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合区域优势、区域分工理论,试以某城市为案例,分析其在区域分工中的特点和问题

结合区域优势、区域分工理论,试以某城市为案例,分析其在区域分工中的特点和问题

结合区域优势、区域分工理论,试以某城市为案例,分析其在区域分工中的特点和问题
结合区域优势、区域分工理论,试以某城市为案例,分析其在区域分工中的特点和问题

结合区域优势、区域分工理论,试以杭州为案例,分析其在区域分工

中的特点和问题

杨加利规划11乙1191710234

(一)区域特征

近几年来,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是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杭州始终把推进城市化摆在重要位置,市第九次党代会做出了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和重大举措,包括萧山、余杭撤市设区,调整高新区、滨江区管理体制,调整之江旅游度假区和西湖区管理体制建立西湖风景名胜区,开展两轮撤乡(镇)建街、撤村建居,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施“十大工程”和西湖综合保护等重大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杭州的城市化建设。这些都是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也是杭州区域创新建设必须把握的大环境。具体表现在:

1.城市定位奠定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点

杭州着眼于“浙江省省会城市、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从浙江、中国、世界这三个不同层次为杭州未来的发展定下了基调,也决定了杭州区域创新体系范围和内涵。对浙江而言,杭州是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须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增强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类要素资源和集聚辐射能力,真正发挥领跑作用。对中国而言,杭州是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必须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分工与合作,提升在长三角城市群和新经济网络中的节点区位优势,拓展腹地辐射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对世界而言,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必须以国际化为先导,发挥独特风景旅游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成为世界有影响的休闲之都。杭州城市定位的三句话实际上为杭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定下了基点,从长远来看,杭州的区域创新体系必须从三个层次来满足杭州发展需要,即要满足于浙江省区域中心发展的要求,要满足于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发展的需求,也要满足于打造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需要。

2.“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突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气质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以具有时代特征、又有本地化特点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文化力,是决定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杭州市九届党代会提出的“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杭州人文精神,反映了新世纪杭州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体现在杭州的创业发展观念、机制和环境之中。精致和谐,是从杭州历史人文特色中提炼出来的;大气开放,则是根据当前改革开放的现实和杭州未来发展的要求,对杭州人文精神的新概括。“大气开放、精致和谐”概括了杭州的人文精神,也决定了杭州区域创新体系的气质风格,即区域创新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兼容的系统,是一个立足于长三角区域互动合作的系统,是一个与杭州工业发展良性互动的系统,是一个设计精巧、内涵丰富的系统。

3.经济快速发展夯实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

近年来,杭州积极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有效地整合了各种资源和力量,促进杭州工业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总量迈上了新台阶。2003年,克服SARS和高温缺电的不利影响,杭州完成工业增加值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198.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3%,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很快。按照国家新的高技术产业划分标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技术产业总产值469.48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同时,杭州市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底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06家,其中省级491家,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6%和17.2%。高新企业UT斯达康进入全球1000强。2003年,杭州软件产业获得长足发展,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实现软件及相关业务收入70亿元。

2003年,杭州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69个,比上年增长48%;实际利用外资10.9亿美元,增长93.3%,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38个,大项目协议利用外资12.66亿美元,占全部协议利用外资的63.3%。外商投资项目已经从简单的加工组装向上、下游延伸,出现了制造中心、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一体化的趋势。工业兴市战略取得显著进步,为杭州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区域创新体系夯实了基础。

4.产业布局明确了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

建设“两港五区”(新药港、信息港、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

发区、高教园区、临平工业区、江东工业区),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中心区,是加快推进大都市、新天堂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杭州要抓住浙江省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机遇,充分利用杭州所处的有利地理位置,把杭州打造成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区位中心区”,进而打造成环杭州湾产业带的“产业中心区”。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特色传统产业为基础,以“两港五区”为重点,以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良性互动载体,推动产业发展集聚化、产品结构高级化,构筑先进制造业新高地。2003年正式启动占地25平方公里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园区。

杭州以发展信息产业、医药产业以及环保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中心区的发展布局已经明确,同样将成为杭州创新体系的产业发展重点。

同时,杭州积极实施“五大战略”,杭州的区域创新体系要服务于这五大战略。开放带动战略要求区域创新体系必须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地区;工业兴市战略要求区域创新体系要服务于环杭州湾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区域创新体系必须为建设大都市、新天堂注入新鲜动力;环境立市战略要求区域创新体系必须服务于生态市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旅游西进战略要求区域创新体系为杭州1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提供支撑,坚持大杭州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

综上所述,杭州的区域创新体系要从杭州的城市定位出发,结合杭州经济的发展现状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思路,努力建成具有杭州特色、与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人文精神相一致的区域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的区域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紧紧围绕以“两港五区”为重点的一号工程建设,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体系;能为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有效服务的创新体系;与长三角区域互融,有利于培育环杭州湾产业带中心区的创新体系;以城市信息化为目标,与社会信息系统相配套的创新体系;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建设提供服务的创新体系;符合生态城市建设要求,能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

