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地理七上《世界的海陆分布》同课异构教案 (7)

湘教地理七上《世界的海陆分布》同课异构教案 (7)

湘教地理七上《世界的海陆分布》同课异构教案 (7)
湘教地理七上《世界的海陆分布》同课异构教案 (7)

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导人新课(屏幕播放嫦娥二号卫星发射视

频. )同学们,2010年10月1日

我国长三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

中心成功升空开始了我们的探月

之旅. 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嫦

娥二号卫星的发射视频,并思考视

频中提到的两个星球分别是哪两

个?观察卫星发射图片,图中灰色

星球是?蔚蓝色星球是?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这个蔚蓝色

星球的海陆分布情况. (展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回答:(地球、月球)

出示宇航员加加林的照

由嫦娥二号卫星

探月引入本节内

容的学习,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他们求知的

欲望,同时凝聚学

生的注意力

创设情境组织辩论(出示地球的卫星照片)

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

空的宇航员的名字吗? 他说:“我

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

‘水球’,而不应叫‘地球’. ”

但是古人却给我们的星球起名为

“地球”.

1.提出问题:对于地球的名字“地

球”?“水球?你持哪种观念?

2.小组讨论

3.教师总结:不论是地球还是水

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但是我们可

以看出,地球上海、陆分布不均匀

的,根据计算得出海陆分布的特

点: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顺利进

入下一教学环节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讨论

后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

点的理由.

以宇航员加加林

关于为地球起错

名字的感叹来让

学生进行讨论,一

方面能够结合学

生的心理特点让

学生主动参与到

课堂教学中,同时

又加深了学生学

习的兴趣,对地球

空间的理解也就

更深刻

观察总结过渡:想象一下我们用一把大刀将

地球拦腰砍断,会分成哪两个半

球?

1.(课件展示南北半球)提问:

观察北半球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南半球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对比

南北半球相比较,海洋集中在哪个

半球?陆地集中在哪个半球?

过渡:在想象一下,我们纵向切一

刀会分成哪两个半球?

2.(再展示:“东西半球”图)观

察东半球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西半球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东

学生回答:南北半球

学生回答:1.海洋多

2.海洋多

3.海洋集中在南半球,陆

地集中在北半球

学生回答:东西半球

学生回答1.海洋多

2.海洋多

3.海洋集中在西

半球,陆地集中在东半球

通过课件和地球

仪展示东西半球

和南北半球,一方

面复习了前面的

知识,同时也培养

了学生的读图能

力,让他们学会观

察地图,从中提取

相关信息.

西半球相比较陆地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集中在哪个半球?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多媒体设施应用于教学,具有高效、直观、形象等特点)

设问答疑设疑:那么观察东西半球,地球

表面陆地是集中还是分离的?这

些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很多块,有的

面积大,叫做?有的面积小,叫

做?(出示地球东半球与西半球的

图片)

学生回答:

1.分离

2.大陆

3.岛屿

通过以上一系列

环环相扣的问题

使学生锻炼读图

能力和观察能力

读图观察讨论交流问题总结教师进行课件展示:大陆、半岛、

岛屿、海洋的景观图

利用我们的手掌与手指的关系,形

象的理解大陆与半岛和海峡的概

念. 手掌就像大陆,一根手指就像

半岛,两根手指之间就像海峡

2.(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

区别. (2)说出大洋、海和海峡的区

别.

3.课件出示概念的表格

4.引出七大洲、四大洋

5.出示东西半球图,让学生1分钟

观察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位置

及相对位置.

6.练一练

出示三组图片让学生填入七大洲、

四大洋

7.(出示七大洲轮廓和面积大小图)

记住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序口诀: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8.精彩展示(小组讨论)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各大洲位置界

课件依问题讨论来出示世界地图

中各大洲的界限

合作探究

1.学生先自主阅读教材了

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

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

概念.

2.学生分组讨论大陆、大

洲、岛屿、大洋、海以及

海峡的区别,各组代表提

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概

3.学生踊跃积极填图

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讨论后各组代表上黑

板展示,最后一个小组点

评)

①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序?

②我国所在的大洲?

③被赤道穿过的大陆有?

④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

洲?

⑤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

洲?

小组点评到位

首先让学生自主

阅读教材中大陆、

大洲、岛屿、大洋、

海以及海峡的有

关概念;进而通过

课件展示景观图,

让学生从直观形

象上进一步加深

理解. 再通过讨论

和交流来进行辨

别.

多媒体设施应用

于教学,具有高

效、直观、形象等

特点,通过课件展

示有关概念的景

观图,为学生更进

一步明确其不同

建立了形象化思

维.

根据学生的心理

认知,让学生上黑

板展示自己,锻炼

语言表达能力.

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特征进行合理分配,同时也兼顾学生意愿.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

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

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

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

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

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

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

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