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综述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综述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综述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综述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综述

【作者】曹斌/李国平

【作者简介】曹斌,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国平,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西安710061)

【内容提要】结构效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分析比较各地区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文章对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进行了综述,无疑对于分析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摘要题】产业结构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测度方法/GDP

【正文】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这里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以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和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部门间及地区间发展均衡的假设条件下,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增加、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然而,综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部门间及地区间的发展往往存在不平衡。由于部门间或地区间生产效率存在差异,劳动和资本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及地区向生产率高的部门及地区转移,则能加速经济的增长。

总结现有文献关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测度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利用生产函数来进行测算

刘满凤、胡大立(2000)由索洛生产函数:

Y=A f

Y——经济系统的产出;A——技术水平;f——资源配置效率。

推导出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测算模型:

r=(a[,s]/y)

其中:

y=(Y[,t]-Y[,o]/Y[,o])=a+λ=a[,T]+a[,s]+λ表示经济系统的产业增长率;

λ=(f[,t]-f[,o]/f[,o])表示经济系统的资源投入变化率;

附图表示各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经济系统总体的技术进步;

附图表示资源配置系数变化带来的经济系统总体的技术进步;

f[,i]/f——各产业部门资源配置系数;

A[,i]——各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

f[,i]——各产业部门资源配置效率。

用此模型刻画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作者未应用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事实上,实际应用也很困难。

正如文中所言,由于索洛生产函数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1)技术进步是中性的;(2)要素替代弹性是1;(3)具有一次齐次性,即不变经济规模报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经济状态是很少的,因此,索洛生产函数只是近似地、不完全地反映了现实经济生活。既然索洛生产函数本身只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近似反映,那么由它所推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测算模型也是近似的。而且,对由索洛生产函数推导的测算模型而言:

(1)它需要下列样本数据——经济系统内各产业部门的产出量(Y[,i]),劳动投入量(L[,i]),资金投入量(K[,i])。而现有的统计年鉴很少有各产业部门内的劳动投入量、资金投入量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因此,数据的收集程度难。此外,对于固定资本投入要素和总产出存在不同样本点上的数据需要调整的问题,也很难找到相应的物价指数来进行相应的价格调整。

所以,综合起来由索洛生产函数推导的测算模型所需的样本数据可得性差。

(2)对于索洛生产函数中的产出(Y)是总产值还是净产值,资本投入(K)采用固定资产还是固定资产再加上流动资金?若是固定资产,是原值还是净值?劳动投入(L)是以劳动者的人数,还是以劳动时间或工资总额作为单位?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讨论的。这些数据项选择的口径不同,都直接影响模型中r的值,即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造成实际应用有一定困难。

何忠伟、曾福生(2002)构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作者采用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i]=A[,i]K[,i][ai]L[,i][βi]所导出的增长速度方程并加以适当变形,得下式:

附图

上式中经济系统的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就可以被分解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各行业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和;第二部分是资本和劳动投入在各行业中比例变化对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第三部分表示各行业产出占总产出比重的变化对总要素生产增长率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分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作者利用1980~2000年农村产出及要素配置结构数据,经过模型的估计与分析得出: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农村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素结构的变化对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在初期(1980~1988)更为突出,而后期(1989~2000)其相对份额有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农村生产要素的结构性流动,报酬递减规律开始发生作用。

赵卓、孙燕东、曾晖(2003)应用灰色理论建立GM(1,3)产业结构灰色模型,因其形式上表明的是各次产业GDP增长指数与资本、劳动投入的关系,故将其划

入生产函数法。

附图

U[(1)](t)=[K[,1][(1)](t)L[,1][(1)](t)K[,2][(1)](t)L[,2][(1)](t)K[,3][(1)](t)L[,3][(1)](t)][T]

K[,i](t)(i=1,2,3)——表示第t期增加的第i产业投资量;

L[,i](t)(i=1,2,3)——表示第t期第i产业劳动者人数;

X[,i](t)(i=1,2,3)——表示第t期第i产业GDP增长指数;

带[(1)]表示一阶累加量。

将(1)式进行离散还原处理,得GM(1,3)产业结构灰色模型:

X(k+1)=AX(k)+BU(k) (2)

其中:

附图

a[,1]、a[,2]、a[,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投资每增加一单位对三次产业GDP增长指数的增长弹性,b[,1]、b[,2]、b[,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中每单位劳动力对三次产业GDP增长指数的增长弹性。