(二)基础和现状

1. 知识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好,技术创新资源丰富

杭州作为浙江省技术创新的研发、扩散中心,具有较好的知识生产基础和技术创新资源。目前,杭州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30多所高等院校,信息产业部五十二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等50多所部省属科研机构;几乎所有在浙江工作的“两院”院士,占全省90%以上的教授、研究员,重点实验室(基地)和重大科技装备集中在杭州;全省80%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杭州完成。2003年,杭州市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350项,比上年增长53.9%,其中发明专利达到1345件,增长达到69.2%。

同时,根据浙江省统计局2000年开展R&D调查的数据,在杭的科研机构数量(包括企业办科研机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以及科技经费支出和R&D经费支出分别占全省的29%、42%、46%和47%。2003年,杭州市技术市场的合同交易额达42.75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42.64亿元,约占全省1/2强,说明杭州在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企业重视R&D的投入和自主研发,企业技术创新出现可喜局面

2003年,杭州工业发展尽管遭遇SARS和缺电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工业兴市”的大氛围下,全市工业经济依然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一高一领先”的发展目标,即总量保持全省领先,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工业对GDP的贡献度加大,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8.2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这其中有两个深刻原因,一是前几年杭州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改革,理顺了企业的发展体制,调动了积极性,企业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二是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积极投入自主研发,形成了技术领先的优势,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得到强化,意识到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和“知识产权”,具体的就是人才、专利、标准和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企业非常重视R&D投入,加大力度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在机构内部形成了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充分尊重人才发挥其积极性,形成了技术创新的红火局面。如万向集团2002年的R&D投入为21930万元,占销售收入的8%,2003年的R&D投入为28100万,占销售收入的8.02%,这还不包括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入,万向每年投入的技改投入在12亿元以上。

2003年,杭州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1家,市级研发中心30家,累计

培育认定研发中心69家。全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03年末累计有企业技术中心125家,其中国家、省级分别为5家和40家。2003年,全市工业更新改造投入23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7%。企业在杭州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居于主要地位。

同时,杭州大型工业企业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行业内的国际一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迅速的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这也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一条捷径。

3.科技合作交流日渐活跃,产学研合作持续加强

多年来,杭州市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推进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2000年以来,杭州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织实施学校与企业合作的“5112工程”、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121工程”高新成果转化工程;名院、名校、名城联手举办“杭州科技合作周”,精心组织“西湖论坛”;中国科学院来杭建立了杭州华大基因研究发展中心暨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南方基地、与杭州企业合作建立了杭州科技园。杭州市高标准建设“大学城”,支持浙江大学在杭建设浙江大学科技园区,支持在杭省属高校建设浙江省大学科技园等,进一步壮大了杭州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杭州市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学研合作在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4. 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势头良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初具雏形

2003年,是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取得全面发展的一年,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迅速增加,在运行质量上也有显著的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3年,全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7家,比上年同期新增4家;孵化面积 1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74家,在孵高新技术项目1175项;创造直接就业岗位940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为6997人,吸引了归国留学人员148人。2003年,孵化企业总收入为 16.2亿元,利税总额为1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基本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民营参与、企业运作的良好机制,形成多形式、多类型、协作联网、信息共享的发展格局,成为建设“天堂硅谷”和显示“创业在杭州”城市品牌的一大亮点。通过

政府的引导,杭州出现了企业投资建设孵化器的一个高潮。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杭州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正朝着功能多样化、服务全程化、运作市场化发展。

2002年,杭州市建设了具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杭州市场,为科技成果交易构建了新的服务平台。到2003年12月底,网上技术市场在线企业8758家,发布技术难题1559项,提供研发经费12.6亿元,签约项目437项,合同金额4.42亿元。网上技术市场成为杭州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引进科技成果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中国创业投资协作网、杭州科技信息网等有形、无形的服务组织,为科技创业提供了信息通道和服务载体。

5.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风险投资体系逐步形成

杭州民营科技企业最早成立于1979年,经历了1988年、1992年和最近2-3年的三次发展。特别是2002年全省民营企业工作会议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后,杭州民营科技企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至今已经发展成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新型企业群体,不但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主力军,而且正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省、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90%是民营科技企业。

到2003年7月,浙江省已有风险投资公司28家,风险资本达到35亿元,已初步形成以国有风险投资公司为先导,民营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以创业联合投资协作网为平台的发展格局。据了解,这28家风险投资机构,已经为200余个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注入了风险资本10亿元左右。杭州市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是由市政府批准,并授权市科技局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风险资本金1.2亿元人民币。公司正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类资金,特别是非国有资金参与风险投资,试行准有限合伙制运作,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化、业务操作规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风险投资运行体系,逐步建立适合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风险投资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促进杭州经济的发展。

6.区域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近年来,杭州以“两港五区”为重点,以建设国家软件(杭州)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杭州)产业化基地,实施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等为抓手,加强集成,组织实施了100多项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

和创新示范项目,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2003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11.63亿元,利税102.66亿元,产品出口创汇25.63亿元美元。

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修订了杭州市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管理办法,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以此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动工业兴市。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杭州以建设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前,已在光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使得机械、食品、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重点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全市每年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300多项,创国家、省、市品牌产品200多项。此外,加强政府引导,以国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电视、智能交通试点城市等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调集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数字杭州”,为实现旅游、商贸、房地产、教育、文化以及社会保障领域的现代化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问题与障碍

