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蚜虫的防治技术

玉米蚜虫的防治技术

玉米蚜虫的防治技术

玉米蚜虫的防治技术

玉米蚜虫分为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粟缢蚜、玉米缢蚜4种。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分散,无一定规律。粟缢蚜在玉米田有两次繁殖高峰,一次在苗期,6月中、下旬由麦田迁来大量有翅蚜,形成繁殖高峰;另一次在8月上、中旬。起初多密集于玉米下、中部叶鞘和叶片背面叶脉处为害,到蜡熟阶段,多集中到雌穗附近或入苞叶内为害。玉米缢蚜在玉米苗期发展较缓慢,仅零星发生,当玉米进入抽雄散粉阶段开始迅速繁殖。玉米缢蚜最喜欢集中于幼嫩雄穗和雌穗上为害,尤以雄穗上较多,雄穗枯萎后,又转入雌穗苞叶内危害。

防治措施用菊酯类农药速灭杀丁、敌杀死或有机磷农药乐果、敌百虫等稀释液喷雾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玉米制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制种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玉米瘤黑粉病 1.1症状特点及发病规律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菌瘤。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或角状菌瘤;雌穗发病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瘤。菌瘤外表是一层银白亮膜,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以后遂渐变成灰白色,后期变成黑灰色,最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地表、粪肥上及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此外,病菌也能从伤口侵入。冬孢子在玉米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雄期蔓延最快,形成发病高峰,直到玉米成熟后停止侵染。 1.2发病环境条件玉米在全生育期内都可以感染瘤黑粉病,尤其以抽雄前后一个月内为盛发期,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造成生理干旱,抗病力弱,利于发病;苗期高温多湿、人工去雄作业、虫害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伤口,都会严重发病;连年制种田及高密植田或灌溉时间间隔长,造成水分时少时多,以及偏施过量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使病害发生较重。品种抗性:一般紧凑型品种较抗病,披散型品种抗病差;硬粒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 1.3防治方法:防治此病采用减少菌源、选用抗病亲本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3.1 减少病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带出田外深埋;进行秋深翻整地,把地面上的菌源深埋地下,减少初侵染源;避免用病株沤肥,粪肥要充分腐熟。与非谷类作物轮作倒茬2~3年。 1.3.2 利用抗病自交系用于生产,选用抗病品种,尽量选择紧凑型品种、硬粒型品种。 1.3.3化学防治:用含有粉锈宁成分的种衣剂包衣或拌种;在可见叶10—12叶喷施好立克3毫升/亩,喷施2次;或在玉米抽雄前喷50%多菌灵150克/亩或5%福美双150克/亩,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1.3.4 加强栽培管理,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避免偏施、过施氮肥;灌水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易感染期必须保证水分充足;及时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虫;人工去雄尽量不要造成大的伤口,均可减轻病害。 2.玉米红蜘蛛 2.1症状及发生规律: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为害玉米,红蜘蛛刺吸作物叶

玉米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防治学习资料

玉米全生育期主要病 虫害防治

玉米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防治 玉米全生育期可分为播种、出苗、拔节、大喇叭口期、抽雄、孕穗、成熟6个时期。其中苗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和孕穗期病虫害较多,是玉米栽培管理中需要重视的几个时期。 (1)玉米苗期。 ①地下害虫逐年上升,造成缺苗断垅,特别是蛴螬和金针虫,一般应在播种时药剂拌种即可大大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也可用包衣种子来防治地下害虫,但一般包衣种子的价格较高,一般农民朋友难以接受。 ②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秸杆覆盖成了普遍的现象,这就加重了瑞典蝇、玉米蓟马的危害。主要在出苗后到一叶一心时危害,瑞典蝇靠近玉米心叶危害生长点,成卷曲状。苗期蓟马危害心叶,使心叶破碎,植株畸形,要注意防治早播和带茬播种的田块。 ③表现为苗枯病,常造成叶尖或整叶干枯,种子变黑,严重地块造成死苗;如果苗期缺钾造成枯边叶,生长势弱。 ④近几年田间调查发现,玉米耕葵粉蚧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给玉米生产造成一定威胁。玉米耕葵粉蚧的危害,在贴近地面的叶鞘基部或根部危害,造成根系松散细弱,根上形成许多黑色斑点,部分根系肿

