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刺绣的起源

中国刺绣的起源

中国刺绣的起源
中国刺绣的起源

中国刺绣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被世人誉为"衣冠王朝"。中华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人们常常利用刺绣来装饰衣、裙、衾、枕等成活用品,美化生活,创造美的世界。

中国的刺绣源远流长,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颇有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百花园中瑰丽多姿的一朵越开越艳丽的奇葩。在刺绣行业中,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享誉国内外。此外,还有京绣、瓯绣、顾绣、苗绣、卡绣、榕绣、汉绣、发绣、机绣、绒绣、剪绒绣、抽纱刺绣等等,都自成一派,使中国古老的刺绣业繁荣似锦,大放异彩。

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那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早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尚书》说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六种花纹,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种花纹,称十二章。这里至少有两种是刺绣的(指黼黻)。周代《礼记·祭义篇》中说“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室养蚕。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以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据《辞海》,“黼(音辅)”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音符)”字解

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至于“文章”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词汇,意思非常明白,但在古汉语中,却别有含义。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二字古意为锦绣,后来转义喻文。“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同“纹”。《礼记·月令篇》说“文绣有恒”,据注释“文,是指画,古代祭祀的礼服上衣是画的,下裳是绣的”。总之一句话,刺绣发源很早,古已有之。

目前能看到的刺绣实物最早的当然要数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了(见上图)。这是一幅罗地上用锁绣法表现的作品,保存完好。另外还有同墓出土的龙凤纹绣绢、湖南长沙烈士公园出土楚国刺绣,也保存得很完好,这是认识古代刺绣的最好资料。在稍后的汉墓出土文物中,绣品更多了,如马王堆西汉文物中就有绣花绢绵袍、黄绣花袍,所用绣线极细,是前所未有的。

刺绣论文

刺 绣 艺 术 鉴 赏 与 实 践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

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刺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平,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针迹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平是指手势准确,绣面平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墨迹等污渍。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有了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 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

刺绣文化

中国刺绣文化 班级:地理信息系统08级08508130毕杨08508140黄富雪08508132陈红燕08508133陈晓莎 中国刺绣文化

针舞经纬-繁花三千 ——刺绣文化 刺绣是中国民间手工艺传统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一、刺绣的基本介绍 1.刺绣的来源 刺绣,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需要。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也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早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尚书》说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六花纹,为宗彝、藻、火、粉米,共十二种花纹,称十章。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人们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养蚕、缫丝了。随着蚕丝的使用,丝织品的产生与发展,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 2.刺绣工艺流程 包括:上绷、画样、配线、劈线、刺绣、落绷、成和。 其中,劈线就是将一条线分成两条或多条细线来构成图案中线条粗细的变化效果。绷面上的纹样绣完后,将绣好的成品从绷上取下来,称“落绷”。 3.刺绣的发展 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绣品,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品,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 中国古代的刺绣,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不走销,价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收集。据市场分析家推论,

苏绣的起源与故事

苏绣的起源与故事 苏绣发源于苏州,是四大名绣之一,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苏州有10多万绣娘,在农村,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苏绣在江苏苏州一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到处都有艺人们飞针走线,绣出了无数佳品。特别是苏州西部:镇湖、东渚、光福三大镇虽经过了2500年的风风雨雨,吴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至今仍然是户户有刺绣的繁荣景象。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好的图案花纹和色彩,在尼龙、真丝,绸缎、棉布等面料上穿针引线,绣制成一幅幅形象逼真的艺术品。苏绣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素以精细雅洁驰名中外,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家级礼品赠送给外宾朋友。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 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苏绣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苏绣在1982年全国工艺品百花奖评选中,曾被评为"金杯奖",双面异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5月质检(二模)文综地理试题

