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里程碑

辛亥革命里程碑

辛亥革命里程碑
辛亥革命里程碑

辛亥革命里程碑

大事记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

1895年2月孙中山、杨衢云等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并在广州发展和建立革命秘密机关。

1895年3月孙中山等人决定发动“重九”广州起义。

1895年10月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事泄,党人陆皓东、会党首领朱贵全等被捕牺牲,孙中山流亡日本。

1896年6月孙中山在美国旧金山等地宣传革命,并创立旧金山兴中会分会。

1897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横滨宣传革命,并结识日本志士宫崎寅藏、平山周等。

1898年3月谭嗣同、唐才常在长沙创办《湘报》宣传维新变法。

1898年4月康有为等在北京发动成立“保国会”。

1898年6月光绪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开始。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杨锐六君子被杀。

1898年春孙中山在日本筹划武装起义,并派党人赶赴湘、鄂运动会党。

1899年11月兴中会杨衢云、陈少白等人在香港与湘、鄂、粤、闽等地哥老会、三合会首领商议,组成“兴汉会”,准备在广东和长江流域发动武装起义,举孙中山为总会长。

1900年1月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和《中国旬报》宣传革命。

1900年7月孙中山在香港召开紧急会议,布置惠州起义。

1900年8月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在汉口发动自力军起义失败。

1900年9月孙中山抵台湾,并建立惠州起义指挥中心。

1900年10月郑士良率会党六百余人在惠州三洲田起义,并攻克沙湾、崩岗墟、三多祝等地。因情况发生变化,不久退往香港。

同月党人史坚如为策应惠州起义,在广州谋炸两广总督德寿,事败遇难。

1902年湖北地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先驱者吴禄祯,从日本留学回到武昌,在新军中进行革命宣传。

1903年1月湖北留日学生刘成禺、李书城等在日本东京创办《湖北学生界》,宣传反清革命。

同年湖北留日学生张继煦、李书城等撰写致国内同学书,鼓吹革命,极大地振奋了湖北学生界。

1904年6月吕大森、胡瑛、曹亚伯等在武昌发起成立湖北第一个革命小团体“科学补习所”。它以“革命排满”为宗旨,机关设于多宝寺街,后迁至魏家巷1号。

1904年10月科学补习所因准备响应长沙华兴会起义,事泄被封闭。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06年2月刘静庵、曹亚伯组织革命团体日知会,刘静庵任总干事。该会以美国圣公会所设阅报室日知会得名,吸收新军及学生参加。

1906年4月同盟会湖北分会在武昌成立,余诚任会长。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上谕。

1906年12月萍(乡)、浏(阳)、醴(陵)起义爆发后,胡瑛、朱子龙、梁钟汉受孙中山派遣到武昌,与张难先、季雨霖、刘静庵等在汉阳伯牙台举行会议,准备响应。

1907年1月13日湖广总督张之洞派军警包围搜查日知会,胡瑛、朱子龙、梁钟汉、刘静庵、张难先、吴贡三、李亚东等九人先后被捕,此即震动一时之“日知会案”。

1907年8月张百祥、焦达峰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共进会。

1907年10月清政府命令各省筹设谘议局。

1908年6月清政府颁布各省谘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

1908年7月26日由原日知会会员任重远、钟畸等在武昌发起组织湖北军队同盟会。

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限。

1908年9月22日清政府公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卒,宣统皇帝继位。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卒。

1908年12月13日杨王鹏、钟畸、黄申芗等将军队同盟会改组为群治学社,以学术研究为名,策划革命。办《商务报》为机关报。

同年湖北共进会成立。

1909年4月孙武等在汉口法租界设立共进会总机关,并与群治学社建立联系。

1909年5月清政府宣布宣统皇帝为海陆军大元帅,皇帝亲政前由摄政王代理。

1909年6月英德法三国银行团与张之洞签订《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鄂境川汉铁路草合同》。

1909年9月湖北留日学生派代表张伯烈等回湖北鼓动保路运动。

1909年11月湖北绅商军学界组成湖北铁路协会,开展拒款保路斗争。

1910年3月清政府邮传部准许湖北设立商办粤汉、川汉铁路公司。

1910年9月18日群治学社更名为振武学社,推杨王鹏为社长。在新军中建立秘密的标营代表制。

1910年11月4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将准备立宪期限由九年缩短为五年。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更名为文学社,推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主要通过新军各标营代表掌握武装,并创办《大江报》宣传革命。