大,主根易断,根尖发黑腐烂。受害玉米植株矮小,叶片枯黄,推迟玉米拔节,造成生长缓慢。 ⑤二代棉铃虫、二代粘虫的危害,特别是二代粘虫分年度危害严重。 综合防治苗期的病虫害,在6月底至7月上旬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20毫升,或用10%毗虫啉20克,加50%多菌灵50克兑水30千克喷雾防治。如果玉米耕葵粉蚧危害严重的地块,在喷雾时去掉喷头盖,主喷玉米茎基部,使药液渗到玉米根茎部防效较好。 (2)玉米大喇叭口期。 近年来,由于小麦、玉米的重复倒茬所导致的土传病害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如玉米纹枯病随着麦田纹枯病的日益加重,纹枯病的病菌能长期留存于土壤中,玉米田又大多施用封闭性除草剂,造成土壤较板结,不利于根系发育,使其抗性下降,加重了土纹枯病的发生。 ①玉米茎腐病。茎腐病常表现为茎基部1~3节变软或皱缩,叶片很快萎蔫,青绿色枯死,果穗倒挂,籽粒秕,无光泽。发病田玉米表现症状为地下根部发褐,种子根腐烂,地上部叶片发黄,下部1~2叶叶缘和叶尖变黄发褐,甚至干枯。主要发病期为玉米乳熟期。这种病的病菌存在于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病菌从根部侵入,因此,在播种时进行药剂播种能减少早期侵染。此外,由于现在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第五节 与综合防治枝术 玉米田的主要病虫害有地下害虫、玉米丛生苗、玉米花白苗、玉米根腐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蚜、玉米螟等,现就其发生特点和防治疗法介绍如下: 一、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1.地下害虫的发生种类玉米的地F害虫主要种类有: xx、xx、蝼蛄等。 地下害虫主要为害作物的种子幼根、幼芽等部分,常造成缺 苗、断条及“小老苗”的产生,使种植密度下降,并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2.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 (1)整地秋冬及叫深翻地,将地下害虫翻于地表使之无法越冬。同时破坏地下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害虫基数,从忻减轻地下害虫的为害程度。 (2)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包农处理,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杜绝白籽下地,是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统防统治的重要措施.一般每20千克玉米种子拌种衣制500克左右。 二、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_玉米丛生苗(君子兰苗)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丛生苗病,俗称君子兰苗,南于干旱、低温、地下害虫为害、农事活动等斟索引起的一种玉米田茼期病害,常造成玉米生长畸形、不结实,从而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丛生苗病的有效措施是实施种子包衣处理。用含有杀虫剂有效成分含量的种丧剂,在玉米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一般每20千克种子拌50。克左右的种农剂。 2.花白苗的发生与防治玉米花白苗居由于土壤巾缺锌引起的,一般在玉米3~4片叶出现,病斑在叶片基部或中部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短条状,叶脉仍为绿色。 防治技术: 在施底肥时增施锌肥,每亩1-1.5千克,也可叶面喷洒,用 0.1%~ 0.2%的硫酸锌在玉米3~4叶期喷1~3次。 3.玉米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由于出苗后温度持续较低,雨水多或涝洼地易戋生此病害,造成幼苗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叶色发黄,根部变褐腐烂,严重时苗枯死。 防治技术: 选择新鲜生命力旺盛的品种,或用50%福美双3%拌种处理, 三、xx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常同时发生.田其发生造成叶片失绿,影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合成,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达50%左右。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购买玉米种子时-注意选购那些抗玉米大、小斑病的品种。 从而避免xx大、小斑病的发生儿率。 (2)轮作换茬有条件的农区实施轮作换茬消灭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xx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xx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一、病害及其防治 1、大、小斑病 (1)症状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均可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上,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①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长5-20厘米。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沿叶脉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的菱形大斑;天气潮湿时,病斑的两面长黑褐色霉层。②小病斑的病斑多而小,长约1厘米,一叶片上有几十到上百个病斑。常见的病斑有椭圆形、近长方形和纺锤形。 (2)发病条件在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气候条件下最适合发病。山区的玉米叶面上的露水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的入侵。在过于密植阴蔽、低洼渍水、连作地发病较重。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良种;②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③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60-75公斤喷雾。 2、纹枯病 (1)症状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严重时可扩展到苞叶。病斑最先在近地面的叶鞘发生,并逐渐向上部叶鞘和叶片蔓延。初期病斑呈椭圆形,后扩展呈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央草绿或草黄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长白色菌丝体。 (2)发病条件阴雨潮湿天气,发病严重;在低洼、排水不良及过度密植、偏施氮肥等条件下,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 (3)防治措施①注意开沟排水,避免偏施氮肥和过度密植;②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施;③用50%纹枯利乳剂50倍液喷施;④50%退菌特50克,兑水50公斤喷施。隔7-10天再防治一次。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3、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 (1)症状①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苗期感染,多在后期表现症状的系统性病害。雄穗受害,部分或全部花期变形,颖片增多,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其内充满黑粉;果穗发病,除苞叶外,全部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②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被害部分因病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瘤状,故又称瘤黑粉病。病瘤表面包有白色或淡红色的薄膜,后期薄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的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较小,产生的黑粉也很小,而茎节和穗上的的病瘤较大,产生的黑粉也较多。 (2)发病条件①丝黑穗病春玉米播种后遇上低温干旱天气,发芽出苗慢,病菌侵染的机会多,往往发病严重;此外,整地粗放,播种过深,出苗慢,易感染,且发病率高;②黑粉病为喜高温多湿的病害,高温多湿有利于越冬孢子萌发。山区多云雾湿度大,发病率较平原地区高。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晒种、选种;②适时早播,促使种子早发芽出苗;③收获后及时清除烧掉病株,并实行轮作;④用15%羟绣灵0.15公斤拌种50公斤或用50%萎绣宁,或拌种子量0.5%的多菌灵拌种消毒;⑤发病初期用20%萎绣宁0.15-0.2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 4、病毒病 我省常见的玉米病毒病有花叶条纹病、矮缩病和红叶病三种,其中红叶病发

