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单元知识点合集

四年级单元知识点合集

四年级单元知识点合集
四年级单元知识点合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除法》

(1)试商时,将除数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若除数变大,则初商可能偏小;若除数变小,则初商可能偏大。

例1:362÷43,将43看作(40)来试商,此时初商可能(偏大);

362÷48,将48看作(50)来试商,此时初商可能(偏小)。

(2)( )53÷56,若商是一位数,( )里可以填(5,4,3,2,1),最大是(5);

若商是两位数,( )里可以填(6,7,8,9),最小是(6)。

439÷( )4,若商是一位数,( )里可以填(4,5,6,7,8,9),最小是(4);

若商是两位数,( )里可以填(3,2,1),最大填(3)。(3)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则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例2:一个数是786,处以24得到余数是18,求商是多少?

解:(786-18)÷24

=786÷24

=32

(4)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若有余数,余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如:14÷3=4......2(同时扩大10倍) 100÷30=3......10(同时缩小10倍)140÷30......20 10÷3=3 (1)

15÷4=3……3(同事扩大3倍) 88÷24=3……16(同时缩小4倍)

45÷12=3......9 22÷6=3 (4)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角》

(1)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端点数量,可否测量长度等。

(2)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角度范围。

例1:判断题。

A、钝角都大于90度。……(√)

B、钝角都小于180度。……(√)

C、小于180度的角都是钝角。……(×)

D、大于90度的角都是钝角。……(×)

E、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F、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G、周角只有一条边。……(×)

(4)一副三角尺有两只三角尺,其中含有的角度分别是45°,45°,90°;

含有的角度分别是30°,60°,90° 经过组合,他们可以形成的角有:15°,75°,105°,120°,135°,150°,180° (5)钟面上共有12大格,共360°,每一大格30°,每一小格6°。 例2:3点和9点,分、时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6点,分、时针形成的角是(平角)。 6:30是(锐角) 3:30是(锐角、75°) 9:30是(钝角、105°) 4:00是(钝角、120°)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然后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时候,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例1:40+60×3 40+60×3 =100×3 (错误!) =40+180 =300 =220 例2:148-48×2 148-

48×2 =100×2 (错误!) =148-96 =200 =52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

(1)在马路一侧种树,1°若两头都种树:树的棵树-1=段数 2°若其中一头种,另一头不种:段数=树的棵树 3°若两头都不种:树的棵树+1=段数

(2)若是一个闭合的图形,如:池塘一周、长方形或是三角形一周等,树的棵树=段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观察物体交》

知识梳理

观察5个或6个正方体摆

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

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组合

例1

从(

)面看到

从(

)面看到

从( )面看到

思维流程:

例2 数一数,这个立方图形中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解:3+(2+3)=8(个)

答:这个立体图形共有8个小正方体。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 +b=b +a 乘法:交换律:a ×b=b ×a 结合律:(a +b)+c=a +(b +c) 结合律:(a ×b) ×c=a ×(b ×c) 例1:37+56+63=56+(37+63) 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5×13×4=13×(25×4) 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中配对的数字有:25×4,125×8……

例2:简便运算:327-(127+100)=327-127-100……减法的性质 720÷54=720÷(6×9)=720÷9÷6……除法的性质 难点剖析

正面 侧面 上面

第一层(上面) 第二层(下面) 2个 3个

看得见的 3个 看不见的

例1 用简便方法计算

(1)76+(87+24) (2)125×16

思维流程:

(1)原式

(2)原式

解:(1)76+(87+24)=(76+24)+87=100+87=187

(2)125×16=125

×8×2=1000×2=2000 总结:简便运算一般情况下都要求打破原来的运算顺序,按照数据的特点进行合理“凑整”。值得指出的是,对于乘法中的两对数“25×4=100”和“125

×8=1000”一定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2 用简便方法计算:9997+997+97+7 思维流程:

解:原式=10000+1000+100+10-3×4=11098

总结:无论用何种方法简便运算,其问题关键是使先算的部分能够凑整,能够算出整十、整百、整千……的结果,最后算出答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1)在列表整理时,相应量的数据一定要一一对应,条件与问题都要看清楚。 (2)计算要细心。 知识梳理 不简便 先算76+24,再算+87 简便 直接相乘 16=8×2 不简便 先算125×8,再×2 简便 97+9997+997+7+3=10

整个算式多加了4个3 画图、 列表法

难点剖析

例1 用30千克黄豆可以做120千克豆腐。照这样计算,50千克黄豆可以做多少千克豆腐?做600千克豆腐需要黄豆多少千克?