作者应用该模型研究了鸡西市投资与劳动对各次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由所建立的鸡西市三次产业的GM(1,3)模型可以看出:a[,1]>a[,2]>a[,3],说明第一产业增长指数与资本投入关系最密切,投资对指数增长的贡献比第二、三产业都大,第一产业的投入应加强。

b[,3]>b[,2]>b[,1],说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与指数增长的关

系比其他两产业密切,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对指数增长的贡献比第一、二产业都大,鸡西市从业人员流动趋势应面向第三产业领域,所以政府应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以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2. 利用投入产出法来测算

投入产出这种方法是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intief)首创的对产业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上发生的关联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揭示国民经济部门的比例关系及这种比例关系特征,进而为经济预测和经济计划服务。投入产出法的理论基础是瓦尔拉(L. Walras)的“一般均衡理论”。有些学者还认为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魁奈(F. Quesnay)的经济表。

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法的核心,一个投入产出表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所有的货物和服务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量。投入产出模型是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假定产出与投入之间保持固定比例关系而得出的,它一般有两种方程式:物质平衡方程式和价格方程式。

一般地说,由投入产出表推导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测算模型,相对于利用生产函数来进行测算是比较准确而客观地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它没有所谓的各种假设,只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准确、可靠,那么依据该模型计算的结果也就准确可靠。而且,由投入产出表推导出的测算模型,它只需要各部门投入(T[,i])和产出(G[,i])两种数据,而且投入(T[,i])、产出(G[,i])都很确定,即总投入=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总产出=中间产出+最终产出。这些数据在现成的投入产出表中就可以得到,所以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好。

刘满凤、胡大立(2000)建立了从投入产出角度测算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模型:

附图

其中:

E——资源配置变化,即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经济增长;T[,ti]——t年份第i部门的总投入,一般为中间投入加上固定资产折旧;T[,t]——t年份总投入;G[,oi]/T[,oi]——基年第I部门的投入产出比;C[,o]/T[,o]——基年的总投入产出比;p——国民经济综合物价指数。

钟学义(1997)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用投入产出法来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前者一样,作者也未进行实证研究。

投入产出的物质平衡方程为:

X=AX+Y

其中:

X=(X[,1],X[,2],X[,3],…)[T]

用范数表示有:

附图

设产业结构向量为:

g[,t]=(X[,t]/‖X[,t]‖)‖g‖=‖(X/‖X‖)‖=1

在t+1期时

X[,(t+1)]=‖X[,(t+1)]‖g[,(t+1)]

令Z为投入产出表中的总投入或总产出,经济增长率为:

ρ[,(t)]=((Z[,t+1]-‖X[,t+1]‖)-(Z[,t]-‖X[,t]‖)/Z[,t]-‖X[,t]‖)

Z[,t+1]-Z[,t]=△Z

‖X[,t+1]‖-‖X[,t]‖=△Z-ρ[,t+1](Z[,t]-‖X[,t]‖)

带入列昂惕夫投入产出动态模型有:

X[,t]=A[,t]X[,t]+B[,t][X[,t+1]-X[,t]]+Y[,t]

假设资本存量不仅和经济有关,而且和下一年的资本存量有关则有:

B[,t]X[,t+1]=(I-A[,t]+B[,t])X[,t]-Y[,t]

移项得:

B[,t](X[,t+1]-X[,t])=(I-A[,t])X[,t]-Y[,t]

X[,t+1]-X[,t]=B[,t][-1](I-A[,t])X[,t]-B[,t][-1]Y[,t]

将‖X[,t+1]‖=△Z-ρ[,t+1](Z[,t]-‖X[,t]‖)

带入下面的式子

‖X[,t+1]‖g[,t+1]-‖X[,t]‖g[,t]=B[,t][-1](I-A[,t])‖X[,t]‖g[,t]-B[,t][-1]Y[,t]

从而得

[△Z-ρ[,t+1](Z[,t]-‖X[,t]‖)](g[,t]+△g)-‖X[,t]‖g[,t]=B[,t][-1](I-A[,t])X[,t]-B[,t][-1]Y[,t]

我们可以得出产业结构变动向量同经济增长率的函数关系为:

附图

3. 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是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首先提出。该理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完善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选择参考数列X[,0]={X[,0](k)|k=1,2,…,n}={X[,0](1),X[,0](2),X[,0](3),…,X[,0](n)}

及比较数列X[,i]={X[,i](k)|k=1,2,…,n}={X[,i](1),X[,i](2),X[,i](3),…,X[,i](n)}

其次计算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在k时刻的关联系数,计算公

式为:ρ[,i](k)={min|X[,0](k)-X[,i](k)|+ρmax|X[,0](k)-X[,i](k)|}/{|X[,0](k)-X[,i](n)|+ρmax|X[,0](k)-X[,i](n)|}其中ρ为分辨系数,ρ∈[0,+∞],ρ∈[0,1},一般取0.5。再次计算

