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排及联系

本节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对分数进行的深入学习。同时也是为后面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二、本节的内容 1、分数的产生 2、分数的意义

三、内容分析

1、分数的产生:

教材提供两个情境(1)展示的是古人建立金字塔时用绳子测量石头时遇到的困惑,其中用绳做结作为测量的工具,将两个结之间的一段表示一个单位长度,问题出现了石头的长三段多了一点,这可怎么办呢?(2)图画的是两个小朋友在分桌上的三个东西,一个西红柿,一个月饼,一包饼干,怎样分才能让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呢?这两幅图是在向读者叙述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不难得出分数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与实际生产中,测量、分物或者是在计算时,已经不能用我们熟悉的整数来对他们进行反映,于是分数就在我们的需要中产生了。

2、分数的意义:构建“1/4”模型进行对分数意义的阐述。

通过向学生提问“你能说出1/4的含义吗?”在这个部分教材通过图形结合加以文字表征的方式阐述了什么是单位“1”。如1/4可以用4根香蕉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来表示;还可以在一盒装有8个面包的盒子里,取出两个,是这盒面包的1/4。在这一部分应加强学生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单元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了分数,对分数有了一定完整的认识。这个单元,学生学习了比较长的时间,这么多知识可以整理一下。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关系,再把分数进行分类,然后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习了约分和通分,最后学习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这些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顺序的,而且又是相互关联的。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和的作业情况,总感觉有几个问题很难处理。 第一、学生的技能训练有点不太到味。按照教材内容的进度,其中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也要6课时,那么整个分数的内容,连练习课在内也只有17课时的时间。而其中通分、约分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间就更少。时间少了,那么对于学生的各个知识点的基本技能训练好像不太扎实,特别是求两数的最大公因数,因为在学生的练习中经常反映出约分不约或约分没有约尽,还有就是约得很慢。这些现象又导致了小数化分数时,出现“部分学生把小数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时,却不能进行很好地约分,或者约错”的现象。“温故而知新”,只有巩固了有联系的旧知,那么学习与旧知有关的新知,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也是教育学中所说的巩固性原则。因此,对于这些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技能的熟练掌握,对后面的约分和通分又起到了很大连贯作用,而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又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所以,如果前面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到味,一些基本技能不太熟练,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这一点在这一单元中感觉比较深。因此,在平时的练习时,除了一些作业本上的题目(综合性的)以外,还是要适当增加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如小数与分数的互化,通分和约分,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的练习。通过这些少而精的练习,让中下学生的一些基本技能得到巩固。 第二、有些知识点到底学不学?这一单元的好多知识在老教材里是有的,但是在新课程中又不上了,只是放在了“你知道吗?”中,很难取舍。学,就要再化很多的时间;不学,感觉这些知识又很重要。如:分解质因数,如果不学,后面的一些用分解质因数的知识,就不能后续地学习“你知道吗?,特别是判断能不能化有限小数的方法。学了,又不是让学生看一上书就行,有些内容还得上一节课的时间。这一点,在教学中真得很难适应,特别是像“分解质因数“这些比较重要的知识,该如何对待? 第三、难度降低,那么要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在教师用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对学生的要求有所降低,如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那么要求降低了,练习中的要求是不是也降低了呢?再如三个数最小公倍数,部分学生就难以解决,当然这也跟学生的差异和老师的渗透有关。要求降低,到底降到怎样的程度,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如何?真得很难把握。再如分数的比较大小,在练习中早已有渗透,虽然比较的方法有很多,有约分、通分、化同分子、找一个中间数等等方法,但是对于学生的要求如何呢,是不是对所有的学生要掌握。个人的理解是:难度降低,不是等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降低,而应对学生更高的要求,关注课堂,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理解知识,这样才能对形成熟练的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分数的意义》听课有感