厦门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那曲地处西藏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曾是我国唯一没有树木生长的城市,栽种的树木常因“生理性失水(根系吸水困难)”而死亡。我国Y企业致力于生态建设,曾成功对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进行生态修复。2016年,该企业与那曲政府合作,采用多项技术,仅一年多就实现树木种植成活。据此完成1一3题。 1.那曲人工栽种的树木易出现“生理性失水”,主要是因为该地 A.地处高原,光照强 B.海拔高,空气稀薄 C.气候寒冷,地温低 D.降水少,蒸发旺盛 2.与库布齐沙漠相比,Y企业工作人员在那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A.高寒缺氧 B.昼夜温差大 C.风力强劲 D.紫外线强烈 3.下列技术中,最适于解决那曲树木“生理性失水”问题的是 A.日光温室育苗技术B防紫外线遮阳喷雾技术 C.特制肥桶保水技术 D.风光互补土壤增温技术 镇湖镇是江苏省苏州手工刺绣(简称“苏绣”)的主要发源地和重要产地。20世纪80年代,该地苏绣多为农户家庭副业;20世纪末,镇湖镇政府投资建成绣品街,集聚近500家绣庄。近年来,当地绣商前往朝鲜寻找加工厂代工生产苏绣,并运回镇湖镇售卖。据此完成4-5题。 4.20世纪末,镇湖镇政府建设绣品街主要是为了 A.减少原料运输成本 B.共用街区基础设施 C.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D.降低绣庄地租水平 5.与苏州相比,朝鲜生产苏绣的区位优势是 A.刺绣技艺水平较高 B.绣品市场距离较近 C.绣品原料品质较优 D.刺绣人工成本较低 作为一种新型灌溉方式,涌泉根灌通过微管把水肥溶液直接输送到果树根区,进行地下局部灌溉。图1示意我国陕西省某果园6月初采用不同方式(滴灌和涌泉根灌)灌溉后1小时和24小时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状况,滴灌和涌泉根灌所使用的水量相同。据此完成6-8题。 6.图1中表示滴灌24小时后土壤含水量的曲线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中国刺绣的渊源历史

中国刺绣的渊源历史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由于刺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证明刺绣在中国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 人们一定会想,为什么会出现刺绣呢?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说到刺绣不能不说丝织,可以这么说,是丝织的产生和完美造就了剌绣的诞生。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以前更发达,男耕女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几乎家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由于当时的养蚕方法已经十分讲究,因此所缫出的蚕丝质量很高。其纤维之细之均,可与近代相媲美。发展到西汉时,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织锦来看,每根纱由4-5根丝线组成,而每根丝线又有14-15根丝纤维组成,也就是说每根纱竟由54根丝纤维捻成。如此高的丝纺水平,同时也推动着染、绣的发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表现力。 第二、社会等级制度的强化和人类审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裙)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渐趋成熟,这可从近百年来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进入秦汉时期后,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齐郡临淄(今山东临淄)为汉王室设官服三所,织工数千人,每年耗资万万。在前汉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毛织品)”,就连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茵”,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锦绨高张”,甚至死后殉葬的口袋也是“缯囊缇橐”。民间如此,朝庭贵族更不待言,他们的宫室以丝织藻绣装饰,以至“屋不呈材、墙不露形”,甚至“柱槛衣以绨锦”,其奢侈程度可见一般。汉代剌绣的空前繁荣,使刺绣的艺术处理又前进了一大步,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到了汉末、六朝时期,中国便开始进入“像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因而兴盛了绣制佛像之风。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北魏的一佛两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相应的文字,供养人的长衫上绣有忍冬纹和卷草纹,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并在刺绣中得到反映。说到这一时期的刺绣,不得不说说三国时期吴王赵夫人的“三绝”――机绝、针绝、丝绝。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尝叹,蜀魏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见壬子年《拾遗记》)。汉末、六朝剌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为今后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意义。

中国彩蛋艺术简述

中国彩蛋艺术简论 中国彩蛋艺术简论 张春嘉著 彩蛋是工艺艺术当中的一支艺术奇葩,民族的瑰宝。一枚寻常而不显眼的蛋壳,总是与垃圾为伍,被人们随手丢弃。而在世界各地的民间艺人,通过灵巧的双手与智慧,以它为载体,游笔弄刀,在方寸之间纵横驰骋,将它变废为宝,创作出许多珍奇的艺术品,令观者赞赏不已,惊叹彩蛋工艺品的精巧别致,以至于爱不释手。