1.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稀缺,技术工人需求迫切,本地人力资源面临跨国公司的争夺

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人和知识产权,区域竞争力也是如此。对于企业来说,有了顶尖的人才就能实现技术的突破,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当前,杭州对人才,特别是行业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企业依赖行业的核心人才来实现技术的创新和产品创新。但是,由于杭州在历史上国家重点项目投资较少,老国有企业的科技底子比较薄,同时又缺

乏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行业的顶尖人才和学科的领军人物比较少,制约了区域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

当前,杭州正积极推进“两港五区”建设,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环杭州湾产业带,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非常迫切。同时,跨国公司的进来和浙江省内民营经济的发展,杭州本地的人力资源面临着跨国公司和外地民营企业的争夺。

2.技术创新面临国外知识产权的封锁,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杭州企业正积极加强对外交流,瞄准同行业世界顶级企业进行技术合作,部分企业迅速提升了产品的技术水平。但是普遍来说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些技术差距只有通过自主研发才能解决。

同时,国外企业为了限制竞争,往往使用知识产权进行封锁,在关键问题上限制你,如通信接口协议等。这种核心技术的封锁和限制,成为区域创新中面临的一大障碍。

3.科技中介机构能力建设不足,亟待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科技中介组织虽有发展,但发展与服务存在两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的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发展较好,但是诸如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创业投融资服务等中介组织发展滞后,难以适应人们普遍高涨的创业热情(特别是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杭创业)和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二是现有的科技中介机构多数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或是事业单位改制翻牌而来,运作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的思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缺乏创新,运作机制不活,工作人员素质也不能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导致服务质量较低。

杭州市区域创新体系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力争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加盟,力争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在杭州设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力争与长三角及国内其他省市的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生机勃勃的区域创新系统。

(四)发展重点

1.立足区域互动和资源整合,加强“知识城市”的知识生产体系布局

(1)原创性科研布局

以提升杭州的基础研究和源头性知识生产为目的,充分发挥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坚持重点突破、有所作为的思路,

重点支持与杭州发展密切相关的支柱产业,如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创新。鼓励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申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积极开展突破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和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知识和技术。

引进一批高校、大院大所来杭州设立分支机构,共建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研究所、中试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从而提升杭州产业科研体系的层次和水平。汇聚一批不同学科领域的世界杰出学者,通过他们或引进、或创立世界级的研究机构。

同时,深化杭州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内容和层次,将支持浙江大学培育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和世界级的学科带头人,作为深化合作的长期战略目标。

(2)产业科研布局

重点支持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安排中长期科技计划,对重点领域进行研究攻关。如当前杭州重点推动发展的数字电视、3G等。

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有机硅、纺织、钢构、光通信等区域特色产业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立足区域互动和长三角区域创新一盘棋的思路,借助上海这个国际大舞台,力争在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城市建设、社会信息化和公共卫生事业等方面建立起适合杭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业科研体系。

(3)企业研发布局

以建设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为抓手,继续分期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进企业原创性知识生产能力建设,实施企业技术跨越战略,构筑产业发展优势。加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按计划完成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目标,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使得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

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留学人员,杰出的中小型企业,创办和培育一批如UT 斯达康这样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积极引进建设诸如诺

基亚杭州研发中心这样的世界级大企业的研发机构,增强杭州在产业技术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突出区域经济特点和“创业在杭州”品牌,抓好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1)科技企业孵化器

继续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建设现代化科技孵化基地。杭州市已列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全国试点城市”,为杭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继续引导企业投资建设科技孵化器。

(2)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

积极建设服务于行业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镇经济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杭州市准备建立46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到2007年基本建立服务于杭州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依托特色行业建立起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可作为政府推动行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由市科技局进行规划并进行业务指导,以企业化的组织形式进行硬件建设,包括场地建设和仪器设备的购置。在此基础上,根据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大力引进服务于企业的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国内外著名的行业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机构;质量检测监督、品质管理以及贸易、信息等服务机构,以及员工培训、企业咨询、专利代理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机构。这些机构以企业为服务对象,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开展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

(3)科技条件市场平台

构建大型仪器共建共享与社会化服务市场。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实验设备向企业开放,市场化服务,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4)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网上技术平台建设

构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系统开放、服务高效的科技信息中心,近期建设杭州医药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杭州分市场,在巩固、完善和推广上下功夫,使其真正成为永不闭幕的网上技术交易平台。

(5)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杭州科技合作周作为杭州科技工作平台的作用,要尽快走出就展示办会展的思路,将科技中介服务的功能纳入到科技合作周中去,成为杭州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中一个具有杭州特点和特色的载体。各区县要积极组织企业、项目参

加合作周的活动,精心组织,提高科技合作周的品牌影响力。

(6)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扶持和培养一批大型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加大力度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杭州市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等,在公用技术开发平台建设、服务设备购置和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紧密结合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择优扶持一批科技评估、科技咨询机构。

3.推进“两港五区”为重点的“一号工程”建设,全力打造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区域创新成果的示范区块和发展区块

“两港五区”是杭州工业发展的主要基地,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初显成效后,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产业化基地。“两港五区”是区域创新体系的载体和依托,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区域创新的产业化示范区块

