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煤工艺课程设计

采煤工艺课程设计

采煤工艺课程设计
采煤工艺课程设计

前言

此次设计主要根据已知灵东煤矿某采区资料以及所学习的采矿学知识,为某采区进行采取设计。此次设计的主要方面是根据已知资料设计回采工艺,设备的选型,以及实现各工序方案的机械化、连续化与自动化。指导思想就是基于采矿学知识和我们经过实习对矿井的认识。设计的内容为一个采取的巷道布置形式,回采工艺的选择,以及在采煤工作面的设备选择。这次设计的特点是煤层厚,赋存条件稳定,采用中分层放定煤采煤法,机械化程度高,矿井的整体作业条件良好。此次设计重点要说明的问题是回采工艺方面,包括进刀方式,支护形式,以及顶底板管理和劳动组织形式。并且绘制基本设计图,如采区明面图和循环图标等。

第一章采取概况

1.1地理位置、境界、尺寸和面积

采区地理位置位于一水平的Ⅱ

2-1

煤层,井田东西倾斜宽 3.80km,南北走向长7.30km,井田面积27.80km2。井田北部边界地面分布有村庄、国道和铁路等建(构)筑物。居民分布集中,范围较大,动迁可能性较小,设计按留设煤柱考虑,如果该区域采取不动迁村庄情况下回采,可采用保护性房柱式采煤法或充填采煤法,但必须在局部试验成功后再推广使用。村庄煤柱以外区域,地面无保护设施,适合长壁垮落采煤法或放顶煤采煤法。

1.2瓦斯含量及矿井瓦斯等级,煤的自燃性。煤尘爆炸的可能性,是否煤和瓦斯的突出,

(一)瓦斯

2-1煤瓦斯含量为0.30ml/g,Ⅱ

3

煤瓦斯含量为0.30ml/g。根据井筒检查钻

瓦斯鉴定资料,L3孔Ⅱ

2-1煤瓦斯含量总计为0.53ml/g,Ⅱ

3

煤瓦斯含量总计为

0.52ml/g。因此,本井按低瓦斯矿井设计。

(二)煤尘

根据6个褐煤层、3个长焰煤层的煤尘爆炸测试结果,均有爆炸性。与本井邻近生产矿井爆炸指数为42.9%,具有爆炸危险性。因此,本井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三)煤的自燃

与本井邻近生产矿井Ⅱ

2-1煤和Ⅱ

3

煤属容易自燃煤层。根据井田内着火点的

测试结果,Ⅱ

31+2煤还原样燃点为315°C,其余煤层均小于305°C。故本井Ⅱ

2-

1、Ⅱ

2-2

、Ⅱ

3

1+2、Ⅱ

3

煤属容易自燃,自燃发火期为1~6个月。

1.3采区地质储量、可采储量、设计生产能力、服务年限

其中Ⅱ

2-1

煤资源储量563.91Mt;设计可采储量295.99Mt;设计生产能力3Mt/a;服务年限为100.6年。

1.4矿井工作制度

矿井设计年工作日330d。每天四班作业,其中三班生产,一班准备及检修。每天净提升时间按16h。

1.5井筒形式、出口及主要用途

采用立斜井开拓形式,副井用于提升人员和设备,主井用于提升煤炭。采用中央并列抽出是通风方式,用一个风井。

1.6设计采区的形式、巷道布置、现有采购生产能力和同时生产工作面个数。

矿井采用一井一面生产形式,根据井田构造形态、煤层赋存情况、井口位置选择、主运输方式、辅助运输方式和工作面回采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大巷沿煤层走向布置,采煤工作面需俯斜开采,工作面涌水将紧随工作面,工作环境差,工作面设备始终位于水中,影响设备性能和产量,综合分析,设计推荐大巷沿煤层倾斜布置,其优点是工作面推进长度长;搬家次数少;走向长壁开采,便于井下排水、通风、运输和行人。因此,一、二水平运输、轨道和回风大巷均沿煤层倾斜布置,为避免联络巷道交叉,平面上回风大巷、带式输送机和轨道运输大巷间距为60m ;立面上轨道巷和带式输送机巷沿煤层底板(留1m 煤皮)布置,回风巷沿煤层顶板(留1m 煤皮)布置。

1.7采煤方法、回采工艺的主要类型、开采顺序、上下煤层间在开采上相互影响的程度。

采煤方法采用分层综放采煤法,本着“先浅后深、先易后难、优劣配产”的原则。在同一煤层内中,矿井初期先投产距工业场地最近、勘探程度最高、煤层最厚、赋存条件最好的西采区,由近及远逐渐接续工作面;层间原则上采用下行、扒皮、分层开采顺序。回采工艺主要类型为综放。

第二章 采区地质概况

2.1采区内可采煤层数、厚度、间距、倾角、走向、倾斜及其变化情况,煤层自然发火期、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稳定性及对采掘的影响

本井田位于扎赉诺尔含煤盆地中部,为一宽缓不对称向斜构造,其轴向主要呈北20°东方向,北端向东偏转轴向25~30°,两翼地层倾角均较平缓,西翼略陡,一般3~5°,浅部有时可达7°,东翼略为平缓,一般2~3°,浅部有时可达5°。矿井Ⅱ2-1煤和Ⅱ3煤属容易自燃煤层。根据井田内着火点的测试结果,Ⅱ31+2煤还原样燃点为315°C ,其余煤层均小于305°C 。故本井Ⅱ2-1、Ⅱ

2-2

、Ⅱ31+2、Ⅱ3煤属容易自燃,自燃发火期为1~6个月。

表2-1-1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

最小-最大

平均

(m)

煤层可采厚度

最小-最大

平均

(m)

煤层

结构

夹矸

层数

夹矸

岩性

煤层层间距

最小-最大

平均

(m)

顶板底板

稳定

10.35~3.65

1.87

1.00~3.65

2.06

简单0~1 泥岩、粉砂岩13.35~37.05

21.91

泥岩、粉细粒砂岩、含

砾砂岩,局部中粗粒砂

泥岩、粉砂

稳定

20.8~4.55

3.23

1.04~4.55

3.43

简单0~2

泥岩、粉砂岩

中、细粒砂岩

泥岩、粉砂岩,局部中

粒砂岩

泥岩、粉砂

稳定

17.67~39.52

27.26

30.3~4.58

2.28

1.02~4.58

2.50

较简单0~3 泥岩、粉砂岩含砾粗砂岩、砂砾岩

泥岩、粉砂

岩、细砂岩

稳定

155.4~247.29

209.93

2-10.63~19.38

14.43

3.63~19.38

14.43

简单~

复杂

0~8

泥岩、粉砂岩

中、细粒砂岩

泥岩、粉砂岩,局部细、

中粗粒砂岩和砂砾岩

泥岩、细粒

砂岩

稳定、

较稳

3.01~55.46

2-20.16~4.76

2.16

1.13~4.67

3.01

简单~

复杂

0~5

泥岩、粉砂岩

炭质泥岩

泥岩、粉砂岩,细、粗

粒砂岩、含砾砂岩

泥岩、粉、

细粒砂岩

稳定

90.70~159.35

123.27

31+2

9.25~16.64

14.18

9.25~16.86

14.67

简单0~3

泥岩、炭质泥

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

稳定、

较稳

0~50.60

310.92~

27.10

20.69

10.92~27.10

20.69

简单0~3

泥岩、炭质泥

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

稳定、

较稳

2.2地质构造情况,煤质情况。

1、煤类及其分布规律

2-1、Ⅱ

3

1+2和Ⅱ

3

煤是本井主要可采煤层,以褐煤为主,长焰煤次之。

2、煤质分析

本区煤呈黑褐色,条痕褐色,弱沥青光泽,断口多呈平坦状、贝壳状及参差状,性脆易碎,易风化,可见龟裂现象。见有不发育的内生裂隙。煤的结构常以条带状为主,线理状、透镜状次之。煤的构造多为水平层理;煤的硬度系数为2.5,长焰煤视密度为1.25~1.33g/cm3,平均为1.29g/cm3。真密度为1.47~1.62g/cm3,平均为1.53g/cm3。褐煤视密度为1.28~1.37g/cm3,平均为1.31g/cm3。真密度为1.54~1.63g/cm3,平均为1.58g/cm3。

(1)褐煤的化学性质

①煤的水分(Mad):一般在6.90%~12.29%之间,平均为10.17%。

②煤的灰分(Ad):一般在6.38%~24.04%之间,平均为14.23%。Ⅱ

2-1

煤为中灰煤。

③挥发分(Vdaf):一般在39.71%~45.01%之间,平均为42.52%。

④全硫(St,d):一般在0.24%~0.61%之间,平均为0.39%。属特低硫煤。

⑤磷分(Pd):一般在0.004%~0.026%之间,平均为0.013%。Ⅱ

2-1

煤属中磷煤。

⑥粘结指数(GRI):均为0。

⑦透光率(PM):一般在23%~45%之间,平均为33%。

⑧发热量(Qb,ad):一般在19.65MJ/Kg~23.96MJ/Kg之间,平均为21.72MJ/Kg。

⑨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W-A.GN):一般在21.49MJ/Kg~22.60MJ/Kg之间,平均为22.12MJ/Kg。