运用蛋壳制作装饰品,在我国是源远流长的。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就出现了把蛋皮弄成碎片,然后饰嵌于深沉的大漆之中,形成古朴雅致、变化微妙的图案纹样。春秋初期齐国上卿,著名政治家管仲在《管子·多靡篇》中曾提到“雕卵然后瀹之”,意思是说把蛋用彩画装饰,然后再煮。而把整个蛋壳染成红色,或者涂上吉祥的纹样,做为婚嫁喜庆,生儿育女的吉利礼品,是我国民间久已有之的一种风俗。 在北京、山东一些地方,每到清明时节,人们把鸡蛋涂上色彩煮熟。到郊外踏青春游时,少女和儿童将彩蛋顺着山坡滚下去,比赛谁的彩蛋滚得最远,以此当作游戏,增添游兴,然后野餐时再食用彩蛋。至今,广东、福建、四川、河北等地区,在妇女生小孩或老人寿辰时,乡里亲朋、左邻右舍还有馈赠红蛋和吃染红熟鸡蛋的风俗,以表示祝贺。 据说,在清代中叶,北京、苏州等地的庙会上,就有彩蛋出售,上边画有戏剧人物脸谱及猴、鸡、狗、猪、鼠等十二生肖,既供玩赏,又可去皮食用。此后,一些古玩摊子上也出现了煮熟的彩画蛋,绘制加工的水平,也有了提高,由此而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在清《日下旧闻考》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余尝于灯市见一灯,皆以卵壳为之,为灯、为盖、为坠、凡计数十百枚。每壳必空四门,每门必有榱栱窗櫺,金碧辉耀,可谓巧绝。清末,瑞安有一位老人精画彩蛋,五十岁左右时,还能在一个鹅蛋上画出水浒一百零八将,情节生动,人物神态逼真,人们叫他“花蛋叔”。那时,不论北方或南方,应市应节就有彩蛋,曾流行有“龙灯鸡蛋壳”的说法。画蛋壳还列入七十二行,对画像的叫:“丹青师”,对画建筑图案的叫“彩画师”,对画彩蛋的叫“蛋花师”。 中国彩蛋艺术自唐宋年间一直流传至今,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发展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制作技艺日臻完美,从绘画到装璜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花色品种也增多。现在的彩蛋已经不是用煮熟的蛋制作了,而是先将蛋清蛋黄取出,在生的空蛋皮上绘画。这种工艺品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行销国内外。山东荷泽等国内生产的工艺彩蛋曾出口欧美、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

刺绣文化800字作文完美版

刺绣文化800字作文 刺绣是门苦功夫,不可否认。 我从小很喜欢古风的一切,喜欢看银幕中的绝代佳人的巧笑倩兮;喜欢看纪录片和书里那些绝美华丽地衣裳、物件;会感叹古人的身世与境遇;也会看到精彩的古文拍案叫绝。就这样,我渐渐迷上了一件古代女子常做的事情——刺绣。 从欣赏那些汉服上精巧细密的花纹开始,到观察女孩们刺绣的手法,再到会在书店里翻看相关书籍,我因能如此而感受到快乐。等到再大一些,我见着针和线,心里就痒痒,总想着试一试。可无师却不能自通,尽管我抱着热情去尝试,但却禁不住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去查刺绣的针法,才知道这里面有无限的学问,只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细心,才能绣出一幅作品。面对这复杂的刺绣,我自己尝试的热情几乎被磨灭了,但我欣赏、发现美的热情丝毫未减,继续走着欣赏的路。 记得去年去木渎古镇著名苏绣艺术家姚建萍的绣展。姚建萍是沈寿的弟子,在刺绣界也是很有名气,我去苏州参观,是为了一览她作品的“芳华”。展厅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国风,厅内乳白色的灯光淡淡地笼罩在一幅幅绣品周边。那花纹绣得极为逼真:荷叶、荷花的清丽袅娜,牡丹的富丽堂皇,黄土高原老夫妻的饱经沧桑,雪地之虎的勇猛威武,无不展示得淋漓尽致。我停在一幅绣着黄土老人的绣品前,细细端详:老人皮肤黝黑,额上系着一条白色的头巾,皱纹像一条条纵横的沟壑,趴在老人的脸上,又像是黄土高原干裂的土地。他的眼窝虽深陷进去,但眼珠依然漆黑明亮,满是口子的手捧着一捧粮食,衣着朴素,看上去饱经沧桑。作品绣出了所有细节与精髓,如此生动逼真,这至少是有几万针的心血啊!我凝视着这幅绣品,眼前仿佛展现出这样的画面:著名的刺绣家姚建萍穿着裙,挽着髻,端坐在绣台前,手里纤细的绣花针上下翻飞,穿透紧绷的绣布,雪白的缎面上像变魔术似的呈现出老人的轮廓,针线是刀,布是巧石,层层叠叠,雕砌着日日夜夜。若不是多年刺绣,勤学苦练,用自己的青春与一生的热忱去待它,又如何能绣出温暖人心的作品呢? 看着那一幅幅叹为观止的作品,我明白了刺绣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美,它的美包含了绣者最真挚的情感,更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瑰宝与传承。那一针一线,是作者涌至心头的情感,她将针线作笔,绣布作纸,用刺绣撰写出她人生最美的篇章,书写着她对祖国和中华艺术的热爱。