通过高附加值、渗透性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传统工业高新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改造,积极促成通讯设备制造、软件、汽配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制造业品牌、集聚国际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与研发基地,使“两港五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高附加产品的发源地,为杭州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远期内,要在临平工业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工业区一线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在高新区江南区块——浙江大学本部——浙江大学科技园——高新区江北区块——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

(2)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区块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发展板块,与省科技厅的要求相对应,形成“四个一批”:即一批研究开发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批以出口为主、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批在国内外股票市场上市、经营业绩优良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批市场份额较大、在全国行业领先、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多形式、多渠道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领办和创办一批;鼓励企业重组,做强做大一批。在杭州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形成对应于区域创新产

业化示范板块的,小而强的民营、高科技发展板块,提高杭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活力和潜力。

(3)县、市的特色产业区

杭州5县市以省级开发区为中心,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以“浙江光谷”、“中国白板纸”为依托,通信器材、造纸产业为支柱的富阳特色产业区;以无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绿色产业为支柱,电子电缆、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制造为依托的临安特色产业区;以服装、制笔、箱包、生物农药为支柱的桐庐特色产业区;以精细化工和浙江水泥熟料为主体的建德特色产业区;以水、农产品、竹木等绿色加工为重点的淳安特色产业区。

4.发挥城市创新优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区域创新保障体系建设

(1)创新人才体系

将“以人为本”真正放在第一位,改善城市创业创新环境,吸引行业的顶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来杭州生活创业。政府采取多方措施,为顶尖人才来杭创业解决后顾之忧,使其安心为杭州的发展贡献力量。杭州有美丽的西湖,经过综合整治后,更加焕发了蓬勃的生机,这样优美的环境对全世界的人才来说,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加快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滚动实施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和培养,为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输送源源不断的熟练技术工人。

(2)创新投入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将政府支持科技进步和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用好、用足、用到位,扶持建设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信息服务平台等,发挥政府投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引导作用。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直接推动者和受益者,是研发投入的主体,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投入来源。当前,要进一步梳理R&D的支持政策和技术改造的支持政策,宣传到位,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的投入。

充分重视企业参与创新体系建设的热情,如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性很高。目前企业投资上亿元建设孵化器公司的就有两家,即海南亚洲制药有限公司和天元药业,科技部门应该充分肯定其热情,支持其发展。同时,引导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来。

(3)政策支持体系

对现有的创新支持政策、人才优惠政策、科技政策进行梳理,将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到实处,用足、用好,真正发展政策支持作用。同时不断完善区域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近期,将出台关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文件。

(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 结合制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继续深化和丰富创新体系的内容和层次

近年来,杭州在组织区域科技进步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为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在促进企业源头性创新、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但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同时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和补充。为此,对于杭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继续研究,要与科技中长期规划相结合,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跨度内谋篇布局,继续深化和丰富区域创新体系的内容和层次。在“十五”计划以及“十一五”计划中,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规划立项一批重大建设和科技项目,使创新体系的建设能落到实处,并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规划的层次,保证创新体系能跟上时代步伐,满足杭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集成资源,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建设,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已被确定为杭州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下一步,把重点放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对由多个渠道、多种形式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进行统一的指导和管理,同时加大公共财政对重大科学实验、检测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转化的支持,建设和引进一批优秀的企业研发机构,承担起企业乃至整个地区和行业的技术创新中心的角色。加强杭州的科学普及工作,建设杭州科技馆。

3.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特别是注重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能力建设,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搭建坚实的技术平台。杭州市将以国家科技部署实施“科技中介建设年”为契机,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和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推动部分市属科研机构、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中介机构;二是加大对科技

企业孵化器的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完善和落实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在杭高校、科研机构,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人才优势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不断增加科技中介服务门类;四是针对科技中小企业的困难和需求,搭建为科技中小型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五是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机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挖掘人才优势,搞活中介服务,为推进技术创新做好服务。

4.积极促进高新区和各类科技园区的发展,发挥其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示范作用

高新区及各类科技园区在促进杭州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它们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目前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推动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的“二次创业”。一是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园区管理体制,防止体制的复归;二是要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进高新区创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三是推进高新区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辐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突出创新体系的区域特色

创新体系建设要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突出区域特色。政府要积极推动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介入共性技术研发工作,杭州市将以此为抓手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一是制定和实施共性技术研发的专项,引导企业力量参与政府主导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二是通过财政投入直接资助共性技术的研发,解决我市共性技术研发的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三是跟踪研究国内外共性技术研究动态,结合我市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实际,调研和确定我市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重点。通过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进具有鲜明杭州区域经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

6.深化产学研合作水平,提升地区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推进产学研合作是提升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杭州市虽然已经作了些工作,但应进一步深化。设想从两方面去努力:一是全面落实杭州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