思维流程:读题→选择信息列表→寻找对应关系,求出“单一量”→解决问题

120÷30=4(千克)

50×4=200(千克)

600÷4=150(千克)

答:50千克黄豆可以做200千克豆腐,做600千克豆腐需要黄豆150千克。

总结: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提供的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求出“单一量”(本题的单一量就是每千克黄豆可以做的豆腐),再以此为标准,求出其他的相关数量。

例2 甲、乙两地相距720米,小明和小青都从甲地步行到乙地,小明每走80米插一面红旗,小青每走60米插一面绿旗。距离甲地多远处会有红旗和绿旗插在同一个地点?

思维流程:列表分析→把小明插红旗处都记下来填入表中第一行→把小青插绿旗处都记下来填入表中第二行→米数重复处即为同时插上红旗、绿旗处→打上“△”

解:

答:距离甲地240米、480米、720米处都同时插了红旗和绿旗。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单元《认数》

(1)读:先分级,然后由数位的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地读。

如:46,3800,6254 读作:四十六亿三千八百万六千二百五十四

(2)写:先从读法中找到“亿”、“万”字,将其视作分级线,再从高位往低位写,每写完一级画一个分级线。若某一位上没有数字以0补充。

如:六千八百亿三千零二十万五千六百零八写做:6800,3020,5608

※注:除了最高级,每一级都有4位数,在写数的时候,若某一位没有数字,必须填“0”补充。

(3)读零法则: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位或多位0时,都只读一个零。例:用4个8和4个0写出满足一下条件的数字:

①一个零都不读:8888,0000 ,8880,8000 ,8800,8800 ,8000,8880

②只读一个零:8808,8000 ,8088,8000 ,8008,8800 ,8080,8800 ,8880,0800 ,8880,0080 ,8880,0008 ,8800,0880 ,8800,0088 ,8000,0888

③读两个零:8808,0800 ,8808,0080 ,8808,0008 ,8080,0880 ,8080,0088 ,8008,0880 ,8008,0088 ,8800,0808

※注:在写含有几个零或读几个零这种题型时,写出之后一定要读一遍,看与要求是否符合。

(4)改写成以“亿”或“万”作单位:

首先,先分级,若改写成以“亿”作单位,则先将亿后面的一位(千万位)进行“四舍五入”,再将亿后面的数字全部去掉,并添上一个“亿”字;

若改写成以“万”字作单位,则先将万后面的一位(千为)进行“四舍五入”,再将万后面的数字全部去掉,并添上一个“万”字。

例:将下列数改写成以“亿”“万”作单位的数。

46,0000=46万573,8000≈574万

495,8460,0000≈496亿7853,0000,0000=7853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单元《用计算机器计算》

(1)计算器分为(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

(2)计算器上有一种功能键叫CE 键,又叫“改错键”。

例1:在计算器上按下如下键:1 2 3 +

5 5 CE 4 5

6 =

其正确计算过程及结果为:123+456=579 。

(2)用计算器计算时,每一步骤之后,显示器上显示的内容是什么要清楚,详见书上P102 。知识梳理

难点剖析

例题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12345679×54=()

思维流程: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结果分别是111111111、222222222、333333333、444444444→从中自然可以发现规律→以此推算出后两题的得数

解: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12345679×45=(555555555)12345679×54=(666666666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 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4.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1、小数的产生: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上一些较小的单位来量,从而产生了小数。 2、小数的组成: 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三部分组成的。小数中间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例如: 二、小数的意义 1、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①、一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它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②、两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它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③、三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它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几 2、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4、10个十分之一是1,100个十分之一是10;10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100个百分之一是1;10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1里面有10个十分之一;1里面有100个百分之一;十分之一里面有10个百分之一。 三、小数的读写法 1、小数数位顺序表 ①、整数部分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一(个)。 ②、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③、在数位顺序表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④、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它与个位的计数单位一(个)之间的进率是10。

