生过程( 置换出来的H +和OH -结合:H +(aq)+OH -(aq)→H 2O(l) 在离子交换树脂上进行的交换反应是可逆的,当水样中H +或OH -浓度增加时,交换反应的趋势降低,所以只通过阳离子交换柱和阴离子交换柱串联制得的水仍含有一些杂质。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质,可在阴离子交换柱后接一个阴阳离子树脂混合柱,其作用相当于多级交换,交换的H +和OH -立即作用形成水,且各部位的水都接近中性,从而大大降低了逆反应的可能性。 树脂有一定的交换容量,使用一段时间达到饱和,失去正常的交换能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模拟课堂讲稿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模拟课堂讲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1分钟) 情境导入: [教师陈述](PPT第1页)同学们,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若果真水不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涸了。那么,黄河水是怎样更新的呢?本节课就让我们和李白一起去探讨黄河水是不是一去不复回。(PPT 第2页)(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二、新课讲解(14分钟) [教师陈述](PPT第4页)下面同学们通过思考PPT上的问题问题,阅读课本第59页的内容并且仔细观察图3.3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 (板书:一、水循环过程) [教师讲述](PPT第5页)好,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我们现在来解决PPT上第一个问题,水循环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好,我们先来看海洋上,海水由于受到太阳辐射作用,海洋水蒸发,海洋水汽上升到高空,然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还是降回到海洋中,形成一个海上内循环。好,现在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海洋高空的形成的雨滴会降下来? [学生回答]受到重力的作用。 [教师讲述]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水汽分子在云滴表面上的凝聚,大小云滴在不断运动中的合并,使云滴不断凝结(或凝华)而增大。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或其他降水物,这就是水汽变成雨滴的原因。 [教师讲述]很好,我们继续来根据图3.3来看看陆地上,陆地表面水体蒸发、植物蒸腾的水汽上升到高空,又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重新降回陆地表面,就形成了内陆循环。在这里我们要注意陆地表面水体变成水汽的过程叫蒸发,而植物对应的是蒸腾,这点同学们尤为注意。 [教师讲述]好,我们已经讲述了两个水循环类型,下面我们来重点介绍第三个水循环类型。同学们来看看图3.3海陆之间的那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海洋上大量蒸发的水汽也会克服重力的束缚,随大气的运动被输从海洋的高空输送到陆地的高空上,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陆地上的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不断

水的净化 —— 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 ( 3 学时)

水的净化——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蒸馏法和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习离子交换树脂的使用方法。 3.学习蒸馏装置的组装方法。 二、实验原理 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活性基团上具有离子交换能力的H+和OH-与水中阳、阴离子杂质进行交换,将水中阳、阴离子杂质截留在树脂上,进入水中的H+和OH-重新结合成水而达到纯化水的目的。凡能与阳离子起交换作用的树脂称为阳离子交换树脂,与阴离子起交换作用的树脂称为阴离子交换树脂。 三、实验用品 仪器:250ml锥形瓶3只、烧杯、铁架台、离子交换柱(3支,50ml)、铁架台、试管 药品:铬黑T指示剂、AgNO3(0.1mol·L-1)、HNO3(2mol·L-1)、NH3-NH4Cl缓冲液、BaCl2(0.1mol·L-1)、7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732#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材料:pH试纸、脱脂棉(或玻璃纤维)、乳胶管、螺旋夹 四、实验内容 1、装柱 用两只10mL小烧杯,分别量取再生过的阳离子交换树脂7mL(湿)或阴离子交换树脂约10mL(湿),按照装柱操作要求进行装柱。第1支柱加入1/2柱容积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在第2支柱加入2/3柱容积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在第3支柱加入2/3柱容积的阴阳离子混合树脂。装置完毕,按将三个柱进行串联,在串联时同样适用纯水并注意尽量排除连接管内的气泡,以免液柱阻力过大而交换不能畅通,各柱树脂层顶上也塞入少量脱脂棉,即得离子交换净水装置。

2、离子交换与水质检验 依次使原料水流经阳离子交换柱、阴离子交换柱、混合离子交换柱。并依次接收原料水、阳离子交换柱流出水、阴离子交换柱流出水、混合离子交换柱流出水样,进行以下项目检验。(1)用电导率仪测定个样品的电导率。 (2)取各样品水2滴分别放入点滴板的圆穴内,检测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 结果填表格。 3、再生 按基本操作中所述的方法再生阴离子、阳离子交换树脂。 五、思考题 1.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本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哪些? 2、如何筛分混合的阴、阳离子交换树脂 3、电导率仪测定水纯度的根据是什么? 六、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无机化学实验>>,200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郝桂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