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技术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企业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同时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支持它们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数量众多的科研生产联合体,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杭州经济实力雄厚、人居环境优良、创新氛围良好的优势,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来杭州开设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积极引进填补本地空白的重大科技项目,提高杭州的科技品位和科研实力,也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走出去创办各类科研机构,努力实现国内国际科技资源为我所用,加速杭州发展。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开始玩游戏,我发现构建区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说:“创 想区谁愿意去玩啊?”可是没有人理睬。也许是幼儿光顾着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门:“今天谁愿意去玩纸箱啊?”这时,孔妍举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的响应T,要去构建区玩。 构建区“纸箱加工厂”的游戏开始了,从窗口望去,孔妍等几名幼儿都在玩,可是一会儿游戏就结束了。见此情况我就从头到 尾把整个游戏的过程和玩法讲给了她们听,并给她们几个人分配 了不同的角色,在我的辅导下创想区里的“纸箱加工厂”总算顺利 的开展起来了。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构建区里 乱成一团,跑过去一看,正在玩开“小汽车”的游戏呢。看到我来又赶紧玩起了纸箱,嘴里却不停的说一点都不好玩。 二、分析 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可今天构建区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老师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游 戏的。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

㈠投放的材料的问题 1.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没有及时的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 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 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当幼儿觉得游戏也就如此时,她们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也就不愿意再玩了。 2.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按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投放,维持幼儿持久探究的兴趣。 ㈡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支持、鼓幼励 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我们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我的指导对于幼儿来说没有具体的评价,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兴趣,出于我的威严才继续游戏的,没有足够的空间给他们,应该给予鼓,励为幼儿轻松和谐 的环境。 创 三、对策与思考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幼儿园大班区域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幼儿园大班区域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教育活动案例 幼儿园大班区域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天津市河西区第五幼儿园 张欣欣

幼儿园大班区域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区域主题活动开始了,本学期我班开展的是小叶子摄影楼主题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角色进行游戏。我发现后期制作区一个人也没有,我说:“制作区谁愿意去玩啊?”也许是幼儿光顾着在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门:“今天谁愿意去给相框、模型小汽车进行装饰制作呀?”这时,琪琪抬头看了我一会儿,举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的响应了,要去制作区玩。 制作区的活动开始了,开始几名幼儿都在专心手工制作,可是一会儿就结束了。见此情况我就给她们几个人重新分配了任务,在我的辅导下,活动总算又顺利的进行起来了。在制作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制作区里又乱成一团,跑过去一看,皱纹纸,剪刀,硬纸板扔的桌上地下到处都是,孩子们看到我来了又赶紧认真制作起来了,嘴里却不停的说一点都不好玩。 二、分析 区域主题活动是提供给幼儿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以及和同伴进行合作游戏的活动形式,它灵活多样,能开发幼儿潜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之一,可今天制作区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老师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活动的。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一)投放的材料的问题 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没有及时的根据主题活动的延伸,根据孩子来自生活中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与之相关的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才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当幼儿觉得游戏也就如此时,她们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也就不愿意再玩了。 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 (二)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更要体现出她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合作

幼儿园大班区域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教育活动案例 幼儿园大班区域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天津市河西区第五幼儿园 张欣欣

幼儿园大班区域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区域主题活动开始了,本学期我班开展的是小叶子摄影楼主题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角色进行游戏。我发现后期制作区一个人也没有,我说:“制作区谁愿意去玩啊?” 也许是幼儿光顾着在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 耐心地提高了嗓门:“今天谁愿意去给相框、模型小汽车进行装饰制作 呀?”这时,琪琪抬头看了我一会儿,举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 续的响应了,要去制作区玩。 制作区的活动开始了,开始几名幼儿都在专心手工制作,可是一会儿就结 束了。见此情况我就给她们几个人重新分配了任务,在我的辅导下,活动总算又顺 利的进行起来了。在制作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制作区里又乱成一团,跑 过去一看,皱纹纸,剪刀,硬纸板扔的桌上地下到处都是,孩子们看到我来了又赶 紧认真制作起来了,嘴里却不停的说一点都不好玩。二、分析 区域主题活动是提供给幼儿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以及和同伴进行合作游 戏的活动形式,它灵活多样,能开发幼儿潜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 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之一,可今天制作区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老师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活动的。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 (一)投放的材料的问题 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没有及时的根据主题活动的延伸,根据孩子来自生活中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与之相关的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才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 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当幼儿觉得游戏也就如此时,她们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也就不愿意再玩了。 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 (二)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更要体现出她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快速崛起,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2008年京津冀地区实现GDP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超过9.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66亿美元,吸纳外资占全国的18%。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当前,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关村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国家颁布实施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将为京津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契机。 (一)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阶段。此阶段,经济将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会迅速提高,据估算,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诸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8年东部GDP比东北、中部、西部GDP之和还高4.78万亿,人均GDP差距更为明显,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为32089.14元/人,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约为东部的41%。区域差距拉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区域矛盾和问题,比如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且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压力日益增

大;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老化,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沿海地区过度“拥挤”,发达城市在城市转型、产业置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很多空间资源矛盾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将深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京津冀区域地缘优势独特,辐射三北,连接东西,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南北部的发展差距,缓解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的“马太效应”,最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京津冀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北京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先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三大动力引擎。就像深圳之于珠三角,上海浦东之于长三角,这三大区域的发展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京津冀区域乃至我国北部地区国际竞争力,而且在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经过20年发展,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超过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从14亿元增长到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年上缴税收从5000万元增长到500亿元。目前,中关村已形成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产生了闪联、TD-SCDMA、IPv6等一系列重大行业标准以及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神州5号、神州6号、非典灭活疫苗、嫦娥1号等大量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前沿领域的科技差距,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中关村的创新成果还通过技术交易、技术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 学科特性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应用性 前沿性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 区域的概念: ¥ 1 内涵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 (二)在西方: 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 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结构,包含三要素: 腹地 … 核心(中心城市群)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 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

