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法律方法【圣才出品】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法律方法【圣才出品】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法律方法【圣才出品】
张文显《法理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法律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法律方法

19.1重点导读

◆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我国法律解释权限的划分

◆法律解释的原则

19.2本章要点详解

一、法律方法概说

1.法律方法的概念

(1)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或称法律人)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或者说,是指法律人寻求法律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专门方法。

(2)法律方法的特征

①专业性。法律职业者有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一种与其他职业者相区别的

判断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核心是法律思维。

②法律性。法律方法是根据法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法律是法律人判断是非的标准。

③实践性。

a.法律方法的目的指向是一种实践指向,即如何有效地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法律问题。

b.法律方法的主体是法律实践的主体,即从事审判、检察、法律服务等法律实务工作的法律职业者。

c.法律方法的评价标准是实践标准。

2.法律方法的内容

(1)法律推理,是法律人将逻辑运用于处理案件过程的思维形式。过程可以分为:①寻找可以适用的法律渊源;②分析可以适用的法律渊源;③分析、研究依据法律可以认定的事实;④将相关法律规范适用于本案事实,以确定由事实引起的权利和义务,处理案件。

(2)法律发现,指法律人寻找和确定所要适用的法律规定的过程。

(3)法律解释,指法律人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含义所做的进一步的说明。

(4)法律论证,是通过语言的形式,主要是书面语言,根据一定的理由对案件处理决定的正确性进行符合形式逻辑的推导和证明。

二、法律推理

1.法律推理的概念

法律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是建立在法律条文与具体事实的这种既相关又不完全对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

2.形式推理

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就是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这种推理的前提是“法院可以获得表现为某条规则或原则的前提,尽管该原则或规则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并不是在所有情形下都是确定无疑的,而且调查事实的复杂过程也必须先于该规则的适用。”

(1)演绎推理,指从一般的法律规定到个别特殊行为的推理。

(2)归纳推理,指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3)类比推理,指在法律没有明确的文字规定的情况下,比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加以处理的推理形式。其前提是:该法律条文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该法律条文赖以存在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可以包含某一行为或事件。

3.辩证推理

辩证推理又称实质推理,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

(1)司法过程中的辩证推理一般产生于下述具体情况:

①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对如何处理存在两种对立的理由。

②法律虽然有规定,但它的规定过于原则、模糊,以至可以根据同一规定提出两种对立的处理意见,需要法官从中加以判断和选择。

③法律规定本身就是矛盾的,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法律规定,法官同样需要从中加以选择。

④法律虽然有规定,但是,由于新的情况的出现,适用这一规定明显不合理。

(2)辩证推理的利弊

①辩证推理的长处在于,承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客观存在,把司法活动作为推动法律发展的力量。

②辩证推理的短处在于,在制度不健全和法官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它会演变为法官的任意司法,从而破坏法治。

(3)辩证推理向法律职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复杂的情况下,谨慎地确定、选择适用于本案的法律渊源、法律规范及其他规则,使自己的职业行为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的概念

(1)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

①法律解释的对象,不限于狭义的“法律”,而是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在内的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

②法律解释的主体特指享有法定法律解释权的人或组织。

③法律解释通常是在法的实施过程中进行的。

(2)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①法律是概括的、抽象的,只有经过解释,才能成为具体行为的规范标准。

②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过解释,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③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经过不断的解释,法律才能趋于完善。

(3)我国法律解释权限的划分

①立法解释,泛指所有依法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的解释。它包括:

a.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解释,以及对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或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解释;

b.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自己制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行政法规的解释;

c.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对自己制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地方性法规的解释。

立法解释包括事前解释和事后解释。事前解释一般是指为预防法律、法规在实施时发生疑问而预先在法律、法规中对有关条款和概念术语加以解释;事后解释是指法律、法规在实施中发生疑问时,由制定法律、法规的机关进行的解释,即一般所说的法律解释。

②行政解释,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解释。它有两种情况:

a.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解释。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对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做的解释。

③司法解释,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做的解释。它包括:

a.审判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中的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做的解释。

b.检察解释,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工作中的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做的解释。

c.审判、检察联合解释,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具体应用法律的共同性问题所做的联合解释。

2.法律解释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法律解释应该合乎法律的规定和基本精神,包括:

①法律解释应该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不得越权解释;

②对低位阶法律的解释不得抵触高位阶的法律;

③对法律概念和规则的解释与法律原则必须保持一致。

(2)合理性原则

合理即合乎情理、公理、道理。坚持合理性原则,必须:

①要符合社会现实和社会公理;

②坚持尊重公序良俗;

③顺应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尊重科学;

④要以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为指导。

(3)法制统一原则

法律解释坚持法制统一原则,即要求法律解释应该在法治的范围内进行,其具体内容有:

①要将需要解释的法律规则、概念术语、技术性规定等方面的法律条款置于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中理解和把握,使解释活动从属于该法律文件的整体;将对个别法律部门有关规定的解释,纳入更高级的法律部门和整个法律体系全面掌握。

②要坚持各种法律解释之间已经建立的效力等级关系,解释工作要有全局观念、法治观念。

③在法律解释过程中,要建立和贯彻规范化的解释技术。

(4)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

法律解释需要结合法律制定时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立法意图,把握立法原意。同时要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既考虑法律制定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

3.法律解释的方法

(1)一般解释方法

①语法解释,又称文法、文义、文理解释,是指根据语法规则对法律条文的含义进行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