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的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实证研究中,一般取某一地区各年GDP值为参考数列,各次产业各年产值为比较数列,分别计算两者灰色关联度,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灰色系统理论发展较快,是因为灰色系统理论在应用时相对其它理论比较简单,仅套一下公式,不需要过多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由于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过分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计算量小,因此应用得更加广泛。

如吴先华等(2001)用灰色关联理论,选取武汉市各年值(1978~1999)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的发展对GDP的增长影响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最次为第一产业。若将时间分为三段(1978~1982、1983~1992、1993~1999),分别计算关联度,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武汉市产业结构的变动,各产业对GDP增长的影响程度也在变化。第一产业对GDP的影响基本不变,第二产业对GDP的影响仍然最大,第三产业对GDP的影响则呈逐步上升趋势,到1999年,逼近第二产业对GDP的影响。

其他,如邓小艳(2003)采用类似方法对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崔玉泉(2000)选取山东省1978年~1997年GDP各年的值,对山东省进行研究。

但是,灰色关联度分析还存在一些缺陷,在实际应用时,应谨慎使用,否则容易产生错误的分析判断。灰色关联度存在的主要缺陷:

(1)灰色关联度r[,i](i=1,…,m)的值不具有唯一性、对称性和可比性。因与r[,i]有关的因素很多,如参考序列X[,0]、比较序列X[,i]、规范化方式、序列长度、分辨系数ρ,特别是规范化方式或ρ取值不同,关联度就不同。又X[,i]对X[,j](i≠j)的关联度与X[,j]对X[,i]的关联度一般不等,即r 不具有对称性。另外,在多因素优势分析中,关联度r[,ij]与r[,kl](i、j、k、l互不相等)因其参考序列不同,故不具有可比性;(2)灰色关联度的次序与分辨系数ρ有关。关联系数r[,i](k,ρ)实际上是关于ρ的单调递增函数;

(3)灰色关联度不满足规范性;(4)不能体现负相关关系;(5)如按一般取ρ=0.5,则恒有r[,i]>0.3333。

r[,i]的最小值是0.3333,从而使得任何参考序列X[,0]与比较序列的关联度都至少接近于中等,显然不合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能用关联度代替相关系数,也不能用关联分析方法代替统计中的因素分析法。对某些实际问题,还必须采用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设计等各种统计分析方法。

灰色系统中的关联度是分析各因素关联性的一种量的测度,是灰色系统决策、预测、分析、建模的基础,是灰色系统的“细胞”。但灰色关联度分析仍然存在一些理论上的问题需要研究探索。虽然目前已提出了一些修正的办法,如绝对关联度(梅振国,1992)、T型关联度(唐五湘,1995)等关联度修正公式,但这些关联度也同样存在一些缺陷。

实际上,因素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有时因素之间还有交互作用,又由于数

据少等原因,因素之间的关系很难分析清楚,而灰色关联度无论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线性还是非线性,任何情况都可应用,按公式计算均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按照这一结论再进行分析解释。而事实上,由于人们并没真正清楚因素内部之间的关系,因此就只能相信灰色关联度的分析了。

4. 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简称SS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A·M·胡佛发展,现已成为在国际学术界通用的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通常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省)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竞争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解解释。

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方面,由于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率为地区内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而不同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征、供求弹性和生产率增长速度,因此,各部门经济增长率存在很大的差异。若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的部门为主,则会对该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并使该地区的增长率快于全国(省)的平均水平,则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为“有利于增长的结构”,反之,则属于“不利于增长的结构”,并使该地区在增长的速度上处于劣势。

在区位因素方面,一个地区的地理区位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要素投入的生产率。一个拥有区位优势的区域,其要素生产率将高于那些处于区位劣势地区的要素生产率。

从绝对数的角度来看,地区经济增长额可分解成:

(1)地区增长份额

地区增长份额是假定以全国(省)GDP增长率为基准,该地区各产业部门均按这一水平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额。其计算公式为:

附图

式中:RS代表地区增长份额;y[,io]代表该地区第i产业的基期增加值;R代表全国(省)GDP增长率;n代表产业部门数。

将地区增长份额这种假定的增长额与该地区实际增长额相比较,可计算总偏离额。

(2)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是指该地区各产业部门按全国(省)同一产业部门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全国(省)GDP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之差。其计算公式为:

附图

式中:PS代表产业结构偏离份额;R[,i]代表全国(省)第i产业部门的增长率;其余符号意义与(1)中相同。若一个地区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PS>0,反之,则PS<0。