《分数的意义》听课有感 李焕立 昨天,市里举办特岗教师岗位培训学习活动,安排学员到基层学校听课学习。其中听了一节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分数的意义》。这是一节精彩的课,是一节让培训学员受到很大启示的一节课。 就《分数的意义》一课而言,知识点分别是分数的产生、单位“1”、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和意义、分数单位。单位“1”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教师从一个苹果、一台电视机、一个手机到一箱苹果、一件牛奶等引出单位“1”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体会单位“1”的含义,接着进行拓展,如三个苹果、四个学生等也可以看成单位“1”,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学生就好理解了。分数意义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通过对不同图形的一些部分进行涂色,得出“份数”的概念,进而得出分数的表现形式,顺势引出分数的定义。通过画2个单位的数轴的四分之三;把8个苹果分成四部分,涂色三部分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辨别,是八分之六,还是四分之三等内容进行强化联系,让学生再次理解单位“1”、平均分和分数的意义,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分数的意义。 简单小结后,教师出示课堂练习,有辩一辩,涂一涂等多种类型的题目。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求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如把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连在一起,要求学生说出其中一格是正方形的

几分之几,是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强化对单位“1”的理解。最后用双手游戏(我有一双灵巧手,可以用作分数。教师用一双手的几分之几、一只手的几分之几来要求学生做相关动作)结束本课。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新知。 听完此课后,有几个感悟。一是教学过程简洁。课的开始,就直接让学生通过1的计量单位的变化,理解单位“1”的含义。教学中也没有多余的动作与环节,一步一步让学生加深、巩固对单位“1”的理解。说实在的,现在有的课看起很花哨,又是讨论,又是情意模拟等等,花样很多,但一节课下来到底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二是题目设计合理。纵观本节课的练习,教师始终注重了开放性与趣味性。如让学生进行图形涂色、补充完整图形、判断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激活,教师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三是注意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在进行苹果等分时,教师抓住有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平均二字,反复强调和口头补充小练习,从而使学生牢记于心;四是生动有趣的课堂小结。通过手指游戏,使学生非常直观、形象地加深了对单位“1”、平均分的理解;五是注重情感培养。如画数轴时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直尺,写作业时一定要工整。 当然我认为,还有几个地方应注意一下。一是小组讨论的题目设置应更合理一些,过于简单和没有讨论价值的题目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如三个苹果涂成三分之二,同时应让学生有独学的时间。二是学生画数轴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画,再来讨论。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对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单位“1”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进行了微调,将原先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这项内容调整为比较符合认知习惯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通常用单位1表示。 教材第45页通过两幅插图1、古人度量物体时遇到的困惑,2、两个小朋友平均分一个物体的情境,揭示了分数产生的现实需要:在进行测量和分物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教材46页“举例说明1/4的含义”是想通过学生的实践来理解1、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2、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教材46页“做一做”是对分数意义描述的具体化和巩固,也为紧接着学习分数单位提供具体的实例。结合做一做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

《分数的意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说分数的经验学生已经积累的较多,在学习本课时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我认为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把理解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作为重点,并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重点要放在单位“1”,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如1/4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其中的典型习题:7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9段,每段长(),每段长()米,作为重点处理的内容。

分数的意义 观课报告

《分数的意义》观课报告 远程研修中学习了郝老师《分数的意义》这一精彩的数学课,很是震撼、兴奋。郝老师仅仅围绕“分数的意义”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创设了环环相扣的巧妙生活化数学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充分的师生、生生互动,精彩频现的学生思维碰撞,逐渐自然地形成一幅“思维的地图”,分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就这样逐渐清晰起来,进而形成、完善,切实引领学生参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真可谓潺潺流水,水到渠成。 1、教学设计合理、实用、环环相扣。郝老师这节课不仅站在编者的高度来解读教材,还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行适时适度的引领。在这节课中,郝老师上课思路非常明确分为了体验概括单位,体验概括若干份,全面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这四大部分学生其中理解单位“1”是一个难点,可是老师讲起来却是那么的通俗易懂。再者郝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学具和举例来理解,使学生从体会到感悟,从而自主探索若干份,自己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个过程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引领。整个过程引领学生从“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到渠成,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提供可操作的直观素材,有序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分数的意义中开展了两次合作学习1次:圈一圈、涂一涂、画一画表示出这些苹果的四分之一。2次:创造分数并交流。合作学习活动要求明确,指导及时,并提醒学生们及时在组内交流。搜集典型学生作品