蚜虫调查报告

篇一:园林昆虫防治+调查报告 北京农学院专业选修课调查报告 论文题目:蚜虫发生为害规律调查课程名称:园林植物虫害防治任课教师:王进忠 学生姓名王珏学号 201120242042 专业植物保护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4年05月20日 树木树枝叶片蚜虫发生为害规律调查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11植保2班王珏 201120242042 摘要:蚜虫危害已经成为植物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该调查报告在进行对蚜虫的概括的同时大量的进行了其生活状态进行了近一个多月的调查。对于蚜虫研究相信会有参考作用。关键词:危害蚜虫调查 1.前言 1.1蚜虫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植物病毒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发展出了一系列对策来确保其在寄主植物间的有效传播, 任何取食受侵染植物的生物或在这些植物间活动的生物都有可能成为这些病毒的媒介。这些特定的媒介生物, 主要来自寄生性真菌、根结线虫和植食性节肢动物, 特别重要的媒介生物是昆虫。由于蚜虫在植物组织中刺探和取食, 即开始时在植物的表皮刺探, 后期在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取食的独特行为, 使它们成为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媒介昆虫, 植物病毒中大约。都是由蚜虫传播的。但是关于蚜虫与寄主植物以及植物病毒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蚜虫与病毒的关系作以阐述, 同时对蚜传病毒的传播模式以及相关蛋白作以。 1.2 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调查蚜虫习性,喜欢在叶背面还是正面,熟知还是叶片,都进行了调查。有效的了解了蚜虫的生活习性。 2.调查规划 通过查蚜虫有关发生规律的资料,大概的了解了蚜虫的为害和生活史。蚜虫是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危害主要通过取食作用,表现为吸取职业、破坏组织、利用唾液毒害植物,造成更大的为害和损失。 根据调查,在四月底时期,蚜虫已经大范围的侵入寄主,经过一个月的调查,也就是现在,蚜虫的种群数量明显降低。最为明显的是,在本月第二个星期下完春雨后,种群数量锐减,现在基本没有蚜虫侵害寄主。 本次调查从4月23日开始,一共调查4次。 3.调查方案 3.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需要定点、定株,一共调查5株木槿。每株木槿选取一个树枝(包括树干、叶片),高度在1米到1.8米之间。每次调查相同叶子上面蚜虫的数量、计算出平均一片叶子上蚜虫的数量、并记录和拍照。5-10天调查一次,连续调查4次。 3.2 调查时间 2014年4月25日、5月2日、5月16日、5月19日。 3.3 调查人员 1人:王珏。 3.4 调查工具 笔、本、手机(照相、定位、计算)。 3.5 调查地点 北京农学院第三食堂南面。 3.6定位、植株总况: 4.调查结果 4.1 每次调查的虫态、照片 第一次(4月25日):若虫、成虫图片: 情况:大量的蚜虫爬行与树枝叶面,第一次观察蚜虫已经孵化成型,但还是存在大量的幼虫。幼虫体色略显透明淡绿色,但成虫体色已经完全变绿。篇二:昆虫调查报告

玉米常见的十大虫害汇总

玉米常见的十大虫害汇总 1、玉米蓟马蓟马在玉米上发生2代,行孤雌生殖,主 要是成虫取食玉米造成为害,主要是苗期为害重,玉米和中茬玉米在6月下旬已过心叶期或心叶末期时,蓟马便转向处于苗期的夏播玉米和高梁上为害。形态特征雌成虫分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体小,暗黄色,胸部有暗灰斑。前翅灰黄色,长而窄,翅脉少但显著,翅缘毛长。半长翅型翅长仅达腹部第5节,短翅型翅略呈长三角形的芽状。卵肾形,乳白至乳黄色。若虫体色乳青或乳黄,体表皱榴有横徘隆起颗粒。蛹或前'蛹'体淡黄色,有翅芽为淡白色,蛹块羽化时呈褐色。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适时浇灌,及时 清除杂草,有效减轻蓟马为害。 (2)药物防治:当蓟马为害严重时应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2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 (3)人工防治:对于已形成“鞭状”的玉米苗,可用锥子从鞭状叶基部扎入,从中间豁开,让心叶恢复正常生长。2、黏 虫玉米黏虫为迁飞性、暴食性害虫,为当前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黏虫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玉米叶片,使之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吃光,仅剩光秆,造成绝收。危害特