1911年3月文学社开代表会,增推王宪章为副社长。

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奕(匡力)任总理大臣。由于十三各内阁员中,满族阁员占九名,其中皇族又占五名,故谓“皇族内阁”。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取消铁路商办和官督商办。湘、鄂、川、粤各省人民纷起反动。

1911年5月10日文学社设机关于武昌小朝街85号,由刘复基、蔡大辅常驻办事。

1911年5月11日文学社、共进会召开第一次团体合作会议。

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合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旋调鄂军三十一标、三十二标一部随行入川查力。

1911年6月1日文学社代表会议决定设立阳夏支部,负责领导驻汉口、汉阳、河南信阳新军工作。

1911年6月17日川汉铁路股东在成都开会,决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

1911年7月5日谘议局联合会再次上书反对“皇族内阁”。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因发表《亡中国者和平也》和《大乱者救中国之药石也》两文而被查封,主编詹大悲、何海鸣被捕。

1911年7月31日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

1911年8月初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等邀请歌老会首领在四川资州密议,决定建立四川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

1911年8月下旬四川保路同志会号召罢市、罢课、抗粮、抗捐。

1911年9月2日清政府命端方率鄂军入川查办。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查封保路同志会和铁路公司,逮捕谘议局议长蒲殿俊并屠杀请愿群众数十人,制造了“成都惨案”。

1911年9月8日秦载赓等人率保路同志军围成都,附近州县农民武装云集响应,围城人数不下二十万。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共进会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建立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设军事指挥部于武昌小朝街85号,设政治筹备处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派居正、杨玉如赴上海邀请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等到汉主持大计。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共进会举行联席会议,决定中秋节(阳历10月6日)起义,推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

1911年9月25日同盟会会员王天杰、吴玉章等宣布四川荣县独立,建立革命政权。

1911年10月3日湖广总督召开文官首县,武官管带以上防务会议,决定调集兵力,加强督署防卫,加紧巡逻长江,决定调集兵力,加强督署防卫,加紧巡逻长江,实行戒严,监视和搜捕革命党人。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赶制炸弹,不慎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走印信、文告等物,起义指挥机关被破坏,革命党人三十余人被捕,形势非常危急。

同日蒋翊武因起义计划暴露决定当夜12时起义,后因命令没有按时送达,起义发动未成。

1911年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在督署门前英勇就义。晚8时许,工程第八营、塘角辎重队首先发难,其他各部革命力量闻声纷纷响应,血战通宵,总督瑞澄等大小官员逃跑,武昌光复。

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推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都督。

同日晚汉阳新军由革命人胡玉珍、邱文彬等率领起义,光复汉阳。汉川县在同盟会员梁钟汉的领导下,宣布独立。

同日革命党人赵承武率军起义攻占汉口,成立汉口军政分府。

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谕令将瑞澄革职,派陆军大臣荫昌、海军大萨镇冰、长江水师提督程允和率部前往武汉镇压起义。

同日正在美国各埠为革命进行演说筹款的孙中山,于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获悉武昌起义的消息,决定转赴欧洲进行外交活动,然后回国。

同日湖北军政府向各国驻汉口领事发送照会,宣布对外政策。

1911年10月14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袁迁延不受。

1911年10月15日在革命党人黄楚楠等领导下,黄州宣布反正。

同日刘英等革命党人在京山县永隆发动武装起义。

同日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苛捐杂税。

1911年10月中旬湖北军政府公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1911年10月17日湖北军政府公布由汤化龙主持制订的《中华民国军政府条例》。

同日湖北军政府举行黎元洪就职典礼,由谭人凤代表同盟会授旗授剑。

同日德国军舰在武汉江面炮击革命军。

1911年10月18日驻汉口英、俄、法、德、日五国领事共同公布“严守中立”的通告。

同日革命党人唐牺支率领新军在宜昌起义。

同日清军不断向刘家庙增兵,围攻汉口,汉口保卫战开始。

1911年10月19日革命军在刘家庙大败清军,汉口保卫战首战告捷。

1911年10月22日湖南共进会领袖焦达峰等运动新军发难,宣告湖南独立,成立军政府。焦达峰为都督、陈作新为副都督。

同日陕西新军起义,宣布陕西省独立。25日成立陕西军政府。

1911年10月23日九江新军起义,成立九江军政分府。

1911年10月25日革命党人否决《中华民国政府条例》,改组政事部,制定了《中国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

