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化工装置总体试车方案》编制提纲

《山东省化工装置总体试车方案》编制提纲

《山东省化工装置总体试车方案》编制提纲
《山东省化工装置总体试车方案》编制提纲

附录A《总体试车方案》编制提纲

A.1 工程概况

A.1.1 工程简要说明,附总流程图(方块图);改造项目附改造前总流程图或上一年度实际总流程图(方块图)。

A.1.2 生产装置、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的规模、工艺流程简要说明及建设情况。

A.1.3 原料、燃料、动力供应及产品流向。

A.2 总体试车方案的编制依据和原则

A.3 试车的指导思想和应达到的标准

A.4 试车应具备的条件

A.5 试车的组织与指挥系统

A.5.1 试车组织机构与指挥。

A.5.2 技术顾问组和开车队。

A.5.3 试车保运体系。

A.6 试车方案与进度

A.6.1 单机试车、联动试车和化工投料试车方案简介。

A.6.2 试车进度及其安排原则、化工投料与产出合格产品的时间。

A.6.3 试车程序、主要控制点、化工装置考核与试生产时间安排。

A.6.4 试车统筹进度关联图。

A.7 物料平衡

A.7.1 化工投料试车的负荷。

A.7.2 主要原料消耗计划指标与设计值(或合同保证值)的对比。

A.7.3 物料平衡表:

a)主要产品产量汇总表;

b)主要原料消耗指标表;

c)化工投料试车运行状态表;

d)经济技术指标;

e)主要物料投入产出图。

A.8 燃料、动力平衡

A.8.1 燃料、水、电、汽、风、氮气等的平衡。

A.8.2 附表:

a)燃料平衡表;

b)用电计划表;

c)热负荷表;

d)蒸汽用量平衡表;

e)用水平衡表;

f)氮气平衡表;

g)其它。

A.9 安全、职业卫生及消防

A.9.1 试车组织和指挥系统中安全、消防、职业卫生和应急救援机构、人员和职责。

A.9.2 基础工作:

a)依法进行安全评价及设立安全审查、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审查、职业病危害评价、消

防设计审查等情况;

b)设计审查、重大设计变更、“三查四定”情况;

c)安全设施、消防和职业卫生设施和装备等配备情况;

d)有关安全、消防、职业卫生方面的管理制度、安全技术规程、事故应急预案等制订

和完善情况;

e)人员在安全、消防、职业卫生方面培训考核情况;

f)对重大危险源、重要试车环节和难点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情况。

A.9.3 按照规范要求采取的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A.10 环境保护

A.10.1 环保检测及“三废”处理。

A.10.2 “三废”处理的措施、方法及标准。

A.10.3 “三废”排放及处理一览表。

A.11 试车的难点及对策

试车程序、化工投料、化工装置负荷、物料平衡等方面的难点分析及相应的对策。A.12 试车成本测算

试车成本测算是对新建、改建、扩建化工装置在试车期间的会计核算,时间段为化工装置开始试车至产出合格产品。

A.12.1 试车成本测算的方法、结果及分析,所需资金总量和分配表。

A.12.2 减少试车成本的措施。

A.13 其它需要说明和解决的问题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前言 简述实施方案编制背景、任务来源、主要工作过程及主要预期成果等。 第一章灌区工程现状 1.1 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水资源概况 简述灌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分布和水文地质等;行政区划及乡镇数量、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和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耕地、灌溉面积和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质状况等。 1.2 灌区工程基本情况简述 灌区及泵站工程状况和管理运行现状。 1.3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成效与经验 总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做法。 从灌区及泵站工程保障、工程运行维护等方面简述灌区及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 2.1 现代化改造需求分析 根据现代化改造标准,结合当地实际,从灌溉设计保证率、供水保证率、节水、增产以及工程配套状况、工程老化程度、运行管护和水生态保护、水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需求分析。 2.2 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 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解决工程长效运行问题等方面简述必要性。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3.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2 目标任务