点黏虫繁殖力强,产卵部位有选择性,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上卵多产在枯叶尖部位。幼虫孵化后,集中在喇叭口内取食嫩叶叶肉,3龄食叶成缺刻,5龄食量最大,可将叶片吃光。在玉米上多栖息在喇叭口、叶腋和穗部苞叶中。有假死性,3龄后有自残现象,4龄以上能群集迁移扩大危害。幼虫取食活动以傍晚、清晨及阴雨天最盛。成虫喜取食蜜源植物,对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有很强趋性。黏虫喜温暖高湿条件。降雨一般有利于发生,但大雨、暴雨和短时间的低温,不利于成虫产卵。生长茂密、地势低、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生重。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在黏虫幼虫3龄前每亩用20%杀灭菊酯乳油15~45克对水50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 (2)生态防治:在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号防治,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在黏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诱集成虫。3、玉米粘虫玉米粘虫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年可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为主。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形态特征卵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玉米病虫草害防治》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1

第一章测试 1 【多选题】 (2分) 按照病害发生的部位可将病害分为() A. 根部病害 B. 果穗病害 C. 茎叶部病害 D. 种子病害 2 【判断题】 (2分) 真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5-35℃。() A. 错 B. 对 3 【判断题】 (2分) 湿度大时,玉米大斑病的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

A. 错 B. 对 4 【判断题】 (2分) 玉米病毒病由蚜虫和灰飞虱传毒。() A. 对 B. 错 5 【判断题】 (2分) 玉米丝黑穗病病菌在苗期就侵入玉米。() A. 对 B. 错 6

【多选题】 (2分) 玉米丝黑穗病在玉米雌穗上发病表现的症状是() A. 白色瘤状物 B. 大黑粉包 C. 外观短粗 D. 无花丝 7 【判断题】 (2分) 玉米瘤黑粉病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形成病瘤。() A. 对 B. 错 8 【多选题】 (2分) 下列能使玉米瘤黑粉病发病重的因素是() A. 玉米受旱后,遇微雨或多雾、多露的天气 B.

高肥密植地 C. 缺乏有机质的砂性土壤 D. 多年连作 9 【判断题】 (2分) 玉米纹枯病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可结成黑褐色的菌核。() A. 错 B. 对 10 【判断题】 (2分) 玉米茎腐病的茎秆腐烂从茎基部第三节开始向上扩展,后期易使玉米发生倒折现象。()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判断题】 (2分) 密植、免耕、秸秆还田、机械跨区作业和高肥、水管理等措施,为玉米害虫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A. 错 B. 对 2 【多选题】 (2分) 下列属于玉米螟危害状的是() A. 蛀食雌穗穗轴和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 B. 叶片上出现一横排小孔 C. 茎部蛀入,在蛀孔外侧有粪屑 D. 蛀食未展开的心叶 3 【判断题】 (2分) 玉米螟幼虫的口器是咀嚼式。()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分析预测,20xx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发生重于常年,东北、华北地区玉米螟、粘虫、地下害虫、大斑病为害重,黄淮海地区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褐斑病发生突出,西北和西南地区棉铃虫、蚜虫、叶螨、粘虫、小斑病发生普遍,预计发生面积10.8亿亩次。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6%以上。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 二、防控策略 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区域和生育期的重点病虫害,优先选用抗耐病虫品种,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突出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实施秸秆粉碎还田、种子处理、苗期病虫害防治、赤眼蜂防螟和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实现节本增效,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不同区域防控重点 1.北方春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地下害虫、二、三代黏虫、大斑病、茎腐病、玉米线虫矮化病、灰斑病。 2.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棉铃虫、二

代黏虫、玉米蚜虫、二点委夜蛾、蓟马、茎腐病、南方锈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小斑病。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二、三代黏虫、纹枯病、大斑病、灰斑病、穗腐病。 4.西北玉米区:重点防控地下害虫、玉米蚜虫、叶螨、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茎腐病和大斑病。 (二)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1.玉米螟: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或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与甲维盐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 2.地下害虫及蓟马、蚜虫、灰飞虱等苗期害虫:利用噻虫嗪、溴氰虫酰胺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 3.根腐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等:选用抗病品种。利用咯菌腈?精甲霜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 4.玉米叶斑类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在玉米心叶末期,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A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褐斑病重发区在玉米8至10叶期用药防治。与芸苔素内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 5.玉米纹枯病: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发病初期可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结合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农药,