四年级上册数学1-4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背诵) 1、整数数位顺序表 2、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10个一亿是十亿 10个十亿是一百亿 10个百亿是一千亿 3、个(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5、每四个数位为一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个级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一”。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个“万”。亿级的数表示多少个“亿”。 6、读数:先分级,再从最高级读起;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亿”字或“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7、写数: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级写起;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8、比较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 (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9、“四舍五入”法:4、3、2、1、0舍去; 5、6、7、8、9舍去后向前一位进1。 10、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 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 数是无限的。 11、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 算盘的一颗上珠表示5,一颗下珠表示1。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背诵)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2、测量土地的面积,常用“公顷”、“平方千米”作单位。 3、公顷常用在比较大的公园、森林、建筑等的占地面积,平方千米常用在一个城市、省份、国家等的土地、海洋、湖泊等的面积。

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全部考点)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一、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 1、《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上个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 2、《万年牢》作者是新凤霞;《小英雄雨来》的作者是管桦;《生命生命》的作者是杏林子;《花儿的勇气》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 3、海伦·凯勒是一位盲人作家,她的作品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4、这个学期我们认识了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神,有众神之王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等,关于他们的传说很多,如:金羊毛的故事,特洛亚战争的故事。 5、我国古代也有许多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6、《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这本书又叫《天方夜谭》,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著名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三个苹果的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二、课文理解及原文填空。 1、《桂林山水》一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居第一位的意思。 大海——波澜壮阔西湖——水平如镜泰山——峰峦雄伟香山——红叶似火 作者用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样的山指奇、秀、险的山,这样的水指静、清、绿的水。 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3、《中彩那天》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4、做人要做万年牢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8、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从鲸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流线型船体,这样的科学就叫仿生学。 9、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表现了中国孩子热爱和平的思相感情。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10、读了《触摸春天》一文,我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4.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1、小数的产生: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上一些较小的单位来量,从而产生了小数。 2、小数的组成: 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三部分组成的。小数中间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例如: 二、小数的意义 1、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①、一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它的计数单位是十

分之一 ②、两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它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③、三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它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几 2、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4、10个十分之一是1,100个十分之一是10;10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100个百分之一是1;10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1里面有10个十分之一;1里面有100个百分之一;十分之一里面有10个百分之一。 三、小数的读写法 1、小数数位顺序表

①、整数部分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一(个)。 ②、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③、在数位顺序表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④、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它与个位的计数单位一(个)之间的进率是10。 2、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从左往右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温馨提示: ①、在整数中,每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无论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 ②、在小数中,小数部分有几个“0”都要依次读出来; ③、读小数时数字要大写,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读; ④、小数部分不能按整数部分的读法读。 3、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直接写“0”;然后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

四年级上册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英语: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Unit one My classroom 一.需要掌握的单词(要求:报英语说中文,报中文说英语) classroom教室window窗户blackboard黑板light电灯picture图画door门teacher’s desk讲 台 computer计算机fan风扇wall墙壁floor地板 really真的TV电视clean打扫help帮助 in在…里面on在…上面under在…下面near在…旁边二、需要掌握的句型(要求:中、英文能互译) What’s in the classroom?教室里有什么One blackboard,many desks and chairs. 一块黑板,许多桌子和椅子. Where is it?它在哪儿?It’s near the window.它在窗户旁边. Let’s clean the classroom!让我们打扫教室吧!OK.All right.Good idea.好的.好的.好主意. Let me help you.让我来帮你吧.Thank you.谢谢. We have a new classroom.我们有间新教室。