包括建设和管理两个方面的总体与阶段性目标。 3.3 编制依据 3.4 实施范围与水平年 第四章总体布局 4.1区域布局 包括农业发展布局、地表水与地下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布局等。 4.2灌区用水调整优化 4.3灌区防洪除涝与盐碱化防治 第五章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复核 5.1 水土资源利用现状 5.2 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5.3 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5.4 灌溉制度分析复核 5.5 灌区需水量分析复核 5.6 灌区可供水量分析复核 5.7 灌区水土资源匹配分析复核 5.8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复核 5.9 严格水资源管理条件下的水资源配置 第六章灌排工程设施改造与提升 6.1建设标准 主要包括灌溉水源工程、泵站工程、输配水工程、排水工程、田间工程建设标准。 6.2主要建设任务 重点是骨干工程配套、除险加固,渠道险工险段处理,量测水设施配套,信息化建设,管理设施完善,工程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和谐融合。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 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一)规划背景 1. 区位条件 2. 地形地貌 3. 地质水文 4. 经济社会概况 5. 上位规划概要 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2. 问题及成因分析 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 (二)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 1.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 2.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 三、规划总论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六)规划标准 7.雨水径流控制标准 8.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 9.城市内涝防治标准 (七)系统方案 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 (二)径流污染控制 (三)雨水资源化利用 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 (二)排水分区 (三)排水管渠 (四)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 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一)平面与竖向控制 (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

(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 10.城市涝水行泄通道 11.城市雨水调蓄设施 (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 七、近期建设规划 八、管理规划 (一)体制机制 (二)信息化建设 (三)应急管理 九、保障措施 (一)建设用地 (二)资金筹措 (三)其他 十、附件 (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 (二)规划附图要求 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一)规划背景 3.区位条件 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2.地形地貌 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13.地质水文 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和地质等基本情况。 14.经济社会概况 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15.上位规划概要 (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1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 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 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4.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1)城市水系 城市内河(不承担流域性防洪功能的河流)、湖泊、坑塘、 湿地等水体的几何特征、标高、设计水位及城市雨水排放口 分布等基本情况。 城市区域内承担流域防洪功能的受纳水体的几何特征、设计 水(潮)位和流量等基本情况。 (2)城市雨水排水分区 城市排水分区情况,每个排水分区的面积,最终排水出路等。(3)道路竖向 城市主次干道的道路控制点标高。 (4)历史内涝 描述近10年城市积水情况,积水深度、范围等,以及灾害造 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间接经济损失。 (5)城市排水设施 城市现有排水管渠长度,管材,管径,管内底标高,流向, 建设年限,设计标准,雨水管道和合流制管网情况及城市雨 水管渠的运行情况。 城市排水泵站位置,设计流量,设计标准,服务范围、建设 年限及运行情况。

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D)代替 DZ/T0033-199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性质和用途、编写基本准则和编写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和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Z/T 0078一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3.1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时、以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 3.3 上述报告也是政府部门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有关单位科研、教学的重要技术资料。

4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基本准则 4.1 固体矿产勘查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每一勘查阶段工作结束,应编写相应阶段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投资人确定各阶段连续工作,不编写中间报告的,应在该勘查项目结束时以全部勘查资料编写报告。勘查期间所放弃的勘查区块,应以放弃区块内已取得的资料为基础编写该放弃区块的报告。因项目中途撤销而停止地质勘查工作的,应在已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地质勘查报告。 4.2 地质勘查报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勘查工作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和成果。其编写的基础是:地质勘查工作符合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有关矿种地质勘查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的技术要求;已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并经过了综合研究。 4.3 地质勘查工作与项目可行性评价应紧密结合,地质勘查报告中应包括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的,由勘查单位直接编入报告;评价程度为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应在勘查报告中引述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4.4 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始数据资料准确无误,研究分析简明扼要,结论依据可靠。要力求做到图表化、数据化。资源/储量的估算应采用计算机技术,提倡针对勘查工作的实际和适用条件,采用成熟的并经审定的新估算方法。提倡采用计算机技术编写报告。 4.5 地质勘查工作应按照有关地质勘查规范对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或勘查合同的约定)部署工作,并取得相应阶段的各项勘查数据资料。本标准所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适用于勘探阶段,在勘查程度达不到勘探阶段的情况下使用该编写提纲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所列项目进行增减、取舍,但所取得的勘查数据资料及有关文件必须全部进入报告,不应遗漏。 5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5.1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结束前,应按照有关规范和勘查设计的要求,由勘查投资人或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勘查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和第一性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责成勘查单位在报告编写前解决。未经野外验收,不应进行报告编写。 5.2 在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矿种特点、勘查工作区实际情况以及勘查投资人的具体要求(供矿山建设设计的报告还应听取矿山设计单位意见),以本标准附录A为基础进行增减、

