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汤春芳

分析教材和学情: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九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所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之前,务必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分析教学目标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体味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 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的激情的语言的能力

3.通过散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4。了解呼告这种形式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的激情的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法和学法指导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的一段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后的誓言,(介绍作者创作的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

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著有长篇小说《曹雪芹》和《科尔沁旗草原》,成为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

(听录音朗读后果注音):

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

汉字:gǎo头()默qì()污huì()蚱měng()斑lán()田lǒng()解词:炽痛泛滥谰语怪诞亘古默契污秽

二、整体感知: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3、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三研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1 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可以拓展地理方面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东北地区的风情?

教师小结(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凡是反常之处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意;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是不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3.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5请找出文中呼告的句子并加一体会

四小结

再品全文,说说文章的感情,作者主要运用了那些技巧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五拓展迁移。

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2 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那么请借鉴本文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土地的誓言》,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方面谈谈教学这篇文章的看法。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都是爱国爱家,《土地的誓言》是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写景物,运用呼告、变换人称的表达方法,直抒胸臆,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到底的时代强音。据此,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运用“悲情导读、动情诵读、真情品读、激情创读”等读书方法通过导读,将学生带进“抗战”岁月;通过诵读,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过品读,推敲重点段落、词句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创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学生与老师对话一是借助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感染学生;二是开始时,老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吸引学生;三是老师与学生平等沟通,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方式组织教学。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采用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魅力。三.说学法 主张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运用提问答问法、联系背景揣摩法等学法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将巧妙设计“总结学法”小插曲,并告诉学生将这些学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当中去。 四.说程序 整个课堂贯串一条主旋律,即以“誓言”为切入口,“读”为外在活动形式,以“思乡爱国”情感为内在线索组织教学 (一)悲情导读 课前播放影片,上课铃响,教师播放《松花江上》,接着老师提问导入:通过大屏幕,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一影片再现的是什么时候的真实场景?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引出听读方法:默默跟读,文图转换。 (二)动情诵读 播放《土地的誓言》配乐朗诵视频,学生听读 (三)真情品读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每一词句都有韵味因此在学生听读完后,老师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挑出感受最深的语句,老师顺着学生心意引导品读。教师心中要引导学生品读的语句有两处,第一处“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第二处“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

初中语文古诗说课稿

初中语文古诗说课稿 这篇课文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包括小说《最后一课》,散文《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诗歌《黄河颂》、《木兰诗》五篇课文。它们所表现的主题就是热爱祖国。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即作者要回到故乡的身边……愿意付出一切,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他的面前,或是他的坟前。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运用呼告,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⒈新课标指出,学生应“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感情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据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角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②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③学习本文,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⒉重点、难点 ①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②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包含多重关系,首先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阅读,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深沉感情;通过读,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其次还应该是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我采用“对话法”让学生和老师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发现、构建意义。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心理学告诉我们,经验能使感受性更敏锐,经验是产生知觉不可缺少的条件。 初一学生有朴素的情感,丰富敏感的心灵,但由于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根本没有大故土沦丧,四处漂泊的经历和体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爱国爱家的主题,《土地的誓言》是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选用家乡东北特色的景物和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写景物,运用呼告、变换人称的表达方法,直抒胸臆,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到底的誓言。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情感炽烈而真挚,应以读品为主。因此,设计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乡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品,达到体会作者感情,激发爱家爱国的情感体验。 三、说学情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悲愤、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基调是悲怆的。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学生没有这样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在誓言部分的学习前我插入以九一八图片配乐《松花江上》的历史背景,以形象直观的图片和歌曲的内容努力唤起孩子们的内心的情感,悲愤沉痛的歌曲让学生进入到情境。 四、说教法 本文是一片情感强烈的散文,而体会情感最后的方法就是读。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课我采用默读、跳读、品读、诵读、悟读等多种读书方法;以教师范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师生合读、起立宣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将学生带进文本。 五、多媒体应用 本文的写作背景离学生较久远,情感的深度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音频和图片来展示,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便于学生理解文本及作者的情感。因此背景中我以九一八事变东北面貌的前后对比,配以《松花江上》的歌曲,将学生带入到那时那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写作学习抒情说课稿

