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记叙文阅读经典练习附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经典练习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记叙文阅读最新经典练习加答案

①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女孩,很少有机会细品它。而在最近的一次搬迁中,我来到了城郊定居,得以吟赏炊烟。那炊烟和青天、夕阳一起,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乡村意境。

②在我的想象空间里,炊烟是一个村落的气息,一个村落的召唤,一个村落的灵魂。炊烟应该与季节无关,它仅与乡村相伴。但当我近距离地感受炊烟,却发现它竟和季节有关。【甲】春天的炊烟,有的是青青的野菜芳香,而【乙】秋天的炊烟,安静,轻盈,古老,却多了一份金黄的浓烈,【丙】冬天的炊烟,更多了家的暖意。

③时代确实发生了变革,炊烟和老牛一起,正慢慢成为了一个似乎陈旧的故事。许多农家的灶火暗了下去,灶洞里没有了红色的热闹,显得冰凉而孤独。每天傍晚,我漫步乡间,眼睛里掠过了碧绿的田野,掠过了低矮的乡村老屋,掠过了放学的欢快的孩子,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偶而一个低矮的乡村老屋上升起一缕长长的炊烟,想象着放学的儿童望见自家屋上的炊烟,也就望见了厨房里的母亲,望见了从田间回来的父亲。

④炊烟,是乡村原始古朴的风景,它因家而诞生,因家而美丽。我带着诗意的心情去欣赏炊烟:低矮的房舍是炊烟的老家,寥廓的天空是炊烟的归宿,绿树灌丛是炊烟的衣衫,小河流水是炊烟绵长的思念。炊烟、村落、绿树、小溪,就是这样一些自然元素,勾勒出一幅古朴悠远的乡村风景画。我们可以在梦里追忆烟雨江南轻盈如水的柔美,还有朦胧炊烟下放歌的纤纤女子的柔媚;我们心灵的画布上重见旷野村落炊烟的飘逸,还有袅袅炊烟下村姑灿烂羞涩的笑脸。

⑤因为炊烟,我想起了外婆。童年的每个假期,我都去乡下,看男人的锄头和扁担把粮食从地里挑到了家里,女人的菜刀和锅铲把粮食变成了食物。炊烟日复一日地升起,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乡村,外婆用一种最质朴的生命方式,送给了我们平淡而温暖的假期生活。

⑥袅袅的炊烟,是一个,是一道,是一段。它曲线优美的身姿勾起的不仅是对它的回忆,更是对乡村的依恋。

⑦而今,炊烟在从乡村慢慢淡去,甚至那些晚归的男女,都是刚从城里打工归来。他们的家中,尚有老人为他们燃起炊烟,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炊烟将会消失。

⑧炊烟是乡村最后的牧歌,而我却像一个乡村长不大的孩子,常常在暮烟四起时寻找它、欣赏它……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依据上文内容在第⑥小节横线处填上恰当的短语(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是一个,是一道,是一段。

2.选出下列古诗句中跟上文所写的内容和意境最相近的一项:(2分)【】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B.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C.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D.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3.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颇具画面感和意境美,试以第④小节划线句为例进行赏析。(3分)

4.第②小节中有甲、乙、丙三个描写不同季节炊烟特点的句子,请任选一句并发挥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不少于30字。(2分)

我选择的是【】:

5.第⑧小节作为全文的结尾,可谓意味深长,请仔细琢磨句中的关键词语“最后的牧歌”和“寻找它、欣赏它”,简要阐述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4分)

答案:

1.⑴一个温暖的故事;⑵一道古朴的风景;⑶一段如诗的岁月。(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2.D.(2分。)

3.提示:共3分。要紧扣题干中的画面美(2分)和意境美(1分)来答题。意对即可。

参考一:炊烟、村落、绿树、小溪等自然元素,构成了一幅乡村风景画,这画面中以炊烟为主体,其它景物配合,既有色彩美、又有画面美,带给人古朴悠远的意境,产生家的感觉,诗意的心情。

参考二: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与乡村景物的和谐协调与完美融合,构成一幅古朴如诗的风景画,透露出作者对炊烟浓浓的喜爱与欣赏。