培育发展方案(编制提纲)

附件3 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 培育发展方案 企业名称(盖章) 编制时间 工业和信息化部 年月印制

编制说明 一、申请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的,应编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发展方案,填报内容应涵盖但不限于方案编制提纲中的内容。 二、申请企业可参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主要条件,制定未来3-5年培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计划和措施。 三、申请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目标任务和计划,措施得当,切实可行,避免目标任务定的过高过空。 四、已制定未来3-5年发展战略规划的申请企业,可将有关材料一并附上,电子版的材料自行扫描附上。 五、提交材料包括方案纸质材料一式三份和电子文本。电子文本通过网络递交。申请企业必须确保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本的一致性。 六、纸质材料请使用A4纸双面印刷,装订平整,采用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

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培育发展方案 (编制提纲) 一、目标任务 (一)企业未来3-5年发展的战略思路 (二)总体目标 (企业总体目标应包括经营目标,如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年平均增长率等方面目标;细分领域主营产品发展目标,如产品市场占有率及排名、主营产品出口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产品质量目标、产品关键性能指标水平、产品能耗目标等方面目标;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目标,如开发新产品数量、企业掌握的关键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水平、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数量、研发投入等方面目标,目标应可量化可考核) (三)工作任务及时间进度 (企业根据战略思路和总体目标,分析现状与目标间的差距,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任务,每项任务应有相应的时间节点,任务可包括强化单项冠军发展战略、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培育国际品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等内容)

项目实施方案(初步设计)编写大纲

实施方案(初步设计)编写大纲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建设背景 从区域发展及企业自身发展角度简要阐明项目提出的的主要依据及理由。 1.2 建设规模及产品(或经营)方案 如种植项目之种植面积、作物种类、产量等;畜禽养殖项目之畜(禽)舍面积,养殖种类,畜禽存栏数、出栏数等;加工项目之车间面积,年生产能力等;流通类项目之库容、配送能力等。 1.3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 预期实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项目设计依据和设计范围 第二章工艺设计 2.1 工艺技术方案 2.1.1项目工艺技术选择的原则或路线 2.1.2项目工艺技术方案 2.1.3工艺流程说明 包括工艺流程框图、各工艺环节的技术参数或说明。 2.1.4 工艺技术可靠性和可得性 阐述所选工艺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可靠性及经济实用性。2.2 设备方案

2.2.1 设备选型 根据项目类别、工艺技术要求、建设标准选择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阐述拟选工艺设备和附属配套设备的依据和理由。 2.2.2 设备清单 编制仪器设备清单,将已有和新增分别列表;仪器设备清单内容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及主要技术参数说明等。 2.2.3 设备来源 第三章建筑、结构设计 3.1 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 3.2 设计范围 3.3 设计内容及主要建筑(构筑物)清单 3.4 总图布置及主要技术指标 第四章给排水、采暖及通风设计 4.1 给排水、采暖及通风设计方案 4.2 给排水、采暖及通风建设内容 第五章电气设计 5.1 电气设计方案 含供电、电力、照明、防雷接地设计等。 5.2 电气设施设备建设内容 第六章农业生产措施及基础设施设计 6.1 基础设施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7号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 第7号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6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出让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应当按照《城乡规划法》第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行为。 第二章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八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第九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 (四)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 第十一条编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管理要求,以及社区边界、城乡建设要求等,将建设地区划分为若干规划控制单元,组织编制单元规划。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设计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 目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城市概况 2.1自然地理 2.2社会经济 2.3洪涝风险分析 2.4洪涝防御体系 2.5重点防护对象 3组织体系与职责 3.1指挥机构 3.2成员单位职责 3.3办事机构 4预防与预警 4.1预防预警信息 4.2预警级别划分 4.3预防预警行动 4.4主要防御方案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5.2应急响应分级与行动