^ 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三)在中国: 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 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 2004年: 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 (三)研究内容 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 - 4 区域分工与联系

(完整版)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游戏区域,我发现益智区一个人也没有。我说:“益智区谁愿意去玩啊?”也许是幼儿光顾着在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门:“今天谁愿意去玩迷宫、棋子和拼图啊?”这时,宋佳凯抬头看了我一会儿,举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的响应了,要去益智区玩。 益智区的游戏开始了,开始几名幼儿都在玩,可是一会儿游戏就结束了。见此情况我就给她们几个人重新分配了角色,在我的辅导下,游戏总算又顺利的开展起来了。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益智区里又乱成一团,跑过去一看,玩棋子的在堆高,拼图的正在玩撒雪花的游戏呢。看到我来了又赶紧玩起来了,嘴里却不停的说一点都不好玩。 二、分析 区域活动是提供给幼儿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以及和同伴进行合作游戏的活动形式,它灵活多样,能开发幼儿潜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之一,可今天益智区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老师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游戏的。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一)投放的材料的问题 1、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没有及时的根据主题活动的延伸,根据孩子来自生活中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与之相关的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 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才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当幼儿觉得游戏也就如此时,她们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也就不愿意再玩了。 2、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各种区域分工理论

各种区域分工理论 1 成本学说成本学说是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分工的一种理论。这里,主要介绍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这样,如果各个国家都能够利用优势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部门,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使各国的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正确的分配和最有效的利用。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用成本最低的产品去进行自由贸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商品,从而比它们各自都去生产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更能增加国民财富。因此,他主张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就某种商品而言,如果别的国家生产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商品;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商品去换来货币,然后购买别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就会更经济、合理。斯密的学说最早成为扩大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不难发现,根据他的观点,如果一个国家与其它国家相比,在商品生产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那么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发生国际分工和贸易。这显然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实际相矛盾。 比较成本学说是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国家间不能完全自由地流动和转移,所以,不应该以绝对成本的大小来作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则,而是要依据比较成本来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而相互获得利益。因为,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如何,都有其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也能从中发现相对优势。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应该把资本和劳动用于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生产本国最有利的产品,利用国际分工和贸易完成相互之间的互补,从而在使用和消耗等量资源的情况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要素禀赋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是由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C.Ohlin)提出的。1919年,赫克歇尔就提出了要素禀赋的有关论点。在此基础上,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所以,后人也把要素禀赋学说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 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一般地,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低于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利息率水平。所以,如果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也就是说,资本丰富的国家可以较便宜地生产需要大量资本的资本密集型商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则可以较便宜地生产需要大量劳动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它们就能够出口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进口使用昂贵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分工,开展贸易,从而更有

幼儿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南岗区幼儿园教师全员岗位培训作业 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省委机关第一幼儿园管理 一、案例描述 幼儿园的娃娃家区域是幼儿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的角色扮演空间。随着孩子们的游戏主题的展开,他们的游戏情节开始复杂起来,游戏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积累。孩子们的交往也摆脱了对现有游戏玩具的依赖,开始与同伴进行言语的交流。娃娃家游戏中“爸爸”、“妈妈”会想很多相似于成人在家庭中所做的事来模仿,如买菜、烧饭,招待客人。 娃娃家里源源带上了摄影师的工作牌,拿起了照相机招呼着跟前来回走过的小伙伴“快来拍照呀!我们的挂历照可好看了。”在他的鼓动下果然有客人走了进来。 “我想拍这样的照片,”赵普华指着桌上的台历照说。李浩源马上热情相迎,并把小猪道具递给了赵普华。 “好的,来笑一下,我给你拍。”喀嚓一声快门按了下来。此时一旁的张思远说:“我也拍一张,但我要和挂历上的一模一样穿上皇帝衣服拍。李浩源一时为难起来,说:这个衣服没有,我给你戴个面具吧,也很好看的。”孙建航说“还有其他衣服吗?”当得知没有时只好摇头走开了。

李浩源又接待了几个客人后生意显得冷清了一些。他开始拿出了纸和笔画起了照片,画完后将照片装入了相片袋继续开始向照相馆外张望、招呼着。但生意似乎仍不理想。 二、案例分析 照相馆游戏中可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比起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情节要复杂。摄影师能向客人作介绍且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从游戏过程中我也发现了现有的游戏材料已不能满足幼儿游戏情节发展的需要了。而材料投放是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的;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在照相馆中的小道具显然是平乏的。 三、教师的介入与指导 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角色的身份走入了照相馆。“摄影师,我今天带了自己做的新衣服想请你帮我拍些照片,小摄影术见我拿来的是用包装纸折剪出来衣服,露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