1911年10月26日革命军汉口前敌总指挥张景良被处死。

1911年10月27日清政府召回荫昌,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统领海陆各军。

同日清军冯国璋部攻占汉口刘家庙火车站。

1911年10月28日黄兴由沪抵汉,即赴汉口指挥军事。

同日湖南都督焦达峰派王降中率独立第一协援鄂。

同日施南县反正。

1911年10月29日太源新军起义,成立山西军政府,阎锡山任都督。

1911年10月30日清军火烧汉口,大火延烧三日三夜。

1911年10月31日江西省宣告独立,成立江西军政府。

同日云南新军士兵和讲武堂学生联合起义。成立云南都督府,推蔡锷为都督。

同日剀门谭延闿于长沙发动兵变,杀害焦达峰、陈作新等革命党人。

1911年11月1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11月2日清军攻陷汉口并围攻汉阳,汉阳保卫战开始。

1991年11月3日湖北军政府在阅马场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黎元洪授予黄兴战时总司令印信、委任状和令箭。

同日陈其美等率民起义。次日上海光复,六日成立沪军都督府,陈其美任都督。

1911年11月4日贵州、浙江宣告独立。

1911年11月5日江苏宣告独立。

1911年11月6日广西宣告独立。

1911年11月7日袁世凯派人暗杀革命党人,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于河北石家庄,华北新军起义计划遭破坏。

1991年11月8日安徽宣告独立。

1911年11月9日广东、福建宣告独立。

1911年11月11日袁世凯派蔡廷干、刘承恩至武昌诱和。

同日清海军海琛、海容、海筹等舰起义,14日驶抵九江加入革命军。

1911年11月13日在革命党人的压力下,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告独立。24日,又取消独立。

1911年11月14日郧阳反正。

1911年11月15日独立各省代表在上海开会,决议推武昌政府为中央军政府。并定于30日在汉口开会,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后因武昌军情紧急,改在南京开会。

1911年11月16日袁世凯就任内阁总理大臣,组成责任内阁。

同日汉阳革命军架成汉水浮桥反攻汉口。

1911年11月17日宁夏会党起义,21日成立宁夏军政府。

1911年11月22日重庆宣告独立。

1911年11月26日奉天新军起义。

同日督办铁路大臣端方在四川资州(今资中)被革命党人处死。

1911年11月27日清军占领汉阳。

同日沙市反正。

同日四川宣告独立。

1911年11月30日襄阳反正。

1911年12月1日湖北军政府与袁世凯签订停战协议。

1911年12月2日革命军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1911年12月3日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纲》,并决定如袁世凯反正,当推为临时大总统。

1911年12月16日荆州反正。

1911年12月18日南北议和开始,南北代表伍廷芳、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举行首次会议。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国抵达上海。

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3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临时政府。各省代表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1912年1月11日孙中山宣布自任北伐军总指挥,黄兴为北伐军陆军参谋长,并组成六路北伐军。

1912年1月22日孙中山宣布如清帝退位,袁世凯表示赞成共和,当即辞职,并推袁为总统。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宣告退位,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结束。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0日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向南京临时参议院辞去总统职务。

1912年4月9日孙中山应黎元洪之邀,偕廖仲恺、胡汉民等由上海抵武汉视察。

2017-2018学年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部编本)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 生:兴中会 师:什么时间,在哪里? 生:1894年,在檀香山 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 (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生: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革命纲领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

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使民主共和的念头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 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 第一,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

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二,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第三,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第四,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电影《辛亥革命》概述