5.3主要应急响应措施 5.4应急响应的组织工作 5.5应急响应结束 6应急保障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6.2抢险与救援保障 6.3供电与运输保障、 6.4治安与医疗保障 6.5物资与资金保障 6.6社会动员保障 6.7宣传、培训和演习7后期处置 7.1灾后救助 7.2抢险物资补充 7.3水毁工程修复 7.4灾后重建 7.5保险与补偿 7.6调查与总结 8附则 8.1名词术语定义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8.3奖励与责任追究 8.4预案解释部门 8.5预案实施时间 附录

1附图 2附表 3附件 l总则 1.1编制目的 做好城市洪涝、山洪、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防洪法》、《水法》、《防汛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制订的有关方针政策;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流域规划及城市防洪规划等专业规划;已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流域防洪预案及上一级或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防洪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 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市区内洪水(含江河洪水、冰凌洪水以及山洪等)、暴雨渍涝、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工作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2城市概况 2.1自然地理 城市地理位置,地形与地貌特点,城区高程范围,气象水文特征;城市水系与河道、水库、湖泊等情况。

矿产资源预查、普查及详查勘探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矿产资源预查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1 前言 1.1目的任务 说明上级主管部门下达项目任务书中规定的目的任务及其文号、内容、要求。 1.2位置、范围 简要说明预查区位置、地理座标、范围、面积。 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简要说明预查区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概况、交通条件及社会经济概况。 1.4以往工作评述 简要说明预查区以往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各项工作情况,主要成果与结论意见。 1.5矿权登记情况 说明各地质勘查单位及矿山等在预查区内的矿权登记项目、面积、范围及地理座标。 2 区域地质及成矿特征 2.1区域地质背景 重点阐明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并较详细叙述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含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有条件时(能收集到资料)应阐述区域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和遥感信息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环境的关系(本节要避免泛泛罗列地质资料,力求文字精练,紧扣主题)。 2.2预查区成矿地质条件 若调查区内有几个找矿区,应分别叙述。

2.2.1简要叙述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与成矿的关系。

2.2.2叙述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重砂等异常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2.2.3根据区内已知矿床(点)、矿化点等成矿信息,阐述区域矿产分布、矿化类型及矿化特征,分析重要矿化类型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及相关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阐明区内已知矿床(点)的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空间关系、分布特征、矿石共生组合特征,矿石矿物组成、含矿围岩蚀变特征等。 3 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 3.1总体思路和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目的任务和区域矿产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如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综合找矿综合评价,广泛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对不同层次及各类地区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包括各地区矿产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调查、面积性物化探扫面、各类矿点检查和异常查证,成矿条件研究等。 3.2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3.2.1路线地质调查 说明路线地质调查方法选择的依据、技术要求以及侧重解决的地质问题。 3.2.2地质填图(或遥感地质填图) 说明地质填图方法的选择及依据、范围、面积、比例尺、剖面地点的确定、填图精度的要求等方面技术要求以及侧重解决的地质问题。 3.2.3槽井探工作 说明种类槽井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及质量要求。 3.2.4物化探工作 参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一、项目的背景和必要性 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产业关联度分析,市场分析; 二、项目承担单位的基础情况和财务状况 包括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固定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及主要 股东的概况; 三、项目的技术基础 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已完成的研究开发工作及中试情况和 鉴定年限,技术或工艺特点以及与现有技术或工艺比较所具有的优 势,该项目技术的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技术推广前景; 四、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规模、采用的工艺路线与技术特点、 设备选型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招标内容(适用于申请国家投资补助资金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产品市场预测、建设地点、建设 工期和进度安排、建设期管理等 五、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包括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措施、原材料供应及外部配 套条件落实情况等;

六、投资估算及筹措 项目总投资规模、投资使用方案、资金筹措方案以及贷款偿还计划等 七、项目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及主要指标 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项目风险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八、资金申请报告附件 (一)银行出具的贷款承诺(省级分行以上)文件或者已签订的贷款协议或合同; (二)其他资金来源证明文件; (三)自有资金证明及企业经营状况相关文件(包括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 (四)技术来源和技术先进性的有关证明文件; (五)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六)土地、规划等必要文件; (七)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在有效期内且未满两年);已开工项目须提供投资完成、工程进度以及生产情况证明材料; (八)项目单位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 的声明。