刺绣的来历

刺绣的来历 为什么会出现刺绣呢?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说到刺绣不能不说丝织,可以这么说,是丝织的产生和完美造就了剌绣的诞生。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以前更发达,男耕女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重 要经济特征,几乎家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由于当时的养蚕方法已经十 分讲究,因此所缫出的蚕丝质量很高。其纤维之细之均,可与近代相媲美。 发展到西汉时,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织锦来看,每根 纱由4-5根丝线组成,而每根丝线又有14-15根丝纤维组成,也就是 说每根纱竟由54根丝纤维捻成。如此高的丝纺水平,同时也推动着染、 绣的发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表现力。 第二、社会等级制度的强化和人类审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 重大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 (裙)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 工艺渐趋成熟,这可从近百年来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这一时期的 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 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 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刺绣的历史和发展 刺绣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丝丝缕缕联系着。刺绣,是在织物上穿针引线构成图案色彩的手工艺术。 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哪个朝代,因刺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我们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时代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而刺绣的起源却有 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古时,在江南地区有着“断发文身”的习俗。文身就是在身上刺出图案。《说苑疏证》中记载:“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乌,灿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因为吴越地处地势低下,常受到风雨水灾的侵害,龙在人们心目中是神物和崇拜的图腾。兴风作浪、上天入地更是神龙的作为,

中国刺绣文化简介

中国刺绣文化简介 摘要: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渗透了无数妇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的愿望,十指春风,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能表达绣女的个性,显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随着纺织品的出现,刺绣艺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适应刺绣艺术发展的需要,各种刺绣针法应运而生,伴随着绣女的孜孜不倦和执着追求,刺绣针法不断完善丰富,形成了刺绣艺术品类万千、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这种丝织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国际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此外,刺绣品还是中国传统的外贸产品,经济价值很高。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国外很受欢迎。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纺织品的国家之一。众所周知,中国素以“丝绸之国”闻名世界,中国南部广大地区自古以来产有蚕丝,促进了刺绣、织锦工艺的发展。刺绣熟称“绣花”,是在已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刺绣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丝丝缕缕联系着。是妇女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对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并发展现代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刺绣工艺就被吴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中国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有专家考证,三国时期的“赵夫人”是中国刺绣中“画绣”的鼻祖。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以前是有证可据的。 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刺绣开始在汉代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到了唐代,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宋代是中国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手工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手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清代初中时期,国家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所绣物像变化较大,富于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又由于它用色和谐和喜用金针及垫绣技