(2)长焰煤的化学性质

①煤的水分(Mad):一般在5.20%~9.06%之间,平均为7.19%。

②煤的灰分(Ad):一般在9.18%~22.40%之间,平均为14.20%。Ⅱ

31+2、Ⅱ

3

煤为低灰

煤。

③挥发分(Vdaf):一般在40.94%~45.71%之间,平均为41.91%。

④全硫(St,d):一般在0.14%~0.47%之间,平均为0.32%。属特低硫煤。

⑤磷分(Pd):一般在0.007%~0.065%之间,平均为0.02%。属低磷煤。

⑥粘结指数(GRI):最小为0,最大为3,一般多为0。

⑦透光率(PM):一般在54%~68%之间,平均为62%。

⑧发热量(Qb,ad):一般在23.19MJ/Kg~24.96MJ/Kg之间,平均为24.32MJ/Kg。

⑨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W-A.GN):一般在23.38MJ/Kg~26.15MJ/Kg之间,平均为24.63MJ/Kg。

井田位于扎赉诺尔煤田地貌单元的中部低洼平坦地带,地下水流向受盆地地质构造、海拉尔河丰枯水位影响,呈北东—南西与煤层走向基本一致,顺层而流,丰水期向呼伦湖方向排泄,枯水期向额尔古纳河方向排泄。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与一般煤田的水文地质特征不同,主要特点是煤层含水。煤层含水层是主要直接充水含水层和强导水层,煤层含水层是裂隙含水,煤层顶、底板岩层含水层是以裂隙含水层为主的弱含水层,甚至是隔水层,第四系砂砾含水层也是主要含水层和强导水层。

1、含水层

井田内含水层按时代划分为第四系、伊敏组和大磨拐河组三个大含水煤岩组,按空间由上而下划分为第四系砂砾含水层和煤层及其顶、底板粗、中砂岩含水层共5个含水层。

(1)第四系砂砾含水层

广泛分布于煤系地层之上,岩性为砂砾、粗砂,以砂砾为主,呈灰~灰绿色,分选差,砾石呈浑圆~次圆状,砾石直径一般5~20mm,最大达40mm。厚度2.50~13.30m,

平均8.30m,一般在8.00~10.00m左右,厚度变化东薄、西厚、南薄、北厚,井田中

部普遍较厚,水位埋深在0.96~1.15 m,经抽水试验其水文地质参数q为 5.47~6.14L/s·m,K为59.64~70.86m/d,T为733.42~744.18m2/d,S为1.30×10-3~6.56×10-3,a为1.13×10-5~5.72×10-5m2/d。其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和春汛期冰雪融化地面积水之垂直渗透和丰水期新开河侧向补给,枯水期则侧向补给新开河。

在砂砾含水层之上全区普遍发育一层灰色、分选均匀的粉、细砂,厚度为 1.50~11.30m,一般在4.00~6.00m,发育比较稳定。水位埋深1.08m,经邻区抽水实验其水文地质参数q为0.91L/sm,K为12.06m/d,T为159.07m2/d,S为0.11,a为1450.74m2/d。

水温0~4℃,水化学类型为HCO

3

~CL~Na ~Mg水,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

(2)Ⅰ

1

煤顶板粗砂岩含水层

泥质胶结,风化裂隙发育,厚9.80~11.45m,全区发育,厚度变化较小,呈孔隙承压水类型,水位埋深5.65~8.85m,经抽水试验其水文地质参数q为0.14~0.18L/s·m,K为1.59~1.66m/d,T为3.84~6.10m2/d,S为1.60×14-4~2.23×10-4,a为2.34~2.70

×10-4m2/d。水温0~4℃,水化学类型为HCO

3

~CL~Na ~Mg,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

(3)Ⅰ

1-Ⅰ

3

煤及煤层间粗、中砂岩含水层

粗中砂岩为泥质胶结,由于其埋藏深度浅,风化裂隙发育,全区普遍发育,厚

38.51~46.00m,厚度变化稳定,水位埋深1.60~4.26m,经抽水试验其水文地质参数q 为2.98~3.27L/s·m,K为9.02~9.24m/d,T为517.63~551.52m2/d,S为4.27×14-4~

5.15×10-4,a为1.01~1.29×106。水温4~5℃,水化学类型为HCO

3

~CL~Na~Ca ~Mg 水,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此含水层连通性较好,当91-水3抽水时,距其1200m之远的91-水4-1孔的水位下降0.36m。

(4)Ⅱ

2-1

煤层顶板粗砂岩含水层

全区普遍发育,粗砂岩为泥质胶结,厚19.54~30.30m,水位埋深0.60m~21.79m,经邻区抽水试验其水文地质参数q为0.34~0.36L/sm,K为1.54~1.88m/d,T为24.14~

36.64m2/d,S为3.48×10-3~3.57×10-4,a为1.03~6.94×104。水化学类型为HCO

3

~CL~Na~Mg水,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

(5)Ⅱ

2-1—Ⅱ

3

煤及煤层间粗、中砂岩含水层

全区普遍发育,粗、中砂岩为泥质胶结,厚26.05~50.29m,水位埋深12.25~

18.00m,经抽水试验其水文地质参数q为0.70×10-2~0.45L/s·m,K为0.01~2.05m/d,T

为0.57~42.70m2/d。水化学类型为HCO

3

~CL~Na~Ca水,水温9℃,此含水层水温较高,分析是与地层增温率有关。

2、隔水层

第四系中粘土、亚粘土及砂层中的厚层淤泥可视为隔水层:分布于新开河西与原木得那亚河东岸,于第四系地质剖面3、4、5、Ⅱ、Ⅲ剖面,厚4~10m,于第四系第2地质剖面Q27孔见有4m厚的淤泥,但呈不连续状。粘土、亚粘土分布面积约占井田面积三分之一,但井田大部分面积仍为粉、细砂裸露区,大气降水可直接渗入补给,砂砾层中地下水仍起着连通作用。

1煤顶板~Ⅰ

3

煤顶板之间隔水层: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厚30~70m,平均50m,

呈南部厚、北部薄、东部厚、西部薄的分布规律,其隔水性差。

3煤底板~Ⅱ

1

煤顶板之间隔水层: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厚100~200m,

平均168.89m,呈北部薄、南部厚、东部薄、西部厚的分布规律,本层隔水性能良好。

1煤底板~Ⅱ

3

煤顶板之间的隔水层: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厚60m~180m,

平均121.67m,呈北部薄、南部厚、西部薄、东部厚的分布规律,本层隔水性能良好。

3煤底板~Ⅲ

1-1

煤顶板之间泥岩隔水层:此层为伊敏组与大磨拐河组之间的厚层

泥岩,厚134.45~376.40m,全区连续发育,隔水性能良好。

充水因素

经对勘探获得资料及邻近生产矿井水文资料综合分析,区内地形平坦,地表径流差,大气降水及春汛期冰雪融化,易于积聚,区内地表水系发育,新开河纵贯全区,地下水

与大气降水、地表水关系密切。第四系地层广泛覆盖于煤系地层之上,大气降水和地表

水通过垂直渗透于第四系砂层,煤田西侧地形较高,分布面积广,煤系地层倾角平缓,煤层及各含水层露头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垂直、顺层补给和顺层排泄。

根据井田内各含水岩系的富水性和导水性分析,第四系砂砾含水层富水性、导水性

强。Ⅰ

1

煤虽有部分隔水岩层或细粒岩层存在,但因风化裂隙发育,与第四系砂砾含水

层有水力联系。Ⅰ

1、Ⅰ

3

煤及煤层间粗、中、细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导水性强,与第四

系砂砾含水层有水力联系,是矿井最大的充水源,也是矿井涌水量最大的地段。Ⅱ

2-1

3

煤及煤层间粗、中、细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导水性由中等到强,地下补给仅为煤及围岩于露头部位由大气降水顺层补给。

井田内抽水钻孔和长期观测孔未曾封闭,将会导致各含水层的水进入巷道,增大矿井涌水量。

根据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和井田区抽水试验资料分析,随降深增加和时间的增长,单位涌水量减小。随开采面积的增加,增大或减小关系不明显。

矿井涌水量

根据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充水因素及邻近生产矿井的水文资料,经扎煤公司采用比拟法预计,一水平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000m3/h,最大涌水量为1800m3/h。根据灵东矿建设项目管理部的2008年4月28日给我院的函,矿井正常涌水量确定为1500m3/h;二水平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30m3/h,最大涌水量为300m3/h。

