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阅读指津
- 格式:docx
- 大小:9.43 KB
- 文档页数:1
主标题:社科论文答题要旨副标题:解读考点,明确考点内容,探索答题要旨关键词:社科文,答题,要旨难度:2重要程度:3内容:社科论文,是指哲学、美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论文,大多具有较强的文化色彩、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能引导考生关注世界、人类、社会、民族等人文话题。
【考点解读】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主要是指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语句。
做这类考题要养成释词看篇的阅读习惯,不要孤立地就词论词,而要根据社科背景(如语境)来理解。
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内涵较为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对这类句子的理解,既要注意分析句内的结构,也要分析句外的语境联系,还要分析句子的中心作用。
如:分析句内的结构,既要区分单句还是复句,还要从中找出表达重点;分析句子的主题作用,要看这个句子对文章主题或段落中心是理性解说,还是具体例证等等。
考点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社科论文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文中某一观点或结论的依据,包括有关理论、相关事实、现象等;三是某一现象或行为的原因、目的或者它所包含的范围;四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
筛选这些信息时要仔细推敲题目,大体框定相关的阅读语区,从文中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加以概括、重组、融合。
考点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指对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文章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文章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思维过程,即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考点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如果是全文的,则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社科文阅读指津作者:柴琼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10期本文从中华礼仪之邦说起,以中国文化体系结住,中间几段环环相扣。
全文逻辑严密,层次清楚,极富论证艺术。
全国卷社科文的选材之一是古代文化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学生多阅读此类文章,有助于更好的积累此类文章的阅读经验。
全文首段首句从宏观上为我们指明了中国文化之心是——礼。
接下来介绍“三礼”,其中最重要的是介绍《礼记》,围绕《礼记》来论述“礼”。
第2段谈到尽管时代在变化,但《礼记》中的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并举例说明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各种礼仪禁忌等细节规矩。
这些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不仅是《礼记》中定下来的规矩,也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3~4两段则是具体谈到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以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
第5段谈到《礼记》中许多格言的作用,第六段提到“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大的概念,体系庞大,但如果逐篇阅读《礼记》,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高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试要求主要是两点:一为理解,二为分析综合。
理解主要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概念是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这篇文章谈的主要是《礼记》这本书,因此文章的重要概念则是“礼记”这个词语。
考察概念含义主要考查概念的属性、内涵和外延,因而在阅读中我们就要重点关注《礼记》的属性,它是本什么样的书。
第一段告诉我们《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由于《论语》这本书是语录体,所以我们会有一个误解,认为《礼记》既然是孔门后学所写,理所当然也是语录体,但第一段最后一句明确指明《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也就是说《礼记》的内容不全是语录体。
像这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其解题步骤第一步要审清题干,明确考查角度,要看考查的概念的内涵还是外延,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择“符合”还是“不符合”的,是“最准确”的还是“不合文意”的;第二步纵观全文,搜全概念信息,文本中有的对概念的阐释在文中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段落里。
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技法指津作者:张树强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0年第09期社科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它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
从2006年以来,山东高考试卷中连续四年选用社科文章,且均放在第Ⅰ卷,全用客观题来考查。
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明确了现代文阅读必考内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201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仍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这样就更加突出了“社科类现代文阅读”的地位。
现就大家所关注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两个考点进行探讨。
考点阐释(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并整合信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准确、快速、有效地搜索,选择获取符合要求的信息,能够比照题目辨别信息的正误。