在视频站台交流,交流时注重学生间的生生互动如:一学生汇报完后问:“大家说我说的对吗?”在学生交流补充完成后,老师会给学生留出改正的时间。可以说,切实完整的合作学习经历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得到养成。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通过“激趣、探疑、解疑、迁移”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问题情境,注意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以知识教学为载体,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归纳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积极状态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注意运用现代电脑教学手段,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静态的知识变得富有动感,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年级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一次理论上的概括,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上了这节课后给,给了我比较大的感触。现在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如下: 1、设计亮点 在这节课上的设计上,我几易其稿,最后把重点放在了“开放”二字上。 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上课刚开始,我就出示1/4这个分数,抛出一个问题:看到1/4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充分让学生暴露知识原点,既让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又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然后,让学生尝试在4块巧克力和8个圆形中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得出单位“1”的概念后,继续引导学生利用8个圆形创造出不同的分数,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的材料,突破单位“1”、分数与所对应的量之间的联系、分数基本性质的渗透。接着让学生自己讨论“这么多的分数,我们是怎么得到的?”这时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这8个圆形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什么物体?”“生活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样既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也让学生看到了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 2、缺憾与思考 初试开放性教学让我确实尝到了一定的甜头:课堂变得轻松了,活跃了,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学生们学得轻松,我也教得轻松,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其中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的重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和后面“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分数的起始,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分数意义的引申;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则是沟通了两者在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基本是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这样的递进发展关系编排的。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一)分数大小比较,不再设置在第1节中单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打下的基础,把有关内容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既简化了第1节的内容,也体现出通分的作用。 (二)增加了带分数的概念。虽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分数运算中不含带分数,但考虑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的大小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以及便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有利于数感的形成。因此,教材增加了带分数的认识。 (三)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先给出概念和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原来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材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例题分析 (一)分数的意义 本节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帮助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1.分数的产生。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呈现分数的现实来源,让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在进行测量或分物时,往往不能刚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分数来表示,有了分数,这些结果就能准确地表示出来。教材这样通过测量与分物的实例,引入分数的编排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分数的意义。通过举例说明的含义,它可以是一个物体(如一张正方形纸、一张圆形纸、一条线段)的,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如一把4根的香蕉、一盘8个面包)的,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实例理解、归纳分数的意义,并重点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分数与除法。前面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分数的意义。这里,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揭示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习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例1和例2都是把一个物体(如1个蛋糕、3个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容易理解为什么用除法算,但根据图示或分数的意义说出结果,将除法与分数联系起来,要相对困难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操作和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结果的理解。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弄清谁是单位“1”,如例2,这里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是看每人分得的月饼是1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是把1块月饼看作单位“1”。学生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就是12小块,每人3小块,得到错误的结果,就是把12小块也就是3个月饼看作了单位“1”。正确的是把1个月饼也就是4小块看作单位“1”,3小块是1 个月饼的。最后在两个实例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强调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包括容积和容积单位)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虽然就是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看似简单,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讲却是很难的,特别是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就更加的难理解了。虽然用了四周的时间但是还是不理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归纳出特征,可是对“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更是难以理解。本单元有很多需要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将我们的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了起来。例如,要计算制作长方体纸箱需要多少材料、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木板面积等;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先要从这些物体的应用了解其特征,再根据特征计算出面积。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对周围的事和物很少关注,即使关注了也缺乏亲身体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把实际生活中的情形做成一个模型。学生的空间观念会慢慢建立起来。在学习体积单位前,我就布置学生做棱长是一厘米和棱长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在课堂中学习了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概念后,要学生闭起眼睛把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装进脑子里,直到闭着眼睛能用口讲述用手比划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大小为止,等学生初步建立起这两个单位的大小后,再学习一立方米就容易多了。在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这节内容时我上了公开课,教学设计很好,但是实际效果却有很多遗憾,在某些环节上没有处理好,但是通过后面的练习対新知一个很好的补充。在学完这一单元后我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有: 1、公式会背不会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会选择相应的公式,一句话——概念模糊;2、对于求表面积的问题,如果单纯求六个面的面积还好,如果求其中几个面的面积,学生错误多,原因:学生对于长方体的结构认识不清:3、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存在问题,不理解题意,缺少生活经验。 我认为再教时应采用以下方法: 1、在最初几节课的教学时,应让学生天天将2个图形的实物带在身边,课前复习棱、面的特征,让学生动手摸,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各是指的哪一部分;对于长方体,要求学生对照实物反复说每个面的面积应用哪两个量来求,希望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加强解决问题的练习,应让学生学会从问题的单位名称来判断应选择哪个公式,虽然有点呆滞,但也是在考察学生的基本功——对于单位名称的认识; 3、加强基本公式及其衍生公式的记忆。 4、表面积的计算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教材解读