(3)竞争力份额

竞争力份额是指该地区各产业部门按实际增长率所计算的增长额与按全国

(省)同一产业部门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之差。其计算公式为:

附图

式中:DS代表竞争力份额;r[,i]代表该地区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其余符号与(1)、(2)中相同。

若一个地区的竞争力高于全国(省)平均水平,则DS>0;反之,则DS<0。

需要说明的是,在偏离—份额法中,竞争力份额(DS)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因素,DS的大小受除产业结构以外的一切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的DS值小于0,既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的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低,因而竞争力低,也可能是由于实际积累率低,因而增长速度缓慢。

地区经济增长额(G)与地区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竞争力份额之间的关系为:

附图

根据PS,DS的正负可判断所研究地区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优势还是竞争力因素,以及该地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在全省中的位置。

偏离—份额分析的关键是将全国各产业的增长率运用到所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中去,得出一个假定的区域增长率,假定区域增长率与全国增长率之差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优劣的指标,正差表示结构优势,负差表示结构劣势。

袁晓虎(1998)选取了1980~1996年全国及江苏省的有关数据,将研究时期分为四个阶段:1980~1985、1985~1990、1990~1995、1995~1996,以期使比较分析具有系统性、客观性,更加合理。并进一步计算出江苏省各产业的明细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详细了解了各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最后得到结论:江苏经济增长并不是由于产业结构因素的带动,而主要是由区位因素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正向作用的结果。1990年以后,全省产业结构经过调整与升级,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正向推动作用;同时区位因素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由此带来的竞争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陈海明、武松明、查成伟(2000)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选取了1995~1998年江苏省以及13个地级市的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等数据,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按照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和区位两类因素情况,从经济区域来看,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因素呈现三种不同组合:苏南(PS>0,DS>0)、苏中(PS>0,DS<0)、苏北(PS <0,DS>0);从行政区划来看,各个地级市经济增长中的因素呈现四种组合状况。

特征地级市

PS>0,DS>0 苏州、南京

PS>0,DS<0 无锡、常州、镇江

PS<0,DS>0 淮阴、盐城、连云港、宿迁

PS<0,DS<0 扬州、泰州、南通、徐州

与此类似的研究还有吴亚娟、李明东(2001)对1995~1997年四川省12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比较分析。蔡定萍(2001)对1997~2000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进行研究。徐梦洁等(2003)选取江西省及下辖11个地级市的数据,对江西省1995~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吴文丽(2002)除进行了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偏离—份额分析,还进一步以轻、重工业为对象,对工业内部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作者采用1991~1998年间重庆工业产值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重庆工业增长速度这一时期慢于全国,其中结构因素有利于工业增长,但正面影响不大,工业增长速度慢于全国主要是由于竞争力因素的负面影响巨大。

5. 从结构本身的变动情况来分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徐衡、计志鸿(1995)提出拉力度指标:

某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力度(%)=某产业基期所占的比例(%)×某产业发展的相对离差(%)

作者根据我国1980~1991年数据,计算各产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力度。结果表明1980~1991我国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发挥了主导作用,其次是第三产业,再次是第一产业。

从结构本身的角度出发,用来表示GDP的增长率,则:

附图

其中,α[,i]为i产业或部门在总产业或总部门中的构成,r[,i]为产业或部门增长率。该式表明总产出(GDP)或总部门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各产业(或部门)增长率的高低,另一方面是各产业(或部门)产值的构成水平。一般来讲,总产出(GDP)或总部门增长越快,则在总产出(GDP)或总部门中构成高的产业(或部门)对总产出(GDP)或总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实证研究中,既可研究按一、二、三产业划分的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可研究按其它标准划分的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例如传统产业、高新产业等。

徐冬林(2004)采用上述形式的回归方程对我国1978~2002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得知:1978~2002年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1978~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位次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三次产业是按照符合规律的方向变动的。王琴英(2001)基于上述模型,并考虑第一产业滞后构造了GDP增长模型:

附图GDP=α[,1]G+α[,2]G(-1)+α[,3]I+α[,4]S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为第一产业增长率;G(-1)为滞后一期的第一产业增长率;I第二产业增长率;S第三产业增长率。

作者采用北京地区1978~1999年数据进行回归,得到结论:北京经济增长波动因素中,第二产业的作用力最大;第一产业波动的作用力影响时间最长;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在增大。

崔玉泉(2000)从产业结构变动的深层角度出发,来分析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利用公式:

附图

推导过程如下:

附图

其中I表示经济总体的增长率,I[,i]表示产业的增长率,V[,i]为产业的产出,V为总产出,将上式两边对时间t求导数。则有:

附图

总体经济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U[,I]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产出结构的相对变化率引起的,不妨称此部门U[,1]为结构效应部分;另一部分是由于各产业或部门的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引起的,不妨称此部分U[,2]为部门增长效应部分。尽管结构变动对U[,2]也有影响,但对U[,1]的影响更大。

作者采用山东省1980~1997年数据,计算得到结论:结构效应部分在整体GDP的相对增长中所占比重相当大,特别是1995、1996、1997年,整体GDP的相对增长率全部是由于结构效应部分引起的。由此可以看出结构变化在经济增长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增

长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且在式R=中看来结构对经济增长并不显著的时段,从结构变动的深层角度中,却可以看出结构效应部分在整体GDP的相对增长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罗默(2000)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计算,得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含经济制度的变迁)贡献的,而短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刘伟、李绍荣(2002)认为:“虽然如此,然而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并根据这一结论推导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公式:

log(Y)=β[,0]+β[,1]log(X[,1])+β[,2]log(X[,2])+…+β[,k]log(X[,k])+ε

其中Y表示总产出,X[,i](i=1,2,…,k)表示第产业的产出量。

然后根据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在1992~2000年的样本观测值,得到经济计量模型,并由此说明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制度改革由第三产业(包括建

筑业)拉动的。

王耀中、李礼(2003)采用上述模型,基于1978~2001年共24年的湖南省经济数据,分析了湖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到湖南经济中最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是工业,盲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会真正有利于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循序渐进才是该省产业升级的基本原则这一结论。

董本云、李海峰、许春燕(2002)建立三元线性回归模型:以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以三次产业的增长率分别作为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Y=a+bX[,1]+cX[,2]+dX[,3]。根据1978~1999年吉林省数据,获得各参数值。

分析表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与第一产业的增长率成反比,与第二产业的增长率成反比,与第三产业的增长率成正比。只有第三产业增长率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率,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京文.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 当代财经,1998,(5).

[2]刘满凤,胡大立.简析两个测算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2).

[3]何忠伟,曾福生.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型构建与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2,(4).

[4]赵卓,孙燕东,曾晖. GM(1,N)模型在产业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 技术经济,2003,(1).

[5]王丽. 八十年代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分析[D]. 北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1996.

[6]崔玉泉,王儒智,孙建安.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 中国管理科学,2000,(3).

[7]吴先华,杨青,郭际. 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 统计与决策,2001,(1).

[8]肖新平,谢录臣. 灰色关联度计算的改进及其应用[J]. 数理统计与管理,1995,(9).

[9]何文章,郭鹏. 关于灰色关联度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 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3).

[10]陈海明,武松明,查成伟. 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 江苏统计,2000,(2).

[11]袁晓虎.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江苏统计,1998,(12).

[12]吴亚娟,李明东. 四川省城市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9).

[13]蔡定萍. 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01,(10).

[14]徐梦洁,夏敏,瞿忠琼. 江西省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15]吴文丽. 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2).

[16]徐衡,计志鸿. 产业结构变动的分析方法探讨[J]. 现代财经,1995,(3).

[17]徐冬林.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

[18]王琴英. 北京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1,(9).

[19]刘伟,李绍荣.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 中国工业经济,2002,(5).

[20]王耀中,李礼. 湖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2003,(5).

[21]董本云,李海峰,许春燕. 吉林省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2,(4).