4.提示:根据原句,文字优美,表达顺畅,字数相符。(2分。分2、1给分)

5.参考:“最后的牧歌”说明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恬淡、优美、和谐的牧歌式的“炊烟”(即乡村生活)越来越少,并趋于消失。“寻找它、欣赏它”表达了对炊烟的留恋和喜爱,对美好乡村生活的挽留,同时也表达了对炊烟即将消失的惋惜、失落和对逝去的美好岁月的感慨和无奈。(共4分。两方面各2分。意对即可)

故乡的沉沦阅读答案

故乡的沉沦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

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2、请简要分析“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

3、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4、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3分)

答案:

1.(2分)

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和与亲人的真挚情感,所以是无可替代的。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土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或:故乡的土是他心灵的归宿)。

2、(3分)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要点:手法),揭示了农村庄稼被毁,树木被砍伐,田园风光被破坏的现象(要点: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悲愤之情(要点:主旨)。形象生动,层层推进,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要点:表达效果)。

3、(4分)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突出了对中国广大农村的田园风貌(或:乡土特色)正在被毁坏的悲愤之情,引人深思。答题中注意联系全文,意思对即可,只写作用而没有联系文章的分析要适当扣

4、(3分)“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指的是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或“心灵的归宿”等,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意思对即可。(3分)

春风柳上归

马亚伟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春的画笔轻轻点染,把第一抹春色涂上柳梢。

我上班的途中,有一段路程,道路左侧是一片垂柳。每天来到这里,我都会不自觉放慢了车速。“慢慢走,欣赏啊”,有时候真的需要这样一种心境。

这里地处城市边缘,是难得的清幽静谧的所在,被我称为“闹市中的桃花源”。绿柳婆娑,是北国春曲上第一个音符,轻盈盈跳跃着,弹拨着每一缕春光。每年春天,我都会来这里与第一抹春光相遇。

在这里,能够谛听到春天脉搏的跳动。我曾经以为,我的春天就是为了与这一坡浅绿相逢,不然,我宁愿永远睡在安闲的冬天。我曾试图用我认为最美的语言来歌唱这片柳林,也曾试图用我认为最美的色彩来描画柳林,然而,我的声音是如此单调和造作,我的画笔是如此干涩和枯竭。在自然面前,我是失语的。唯有缄默,才可以听到一抹新绿带给我的怦然心动,才可以听到春天蹑足而来的轻音,才是对和谐宁静的自然最好的馈赠。

春的讯息刚刚来过,柳条已经变得柔软起来,柔梢披风。细细的柳树已经有了娉婷的风姿,丝丝柳条袅袅垂落,若含羞的少女。柳色新新,还未成翠色,远远望去,只是一片浅浅的柳烟。走近了看,能看到隐隐的绿意。视线穿过这片浅浅的柳烟,见远处散落着烟村四五家,分明有一种水墨画的韵味。

风也越来越软了,不久就会春色缤纷。人们喜欢把“桃红柳绿”作为春天的标志,柳林不远处就是一片桃林。这个时节,离桃花开还早着呢。不过桃林也显出不甘示弱的样子,正在努力地生长着,孕育着。不久,桃花一开,就可以同柳树一样装点春光。是柳色,牵出了第一朵桃红。

所有的树木中,我以为柳树最具有婀娜之美,娉婷之姿,像极了窈窕的淑女。所以,柳树一直是画家和诗人所喜爱的。试想,自然界如果没有了柳树,画家的构图该是多么乏味和单调,诗人的妙笔又怎能够字字生花呢?如果没有柳树,似剪春风又怎能裁出一树碧玉?

柳色是大自然最动人的一抹绿色。柳树没有春华秋实的经历,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它只沐浴着阳光,历经着风雨,悄然增添着生命的年轮。柳常常是人们无心栽种,自己巧借自然之力,成行成荫。我途中的这片柳林,好像不是刻意栽种的,却也整齐。日日月月,每天经过这里,静观它们一岁一枯荣,在风雨中岁岁年年挺立。

“慢慢走,欣赏啊”。如果可以,我真想停下来。停下来凝视碧蓝的天,直到心灵澄澈

如一潭静水;停下来醉在这美丽的柳色中,静静等待光阴一寸一寸流走,直到地老天荒。多么让人沉醉的柳林!