《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教材解读 教材分析:《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或由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及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单位“1”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经历建构分数意义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单位“1”的理解. 教学内容分析: 例1分四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呈现用实物图表示的一块饼、一个长方形、一根1米长的直条和由6个圆组成的一个整体,让让学生

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说说写出的每个分数的含义,从而引起对相关旧知的回忆,感受被平均分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积累具体的感性材料。第二层次,引出单位“1”概念。教材指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他叫做单位“1”。这里把自然数“1”作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的台阶,一方面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是1个,用自然数“1”表示学生容易接受;先理解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再抽象成单位“1”,则降低了认知的难度。另一方面,这样做也是由数概念扩展的规则所决定的-用“自然数1”过渡,显示了分数与自然数是有联系的,只有以自然数1为标准,分数的大小比较及四则运算才能实施。第三层次,通过“上面的分数分别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这个问题,再次确认各个分数的单位“1”是什么,使抽象的概念回归到具体实例中去。第四层次,从四个分数的具体含义中提取共同特征,概括分数的意义,揭示分数单位的含义。分数单位是分数的计数单位,分数单位同自然数的计数单位本质是一致的。由于分数单位是随着单位“1”被平均分成的份数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像自然数的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那样固定,这就使学生理解起来感到抽象、困难。所以,教材在揭示分数单位的含义后,紧接着安排学生结合具体的分数进行交流,以帮助他们巩固对分数单位的认识。

小学数学公开课分数的意义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分数的意义听课心得体 会评课稿 《分数的意义》听课记录及评析 一、引出课题 1、游戏:《用掌声表示得数》(出示课件)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学生拍掌两次) 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学生拍掌两次) 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两三个学生拍掌,其他学生无动作) 2、量黑板。 请两名学生用尺子量出黑板的长度。 师:得到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我们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就是分数。(板书:分数) [评析:抓住生活与学习的联系,从简单的分苹果和是黑板入手,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并能尽快地揭示主题,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开始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明白分数产生的过程。] 二、探索新知 1、激发兴趣

师: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现在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认识的分数。 生:…… 师:谁能举例子说明五分之一是什么意思。 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五分之一。 生:5个苹果拿出1个,就是五分之一。 …… 师: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分数的性质?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分数的意义? 生: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师:刚才已经讲过了。) 生:分数大还是整数大? 生: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区别? 师:大家想知道的还真不少,但是要了解这些,应该先了解分数的意义,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分数的意义) [评析:教师控制教学节奏的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及时把课堂引向预定目标——学习分数的意义] 2、合作探疑 师演示课件(认识学具):你看到了什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对于我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主要从自我评价、反思问题、课堂重建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自我评价: 1、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实际教学基本按照原计划进行,只有在向学生介绍分数的产生这个环节,由于相关视频因设备原因无法正常播放时,我临时调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的小资料来了解分数的产生。知识传授效果良好。 2、反思教法情况 教法的成功之处是,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中我对留给学生动手、动脑、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把握的不够合理。3、反思学法指导工作情况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指导的比较到位,学生数学迁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指导的还不够,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二、反思问题 1、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至于出现前松后紧和拖堂现象; (2)、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3)、教师放手的还不够,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恰当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补充的较多; (4)、对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指导的不够到位; (5)、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6)、课件没有完全调试好,介绍分数的产生时没能发挥多媒体资源的 优势进行教学。 2、反思课堂上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 在教学分数单位含义后,我发现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所下降,我及时采取了抢答分数的分数单位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又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课堂重建 1、我的收获和感悟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收获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认识单位“1”时,学生能先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表示,这样为认识单位“1”,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 2、对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