储量

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以储发[1992]344号文批准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煤田灵东矿井勘探(精查)地质报告》,地质报告勘探面积为35km2,全井资源储量为1954.63Mt,其中能利用储量为1713.77Mt,暂不能利用储量为240.86Mt。能利用储量中A+B级占73.30%。批文同时指出:“暂不利用储量为井田上部I煤组,其虽然埋藏浅,但顶底板难于管理,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目前开采在技术上有困难,经济上不合

理,故将I 煤组列为暂不能利用储量。”

灵东矿井井田是勘探范围的一部分,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矿划字[2005]033号文件的批复,矿区范围由7个拐点圈定,开采深度由547m ~50m 高程。井田南北走向长7.3km ,东西倾斜宽3.80km ,面积27.80km 2。

根据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Ⅰ煤组(包括Ⅰ1、Ⅰ2、Ⅰ3煤层)和Ⅱ煤组(包括Ⅱ

2-1

、Ⅱ2-2、Ⅱ3、Ⅱ31+2煤层)资源总储量为1431.59Mt 。Ⅰ煤组资源储量149.23Mt ,其中Ⅰ1

煤资源储量33.31Mt ;Ⅰ2煤资源储量75.22Mt ;Ⅰ3煤资源储量40.70Mt 。Ⅱ煤组资源储量为1282.36Mt ,其中Ⅱ2-1煤资源储量563.91Mt ;Ⅱ2-2煤资源储量60.89Mt ;Ⅱ3煤资源储量441.70Mt ;Ⅱ31+2煤资源储量215.86Mt 。331级储量为913.30Mt ,332级储量为518.29Mt ,无推断资源量,探明资源量的占总资源量的63.8%,控制的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36.2%,全矿井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100%,大于规范要求的先期开采地段不小于80%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水文地质、瓦斯等级、煤质分析等资料的精确程度,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根据地质报告,Ⅰ1煤~Ⅰ3煤水文地质类型为一类三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Ⅱ1

煤~Ⅱ3煤水文地质类型为一类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灵东井田地质报告完成时间较早,报告对水文地质方面的论述基本上满足当时规范要求,但距现行规范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而制约本井能否达产及安全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是水文地质条件,尽管有邻近井实际生产情况和水文专题论证报告可以借鉴,但是,从安全生产方面考虑,建议在矿井投产前对本井水文地质进行补勘,确保安全和生产措施更有针对性。

地质报告和井筒检查钻分别对瓦斯进行了鉴定,根据鉴定资料本井瓦斯含量低,同时参考邻近生产矿井资料,将本井定为低瓦斯矿井基本可靠,对开采影响较小。

本井煤炭分类是按照国家标准GB5751-86执行的,分为褐煤和长焰煤两个类别,并分别圈定了储量,基本上满足当时规范要求,Ⅱ3煤含长焰煤和褐煤两个煤类,两个煤类之间无明显界限,且均位于二水平,需49.7年以后开采,因此,对开采影响较小。

第三章回采工艺设计3.1至少提出三种方案并且分析每个方案的优点与缺点

2-1煤、Ⅱ

3

煤均属特厚煤层,目前国内外开采实践经验证明,特厚煤层比较理想

的采煤法是分层开采。根据煤层开采技术条件,借鉴国内外高产高效矿井发展现状,设计对适合本井厚煤层开采的采煤工艺提出了四个方案:一方案为上分层采用放顶煤综采,下分层采用综采;二方案采用放顶煤综采一次采全高;三方案为上分层采用大采高综采,下分层采用放顶煤综采;四方案采用分层综采。四个方案的特点如下:一方案:上分层采用放顶煤综采,下分层采用综采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放顶煤综采开采已经取得了成功,放顶煤综采开采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作为一种高产、高效、安全、低耗、经济效益好的采煤方法已经成为厚煤层开采工艺的首选之一,现已遍布全国各个厚煤层矿区。其适用条件是:煤层厚度变异系数大;煤硬度系数小于3;煤层倾角0~15°;煤层顶板中等冒落以下;对自燃发火期短和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应采取防灭火和防尘措施。1998年至2000年全国超过2.0Mt/a综采队共有45个,其中综放队有33个,占73.3%。东滩矿综放队2004年创造出了6.58Mt高产,工作面全部为国产设备。主要装备为:ZFS7200型液压支架、MGTY400/930-3.3D型采煤机和SGZ-1000/1050型刮板输送机。

本井Ⅱ

2-1

煤分两层开采,分层采高为8.00m,夹矸层数0~8层,夹矸一般为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顶底板较软。邻井灵泉矿生产实践经验表明,分层采高6.00m (夹矸位于煤层上部,平均厚度0.30m),割煤高度3.00m,放煤高度3.00m,截深0.60m,放煤步距1.20m情况下,工作面回采率达80%,且放出的煤大块较少。因此,本井采用放顶煤综采技术上是可行的。

灵泉矿核定生产能力为1.80Mt/a,综放工作面单产为1.50Mt/a左右,单产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设备落后。如果本井综放工作面设备选用国内使用成熟的先进设备、提前培训综放技术工人、加强生产管理。综放工作面单产达到5.00Mt/a是可行的。

上分层采用综放开采时,布置一个综放工作面,采高为10.00m,工作面长度为260m,工作面单产为4.80Mt/a左右。

该方案的优点:

1、工作面单产较高;有进一步增产的可能性,工作面综合回采率较高,一般80%~85%;

2、割煤高度较小,煤壁不易片帮;

3、设备性能较稳定,效率较高,可实现采、装、运、支全面机械化;

4、对厚度变化大的煤层适应性强,巷道掘进率低;

5、工作面搬家次数少,费用低;

6、综放工作面与大采高工作面相比,初期投资少,成本较低。

缺点:

1、工作面煤尘较大;

2、设备多,工序复杂,占用人员较多;

3、根据目前情况分析,下分层采用综采巷道维护量大、产量难以保证。

二方案:放顶煤综采一次采全高

用一次采全高的方式开采厚煤层,在我国有较快发展,目前我国一次采全高所采煤层较厚的是安家岭斜井。安家岭斜井4101工作面主采4-1号煤层,全煤厚12.0m,煤层倾角2°~5°。采用放顶煤工艺,工作面长度为230m,割煤高度3.2m,放煤高度8.8m,采放比为1:2.75。一采一放双轮顺序放煤工艺。工作面回采率82%。灵东矿东翼所采煤层,平均厚度达16.32m,由于顶底板较软,开采时须在底板预留1.0m煤皮。根

2-1

据目前国内采煤机割煤情况,选择割煤高度3.5m,放煤高度为11.82m,采放比1:3.4。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综合司文件煤安监司函综合〔2006〕1号《关于煤矿安全规程第68和158条修订稿征求意见的通知》,采放比大于1:3严禁放顶煤开采,如果本规定不实施,本方案与其他方案相比,更适合本井条件,可优先选用。如果本规定实施,本

方案将不成立。故设计暂不作进一步比选。

三方案:上分层采用大采高综采,下分层采用放顶煤综采

3.50m以上采高综采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比较成熟的大采高综采采高为3.50~

4.65m。国内采用大采高综采的矿区有神东、沈阳、铁法、龙口、开滦、邢台、西山、大同等矿区,这些矿区经过反复探索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采用国产大采高综采设备的工作面单产最高为 3.0Mt 左右,一般单产为 1.00~2.00Mt,产量偏低的主要原因是设备质量不过关、煤层条件较差。而神东矿区大柳塔井采用全套引进高强度、大功率、大运量和机电一体化的综采工作面设备,工作面的单产和工效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2000年综采队创造出了单产8.03Mt的国内纪录;2004年上湾矿综采工作面生产原煤10.75 Mt,创综采工作面年产世界记录。神东公司榆家梁矿(一井两面)创造煤矿单井全年产量1480 万t,刷新煤矿单井年产世界纪录。工作面全部为引进设备,主要装备:液压支架JOY(2×7625KN)/141架、采煤机SL500型、刮板输送机SDAFC9-3×700KW。

本井煤层倾角小、瓦斯低、厚度大。第一分层采高为4.00m,第二分层回采时可留1.00m厚煤皮作为顶板,以确保下分层回采的正常进行,因此,本井上分层采用大采高综采,下分层采用放顶煤综采是可行的。

虽然本矿区目前无大采高综采经验,但是,已经积累了几十年普通综采开采的成功经验,如果选用在神东矿区使用成熟的进口设备,借鉴大柳塔井的生产管理经验、提前培训使用进口设备的综采技术工人,工作面单产达到5.00Mt/a是可能的。

上分层采用大采高综采时,布置一个大采高工作面,采高为4.00~4.50m,工作面长度为260m,

该方案的优点:

1、工作面采高大、开机率高、单产高,产量有保障,并且有进一步加大推进度和提高单产的可能;

2、工作面设备少、工序简单;

3、引进综采工作面设备装备水平高、性能稳定,可靠性高;

4、工作面工人劳动强度低,可全面实现采、装、运、支机械化;