《学习抒情》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学习抒情》。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以及课文小结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文章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以情动人,抒情是写作中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方式。但是抒情比较抽象,而且常常和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学生很难把握。因此,要“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两种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2.七年级下学期,各种表达方式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但是,记叙文中应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文中的抒情就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切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将“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作为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抒情。 3.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本单元就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应联系所学课文,做到课内学范例,课外善模仿。写作教学注重一课一得,应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体会两者的表达效果,学习两者基本的抒情方法。 二、说学情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在写作中,学生若能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文章主题。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么存在情感单薄支撑不起主旨的问题,要么存在抒情过度情感不真实的问题,主要还在于不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区分两种抒情方式,并且能够灵活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 学生:提前一周思考写作题目:《乡情》和《我的烦恼》。二选其一挖掘可写素材。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抒情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语: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土地的誓言》讲稿

《土地的誓言》教材分析讲稿 北京市楼梓庄中学张翠仙 (每张幻灯片是一段,读完一段就翻页) 1.各位尊敬的,即将成为分值最高科目的语文老师们,下午好,我是楼梓庄中学的语 文老师,张翠仙。今天由我跟大家一起来分析《土地的誓言》这一课的教学内容。 2.我将从“单元要求、本课目标、教学过程”三个版块来分析这一课的教学情况。 3.本单元是人教版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总第9课。本单元同样是从情感、能力、知 识三个方面来要求教学内容。“情感”方面:爱祖国。能力方面围绕语文的三个重点展开:朗读、阅读、写作;知识方面主要指向语言运用的技巧,指导写作。 4.“爱祖国”的“祖”是初始的含义。“国”是领土、领域,那么“爱祖国”强调的是 就是热爱祖先以来所居之地上的一切山川、河流、大地、语言、文化、同胞等等。 含义要大于“爱国”。 5.语文能力强调的是“实践能力”,朗读方面要求读出情味;阅读方面要求整体感知课 文的思想内容,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6.语文知识方面要求学习文章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7.语文课是三者的交汇地,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语文能力实践训练为主线的多者 的融合。 8.基于此,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反复品读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的过程中,进行朗 读训练,体会作者对家乡热烈而深切的爱并最终升华为誓死卫国的意愿,完成爱国情感的熏陶;随文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积累词汇;记住有关“九一八事变”的介绍。 9.教学过程是四个环节。 10.第一环节是情景设置,导生入情。这是利用心理学同感唤醒的原理,教师设置情境, 引领学生想象美好的家被强盗破坏的场景,形成与作者同感的心理,以更顺利的深入文本。年代、事件虽不同,但是人的情感是一样的。 我这样设置情境:“同学们,‘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家是我们吃饭,住宿,但从来不用买单的地方吧。(停顿)家是我们生病的时候,得到关心的地方,家长会着急,可是我们的心却很温暖。(停顿)我还会把自己喜欢的那些珍贵的小玩意收藏在家的某个角落,高兴了,拿出来鉴赏一番。家是我们无形的依靠,那里有最关心我们的人。如果有一天,突然一伙强盗出现,用飞机大炮占领了你的家。为了活命,你和家人们只能逃亡,跑得慢的便丢了性命。从此,家破亲人亡,可这伙强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 年 月 日, 、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 、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 ;借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 位卑未敢忘忧国 。 播放《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歌中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这既是骨肉的离散的悲歌,又是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储备的作用,作为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的语句,借助歌曲在表达情感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有这样的设计: 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是炽痛的热爱。课文注释中, 炽痛 解释为:热烈而深切。我认为有些不妥。 炽 解释为 热烈 ,可以。 痛 的义项也有 深切 但在这里应该解释为 悲伤 。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原野是 炽痛 的爱?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这对下一步采撷精彩的语句进行评析,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向书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体验到思想者的快乐,才能达到享受语文学习的境界。 文章中的语言彰显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倾诉,是浓烈情感的宣泄,读来荡气回肠。 抓住关键词,提纲挈领,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关键语句。有些语句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这样的语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 通过学生自品 交流 互评 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汤春芳 分析教材和学情: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九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所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之前,务必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分析教学目标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体味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 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的激情的语言的能力 3.通过散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4。了解呼告这种形式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的激情的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法和学法指导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的一段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后的誓言,(介绍作者创作的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