二是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这一考点,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它往往渗透到《考试说明》里规定的其他内容里,如考查“理解概念”“理解句义”“归纳要点”等,其实理解、归纳的过程又是筛选、整合的过程。
它在山东近四年的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均考查到,也是其他省份社科类现代文阅读命题中的重点考查对象。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考点也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和先后顺序。
把握文章思路,就是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把握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揣摩作者的构思过程。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的框架,看出作者组织文章的基本思路,弄清文意的走向,弄清文章是怎样渐次展开和步步推进的,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表达。
这一考点在山东近四年的高考试题关于社科类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均未体现,其他省份高考试题中也很少涉及。
社科文阅读指津作者:朱明坤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12期社科文阅读不同于文学类文本阅读,没有文学文本那么多的文学想象,社科文阅读实实在在,读懂即理解。
既然社科文有如此“实”的特点,阅读社科文就要以“实”对“实”。
首先,搞清楚写作对象,一般情况下,文题即写作对象,如《简笔与繁笔》、《说数》、《南州六月荔枝丹》。
看这篇文章的题目《谈书写规范的文化传承》,写作对象也是一目了然,即书写规范的文化传承。
围绕“书写规范的文化传承”这一对象,快速整体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第一步,圈划每段的关键词句,注意“语言信息标”,为的是尽快勾连,理解每段的段意。
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段句子的功能意义指向非常清楚,“书法之‘法’,是指书写的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书写的规范是书法艺术规律的外在表现”,“书写的规范”两次出现,并且以“是”字标志的判断句呈现,根据语法知识,可以断定这是典型的概念阐释句,所以第一段其实是在阐释书法规范的概念。
再看第二段,借助关联词“既……也……”,而且“体现”一词两次出现,基本可以明确本段在谈书写的规范的体现。
第三段紧承第二段“书写的规范既体现在正体字的确立上”这一点展开对“正体字”的概念及其意义的阐释。
第四段顺承第三段“正体字”总说常用字正体的传承,并引出下文第五、六段的“常用字正体的确立与推行的通常方式”。
其中有非常有指向性的指示代词“这样”,指代词的指代内容通常在所在句的前面,但这里的指代意却在后面。
借助“语言信息标”“一是”,很容易判断第五段是写第一种确立与推行的方式:官方的认定。
以时间顺序,按“周秦汉唐”的朝代顺序谈四种常用字正体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的确立与推广历程。
同样方法,借助“语言信息标”“二是”,第六段是写常用字正体的第二种确立与推广方式:通过制度。
借助段首句,第七段是谈各种书体书写秩序的规范的体现,其中出现三个关键词“笔法”、“结字”、“章法”,再看本段落内部的结构层次,先总后分,先总说三个体现“笔法”、“结字”、“章法”,再分说“笔法”、“结字”、“章法”。
科技文阅读答题的指津内容摘要:分析高考科技文选材特点与规律,指出较有效的方法和程序,探究科技文设题陷阱,找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特点方法陷阱对策《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所谓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文章。
高考中选用的科技文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
对近年来高考试题作一番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其基本规律:1.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
2.从考查点来看,一般包括:(1)理解重要词语(主要是概念)的含义,(2)理解并解释重要的句子,(3)筛选并提取信息,(4)归纳内容要点,(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6)根据文章内容、观点作合理的推断。
3.从题型看,都是单选判断题,一般为3—4个小题,9—12分,提供的文章一般在700字左右。
4.从难度看,一般在左右,属中档题。
科技文命题,选材广泛,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近年高考科技文章的选材,如江西选的是介绍自然现象的《太阳风》,福建选的是探索自然的《深海的发现》,选择生物类材料的有全国卷Ⅱ《植物睡眠之谜》、浙江卷《大脑神经》、江苏卷《动物细胞》、广东卷《嗅觉》、湖南卷《人脑的功能》;选材于考古的,全国卷Ⅰ选的是历史地理《中条山与商代城邑遗址》、天津选生物考古《恐龙灭绝》,湖北选音乐考古《七音十二律》。
其它如北京卷《塑料袋的科学迷思》,四川卷非延考区《煤是怎样变成油的?》,安徽卷《别样宇宙花亦红》,山东卷《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浙江卷《生物的多样性》,福建卷《民间艺术》。
从这些试题看,所选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有如下特点:1.时代感强。
选文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人类关于生物科学、电子通讯、天文学等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
2.客观性。
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基本价值在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偏重于作者主观情意的表达,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在于向人们传授新知识、传递新信息,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陈述,较少情感成分。
社科类阅读技巧1.社会科学类: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常见的误区设置: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
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
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
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说法。
常见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
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
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
5.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
(1)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等修饰语。