镇总体规划编制要点

镇总体规划编制要点 一、技术要求:增加“两线三区两体系”的内容 1、两线: 一是指规划建设用地线(包括已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范围和由区(市)县确定配置的可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范围)。二是指远景发展用地范围线,即在县域内基于可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这一基数上,根据城镇村发展需求与潜力适当放大规模所确定的用地范围线。村的规划以点的形式表达。 XX镇用地指标统计表 表格说明: ●规划建设用地和远景发展用地为“两线”所围合的面积与镇域内公路等圈外选 址的项目用地面积之和。 ●扩大系数:县城不大于1.5,重点镇不大于1.2,重点镇以下层级无扩大系数。 远景发展区面积以“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量”为基础数据与扩大系数相乘的值。 新市镇和一般建制镇总体规划中不存在远景发展用地,其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加上县域总体规划所分配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指标。

2、三区划分 指划定的城镇规划区,风景名胜规划区,乡、村规划区。 (1)城镇规划区:中心城、区县城区、建制镇镇区以及城镇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镇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风景名胜规划区: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等区域。风景名胜规划区范围与城镇规划区重叠的,管理按城镇规划区制度执行。 (3)乡、村规划区:市域范围除城镇规划区风景名胜规划区以外部分。 3、两个体系 (1)两体系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 (2)配置要求: ●一般建制镇按《镇规划标准》配置。 ●乡、村规划区中,非建制镇(乡政府所在集镇)、农村新型 社区、村按《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标准》配置各项设施。 (3)一般建制镇镇区和乡、村可参考的配置模式 “12+2、7+3”模式,规划中必配和选配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市长,各位副市长,各位同志: ****市城市防洪规划工作委托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20XX年9月30日通过省、市专家和相关部门的评审。10月22日、20日分别向市人大常委,政协常委作了汇报,并听取了意见,现将防洪规划情况向政府常务会议作报告。 一、规划范围、原则、依据、标准 (一)规划范围: 本防洪规划范围:东临龙河、沙河,南抵长江,西到管道路、潘家河,北至宁启铁路,保护面积96.67平方公里,覆盖了****城区、经济开发区和汽车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控制范围。为****城市长期发展留有余地。本规划重点解决****城区和经济开发区防洪治涝问题。化工园区、汽车工业园区、仪化片区的防洪详细规划另行编制。

(二)规划原则: 以流域规划为依托,防洪治涝为主,结合环境改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分期实施。防洪丘陵山区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平原区拓浚河道、加固堤防、以挡为主,按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要求,采取治理措施。完善以真州镇为中心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排水实现高低分开,分区治理,平原区以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圩区立足抽排,相机自排。一般情况下,减少机排,降低防洪排涝成本。在满足防洪治涝要求的同时,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生态系统和水陆交通要求。坚持防洪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原则,建立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防洪体系;防洪规划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防洪规划要服从流域防洪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三)主要依据: 《水法》、《防洪法》; 《江苏省防洪条例》(1999年)、《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矿产资源详查、勘探设计题纲

矿产资源详查、勘探项目设计编写提纲 一、前言 (一)目的任务: 1.说明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以及生产建设对工作地区或矿区的具体要求。 2.说明设计的目的并具体地提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化探等各种技术方法予期完成的主要地质成果和专题研究成果。勘探矿区,还需说明以往探明的各级矿产储量及本次设计增长和累计达到的储量。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勘探矿区,必须说明矿产工业指标的依据。 3.规定各项工作(野外和室内)完成的期限及提交地质报告的名称和日期。 (二)地理、经济条件: 1.工作地区的名称、行政区划、地理座标、图幅、范围和面积。 2.工作地区的主要交通情况、距最近主要城镇及工矿企业的距离。 3.工作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类型、水系、切割程度、覆盖情况、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地震情况以及对工作有影响的气候条件(气温变化、封冻情况、雨季、风力和其它特殊情况)。 4.工作区内的工矿企业、电源、饮用水及工业用水、生活用品的供应及劳动力情况。 上述内容中,与工作无关系或关系不大者,可不写或少写。 (三)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按时间先后简要叙述以往所进行的各种主要地质工作和矿山开采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2.综合评述以往地质工作成果的质量,指出工作地区已经达到的工作程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矿权登记情况 说明勘查区内矿权登记项目、地理坐标、面积、范围。 二、地质特征