谁说春风是没有颜色的?当你远远地看到一层柳烟萌动,就看到了春风的颜色。

1.开头引用诗句有什么好处?(2分)

2.在作者的眼里,春色在柳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柳色代表着春色,说说其中的原因。(3分)

3.本文重点写柳色,写桃花有什么作用?(3分)

4.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试从文中找句子赏析。(3分)

答案:

1.开篇点题,交代本文的描写对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春色和柳色作铺垫。

2.(1)绿柳婆娑,是第一抹春光。(2)早春柳色新新,远看如同水墨画。(3)柳树最具有婀娜之美,娉婷之姿,像极了窈窕的淑女。(4)柳色是大自然最动人的一抹绿色。

3.起衬托作用。用桃花晚开衬托柳树是最先装点春光的标志。

4.示例:“细细的柳树已经有了娉婷的风姿,丝丝柳条袅袅垂落,若含羞的少女。”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柳如美丽少女般的袅娜身姿,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童年的花裙子

那年我才9岁。

父亲在外地教书,我和哥哥尚在念小学,外公多病。一天清晨,母亲照例出门去了,清贫的家境逼迫着母亲日日起早摸黑地为一家人的生计奔忙着。7点多了,我还呆呆地坐在床沿上发愣,脑子里不断地回想着昨天老师的话:“明天‘六·一’节,各班的大合唱是要评奖的,服装一定要统一,女同学白衬衫、花裙子,男同学白衬衫、蓝裤子。”我没有花裙子,只有一件白洋布旧衬衣可以充数。我知道母亲为一家人的温饱日夜操劳,又有何钱何心想到为我做条花裙子。平日,哥哥穿不下的旧衣裤经母亲稍改便成了我的新衣裤。我从不曾为此抱怨过,可今天我该怎么办?想了许久,我无计可施,硬着头皮来到了学校。

心神不宁地走进教室,我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发呆。看着女同学们像一只只花蝴蝶在教室里飞来飞去,我更加不安了。不一会儿,老师进来了,叫大家依往日的队列排好队,先将合唱的曲目试唱一遍。小小的我也怯生生地走进队列,在这群鲜艳的“花裙子”中,旧衣旧裤的我就像一只丑小鸭落入了美丽的天鹅群中,我竭力逃避着老师的目光。终于,试唱完毕。我逃也似的回到了座位,心里忐忑不安,慌乱得像在等待一张命运的判决书。终于,预料中的时刻到了,老师在同学的众目睽睽之下,走到我身旁,用责备的口吻对我说:“你怎么不穿裙子,呆会儿的合唱你不要去了。”我强忍住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倔强地点了点头。接着,同学们陆续到大礼堂去了,留下我孤独地坐在位子上,像一只被雁群无情抛弃的雏雁。我开始小声地啜泣起来,小小的心灵中第一次感受到自尊心受创后的剧痛。我才9岁啊!从那时起,那位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便暗淡无光了。我在恍惚郁悒中度过了这个终生难忘的“六·一”节。

回到家里,终于忍不住满腔委屈,扑在桌子上嚎啕大哭,直哭得天昏地暗。母亲回来,听完了我伤心的“控诉”,阴着脸,一言未发。第二天,我终于有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漂亮的花裙子。绿色的底子上撒着一朵朵淡粉色的小花,我知道那是母亲用被面连夜做成的。可母亲又怎懂得我幼小的心灵上烙下的伤痕,岂是这条迟到的花裙子所能熨平的?我赌气地将裙子扔开了,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后来,那条漂亮的花裙子因为我执意不穿,被母亲收进了箱底。

暑去寒来,时序更迭,我伴着“花裙子”的深深的记忆长天了。有了工作也就有了一份自己的收入,终于我可以随心所欲地买自己喜欢的裙子了。看着自己这些长短不一、花色各异的裙子,心底总是涌起那个夏日傍晚的苦涩。