摘要: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每个区 域应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为合适的主导 产业;密切的区域合作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内在要求,目前, “走廊”各区域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经济合作的水平不高,这已成 为“走廊”进行区域经济整合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提高区域内各行为 主体对区域合作前景的前瞻性认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区域合作。 关键词: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区域分工;区域合作 2005年6月,国务院确定了“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发展思路。在经济 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进一步提升哈大齐工业走廊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整体实力,是关系到“走廊”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认真 研究区域经济整合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到“走廊”各区域走访调查,对“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优势、目标、制约因素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达成共识: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进行整合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实现“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未来的发展中,这一问题是 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对哈大齐工业 走廊区域经济整合问题初探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究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 工与合作问题。 一、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 区域分工亦称劳动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 表现形式。区域分工从单个区域的角度看,表现为区域生产专门化,即各地区 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它实际上是生产 力“趋优分布”规律下,人们为获得各种区域利益而出现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必然选择过程。也就是说,在经济利益的趋动下,各区域根据自己的优势 进行劳动地域分工,当劳动地域分工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形成区域专业化部门[1]。因此,地域分工的产生源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区域的比较优势,二是规 模经济。哈大齐工业走廊各区域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并能形成规模经济,客观 上存在区域分工的条件。因此,在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每个区域应该在所在的经济和行政区域的坐标上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行合 理的区域分工,确认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因地制宜的选择最为合适 的主导产业。 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区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电站成套设备、飞机、燃气 轮机、汽车等高加工度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集 聚核心的实力。因此,其产业发展应以建设我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装备工 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逐步成为综合性的产业 发展中心。 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区域辖5区4县,是“走廊”南部城市带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近年来,大庆市石油、石化工业稳步发展,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是由于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以下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十种流派作一介绍评价。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在《孤立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理论:假定有一个孤立国,它全是沃土平原,但与别国隔绝;在这一孤立国中有一个城市,远离都市的外围平原变为荒芜土地;都市所需农产品由乡村供给,都市提供农村地区全部加工品。在这种假设下杜能提出了各种产业的分布范围,或者说它们的区位。他把都市外围按距离远近划成6个环带,这些环带后来被称为杜能环。第一个杜能环被称为自由农作区,距离都市最近,主要生产新鲜蔬菜、牛奶等。由此向外,距离变远,运费增加,新鲜农产品可能因来不及运抵城市而腐烂,依次导出第二个杜能环林业带,第三环为谷物轮作区,第四环为谷草轮作区,第五环为牧业区,第六环为荒芜土地。地租的差别全视距离都市远近而定,越近都市,地租越高,远则反之。 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提出他的工业区位理论。 假定:(1)原材料产地是已知的;(2)消费地的位置和规模也是给定的;(3)劳动力不具有流动性,每个有可能发展工业的地位,

都有相应的劳动力供给,而且每类工业的工资率是固定的,在此工资率下,劳动力可充分供给。 韦伯认为,假定暂时不考虑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那么工业区位就是由运输成本高低决定的,运输成本会将工业企业吸引到运输成本最低的地点上去,运输成本最低的地点即为工业的合理区位,称为运输区位或运输指向的区位。 除了运输成本之外,劳动力成本的地理差异也影响着工业区位,从而有可能使由运输成本决定的工业区位结构发生变形。区位的变化只有在新地点劳动力成本可以产生的节约大于为此增加的运输成本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

区域分工与协作

区域分工与协作 一、经济联合与协作工作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融入世界经济,经济联合与协作工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1.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决定了经协工作的长期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社会化大生产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佳组合。这种有效配置和组合的过程就是形成新的生产力的过程。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小到一个企业的全部生产过程,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要素和资源配置的结果,直接决定着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我国资源分布落差大,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通过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这个配置和组合的过程是靠人来实现的,而且是靠众多的人来实现的,这些人组成的组织称为合作组织或经协组织。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有生产过程,就会有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和组合过程,这个过程的必要性和长期性,也就决定了经济协作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经协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已打破了原有的国界,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我国经济将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必然使经济主体间的协作也超出国界,实现国内协作与国际合作的进一步融合与互补。同时,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些都为经协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着眼于国内外统一的大市场,按照“以内促外、以外促内”的原则,坚持对内经济协作与对外经济合作相结合,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综合竞争力。 3.扩大内需的方针,为经协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将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也为扩大对内开放和开展经济联合与协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大内需与扩大对内开放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的都是开拓国内市场这篇大文章。扩大内需是由国家注入资金,拉动需求,资金投入是纵向的,对内开放是省市间的联合与协作,是横向的,纵向投入越大,横向工作内容越多,扩大对内开放就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经协工作自身的职能,决定了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经协机构作为综合职能部门,既没有项目审批权,也没有资金调拨权和行政执法权,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搞好协调和服务:一是综合服务。以市场导率团出访为契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引导有关部门和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搞好合作。二是协调服务。发挥经协职能,积极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帮助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信息服务。发挥经协网络作用,为党政领导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天津经协办每年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信息5500多条,采纳1800多条。四是政策服务。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先后制定了《天津市鼓励外地在津投资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内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对内开放环境为外地投资服务试行办法》等,经市政府批转全市执行。 上述四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经协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那么,为什么理论上必要,干起来需要,而在机构改革中,经协部门总是作为最先考虑的精简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部门设置上存在“唯上”思想,更多的是考虑有没有上级对口部门,而很少考虑客观实际需要。而天津是从客观实际需要出发的。二是经协部门作为协调服务的综合职能部门,是专业部门不能替代的,而当前往往存在着综合与专业混淆