本节是从地质矿产方面说明布置工作的依据。着重说明与设计的目的任务密切相关的 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等特征。避免泛泛罗列资料和叙述 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系普查设计,应着重说明区域地质矿产的分布、区域成矿地质 条件和找矿标志;勘探设计则着重说明矿床地质特征。一般要阐明的内容是: (一)工作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及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沉积作用、火成作用、变质作用、风化淋滤及次生富集作用等。 需要时还应叙述地质发展史。 (二)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空间位置、分布和埋藏情况。 (三)矿体的围岩特征:如岩石类型、物质成分、含矿性及围岩蚀变等。 (四)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类型、品级及其分布规律。 (五)矿石的主要有益组份、伴生有益组份和有害组份的赋存状态、含量及变化规律。 共生矿产的形态、规模、分布规律和矿物物质组份、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必要时还要叙述矿石的物理性质和加工技术特性。 (六)矿床成因及远景。 (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三、工作部署及工作方法 根据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与工作地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总体工作部署。详细说明 各项工作的具体布置、工作方法(其中包括航空地质、遥感技术等)、技术要求、技 术措施,工作量及施工顺序。 (一)说明设计的总体工作部署、布置原则、工作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各项工作的基 本任务。勘探设计还应说明矿区(矿床或井田)边界的划定、勘探工程的布置原则与 间距的确定、控制程度与研究程度、勘探深度和储量计算深度以及予期提交的各级储 量的分布范围。列表说明予期新增、升级的储量和各项工作的总工作量及年度、季度 计划完成的工作量。 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或工作量很大的矿区的工作部署应进行不同方案的研究和比较, 从中选择最佳的工作方案。简要说明不同方案的特点及最佳方案的选择依据。 (二)地质填图:

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一、目的意义 从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能和综合竞争力、培育服务品牌等方面分析标准化工作对试点单位的意义。 二、现状和发展基础 1.现状和基础:简述本行业目前的管理经营及发展模式、本单位在行业中的情况及影响、主要经济指标、标准化工作基础、管理和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2、发展面临的问题:重点阐述需要标准化解决的问题。 三、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1.总体思路 2.基本原则 3.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从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制修订数量和级别、标准覆盖率、标准实施率、顾客满意度、标准化人员培训、信息管理、评价改进等方面,提出2年试点的总体目标。 (2)阶段性目标:按年度写阶段性目标。

(3)主要指标:合理设定体现标准化试点成效的、可量化的指标。 四、主要任务 根据《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实施细则》的要求,按照可复制、可学习、可推广的原则,对标准化试点工作进行总体设计,从建立试点工作领导机构、构建标准体系、标准制修订、标准化宣传与培训、标准实施、标准实施评价与改进、创建服务品牌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任务,推进标准化试点工作。 1、标准体系构建方面。应根据GB/T 24421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服务提供的实际需要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满足需要的标准体系框架,给出适用于试点单位的标准明细表,列出急需的标准制修订项目。 2、标准制修订方面。应围绕顾客需求,结合管理服务实际,确定标准化对象,确定需要制修订的有关标准。 3、标准化宣传与培训。应提出宣传与培训的计划、范围、形式、次数、人次、教材等。 4、组织标准实施方面。应制定实施方法和措施,确保纳入标准体系表的所有标准,尤其是服务提供过程每个环节的标准得到实施。 5、标准实施评价与改进方面。应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

某某镇总体规划(修编)

某某镇总体规划(修编)

第一章总则 1.0.1条为贯彻新修编的《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科学 合理的指导哈木呼提镇的城镇建设,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总体 控制标准,特制定本总体规划文本。 1.0.2条 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镇区规划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 建设活动均应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其他有关法 规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1.0.3条《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是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哈木呼提镇发展需要,在编制批准的原 《XX(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1992年-2010年)的基础上修订 编制的,本规划批准后,原规划停止执行。 1.0.4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附件(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基础 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图纸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 割。 1.0.5条文本所涉及的规划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国家标准、规范,结合目 前哈木呼提镇的实际情况和考虑今后发展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 应符合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兵团的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1.0.6条本规划文本和说明书中,哈木呼提镇镇区是指XX团部所在地,哈 木呼提镇镇域是指XX团域。 1.0.7条团域村镇体系规划范围:同XX行政区划范围一致,总面积773.33 平方公里。团部规划范围:北部至国防公路,南端原XX园林路 为界,南北长1400米;西临近原XX四支渠,东至原XX六支渠, 东西宽1700米;总面积210.59公顷。 1.0.8条规划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家建设部)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6.《镇规划编制办法》(执行),建设部建村[2007]36号文 7.《X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8.《XXXX(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1992年-2010年) 9.《XX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深度规定》 10.《关于加快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新兵党办发 [2001]41号 11.《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23 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2. 《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规划》 1.0.9条规划期限 基期2006年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一) 规划背景 1、区位条件 2、地形地貌 3、地质水文 4、经济社会概况 5、上位规划概要 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二)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1、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2、问题及成因分析 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一) 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 (二) 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 1、排水系统总体评估 2、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三) 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