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2)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了”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3)或然说成必然(变相对为绝对)注意:“可能”、“一些”、“肯定”、“一定”、“也许”、大概、绝大多数、差不多等。
社科文阅读指津作者:郝敬宏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11期社科类文章,一定会有一个科学的论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观点;为了论证观点的正确,作者会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论证。
如果我们从逻辑关系上读文章,得出的结论可能比较准确。
就整体而言,社科文一般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进行论证。
下面从“是什么”出发,我们来梳理《中医阴阳五行说》的内容与思路。
当这个结构图呈现出来时,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就完整的掌控在我们手中。
我们会发现,整篇文章共分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由外(哲学)入内(中医)、由理论(借用“阴阳五行说”)到实践(探求疾病的本质)而渐进展开。
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来源以及中医探求人体阴阳变化的意义。
其次,借助常见的逻辑关系,可以理清各部分,甚至段落内部的逻辑联系。
常见的有并列关系(含总分关系、解说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
依这些关系我们来看文章各部分的联系。
第一部分讲“探求”,第二、三部分讲“探求什么”,是一个解说关系;第二部分讲“属性”,第三部分讲“变化”,是并列关系。
再看段落的关系。
④与⑤-⑧是总分关系;⑤、⑥,⑦和⑧是并列关系。
到此为止,一篇文章就在我们的脑海中呈现为一棵思维树,这棵树上,有主干,有枝叶,还有果实。
我们以选文第三自然段为例来谈段落内部的关系: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上升的、外露的等。
(解说关系,重点在被解说者)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下降的、在内的等。
(解说关系,重点在被解说者)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划线句子是这段文字的关键句;其它句子与这三个关键句之间都是解说的关系,文中三个“例如”表明,它们是举例性的解说关系,分别解说了阳所代表的属性,阴所代表的属性以及阴阳属性代表物的分类。
社科文阅读指津
作者:邓永祥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1期
邓永祥
社科类文章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分别属于“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级。
面对此类文章
和考点,我们建议用整体阅读的思路来阅读或解答问题。
许多同学面对社科类文章阅读题,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
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
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不达。
整体阅读,是
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
整体阅读注重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强调首先对文章整体
把握和整体理解,理清文本的内部关系,再由整体到局部,直至达到对文章全面、准确、透彻
地理解、感悟。
这篇社科文共5个自然段,第1段阐释“道法自然”的实质,即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关系,进而论证“道法自然”的意义和必要性。
第2段从反面论证背离“道法自然”一
定会带来空难性后果。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第3段打消
读者顾虑,解释“无为而无不为”的涵义,即“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极“不作为”,而
是积极创造条件来合道行动的“无不为”。
第4段阐释“道法自然”应持有的态度,即如何
“道法自然”。
要求人类应从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文关怀角度看待自然界,不仅要求人类有策略,更要求人类有“道法自然”的情怀,情怀是最高明的智慧。
最后一段论述“绿色发展”遵循的
规则和信念,进一步阐明“道法自然”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
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阐释了“道法自然”的内涵以及“道法自然”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道法自然”是道家理念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道家以自然主义为
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的基础上,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活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
它揭示了
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
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
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而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
“自”指本身,“然”指如此。
“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
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
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
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
护生态和谐。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绿色发展,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
合乎天道。
我们提倡整体阅读,不仅仅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心理流程,于阅读理解有利,还因
为在高考考场上它对我们迅速、准确地解答试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大多从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
在这种情势下,遵循整体阅读的规律,在纷繁
的信息中分清主次,在芜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在多层次的阐述中把握主旨,已成为我们解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