5、工作面回采率较高。在不考虑内错或外错情况下,一、二分层间留设1.0m厚煤皮时,一、二分层工作面综合回采率约83%左右。

缺点是:

1、工作面采高大,煤壁稳定性差;

2、巷道掘进率较放顶煤综采高;

3、综采工作面设备需部分引进,初期投资高。

四方案:分层普通综采

分层普通综采是指采高为3.50m以下的分层综采采煤法,是我国九十年代前厚煤层普遍使用的采煤方法之一,由于大采高综采和放顶煤综采的快速发展,分层普通综采逐渐被取代,近几年发展速度较慢。到目前为止,国内分层普通综采的矿井一般均采用分层铺网方式,由于铺网工序复杂,综采队单产均未达到 2.00Mt/a。而单层综采工作面最高产量为2.20Mt/a。

分层普通综采在本矿区已经使用多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一般采用分层铺网方式,也可采用分层间留设煤皮的方式,因此,采用分层普通综采是可行的。如果选用国内使用成熟的先进设备,加强生产管理,工作面单产达到2.00Mt/a是可能的。

该方案的优点:

1、采用铺网方式时,第一分层回采率高,达95%左右;

2、工作面割煤高度小,煤壁不易片帮;

3、设备国产率高,投资较少;

4、工作面煤尘小。

缺点是:

1、铺网工作量大、工序复杂、下分层巷道维护困难,维护成本高;

2、生产组织管理工作较复杂、掘进率高、支护成本高;

3、由于下分层工作面布置需采用内错或外错式布置,下分层煤柱增多,回收率低,煤层综合回采率较低;

4、工作面单产低,效率低,搬家次数多。

综上所述,分层综采在本矿区已经逐渐被分层放顶煤综采所取代,四方案与其它两个方案相比,已没有优势。三方案进口设备制造周期长、价格高,如果只配一套设备,工作面搬家、设备维修时无备用设备,影响正常生产,如果备用一套设备,初期投资高。一方案是主要设备和配件均为国产,设备制造周期短、价格低。如果矿区内其它矿井也选用同类综放设备,设备的互换性和通用性将进一步增强。综合考虑,本设计推荐一方案,即上分层采用放顶煤综采,下分层采用综采。投产时在西采区北翼布置一个综放工作面,工作面单产为4.80Mt/a左右。顶板管理采用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下分层在上分层回采后形成的再生顶板下回采。

3.2回采工艺方式

通过对选择方案的比较以及考虑我国煤矿生产情况以及结合课本知识,采煤工艺选择一次采全厚放顶煤采煤法。

已知本采区生产能力为3Mt/a,煤层厚度为13.4米。本工作面采用一次采全厚放顶煤采煤法。

采煤机截割高度为4m,截深0.8m,放煤厚度9.4m,循环步距(放煤步距)1.6m,“两采一放”,工作面回采率为93%,放定煤回采率为70%,煤的容重为1.19吨/米3,则:

循环割煤量= 260 ×4× 1.6 × 1.19 × 93% = 1841.5488吨

循环放煤量= 230 × 9.4 × 1.6 × 1.19 × 70% = 3107.02吨

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煤量= 1841.55+ 3107.03 = 4948.58吨

年产3Mt/a,工作日为330天,日产量为9090,9t,根据工作面单产、长度和采高,综放工作面需日进4刀。

采煤机

设计选用MG610/1400-WD型双滚筒电牵引采煤机,采高2.1~4.16m,牵引速度0~14.5m/min,滚筒直径2.24m,总装机功率1400kW,截深0.8m。双滚筒采煤机双向穿梭割煤,采煤机进刀方式采用端头斜切进刀,割三角煤,上滚筒割顶煤,下滚筒割底煤。

刮板输送机

刮板输送机的选型主要从设备能力、使用寿命、可靠性、互换性、大块压溜和煤壁片帮等方面考虑。前部刮板输送机运输能力应满足采煤机最大落煤能力的要求,后部刮板输送机运输能力应满足最大放煤流量的要求。选择SGZ-1200/2×600型(前部)和SGZ-1200/2?2000型(后部)刮板输送机共两台,前部刮板输送机电机功率为2×600kW,运输能力为2000t/h;后部刮板输送机电机功率为2?2000,运输能力为3300t/h。

转载机和破碎机

为了配合工作面的快速推进、减少辅助生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选择自移式刮板转载机,运输能力不小于3200t/h。

根据计算结果,选择配套的SZZ-1200/525型自移式刮板转载机一台,电机功率525kW,运输能力3500t/h;选择PLM3500型破碎机一台,功率250kw,破碎能力3300t/h 可伸缩带式输送机

可伸缩带式输送机能力与工作面生产能力息息相关,根据设备选型原则,带式输送机小时运输能力应大于转载机小时运输能力。因此,选用SSJ1400/4×400型可伸缩带式输送机2台,带宽B=1400mm,L=1750m,Q=3500t/h,电机功率为2×630kw。

液压支架

工作面中部采用ZFS5200—15.5/31型放煤支架支护顶板,工作面前后排头各采用ZFSL4000—15/32型支架支护顶板。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黄泥灌浆处理采空区。

3.3顶板管理

1.工作面支护形式采用液压支架支护,端头采用断头支架和过渡支架进行支护。支架参数以及各支护强度计算如下:

ZFS5200--15.5/31型放顶煤支撑掩护式支架

高度:1.55— 3.1m 宽度:1.43—1.60m 中心距:1.50m

初撑力:4652KN(P = 28.0Mpa)工作阻力:5200KN(P = 31.3Mpa)

支护强度: 0.89— 0.95Mpa 适应煤层厚度:2.4— 15m

对底板比压(平均):1.7 Mpa (工作高度内最大比压)

适应煤层倾角:≤25° 15°设防滑防倒装置

泵站工作阻力:28.0Mpa 操纵方式:本架控制

主立柱:数量四根,行程760/780 mm 支架重量:19876.7 Kg

2.采空区处理方法采用跨落法处理。最大控顶距为4.51m,最小控顶距为

3.2m。支护强度计算如下:

采用经验计算支护强度:

P

t

= 9.81 × h × r × k

= 9.81 × 4 × 2.5 ×4

= 392.4(KN/m2)

式中:P

t

——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 KN/m2

h——高度 2.5m

r——顶板岩石容重, T/m3 取2.5

k——工作面支护的上覆岩层厚度与采高之比,取4

2、工作面前端头支护强度应大于392.4 KN/m2

3、支柱实际支撑能力

R t =K

z

× K

b

× R

=0.9× 0.9 × 294 =238.14 KN

式中:R

t

——支柱实际支撑能力,KN;

K

z

——增阻系数;

K

b

——不均匀系数;

R ——支柱额定工作阻力,294KN。

采煤工作面工作支架 ZFS5200--15.5/31型放顶煤支撑掩护式支架工作参数

高度宽度初撑

力工作阻

支护

强度

泵站

工作

阻力

操纵

方式

立柱式支架重量

工作面顶板控制

正常工作时期的特殊支护形式

1、工作面顶板破碎时,采煤机割煤过后,及时带压擦顶移架,伸出支架伸缩梁给好护帮板。

2、工作面煤壁片帮严重时,可采取向煤壁和顶板补打锚杆维护煤壁、顶板的桅顶;当支架前梁端头与煤壁距离达到1.2m 时,采煤机割煤前在支架前梁上挑倒撅棚维护新爆露出的顶板。

三、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期间的顶板控制

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期间,矿山压力逐渐增大,需按如下规定作业,合理维护顶板稳定。

1、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期间,端头和两巷超前支护区内,应加强支护,确保安全出口畅通。

2、工作面支架及两巷单体支柱完好,泵站压力必须达到30Mpa ,支架初撑力不低于28Mpa 。

3、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保证支架支护状况良好,防止出现歪架、咬架、挤架现象,若出现此现象时必须及时调整。

4、采煤机割煤后及时带压擦顶移架,及时伸出伸缩梁,给好护帮板; 移架时少降快拉、步距够,支架升起后有足够的初撑力;

5、前后端头、超前支柱必须达到额定初撑力50kN ,对卸载支柱必须及时更换或补打;

6、根据前后两巷顶板状态,适当加强加密支护,加大支护强度。

7、初放和周期来压期间加强矿压观测,对初次来压、周期来压进行全面真实掌握,为控制顶板提供数据保障。

端头支护采用ZTZ13000/23/38断头支架进行支护。

工作面机电设备配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功率(KW ) 数量 1 采煤机 MG610/1400-WD 1400 1台 2 液压支架 ZFS5200-15.5/31 170架 过渡支架 ZFG10000/23/38 PM31电液