分数的意义优质课教案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 淮阳县刘振屯乡辛井小学吴林 教学内容: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理解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 关的问题。 3、通过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1、在理解“整体”的基础上,理解单位“1”的含义。 2、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 教具准备:橙子一个,水果刀一把,一盒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一个橙子,指名要分给班里的两个同学,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么分? (引导学生意识到要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 2、教师演示不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可不可以,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平均分。 3、提出问题:(1)每个人能分到整数个橙子吗?(不能) (2)每个人分到多少?1/2 (个) (3)引导学生认识到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都是用分数表示的。 4、引导观看课本上的插图,介绍古时候人们在测量时也遇到了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问 题。 5、概括总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 表示。 大家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来进一步探究分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教学整体的概念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自然数1,让学生说一说在自己身边关于1的例子。 (2)教师指名一位学生上讲台,让下面的学生用“1”说一说。然后教师走

上前和这个学生站在一起,再让大家想一想能不能用“1”来说一说。以此推广到班里的每一组或整个班级、整个学校都能看成是一个整体,都可用“1”来表示。 (3)出示插图1 的背面,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一个圆形) 展示插图1,你能说说这里的1/4 的含义吗?(教师可作适当引导:把哪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了多少份,表示了几份) 插图1 插图2 插图3 插图2、插图3,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4)引导学生理解:整体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所以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时,每份不一定一样多。如:4支粉笔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盒粉笔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如果把这两个整体都平均分成相同的份数,那么其中的一份一样多吗? 教师说明: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5)课堂展示:你还能想出其他关于“整体”的例子吗?(鼓励学生多说一说) 2、概括分数意义。 (1)理解分数各部分的含义 提出问题:你能说出分数中分数线、分母、分子的含义吗?同桌讨论一下。 以3/4为例。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3 ……分子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4 ……分母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2) 概括分数意义。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单位“1 ”)可以很少,也可以很多。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课程开始我由一家四口人分一块月饼入手,让学生们简单理解分数产生意义生活中处处存在分数的概念,把比较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连接。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习铺垫中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总结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不够深入,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缺少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谈谈对分数的理解,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学习效果会更好。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探究时主次未明,以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未能进行。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改进。

小学数学_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有条理、有论据、有逻辑的表达和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具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周五我们学校迎来了县观摩评估团,学校为领导们展示了精彩的社团活动,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再欣赏这些精彩的社团。(音乐) 师:这些社团精彩吗? 生:精彩。 师:这些社团老师们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预习展示 图1 课件演示(见图1)。 一块红色的橡皮泥和4块黑色的橡皮泥平均分给4人,把4张黄色纸平均分给2人,把6张绿色纸平均分给3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有关分数的数学问题吗? 预设1:每人分得红色橡皮泥的几分之几? 预设2:每人分得这些黑色橡皮泥的几分之几? 预设3:每人分得这些黄色纸的几分之几? 预设4:每人分得这些绿色纸的几分之几? 随机解决“每人分得红色橡皮泥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适时总 1。 结把1块橡皮泥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4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把四块橡皮泥平均分4份,体会1份 (1)操作探究 师:把四块橡皮泥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这些橡皮泥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用1号学具纸,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和困惑跟小组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 思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 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 的互化。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 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 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 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 知识解决问题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单 元的知识,我特别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也体现了以 下特征: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二、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例如:比较1/3与1/2的大小,有学生 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教师要及时给 予说明,指出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指的都是在相等单位“1”的情 况下比较的,因此只要考虑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比如:约分和通分,这两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要提 醒学生,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

大小保持不变,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小,而通分则 是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 通过单元综合测试,从卷面上看,多数学生基本掌握本单元知识的方法,如约分、通分等的方法,但准确率不很高,因而失分很多,同时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得不好,出现混淆 现象,中下成绩学生没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 据学生的知识弱点,在后面的教学中要加强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 巩固所学生知识,并要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首先谈谈课前的主要困惑: 1、知识之间如何串联?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的发展史,这些知识有的 是互相牵扯,有的是互有联系,如何过渡? 3、如何顺利导入?是从难点单位“1”入手,还是从本概念引入 的必要性入手,还是……? 4、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扣概念?对于分数的意义中的重点词如“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个整体”、“平均分”、“若干份”、“一份”、“几份”? 5、如何引导学生看课本?课本中规范的概念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看书是很有必要的,怎样引导呢? 6、提供学生什么样的材料?是只给一些物体的,还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的材料都给学生? 试教后的自我反思: 1、关于媒体的使用。教学中,有的是学生操作,有的是课件演示,还有老师的板书,感觉比较乱如何处理好课件的播放时机? 2、关于如何更有条理。对本节课环节有些不熟练,导致一些话 或播放课件迂回,给人有些错乱的感觉。 4、讲求策略。