三、规划总论 (一) 规划依据 (二) 规划原则 (三) 规划范围 (四) 规划期限 (五) 规划目标 (六) 规划标准 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 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 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 (七) 系统方案 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一) 径流量控制 (二) 径流污染控制 (三) 雨水资源化利用 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 (一) 排水体制 (二) 排水分区 (三) 排水管渠 (四) 排水泵站及其她附属设施 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一) 平面与竖向控制 (二) 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 (三) 城市防涝设施布局 1、城市涝水行泄通道 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 (四) 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 七、近期建设规划 八、管理规划 (一) 体制机制 (二) 信息化建设 (三) 应急管理 九、保障措施 (一) 建设用地 (二) 资金筹措 (三) 其她 十、附件 (一) 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 (二) 规划附图要求

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 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一) 规划背景 1、区位条件 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2、地形地貌 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3、地质水文 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与地质等基本情况。 4、经济社会概况 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5、上位规划概要 (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与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 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二)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建井地质报告是对矿井建井全过程地质工作的总结,是地质勘探报告的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由于它对原勘探地质报告作了补充,因而其文字和图纸必须精炼,凡原报告已有交代,而建井期间又没有新发现的新进展的部分,应一律从略,但对新获得的资料必须认真综合分析,充分予以总结。凡与报告的观点和结论有不同的部分,以及今后生产矿井补充勘探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则必须交代清楚。编写内容可分为文字说明和附图两大部分。 一、文字说明 第一章概论 1、矿井交通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 2、井田勘探简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 3、老窑、火区、岩溶陷落范围及分布情况; 4、建井期间补充地质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巷探)的

情况。 5、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以及其它有关设计参数等; 6、矿井基建施工单位,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的井巷施工量,以及采区和工作面的准备情况等。 第二章井田地质构造特征 1、井田总的构造特征; 2、开拓区范围内影响断层、褶皱(褶曲)煤层的产状要素,各主要构造的控制程度及其对煤(岩)层的破坏情况。 3、井田内已控制地质构造的可靠程度; 4、井田内中小型构造的特征、规律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 5、岩浆侵入体的分布、产状、对煤层与煤质的影响情况; 6、岩溶陷落柱的分布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第三章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 1、煤系断层:煤系断层的地质年代、厚度、岩性、含煤层数、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以及煤系变化情况。

2、煤层:煤层特征,分层叙述煤层的最小、最大厚度和一般厚度,层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 3、煤质特征。 4、瓦斯情况。 第四章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1、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含水层(组)分布规律和特征。 2、井巷实见涌(突)水点位置、涌(突)水量及处理情况。 3、井巷涌水量与巷道长度的关系。 4、矿井充水因素,矿井涌水量大小,变化趋势及防治措施。 第五章储量与三量计算 1、储量计算或核算的依据和方法; 2、矿井储量和可采储量(未经个性的快段,按原储量统计); 3、储量的增减情况及其原因。 第六章结论 1、对建井过程中基本地质问题的结论。

实施方案编写提纲及说明

附件7.实施方案编写提纲及说明 一、工作基础 二、任务目标 三、考核指标 四、建设内容 五、进度安排 六、项目投资 七、绩效评价 八、保障措施 附:各参与企业简介 编写说明: 1、工作基础指开展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具备的现实基础,特别是要介绍清楚实施所选择的供应链所具备的工作基础有哪些,在行业中的地位、影响力、市场份额等基本情况。 2、任务目标指本供应链的建设任务、实现目标是什么,包括总体思路、建设原则、总体目标等。 3、考核指标基本要求是重点行业平均库存周转率提高10%以上;供应链综合成本降低20%以上;订单服务满意度(及时交付率、客户测评满意率等)达到80%以上;重点供应商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2%以上;托盘、周转箱等供应链单元标准化率达到80%以