控制

6架 3

端头支架

ZTZ13000/23/38

4架

1.55-3.1m

1.43-1.6m

28Mpa 31.3Mp

a

0.89-0.95M pa

1.7Mpa

25

o

28.0

Mpa 本架控制 数量四根,行程

760/800

19876.8Kg

4 刮板输送机SGZ-1200/1200

SGZ-1200/2000

2×600

2×2000

1台

1台

5 转载机SZZ-1200/525包括自移系

统525 1台

6 破碎机PLM3500 250 1台

7 可伸缩带式输送

机SSJ1400/2×630 2×630+5.5 2台

8 乳化液泵站GRB-500/31.5 315 1套

9 喷雾泵站BPW/Z-320/10 75 1套

3.4回采工作面的的生产技术管理

作业方式

工作面采取“三、八”工作制,每班作业8小时。即8点班时间检修,其它班中时间生产。

循环方式

工作面采取昼夜多循环作业方式。循环进度1.6m。

循环方式:采煤机上行割煤→追机推移前部刮板输送机→追机移架→放工作面下半部顶煤→拉移后部刮板输送机→进刀→采煤机下行割煤→追机推移前部刮板输送机→追机移架→放工作面上半部顶煤→拉移后部刮板输送机→进刀

工作面完成一刀煤为0.5个循环,完成两刀煤、放一遍顶煤、超前支护工序为一个循环。

劳动组织

本综采队配有队机关、一个机电维修班和四个采煤生产小班以及地面车间,各采煤生产小班由班长、小队长负责组织生产,配有质量验收员、三机司机、支架工、移溜工、放煤工、端头工、放炮员、清煤工、泵站司机和机电保守等相关工种。

劳动组织图表

机电 维修班

采煤段

小计

Ⅰ班

Ⅱ班 Ⅲ班

Ⅳ班

机关 18

18

段长 2 2

4 电钳工 31 31 班队长 2 2 2 2 8 验收员 1 1 1 1 4 机组司机 2 2 2 2 8 溜子司机 3 3 3 3 12 移调架工 3 3 3 3 12 放煤工 3 3 3 3 12 端头工 10 10 10 10 40 清煤工 6 6 6 6 24 移溜工 1 1 1 1 4 泵站司机 1 1 1 1 4 机电保守

3

3 3

3

12 文明生产 3

3

合计 33

36

36

36

36

184

班组

人数 工种

筒形件一次拉深模具课程设计

目录 序言 (2) 第一部分冲压成形工艺设计 (4) Ⅰ明确设计任务,收集相关资料 (4) Ⅱ制定冲压工艺方案 (5) Ⅲ定毛坯形状,尺寸和主要参数计算...................... 6-7 第二部分冲压模具设计 (8) Ⅰ确定模具类型机结构形式 (8) Ⅱ计算工序压力,选择压力机 (8) Ⅲ计算模具压力中心 (9) Ⅳ模具零件的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2 Ⅴ冲压设备的校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Ⅵ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Ⅶ模具装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设计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序言 目前我国模具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主要原因是我国在模具标准化,模具制造工艺及设备等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随着工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模具产品生成呈现的品种、少批量、复杂、大型精密更新换代速度快。模具设计与技术由于手工设备,依靠人工经验和常规机加工,技术向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编程切屑加工,数控电加工核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技术转变。 模具生产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生产率,高一致性和抵消耗是其它制造加工方面所不能充分展示出来,从而有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批量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防工业及民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加工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冲压零件日趋复杂化,冲压模具正向高效、精密、长寿命、大型化方向发展,冲模制造难度日益增大。模具制造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依靠人工的手工技巧及采用传统机械加工设备的行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多的依靠各种高效、高精度的NC机床、CNC机床、电加工机床,从过去的单一的机械加工时代转变成机械加工、电加工以及

工艺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

《工艺综合课程设计》简明指导书 1.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基础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该设计的目的就在于: (1)在结束了《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及有关课程的学习后,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并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综合地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中的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熟悉机械制造中的有关手册、图表和技术资料,并学会结合生产实际正确使用这些资料。 (3)通过设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懂得合理的设计应该是技术上先进的,经济上合理的并且在生产实践中是可行的。 (4)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提高学生对技术文件的整理、写作及组织编排能力,为学生将来撰写技术及科研论文打下基础。 2.设计内容 (1)编制规定零件的机械制造工艺规程一份; (2)填写规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一份; (3)填写规定零件某机械加工工序的《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一份; (4)设计规定零件的某机械加工工序的专用夹具一套并绘制其总装图一张; (5)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 3.设计步骤及要求 (1)根据给定的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2)分析和审查零件图:读懂零件图;审查该零件的结构工艺性;了解其主要技术要求;区分哪些表面是加工表面,哪些表面是不加工表面;查清各表面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特殊要求,区分各表面的精密与粗糙、主要与次要、重要与不重要等相对地位。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各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 (3)根据给定的零件材料,确定毛坯种类。并确定加工表面的总加工余量。 (4)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选择粗基准和精基准;确定各表面的加工方法;确定加工顺序;安排热处理工序及必要的辅助工序。 (5)确定各工序的加工设备,刀具及夹具。 (6)对工艺规程中的某道工序使用的夹具进行设计:一般画一张A1图,要求手工绘图。 a. 以有利于反映该工序加工的位置,选取投影视图。用双点划线画出零件轮廓。 b. 在零件定位表面处,画出定位元件或机构。 c. 在夹紧位置处画夹紧机构。 d. 在对刀位置画出对刀元件或刀具导引装置。 e. 画出与机床连接的元件及其它元件。 f. 绘图时要遵守国家标准的规定画法,能用标准件的尽量采用标准件。 g. 为表达清楚夹具结构,应有足够的视图、剖面图、局部视图等。 h. 夹具图上应标注夹具的总体轮廓尺寸,对刀尺寸,配合尺寸及配合公差要求,并标明夹具制造,验收和使用的技术要求。 i. 在夹具图右下角绘制国家标准规定的标题栏和明细表,表中详细列出零件的名称,代号,数量,材料,热处理及其它要求。 (7)确定所设计夹具的工序的工序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8)确定所设计工序的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 (9)填写工艺文件——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各一份。

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

机械制造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二○一四年月日

目录 一、任务书--------------- -------3 二、指导教师评阅表----------------------4 三、序言-------------------------------------------------------------------------------------------3 四、零件的分析-----------------------------------------------------------------------------------3 五、工艺规程的设计------------------------------------------------------------------------------4 (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4 (2). 基面的选择---------------------------------------------------------------------------4 (3). 制订工艺路线------------------------------------------------------------------------4 (4).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5 (5). 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6 六、设计心得与小结-----------------------------------------------------------------------------11 七参考文献-------------------------------------------------------------------------------------1 1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 内容:1、编制图示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要求:(1)进行工艺性分析 (2)制订工艺规程 2、任选一模具装模图(附图)制订 其装配工艺规程(必做)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

目录 一、导柱的加工工艺规程————————————1 二、导套的加工工艺规程————————————3 三、上模座的加工工艺规程———————————6 四、下模座的加工工艺规程———————————8 五、凹模的加工工艺规程————————————10 六、凹模的加工工艺规程————————————12 七、典型凹模的加工工艺规程——————————14 八、凹凸模的加工工艺规程———————————16 九、凹模的加工工艺规程————————————18 十、模具装配图————————————————20

一、导柱的加工工艺规程 导柱(20钢渗碳58-62HRC) 1.导柱的作用 导柱是磨具上的导向零件。与导套配合,起导向和定位作用。导柱安装在下模座上,导柱与导套滑动配合以保证凸模与凹模工作时有正确的位置,为了保证良好的导向作用,导柱与导套的配合间隙小于凹凸模之间的间隙,导柱与导套的配合间隙一般采用H7/h6,精度要求高时采用H6/h5,导柱与下模座采用H7/r6过盈配合。 为了保证导向精度。加工时除了使导柱导套精度符合要求外,还应满足配合表面间的同轴度。即两个外圆表面间的同轴度,以及导套外圆与内孔表面的同轴度。 2.导柱的工艺性分析 1)几何形状 有同轴不同直径的外圆、倒角、退刀槽组成。 2)技术要求分析 ⑴导柱配合表面的尺寸和形状精度 ⑵导柱配合表面间的同轴度 ⑶导柱配合表面有较高的硬度:HRC50-55 3)加工表面分析 φ32r6:Ra0.4——精磨才能达到要求 φ32h6:Ra0.1——圆柱度0.006—研磨才能达到要求 φ32h6:精车—半精车—粗磨—精磨—研磨

杠杆零件的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 设计题目:“杠杆”零件的工艺设计 院系:机械工程系 学生姓名:刘立果 学号:200601100072 专业班级:机制自动化(3)班 指导教师:李菲 2009年12月17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摘要:先从设计背景方面分析了零件作用和工艺,然后指定设计方案包