小班建构区案例分析

小班建构区案例分析 案例实录: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区域中的游戏,君意和羽翔小朋友来到了建构区,这是他们俩第一次在建构区活动,所以两人显得十分开心,他们在建构区里开心地玩了起来。等我在教室中转了一圈回到建构区,发现里面的积木散落在垫子上,间房子、一个城堡的影子都没有。于是我问他们:“咦,你们搭了这么久积木,都搭了些什么呀?”君意小朋友摆摆手,羽翔小朋友说:“我刚刚搭了三个大房子。”我追问:“那你的房子呢?”他笑着说:“房子倒了。”接着他们俩都有些兴奋地说:“轰隆隆!房子都倒了!”孩子明年并没有因为房子倒塌感到沮丧,反而表现出了兴奋,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案例分析: 建构游戏一直都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类型,它的操作性强,并且建构区气氛自由,幼儿可以在建构区里自由拼搭。对小班幼儿来说建构游戏特别能吸引他们,孩子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操作兴趣。 由于年龄的限制,在操作初期,游戏缺少新意,游戏中搭建物的倒塌,反而刺激了幼儿,他们感到格外的兴奋,由于自控力较差,出现了破坏性的行为。为什么会倒塌?怎样解决?小班幼儿对游戏中出现的困难,还缺乏有意识寻求自我解决的调控能力。对小班幼儿来说,在自由探索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状况,甚至是破坏性行为。就比如在搭建房子的过程中,房子倒塌了,孩子们反而异常的兴奋,用手去推倒原

本矗立的房子,出现了重复搭建再次推到在破坏中寻找乐趣的现象。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破坏,而是感觉到了游戏给大家带来的意外惊喜。老师应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指导策略: 走进幼儿的游戏,给幼儿提供更大的生成空间,在游戏初,幼儿会将搭好的房子破坏掉,再搭,再破坏,游戏反复重复。老师适当介入游戏,并提出问题:“房子没造好就倒塌了,太可惜了。”引发幼儿思考是否应该把房子破坏掉。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在建构区中投放了一些毛绒小动物,让幼儿给小动物造房子,孩子们会根据动物的大小给动物造房子,并且慢慢意识到给小动物造好的房子不能轻易推倒,不然小动物就没有地方住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建构区里再也听不到“轰隆隆”房子被推倒的声音了。

新兴古典分工理论与区域分工抉择

本文已发表于《经济科学》2002年第3期 新兴古典分工理论与区域分工抉择 聂辉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00102) 提要:本文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通过分析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论证了劳动分工、制度供给、交易费用和市场规模之间的内生关系。作者进一步运用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应选择的最优分工网络,从而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新兴古典经济学、劳动分工、区域经济 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发表的宏篇巨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公认为古典经济学的开山之作。按照斯密的本意,劳动分工对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作用和市场竞争对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经济学发展了一百多年后,能同时处理“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的数学工具(如处理角点解的“库恩—塔克定理”)仍没有发现。为避开这个难题,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Alfred?Marshel)把全社会的人分成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两部分,用效用函数和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来描述“市场竞争”。但是生产函数只反映了各种投入产出的关系,而未反映专业化水平、组织结构、递增报酬,这显然与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相悖。本文所要揭示的,正是长久以来被遗忘的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分支。 本文结构做如下安排:第一部分综述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指出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第二部分运用模型证明几个劳动分工方面的定理;第三部分将这些定理应用于区域劳动分工模式的抉择;最后是小结以及本文结论的推广。 一、新兴古典分工理论 1、综述1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开篇就谈到劳动分工。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构。”(第5页)斯密说,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是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是减少了工种的转换成本;第三是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关于分工的决定因素,他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1 限于篇幅及作者能力,本文不打算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做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登录相关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587079689.html,)查看。

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分工理论 一、区域分工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区域分工的内涵和实质 1.分工的内涵 分工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的行为方式,是指将原来由一个经济活动或一个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操作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行为主体承担。分工和专业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专业化则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专业化和分工越是发展,一个人或组织的生产活动越集中于更少的不同职能操作上。通常意义的分工与专业化,往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或状态;二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趋向或过程。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分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在生产领域中的集中反映。斯密在论述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揭示了分工对于促进发明创造、扩大交易规模与市场范围、改善社会福利的作用。分工的深化不仅促进了生产制度的创新,而且推动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马克思将分工分为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内分工。企业内分工是指在企业这样一个组织内的个人之间的分工。社会内分工是指在一个社会内,微观经济单位之间形成的分工与专业化。马克思在对这两者进行区别的大量分析中,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分工的制度内涵。首先,分工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生产组织制度,而且是整个经济活动的生产组织制度。其次,分工不是没有历史背景的生产要素组织,而是以特定的经济制度,尤其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前提的,是所有制在具体生产组织上的反映。最后,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有统一的一面,但也有冲突的一面,即企业内部分工的有组织有比例与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的无组织无规则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正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根本矛盾在分工制度上的集中体现。 自给自足、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并用图形对分工及其演进作了直观的示意。如图3-1所示。 (a)自给自足(b)部分分工(c)专业化分工 分工的演进。杨小凯认为随着交易费用发生改变,有关分工与专业化的决策可能会发生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