今日,当我忆起往事,写着这段心酸的故事时,我又一次泪流满面。我终于理解了一颗为贫寒的无奈所迫却同样是眷眷的慈母之心。

那童年的花裙子啊!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结合句意解释词语:(4分)

①忐忑不安()②众目睽睽()

③啜泣()④恍惚郁悒()

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2分)

3、一条花裙子使“我”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2分)

4、文章的第二段“7点多了,我还呆呆地坐在床沿上发愣”,用一句话简述“我”发愣的原因,并用一个词准确概括“我”此时的心情。

5、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六·一”节令“我”终身难忘?(2分)

6、“母亲回来,听完了我伤心的‘控诉’,阴着脸,一言未发。”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母亲”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3分)

7、文章结尾一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8、你怎样评价文中的那位老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3分)

答案:

1、略

2、一条花裙子。

3、无可奈何——心神不宁——不安胆怯——痛苦委屈——孤独忧郁——永久创伤。

4、不想给自己的家增加烦恼,也害怕因为没有裙子明天被老师批评,不让参加大合唱,很矛盾,很痛苦也很无奈。

5、只是因为一条花裙子,被迫不能参加集体活动,第一次感到孤独和自卑,感到贫穷带来的无奈和委屈。

6、既为女儿的遭遇不平和心痛,也为贫穷的生活无奈,想尽力达到女儿的要求,抚慰女儿心灵的创伤。

7、对童年贫穷生活带来的创伤的慨叹,对自己因裙子伤害母亲的自责和愧疚。

8、那位老师没有对孩子的耐心和爱心,不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简单粗暴地伤害学生的童心,这样是错误的。

阳光的真谛

新春第一天,阳光灿灿的,搬了把椅子坐在老家门前的桂花树下,置身于温和的阳光中,心境格外舒坦平静。阳光从桂花树冠的叶子间漏下来,撒地成金,漏出一地秋光般的温馨想象来。在温暖之外,那是多么丰实的一种感受啊!

二十多年前,父亲扛着锄头将山中的野桂花树移栽到了家门前,日月轮回间,它们的主干,从曾经的拇指大小长到如今碗口粗细了,二十多年的日月光华,二十多年的风霜雨雪,将它们造就得根深叶茂,妖娆动人。身在异乡,老家门前的桂花树成了我生命中的风景,一想到它们,我的心中就装满了父母亲情。这二十多年的每一个春节,为了能够陪伴在父

母身边,我总是没什么理由可讲地回到了乡下,正因如此,我甚至不知道在自己所在的城市里过春节是个什么滋味。

父亲站在门楣之下向远方眺望,他鬓如雪,发如霜,目光有些滞涩了。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我看见了我熟稔已久的,那座属于我的家乡的最高山峰——白羊山。若是有云缭雾绕,在家门前看到的白羊山只能是若隐若现、扑朔迷离的。而眼前,白羊山是那样澄彻清朗,白色的山石如羊群撒落在山岭之上,甚至历历可数,那种山野牧歌般的氛围让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念想。我坐在阳光下,坐在充溢着乡野气息的故土情愫中,阳光的手指静静地在我的发间,在我沾染着日月风尘的脸上、手上摩挲,沟渠之水带着春天的激情,唱着阳光的歌谣,在身边潺潺流淌。我收起目光,一片桂花树叶飘落在手中摊开的书页间,白纸黑字间那一叶葱绿,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低眼处,满地是鞭炮的碎屑,阳光下喜庆的红色,将新春的气氛衬托得格外有神采。

父亲走进房间招呼母亲去了。去年,母亲因为一次意外,股骨骨折,不得不动换骨手术住院,母亲陷入了病痛的痛苦中。天各一方的儿女,偶尔回去探望一下,尽经济上的心力,呆一两天也就不错了。最终,呆在医院的,只有白发苍苍的父亲,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在病床边,悉心照看着病中的母亲。俗语说:少壮夫妻老来伴。这样的时候,父亲的行动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了。