《中国工艺美术史》(答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与室内设计合卷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40分,每空1分】: 1、连同工艺美术在内的艺术起源,一般有(劳动)说、(娱乐)说、(巫术)说、(图腾)说。 2、(黏土)是制作陶器的主要原料。陶器的制坯法大体有(捏塑)、(泥条盘筑)、(轮制)。 3、黑陶是在强还原气氛的窑炉里烧成的。烧成温度一般高于(红陶)和灰陶。 4、中国最早的玉器发现于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中。按矿物学标准,玉是坚硬的(角闪石)或(辉石)。 5、古代青铜器铸造一般利用(陶范),也有少数用(石范)。春秋晚期,出现了以(失蜡)法为代表的新铸造方法。 6、青铜器中鼎、鬲、簋、豆等都属于(食器)。 7、《考工记》是我国已知的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 8、隋唐五代是陶瓷大发展时期,如(邢窑)、巩义窑、定窑的白瓷,(越窑)、瓯窑、黄堡窑的青瓷,都极富盛名。 9、元代陶瓷最大的贡献是(青花)瓷的成熟。它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器,以(氧化钴)为呈色剂。 10、宋代五大名窑为(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 11、丝绸的(刻丝)工艺特点是通经断纬。 12、明朝丝织作坊大量兴起,(南京的内织染局)和(苏州织染局)可视为官府织造的代表。 的漆器达到了巅峰,进入东汉中期以后,漆器盛极而衰,数量减少,装饰趋于简素。这与陶器的进步与瓷器的崛起有关。 13、清代的刺绣十分繁荣,出现了(粤绣)、(蜀绣)、(湘绣)、(苏绣)等,称四大名绣。 14、战国中晚期铜镜发现已多,在湖南(长沙)一带及安徽(寿县)一带出土尤多。那时(山字) 纹铜镜特别流行。 15、战国漆器装饰以彩绘为主,着色以(黑)漆地上绘(红)花最为常见。 16、(汉)代的璧出土很多,碾琢精致,被视为玉璧的艺术高峰。 17、河南安阳1939年出土的(司母戊)方鼎是现存的中国古代最大青铜器。 二、选择题【20分】: 1、中国古代所称“琉璃”是( D )。 A陶器B瓷器C玉器D玻璃 2、1955年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的时期是( B )。 A大汶口文化B仰韶文化C马家窑文化D河姆渡文化 3、越王勾践剑出土于( D )。 A河北B江苏C广东D湖北 4、掐丝珐琅属于( B )制作工艺。 A漆器B景泰蓝C玉器D竹器 5、清代著名的竹刻家吴之璠、封锡禄、周颢等等都是出现在( B )之前。 A康熙B乾隆C雍正D光绪 6、漆器工艺“剔彩”已知最早的是(D )代作品。 A唐B宋C元D明 7、明式家具除采用黄花梨等硬木材质外,常常借助金属( C )进行角饰。 A金B银C铜D铁8、春秋战国时期,( A )作为玉器材质已成为主流。 A和田玉B岫岩玉C蓝田玉D青田玉 9、唐代银器往往采用( B )工艺,金黄银白,效果华丽。 A镶金B鎏金C錾金D戗金 10、先秦孔子等圣贤将( D )赋予了理想品格,使之道德化,受到儒家推崇。 A金B银C瓷D玉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2分】: 1、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彩釉瓷器。(×) 2、景泰蓝是明清时期发源于中国的传统工艺品。(×) 3、宣德炉是明宣德时期民间铸造的一批精美铜器。(×) 4、“在器物上刻出图案,于刻纹内镶嵌金银丝或片,再打磨平滑”的工艺,叫“金银错”。(√) 5、(√) 6、(√) 三、简答题【16分】: 1、列举商代印纹硬陶的印纹方法,及纹饰样式。 答:有压印、拍印、戳印等法。纹饰有云雷纹、方格纹、回纹、绳纹、波浪纹、夔纹。 2、简述西汉至东汉漆器发展变化及原因。 答:西汉时期的漆器达到了巅峰,进入东汉中期以后,漆器盛极而衰,数量减少,装饰趋于简素。这与陶器的进步与瓷器的崛起有关。 3、简述唐代瓷器“绞胎”工艺。 答:其做法是以白、褐或白、黑两种不同颜色瓷土分别制成泥条,拧到一起,有时直接拉坯成形,但制成不易,故大多将它切成片状,镶贴到坯体上,最后上釉烧造。 4、浅析元代伊斯兰艺术对我国工艺美术产生影响的原因。 答:元代,由于蒙古人出征中亚,对伊斯兰文明建立起浓厚兴趣。那时,不仅有许多西方穆斯林东迁中土。 同时,又主要依靠穆斯林工匠,大批生产伊斯兰传统产品,因此,伊斯兰艺术对元代中国工艺美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论述题【12分】: 中国是丝绸之国。请比较并摘要阐述明清两代丝绸装饰图案的形式与风格异同。 答:明代丝绸装饰题材中,以花卉为主的植物纹样占压倒性优势,祥禽瑞兽次之,人物、几何纹较少。明代花卉纹样通常花头硕大,多取正面,形象丰满,形式端庄。并出现了“补子”这种官服上等级分类的装饰应用。 清代丝绸图案极其丰富,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吉祥图案等等。繁琐细密的风气盛行,图案逼真写实。团花应用极多,常以主题图案形式出。 两代丝绸装饰图案的共同点是:风格端庄富贵,讲究吉祥图案。