分数的意义观课报告)归纳.doc

今天听完张老师的课使我感受颇深,张老师自然大方的教态、无与伦比亲和力、清晰的教学思路、环环相扣的教学情节,使得师生的配合相当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体现的较为突出。下面我就一下几点来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1、这节课张老师先让学生认识分数有哪几部分,再读写分数,最后教学分数的意义, 一环紧扣一环,清楚明了。每一个问题的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的学习分数,从导入,认识分数、会读写分数;然后根据教材呈现知识,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分数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用“几分之几表示”来引导学生较好地感知它们的联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而突破这一重难点。数学就是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电脑教学手段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静态的知识变得富有动感,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3、精彩的实践性习题值得好好学习。这一课正是有了这一环节才显得光彩照人起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下子变得爱学、爱说、爱参与;其次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了有效练习,使学生都能很快的说出单位“1”是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你所拿的分数是几个等等,使学生加深了理解,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难点。 4、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张老师真正做到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形式多样,即把枯燥的 练习题变得丰富多彩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了联系。数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练习中充分让孩子思考、想象,开拓孩子思维的空间。 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精确; 2、概念教学有些紧张,可放开再多让学生说一说,多让学生进行总结就更好了; 3、概念教学没有新意,虽然也行之有效,但缺乏亮点; 4、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单位“1”是几,发生了变化没有; 5、应加强组织,注意纪律,学生积极性高应该肯定。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1.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真分数与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最大公因数与约分。5.最小公倍数与通分。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探索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2)、会比较小数和分数的大小。 (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注意,本册教材里最小公倍数和通分都只要求到会求两个数的。对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十不作要求的,教材中也予以了回避。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 4、教学难点:①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②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三、编排上与旧教材的不同与联系 体现如下: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从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两个方面突出分数的产生。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即: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同样,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在以往的教材中,我们知道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是由数的整除引入,紧接着单元内一个概念紧跟一个概念,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负担,而本教材这样的调整,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最大公因数的应在于约分中,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在于通分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认识的螺旋上升。 3、“分解质因数”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只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介绍。 六、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20课时左右。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本节教材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1. 通过揭示概念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数的意义的教材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就是我们生活中遇到很多的分物情况,而且富有相当的趣味性。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分物情境,

华应龙《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认识分数单位,感受到单位的价值。 3、体会到数学好玩,进一步喜欢数学。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调节气氛 二、简单提问,找准学生知识起点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分数的问题,一起来看看,说是猪八戒吃西瓜,他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吃了3份,怎么用分数表示猪八戒吃的西瓜? 3 生: 4 师: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3 生: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 4 师:那么,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变成6只猴子,3只公的,3只母的,你想到了什么分数? 3 生: 6 师:说说怎么想的?这个分数表示什么? 生:表示公猴或母猴占猴子总数的六分之三 师:还想到了什么分数? 1 生: 2 师:说说是怎么想的。 ……

三、 探究新知 (一)、大头儿子的难题----引出单位 (课件播放动画片:小头爸爸出去买沙发套,到了商店发现忘了测量沙发的长度,于是打电话让大头儿子测量一下,可是家中没有尺子) 师:这可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 师:一起来看看大头儿子是怎么解决的。 (课件继续播放故事:大头儿子想起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于是他问爸爸戴领带了没有,爸爸回答戴了,于是他从家中找出一条爸爸的领带进行测量,他先将领带对折,发现不行,再对折,还是不行,又对折了一次,折出这很后放在沙发前) 师:你知道大头儿子将领带平均分成了几份吗? 生:8份。 师:那你知道沙发的长度了吗? 生:知道。 师:请大家独立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指名交流结果) 生:8 7 师:为什么是87 生:大头儿子把领带平均分成了8份,一份就是81,沙发的长度 占其中的7份,也就是有7个81,所以表示为8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