一会儿,父亲将拄着拐棍的母亲从屋内扶了出来,我搬来一张椅子放好,扶母亲坐下。父亲说,有阳光多好啊,你妈妈可以好好晒晒太阳,这样,对她的身体恢复有好处。我看了看父亲,父亲的目光虽然滞涩,但对亲情依然执着固守,散发着慈爱的光芒。他搬来一把椅子靠母亲坐下,阳光下,桂花树影间,流淌着父亲母亲一生一世的亲情,那份化不开的情感,有如秋天来临时,那满树浓郁的桂花甜香。

阳光的真谛是什么呢?坐在父亲母亲身边,沐浴在阳光的氛围中,我想着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任何时候,阳光都是无私的,也是无畏的,所到之处,它总在驱逐黑寂和迷障,将遥远的距离拉近,使迷离的事物清晰,它可以让生活中失落失意的人,在刹那之间将生命看得百般珍贵,产生不舍的感觉;也可以让一颗冰冷的心复苏,燃起焰火般的渴望,透过沉郁的现在看到美丽的将来。亲情之爱呢,有如温暖的阳光,它可以让花香浓郁,生活明丽,日子香醇。

1.本文题目“阳光的真谛”的含义是什么?(4分)

2.文章开头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3.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 阳光从桂花树冠的叶子间漏下来,撒地成金,漏出一地秋光般的温馨想象来。在温

暖之外,那是多么丰实的一种感受啊!(2分)

(2) 这二十多年的每一个春节,为了能够陪伴在父母身边,我总是没什么理由可讲地回到了乡下,正因如此,我甚至不知道在自己所在的城市里过春节是个什么滋味。(2分)

4.请简要赏析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

5.读了这篇文章,谈谈你有什么感悟?(3分)

答案:

1.(4分)阳光是无私无畏,所到之处能驱散一切黑暗,带给人们光明希望;(1分)阳光的真谛是指亲情之爱有如温暖的阳光,让花香浓郁,生活明丽,日子香醇。(3分)2.(4分)景物描写。(1分)交代是新春第一天,渲染了温和、温暖的气氛,(1分)烘托出“我”内心的舒坦平静。(2分)

3. (1) 表明了作者对于温暖亲情的珍惜和自己不能随时陪伴父母的遗憾。作者认为春节才能回到家中陪伴父、感受这份温暖是远远不够的,春节的时间是从一年的岁月中漏出来的。(2分)

(2) 表达了作者重视亲情的程度。没有理由的背后是经受和放弃了很多诱惑和利益。(2分)

4. (3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将阳光、沟渠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慈爱和沟渠之水的激情和活力。表达了“我”对阳光沟渠的喜爱之情。(2分)

5.(3分)朴实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也是很美好的。(1分)我们往往会忽视身边的美好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守候。(2分)

老家的梦花树

周仕华

老家有几株梦花树,矮小而敦实。

童稚时,我对藏在竹林里的几株丑陋的小树有几分神秘感,以为是什么神树,不敢轻易去触碰它们。偶有一次问母亲,她微笑着说,如果大清早起来,在没人的时候,悄悄去把

它的树枝打个结,当晚做的梦,若是好梦就可以实现,是噩梦就可以化解。后来我长大了,也才知道梦花树又名结香花树。

梦花树个头不过一米来高,却枝叶茂盛,花朵繁密。花苞呈倒立的马蜂窝状,又如美人的玉手五指并拢,捻着一个金色的梦。花开时节,芳香馥郁,颤悠得如柔美的轻音乐一般曼妙。一树花,就似无数个孔明灯,将要从枝头放飞,明晃晃的,见不到几片细叶。无论是整个花树,还是一串花枝,都犹如一个天真的幻梦,浮在泥土之上,招惹人的眼球。梦花树的雅名,莫非与这个大胆的想像有关!