括毛坯的制造形式和对加工基面的选择最后实施方案。制定出工艺 路线,确定机械加工余量、工艺尺寸及毛坯尺寸,确定切削用量及 基本工时,最后进行了夹具的设计。 关键词:作用,工艺,毛坯,基面,路线,加工余量,尺寸,切削用量基本工时,夹具。 目录 1.零件的分析 (4) 1.1零件的作用 (4) 1.2零件的工艺分析 (4) 2.工艺规程设计 (5) 2.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5) 2.2基面的选择 (5) 2.3制定工艺路线 (5) 2.4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6) 2.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9) 3.夹具设计 (10) 4.结果与讨论 (11) 4.1课程设计结果 (11) 4.2课程设计结论 (11) 5.收获与致谢 (11) 6.参考文献 (11) 序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课之后进行的。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总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因此,它在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祖国的“四化”建设打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于能力有限,设计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教。 1. 零件的分析 1.1 零件的作用 题目所给的零件是杠杆(见附图1),它位于传动轴的端部。主要作用是传递扭矩,零件中部有一孔ф20H7,两端分别是通孔和盲孔ф8H7,三孔均要求有较高的配合精度,用于传递较小扭矩。 1.2 零件的工艺分析 共有两组加工平面,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位置要求,现分述如下: 1.上表面 这一组表面包含两个ф8H7的孔和其倒角;与两孔垂直的平面包括通孔的端面ф16、盲孔的端面ф20和中部孔的端面ф32. 2.下表面 此加工面包括长宽均为68的下表面轮廓还有ф20H7孔及其倒角。 2.工艺规程设计 2.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零件材料为HT200,由于零件为大批量生产且轮廓尺寸不大,可采用熔模铸造。2.2 基面的选择 加工下表面轮廓是以ф20的端面ф32为粗基准;在以加工好的下表面为基准加工通孔ф8的端面ф16、盲孔ф8的端面ф20和ф20的端面ф32。 2.3 制定工艺路线 工序I 依次粗铣和精铣下底面轮廓1,通孔ф8的端面ф16和孔ф20的端面ф32,盲孔ф8的端面ф20. 工序II 依次钻、粗铰和精铰通孔和盲孔ф8H7并锪倒角0.5×45°;粗铰后精铰

无机材料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无机材料工艺课程设计》 指导书 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编 2010年5月

目录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1) 第一章窑炉制图规格 (2) 第二章窑体图 (9) 第三章尺寸标注 (13) 第四章窑炉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 (19) 第五章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22) 图1 隧道窑窑体主图 (26) 图2 隧道窑预热带典型断面图 (30) 图3 辊道窑窑体主图 (31) 图4 辊道窑窑体断面图 (33)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一、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实践延伸,目的是对学生学习《陶瓷工艺学》课程的最后总结,是教学重要的一环。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综合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解决实际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设计与绘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窑炉设备的设计程序、过程与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设计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应围绕自己的题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查阅资料,体验工程设计的过程,同时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窑炉设备的基本结构;掌握窑炉设备的工作原理、工程制图方法和编制设计说明书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理解窑炉设备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学生对课程设计题目应视作真正的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地进行设计,每一个计算数据和结构设计应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设计应作为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不能抄袭历届学生的设计,也不允许简单照搬现成的资料,要求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三、课程设计题目、内容 1、设计题目:隧道窑设计 辊道窑设计 2、设计内容 (1)图纸:主体结构图及主要断面图。要求尺寸标注齐全,线条、文字、图例规范; (2)说明书:确定主要尺寸和工作系统,进行燃烧计算和热平衡计算,要求计算正确,编写完整,格式规范。

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doc

设计输出轴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一、初步分析 1.零件图样分析 1)两个mm 024 .0011.060++φ的同轴度公差为mm 02.0φ 2)mm 05.004.54+φ与mm 024 .0011.060++φ同轴度公差为mm 02.0φ 3)mm 021.0002.080++φ与mm 024 .0011.060++φ同轴度公差为mm 02.0φ 4)保留两端中心孔 5)调质处理28—32HRC 6)材料45 2.输出轴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3.工艺分析 1)该铀的结构比较典型,代表了一般传动轴的结构形式, 其加工工艺过程具有普遍性。 在加工工艺流程中,也可以采用粗车加工后进行调质处理 2)图样小键槽未标注对称度要求.但在实际加工小应保证 mm 025.0±的对称度。这样便于与齿轮的装配,键槽对称度的 检查,可采用偏摆仪及量块配合完成,也可采用专用对称度检具 进行检查。 3)输出轴各部向轴度的检查,可采用偏摆仪和百分表综合 进行检查。

二、工艺设计 该步骤主要拟定工艺路线,并对加工设备与工艺装备进行选择,以及填写工艺过程卡片 1、定位基准的选择 ①粗基准的选择 粗基准的选择有如下四点要求,保证相互位置要求的原则,保证加工表面加工余量合理分配的原则,便于工件装夹原则,一般不得重复使用原则。 该轴选取左端为粗基准,便于装夹。 ②精基准的选择 精基准的选择有如下五条原则,基准重合原则,统一基准原则,互为基准原则,自为基准原则,便于装夹原则。 该轴在精车加工中选取两端和与其对应的中心孔为精基准,采用互为基准原则,提高轴的同轴度,在磨削加工过程中,采用两顶尖为精基准,保证该轴各轴段的同轴度要求。 2、加工方法的选择 加工方法的选择根据加工表面、零件材料和加工精度以及生产率的要求,考虑现有工艺

焊接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焊接工艺设计指导书 一、设计目的 1.通过实际产品的焊接工艺设计,使学生了解焊接结构的生产工艺过程; 2.掌握焊接工艺的设计方法及工艺文件的制定; 3.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焊接生产问题的能力,锻炼查阅文献资料及工具书籍的基本技能。 二、设计内容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教师指定的某一个结构件的焊接工艺设计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 焊接结构件的设计简图与技术要求; 2. 产品的制造工艺性能分析; 3. 主要接头的焊接方法选择与说明,坡口型式及尺寸的设计与说明; 4. 主要部件(筒节、封头等)的加工工艺过程卡; 5. 产品的装焊工艺过程卡; 6. 壳体的焊接工艺卡。 三、设计要求 1.手绘产品的结构设计简图,标注出产品的主要结构尺寸;主要零件的名称、材质与规格;设计技术要求(包括制造技术要求与检验要求)等。 2.产品的制造工艺性能分析主要包括容器主体材料的焊接性分析与结构的装焊工艺性能分析。容器主体材料的焊接性能主要分析材质的焊接裂纹倾向及产生其它焊接缺陷的倾向,说明为保证焊接质量应采取的工艺措施,如合理选用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层间温度等;结构的装焊工艺性能分析主要针对特殊、复杂容器结构,分析需要采用的装焊顺序与方法。 2. 接头焊接方法的选择和坡口型式的设计应包括纵焊缝、环焊缝、封头拼缝、 人孔接管与筒体的焊缝等,绘制接头的局部放大图。选择与设计的依据主要从容器结构尺寸、接头位置、材质及厚度、施焊条件与可操作性、焊接变形与应力、装焊顺序等方面考虑。 3. 主要部件(筒节、封头等)的加工过程卡要求制定部件从原材料备料至组 装焊接之前的全部加工工艺过程,包括各加工工序的名称、加工内容、所用的工装设备与检验要求等,必要时绘制出加工工艺简图; 4. 壳体的装焊工艺设计包括装焊工艺顺序、工序名称与内容、各工序所涉及

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要求(精品模板)

XXXXX职业技术学院 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选题: 负责人: 合作者: XXXX系 2017年10月

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 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的目的 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是高等工业学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一次专业课设计练习,是热处理工艺课程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热处理课程的知识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使其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 (2)学习热处理工艺设计的一般方法、热处理设备选用和装夹具设计等。 (3)进行热处理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工艺图绘制和学习使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和规范。 二. 课程设计的任务 进行零件的加工路线中有关热处理工序和热处理辅助工序的设计。根据零件的技术要求,选定能实现技术要求的热处理方法,制定工艺参数,画出热处理工艺曲线图,选择热处理设备,设计或选定装夹具,作出热处理工艺卡。写出设计说明书,对各热处理工序的工艺参数的选择依据和各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作出说明。 三. 热处理工艺设计的方法 热处理工艺的最佳方案是在能够保证达到根据零件使用性能和由产品设计者提出的热处理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设计的一种高质量、低成本、低能耗、清洁、高效、精确的热处理工艺方法。根据零件使用性能及技术要求,提出所可能实施的几种热处理工艺方案,通过综合经济技术分析,确定最佳热处理工艺方案。确定热处理工艺方案后,首先应根据零件的材料特性及技术要求,选择热处理加热设备、加热、保温时间与冷却方式。在此基础上,制定编制热处理工艺规范,设计零件在有关热处理工序使用的装夹具及校直装置等。最后,编写主要热处理工序的操作守则。 四. 热处理工艺设计的内容及步骤 1、零件概述 (1)零件图 (2)零件尺寸 (3)零件服役条件与性能要求分析 2、零件选材 (1)某零件典型用钢 (2)选材分析 化学成分、含碳量与合金元素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临界温度、冷却图。 3、热处理工艺设计 (1)热处理工艺路线 (2)预备热处理 正火、退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介质等工艺参数的确定。