Let’s go and see!我们去看看吧! Look!This is the new classroom.The door is orange.(看!这是新的教室。门是橙色的。) 三、辨音:字母a(要求:能准确区别元音的发音,听写下划线的单词) a-e:[e?]cake蛋糕face脸name名字make制作date hate baby table a:[?]cat猫dad爸爸map地图bag包hat帽子fan风扇cap鸭舌帽candy 四.Let‘s do(要求:中、英文能互译,注意动词短语) Open the door.开门Turn on the light.开灯 Close the window.关窗Put up the picture.挂图画 Clean the blackboard.擦黑板 五.短语 1.地点类:on the wall在墙上near the window在窗户旁边 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near the computer在计算机旁边2.其他类:a new classroom一间新教室excuse me劳驾,对不起 六.语法点

第四单元比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四单元比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 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后项不能是零。例如21:7 其中21是前项,7是后项。 2、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把两个数的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化简比,也叫做比的化简。(化简后比的前项和后项没有公因数,化简后要检查) 3、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变成整数比, 再进行化简:例如:6 1 :9 2=(6 1 ×18):(9 2 ×18)=3:4 也可以用:4:3432 9 619261== ?=÷ 15:815 8 385183:2.0==?= 可以转为除法的运算 4、 求几个数的连比的方法,如:甲∶乙=5∶6,乙∶丙=4∶3,因为[6,4]=12,所以5∶ 6=10∶ 12, 4∶3=12∶9, 得到甲∶乙∶丙=10∶12∶9。 5、() 210 3615()24()()43:2+=+=÷=÷=

三、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比较 1.目的不同。求比值就是求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而化简比是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结果不同。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这个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而化简比最后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比,要写成比的形式 3.读法不同。如6:4求比值是6:4=6÷4=4 6=2 3读作二分之三还可写作1.5(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6:4=6÷4=4 6 =2 3读作三比二还可写作3:2(结果是一个比) 四、比的应用 1、比的第一种应用:已知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和,这两个或几个数量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六年级有60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5: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60人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60÷(5+7)=5人 第二步求男女生:男生:5×5=25(人 ) 女生:5×7=35(人) 2、比的第二种应用: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另外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男生25人,男女生的比是5:7,求女生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男生25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数量。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25÷5=5(人) 第二步求女生: 女生:5×7=35(人)。 全班:25+35=60人 3、比的第三种应用:已知两个数量的差,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的男生比女生多20人(或女生比男生少20人),男女生的比是7: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新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姓名 ★数学考试应注意: 1、用手指着认真读题至少两遍。 2、遇到不会的题不要停留太长时间,可在题目的前面做记号。(如:“?”) 3、画图、连线时必须用尺子。 4、检查时,要注意是否有漏写、少写的情况。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5)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6)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后算(加、减法);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4、有关0的计算 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 a + 0 = a 0 + a = a 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 a - 0 = a ③一个数减去它本身,结果得零: a - a = 0 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 a × 0 = 00 × a = 0 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 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2、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a+b) +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字母表示: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字母表示:(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78×(125×8)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字母表示:(a+b) ×c=a×c+b×c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 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揭题课题1、“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了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 2、[板书课题:观潮]学生齐读课题老师的谈话让孩子想了钱塘江大潮,诱发了孩子们学习 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称为(chēnɡ)笼罩(lǒnɡzhào)盐官(yán)蒙蒙(ménɡ)薄雾(b áo) 昂首(ánɡ)沸腾(fèi)横贯(ɡuàn)依旧(jiù)恢复(huī)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形容声音很响。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题目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指名逐段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让学生评价,并指出错误。老师强调易读错的字音。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养成自 主学习的习惯。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齐读课文,并讨论明确: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 →潮去时。空间顺序:由远及近。 (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段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 “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写作顺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 顺序来梳理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思考明确: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平静。宽阔的钱塘江……薄雾。[板书:平静] “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趴下) 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 正) (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1.大数的读法 (1)从高位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2)读亿级和万级时,按个级的读法来读,读完亿级后加上一个“亿”字,读完万级后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每级中间和前面有一个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2.大数的写法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 (2)从高位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3)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3.大数的大小的比较 (1)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大。 (2)位数相同时,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3)最高位相同时,再比较下一位,依次找下去。 4.大数的改写 (1)如果是整万的数,直接去掉末尾的4个0,在后面加上“万”字;如果是整亿的数,直接去掉末尾的8个0,在后面加上“亿”字。都用“=”连接。 (2)如果不是整万的数,就从数的末尾起向左数出4位后,根据“四舍五入”法改写成整万的数;如果不是整亿的数,就从数的末尾起向左数出8位后,根据“四舍五入”法改写成整亿的数。都用“≈”连接。