玉米病虫害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88941814.html, 玉米病虫害防治 作者:苗爱丽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12期 [摘要]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组成之一,在农作物的种植与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相当一 部分的国民以次作为主食。随着农业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玉米的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但产量和效率却不尽如人意。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问题就是玉米的病虫害问题,这严重降低了玉米的产量。因此,想要获得高产量的玉米,就必须加紧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农业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59-01 引言 病虫害问题长期来都是另种植者头痛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病虫也开始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异与进化,这无疑加大了我国对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难度。随着形势日趋严重,众多的农业科学家与技术家开始对病虫害的防治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索。一系列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药物和科学手段开始被投入应用,这大大的帮助提高了玉米的产值。 一、防治玉米病虫害的策略 1.要利用好玉米自身对病虫害所持有的抵抗力。 2.预测和评估要在及时准确的对玉米田进行勘察化验,并且结合了当地的天气情况、土壤状况和玉米苗生长的情况的基础上进行。 3.需要采取科学的高效的综合措施。 4.需要在技术层面上提高玉米种植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5.需要定期的对土壤进行耕作以此降低其中的病原体个数和虫害的基数。这就能够降低发病的可能性。 6.充分有效的利用非农药技术以控制病虫害。 7.保护好病虫的天敌,利用生物链来减少害虫的数量。

2020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20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据预测,2020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发生接近常年,预计发生面积10.9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8.4亿亩次,病害发生2.5亿亩次。迁飞性害虫呈重发态势,草地贪夜蛾北迁时间提早、虫量加大,各地区均有集中危害的可能;黏虫在北方、西南等部分地区会出现高密度集中为害;棉铃虫在黄淮海地区发生突出、危害区域扩大。地下害虫在西北、东北局部偏重发生,大斑病在北方大部地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预计发生面积7000万亩;小斑病在黄淮海局部和西南地区中等发生,预计发生3700万亩,南方锈病在黄淮区域有偏重流行风险。为做好2020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玉米螟、黏虫、棉铃虫、地下害虫、大斑病、南方锈病、小斑病、褐斑病等“四虫四病”,防治处置率9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率4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减少,进一步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 二、防控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实施秸秆粉碎还田、选用抗耐病虫品种,采取种子处理、苗期病虫害防治、天敌保护利用和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实现玉米重大病虫可持续治理,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不同区域防控重点 1.北方春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地下害虫、二代三代黏虫、大斑病、茎腐病、玉米线虫矮化病、灰斑病。 2.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二代黏虫、玉米蚜虫、二点委夜蛾、蓟马、茎腐病、南方锈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小斑病、粗缩病。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二代三代黏虫、纹枯病、大斑病、灰斑病、穗腐病。 4.西北玉米区:重点防控地下害虫、玉米蚜虫、叶螨、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茎腐病和大斑病。 (二)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1.玉米螟: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或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喷施。 2.棉铃虫:产卵初期释放螟黄赤眼蜂灭卵,或卵孵化盛期选用苏云金杆菌制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等喷雾防治。

玉米病虫害防治手册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目录 1玉米螟 2玉米蚜 3玉米红蜘蛛 4二、三代粘虫 5玉米大、小斑病 6玉米顶腐病 7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8玉米纹枯病 9玉米粗缩病 10玉米杂草

1玉米螟 1.1危害症状 初孵幼虫借风传播到邻近植株,集中在心叶内取食叶肉或蛀成小孔,受害叶展开后出现横列或分散的小孔。玉米抽雄后钻蛀茎秆,造成茎秆折断。雌穗膨大或开始吐丝时为害,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取食为害嫩粒时,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降低。 1.2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我省每年发生1-2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玉米螟成虫夜间活动为主,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卵多产于玉米叶背中脉附近。幼虫共5龄,有趋糖、趋湿、趋触和负趋光性。一般虫源基数越大,下代发生的程度就越重。 1.3防治方法 1.3.1农业措施。选用抗虫品种,及时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九,种植诱杀作物等。 1.3.2生物防治。 ⑴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①优点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由于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所以它不污染环境,更不能在玉米秸杆和籽粒中形成农药残留,为此它是一种绿色防控措施,玉米质量更加安全,而且防治成本低、省工省力,每人每天可放蜂100-150亩,比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玉米螟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投入产出比为1:20以上,即投入1元的费用可收回20元以上的粮食损失。 ②放蜂时间 分为两次放蜂: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20%时后推10天即是玉米螟田间落卵盛期,结合玉米螟玉米田间落卵量调查,当累计百株玉米卵量达1-2块时即是第一次放蜂适期,根据我地区实际一般在6月中下旬,间隔一周后(5-7天)进行第二次放蜂,共两次。 ③放蜂数量 防治一代玉米螟放蜂总量为2万头/亩,分两次投放,每次放蜂数量为1万头/亩。 ④放蜂方法 以玉米田地头起15步(每步约60公分)、边行起第15垄为第一放蜂点,并以此放蜂点间隔30步、30垄为下一个放蜂点,以此类推确定下个放蜂点。在放蜂点选择一株玉米,用席米或木制牙签将蜂卡别在玉米中上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首先将选择的叶片向下卷成筒状,将蜂卡卷入近叶茎的三分之一处卵面朝外(蜂卡不要卷),再用席米或木制牙签将其固定,以防被刮掉和被露水冲淋。 ⑤注意事项 放蜂时要做到统一指挥、统一时间、统一安排、统一地块连续防治,按操作技术要求去做,要保证亩足够的蜂量和放蜂次数,保证防治效果,千万不要将蜂卡放在玉米顶尖上或放在心叶内,更不能扔在田间,以免影响防治效果。如遇降雨,可将蜂卡放置在室内阴凉处,次日再放。放蜂期间(前、后10天),玉米田不能使用任何化学药剂。 ⑵应用白僵菌封垛杀灭玉米螟越冬幼虫 ①白僵菌封垛目的 玉米螟在我市一年发生两代,以防治一代玉米螟为主,然而一代玉米螟虫源主要来源于玉米螟幼虫越冬栖息场所——玉米秸杆内,即老百姓堆放的玉米秸杆垛。据调查统计,玉米秸杆内的越冬幼虫占总越冬虫量的70-80%,其余少部分来源于根茬和玉米穗轴中。这些幼虫能否化蛹羽化对田间一代玉米螟发生危害程度影响最大,起决定性作用。按每头雌蛾平均产卵350粒、孵化率按70%计算,在垛内消灭一头老熟幼虫等于减少玉