窗体底端

《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解读

《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解读 《建设项目经济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以下简称《方法与参数》)包括《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若干规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三个文件。它已由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于2006年7月3日以发改投资 [2006]1325号文批准发布,要求在开展投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中使用,这是我国投资建设、工程咨询和工程建设领域里的一件大事。笔者结合从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实践对《方法与参数》作如下解读。 一、《方法与参数》是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一个配套文件,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评价工作已无必要”错误观点的矫正。 1、过去我国实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企业没有投资自主权,经济评价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致力于作表面文章以谋求项目的“可批性”,对于经济评价的主旨——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反而不够深入,投资效果不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以贯彻“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基本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投资决策权的下放,增强了企业投资决策的谨慎程度,甚至导致一些企业无所适从,迫切需要相关指导性文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关部门对1993年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进行了修订。它对于审批制项目经济评价起着规范的作用,对于企业投资项目则起着参考文献的作用,“对于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应根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要求,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执行;对于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可根据核准机关或备案机关以及投资者的要求,选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相应的参数”。同时,十分重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评价工作的影响,强调“项目评价人员应认真做好市场预测”,项目经济评价参数“应进行定期测算、动态调整、适时发布”。 2、《方法与参数》借鉴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英国财政部等机构发布的经济评价指导手册和研究成果,表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评价工作仍是必要的,并且仍然项目前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具体内容也有许多改进之处,一方面充分吸取了国内外经济评价各个环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并明确了过去实践中的模糊观点;另一方面也使得经济评价与国家财税制度相匹配,经济评价工作更具操作性。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在“总则”部分除了对经济评价的目的,作用、适用范围,评价原则、项目计算期和价格体系进行说明外,重点论述了建设项目的不同分类方法,并指出“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及侧重点,应根据项目性质、项目目标、项目投资者、项目财务主体以及项目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程度等具体情况选择确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深度,应根据项目决策工作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确定”,表明经济评价工作应按需而取。 2、强化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的准确性对于提高项目经济评价结论准确性的重要性,专门安排独立章节对此进行分析,细化并补充了财务费用流和效益流的识别和估算方法,强调项目目标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河北省生产总值的影 响 专业:金融学学号:41016113 姓名:卢红吉 摘要: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78年至2011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GDP;可是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省亦是如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整个省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题目: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姓名: 学号: 专业: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β2X2+β3X3+μ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 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附件1: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进退有序、松紧结合”。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积极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推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有序退出;研究探索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综合运用产业、财政、规划等政策措施,建立“松紧结合”的政策引导体系,促进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加速发展。 “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节约

型城市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首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和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扬长避短、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将科技、人才、文化、信息、区位、市场、总部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根植北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产业融合、功能提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首都的工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使北京不仅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更要积极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 “深度开放、双向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双向服务”,一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中央和全国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和争取中央在京资源,为首都产业的发展服务。 “明确定位,协调发展”。首都功能核心区着重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体育休闲、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总部经济规模;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为生产、生活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以下简称方法与参数三)主要由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两部分组成。其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主要由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各指标的标准参考值组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包括总则、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资金来源与融资方案、财务分析、经济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果分析、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方案经济必选、改扩建项目与并购项目经济评价特点、部分行业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综合起来看,根据方法与参数三中的有关规定,需要对于“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教材的内容做以下调整: 一、流动资金的估算 流动资金估算方法可采用扩大指标估算法或分项详细估算法。分项详细估算法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1. 周转次数的计算: 各类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最低周转天数参照同类企业的平均周转天数并结合项目特点确定,或按部门(行业)规定,在确定最低周转天数时应考虑储存天数、在途天数,并考虑适当的保险系数。

2. 流动资产的估算。 (1)存货的估算。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等。为简化计算,项目评价中仅考虑外购原材料、燃料、其他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并分项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2)应收账款估算。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尚未收回的资金,计算公式为: (3)预付账款估算。预付账款是指企业为购买各类材料、半成品或服务所预先支付的款项,计算公式为: (4)现金需要量估算。项目流动资金中的现金是指为维持正常生产运营必须预留的货币资金,计算公式为: 3. 流动负债估算。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得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暂收应付款项、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特点,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转型的动力增强,压力加大。世界经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等等。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也带来不少挑战。 面临五个方面的机遇 机遇一: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今年以来这种态势仍然明显延续。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去年经济增速慢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年初预期目标366万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机遇二:我国的市场回旋余地大,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和产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会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进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当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确实在上升,但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有12项指标,其中除了对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上升的评分为下降之外,其他10项指标评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效率,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这表明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放慢了,甚至绝对量减少了,但是这么多企业肯定并继续看好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见,不能简单说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而劳动力素质提高则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来源。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中,劳动力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这么大,又有这样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机遇三: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

11.2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11.2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鲜明的规律性,即都具有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阶段性演化的特征。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对产业之间比例关系进行研究论述的,当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配第在17世纪发表的《政治算术》中用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不同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不同。此后,克拉克进一步对劳动力逐渐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现象进行研究,他收集并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一次产业或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结果,劳动力在第一次产业的分布将减少,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分布将增加。 配第认为,劳动力之所以会沿着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这个轨迹来移动,是因为制造业比农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附加价值),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出现的收入的相对差异是引起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的原因。 二、库茨涅兹的进一步论证 库茨涅兹在“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化趋势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第一次产业(即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是不断下降的。 (2)第二次产业(即工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 (3)第三次产业(即服务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的来看是上升的。 除此之外,库兹涅茨还深入到各产业内部进行考察,研究有关产业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作用与影响,指出:第二次产业份额的上升,主要是由制造业促成的,而在制造业内部,加工和化学、石油等行业的份额显著上升,而纺织、服装、木材和皮革行业的份额则下降了。 综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茨涅兹的研究成果,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可以这样表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样,第一次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和占有的劳动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小,第二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升到稳定乃至缩小,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最庞大的产业。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越高,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即物质生产领域的比重就越低。 三、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会出现顺次转移,其直接原因可以归纳为:产业间需求收入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第一次产业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绝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小,属于需求低增长产业,因而价格不易有大的提高,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价值;第二次产业的产品工业品中,有一部分是人们的生活必需晶,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耐用消费晶,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核心提示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是当务之急。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在工作中,我们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本期“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联席评论”关注话题——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节能减排工作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节能减排形势还相当严峻。必须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减排思想不动摇,工作不松懈,力度不减弱,步伐不放缓,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按照“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做好下面五项工作: 一、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加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