电影《辛亥革命》概述 一、电影概述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出来的是新水。其主张为“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https://www.doczj.com/doc/5210277947.html, 历史也是如此。恢复和再现历史有无数的方式方法,要想绝对地复制历史那将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然而历史的真实可以被尽可能虚幻地还原,电影《辛亥革命》就为观众在银幕上集结了这样最大限度的虚幻真实。 2011年9月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成龙作总导演、张黎作导演拍摄了电影《辛亥革命》,影片讲述的历史时间大约处在1911~1912年初。其演员阵容强大,有成龙、李冰冰、赵文暄、陈冲、姜武、房祖名等近70人组成,可说是群星小聚,阵容不必赘述。具体剧情是以“灭清”为主线贯穿整个影片,将“黄花岗起义”“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和“建立共和”这四大史实串联起来,成就了一部具有史诗意味的伟大历史巨作。回顾清末民初的历史,国人都会深恶痛绝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但电影《辛亥革命》并没有因此人为地把其简单概念化,而是立足于一个客观的角度,客观地看待那段历史。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政治腐败,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地位很低,更无任何的信用可言,清政府妄图依靠向四国银行借款来维持自己将死的躯壳,只能用物质去交换——如影片中提到的铁路,而出于自身利益的取舍和政治的获利,导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这是历史的真实。正如电影里某银行家所说:“我是要维护我国家利益的”。电影《辛亥革命》的拍摄尊重了这一点历史史实。 二、影片结构设计 由于影片所要涵盖的历史事件较多,因此该片的结构设计难点在于,这部电影不仅仅需要还原那一段遥远时期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精神面貌,而且更要进一步把握如何结合现代审美理念,进行适度的夸张,以及对于高科技技术,如何合理应用。影片恰当地把握了这些关键问题,使得影片在短的放映时间内,从看似平淡的历史复原过程中,达到了有旋律、有节奏、有起伏的高潮等艺术效果。能够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充分表现出那段复杂的历史事件本身就是一次挑战性突破,对照60集的电视剧《辛亥革命》,我们更能感觉到电影在时间压缩上所取得的突破。从整体来说,《辛亥革命》结合了《建国大业》分块架构和《建党伟业》的分段落架构的方式,尽量把时间都浓缩在辛亥革命里,使得人们在观看相对注重史实的枯燥影片时被大的构架和细微精彩镜头所抓住,这一点无疑是在历史电影上的突破。具体的表现尤其体现在影片对各个战事并没有都采取顺序的手法,而是将战事镜头与其他镜头进行情节穿插表现,一方面压缩了影片结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如对广州起义这一段的描写,就将战争镜头与孙中山在旧金山筹饷演讲的镜头更替出现,而中间又进行了一部分介绍各位义士的倒叙镜头,又如袁世凯对汉口进行反击时的战争场面,同样也使用了这种穿插式手法,将战争镜头与袁世凯谋划战争的镜头切换表现。这些表现手法都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情节紧凑、情感上起伏跌宕的感觉。 三、影片特效处理 《辛亥革命》在特效的艺术处理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共涉及500多个特效镜头,曾参与《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孤岛惊魂》等特效制作的视点特艺(北京)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同样也为《辛亥革命》的后期特效立下汗马功劳,许多镜头都是在后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整和重塑,才使得电影最终以完美的形象面对观众,同时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为优质的视觉效果和现场感受。在制作期间团队还独立开发了人群软件,为影片的制作完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本片为历史政治题材,所以特效制作完全忠于历史,真实呈现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第9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但同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它是革命形势成熟的结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使新军中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同时,革命党人领导的,尤其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同时也锤炼了革命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清政府在当时已经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境地,专制王朝的末日终于来临。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不失时机地纷纷响应。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探索!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揭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探索!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揭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是什么?辛亥革命给新中国一个全新的开始,终于没有了帝王的统治,但被袁世凯的狼子野心使新中国晚一步到来。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中国的内斗使日本人趁虚而入,至此让中国人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想知道辛亥革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下面奇闻网为大家揭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 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造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

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第15课 辛亥革命[岳麓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 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 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 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 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三、结果及意义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 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 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性; ③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 ④帝国主义的支持。 2.意义: 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 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 此,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思考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知识拓展】 1.如何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所谓“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因为,清政府此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其具体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从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

单位:新南中学 姓名:陈岷芳 时间:1999.11 地点:新南中学 指教班级:高一(3)班第十八章从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第一节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 内容“中日甲午战争是洋务运动的试金石”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丰岛海战;黄海海战;辽东与山东半岛战役;《马关条约》 二、要求学生认识: 1、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国防力量日趋软弱,使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处于被动与劣势地位,从而签订了《马关条约》,丧权辱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甲午战争是日本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企图争霸世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为捍卫国家主权,在外国侵略面前表现了英勇不屈大精神,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的脊柱,永远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自强精神。 三、要求学生培养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得出甲午战争中方战败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是如何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 重点—— 在19世纪晚期出现的中华民族危机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及其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为规模最大、后果最严重、影响最深。 难点—— 19世纪晚期的中国外交活动,由于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落后、军事上的无能,表现为妥协求和,要讲清外交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使用教具——多媒体