中国美术史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始美术 (一)原始器艺术 1、器及器的装饰手段 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 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 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器的著名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彩代表,公元前4100-前2500左右)、 马家窑(前3300-前1800,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半山类型器代表新石器彩艺术的最高水平 大汶口、龙山(素面突出代表),大汶口3大显著特点:1、色泽多样化,2、黑制作成熟,3、雕刻技术发达镂孔随之发展、纹饰多样。龙山文化使用了快轮制术。 河姆渡文化等。 3、新石器时代器的主要类型及风格特征 (风格上分黄河上游彩[仰韶、马家窑]、下游素面[大汶口、龙山]) 仰韶器:在彩绘上表达美的意识和愿望,但受实用性的约束,形体变化不大。 龙山文化:表面装饰相对简单,但造型变化丰富。许多器皿已摈弃了实用目的。 (二)原始绘画 1、原始绘艺术 分图案和图画两大类,图案居多, 2、早期地画、壁画、岩画 82年,安湾仰韶晚期遗址发现地画。 岩画:蒙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将军崖等 (三)原始雕塑 1、史前塑艺术品的造型种类 新石器时代雕塑有实用性和象征性两大特征,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塑。塑造型有动物和人物两大种类。 2、新石器时代石雕刻的两个中心及主要风格 南北两个中心,南方为良渚文化,北方为红山文化。 南方良渚:采用平面浅浮雕和线刻结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主要为礼器上的神人像,造型庄重神圣,较强的意味。 北方红山:采用圆雕的技法,描绘生活中或神化中的动物,造型生动活泼,带有较强的装饰性。 第二章先美术 (一)先青铜艺术 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 ***** 2、青铜器的分类: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最炫中国风之中国元素服装设计

最炫中国风之中国元素服装设计 文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86956255.html,/ 张爱玲曾经说过“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暗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 5000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服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服装与西文服装结构体系相互交融,使得服装舞台上的东方情结闪烁不灭。中国画风的印花与刺绣,华丽的绸缎面料,中国特色图案,旗袍式结构等……无一不透露出中国情调。悠远的东方文化已不再只代表传统和国粹,她快速成为一种流行于国际的时尚。 中国风的服装有一种沉静气质和浓厚底蕴,在奢华当道、热闹缤纷的伸展台上,它永远是一道让人流连的美丽风景。 何谓中国元素?中国元素其实是在今天的世界视野或融入世界视野中用到的中国传统。

元素一:织锦刺绣 中国江南特色的织锦刺绣被直接运用于各大品牌的服装面料上。最常见的是栩栩如生的刺绣花朵,或镂空或采用凹凸不平的刺绣方式,在面料的表面上展开花朵最妖娆的姿态,让面料充满了立体感。 元素二:泼墨手法

运用中国山水国画的泼墨手法在服装上也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元素三:旗袍结构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极品,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个人魅力。旗袍式披肩立领、侧衩、盘纽等经典元素也是极为常见。 元素四:民族图案