分析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析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 摘要: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地区健康发展的标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地区产业结构与产业布问题,对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实际调研出发,分析了中国产业状况着重对重庆市合川区业结构及其现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一、合川区地理位置概括 合川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处重庆市北大门,距重庆56公里。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处,是重庆北部地区中心规划城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5.58'37"至106.40'37"、北纬29.51'02"至30.22'24"之间。东邻渝北区,南靠北碚区、璧山县,西连铜梁县、潼南县,北接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蓬溪县。东西宽69公里,南北距58公里,全市幅员面积2356.21平方公里。全区辖23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为155万人,城市人口40万。合川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合川是重庆通往陕西、甘肃等地的交通要道和川东北、渝西北的交通枢纽,合川三江汇流,煤炭、岩盐、天然气、锶矿和石灰石储量丰富,是国家确定的商品粮、瘦肉型猪、茧丝绸和柑桔生产基地。 二、合川全区产业布局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合川全区已形成了“一园六区”(核心区、大石综合产业区、草街工业区、渭沱化工产业区、三汇工业区、北汽银翔工业区)的发展格局,规划为“一园六区”的发展格局,规划面积达1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8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30平方公里。近年来,全区经

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重庆啤酒、盐化工等120多家企业建成,北汽银翔、安全产业园、轻纺工业园等63家企业在建,新增厂房面积140万平方米、倒班房及办公楼面积31万平方米。2011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突破,达356亿元;财税总收入实现12.3亿元,年递增速度110%。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75亿元,建成核心区、草街工业区、城北工业区等50公里骨干路网和水、电、气、通信等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35万平方米IT电子类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轻纺类标准厂房、26万平方米机电类标准厂房进展顺利。 合川区的“一园六区”的产业分布,是典型的极核式产业分布。通过实行区域增长极,由于增产极的投资环境优于其他地区,于是就对周围地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 图1、合川区主要工业园区分布 三、合川产业结构分析。 合川区顺应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并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地方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方法评价与对比1对马克卢普信息

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方法评价与对比 1. 对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的评价 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是最早的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测度理论和方法。他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生产和分配》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宏观信息经济学著作。 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学者广泛地应用,诱发了许多著作的产生。其对波拉特的《信息经济》、彼得·德鲁克的《间断的时代》、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著名著作中的某些重要思想都有直接的影响。 但是,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与方法也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以致招来种种批评。对于这些批评,归纳起来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 关于“教育”划归信息产业的问题。批评者认为,将教育划归信息产业使他们感到不安。尤其是某些大学教授和学生,认为将大学比作“知识工厂”是破坏了大学的自由和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传统。 2. 关于“知识”、“知识产业”概念的范畴问题。批评者认为,马克卢普的关于“知识”与“知识产业”概念的范畴过于广泛,而且非常含糊。的确,这种广泛、含糊的概念范畴使概念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进一步导致在实际进行测度时,难免使数据的选取和测算具有主观色彩和随意扩大的倾向,尤其是在测度某些产业的非市场交换价值时更是如此。比如,为了计算家庭教育的价值,马克卢普是通过计算父母在家中教育孩子而不去工作所损失的工资来衡量的。 3. 关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问题。马克卢普将许多未被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现行的核算统计体系的社会活动和准职业都列入测度指标体系,他设计的这一体系的测算方法又是采用和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基本一致的方法,这种做法,势必给数据的获得和测算带来很大的难度。

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0802班王玉娟 2008324030924)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dopts from 1981 to 2010 by establish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ree industry growth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us draws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importance. Key word: economic growth; Three industries; Least squares; Industrial structure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_洪银兴