提纲—— 一、战争背景: 明治维新大陆政策 洋务运动避战求和政策 二、战争过程: 1、开始——1894年,日本挑起战争 2、重大战役——黄海大东沟海战 威海卫战役——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三、战争后果: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执行教案—— 复习上一节课讲过的内容,指出三个不同方向的边疆危机?回顾中法战争的结局?严重后果?因为大大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清政府又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就导致了十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边疆危机发展到了顶峰。 首先概括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一个国家采取军事行动,表现出来的军事实力,往往离不开本国的政治运动和经济条件的推动、制约。其实又是哪两次政治运动的抗衡?回顾明治维新的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势必推动日本大搞怎样的活动?洋务运动又是致力于改变怎样一种状态?有何具体例子?所以,本课的标题那就是“洋务运动的试金石——中日甲午战争”。但是清政府在政治经济上有存在着怎样的不利因素,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两国对战争的态度,日本明确了“大陆政策”。第一是要征服台湾,就采取了怎样的军事行动?紧接着,就要征服朝鲜和全中国了,最后称霸世界。与日本积极备战相比,中国统治者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李鸿章又是如何想的,在看了以下两个电影片段后,能得出一个结论来?就是极力地“避战求和”,向欧美列强摇尾乞怜。只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怎样一种情况对战争中中国的胜败将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日本是找到了机会,请同学们看书概括?请同学们观看电影片段,叙述甲午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在丰岛海战中,部分爱国官兵还是表现出了英勇不屈的精神。李鸿章命令清军“可守则守,不可则退”,说明中国最高决策者对日方的什么态度是根本没有改变?叶志超面对日军的猛攻就放弃平壤,退入了中国境内,援朝的陆军在第二天返航时,却遇到了日本联合舰队的袭击,这就是著名的黄海大东沟海战。请同学们看一张中日海军的比较表,再概括双方的水平?由于我方各舰航速没有调整好,缺乏保护,日方就绕攻弱舰。在强敌面前,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沉着应战。观看电影片段。此外,还有林永升、黄建勋等一大批民族英雄。于是日方并没有实现预定的“聚歼清国舰队于黄海”战略目标。但是李鸿章出于避战求和的思想,会向北洋水师下达怎样的指令?黄海海战最终还是谁取得了胜利?一场战役的胜败会由哪些因素共同决定?紧接着,日军就攻入了辽东半岛。日军又封锁了山东的威海卫港口,

2020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15课辛亥革命Word版含解析

巩固提能.夯实双基宁 第15课辛亥革命 (对应学生用书第114?115页)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 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 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 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解析:A 材料中,张曾扬受到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 为他的捕杀无供无证,欲杀则杀,没有“按律”,侵犯了人权,这体现 了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A项正确。

2. (2017 ?山东烟台期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A. 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解析:C材料“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说明清朝灭亡是由于自身统治危机所致,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C项正 确;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 “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A.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C. 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D A项是同盟会成立的意义,错误;B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错误;C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错误;从题干中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

中国政治历史时间表

公元前8000年: 史前社会 公元前4000年: 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公元前3000年多) 公元前3000年: 传说中的炎、黄、尧、禹时期(约前3000-前2000) 禹建立夏朝(约前2070) 公元前2000年: 商朝建立(约前1600) 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前1046) 西周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前1046-前771) 公元前1000年: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公元前500年: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诸国改革争霸(春秋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前356) 秦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前221) 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推进大一统 公元1年: 魏晋南北朝(220-589)三国鼎立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484) 500年: 隋统一中国(589) 隋唐时期(581-907)推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79) 1000年: 宋辽澶渊之盟(1005) 王安石变法(1069-1085) 元朝大一统(1279-1368) 朱元璋建立明朝(1368) 废除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集权(1380) 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 1500年: 张居正改革(1572-1582) 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清军入关(1644) 1700年: 乾隆盛世(《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闭关政策、专制集权的加强等) 1800年: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洋务运动(60-90年代)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戊戌变法(1898) 1900年: 义和团运动(1900) 清末新政(1901) 辛亥革命(1911) 中华民国成立(1912) 五四运动(1919)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 北伐战争(1925-1928) 抗日战争(1937-1945) 解放战争(1946-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1950年: 抗美援朝(1950-1953)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970年: 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1971)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华(197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 1980年: 全国人大通过"一国两制"方针(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1989)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1997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1998) 中国、俄罗斯等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002年11月)