模具制造工艺设计学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 2 1.1零件结构分析 2 1.2图纸技术要求分析 2 第二章、工艺规程的设计 3 2.1毛胚类型的确定 3 2.2毛胚结构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3 2.3定位基准的选择 4 2.4工艺方案的确定 4 第三章、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确定 4 第四章、各工序切削用量的选择与计算5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9总结10参考文献10

引言 本课程设计是在完成《模具制造工艺学》学习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目的而进行的,对本人而言,我相信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作用,从中锻炼自己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很快的适应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及结构分析 主要包括功能结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表面质量、硬度等机械性能要求、结构分析等。 工艺规程设计 毛坯的选择,根据零件的要求,进行毛坯尺寸和公差等零件锻件图的确定。 毛胚制造工艺设计。 加工余量及切屑用量的设计 电火花线切割和机械加工工艺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工艺路线)包括对零件的铣削和磨削,零件的孔隙加工及工序内容的确定。 工序卡 填写工艺过程综合卡片,根据前述各项内容以及加工简图,一并填入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中。

第一章、零件的技术要求及分析 1.零件结构形状分析 该零件从形体上分析其总体结构为平行六面体,上表面有4个直径为8,2个直径为6的凹模通孔,中间为下凹的型腔,因此其结构形状较简单。 2.图纸技术要求分析 如图可知,该零件形状比较简单,外形尺寸也不大。要求的尺寸标注采用统一的基准即设计基准,零件内腔各表面的粗糙度要求较高,下凹部分的表面粗糙度达到Ra0.4。另外,该零件有一个固定孔,其精度要求Ra为0.4,平面部分位Ra0.8。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目的、内容与要求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学生通过设计能获得综合运用过去所学过的全部课程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及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做好毕业设计、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一次综合训练与准备。它要求学生全面地综合运用本课程及有关选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与机床夹具的设计。其目的就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程原理课程及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结合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与解决机械加工工艺问题,初步具备设计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会拟订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熟悉并运用有关手册、图表、规范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制图、运算与编写技术文件的基本技能。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相关技术工作 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2、1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题目通常定为: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相关工序的专用夹具。零件图样、生产纲领与生产条件就是设计的主要原始资料,由指导教师提供给学生。零件复杂程度以中等为宜,生产类型为成批生产。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任务书中规定的设计题目,分组进行设计,按照所给零件编写出相应的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出其中由教师指定的一道重要工序(如:工艺规程中所要求的车、铣、钻夹具中的一种)的专用夹具,并撰写说明书。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考设计指导书,认真地、有计划地、独立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拟定工艺方案,绘制零件工作图1张。 2. 确定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绘制毛坯图1张。 3. 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各工序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辅具),确定某一代表工序的切削用量及工序尺寸。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工艺过程卡片与工序卡片)1套。 4.设计重要工序中的一种专用夹具,绘制夹具装配总图与大件零件图(通常为夹具体)各1张。 5.撰写设计说明书1份。 2、2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的要求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与任务书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2.1 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冲压工艺与冷冲模具设计”理论课并进行了上机练习之后 进行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工程技术能力和培养严 谨细致作风的一次重要机会。通过本次设计要达到以下目的: 1、巩固与扩充“冲压工艺与冷冲模具设计”以及有关技术基础课程所学的内容,掌握 制订冲压工艺规程和设计冲压模具的方法。 2、培养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知识, 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 设计、计 算、绘图、技术分析与决策、文献检索以及撰写技术论文的能力)。 3、养成严肃、认真、细致地从事技术工作的优良作风。 2.2 课程设计步骤 1. 设计准备 1) 阅读产品零件图 (1) 设计前应预先准备好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绘图用具、图纸、说明书用纸。 (2) 认真研究任务书及指导书,分析设计题目的原始图样、零件的工作条件,明确设 计要求 及内容。 (3) 熟悉各种可采用的模具结构形式及其优缺点。 2) 冲件图样分析 产品零件图是分析编制冲压方案、设计模具的重要依据,对零件图的分析 主要是从冲 压工艺的角度出发,对冲压件的形状、尺寸 ( 最小孔边距、孔径、材料厚度、最大 外形 精度、表面粗糙度、材料性能等逐项分析,确定冲压工序图。若有与冲压工艺要求相悖者, 应采 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或与指导教师协商更改。 (1) 工艺分析。 合理的冲压工艺,既能保证冲件的质量,使冲压工艺顺利进行,提高模具寿命,降低 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给模具的设计、制造与修理带来方便。所以必须对指定的冲压 件图样进行充分的工艺分析,在此基础上,拟订各种可能的不同工艺方案。 工艺分析主要是分析冲件的形状、尺寸及使用要求,分析冲件的工艺性;根据成形规 律,确定所用冲压工艺方法;根据生产批量、冲压设备、模具加工的工艺条件等多方面因 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确定冲件的工艺性质、工序数量、工序的组合和先后顺序。 在几种可能的冲压工艺方案中,选择一种经济、合理的工艺方案,并填写冲压工艺卡。 (2) 制订冲压工艺。 制订冲压工艺方案时,应做如下工作: ① 备料。确定板料、条料的规格、要求,并计算出材料利用率。 ② 确定工序性质、数目、先后顺序、工序的组合形式。 包括: )、

课程设计报告模版

课程设计报告模版

《城市排水处理》 课程设计报告 系别:城市建设系 专业班级:给水排水0601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段泽琪 (课程设计时间: 6月15日—— 6月19日)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 (1)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1) 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3) 3.1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较 (3) 3.2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选型 (6) 3.3污水处理构筑物的主要设计参数 (7) 3.4污水处理辅助构筑物设计 (8) 3.5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设计 (8) 3.6 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设计 (9) 3.7 设计计算………………………………………………………………………

10 4.总结……………………………………………………………………………页码 参考文献…………………………………………………………………………页码 (要求:目录题头用三号黑体字居中书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级题序及标题用小四号黑体)

1. 课程设计目的 (1) 经过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巩固学习成果,加深对《水污染控制》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使学生学习使用规范、手册与文献资料,进一步掌握设计原则、方法等步骤,达到巩固、消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2) 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对污水处理厂的主体构筑物、辅助设施、计量设备及污水厂总体规划、管道系统做到一般的技术设计深度,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设计和绘图水平; (3) 在教师指导下,基本能独立完成一个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2.1 设计题目描述 (1) 设计题目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初步设计。 (2) 设计内容 根据任务书所给定的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设计一个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①确定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 ②选择各种处理构筑物形式,并进行工艺设计计算(计算书中要附计算草图); ③估算各辅助构筑物的平面尺寸; ④进行污水厂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优秀]

前言 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冲压模具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称为冷冲压模具(俗称冷冲模).冲压模具是冲压生产必不可少的工艺装备,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冲压件的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等,与模具设计和制造有直接关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我国的冲压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与市场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些主要表现在飞行器钣金件、高档轿车和大中型汽车覆盖件模具及高精度冲模方面,无论在设计还是加工工艺和能力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覆盖件模具,具有设计和制造难度大,质量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可代表覆盖件模具的水平.虽然在设计制造方法和手段方面已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功能方面也接近国际水平,在模具国产化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但在制造质量、精度、制造周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标志冲模技术先进水平的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具,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精密模具品种.有代表性的是集机电一体化的铁芯精密自动阀片多功能模具,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 因此我们在学习完《飞机钣金成形原理和工艺》等模具相关基础课程后,安排了模具设计课程设计,以帮助我们掌握模具设计的过程,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设计内容 一、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图1 零件图 1)零件的尺寸精度分析如图1所示零件图,该零件外形尺寸为R11,19;内孔尺寸为R3,6,均未标注公差,公差等级选用IT14级,则用一般精度的模具即可满足制件的精度要求. 2)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零件形状简单,适合冲裁成形. 3)制件材料分析制件材料为45钢,抗剪强度为432~549米pa,抗拉强度为540~685米pa,伸长率为16%.适合冲压成形. 综合以上分析,得到最终结论:该制件可以用冲压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但有几点应注意: 1)孔与零件左边缘最近处仅为2米米,在设计模具是应加以注意. 2)制件较小,从安全方面考虑,要采取适当的取件方式. 3)有一定批量,应重视模具材料和结构的选择,保证一定的模具寿命. 二、工艺方案的确定 由零件图可知,该制件需落料和冲孔两种冲压工艺,设计模具时可有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先落料,再冲孔,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三:落料和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说明书 班级: 学号: 姓名: 小组成员:指导教师:

目录 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2第一章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3第一节零件的工艺分析—————————————————————4 一、零件用途—————————————————————————4 二、零件技术要求———————————————————————4 三、审查轴零件工艺性—————————————————————4 第二节确定零件的生产类型———————————————————4第三节毛坯的种类及制造————————————————————5第四节制造工艺路线 一、定位基面的选择——————————————————————5 二、轴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5 三、制定工艺路线及选择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5 第五节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确定————————————————7第六节切削用量、时间定额计算—————————————————10第二章铣平面专用夹具夹具设计——————————————————12第一节轴零件的铣床夹具设计——————————————————12 一、零件本工序加工要求的分析—————————————————12 二、拟订定位方案和选择定位元件————————————————12 三、确定夹紧方案———————————————————————13 四、定位误差分析———————————————————————13 五、绘制夹具总装图——————————————————————14设计总结—————————————————————————————14参考文献—————————————————————————————15

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焊接结构与生产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通用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和生产工艺设计 曹永胜李慕勤曹丽杰 佳木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通用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和生产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通过对典型焊接结构和生产工艺的设计,使学生能针对产品使用性能和使用条件,制定焊接结构的设计方案及生产工艺方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结构的特点和技术要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措施,制定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和生产工艺方案,从而得到一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锻炼.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熟悉工具书,参考书的查找与使用方法,在学习前人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创新. 3.了解焊接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 二、设计内容与计划 (一)设计内容 1. 5~50T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箱型结构设计。 2. 5~50T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生产工艺指定。 3.5~50T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结构生产图纸绘制。 (二)设计计划 1.接受设计任务、查阅资料和制定设计方案。(2天) 2.主梁结构设计计算;(7天) 3.主梁结构生产图纸绘制;(1天) 4.主梁结构生产工艺分析;(2天) 5.主梁生产工艺规程制定。(2天) 6.总结和考核。(1天) (三)任务完成 课程设计完成后,学生应交付以下材料: 1 主梁结构设计计算说明书; 2 主梁结构生产工艺分析报告; 3 主梁结构生产用施工图纸; 4 主梁生产工艺规程.

通用桥式起重机主梁结构及生产工艺设计 §1 通用桥式起重机简介 通用桥式起重机是指用吊钩或抓斗(有的也有用电磁盘)吊取货物的一般用途的桥式起重机,它桥架(大车)和起重小车两大部分组成,桥架横跨于厂房或露天货物上空,沿吊车梁上的起重机轨道纵向运行。通用桥式起重机有大车运行机构(装在桥架上),起升机构和小车运行机构(装在小车上)等三种工作性机构,皆为电动。通用桥式起重机的起重量可达500吨,跨度50~60米。 1.1 通用桥式起重机的基本组成 1.2 通用桥式起重机的基本参数 1额定起重量Q(tf) 2 跨度L(m) 3大车运行速度(m/min) 4 小车运行速度(m/min) 5 起升高度(m) 6 起升速度(m/min) 7 接电持续率JC JC = 100t i /T % t i —在起重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该机的总运转时间。 T --起重机一个工作循环所需的时间。 T = 360/N h (s) 通用桥式起重机 大车 小车桥架 大车运行机构 主梁 端梁小车架 小车运行机构 起升机构 图 1 通用桥式起重机组成

课程设计模板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手机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班级:??嵌入式?班 组长: 组员姓名:

说明 一、设计题目:基于手机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二、小组成员及任务分配情况 姓名学号任务分配 软件工程课程总体设计报告、???? 系统可行性分析文档、???? 系统需求分析文档、???? 系统详细设计文档、???? 系统测试文档、????

目录 1. 开发目的和意义 (3) 1.1 开发背景和意义 (3) 1.2 完成情况 (3) 2. 开发相关技术及方法 (2) 2.1 开发环境 (2) 2.2 相关技术及方法 (2) 3. 系统分析 (3) 3.1 可行性分析 (3) 3.2 需求分析 (3) 3.2.1 性能需求 (3) 3.2.2 功能分析 (3) 3.2.3 行为模型 (4) 4. 系统设计 (6) 4.1 总体设计 (6) 4.2 详细设计 (6) 4.2.1 用户登录控制模块的设计 (6) 4.2.2 网络管理模块的设计 (7) 4.2.3 温度控制模块的设计 (7) 4.3 数据库设计 (8) 4.3.1 概念结构设计 (8) 4.3.2 逻辑结构设计 (8) 4.3.3 数据表设计 (8) 5. 系统实现 (10) 5.1 用户注册界面 (10) 5.2 用户登录界面 (10) 5.3 手机端远程桌面控制实现界面 (10) 6. 系统测试 (11) 6.1 测试方法 (11) 6.2 测试用例及结果 (11) 6.3 测试记录和结果反馈 (11) 7.实践总结 (13) 7.1 小结 (13) 7.2 实践感想 (13) 附录1 系统可行性分析文档 (15) 附录2 系统需求分析文档 (20) 附录3 系统详细设计文档 (24)

热处理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热处理工艺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报告题目:CA8480轧辊车床主轴 和淬火量块 热处理工艺的设计 作者所在系部:材料工程系 作者所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 作者所在班级:B10821 作者学号:20104082104 作者姓名:倪新光 指导教师姓名:翟红雁 完成时间:2013.06.27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 CA8480轧辊车床主轴和淬火量块 热处理工艺的设计 完成时间06.27 指导教师翟红雁职称教授学生姓名倪新光班级B10821 总体设计要求 一、设计要求 1.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零件的选材; 2.要求学生弄清零件的工作环境。 3.要求学生通过对比、讨论选择出最合理的预先热处理工艺和最终热处理工艺方法; 4.要求学生分别制定出预先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工艺的正确工艺参数,包括加热方式、加热温度、保温时间以及冷却方式; 5.要求学生写出热处理目的、热处理后组织以及性能。 工作内容及时间进度安排 内容要求时间备注 讲解并自学《金属热处理工艺》课本第六章;收集资料, 分析所给零件的工作环境、性能要求, 了解热处理工艺设计的方法、内容和步骤; 通过对零件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技术要 求 0.5天 热处理工艺方法选择和工艺路线的制定 确定出几种(两种以上)工艺 线及热处理 方案,然后进行讨论对比优缺点, 确定最佳工艺 路线及热处理工艺方案 1.5天 热处理工艺参数的确定及热处理后组织、性能 查阅资料,确定出每种热处理工艺的参数, 包括加热方式、温度和时间,冷却方式等,并绘 出相应的热处理工艺曲线 1.5天 编写设计说明书按所提供的模板 0.5天 答辩1天 课程设计说明书内容要求 一. 分析零件的工作环境,确定出该零件的性能要求,结合技术要求,选出合适的材料,并阐述原因。 二. 工艺路线和热处理方案的讨论。要求两种以上方案进行讨论,条理清晰,优缺点明确。 三. 每种热处理工艺参数的确定(工序中涉及到的所有热处理工艺)。写出确定参数的理由和根据,(尽可能写出所使用的设备)要求每一种热处理工艺都要画出热处理工艺曲线; 四. 写出每个工序的目的以及该零件热处理后常见缺陷。

《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电工程系 洛阳理工学院

目录 前言 (2)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 (3)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3)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3)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4) 五.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 (4) 六.课程设计内容简介 (4) 七.附录 (6)

前言 课程设计是焊接结构生产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将学过的零碎知识系统化,真正地把学过的知识落到实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课程设计是必不少的,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我们感到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限;另一方面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要想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去独立完成某一焊接结构的全部设计是不现实的。因此,在两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内,除了让每个学生清楚地了解焊接结构的整个设计、装配过程外,更应该注重焊接结构设计的某一细节,完全弄懂、弄透,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设计焊接结构的初步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作者编写了《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编者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 焊接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核能、船舶、电力、海洋钻探、高层建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焊接结构是焊接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产品的主要形式,也是在许多部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结构。焊接结构学作为焊接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是在完成焊接结构理论教学课程后,进行的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本周开展了焊接结构学的课程设计,主要目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焊接结构学理论知识的回顾和焊接结构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焊接构件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可以采用计算机绘图和手工试图,使学生加深绘图要点和培养计算机绘图技能;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查阅技术资料、团队协作和独立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了解焊接结构、工况环境、制造过程的特点,掌握焊接结构的整体设计、焊接工艺规程、焊接工艺卡的编制要领。最终能根据实际需要独立研究设计相应的焊接结构,制定相关的焊接工艺。设计主体可以是梁柱桁架类和压力容器结构,对选择构件进行结构的设计,焊接接头(对接、搭接、T形和角接头)合理性分析,对相关接头的强度进行简单的计算,对易产生的应力应变特征进行分析,绘制部分结构的草图,最后绘制一张A1焊接结构图纸,并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熟悉焊接结构(梁柱桁架类和压力容器结构)的结构特点,了解焊接结构(梁柱桁架类和压力容器)各部分的受力及运行状态、结构特点以及影响制造工艺的因素并能按实际情况具体制定相应的工艺流程卡和工艺卡(具体要求见附录)。 具体要求: 1) 要充分认识课程设计对培养自己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设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 既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课题,独立思考,努力钻研,勤 于实践,勇于创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