5.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依次类推。 6.数位顺序表,从个位开始每4个一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7.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11…的数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7.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知识要点 ①.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不可以度量它的长度。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以无限延长,可以度量它的长度。 ③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不可以度量它的长度。 ④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⑤经过任意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也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⑥经过任意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⑧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⑨测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测量时,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其中一条射线重合。 ⑩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11.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12. 直角=90°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平角=180° 1平角=2直角周角=360°1周角=2平角=4直角对角相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组 教材分析: 第一组课文包括三首古诗、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编者精心地挑选文章,带领孩子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在教学中,紧紧地围绕“走遍千山万水”的专题,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 力。

第1课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 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

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忆江南》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第2课《桂林山水》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本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最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作者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重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语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也不要着急,等学习了课文内容后,再回头来,理清顺序就容易了。在学习的过程,可以设计一些语言训练,用“时而……时而……”,“即使……也……”这些词说话,在训练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天上的、地上,远的、近的都可以联系起来,给孩子们的思维拓展更广阔的空间,这样的学习才有意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初中化学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知识总结 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是实际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在不停的运动(温度升高,运动加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升高,间隔变大;压强增大,间隔变小)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3、分子和原子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氯分子)。保持CO 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 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注: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 分子要大些,但不能笼统认为分子比原子大。 5、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⑴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生成新的分子。 ⑵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 课题二 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结构 电子(带负电) 原子 质子(带正电) 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到的值,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位Ar ) 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1) 相对原子质量不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 (2) 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越大,它的实际质量越大 (3)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 1,通常省略不写。原子实际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3、原子结构示意图 (1)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核 最外层电子数 电子层 质子数(核电荷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什么是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知识点2: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比如: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知识点3:什么叫做数位?数级? 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是叫做数位,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分别为个级、万级和亿级。 知识点4:一个数字是几位数?每个数位是的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哪一位上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比如:65780035中,7所占的位置是十万位,7表示7个十万。 知识点5:一个数是几位数? 一个数由几个简单数字组成,占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比如:536由5、3、6三个简单的数字组成,它们占了百位、十位、个位三个数位,就是三位数。 知识点6:什么叫做自然数?自然数有什么特点?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这些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自然数都是整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知识点7:什么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知识点9:大数的读法: 一划:个位起,每四位,划虚线,分数级; 二看:各数级,多少亿,多少万,多少一; 三读:高位起,开始读,一级一级往下读。亿级和万级,都照个级读,亿级读完加“亿”字,万级读完“万”字; 四想:末尾0,都不读,其他0,读一个。 知识点10:大数的写法: 一找:找亿、万,分数级; 二看:各数级,多少亿,多少万,多少一; 三写:高位起,开始写,一级一级往下写; 四想:若数位,没单位,就用0,去占位。 知识点11: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划虚线,分数级,去掉末尾4个0,再在后面加“万”字。比如:300000=30万知识点12: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划虚线,分数级,去掉末尾8个0,再在后面加“亿”字。比如:400500000000=4005亿