我多想走近梦花树,用手摸一摸它柔软的枝条,还有一个个梦醒后打上的解不开的心结。我时常在想,低矮的梦花树能承受得了这么多吗?心中有结,却让一棵无辜的树去承担,是不是有些残忍?树无言,把一切压力都默默地交与大地,在有月色的深夜把满腹的心事诉说给脚下厚实的大地听。然后,头又往上长高一截,根再往泥土里扎深一些,用这种虔诚的方式,把岁月遗留的沧桑与梦魇默默化解。

其实,不管梦有多恐怖,只要看到朝阳下依然微笑的梦花树,一切都可烟雾云散。走进一棵树的内心,人也会变得更加强大、坚韧、无畏。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面对沉默少语的梦花树,这句话是再真切不过了。

不知怎的,偶尔又惦念起老家的梦花树来。那几棵丑陋的梦花树是否仍旧茁壮,树上的结是否还能承受?一个结,就是父母一个小小的心事,堆放在枝头。希望来年的春天,结越来越稀小,枝条越来越舒展,花朵也越来越明艳。忆及梦花树,母亲电话中屡次深情的诉说似乎又在耳畔萦绕回响,她对儿女的思念与牵挂,操心与劳神,是否也会出现在睡梦中?是否还需要在黎明时分,默默地走出堂屋,蹲下来在梦花树上再添一个“结”?这,我从无知晓。

是呀,我不知多久没有回老家一趟了。更没有去寻找那几株寄托了能化解噩梦的梦花树,向它们问一声好,道一声祝福与平安。几年的不见,对梦花树的印象似乎变得非常模糊,只有一些依稀的影子留存在脑海中。

老家的梦花树,我想告诉你:冬天来了,无论是衰草连天,还是雪压风欺,只要有春雨滋润,梦都会如期醒来。但愿来年的阳光,能让老家的梦花树更加迷人而灿烂。

(选自《疯狂作文.初中版》2013年10月号,有改动)

1、请你选好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一句话。(4分)

2、在作者看来,“结香花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梦花树”?联系文中内容,请你说说梦花树的形象是怎样的?(5分)

3、本文大部分笔墨是在写梦花树,那么题目中的“老家”能否删去?为什么?(5分)

4、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融合国家命运与个人理想的“中国梦”概念。自此以后,“梦”字成为中国人最为关注的汉字,也被评为2012年度十大汉字之一。如果让你

在梦花树树枝上打个结,你想做个怎样的梦?为什么?(不超过40字)(5分)

答案:

1、(4分)运用比喻,把馥郁的芳香比作柔美的轻音乐,突出了香气带给人的曼妙享受。并且运用“颤悠”这个动词,化无形为有形,更强化了这种美感。整个句子生动形象,优美动人。(意对即可)

2、(2+3=5分)无论是整个花树,还是一串花枝,都犹如一个天真的幻梦,浮在泥土之上,招惹人的眼球。梦花树貌似丑陋,实则美丽明艳,并且它坚韧无畏,默默承受着岁月的沧桑。

3、(5分)不能。因为本文是借物抒情,文中的梦花树不仅寄托了慈母对游子的思念与牵挂,更承载着游子对慈母对故土的魂牵梦萦。因此,题目及文中多次出现的“老家”,是为了更强烈地抒发这种感情,不能删去。

4、(5分)答案不定,但最好选积极向上的内容,融合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努力。

紫色葡萄慈父心

小院的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会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于是,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的

葡萄树上―――

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那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的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而今,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或许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2、想一想:父亲栽种葡萄树时与“我”一起许下的心愿是什么?请在第一自然段的破折号后面补出。(不超过15个字)(3分)

3、品读下面一处细节描写,说说其中包含的情感。(3分)

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4、读完文章,你认为父亲许的心愿最终实现了吗?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1、(3分)父亲栽种下葡萄并许下希望女儿好起来的心愿,在他的精心伺弄下,葡萄树越长越茁壮,女儿也终于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实现心灵上的站立。

2、(3分)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

3、(3分)因为父女俩曾在葡萄树前许下心愿,葡萄树发芽了,预示着“我”的腿也有了希望,父亲自然很兴奋;同时父亲用兴奋的表情激发“我”对腿好起来要充满信心,表现深深的父爱。

4、实现了。因为虽然“我”不能走路,但“我”的心灵站立起来了,而这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