《灯笼》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说课材料

《灯笼》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4 《灯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灯笼》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灯笼”为题,回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的”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认识文中“灯笼”的民意义、文化价值,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予的复杂感情。 【教学目标】 1.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典雅简净”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寄予灯笼中的复杂情感。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课文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情?请总结。 (2)在文中标注出描写、议论、抒情的语句各一处,多多益善。 (3)请圈画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并简要的写下理由。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灯笼 老师前两天去了百花洲,拍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视频。视频里有什么? 预设:有很多灯笼,我们会发现凡是节日里,总会有灯笼的身影。灯笼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让节日的气氛变得更加的喜庆。往前追溯,在尚未出现和普及电灯的时代,灯笼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手中点亮灯笼,可以指引人们回家之路;村口高照灯笼,可以慰藉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高挂灯笼,可以彰显主人地位权势。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先生的灯笼。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 了解作者吴伯萧。 吴伯箫出生并成长于山东莱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 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 1930年在山东当老师,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散文, 30年代中期创作《灯笼》 从这些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吴伯箫是咱们老乡,是一个进步青年,还是一个热爱文学创作的进步青年。 检查预习:争讼( sòng ) 斡( wò)旋静穆(mù) 怅( chàng )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老山界》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老山界》说课稿 课标分析: 《老山界》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语文课程标准对记叙文阅读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有: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对文章的欣赏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老山界》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黄河颂》是诗歌,《土地的誓言》是抒情散文,都侧重情感的抒发;《老山界》是记叙文,侧重表现中国工农红军在保家卫国中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木兰诗》是文言文,侧重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根据本课“思考探究”设计的三道问题可以看出编者意图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精读,品味揣摩语句,学会做批注,感受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当前,家庭网络非常普遍,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实现翻转课堂提供了大力支持。本单元教学《黄河颂》时,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涵泳品味的训练,同时结合一些批注示例,指导学生学习了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了批注。所以学习《老山界》时,让学生精读课文,自主圈点批注语句,应该不会有难度。同时,七年级学生爱表现,只要提供恰当的教学情境,他们就会给课堂带来精彩的表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_土地的誓言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_土地的誓言板书设计 【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卓绝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目睹故土沦陷,依然无家可归。作者面对已失去的家园,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应该说,这篇课文的语言富有激情,主题也很有深度。而它要面对的学生,都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由于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原因,他们根本就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就是对教材上记述的那段历史,也知之甚少。因此,情感领悟能力不强,导致他们对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难以理解,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深度的把握也会有相当的困难。不过,他们有朴素热烈的爱国情感和丰富诚挚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中应加以很好的引导、利用。 【教学建议】 一、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领会新大纲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3、揣摩、品味课文中感情丰沛的语言。