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玉米蚜虫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玉米蚜广泛分布于玉米产区,可为害玉米、小麦、高梁、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杂草。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属同翅目,蚜科。俗名麦蚰、腻虫、蚁虫。分布在全国各地。

【为害特点】成、若蚜刺吸植物组织汁液,引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植株枯死。玉米蚜多群集在心叶,为害叶片时分泌蜜露,产生黑色霉状物。别于高粱蚜。在紧凑型玉米上主要为害雄花和上层1—5叶,下部叶受害轻,刺吸玉米的汁液,致叶片变黄枯死,常使叶面生霉变黑,影响光合作用,降低粒重,并传播病毒病造成减产。寄主玉米、高粱、小麦、狗尾草等。 【特征描述】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2.5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腹管前各节有暗色侧斑。触角6节,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活虫深绿色,披薄白粉,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头、胸黑色发亮,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触角6节比身体短。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卵椭圆形。 【发生规律】从北到南一年发生10~20余代,一般以无翅胎生雌蚜在小麦苗及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4月底5月初向春玉米、高粱迁移。玉米抽雄前,一直群集于心叶里繁殖为害,抽雄后扩散至雄穗、雌穗上繁殖为害,扬花期是玉米蚜繁殖为害的最有利时期,故防治适期应在玉米抽雄前。适温高湿,即旬平均气温23℃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玉米正值抽雄扬花期时,最适于玉米蚜的增殖为害,而暴风雨对玉米蚜有较大控制作用。杂草较重发生的田块,玉米蚜也偏重发生。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玉米蚜的孳生基地。 2、在玉米心叶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2000头以上时,可用50%抗蚜威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均匀喷雾,也可用上述药液灌心,也可用40%氧化乐果50~100倍液涂茎。

玉米蚜虫的防治方法

玉米蚜虫的防治方法 玉米蚜虫是危害玉米生长发育常见的病虫害之一,对玉米产量还是品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损害,是玉米主要虫害之一。那么对于玉米蚜虫该怎么防治呢?一起来看看吧。 1、药剂拌种 可以在玉米播种前,将噻虫嗪、吡虫啉等药剂适量地和种子种植到土壤里,通过这些药剂给种子包衣,这样对防治蚜虫有极好的效果。而为了加强防治效果,还可以在玉米种子快要生根发芽是,再喷洒一次噻虫嗪、吡虫啉,进行第二次包衣,这样防治效果达90%以上。 2、药剂施肥 除了药剂包衣外,玉米蚜虫的方法有很多,而在使用药剂防治时大多是使用噻虫嗪、吡虫啉,这两种药剂是蚜虫的克星。除了在播种使用外,再给玉米施肥时,也可以加入适量的噻虫嗪、吡虫啉一同施入,这样也能起到极好的防治效果。但是要注意药剂的用量,以免产生药害,同时要注意药剂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将其防治效果。

3、改善环境 在玉米播种时是蚜虫繁殖最为旺盛的时期,往往很多种子还未出芽就被被蚜虫危害,造成幼苗无法正常出土。所以在这种除了使用药剂防治外,还可以将地块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保持生长环境的通风,还能清除蚜虫的生长繁殖场所,减少蚜虫对玉米的危害,保持生长地块光照充足,对防治蚜虫的效果更好。