近年来时尚界大吹民族风,一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民族风元素提升到了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元素五:细密繁花

细密的繁花常常出现在中国典型的小家碧玉身上,显得俏丽可爱,又带着点羞赧。实话说,在采用细密繁花时会有些矛盾的,因为这种细密的繁花图案既能让女人变得很土气,也能让女人变得很娇媚。 元素六:青瓷花瓶 青花瓷作为中国元素的重要部分,代表着中国的委婉和韵味。以其独具的魅力,近几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以中国传统服装作为灵感来源,表现出不同凡响的生命力,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你的、是我的、也是世界的,当“中国风”走出国门时,也是中国服装走出非常重要的一步,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元素、更多的品牌走出去,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不会永远被作为廉价品的代名词。

中国历代团造型纹饰及色彩简述

中国历代图案 造型纹饰及色彩简述

目录 一、概述 二、夏商、东周、西周、春秋时期 三、战国、秦、汉、三国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朝、唐朝、宋朝时期 六、元、明、清时期 七、民国时期 八、结束语

概述 纹样,中国古代称“纹镂”,现在称“图案”、“纹饰”、“花纹”、“花样”和“模样”。我国的纹样,渊远流长,从开创时期新石器时代算起,已有七八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工巧匠,创造了各种纹样,内容题材的广泛,构成变化的多样,质量之精,数量之多,以及它所显示出的民族气魄、一贯的传统风格和独特的创造精神,在世界装饰史上是杰出的、罕见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我国传统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简介 纹样,我国古代称“纹镂”,现在称“图案”、“纹饰”、“花纹”、

“花样”和“模样”。我国的纹样,源远流长,从开创时期新石器时代算起,已有七八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工巧匠,创造了各种纹样,内容题材的广泛,构成变化的多样,质量之精,数量之多,以及它所显示出的民族气魄、一贯的传统风格和独特的创造精神,在世界装饰史上是杰出的、罕见的。 我国的纹饰,具有一个鲜明特色:从内容到形式,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含有丰富的社会内涵,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当时当地的文化习俗、信仰、意志等。多数具有一定寓意,不是一种无目的的唯美虚饰。 夏商、东周、西周、春秋时期 在奴隶社会时期商周的青铜器,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附丽于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手法独特,结构严谨。饕餮、夔纹等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纹样。造型的夸张、凝炼,装饰上的程式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奴隶社会的文化,以青铜工艺为其主要特征,纹样也最为丰富,当时的陶器、玉器和牙骨器等纹饰,或多或少是受它的影响而发展。奴隶社会的纹样,由简单粗糙趋于精工成熟,由神秘奇

刺绣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单色形式——刺绣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书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桃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装饰。 [ 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 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 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 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 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 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汉代 《论衡》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 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因为刺绣工艺的成熟,汉代已经在无形中开始区分使用刺绣的人群等级和种类,刺绣虽然是在劳动中由劳动人民创作产生,但是绝大部分的劳动人民是享用不起高档丝织刺绣品的。普通的劳动人民只能在生活中用简单的刺绣工艺来点缀服饰鞋帽等实用品。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已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我们这些现代的绣工们都汗颜。汉代的刺绣工艺在山东一带也很发达,并早已成为民间妇女的普遍劳动。而四川成都的蜀绣在汉代也很精美。由此可见刺绣工艺在汉代就已经很普及了。 唐代刺绣应用很广,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 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 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 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 的装饰效果。 刺绣工艺发展到唐宋时期已有数十种针法,其风格也 逐渐形成了各个地域的不同特色。刺绣已不单单是绣在服 饰上,而是从服饰上的花花草草发展到了纯欣赏性的刺绣 画、刺绣佛经、刺绣佛像等等。据传武则天时,曾下令绣 佛像四百余幅,赠予寺院及邻国,由此可见唐代绣佛像已 非常盛行。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宋代是中国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手工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

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

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 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除了四大名绣,在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四大名绣之苏绣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