上;供应链重点用户系统数据对接畅通率达到80%以上;单元化物流占供应链物流比例同比提高10%以上;重点企业装卸工时效率(吨/h),指装卸搬运总量(吨)与工时数(h)之比;短途运输车辆周转率(次/天),指单程200公里以内的车辆运输总次数与运输总天数之比;仓储利用率%,仓库实际储存商品所使用面积占仓库可用面积的比例;商贸企业物流费用率%,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物流成本包含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和物流管理费用;共同配送率%,指共同配送量占出库总量(吨或立方)的比例,共同配送含集中配送、统一配送、协同配送、统仓共配、多仓共配、集采共配等先进配送模式。请结合“附件8.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绩效评价表”有关指标纳入实施方案考核指标体系内。 4、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整体供应链如何建,建设什么,链条的总投资,如何衔接配套形成一个完整供应链的;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和协同效率;各参与企业谁是链主、谁是协同方,如:链主企业、供应商、分销商、物流服务商、技术服务商、与链条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服务商、终端服务商等;参与各方是如何分工的、各自承担的建设任务、考核指标、绩效评价指标,各自投资是多少,以及投资构成等。 5、进度安排指以月为单位,以终为始,倒排工期,将每个月应

成都市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四川省镇总体规划编制办法》、《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等,从成都镇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本编制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成都市域范围内除特大中心城市、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以外的特色镇的规划编制,乡总体规划编制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条一般情况下,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须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要求提出控制指标,可以不再单独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章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第三条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重点是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期限至2020年。 近期建设规划应确定重点建设内容和空间布局,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及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环卫等设施的建设时序和具体安排。 第四条成都市镇总体规划分为两个层次: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 第五条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应突出生态优先、规模控制、区域统筹、产业支撑、文化传承及有机更新的原则,以促进小城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转型升级,引导小城镇科学、协同发展。 第六条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下一层次规划服从上一层次规划、专业或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各规划之间协调一致的原则进行,并应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七条成都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应包括以下保障城镇长期发展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强制性内容: (一)规划区范围; (二)镇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矿产资源开采区(点)、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 (三)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系统网络、交通枢纽布局;给排水、电力、通信、广电、燃气、消防、环卫等重大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

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 部 附件: 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水利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制定城市防洪规划~切实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作~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防御、减轻洪涝灾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现就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组织领导 (一)城市防洪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我国城市绝大多数坐落在江河湖海之滨~不同程度遭受洪水、海潮和内涝积水威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保障防洪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城市存在防洪排涝标准低、工程布局不合理、体系不完善、设施老化失修、应急手段和措施薄弱等突出问题~一旦遭受洪水或暴雨袭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正常运行面临严重威胁。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十分重要而紧迫。 ,二,城市防洪规划体系亟待完善。城市防洪规划是指导城市防洪工作、依法加强城市防洪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城 1 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我部组织指导各地开展了城市 防洪规划编制工作~对有序安排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或修改~城市防洪保护区扩大~防洪保

护对象增多~防洪标准要求提高~亟需重新编制或修订城市防洪规划~以统筹协调城市防洪排涝与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关系~合理安排洪水出路~科学制定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布局~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措施。 (三)建立城市防洪规划工作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城市防洪工作由各级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城市防洪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要明确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责任~建立分级组织、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规划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实施。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工作经费由城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二、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布局 ,四,明确城市防洪规划指导思想。城市防洪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综合考虑洪水防御、城市排涝、市政建设、环境整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水文 2 化等需要~合理确定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科学安排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五,确立城市防洪规划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确保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二要坚持统筹兼顾。统筹考虑城市防洪保安、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保护、水文化建设~兼顾流域与区域、新区与老城防洪要求~外洪与内涝治理相结合~市政建设与防洪建设相结合~促进城市发展与防洪排涝相协调。三要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既注重制订治本之策~着力构筑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和监测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又着力加强防洪排涝管理。四要坚持远近衔接。根据城市发展需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协调衔接好城市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