第15课 辛亥革命分析

第15课辛亥革命 【概念阐释】 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指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革命。它发生的原因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包括封建制度或殖民主义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北美的独立战争,它反抗的对象就不是封建专制统治,而是英国的殖民统治。理解这一概念,应牢牢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革命的原因是由一对矛盾构成,即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革命目的具有明确性,即确立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行革命的目的是消灭封建残余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例如俄国的1905年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就是因为沙皇专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种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本国的封建势力把持着国家大权,又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它发展资本主义面临两大障碍,革命的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例如中国的近代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这150年间中国革命的性质始终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1919年为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这一概念,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区分类型,看这个国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二是注意革命对象:资本主义国家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残余势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革命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三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既可以是资产阶级,又可以是无产阶级。 辛亥革命:广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始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狭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高潮到来开始,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阶段。 【学习指导】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又开启了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复习时,要注意从宏观上思考:(1)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2)有人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请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思想与阶级层面进行分析论证。 【网络构建】(提示:通过课前预习,用文字概述、表格或结构的形式构建本课内容体系)【高考链接】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外交

一.张謇影响—教育,企业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向官府寻求援助。[20]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与江苏连云港沈云霈、赣榆许鼎霖并称苏北三大实业家。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邀赴江宁讨论兴学之事,刘坤一赞成,而藩司吴、巡道徐、盐道胡阻挠。张謇叹息不已,乃与罗叔韫、汤寿潜等同人筹划在通州自立师范。同年7月9日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为中国外交培养大量人才。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他曾是立宪派主要生力军。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作为前清状元和帝党成员,张謇在武昌起义刚刚打响的时候曾经找到当时的江苏总督,希望把革命镇压下去。这时他并不主张革命,因为革命代价太大。而他代表的是企业家,尤其是棉纺织业的立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这时候,张謇对于国家的关心已经从效忠君王转移到对市场稳定的维护上来了。但很快社会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革命成为一种时尚。张謇是个有着清醒头脑的人,一旦看到趋势无法逆转,他务实的一面就出来了。 他务实的态度就是:顺应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场稳定。他务实的政治选择就是:第一,和孙中山见面,应孙之邀担任民国内阁实业总长;第二,选择支持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他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一次会面,对于孙中山,张謇的评价是四个字:不知崖畔。“ 崖”即“边际”。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他觉得孙中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和浪漫,他不知道建设比革命更加困难,以为一革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政令都不能出南京,军饷都发不出来。”张謇是一个务实之人,他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坦率地认为孙中山很难收拾局面,政府虽然成立了,但是很难长久维持。“这种情况下,他更愿意和实力派的现实人物袁世凯合作。 于是张謇离开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凯的阵营。袁世凯将宣统帝逼下帝位时所颁发的《清帝逊位诏书》就是张謇草拟的。孙中山履行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国内政治似乎出现了升平景象,工商业开始复苏。 来自百度百科

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一建立条件: 1、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二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难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条件是重点。1、经济基础:汉口的自然经济解体早,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早,此外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也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随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这为资产阶级革命

提供了阶级基础。3、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4、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5、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革命有什么启示?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最终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发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讲授新课: 教师: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这时,中国的民族危急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那么,同学们结合教材和千米那学习的内容,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能够发生的历史背景使怎样的?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提示: 2.教师讲述:讲述黄花岗起义概况 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黄花岗起义 4.展示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5.教师提问: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6.图片展示:出示徐锡麟、秋瑾、黄兴等人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黄兴的绝命书 思考: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提示: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一)武昌起义 1.图片展示:展示起义图片 2.材料引入:据此,则人数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时,尤易推广。盖鄂省军届久受压制,以表面上观之,似无主动之资格,然其中实蓄有反抗之潜力;而各同志尤愤外界之讥评,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誉之耻。似此人心愤发,倚为主动,实确有把握,诚为不可得之机会。若强为遏抑,或听其内部自发,吾人不为之指挥,恐有鱼烂之势,事诚可惜。 ——黄兴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武昌起义的有利条件? 提示:保路运动兴起;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革命基础好;湖北新军倾向革命等等。 4.图片展示: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讲述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提示: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10月10日)→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攻占汉口、汉阳→成立湖北军政府(10月11日),黎元洪为都督→各省纷纷响应,一半以上宣布独立 6.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武昌起义(电影辛亥革命) 7.教师提问: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提示:说明革命潜伏着危机。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师讲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