4、喷药防治 在玉米在遭受蚜虫危害时,这时就需要进行用药防治了,首先将被蚜虫危害的植株用刷子处理干净,再个一周后喷洒一次噻虫嗪、吡虫啉药剂。在连续使用3-4次药剂后,玉米就会逐渐的恢复长势,能更好的生长。喷药最好选择在晴天早晨或者傍晚,不宜在晴天中午或者阴雨天进行喷洒,如果在晴天中午喷洒,药液挥发快,会造成药液浓度增加,极易产生药害,而阴雨天喷药药液被雨水冲刷和稀释,也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70%吡虫啉拌种剂防治玉米蚜虫

农药试验证号: SY200900101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2010) 农药类别:湿拌种剂 试验名称:70%吡虫啉湿拌种剂防治玉米蚜虫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委托单位:焦作市华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承担单位:新乡市农科院 试验地点:河南〃新乡 总负责人:[签名] 技术负责人:[签名] 参加人员: 报告完成日期: 地址: 电话: 传真: 邮编: E-mail:

(拌种剂)70%吡虫啉湿拌种剂防治玉米蚜虫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摘要 试验名称:70%吡虫啉湿拌种剂防治玉米蚜虫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试验作物:玉米 防治对象:玉米蚜虫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 施药方法及用水量(升/公顷): 按设计要求拌种(每处理称取1000克玉米种子按要求比例在3000ml的三角瓶中充分搅拌,至拌种均匀),倒出晾干备播。 试验结果: 适宜施药时期和用量: 播种前1天种子进行拌种处理,适宜用量为有效成分药种比1﹕204-1﹕238为宜。 使用方法: 按设计要求进行种子拌种处理。

(种衣剂)18.6%拌种灵?福美双?乙酰甲胺磷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立枯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安全性: 在推荐用量范围内对玉米发芽、出苗安全。

70%吡虫啉湿拌种剂防治玉米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报告 1 试验目的 为了明确70%吡虫啉湿拌种剂对玉米蚜虫的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及其对玉米的安全性,为办理农药登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玉米蚜虫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 玉米,品种为新单23。 2.2 环境条件 试验田设在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植保研究所玉米试验田,前茬作物小麦。麦收后种玉米。土质为褐色土壤,肥力上等,灌排水方便,土壤有机质含量1.5%,PH值7.1,2010年6月13日播种。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药剂 3.1.1 试验药剂 70%吡虫啉湿拌种剂(焦作市华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3.1.2 对照药剂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天津市施普乐农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20%福〃克悬浮种衣剂(河南省周口地区植物化学厂生产-市售)。 3.1.3 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 3.2 小区安排 3.2.1 小区排列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第五节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与综合防治枝术 玉米田的主要病虫害有地下害虫、玉米丛生苗、玉米花白苗、玉米根腐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蚜、玉米螟等,现就其发生特点和防治疗法介绍如下: 一、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1.地下害虫的发生种类玉米的地F害虫主要种类有:金针虫、地老虎、蝼蛄等。 地下害虫主要为害作物的种子幼根、幼芽等部分,常造成缺 苗、断条及“小老苗”的产生,使种植密度下降,并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2.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 (1)整地秋冬及叫深翻地,将地下害虫翻于地表使之无法越冬。同时破坏地下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害虫基数,从忻减轻地下害虫的为害程度。 (2)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包农处理,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杜绝白籽下地,是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统防统治的重要措施.一般每20千克玉米种子拌种衣制500克左右。 二、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_玉米丛生苗(君子兰苗)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丛生苗病,俗称君子兰苗,南于干旱、低温、地下害虫为害、农事活动等斟索引起的一种玉米田茼期病害,常造成玉米生长畸形、不结实,从而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方法:防治玉米丛生苗病的有效措施是实施种子包衣处理。用含有杀虫剂有效成分含量的种丧剂,在玉米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一般每20千克种子拌50。克左右的种农剂。 2.花白苗的发生与防治玉米花白苗居由于土壤巾缺锌引起的,一般在玉米3~4片叶出现,病斑在叶片基部或中部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短条状,叶脉仍为绿色。 防治技术:在施底肥时增施锌肥,每亩1-1.5千克,也可叶面喷洒,用0.1%~0.2%的硫酸锌在玉米3~4叶期喷1~3次。 3.玉米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由于出苗后温度持续较低,雨水多或涝洼地易戋生此病害,造成幼苗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叶色发黄,根部变褐腐烂,严重时苗枯死。 防治技术:选择新鲜生命力旺盛的品种,或用50%福美双3%拌种处理,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常同时发生.田其发生造成叶片失绿,影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合成,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达50%左右。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购买玉米种子时-注意选购那些抗玉米大、小斑病的品种。从而避免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儿率。 (2)轮作换茬有条件的农区实施轮作换茬消灭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3)药剂防治在玉米抽堆前后,即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达2。蹦时,开始喷药。一般用50%多菌灵町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加水稀释成5。。倍液喷