三、教法 1、本文抒写的内容,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相去甚远,因此教学前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本文在主题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用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这将直接影响教学实施效果,可考虑播放音乐,历史短片作铺垫、补充。 3、语言炽热、感情丰沛,是本文的另一个特点。老师在示范朗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语言特点。 四、学法 1、本文的语言极富激情。学习本文,首先是要认真朗读,并调动自己的历史知识与想象能力,感受文中那一个个镜头般的画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是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这是一篇 抒情散文,抒发了“九一八”事件之后,流亡中的东北同胞对国土沦丧的压抑感和对故土的 深深的眷恋之情。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朴素情感,它的内涵极为广泛,既包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比如《黄河颂》,也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也包括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如这篇《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所对应的教学学段是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 和阅历所限,他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是热爱美好山川引发爱国情怀,但是借土地来表达对故土祖国的热爱,显然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其难点在于对土地的象征意义的认识不足。 但是我的学生们学习本课的优势在于,本文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文中所写的故乡就是我和我的学生们共同生活的东北地区,从情感是比较贴近,对历史是比较清楚的。 基于以上两点,我这样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文本的阅读,了解作者笔下的东北风物和生活是重点之一。面对那段侵略历史的回顾与共情是重点之二。但是我把难点突破放在了这样的情感为什么和如何借助土地这个意象表达出来这个问题上,也就是“土地”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首先,我先从本文情感态度突破,抓住文章开篇“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 痛的热爱”中表达情感的“挚痛”去体会情感,我利用课件,将挚和爱两个字分别拆分做解,逐步弄清这个词语的含义,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直观、有层次,对词语内涵的把握就更清晰,理解“为什么要如此深爱”这个问题也容易了。 在品读文本中作者笔下的故乡特点时,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组内合作完成读书卡片,即一次书面的语言练习。学习小组以课堂交流卡片的方式,记录阅读心得,并现场以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分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 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 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一课堂环节,为学生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既锻炼了学生 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对课堂表达语言的要求。学生的随堂的思考成果、语言表达效果,都 非常直观地表现出来,及时进行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 这些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清了文本及情感。但是没有解决本课难点:“土地”的象征意义。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群文阅读的方式去比较阅读,辅助阅读。课前我布置了阅读任务,把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和秦牧的散文《土地》和李广田的《地之子》作为 共读材料。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我对秦牧的《土地》这篇文章做了节选。 首先是本文与《我爱这土地》的求同阅读。这篇文章背景相似,前面已经播放日军侵华 历史影像做了渲染,引起情感的共鸣。这两篇作品的背景比较阅读中,我强调都是借助“土地”来讴歌爱国情感思乡热情,我在课件中一一对应地标明其相似点,支持思维的建构,把思考的结果物化,完成了第一步求同阅读。第二步是秦牧的《土地》对本文的助读。这篇文 章我截取了其中能够表现“土地内涵”的与本课阅读相关的部分指导学生阅读。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借他山之玉攻石的办法,通过课件中关键句子的提炼,明确其“内涵”的几个角度, 并且在讲解过程中,在课件里链接辅助材料,比如对“社稷”的解读、选文中所涉及的原文 链接等,拓宽阅读的容量,并助读了课内文段。把这些具体的“土地内涵”梳理出来,对于 理解前两篇文章的情感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对于“土地”的内涵及对于华夏子孙的重要意义就更明确了, 也就能够加深理解“土地”所寄托的厚重的故乡情,爱国情。这样,整堂课师生在阅读中, 体会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悲愤屈辱的历史残骸中,人们对故土家园的守望,最终把爱家、

土地的誓言Office Word 2007 文档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5分钟) 本单元的诗歌《黄河颂》,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小说《最后一课》,让我们感受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爱国主义深情;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洗礼,一同走进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来到那血雨腥风的年代 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6分钟) 听老师朗读课文,听读时请注意听准字音,注意老师朗读的语气、语速和重音,然后说说听后的感受(悲怆。语调语速:由忧伤、深沉、舒缓到强烈急切,读到许下誓言时近乎呐喊。) 三、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0--12分钟) (一)段一:我的故乡,关东原野,辽阔、美丽、丰饶;请同学们找出并读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关图片(见屏幕)(男生) (二)段二:故乡养我育我,承载着我生活的美好回忆。请同学们找出并读出故乡给我美好回忆的相关语句(女生) 师:这样的故乡谁不热爱呢,但是从九一八事变起,十年了,他们有家不能回,他们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就如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制,文中有个词来形容这种情感,“泛滥”,当这种情感在内心不断地蓄积着、沸腾着,最终它们就如同那亘古地层下的岩浆一样,化作对祖国母亲的铮铮誓言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5分钟) 1、作者为什么在这段中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展现东北大地的美丽丰饶,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2、为何多次写“这种声音”?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拟人、反复的修辞让“关东大地”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全体男生怀眷恋深情齐读)。 3、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含义? ---“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关东平原,我的家园,我的亲人,正被日寇践踏欺凌,我们的母亲正受煎熬让我们一起观看几组珍贵史料(见屏幕)。 全体同学用强烈急切的语气齐声读“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到结束。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能参加这次说课活动。今天我要说的课文题目是《土地的誓言》,这是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依然流浪在外的作者端木蕻良满怀激情写下的充满浓郁情怀的文章。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教学过程、板书几个方面来谈谈对学习这篇课文的做法。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包括小说《最后一课》,散文《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诗歌《黄河颂》、《木兰诗》五篇课文。它们所表现的主题就是热爱祖国。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即作者要回到故乡的身边……愿意付出一切,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他的面前,或是他的坟前。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运用呼告,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二、说教学目标和要求 ⒈新课标指出,学生应“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感情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据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角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②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③学习本文,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⒉重点、难点 ①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 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②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谈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包含多重关系,首先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阅读,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深沉感情;通过读,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其次还应该是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我采用“对话法”让学生和老师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发现、构建意义。 四、谈教学过程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土地的誓言》。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课文以“家国情怀”为主题。以经典的爱国诗篇、作品为寄托,展现对祖国大好河山、语言文化、土地人民的浓烈热爱之情。其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土地的誓言》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那种强烈而又真挚的爱国思乡之情,更好的激发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注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并联系时代背景,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知文意,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二、说学情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而学生,都