最新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一、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⑴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⑵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管,叫做减法 加数 + 加数 =和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差 =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2、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⑵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管,叫做除法 因数×因数 =积被除数÷除数=商 积÷因数=因数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3、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 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 加减法。 6、算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 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二、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 = 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c+b×c (a-b)×c=a×c-b×c 三、简便计算 1、常见乘法计算:25×4=100 125×8=1000 2、加法交换律简算: 3、加法结合律简算: 4、乘法交换律简算: 50+98+50 488+40+60 25×56×4 =50+50+98 =488+(40+60)=25×4×56 =198 =588 =5600 5、乘法结合律简算: 6、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算: 99×125×8 65+28+35+72 =99×(125×8)=(65+35)+(28+72) =99000 =200 7、含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算: 8、乘法分配律简算: 25×125×4×8(一)、分解式 =(25×4)×(125×8) 25×(40+4) =100×1000 =25×40+25×4 =100000 =1100 (二)、合并式(三)、特殊1 (四)、特殊2 135×12—135×2 99×256+256 45×102 =135×(12—2)=256×(99+1)=45×100+45×2 =1350 =25600 =4590 (五)、特殊3 (六)、特殊4 99×26 35×8+35×6—4×35 =(100—1)×26 =35×(8+6—4) =100×26—1×26 =35×10 =2574 =350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揭题课题1、“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了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 2、[板书课题:观潮]学生齐读课题老师的谈话让孩子想了钱塘江大潮,诱发了孩子们学习 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称为(chēnɡ)笼罩(lǒnɡzhào)盐官(yán)蒙蒙(ménɡ)薄雾(b áo) 昂首(ánɡ)沸腾(fèi)横贯(ɡuàn)依旧(jiù)恢复(huī)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形容声音很响。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题目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指名逐段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让学生评价,并指出错误。老师强调易读错的字音。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养成自 主学习的习惯。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齐读课文,并讨论明确: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 →潮去时。空间顺序:由远及近。 (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段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 “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写作顺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 顺序来梳理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思考明确: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平静。宽阔的钱塘江……薄雾。[板书:平静] “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趴下) 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 正) (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

1~4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负数 1.负数的由来: 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光有学过的0,1,3.4,2/5……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出现了负数,以盈利为正、亏损为负;以收入为正、支出为负。 2.负数: 小于0的数叫负数(不包括0),数轴上0左边的数叫做负数。 若一个数小于0,则称它是一个负数。 负数有无数个,其中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负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加负号“-”号,不可以省略,例如:-2,-5.33,-45,-2/5 3.正数: 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若一个数大于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 正数有无数个,其中有(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正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可以加正号“+”号,也可以省略不写。例如:+2,5.33,+45,2/5 4.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线。 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比正数小,正数都比负数大 5.数轴: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6.比较两数的大小: ①利用数轴:负数<0<正数或左边<右边 ②利用正负数含义:正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就大,数字小的就小。负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反而小,数字小的反而大。例如:1/3>1/6 -1/3<-1/6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一).折扣和成数 1.折扣: 用于商品,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8/10=80﹪,六折五=6.5/10=65/100=65﹪ 解决打折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打的折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例如: 商品现在打八折: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80﹪ 商品现在打六折五: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65﹪ 2.成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一成=1/10=10﹪八成五=8.5/10=85/100=80﹪ 解决成数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成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例如: 这次衣服的进价增加一成:这次衣服的进价比原来的进价增加10﹪ 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八成五: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85﹪

四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小结(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每单元【小结】 1、亿以内数的认识: 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7、表示物体个数:1 2 3 4 5 6 ……. 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8、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9、亿以上数的读法:

小结:亿以上的数也是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10、亿以上数的写法: 小结:1、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2 、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11、“万”做单位的数: 小结: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就要看千万位进行四舍五入。 12、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直线、射线、角 小结: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直角。 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射线。 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2、角大小的比较: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平分成180 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 度。记做1°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3、角的分类: 锐角<90°,直角=90°,90°<钝角<180°,平角=180°=2个直角,周角=360°=2个平角=4个平角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 (8)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4、四则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 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租船问题: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1、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便宜,就考虑先租这种 船,如果船没坐满,就再进行调整;2、尽量不空座或少空座。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c=a+(b+c) 3、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 - b - c= a - (b+c) 。 二、乘除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 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 )× c = a× (b×c )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补充:(a-b)×c=a×c-b×c 4、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 ÷b ÷c= a ÷(b×c) 。 三、简便计算 常见乘法计算:(1) 25×4=100 125×8=1000 25×8=200 (2)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3)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 50+98+50 488+40+60 =50+50+98 =488+(40+60) =100+98=198 =488+100=588 (4)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5)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