玉米蚜虫及玉米螟危害与防治

玉米蚜虫及玉米螟危害与防治 一、玉米蚜虫危害与防治 玉米蚜虫可为害玉米、小麦、高梁、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杂草。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 1.危害特点 玉米抽雄前,一直群集于心叶里繁殖为害,抽雄后扩散至雄穗、雌穗上繁殖为害,扬花期是玉米蚜繁殖为害的最有利时期,故防治适期应在玉米抽雄前。适温高湿,即旬平均气温23℃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玉米正值抽雄扬花期时,最适于玉米蚜的增殖为害,随着玉米雄穗逐渐抽出,大量成、若蚜集中于雄穗苞内,有的单穗有蚜几百头至上千头,蚜量多时成堆,布满各个分枝,称为“黑穗”,严重时,自果穗以上所有叶片、叶鞘及果穗苞内、外,遍布蚜虫,称“黑株”。而暴风雨对玉米蚜有较大控制作用。杂草较重发生的田块,玉米蚜也偏重发生。 2.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2,5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腹管前各节有暗色侧斑。触角6节,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0毫米,

长卵形,灰绿至蓝绿色,常有一层蜡粉。腹管周围略带红褐色。触角长度为体长的1/3。腹管暗褐色,圆筒状,端部 3.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玉米蚜的孳生基地。 (2)在玉米心叶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2000头以上时,可用50%抗蚜威3000倍液,或40%乐果1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均匀喷雾,也可用上述药液灌心。也可用40%乐果50~100倍液涂茎。 二、玉米螟危害与防治 玉米螟俗称箭秆虫、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虫科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减产10%,大发生年份减产30%-50%吉林省1年发生1-2.5代,以第一代幼虫为害为主,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或未展的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小孔,3龄后蛀入茎秆取食髓部,影响养分输导被蛀茎秆易被大风吹折,造成严重减产,幼虫还可钻入雄花序取食,造成雄花序基部折断,幼虫常取食雌穗的花丝和嫩苞叶,并能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籽粒,造成嫩粒缺损毒烂。 1.发生条件玉米螟喜中温高湿,温度在24℃,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卵的形成、发育和成虫的交配,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生。

蚜虫

第六章蚜虫类 蚜类(Aphids)俗称“腻虫”、“油旱”,是农林生产的重大害虫,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蚜虫以刺吸式的口器从植物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植物营养损失,发育受阻,出现畸形生长、早衰、甚至死亡;蚜虫排泄的蜜露覆盖在植物表面,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同时,蜜露是众多植物病原菌的培养基,极易导致植物病害的流行,更重要的是,蚜虫是多种植物病毒病的传播介体,由它传播的病毒病带来的危害甚至超过蚜虫本身所造成的危害。目前已知至少有159种蚜虫可以传带植物病毒,居世界传毒昆虫之首。如桃蚜可以传播107种病毒病,棉蚜可以传播55种。 第一节蚜虫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一、多型多态现象 蚜虫具有多型多态现象(Polymorphism),蚜虫多型多态是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每个蚜虫种类至少有两个型,有翅孤雌型和无翅孤雌型,有些种类具有很多型。如一般全周期的蚜虫有5个或6个型,即:干母、有翅孤雌蚜、无翅孤雌蚜、性母、雌性蚜与雄性蚜。且有些种类的某些型本身又有多态现象。

干母(fundatrix)无翅或有翅,大多有翅,由受精卵直接孵化产生。体形较圆、触角、足、尾片、腹管均较无翅孤雌蚜短。 干雌(fundatrigenia)即干母产生的下代。多为无翅,营孤雌胎生,生活在越冬寄主上。 有翅孤雌蚜(alate viviparous femals)在无寄主转移的种类中,各有翅型在形态上很一致;但在有寄主转移的种类中,通常有两个在繁殖上和形态上不同的型。 无翅孤雌蚜(apterous viviparous females)形态与干母相异,干母的后代无翅孤雌蚜也有多态现象。如蚜科中的许多种类,第2代(以干母为第1代)不同于第3代无翅蚜。另外,棉蚜和大豆蚜等在盛夏7~8月间,还会发生形态和习性都很独特的夏型无翅孤雌蚜。 性母(sexupara)在越冬寄主上产生性母,有翅或无翅,能产生二性蚜。 雌性蚜(oviparous females)一般与无翅孤雌蚜很相似,但繁殖方法不同。附肢往往较短或有退化现象,后足胫节膨大并出现蜡腺构造或伪感觉圈。除少数种类外,雌性蚜大都无翅。 雄蚜(Males)大多数种类雄蚜有翅,少数无翅。雄蚜通常是最活泼、运动和感觉器官最发达的型。通常体狭长,附肢延长,次生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