是出生于新世纪,由于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原因,难以体会那种家国之痛、民族之恨,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因此教学过程中将以新旧对比为主线,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其中,体会其中。 三、说教法、学法 1、朗读法。《土地的誓言》是一篇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散文。同时又是一篇阅读文。因此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更好的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和挖掘文章中独特的言语形式。 2、自主——合作——探究法。 通过自学探究,调动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搭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让学生在朗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九一八”事变纪念碑(3分钟) (二)自学研讨 自学指导(一) 1、全体同学站立,充满情感地朗读课文,同时圈画文中不认识的字,结合 课下注释解决。(5分钟) 2、请一名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15分钟左 右) (1)文中的“土地”指的是什么? (明确:广大的关东原野——家乡) (2)题目《土地的誓言》是土地发出的誓言吗?若不是,那是谁发出的? (明确:不是,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3)发出的“誓言”是?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解放!你必须站立!”“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分析教材和学情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所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之前,务必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分析教学目标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

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体味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的激情的语言的能力 3.通过散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4.了解呼告这种形式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的激情的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法和学法指导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的一段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后的誓言,(介绍作者创作的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

土地的誓言

7、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并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默契”等词语; 2.背诵精彩片断,理解修辞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采用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的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叫《松花江上》,表达了“九?一八”后,东北沦陷地区的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和想早日与亲人团聚的愿望。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1931年9月18日那天,被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日寇的铁蹄揭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从那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大地,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苦难与抗争,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十年过去了,1941年9月18日,日寇侵华依然疯狂,抗日战争异常艰苦。一位流浪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土地的誓言》。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重点字: 泛滥fànlàn 炽热chì嗥鸣 háo 谰语lán 镐头gǎo 默契 qì怪诞 dàn 斑斓 lán 亘古gèn 蚱蜢 zhàměng 田垄lǒng 污秽hui 轱辘 多音字:参加cān 埋怨mán 关系 xì参参差cēn 埋埋葬 mái 系系带子jì人参shēn 形近字: 滥 làn泛滥碾niǎn石碾契qì契机镐gǎo镐头涎xián 垂涎 槛 kǎn门槛辗zhǎn辗转挈qie 挈带稿gǎo 书稿诞dàn 荒诞 词语解释: 炽痛:热烈而深切。 标直:笔直。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远古。 族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东西。 (二)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遥远的风砂》《长江》《浑河的急流》,散文集《憎恨》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它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 教学目的: (1)知识储备点: a、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b、积累有关思乡爱国的名言警句。 (2)能力培养点: a、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b、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c、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3)情感体验点: 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3. 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的重点是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教学的疑点是文章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二、教学方法: 1.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背景回顾法、问题引导法、情感共鸣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

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回顾历史、感受文本、促发情感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文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由于这是一篇课内自读型课文,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在课前广泛搜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有关资料,了解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把文本与秦牧的散文《土地》作比较阅读,学习文章的表情达意的方法。 2. 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需要通过读来体会情感,教学中要多注意听读、朗读。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一篇感情对比度非常明显的文章,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总是流于字里行间,这需要我们去读,去品味,所以,这堂课需要发挥音乐的渲染力和朗读的感召力。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边互动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及对比阅读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紧扣教学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体会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以读来体会,以读来加强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学上偏重于读,还有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时安排诶一课时,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时间。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是按“音乐导入——背景介绍——字词巩固——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