经济学报 二○一四年 第一期 转型与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 洪银兴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也就是进入新的起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由外转内,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与此相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应该由外需型结构转为内需型结构。产业结构定位就要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通过产业创新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内需型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创新和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杠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淘汰过剩产能。产业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新兴产业 作者简介:洪银兴,男,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1-0057-06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阶 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的主攻方向。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 整的中心任务。市场和创新将成为现阶段产业 结构转型升级的两大杠杆。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 在当前阶段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明确 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中国GDP的总量达到世界 第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经济总 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在这个新起 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 从现在起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多年 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转向8%左右的中高 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 因,但更应看作是主动调整。这是产业结构调整 给长期的稳增长提供的机会。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需要通 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发展的 实践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就 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对企 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这 种环境既伴随着风险,又隐含着回报。一个企业 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 佳定位。对国家来说,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 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 势,最为重要的是发展该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 兴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的更新,形成具有自主 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1] 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我国产业结

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914925341.html, 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作者:张贵平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02期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市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布局几经调整,三次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2003年,昆明市总体经济水平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昆明市及其所辖范围内 人均GDP约16308元,同比增长8.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比为7.3:46.4:46.3。自2004年以来,三次产业格局呈现二三一特征,一产同比增长4.3%;二产同比增长14.6%;三产同比 增长10.5%。三次产业比重为7.0:48.2:44.8,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已基本接近。值得注意的是,在昆明市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仍有一定的差距。作者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角度出发,分析了昆明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对区域差异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 一、昆明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 作者以昆明市各辖区、县(市)为基本地域单元,从时间序列、空间分布两方面对昆明市2003~2013年区域人均GDP差距进行分析。 (一)时间序列上昆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经济学中,习惯用标准差(S)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在绝对量上的变化,即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V)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变化,即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V)可用公式表示,其中Yi为第I个区域的人均GDP,Y0为 N个区域GDP的平均值,N为区域个数。利用此公式及相关数据得出昆明市各区域人均GDP 的差异状况(表1)。 分析绝对差异,我们容易看出,2003~2013年期间,除2003~2004年,各区域人均GDP 的绝对极差出现短暂缩小之外,昆明市各区域人均GDP的绝对极差及标准差整体呈逐年增长之势,即昆明市各区域经济发展在绝对量上的差异在拉大(表2)。相对于绝对量的变化,昆明市各区域人均GDP的相对差异逐年变化并不明显,呈下降、上升交替变化。2003年以来,相对极差由2003年的14.50下降到2013年的6.87,变异系数由2003年为0.86下降到2013年降至0.59,除2004年降幅较大外,昆明市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整体呈稳步下降趋势仍很明显(表3)。 从数据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可知,绝对差异代表的是量的变化,从昆明市人均GDP绝对差异量逐年加大不难看出,2003年以后,特别是2007年以来,伴随着昆明市产业结构转型,昆明市各辖区区域经济增长量的差距正逐步加大。而相对差异代表的是变化率,从昆明市人均GDP相对差异整体缩小趋势容易得出,2003~2013年昆明市昆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正逐

信息经济学文献综述讲解学习

信息经济学文献综述

关于信息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1.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最早出于凡勃伦1918年所写的《资本的性质》中, 但信息经济学的一词最早却出现在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1961年, 斯蒂格勒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第一次把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概念阐述了他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之后他又用不完全信息替代传统经济学中的完全信息假设条件, 以修补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为此, 他一直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造人, 同时他又与马尔萨克两人开启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大门。1962年, 美国的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 在书中他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对知识产业的生产与分配的经济特征及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他又对美国的知识产业的产值进行了具体的测算。为此, 大家把他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1970年, 乔治阿克洛夫提出的《“柠檬”市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形成进入到发展阶段。继马克卢普之后,1976年, 日本的增田米二在其《信息经济学》中对信息时代出现的第四产业进行了划分, 并较详细地界定了第四产业中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情绪产业和伦理产业四大领域的范围。1977年, 波拉特以“信息经济”为题出版了九卷巨著, 在第一卷《信息经济: 定义与测度》, 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1979年丁希契莱福门和J赖利从与不确定性经济学关系的角度对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基本概念进行了研究,对信息经济学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非常火热。1983年,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 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 重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罗伯特、巴罗和英国的经济学家莫里斯也基于同样的观点, 他们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 应对其加以特别重视。1984年, 美国经济学家K阿罗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 在该论文集中, 他对信息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他认为信息经济学就是不确定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思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 信息成本是构成交易费用的重要部分。当然, 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经济学进行了探讨。要特别说明的, 2001年度诺

论产业结构对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论产业结构对我国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09统计一班李榕邹哲渝王力维【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92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 软件,研究三大产业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三大产业、产业结构、GDP、回归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经济理论陈述 (一)三大产业的划分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常的三大产业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西方经济理论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度量的 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Kuznets)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