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苏绣特点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苏绣效果是名满天下的。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中国的四大名绣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四大名绣之粤绣粤绣粤绣,以广绣为代表,全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上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刺绣品,即专指广府地区的刺绣工艺品,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引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粤绣悠久的历史唐顺宗永贞元年,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足见其技之精。到了宋代,民间日常已广泛应用刺绣品,其中的欣赏品的工艺日臻成熟。明代中后期,广绣已扬名海外。正德九年,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龙袍

海上丝绸之路2019尔雅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一) 1 【单选题】 ()是影响人类航海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答案:季风 A、 温度 B、 季风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2 【单选题】据学者研究,()技术就是史前的中国人通过黄海、东海传至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的。答案:稻米耕作 A、稻米耕作 B、造纸术 C、航海术 D、纺织术 3

【单选题】东亚各地区从史前时代开始,已经以()为媒介建立起了紧密联系。答案:海洋 A、信鸽 B、书信 C、马车 D、海洋 4 【多选题】东亚主要由亚洲大陆最东部的()所构成。BCD A、印度 B、中国 C、朝鲜半岛 D、日本列岛 5 【多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关乎古代航海的三大要素的是()。ABD A、海风 B、海流 C、交通工具 D、航海距离 6 【多选题】黑潮北上形成的两股支流指的是(),它们是影响中日韩三国航海的最重要的海流。AB A、黄海暖流 B、对马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南赤道暖流 7 【填空题】()是东亚最重要的海流之一,它来自菲律宾北部,温暖而迅速。答案: 黑潮 8 【判断题】东亚其间由黄海、南海、日本海所环绕。答案:×

【判断题】东亚各国家地区的人们穿越大海所形成的的路线被称作“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 10 【判断题】迅速发现和选择航线,是古代航海活动中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答案:√ 11 【判断题】南风和北风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季风。答案:√ 12 【判断题】日本海,水位较深,海岸线相对简单,适合航海活动。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二) 1 【单选题】到了(),位于今天朝鲜的高丽首都开城附近的京畿湾的礼成港是往来使臣或商人出发时所利用的主要港口。答案:宋朝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清朝 2 【判断题】前期的隋唐使出发时正值朝鲜半岛战争频发之际,其出使带有浓厚的政治外交色彩。答案:√ 3 【判断题】海洋在东亚交流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重大意义在于推动东亚各国携手共建更加完善的海洋合作体系。答案:√ 4 【判断题】后期隋唐使正逢隋唐帝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关系和谐安定之时出发,出使的目的主要是输出本国先进的文明制度。()答案:× 海上的王国:张保皋的贸易世界

中国刺绣的起源

中国刺绣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被世人誉为"衣冠王朝"。中华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人们常常利用刺绣来装饰衣、裙、衾、枕等成活用品,美化生活,创造美的世界。 中国的刺绣源远流长,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颇有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百花园中瑰丽多姿的一朵越开越艳丽的奇葩。在刺绣行业中,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享誉国内外。此外,还有京绣、瓯绣、顾绣、苗绣、卡绣、榕绣、汉绣、发绣、机绣、绒绣、剪绒绣、抽纱刺绣等等,都自成一派,使中国古老的刺绣业繁荣似锦,大放异彩。 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那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早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尚书》说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六种花纹,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种花纹,称十二章。这里至少有两种是刺绣的(指黼黻)。周代《礼记·祭义篇》中说“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室养蚕。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以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据《辞海》,“黼(音辅)”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音符)”字解

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至于“文章”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词汇,意思非常明白,但在古汉语中,却别有含义。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二字古意为锦绣,后来转义喻文。“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同“纹”。《礼记·月令篇》说“文绣有恒”,据注释“文,是指画,古代祭祀的礼服上衣是画的,下裳是绣的”。总之一句话,刺绣发源很早,古已有之。 目前能看到的刺绣实物最早的当然要数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了(见上图)。这是一幅罗地上用锁绣法表现的作品,保存完好。另外还有同墓出土的龙凤纹绣绢、湖南长沙烈士公园出土楚国刺绣,也保存得很完好,这是认识古代刺绣的最好资料。在稍后的汉墓出土文物中,绣品更多了,如马王堆西汉文物中就有绣花绢绵袍、黄绣花袍,所用绣线极细,是前所未有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